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工程原理与技术 郭勇 笔记 重点 精要

酶工程原理与技术 郭勇 笔记 重点 精要
酶工程原理与技术 郭勇 笔记 重点 精要

绪论

酶的生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称为酶工程

第一节酶的基本概念

同时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

第二节酶的分类与命名

按其化学组成不同,酶可以分为主要由蛋白质组成蛋白类酶(P酶)和主要由核糖核酸组成的核酸类酶(R酶)两大类别。蛋白类酶和核酸类酶的分类命名的总原则是相同的(根据酶的作用底物和催化反应的类型),同时又有所区别

一、蛋白类酶的分类与命名

推荐名:在惯用名称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和修改而成。

酶的推荐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底物名称,第二部分为催化反应的类型。后面加一个“酶”字( -ase)。不管酶催化的反应是正反应还是逆反应,都用同一个名称。

系统名称( Systematic name):包括了酶的作用底物,酶作用的基团及催化反应的类型。

(一)蛋白类酶(P酶)的分类原则

按照酶催化作用的类型,将蛋白类酶分为 6 大类。

第 1 大类,氧化还原酶第 2大类,转移酶第 3 大类,水解酶第 4 大类,裂合酶第 5 大类,异构酶第 6 大类,合成酶(或称连接酶)

每个大类中,按照酶作用的底物、化学键或基团的不同,分为若干亚类。

每一亚类中再分为若干小类。

每一小类中包含若干个具体的酶

六大类蛋白类酶简介

1、氧化还原酶( Oxidoreductases)

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其催化反应通式为:AH2 + B = A +BH2

2、转移酶(Transferases)反应通式为:AB + C = A + BC

3、水解酶 (Hydrolases)

催化各种化合物进行水解反应的酶称为水解酶。

其反应通式为: AB + H2O = AOH + BH

(4)裂合酶 (Lyases)

催化一个化合物裂解成为两个较小的化合物及其逆反应的酶成为裂合酶。

其反应通式为:AB =A + B

乙酰乳酸合酶( 2-乙酰乳酸+ CO2 = 2-丙酮酸)

5、异构酶 (Isomerases)

催化分子内部基团位置或构象的转换的酶称为异构酶

其反应通式为: A=B。

异构酶按照异构化的类型不同,分为 6 个亚类。命名时分别在底物名称的后面加上异构酶(isomerase)、消旋酶(racemase)、变位酶(mutase)、表异构酶(epimerase)、顺反异构酶(cis-trans-isomerase)等。

6、连接酶(Ligases) 或合成酶(Synthetases)

连接酶是伴随着ATP等核苷三磷酸的水解,催化两个分子进行连接反应的酶。

其反应通式为:

A +

B + ATP = AB + ADP + Pi 或 AB +AMP +PPi

R酶采用的分类原则:

①根据酶作用的底物是其本身RNA分子还是其它分子,将核酸类酶分为分子内催化(in cis)R酶和分子间催化(in trans)R酶两大类。

②在每个大类中,根据酶的催化类型不同,将R酶分为若干亚类。如剪切酶,剪接酶,多功能酶等

可将分子内催化的R酶分为自我剪切酶(Self-cleavage)自我剪接酶(Self-splicing)等亚类

分子间催化的R酶可以分为RNA剪切酶,DNA剪切酶,多肽剪切酶,多糖剪接酶等亚类。

③在每个亚类中,根据酶的结构特点和催化特性的不同,分为若干小类。

第三节酶活力的测定

酶活力(enzyme activity)的大小可以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反应初速度表示。在外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反应初速度越大,酶的活力越高。

一、酶活力测定方法

酶活力测定的方法:化学测定法、光学测定法、气体测定法等。

酶活力测定的要求:快速、简便、准确。

酶活力测定的步骤:

(1)根据酶催化的专一性,选择适宜的底物,并配制成一定浓度的底物溶液。

(2)根据酶的动力学性质,确定酶催化反应的温度、pH值、底物浓度、激活剂浓度等反应条件。

(3)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一定量的酶液和底物溶液混合均匀,适时记下反应开始的时间。

(4) 反应到一定的时间,取出适量的反应液,运用各种生化检测技术,测定产物的生成量或底物的减少量。

注意:若不能即时测出结果的,则要及时终止反应,然后再测定。

终止酶反应的方法:

(1)加热使酶失活(2)加入适宜的酶变性剂(如三氯醋酸);(3)调节pH值;(4)低温终止反应。

二、酶活力单位

在特定条件下,每1 min 催化1 μmol 的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定义为1 个酶活力单位。这个单位称为国际单位(IU)国际上另一个常用的酶活力单位是卡特(Kat)。在特定条件下,每秒催化1 mol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定义为1卡特(Kat)1Kat = 6×10 7 IU

酶的比活力是酶纯度的一个指标,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单位重量(mg)蛋白质或RNA所具有的酶活力单位数。

酶比活力=酶活力(单位)/ mg (蛋白或RNA)

三、酶的转换数与催化周期

酶的转换数(Kp),又称为摩尔催化活性(molar catalytic activity ),是指每个酶分子每分钟催化底物转化的分子数。即是每摩尔酶每分钟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的摩尔数。

Kp是酶催化效率的一个指标。通常用每微摩尔酶的酶活力单位数表示。单位为 min-1

转换数的倒数称为酶的催化周期。催化周期是指酶进行一次催化所需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ec)或微秒(μsec)。

四、固定化酶的活力测定

(4) 固定化酶的比活力测定:在固定化酶中,一般采用每克(g)干固定化酶所具有的酶活力单位数表示。

即:比活力= 酶活力单位/ cm2

(5)酶结合效率与酶活力回收率的测定

酶结合效率又称为酶的固定化率,是指酶与载体结合的百分率。

酶活力回收率是指固定化酶的总活力与用于固定化的总酶活力的百分率。

(6)相对酶活力的测定

具有相同酶蛋白(或酶RNA)量的固定化酶活力与游离酶活力的比值称为相对酶活力。

酶在应用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活力不高

稳定性差

分离纯化困难

第一篇酶的生产

1、提取分离法

2、生物合成法

3、化学合成法

第一节细胞的选择

酶生产的细胞必须具备的条件:

1、酶的产量高

2、容易培养和管理

3、产酶稳定性好

4、利于酶的分离纯化

5、安全无毒

一、微生物

基本要求: 1不是致病菌 2发酵周期短,产酶量高 3不易变异退化 4最好是产生胞外酶的菌种,利于分离 5对医药和食品用酶,还应考虑安全性: 6由非致病微生物制取的酶,需作短期毒性实验。7非常见微生物制取的酶,需做广泛的毒性实验,包括慢性中毒实验。

第二节培养基的配制

一、培养基的基本成分

1、碳源

大多数产酶微生物采用淀粉或其水解产物,如糊精、淀粉水解糖、麦芽糖、葡萄糖等为碳源。

植物细胞以蔗糖为碳源;动物细胞以谷氨酰胺或谷氨酸为碳源

2、氮源: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两大类。

不同的细胞对氮源有不同的要求:

动物细胞要求有机氮源;植物细胞主要使用无机氮源;微生物细胞中,异养型细胞要求有机氮源自养型细胞采用无机氮源

在使用无机氮源时要注意铵盐和硝酸盐的比例

碳和氮两者的比例,即碳氮比(C/N),对酶的产量有显著影响。所谓碳氮比一般是指培养基中碳元素(C)的总量与氮元素(N)总量之比。

培养基的设计原则

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

2、营养物的浓度及配比合适

3、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4、经济节约

5、精心设计、试验比较

三、植物细胞培养基

1、植物细胞培养基的特点

(1)植物细胞的生长和代谢需要大量的无机盐

(2)植物细胞需要多种维生素和植物生长激素,如硫胺素、吡哆素、烟酸、肌醇、生长素、分裂素等。

(3)植物细胞要求的氮源一般为无机氮源

(4)植物细胞一般以蔗糖为碳源

2、常用的植物细胞培养基

MS培养基:硝酸盐浓度高,广泛应用于植物细胞、组织和原生质体培养

B5培养基:铵盐浓度低,适于双子叶植物特别是木本植物的组织、细胞培养

White培养基:无机盐浓度低,适合生根培养

KM-8P培养基:有机成分种类全面,广泛应用与原生质体的培养

(一)动物细胞培养基的组分

1氨基酸:必需氨基酸、谷氨酰胺、谷氨酸 2维生素:无血清需补充VB、VC 3无机盐:调节渗透压 4葡萄糖: 5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氢化可的松 6生长因子:无血清需添加适量的表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二)动物细胞培养基的配制

第三节产酶工艺条件及其调节P45

培养基中溶解氧的量决定于一定条件下氧气的溶解速度

氧的溶解速度又称为溶氧速率或溶氧系数,以Kd表示。溶氧速率是指单位体积的发酵液在单位时间内所溶解的氧的量。其单位通常以[ mmol氧/h·L]表示。

溶氧速率与通气量、氧气分压、气液接触时间、气液接触面积以及培养液的性质等有密切关系。

耗氧速率、细胞浓度的概念P48

第四节微生物发酵产酶

一、微生物发酵产酶的方式及其特点

固体培养发酵液体深层发酵固定化细胞发酵固定化原生质体发酵

二、提高酶产量的措施

1、添加诱导物(诱导物的分类:酶作用底物型诱导物酶的反应产物酶作用底物类似物作诱导物)

酶最有效的诱导物往往不是酶的作用底物,也不是酶的反应产物,而是可以与酶结合又不能被酶催化的底物类似物。

2、控制阻遏物浓度

3、添加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大类

适量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吐温(Tween)、特里顿(Triton)等可以加速胞外酶的分泌,而使酶的产量增加。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4、添加产酶促进剂

三、酶发酵动力学

(一)酶生物合成的模式;同步合成型延续合成型中期合成型滞后合成型

中期合成型酶的共同特点是:酶的生物合成受到产物的反馈阻遏作用或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而且酶所对应的mRNA稳定性差

滞后合成型的酶,之所以要在细胞生长一段时间甚至进入平衡期以后才开始合成,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到培养基中存在的阻遏物的阻遏作用。只有随着细胞的生长,阻遏物几乎被细胞用完而使阻遏解除后,酶才开始大量合成。若培养基中不存在阻遏物,该酶的合成可以转为延续合成型。该类型酶所对应的mRNA稳定性很好,可以在细胞生长进入平衡期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进行酶的生物合成。

在酶的发酵生产中,为了提高产酶率和缩短发酵周期,最理想的合成模式应是延续合成型。

对于滞后合成型的酶,要设法降低培养基中阻遏物的浓度,尽量减少甚至解除产物阻遏或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使酶的生物合成提早开始;

对于中期合成型的酶,则要在提高mRNA的稳定性以及解除阻遏两方面下功夫,使其生物合成的开始时间提前,并尽量延迟其生物合成停止的时间。

(二)细胞生长动力学

1950年,法国的莫诺德(Monod)首先提出了表述微生物细胞生长的动力学方程?

莫诺德方程中的μm 和KS可以通过双倒数作图法求出?

宏观产酶动力学的研究表明:产酶速率与细胞比生长速率、细胞浓度以及细胞产酶模式有关。产酶动力学模型或称为产酶动力学方程可以表达为?

(一)固定化细胞发酵产酶的特点

(1)提高产酶率(2)可以反复使用或连续使用较长时间(3)发酵稳定性好,对温度、pH的适应范围扩大,基因工程菌的质粒稳定,不易丢失:(4)缩短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5)产品易于分离纯化(6)只适用于胞外酶等胞外产物的生产

固定化原生质体的特点

(1)变胞内产物为胞外产物:(2)提高酶产率:(3)稳定性较好:(4)易于分离纯化

固定化原生质体发酵产酶在工艺条件控制方面需要注意下列问题:

(1)渗透压的控制:(2)防止细胞壁再生:(3)保证原生质体的浓度

第五节植物细胞培养产酶

一、植物细胞的特性

与微生物相比:细胞大;生长速率、代谢速率低,倍增时间、生产周期长;营养要求简单;大多数植物细胞的生长以及次级代谢物的生产要求一定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对剪切力敏感;主要目的产物为色素、药物、香精和酶

第六节动物细胞培养产酶

动物细胞主要用于生产疫苗、激素、多肽生长因子、酶:胶原酶、尿激酶等单克隆抗体、

非抗体免疫调节剂

一、动物细胞的特性

没有细胞壁;适应环境的能力差,脆弱细胞大;以集群形式存在,细胞培养中大部分细胞具有群体效应、锚地依赖性、接触抑制性、功能全能性;营养要求复杂

第四章酶的分离纯化:1、机械破碎法2、物理破碎法

(1、温度差破碎法:热胀冷缩2、压力差破碎法:高压冲击法突然降压法渗透压变化法

超声波破碎法)3、化学破碎法(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4、酶促破碎法自溶法

溶菌酶、β-葡聚糖酶、几丁质酶、纤维素酶、果胶酶、半纤维素酶等

酶的提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或溶液处理含酶原料,使酶充分溶解到溶剂或溶液中的过程。也称为酶的抽提。

酶提取时首先应根据酶的结构和溶解性质,选择适当的溶剂。一般说来,极性物质易溶于极性溶剂中,非极性物质易溶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中,酸性物质易溶于碱性溶剂中,碱性物质易溶于酸性溶剂中。酶都能溶解于水,通常可用水或稀酸、稀碱、稀盐溶液等进行提取,有些酶与脂质结合或含有较多的非极性基团,则可用有机溶剂提取。

二、影响酶提取的主要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是酶在所使用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以及酶向溶剂相中扩散的速度。

此外,还受到温度、pH值、提取液体积等提取条件的影响

第三节沉淀分离

沉淀分离是通过改变某些条件或添加某种物质,使酶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沉淀析出,与其它溶质分离的技术过程沉淀分离的方法主要有:盐析沉淀法、等电点沉淀法、有机溶剂沉淀法、复合沉淀法、选择性变性沉淀法等

一、盐析沉淀法

盐析沉淀法简称盐析法,是利用不同蛋白质在不同的盐浓度条件下溶解度不同的特性,通过在酶液中添加一定浓度的中性盐,使酶或杂质从溶液中析出沉淀,从而使酶与杂质分离的过程

一般在低盐浓度的情况下,蛋白质的溶解度随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这种现象称为盐溶。

而在盐浓度升高到一定浓度后,蛋白质的溶解度又随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结果使蛋白质沉淀析出,这种现象称为盐析盐之所以会改变蛋白质的溶解度,是由于盐在溶液中离解为正离子和负离子。由于反离子作用,使蛋白质分子表面的电荷改变,同时由于离子的存在改变了溶液中水的活度,使分子表面的水化膜改变

饱和度是指溶液中加入的饱和硫酸铵的体积与混合溶液总体积之比值

饱和硫酸铵的配制方法:

过量硫酸铵——50~60℃保温——趁热过滤——0或25 ℃平衡1~2天——有固体析出即为饱和硫酸铵溶液

二、离心方法的选择

对于超速离心,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差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或等密梯度离心等方法。

1、差速离心:差速离心是指采用不同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使不同沉降速度的颗粒分批分离的方法。

2、密度梯度离心

样品在密度梯度介质中进行离心,使沉降系数比较接近的物质分离的一种区带分离方法。

3、等密梯度离心

当欲分离的不同颗粒的密度范围处于离心介质的密度范围内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不同浮力密度的颗粒或向下沉降,或向上飘浮,只要时间足够长,就可以一直移动到与它们各自的浮力密度恰好相等的位置(等密度点),形成区带。这种方法称为等密梯度离心,或称为平衡等密度离心。等密梯度离心常用的离心介质是铯盐,

离心条件:离心机、离心方法、离心介质、密度梯度、离心力(或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

第五节过滤与膜分离

过滤是借助于过滤介质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物质分离的技术过程。

根据过滤介质的不同, 过滤可以分为膜过滤和非膜过滤两大类。

根据过滤介质截留的物质颗粒大小不同,过滤可以分为粗滤、微滤、超滤和反渗透等4 大类

第六节层析分离

层析分离是利用混合液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分子的大小和形状、分子极性、吸附力、分子亲和力、分配系数等)的不同,使各组分以不同比例分布在两相(固定相、流动相)中。

当流动相流经固定相时,各组分以不同的速度移动,从而使不同的组分分离纯化。

分离纯化酶常采用:吸附层析、分配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层析和亲和层析等

一、吸附层析

1、吸附层析原理:

任何两个相之间都可以形成一个界面,其中一个相中的物质在两相界面上的密集现象称为吸附。

凡是能够将其它物质聚集到自己表面上的物质称为吸附剂。吸附剂一般是固体或者液体,在吸附层析中通常应用的是固体吸附剂。能聚集于吸附剂表面的物质称为被吸附物。吸附剂与被吸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范德华力。其特点是可逆的。

吸附层析通常采用柱型装置,先装柱、加液,而后洗脱

在洗脱时,层析柱内不断发生解吸、吸附、再解吸、再吸附的过程。

适当时间后,不同物质在吸附柱内形成各自的区带

2、洗脱方法

三种方法:溶剂洗脱法、置换洗脱法、前缘洗脱法

3、吸附剂与洗脱剂的选择

①吸附剂的选择:吸附层析的关键因素

极性物质容易被极性表面吸附;非极性物质容易被非极性表面吸附;溶解度越大的物质越难被吸附。吸附剂可分为无机吸附剂和有机吸附剂。吸附剂通常由一些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多孔材料制成,比表面积很大

②洗脱剂的选择:要根据吸附剂的性质和被吸附物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洗脱剂。

对于极性组分,用极性大的溶剂洗脱效果较好。而对于非极性组分,则用非极性溶剂洗脱较佳。

洗脱剂的种类有:饱和烃、醇、酮、酚、醚、卤代烷、水等。

洗脱剂的选择要注意下列各点:

洗脱剂不会与吸附剂起化学反应,也不会使吸附剂溶解。

洗脱剂对混合液中的各组分的溶解度大,粘度小,流动性好,容易与被洗脱的组分分离。

洗脱剂要求一定的纯度,以免杂质对分离带来不利影响

二、分配层析

分配层析是利用各组分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使各组分分离的方法。

分配系数是指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达到平衡时,该溶质在两项溶剂中的浓度的比值。在层析条件确定后,分配系数是一常数,以K表示。

三、离子交换层析

离子交换层析是利用离子交换剂上的可解离基团(活性基团)对各种离子的亲和力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的一种层析分离方法。

按活性基团的性质不同,离子交换剂可以分为阳离子交换剂和阴离子交换剂

由于酶分子具有两性性质,所以可用阳离子交换剂,也可用阴离子交换剂进行酶的分离纯化。

在溶液的pH值大于酶的等电点时,酶分子带负电荷,可用阴离子交换剂(引入碱性基团)进行层析分离;

四、凝胶层析

又称为凝胶过滤,分子排阻层析,分子筛层析等。是指以各种多孔凝胶为固定相,利用流动相中所含各种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而达到物质分离的一种层析技术

1 、凝胶层析的基本原理

凝胶层析柱中装有多孔凝胶,当含有各种组分的混合溶液流经凝胶层析柱时,大分子物质以较快的速度流过凝胶柱。而小分子物质向下移动的速度比大分子的速度慢,从而使混合溶液中各组分按照相对分子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先后流出层析柱,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凝胶层析的操作一般包括装柱、上柱、洗脱等过程

五、亲和层析原理

六、层析聚焦原理

(1)电场强度是指每厘米距离的电压降。

(2)溶液的pH值:(3)溶液的离子强度: (4)电渗:

8.1有机溶剂萃取

用于萃取的有机溶剂主要有乙醇、丙酮、丁醇、苯酚等。例如,用丁醇萃取微粒体或线粒体中的酶;用苯酚萃取RNA等。由于有机溶剂容易引起酶蛋白和酶RNA的变性失活,所以在酶的萃取过程中,应在0~10℃的低温条件下进行,并要尽量缩短酶与有机溶剂接触的时间。

8.2双水相萃取

双水相萃取的两相分别为互不相溶的两个水相。

双水相萃取中使用的双水相一般由按一定百分比组成的互不相溶的盐溶液和高分子溶液或者两种互不相溶的高分子溶液组成。

在双水相系统中,蛋白质、RNA等在两相中的溶解度不一样,分配系数不同,从而达到分离

8.3超临界萃取

超临界萃取又称为超临界流体萃取,是利用欲分离物质与杂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一种萃取技术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可以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如固体(S)、液体(L)、气体(G)、超临界流体(SCF)等。

目前在超临界萃取中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是CO2。

8.4反胶束萃取:

反胶束萃取是利用反胶束将酶或其他蛋白质从混合液中萃取出来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反胶束,又称为反胶团,是表面活性剂分散于连续有机相中形成的纳米尺度的一种聚集体。反胶束溶液是透明的、热力学稳定的系统

胶束与反胶束的形成:将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并使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就会在水溶液中聚集在一起而形成聚集体。通常将在水溶液中形成的聚集体胶束,称为正胶束

如果将表面活性剂溶于非极性溶剂中,并使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便会在有机溶剂内形成聚集体,这种聚集体称为反胶束

反胶束系统萃取方法的基本过程是:首先在酶蛋白相转移最佳的条件下,将酶从水相中萃取到反胶束相中。第二步,在最佳条件下,将酶蛋白从反胶束转移到第二种水相的,即将酶从有机相中提取出来。

最常用的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第九节结晶

结晶是溶质以晶体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通常酶的纯度应当在50%以上,方能进行结晶。总的趋势是酶的纯度越高,越容易进行结晶

盐析结晶有机溶剂结晶透析平衡结晶等电点结晶

第十节酶的浓缩、干燥

浓缩:从低浓度溶液中除去部分水或其他溶剂而成为高浓度溶液的过程。

干燥方法:真空干燥、冷冻干燥、喷雾干燥、气流干燥、吸附干燥

使酶催化特性得以改进的技术有很多,主要有:酶分子修饰(enzyme molecule modification)技术、酶固定化(enzyme immobilization)技术、酶的非水相催化(enzyme catalysis in non-aqueous phase)技术、酶的定向进化(enzyme directed evolution)技术等

第六章酶分子修饰

酶分子修饰的方法

第一节酶分子的主链修饰

利用酶分子主链的切断和连接,使酶分子的化学结构及空间结构发生某些改变,从而改变酶的特性和功能的方法,称为酶分子主链修饰

一、主链的切断修饰

主链切断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酶中心被破坏,催化功能丧失(2)催化功能保持不变或损失不多,抗原性降低

(3)有利于酶活性中心的形成,催化功能提高

多酶融合体:具有两种或多种催化活性的酶

双头酶:一条主链具有两种酶活性的酶

第二节酶分子的侧链基团修饰

采用一定的方法(一般为化学法)使酶蛋白的侧链基团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分子的特性和功能的修饰方法。

侧链修饰的意义:

可研究各种基团在酶分子中的作用及其对酶的结构、特性和功能的影响。可测定某一基团在酶分子中的数量;可提高酶活力、增加稳定性、降低抗原性、提高酶的使用价值;可能获得新酶种

蛋白类酶和核酸类酶的侧链基团不同,修饰方法也有所区别。(1)酶蛋白的侧链基团是指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上的功能团。侧链基团一旦改变将引起酶蛋白空间构象的改变,从而改变酶的特性和功能。(2)核酸类酶主要由核糖核酸(RNA)组成,酶RNA的侧链基团是指组成RNA的核苷酸残基上的功能团。RNA分子上的侧链基团主要包括磷酸基,核糖上的羟基,嘌呤、嘧啶碱基上的氨基和羟基(酮基)等。

酶的侧链基团修饰方法主要有:氨基修饰,羧基修饰,巯基修饰,胍基修饰,酚基修饰,咪唑基修饰,吲哚基修饰,分子内交联修饰等。

大分子结合修饰的作用:

(1)通过修饰提高酶活力::(2)通过修饰可以增强酶的稳定性: (3)通过修饰降低或消除酶蛋白的抗原性

第三节酶的组成单位置换修饰

一、酶分子组成单位修饰的作用

1、通过修饰可以提高酶活力

2、通过修饰可以增强酶的稳定性

3、通过修饰可以使酶的专一性发生改变

4、通过核苷酸置换修饰可以获得各种人造核酸类酶氨基酸或核苷酸的置换修饰现在常用的氨基酸置换修饰的方法是定点突变技术。

定点突变是指在DNA序列中的某一特定位点上进行碱基的改变从而获得突变基因的操作技术。是蛋白质工程和酶分子组成单位置换修饰中常用的技术。点突变技术用于酶分子修饰的主要过程:1、新的酶分子结构的设计(基因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分析、酶活性中心分析)2、突变基因碱基序列的确定3、突变基因的获得(引物设计进行基因定点突变——PCR 技术)4、新酶的获得(酶基因克隆表达、变异特性分析)

第四节酶的金属离子置换修饰

把酶分子中的金属离子换成另一种金属离子,使酶的特性和功能发生改变的修饰方法称为金属离子置换修饰。

酶分子中所含金属离子往往是酶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若从酶分子中除去其所含的金属离子,酶往往会丧失其催化活性。如果重新加入原有的金属离子,酶的催化活性可以恢复或者部分恢复。若用另一种金属离子进行置换,则可使酶呈现出不同的特性。

第五节酶分子的物理修饰

酶修饰后的性质变化

1、热稳定性

2、抗原性 3各类失活因子的抵抗力 4、半衰期 5最适pH 6、Km的变化

第七章酶固定化

酶在生产实践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1)酶的稳定性较差(2)酶的一次性使用(3)产物的分离纯化较困难

固定化酶的优缺点

优点:

(1)极易将固定化酶与底物、产物分开;产物溶液中没有酶的残留,简化了提纯工艺.

(2)可以长时间、反复使用,有利于工艺的连续化、管道化

(3)酶反应过程可严格控制,有利于工艺自动化和微电脑化。

(4)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提高了酶的稳定性。

(5)较能适应于多酶反应。

(6)酶的使用效率、产物得率提高,质量有保障,成本低。

缺点:

(1)酶固定化时酶的活力有所损失。同时也增加了固定化的成本,使工厂开始投资大。

(2)比较适于水溶性底物和小分子底物。

(3)与完整细胞比较,不适于多酶反应,特别是需要辅因子的反应。

(4)对胞内酶需经分离后才能固定化。

第一节固定化方法

(一)五大类方法:

吸附法结合法交联法包埋法热处理法

(二)选择方法依据:

1、酶的性质 2 、载体的性质 3 、制备方法对酶的影响

(三)固定化后酶的考察项目:

1 、测定固定化酶的固定化率以及酶活力回收率。

2 、考察固定化酶稳定性

3 、考察固定化酶最适反应条件

二、酶的固定化方法

(一)吸附法

利用各种固体吸附剂作为载体将酶或含酶菌体吸附在其表面上,而使酶固定化的方法称为物理吸附,又简称吸附法。

选择载体的原则:

(1)要有巨大的比表面积(2)要有活泼的表面(3)便于装柱进行连续反应。

物理吸附法常用的固体吸附剂有:

活性炭氧化铝硅藻土多孔陶瓷、多孔玻璃、多孔塑料、硅胶羟基磷灰石、金属丝网等

影响吸附的因素主要有:酶分子表面的电荷介质中离子强度 pH 温度

蛋白质浓度及酶和载体的特性

酶分子表面的电荷

通过酶蛋白化学修饰来增加蛋白质分子上电荷,能有效的克服固定化酶的解吸作用。

吸附法的优点:操作简单、条件温和。可选择的载体种类多。吸附过程可以同时纯化酶。固定化酶在使用过程失活后可重新活化。载体可以回收再利用。

吸附法的缺点:某些吸附过程的机理还不是十分明了,在给酶量、吸附程度以及固定化酶活力回收等方面的不可预见性大。易脱落,影响产物纯度和酶的操作稳定性。

(二)包埋法

1、凝胶包埋法

载体:琼脂凝胶海藻酸钙凝胶角叉菜胶明胶聚丙烯酰胺凝胶

2、半透膜包埋法

常用半透膜:聚酰胺膜火棉胶膜

包埋法的特点

优点:包埋法操作简单,由于酶分子只被包埋,未受到化学反应,可以制得较高活力的固定化酶.对大多数酶、粗酶制剂甚至完整的微生物细胞都是适用的。

不足:只有小分子底物和产物可以通过凝胶网络,而对大分子底物不适宜;同时,凝胶网络对物质扩散的阻力导致固定化酶动力学行为的变化、活力降低。

(三)结合法

选择适宜的载体,使之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与酶结合在一起的固定化方法称为结合法。

1、离子键结合法:

通过离子键使酶与载体结合的固定化方法称为离子键结合法

所用载体是某些不溶于水的离子交换剂。常用的有:DEAE-纤维素、TEAE-纤维素、DEAE-葡聚糖凝胶等。

2、共价键结合法:

所用载体主要有:纤维素、琼脂糖凝胶、葡聚糖凝胶、甲壳质、氨基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醇共聚物等。

①重氮法②叠氮反应 3溴化氰法烷基化法

(四)交联法

借助双功能试剂使酶分子之间发生交联作用,制成网状结构的固定化酶的方法称为交联法。也可用于含酶菌体或菌体碎片的固定化。

常用的双功能试剂有戊二醛、己二胺、顺丁烯二酸酐、双偶氮苯等。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戊二醛。

(五)热处理法

将含酶细胞在一定温度下加热处理一段时间,使酶固定在菌体内,而制备得到固定化菌体。

热处理法只适用于那些热稳定性较好的酶的固定化,在加热处理时,要严格控制好加热温度和时间,以免引起酶的变性失活

第二节固定化酶的特性

一、稳定性二、最适温度三、最适pH值四、底物特异性

第八章酶的非水相催化

非水介质:有机溶剂介质,超临界流体介质,气相介质,离子液介质等

一、有机介质中的酶催化

有机介质中的酶催化是指酶在含有一定量水的有机溶剂中进行的催化反应。

适用于底物、产物两者或其中之一为疏水性物质的酶催化作用。

酶在有机介质中由于能够基本保持其完整的结构和活性中心的空间构象,所以能够发挥其催化功能。

二、气相介质中的酶催化

气相介质中的酶催化是指酶在气相介质中进行的催化反应。

适用于底物是气体或者能够转化为气体的物质的酶催化反应。

由于气体介质的密度低,扩散容易,所以酶在气相中的催化作用与在水溶液中的催化作用有明显的不同特点

三、超临界流体介质中的酶催化

超临界介质中的酶催化是指酶在超临界流体中进行的催化反应。

用于酶催化反应的超临界流体应具有的特点

对酶的结构没有破坏作用,对催化作用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对设备没有腐蚀性;

超临界温度不能太高或太低,最好在室温附近或在酶催化的最适温度附近;

超临界压力不能太高,可节约压缩动力费用;

超临界流体要容易获得,价格要便宜等

四、离子液介质中的酶催化

离子液介质中的酶催化是指酶在离子液中进行的催化作用。

离子液(ionic liquids)是由有机阳离子与有机(无机)阴离子构成的在室温条件下呈液态的低熔点盐类,挥发性低、稳定性好。酶在离子液中的催化作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键选择性等显著特点

非水相介质中酶催化的特点

1、可以将加水分解反应转为其逆反应

2、酶的热稳定性高

3、容易回收和反复利用

4、改变酶对底物的专一性

5、提高有机化合物(尤其是非极性底物)的溶解度

6、低沸点溶剂中可容易分离纯化产物

7、能抑制依赖于水的某些不利反应

8、没有微生物的污染

9、非水系统中酶不易脱离吸附表面,易于酶的固定化

胶束又称为正胶束或正胶团,是在大量水溶液中含有少量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形成的水包油的微小液滴。表面活性剂的极性端朝外,非极性端朝内,有机溶剂包在液滴内部。反应时,酶在胶束外面的水溶液中,疏水性的底物或产物在胶束内部。反应在胶束的两相界面中进行。

反胶束又称为反胶团,是指在大量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中,含有少量的水溶液,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形成的油包水的微小液滴。表面活性剂的极性端朝内,非极性端朝外,水溶液包在胶束内部。反应时,酶分子在反胶束内部的水溶液中,疏水性底物或产物在反胶束外部,催化反应在两相的界面中进行

第二节水对非水相介质中酶催化的影响

酶在完全非水环境中没有催化活性

酶在有机介质中进行催化反应时,水是不可缺少的成分之一。有机介质中的水含量多少对酶的空间构象、酶的催化活性、酶的稳定性、酶的催化反应速度等都有密切关系,水还与酶催化作用的底物和反应产物的溶解度有关

在维持酶活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酶的结合水,并不是体系的总含水量。有机溶剂种类也影响酶的需水量

一、水与酶的柔性

酶分子有相对刚性和柔性两个部分

根据酶与底物的诱导契合原理,酶活性部分保持一定的柔性是酶表现其催化活性所必需

二、结合水

在有机介质体系中,酶的催化活性随着结合水量的增加而提高。

在一般情况下,最适水含量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而增加

三、水活度(Aw)

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反应体系中水的摩尔分数χw与水活度系数γw的乘积

Aw= χw ×γw

在低压条件下,水活度Aw是气相中水的分压与同温度下纯水的蒸气压的比值

Aw=(Yw × P) / P0 = Pw / P0

最佳水活度与溶剂的极性大小没有关系。所以采用水活度作为参数来研究有机介质中水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更为确切。在给定的有机溶剂中,水活度随水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对于给定的Aw,疏水性溶剂所需的水量比亲水性溶剂要少

四、水对酶活力选择性的调节

研究表明:有机相酶促反应中每个酶的最大催化活力都在相同的最佳水活度下,与溶剂的极性没有关系;但是水活度对酶活力的影响程度随着溶剂的不同而不同(P180图8-3)

水对酶的立体选择性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第三节有机溶剂对有机介质中酶催化的影响

(1)有机溶剂对酶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有些酶在有机溶剂的作用下,其空间结构会受到某些破坏,从而使酶的催化活性受到影响甚至引起酶的变性失活。

A 有机溶剂对酶分子表面结构的影响:酶在有机介质中与有机溶剂接触,酶分子的表面结构将有所变化

B 有机溶剂对酶活性中心结合位点的影响:

当酶悬浮于有机溶剂中,有一部分溶剂能渗入到酶分子的活性中心,与底物竞争活性中心的结合位点,降低底物结合能力,从而影响酶的催化活性。

有机溶剂分子进入酶的活性中心,会降低活性中心的极性,可能降低酶与底物的结合能力。

(2)有机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有些有机溶剂,特别是极性较强的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等,会夺取酶分子的结合水,影响酶分子微环境的水化层,从而降低酶的催化活性,甚至引起酶的变性失活。

有机溶剂极性的强弱可以用极性系数lgP表示。P是指溶剂在正辛烷与水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极性系数越大,表明其极性越小;反之极性系数越小,则极性越强。

研究表明,有机溶剂的极性越强,越容易夺取酶分子结合水,对酶活力的影响就越大。极性系数lg P< 2的极性溶剂一般不适宜作为有机介质酶催化的溶剂使用。

(3)有机溶剂对底物和产物分配的影响:

第四节非水相中酶催化的特性

一、热力学稳定性

二、酶的特异性

1、底物选择性:

在有机介质中,由于酶分子活性中心的结合部位与底物之间的结合状态发生某些变化,致使酶的底物特异性会发生改变。不同的有机溶剂具有不同的极性,所以在不同的有机介质中,酶的底物专一性也不一样。

在极性较强的有机溶剂中,疏水性较强的底物容易反应;而在极性较弱的有机溶剂中,疏水性较弱的底物容易反应

2、立体选择性

又称为对映体选择性,是酶在对称的外消旋化合物中识别一种异构体的能力大小的指标。

3、位置选择性和化学选择性

4、其他特性

分子记忆:根据分子识别理论,酶通过配体的诱导、相互作用改变酶的构象,从而获得与配体类似物结合的能力,这种由配体诱导产生的酶的记忆的方法称为分子记忆

pH记忆:在有机介质反应中,酶所处的pH 环境与酶在冻干或吸附到载体上之前所使用的缓冲液 pH 值相同。这种现象称之为pH记忆

第五节非水相中酶催化反应的条件及其控制

酶在有机介质中可以催化多种反应,主要包括:合成反应、转移反应、醇解反应、氨解反应、异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裂合反应等。

酶在有机介质中的各种催化反应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酶的种类和浓度、底物的种类和浓度、有机溶剂的种类,水含量、温度、pH和离子强度等

1、酶的选择(在酶催化反应时,通常酶所作用的底物浓度远远高于酶浓度,所以酶催化反应速度随着酶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两者成正比)

2、底物的选择和浓度控制

3、有机溶剂的选择

4、水含量的控制

5、温度控制

6、 pH值的控制:

第十章酶反应器

评价标准:反应器生产能力的大小和产品质量的高低

第一节常见的酶反应器类型

按结构区分

搅拌罐式反应器鼓泡式反应器填充床式反应器流化床式反应器膜反应器喷射式反应器

按操作方式区分

分批式反应连续式反应流加分批式反应

混合形式

连续搅拌罐反应器分批搅拌罐反应器

一、搅拌罐式酶反应器

1、分批搅拌罐式反应器。其特点是:底物与酶一次性投入反应器内,产物一次性取出;反应完成之后,固定化酶(细胞)用过滤法或超滤法回收,再转入下一批反应。

2、连续搅拌罐式反应器

向反应器投入固定化酶和底物溶液,不断搅拌,反应达到平衡之后,再以恒定的流速连续流入底物溶液,同时,以相同流速输出反应液(含产物)。

二、填充床式反应器

优点:高效率、易操作、结构简单等,因而,PBR是目前工业生产及研究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反应器。它适用于各种形状的固定化酶和不含固体颗粒、黏度不大的底物溶液,以及有产物抑制的转化反应。

缺点:传质系数和传热系数相对较低。当底物溶液含固体颗粒或黏度很大时,不宜采用PBR。

三、流化床反应器

四、鼓泡式反应器

鼓泡式反应器(bubble column reactor, BCR)是利用从反应器底部通入的气体产生的大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起到提供反应底物和混合两种作用的一类反应器。也是一种无搅拌装置的反应器。

鼓泡式反应器可以用于游离酶和固定化酶的催化反应。鼓泡式反应器的结构简单,操作容易, 剪切力小,物质与热量的传递效率高,是有气体参与的酶催化反应中常用的一种反应器。

五、膜反应器

将酶催化反应与半透膜的分离作用组合在一起而成的反应器。可以用于游离酶的催化反应,也可以用于固定化酶的催化

反应。用于固定化酶催化反应的膜反应器是将酶固定在具有一定孔径的多孔薄膜中,而制成的一种生物反应器。

六、喷射式反应器

喷射式反应器是利用高压蒸汽的喷射作用,实现酶与底物的混合,进行高温短时催化反应的一种反应器

各种酶反应器的特点

第二节酶反应器的选择和使用

影响酶反应器选择的因素很多,但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酶的形式(游离/固定化..) 固定化酶的形状底物的物理性质酶反应动力学性质酶的稳定性操作要求反应器制造、控制成本

1、根据酶的应用形式选择反应器:

在体外进行酶催化反应时,酶的应用形式主要有游离酶和固定化酶。

(1)游离酶反应器的选择:

可以选用:搅拌罐式反应器膜反应器鼓泡式反应器喷射式反应器等。

①游离酶催化反应最常用的反应器是拌罐式反应器。

②对于有气体参与的酶催化反应,通常采用鼓泡式反应器。

③对于某些价格较高的酶,由于游离酶与反应产物混在一起,为了使酶能够回收,可以采用游离酶膜反应器。

④对于某些耐高温的酶,如高温淀粉酶等,可以采用喷射式反应器,进行连续式的高温短时反应。

(2)固定化酶反应器的选择:

应用固定化酶进行催化反应,可以选择搅拌罐式反应器、填充床式反应器、鼓泡式反应器、流化床式反应器、膜反应器等。

颗粒状的固定化酶可以采用搅拌罐式反应器、填充床式反应器、流化床式反应器、鼓泡式反应器等进行催化反应。

2、根据酶反应动力学性质选择反应器:

(1)必须保证酶分子与底物分子能够有效碰撞,为此,必须使酶与底物在反应系统中混合均匀。

搅拌罐式反应器、流化床式反应器均具有较好的混合效果。填充床式反应器的混合效果较差。在使用膜反应器时,也可以采用辅助搅拌或者其他方法,以提高混合效果,防止浓差极化。

(2)底物浓度的高低对酶反应速度有显著影响。

具有高浓度底物抑制作用的酶,如果采用分批搅拌罐式反应器,可以采取流加分批反应的方式进行反应。

对于具有高浓度底物抑制作用的游离酶,可以采用游离酶膜反应器进行催化反应;

对于具有高浓度底物抑制作用的固定化酶,可以采用连续搅拌罐式反应器、填充床式反应器、流化床式反应器、膜反应器等进行连续催化反应

(3)有些酶催化反应,其反应产物对酶有反馈抑制作用。对于具有产物反馈抑制作用的固定化酶,也可以采用填充床式反应器。

(4)某些酶可以耐受100℃以上的高温,最好选用喷射式反应器

3根据底物或产物的理化性质选择反应器:

(1)反应底物或产物的分子质量较大时,由于底物或产物难于透过超滤膜的膜孔,所以一般不采用膜反应器。

(2)反应底物或者产物的溶解度较低、粘度较高时,应当选择搅拌罐式反应器或者流化床式反应器,而不采用填充床式反应器和膜反应器,以免造成阻塞现象。

(3)反应底物为气体时,通常选择鼓泡式反应器。

(4)有些需要小分子物质作为辅酶(辅酶可以看作是一种底物)的酶催化反应,通常不采用膜反应器,以免辅酶的流失而影响催化反应的进行

4、所选择的反应器应当能够适用于多种酶的催化反应,并能满足酶催化反应所需的各种条件,并可进行适当的调节控制。

5、所选择的反应器应当尽可能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易于维护和清洗。

6、所选择的反应器应当具有较低的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

酶反应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酶的稳定性对酶反应器的功效是很重要的。在操作过程中,有时需要用酸或碱来调节反应液PH。如果局部的pH过高或过低,就会引起酶的失活,或者使底物和产物发生水解反应。这时,可用加快搅拌已促使混合均匀。如果底物和产物在反应器中不够稳定的话,可以采用高浓度的酶,以减少底物和产物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从而减少损失。

防止微生物污染

酶反应器操作中,生产能力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固定化酶活性降低或损失。造成固定化酶活性损失的原因:

(1)酶本身的失活;(2)酶从载体上脱落;(3)载体的破碎或溶解

从生物中提取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酶,辅以其他成分,用于加速加工过程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制品,称为酶制剂。

第九章酶应用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酶的催化特性

一、酶催化作用的特点:专一性强效率高

二、影响酶催化活性的因素

温度、pH 、激活剂和抑制剂

第二节酶反应动力学

酶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催化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使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酶应用的重要理论基础

管理学原理笔记汇总

管理学原理笔记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 一、什么是管理 1、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2、国内专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3、教材P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概念:要点:1、预期目标; 2、必须存在于社会组织之中; 3、本质为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 5、协调的方法有多样:关键是由机智和经验合成的掌握尺度的能力。 二、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职能和过程:法约尔5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H·孔茨著作《管理学》中——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 一般的教科书已将管理的职能精简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角色:正式权力和地位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代表人监督者企业家 领导者传播者干扰对付者 联络者发言人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管理技能:卡茨(L.Katz)的看法: L.Katz教授在研究高层管理人员成功所必须的特征时,把成功的管理人员在 完成工作时所显示的技巧(skill)概括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者的三种类型:平均的管理者:一般的管理人员。 成功的管理者:用在组织中晋升的速度作为标志。 有效的管理者:用工作成绩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下级对其 的满意和承诺的程度作为标准。 管理系统:两种基本系统: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不与与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 用,不受环境的影响; 开放系统(open system):动态地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 作用。 在不同和变化的情境中进行管理 三、什么是组织 1、组织的特征: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组织日益成为 更加开放,灵活和响应变化的实体) 2、变化中的组织 传统组织:稳定的、缺乏灵活性、关注职位、根据职位定义工作、个人导向、永久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就是阐释与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就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与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与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管理学原理 重点难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重点难点整理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问答 1.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只能与层次(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管理的两重性及其意义:管理的两重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两重性反应出 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意义:(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时间上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注意制度的优越性。(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3.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4.系统的特征和观点: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4)交换性 (5)相互依存性(6)控制性 系统的观点---(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 5.为什么要学习研究院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名词解释: 1.霍桑实验: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大规模的访问者 和普查(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由于试验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称之为霍桑试验。 2.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 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3.战略管理:是指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 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问答: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身产率(2)为了提高 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工作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有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管理控制上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 ,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

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 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入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有阴阳是两,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 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

00054管理学原理重点整理2014版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识记: (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2)管理的特征: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不同于作业活动;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以人为本;③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3)管理的职能(更改):四职能:计划、组织(将人员配备涵盖在内)、领导、控制。 (4)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 (5)管理者的分类:高层、中层、基层 (6)管理者的角色(新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对此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要担当的角色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认为实际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在扮演十种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可概括为决策制定、信息传递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的角色。 1)决策制定方面 ①企业家角色,管理者积极利用外部机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时; ②混乱驾驭者角色,当管理者处理冲突或问题、调解各种争端时; ③资源分配者角色,管理者合理分配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时; ④谈判者角色,当管理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讨价还价、商定成交条件时。 2)信息传递方面 ①监听者角色。管理者通过各种媒介寻求和获取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组织和环境时。 ②传播者角色。管理者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时。 ③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向外界,如股东、消费者、公众、政府发布组织的有关信息时。 3)人际关系方面 ①挂名首脑角色:管理者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业务时,如参加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带领有关领导参观 企业。 ②领导者角色。管理者激励、指导员工时。 ③联络人角色。管理者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 (7)管理者的技能(新增): ①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熟练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如工程、计算机科学、财务、营销等。技术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复习重点与笔记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 总论 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目的性有效性协调性过程性)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1:决策:所有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制定目标、行动) 2:组织:设计岗位,授权分工,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设计、授权) 3: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互相理解,统一思想和行动,激励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指导、沟通、激励) 4: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衡量、纠偏) 5:创新:与其他职能结合中表现。 管理二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2、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社会关系 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三种技能:卡次 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西方早期思想产生的三个人物:亚当斯密巴贝奇罗伯特欧文 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 评价:1: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 2: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地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 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4:泰罗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部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体和五官九窍,以及五脏外华等内容。脏象学说认为,形体官窍虽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又都从属于五脏,分别为某一脏腑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形体器官依赖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为之提供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其中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脏象学说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着重通过活动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象”与“脏”的关系。 形体: 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和体质。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称之为五体。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五体与五脏这种对应关系称为“五脏所主”。所谓:“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脉: 在中医学中,脉有多种含义,一指脉管,又称血脉、血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属五体范畴。二指脉象、脉搏。所谓“按其脉,知其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四诊范畴。三指诊脉法,属切诊、脉诊范畴。四指疾病名称,属五不女之一,即螺、纹、鼓、角、脉中之脉。

解剖形态:在五体中,脉即脉管,又称血脉、血府,主要指血管,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是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它遍布全身,无处不到,环周不休,外而肌肤皮毛,内而脏腑体腔,形成一个密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网络。脉与心肺有着密切的联系,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而血在脉中运行,赖气之推动。心主血,肺主气,脉运载血气,三者相互为用,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完成气血的循环运行。因此,脉遍布周身内外,而与脏肺的关系尤为密切。脉与经络、经脉的关系: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其中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分支为络脉。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经脉则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经络、经脉的含义较脉为广。实际上,言经络、经脉,则脉亦在其中了。 运行气血:气血在人体的血脉之中运行不息,而循环贯注周身。血脉能约束和促进气血,使之循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运行。饮食物经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产生水谷精微,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如果脉中气血数量减少,营养亏乏,就会导致全身气血不足。若脉中气血运行速度异常,运行迟缓则血瘀,血行加速、血液妄行则出血。 传递信息: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各脏腑组织与血脉息息相通。脉与心密切相连。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时产生的搏动,谓之脉搏。脉搏是生命活动的标志,也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形成,不仅与血、心、脉有关,而且与全身脏腑机能活动也有密切关系。因此,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

管理学原理考点整理

管理 管理与非管理的区别 管理者:通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 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工作,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注重日常事务管理。 基层管理者: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组织:指一种由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方式、低资源浪费)效果: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结果、高目标达成)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组织:明确要完成的任务,任务分类组合,谁去完成任务,信息与决策过程等; 领导:指导和激励参与者,进行沟通,解决冲突等。 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保证其按计划完成等。 管理职能的表现形式 决策与计划:产生方案、制定计划 组织:设计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

领导:确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控制:识别和纠正偏差 明兹伯格的管理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处理不同小组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子)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附加模块 古典方法 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 泰罗(假定工人都是“经济人”) 实验:搬运铁块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 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配合(人事管理原则)、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密切配合以达“双赢”

管理学原理笔记 2018 年7月

1 基础理论(一) 本篇知识结构 考试重点 ●领会:(参照题型:简答题;论述题) ?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管理有效性的衡量,不同层次管理者应重点掌握的技能;管理学的特点。 ?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一般管理理论的要点,韦伯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霍桑试验的结论,行为科学的建立与发展;各管理理论学派的主要特点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管理道德的影响因素,培育管理者道德的途径。 ●应用:(参照题型:案例分析题) ?联系实际说明管理的必要性 ?古典管理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行为科学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一般环境分析(PEST分析),具体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SWOT分析法,组织文化的功能,组织文化塑造的途径。 ?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1 基础理论(二) 考试重点分析 一、简答管理的产生p35 1.管理产生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人类所拥有的的资源总是稀缺的和有限的。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需要协调。通过管理使用限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多或更高的目标是其中最有效的方式。 2.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人类有群体活动,就必须协调群体的活动,以便实现群体的共同目标,进而实现每个人的目标。此时,协调人类群体活动的管理就产生了。 【单选题】()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A.改革 B.重组 C.激励 D.管理 【答案】D 【答案】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总体协调手段的宏观机制。 【知识点】“管理”的概念 二、简述管理的必要性。P36-37 有人类群体活动或组织就需要管理,管理与群体活动和群体组织如影相随。 1.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 2.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 3.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 总之,无论从宏观的国家的角度分析,或是从微观的组织角度阐述,还是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工作、生活、学习考虑,管理都有其作用。所以,管理成为社会基本、国家发展、组织成功的主要力量,管理无处不在。 三、简述管理有效性的衡量 P41 管理的有效性是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的。 1.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比如,设备利用率、工时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资金周转率以及单位生产

中医基础理论 中基 ppt word版 最全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导论 何谓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健康、疾病、预防的生命科学。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 集结于汉族地区 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 中医学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何谓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中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 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元气论Essential Qi Theory、阴阳五行学说Yin-yang Theory and Five Phase Theory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visceral manifestation 气血津液Qi,Blood, Fluid and Humor 经络meridian and collateral 体质constitution 中医学对人体病理的认识:病因cause of disease、发病occurrence of disease、病机 mechanism of disease 治则治法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therapeutic method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 专科专著问世,学科不断分化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专著。 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 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 学派:金元四大家(four medical schools)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学派the school of cold & cool ) 主火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 ——张从正(张子和)(攻下派the school of purgation )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 ——李东垣(李杲)(补土派the school of invigorating the earth ) “脾胃一虚,百病乃生”、“健脾养胃”、“甘温除热”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和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完整版)工程力学知识点

工程力学知识点 静力学分析 1、静力学公理 a,二力平衡公理:作用在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处于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这两个力等值、反向、共线。(适用于刚体) b,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任意力系中加上或减去一个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效应。(适用于刚体) c,平行四边形法则:使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为一个合力,此合力也作用于该点,合理的大小和方向是以两个力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适用于任何物体) d,作用与反作用力定律: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指向相反,并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适用于任何物体) e,二力平衡与作用力反作用力都是二力相等,反向,共线,二者的区别在于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2、汇交力系 a,平面汇交力系:力的作用线共面且汇交与一点的平面力系。 b,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若平面汇交力系的力多边形自行封闭,则该平面汇交力系是平衡力系。 c,空间汇交力系: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的空间力系。 d,空间汇交力系的平衡:空间汇交力系的合力为零,则该空间力系平衡。

3、力系的简化结果 a,平面汇交力系向汇交点外一点简化,其结果可能是①一个力②一个力和一个力偶。但绝不可能是一个力偶。 b,平面力偶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简化,其结果可能是①一个力偶②合力偶为零的平衡力系 c,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简化,其结果可能是①一个力②一个力偶③一个力和一个力偶④处于平衡。 d,平面平行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简化,其结果可能是①一个力②一个力偶③一个力和一个力偶④处于平衡。 e,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充要条件是①力系的主矢为零②力系对于任意一点的主矩为零。 4、力偶的性质 a,由于力偶只能产生转动效应,不产生移动效应,因此力偶不能与一个力等效,即力偶无合力,也就是说不能与一个力平衡。 b,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以平移到任意一点,而不改变它对刚体的作用效应,但平移后必须附加一个力偶,附加力偶的力偶矩等于原力对于新作用点之矩,这就是力向一点平移定理。 c,在平面力系中,力矩是一代数量,在空间力系中,力对点之矩是一矢量。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任意点的力矩恒等于此力偶矩,而与矩心的位置无关。 5、平面一般力系。 a,主矢:主矢等于原力系中各力的矢量和,一般情况下,主矢并不与原力系等效,不是原力系的合力。它与简化中心位置无关。 b,主矩:主矩是力系向简化中心平移时得到的附加力偶系的合力偶的矩,它也不与原力系等效。主矩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有关。 c,全反力:支撑面的法向反力及静滑动摩擦力的合力 d,摩擦角:在临界状态下,全反力达到极限值,此时全反力与支撑面的接触点的法线的夹角。f=tan e,自锁现象:如果作用于物体的全部主动力的合力的作用线在摩擦角内,则无论这个力有多大,物体必然保持静止,这一现象称为自锁现象。 6、a,一力F在某坐标轴上的投影是代数量,一力F沿某坐标轴上的分力是矢量。 b,力矩矢量是一个定位矢量,力偶矩矢是自由矢量。 c,平面任意力系二矩式方程的限制条件是二矩心连线不能与投影轴相垂直;平面任意力系三矩式方程的限制条件是三矩心连线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d,由n个构件组成的平面系统,因为每个构件都具有3个自由度,所以独立的平衡方程总数不能超过3n个。 e,静力学主要研究如下三个问题:①物体的受力分析②力系的简化③物体在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的条件。 f,1 Gpa = 103 Mpa = 109 pa = 109 N/m2 7、铰支座受力图 固定铰支座活动铰支座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概述 管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各类资源,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载体是组织;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本质是协调;对象是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目的是实现共同目标。 管理的核心:决策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性技能(构想技能) 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3普遍性 管理者分类:按层次分:高层中层基层(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按内容分:战略战术执行 按综合程度分:综合专业 管理者素质:①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②知识能力素质③身体素质 亨利.明茨伯格[加]—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谈判者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 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 泰罗(勒)[美],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2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职能工长制7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8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切斯特.巴纳德 亨利.法约尔[法],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一、区别经营和管理:六大活动:商业,安全,技术,财务,会计,管理 二、管理的职能: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管理的十四项原则:14条基本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等级制度与跳板,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四、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是一种独立的适用于所有类型事业的活动;随着管理层级的不断上升,管理能力越重要;管理是能够传授的。 五、管理的普遍性。 马克思.韦伯[德],《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理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权威来源:①合理合法式权威②传统式权威③个人崇拜式权威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 梅奥[美]—霍桑实验 1车间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福利试验)-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大规模访谈计划-社会归属和人际关系 4接线板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主要标准 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研究#动机与激励理论#群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

管理学原理重点

《管理学》课程知识点 第1章 1.必须清楚的概念: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职能获得、配制和利用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 过程。 ●组织效率是指组织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满足其成员个人目标的能力和程度。 ●组织效力是指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或实现其目标的程度。 ●管理的对象是指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即管理者对什么实施管理活动。从工商企业组织来看,管理的 对象主要指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人的管理。 ●狭义管理学(美国):研究和探讨组织及组织内资源配置的构造、过程、方式、方法的科学,是一门应用性理论学科,是管 理学学科群中最为基础的学科。 ●广义管理学(日本和德国):包括经营理论和管理科学,即我们日常所说的经营管理学。 2.必须清楚的问题: ●管理的性质。 管理的性质是二重的,一方面,管理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另一方面又有与生产关系直接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是科学,因为它符合科学的特点:(1)客观性;(2)实践性;(3)理论系统性;(4)真理性;(5)发展性。 管理也是艺术,因为它符合艺术的特点。⑴艺术表达丰富的想象力;⑵艺术是丰富的想象力基础上的创造;⑶艺术的“诀窍” 要通过实践;⑷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学到艺术。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 不同层次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具有差异性。 专业学习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管理实践学习。 ●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 ● ●管理的内涵包括:(1)管理是在一个特定组织中发生的;(2)管理是有目的性的,可以是组织的目标;(3)达成组织的目标 需要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配置;(4)管理活动随着时间、空间和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创新,是一个动态创新的过程。 ●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使整个组织活动更加富有成效。 ●管理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有限的资源与互相竞争的多目标的矛盾是管理所面临的基本矛盾。 第2章 1.必须清楚的问题: ●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泰罗倡导的以科学为依据的管理理论,其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挑选工人。 工时研究与标准化。 差别计件工资制。 职能管理。 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泰勒科学管理的精髓是用精确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的判断意见和经验。 ●科学管理的贡献与局限性: 科学管理的贡献 (1)泰勒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倡在管理中运用科学方法和他本人的科学实践精神; (2)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 科学管理的局限性: (1)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 (2)泰勒的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的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 (3)“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简述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企业活动类别和人员能力结构。法约尔认为,企业无论大小,简单还是复杂,其全部活动都可以概括为6种:(1)技术性的工作——生产、制造;(2)商业性的工作——采购、销售和交换;(3)财务性的工作——资金的取得与控制;(4)会计性的工作——盘点、会计、成本及统计;(5)安全性的工作——商品及人员的保护;(6)管理性的工作——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

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

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彻彻底底的医学本科教材.作为中国医学/哲学的文化瑰宝,中医理论在中国社会的演进上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她系统的科学观点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深深影响了每个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深深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运作方式。正是如此,我才打算读一读中医的入门书籍,通读之后发现它所蕴涵的思想是如此的有冲击力,我深深的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中医基础理论》一书,分为9章,系统的介绍了古代经典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中医哲学基础、藏象学说、经络学说。 中医哲学基础,以阴阳学说为基础。它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类为或阴或阳。阴阳两性是相互对立却又统一的整体。凡属发热、表面、上升、光明等即为阳;反之则为阴。而且不仅事物整体可以又阴阳之分,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可有阴阳之分。总之,阴阳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中医又发现了五行学说。五行是阴阳的再分化,用以描述不同的脏腑的行为特性。就这样阴阳、五行就组成了中医的哲学基础。 至于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则是中医理论在医学上的实际应用,中医不是完全照搬解剖学结论,而是有自己独特的创举。说它是创举,其实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体现了中医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系统论。在中医看来,人体甚至是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系统内部、系统和系统之间都时时刻刻相互影响着。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医学中的疾病转移、变化规律。 中医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系统里论和研究方法。也许,他的研究方式和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又很大差异,但这并不能抹杀中医对社会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医再现代科学的发展史中将写下更辉煌的篇章。

(完整word版)大一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提纲

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提纲 第一章、管理学概述 一、管理的过程(四个) 1、计划工作(目标、方案) 2、组织工作(分工、协调、部门) 3、领导工作(指导、奖惩、指挥) 4、控制工作(标准、检查或考核、纠偏) 二、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的区别 从本质上说,管理者需要为别人所做的工作负责即承担后果;作业者只需要为自己所做的工作负责即承担后果。(此答案为老师口述内容,详情参阅各自课堂笔记!) 三、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抽象逻辑思维) 2、人际技能(对各层管理者都很重要) 3、技术技能 四、管理者的分类或管理者的角色(三大类十种) 1、人际方面的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者、纠纷调解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五、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客观规律性,反对经验论 管理的艺术性——实践性,反对模式论 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反映了管理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对管理原理运用的灵活性和对管理方式和方式选择的技巧性。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古典理论: 科学管理——泰勒 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 行政管理理论——韦伯 1、科学管理——泰勒 泰勒制的内容: 泰勒的管理思想和理论,总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观点: A、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B、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的管理方法 C、实施科学管理要求精神上的彻底变革 根据以上观点,泰勒提出以下六个管理制度:

A、最佳动作原理 B、合理的日工作量或恰当的工作定额原理 C、第一流工人制 D、刺激性付酬制度 E、职能管理原理或职能工长制 F、例外原理 对泰勒制的评价: 贡献: A、泰勒制提出科学操作代替传统的个人经验 B、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极大地提高 C、管理职能与执行的分离 局限性: A、泰勒把人看成是纯粹的经济人 B、泰勒制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 C、泰勒强调科学管理会产生劳资双方的精神变革 PS:科学管理原理的四个实验(具体内容见PPT) A、动作时间研究 B、搬运生铁的试验 C、铁锹的试验 D、金属切削试验 2、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 管理的十四项一般原则: 法约尔认为,管理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能灵活地贯彻管理的14条原则: (1)劳动分工 (2)责权对等。 (3)纪律严明。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合理的报酬 (8)适当的集权与分权。 (9)等级链(常考) (10)秩序。 (11)公平。 (12) 人员稳定。 (13) 首创性。 (14) 团结精神。 管理的五项职能: A、计划: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 B、组织: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C、指挥: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 D、协调: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和力量。 E、控制:控制就是注意一切是否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工程力学课程认识与学习感受

工程力学课程认识与学习感受 工程力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不仅是力学学科的基础,而且也是《粉末冶金》和《高分子材料》等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课。它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门课程是让我们掌握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并为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条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我们掌握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 力的作用与物质的运动是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最基本的现象。这正是力学学科研究的对象,从而也奠定了力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地位。工程力学是现代工程科学技术交叉发展的一门力学分支学科,已成为土木、水利、机械、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矿山、交通、环境保护、材料与加工、自动化技术、农业、生物、海洋、船舶、石油化工、航空与航天及国防建设等工程科学的基础。工程力学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发展和相互促进,以及力学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的基础性和必不可缺少重要的作用。工程力学研究的是有关机械或工程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受外力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形,分析变形对构件的影响,并设计一些简单的构件,使它满足稳定性的要求。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对课本主要知识结构不是很了解的话,就会觉得学习的知识很多,而且公式也非常多,有些公式还很难记,当时感觉就是有点难。对于理科的课程,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要抓住其主要的,形成一条线,让它贯穿整个知识结构,然后拖住一些细节知识。学习工程力学的基础是基本假设,在满足工程要求的情况下,提出合理的假设,然后在用简单高等数学分析,推理出一些简单实用的公式。而我一直喜欢的就是对一些简单的公式自己根据已知条件,再用学过的知识推理出公式,这样得出的公式就一般很容易记住,并且对其推理过程也有所掌握,不会乱套。但是力学不象数学那样有要求严格的数学公式,它要求的是满足工程要求,适当的简化公式,简化计算。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记住各种公式的适用条件,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很容易出错。 通过老师的介绍,我知道了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机械作用,明白了静力学是研究作用于物体上的力及其平衡的一般规律。力学的内容好比一条有机结合的知识链,知识点多,前后内容联系强,一环套一环,因此在学习中一旦疏漏了某个环节,就势必要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在这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觉的工程力学这门功课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比如说一道题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就看那一种比较简便。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要学好结构力学,最关键的还是要多问多听多看多做。多问是指遇到不懂的要问,碰到不会的要问。在课前要做好预习工作。接触新知识,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我觉得我们可以先向同学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还可以提高大家对结构力学的兴趣,有助于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多听是指上课时要听老师讲课,讨论时要听同学提问。很多人只知道上课要认真,但是在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时却毫不理会,如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