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

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
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

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

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

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作者:毛蓓颜幼玲邓炜脑室外引流是颅脑外伤、脑出血、急性脑积水常用的引流方法,经颅钻孔脑室穿刺,使脑脊液外引流减压将脑脊液颅内出血排除体外,此方法可以降低颅内压、引流血性脑脊液、颅内给药,控制颅内压;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创口小,主要用于脑出血;以往的方法常用硅胶管接引流袋引流,易滑动、时间短、易感染,引流水平不易控制等缺点。方法我科引用威海村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通过虹吸原理用于脑室外引流。结论归纳我科使用该引流器,病人的护理经验此种引流器适用于对于人体脑积液、脑出血等导致颅内压增高疾病需进行颅脑外引流的患者,取代的以往的引流装置的不足,及时有效的观察病情,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术后的正确护理,取得更好的疗效。脑室外引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07——2010年钻孔引流患者135例,其中脑出血一侧脑室引流112例,双侧脑室引流23例,引流的时间为3——7天,未发现颅内感染。 1.2 方法使用威海村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型号为F12用于外伤、高血压、脑出血、血管瘤、脑积水等导致颅内压增高疾病需进行颅脑引流,通过虹吸原理将颅内积气、积血。通过引流瓶下部导管排向集液袋由引流瓶上部带空气过滤的排气口排出;同时设有三通口便于临床加药,不会出现引流液回流和造成病人交叉感染。以上135例患者均用我科采用的新型的颅脑外引流器引流,术后3——7天CT复查,其中积血、积液完全消失患者118例,大部分消失患者17例,通过无菌操作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1——3万u后,3——5天后复查CT ,大部分患者积血、积液完全消失,均未有患者出现行去骨瓣颅内血肿清除术。 2 讨论脑室外引流术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技术,是抢救颅内高压、脑室出血、梗阻性脑积水等严重疾患的重要方法,可在床边进行,操作简单,作用迅速,效果明显,因此临床应用广泛[1],而脑室外引流器的应用能排除颅内积血、积气,有效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传统的引流袋引流脑脊液,由于不易观察引流滴数,引流速度难以控制,引流袋过高则致引流不通畅,过低可引起低颅内压综合征[2];硅胶管接引流袋不易观察,管道堵塞不易发现,使引流液过少,

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加重病情。如脑室引流,引流管高于侧脑室前角10——15cm,过高达不到目的,过低会引起脑脊液引流过多过快,导致头疼、呕吐,严重者可诱发颅内出血或血肿形成[3].现我科引进威海村松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型号为F12,此种引流器适用于对人体脑积液、脑出血等导致颅内压增高疾病需进行颅外引流,本品包括引流管、导管、集液袋、引流瓶,引流瓶内设有一开口向下的弯管,弯管另一端从引流瓶下部伸出,通过导管连接引流管,通过虹吸原理将颅内的积血、积气通过引流瓶下部导管排向集液袋,引流瓶上部设有挂环和带空气过滤器的排气口。本实用新型采用三通式引流瓶,便于临床加药,通过设置、调整引流瓶的悬挂高度来设定引流压力,其结构简单,操作使用方便,不会出现引流液回流和造成病人交叉感染,可随时准确地反映引流的液体量,使用安全方便,减少并发症,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可广泛应用。取代了临床上以往硅胶管接引流袋不易观察,不便于调节引流高度、注药、引流液反流易引起颅内感染,管道堵塞不易发现,使引流液过少,等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加重病情的缺点。护理同时应严密观察脑脊液,正常的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脑脊液可带血性,以后为淡红色、黄色、淡黄色、透明。若术后脑脊中有大量鲜血,或术后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有脑室内出血,放置时间长,有可能发生感激,脑脊液混浊。脑室外引流一般是3——7天,如观察脑脊液变清亮,复查CT,无明显症状可考虑拔管,拔管前应先试行夹闭管道1d,并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如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可拔管,拔管后应抬高床头15——300注意观察伤口敷料,避免发生脑脊液漏,以利颅内静脉回流。 3 小结脑室外引流术的目的是能有效地引流出脑室内的血液和血性脑脊液,迅速降低颅内压,从而防止或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减少脑功能的损害,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但如果引流的速度掌握不当就会导致病情恶化[4].我科使用颅脑外引流器,取代了以往接引流袋的方法,同时科学的护理能及时有效的观察病情,辅助了临床医师的治疗,有利于术后的顺利恢复,减少了颅内感染,促使病人早日康复。参考文献 [1]成秋生,潘小平。脑室外引流术29例并发症原因分析[J].广东医学,2003,24(6):617-618. [2]张文武,李燕主编。危重病医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翻译出版公司,1996:204. [3]沈瑞芳。浅谈颅脑术后引流管的护理[M].中外健

康文摘。临床医师版,2008.5.03. [4]董津平,昂梅鲜,李岚等。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4):51-52.

脑室外引流管术的护理

脑室外引流管术的护理 心理护理:对清醒患者解释手术放置引流管的重要性、目的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地解释,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对昏迷患者应向家属介绍病情及治疗方案,随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与患者交流,给予发问的机会和心理上的支持,以减轻焦虑、恐惧情绪和对手术的担心。经常给患者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保持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护理:急诊行手术者应立即禁食水,胃肠饱满的患者应行胃肠减压,防止麻醉后食物反流引起窒息,以确保手术安全。 体位:对颅内压增高者采取头高位,以降低颅内压,有脑脊液漏时取平卧位或头高卧位,头偏向患侧以利引流及漏口粘连封闭。昏迷患者取平卧位且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以利于口腔与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时取平卧位或头低仰卧位,以保证脑部血氧供应,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增加颅内淤血。 术前准备:术区备皮(剃头),不要损伤头部皮肤,以免引起头皮感染,给手术造成感染机会。遵医嘱做好各项常规化验和各种检查,同时给予留置导尿,持续低流量吸氧,配血并做好药敏试验。同时准备好一次性无菌专用脑室外引流管。 术后的护理 严格做好安全护理,防止引流管脱出:术后患者应安置在监护室内,在监护室床边置管者密切配合安置好患者体位。脑室外流管应置于脑室平面10~15cm,对患儿不合作者可适当加以约束,必要时加

床档。对烦躁不安者应给予镇静剂,对较大的患儿及清醒者告知置管的重要性和目的及行动时引流管的摆放位置,以取得合作。脑室外引流管应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做好床头交接班,转移患者时先将引流管打折后用纱布包裹,妥善固定后再行转移。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颅内压、24h出入量以及时否伴有恶心、呕吐等情况,并准确及时地记录。去骨瓣减压注意骨窗压力情况,注意脑脊液量、颜色及性质,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应注意准确记录脑脊液流出量,控制引流量每日不超过500ml,若术后脑脊液引流量明显增多,颜色鲜红,可提示脑室内有新的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复查头部CT确诊。若脑脊液混浊呈絮状,提示有颅内感染,应遵医嘱立即送检脑脊液进行检验。 保持引流通畅:仔细检查引流管有无受压、扭曲、折叠或成角,保持引流有效,以免造成脑脊液流通受阻出现急性颅内增高。患者头部活动应适当限制,翻身和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如引流管内液平面无波动,考虑管腔是否阻塞,立即报告医生,调整引流管的位置,适当挤压引流管,以保证引流通畅,必要时医生重新置管。每日分次向引流管腔内注水尿激酶进行冲洗,防止脑压过高引起脑疝危及患者生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颅内感染:注意无菌操作,不可上提或抬高引流袋,防止逆行感染。脑室外引流装置的引流袋容量为 1 000ml,一般可容纳3~5d的引流液量。当脑室显著扩大,如短期内

脑室外引流管护理

脑室外引流管护理 2013.5.8 心理护理:对清醒患者解释手术放置引流管的重要性、目的及可心理护理:能出现的问题,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地解释,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对昏迷患者应向家属介绍病情及治疗方案,随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与患者交流,给予发问的机会和心理上的支持,以减轻焦虑、恐惧情绪和对手术的担心。经常给患者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保持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护理:饮食护理:急诊行手术者应立即禁食水,胃肠饱满的患者应行胃肠减压,防止麻醉后食物反流引起窒息,以确保手术安全。 体位:对颅内压增高者采取头高位,以降低颅内压,有脑脊液漏时取平卧位或头高卧位,头偏向患侧以利引流及漏口粘连封闭。昏迷患者取平卧位且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以利于口腔与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时取平卧位或头低仰卧位,以保证脑部血氧供应,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增加颅内淤血。 术前准备:术区备皮(剃头)感染,给手术造成感染机会。遵医嘱做好各项常规化验和各种检查,同时给予留置导尿,持续低流量吸氧,配血并做好药敏试验。同时准备好一次性无菌专用脑室外引流管。 术后的护理严格做好安全护理,防止引流管脱出:术后患者应安置在监护室内,在监护室床边置管者密切配合安置好患者体位。脑室外流管应置于脑室平面 10~15cm,对患儿不合作者可适当加以约束,必要时加床档。对烦躁不安者应给予镇静剂,对较大的患儿及清醒者告知置管的重要性和目的及行动时引流管的摆放位置,以取得合作。脑室外引流管应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做好床头交接班,转移患者时先将引流管打折后用纱布包裹,妥善固定后再行转移。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颅内压、24h 出入量以及时否伴有恶心、呕吐等情况,并准确及时地记录。去骨瓣减压注意骨窗压力情况,注意脑脊液量、颜色及性质,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应注意准确记录脑脊液流出量,控制引流量每日不超过 500ml,若术后脑脊液引流量明显增多,颜色鲜红,可提示脑室内有新的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复查头部 CT 确诊。若脑脊液混浊呈絮状,提示有颅内感染,应遵医嘱立即送检脑脊液进行检验。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_大全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 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较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应激性溃疡所致,可使用H2受体阻断剂和质子泵制剂预防和治疗,同时鼓励尽早进行流质饮食,昏迷者应尽早予以鼻饲饮食。但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应密切观察并记录大便的颜色、性质、量及血压变化,胃管鼻饲者密切观察胃管回抽液的颜色。侧脑室持续外引流并辅以尿激酶注入能及时清除脑室积血,降低颅压,防止脑疝发生,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侧脑室引流管监测及护理 引流管的生理盐水冲洗及尿激酶灌注:全脑室出血病人颅 压极高,在引流过程中,开始常有脑脊液喷出,一般不超过10毫升,之后可有血凝块阻塞。双侧侧脑室引流,可先用生理盐水5毫升从一侧脑室轻轻灌洗3~4次,若灌洗时注射器有阻力,另一侧引流管无冲洗液流出,说明室间孔不通。此时必须先测颅压,看有无脑疝先兆,然后再谨慎地用3毫升生理盐水溶解尿激酶5000~2万单位灌注。若颅压高于400毫米水柱,或有脑疝先兆,则暂缓灌注,采用药物降低颅压。 引流液量及颜色的观察: 引流液量越大,说明脑脊液循环通 路梗阻越严重,若引流量超过450毫升/日,提示循环通路完全梗阻。经抽吸、灌洗、尿激酶灌注,腰穿放脑脊液。若引流量减少,提示

脑脊液循环通路逐渐再通,引流脑脊液颜色逐渐变浅为正常。若引流液突然转红或一向通畅,突然血块阻塞或量增多,说明有再出血;引流液一直为红色提示有持续出血;引流液由清变混浊,提示可能有感染,宜留取脑脊液送检。 引流瓶的高度: 引流瓶高度及引流量多少是颅压高低的晴 雨表。一般将引流瓶固定于侧脑室水平上180~200 mm ,若颅压高,可有脑脊液滴入引流瓶。这样,一方面脑室引流后可减少脑脊液中的酸性物质及其它代产物,有利于保护脑细胞,促进脑功能恢复。另一方面,据每天引流脑脊液的量即可间接反映出颅压的高低,以指导调节临床脱水剂的用量和引流时间。 拔管指征: 待脑室积血消失方可拔管。平均引流72小时,大多数积血可完全排出,脑脊液变清,但脑水肿高峰期未过,侧脑室压力尚高,拔管易致脑疝。 据我们观察:①侧脑室压力不超过200毫米水柱时,引流时间一般5天左右。②引流量小于50毫升/日,可试夹管24~48小时。若夹管过程中,神志血压无变化,待撤管夹时测脑脊液压力,并连续观察2小时,压力小于200毫米水柱可拔管,大于200毫米水柱则抬高引流瓶于侧脑室水平之上300毫米,继续观察引流3~5天,再测压考虑能否拔管。若仍不能拔管,则可能为脑表面蛛网膜粒积血影响脑脊液的吸收,要做永久性脑室分流术。

(完整版)脑室穿刺引流术

脑室穿刺和引流术 7 应用解剖 脑室系统包括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对称的左右侧脑室,位于脑幕上中线部位,经室间孔与两侧脑室相通的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以及位于颅后窝小脑半球与桥脑延髓之间的第四脑室(图4.1.3-1,4.1.3-2)。脑室穿刺仅指穿刺两侧侧脑室而言。 侧脑室在两侧大脑半球内(图4.1.3-3),成狭窄而纵行的裂隙状,分为下列几部分:

前角(额角):在额叶内,其上壁及前壁为胼胝体前部,外壁为尾状核头,内壁为透明隔。内下部有室间孔(Monro孔),经此与第三脑室相通。 体部:为水平位裂隙,在顶叶内。上壁为胼胝体,内壁为透明隔,下壁由内向外为穹隆、脉络丛、丘脑背面、终纹和尾状核。 后角(枕角):为体部向枕叶的延伸,系一纵行裂隙。形态变异很大,常较小,有时缺如。上外侧壁为胼胝体放射,内壁有两个隆起,上方者为后角球,系胼胝体大钳所形成,其下方为禽距,系距状裂前部深陷所致。 下角(颞角):位于颞叶内,为一向下、前及向内弯曲的裂隙,内缘为终纹和尾状核尾部,末端连有杏仁核,下角底由内向外为海马伞、海马、侧副隆起。 体部和后角、下角相移行处为三角部。体部和下角内有侧脑室脉络丛,与第三脑室脉络组织在室间孔处相续。脉络丛球在侧脑室三角部。 [返回]8 穿刺部位 临床中常用的和有时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1.前角穿刺穿刺点在冠状缝前和中线旁各 2.5cm,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假想连线,深度不超过5cm。 2.后角穿刺穿刺点在枕外粗隆上5~6cm,中线旁3cm,穿刺方向对准同侧眉弓外端,深度不超过5~6cm。 3.侧方穿刺穿刺侧脑室下角时,在耳郭最高点上方1cm,穿刺三角部时,在外耳孔上方和后方各4cm处。均垂直进针,深度约4~5cm。 4.经眶穿刺在眶上缘中点下后0.5cm处,向上45°、向内15°进针,深度约4~5cm,可进入前角底部(图4.1.3-4)。

脑室引流管护理常规

脑室引流管护理常规 脑室引流:是经过颅骨钻孔或椎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1、部位:常选择半球额角或枕角进行穿刺。 2、目的:①抢救因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危急状态的病人,如枕骨大孔疝;②自引流管注入造影剂进行脑室系统的检查,注入同位素核素检查,以明确诊断及定位;注入抗生素控制感染;③脑室内手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轻脑膜刺激症状,预防脑膜脑粘连和蛛网膜粘连,以保持日后脑脊液正常循环及吸收功能;此外,引流术后早期还可起到控制颅内压的作用。 3、护理要点: ①引流管的位置:待病人回病房后,立即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连接引流袋,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袋,引流管开口需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②引流速度及量:术后早期尤因注意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可使颅内压骤然降低,导致意外发生。因此,术后早期应适当将引流袋挂高,以减低流速度,待颅内压力平衡后再放低。此外,因正常脑脊液每日分泌400-500ml,故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颅内感染病人因脑脊液分泌增多,引流量可适当增加,但同时应注意补液,以避免水电解质平衡。 ③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应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范围,活动及翻身时应避免牵拉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若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多表明引流管通畅;若引流管内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并通知医生处理。 ④观察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量及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脑脊液可略呈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或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有脑室内出血。一旦脑室内大量出血,需紧急手术止血。脑室引流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7日,时间过长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感染后的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或有絮状物,病人有颅内感染的全身及局部表现。 ⑤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入脑室,注意保持整个装置无菌,必要时作脑脊液常规检查或细菌培养。 ⑥拔管:开颅术后脑室引流管一般放置3-4日,此时脑水肿期已过,颅内压开始逐渐降低。拔管前一天应试行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24小时,以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有否颅内压再升高的表现。若病人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应立即放低引流袋或开放夹闭的引流管,并告知医师。拔管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引起感染。拔管后,切口处若有脑脊液漏出,也应告知医师妥善处理,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1、术前常规备皮,除紧急情况外,术前需禁食6小时,术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0.1g。 2、脑室引流袋的固定 术后早期,引流袋先置于颅骨钻孔水平,后期再放置予床头的下面,引流管的最高点仍应高于脑室15~20cm。保持颅内压在200~250mmH2O。防止过度引流,颅内压骤降引起硬膜下血肿。 3、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四肢活动、瞳孔对光反射变化及生命体征,有无剧烈头痛、频繁呕吐, 以判断颅内压情况。 4、观察引流装置 ⑴病人头部活动应适应受限,保持引流管通畅,无扭曲、打折、脱出。 ⑵控制脑脊液引流量,以每日不超过500ml为宜。如有颅内感染,引流量可相应增加,但应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⑶观察脑脊液的性质、颜色。如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血性脑脊液由浅变深,提示有脑室内出血。如引流液由清亮变浑浊,伴体温升高,可能发生颅内感染,及时报告医生。 ⑷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并记录24小时引流量。 5、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⑴脑室内感染: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对暴露在头皮外端的导管及接头,每天用75%乙醇消毒3次,并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敷料若有渗湿,应立即更换;②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③搬动病人时,应先夹闭引流管,防止颅内压急剧波动。防止脑室外引流管与引流袋接头处脱落。若有脱落者,应严格消毒后再连接;④定期行脑脊液检查,做细菌培养。 ⑵出血和移位:①限制头部活动,翻身和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②对躁动者用约束带约束四肢; 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或癫痫发生,立即行CT检查;④必要时需手术重置导管。 6、拔管 ⑴拔管指征:脑室引流时间为3~7日。拔管前应先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24小时,观察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时,可予拔管。如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应立即放低引流袋或开放引流管继续引流,并告知医生。 ⑵拔管方法:先夹闭引流管,防止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而引起感染。注意切口处有无脑脊液漏出,要挤出皮下积液,待引流管完全拔除后,立即缝合伤口,最后用消毒敷料覆盖。 7、拔管后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及体温的变化。伤口处按时换药,并保持头部敷料干燥及床单、 枕套的清洁。

脑室外引流术的护理分析

脑室外引流术的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术的临床护理方法,提高手术后的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2008-2012年间的64例脑室外引流术的临床护理的临床资料分析,在患者手术后,对其进行护理,患者没有发生并发症。结果:64例患者中,治愈患 者有62例,治愈率高达96%以上,死亡2例,结论:脑室外引流术患者,在手 术后进行有效护理,不仅可以保证治疗效果,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成功地挽救 了患者生命,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脑室外引流术护理分析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6-0225-01 脑室外引流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而且手术损伤小,主要是为了防止脑积水,降低颅内压,避免血管渗透压过高,降低脑血管渗透,改善脑细胞功能。因此,我院针对2008-2012年间的64例脑室外引流术的临床护理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08-2012年间的64例脑室外引流术患者中,男性有46例,女性18例,年龄在25-80岁,平均年龄为49岁。引流时间在3-7天,平均3-5 天。 1.2护理方法术前患者多病情严重应做好应急抢救,并为清醒患者及家属进 行健康教育及良好的心理护理,使其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除常规术前准备外,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包括其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基础护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时观察引管引流量与引流液的颜色,并适当进全流质 饮食,为患者痊愈增加营养,促进患者机体康复。在引流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引 流瓶高度,观察引流管内液体的波动从而了解颅内压的高低,整个引流系统应保 持密闭和无菌,避免引流管的脱落,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注 意事项。做好患者引流口的护理,随时观察患者的引流口恢复与病情变化;保持 病室空气新鲜,每日通风换气2次,紫外线照射消毒2次。 2 结果 64例脑室外引流术的患者术后护理后,治愈患者有62例,治愈率高达96% 以上,死亡2例。在引流过程中,患者没有感染,且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治疗 效果显著。 3 讨论 阻塞性脑积水、脑疝、颅内高压、严重颅内出血等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 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也是临床常见疾病。而脑室外引流术主要是针对颅内出血、颅内高压以及患有阻塞性脑积水的患者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其手术操作 简单、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颅内压,防治血管渗透压过高, 降低脑血管渗透,改善脑细胞,手术损伤小。与此同时,该手术也存在较大的风险,若是在患者手术后观察不及时、不全面、护理方法不当,必然会引发并发症,甚至于导致患者死亡。因此,需要做到下几点: 3.1 注意卧位及引流管、瓶高度 脑室引流高度:平卧位以外耳道为水平面,侧卧位以正中矢状面为水平,成 人10~18 cm、儿童5~10cm 引流管位置如过高,脑脊液难以引流;如过低,引 出量过多,易造成颅内低压低;严禁引流液逆流,以免导致颅内感染。术后脑积

脑室引流的手术配合

脑室引流的手术配合 一.用物准备: 1.普通用物:中单,剖腹包,大夹被,小夹被,手术衣,手套,1#,4#,7#号线束,吸引器,头套,电刀,清洁片,电凝镊,冲洗球。 2.特殊用物:脑外器械盆,电钻及配件,金属吸引起头,骨膜剥离器,尖刀片,皮筋,棉球,脑外手术贴膜,脑室引流管+导丝,乳突撑开器,神经剥离子,艾迪森氏镊,脑外头架,骨蜡,脑棉,脑压板,手柄。 二.体位:一般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出血部位的不同而采取不同部位,摆体位时,一般头至头架上以防移位(仰卧位时,注意勿压眼球)。 三.麻醉:大多采用局麻,病情不稳定时静脉麻醉辅助 四.配合过程: 1.清点用物。 2.常规消毒,消毒前用干棉球填塞病人耳孔以防消毒液流入,清醒病人瞩闭眼,昏迷病人应用胶带贴合眼睑,以防消毒液溅入眼内损伤角膜。 3.铺巾,顺序为:头下一块方巾或夹被——小夹被双层折叠铺在器械升降台上——切口周围铺四块方巾——小夹被铺于头侧——大夹被铺于器械升降台上——铺剖腹单——贴脑外贴膜——方巾一块铺升降台——方巾一块折成口袋,巾钳固定在升降台两端。

4.将吸引器,双极电凝用皮筋固定在升降台两端的巾钳上。5.切口周围局麻(根据需要加盐酸肾上腺素)。 6.递刀片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双极电凝止血。 7.分离帽状腱膜,暴漏颅骨,乳突撑开器撑开切口。 8.递骨膜剥离器剥离骨膜,电钻钻颅骨钻孔,孔洞用湿盐水棉球填塞,髓腔渗血较多可用骨蜡封闭。 9.尖刀片挑开硬脑膜,艾迪森氏镊持脑室引流管插入血肿腔,引出积血,放血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再次出血。 10.用10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反复灌洗血肿腔,直至吸出的液体呈粉红色为止。 11.清点用物,小圆针1号丝线缝合皮下,中三角针4号丝线缝合皮肤,三角针7号丝线固定脑室引流管。 12.切口覆盖敷料,套上头套。 13.常规处理器械。

脑室外引流如何护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脑室外引流如何护理 导语:我们对脑室外引流应该并不陌生,这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比较大,很多患者在患病后急于治疗,常会忽视了脑室外引流的护 我们对脑室外引流应该并不陌生,这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比较大,很多患者在患病后急于治疗,常会忽视了脑室外引流的护理的重要性,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脑室外引流能根治吗?专家指出,要想早日治愈脑室外引流,就要做到护理和治疗相结合,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①妥善固定:在无菌条件下接引流袋,并将其悬挂于床头,引流管口应高出脑室平面10-15厘米;适当限制病人头部的活动范围,护理操作时,应避免牵拉引流管。 ②控制引流速度:脑室引流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过多过快。伴有脑积水者,可因快速引出大量脑脊液,使脑室塌陷,在硬脑膜与脑或颅骨内板之间产生负压吸附力,引起硬脑膜下或硬脑膜外血肿;脑室系统肿瘤者,可因一侧脑室的突然减压,使脑室系统压力的不平衡,引起肿瘤内出血;后颅窝占位性病变者,可因幕上压力的突然减低,诱发小脑中央叶向上疝入小脑幕切迹。因此,引流量应控制在每日500毫升以内,若有引起脑脊液分泌增多的因素(如颅内感染),引流量可适当增加,同时注意预防水、电介质失衡。 ③观察引流液的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日引流液可略为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引流液中有大量鲜血或血性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脑室出血;若引流液浑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表示存在颅内感染,应及时报告医生。 ④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如无脑脊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脑室引流术

脑室引流术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情况。 2、评估患者的合作程度。 二、护理措施 1、保持患者安静,减少头部活动,维持正确体位。对于烦躁不安、有精神症状及小儿患者应注意防止自行拔除引流管而发生意外,必要时使用保护性约束。 2、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3、术后引流袋应固定在高于侧脑室平面 10-15 厘米的位置,以维持正常颅内压。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 15-18 厘米。 4、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折叠或阻塞。注意引流速度,一般应缓慢引流脑脊液,使颅内压平缓降低,必要时可适当提高引流袋,避免引流过快所致脑室内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或诱发小脑幕上疝。 5、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与量。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 1-2 天内可稍带血性,以后转为橙色。如术后出现血性脑脊液或原有的血性脑脊液颜色加深,提示有脑室内继续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行止血处理;如果脑脊液浑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发生感染,应放低引流袋以引流感染脑脊液,并送标本化验;引流量过多时,应注意遵医嘱及时补充水、电解质。

6、保持穿刺部位敷料干燥。引流袋应每天更换,污染时应随时更换;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 7、及时拔除引流管。脑室持续引流一般不超过 1 周,拔管前需夹闭引流管24 小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意识、瞳孔的变化;有无头痛、呕吐等症状;局部有无脑脊液漏的表现。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三、健康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置引流管的意义。 2、告知患者及家属留置引流管期间的安全防范措施,如:不能随意移动引流袋的位置,保持伤口敷料清洁,不可挠抓伤口等。 四、注意事项 1、引流早期特别注意引流速度,每日引流量不能超过 500ml。 2、翻身时避免引流管牵拉、滑脱、扭曲、受压;搬运患者时将引流管夹闭,并妥善固定。返回病房后及时打开开关,并保持引流通畅。 3、更换引流装置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

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 导读:本文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 作者:毛蓓颜幼玲邓炜 【摘要】脑室外引流是颅脑外伤、脑出血、急性脑积水常用的引流方法,经颅钻孔脑室穿刺,使脑脊液外引流减压将脑脊液颅内出血排除体外,此方法可以降低颅内压、引流血性脑脊液、颅内给药,控制颅内压;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创口小,主要用于脑出血;以往的方法常用硅胶管接引流袋引流,易滑动、时间短、易感染,引流水平不易控制等缺点。方法我科引用威海村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通过虹吸原理用于脑室外引流。结论归纳我科使用该引流器,病人的护理经验此种引流器适用于对于人体脑积液、脑出血等导致颅内压增高疾病需进行颅脑外引流的患者,取代的以往的引流装置的不足,及时有效的观察病情,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术后的正确护理,取得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脑室外引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7——2010年钻孔引流患者135例,其中脑出血一侧脑室引流112例,双侧脑室引流23例,引流的时间为3——7

天,未发现颅内感染。 1.2 方法 使用威海村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型号为F12用于外伤、高血压、脑出血、血管瘤、脑积水等导致颅内压增高疾病需进行颅脑引流,通过虹吸原理将颅内积气、积血。通过引流瓶下部导管排向集液袋由引流瓶上部带空气过滤的排气口排出;同时设有三通口便于临床加药,不会出现引流液回流和造成病人交叉感染。 以上135例患者均用我科采用的新型的颅脑外引流器引流,术后3——7天CT复查,其中积血、积液完全消失患者118例,大部分消失患者17例,通过无菌操作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1——3万u 后,3——5天后复查CT ,大部分患者积血、积液完全消失,均未有患者出现行去骨瓣颅内血肿清除术。 2 讨论 脑室外引流术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技术,是抢救颅内高压、脑室出血、梗阻性脑积水等严重疾患的重要方法,可在床边进行,操作简单,作用迅速,效果明显,因此临床应用广泛[1],而脑室外引流器的应用能排除颅内积血、积气,有效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传统的引流袋引流脑脊液,由于不易观察引流滴数,引流速度难以控制,引流袋过高则致引流不通畅,过低可引起低颅内压综合征[2];硅胶管接引流袋不易观察,管道堵塞不易发现,使引流液过少,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加重病情。如脑室引流,引流管高于侧脑室前角10——15cm,

2014年护理资格知识:脑室穿刺引流术后一般每天引流脑脊液量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1.脑室穿刺引流术后一般每天引流脑脊液量不超过 ( E ) A.100mL B.200mL C.300mL D.400mL E.500mL 2.需要日间用蓝钢笔,夜间用红钢笔书写的是 ( E ) A.医嘱单 B.病程记录 C.入院评估表 D.住院评估表 E.病区报告 3.X线照片上所指的关节间隙,代表解剖学上的 ( E ) A.关节腔 B.关节囊 C.关节软骨 D.关节囊和关节腔 E.关节腔和关节软骨 4.护理评估时,收集资料的内容不包括: ( C ) A.病人的年龄、民族、职业 B.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和反应 C.家庭成员婚恋史 D.病人的生活方式 5.禁忌使用鼻饲法的患者是 ( E ) A.口腔手术后 B.破伤风患者 C.昏迷患者 D.人工冬眠患者 E.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者 6.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术后并发盆腔脓肿的最简单的确诊方法是: ( B ) A.腹腔穿刺 B.直肠指检 C.X线 D.大便检查 7.急性肾衰竭常见于 ( C ) A.大量激素应用 B.严重颅脑外伤 C.大面积烧伤 D.急性阑尾炎 E.肾挫伤 8.婴儿增添辅食应避免 ( C ) A.根据月龄增食 B.由少量开始 C.几种食物同时增添

D.喂乳以前添加 E.上午增添 9.水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 C ) A.组成人体 B.参与新陈代谢 C.增强抵抗力 D.润滑作用 E.调节体温 10.下列哪项不是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要点: ( B ) A.保持安静,减少搬动或过多刺激 B.预防感染 C.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血氧分压在正常范围 D.保证热量供给,维持正常体温 11.对器官移植患者的出院指导,下列哪项最重要 ( C ) A.定期复查 B.饮食宜富含营养易消化 C.长期坚持按时服用免疫抑制药 D.注意适当休息 E.注意保暖防感冒 12.患者颈椎损伤时应立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 A.迅速作颅骨牵引 B.立即送手术室复位 C.给氧、输液、使用呼吸机 D.牵引时床尾抬高25~30cm,以保持颈部中立位 E.定时翻身,翻身时头颈不动,躯体翻动 13.机械通气时,吸痰操作错误的是: ( D ) A.吸痰前后,适当提高吸入氧浓度 B.吸痰前,结合翻身、拍背使痰液从周边肺野向中心集中C.吸引负压不超过19.6kPa(200cmH2O) D.用吸引口鼻腔的吸痰管再吸引气道 14.有关胃镜检查术前准备的描述,错误的是: ( C ) A.检查前禁食、禁水6小时 B.检查前24小时内避免做消化道钡剂透视 C.幽门梗阻病人禁食24小时 D.取左侧卧位 15.关于一般成人脑脊液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 A.脑脊液总量为100~160ml B.每日产生脑脊液400~500ml C.脑脊液总量约占颅腔容积的10% D.脑脊液总量约占颅腔内血流量的10% 16.“面色黑”的特点,不包括 ( C ) A.属肾虚 B.属水饮 C.属湿热

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

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 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 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作者:毛蓓颜幼玲邓炜脑室外引流是颅脑外伤、脑出血、急性脑积水常用的引流方法,经颅钻孔脑室穿刺,使脑脊液外引流减压将脑脊液颅内出血排除体外,此方法可以降低颅内压、引流血性脑脊液、颅内给药,控制颅内压;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创口小,主要用于脑出血;以往的方法常用硅胶管接引流袋引流,易滑动、时间短、易感染,引流水平不易控制等缺点。方法我科引用威海村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通过虹吸原理用于脑室外引流。结论归纳我科使用该引流器,病人的护理经验此种引流器适用于对于人体脑积液、脑出血等导致颅内压增高疾病需进行颅脑外引流的患者,取代的以往的引流装置的不足,及时有效的观察病情,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术后的正确护理,取得更好的疗效。脑室外引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07——2010年钻孔引流患者135例,其中脑出血一侧脑室引流112例,双侧脑室引流23例,引流的时间为3——7天,未发现颅内感染。 1.2 方法使用威海村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型号为F12用于外伤、高血压、脑出血、血管瘤、脑积水等导致颅内压增高疾病需进行颅脑引流,通过虹吸原理将颅内积气、积血。通过引流瓶下部导管排向集液袋由引流瓶上部带空气过滤的排气口排出;同时设有三通口便于临床加药,不会出现引流液回流和造成病人交叉感染。以上135例患者均用我科采用的新型的颅脑外引流器引流,术后3——7天CT复查,其中积血、积液完全消失患者118例,大部分消失患者17例,通过无菌操作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1——3万u后,3——5天后复查CT ,大部分患者积血、积液完全消失,均未有患者出现行去骨瓣颅内血肿清除术。 2 讨论脑室外引流术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技术,是抢救颅内高压、脑室出血、梗阻性脑积水等严重疾患的重要方法,可在床边进行,操作简单,作用迅速,效果明显,因此临床应用广泛[1],而脑室外引流器的应用能排除颅内积血、积气,有效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传统的引流袋引流脑脊液,由于不易观察引流滴数,引流速度难以控制,引流袋过高则致引流不通畅,过低可引起低颅内压综合征[2];硅胶管接引流袋不易观察,管道堵塞不易发现,使引流液过少,

脑室引流护理流程

脑室引流护理 (一)操作目的 1.保持脑室引流管通畅,维持正常颅内压。 2.防止逆行感染。 3.便于观察脑室引流液性状、颜色、量。 (二)适应症 梗阻性脑积水,脑室内出血,颅内感染,脑脊液漏者,高颅压或脑疝患者的急救 (三)操作流程(脑室引流技术临床规范化操作流程,附表1) 脑室引流的护理流程 核对医嘱 评估病人病情及合作程度 评估病室环境是否适宜进行该项操作 护士准备:着装整齐、洗手、戴口罩 用物准备:治疗车,无菌治疗盘,新引流袋,换药碗2个纱布 多张,棉球多个,无菌治疗巾2张,棉签,安尔碘,量尺,弯盘, 无齿血管钳,无菌手套 环境准备:环境清洁、安静、安全、舒适、减少人员走动,必 要时屏风遮挡 病人准备:协助患者采取便于操作的合适体位 解释,讲解配合方法 床位准备:移床位,取下床头。 消毒引流管:用无齿血管钳夹住引流管近端,消毒引流管接口(向 ,打开包住引流管接口处的无菌纱布,戴无菌手套, 消毒接口,由近到远,断开,再次消毒引流管接口周围,接新引 用无菌纱布包住接头处,胶布固定 脱手套,取下治疗巾,再铺巾于头下方,测量引流管最高点位置, 15cm左右,做好标识,固定,松开止血钳,观察 再次查对,协助取舒适体位,交待注意事项 妥善安置病人 整理床单位,用物处理符合院感要求 洗手,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1.评估 (1)核对医嘱操作前核对医嘱、治疗卡、患者姓名,床号,操作目的。 (2)患者评估: 1)病情评估: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有无头痛等恐惧心理反应; 2)颅内病变评估:评估颅内并病变的性质、部位;

3)评估病人是否了解操作目的、意义、能否配合。 (3)环境评估:环境是否安静、清洁、冬季注意病人保暖。 2.准备 (1)自身准备准备充分,着装整齐,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无菌治疗巾,引流袋,换药包(血管钳两把,纱布两块),无菌手套,消毒瓶,棉签,笔,纸,弯盘。 (五) 注意事项 1.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 2.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更换引流袋,预防感染,妥善固定,引流管开口需高预侧脑室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3.严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记量;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脑脊液可略呈血性,以后转橙黄色,脑室引流不宜超过5~7天,若引流液由清亮变混浊,伴有体温升高可能发生颅内感染,应及时报告医生。 4.注意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打折,保持引流管通畅。适当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范围,病人翻身及治疗活动时,动作应轻柔,先行保护好引流管,避免牵拉,以免脱出。搬运病人时应将引流管夹闭,以免管内脑液入脑室。 5.正常脑液每日分泌400-500ml,每日引流量不超过500ml为宜,注意引流过度的表现:出汗,头痛,恶心,心动过速,特殊情况如颅内感染病人因脑液分泌过多,引流量可相应增加,但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6.针对病人的精神症状如躁动等,应与适当约束。 脑室引流的护理操作标准(100)

脑室引流管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脑室引流管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一)操作要点与评价标准

无缺项,级表示评估准确,操作熟练、规范、I[注释]评分等级:与患者沟通自然,语言通俗易懂;Ⅱ级表示评估不够准确,操作欠熟处缺项,与患者沟通不够自然;Ⅲ级表示评估不~练、规范,有12 3

准确,操作不熟练、不规范,有处以上缺项,与患者沟通少。 (二应掌握的知识点) 1.脑室引流管护理的目的 (1)保持引流通畅。防止逆行感染。(2). (3)便于观察脑室引流液性状、颜色、量。 2.注意事项 (1)患者须头枕无菌治疗巾,以保持清洁,避免感染。 (2)翻身时避免引流管牵拉、滑脱、扭曲、受压。 (3)搬动患者时先夹闭引流管,待患者安置稳定后再打开引流管。 (4)双侧脑室引流时,两侧引流管不可同时打开,应采用交替开放的办法以避免形成气 颅。 (5)精神症状、意识障碍者应适当约束。 (6)引流过程中注意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液、局部有无炎症反应、引流是否通畅,如有 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7)引流时间一般为3~5d,不大于1周。 3.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1)肉眼观察在引流通畅状况下,脑室引流调节瓶内玻璃管中的液面可随患者的心跳和 呼吸上下波动,波动不明显时,可嘱患者咳嗽或按压双侧颈静脉使颅内压力暂时升高,液面即可上升,解除压迫后液面随即下降,证明引流通畅。

(2)仪器监测脑室引流,连接颅内压监测仪,应测定观察监测仪上颅内压力的波长和参 0.04个脉搏波组成,振幅为3数,正常的波形是一个心动周期内由.—0.07kPa(3—5mmHg),并随心跳与呼吸上下波动,若波形近于直线,证明引流管腔已阻塞,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4.观察引流量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每3min分泌1ml,每小时分泌20ml,每日400~500ml,引流量以不 超过500ml为宜,如引流速度过快(其早期>20ml/h)或引流量过大(>500ml/24h)时,应及时通知医师。 5.观察引流液性状 (1)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d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 (2)如大量鲜血或血性脑脊液逐渐加深为脑室内出血。 (3)如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颅内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