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第七单元导学案

三上第七单元导学案
三上第七单元导学案

25《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查字典。

1、“矛”音序_______,音节________,______结构,部首是______,再查________画,组词_______

2、“盾”音序_______,音节________,______结构,部首是______,再查________画,组词________

3、“龟”音序_______,音节________,______结构,部首是______,再查________画,组词________

4、“兵”音序_______,音节________,______结构,部首是______,再查________画,组词________

二、猜一猜,括号里应该填上哪个词语。

1、将两者合为一个整体。()

2、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三、填空。

我读了课文_______遍,知道了本文写得是发明家手持_____和____,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_____和____的长处想到了发明______。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四、课文里有不少用得好的词语,我要把它们抄下来。

左抵右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自评:(五星四星三星二星一星)

26《科利亚的木匣》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用“_______”画出带点字正确的读音。

盛.着(chéng shèng)木匣.(xiá jiá)

丈量.(liáng liàng)当初.(cū chū)

二、请工整地把下面的词语抄一遍。

挖坑冰鞋当初

免得懂得斧头

三、查字典。

1、“免”音序_______,音节________,______结构,部首是______,再查________画,组词_______

四、句式变换

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换一种说法使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填空。

我读了课文_______遍,知道了本文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记叙。最后一段讲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启发,懂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学生自评:(五星四星三星二星一星)

27《陶罐和铁罐》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请工整地把下面的词语抄一遍。

谦虚嘴巴恼怒

感动荒芜朴素

恼()捧()受()淘()

脑()棒()爱()陶()

三、猜一猜,括号里应该填上哪个词语。

1、用尖刻的话讽刺别人,使人难堪。()

2、轻视别人,对别人没有礼貌。()

3、虚心,不自满,肯接受批评。()

4、软弱无能,不坚强。()

5、轻视,不放在眼里。()

四、句式变换

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换一种说法使意思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填空。

我读了课文_______遍,知道了本文是一篇_____故事,她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学生自评:(五星四星三星二星一星)

28《狮子和鹿》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把正确的读音填在括号里。

1、【chēng chèn】

匀称.()称.赞()称.心如意()

2、【sā sǎ】

撒.谎()撒.种()撒.腿就跑()

二、猜一猜,括号里应该填上哪个词语。

1、形容精神萎靡不振。()

2、迟疑,拿不定主意。()

3、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4、跟别的东西不一样,特别美丽。()

三、句式变换

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换一种说法使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填空。

我读了课文_______遍,知道了本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_____遇到____而奋力脱险的故事,她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学生自评:(五星四星三星二星一星)

家长评价:(五星四星三星二星一星)家长签名:_____________ . .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数据的筛选》导学案 新人教版ok

第六课 数据的筛选 学习目标: 1、数据的筛选 2、数据的条件格式 引导学习: 如何从表格中挑出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如何突出显示重要信息?为了迅速从表格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就需要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筛选。 重点内容 一、数据的筛选 使用Excel 的“筛选”功能可以很方便地筛选出满足条件的数据行。 我们将成绩表中各科成绩都在70分以上的同学“筛选”出来。 【操作步骤】 步骤1:将光标移到表格中任意一个有数据的单元格,然后单击菜单【数据】→【筛选】→【自动筛选】。 步骤2:如果要对某一列提出筛选条件,就单击该列上的“筛选”按钮“”,例如,单击语文单元格中的筛选按钮,然后选择“自定义……”。如图2-6.7。 步骤3: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筛选条件。如图2-6.8。 图2-6.8输入筛选条件 步骤4:单击图2-6.8中的【确定】按钮,就按照刚才提出的条件(语文>=70)对表格进行了筛选,筛选的结果如图2-6.9所示。 如果还要对其他列提出筛选条件,重复以上步骤即可。 当对多列提出筛选条件时,显示的数据是各个筛选条件都满足的数据行。 二、数据的条件格式 1、设置条件格式 【操作步骤】 步骤1:选择总分列,然后单击菜单【格式】--【条件格式】 步骤2:在对话框中依据单元格的数值设置条件 步骤3:单击确定 2、复制条件格式 步骤1:选择要复制条件格式的单元格,单击按钮 步骤2:单击要设置同样条件格式的单元格,如果是连续的多个单元格,可以拖放鼠标。 注意观察行标的 变化,不满足条件的行被隐藏了 这一行设置的条件 含义是: 语文>=70

课堂练习: 1、将成绩表中姓“张”的同学记录筛选出来,将不姓“张”的同学记录筛选出来。 2、将成绩表中总分在200-220分之间,语文在80-85分之间的学生找出来 3、将成绩表中各科成绩都在70分以上的学生找出来 4、将成绩表中总分在200分以下的单元格突出显示

第二章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第3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第3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从图上指出长江的源地、流经省区和注入的海洋。 2、能从图上指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各段主要的支流和湖泊 3、指出长江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和易发生洪水的河段,并分析说明原因和治理措施。 【导读指南】在下列问题的引导下,通读课文第52-55页 1、长江全长 6300 千米,发源于我国高原的山脉,最后注入海。 2、根据课本第7页图回答:长江流经省区有(11个): 、、、、、、、、、、。 这说明长江能为这些省份提供充足的水源用于,也能为长江周围的城市提供通道,也有利于、的发展,长江因此也有“水道”之称。 3、根据课本第22页阶梯示意图,可以知道: 长江发源于第级阶梯、流经了第级阶梯和第级阶梯,最后流入。4、根据课本第24页地形图,可以知道: 长江流经地形区有:、、、。 5、根据课本第33页温度带的划分图,可以知道: 长江流经的温度带是:、。 6、根据课本第36页干湿区分布图,可以知道: 长江流经的干湿区有:、、。 7、根据课本第42页气候类型分布图,可以知道: 长江流域具有的气候类型是:、。 8、根据课本第53页长江流域水系图,可以知道:长江的支流非常多,从长江的上游到下游, 主要支流分别是:、、、、、、。 五大淡水湖中有四大湖流入长江,它们分别是:、、、。 (湖流入淮河) 思考:通过第3~8题,你能理解长江还有“水能宝库”之称吗? 9、通过前面几题可以知道:.长江是我国长度最、水量最、流域面积最的河流, 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10、长江上、中、下游河段的划分及各河段的特征: 范围特征 上游至峡谷、落差、江流,资源丰富 中游至地势、河道、水面,流速 下游至地势更、江面更,水网如织,水乡泽国 根据上表,你认为: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主要指的是长江的游; 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主要指的是长江的游; 理由是:长江上游:; 中、下游:,多支流、多湖泊。 11、看课本53页图,长江上游中最著名的水能利用处有: 水电站、水利枢纽、水利枢纽

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________ 使用时间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编号八下第七章课题7.1力编制人田进梅 学习目标1、能说出力的概念,能写出力的单位和符号; 2、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力的概念,会画力的示意图 难点: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 自主学习 开学第一天 新学期开始了,大家都有了新的变化,小洋同学更机灵了。知道各科老师要检查作业,小洋自信的将假期认真完成的作业整理好,准备从宿舍抱到4号教学楼4楼教室。他抱着所有作业走到宿舍门口时就感觉到非常累,他立即返回宿舍拿出自己的行李箱,将作业装进箱子里,推着箱子走的时候感觉轻松了很多。小洋边走边探索,发现拉箱子的不同部位,自己费的劲也不同,拉箱子的方向不同,箱子运动的方向也在变化,用的劲大箱子就跑的快,小洋在思考:如果能总结出省力的规律,拿每次拉箱子的时候岂不是非常方便了,所以他进行了研究,请你帮他归纳问题的答案吧 1.为什么拉箱子的不同部位,自己费的劲也不同? 2.拉箱子的方向不同会有什么影响? 3.为什么用的劲大箱子就跑的快? 小洋将作业放好就去操场和小鹏踢足球,小洋一脚就将足球踢的非常远,小鹏接住球继续踢,过了不久,机灵的小鹏发现足球撞击尖锐物体后有一块凹进去了,立即停止了玩耍,开始观察足球,思考为什么足球表面会凹进去。 4.为什么足球表面会凹进去? 5.如果用如图所示图形代替足球,你能否画出足球撞击尖锐物体的受力示意图?用适当的文字说明。【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的作用不可以没有施力物体,但可以没有受力物体 B.有的物体本身就有力,如磁铁的吸引力 C.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D.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2.如图甲所示,长期不用的水龙头会因生锈而很难打开,维修人员常会用一长铁管套在水龙头上,如图乙所示,用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管端A点处,则会很容易打开水管,此过程中,改变了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 A.大小B.作用点 C.方向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如图所示,分别用力F1、F2作用在A、B两点来开门,且F1与F2的大小相同,作用力的方向也相同,那么作用在点的力更容易把门打开(选填“A”或“B”),由此可见,力的作用效果与有关。 4.如下图,是一吊灯挂在天花板的示意图,线对灯的拉力F=6N,在图中画出吊灯所受拉力的示意图。 5.在航空领域,常常发生小鸟撞毁飞机事件。下列关于小鸟和飞机相撞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鸟受到的力大 B.小鸟和飞机受到的力一样大 C.飞机收到的力大 D.主动撞击的一方产生的力大 6.甲乙两组同学拔河比赛中,突然绳子向甲方运动,则此时() A.甲用的力大B.乙用的力大 C.甲乙用的力一样大D.无法确定 7.下列体育项目中的一些现象:①跳水运动员踩踏跳板,身体向上弹起;②铅球运动员投出铅球后,身体随着向前倾倒;③滑冰运动员用力推墙身体离墙而去;④游泳运动员向后划水,身体前进。上述现象中能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解释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不会产生力的作用B.没有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 C.一个物体也会产生力的作用D.以上说法都不对 9.用电线把电灯挂在天花板下面,电灯受到拉力的施力物体是() A.天花板B.地球C.电线D.电灯 10.放学时小刚同学手提书包走出教室,手对书包施加了一个提力,同时书包对小刚的手也施加了一个拉力,那么这两个力的三要素() A.完全相同B.大小、方向相同,作用点不同 C.大小相同,方向和作用点都不同 D.作用点相同,大小和方向都不同 题2 题4 题3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

2015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导学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5.7.1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学会在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学会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并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3.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2.思考:你认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3.出示表格 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二、课堂达标 1.算一算 在全长2000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安装了多少座路灯?

2.想一想 学校校园内一条小路的一旁从头到尾共有35棵树,每两棵树相距5米。这条小路共有多长? 3.楼梯问题 学校教学楼每层楼梯有24个台阶,老师从一楼开始一共走了72个台阶。老师走到了第几层 三、知识拓展 广场上的大钟7时敲7下,12秒敲完,10时敲 10下,需要几秒钟敲完? 自评师评

5.7.2 植树问题(一端栽、两端都不栽)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学生会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植树和一端植两种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数学兴趣,体会数学价值。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马路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 1. 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2.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你是怎样想的。 二、自主探究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三节_世界的地形(导学案_两课时,有答案)

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导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3、了解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重点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能够区分它们的形态特征。 预习导学 1、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丘陵和五种基本类型。 2、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地面某个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 直距离,叫做。 3、山脉分布的两大地带: (1)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A、太平洋东岸的_______山系:主要由北美洲的_____山脉和南美洲的_____山脉组成。B、太平洋西岸山脉带。 (2)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由_________山脉、________山脉和________山脉组成。 4、海底的地形由、、、、大洋中脊组成。坡 度最低缓的是,最深的地方是,经常有火山活动,且成为大洋新海底的地方是。 合作探究与分组展示 1、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2、海底地形由大洋边缘到大洋中部的分布规律怎样? 3、世界地形之最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平原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是高原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高原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是盆地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山脉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位于洋的海沟。 4、我们的家乡属于什么地形? 课堂检测 1、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且起伏较小的地形是() A、山地 B、平原 C、高原 D、丘陵 2、周围高,中间低,四周有山岭环境的地形是() A、平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 3、大洋底部面积最广大的是() A、大陆架 B、大陆坡 C、大洋中脊 D、洋盆 4、纵贯南北美洲的高大山系() A、喜马拉雅山系 B、阿尔卑斯山系 C、科迪勒拉山系 D、太行山脉 5、关于海底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的主体部分是大陆架 B、大洋最深的地方是海盆 C、大陆架一般深度不超过200米 D、海沟位于大洋中部 6、在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部分,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这是 哪种地形区() A、海沟 B、洋盆 C、海岭 D、大陆架 7、泰山玉皇顶(1524米)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米)的相对高度是() A 、10380米 B、1532米 C 、7320 D 、8380米

《外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导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简要概括出小说的主要情节,理清小说情感发展的脉络。 2.掌握小说处理情感的方式,并能使用这种方式来分析作品。 【重点难点】 1.能从《山羊兹拉特》童话体例的叙述中发现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唤起和增强对生活中美的理解,以及对生命中无处不在的爱的感动。 2.赏析《礼拜二午睡时刻》含蓄表达深沉母爱的情感处理方式(节制)。 【学法指导】 对小说情感的把握,主要注重细节、情节与情感的关系,情感与人物的关系以及情感与主题的关系。 【知识链接】 1.走进辛格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19O4-1991),美国犹太裔小说家。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长老。他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个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庄园》《卢布林的魔术师》等。 辛格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很突出,至今已发表10余部短篇小说集,此外还有2个剧本、3部回忆录。11部儿童故事集。在表现手法上,他强调作品的故事性,表示他相信讲故事,而不喜欢在作品中发表议论;声称必须让情节说话。1978年,因为“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2.关于小说“情感的处理”(见教材《外国小说欣赏(选修)》第88页) 3.介绍加西亚·马尔克斯及相关资料 (1)加西亚·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记者。是父亲的非婚子,从小在外祖父家中长大。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这种把现实与幻景溶为一体的创作方法,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卡斯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代表作《百年孤独》,这部小说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2)作家对《礼拜二午睡时刻》这篇小说的评价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我认为最好的小说。——马尔克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导学案(3)

2.3 城市化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概述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4.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我的预习】 阅读教材P31图2.16理解什么是城市化以及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重要标志? 【我的疑惑】 【典型案例1】 (2014·北京东城区联考)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 A.城市人口数量增大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大 D.城市交通网日益完善 2.从Ⅱ阶段到Ⅲ阶段,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②城区交通拥堵③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④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迁移案例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8月11日,石家庄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五大产业园区”和“四个新市镇”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试行)》。《意见》明确,按照主城区标准,推进新市镇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城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市镇聚集;放宽城镇户籍限制,村民可自愿转城镇户口等。 材料二下图为石家庄周边区域城市分布示意图。 (1)描述图中城市的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 (2)简述促进石家庄市城市等级提升的最主要因素,并说明理由。 【典型案例2】(2012·福建文综)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回答1-2题。

(完整)新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七章《力》导学案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力单位及三要素,并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完成下列问题】 1、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3、力的三要素是什么?怎样画力的示意图? 4、使劲拍桌面手会感到疼,为什么? 5、你知道1N的力有多大么? 【巩固练习】 1、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 B、小孩用力推墙,他同时也受到墙的推力 C、人坐在软沙发上,可发现沙发凹下去,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下列物体中没有相互作用力的是() A、推出去的铅球和人的手 B、地球和月球 C、课桌和地面 D、飞行的飞机和地球 3、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受到向左的拉力为20N,做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预习反思】 通过自主学习,你认为这部分知识的疑点、难点有哪些?未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请记录下来,上课时小组内一起解决。 课内探究学案 【情境导入】 为什么地球等九大行星能绕太阳旋转而不会“跑掉”呢?海水为什么会时涨时落呢?磁悬浮列车又是如何实现高速行驶的呢?这一切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力,生活中力无处不在,它主宰着宇宙万物的一切活动,那么力究竟是什么呢?它的作用效果又有哪些呢?这节课我

们将一起来探讨其中的奥秘。 【自主学习】 1、预习总结,展示问题(学习要求:组内交流预习情况,找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初步构建知识体系。 自主探究点一:力的作用效果 看课本P3“演示”: 用图7.1-2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猜想然后进行如下实验: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 现象: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磁铁吸引。 现象: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 现象: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自主探究点二: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2、探究: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这说明:力作用效果跟有关。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这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有关。 (3)推门实验:用相同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可见,力的也影响力的效果。 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和有关。 自主探究点三:力的示意图 我认为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是: 自主探究点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看课文第5页想想做做,回答: (1)如图7.1-5甲,松手后小车发生什么现象? (2)如图7.1-5乙,用手推墙会发生什么现象? 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也就是

第3课《页面布局》导学案--广东省阳江市粤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阳江市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导学案 章节名称: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一单元图文排版第三课《页面布局》 【学习目标】: 1、了解页面布局的方式。 2、了解排版的基本内容。 3、了解文字排版的基本过程,并学会实践操作。 【学习重、难点】: 1、设置页面版式。 2、图形对象的使用。 学习来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e78085510.html,] 环节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e78085510.html,][来 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e78085510.html,] 导学内容师生笔记 学法指导1、采用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进行学习,小组长负责管理本小组同学。[来源:学科网ZXXK]2、同学们可以直接根据教材内容、图片或其他资源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3、同学们可以选择观看老师提供的微视频,然后完成活动任务。 4、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要相互交流,讨论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 课 堂导学自主 探究 任务一:了解图文排版的好处,观摩示例作品,分析其图文排版技巧。 [学习提示]小组学生通过对示例作品的讨论和分析,了解图文排版的四个技 巧。 任务二:完成P24“岭南佳果.doc”巩固练习。 [学习提示]参考课本P24-25完成相关操作。 任务三:完成P28“岭南佳果.doc”巩固练习。 [学习提示]参考课本P28完成相关操作。[来源:学。科。网Z。X。X。K]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e78085510.html,]

拓展提升 1、页面分栏后,如何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每一栏的宽度呢?[学习提示 ]参考课本P25“知识链接”完成相关操作。 2、如何设置文本框的属性? [学习提示]单击文本框,在弹出的菜单按钮中根据需要进行属性设置。 评价 小结 1、填写本节课学习评价。(在线学习评价调查链接) 2、总结自己完成本节课活动任务时遇到的问题,分享成功经验。[来 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e78085510.html,] [学习提示]单击在线学习评价向老师汇报学习成果,总结分享写入其它收获项 中 课后导学 课后登录网站http s://www.wps.c n/learning/course/index/cg/31.html,自由学习关于页面布局的相关内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导学案

主备人:陈星合年级:四年级备课日期:5月30日执教:陈星合 教学课题: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内容: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理论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和猜疑中走上比萨塔,用事实证明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目标引导: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难点: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准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基础达标 1、自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xuān bùxī là zhé xué zhēn lǐ huái yí gù zhí ()()()()()() 2.比一比,再组词。 执()奉()腊()奏()热() 势()春()借()揍()挚() 三、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的科学家伽利略,敢于(),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求证后,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三节分子的性质导学案设计(第1课时)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二节分子的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 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1)如何理解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 (2)写出H 2、Cl 2 、N 2 、HCl、CO 2 、H 2 O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 由相同或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出现的机会是否相同?讨论与归纳: 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的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是非极性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 提出问题: (1)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

(2)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怎样分布?是否重合? (3)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怎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讨论交流: 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例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借助图示以及数学或物理中学习过的向量合成方法,讨论、研究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 总结归纳: (1)由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多原子分子,其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 合,所以都是非极性分子。如:H 2、N 2 、C 60 、P 4 。 (2)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的向量和等于零时,是非极性分子。如:CO 2、BF 3 、CCl 4 。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向量和不等于零时,是极性分子。如:HCl、NH 3、H 2 O。 (3)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辽宁省丹东七中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第一节 力研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1 力 【课前热身】 P 、Q 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 的两点,甲、乙两小车从P 点出发向Q 运动,它们运动的s-t 图像如图16所示,由图像可知 (1)、甲乙两车都做 运动,甲车速度 乙车速度 (2)、经过6s ,乙车离P 点 m (3)、甲车比乙车早 s 通过Q 点 (4)、经过3s ,甲、 乙两车相距 m 【教学目标】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过程】 一、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会发生变化) 二、力的单位 三、力的三要素 四、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五、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2)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能看到什么现象? (画图表示) (3)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 (4)你用所料袋提西瓜时,你对袋用力了,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5)看课文图12.4-4,分析两幅图片产生的现象。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关于这一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你还能举出哪些实例?(小组交流、讨论) 【达标自查】 1、人推车时,是 和 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 ,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 ,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 。 3、力的 、 、 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 A 、一头小牛 B 、一块砖 C 、九年级物理课本 D 、两枚1元硬币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

初中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导学案共课时图文稿

初中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导学案共课时

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导学案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 第1课我的好朋友 主备人: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年 月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Excel软件的窗口界面; 2、掌握Excel软件的启动或运行方法; 3、掌握数据输入的方法; 4、基本掌握自动填充有规律数据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序号”的设置,掌握自动填充有规则数据的操作方法;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运用Excel软件制作简单电子表格的基本运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Excel软件的运行、数据的输入。 【教学难点】:自动填充有规律的数据。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1、设置情境:你究竟有几个好朋友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好朋友。既然是好朋友,自然就要经常联系,但有的时候我们却经常忘记朋友的联系方式。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我们今天就制作一个电子通讯录,牢牢记录上好朋友的联系方式吧。 2、引入课题:引出本节课课题——好朋友通讯录。 学生活动:倾听、思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二、出示目标,任务分析 教师活动:展示完成本课知识内容将要分为几个过程。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完成作品需要运用到哪些设置。 三、自主完成,任务探究(结合师生分析结果,依托教材进行实践) 教师活动:巡视辅导,分层次教学。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四、作品展示,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1、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博弈舞台”中的任务。 2、提示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记录到“成长基石”中。 学生活动: 1、组间互评。 2、完成“博弈舞台”中的任务。 3、保存学习成果,记录学习感受。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教师版版导学案

春我开口,我表达。我 交流,我收获! 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勾画重要字词及疑难语句。 2、以“话题”引领“阅读”,以“阅读”感悟“话题”,以“思考与实践”加深“阅读”。 第一学时预习案 学习目标: 1. 依据【学法指导】通读本单元两篇小说及单元话题,自定单元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2.感知课文,整理疑惑; 3.了解作家作品; 4.字词等基础知识积累。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一、通读本单元课文《山羊特拉兹》、《礼拜二午睡时刻》及单元话题“情感”,定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定目标、明重点: 通读本单元内容后,你认为学习本单元应该掌握: 1、体会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2、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不同处理 3、考察小说的情感因素及其作品内容、题旨的关系 4、了解现代小说的情感现状 5、了解加西亚·马尔克斯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其中,需要重点把握的是: 1、体会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2、考察小说的情感因素及其作品内容、题旨的关系 二、课前预习导读 1、个性化阅读: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小说的读后感受。(内容主题方面) 《山羊特拉兹》 《礼拜二午睡时刻》 2、谈谈你的发现。(写法方面)

发展学 生 个 性, 追 求教育品质! 高 二语文 《山羊特拉兹》 《礼拜二午睡时刻》 三、预习调查发现 写出质疑,小组长将质疑收集归纳。(小组长整理本组其他同学的质疑,要将问题分类归纳,梳理) 1、 2、 3、 4、 5、 四、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1904—1991),美国著名犹太作家,1978年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辛格生于当时在沙俄统治下的波兰。1943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辛格一生出版了九部长篇小说、十部短篇小说集、 两部剧本、十六本儿童故事集。曾先后两次荣获美国图书奖,辛格被 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傻瓜吉姆佩尔》《卢布林的魔法师》《庄园》《冤家,一个爱情故事》《萧莎》,课文是他的一则童话。 1978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因为他有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普遍处境。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哥伦比亚作家,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揉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第二章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第1课时)导学案(答案)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第1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概念及分界线 2、掌握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知道我国五大淡水湖的分布 【导读指南】在下列问题的引导下,通读课文第44-46页 1.河湖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 灌溉、航运、渔盐、旅游 3.内流河是指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外流河是指流入海洋的河流 主要外流河(三大水系) 流入太平洋的河流: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 流入印度洋的河流:怒江、雅鲁藏布江 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 4.内流区是内流河所在区域 .占陆地面积三分之一,水量不足 5% ; 外流区是外流河所在区域。占陆地面积 2/3 ,水量超过 95% 。外流区与内流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 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样。 5.内流湖:位于内流区的湖泊。基本上是咸水湖, 湖水输出方式:蒸发对盐分的影响:积累较多 外流湖:位于外流区的湖泊。外流湖是淡水湖。 湖水输出方式:外流河流出对盐分的影响:积累较少 6.填表 (1).表1外流河共同水文特征及成因表 水量(增大、减少)水位(升高、降低)结冰期(有、无或长短) 夏季风盛行时水文特征水量增大 水位升高 形成汛期 无 成因降水多气温高 冬季风盛行时水文特征 水量减少水位降低 形成枯水期 越往北,结冰区越 结冰 成因降水少 越往北,纬度越高 气温越低

(2). 表2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及成因表 地区代表性 河流 水量 (大、小) 汛期 (长、短) 含沙量 (大、小) 结冰期 (长、短或 有、无) 东北地区黑龙江及 其支流松 花江 水文特 征 大短小长原因 降水量较大 流经:湿润半湿 润区 受夏季风影响 时间较短 植被:森林 纬度高 气温低 位于:寒温 带、中温带 秦岭—淮河以北地 区辽河 海河 黄河 水文特 征 小短大短原因 降水量较小 流经:半干旱、 半湿润地区 受夏季风影响 时间较短 植被少,水 土流失严重 纬度较高 气温较低 位于:暖温 带 秦岭—淮河以南地 区长江 珠江 水文特 征 大长小无原因 降水量:大 流经:湿润地区 受夏季风影响 时间较长 雨季长 植被没有破坏 冬季 气温高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 第一节 力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导学案(新 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力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情感态度价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学习过程情境导入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自主学习 1、叫做力。物理学中力通常用字母表示。 2、我们在讨论一个力时一定存在个物体,一个是另一个是。因此力不能离开两个物体而单独存在。足球运动员在踢球时,相对足球来说是对施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物理学中,把力的单位定为,简称,符号是。托起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体验1N的力的大小。) 4、我们将叫做力的三要素、合作探究 & 小组展示小组讨论探究力的三要素例如:“开门”或“关门”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

素。①保持推力大小和方向不变,离门轴较远和较近时比较推力的效果如何?小组讨论回答。②保持推力和作用点不变,方向不同时推门效果如何?小组讨论回答。③保持方向和作用点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推门效果如何?小组讨论回答。学生动手分组实验扳手拧螺母器材:扳手,螺母步骤:① 。② 。③ 。实验结论:力的三要素: , , ,影响。教师点拨学生动手分组实验部分,关于实验步骤,学生可仿照上面的实验例题,参照来写。跟踪训练 1、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力的、、称为力的三要素。 3、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4、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用50N沿水平方向向左推桌子的力 5、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 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 6、火箭起飞时尾部向下喷气,火箭就腾空而起,这一现象说明了。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八年级英语上册第7单元第一导学案

八年级英语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describe a process 2. Follow instruction 一.预习检测: 翻译下列短语 打开切碎 把、、、倒进把、、放入一杯酸奶 制作香蕉奶昔 二、合作交流 重要知识点 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数量的表示方法 1)英语中表示不可数名词的数量,可通过表示容器或体积大小的名词与介词of一起构成短语来实现。如:a piece of paper一张纸two tea spoons of soup两勺汤 2)修饰不可数名词也可以使用一些特定的表示泛指的数量。如:some water一些水so much money 这么多钱plenty of rain充足的雨水 3)可数名词有分单复数,使用时应多加留意。如:ten watches10块手表 4)英语中还有单复数同步的情况。如:a sheep一只绵羊two sheep两只 三.基础练习 I.制作香蕉奶昔的步骤 1. three bananas 2. the bananas 3. the bananas and ice cream the blende 4. The milk the blender 5. The blender 6. The milk shake II. 单项选择 1.How milk do you need to make the milk shake? A. many B. much C.long D. often 2. ,put tomato sauce on the crust, put cheese on the tomato sauce. A. First ,next B.first , finally C. Then,first D. Finally, then 3. Please turn the radio, the boy is sleeping. A.on B. down C. off D. up 4.is the number of the workers in your mother`s factory. A. How much B. How many C. What D. How big 5.First the milk into the blender. A. put B. peel C.add D. pour 6.Please give me bread to eat A. a bit B. alittle C. afew D. many 7.My mother is very good at dumpling. A.make B. to make C. making D. made 8. How much do you want? A. apple B. banana C. orange D.pear III.找错并改正

第二章第三节动物的行为导学案 班级

第三节动物的行为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课题:动物的行为 课型:新授课 主备课人:张其荣 教师寄语: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需要你的细心观察。 教学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举例说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3.结合实际例子说明动物的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意义。 4.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5.参与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动物行为的分类 2.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概念、特征及意义 教学难点:1.动物行为的形成原因。 2.学习行为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教学程序:[激情引趣,导入新课]:教师利用“麻雀偷喝牛奶”“失去雏鸟的红雀喂食小鸟”“黑猩猩钓取白蚁”等例子兴趣引入新课。明确动物的行为含义。 [自主学习]学生以小组为例进行合作学习。(注意划线部分知识要在课本上标记) 学习任务一: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和相关文字,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动物的行为分类情况? 2.教材中的事例各属于哪种动物行为? 3.分析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4.总结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含义。 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98-99页内容,并思考回答: (1)哪些动物具有社会行为? (2)社会行为的特点怎样? (3)牧马人在放牧时只需怎样做即可?为什么? (4)动物之间利用什么来进行信息交流? (5)你知道:蜜蜂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 学习任务三:认真阅读教材100页一段,知道学习动物的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归纳总结]:教师依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点拨 1.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关系及形成原因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力 第一节 力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一节力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力(共1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教学重、难点、考点]重点: 1、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难点:对力的概念的理解考点: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应用[课前导学] 1、知识回顾单位换算:4105μm=_______m; 7、84106m=______km25nm=________m15km=__________cm 3、6m=__________nm3105km=______mm 2、预习引导(1)预习课本中本节内容(2)预习配套练习中相关内容问题(1)力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______物体对______物体也施了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的。(3)力可以使

物体的 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课堂导学] 一、课题引入比一比:前后位的同学之间进行扳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二、科学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活动 一、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下列探究问题:力的作用效果一:回答下列问题: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钢球由变为。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磁铁吸引,速度变。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由此得出结论: 。(力改变物体的动状态包括两方面: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力可以改变物体物体运动。)力的作用效果二:④用力压弹簧,弹簧会,用力压弹簧,弹簧会。⑤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会。⑥用力压乒乓球,球会被压。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练一练:①射箭运动员用力拉弓,力使物体。②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力使物体。③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力使物体。④如图所示,(a)(b)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其中(a)主要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__ ,(b)主要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发生改变。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