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分析

车联网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分析
车联网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分析

车联网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05T09:12:38.6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张立峰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均汽车拥有量不断上升,增加了城市交通的压力,道路承载容量接近饱和,交通安全问题和环保问题日益严峻,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身份证:13242719741120xxxx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均汽车拥有量不断上升,增加了城市交通的压力,道路承载容量接近饱和,交通安全问题和环保问题日益严峻,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交通运输效率,疏散交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外有很多国家开启了智能交通和车辆信息系统,提升了汽车智能驾驶水平,满足了城市良性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车联网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车联网体系;结构;关键技术

车联网来源于物联网,主要以车辆作为基本的信息单元,整合车辆资源,能够有效改善城市交通现状,丰富信息交通方式,实现了智能化的交通管理。因此,本文首先分析物联网基础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车联网概念、体系、架构以及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从而为当前车联网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车联网的内容

车联网利用电子标签获取车辆的行驶属性和实际运行的状态系想你,利用GPS技术对车辆进行定位,从而获得车辆行驶的位置等信息,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实现了汽车联网信息的共享。通过RFID和传感器获得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最大限度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传输,为车辆驾驶提供高质量的交通服务。第一,从技术角度来看,车联网技术主要包括电子标签技术、位置定位技术、无线传输技术、数字广播技术、网络服务平台技术,各个技术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第二,从系统交互的角度来看,具体包括测车辆通信系统、车与人通信系统以及车与路通信系统等。在车辆通信系统中,可以加强物与物之间的通信,让任何一辆车都可以成为服务器,当作重要的通信终端。车与路通信系统可以让车辆能够提前获得道路基本运营情况,是否便于车辆行驶。车与综合信息平台通信系统汇集了大量的车辆行驶信息,为驾驶人员提供信息、出行等方面的信息。第三,从应用角度来看,车联网技术主要分析监控应用系统、安全系统以及路况信息系统以及安全保障系统。道路基础设施安全监控主要获取道路、桥梁以及监控设备的检测信息,对设施现有情况进行分析,为驾驶人员提供道路运行状况等信息。车辆行驶监控主要包括行驶路线、行驶参数,如油耗,车况等信息等,可以提供可视化的流量分布,为解决拥堵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驾驶人员在实际过程中,可以利用车联网信息的交互作用,获得前方道路的基本状况,有效避免出现安全事故。车联网主要基于汽车、道路以及基础设施作为基本的节点和信息源,利用当前的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交互,实现人、车、交通、城市的和谐发展。

二、车联网关键技术分析

第一,RFID射频识别技术,车辆网就是利用RFID技术、数据技术以及中间技术等,构建了完善的物联。就目前而言,我国RFID发展缺乏核心技术,尤其超高频RFID发展水平比较低。第二,传感技术。主要利用当前的传感器采集车辆、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参数,控制好不同物体的信息,比如车辆油耗信息、刹车以及发动机等。在整个信息采集过程中,车联网技术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第三,无线传输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就是利用传感器采集相应的数据,发送到服务器,或者接收控制质量,实现物体的远程控制。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实现了数据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满足了实际发展的要求。第四,云计算技术。就是采集物体相应的数据信息,然后进行综合加工和分析,为驾驶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车联网系统主要通过扩展的方式,提供重要的服务。第五,车联网标准体系。就是需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实现不同物体的通信,推动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第六,建立完善的车联网安全体系。随着车联网物体信息化的发展,通过传输器安全度、传输技术安全、服务端安全等是车联网系统进行信息推广的重要前提。第七,定位技术的应用。通过GSP、无线定位技术,可以最大限度提升物体的位置的精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精确获得车辆的行驶位置,提升路况信息的精确度。

三、车联网体系结构

第一,感知层,主要承担着道路交通信息的采集,这属于车辆网的神经末梢。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实现对车况和控制系统的动态控制,获得更加精确的信息,为车联网提供全面针对性的终端信息服务。第二,网络层,主要制定专用的网络架构和协议模型,对感知层的数据进行全面的数据,为程序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传输信息服务。同时利用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第四,应用层。在车联网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建立网络体系和协议的前提下,兼容网络扩展功能,为车联网技术发展的提供源动力,实现了交通的智能化管理和全过程的控制。另外,还为客户提供相应的信息的查询、订阅以及事件告知的服务功能。第五,车联网通信影响着车联网安全性。安全能力可以为车联网提供密钥管理和身份鉴别等,提升车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发挥信息安全保护信息作用,避免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信息损坏的问题,为用户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保证车联网实时业务能够满足实际交通的需求。第六,管理能力,这是整个车联网的控制中心,具体包括入库车辆信息和路况信息的管理能力,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相互切换,实现智能化的管理与分析,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四、车联网发展的需求与挑战

从本质上讲,车联网属于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形式,同时物联网的发展也给车联网带来极大的挑战。在当前车辆数量急剧增加的前提下,车联网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需求。第一,车联网信息统一问题。为了进一步实现交通信息的相互联系,需要解决编码问题,建立完善的物品编码体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编制,这是实现车联网系统信息互通有无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当前车联网行业刚刚兴起,相应的编码规范还不完善,各个示范系统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独立的编码,建立相互影响的识别体系,减少未来发展出现的障碍。第二,网络接入IP地址出现问题。随着车联网的发展,每个物品需要相应的被寻址,就是需要一个新的地址。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设备、软件以及网络的兼容问题。第三,信息采集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从目前来看,我国很多地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没有实现电子化的管理,智能化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改造覆盖面比较广,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增加实际的建设周期。第四,信息安全问题。车联网实现了相互之间的连接,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但是也面临安全问题,比如互联网本身问题或者车联网本身安全问题。从车联网数据传输现状来看,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安全保护体系不完善。再加上车联网节点数量比较庞大,在数据传播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数据网络用赛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数据的正常传输。第五,车联网服务产业链不够成熟。随着车联网概念的出现,还没有形成

物联网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 .定义/特征 内涵 英文名:Internet of Things(IOT),也称为Web of Things。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特征 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 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 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 还有,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物”的涵义 这里的“物”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够被纳入“物联网”的范围: 1、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 2、要有数据传输通路; 3、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 4、要有CPU; 5、要有操作系统; 6、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 7、要有数据发送器; 8、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 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中国式”定义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

《车联网体系架构分析》

《车联网体系架构分析》 车联网体系结构与解决方案 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道路承载容量在许多城市已达到饱和,交通安全、出行效率、环境保护等问题日益突出。在此大背景下,汽车联网技术因其被期望具有大幅度缓解交通拥堵、提高运输效率、提升现有道路交通能力等功能,而成为当前一个关注重点和热点。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较早进行了智能交通和车辆信息服务的研究与应用,xx年3月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与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共建车联网联合实验室,4月在重庆建立国内首个“智能驾驶与车联网实验室”等,充分表明当前国内外对车联网研究的迫切性和广泛性。 车联网与物联网 物联网是一个以互联网为主体,兼容各项信息技术,为社会不同领域提供可定制信息化服务的具有泛在化属性的信息基础平台。物联网的概念和内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不同阶段人们信息化需求的不断演进,因其接入对象的广泛性、运用技术的复杂性、服务内容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理解和追求上的差异性,很难用已有概念和标准来准确完整地给出权威定义。然而,车联网概念的出现,因其服务对象和应用需求明确、运用技术和领域相对集中、实施和评价标准较为统 一、社会应用和管理需求较为确定,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已

被认为是物联网中最能够率先突破应用领域的重要分支,并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源于物联网的车联网,以车辆为基本信息单元,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拓展信息交互方式,进而实现智能交通管理,使物联网技术这一原本宽泛的概念在现代交通环境中得以具体体现。本文立足物联网基础理论和模型,以构建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智能交通系统为背景,对车联网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通信架构及其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车联网基本概念和分类车联网概念是物联网面向行业应用的概念实现。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网络体系,实现任何物体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物联网不刻意强调物体的类型,更多的是强调物理世界信息的获取和交换,以实现当前互联网未触及的物与物信息交换领域。车联网是物联网概念的着陆点,将这个具体的物理世界限定到车、路、人和城市上。车联网利用装载在车辆上电子标签rfid获取车辆的行驶属性和系统运行状态信息,通过gps等全球定位技术获取车辆行驶位置等参数,通过3g等无线传输技术实现信息传输和共享,通过rfid和传感器获取道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状况,最后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实现对车辆运行监控以及提供各种交通综合服务。 从技术角度区分,车联网技术主要有电子标签技术、位置定位技术、无线传输技术、数字广播技术、网络服务平台技术。

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 析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其具有巨大增长潜能,已是当今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成为各个国家构建社会新模式和重塑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先导。一、什么是物联网(一)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也称作“The Internet of everything”。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含义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1999年MIT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Auto-ID Center)”,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早期的物联网是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定义和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2009年欧盟执委会发表了欧洲物联网行动计

车联网技术全面解析及主要解决方案盘点

车联网技术全面解析及主要解决方案盘点 车联网(IOV:Internet of Vehicle)是指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传感设备等交互,实现车辆与公众网络通信的动态移动通信系统。 【慧聪汽车电子网】 车联网概念解析 2004年中国提出“汽车计算平台”计划,防范汽车工业“空芯化”现象;巴西政府强制所有车辆2014年前必须安装类似“汽车身份识别”的系统并联网;欧洲、日本的ITS(智能交通系统)计划中也都有“车联网”的概念;印度甚至要求所有黄包车都装上GPS与RFID;2011年初,中国四部委联合发文,对“两客一危”运营类车辆提出了必须安装智能卫星定位装置并联网的强制性要求……这些都是车联网的雏形。 美国国家网络可信身份标识战略白皮书NSTIC则是一个里程碑,它要求所有移动终端、包括汽车都必须安装“安全ID芯片”;美国DOT进一步要求,2012年所有运营类车辆都必须遵从M911。显而易见,车联网已经不只是一个汽车业信息化的问题了,而已经上升到了国家信息安全和国家战略层面,很多国家已经开始立法实施了。 什么是车联网 车联网(IOV:InternetofVehicle)是指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传感设备等交互,实现车辆与公众网络通信的动态移动通信系统。它可以通过车与车、车与人、车与路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收集车辆、道路和环境的信息,并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多源采集的信息进行加工、计算、共享和安全发布,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车辆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监管,以及提供专业的多媒体与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 从网络上看,IOV系统是一个“端管云”三层体系。 第一层(端系统):端系统是汽车的智能传感器,负责采集与获取车辆的智能信息,感知行车状态与环境;是具有车内通信、车间通信、车网通信的泛在通信终端;同时还是让汽车具备IOV寻址和网络可信标识等能力的设备。 第二层(管系统):解决车与车(V2V)、车与路(V2R)、车与网(V2I)、车与人(V2H)等的互联互通,实现车辆自组网及多种异构网络之间的通信与漫游,在功能和性能上保障实时性、可服务性与网络泛在性,同时它是公网与专网的统一体。 第三层(云系统):车联网是一个云架构的车辆运行信息平台,它的生态链包含了ITS、物流、客货运、危特车辆、汽修汽配、汽车租赁、企事业车辆管理、汽车制造商、4S店、车管、保险、紧急救援、移动互联网等,是多源海量信息的汇聚,因此需要虚拟化、安全认证、实时交互、海量存储等云计算功能,其应用系统也是围绕车辆的数据汇聚、计算、调度、监控、管理与应用的复合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GPS+GPRS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车联网,也不是物联网,只是一种技术的组合应用,目前国内大多数ITS试验和IOV概念都是基于这种技术实现的。笔者以为,简单基于这样的技术来发展车联网,对国家战略领先和技术创新是非常不利的,会造成整体落后国际竞争的被动局面。 什么是GID IOV最核心的技术之一是根据车辆特性,给汽车开发了一款GID(GlobalID,相对于RFID)终端。它是一个具有全球泛在联网能力的通信网关和车载终端,是车辆智能信息传感器,同时也具有全球定位和全球网络身份标识(网络车牌)功能。 GID将汽车智能信息传感器、汽车联网、汽车网络车牌三大功能融为一体,具体表现为: 车辆状态的信息感知功能:GID与汽车总线(OBD、CAN等)相连,内嵌多种传感器,可感知和监控几乎所有车辆的动态与静态信息,包括车辆环境信息和车辆状态诊断信息等; 泛在通信功能:GID具有V2V、V2I和自组网(SON、移动AdHoc、AGPS等)的能力,具有车内联网以及多制式之间的桥接与中继功能,具备全球通信、全球定位与移动漫游能力;

智能网联汽车与车联网

一、智能网联汽车定义、关键技术、系统构成、功能等 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使车辆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功能,能综合实现安全、节能、环保及舒适行驶的新一代智能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包括环境感知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智能互联技术、信息融合技术、人机界面技术、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等;其系统一般由环境感知层、智能决策层、控制和执行层所构成。 智能网联汽车的功能: (1)交通安全:交通事故率可降低到目前的1%; (2)交通效率:车联网技术可提高道路通行效率10%,CACC系统大规模应用将会进一步提高交通效率; (3)节能减排:协同式交通系统可提高自车燃油经济性20%-30%,高速公路编队行驶可降低油耗10%-15%; (4)产业带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将会拉动机械、电子、通信、互联网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5)国防应用:无人驾驶战斗车辆; (6)交通方式的改变:减轻驾驶负担,娱乐、车辆共享,快捷出行。 车联网、智能汽车及智能交通系统的关系: (1)协同式智能车辆控制(智能网联汽车) (2)协同式智能交通管理与信息服务 (3)汽车电商、后服务、智能制造等

二、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相关政策 2016年7月《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规定:加快车联网、船联网建设,在民航、高铁等载运工具及重要交通线路、客运枢纽站点提供高速无线接入互联网的公共服务,扩大网络覆盖面。 2016年11月《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规定:自2017 年1月1日起对新生产的全部新能源汽车安装车载终端,通过企业监测平台对整车及动力电池等关键系统运行安全状态进行监测和管理 2017年2月《关于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规定:加快车联网、船联网等建设。在民航、高铁等载运工具及重要交通线路、客运枢纽站点提供高速无线接入互联网公共服务。建设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布局基于下一代互联网和专用短程通信的道路无线通信网。研究规划分配智能交通专用频谱。 2017年7月《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规定:加快布局实时协同人工智能的5G增强技术研发及应用,建设面向空间协同人工智能的高精度导航定位网络,加强智能感知物联网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设施建设,发展支撑智能化的工业互联网、面向无人驾驶的车联网等,研究智能化网络安全架构。 2017年9月,国家发改委透露,已启动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起草工作,将通过制订战略明确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汽车战略方向,同时提出近期的行动计划,确定路线图和时间表。 2017年12月《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规定:到2020 年,初步建立能够支撑驾驶辅助及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到2025 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2017年12《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本次行动计划提出的第一项要大力发展的智能产品,并设定了到2020年建立可靠、安全、实时性强的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平台,形成平台相关标准,支撑高度自动驾驶等目标。 2018年1月《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规定:到2020 年大城市、高速公路的LTE-V2X 覆盖率达到90%,北斗高精度时空服务实现全覆盖;到2025 年,5G-V2X 基本满足智能汽车发展需要。

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理解和比较

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理解和比较 朱凌亮 B13111028 目录 第一章: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简介 第二章:物联网的发展过程 第三章:物联网关键技术之感知技术 第四章:物联网关键技术之网络通信技术 第五章:物联网关键技术之数据融合与智能技术第六章:物联网关键技术之纳米技术 第七章:物联网现存问题 第八章: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简介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具有广 阔的应用前景。作为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的根本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 与控制。物联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涵盖了从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处理直至应用的 全过程,其关键在于传感器和传感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提升,根据侧重点不同物联网技术的划 分标准也不同,国际电信联盟的报告分为四大关键性技术:感知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 融合与智能技术、纳米技术。 物联网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 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的,如贴上RFID的各 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长距离/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 营运等模式,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 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等 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从1999年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时最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首先提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个词,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正式 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到现如今各国政府重视下一代的技术规划,纷纷将物联网作为信息技 术发展的重点。IBM更是提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并且希望在基础建设的执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希望以此掀起“互联网”浪潮之 后的又一次科技产业革命。 一般而言,可以将物联网从技术架构上来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 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 二维码标签、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 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 采集信息。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 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 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促成了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其中的关键技术对物联网更是具有不同凡响 的影响和意义。 物联网的发展过程 1990年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也曾提及物联网,但未引起广泛重视。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Auto-ID)”,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早期的物联网是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2004年 日本总务省(MIC)提出u-Japan计划,该战略力求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希望将日本建设成一个随时、随地、任何物体、任何人均可连接的

物联网关键技术和应用

中科院孙利民:物联网关键技术和应用 2009年11月21日10:53 来源:人民网―无线频道 为全面探讨和分享全球物联网产业链成熟度和最新发展情况,特别是物联网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在全球的部署和运营情况。由天地互连公司主办的“2009无线技术世界暨物联网国际高峰会议”于2009年11月19日-20日在北京国宾酒店顺利举办。 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孙利民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物联网关键技术和应用》题演讲。 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孙利民 以下为演讲实录: 孙利民:大家好,我来自中科院软件所。我给大家报告的题目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前面中科院的侯老师和几个运营商都谈论了物联网,特别是侯老师谈了物联网上层的概念和发展趋势,运营商从产业界去谈物联网,包括我们Intel谈到了云计算,这是支撑物联网很好的技术。 我以前是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我从这个角度谈一下对于物联网的认识。 首先,谈一下我们对于物联网的理解和关键技术,以及一些典型的应用。现在物联网非常热闹,包括了我们的股市,前一段时间听起来与这个相关的都在发生波动。其实有两个事情是相关的,第一个是IBM的云计算提出了这个概念之后,受到了美国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奥巴马政府是作为将来的一个救市重要的发展方向。在中国,温总理在8月7日到无锡中科院的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对该中心对感知中国传感网络的发展做了很好的规划。 其实这个概念在很早就提出来了,最早从我们的资料上看到,是98年MIT的Kevin,他提出了物联网这个概念。他当时的概念是希望把RFID和其他的传感器,与我们平常用到的物品放在一起,嵌入到这些设备里面,使日常的物品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比较简单的物联网。然后是由世界上的四个大学,他们成立了RFID的分布式的中心,这个中心研究的方向,就是以RFID为基础,构建一个全球性的RFID的架构,对我们的物品能够进行实时的跟踪。在05年的ITU研究报告,就是比较正式的RFID,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了物联网相关的内容和知识。美国对于物理上的物联网认识比较多一点,IBM加上了网络,是在物体上,包括了桥梁、火车、隧道等都加上传感器,通过传感器获取物体的自身状态、周围的环境状态,是把计算的能力、联网的能力都融入进来。它是物体或者是上网,它能够更有智能化。 这是09年欧洲报告上的东西,他们在这个定义里面叫做Internet of Things。他们认为是物理和虚拟的实体,这个实体是可标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移动的。他认为是这样的概念,它具有一些属性,包括了可标识、可通信、可信息交换的,这是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的。到上层可以创建、可以管理、可以毁灭其他的物体。

车联网引领智能交通进入新时代

车联网引领智能交通进入新发展时代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通用汽车馆展出的“2030年上海车联网智能交通体系”一度令观众 倍感神奇,而近期随着物联网、车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完善,汽车制造商和智能交通设 备商的联合已经让这个曾经看上去遥不可及的车联网智能交通梦在现实中前进了一大步。而 一系列的车联网智能交通技术理念和产业构想,让人们看到了更为壮观的产业蓝图。 传统的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作为解决车辆与道路间矛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及保障行驶安全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已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先后建立了智能化交通控制与管理一体化系统,其集成了智能交通灯控制、重要路段监控、动态车辆抓拍、实时路况信息发布等多项功能。其次,具有车辆定位和智能调度功能的智能公交系统也已经在上海的多条公交线路投入使用。再次,不停车收费系统(ETC,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System)在长三角的高速公路中已经得到全面覆盖。纵观上述应用为代表的现有智能交通系统,存在应用范围上的局限,其限于某类车辆或者特定区域车辆,并且较多地关注于交通信息采集和交通综合管理,而对车辆自身安全行驶的辅助作用不大和车载的娱乐办公系统未能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车辆的爆发式增长和无处不在的信息需求将车联网和智能交通紧密的结合起来,基于车联网的智能交通研究正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车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是车联网在提高行驶安全方面的典型应用,如果在高速公路上实现车联网,前后及相邻车道的车辆信息可通过车辆上的车载单元(On-Board Unit,OBU)通信获得,一旦周边车辆出现紧急状况,驾驶员便可根据提示及时避让,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而通过使用安装在路边的路边单元(Road-Side Unit,RSU),交管部门就可以利用RSU一方面实时采集到车辆更详细的运行情况,提高道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将路况信息和其他多媒体服务信息实时通报给行驶在指定路段的所有车辆,提高信息发布有效性。可以说,以车联网为核心的广义智能交通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智能交通的发展方向。 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定的重点攻关领域,车联网的可以提高智能交通系统服务水平、促进城市信息化系统建设,为发展和建设

绿色物联网:需求、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

综述 从物联网的概念提出至今,政产学研用各界大力投入物联网的研究和建设工作中。当前,物联网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技术设计和行业应用方面,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必然受到能源和成本问题的制约,绿色节能也是目前关注较少的一个领域。为从根本上理清物联网目前存在的能耗问题,为建设高能效的绿色物联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介绍了绿色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对绿色物联网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物联网的发展需求,结合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对当前绿色物联网各层的能耗构成进行了具体分析,总结了产业界和学术界在绿色物联网方面的推动工作;同时以物联网的层次关系为出发点,对绿色物联网各层的绿色节能和能效优先设计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梳理,然后结合物联网层次关系给出了当前研究界对绿色物联网研究的各个环节的主要技术,最后对绿色物联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 物联网;绿色通信;能耗;能效 绿色物联网:需求、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 张 兴,黄 宇,王文博 (北京邮电大学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线信号处理与网络实验室(WSPN )北京100876) 摘要 1前言 物联网近年得到政产学研用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美 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 预测[1],到2020年,全球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自1999年美国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以来,物联网的研究已经经过了十几个年头。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中国科学研究院嘉兴无线传感网络工程中心无锡研发分中心时,提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且明确要求尽快建立我国的传感信息中心,称为“感知中国”。在关注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同时注意到,整个物联网的能耗问题日益突出,绿色物联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避免以往“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行业误区,适应“绿色通信”的发展趋势,减小 通信行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在大力发展物联网的同时,提前做好绿色物联网的相关研究工作,对我国物联网未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绿色物联网,一般指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对人体和环境有危害的新一代物联网设计理念,通过对网络设备进行改造、优化并引入新技术,以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2物联网的绿色发展需求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并且 从目前情况来看,通信行业已经成为耗电大户,排在全国各行业的第12位[2]。巨额的用电成本不仅阻碍了行业的发展,也意味着碳排放量的大幅度升高。 物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形态,除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之外,还包括无线/有线接入网、IP 核心网以及大型计算处理管理平台,几乎包含ICT 产业的各个领域,庞大的 *国家“973”计划基金资助项目(No.2012CB316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61001117,No.U1035001)96

基于车联网的智能交通安全辅助功能研究

基于车联网的智能交通安全辅助功能研究 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解决当下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而车联网技术是物联网 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典型运用。本文通过基于车联网的智能交通安全辅助系统的 构建,实现了车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尤其是车辆碰撞预警、事故上报及 救援的应用,使智能交通系统的功能更加全面,更加安全、可靠。 关键词:车联网;车辆碰撞预警;事故上报及救援 1车联网概述 车联网是指由车辆运行路线、位置以及速度等信息组成的交互网络,即通过定位系统、 射频识别以及传感器等装置,对车辆状态信息及道路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其中的状态信息包 括静态信息、动态信息以及属性信息等;将采集到的车辆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到中央处理器;最后通过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根据不同的交通需求,对车辆的状态进行监管,以 及提供移动互联网应用,进而实现智能交通安全辅助功能,例如车辆碰撞预警、事故上报及 救援等功能。 2车联网架构分析 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 标准,在车与车、车与路边单元、车与互联网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交 通管理控制、车辆智能化控制和智能动态信息服务的一体化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 系统领域的延伸。与普通的物联网技术不同,车联网技术主要面向道路交通,为交通管理者 提供决策支持,为车与车之间提供协同控制,为交通参与者提供信息服务。车联网在系统上 具备物联网的物理结构,在功能上可满足智能交通对安全、环保和效率的要求。 具体地,为了通过车联网技术实现智能交通中车辆碰撞预警、事故上报及救援等安全辅 助功能,可构建如下的车联网系统: 2.1车辆信息采集: 通过各车辆终端处的传感器采集相应车辆的运行数据信息,例如速度数据、加速度数据、本车位置数据、运动方向信息等; 通过各车辆终端处的传感器采集相应车辆的事故信息碰撞感应信息、火灾信息、按钮报 警信息等; 实时采集交管部门和救援部门的相关车辆位置信息。 2.2网络拓扑结构: 在城市道路沿途设置网络节点,网络节点用于上述各种车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上传; 各网络节点均连接至远程服务中心,实现车辆运行数据信息的共享和管理。 图2车辆碰撞预警场景示意图 具体地,在碰撞概率计算时,可采用多种计算方法,例如计算车辆之间的距离、计算车 辆之间的靠近速度、前车是否有刹车/变道操作等,下面分别以车辆之间的距离、前车是否有刹车操作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1)车辆之间的距离:获取本车和本车对应的预设范围内的其它车辆的相对位置数据;根 据该相对位置数据,确定本车与其它车辆的碰撞概率(此处,可事先根据车辆速度建立相对 位置数据与碰撞概率的对应关系);如果碰撞概率大于预设概率阈值,则触发报警操作。 2)前车是否有刹车操作:获取本车和本车对应的预设范围内的其它车辆的相对位置数据;获取本车对应的预设范围内的前方车辆是否有刹车操作;在前方车辆有刹车操作时,根据二 者的相对位置数据,确定本车与前方车辆的碰撞概率(此处,可事先根据车辆速度建立相对 位置数据与碰撞概率的对应关系,相对于前车正常行驶的情况,在前车有刹车动作时,则相 对地,应在较大的相对位置时即有较大的碰撞概率);如果碰撞概率大于预设概率阈值,则 触发报警操作。 3.2事故上报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汇总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摘要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作为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的根本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物联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涵盖了从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处理直至应用的全过程,其关键在于传感器和传感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提升,根据侧重点不同物联网技术的划分标准也不同,国际电信联盟的报告分为四大关键性技术:标签物品的RFID、感知事物的传感网络技术、思考事物的智能技术、微缩事物的纳米技术[2]。本文首先介绍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并就其中的几个核心技术进行详细的认识和探究,同时分析技术应用背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出更具前瞻性的建议。 关键词:物联网关键技术RFID

Abstra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a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Internet, the traditional telemunication network bearer, so that all can be independently addressable ordinary physical objects to achieve interoperability of network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with a broad Prospects. As a dynamic global network infrastructure, it is simply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things and things, between persons and things. Things technology is an integrated technology, covering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transmission, storage, processing until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application, the key lies in the sensor and sensor network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focus of networking technology different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Telemunication Union report is divided into four key technologies: label items RFID, sensor network technology perceive things, think about things smart technology, miniature things nanotechnolog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technologies and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and exploring on a few of the core technology,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ing the technology behind the application, put forward more proactive propos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Key words:Web of Things,key technology,RFID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6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围绕网络强国战略与社会经济转型需求,重点突破智慧城市“感—联—知—用—融”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基于自主研发技术和产品构建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一体化服务系统,在京津冀、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典型城市(群)开展集成创新与融合服务的示范应用,支撑具有中国城市特色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分级分类示范建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我国成为智慧城市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全球引领者。推动物联网与智慧城市规模化发展和“三融五跨”共享,形成完善产业生态链,使我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技术研究、标准规范与产业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9年,专项将以推动智慧城市集成应用示范创新、形成核心共性关键技术解决方案为主要目标,按照“特大城市”“城市群”“中小城市”“国家新区”等四类不同智慧城市重大需求,启动若 —1—

干应用示范任务,开展具有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的集成创新应用示范;另按照智慧城市“感—联—知—用—融”的共性关键技术体系,启动若干共性关键技术与平台任务,支撑应用示范城市的集成创新。启动11个研究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2.6亿元。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须自筹配套经费,配套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1:1;应用示范类项目须自筹配套经费,配套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2:1。 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组织申报。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 指南中“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考虑支持前两个项目,两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两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1.面向不同类型城市的重大场景应用示范 特大城市创新应用示范 1.1智慧城市物联泛在接入网关及平台应用示范(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面向智慧城市精细化综合管理中众多设施物联化—2—

物联网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介绍

物联网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介绍

1. 物联网基础 ● 1.1物联网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提出,它的定义是:利用二维码,射频识别【RFID】, 各类传感器等技术设备,使物体与互联网等各类网络相连,获取无处不在的信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信息基础设施与物理基础设施的全面融合,最终形成统一的智能基础设施。 ●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提出物联网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 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管理。 ●2004年,日本提出u-japan计划,希望将日本建设成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任何人都能上网的环境。 ●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指出,无 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到来。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式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 ●2008年,IBM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即“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以此作 为经济发展战略。 ●2009年,我国国家领导人在无锡微纳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视察并发表讲话, 表示中国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

1.2 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 物联网可用的基础网络有很多,其中互联网通常最适合作为物联网的基础网络,特别是当物物互联的范围超出局域网时。因此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目前任然是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下表具体描述了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比较。

1.3 运营商与物联网 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如图1-1所示,包括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芯片生产商,终端生产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电信运营商等环节,涵盖了从标识,感知到信息传送,处理以及应用等方面。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是芯片生产商,终端生产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电信运营商。

物联网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分析

物联网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分析 摘要:在客观阐述物联网的概念和特征基础上,指出了物联网技术在工程机械行业的促进作用,并介绍了工程机械物联网的概念、关键技术、体系架构和应用。把物联网技术渗透到传统工程机械行业,使传统工程机械走进了“智能机器”时代,能实现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和信息管理。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机械;远程监控;GPS/GPRS 物联网作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加速了信息化进程,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并且催生了新兴产业。工程机械产业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产业,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也成为世界工程机械企业竞争的中心。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潮流中,工程机械智能化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主旋律,物联网技术将成为未来实现工程机械智能化、促进工程机械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物联网的概念、特点,物联网技术对促进工程机械产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作用,其次提出了工程机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最后指出了物联网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方向。 1.物联网的概念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曾提及有关物联网的描述,但“物联网”概念的真正出现是在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中心提出,物联网被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

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一份题为《The Internetof things》的年度报告,正式将“物联网”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对物联网概念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间互联(Any Time、Any Place、Any Things Connection),无所不在的网络(Ubiquitous networks)和无所不在的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发展愿景[1]。随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相继提出了自己的物联网发展规划。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的转变。 物联网是互联网和通信网的网络延伸和应用拓展,是多学科技术、思维、应用创新的结合与升华。其基本特征可简单概括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2]。全面感知即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感知、捕获、测量技术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可靠传送即通过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依托各种通信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智能处理即利用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感知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处理,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2.物联网技术促进工程机械产业升级 工程机械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非常重视其发展,对工程机械智能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当前物联网技术开始在很多领域开展试点应用,包括智能电网、智能交通、远程医疗、智能家居等。虽然在各个行业普及物联网技术在短期内很难实现,但是工程机械由于在技术运用的成熟度、资本及企业标准易于统一等方面的优

智能汽车车联网系统分析

智能汽车车联网系统分析 发表时间:2019-05-22T16:16:34.1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作者:何晓蕊[导读] 摘要:作为车辆信息化与智能化的重要体系组成部分,车联网系统不仅能够实现车辆的远程控制、远程通讯、故障报警以及电子设备相互连接等诸多功能,更具备性能强、安全性高以及反应速度极快等优点,即使车辆行驶于较为偏远的地带,只要是处于网络信号覆盖下,车联网系统则都能搜索到相应的网络连接信号。 国能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天津 300301 摘要:作为车辆信息化与智能化的重要体系组成部分,车联网系统不仅能够实现车辆的远程控制、远程通讯、故障报警以及电子设备相互连接等诸多功能,更具备性能强、安全性高以及反应速度极快等优点,即使车辆行驶于较为偏远的地带,只要是处于网络信号覆盖下,车联网系统则都能搜索到相应的网络连接信号。因此,在当前我国科技信息技术持续进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车联网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中对智能汽车车联网系统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智能汽车;车联网;系统 1车联网系统概述 车联网系统是车辆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重要体系之一,该系统提供必要的通信网络,实现车辆的远程通信、远程控制、故障报警、紧急事故报警等安防功能。同时该系统需提供车载WIFI热点,方便用户的其他便携式电子设备连接网络。该系统需提供足够快速、安全的通信网络,并且在全国所有网络信号已覆盖的地区能搜索到网络信号。 2对当前我国汽车车联网发展实际以及难点的分析当前,车联网实现了物联网与智能化汽车的有效连接,二者进行集成,这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重要方面。在新型车联网发展中红,发展了通信、控制以及智能技术的结合,对整个汽车行业,甚至交通运行也意义重大,带动了相关产品的智能化升级,生产方式得以创新,分工更加明确,使得汽车产业突破产品的束缚,更加倾向服务方向,是新型模式的发展。同时,在新一代车联网的发展中红,信息服务得以增强,安全性提高,能效性较强,使得汽车行业实现生态式的发展,立足设计、开发和制造,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当前,我国的汽车市场庞大,规模扩大。结合不同耳朵主导者,模式各异。首先,是以车厂为主体的模式,其自我进行平台的搭建,提供的是物联网中前装服务。其次,是以行业为主导的模式。主体是使用者或者集成商客户。再次,是电子消费品模式。第四,是移动互联网的模式。随着车联网的不断发展,其技术难点也十分突出,如,缺乏完善的标准和规范,互通性不强,需要不断进行平台和接口的建设。另外,数据安全性需要不断增啊,加强质量体系建设,强化行业可靠性。需要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不同提升,强化性能,因此,要进行体制的不断创新,加大支持力度,推进车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3智能汽车车联网系统分析 在整个系统中,车载终端T-BOX是重要的通信设备,实现车内网络与移动网络的有效连接,实现用户在安防、信息获取以及娱乐方面的要求。作为通信的主要通道,其主要的载体是SIM卡,实现与运营商的有效通信,完成其诸多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在安防方面,能够实现对相关终端信息的有效接收,以独立终端的主体,实现与BCM的有效互通,主要涉及一些车辆的状态以及实时故障灯,将信号进行传输,达到对车辆的远控控制。另外,借助T-BOX,能够实现对车内新的预先定义,而后发送至相应的数据背景中,也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接纳,达到及时反馈的目的。娱乐方面的功能主要是借助热点,与网络进行连接,能够进行网络娱乐的共享。 3.1车载终端 车载终端主要负责智能汽车车内网与车联网或者说移动网络之间的通信的重要功能,其次兼顾完成车内的信息收集、安全防护以及车内娱乐等部分功能,作为重要车载通信设备而存在。具体来说,车载终端内置SIM卡可与移动网络运营商通信,从而接通网络通道,进而实现上述娱乐、安防功能。在信息收集方面,车载终端与移动网络之间通信时可以同时将预先定义的车内网信息发送至数据中心,同样的,车载终端也能够直接接收到来自于数据中心所发送的反馈信号或控制信号。在安防功能实现方面,车载终端可以接收其他独立终端所发出的车辆信息、故障信息以及状态信息等,在处理远程控制信号时,也能够直接将其发送至不同相关终端,以实现车辆的远程控制功能。在娱乐方面,由于车载终端内设有WIFI热点,因此,车内人员直接以移动产品进行热点链接就可以进行网络连接。 3.2手机客户端 手机客户端,即手机APP,其功能主要包括用户登录、个人中心、车况显示以及相应的远程功能,通常情况下,为了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性,数据中心与手机客户端之间的通信一般采取加密方式,并且,客户端内可以设置相应的地图信息,如此一来,驾驶员就能够直接通过手机或其他设备清晰明确车辆位置的实时信息。 3.3数据中心 作为智能汽车车联网的核心部位,数据中心不仅承担着用户信息、车辆信息中转的重要枢纽作用,更多时候也充当着不同信息存储需求满足载体,其具体功能笔者现总结如下: 3.3.1具备网络通信功能 只有具有网络通信功能,数据中心才能够与用户的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进行相互连接,此时才能够实现数据与指令的相互传输与发送。其次,当数据中心社会有网页访问端口时,用户才能够在购买智能汽车后自行注册用户。 3.3.2具备保存用户车辆信息以及用户信息的功能 用户在购买智能汽车并注册用户后,数据中心则可以对用户信息(用户名、用户手机号码、车辆VIN码以及远程控制预设密码等)进行永久保存,且这些信息在任何情况下均不能对外泄露或盗取。另外,数据中还可以通过移动网络为用户显示相应的车辆信息,而用户运用手机客户端对车辆所发送的指令也可以被记录、储存于数据中心,通常情况下,这部分信息的保存期为1年。 3.3.3具备对车辆信息的分析计算功能 当数据中心具备这一功能后,汽车用户的日常驾驶习惯以及机动车近段时间内的油耗情况则可以通过数据中心的分析处理结果适时判断并提示用户是否存在危险驾驶或油耗较高现象,其次,在实际驾车时,所存储的车辆信息处理数据也可以给予用户相应的安全驾驶与经济驾驶建议。 3.3.4具体可拓展第三方应用与接收第三方信息的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