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世俗化趋势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世俗化趋势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世俗化趋势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世俗化趋势摘要:中国民间信仰由来已久。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间信仰的主体、内涵、作用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民间信仰的功能性作用。因为这既是民间信仰的特点,更是其存在的基础。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民间信仰也随之质变。由原来的宗教神学倾向,日益朝着世俗化趋势的方向发展。在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不仅仅是科学潮流、教育革命以及政府导向,更是由于民间信仰本身的功能发生了转变。

关键词:中国民间信仰功能性世俗

引言

民间信仰到底应该被贴上何种标签,历来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而之所以众说纷纭,很大程度是由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教所扮演的角色虽然至关重要,但它却很容易被儒家在思想领域的主导支配地位所模糊,进而导致宗教本身也未能作为一种制度或是传统而独立存在。因此,长久以来大家对其莫衷一是。但可以明确的是,“中国民间信仰之学科性探索始于西方人类学与社会学”[1]。首先是荷兰人类学家高延,之后是法国汉学家葛兰言,他们同样都运用了田野调查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中国民间信仰。不同于前者高屋建瓴的宏观考察,本文将根据相关文本文献的分析,来研究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世俗化趋势。

中国民间信仰的产生

中国现代语音学的发展

中国现代语音学的形成与发展 林焘 北京大学 中国现代语音学是在二十世纪中西文化剧烈撞击的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曾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交流和撞击。第一次撞击是东汉以后佛教的传入,第二次撞击是二十世纪的西学东渐。这两次交流和撞击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然也影响到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在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两次撞击首当其冲的都是语音学。第一次产生了中国传统语音学--音韵学。第二次产生了中国现代语音学。 十九世纪末,西方文化开始像潮水一般涌进中国,这个势头贯穿整个二十世纪。在这期间,中国人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西方传来的先进思想和方法,并且逐渐吸收甚至融合到自己固有的文化中去。二十世纪初注音字母的制定和国语的推行就是在西方拼音文字和日本假名的影响下,经过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二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才完成的。1918 年,钱玄同在北京大学授课的讲义《文字学音篇》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概论性的音韵学著作,其中用相当多的篇幅讲解注音字母,并且用音标作为标音工具。这说明中国传统音韵学已经开始向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在语音学的带动下,中国语言学摆脱了传统的羁绊,面向世界,面向社会实际需要,开始走上了革新的道路。 1919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彻底摧毁了旧文化堡垒,建立起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文化。中国语音学也开始系统地接受西方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崭新面貌。从五四运动到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这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是中国语音学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为中国语音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二十年代初,在欧美留学的赵元任、刘复、林语堂等人相继回国,直接把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介绍到中国。当时西方语言学的主流正在从十九世纪盛行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向结构主义语言学过渡,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实验语音学也已经走出萌芽阶段。这些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传到中国后,大大开阔了中国语言学家的视野,中国语言学从此彻底脱离了闭关自守的状态,开始运用西方先进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最先取得成绩的就是中国语音学。刘复二十年代在法国留学时,用当时先进的语音仪器设备写成博士论文《汉语字声实验录》,1924 年改名《四声实验录》在国内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用实验方法研究汉语语音的专著。稍后,王力 1927 年在法国也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完成了博士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刘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创立了“语音乐律实验室”,开展实验语音学的研究工作。中国语音学研究开始走上了科学的、现代化的道路。 1928 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赵元任任语言组组长,确定以调查汉语方言和建立语音实验室为工作重点,把语音学的发展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同年,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出版,这是第一部用现代的语言调查方法调查汉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当今世界教育与管理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

世纪初教育及教育管理改革 发展的基本趋势 贺乐凡 一、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融合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教育改革,并形成了两大潮流:一是教育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如中国、俄罗斯、法国、新加坡等)的教育改革;一是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的教育改革。这两类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各不相同,采用的方法也互有区别。两种思潮相互碰撞,形成了融合的趋势。 所谓融合,即各国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整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融合,有人称它为融通,也有人称它为整合,还有人从东西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把它称之为“东西合壁”,提法虽然有区别,但其精神是一致的,大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世界各国的教育均有其优势,也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没有绝对好的教育,也不存在绝对差的教育;第二、将外国教育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与本国教育的优势相整合,形成新的理念和做法;第三、教育改革要以发扬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为基础,教育全球化要以民族化为基础,离开民族化,就不存在真正的全球化。1 二、融合趋势下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 (一)教育管理理论 在融合的大趋势下,世纪初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确有了新的发展。 在管理科学的对象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依据是科学,研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管理规律,并严格地按照规律所确立的原则进行管理。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不仅要依据科学,而且要讲艺术,要提倡管理艺术的创造性。有的校长还提出,学校管理是一种技术,校长的培训,要重视管理技术的培训2。 在管理的目标取向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而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管理就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组织要有共同的目标,但组织的共同目标,往往是反映一种理想的追求,带有口号激励的色彩,难以具体操作。而个体的目标,则是千差万别的,生动具体的,易于操作,管理应定位干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在管理的组织结构上,过去人们强调严格的组织层级划分,宝塔式的结构,按照层级原理进行管理。现在人们按照社会信息化的要求,主张组织结构扁平化,强调岗位间的协作和人员的一专多能,目的在加速信息的传输和人员的流动,提高管理效率。这种管理思想,也叫“企业重构”或“组织重建”3。有人说,“组织重建”的思想,是继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质量管理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可见其重要性。其理论的基点,是在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重新强调管理的效率。 1参阅:①薛峰:《融合: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现代教育报》2003年1月1日;②黄书光:《论“中西融通”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参阅:C·沃纳:《为领导者设的课》,《1997年中美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第87页 3参阅:王东宁著《现代管理新视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5,163,341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很大困惑。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未来。? 中国社会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与自然的生产实践中和与人和人的关系的调整和改善的社会实践中,富于创造的中华先民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积累,中华民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得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能成为和爱琴文明、犹太文明一样的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彩一笔。然而,在近代西方科学主义和西方现代文明主义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却受到了质疑和挑战。于是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存与亡。?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反思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对于文化的概念。学术界许多年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虽然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和学术视野当中。对文化概念的阐发不一而同,但是对于文化概念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产品的凝结。我们所探讨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准则等。? 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地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以“仁”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仁爱精神,不但包括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还包括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以“义”为信仰的“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以“礼”为内容的“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的礼仪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智”为对象的“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照耀着社会人生之正途。指引着通往真理的方向;以“信”为标尺的“忠于职责,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儒学关于诚信的思想,是我们建立信用体系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资源,我们应当十分珍惜日益稀缺的资源。?

最新当代语言学的八大发展趋势教学提纲

当代语言学的八大发展趋势 21世纪在即,?“回顾与前瞻”?构成各学科领域的世纪“门坎”?问题。综观语言的发展现状、考察相关科学的影响,语言学研究将在八个方面发生相应的转向,即由微观转向宏观、由单一转向多元、由系统转向运用、由描写转向解释、由结构转向认知、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分析转向综合、由模糊转向精确。认准趋势、把定方向,就能跟上语言学的发展潮流,促进语言学的研究。 关键词:21世纪;语言学;发展趋势;八大转向 面临世纪之交,人们都会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21世纪是怎么样的??对此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会给人们带来思考与启发,指明方向与目标,所以,对各个学科和领域来说,这是一个无法避开的世纪“门坎”问题。 语言学被许多学者看作是先行科学,?回顾现代语言学的发展,透视21世纪的前景是语言学领域亟待研究的课题,?也是每个语言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近几年,此类相关文章时有发表,先声已奏。这里,我们从八个方面来谈一下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以就教于同行方仁。 1. 由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 1.1 语言学研究对象的宏观化 语言学研究对象的宏观化,?指的是语言学不再把语言体系作为自己的唯一研究对象,其视野正向言语活动和言语机制延伸。 20世纪是语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飞速发展的时代,?学说纷繁,学派林立。?但纵观百年历程,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学说为支柱的结构主义始终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结构主义建立了三种理论框架,其语言对象观把语言学研究紧紧束缚在了微观领域。??(1)?索绪尔(F.?de Saussure)?认为:“语言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东西,同时对任何人又都是共同的,?而且是在储存人的意志之外的。语言的这种存在方式可表以如下的公式:1+1+1+......= 1(集体模型)”。(索绪尔,中译本:41)也就是说,语言是一种纯系统的框架。(2)结构主义“关于语言的定义是要把一切跟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系统无关的东西,简言之,一切我们用‘外部语言学’?这个术语所指的东西排除出去的”。(同上:?43)显然,这种观点把语言视作一种自足、封闭系统的框架,把语言与民族、社会、文化、政治、时空等因素割裂开来。(3)在语言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语言和言语概念并加以严格区分的是索绪尔,但他对言语采取了“搁置”?的态度,认为“言语活动的整体是没法认识的,?因为它并不是同质的”,语言学“是以语言为唯一对象的”。(同上:?42)实际上,他所承认的语言学仅是“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语言学是单一语言的框架。客观地讲,三个理论框架的思想对语言系统的研究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这些“框架”?

当今世界文化战略态势浅谈

当今世界文化战略态势浅谈 浦启华 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所 国家在判断自身的文化安全状态,制定国家的文化安全战略时,不能不对当今世界的文化战略态势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什么是文化战略态势呢?文化战略态势就是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强弱对比、战略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么,当前的世界文化战略态势是什么呢? 一、当今世界的文化战略格局 所谓的世界文化战略格局,就是世界各文化体之间的实力对比状况。人有强弱之分,国家的文化也有强弱之分,有强势文化,也有弱势文化。各国文化实力对比的结果就形成了世界文化战略格局。 那么,当今世界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战略格局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说明白什么是强势文化?什么是弱势文化? 所谓的强势文化就是一种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处于世界文化发展前列的文化。其特征是,这种文化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产生了大量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文化成果,科学技术水平处于世界中心地位,其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地位,并因此受到人们的推崇,其大众文化受到世界范围的追捧,文化产品广泛畅销、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处于积极进取态势,对其他文化形成一种强大的竞争压力的文化就是强势文化。反之,则是弱势文化。 人类文化的这种特征或现状可能令许多人心中很不痛快,但这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其中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有一至两个文化个体作为强势文化而处于世界文化战略格局的中心地位。有人据此计算出一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波周期,也叫基督周期,即每一千年为一个周期,每一周期内都有一两个强势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中心。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的人类文明中心是东方大河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公元 461

当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当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纵观语言学百年历程,索绪尔的理论对现代语言学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可以说现代语言学是一个索绪尔时代。伴随着新时期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频频出现,思维认知的不断进步,近几十年内正在进行的语言研究与先前现代语言学的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基础上延伸、发展不同,当代语言学开始走上一个极端而与之相矛盾,并在这种矛盾中酝酿出自己独特的理论,不同理论的碰撞使当代语言学呈现一番新特征并向更深广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当代语言学大致有如下特征: 一、在研究对象上,当代语言学不再局限于对语法的单调研究和语言的结构分析,而是注重意义,语篇,实例。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注重形式有三种方法,其一是完全用语法分析。20世纪50、60年代,语法被认为才是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所在。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在语言的互相学习中,研究发现不同语言仅仅在形式上的对应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语义问题不得不考虑。到了跨世纪的前后十年,语义学开始进入语法学,并对语法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开始不考虑语义,后来逐渐加进语义。配价语法、功能语法等语言学理论逐渐升温。这些语言学理论和方法都是重视语义的。其二是完全用逻辑;其三是用语料库。这三种都没有成功。在此情况下,语义学的兴起,在语言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在这点上,当代语言学既是对现代语言学的反动,又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二、在研究方向上,重视应用性的研究,注重对其功能的探讨,功能语法的兴起形成一股学术思潮。当代语言学研究从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更加注重对语言价值的分析和语言功能的研究,并形成了众多的功能语法流派;新技术的出现扩大了语言学的应用范围,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同有关学科的某些实用研究结合起来,着重解决有关学科及语言学本身所涉及的应用方面的问题,不局限于语言系统,而是扩展到语言实用性上。有的着重在语言交际上的运用,有的着重其在话语中的运用。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人们愈来愈感到语言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除语言本身的结构以外,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语言的使用者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只有结合这些因素对语言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才能真正揭示出语言的本质和规律。对语言研究的这一新的认识使得语言学从语言自身结构的研究扩大到了语言使用诸问题的研究,语用学、篇章语言学等一类的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便是这种研究重心转移的直接结果。 三、在学科门类上,当代语言学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产生了一些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开始兴起。一方面,从其本身来说,当代语言学更加注重对语言进行动态的、整体的研究,超越了以往结构主义静态的、系统的研究,并由此生成了众多的语言学流派,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当代语言学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对语言学

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同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今天,要对世界政治发展趋势做出判断,离不开对中国实力及其在全球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出评估;同时,要判断中国的发展方向,也必须研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研究世界政治的走向和格局的变化。我想分四个方面,对当前世界政治的特点、发展趋势和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个人的一些分析和思考。 当前世界政治的第一个特点,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它促进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繁荣、技术进步、信息沟通、人员流动,增加了政府透明度。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降低了战争的危险,提高了政治冲突的门槛。但是,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近年来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伴随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出现的是: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超高消耗、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财富的集中及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资本与人力资源加速流通所带来的更为复杂的社会矛盾。金融动荡、粮食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非法移民、跨境犯罪、恐怖活动、传染疾病、产品安全等等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议题。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此次全球金融风暴,暴露了在缺乏有效、严格的国内监管机制和国际协调机制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严重弊端。这场危机虽然发生在金融和经济领域,但是必然会蔓延到政治和其他领域,带来收益分配方面的更大失衡,激化一些国家的社会矛盾。 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非传统安全问题同以领土主权为核心的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各国的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增加了国际政治中的冲突因素。例如,人们开始担心,能源、粮食、水资源的紧缺,将使一度趋于缓解的领土争夺死灰复燃。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冷战后世界上的武装冲突集中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其中绝大多数为国内冲突,而国内冲突又经常引发国际冲突和地区动荡。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一旦危及实体经济,引发经济衰退,原有的冲突和动乱将会加剧。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的30年。中国既同其他国家分享了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成果,也同许多国家一样,正在遭遇全球化的负面效应,面临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严重挑战。仅在2008年,就出现了南方寒冬雨雪、汶川地震等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一些涉及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的事故。国际石油价格的大起大落、西方金融风暴等国际因素,也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归纳起来,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至少面临四大挑战:一是物质资源特别是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二是生态环境恶化;三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拉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3)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4)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从实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市场体制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影响。现代化的中国所面临的缺陷问题,单一的讲,就是自身的水源不足问题;所具有的优势就是制造也的发达。首先,水源问题;这是我国自身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北方水源日益捉襟见肘,而单靠我国自身解决此事,是有点困难。内蒙,东北,华北,京津地,均可以感觉到严重缺水的窘态。由此带来的就是沙尘暴的日益强大,对整个世界环境也是大为不利的。其解决之道:从我国自身方面来看。一是海水淡化;一是南水北调。在我看来,海水淡化成本太高,而现实的可操作行又太差。这条路在现有的条件下是行不通的。南水北调,南水源于长江之系,南水本身并不充裕。且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看,也并不可取。那解决的方案呢?就是引俄罗斯贝加尔湖水注入我国北方,这样我国整个北方就会有充足的水源,并且有利于全球的环境问题。《世界地理》显示“每年有60亿吨的高清澈高含痒的贝加尔湖天然矿泉水白白流入北冰洋化为海水。”在北极溶入亿万年的冰块,宝贵富足的水资源就这样为人类源源不断的制造着北极的极度寒冷,且贝加尔湖南引对西伯利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极度寒冷状态也是大有好处的。对全球化的今天,是资源不浪费,是对环境问题也有利的。其次,中国自身的优势是制造业。1978年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我国与全球化的第一次接触。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是我国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0333040105 柯敏 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

当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高艺

当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8级3班高艺104440806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语言学的研究进入了当代语言学时期。 众所周知,“20世纪的语言学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研究范式的转变—— 第一次是从传统的语文学向现代的语言学、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向结构描写语言学的转向。这发生在本世纪最初的三十年,代表人物是索绪尔、鲍厄士、布龙菲尔德、萨丕尔。从此,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人文科学。后来,经过霍凯特、海里斯等人的努力,以分布分析为核心的描写语言结构的技术趋于成熟。 第二次是从描写语言符号系统内部的成分和构造的结构主义向解释语言的运作机制、进而揭示人类心智特征的认知主义的转向。这发生在五十年代末,以乔姆斯基创建转换生成语法为发端,形成了震惊学术界的乔姆斯基革命。从此,语言学从单纯受惠于哲学、心理学,转变为对哲学、心理学、医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学科产生巨大影响,并成为当代人文科学中的领先科学。”[1] (一)语言的发展变化有不平衡性、渐变性、相关性、规律性等特点,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语言学的研究出现了以下几个主要流派和特点。 1.转换生成语言学,代表人物乔姆斯基。“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转换生成语法既是结构主义的继承,又是结构主义的反动。”[2]19转换生成语法强调对人的语言能力做出解释,而不应满足于对语言行为表面现象的观察和描写,“它要研究的是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2]20。认为语言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套形式化的演绎系统,一套有限的语法规则。这套规则既能生成出无限合乎语法的句子,又能解释各种句子内部的语法关系他语义上的歧义性。 2.生成语义学和格语法:生成语义学的代表人物雷可夫、罗斯等,取消了深结构这一层次,并认为“语义是句法的基础,逻辑是语义的基础。提出了由语义、语汇、转换和语音四部分组成的语义学理论模式。”[2]20语义部分生成语义表达,语义表达通过语汇部分和转换部分而得到表层的短语标记,然后通过语音部分得到语音表达。格语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菲尔墨。他认为,“标准理论无法说明类似下列句子职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有何区别:The child opens the door. / The key opens the door.这种名词短语与动词短语之间的功能关系只有用更深一层的语义区别才能解释清楚。”[2]21 3.认知语言学:“1989年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学术会议和1900年《认知语言学》杂志创刊,标志着认知语言学派的形成……认为语言不是直接表现或对应于现实世界,而是有一个中间的认知构建层次将语言表达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关是功能主义。”[2]21 4.层次语法和法位学:层次语法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语言学家兰姆。“层次语法赞成索绪尔和叶姆斯列夫的观点,认为语言是一套关系体系,语法的任务就是把语音符号同意义联系起来。”[2]22法位学的代表人物是派克,他把语言分为音位等级、语法等级和所指等级三个等级系统,把语言的使用分为静止的、运动的、关联的三个角度,认为“语言中任何单位都具有轨位、类别、作用、接应四个特征的语法单位”[2]22,“法位学语法超越了句子的限制,着重分析段落和句群。”[2]22 5.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在英国语言学家弗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

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中国还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促进对外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每年约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实现的。贸易顺差从1994年起开始连年增长,。 3、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就业。中国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工带,吸收了近两亿农村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一批新型的技术工人和具备先进理念的服务人才充实到就业队伍,为国内经济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国际水准的劳动力。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同构成机遇方面相比,经济全球化也必然带来一些挑战。其根本原因是,国际垄断组织经常在损害别国利益的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经济全球化加大了我们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经济全球化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在经济实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在拉大。 2、经济全球化阻碍了中国经济的产业发展升级。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它们凭借其经济与技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趋势Word版

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隋唐开始,中国就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用来选拔官员。而到了如今,中国的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有文科与理科之分,供学生适应选择自己的专项。 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弊与利,在我国社会民众中有较大的争议,有的认为利大于弊,也有的认为弊大于利。大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缺陷,只注重书本的知识,只凭试卷考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标准状况,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到底教育目的价值在哪?教育家罗崇敏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捍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

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目前,教育部也在积极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的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使“德”与“体”提升到与“智”相同的地位,三者共同发展,缺一不可。一个学生,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的弊端。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当代语言学研究趋势

当代语言学研究趋势 1.内容上从研究形式到研究意义 当代语法研究三大块 形式语法功能语法语义语法(形式与意义的双向研究) 隐性语法关系:喝快了酒喝光了酒喝醉了酒 语义分析的各种学说 语用学语言哲学功能语义学认知语义学 George Lakoff 的生成语义学与认知语言学 James Martin 的语篇语义学(discourse semantics) 2.方法上从思辨到充分的实例分析 语言实例分析的方法: 扩展移位替换插入删略 语料库方法 收集大量语料 利用语料库 3.单位上从研究句子到研究语篇 ?Robert Longacre(1983):语篇语法(the grammar of discourse) James Martin 的语篇语义学 ?郑庆君《汉语话语研究新探》 ?陈满铭(台湾)《篇章结构学》 ?刘勰《文心雕龙》 4.当代语言学的分支 语义学、语用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词汇学、修辞学、语音学、 语体学、方言学

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篇章语言学、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工程、人机对话、自然语言处理 5.当代语言学的三个向度 ?语言——符号——社会 发端: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发展:叶尔姆斯列夫、雅柯布森 相对独立:布降菲尔德 反对:乔姆斯基弗斯韩礼德、海姆斯(Hymes)和拉波夫 ?语言——人脑——心智 a.语言与心脑:天赋与养育之争;Lenneberg的母语习得关键期假说; Chomsky的笛卡尔心智模型; 皮亚杰的经验建构理论 b.语言与心身:即身构心智,Langacker的认知语言学、Gardner的实景认 知 (进化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儿童语言研究、二语习得) ?语言——媒介载体——技术 系统表征信息媒介编码 从人脑表征到电脑表征 人工智能,机器翻译,语言工程,人工神经网络信息处理系统 6.中国当代语言学的其它课题 语言接触学(方言接触)语言类型学 文学语言学语言与文化研究汉语国际推广

最新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对世界各国都是有利有弊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必须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它,在充分的利用其有利的一面的同时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本文主要就经济全球化的弊端简要地予以评价,并探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经济发展。 1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早在150年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其震撼世界、震撼历史的《共产党宣言》中就已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 历史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论断。因为当年的“世界性”,现在已“全球化”了。事实上自20世纪晚期随着冷战告终,“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最时髦的议题。“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

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 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间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笔者认同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得出的结果。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借助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这四个载体,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真正的地球村。使得全球公司、各国企业、经济和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起点是不同的,再加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国际经济组织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操纵,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则“理所当然” 的由发达国家制定。因而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最大的便更加“理所当然”的是社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特征及趋势

2012年1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Dec.,2012 第30卷第6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0 No.6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特征及趋势 胡 平 (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万州404100) [摘 要]语言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到现今已经成为一门具有自身完善理论体系的现代学科,中国的语言学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其理论建设、实地调查及宏观研究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语言学的研究也是不断变化的,在未来,语言学研究的信息化及国际化趋势也在不断地加强。因此,国家一定要增加语言学方面的财政投入,大力培养人才,引导学者们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去促进语言学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语言学;特征;趋势 [中图分类号]H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6-0108-03 一、语言学研究的回顾 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类能够自由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得以沟通的载体。语言学就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科学,笼统来说,语言学的发展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现代意义上的语言科学却是产生于19世纪。语言学产生的时间虽然较晚,但是发展极为迅速,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早期,语言学主要是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对象,到现在,其研究对象的范围扩展到环境对语言学的影响、语言学在现代的作用等多个方面,并且语言学逐渐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产生了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交叉学科,更加偏向于应用研究,将语言学的发展与实际的应用结合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语言学开始借助于计算机等现代研究工具,原来偏重于理论研究,现在开始逐渐结合实验研究。 中国的语言学起步较晚,并且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人们对语言学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没有给予语言学应有的地位。很多的大学生并不愿意选择学习语言学,并且语言学的学习没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要靠长期不断的积累才能显示出成效,但是很多人并不能坚持下去,往往中途放弃,这给语言学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目前我国语言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很多汉语识别的计算机软件都是首先由国外研发而成的,这会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我们国家日后的发展,我们一定要认清语言学发展的重要性,加强语言学的研究。要想更清楚的进行语言学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到语言学自身的学科特点,以及日后的发展趋势,这样我们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 更好地促进语言学的研究。 二、语言学发展的特点 (一)综合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发展 语言学作为一种系统的学科,要想取得快速的发展,就要有一种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西方语言学的每一步发展都得益于有一种进步的哲学理论作指导,而我国古代哲学却对没有语言学研究起到积极的指导作 用。[1] 从历史上看来,我国古代的理论较注重于解决现 实的问题,但是很少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论来指导学科的发展。建国以后,我国的学科建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中断,改革开放后,各学科进行重建,语言学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引进国外的理论,这是语言学的初步发展阶段,主要是以描述性的介绍为主,让广大学者们初步了解到系统的语言学的学科理论。西方的语言学理论是与西方的语言状况紧密联系的,与我国的语言学现状有不同之处,在了解了西方的理论建设后,我国的广大学者联系我国的语言状况,将西方的语言学理论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出版了一批结合中国实际而写成的语言学方面的著作,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广大学者们进行进一步地抽象与提升,总结出适应我国语言学发展的综合性语言学理论,使下一步的语言学研究有了理论指导。 (二)逐渐开展实地调查 为了使研究更加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际的调查,应用性的研究不断发展。语言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符号系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工具,语言学研究 108 [收稿日期]2012-08-15 [作者简介]胡平(1978-),女,重庆合川人,硕士,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与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