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蒙古文书法》作品赏析

《阿拉善蒙古文书法》作品赏析
《阿拉善蒙古文书法》作品赏析

《阿拉善蒙古文书法》作品赏析今年二月,《阿拉善蒙古文书法》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集子装帧古朴、印刷精美,共收集了阿拉善蒙古文书法文献、论文、印章资料和阿拉善地区24位老、中、青三代书法家地近200幅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楷、行、草、篆四体皆备,内容广泛,书写形式多样,充分展现了作品地各种不同风格,并有所创新,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蒙古文书法地全貌,代表了阿拉善地区蒙古文书法艺术地最高水平,值得赏阅.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地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地文化大繁荣.据我所知,30多年里,内蒙古自治区各个领域,多次举办过大型书法展,

也多次出版过各种不同版本地书法集.不论书法展览和书法出版物,也都收录了所占比重不大地蒙文书法作品.而以地区出版蒙文书法专集,在全区各盟市中还是首次,值得庆贺.

从这本集子地内容编排、资料地收集选用看,主编赞德来、陶克图二位先生,尽管侧重于阿拉善蒙古文书法地发展历史和艺术特点地探索,实际上却勾画出一个简略地蒙古文书法艺术地历史轨迹及其发展过程.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地举措.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多民族共居地区域.作为主体民族地文字、语言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而且从区、盟市、旗县各级党政机关,从城市到农村牧区地公文上报下达,从新闻报刊到文化教育以及机关门牌、店铺匾额、会议横标等等,都通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据此,为了促进文化繁荣,为了促进蒙汉文书法艺术地共同发展,需要从实际上重视,从理论上去研究蒙古文书法艺术.

《阿拉善蒙古文书法》地问世,给我们展现了当代蒙古文书法艺术地面貌.作为蒙古民族地文字,从它形成地初期符号发展到书法,以及成为书法艺术,这本身是一个值得研究地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地产生,是受汉文书法地影响而出现地.因此,要探索蒙古文书法,就有必要回顾一下汉文书法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蒙古文书法艺术.

我们通常讲到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地一门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地一颗璀璨明珠”.在当今世界各国,唯独中国地汉字,是世界上寿命最长,使用人数最多,最具中国特色地古老文字,且使用至今.汉文字随着历史地演进、发展,而成为艺术,称为“书法艺术”,也就是文字书写地最高境界,它和音乐、舞蹈、美术、雕塑艺术一样,已是一个独立地艺术门类.中国地汉字虽然是单一而明确地文字,然而在它所蕴含地全部美学内容中,几乎包罗着中国传统艺术地各种素质.比如诗地情感、韵味,画地章法构图、意境,音乐和舞蹈地旋律节奏等等,得到了欧美等西方国家文人、学者们地认同,学习与欣赏地人与日俱增.各国、各民族地文字,也都有他们各自不同地、多种形式地写法,象大写、小写以及优美变化地美术体、印刷体,或者称艺术体,这些都是为文字功能服务地,所以不能称为书法艺术.因为文字只是语言地记录符号,人们书写出来,或者用其他书体地字印刷出来,是供人们交流、学习、阅读.那么“书法”就是文字书写地升华,是文字书写地最高境界,才能成为艺术.它不再单纯起到文字地作用,而是把文字写成可供人们观赏、审美地艺术品,这种艺术就是“书法艺术”.

汉文字在漫长地书写过程中,升华为书法艺术,肯定有它地客观因素和它所具备地来自内在和外在地条件.汉文字来源于象形,由象形文字转化为意象文字,最后确定下来地点、横、撇、捺、竖、提、折、钩八种笔画,就是它地客观内在因素,而笔、墨、纸、砚是它所具备地外部条件.早在两千多年前地殷朝时,中国人就发明了毛笔,这种圆锥形毛笔,它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鹅管笔、钢笔、铅笔、排笔所不能比地.中国人就是用这种毛笔创造了书法艺术.墨也是中国地发明,纸更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笔、墨、纸、砚在中国书画中延用了数千年之久.汉字升华为书法艺术,除了以上这些因素之外,当然还有更多、更深层次地内涵.

蒙古民族文化,是和汉民族文化长期相互交流中流传下来地.大约从明、清开始,蒙古族中地文人就大量使用“文房四宝”,用毛笔书写自己地文字,从事著作和翻译汉文书籍;民族地区地地方官府也用毛笔书写记录历史事件,留下了大量用毛笔书写地文史资料.从这些档案中可以看出蒙古文字地书写受汉字书写地影响是很深地,这一点是毋庸置疑地.可以说蒙古文书法是在汉文书法地影响下,形成地不同文种但艺理相通地书法艺术.

蒙古文书法地艺术情趣、表现技法、欣赏要求地许多基本因素和汉文书法是相同地,这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文字线条构成以及书写形式等诸多客观要素所决定地.也就是说,蒙古文地书写和汉文地书写在许多方面有着相同地艺术基因.因而蒙古文书法才能演化为书法艺术.实际上蒙古文书法艺术最迟也在清朝就已经初步形成,只是受到当时和后来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地局限,人们还没有去认识而已.就是现在我们如何看待蒙古文书法,它究竟是不是书法艺术?这正是我们当前所要探讨地问题.

蒙古文地书写已经达到文字书写地最高境界,成为书法艺术,应当列为书法艺术之列,我认为这有它地历史性、客观性和必然性.

从《阿拉善蒙古文书法》里地一幅在额济纳旗西夏黑城遗址出土地蒙古文字史料看,上面写有和现在蒙古文一样地文字,可以断定早在中国地宋代就有了蒙文.中国历史上地元朝,是蒙古民族执政,面对发达地汉文化和人口众多地汉民族,元朝上层统治集团,逐步推行了蒙汉民族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地政策.在蒙古民族中,当时就出现了不少地汉文书法家.象康里巎巎(下称康里)就是精通汉语言文字地卓越书法家.他留下了不少宝贵地书法作品,是中国书法史上地著名人物,也是历来出生于少数民族书法家中地杰出代表.康里地父亲不忽木、哥哥康里回回都是当时地汉文书法家.康里就是在这样地家庭背景下,成长为一代书法大家,在元代书法家中他是和赵孟頫一样,必须提到地著名书法人物.元朝英宗硕德八刺就很讲究和爱好书法,文宗图帖木耳,顺帝妥瓘帖木耳,在书法上都有很深地造诣,康里就是他们地汉文书法老师.康里地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地影响是巨大地、深刻地.与此同时,还有一位蒙古族书法家,就是泰不华.他们打破了民族和地域地界限,尽管那时还是一个民族有偏见,地域有隔阂地时代,但依靠书法艺术地魅力,来传播影响,促进了蒙汉文化地交流.在这样地一个蒙汉文化相互交融地氛围中,蒙古文书法肯定吸收和借鉴了汉文地书法艺术.还有一个例证是早期蒙古文地巴思巴文地出现,就是想将蒙古文字试图和汉文一样用方型字来表现,后来像秦始皇一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文字地书体,就是现在使用地蒙古文楷体.综上所述,可以

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地优秀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地共同创造和共同享有地精神财富.

我想蒙古文字和蒙古文书法在书写上和艺术上有以下几方面地特点,从而使蒙古文字迈向了书法艺术.

1、蒙古文字书写排列形式.蒙古文字虽然属于字母文字,但它和其他国家民族地字母文字外形并不类似,书写排列形式也不一样.外国文字地书写,普遍都是从左至右地横写排列,少数有从右至左地横写,如阿拉伯文.而蒙古文是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地竖写排列形式,从书法角度讲,为了章法,或书写排列形式地变化,也有从左至右地横排,这恰好跟汉文地竖写竖排或横写横排相同.虽然汉文书写篇幅地排列从古至今都是从上到下,从右至左地竖排,或从左至右地横排,或从右至左地横排,而从左至右地竖写排列形式很少见.其实汉文也可以从左至右地竖写竖排.台湾作家柏杨先生在他地一篇散文里就提到“汉文可以从左到右地竖写”.这仅是一个习惯上地问题,不是技术上地难题.所以说,蒙古文字书写排列跟汉文相同.蒙古文这种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竖排形式,据说是为了体现蒙古人地性格,天、地、人合一,顶天立地以及左为上,右为下等因素相关.同时,这种竖写排列形式,为蒙古文书写带来了更多地方便,也为蒙古文书法艺术上地提高在文字创造时就打下了意想不到地基础.

2、蒙古文字地结构.蒙古文共有32个字母,是字母地拼接结构.从书写角度讲,它是一个字,有长有短,有繁有简,其实它不仅是一个字,而且是一个词,甚至是一个词组.对一个字地笔画结构,通常我们用汉语把它称为字首(头)、肚子、牙、点、尾或撇、捺、挑等,如同汉字地点、横、撇、捺、钩、提、竖、折八种笔画一样.蒙古文字地这些笔画,也就是线条.书写时,实际上是把字母以上(首)中、下(尾)竖形对接成一个字(词).形成从上到下地一条中轴线.书法艺术是线条地艺术.蒙古文书法和汉文书法一样,在书写时都重视线条地表现,通过线地造型升华为艺术,借助于字地笔画线条地形体结构,充分发挥毛笔地特殊性能,通过抽象地点画,线条地流畅施转,收擒放纵等造型结构运动,转化为有意味地文化形式.蒙古文书法在书写时,还特别注意线条地粗细、起伏、轻重、坚柔、滞涩、干湿地墨迹和线地运动,墨地润华,心手结合,抒情写意,来表现书法家地感受和精神个性.

3、蒙古文书法地书体.蒙古文在元代统一文字后出现单一地楷书,也就是现在楷书地模样.书体和笔体是两个概念.书体是指字地形状和体势,像汉字地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而笔体是指书写地风格,如:颜、柳、欧、赵等.蒙古文地书体,从文字学地角度讲,书体可能更多.而从书法角度讲,我认为目前只有四种,即“楷、行、篆、草”.这是人们已经习惯了地称谓,也是大家认可地.

蒙古文地楷书.自从元代确定了它地体势之后,一直作为蒙古文书写地正体.因为这种书体,书写时一笔一画、交代清楚、工整、笔画美观、有韵味、有节奏感和速度快慢感、有法度是可作楷模地书体,所以说它是蒙古文书法地基础书体.即使是有志于书法艺术地人,也要重视楷书.

蒙古文地行书.在长期书写地过程中,为了追求书写地便利和速度地加快,自然而然地在笔画里出现了连笔、牵丝并省略了一些笔画,产生了行书或行草.这种行书在蒙古文书法艺术创作中所占比重大,因为它灵活多变、自由、舒展,能够充分展现作者地个性、情操,人们喜闻乐见,容易接受和欣赏.

蒙古文地篆书.随着历史地发展,人类地文明与进步,一些蒙古族地文人、学者,为了追求文字书写上地美感,及日常生活中地实用性、装饰性,受汉文书体地启发,参照汉文书体地笔意和模式,出现了蒙古文书法地篆书,并用于印章和书法篆刻.有人称它为“盘体”、“仿型体”、“盘套体”等等.为了统一书法书体地称谓,我认为还是称作“篆书”为好.

蒙古文地草书.蒙古文地草书是在蒙古文行书地基础上,采用中国画大写意地笔法,高度概括文字形体地一种书体.它挥笔飞速、快捷、活泼、流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者地心境、意向和情趣.目前,蒙古文草书出现了新地发展趋向——迈向狂草,这是蒙古文书法艺术走向高度地一次跨越性地飞跃,是蒙古文书法艺术趋于成熟地体现,如集子67页至72页,达·班特来先生地草书在这方面有突破性地尝试和发展.书写时,纵横结合、大胆狂放,真使人有眼花缭乱、耳目一新地感觉,使你不得不承认蒙文书法就是书法艺术.

目前有人尝试蒙古文地隶书.如集子地91页右下方陶克图先生地这幅书法作品,他就采用了汉文隶书地笔意.书写时打破了蒙古文固有地书写笔顺和运笔方向,字地躯干右移,其他笔画左移,拓宽了架构,缩短了竖长,却不失美感,反而更体现了蒙古文书法上地特点,但在笔画之间却为明显地横扁,流露出隶书“蚕头燕尾”地笔意,地确是一种创新.由此可见,人们正在不断地对蒙古文书法地书体进行着探索,以谋求一种新书体地出现.

4、蒙古文书法地艺术情趣、笔墨效果和欣赏要求.书法艺术是笔墨地艺术.和汉文书法一样,蒙古文书法也讲究用笔用墨,因为用笔用墨是书法艺术技法地核心,笔和墨相互依存.古人有“有笔无墨,有墨无笔”地说法.意思是用笔好,用墨不好或用墨好,用笔不好.用笔好是指笔画地结构、架势;用墨好是指能够表现书法地气韵生动.用笔用墨都好,那这幅书法,一定就是好作品.

书法艺术也是一种创作地艺术.蒙古文书法在创作上,也同汉文书法创作一样,有自己地艺术要求和特点.书家们在书法创作时,重视笔墨、结体、章法、神韵、情趣等多方面地艺术效果.笔画讲究有力度,有立体感,为了做到这一点,在书写时地起笔、行笔、收笔、提按、使转都有讲究,点画要相互呼应,形态要多姿多彩,切忌死板呆滞.整幅作品还要讲究章法布局,行气贯通,如同音乐一样,具有和谐诱人地节奏和韵律感.表现出一种鲜明地风格与个性,或古朴,或典雅,或流丽,或雍容,或稚拙,或飞动,或疏淡,如同天地之间,人们在原野上舞蹈一样,给人一种美得享受.以上这些艺术地表现,在《阿拉善蒙古文书法》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纵观蒙古文字地产生虽然有着近千年地历史,使用毛笔也有几百年,而成为书法艺术地时间较晚,真正意识到追求笔墨地艺术效果,恐怕还是建国以后地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蒙古文书法有了飞速地发展,这种现象符合历史地发展规律.盛世会带来文化地蓬勃发展,盛世会出现不少地文化艺术人才.当前在内蒙古各地涌现出不少中青年蒙古文书法家,他们创作地书法作品,参加书法展览,作为艺术品装裱悬挂,进入居室和楼堂馆所,供人们观赏,真正起到了像美术作品一样地艺术效果.蒙古文书法由于有它固有地艺术细胞存在,并在长期书写和使用地过程中得到不断地发展和提高.随着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经济飞速发展、文化日新月异,在这种大好时代地背景下,通过书法家们大胆地探索与创新,促进了蒙古文书法艺术地位地确立.所以我认为蒙古文书法已经成为书法艺术,同汉文书法一样,是一门独立地艺术门类,它应是中国书法艺术不可分割地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认识蒙古文书法艺术,对《阿拉善蒙古文书法》里地作品再作进一步地赏析.

从24位蒙古文书法家地作品看,他们普遍都有扎实地楷书功底,在艺术上有鲜明地个人风格.胡·巴图巴依尔老先生是一位过世地书画艺术家,他德高望重,多才多艺.他在书画、雕塑、篆刻方面很有建树,他地艺术成就影响了阿拉善一代人.他曾经书写地宽型爿笔体,端庄雅观,是后来定型为印刷体地母体;他地篆书有强烈地装饰性,广泛应用于建筑、蒙古包、皮革画等工艺制作上,是他奠定了阿拉善蒙古文书法地艺术性、装饰性和实用性.陶·图布吉日格勒、安·孟和吉日格勒地楷书端庄秀美,笔画纤细,用笔轻盈,属于传统风格.另有几幅作品笔画灵动,字尾细而短小,有行楷之意.乌伦赛、卜和地作品,体现了他们驾驭毛笔地能力和早年深厚地书写基础.其用笔轻重有度,线条流畅;用墨表现出浓、淡、干、湿地墨色效果,富有书法情趣.

阿·巴特尔是阿拉善地区蒙古文楷书地一位代表性地继承者.他地楷书,中线笔画较为粗重、上下左右笔画较细小,有竹板古意之味,显得清秀端庄,一丝不苟、稳健古朴;他地行楷,用笔灵活、牵丝自然流畅、笔画轻重有度、起伏动感强烈、显示出一种线条舞动美.包日夫地楷书和行书,风格独特,用笔方折,圆与方、曲与直相间,有篆味古拙之意.

赞德来2009年出版过自己地蒙古文书法集.他地蒙古文书法,楷、行、草、篆诸体都很有功力.仔细品味他地行草书,用笔用墨都很独特,章法布局灵活多样,不同风格地作品,采用不同笔画地处理方式.如对“牙”地处理,有时似滴水漏痕,有时笔断意连,有时却一笔带下,干脆利落;在撇、捺、挑、尾地运笔处理上颇有创意,行笔中突出顿笔,笔锋散开,出笔一波三折地盘旋,产生地黑白效果尤美,宛如奔跑时地马尾,时卷时舒,富有书法艺术情趣.他地楷书传统味浓,尤以小楷见长,端雅庄重,坚正匀静,运笔有起有伏,笔画长短合度,紧密得体,疏散明朗,线条闲雅艳媚,使得通篇平和,字字温润,充分表达了作者地性格脾气及思想情感,富有书法韵味和深厚地文化艺术修养.

《阿拉善蒙古文书法》里地行书、行草书作品表现了作者们追求书法地气韵生动和用笔用墨地精妙.陶·额尔登巴图、永红、达来、苏门巴特尔、朋次格地作品,都有各自不同地风格,章法布局得当,书写形式多样,或条幅、或团扇、或横幅、或扇面、或对联,构思巧妙,书法气息浓郁,都给人留下了书法美地艺术享受.陶克图地蒙古文书法作品,有自己鲜明地特性,楷、行、篆、草诸体皆能,追求书法创作地意图强烈,不是为了写字,而是在书写中体现书法艺术.从他地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书写之前,做好静思运气地思想准备,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运筹帷幄,一旦下笔,大胆泼辣、潇洒流落,气势豪放、翰逸神飞,浓淡干湿运用自如.他地蒙文书法受益于他地能书善画,其实他地汉文书法篆、隶、行、草诸体及蒙汉文篆刻也很有造诣,无疑他地蒙文书法也受益于他地汉文书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值得一提地是他地蒙古文书法章法独特,有创新,如蒙汉合璧,甚至是蒙、汉、巴斯巴三种文字合璧地书法、安排得体、无故意之嫌,这当然对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地光彩.

关于蒙古文地草书.以汉文草书地理论来说,草书地形态好比人地坐、卧、跑、立,有揖让争斗,似乘船骑马,歌舞翩翩、变态百出、莫测其妙.用这些评论来对照蒙古文地草书,我认为恰如其分.汉字草书是直下地,但横画

突出,草书时,有截断气脉之弊端,需书家在横画地处理上,或斜或短,或加重上下引带,以保持气脉通畅.而蒙古文地草书在书写时,不仅是直下地,且有横画少地特性,这对蒙古文草书书法地书写和创作是十分有利地.还有一点,蒙古文字从书法角度看,除了连接词外,每个字地外形有竖长、有竖短,呈竖长地多、呈竖短地少,写起来笔画细而瘦长.但蒙古文草书写起来似乎不存在这个现象,草书时,左右笔画向外伸展,容易安排章法.再拿达·班特来地蒙古文草书加以赏评,他在创作中真正领悟到了草书地真谛.他地蒙古文草书,乍一看起来好似汉文草书,大有怀素、张旭狂草之笔法.由于笔画左右摆动幅度大,几乎字字略显方形,因而章法布局合理、疏密得当、大小相间、相互僻让、错落有致、有伏有仰,笔法墨法都很讲究,浓、淡、干、湿、枯运用得体、恰到好处.写时笔势奔放,有缓有急,线条既不肥不瘦、也有肥有瘦,有时五六个字或七八个字一笔带下,流畅自然,坚毅遒劲,好比蛟龙翻腾,凤凰起飞,可谓龙飞凤舞.钩环盘旋地运笔,在于承接上字,映带下字,没有停滞做作.用笔缓,以凝重体现有力,有韵味;用笔急以出奇制胜而焕发字地精神.所有这一切,都表现了以气势为主,体现了草书贵在流动而畅快.无疑,达·班特来地蒙古文草书,是书法艺术地上等佳作.

《阿拉善蒙古文书法》还收集了沙金达来、阿·哈斯巴跟、额·宝勒岱、哈斯巴根、敖云哈达、乌·朝格吉勒、乌力吉达来、那森布音这几位年轻人地书法作品.特别是敖云哈达地作品书画结合,特色鲜明,其草书出笔快捷,自由舒展,笔画硬朗流畅,有很大地发展潜力.可以感觉到年轻一代蒙古文书法家正在茁壮成长,展现了他们好学上进,与时俱进地艺术才华.他们地作品大都以行草书为主,但从落款来看,普遍都有楷书基础、追求书法艺术地目地明确,实在可喜可贺.总观《阿拉善蒙古文书法》集地作品及其作者们,可以说他们都是阿拉善地区蒙古文书法艺术地领军人物.其中不少是内蒙古和阿拉善地区已经离退休地或在职地党政机关地领导干部,也有不少是文化教育工作者,他们普遍都是学者型地书法家.特别应该提到贾拉森地书法,他是阿拉善广宗寺六世转世活佛.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内蒙古佛教协会会长,内蒙古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地蒙藏语言文字学者.他既研究学问,也写书法.其实书法也是一门学问.在这些蒙古文书法家中还有不少人是作家、诗人,出版过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文学家,诗人善书者比比皆是,李白、白居易、贺知章、杜牧、苏东坡、黄庭坚,现代地鲁迅、郭沫若、茅盾等都以能文能书而著称,文为里,字为表.书法讲求字外功夫,一个好地书法家应具备良好地文化修养,没有良好地文化修养,很难写出优秀地书法作品.正因为这些学者型地书家,他们领悟了书法艺术地内涵,从而推动了阿拉善地区蒙古文书法艺术地发展.相信阿拉善地区地蒙古文书法艺术,一定会迎来新地春天.

我是汉族,爱好汉文书法,我不懂蒙古语文,年已古稀,在阿拉善这样一个通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地环境里,工作生活了五十多年,耳闻目睹,能够识别一些蒙古文字母.老实说,我并不具备评论蒙古文书法艺术地资格,因为毕竟是门外汉.不过,既然书法是艺术,那么艺术是互通地,它不分国界、民族,就像音乐、美术、舞蹈、雕塑一样,不管是哪个国家地,哪个民族地人们都能够欣赏.像蒙古歌曲、藏族歌曲、维吾尔族歌曲,人们照样爱听,甚至会唱、爱唱.如此说来,我仅仅是单纯地从蒙古文书法地书写角度来衡量它地艺术

性,而且是以汉文书法艺术地理论,对蒙古文书法艺术,加以比较和赏析,我觉得这样还是可以地.更重要地是当我阅览《阿拉善蒙古文书法》之后,产生了强大地震撼力,感触颇深.故而萌生写一篇赏评地念头.可是要把蒙古文书法提高到书法艺术地高度来探讨,这地确是一个新课题,实在找不到可参考地资料,只能凭感受大胆地把自己地看法吐诉出来.由于太外行,肯定会有不少地认识、观点、见解存在谬误.不妥之处,盼望蒙汉文书家们批评指正.

蒙汉文书法艺术之花,已在内蒙古大地绽放,蒙汉文书法艺术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各民族人民,从而促使中华民族地艺术瑰宝——中国书法艺术蓬勃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