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和创造性的关系研究

山西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和创造性的关系研究

姓名:张晋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指导教师:邢少颖

20040601

摘要

随着创造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从多层面、多角度探讨创造性与人格和社会等因素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趋势,综合诸多研究可以看到影响创造性的个人特质包含范围很广,其中动机作为个体行为的重要动力源泉,与创造性的关系日益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认知需求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部动机受到广泛关注,很多研究者认为,认知需求在某种意义上更能反映内部动机的本质特征。另外。作为主体因素的一个方面,自我效能真接影响到个体进行活动的动力的发挥,从而构成决定人类行为的一种近向原因(approximatedeterminantreason)。

本文利用认知需求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威廉斯怠q造倾向铡验和中学生创造思维练习,分别考察了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自#造倾向趴及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并比较了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认知需求对中学生刨选性的影响程度。最终得到以下结论:

(1)中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及创造倾向上表现中等偏上,创造思维能力相对较低。就创造思维能力而富.其中以变通性表现最佳,其次是流畅性,而独创性最差。对于创造倾rq,以好奇性表现最佳,其次为挑战性,而冒险性相对较差。

(2)中学生在认知需求、刨造思维能力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面在一般自我效能缮、创造倾向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3)中学生在创造性的两个指标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在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方面年级差异不显著,只有初一与初二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4)中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对创造性存在显著相关.二者在创造性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甩不同。相对而言。一般自我效能感更能预测中学生的创造倾向,认知需求则能较好地预铡创造思维能力。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创造性

Abstract

FollowingthestudyofCreativityfurther,allimportanttrendistostudytherelationship

betweencreativityandpersonalityorsocietyandSOoninmanylevelsandanglesSynthesizingmanyresearches,wecans∞thatfactorsthataffectcreativityareinmanyaspects,themotivationasoneofpersonalityis蚰importantheadspringintheindividualbehavior,anditbecomesanimportantaspectincreativitystudyincreasingly,However,theneedforcognitionasallimportantintrinsicmotivationisalsoattendedextensively,alotofresearchersbelievethatitcanreflecttheessentialcharacterofintrinsicmotivation.Ontheotherhand.self-efficacyasaninitiativefactormayaffectdirectlytheindividualmotivementalstate,SOitisanapproximatedeterminantreaSoninmankindbehavior.

Inthisresearchweme鸹umdtheueedfofcognition。thegeneralperceivedself-efficacyandcreativityofmiddleschoolstudents,andcomparedtheirinfluenceincreativity.Wegotthefollowingfindsfinally:

(1)Theneedforcognition,thegeneralperceived∞lhfficacyandcreativityaptitudeofmiddleschoolstudentsareabovemediumlever,andcreativethinkingabilityistowerrelatively.(2)Thegendereffectinneedforcognitionandcreativethinkingabilityisverysignificant,butitisnotsignificantinthegeneralperceivedself-efficacyandcreativityaptitude.(3)Thegradeeffectintwoaspectsofcreativityissignificant.butitisnotsignificantinthe

needforco酬tionandgeneralperceivedself-efficacy,itisonlysignificantinthegeneralsel№儡cacy啪Veengradeoneandgradetwoinjuniorschool,

perceived

(4)Therelationshipamongtheneedforcognition,thegeneralperceivedself-efficacyandcreativityarcsignificanLStepwisemultipleregressionshowthatNFCandGPSEaffectcreativitydifferently,NFCmayLayparticularemphasisOffpredictingcreativityaptitude,GPSEmay埘particularemphasisonpredictingcreativethinkingability.

Keywords:generalperceivedself-efficacyneedforcognitioncreativity

刖蟊

“Creativity~词有不同的中文译法.《英汉大词典》(1987)将之译为“创造性、创造力和创作能力”,(现代英语用法词典》(1994)mⅡ将之译为“创造性”,而‘新时代汉荚大词典》(2000)中将“创造力”译为“creativepowerOrability”,将“创造性”译为“creativity”。由0二‘‘creativity”不是一个单一的心理活动,而是一系列连续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包括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成分.因此本研究中的创造性,即“creativity”,以创造倾向和创造思维能力作为衡量指标。

随着创造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从多层面、多角度探讨人格、社会等因素与刨造性的关系已成为一个霞要趋势。一个人的性格、价值观、态度往往决定了他的行为模式与行为结果。同样。个体的创造行为表现,也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

纵蕨|创造性的研究历史中,人格导向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有许多学者致力于人格特质与刨造性的研究,如Amabile、Dacey、Sternberg、Torranee等,综合他们提出的影响创造性的各项特质.可以看到影响创造性的个人特质包含范围甚广,如人格特质、动机、认知偏好、态度、能力或经验因素等等。BaJTon与Harrington(198I)在心理学年度评论的一篇回顾性论文中指出.偏好复杂、自主、自信、容忍自己与其它人的差异是创造高者重要的人格特质。其中动机作为个体行为的重要动力源泉,与创造性的关系日益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Amabile等运用工作偏好量表测量发现,内部动机取向的被试会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随着对内部动机研究的深入,对认知需求(Needforcognition)豹研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很多研究者认为。认知需求是一种重要的内部动机,其在某种意义上更能反映内部动机的本质特征。同时作为主体因素的一个方砸,自我效能直接影响个体在进行活动时的动力心理过程中的功能发挥.从而构成决定人类行为的一种近向原I女l(proxiamaldeterminantreason)。

那么,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认知需求作为个体行为的晦部动力囡素,在中学生创造性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到底有多大?他们在年级、性别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中学生的创造性发展状况如何?这些正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想要回答的?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1关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1.1.1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Bandura杜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是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o.它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特定领域的概念,但是,一些学者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他们希望找到不以领域为转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德国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6chwarzer认为有一种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感存在,它指的是个体面对新环境或应付新事物时所具有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本研究中,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中学生在面对新事物或新环境时所具有的自信程度,并以Schvarzer等人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置表(GsES)的得分作为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指标。

1.1.2一般自我效能量的研究状况

R?Schwarzer认为有一种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感存在,他和同事于1981年开始犏制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袭(GeneralSelfEfficacyScale,以下简称GSES)。GSES开始时共有20个题目,后来改进为10个。目前GSES已被翻译成至少27种语官.在暖际上广泛使用。

1994年香港学者张建新和RailSchwarZcr及Ma曲iasJerusalem台作进行了GSES的中国版本的翻译、修订与验证工作,并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我国学者王康才等对GSES进行信效度的研究表明,GSE5各方面的心理测量学特征比较理想,和其它文字版本的GSES一样。中文版GS£S也具有较高的信度,达到了心理测量学上的要求,而且具有很好的预测效度。同时.中文版GSES的单维度性得到证实,印证了Schwarzer等人的有关发现.

另外,王康才等还对中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有随年龄增大而逐步提高的趋势.女生的一般自我教能惑得分显著低于男生.王康才后续的一些研究还表明,一般自我热能感与抑郁、状态焦虑,特质焦虑以及考

。A?班牡拄.思息和{亍动帕祉套基确一社舍认知论华末师萜大学出版扯.2001?5咒?5∞

试焦虑呈负相关,与情绪智力、应付方式望正相关,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关系密切。这些证据也从~些侧面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确是~个重要的心理学变量。。

1.2关于认知需求的研究

1.2.1认知需求的定义

认知需求的概念最早是{955年由Cohen等为研究认知动机的个体差异所提出,但他们将认知需求定义为“一种理解和合理化经验世界的需求”(aneedtounderstandandmakereasonabletheexperientialworld),它强调对模糊情境的不能忍受,以及压力的解除锌。

之后Cacioppo&Petty(1982)为验证他们提出的态度与说服理论进一步将其发展出来。根据Cacioppo等人的说法,认知需求是指“个人从事与享受费心的认知活动时,在个人倾向上一种稳定的个体差异”(astableindividualdifferencenpeople’Stendencytoengageinandenjoyeffortful_[:ognitionactivity),它强调的是过程取向。而不是结果取向,也就是说个人在从事费心的认知活动时,其内在的偏好倾向如何。而这个倾向是由长期的问题解决经验而来的。。

本研究将认知需求定义为:中学生喜欢从事需要认知努力任务的一种倾向,高认知需求的中学生对问题有较强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愿意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并从中体验到快乐。本文以中学生在认知需求量表的得分作为认知需求的指标。

1.2.2认知需求的研究状况

综合国内外关于认知需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认知需求量表的编制、辂订及应用

Caeioppo&Petty(1982)为验证其提出的态度与说服理论设计了45个题目来测量认知需求的个体差异,用Likert九点璧表施涮,经过统计分折之后。发展出包含34个题目的认知需求量寝。1984年Cacioppo等人又进一步发展出18题短题本,以便能更经济有效地测量认知需求。高采丰(1990)针对18题短题本翻译修订后,发展出来发表的中文认知需求初期版本。

w芏才瘴中学生一般矗我擞能感的擞艘特点研究.中田行为医学科学.200Z.』0∽.2f{一2J5.

o受埒怡.认知书球量寰.htcFIIce.ih释n札吐L州sQcpi妒m聃帅枷姚caIcl999腿5l蝤0I!.html

该量表有较高的信效度,因此广泛应用于广告及消费行为的调查方面,以了解消费者处理信息的倾向,从而拟定出适当有效的广告策略与内容。同时在人员选拔判定上可以既经济又有效地测量出个.h.ik知需求内在动机的高低。再有在教育方面,教师可依据学生认知需求的高低,调整其教学或辅导活动,从而增进学习和辅导效果。

进行认知需求商、低者的特点的比较研究

各种研究表明。高认知需求者更倾向于寻求复杂而需脑力活动的线索,而低认知需求者则较多地倾向于单一的信息线索。

高泉丰(1995)曾对嗣绕认知需求高低者比较的研究进行总结,认为研究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o:

(1)高认知需求者在团体工作时,不会因为责任分散而减少个人的付出,低认知需求者剐会表现得比个入工作时差。但这种差异仅局限于蒿花脑锅的认知话动上。体能话动孤|j没有差异。

(2)高认知需求者比低认知需求者酬依靠报纸和杂志媒体来得到新闻,并且看电视的时间也较少。

(3)当要从许多选项中做单一选择时,商认知需求者搜寻信息的方式悬比较不同选项闻的属性来做单一选择。当要对每个选项作判断时,高认知需求者会针对每个选项的不同属性信息来考虑,以便统整每个选项的不同属性做出挺体判断。然而.低认知需求者却采用相反的方式去搜寻信息。

(4)适当的说服情境下,高认知需求者比较会花心思去认真考虑说服信息,因此信息中论点品质的高低往往决定高认知需求者的认知反应,对说服信息的评量,和态度政变等。相对的,低认知需求者的态度改变。则比较受到信息传播着的吸引力高低,或传播情境中其它信息接收者的热烈一玲波反应所左右。

(5)高认知需求者比低认知需求者较不会_忽视后来出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也较不会受到先前出现信息的过度影响。而表现钢始效果。

(6)在对他人的行为归因时,高认知需求翥,相对于低认知需求者,较会去考虑情境因素对他人的影响,因此较不会产生将他人行为过度好医于令人特覆钧对等性偏误。

(7)高认知需求耆所形成的他人印象与背最信息之间有对比(contrast)效果.而低。黄博愦.认知蕾隶量衰.均-讲%她.∞眦edu栅Fs∞帅眦州州啦I咖aM99帅邸I∞01I.htral

认知需求者则表现出同化(assimilation)效果。

另外,蔡启通等的研究(1990)表明,高认知需求者的创造倾向优于低认知需求者,并且参与阶段式脑力激荡活动的高、低认知需求者,在语文和幽形创造思考变通力上表现有显著的不同。

进行与认知需求相关变量的研究

研究表明,认知需求与以下变量呈正相关:好奇心(Olsoneta1.,1984)、创造倾向、创造思考(邱皓政、蔡启通,1991;蔡文玲,1994)、寻求刺激及冒险(鄙皓政,1991:Olsoneta1.,1984)、信息性质和思维活动程度(Learyeta1.,1986)、彳亍为归因时的认知复杂程度(Fletchereta1.。1986)、认知方式(Cacioppo&Petty,1982)、自尊(OsbeI’g,1987)、一般自我效能(蔡文玲。1994)、语文智力的能力测量(Cacioppoeta1.,1983:1986)、性别角色量表中的男性化特质分数(Osberg.1987=Waters&Zakrajsek,1990)等。

认知需求与死搬教条(Cacioppo&Petty,1982)、内外向性(Fletchereta1.。1986)和社会焦虑呈负相关;而与寂寞感、害羞、社交性、测试焦虑(Cacioppo&Petty,1982:Osberg。1987)等特质无关。

1.3.关于创造性的研究

1.3.1创造性的定义

对于创造性(Creativity),不同的学者在理解和使用上存在很大差异:

有的主张创造是创新未曾有的事物,这种能力称之为创造性(Osborn,1957;Barron,1969:Sanderlin.1971)。有的主张创造是问题解决的心理历程。创造性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Dewey,1910;Torrance,1962:Parnes,1967;)。有的主张创造是一种思考历程.在思考过程中运用创造性,在思考结果表现创造性(Dewey,1910;Polya,1957,Parnes。1967;Torrance.1969;30ne,1972:)。有的从分析的观点提出有关创造性的主张(Guilford.1956iKeating,1980;Wiles,1985;)。有的主张创造是一种人格倾向,具有创造倾向者更能发挥其创造性的效果(Maslow.1959,Stein,1967;Rookey,1977)。有的创造性是将可联结的要素加以联合或结合成斩的关系。这种能力即是创造性(Mednick。1962。Farnes.1966;Wiles,1985)。有的主张自日造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活

动,而创造性是个人整体的综合表现(Gowan’1972Gardner,1983;Sternberg&Luhart,1995;Csiksentmihalyi,1996;Amabile,1983)毋。

目前对创造性较为~致的看法是:根据~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这一定义是根据产品来判别创造性的.其判别标准有三.即产品是否新颖、是否独特、琏否有社会或个人价值。“新颖”主要是不墨守陈规、破旧布新、前所未有,这是对历史而言.是一种纵向比较。“独特”主要指不同凡俗、独出心裁,这是相对他人而言,是一种横向比较o。

本研究认为,中学生的创造性既包括认知方面的创造思维能力(creativethinkingabilities),也包括情感方面的创造倾向(cmativi.tyaptitude),井咀中学生在郑日吕和肖蓓苓编制的中学生创造思维练习及成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所得的分数为创造性的两个指标。

1。3。2创造性的研究状况

创造性是一个极端复杂的现象.可视为独特的知识领域。Steinberg(1999)提出了创造学(creatology)的概念,指出由于创造性的复杂与多元,我们不能用过去分襻j的知识来研究创造性,而应将创造视为一个独特的知识领域。

从创造性的研究及发展演进来看,不同的学派有着各自特点的创造性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从心理分析的观点来探讨创造性,创造性被视为潜意识或前意识的释放作用,认为创造性是本我及超我之间潜意识作用的结果,所以激发创造性可从动机升华的作用着手或鼓励如向日梦相关的前意识的心理活动。

完形心理学派将创造性看作是:1、经验的重整或事物的改进:2、知觉的整合现象,包括视觉撼合与听觉整合;3、顿悟。

人本心理学家将创造视为一种普避存在于人类的特质,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如音乐家、辩学家薅;另一种则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这种观念将创造性定义为一种特别的态度与精神。

嗥日|虻商.韩志光.创遗力枘撮念与理睡:~十心翟构念的反霉.hr.tp://adm,ncyu.edu^_广soarts/reativity/B一04htm

2003—10-3.

9董奇.儿童刨遗力筻舾0理掌.新江教霄出敲社?1993.

认知学派特别强调创造性是一种认知的、理性的作用。尤其在解决科学问题时,常要以智力作基础,运用逻辑思考的方法,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创造性的形成也利智力一样,随着智能的成熟和创造思维的训练以及创造态度的培养而逐渐发展起来。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奖赏正确的行为以及刺激与刺激(s.s)、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联结。他们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奖赏及惩罚所控制的,所以经过鼓励及奖赏的作删可以增进仓4造性。

近年来,不管是从何种观点研究创造性都趋向于理论的整合,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创造性的形成和发挥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是各种要索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要素究竟是哪些,研究者说法不一,从创造性牌4P理论,到刨造性的投蜜理论等,吾有其理论依据及观点。刘世南和郭志光在《创造力的概念与理论》一文中总结了当代互动取向的五位学者的创造性观点:

simonton的环境影响观点:

Simonton作为以历史测量法研究创造性的学者,认为创造力至少包含四个要素:刨造的个人、创造的过程、创造的产出和创造的情境。

他指出,如果杜会中先有一些优秀的创造者作为角色范型(rolemodel),则该社会在下一代产生大量天才的机会就会增多。他认为环境影响个人的行为与他人的归因.创造是受个体与情境交互作用的影响才发生的。他强调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应关注六个变墩,即出生顺序、智能早熟(IntellectualPrecocity)、童年刨伤(Chi]dhoodTrauma)、家庭背景、教育与特殊训练(EducationandSpecialTraining)及角色模型与导师(RoleModelsandltentors)。

Gardner的巨动观点:

Gardner(1983)认为创造过程有四个层次:即遗传及生物因子、人类智力、知识领域和互动领域的杜会网络。

Gardner认为创造性并非灵光乍现.而是有脉络可寻舶。他认为影畴剖遗姓人物发展的主要有兰大要索:(1)儿童创造者与大师之间的关系。成人创造性的蘑臻范围根植于这位电q造者的燕提时代;(2)创造者与其它个体之筒的关系.这些其它个体包括与创造者关系亲密的人(如家庭成员、同伴).还有与他教育背景相关的人(如良师、益友),或是与日后的事业生涯有关的人(如同事、竞争对手或是追随者).这些入在创造者发展的过程中扮

演着极重要的角色;(3)创造者与所从事工作间的关系。创造者在工作中汲取相关的经验,然后质疑、不满该系统,最终摆脱束缚。刨努i领域。

Sternberg&Lubart的创造力投资理论:

该理论认为刨造性就像智能一样,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只是拥有的程度不同而已。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发展-使它达到某一个程度。该理论认为,创造性是个人自身拥有的六种资源(即智力、知识、认知风格、人格特质、动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创造性的运作过程,由这六种不同程度的EU造基本资源相互结合,构成若干不同领域的自U造能力:这些能力透过创造性组合技术,将相应领域的创造性观念组合;再将此观念变成可供评价的创造性产品。

其中“智力”包括综合力(创新)、分析力I:评价)、实践力(行销),三种智力必需并存:“知识”指领域知识,起帮助与限制的双重作用;“认知风格”以立法风格较有利于创造性,必须见树且见林;“人格”包括具有自我效能感、愿意克服困难、合理的冒险、容忍模糊、挑战凡俗辞;“动机”指内在动机:“环境”指有支持创造的氛围。此六种成份可以互补或互为因果。

该理论认为,好的创造者如同好的投资者,譬于在股市里“买低卖高”。“买低”是指主动追求别人尚未知晓的想法或是别人丢弃但具有发展潜力的想法:“卖高”是指在这个想法或产品变成很有价值、为创造者赚了报多钱时,就要放手卖掉再去进行新的创造,这意味着创造者必须尝试说服其他人接受新点子的价值并追求它.否则无法进行新的创造。

c8ikeentimihaly;的系统观点:

该理论基本上是以演化论的观点来分析文化层次的创造,csiksentimihalyi认为创造性是一个由“个体”(Individual)、“知识领域”(Domain)及“个人所在的组织机构”(field)三种要素互动的过程。

其中“个体”所指涉的对象主要是创造性人物的人格特质。他认为创造性人物的人格特质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复合性(Complexity).创造性人物善于控制人格特质的两极?并随“知识领域”及“个人所在的组织机构”及时同而调整。他认为一个足以改变人类文明的创造成果。并不只是决定于一个有创造性的个人.当一个有创造性的个体产生出一个创意产品时,就某一个“知识领域”的演进来看,即是产生了一种变异,但是这样的变异是否会被留存下来,荠改变此领域或成为该领域的重要成就时.也必须经过选择?在领域中E

扮演“选择”角色的即是主导此领域的“个人所在的组织机构”。它扮演着守门人的角色

如果个人的创意产品可以通过守门人的选择,就,从而继续传承下去。

因此他认为,在创造的历程中,“个人”、

则可以进入领域并成为领域中的~个创造成“个人所在的组织机构”与“知识领域”是三

个重要的次系统。创造性来自将新事物带进符号领域的个人、含有符号规则的文化,以及承认、确定创造的专家,以上三者缺一不可。所以.创造性是一种系统性的,而非个别的现象,它并非单纯地在人们的脑中发生,而是个人思维与社会文化互动的结果。这也是他不直接回答“创造性是什么”,却反问“创造性何在”的原因。当他以这样的方式米界定创造性时,其实是将创造性从传统大脑与心智的个人心理状态层面中移开了,此时,创造性的内涵已然放大。Gardner肯定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当Csiksentimihalyi提出不应该讨论“谁有创造性”或是“什么是创造性”,而应该质问“创造性在哪里”这个问题时,创造性的研究在社会科学的领域内已经显著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Amabile的社会心理成分取向

Amabile始终对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拖以商度的关注,她认为创造性应着鞭于三个方面;即能力、心理历程和行为结果。Amabile(1983、1996)进一步提出创造性表现的三成份说。该理论认为下列三大成分联台作用,共同影响创造性;

(一)领域关联的技能:指领域知识、技术和“天赋”等。此类技能主要倚赖天赋认知能力、天赋知觉与动作技能、正式与非正式教育。

(二)创造性关联的技能:指适宜的认知风格、生产知识的策略或方法和有益的工作风格.此类技能受到训练、生产创造的经验以及人格特质的影响。

(三)工作动机:指对特定工作的态度和jc寸自我的工作动机的知觉,该成分受到以下因紊的影响:对该项工作的内在动机的初始水准、社会环境中是否有明显的外在束缚、个人在认知上缩减外在束缚的能力。

之后Amabile对动机成分作了进一步研究解释:

他认为,外在动机可以具有两种性质:“控制”或“提供信息”。因此,外在动机可以进一步被区分成两种激励因子:l“增效的激励因子(synergisticmotivator)”——能提供信息使个人得以更顺利地完成工作,与内在动机可以相配合。2“非增效的激励因子(non-

sypergisticmotivator)”——使人感觉到受控制,与内在动机不兼容。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内在动机原则,即内在动机有助于创造性,控制性的外在激威因子对于创造性有害处,信息性的外在激励因子则是有益处。在展开工作或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或当内在动机水准很高时,信息性的外在激励因子特别有益处。

继心理评量学派之后,创造性的研究愈见蓬勃。上述五位学者尤为突出(Simonton、Gardner、Sternberg、Csiksentimih8Iyi及舳aabile),他们彼此闻相互辩证、著书立说.使创造性的研究更趋多元而丰富。比较他们的立论可知,虽然在主要的研究方法、核心概念上有所差异,但也不乏共同之处:

创造性的研究构架趋于整合的观点、脉络取向及互动历程,认为创造性研究不能忽视动机、知识领域及守门人等成份。其汇合之处,不但整合了个体生物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于一体,为80年代以来争议不休的个体一环境论战划下了休止符,并且富于启发性,目前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大多采取箍台的观点.认为创造性的发生是由于多种成份的聚合缩果。

在我国,对儿童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是在介绍陶外资料和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开展一些关于儿童创造性及其发展的实验研究¥。在理论探讨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了创造性包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强调非智力的个性因素在创造性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样智力的人,其创造性的差异有时在于个性特点的不同。在刨造性测量及其发展方面。有林桊德、潘洁、王耘、查子秀、郑日昌、施建农等从刨造鼹质、测验编制、创造性的培养、中西方的比较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1.4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及创造性关系的研究现状

作为个体行为的内部动力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认知需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对创造性的影响研究中也是如此。

在自我效能的研究上,主要集中于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其对教学水平和学习成绩的影响,以及学生学习自我调节效能感对各学科成绩的影响作用等方面,对于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创造性盼研究还不多见。

薛贵、董奇等以277名文科三、四年级的大学生为艘试,从认知需求的角度考察内部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杨柳以183名韧一年级学生为被试.以认知需求为内在动机指标进行了初一年级学生内外动机与创造性关系的研究。指出认知需求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部动机,

。董奇.儿童斟造力教展心理学-新虻教育出版挂,1993.

】O

对创造性有显著的影响,高认知需求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

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从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两个内部因素出发,考察他们在中学生创造性中的作用.为中学生创造性的开发和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部分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假设

2.1问题的提出

2.1.1研究目的

探讨中学生的认知需求有无性别和年级差异。

探讨中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无性别和年级差异。

探讨中学生的创造倾向及创造思维能力有无性别和年级差异。

探讨中学生的认知需求、一般自我效能感以及个人背景在创造性上的作用大小。

2.1.2研究意义

中学时期是儿童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它意味着他们将扶一个完全依赖于成入生活的孩子转变成独立生活的成人的整个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身体急剧变化,同时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变化。劫造性作为心理的一个方面或内容。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将来创造性的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时期创造性的发展状况。。

创造性作为人类所独具的禀赋,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教毗及科技进步的原动力。因此创造性的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教育改革的趋势,同时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国内外中学生创造性研究也随之增多。

综合诸多研究,主要集中于各学科的教学与创造性、学业成绩与创造性、交往对创造性、科技活动对创造性、教师因蘩对创造性、课程与创造性以及创造性本身的发展结构等方面,这些研究更多地考虑了中学生的外部环境对创造性发展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从中学生的内部因素着手探讨其对创造性发展的影响,可以补充中学生内部因素与创造性磺究的不足,可以为如何开发和提离中学生的刨造性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

。董奇.儿童锄造力麓晨心穗学.新扛教育出版杜.1993.

12

2.2研究假设

假设一:中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

假设二:中学生的认知需求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

假设三:中学生的创造性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

假设四:中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对创造性存在积极的相关,二者在创造性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第三部分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中学生为对象。研究样本从交城中学、阳渠中学和江阳中

学分层抽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学生,共计536名。本研究共发放536份问卷,回收522份t经剔除废卷后,共得469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87.5%.样本分布情况详见

表1。

‘汰韧一初二高一高二总计表1研究对象的性别及年级分布情况(人)

男49415565210

女4l6T76'/6259

总计90108130141469

3.2研究工具

3.2.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TheGeneralParoeivadSeIf-ElfjcacyScaIe,以下简称GSES)

本量表是Schwarzer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编制的。GSES开始时共有20个题目。后来改进为lO个题目。目前GSES己披翻译成至少25种语言,在国际上广泛使用,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0.90之间。

1995年香港学者张建新将该量表译为中文.并对293名大学生施测,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并让43名双语中嗣学生完成英文版.三周后完成中文版,最后两个版本的相关系数为0.7l。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王才康等人对412名大学生的测试结粜表明.GSE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间隔10天左右重溯信度为0。83,折半信度为0.90。同时发现GSES的10个题目和总鬣表分的相关都在0.60以上,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也证明GsES只包含一个主要14

的因素。这一结果表明中文版GSES同样具有单维性。同时.这一结果也印证了Schwarzer及其同事的有关发现.他们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这个构念往不同文化中具有普遍性。研究发现GSES和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考试焦虑呈负相关关系,这不仅印证了Bandura的有关理论推测,也证明了中文版的GSES有很好的预测效度。GSES和考试焦虑(TAI)的相荚为一040,和内向性的相关为一0.16,和学业成绩(GPA)的相关为019.和收入的相关为0.18.这些资料表明,GSEs是~个十分可靠的量表。

GSES量表有10个题目,旨在评量受试者对自我持正向或负向的感受。Schwarzer采用四点量表的形式,依序为完全不正确、有点正确、多数正确和完全正确,并依顺序给1分至4分.总分愈高者,表示一股自我效能感愈商。为答题方便,本研究采用Likert5点量表形式,即非常不符合、有点符合、不确定、大部分符台羊¨非常符合,依序给l一5分,总分愈高者,表示一般自我效能感愈高。

3.2.2认知需求量表

本蠼表是Cacioppo等人(1982)为验证其所提出的态度与说服理论的需要发展出来的,在原始的研究中设计了45个题目来测量认知需求的个体差异,用Likert九点量表施测,经过统计分析之后,发展出包含34个题目的认知需求量表。在1984年,Cacioppo等人又进一步发展出18题以5—9点作为反应范围的短题本.以便能更经济有效的堋量认知需求。Cacioppo、Petty和Kao(1984)以及waters和Zakrajsek(1990)发现34题本和18题本有很高的相关,并且都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0和0.84。Cacioppo、Petty、FeinsteinJarvis(1996)在NFC量表的最近回顾中量现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有很好的会聚效度和预测效度(Convergentandpredictivevalidity)。

台湾学者高泉丰(1990)针对原认知需求量表18题短题本翻译修订厉,发展出朱发表的中文认知需求初捌版本。

本研究采用Likert5点量表箍测,依次为非常不符合、有点符台、不确定、大部分符合和非常符合.正向题依序给l一5分,反向题则反之,总分越高,表示个人的认知需求越高。

3.2.3测量创造性所用量表

本研究用威廉斯创造倾向测验和郑日吕、肖蓓玲编制的中学生创造思维练习分别从情

l5

感和认知方面考察中学生的创造性特点。

威廉斯创造倾向溯验包含50遥自陈式问卷,可评得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和总分五种分数a本测验适用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该测验再测信度(四周后)为:0.609一O.741,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旷_0.849,折半信度为0.817—0.859。在效度方面与宾州创造倾向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732一O.815(林幸台、王木荣.1988)。本研究采朋Likert5点量袭旆测。依次为非常不符合、有点符合、不确定、大部分符合雨I非常符台,正向题依序给l—.5分,反向题则反之,总分越高,表示个人的创造倾向越高。

郑日昌、肖蓓苓编制的中学生创造思维练习是团体施测的纸笔测验,分言语和圈形两部分,共五题,全套练习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三个方面计分,以上三个分数加起来合成测验总分。该测验的分半信度为0.62,评分者信度为0.96,同时‘练习》以教师对学生创造性的评价作为效度的标准.总体相关达到0.31.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这说明《练习》测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有效豹。

3.3数据处理

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II.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管理和分析。并通过删0s5.0软件建立变量之间的路径分析图,

从方法上采用方差分析法来探讨性别和年缀在中学生~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及创造性的差异情形。自变量为性别和年级,而因变量为一般自我效能感分数、认知需求分数及刨造性分数。其中创造性涵盏创造倾向测验分数和创造思维测验分数。

另乡},以皮尔逊积差相关法来探讨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及刨造性的关系,并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来探讨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及不同背景因素(性别和年级)对创造性的预测关系,其中自变量为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及不同背景因素。囡变量为创造倾向瓢创造思维能力。最后通过路径分析模型的比较,选择出最能反映它们之间关系的模型。

3,4实施程序

本研究采用阀卷调查法,以班进行团体测试.测试之前由研究者对主试教师进行统一指导语培训。

正式量袭形成后.避行闯卷的发放。问卷收回后,剔除资料不完整或有明显反应倾向16

的问卷,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其中,由于创造思维练习所包含的五个大题均为非选择题,因此,该练习收回扁,首先由研究者本人按照评分标准对每题进行计分,然后再同其它量表数据一同录入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