打印的北外庄绎传:翻译漫谈二十讲[1].DOC

打印的北外庄绎传:翻译漫谈二十讲[1].DOC
打印的北外庄绎传:翻译漫谈二十讲[1].DOC

英译汉

Chapter One 词义的选择、引申和褒贬

一.词义的选择

(一)根据词性

He likes physics.

They are shining like gold.

Like knows like.

(二) 根据上下文联系

He is the last man to do it.

He should be the last to blame.

He is the last man to come.

He is the last person for such a job.二.词义的引申(一)将词义做抽象化的引申

1.将表示具体形象的词译成该形象代表的属性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每个人的生活有甜有苦。

There is a mixture of the tiger and the ape in the character of them.

他们的性格既残暴,又狡猾。

2.将带有特征性形象的词译成该形象所代表的词see-sawing between partly good and faintly bad

时好时坏这两种情况不断地交替出现

Their troops goosestepped into power.

他们的军队耀武扬威地夺取了政权。

(二)将词义做具体化的引申

The car in front of me stopped and I missed the green.

我前面的车停下来了,我错过了绿灯。三.词义的褒贬

(一)英语中有些词本身具有褒贬意义

He was a man of high renown.

他是位有名望的人。

His notoriety didn?t come until his death.

他的恶名是他死后才传开的。

(二)中立意义的词在上下文中译出褒贬

The politician talked about his hopes and ambitions.

我们要求他谈了他的希望和抱负

He had lied to me and made me the tool of his wicked deeds.

他欺骗了我,使我成了他进行罪恶勾当的工具。

练习: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be at the heart of global economic competi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信息技术将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竞争的中心。

The largest American cities are a diverse group, but they share certain problems.

美国的大城市形形色色,却有许多共同的问题。The expansion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promoted the American ideal of equal opportunity for all.

由于教育不断普及,推动了机遇面前人人平等的美国理想的实现。

Race relations in the US continue to be a thorny problem. 美国的种族关系一直是棘手的问题。

The diverse population presents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society, racism and discrimination remain problems.

多民族的人口结构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问题,种族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Both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re heavily dependent on advertising for financial support.

报纸和杂志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广告收入。Geography has given the US extensive and accessible resources, fertile land, and a beneficial climate.

地理位置为美国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资源,肥沃的土地和有利的气候。

The percentage of US children living without their father present has ballooned.

美国没有父亲的单亲孩子比例激增。

The American greeting card and decoration industries encourage the celebration of both religious and secular holidays.

美国的节日贺卡和装饰业增添了宗教节日和习俗节日的欢乐气氛。

Between 1689 and 1763, Great Britain and France fought a series of wars which involved the North American colonies.

1689年至1763年间英法两国连年战争,使北美的欧洲殖民地也卷入其中。

The modern American economy has never been completely free from government involvement。

现代美国经济从来没有完全脱离过政府的干预。

The increase in DINK families has shattered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Chinese family。

丁克家庭的增长冲击了传统的中国家庭观念。Chapter Two 词类转译

一.转译为动词

1.名词转译为动词

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

火箭已用来探索宇宙。

2.含有动词意味的名词转译为动词

The sight and sound of our plane filled me with special longing.

看到我们的飞机,听到飞机的声音,令我特别神往。

3.英语中以er结尾的名词在句中不指身份和职业,而含有动词意味,译为动词

I think my sister is a better singer than I.

我认为我姐姐比我唱的好。

二.转译为名词

1.名词派生的动词

Formality has always characterized their relationship.

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特点就是以礼相待。

2.名词转化的动词

This machine is designed to burn up if overused.

这个机器,按其设计,如果过度使用就会烧毁。

练习:

For millions of immigrants, the Statue of Liberty was their first sight of the promising land.

数百万移民踏上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第一眼看到的是自由女神像。

One thing that often leads people to move is the desire for better climate, more attractive scenery, more agreeable living.

导致人们迁居的原因往往是向往宜人的气候,迷人的景色和惬意的生活。

The American airline industry has enjoyed significant expansion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过去的20年中,美国的航空运输业迅速发展。

The growing concentration of wealth in the hands of a few people raised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财富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Population grew both as a result of natural increase and of continued immigration.

人口的增长是自然增长和不断移民的结果。

The American economy is organized in single-owner businesses, partnerships and corporations.

美国经济的组织方式是个人所有制,合伙制和公司制。Chapter Three 分句合句法

一.分句法

(一)把原句中一个单词译成句子

1.副词

They, not surprisingly, did not respond at all.

他们根本没有答复,这是不足为奇。

2.形容词

He talked with understandable pride about his daughter. 他在谈到他女儿的时候很自豪,这是可以理解的。3.名词

The inside of each house depended on the personality of its owner. 每个房间内怎样的布置,这要看各个使用者的性格了。

(二) 把短语翻译成句子

1.名词短语

Energy can neither be created nor destroyed, a universally accepted law.

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这是一条普遍公认的规律。

2.介词短语

Their power increased with their number.

他们人数增加了,力量也随之增加。

(三) 把原文中的一个句子拆开, 变成两个句子Another round of war in the region clearly would put strain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如果该地区再次发生战争, 显然会使国际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His failure to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 resulted in an accident to the machinery.

因为他没有遵守安全规则,机器出了故障。

二.合句法

(一)把原文中两个或以上的简单句译成一个句子There are men here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Many of them are from the north.

从全国各地来的人中有许多是北方人。

(二)把原文中的主从复合句译成一句

When we praise the Chinese leadership and the people, we are not merely being polite.

我们对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的赞扬不仅仅是处于礼貌。

练习:

Americans pride themselves on their independence and their right to make up their own minds.

美国人有独立的精神,有自主的权利,并为此感到自豪。

The popularity of television and the serious problem of pirac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ecline of movie industry. 电视普及,盗版问题严重,导致了电影业的衰落。Hawaii enjoys a mild climate year-round because of the season winds, the temperature varies little from day to night and from summer to winter.

由于受季风影响,夏威夷一年四季如春,春夏秋冬,白天黑夜,温差很小。

Americans take shorter and fewer vacations than people in most othe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与大部分工业化国家相比,美国人休假时间短,休假次数少。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ies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will grow even greater with the beginning of a new century.

随着新世纪的开始,加强美中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Growing labor shortage in some field will give workers more rights to demand higher wages.

某些产业劳动力日益短缺,将使工人更有权利要求较高的工资。

New York has become one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powerful cities in the western world with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8 million.

纽约已经成为西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大城市之一,目前人口已达800万。

Despite its national wealth, poverty and serious income difference exist throughout the US.

虽然美国是个富裕的国家,但全国仍然存在着贫穷和严重的收入差别问题。

The researchers want to perfect cloning in cows because of the large market for expensive high-quality beef.

科研人员希望完善克隆牛技术,因为昂贵的高质牛肉市场庞大。

Chapter Four 定语从句

一.限制性定从

(一)前置法

There will come a day when people of the world live a happy life under the sun of socialism.

全世界人民在社会主义阳光下过幸福生活的一天是会到来的。

(二)后置法

1.译成并列分句,重复英语先行词

They are striving for the ideal which is close to the heart of every Chinese and for which, in the past, many Chinese have laid down their lives.

他们正在为实现一个理想而努力,这个理想是每个中国人所珍惜的,在过去,许多中国人曾为此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He unselfishly contributed his uncommon talents and spirit to this career which today helps him reach his goal. 他把自己非凡的才智和精力无私地献给了这项事业,而这项事业今天已使他实现了目标。

2.译成并列分句,省略英语先行词

It is he who received the letter that announced the death of his uncle.

是他接到那封信,说他的叔叔去世了。

(三)融合法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want to see the film.

许多人要看这部电影。

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一)前置法

Her laughter, which was very infectious, broke the silence.

她的富有感染力的笑声打破了沉默。

(二)后置法

1.译成并列分句

(1)从句后置,重复关系词代表的含义

They toured the Forbidden city, where the Chinese emperors had once lived in lofty splendor.

他们参观了紫禁城,从前的中国皇帝曾在那里过着奢华显赫的生活。

(2)从句后置,省略关系词代表的含义

After dinner, they resumed their talk, which continued well into the night.

饭后,他们继续会谈,直到深夜。

(3)从句前置,重复关系词代表的含义

This war, however, more complex than the last one, which was a collision among the imperialist powers over the spoils of markets, resources and territories.

上一次战争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市场,资源和领土的冲突,而这次战争却比上一次复杂。

2.译成独立句

He had talked to the president, who assured him that everything that could be done would be done.

他和总统谈过话,总统向他保证,凡是能作到的都将去做。

英语翻译中直译的要点

(一)、否定句型中的直译误区

英语中有一些不同的否定句型,其中有一些句型不能完全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否则,就会造成误译,甚至与原意背道而驰,下列几种否定句型值得注意:

1. 部分否定句型,这种句型不同于汉语的思维形式。

I do not know all of them. 误:对他们我都不认识。

正:对他们我不是个个都认识。All the answers are not right.

误:所有答案都不对。

正:答案并非全对。

Every body wouldn't like it.

误: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它。

正:并不是每上人都会喜欢它。

2. 单一否定中的部分句型 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d no turning. 误:那是一条没有弯的长巷。 正:无论多长的巷也有弯的地方(路必有弯,事必有变)。 It is a wise man that never makes mistakes. 误:聪明人从不犯错误。

正:无论怎样聪明的人也难免犯错误。

We cannot estimate the value of modern science too much. 误:我们不能过高地估计现代科学的价值。

正:对现代科学的价值无论如何重视也不过分。 It was not until years afterwards that he heard of Semmelweis. 误:没过几年他就听到了Semmelweis 的消息。 正:直到数年之后他才听到Semmelweis 的消息。 (二)、长句直译的误区 在较长的英语句子中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很难按原则顺序用一句汉语表达出来,这就要根据英文句子的特点和内在联系进行意译,不能直译的长句主要有三种处理方法。

1. 根据句子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例如: There are advantages to underground life, too, and something to be said for imaging whole cities, even mankind generally, moving downward, of having the outermost mile of the Earth's crust honeycombed with passage and strue-ture, like a gigantic ant hill. 这是一个倒装句,表示设想条件与结果关系,按这一关系来译比直译好,家似的建筑物,一座座城市都迁入地下,甚至全人类都迁入地下生活,这也会给人类带来很多好处。 The chances are that the dwellers of the new caves would see more greenery, under ecologically healthier conditions, than dwellers of surface cities do today. 这个句子并不复杂,但不好译。这个句子有三层关系,比较、条件和结果,按这种逻辑关系翻译就十分省事。 "同今天地面城市里的居民相比,新洞穴里的居民如果在比较健康的生态环境中生活,会有更多的机会见到青枝绿叶。"

2、有些长句需要直译与意译结合,顺译与递译结合,需要综合处理。 But a broader and more generous, certainly more philosophical, view is held by those scientists who claim .that the evidence of a war instinct in men is incomplete and misleading, and that man does have within him the power of abolishing war. 这个句子的主句部分可以意译,从句部分可直译。 有些科学家的观点更开阔,更富有普遍性和哲理性。他们指出,有关人类战争本能的证据尚不完全,而且容易引起误解,事实上,人类自身具有消除战争的能力。

It was that population that gave to California a name for

getting up astonishing enterprises and rushing them through with a magnificent dash and daring and a recklessness of cost or consequences , which

she bears unto this day . 这个句子虽长,结构不复杂,如果进行直译,其译文将十分逊色,如果进行综合处理,译文将有声有色地 传达原文的神韵。"那里的人们富于大无畏的开创精神,建立庞大的企业,敢冒风险,势如破竹,一干到底,不顾及成本,因此为加利福尼亚赢得了声誉。

3、由于有些句型不同于汉语的思维方式,常常需要进行倒译。

Textile finishes have in general become a "no-no" in today's market place ,thanks to many reasons ,says a

represen tative of fiber producer. 一位纤维厂家代表说,由于许多原因,纺织物整理剂在今天的市场上已经到无人的问津的地步。

How much easier, how much more satisfying it is for you who can see to grasp quickly the essential qualities of another person by watching the subtleties of expression, the quiver of a muscle, the flutter of a hand.

比较起来,你们这些有视觉的人,通过观察表情的微妙变化,肌肉的颤动和手势来迅速把握别人的基本品质,则是何等容易,保等满意啊!

(三)、修辞句型中的误区

同汉语一样,英语写作中大量运用修辞手段,其中有不少辞格类似于汉语机同辞格的表达方式,因此可以直译。但有一些英语辞格很难用直译方式表达清楚,即便是同一辞格,由于处于不同场合,有的能直译, 有的则不能直译。下列几种情况有时不宜直译:

1、比喻:有的比喻可以直译,有的则不能,这往往取决于汉语的表达习惯例如:

At the door to the restaurant, a stunning, porcelain-faced

woman in traditional costume asked me to remove my shoes.

如果把stunning ,porcelain-faced woman 译作"一位迷人的陶瓷般脸蛋的妇女"就显得粗俗滑稽,但是不是作者的本意。这时意译就比较好。

"在通往餐厅的门口有一位妇女,涂脂抹粉、细皮嫩肉、身着和服、十分迷人,她叫我脱下鞋子。"

The girl is a dead shot. 这位姑娘是神枪手。(不能译作"死射手") After the failure of his last novel, his reputation stands on slippery grounds. 他的上部小说失败之后,声誉一落千丈。(不能译为"站在滑动的场地上了。" 2、有些借喻不能直译 He went west by stage coach and succumbed to the epidemic of gold and silver fever in Nevada's Washoe Region. 误:他乘公共马车到了西部,患了瓦肖地区的金银发烧流行病。 正:他乘公共马车到了西部,卷入了淘金热和淘银热。 The rather arresting spectacle of little old Japan adrift amid beige concrete skyscrapers is the very symbol of the incessant struggle between the kimono and the miniskirt. 误:古老的小日本漂游在灰棕色的钢筋混凝土摩天大楼之间的引入景象是和服与超短裙之间的不断斗争的象征。 正:式样古老小巧的日本房屋像小船一般,漂游在灰棕色的钢筋混凝土摩天大楼之间,这引入注目的景象象征着旧传统和新发展之间的不断斗争。

3、引典。如果是尽人皆知的典故。可以直译,不必加说明,如果多数人不知道,最好是意译,或者直译加注释。

He met his Waterloo. 句中meet one's Waterloo 是成语典故,由 拿破仑在Waterloo 遇到惨败而来,所以要意译。"他吃了大败仗" I asked whether for him ,the arch anti-communist, this was not bowing down in the House of Rimmon. 句中bowing down in the House of Rimmon 是成语典故,表示表面上与宗教信仰一致,但心里却有不同的政治主张,这是口是心非。Rimmon 是大马士革人所崇拜的神。House of Rimmon 借指英国的下院。如果将这个典故直译,表达不出原意。"我问道,作为头号*人物(邱吉尔),他这样做是否言行不一,口是心非。" (四)、习语成语中的误区

英语中有丰富的习语成语,增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其中大部分可以直译,或用汉语中相应的习语套用。 例如:the open door policy 开放政策,the cold war 冷战,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混水摸鱼,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但

是还有一些习语成语必须意

译才能表达出其正确含义。

She was born with a siver spoon in her mouth.

她长生在富贵之家。

You're talking through your had again.

你又在胡说八道了。

You should keep your nose out of here.

你别管闲事。

Good to begin well ,better to end well.

要善始善终。

(五)、词汇翻译中的误区

有些词汇在某些场合下具有了新义,如果直译就会曲解原意。所以,要根据语言环境确定具体词义。英语中词义的发展变化十分常见。

He is the last its roses and thorns.

他最不配干这件事。

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 人生有苦有甜。

The wedding ,which Heyward still remembered with

pride ,was attended by a who's who of Boston Society. 赫华德仍然记得,参加婚礼的人中有波士顿的一位社会名流,这使他感到十分得意。

从上述例句可以看出,有些词在某些场合或结构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例如the last, who's who,有的词用其比喻的意义,如roses and thorns ,有的词在特殊场合与句型中词义发生了递转,如yes,no ,有的词义有了引伸或发展。总而言之,一个词的具体意义要依其所处的场合、条件、意识和句型而定,不可捕风捉影。直译与意译各有所长、要用其所长。进行直译时要防止进入误区,在有误区的地方要采用意译,使直译与意译相互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国家机关名称的英语翻译 China's State Organs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主席团 Presidium 常务委员会 Standing Committee 办公厅General Office 秘书处Secretariat

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Credentials Committee 提案审查委员会Motions Examination Committee

民族委员会Ethnic Affairs Committee

法律委员会Law Committee

财政经济委员会Finance and Economy Committee 外事委员会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

教育、科学、文化和卫生委员会Education, Science,

Culture and Public Health Committee

内务司法委员会Committee for Internal and Judicial Affairs

华侨委员会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mmittee

法制工作委员会Commission of Legislative Affairs

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Commission of Inquiry into Specific Questions

宪法修改委员会Committee for Revision of the Constitution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Presid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3. 中央军事委员会[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4. 最高人民法院[Supreme People's Court]

5. 最高人民检察院[Supreme People's Procuratorate]

6. 国务院[State Council]

(1)国务院部委Ministries and Commissions Directly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外交部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国防部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ce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State Development Planning Commission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State Economic and Trade Commission

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科学技术部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Commiss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for National Defence

国家民族事物委员会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 公安部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国家安全部Ministry of State Security

监察部Ministry of Supervision

民政部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司法部Ministry of Justice

财政部Ministry of Finance

人事部Ministry of Personnel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Ministry of Labour and Social Security

国土资源部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建设部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铁道部Ministry of Railways

交通部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信息产业部Ministry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水利部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农业部Ministry of Agriculture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Ministry of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文化部Ministry of Culture

卫生部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State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中国人民银行People's Bank of China

国家审计署State Auditing Administration

(2)国务院办事机构Offices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国务院办公厅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侨务办公室Office of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港澳台办公室Hong Kong and Macao Affairs Office

台湾事务办公室Taiwan Affairs Office

法制办公室Office of Legislative Affairs

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Office for Economic Restructuring

国务院研究室Research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新闻办公室Information Office

翻译漫谈(一)翻译的乐趣

我从小就喜欢翻译。记得在青岛上中学的时候,曾把英语课本里的故事译成中文,不是为了发表,纯粹是觉得好玩儿,而且有一种成就感。

大学毕业后,留在北外当老师,后来有幸参加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著作的翻译和修订工作,参加重要文件的翻译工作。当时我觉得学习外语,能做这样的工作,是无上的光荣,这种感受也鞭策我努力钻研。

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句话:

原文:吃一堑,长一智。

译文: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没想到天下竟有这样好的译文,它本身就像一句谚语,然而它又与原文如此接近,如此吻合,使我惊讶不已。

后来我又看到这样一句话:

原文: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

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

译文:To win this victory will not require much more time and effort, but to consolidate it will.

原文里重复出现的词语,译文没有重复,一个小小的will竟然替代了原文用二十多个字表达的意思。我在这里看到了道地的英语。

每当我看到这样好的译例,就回想起小时候在海边玩耍,捡拾贝壳。阳光下,那贝壳五光十色,绚丽多彩,拿在手里,别提多么高兴了。

近年来,参加了几本词典的审定工作。原书都是英英词典,加上汉语译文后,变成英汉双解词典。译文对不对,顺不顺,这就是审定者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

原文:The cold weather frosted up the track last night.

译文:昨晚寒冷的天气使跑道上结了霜。

改为:昨晚天气寒冷,跑道上结了霜。

原文:My toes were frostbitten from skating too long.

译文:滑冰的时间太长使我的脚趾冻伤了。

改为:滑冰的时间太长,我的脚趾冻伤了。

改动虽然不大,译文弄得比较通顺了,这也是对词典的贡献。

翻译有没有苦恼,有的。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说过:“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象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译者这时的确感到心急如焚,焦头烂额,可是一旦找到合适的译文,就会感到格外痛快。

译者还有一种苦恼,那就是一个长篇在手久久不能完成。我译《大卫·科波菲尔》时,就有这种体会。前后三年时间,一天都不敢歇息,更谈不上娱乐。家里人抱怨,“连跟你说话的工夫都没有。”三年里,我天天跟书中的角色打交道,把他们的言行和思想感情用汉语表现出来,他们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以至于在快译完全书的时候,怀着沉重的心情仿佛向他们一一告别,痛苦得很呀。

几年以后,忽然有一天出版社的责编打来电话,说我的书快要出版了。我兴奋极了。取回样书的那一天,我对老伴说,我又有了一个儿子,我已经把他接回来了,他的名字就叫“大卫”。

总之,翻译蕴藏着无穷的乐趣,等待喜欢他的人去发掘。干这一行,就要爱这一行,否则怎么能做得好呢?

翻译漫谈(二)翻译最便于自学

在各门课程之中,我觉得翻译最便于自学了。有些年轻同志总希望当面向名家请教,或听他们演讲,或与他们交谈,若能单独见面就更好了。但这样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而且不见得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其实向名家学习,随时都能做到。那就是不要求面授,而是去自学,去研究名家的译文。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先不看译文,自己先根据原文翻译一遍,然后拿自己的译文和名家的译文相比较,从差距中就可以看出自己的弱点和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克服自己的缺点,提高翻译能力,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种方法:研究译文。将原文和译文对照研究,从中得到启发。

周煕良教授是我非常崇敬的一位译者,他不仅从事文学翻译,而且喜欢讨论翻译问题,发表看法。几年前,我拿原文对照着看,他译的英国作家高尔兹华绥所著《福尔赛之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段话。

Those privileged to be present at a family festival of the Forsytes have seen that charming and instructive sight -- an upper middle-class family in full plumage.

译文是:

碰到福尔赛家有喜庆的事情,那些有资格去参加的人都曾看见过那派中上层人家的兴盛气象,不但看了开心,也增长见识。

原文charming and instructive是定语,和sight搭配,但译成汉语,若想保留这样的搭配是很困难的。译文把原文的定语放到后面去处理,语言就顺了。当然,放到后面,就不一定是定语了。

第三种方法:研究不同的译文。有些作品经不同的人翻译,便出现了不同的译本,而且都是很好的译本。例如《红楼梦》,近年来就出版了两个译本,一个是国内出版的杨宪益和他的夫人戴乃迭的译本,取名A Dream

of Mansions,另一个是英国出版的David Hawkes的译本,取名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译本都很好,不少人做了对比研究。

更为可贵的是原译者提供的修订译文。把修订后的译文和原译文比较一下,看译者是怎样修改自己的译文的,往往可以看出许多问题。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这样开始的: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这段话,在杨宪益和戴乃迭译的Lu Xun Selected Works (1956, 1980)里是这样译的:

The layout of Luzhen?s taverns is unique. In each, facing you as you enter, is a bar in the shape of a carpenter?s square where hot water is kept ready for warming rice wine.

后来,在这两位译者译的Selected Stories of Lu Hsun (1960, 1972)里,这段话就改为:

The wine shops in Luchen are not like those in other parts of China. They all have a right-angled counter facing the street, where hot water is kept ready for warming wine.

为什么这样修改,译者没有说,我们也无法询问,只能自己揣摩。全段讲的是鲁镇的酒店,第二个译文的wine shops作定语,一下子就把读本的注意力集中到“酒店”身上,下文也好安排。因此,比第一个译文以layout作主语为好。至少我们可以看出,原文以“格局”为主语,译文用layout不如用wine shops作主语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做翻译时也就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句子结构了。你说是不是?

翻译漫谈(三)翻译重在实践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留学法国,攻读法国文学和绘画,回国后将大量法国文学作品译成中文,介绍给国人。他在1957年给《文学报》写的一篇题为《翻译经验点滴》的文章里就曾说过:“翻译重在实践。”

要想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一定要通过实践。实践可以分为两类,直接的实践和间接的实践。

所谓直接的实践,就是自己亲身参加的实践,也就是自己动手翻译。一回生,二回熟,日积月累,第一手经验多了,做起来得心应手,翻译能力有所提高。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但自己能译的东西是有限的,从这种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也是有限的。因此,还需要借助于间接的实践。

所谓间接的实践,就是研究别人的译文。比如,一篇文章在手,准备翻译,这时先找一些有关的资料或同类文章的译文看一看,在词语和风格方面定会有所借鉴。常作翻译的人都会这样做。别人的译文是别人直接实践的产物,你看了别人的译文,就是从事间接实践。从总结经验的角度来看,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具有同等的价值。因此,有空的时候,找一些译文来,尤其是好的译文,加以研究,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不过我还是要强调,只看别人怎样翻译,自己并不动手译,是不行的。我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编过一套翻译教程,有些学校办了辅导班。有一次,一位老师告诉我,他的学生只看我的书,并不作练习。我听了大为惊讶,连忙写了一篇短文,登在《英语学习》杂志上。我说,学翻译犹如学游泳。只在岸边看别人游,或只听教练讲解,是学不会的。你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翻译漫谈(四)语言的魅力

语言是一个神奇的东西,运用得当,可以产生强大的力量,译者也就是借助于这种力量,重新创造出感人的作品。可以说,译者对语言的掌握是做好翻译的先决条件。

严复就是用他那优雅的古文把进化论的思想介绍到中国,感动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包括当朝皇帝,推动他们变法维新。他翻译的《天演论》,虽未尽“信”尽“达”,一个“雅”字却表现的淋漓尽致。

林纾虽不懂外语,却在别人帮助之下,用他那精美的文言文将184种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林译小说丛书》曾使十一二岁的钱钟书“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数十年后,大学问家钱钟书“偶尔翻开一本林译小说”,发现“它居然还没有丧失吸引力”。

周熙良教授就很强调研究语言。他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翻译三论》,发表在《翻译通讯》1982年第六期。他在“翻译与语言”一节中指出,初搞翻译的人要看点汉语语法,注意到一些语言现象,这有助于摆脱原文的束缚。他说:“一个搞翻译的人对语言不感兴趣,翻译水平是不大会提高的。”

近年来,研究翻译的人多了起来,各种出版物也多了起来,介绍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翻译方法、翻译经验,吸引着初上译途的人的眼球。这些出版物既然都是研究的成果,都会给人以启迪。但对一个译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通晓多少种翻译理论,掌握多少条翻译技巧,而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最后决定译文质量高低的是译者使用语言的能力。一位有经验的译者,可能说不出多少翻译理论和技巧,他靠的是自己在语言方面的造诣,他能告诉你的是怎样学好语言。

单其昌写了一本《汉英翻译技巧》,请杨宪益作序。杨先生在肯定了作者的研究方法之后指出,要避免翻译工作中出现错误,“主要还是要多读一些好的英美文学作品,逐步理解这种外国语言的内在规律。”接下去,他还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在我掌握了基本语法之后……到了我上高中时,我就完全丢开了语法书,只去广泛阅读文学作品了。”

我的老师王佐良教授译过一本《彭斯诗选》,其中有一首题为“一朵红红的玫瑰。”他在题为《答客问:关于文学翻译》的广播稿中提到,自己对这首诗的译文并不满意。接下去,他说,“作为一个译者,我总是感到需要不断锻炼,要使自己的汉语炼得纯净而又锐利。”老先生这样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英国剑桥大学George Steiner 教授写过一本书,名叫After Babel。在第一章的末尾,他说了这样一句话:A study of translation is a study of language。这也许是对翻译研究最好的概括。你不想在语言上下点功夫吗?

翻译漫谈(五)你做过语言对比吗?

回忆我们学习汉语和英语的经历,就会发现我们是孤立地来学的。学汉语时,老师没有必要也从未鼓励我们去与英语做比较。学英语时,老师更是劝我们不要去与汉语比较,免得受汉语的影响而学不好英语。若让我们说一说汉语和英语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我们也许会感到茫然,因为我们从未对这两种语言加以比较。

翻译界有一个提法:翻译理论与实践。有人写书,以此为书名。有的学校开课,以此为课程名称。这个提法甚至进入了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学科目录。仿佛这个提法概括了翻译领域的全部内容。

其实,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还有一个层次,那就是语言对比。所谓语言对比,就是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看出英语和汉语各自的特点。相比之下,各自的特点就清楚了。

二十世纪中期,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第六章“欧化的语法”中花了很大的篇幅进行语言对比,指出各自的特点,探讨英语对汉语的影响。八十年代以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多了起来,出版了专著,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

我个人进行语言对比,是从对照着原文研究《毛选》的译文开始的。我在研究了大量的译例之后,得出了若干规律性的认识,分二十个题目,写成了《汉英翻译五百例》,于1980年出版。

例如,许多译例表明:“在一个汉语句子里或相连的几个句子里,往往有些词或词组重复出现。”“英语和汉语相反,在一般情况下是避免重复的。”“汉语重复,英语不重复,这是两种语言的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有了这点认识,汉译英时就多用代称,英译汉时就多用实称,不必拘泥于原文了。

语言对比主要是注意句子结构,或者说注意翻译过程中各个成分在句中的变化。译文之所以有时会因过于机械而不顺,就是因为迁就原文的结构,而没有考虑译文的结构应有哪些变化。好的译文之所以好,就是因为句内各成分都放在了应放的位置,符合译入语行文的习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说过:To preserve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the form must be changed.说的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是不是看几本书就行了?诚然,这方面的书也是有的。但只看别人得出的结论往往印象不深,时间久了,也许就忘了。因此最好亲自动手进行比较,或者至少把别人结论拿来验证一番。其实,语言对比是很有趣的,通过对比,你会发现许多过去未曾注意的东西。而且你的注意力也不会完全局限于译例。每当你有所发现的时候,你就会去查阅关于英语的权威性著作,也会去查阅关于汉语的权威性著作,看看他们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说的。比如,在我研究前面提到的“实称”与“代称”的问题时,就参考了Randolph Quirk等四位学者所著的《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书中有一节专门论述substitution,我看到不仅名词有替代的说法,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也都有替代的说法,他们把所有这些替代的说法统一称为“pro-forms”。看到这里我感到一阵惊喜,顿时觉得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了解深入了一步。一个人要是学问有长进,就会感到欣慰,要是日有所进,就会觉得其乐无穷。

对比两种语言,认识其各自的特点,主要是通过研究译例来进行的,是与翻译实践紧密相连的。若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来指导翻译实践,翻译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认识越深刻,就越得心应手。不信你试试。

翻译漫谈(六)信与达

做事情都有个要求,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翻译也不例外。那么什么样的译文算是好的译文呢?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标准作为努力的目标呢?

1980年出版了张培基等四位学者编著的《汉英翻译教程》。作者在“翻译的标准”一节中写道:“我们主张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

1983年出版了吕瑞昌等五位学者编著的《汉英翻译教程》。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与第一本书是一致的。书中写道:“我们不妨用‘信、顺’两字来概括我们今天汉英翻译的标准。所谓‘信’是指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包括思想、感情、风格等,即把原文完整而准确地表达于译文中,对原文内容尽可能不增不减。所谓‘顺’,是指用词正确得体,行文流畅通顺,符合英语习惯;避免逐字死译、生搬硬套,使不懂汉语的英语读本也能看懂。”

这两本书是受教育部委托编写的高校通用教材,一本讲英译汉,一本讲汉译英,二十多年来,一直在我国高校广泛使用。

我基本上同意这两本书关于翻译标准的提法,但我不赞成把风格放在忠实里面来谈。我们不必因为严复提出了“信、达、雅”,谈翻译标准就一定要谈风格。因为风格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把原文的风格完全翻译过来,这恐怕是不大可能的,但也不是说风格就完全不能翻。译者只能尽力而为。译文的风格除了包含一部分与原文的风格,必然还包含其他因素。而且翻译不同类型的作品,对风格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英译汉还比较好办,汉译英就更难把握了。

我在99年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编写了一套教材,题为《英汉翻译教程》。关于翻译标准,我是这样写的:“对我们初学翻译的人来说,我想可以提出两条要求:(一)忠实;(二)通顺。‘忠实’主要是指内容……要力求准确地表达原作者的意思。‘通顺’指的是语言。如果原文是通顺易懂的,那么译文也要尽量做到通顺、易懂。”我认为,真正做到上述两条,也并不容易。风格在翻译过程中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但可以慢慢展开讨论,而不必写在翻译标准之中。

十多年前,我对外国译者关于翻译标准的看法作过一些探讨,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外国译者追求什么样的译文?》,发表在《中国翻译》1992年第4期上。现将其中的部分引文介绍如下。

K. J. Maidment 在其所译《Minor Attic Orators》写的序言(1940)中说道:“关于译文本身,我只需要说我的目标一直是既确切(accurate),又通顺(readable),但我充分意识到往往二者都没有做到。”

G. P. Goold 在为其所译Propertius的《Elegies》一书写的序言(1990)中说道:“我在本书中主要是力图以可靠的拉丁文本和优美、确切的(graceful and accurate)英译本把普洛佩提乌斯介绍给尽可能多的读者:当然首先是介绍给古典文学学者和研究人员,但也同样介绍给一般的文学爱好者。”(这个版本是拉丁文和英文对照本。)

Michael R. Katz 与William G. Wagner 在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英译本写的前言(1989)中说道:“出版这个新译本,是为了提供方便,使英国和美国读者第一次看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一书的完整译本……我们希望这个完整、确切、通顺的(complete, accurate and readable)译本能使英美读者不仅了解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本小说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而且了解它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从哪里来的。”

Ronald Hingley 在为其所译《契珂夫全集》写的序言(1964)中说道:“主要目的是为舞台演出提供脚本。译本一向以高度确切(strict accuracy)为宗旨,但希望避免学究气。译本从未有意识地为了字面上的忠实而使得台词不能上口,或违背原作的精神。”

Michael Grant在为其所译《西塞罗选集》写的前言(1960)中说道:“译者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译文通顺(readable ),否则就没有人看,也就不能达到介绍原作者的目的。在今天如果译者使用修辞色彩很浓的英语,他的译文就不会通顺,也就没有人看。……西塞罗的修辞手段是他所受的语言训练的产物,是他的风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丢掉它,你就丢掉了人们最赞赏他的一个方面,损失还不止于此。如果保留它,我在前面已经指出,你就丢掉了另外一样东西——当代通顺的英语。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是没有折中办法可以解

决的。因此,我既然不准备放弃努力,要尽可能地接近真正的现代英语,就不得不放弃西塞罗的修辞手段。至于读者遭受的损失,我是非常清楚的。”

Horace C. P. McGregor翻译了西塞罗所著《论神性》一书。他在“译者的话”(1970)中说道:任何一篇文章都包含着妥协(compromise)的成分。一个句子在这种语言里通顺流畅,在另一种语言里就会拖沓累赘。一个精彩的短语如果按字面译成另外一种语言里就可能不像样子。一个单词在另一种语言里也可能难以找到相应的词。……我的目标是真正的翻译,然而是低标准的,我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可以改变原来的语言形式,但决不有意识地脱离原作的意思和语气。最主要的是我力图使西赛罗的英文译本和拉丁文原文一样通顺(readable)。

Edward G. Seidensticker翻译了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他在前言(1976)中指出:此前Arthur Waley翻译的《源氏物语》是很自由的,他作了大胆删节,也作了大量的增补与美化。他说:“新译本可以称得上是个全译本,但其字数比Waley大加删节的译本还要少。这就说明无论Waley取得了多么精彩的效果。……他的节奏(rhythms)是与原作迥然不同的,原作较为明快、凝练,用词节省,不罗嗦。如果说翻译的目标应该在一切重要方面包括节奏在内模仿原作的话,那么这里提供的译文规定要达到的目标,可以说比Waley的译文所要达到的目标多得多。”

George Gihiam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职,参加了Norton Critical Edition这套丛书的编辑工作。他在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英译本写的序言(1989)中写道:“我们选择《罪与罚》一书的英译本,标准是这个译本能用当代英语确切地(accurately)体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十九世纪俄语原作,能用今天的英语表现出和原作相一致的风格(style),不以现代词语或维多利亚时代的词语歪曲原作,而且译文本身是通顺的(readable)。根据这些原则,我们认为Jessie Coulson的译本似乎是最好的译本,经与牛津大学出版社接洽,在这里重印出版。”

从以上几段引文来看,accuracy和readability 是译者追求的共同目标。其他方面,各位译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风格、精神、修辞手段、语气、节奏,不一而足,有时甚至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可见问题之复杂。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在开始时不妨就以信(忠实)和达(通顺)为目标吧。你觉得这两条会很容易做到吗?

翻译漫谈(七)英译汉:理解是关键

英译汉,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透彻地理解原文。

看一篇东西,可以有不同的目的。若为获取信息,抓住大意就可以了。

若是为了消遣,那就可以看懂多少算多少。若是为了翻译,那就非透彻理解原文不可

有时似乎觉得懂了,但翻译起来还是不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可能仍是未能真正理解原文。在这种情况下,若勉强去译,便会采取机械的办法,逐字翻译,许多误译就是这样产生的。

例1 We want to get all the parties back to the negotiating table.

例2 Their differences have been thrown into sharp relief by the present crisis.

虽然party一词可以指“政党”,但此处与negotiating table相联系,便指“谈判的一方”了。所以,例1的意思是:我们想把有关各方拉回到谈判桌上来。differences一词本身是有“差别”的意思,但在这个上下文里,它却指“意见分歧”。例2的意思是:目前的危机使得他们的分歧更加引人注目

例3 He was found guilty of murder.

例4 There is no right of appeal against the decision.

涉及法律时,find不一定表示“发现”,而可以指“裁决”、“判决”。appeal也不一定表示“呼吁”,而可以指“上诉”。因此,例3的意思是:经裁决,他犯有谋杀罪。例4的意思是:关于这项判决,没有上诉权。

例5 The end result of her hard work was a place at medical school.

例6 To graduate with honors from college

在学校教育方面,work就指学习,a place就是an opportunity to study at a university,也就是一个入学名额,而不是一个工作职位。with honors指的是“以优异的成绩”,而不是“感到荣幸”。因此,例5的意思是:她勤劳学习,终于进了医学院。例6的意思是: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

例7 This new production radically reinterprets the play.

例8 The doorway is a 19th century reconstruction of Norman work.

在文化方面,production和戏剧相联系,就指“一次演出”。因此,例7的意思是:这次演出体现了对这部戏的全新理解。例8是什么意思呢?能不能译作:门廊是19世纪罗马建筑的翻版?不行。首先,Norman 不是罗马,而是指11世纪欧洲大陆的诺曼人征服英国后在英国流行的诺曼式建筑风格;其次用“19世纪”修饰“罗马建筑”也是不行的。例8的意思是:门廊是19世纪时模仿诺曼式建筑修建的。

例9 You’ll be expected to replace any broken glasses.

例10 Round here, you leave school at sixteen and next thing you know, you’re married with three kids.

在生活方面,所谈内容往往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相联系。二十年多前,我在澳大利亚到一位朋友家去做客。主人从商店租了一百只玻璃杯,打碎了一只,归还时就照价赔偿。例9就是店主对顾客说的一句话,意思是:玻璃杯如有损坏,你要负责赔偿。例10的用词很简单,但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能不能译作“这儿,你十六岁时离开了学校,接着,你带着三个孩子结了婚”?或译作“……你和有三个孩子的人结了婚”?从原文的时态看,这里说的不是一次性的已经完成的动作,而是一种反复出现的现象,句中的you也不是指具体的某人,而是泛指。这样就可以看出这句话说的是当地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因此,例10的意思是:这一带的人十六岁中学毕业,接着就结婚,生三个孩子。

例11 I hate to say I told you so.

例12 Ed couldn’t make it so they sent me instead.

例13 Go on -- read it to us.

英语有许多习语(idioms), 其含义往往不是从字面上可以看出的。以上三例中的I told you so,make it 和go on都是习语,翻译时,不能取其字面上的含义,而要把它看作一个整体来处理。如果不知道它的意思,那就要到词典里去查一查。

如果你手边有一本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在词条tell里就可以查到I told you (so), 解释为:used when sth. bad has happened, to remind sb. that you warned them about it and they did not listen to you.得到这个解释之后,就能看出例11的意思不是“我真不想说是我告诉你的”,而是“我不愿意显得自己有先见之明”。

用同样的办法查make it, 可以查到4条解释,第3条解释为:to be able to be present at a place. 因此例12的意思就不是“埃德做不出来……”, 而是“埃德去不了,所以他们就派我去了”。

go on共有8条解释,最后一条是:used to encourage sb. to do sth.因此,例13的意思就不是“继续—给我们读下去”,而是“念吧—念给我们听听。”

综上所述,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含义,译者不能只想到自己最熟悉的那个含义,而要充分利用上下文,依靠能够获得的相关信息,判断出词的确切含义。遇到习语,更要勤查词典,切忌望文生意。

近年来,我参加了几本双语词典的审订工作,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我还发现,经我审订的译文,有的也还有改进的余地,甚至还有些错误没有改掉。这一方面说明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保证译文不出错是很不容易的,翻译过程中需要照顾的地方很多,精力一分散,顾此失彼,便会出错。要想少出错误,译者必须兢兢业业,认真从事,慎之又慎。

上面说的是如何确切理解原文,以免误译。下面谈一谈怎样避免因表达不当而造成的误译。例14 His novels nicely describe life in Britain between the wars.

他的小说细致地描述了两次大战期间英国的生活状况。

例15 No dessert for me, thanks. It was as much as I could do to finish the main course.

谢谢,别给我甜食了。我只能吃完主食。

看来译者不一定没有看懂原文,只是在用汉语表达时用词不精确。例14只要把“期间”改为“之间”就行了。例15把main course机械地译为“主食”,字面上好像是对应的,但译者忘了“主食”是与“副食”相对而言的,通常指“用粮食制成的饭食”,和main course不是一回事儿。因此,例15后一半可改为“我吃完这道主菜就不错了。”

要想避免这样的误译,可以倒回去,把译文和原文对照一下,看它是否和原文的意思相吻合。这样做,你觉得很困难吗?

翻译漫谈(八)英译汉:巧译定语

我在审订译稿的时候发现,许多句子的译文不顺,究其原因,往往是定语没有处理好。在英语里,可以

用作定语的成分很多。单词、从句、分词短语、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都可用作定语。单词作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语前面,其他定语一般放在后面。汉语里,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语前面。因此翻译时若把定语仍译成定语,而且仍放在前面,译文当然就不顺了。

定语如果不译成定语,又能译成什么呢?

关于定语从句的译法,已经看到不少文章。各种教程和专著中也有专门的章节加以论述。这里只举两个例子。

例1 The police are concerned for the safety of the 12-year-old boy who has been missing for three days.

那个12岁的男孩失踪三天了,警方对他的安全感到担忧。

例2 Each of London’s districts had a distinct character that marked it off from its neighbours.

伦敦的每个区都有鲜明的特征,与邻近地区不同。

例1的译文用了两个主谓结构,也可以说是两个并列短句。若译作“警方对那个已失踪三天的12岁男孩的安全感到担忧”,译文就因定语太长而不顺了。例2的译文用了一个主语带两个并列的谓语。总之,这两个例子,原文都是主从结构,而译文都是并列结构。这也正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方面最大的区别。

例3 Police investigating the train derailment have not ruled out sabotage.

警方调查火车出轨事件,没有排除人为破坏的可能。

例4 Any event attended by the actor received widespread media coverage.

这位演员参加任何一项活动,媒体都作了广泛报道。

例3和例4,原文各有一个分词短语作定语:investigating...和attended by...。例3的译文用了一个主语带两个并列谓语,例4的译文用了两个主谓结构,这和上回所说的定语从句的译法是完全一样的。译文中没有出现“调查火车出轨事件的警方”之类的话。

例5 He was the only one to speak out against the decision.

只有他站出来反对那项决定。

例6 He had long coveted the chance to work with a famous musician

他长期渴望有机会与著名音乐家一起工作。

例5和例6,原文各有一个动词不定式短语作定语:to speak out…和to work with…。例5的译文直接把定语变成了谓语。例6的译文用了一个“连动式”(参看胡裕树《现代汉语》第363页),把原文动词不定式短语化作“连动谓语”的一部分。这样处理,译文比较简洁。我们设想一下,假如例5保持原文的结构,译为:“他是唯一一个站出来反对那项决定的人”,一个17个字的句子里,定语竟占了14个字,是不是显得长了一点?

例7 The cut in interest rates is good news for homeowners.

降低利率对于私房买主来说是个福音。

例8 I admire her coolness under pressure.

我佩服她在压力下能保持冷静。

例7和例8,原文各有一个介词短语作定语:in interest rates 和under pressure。译文没有按原文的结构,译作“利率的降低”和“在压力下的冷静”,而是加了动词,译为“降低利率”和“在压力下能保持冷静”。我感觉,相对而言,英语名词用的多,汉语动词用的多。英语里常见一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剩下一大堆名词,用介词串连起来。这种句子译成汉语时,往往需要增加一些动词,这样才能使译文顺畅。

最后谈一谈单词作定语的问题。有人可能觉得,遇到单词作定语时,主要是个选词问题,只要选一个适当的词放在那里就行了。在有些情况下,也的确是这样,但有时也不这么简单。

例9 Loose clothing gives you greater freedom of movement.

衣服宽松,可以活动自如。

例10 I don’t want you mucking up my nice clean floor.

我这地板又干净,又漂亮,不想让你弄脏。

这两句译文都把定语变成了谓语,句子中间有停顿,听起来从容、自然。若照原文的结构,译成“宽松的衣服使你活动起来更为自在”和“我不想让你弄脏我干净漂亮的地板”,倒显得过于拘谨了。

例11 A few cushions formed a makeshift bed.

临时用几个垫子拼了一张床。

例12 His mere presence made her feel afraid.

他当时在场,这就足以让她害怕了。

这两句译文都把定语变成了状语,这也是翻译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汉语总说“拼了一张临时床”,听起来很怪,那就不如说“临时……拼了一张床”了。mere是用来加强语气的,但mere presence 在汉语里很难找到相应的搭配,只好在后半句用“足以”来加强语气了。

例13 With a few notable exceptions, everyone gave something.

人人都给了些东西,只有几个人例外,很是显眼。

例14 It’s been a nail-biting couple of weeks waiting for my results.

这两个星期等结果,弄得我坐卧不安。

这两句译文都把定语放到句子末尾来处理。notable和nail-biting在原来的位置上是很难译的,那就最后来处理吧。在汉语句子里,往往先说具体的事情,最后才评论、表态,或说出自己的感受。

定语是一种修饰语,状语也是一种修饰语,和定语有相似之处,这里就不多说了,请读者自己去琢磨。

在英译汉方面,除了理解问题外,我集中谈了一个定语问题。这是因为我在审订译稿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句子问题就在于定语没有处理好,或者放大一点说,修饰语没有处理好。因此,把修饰语处理好,译文的质量就能提高一大步。不知你有没有同感。

翻译漫谈(九)25点体会

我在1984年出版的《英汉翻译练习集》前言中归纳了我在英译汉实践中的25点体会。其中绝大多数是我对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特点的认识。这些认识对我后来的工作,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是有帮助的。现在我就把这25点体会连同有关的译例说一说。

⒈一词多义。弄清原文的意思,在汉语中选用适当的词语。例如:

Born in 1879 in Ulm, Germany, Albert Einstein was two years old when his parents moved to Munich, where his father opened a business in electrical supplies.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在德国的乌尔姆城。在他两岁的时候,父母移居慕尼黑。他的父亲在慕尼黑开了一家工厂,生产电气器材。(句中business一词,据有关资料介绍是指factory,而不是store,故译作“工厂”。)

⒉英语名词和介词用得多,汉语动词用得多。

Psychologically there are two dangers to be guarded against in old age. One of these is undue absorption in the past.

从心理方面来说,到了老年,有两种危险倾向需要注意防止。一是过分地怀念过去。(如译作“对过去的过分怀念”,则不顺。)

⒊英语代词用得多,汉语实词用得多。在一个句子里,英语可以先出代词,后出实词;汉语则先出实词,后出代词。

One day, while I was playing with my new doll, Miss Sullivan put my big rag doll into my lap also, spelled “d-o-l-l” and tried to make me understand that “d-o-l-l” applied to both.

有一天我正在玩一个新娃娃,沙利文小姐把我的大布娃娃也放在我腿上,然后写了“d-o-l-l”这几个字母,她是想让我知道“d-o-l-l”既可以指新娃娃,也可以指旧娃娃。(如译作“指二者”,就不顺;如译作“两个都指”,意思既不清楚,句子也压不住。)

If they are disappointed at one place, the drillers go to another.

钻探石油的人如果在一个地方得不到预期的结果,便到另一个地方去钻探。

⒋英语动词有时态,时间概念往往通过时态表现出来:汉语动词没有时态,表示不同的时间,往往需要加时间状语。

It is like a dream to me now, floating through my mind in slow motion. Many children were playing close to the water, and we were stunned by their ignorance and daring.

现在回想起来,就仿佛是一场梦,当时的情景还在我脑海里缓缓浮动。那一天,许多孩子在靠近水边的

地方玩耍,他们那样大胆,不知道危险就在眼前,使我们非常吃惊。(译文加了“那一天”。)

⒌英语被动语态用得多,汉语被动式用得少,有时不用被动形式也可以表示被动的含义,有时可以用无主语句。

When the whale is killed, the blubber is stripped off and boiled down, either on board ship or on shore.

鲸鱼杀死以后,把鲸脂剥下来熬油,这项工作有的是在船上进行的,有的是在岸上进行的。(不一定译成“鲸鱼被杀死以后”,不用“被”字仍可表示被动的含义。)

Great sums of money have been spent, for example in the deserts of Egypt, in “prospecting” for oil.

在石油“勘探”方面,已经花了大笔的钱,比如在埃及的沙漠里进行的勘探工作就是如此。(原文是被动语态,但未说明谁是施动者。译文用了无主句。)

⒍英语并排用几个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时,其排列顺序可能要考虑到词的长短(长的放在后面,这样节奏较好)或分量的轻重(重的放在后面,这样不显得头重脚轻)。汉语除了考虑常用的顺序以外,还常常考虑词的音调。分量的轻重关系不大,常把分量重的词放在前面。

…setting aside big tracts of land where nobody can fish, shoot, hunt, nor harm a single living creature with furs, fins or feathers.

……圈出大片土地,不准钓鱼,不准打鸟,不准打猎,凡是长皮的,长毛的或者长鳃的动物,一概不许伤害。(原文fish, shoot, hunt,由轻到重,feathers最长,放在最后。汉语则“长皮的,长毛的”连下来较顺。

7.英语一般避免重复,代称用得多,不但名词可以用代词来替代,动词、形容词也有相应的词来替代。汉语则不怕重复,实称用得多。

English grammar is very difficult and few writers have avoided making mistakes in it.

英语语法十分困难,作家很少不犯语法错误的。(译文重复“语法”二字。)

8.英语连词用得多,汉语连词用得少。例如表示条件或原因,汉语不一定用“如果”或“因为”之类的词,意思就包含在上下文里面了。

This film showed how they put aside a thousand acres out West where the buffaloes roam and nobody can shoot a single one of them. If they do, they get in jail.

电影演的是他们怎么在西边儿把一千英亩土地划出来,让水牛自由行动,谁也不准开枪打死一只。打死了,就得坐牢。(译文第二句没有用连词,没有用主语,重复了第一句里的“打死”二字。)

9.词的搭配,如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副词和动词的搭配,主语与谓语的搭配等,英语可以用的搭配,往往不能直接译成汉语,这就需要选择适当的词语,或者改变句子的结构。

The road we have long been traveling is deceptively easy, a smooth superhighway on which we progress with great speed, but at its end lies disaster.

我们一直在走的这条路表面上很好走,是一条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可以高速前进,但是走到尽头却要遇到灾难。(原文lies disaster 不能直译,只好改变句子结构,译作“遇到灾难”。)

10.英语常以抽象名词做主语,后面接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这种主谓搭配,在汉语里是很少用的,一般都要改变句子结构。

Anger and bitterness had preyed upon me continually for weeks and a deep languor had succeeded this passionate struggle.

几个星期以来,我又气又恨,感到非常苦恼,这种感情上的激烈斗争过去之后,我感到浑身无力。

11.英语有些副词和动词的搭配无法直接译过来,可将原文副词的含义译成谓语或分句,放在句末。

So heedful a writer as Henry James, for instance, on occasion wrote so ungrammatically that a schoolmaster, finding such errors in a schoolboy?s essay, would be justly indignant.

就拿亨利·詹姆士来说吧,连他这样细心的作家写的东西,有时也不合语法。要是小学老师在学生的作文里发现那样的错误也会生气,而生气是完全应该的。

12.英语有些副词放在句首,具有丰富的内容,译成汉语可以适当地加以发挥。

Ideally, one day, researchers will know enough about the g enesis of earthquakes……

最理想的情况是,有朝一日研究人员能够对地震的成因……有足够的了解。

13.主语的位置。英语往往把目的状语或其他成分放在句首,然后再出主语,主语与动词靠得较近。汉语

则往往先出主语。

To protect the whale form the cold of the Arctic seas, nature has provided it with a thick covering of fat called blubber.

大自然为了保护鲸鱼,使它不致在北冰洋受冻,便让它长了厚厚的一层脂肪,叫做鲸脂。

14.英语的书面语差不多每个句子都要有主语,汉语的主语则不那么重要,如果前面已把主语说清楚,后面的句子不一定用主语。甚至在一个句子里应该出现另外一个主语的时候,这个主语仍然可以省略。

They used this kind of scare tactic when I was growing up. I wonder what they use today.

我小的时候,他们用过这种吓唬人的办法。现在用什么办法,就不得而知了。(译文第二句,两个主语“他们”和“我”都没有出现。)

15.英语有who, which等词,可以引出定语从句,汉语多用并列分句,或单成一句,有时可把定语从句先处理。

Richardson, who served as both Secretary of Defense and Secretary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during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was talking about the negotiations for a Law of the Sea treaty, which came to a virtual conclusion last week after six years of deliberations.

理查森曾在尼克松政府中担任国防部长和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长,他是在谈到关于海洋法条约的谈判时说这番话的。(译文用了并列分句)

I have never had much patience with the writers who claim from the reader an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ir meaning.

有些作家,读者要费力气才能看懂他们的意思,我对这样的作家一向是没有多少耐心的。(原文中的定语从句在译文中提前处理。)

16.英语的主语部分可以很长,其中包括几个介词引导的短语作定语,汉语往往用分句来表达,或者独立成句。

The 180-page document, with more than 300 articles and eight annexes, definitively covers every conceivable issue dealing with the seas, from the definition of what constitutes an island to the jurisdiction over fish that live in fresh water but spawn in the ocean.

这份长达一百八十页的文件,有三百余条,并有八个附件。它涉及能够想到的每一个与海洋有关的问题,从岛屿的定义,到对在淡水生长而在海洋产卵的鱼类的管辖权,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原文中的主语部分独立成句。)

17.英语除了有who, which等词外,还有动词的-ing形式,因此句子可以很长,但组织得很严密。汉语叙事,则多用并列结构,一层一层地把事情说清楚。有时可以把较长地句子译成几个短句。

In the winter of 1879, James Lecky, exchequer clerk from Ireland, and privately interested in phonetics, keyboard temperament, and Gaelic, all of which subjects he imposed on me, dragged me to a meeting of a debating society called The Zetetical: a junior copy of the once well known Dialectical Society founded to discuss John Stuart Mill?s Essay on Liberty when that was new.

1879年冬天,詹姆斯·莱基拉我去参加一次辩论会。莱基是爱尔兰人,在财政部门当职员,有空喜欢研究语音,练习弹琴,学习盖尔语,他还硬让我也学这些东西。这次他带我去参加的辩论会是一个名叫“探索学会”的团体举办的。当年约翰·斯图尔特·米尔的文章《论自由》刚刚发表时候,成立过一个“辩证学会”来讨论这篇文章,这个学会曾名噪一时。探索学会就是仿照这个学会建立起来的,只是没有它那么有名罢了。(原文虽然较长,但并不很复杂。主语部分有一个同位语和一个定语从句,谓语部分有一个同位语和一个状语从句。译文则分成了五个句子。)

18.汉语一般不用一连串的定语,一连串的“的字。适当地在“的”字前增加动词,就显得有些变化,不那么单调。

The resounding success of the Curacao experiment whetted the appetites of Florida livestock raisers for a similar feat that would relieve them of the scourge of screw-worms.

库拉索岛上的实验取得巨大的成功.引起了佛罗里达州牲畜饲养者的兴趣.他们也想以同样的办法消除螺旋锥蝇这一祸害.(原文主语部分是一名词定语,若译作“库拉索岛上的实验的巨大成功”,就连用了两个“的”

字.如在第二个“的”字前面加上“取得”二字,就好一点。现在把这一部分译成一个分句就更好了。)

19.英语在一个句子里往往先说个人的感受,再说与感受有关的动作,最后才说最初发生的事情。汉语则相反,往往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来叙述,最后才说个人的感受。

The most important day I remember in all my life is the one on which my teacher,Anne Mansfield Sullivan, came to me. I am filled with wonder when I consider the immeasurable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lives which it connects.

在我的记忆里,安妮·曼斯菲尔德·沙利文老师来的那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我的生活和以前迥然不同,一想到这一点,我就感到非常兴奋。

20.表达同样的意思,英语的结构比较紧,汉语的结构比较松。

A gang of men,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ir energetic and likeable foreman, 25-year-old Phineas P. Gage, was working on a new line of the Rutland and Burlington railroad.

一伙工人正跟着他们的领班在拉特兰-伯灵顿铁路的新线路上干活。这位领班名叫菲尼斯·P·盖奇,二十五岁,他精力充沛,待人和气。(原文是一简单句,有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动词,却包含了这么多内容,结构显得比较紧。译文分为两句,第二句还包含两个并列分句,结构显得比较松。)

21.拆句的情况多,合句的情况少。

Poets as we know have always a made great use of alliteration. They are persuaded that the repetition of a sound gives an effect of beauty.

我们知道,诗人一般总喜欢押头韵,觉得重复一个声音会产生美的效果。(原文两句都比较短,译文合成一句,语气较顺。)

22.注意文体,应该用口语的地方,选用适合口语的词句。

“I remember thinking, …No. No. It?s not Jackson, it?s not my husband, it?s not my Jackson,?” she said. “But it was. He was lying in the street, right across from our house. The police said a man shot him over a parking space.”

“记得我当时就想:‘不,不。不是杰克逊,不是我丈夫,不是我的杰克逊’”她说。“可是,那不是别人,正是他。他躺在大街上,就在我们的房子对面。警察说,为了争一块停车的地方,人家把他打死了。”

23.一段文章的最后一句,特别是全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要比较有力,否则文章煞不住。中英文都是这样。翻译时就要把这最后一句的分量表达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Words have weight, sound and appearance; it is only by considering these that you can write a sentence that is good to look at and good to listen to.

词具有一定的分量、声音和形状,只有考虑到这些因素,写出来的句子才能既好听,又好看。(若把“好听”放在最后,就压不住了。)

24.题目可以照原文译,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拟定。

A Valentine to One Who Cared Too Much.

衷肠曲(这个题目是参照文章的内容拟定的。原题的意思是:在情人节写给一个人的信,这个人关心的事情太多了。)

25.遇到中国读者可能不熟悉的典故、人名、地名等,除了加注以外,还可以在译文中加几个字,略加说明。

I learned a great many new words that day. I do not remember what they all were; but I do know that mother, father,sister, teacher were among them —words that were to make the world blossom for me, “like Aaron’s rod, with flowers.”

那一天我学了许多新词,也记不清都有哪些词了。但是其中肯定有“母亲”、“父亲”、“姐姐”、“老师”——后来就是这些词把一个美好的世界展现在我的面前,就像《圣经》上说的“亚伦的杖开了花”一样。(这个典故出自《旧约·民数记》第17章第8节。为了帮助中国读者了解,译文加了“就像《圣经》上说的”几个字。)

翻译漫谈(十)怎样对待风格

说起风格,也许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的感觉。“风格”究竟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的

解释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是不是只有文艺作品才有风格呢?

许多人写文章讨论翻译中的风格问题,倒也的确大都涉及文学作品的翻译。风格能不能译,大体上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风格是能译的。早在1922年茅盾就曾写道:“直译的意义若就浅处说,只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就深处说,还求‘能保留原文的情调与风格’。”

1954年茅盾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说道:“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适合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

1980年茅盾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写道:“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将他的风格翻译出来。譬如果戈理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风格就不同,肖伯纳的作品与同样是英国大作家的高尔斯华绥的作品的风格也不同。需将一个作家的风格翻译出来,这当然是相当困难的,需要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除信、达外,还要又文采。这样的翻译既需要译者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面貌。这是对文学翻译的最高要求。”

这个意见是有人支持的。1961年刘隆惠在《谈谈文艺作品风格的翻译问题》一文中写道:“对于文学翻译,不仅要求通顺流畅,而且要求表达原作的风格。”他还说:“我认为风格并不是不能译,而是难译。其所以难是在于译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要有认识风格的水平;其二是要有表现风格的能力。”

另一种意见认为风格是不能译的。1959年周熙良在《翻译与理论》一文中写道:“有人自诩翻译哪一个作家就能还出这个作家的面目或风格,我看这只是英雄欺人语;据我所知,就有翻译家对本文还不大能弄懂得,就大吹自己的翻译是旨在表现原作诗一般美丽的风格。依我看,对一个作家或者风格的认识也还是根据对作品本文的理解而来的,否则便是空话。教外国文学的人最喜欢谈风格,但是,对于一个搞实际翻译的人来说,风格却是一个最难谈得清楚的东西。我觉得,在通常情形下,它好像只是在无形中使译者受到感染,而且译者也是无形中把这种风格通过他的译文去感染读者的,所以既然是这样情形,我看就让风格自己去照顾自己好了,翻译工作者大可不必为它多伤脑筋。……我觉得翻译工作者如果要花许多功夫去钻研作品的风格,还不如花点功夫去培养自己的外语感受能力好些,因为翻译工作究竟是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的工作,而语言却不止是数字符号那样抽象而无情的东西。”

二十多年以后,周熙良依然坚持自己的这一看法。1982年他在《翻译三论》一文中写道:“严复只提雅,而不提原文风格,我们现在提文学翻译要有风格,也不宜要求译出原文风格:原文风格是无法转译的。……我仍旧认为风格是无法翻译的,风格离不开语言,不同的语言无法表达同样的风格。”

这一种意见也是有人支持的。1961年张中楹在《关于翻译中的风格问题》一文中写道:“在同一语言的领域里,尚且不宜摹访一个作者的风格;在翻译方面,把原作译成另一种语言而要保持同一风格,这是更不易做到的工作。……我是极为赞同周熙良同志的‘不必多伤脑筋’的说法的。”

总起来看,持第一种意见的人较多,持第二种意见的人较少。我的看法是,第一种意见恐怕只是一种理想,未必能够达到,或者说很难实现;第二种意见又未免过于极端。

1979年罗新璋在《读傅雷作品随感》一文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服尔德的机警尖刻,巴尔扎克的健拔雄快,梅里美的俊爽简括,罗曼罗兰的朴质流动,在原文上色彩鲜明,各具面貌,译文固然对各家的特色和韵味有相当体现,拿《老实人》的译文和《约翰·克利斯朵夫》一比,就能看出文风上的差异,但贯穿于这些译作的,不免有一种傅雷风格。”可见即使是名家的译作也难免既有原作的风格,又有译者的风格,而不可能是单纯的原作的风格。

翻译非文学作品,是否也有一个如何对待风格的问题呢?有的。

1979年,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说道:“一篇文章的风格只是作者为表达特定的内容而运用语言的个人方式,它与内容是血肉一体的,而不是外加的、美化的成分。”我的理解,这里所谓“一篇文

章”泛指任何用文字写成的东西,非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在同一篇文章里,他还写道:“在翻译工作里,也必须注意语言与社会场合的关系。译文同样有一个适合社会场合的问题。译者同样必须能根据原文的要求,写出各种不同的语类、文体。例如翻译请贴、通知、布告、规章、病历与病情公告之类的‘应用文体’,译者应该知道在译文里怎样寻到相等的内行的格式和说法。”

1982年,周熙良在《翻译三论》一文中写道:“实际上,许许多多的翻译只要文字通顺,就达到要求了,并不需要译成文学,也不可能译成文学。社会科学文章、报纸社论、科技文章、调查报告、都属这一类。”他还说:“美既不能用,雅又不能照严复当时提出的那样去理解,那么究竟应当怎样理解呢?我认为应当作为‘得体’来理解。得体不仅仅指文笔,而是指文笔基本上必须根据内容来定;文笔必须具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风格。”

我觉得,文学作品的风格可能因人而异,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而非文学作品则往往是某种类型的文章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形成这类文章的共同风格。无论是谁写作,都会采用这种风格。比如科学论文和法律文件,在用词方面力求准确,在表达方面力求清楚易懂,着重客观叙述,不带感情色彩,好像一个人在板起面孔来说话。而科普文章或普法读物则要使用生动的语言,灵活的句子,让读者觉着你在微笑着向他传授知识,或说明道理。用中文写文章是这样,用英文写文章也是这样,这两种语言是相通的。例如《世界版权公约》第二条第二款:

Unpublished works of nationals of each Contracting State shall enjoy in each other Contracting State the same protection as that other State accords to unpublished works of its own nationals, as well as the Protection specially granted by this Convention.

任何成员国国民未出版的作品,在其他各成员国中均享有后者给予其国民之未出版的作品同等的保护,并享有本公约所专门授予的保护。

这段译文既符合原文的风格,也符合中文法律条文共同的风格。如此说来,你看到文字如此谨严的原文时,只要译成同样谨严的文字就行了。所以,在风格问题上,翻译非文学作品比翻译文学作品简单多了。风格也不是那么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了。你说是不是?

“对于我们并非专门从事文学翻译的初学者来说,在表达方面只要做到两点就够了。第一,能区别口语与书面语,该文的时候文,该白的时候白,翻译对话像对话,翻译叙述像叙述;第二,能根据不同的文体使用不同的语言,翻译新闻像新闻,翻译文件像文件,翻译故事像故事,翻译诗歌像诗歌。如果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能使译文做到这两点,这就很不错了。”这段话是我在《英汉翻译教程》一书中提出的目标。你同意吗?

翻译漫谈(十一)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这两种不同的译法,自古有之。然而自五四以来,人们围绕着这两种译法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1922年,茅盾在《“直译”与“死译”》一文中写道:“近来颇有人诟病‘直译’;他们不是说‘看不懂’,就是说‘看起来很吃力’。我们以为直译的东西看起来较为吃力,或者有之,却决不会看不懂。看不懂的译文是‘死译’的文字,不是直译的。”

1934年,茅盾在《直译·顺译·歪译》一文中写道:“‘直译’这名词,在‘五四’以后方成为权威。这是反抗林琴南氏的‘歪译’而起的。我们说林译是‘歪译’,可丝毫没有糟蹋他的意思;我们是觉得‘意译’这名词用在林译身上并不妥当,所以称它为‘歪译’。”

1980年,茅盾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回忆这一段往事,他写道:“后来有的译者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意译’,甚至‘歪译’,那就比林译更不如了。”

从以上情况看,在二三十年代,反对直译的人所反对的是看不懂或看起来吃力的译文;反对意译的人所反对的是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译文。

鲁迅也是积极主张直译的。

后来有人提出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是无法区分的。

1946年,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写道:“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直译’偏重对于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哪一种是最妥当的译法,人们争执

得很厉害。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

1953年,林汉达在《翻译的原则》一文中写道:“正确的翻译是直译,也就是意译。死译和胡译不同,呆译和曲译不同,这是可以划分的,它们都是错误的翻译。正确的翻译是分不出直译或意译的。”

1959年,周建人为《外语教学与翻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直译”》。他在文中写道:“直译既不是‘字典译法’,也不是死译、硬译,它是要求真正的意译,要求不失原文的语气与文情,确切地翻译过来的译法。换一句话说,当时所谓直译是指真正的意译。”

如果说四五十年代人们认为直译也就是意译,二者无法区分,那么到了七八十年代人们又对直译和意译分别作了分析。

1982年,周煦良在《翻译三论》一文中写道:直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译音而不译意。如democracy 译为“德谟克拉西”,而不译为“民主”。第二类是照字面译。如cro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而不译作“虚伪的眼泪”。第三类是不按照中国语言习惯和词序而按照原文的结构或词序的翻译。如“‘你来了,’她说”。最后,他指出“这样一些直译好像为数不少,但就一篇文章,一部书来看,直译的成分毕竟是少数。”

1978年,许渊冲在《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一文中也谈到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他说:“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最后他得出五点结论,归纳成两点就是:一.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容时,可以直译,不能表达时就意译;二.原文的表达形式比译文精确、有力时,可以直译,译文的表达形式比原文精确、有力时,可以意译。

1979年,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写道:“要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其中该直译的就直译,该意译的就意译。一个出色的译者总是能全局在胸而又紧扣局部,既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的。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

从以上情况看,七八十年代的译者对直译和意译作了分析和比较,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这说明当代的译者比二三十年代乃至四五十年代的译者在理论上都更加成熟了。

在国外,译界的同行也同样在这一方面进行探讨。英国剑桥大学乔治·斯坦纳教授主张意译。他在1975年发表的《After Babel》一书中发挥了17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德莱顿关于意译的主张。他写道:“翻译的正确道路,既不应是直译,也不应是模仿,而应是意译(paraphrase)。所谓意译,就是‘译者有一定限度的自由,他要时刻看到作者,这样就不至于迷失方向,但他主要是紧跟作者的意思而不死扣字眼,他可以对作者的意思加以引申,但不能改变。’据德莱顿说,这就是埃德蒙·沃勒和西德尼·戈多尔芬1658年翻译维吉尔的史诗《伊尼德》(Aeneid)第四卷时采取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德莱顿本人翻译维古尔、贺拉斯、奥维德、朱文纳尔、乔叟等人的著作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在他评论别人的译作时(如1685年出版的《Sylvae》一书的序言)所阐述的也是这种方法。通过意译,‘作者的精神可以得到传播,而不会遭受损失’。好的翻译好比是‘一种写生’。最理想的情况是,译作不剥夺原作的权威,而能向我们表明假如原作本来就是用我们的语言创作的,它会是个什么样子。”

国外还有一些学者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你同意他们这种看法吗?

翻译漫谈(十二)翻译意思

翻译意思,而不要翻译字,这在原则上,大家都会同意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不尽然。有时我们会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原文的字面上,并不深入思考原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翻译起来就参照原文的说法,把英文词换上汉字,稍微调整一下顺序就完事了。这样的译文,不是歪曲原意,就是词不达意,或者听着别扭,不像中文。

我在高教自考《英汉翻译教程》一书中推荐过一位英国学者,名叫西奥多·萨沃里(Theodore Savory)。他在1957年发表的《The Act of Translation》一书中写道:

A fair conclusion from these ideas is that the translator?s work may be analyzed into the answering of three questions. Faced with a passage in its original language, he must ask himself:

考博英语翻译英汉互译方法汇总

考博英语翻译英汉互译方法汇总 在翻译中,针对词汇空缺现象,在词汇的借用、引用方面通常采取四种形式:音译、直译、改编、意译。 1、音译: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新概念而本族语里又找不到对成词来表示时,均可采用音译法介绍到译文语言中去,如:[汉译英]磕头(kowtow),荔枝(litchi);[英译汉]、engine(引擎),motor(马达),sofa(沙发),logic (逻辑) 2、直译:papertiger(纸老虎),loseface(丢脸),Seeingisbelieving.(百闻不如一见。)Outofmind,outofsight.(眼不见,心不烦) 3、改编:所谓“改编”指的是音译或直译如意义补充的翻译,在翻译的“改编法”中,译者总是一方面尽可能保持原文语言的特性,另一方面更希望译文含义明朗,使读者一目了然。 比如,汉语的“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译成Thisislikeshowingoff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LuBanthemast ercarpenter 其中,“鲁班”变成了“LuBanthematercarpenter“否则鲁班究竟是什么人,不知道典故的外国读者就会感到茫然。这类译法在英译中比较常见,如巧克力糖(chocolate),鸦片烟(opium),高尔夫球(golf),来福枪(rifle),尼龙布(nylon)。 4、意译法:填补语言中的词汇、语义空缺,采用“并行法”即意译法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方法。如果某一语言观象,在译文语言中只的用意义相同的不同语言形式即“并行”的词汇来翻译时,那么就等于说译文语言的形式中存在着一个“空缺”。比如,有许多词以及由这些词代表的思想概念,最先只存在于某种语言中,当把这些词或概念介绍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时,我们可采取音译,直译法,同时也可采用意译法,而且意译译文可从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都合乎译文语言的规范,因此最易为读者接受。比如:communism,democracy,和proletariat 等外来词变成“共产主义”“民主”和”无产者”时,可以说最先是意译的结果。同时,由于“共产主义”,“无产者”等完全是按我们汉语的构词规则,用汉语的构词材料构成的。因此,这种意译只不过是属于一种概念的借鉴而已。 2013中科院考博突破秘诀:https://www.360docs.net/doc/e713619575.html,/product/PR000076 2013中科院考博英语复习必备:https://www.360docs.net/doc/e713619575.html,/goods.php?id=2980 2013中科院考博英语真题:https://www.360docs.net/doc/e713619575.html,/goods.php?id=2689 2012中科院考博分数线:https://www.360docs.net/doc/e713619575.html,/201203/kaobo_558210.shtml

如何解决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现象

如何解决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现象 一、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 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知道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xon制造的“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atergate, 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看来Watergate 由特指“水门事件”到泛指丑闻这一现象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回难,给回译造成障碍。为此,研究有关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二、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 1、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 我们知道,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比如:Salad这种凉拌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

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词,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汉语也是如此。 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没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 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efe),“吃香”(be very popular),“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所谓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问题,还涉及到特定语言文化中的人或物。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不少只同使用该语言的人物密切相关的表达法。

英语翻译学习资料(含中英文解释)

例1.Winners do not dedicate their lives to a concept of what they imagine they should be, rather, they are themselves and as such do not use their energy putting on a performance, maintaining pretence and manipulating(操纵) others . They are aware that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being loved and acting loving, between being stupid and acting stupid, between being knowledgeable and acting knowledgeable. Winners do not need to hide behind a mask. 1.dedicate to 把时间,精力用于 2.pretence 虚伪,虚假 6 .1 斤斤于字比句次,措辞生硬 例2.Solitude is an excellent laboratory in which to observe the extent to which manners and habits are conditioned by others. My table manners are atrocious( 丑恶)—in this respect I've slipped back hundreds of years in fact, I have no manners whatsoever(完全,全然). If I feel like it, I eat with my fingers, or out of a can, or standing up —in other words, whichever is easiest. 孤独是很好的实验室,正好适合观察一个人的举止和习惯在多大程度上受人制约。如今我吃东西的举止十分粗野;这方面一放松就倒退了几百年,实在是一点礼貌也没有。我高兴就用手抓来吃,(eat out of a can)开个罐头端着吃,站着吃;反正怎么省事就怎么吃。 3.Whatsoever 完全,全然 1.Be conditioned by 受……制约 2.Atrocious 丑恶 6 .2 结构松散,表达过于口语化 例3.有一次,在拥挤的车厢门口,我听见一位男乘客客客气气地问他前面的一位女乘客:“您下车吗?”女乘客没理他。“您下车吗?”他又问了一遍。女乘客还是没理他。他耐不住了,放大声问:“下车吗?”,那女乘客依然没反应。“你是聋子,还是哑巴?”他急了,捅了一下那女乘客,也引起了车厢里的人都往这里看。女乘客这时也急了,瞪起一双眼睛,回手给了男乘客一拳。(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1999 :练习 3 ) 译文1:Once at the crowded door of the bus, I heard a man passenger asked politely a woman passenger before him: “Are you getting off?” The woman made no

100本口笔译教程资料下载汇总

要命的翻译资料哈哈哈哈哈哈100本口笔译教程资料下载汇总(2010.04.07更新)来源:李策Jackie的日志 口译实践推荐书目 翻译实践推荐书目 2010.04.07更新以下: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 下载 南开大学出版社_崔永禄_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英语专业翻译实践与鉴赏教程)下载[翻译教程]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潘能--英汉汉英口译教程下载 [翻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胡刚--新世纪英汉同声传译PDF下载 [翻译教程]陶庆--实用英汉汉英口译教程下载 白靖宇--文化与翻译PDF下载 《英语同声传译教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MP3迅雷下载 梅德明—新英汉口译实践(成功之路)文本及听力下载 [迅雷下载]商务印书馆:《英诗格律及自由诗》(译者必备) 笔译教程精品推荐: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思果《译道探微》、《翻译新究》和《翻译研究》 钱歌川三本经典译学论著《翻译的技巧》、《英文疑难详解》、《英文疑难详解续》)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陈宏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湖北教育出版社-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 钱歌川:《翻译的技巧》 [南开大学出版社]李学平:通过翻译学英语.pdf 余光中谈翻译(文本+mp3) 外研社-陈德彰英汉翻译入门 [教材]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pdf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贾卫国:英汉对照描写辞典 复旦大学出版社--耿红敏:实用英汉翻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胡晓吉:实用英汉对比翻译.pdf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贾文波:政治经济汉译英300句析.pdf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论英汉翻译技巧.pdf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刘重德:西方译论研究.pdf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居祖纯-汉英语篇翻译 [青岛出版社]方梦之:实用文本汉译英.pdf [教材]魏志成:汉英比较翻译教程练习.pdf 蒋胜翻译教程TranslationbyJiangSheng 李军--常用英语习语翻译与应用 管新平:汉英等效翻译 北京语言出版社-- 达妮卡:口笔译概论 王宏印-英汉翻译综合教程 外语教学与研究-曾诚-实用汉英翻译教程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毛荣贵-翻译技巧111讲

词汇空缺

好狗和坏狗--谈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知道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xon制造的“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atergate, 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看来Watergate 由特指“水门事件”到泛指丑闻这一现象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回难,给回译造成障碍。为此,研究有关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 1. 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 我们知道,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峡。 比如:Salad这种凉拌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同,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汉语也是如此。 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设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 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efe),“吃香”(be very popular),“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所谓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问题,还涉及到特定语言文化中的人或物。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不少只同使用该语言的人物密切相关的表达法。比如,汉语中有“盘古开天地”之说,其中“盘古”为中国传说中人物,该名字所具有的含义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幻象。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同样,作为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经》也为西方所独有,而且《圣经》中的人物Cain(该隐)现已引申为“骨肉相残”,为世人所接受,所有这些都已成为欧美人的文化邀产。对中国人来说,这些都是欧美文化的个性,与中国文化互不相融。在翻译此类作品时,译者往往要借助文中补充说明或加注解的方法,才能把原意解释清楚。 比如,如果把“东施效颦”简单地译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原文的含义就没译出来。东施是谁,西施又是什么样子,只有中国读者理解。如果译文读者也明白“东施效颦”指的是“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 se”,那么就得对译文进行解释性加工。 2.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各语言之间常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 中国人把娶媳妇、贺生日称为“红喜”,把老人过世称为“白喜”。对于没有接触过我国文化的欧美人来说,把要熄妇说成”红喜”并不费解,英语就把喜庆问称为“red-letter day”。但把上年纪人的去世也当成一大“喜事”,这就令他们奇怪了。因此,与欧美文化相比,把死人称作“白喜”是我国文化的个性。 3.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现象。 欧美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一切安排也都是上帝的旨意,且基督教在欧美历史上曾一度占统治地位,教会的势力往往凌驾于国王,君主之上。而在中国,人们心目中只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上帝和老天爷所代表的东西截然不同,含义也不大一样。尤其是“上帝”这个概念,具有较浓的基督彼色彩,是欧美文化的个性。再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的字眼,但“龙”在英语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令人们恶的象征,在汉语中则恰恰相反。在我国古代,“龙”就是皇帝的象征,后来又引申为珍异、高贵的象征,语言中也就相应出现了“龙颜”,“望子成龙”,“乘龙快婿”,“龙凤皇祥”等褒义表达法。从这种意义上说,“龙”是我国文化的“特产”,是一种文化个性。 4.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也会使语言产生词汇空缺现象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内涵。如汉语和英语中“狗”的含义就大不一样。在西方,狗是忠诚的伴侣动物;但在我国,人们通常对狗有种厌恶的心理。中西方人对狗所持的不同态度,自然而然也在各自的语言中反映出来。 (一)汉语表示法狗腿子(lackey),狗崽子(son of bitch),狗急跳墙(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th. desperate),狗嘴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 (二)英语表示法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 (幸运儿),dog-tired(筋疲力竭),to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从以上汉英表示法来看,我们发现二者在语义上很不相同。在英语中,虽然“dog”间或含贬义,如”this/that dirty dog”(这/那个狗东西),“They say English is going to dogs”(人们说英语糟糕得快完蛋了)。但一般说来,这个词或含有这个词的各种说法大都含褒义。或是含

翻译常识

一)、翻译简史 1)佛经翻译 我国的翻译事业最初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东汉时代,天竺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现存佛经中最早的译本。佛经翻译经过晋朝逐渐发展,到了隋唐达到鼎盛时期。南宋以后趋于衰微。 在这漫长的一千年中,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译师。下面主要介绍其中的三个人:释道安、鸠摩罗什和玄奘。 释道安(314-385)东晋前秦时高僧。在他的监译下译了《四阿含》、《阿毗昙》(毗pi)等。他还对以前的译本作了校录和整理工作。他主张直译的。译文不增不减只在词序上作些调整。鸠摩罗什(344-413)后秦高僧。他和弟子僧肇等译出《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诃he )、《妙法莲花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他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他的翻译虽然灵活,态度却很谨慎。因此他的译文既准确又流畅。 玄奘(602-664)唐高僧,俗称唐僧,曾游学天竺各地达十七年之久。回国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的经籍不但丰富了祖国的文化,而且位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玄奘的译文与鸠摩罗什的译文相比,是倾向于直译的。但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再加上他工作勤恳、认真,他的译文质量是很高的。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著名的佛经译师有的倾向于直译,有的倾向于意译,或着说有的直译成分多一些,有的意译成分多一些。 (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p.102-103) 2)严复与“信、达、雅” 我国近代翻译理论中最有影响的,要算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了。 严复(1853-1921)曾留学英国学习海军。1894年中日战争后,发表文章主张维新变法。他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戊戌变法后,他又翻译了《原富》、《群学肄言》(肄yi)、《法意》、《穆勒名学》等。他是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哲学的人。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首次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指的是“忠实”,“达”指的是“流畅”,“雅”指的是“尔雅”。所谓“而雅”,用严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一百多年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在中国翻译界起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信”和“达”没有什么争论,唯有“雅”字例外。再“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进行翻译是不行了。因此人们对“雅”字作过各种解释,发过各种议论。 周煦良教授说:“信、达、雅三者哪一个最重要?我认为要看内容而定。如果译的是《读者文摘》或旅游见闻,那就要着重达,便是漏译一两句也无关宏旨。如果译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经典著作,信就应当放在首位。……至于文学翻译,那当然要讲究文笔。” 如果一篇译文在内容上是忠实的,在语言上是通顺的,在风格上是得体的,那的确就是一篇很好的译文了。 (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p.114-115) 3)林纾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光绪举人。他不懂外语,依靠他人口述意思,由他以惊人的速度审词缀句,笔录下来。就这样,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他用文言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4种,其中不少是外国名作。例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鲁滨孙漂流记》、《黑奴吁天录》(吁,yu,xu)等。 林纾的译作第一次使中国读者接触到这些外国文学作品,引起了他们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同

翻译硕士考试大纲及复习参考书整理

翻译硕士考试大纲及复习参考书整理 (1)大纲。 ①考试目的。 翻译硕士英语作为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的外国语考试,其目的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进行MTI学习所要求的外语水平。 ②性质及范围。 本考试是一种测试应试者单项和综合语言能力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MTI 考生应具备的外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外语阅读与写作等方面的技能。 ③基本要求。 a。具有良好的外语基本功,认知词汇量在10 000以上,掌握6 000个以上(以英语为例)的积极词汇,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 b。能熟练掌握正确的外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 c。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外语写作能力。 (2)考试解析。 基础英语分为三个部分,词汇语法30分,阅读理解40分,英语写作30分。词汇语法部分出题灵活,题型多样,最常见的是选择题形式以及比较有难度的改错题形式,其难度相当于英语专业八级的水平。因此,考生在备考阶段就要多背单词,在此基础上大量地做单词语法题和专八系列的改错题,反复记忆,总结技巧。 阅读理解部分,传统选择题的难度大致为专八水平,但也可能出现GRE水平的理解题,而对于一些非传统的阅读题型,比如paraphrase,answer questions等,考查的不仅是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所以,在平时做阅读理解题的过程中,考生要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语言“输出”能力,不可词不达意。 英语写作部分类似于专八水平,但有的学校可能为更突出时效性,会考一些时事文题。考生在平时要多写、多练、多积累、多揣摩、多思考,不可一味地求数量而忽视每一篇的质量。 (3)参考书目。

英语翻译课程学习方法

英语翻译课程学习方法 一、传统教材与新教材的关系从今年始,英汉互译的自学考试将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指导委员会统一组织实施和管理。这对统一全国考生的要求,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和水平都是件好事。目前,相关的统编教材,由庄绎传所编写的《英汉翻译教程》已出版发行。这本教材采用了与传统教材不一样的编写思路。不再是以词、句为单位进行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等方法及词类转换,增词、减词之类的技巧进行学习,而是直接进入篇章,以各种文体的篇章为单位进行练习。这是一种创新,是有助于提高考生实际翻译能力的。因为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很少情况只是译词或译句,而是篇章的翻译。所以,这将更接近于我们的工作实际了。但这也会为初学翻译的学生带来一些不利条件,那就是对翻译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缺乏认识。所以在新教材的第404 页“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中提到参考书,明确指出由张培基等人编写的《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一书,以及吕瑞昌等人编写的《汉英翻译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一书仍是重要的参考书,我认为作为初学翻译的同志这两本书是一定要看一看的。当然这两本教材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即仅以词、句为单位探讨翻译,而没有进入篇章的层次。我们如果把两种教材结合起来,以老教材为辅,以新教材为主,会有较好的成效。 二、篇章翻译的几个问题首先,凡是一个篇章,就会遇到文体的问题,就是我们必须明确 我们所要译的文章是文学作品还是科学、法律方面的文章,是一篇简介性的文字还是一篇讲演词。因为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表现形式上是很不一样的,如法律文体有一些法律常用词语,科技也会各自有一些专门术语,应用文有时有严格的格式要求,文学则更为复杂,因为其中对话,描述,心理描写,景物或人物描写又各有不同。议论文句式严谨,语言正式,长句较多,等等,这在遣词用句上都有差异。这本教材在P395页“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都有粗略的说明。请学员认真看一下,并可结合其他有关参考书丰富其内容,以便有更好的掌握。 其次是语域问题。 所谓“语域”(register)是指具有某种具体用途的语言变体,我们可以从交际领域、交际方式和交际关系把语言分成不同的语域,如从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来说,英语可以分为冷漠体,正式体,商量体,随便体,亲密体等五种,如果从交际领域来分又可以分成正式体,半正式体,公共核心体,半非正式体,非正式体等。不同的语域语言变体彼此是有区别的,如果用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就会看得很清楚。如“汤姆病了,今天没去上学”,如果说Tom didn't go to school ,because he was ill. 这就是一句公共核心语,而如果说Tom was ill ,so he didn't go to school.这就是口语体,即非正式语体,如果说:Being ill ,T om didn't go to school 或Tom didn't go to school because of illness. 都是正式语体(当然这句话的内容用这种句式表达并不合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用原因从句的表达方式是比较正常的,用so连接的句子显得不怎么正式,用抽象名词和分词短语的形式都显得十分正式。另外有些表示相同意思的不同表示形式也有语域方面的区别。如according to和in accordance with,前者为公共核心语,而后者为正式用语,It is important 和It is of importance相比,也是前者为公共核心语,而后者为正式体。甚至连冠词的用法都可以表示这种区别,The horse is a useful animal;A horse is a useful aninal;Horses are useful animals.第一种用定冠词加单数名词表示类属的是正式用法,而用不定冠词加单数名词表示类属的则为公共核心语,最后一种,复数泛指的类属表示法则为非正式语体。 所以,我们在接触一个篇章时,弄清它的语域情况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将决定我们在翻译时如何选词组句,例如,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句子:After an hour of climbing,we finally found ourselue's at zhurong Peak,the very apex of Mt ,Hengshan,towering 1,296m

北外翻译基础真题

翻译基础 1.毅10000词,还有新的专八词汇,新的《中高级口译考试词汇必备》 卢敏出的《笔译二级三级通用的词汇》和ChinaDaily出的一本书《最新汉英特色词汇词典》。《12天突破英汉翻译》三笔的配套训练培基的散文我也有练过15篇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我还是建议大家背下来 2. 《培基散文》 《高级英汉翻译教程(叶子南)》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Chinadaily 英语点津 经济学人&ECO中文网 金融时报&其中文网 政府工作报告 英语文摘 TIME 热词新语翻译 3. 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二级笔译》,庄译传的《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叶子南的《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4. 说到词汇互译,我虽然记过很多词条——《中国日报的最新汉英特色词汇词典》、历年政府工作报告、整理版的财经科技词汇100多页、中国日报手机报、还有英语点津上的新词热词,但是!后来发现背的东西基本没怎么考到过。 Pinkham的《中式英语之鉴》 喜欢长栓老师的书,练了一本《理解与表达·汉英翻译案例讲评》 5.《非文学理论翻译与实践》《中式英语之鉴》《高级英汉翻译理论实践》《名校全真试题精解(英汉互译)》(星火英语的,北外主编的)还有二笔的教材 6.大学那本《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中高级口译口试词汇》、《最新中国特色词汇》、二笔词汇翻译。还有其他学校真题中考到的词组翻译也要重视, 新词主要就是看英语点津的新闻热词、流行新语、新词新译模块。前期可以在网页上看,但九月后最好把每天的都打印出来认真看,我当时是跟同学分工,一人复制一个月的,全打出来看了。要随时关注我国特色的新词,手机软件,微博,微信可以尽可能多关注些学习(如英文巴士、人民日报、CNN、中国文摘、外媒翻译学习、译尤未尽等是二三笔中的政经类,书中有些基本翻译技巧,适合初级看。英语文摘,周刊,CNN。还有其他学校真题 长栓老师的那篇给考研者的建议长栓的《非文学翻译》中国文化类,个人比较喜欢全国MTI 系列教材《高级汉英翻译》,里面有关于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类的,还有关于中国茶文化、介绍日晷什么的。还有《每天读点中国文化》 7. 《中国文化要略》《中国文化概论》《不可不知的3000个文化常识》 8. 二笔三笔教材及练习册 英汉翻译教程(培基)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叶子南)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2版(长栓)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 中式英语之鉴(John Pinkham) 高级汉英语篇翻译.修订版(居祖纯)

翻译硕士历年真题大全

翻译硕士历年真题大全 本文系统介绍翻译硕士考研难度,翻译硕士就业,翻译硕士考研辅导,翻译硕士考研参考书,翻译硕士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翻译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翻译硕士考研机构! 一、翻硕真题 翻硕英语统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共20题,都是些词组,同义词,语法之类的考点,题目里面有很多生单词。第二部分是客观题阅读,共7道。第三部分是主观选择题,共四道。第四部分是作文。最后一门是百科,之前一直比较害怕名词解释,担心有很多不会的,结果卷子发下来发现它是给几段话然后从段落中划出需要解释的内容。看到这里就不太担心了,即使你对于该名词一无所知还是可以从段落中发现蛛丝马迹的。百科三部分,分别是名词解释,应用文写作以及最后的大作文。 二、翻译硕士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近些年翻译硕士很火,尤其是像这样的著名学校。总体来说,翻译硕士招生量大,考试难度不高,2015年翻译硕士的招生人数为60人,含35人推免。每年都有大量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根据凯程从研究生院内部的统计数据得知,翻译硕士的考生中90%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 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翻译硕士考试科目里,百科,翻译及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翻译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三、翻译硕士就业怎么样? 现在国内紧缺的专业翻译人才五大方向为会议口译(广泛应用于外交外事、会晤谈判、商务活动、新闻传媒、培训授课、电视广播、国际仲裁等领域),法庭口译(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高级口译人才几乎是空白),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企业、政府机构都有大量的外事接待事务,联络陪同口译的任务就是在接待、旅游等事务中担任口译工作),文书翻译(企业、出版社、翻译公司等机构都需要具备专业素养的文本翻译人才,这一领域的人才缺口更大)。 由此来看,翻译硕士就业前景非常不错,毕业生整体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翻译硕士的含金量很大,现在经济贸易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对翻译的需求也是很大的,这种专业性人才是非常有市场的,只要能力够就业很轻松,工资也很高,出国的机会也会特别多。 四、翻译硕士各细分专业介绍 翻译硕士日语口译专业方向学费总额为8万元;日语笔译方向学费总额为5万元;英语笔译(语言服务管理)方向学费总额为8万元。 翻译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教育与训练,使其掌握扎实的双语转换与语言技术实用能力,获得丰富的语言服务管理经验,成为符合国家翻译专业资格认证标准,符合语言服务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语言服务管理专才,其专业方向如下:日语口译方向; 日语笔译方向;

《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E-C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 22110280 课程总学时 32 周学时 2 学分 1.5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英语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笔头英汉翻译的基本能力。通过介绍各类文体语言的特点、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分析以及各种不同文体的翻译方法,使学生掌握英汉翻译的基本理论,掌握英汉词语、长句及各种文体的翻译技巧和英译汉的能力。要求译文比较准确、流畅,翻译速度达到每小时250-300字。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本课程为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学生在修该课程之前已修完综合阅读,综合英语,语法学,词汇学,英美文化等课程,这些课程都为学生修该课程奠定了扎实的语言基础。该课程又是学生综合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和反映,它的开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而且它与英美文学,语言学,口译,高级英语等都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采用孙致礼编著的《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教学参考书 Baker, Mona. 2001.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assnett S, Lefevere A. 2001.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Brown Gillian & Yule George.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Catford, J.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tim B. 200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英汉翻译教程BY庄绎传(自考版)每课重点词汇

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自考版)》每课重点词汇 Lesson 1 1. fellow countrymen 同胞 2. average height 中等身材 3. gleaming eyes 闪光的眼睛 4. in his middle twenties 二十多岁 5. to be seated 招呼坐下 6. stand squarely 端端正正地站着 7. more than ten years his junior 比他年轻十几岁 8. revolutionary road 革命道路 9.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中国共产党 10. full member 正式成员 11. membership 党籍 12. keep a secret 保密 Lesson 2 1. immeasurable contrast 迥然不同 2. to and fro 走来走去 3. upturn face 仰着脸 4. sweet spring 芬芳的春天 5. anger and bitterness 又气愤又苦恼 6. dense fog 大雾 7. tense and anxious 紧张而焦急 8. 五一的下午on the afternoon of May 1st 9. 无言的呼唤wordless cry 10. 探测绳sounding-line Lesson 3 1. 各种流派的different schools 2. 前两天a few days ago 3. 受限制be restricted/be subjected to 4. 传统观念traditional thinking 5. 不合理的制度irrational system 6. 最高境界the highest state 7. 浓妆艳抹heavy make up 8. 主人公chief character/principal character 9. 花言巧语flowery language 10. 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social progress and human development Lesson 4 1. 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 2. 多功能的机器multi-purpose machine 3. 出于自愿和兴趣on one’s own account, out of interest 4. 新兴城市the rising town 5. 大胆的举止in a bolder manner 6. 实干家practical man 7. 交通动脉arteries of communication 8. in the air 传说中,酝酿中 9. source of power 能源 10. outstanding feature 突出特点 Lesson 5 1. 极西地带far west 2. 山区mountainous regions 3. 永久定居permanent settlement 4. 为…打下基础lay foundations for 5. 专门从事devote exclusively to 6. 合法手续legal title 7. establish communities 建立村镇 8. stock-raising 养殖畜牧业 9. open public domain 开放的公共地带 10. regular event 常事 11. high plains 高原 12. criss-crossed 纵横交错 Lesson 6 1. 新民主主义new democracy 2. 五四运动the May 4th Movement 3. 辛亥革命the Revolution of 1911 4. 革命知识分子revolutionary intellectuals 5. 帝国主义imperialist 6. 无产阶级proletariat 7. 在…的号召下at the call of 8.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petty-bourgeois intellectuals 9. 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the revolutionary movement of a united front 10. 平民文学literature for the common people 11. 北伐战争the Northern Expedition 12. 右翼the right wing

翻译大纲要求

[06009] 初级翻译技巧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OO三年五月 自学用书:《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参考书目: (1)《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年。 (2)《汉英翻译教程》吕瑞昌、喻云根、张复星、李嘉祜、张燮泉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3)《新实用英译汉教程》华先发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新实用汉译英教程》陈宏薇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一、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初级翻译技巧》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专科阶段的一门必考课程。 《初级翻译技巧》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两部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除简单介绍中外翻译理论知识外,主要通过对照阅读,引导考生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找出英汉互译的规律,用以指导实践。 通过学习本课程,应考者应熟悉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能将中等以下难度的英语文章译成汉语,内容准确,文字流畅;能将简易的汉语文章译成英语,用词得当,语法基本正确。 本课程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相辅相成。它有赖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为应考者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使应考者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初步达到阅读英文原著的水平,并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从而具备从事英汉翻译的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和语言对比研究,应考者可以进一步认识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例如,汉语多重复实词,主谓搭配较松散,多用并列结构;而英语多用代称,主谓搭配较为紧凑,多用主从结构,等等。这是本课程的重点。但在翻译时,往往因受原文的影响,而容易忽略在译文中体现上述特点。这也是本课程难学之处。但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了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并能在翻译实践中恰当地加以运用,定会提高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和翻译水平。这对于应考者打好英语基础,学好英语专业其他课程,也是有益的。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 总体要求:本课程采用文体分类编排,由十章组成,每章涉及一种文体,提供两篇课文(英汉、汉英各一)及参考译文供考生对照阅读,并附有阅读提示与解说;理论方面,每篇课文之后均附有“译学点滴”,帮助考生了解翻译研究的发展史及名家的翻译观等内容;同时提供翻译练笔材料及参考译文,帮助考生明确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练习和提高翻译实践能力。 第一章故事 1、故事选篇。其特点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讲述自己或别人的经历。情节具体,文笔细腻生动。 2、语言对比: (1)代词。英语代词用得多,汉语实词用得多。英语可先出代词,后出实词。汉语则先出实词,后出代词。

英语翻译硕士考研资料

2014-07-12 清明雨上22:42:05 《翻译硕士英语》重点考察考生的英语水平,内容包括:词汇语法、阅读理解、英语写作等,总分100分。 二、考试内容及比例 1、词汇语法:30分。 2、阅读理解:40分。 3、英语写作:30分。 三、试卷题型 题型包括多项选择、改错、简答、命题作文等。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采用闭卷形式考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清明雨上22:45:25 翻译(专业学位) _ 011105510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11翻译硕士英语③357英语翻译基础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复试科目:英语翻译综合技能、口试 212教育学院 35 联系电话:27401809 清明雨上22:45:54 文法学院 80 联系电话:27405174 2014-07-13 清明雨上13:28:15 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英语笔译 40 人 翻译硕士英语: 不根据某一教科书命题 英语翻译基础: 1. Dictionary

Translation Studies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 2. 《翻译研究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年 ) 3.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年 )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不根据某一教科书命题清明雨上13:29:00 华东师范大学 英语翻译硕士

人 (不知是否区分了口笔译) 1.Poole: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章振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综合英语教程》第 5-6 册,邹为诚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2003.1) 3. 《谈语言:写作读本》 About Language: A Reader for Writers

翻译硕士复习总结的总体思路

翻译硕士复习的总体思路 MTI(MTI=Masterof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是2007年1月,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四项基本原则) 1.把真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目标和效果来确定学习和复习的方法 教材、参考书、效率以及所有学习和复习的一切; 2.切实把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翻译能力)作为这次学习和复习的的核心任务; 3.坚持创新学习理念,敢于尝试,用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进而提升学习能力;要善于根据学习实践中反馈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 4.要能够真的面对学习和过程出现的难题,真正做到挑战自我。 二、复习思路 整个学习和复习大的方面来说,以十月国庆放假回来为界,分为学习和复习两大阶段: 1.第一个阶段(5月下旬到9月下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辅以一定量的习题来巩固所学。基本思路是:以教材和参考书学习为主,在研究历年真题寻找重点和高频考点,通过名校真题和历年考研(微博)英语来进行改错,阅读,翻译,写作等专项的练习来巩固高级英语和翻译教程的学习效果;政治和汉语这两个模块以政治为主,同时开始积累百科知识里面的名词解释。这一阶段的另外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在各个翻译硕士学校的真题出来后进行认真研究,及时调整学习和备考方向。 2.第二个阶段(十月初到考前一周冲刺阶段)从十月初开始,在结束了课本学习后开始以练习为主要特征的冲刺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思路是:在研究了各个高校的翻译硕士真题后,尤其是首师大的真题后,开始通过大量的真题练习和模拟练习来发现问题,学习的落脚点落在答题拿分上。要研究真题和练习,确定出题者的意图,梳理出清晰的答题思路。考虑到意外情况因素,这一阶段的调整也是很多的。心态的问题也很重要。在技术层面来讲,这是一个关键阶段。要把握好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总而言之,这一阶段的相当重要的任务是:把英语学习目标转化成若干个和考试要求的相一致的若干专题:政治(理论知识和答题能力)英语基础知识(单选题、改错题、阅读理解题,),英语运用能力(英语写作,英汉翻译能力和汉英翻译能力|)汉语和百科(应用文写作和百科名词解释)这四个模块来学习。要着眼于笔头答题能力的提高,充分运用手头的习题和真题资源,深入研究出题规律,进而提高答题技巧。 考前一月和考前一周的具体计划在下面的具体计划里面再确定。 三、学习和复习的若干问题 1.学习态度要认真严谨。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加以分析,要有专门的错题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