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方法专题六+递推法(精品)

物理方法专题六+递推法(精品)
物理方法专题六+递推法(精品)

2019-2020年高一物理同步辅导教材第7讲

一、本讲进度:第二章直线运动 §2.6 自由落体运动 二、学习指导: 1.自由落体运动专指这样的运动:(1)初速v0=0;(2)仅受重力作用。空中下落物若初速为零,又忽略空气阻力,就符合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这时,不管物体形状质量如何,都以同样的规律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而且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2.在同一地点,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都相同,有专用符号g,对此需注意几点:(1)“同一地点”指有相当地域范围但此地域范围又不过大的区域;(2)有明显纬度差异的地区g的数值不同;(3)同一地域有较大高度差异的不同处g的数值也不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v t=gt,h=,。其余有关匀变速运动的一些结论,以及对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一些结论,都可用来处理自由落体运动。 4.课本P37图2-25一张照片提供了一种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方法,在这个实验方法中,可采用公式来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如果此照片拍摄时相隔0.01s曝光一次,请你由照片估算测出的g的数值。 5.还有一种运动也常见:物体以竖直向上的初速v0抛出,之后仅在重力作用下运动,这种运动叫竖直上抛运动。因为也是仅受重力作用,它具有与自由落体运动一样的加速度g,但因g 的方向竖直向下与v0反向,所以物体上升阶段作的是匀减速运动。请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1)写出竖直上抛运动三个主要运动规律。 (2)(2)它到达最高处的速度多大? (3)(3)它升到最高点用去多少时间?升起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三、典型例题讲评: [例1] 一物自高空O处自由下落,经过A点到达另一B点,已知物体在B处的速度是A处速度的,A、B两点间的距离是7m,问O点和B点间距离是多少? (思路) 解一:设从O→A运动时间为t,下落高度为h;从O→B运动时间为t’,下落高度为h’。由题给条件,思考进一步思考已知h’-h=7m,如何再求h’? 解二:能不能由一步得到 [例2] 一根长8m 落,该杆通过距杆下端10m 10m/s2) (思路) 作出杆下落过程示意图如图1 B端到达P时杆的位置是Ⅲ。 所谓杆通过P [例3] 从地面点燃发射后,它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少?它能上升的最大高度是多少?从开始起动升到最高点一共要多长时间?(g取10m/s2) (思路) 在前2s内,因有火药燃烧产生的外力推动,火箭的上升运动不同于前面说的“竖直上抛运动”,是一个a≠g的向上的匀加速运动。 请思考:1. 火箭升到最高点的运动可分为几阶段,每阶段各作什么运动?2. 什么时候达到最大速度?3. 前、后运动之间的联系如何?

探析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及策略-物理论文

探析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及策略-物理论文 探析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及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与实施,其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不能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满足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基本需求。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的知识点繁多,而且内容比较抽象,若是学生在学习时不能真正地思考,深入挖掘其内涵,学生就很难学好物理,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生动地组织教学,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简单谈谈在新课标教学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方法及策略,为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学生虽然在生活中看到过种种现象,却没有深入地思考,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从而感觉物理知识是深奥的,是晦涩难懂的,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从而使得物理学习的效率低下,成绩下降。面对这样的学习现状,教师要将物理现象引入课堂,启发学生思考,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究欲望,保证学习的质量。 我在教学中就曾经以“生活中的物理”为主题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比如,坐在快

速行驶的车上,在转弯的时候,会感觉向外甩,这是离心现象;在游乐园坐海盗船,从上往下落有失重现象;长期堆煤的墙角会发黑,这是固体分子的扩散现象等。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入到物理课堂中,学生在熟悉的现象中找寻其存在的物理知识,体会物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就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有十分强烈的参与课堂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现代教育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多媒体集声音、图形、视频于一身,使其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中物理虽然与生活联系密切,但是很多知识都具有抽象性,若是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口头讲授学生很难真正地理解这些知识,而多媒体则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万有引力定律”时,如果教师只是用语言介绍运动的过程,学生很难理解天体运动的规则,而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学生就可以形象地理解运动的过程与规律,从而在脑海中对天体的运动形式形成一个模式,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又如,一些难以亲自操作的实验,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像重核裂变、轻核聚变的过程,课堂上无法做这些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但是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将裂变、聚变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也就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法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的学科,其知识性与逻辑性都很强。学生要想学好物理,只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是行不通的。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关于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 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详见附表)

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A、B两类。其中:A为核心内容,共74条,建议学时数不少于126学时,各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A类内容各部分的学时分配进行调整;B为扩展内容,共51条。 1.力学(A:7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5条) 2.振动和波(A:9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3.热学(A:10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4.电磁学(A:20条,建议学时数?40学时;B:8条) 5.光学(A:14条,建议学时数?18学时;B:9条) 6.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A:4条,建议学时数?6学时;B:3条) 7.量子物理基础(A:10条,建议学时数?20学时;B:4条) 8.分子与固体(B:5条) 9.核物理与粒子物理(B:6条) 10.天体物理与宇宙学(B:3条) 11.现代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物理基础专题(自选专题) 三、能力培养基本要求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 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阅读并理解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物理类教材、参考书和科技文献,不断地 扩展知识面,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新知识结构;能够写出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小结或小论文。

物理方法

1.控制变量法: (1)定义:在研究一个量与多个因素关系时,将一些因素固定不变,分别只研究该量与一个因素的关系,从而使问题简化。 (2)举例: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时,先将电阻固定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然后再将电压固定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2.转换法: (1)定义:将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 (2)举例:磁场看不见,撒上铁粉,通过铁粉的有序排列“看见”磁场并进行研究。 3.放大法: (1)定义:放大、扩大、变大或增加某些因素使问题更容易解决。许多情况下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转换法。 (2)举例:将带有细玻璃管的塞子插到装满水的瓶口,显示玻璃瓶的微小形变。 4.换元法(替代法): (1)定义:换元法就是运用替换或代换的方法去进行创造的方法。 (2)举例: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平面玻璃代替平面镜进行研究。研究透镜时,用冰块去代替玻璃制作简易的透镜。 5.等效法: (1)定义:两种现象在效果上一样,因此可以进行相互替代。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替代法。 (2)举例: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6.分类法: (1)定义:将许多东西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组。 (2)举例:将汽化现象分为蒸发、沸腾两类。 7.比较法: (1)定义:找到两种东西(现象、物理量等)的相同点、不同点。 (2)举例: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8.类比法: (1)定义:由两种东西的一部分相似之处,推测其他部分也可能相似。 (2)举例:研究功率时,想到功率表示做功快慢、速度表示运动快慢这一相似性,推测功率在定义、定义式、单位等方面也可能与速度相似。 9.拟人类比法: (1)定义:拟人类比又称“亲身类比”或“角色扮演”。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设想自己变成了问题中的某些事物,从而去设身处地、亲临其境地感受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是一种特殊的类比法。 (2)举例:在研究分子热运动时,可以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一个个的分子。 10.模型法: (1)定义:将研究的问题在抓住要点的基础上进行简化、抽象,建立模型,运用模型去更方便地研究问题。 (2)举例:为研究光现象,引入“光线”这一模型。 11.等价变换法: (1)定义:让学生把有关知识的数据、形象、动作、符号、公式、实例、文字叙述等各种信息自由地变换表示,培养学生联想能力。 (2)例如,在研究压强时,将压强定义式变换为定义的文字叙述,或相反。

上海市2020年中考物理备考复习资料汇编专题14物理科学方法(含参考答案)

中考物理备考复习资料汇编: 专题14初中物理常用研究方法+练习题 一、初中物理常用研究方法 1、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 例如在“探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实验中,我们可以先将电阻人为的控制(即不变),改变其两端电压的大小,再测出各个电压值所对应的电流的大小,从而可以得出:电阻一定时(同一导体),通过的电流和电压成正比。 2、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用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代替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等效替代法既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常用的方法。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有两处用了等效替代法。第一处用玻璃板替代了平面镜。为什么这样替代呢?因为用平面镜不便于确定虚像的位置,我们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是为了获得视觉上的等效。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都能成像,不同之处是玻璃板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规律。第二处用一根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点,来替代所成的像。 3、建立物理模型法 所谓物理模型,是人们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探讨物理事物的本身而对研究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描述,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采用理想化的办法所创造的,能再现事物本质和内在特性的一种简化模型。 实际物体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往往可抽象为理想的研究对象,即物理对象模型。物理中常见物理对象的理想模型有:质点、单摆、光线、磁感线、薄透镜、点光源、汤姆逊模型、卢瑟福模型等。 4、类比法

高一物理同步辅导-常州(第1讲)

高一同步辅导材料(第1讲) 一、本讲进度: 第二章 直线运动 §2.1 机械运动 §2.2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2.3 速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二、学习指导: 1、正确理解“质点” 自然界中任何事物及其运动都是较复杂的,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就是暂时撇开起作用很小的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大小在研究的问题中起作用很小,我们就暂且不管它而将物体看成一个质点。“质点”是高中物理第一个接触的理想化模型,用理杰模型来研究物理问题是常用的思想方法。 不要误以为很小的物体是质点。当物体的线度比起运动距离很小,或物体作平动时,物体便可看作质点,因为它的形状大小对讨论运动作用已很小。 2、为什么要引入“位移”这个概念?对于物体运动生活中习惯的认识是走了多少路程,但路程只指轨迹的长度,不能确切指示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这点是掌握一个运动必不可少的)。如图1,已知t 、s (1)加速度t v v a t 0-=(或等为t v a ?=)表示的是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而非速度变化的多少。a 大 只表示速度变化快,不是表示速度变化大。 (2)不要望文生义将加速度理解成“加出来的速度”。牢记加速度a 、速度v ,速度的变化v ?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因而a 的大小与v 和v ?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v 很大的匀速运动a 为零,v 为零时a 可以不为零;速度变化v ?很大,但所用时间t 也很大时,a 不一定大。 (3)加速度是有方向意义的矢量,取初速v 0的方向为正方向时v t >v 0 ,则 t v v a t 0-=>0,即a 与v 0同方向,此时对应的物理情景是加速运动;若v t

大学物理基本要求(正式)word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正式报告稿)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 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详见附表) 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A、B两类。其中:A为核心内容,共74条,建议学时数不少于126学时,各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A类内容各部分的学时分配进行调整;B为扩展内容,共51条。 1.力学(A:7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5条) 2.振动和波(A:9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3.热学(A:10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4.电磁学(A:20条,建议学时数40学时;B:8条) 5.光学(A:14条,建议学时数18学时;B:9条) 6.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A:4条,建议学时数6学时;B:3条) 7.量子物理基础(A:10条,建议学时数20学时;B:4条) 8.分子与固体(B:5条) 9.核物理与粒子物理(B:6条) 10.天体物理与宇宙学(B:3条) 11.现代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物理基础专题(自选专题) 三、能力培养基本要求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 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阅读并理解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物理类教材、参考书和科技文献,不断地扩展知识面,增强独

初中物理探究方法

初中物理探究方法 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有许多,经常用到的有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等效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科学推理法等。 研究某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往往要同时用到几种研究方法。如在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同时用到了观察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转换法(把电阻的大小转换成电流的大小、通过研究电流的大小来得到电阻的大小)、归纳法(将分别得出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的信息归纳在一起)、和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电阻与长度有关时控制了材料、横截面积)等方法。可见,物理的科学方法题无法细致的分类。只能根据题意看题中强调的是哪一过程,来分析解答。下面我们将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进行一下分析。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 可以说任何物理实验,都要按照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条件来研究。 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中学物理实验难以同时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而是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这“两个关系”,最终得出欧姆定律I=U/R。 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不变,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 中学物理课本中:1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4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5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6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7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8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9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10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11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12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13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14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15研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粗细、松紧、长短的关系;16研究物体吸热与物质种类、质量、

人教版-2018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探究题专题(含答案)

台江一中2017-2018学年度半年及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 一、实验,探究题 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m/s. (5)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小丽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进行实验,并将系在细线上的轻质小球靠近音叉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中通过观察小球是否被弹开来显示实验现象. (1)若在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只敲击了乙音叉,听到乙音叉发声同时也看到小球被弹开,说明它也在振动发声,由此说明. (2)轻质小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答:. (3)这种思维方法叫做(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某同学在做研究某物质熔化时的规律的实验时得出如下数据: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加热时间 (min) 温度(℃)64 68 72 76 80 80 80 80 84 88 92 96 则由装置图(如图)和上表数据可知: (1)此物质一定属于.(填“非晶体”或“晶体”) (2)此物质的熔点是,在第10min时,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 存态”) (3)此物质的温度达到72℃时,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4)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 (5)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其中烧杯中的水面应(填“高 于”或“低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 (6)此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4、如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的装置示意图.

高一上物理同步辅导3追及和相遇问题

第三讲追及和相遇问题 【考点解析】 追及和相遇问题一般是研究两个物体分别做直线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关系。一般把同方向的运动称之为追及,相向运动称之为相遇。这类问题的核心是分析清楚二者的位置关系,同时兼顾运动时间关系和速度大小关系。研究的手段一般是借助速度-时间图像和位置关系示意图建立方程并求解,当然,必要时要讨论结果是否具有物理意义。【题型分解】 1.利用v-t图分析追及和相遇问题 解题要点:特别留意物体运动的初始位置,勤画位置关系示意图 3.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在t=0的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t图中(如图所示),直线a、b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秒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0~10秒内两车逐渐靠近 B.在10~20秒内两车逐渐远离 C.在5~15秒内两车的位移相等 D.在t=10秒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 4.如图所示,Ⅰ、Ⅱ分别是甲、乙两小球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运动的v-t图线,根据图线可以判断() A.甲、乙两小球做的是初速度方向相反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B.图线交点对应的时刻两球相距最近 1. 2.

C .两球在t =2 s 时刻速率相等 D .两球在t =8 s 时发生碰撞 2.追及问题 解题要点:分析位置关系,找到出现距离极值的条件,列方程求解。 3.相遇问题 解题要点:重点理清时间和位置关系,可对两个质点分别指定正方向。 7.据统计,城市交通事故大多因违章引起.在图中,甲、乙两辆汽车分 别在相互垂直的道路上,沿各自道宽的中心线(下图中虚线所示)向前匀速行驶,当甲、乙两车的车头到十字路口(道路中心线)的距离分别为30 m 、40 m 时,道口恰处于红、绿灯转换,甲、乙两车均未采取任何减速或制动等措施,以致两车相撞.已知两车型号相同,汽车的车长为5.2 m ,车宽为1.76 m.并已知甲车的车速为v 1=40 km/h ,设两车相撞前均为匀速行驶.试判断在穿过路口过程中,乙车车速的范围. 8.在某市区内,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速度v A 向东匀速行驶, 一位观光游客正由南向北从斑马线上横穿马路.汽车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游客正在D 处)经0.7s 作出反应,紧急刹车,但仍将正步行至B 处的游客撞伤,该汽车最终在C 处停下,为了清晰了解事故现场,现以下图示之,AC 段是汽车轮胎在路面上的擦痕.为了判断汽车司机是否超速行驶,警方派一警车以法定最高速度v m =14.0m/s 行驶在同一马路的同一地段,在肇事汽车起始制动点A 紧急刹车,经14.0m 后停下来,在事故现场测得AB =17.5m.BC =14.0m ,BD =2.6m.问: (1)该肇事汽车的初速度v A 是多大?有无超速? (2)游客横过马路的速度大小? 5. 6.

物理实验探究方法

物理实验探究方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一、观察法观察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发生条件下所显现的有关事物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们收集获取记载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简单的讲观察法就是看仔细地看。但它和一般的看不同,观察是人的眼睛在大脑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的感知活动。因此,亦称科学观察。 实例:水的沸腾: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刻度值。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温度计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示数变化;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可让学生观察小纸片在扬声器中的运动状态,观察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激起水花,观察蟋蟀知了鸣叫是的情况,就会发现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除此之外还有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滑动摩察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二、比较法比较法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都可以通过比较确定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比较是抽象与概括的前提,通过比较可以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利用比较又可以进行鉴别和测量。因此,比较法是物理现象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比较法有三种类型:1异中求同的比较。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而找出其相同点。2同中求异的比较。即指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而找出其相异点。3同异综合比较。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的相同点相异点。 实例:象汽车轮船火车飞机它们的发动机各不相同但都是把燃料燃烧时释放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装置。而汽油机和柴油机虽然都是内燃机但是从它们的构造、吸入的气体、点火方式、使用范围等方面都有不同。再如蒸发与沸腾的比较两者的相同点都是汽化过程。不同点从发生时液体的温度、发生所在的部位及现象都不同。还可以用比较法来研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压力;电功与电功率等。 三、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指讨论多个物理量的关系时通过控制其几个物理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物理量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物理量影响某一个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的表格上的反映为某两次试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若两次试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之,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实例:在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时,为了研究方便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每次须挑选两根合适的导线,测出它们的电阻,然后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应选用材料横截面相同的导线,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应选用长度和横截面相同的导线,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的关系,应选用材料和长度相同的导线。`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研究动能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粗细、松紧、长短的关系;研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种类质量温度的变化的关系;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电功或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影响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因素采用此法。 四、等效替代法所谓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复杂的问题变换成熟悉简单的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思维方法,它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实例:研究串联并联电路关系时引入总电阻(等效电阻)的概念,在串联电路中把几个电阻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串联电阻都大,把总电阻称为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在并联电路中把几个电阻并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并联电阻都小,把总电阻称为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在电路分析中可以把不易分析的复杂电路简化成为较为简单的等效电路;在研究同一直线上的二力的关系时引入合力的概念也是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五、转换法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 实例: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可证明一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马德堡半球实验可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雾的出现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影子的形成可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月食现象可证明月亮不是光源;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指南针指南北可证明地磁场的存在;扩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探究题及简答题专题

2014-2015学年九年级物理复习专题——(实验探究与简答题) 1、(2012?辽阳)小红在探究砂石和水的吸、放热性能时,采用如图甲和乙所示的装置. 2、(1)本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小红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质量为200g的水和砂石加热相同的时间,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请将图乙中水加热后的温度填写在下表的空格处. 物质名称加热前温度/℃加热后温度/℃¥ 加热的时间/min 水242 、 砂石 242742 热容为_________J/(kg?℃). (3)小红查比热容表发现,砂石的比热容为×103J/ (kg?℃).通过实验得到砂石比热容与砂石真实比热容之 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我们采用了“转换法”.下面四个研究实例中 也采用了这个方法的是___________. A.利用木块被碰撞后移动的距离来比较物体动能的大小 B.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C.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行对比 D.串联电路中,等效电阻与各串联电阻之间的关系. 4、— 5、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现用电流表、电压表、分别测出通过灯泡的电流和灯泡两端的电 压,电路中电流约为,并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的电流,要求滑片向右滑动时灯泡变亮.(1) 按要求连接实物图. 6、(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_______状态,变阻器的滑片应处于________端(填A或B) .(3)滑片P向左移动时,电流表实数变_____,灯泡亮度____(填“变亮”、“变暗或“不变 (4)若闭合开关灯不亮,但电压表示数约等于电源电压,此时故障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如果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反偏,此时故障是____________. ~ 3、某同学在探究物体内能改变的方法时作了两个实验: (1)如图甲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我 们会看到______的现象,说明内部气体的______升高,____增大(2)如图乙所示,大口玻 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通过打气筒给瓶内打气,达到一定程度时,瓶塞跳 出,同时还能看到_______的现象,其能量转化过程是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3)如图丙所示在试管内装些水.用橡皮塞塞住,加热使水沸腾,会看到橡皮塞被________, 同时管口出现“白雾”,这是管内水蒸气_______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水蒸气的_______ 能转化为橡皮塞的______能. (4)如图丁为研究气体扩散的实验装置,两个瓶中分别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无色 空气,抽取中间的玻璃 板,过一段时间发现两 个瓶子都变成红棕色, 这种扩散现象说明了 ____________;其中二 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 于空气的密度,为了增 强实验的可信度,下面 一只瓶子里应装入______________气体. , %

高中物理问题教学法的行动研究

高中物理问题教学法的行动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对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认识 2010开始贵州省实行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四个年头,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已成为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能较好的让全省高中教师能尽快掌握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教材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各地方教育局都相应的组了连续三年暑假教师的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每次培训的时间较短(就一到两天的时间)一线老师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新课改革的目的和教学理念及方法。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单向、单一的教学方式,探索符合《物理》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新教材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丰富社会经验,强调健全人格的培养,体现了“育人为本”而不是“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下,失去了对知识的主动思考过程、失去了思维发展及创新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被动局面。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一线老师们都普遍感觉到最令人困惑的现象有三个: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 要求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它 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 会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 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 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 的。 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 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 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 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 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 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详见附表)

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A、B两类。其中:A为核心内容,共74条,建议学时数不少于126学时,各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A类内容各部分的学时分配进行调整;B为扩展内容,共51条。 1.力学 (A:7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5条) 2.振动和波 (A:9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3.热学 (A:10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4.电磁学 (A:20条,建议学时数40学时;B:8条) 5.光学 (A:14条,建议学时数18学时;B:9条) 6.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 (A:4条,建议学时数6学时;B:3条) 7.量子物理基础 (A:10条,建议学时数20学时;B:4条) 8.分子与固体 (B:5条) 9.核物理与粒子物理 (B:6条)

初中物理的主要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的主要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的主要研究方法有:等效(替代法)、建立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转换法、类比法等。 现在说明以及列举例子如下: (一)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学中,将一个或多个物理量、一种物理装置、一个物理状态或过程来替代,得到同样的结论,这样的方法称为等效(替代)法,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所要研究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 ⑴在电路中,若干个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合适的电阻,反之亦可,如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都利用了等效的思想。 ⑵在“曹冲称象”中用石块等效替换大象,效果相同。 ⑶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 (二)建立理想模型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摒弃次要条件,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构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想。在建立起理想化模型的基础上,有时为了更加形象地描述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还需要引入一些虚拟的内容,籍此来形象、直观地表述物理情景。 ⑴匀速直线运动,就是一种理想模型。在生活实际中严格的匀速直线运动是无法找到的,但有很多的运动情形都近似于匀速直线运动,按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大大简化了难题,得到的结果又具有极高的精度,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与实际相吻合。 ⑵杠杆也是一种理想模型,杠杆在实际使用时,由于受力的作用,都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形变,可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就把杠杆理相化,认为它无形变。 ⑶汛期,江河中的水有时会透过大坝下的底层从坝外的地面冒出来,形成“管涌”,“管涌”的物理模型是连通器。 ⑷光线、磁感线都是虚拟假定出来的,但它们却直观、形象地表述物理情境与事实,方便地解决问题。通过磁感线研究磁场的分布,通过光线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中考物理总复习专题一物理探究方法试题

专题一物理探究方法 类型一控制变量法 1.(2016·江西)雨过天晴,善于观察的小红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现路面上积水少的地方一会儿就干了,而积水多的地方很难干。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的质量有关? 【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身边可利用的器材:天平(砝码)、水、烧杯若干、量筒若干。 【方案一】 (1)在相同环境下,选择天平(砝码)、水、两只相同的烧杯; (2)可以使用天平来定量判断液体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的质量有关,具体的做法是: ①实验前,在烧杯中分别倒入不同质量的水; ②调节好天平,把烧杯分别放在天平的两托盘上,通过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③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天平是否仍然平衡。如果平衡,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质量无关。 【方案二】 (1)在相同环境下,选择水、两只相同的量筒; (2)可以使用量筒来定量判断液体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的质量有关,具体做法是: ①实验前,在量筒中分别倒入不同体积的水,记录水的体积; ②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记录水的体积,计算出量筒中水减少的体积; ③如果量筒中水减少的体积相同,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质量无关。 【交流与评估】 你准备选择方案一(选填“一”或“二”)来进行探究,其优点是能观察到质量的微小变化,不足之处是天平的操作较为繁琐(或二操作简单量筒口径太小,蒸发较慢)。 2.(2016·舟山)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甲、乙木板上分别铺有毛巾和棉布,丙木板上不铺任何材料,让小车从相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观察现象。试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本实验中,影响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的因素,除了阻力外,还有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该因素可以采用小车从相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的方法来控制。 (2)实验可得出“阻力越小,运动速度减小得越慢”的结论,支持该结论的证据是__小车在丙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最远__。 3.(2016·成都)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所示。 (1)从弹簧测力计直接读出的是对木块的拉力大小,实验中需要让拉力与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则应满足的主要条件是:木块放在水平面上,拉动木块时,木块应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拉力方向水平。 (2)拉动木块前,应将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放置,然后进行调零。 (3)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相关实验后,在木块上再叠加另一个木块来进行实验.分析叠放木块与不叠放木块两种情况对应的数据,是为了验证下列猜想中的A。 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B.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D.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4)交流评估时,某实验小组提出: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容易稳定。可能的原因是B。 A.木板的长度太长 B.木板的粗糙程度不均匀 C.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太大 D.木块与木板的接触面积太大 类型二转换法 4.小丽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高一上物理同步辅导11共点力的平衡(一)

第十一讲共点力的平衡(一) 【题型分解】 1.平衡条件及其推论 (1)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缓慢运动过程 (2)平衡条件:合外力为零 (3)平衡推论: 二力平衡:A.二力等大,反向,共线 三力平衡:B.任两力的合与第三力等大,反向,共线 C.三力矢量可形成一首尾相接的封闭三角形 D.三力相互平行,或延长线交于一点 多力平衡:E.任一力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等大,反向,共线 F.在任一方向上合力为零 1.下列物体中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A.沿斜面匀速下滑的物体 B.竖直上抛的物体到达最高点时 C.做匀速率圆周运动的物体 D.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 2.如图所示,木块在外力F的作用下沿粗糙水平地面匀速运动,则拉力F与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合力的方向一定是() A.向上偏左B.向下偏右 C.向左D.竖直向上 2.单个物体三力平衡 (1)合成法 (2)分解法 (3)矢量三角形法(动态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 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块在三根细绳悬吊下处于平衡状态,现用手持绳OB的B端,使OB缓慢向上转动,且始终保持结点O 的位置不动,分析AO、BO两绳中的拉力如何变化. 4.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用细线悬挂一小球并放置在光滑斜面上,当用力拉斜面,使其缓慢的向左移动的过程中,细线对小球的拉力__,小球对斜面的压力__ A.变大B.先变大后变小 C.变小D.先变小后变大 5.如图所示,支架ABC,其中AB=2.7m,AC=1.8m,BC=3.6m,在B 点挂一重物,G=500N,求AB、BC上的受力。 F

6.如图所示竖直绝缘墙壁上的Q处有一固定的质点A,Q正上方的P 点用丝线悬挂另一质点B,A、B两质点因为带电而相互排斥,致使悬线与竖直方向成θ角,由于漏电使A、B两质点的带电量逐渐减小。在电荷漏完之前悬线对悬点P的拉力大小() A.保持不变B.先变大后变小 C.逐渐减小D.逐渐增大 7.如图所示,小圆环重G,固定的竖直大环的半径为R。轻弹簧原长为L(L<2R)其倔强系数为K,接触面光滑,求小环静止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 3.单个物体多力平衡-正交分解法 8.如图所示,一物块置于水平地面上.当用与水平方向成60°角的力F1拉物块时,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改用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力F2推物块时,物块仍做匀速直线运动.若F1和F2的大小相等, ) A1 B.2C 1 2 D. 9.如图所示,OA为遵从胡克定律的弹性轻绳,其一端固定于天花板上的O点,另一端与静止在动摩擦因数恒定的水平地面上的滑块A相连。当绳处于竖直位置时,滑块A对地面有压力作用。B为紧挨绳的一光滑水平小钉,它到天花板的距离BO等于弹性绳的自然长度。现有一水平力F作用于A,使A向右缓慢地沿直线运动,则在运动过程中() ①水平拉力F保持不变 ②地面对A的摩擦力保持不变 ③地面对A的摩擦力变小 ④地面对A的支持力保持不变。 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 参考答案:1.A 2.D 3. 逐渐减小,先减小后增大 4. A,C 5. 750N,1000N 6.A 7.θ= arcos kL 2(kR-G) 8.B 9.B 【高考真题】 10.(2012 广东)如图所示,两根等长的轻绳将日光灯悬挂在天花板上,两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5°,日光灯保持水平,所受重力为G A.G和G B B. 1 2 G D. 1 2 G和 1 2 G 11.(2012浙江)如图所示,与水平面夹角为30°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质量m=1.0kg的物体。细绳的一端与物体相连。另一端经摩擦不 计的定滑轮与固定的弹簧秤相连。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弹簧秤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