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测量与遥感作业答案

摄影测量与遥感作业答案
摄影测量与遥感作业答案

摄影测量与遥感作业答案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摄影测量与遥感》作业

1摄影测量定义、主要任务、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摄影测量就是通过摄影进行测量的具体过程

特点:1.无需接触物体本身获得被摄物体信息

2.由二维影象重建三维目标

3.面采集数据方式

4.同时提取物体的几何与物理特性

任务:1.地形测量领域: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专题图、特种地图

正射影像地图、景观图;建立各种数据库;提供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数据。

2.非地形测量领域:生物医学、公安侦破、古文物、古建筑、变形

监测、军事侦察、矿山工程。

发展历程: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

2什么是框标?

镜箱上物镜筒和的衔接处有一贴附框,框的四边严格地处于同一平面内,每边的中点或四个角隅各设有一个标志,即为。

3什么是景深什么是主焦点

景深(DOF),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所测定的被摄物体前后距离范围。而光圈、镜头、及拍摄物的距离是影响景深的重要因素。

平行于的经(或)后的相交点必在主轴上,而在主轴上的叫做主焦点。

4航空摄影对像片基本要求有哪些?

1.像片倾斜角:摄影瞬间摄影机的主光轴近似与地面垂直,偏离铅垂线的夹角小于3°,夹角为像片倾角。

2.摄影比例尺:视摄影像片水平、地面取平均高程时,像片上的线段l 与地面上相应的水平距L 之比为摄影比例尺。

3.航向重叠度:应达到60%~65%,最小应有56%。

4.旁向重叠度:应达到30%~35% ,最小应有13%。

5.航线弯曲:航线最大弯曲矢量与航线长度之比的百分数。要求航线弯曲度

<3%。

6.航线弯曲度:航线最大弯曲矢量与航线长度之比的百分数。要求航线弯曲度<3%。

7.像片旋角:一张像片上相邻主点连线与同方向框标连线间的夹角。要求像片旋角<6°。

5什么是中心投影什么是正射投影

中心投影是指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是的投影方式。就是指空间任意直线均通过一固定点(投影中心)投射到一平面(承影面)上而形成的透视关系。其特点是每一物点所反射的光线都要通过镜头聚焦在感光胶片上;而且每一光线与底片的焦点,都是在底片上构成负像,晒印后成为正像。中心投影具有成像规律,也称透视规律。

正射投影又称“直角投影”。属任意性质的透视方位投影。即投影平面切于地球面上一点,视点在无限远处,投影光线是互相平行的直线,并与投影平面相垂直。可显示出半球。按投影面位置可分为正轴、横轴与斜轴三种。投影中心无变形,离中心越远变形越大,所有纬线圈(正轴)或等高圈(横轴、斜轴)无长度变形。此投影变形较大,不适用于一般地图,常用于天体图,如月球图或其他天体图。

6摄影测量有哪些坐标系统各坐标系如何定义

(1)像方坐标系:像平面坐标系、像空间坐标系、像空间辅助坐标系

(2)物方空间坐标系:地面测量坐标系、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

包含像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像平面直角坐标系,用来确定像点在像片上的位置。像空间坐标系是为了便于空间坐标的变换,建立的描述像点在像空间位置的坐标系。

地面测量坐标为国家统一坐标系,平面坐标为高斯-克吕格3度带或6度带投影(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为1985黄海高程系.

设立原因:摄影测量坐标系采用的是右手系,而地面测量坐标系采用的是左手系,这给由摄影测量坐标到地面测量坐标的转换带来了困难。为此,在摄影测量坐标系与地面测量坐标系之间建立一种过渡性的坐标系,称为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其坐标原点在测区内的其一地面点上,X轴与航线方向大致一致,但为水平.Z铀铅垂,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

7什么是航摄像片内、外方位元素?

像片内方位元素:确定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互位置关系的参数。内方位元素一般视为已知,制造摄影机时,一般应将像主点置于框标连线交点上,但安装中有误差,通常x0,y0是一个微小值。内方位元素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测图精度,因此须对摄影机作定期检定。

像片外方位元素:在恢复内方位元素的基础上,确定摄影光束在摄影瞬间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9什么是共线方程它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

共线方程是表达物点、像点和投影中心(对像片而言通常是镜头中心)三点位于一条直线的数学关系式,是摄影测量学中最基本的公式之一。

共线方程的主要应用有:

1.求像底点坐标

2.单像空间后方交会和多像空间前方交会

3.摄影测量中的数字投影基础

4.航空影像模拟

5.光束法平差的基本数学模型

6.利用DEM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

7.利用DEM进行单张像片测图

10航摄像片与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1.表示方法的差别:航片表达更直观、具体,地形图几何精度高,但不直观,不具体。

2.投影方式的差别:航片是地面景观的,是地物反射光线通过镜头在像片上形成的地面透视形象;地形图是地面景观的,每一处比例尺都相同。

3.比例尺方面的差别:航片的比例尺受诸多影响因素的制约,如航高、焦距等;利用地形图比例尺最基本的一点是将航片的图形转为图形,必须进行纠正转绘工作。

11人眼观察人造立体视觉条件有哪些?

摄影测量中,广泛应用人造立体的观察。但观察中必须满足形成人造立体视觉的条件。这些条件归纳起来有如下四个条件:

(1)由两个不同摄站点摄取同一景物的一个立体像对。

(2)一只眼睛只能观察像对中的一张像片,即双眼观察像对时必须保持两眼分别只能对一张像片观察,这一条件称之为分像条件。

(3)两眼各自观察同一景物的左、右影像点连线应与眼基线近似平行。

(4)两像片的比例尺相近(差别小于15%)。

12什么叫单像后方交会其观测值和未知数各是什么前方交会的目的是什么

单像后方交会根据影像覆盖范围内一定数量的分布合理的地面控制点(已知其像点和对应地面点的坐标),利用共线条件方程求解像片外方位元素。

共线方程有六个未知数,至少需要列六个方程才可以解出这六个外方位元素,每个点可以列出两个方程,所以至少需要三个已知地面控制点。

观测值为:从摄影资料查找像片的比例 1/m,平均航高,内方位元素 x0,y0,f。从外业测量成果中,获取控制点的地面测量坐标,Xt,Yt,Zt。并转换为地面摄影测量坐标 X,Y,Z。

13如何利用相对定向元素求解模型点坐标?

14解析绝对定向的目的是什么解算至少需要几个控制点

绝对定向的目的就是将相对定向后求出的摄影测量坐标变换为地面测量坐标,七个参数Κ?Φ?Z ?X ?Y λ。7个未知数至少需列7个方程,若将已知平面坐标(tpX tpY )和高程tp Z 的地面控制点称为平高控制点,仅已知高程的控制点称为高程控制点,至少需要两个平高控制点和一个高程控制点,而且三个控制点不能在一条直线上。生产中,一般是在模型四角布设四个控制点,因此有多余观测值,按最小二乘法平差解求。

至少需要2个平高控制点和1个高程点,且任意3个点不能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为了保证精度,通常使用4个或4个以上的平高控制点列误差方程式,平差解算7个绝对定向元素。

15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任务是什么?

1.为测绘地形图提供定向控制点和像片定向参数

2.测定大范围内界址点的统一坐标

3.单元模型中大量地面点坐标的计算

4.解析近景摄影测量和非地形摄影测量

16试试说明航带法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主要作业过程?

1.量测像点坐标

2.像点坐标系统误差的改正

3、在一定的基准坐标系中,建立单模型

4、模型连接——利用模型间的公共连接点,进行模型连接,将各单模型连接成统一比例尺的整条航线模型

5、航带模型的绝对定向。利用少量地面控制点,对整条航带模型进行绝对定向。

6、航带模型的非线性改正。改正航带模型的累积误差,从而求得加密点的地面坐标和高程。

17光束法空中三角测量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它是最严密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以一张像片组成的一束光线作为一个平差单元,以中心投影的共线方程作为平差的基础方程,通过各光线束在空间的旋转和平移,使模型之间的公共光线实现最佳交会,将整体区域最佳地纳入到控制点坐标系中,从而确定加密点的地面坐标及像片的外方位元素。

18什么是数字微分纠正?

以像元(像素)为纠正单元。利用计算机对数字影像通过图像变换来完成像片纠正,属于高精度的逐点纠正。

不仅适用于航片,还适用于遥感图像的纠正。

19简述述数字微分纠正中正、反解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反解法(间接法)数字微分纠正:从空白的纠正影像出发,按行列的顺序依次由每个纠正像素点位反求其在原始影像中的位置,将所算得的原始影像上的灰度值赋予纠正影像上的像元。

正解法(直接法)数字微分纠正:从原始图像出发,按行列顺序依次对每个原始像元点位求出其在纠正影像中的正确位置。

正解法缺点:纠正像点是非规则排列的;二维图像三维空间(X,Y,Z)。

20简述利用航片制作DEM的流程。

1.资料准备

2.定向建模

3.特征点、线采集

4.构建 TIN 内插 DEM

数据编辑

数据接边

数据镶嵌与裁切

质量检查

9.成果整理与提交

21简述利用航片制作数字线画图的流程。

1.资料准备

2.像对定向

3.外业调绘与补测

4.立体测图

5.图形编辑与接边

6.质量检查

7.成果整理与提交

22什么是大气窗口什么是地物反射特性曲线

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地物反射特性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地物电磁波光谱特征的差异是遥感识别地物性质的基本原理。

23什么是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是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光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越小,分辨率越高。

辐射分辨率是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集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24什么是传感器成像几何模型及其分类有理函数模型的计算方案是什么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传感器的特点包括: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是实现自动检测和的首要环节。

常见种类:

折叠

折叠

折叠

折叠

折叠温度传感器

折叠

折叠压力传感器

折叠

有理函数模型是各种传感器几何模型更广义和更完善的一种表达形式,它适用于各种不同的传感器。许多卫星影像供应商考虑使用这种模型作为影像数据的传递标准。

有理函数模型可以达到严格成像模型的精度,并且有能力替代严格成像模型完成摄影测量处理,同时无物理意义的有理函数系数可有效地实现传感器成像参数的隐藏。

25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特点是什么?

不同地物的散射特性不同,因此不同地物表现在SAR图像上将会有不同的亮度不同的纹理。当图像的局部有较小的方差时,则灰度值占有支配地位,当图像的局部有较大的方差时,则纹理占有支配地位。纹理是和局部灰度及其空间组织相联系的,纹理在识别感兴趣的目标和地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6 什么是真彩色图像什么是假彩色图像什么是伪彩色图像

真彩色是指图像中的每个像素值都分成R、G、B三个基色分量,每个基色分量直接决定其基色的强度,这样产生的色彩称为真彩色。

伪彩色(Pseudo-color)图像的每个像素值实际上是一个索引值或代码,该代码值作为色彩查找表CLUT(Color Look-Up Table)中某一项的入口地址,根据该地址可查找出包含实际R、G、B的强度值。这种用查找映射的方法产生的色彩称为伪彩色。

假彩色增强所处理的图像通常是一幅自然彩色图像或同一景多光谱图像。利用假彩色合成的图像称为假彩色图像,它是彩色增强图像的一种。利用假彩色图像可以突出相关专题信息,提高图像视觉效果,从图像中提取更有用的定量化信息。通过假彩色处理的图像,可以获得人眼所分辨不出、无法准确获得的信息,便于地物识别,提取更加有用的专题信息。

27什么是遥感图像解译标志?简述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本步骤。

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是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或现象。解译标志分为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

步骤:1.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

(1)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

(2)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

(3)选择合适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

2.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

(1)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方法,为全面解译奠定基础。

(2)在室内初步解译的工作重点是建立影像解译标准,为了保证解译标志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必须进行解译区的野外调查。野外调查之前,需要制定野外调查方案与调查路线。

(3)在野外调查中,为了建立研究区的判读标志,必须做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填写各种地物的判读标志登记表,以作为建立地区性的判读标志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影像判读的专题分类系统,根据目标地物与影像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影像反复判读和野外对比检验,建立遥感影像判读标志。

3.室内详细判读

(1)在专题内容判读中,除了遵循“全面观察、综合分析”的原则外,在解译中还应该做到:统筹规划、分区判读,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去伪存真,静心解译。

(2)室内详细判读过程中,对于复杂的地物现象,可以综合运用各种解译方法,可以避免一种解译方法固有的局限性,提高影像解译质量。

(3)无论应用何种解译方法,都应把握目标物体的综合特征,重视解译标志的综合运用,提高解译质量和解译精度。对于有经验的目视解译人员来说,还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成像时刻、季节、遥感影像种类和比例尺等间接解译标志来识别目标地物,提高解译的准确性。

(4)在详细判读过程中,要及时将解译中出现的疑难点、边界不清楚的地方和有待验证的问题详细记录下来,留待野外验证与补判阶段解决。

4.野外验证与补判

(1)野外验证指再次到遥感影像判读区去实地核实解译的结果。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

(2)检验专题解译中图斑的内容是否正确。

(3)验证图斑界线是否定位准确,并根据野外实际考察情况修正目标地物的分布界线。

28什么是特征变换与特征选择?

特征变换:将原始图像通过一定的数字变换生成一组新的特征图像,这一组新图像信息集中在少数几个特征图像上。

特征选择:用最少的影像数据最好地进行分类。这样就需在这些特征影像中,选择一组最佳的特征影像进行分类,这就称为特征选择。

29比较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优缺点?

1. 监督法分类的优缺点:优点:

根据应用目的和区域,有选择的决定分类类别,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类别;

可以控制训练样本的选择;

可以通过检查训练样本来决定训练样本是否被精确分类,从而避免分类中的严重错误;

避免了非监督分类中对光谱集群的重新归类。

缺点

主观性;

由于图像中间类别的光谱差异,使得训练样本没有很好的代表性;

训练样本的获取和评估花费较多人力时间;

只能识别训练中定义的类别。

2.非监督分类优缺点:优点

不需要预先对所分类别的区域有广泛的了解,需要用一定的知识来解释得到的集群组;

人为误差的机会减少;

量小的类别能被区分。

缺点

得到的集群组类别不一定对应分析者想要的类别;

难对产生的类别进行控制;

不同图像之间的对比困难。

30就某一方面当代摄影测量新技术进行论述(500-600字左右)。

遥感概论复习题(1)

遥感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 一、填空: 1、 遥感的分类方法很多,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 航空遥感 、航天遥感 、航宇遥感。 2、 遥感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 被动遥感。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二、简答及综合题 1、何谓遥感?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遥感:广义上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 等的探测。狭义上指是应用探测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2、遥感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几方面?并举例说明。 遥感的主要特点:(1)观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2)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4)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红外遥感昼夜探测、微波遥感全球探测人们可以从中选择需要的信息(5)经济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还是很有限,仅是其中的几个波段。 3、遥感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3)空中摄影遥感阶段(4)航天遥感阶段 4、当前遥感发展趋势? (1)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遥感图像和

数据(2)遥感应用不断深化(3)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支持是遥感发展的又一进展和方向 5、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例举遥感在你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 (1)遥感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 a: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b: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 c: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2)遥感在环境监测评价及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 a:在环境监测方面b:在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3)遥感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4)遥感在全球宏观研究中的应用(5)遥感在其他方面的应用a:在测绘地图方面的应用b:在历史遗迹、考古调查方面的应用c:军事上的应用 第二章 一、填空: 1、电磁波谱按波长由低到高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 可见 光、 红外线 、 微波 无线电波等组成。 2、无云的天空呈现蓝色是由 瑞利 散射引起的,云雾呈白色主要受 无选择性 散射影响。 3、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遥感探测实际上是辐射能量的测定。__地表反 射_的太阳辐射成为遥感记录的主要辐射能量。 4、绝对黑体一定满足吸收率为 1 ,反射率为 0 。 5、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 天文单位 内,垂直于 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 黑体 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6、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一部分__反射___,一部分吸收,一部分透 射,地表 反射__的太阳辐射成为遥感记录的主要辐射能量。大气的散射_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7、地物的反射波谱曲线指 地物反射率 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8、电磁波谱中0.38-0.76波段为可见光波段,其中0.7处为 红 , 0.58处为 黄 、0.51处为 绿 、0.47处为蓝色。 二、简答及综合题

遥感作业

1.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遥感图像解译(Imagery Interpretation):是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即遥感图像理解(Remote Sensing Imagery Understanding)分为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解译。 遥感图像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 1.形状(shape):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形状:顶视平面图. 解译时须考虑遥感图像的成像方式。 2.大小 3色调(tone):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叫色调(也叫灰度)。如海滩的砂砾色调标志是识别目标地物的基本依据,依据色调标志,可以区分出目标地物。 4颜色(colour):是彩色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识别的基本标志。日常生活中目标地物的颜色: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颜色:地物在不同波段中反射或发射电磁辐射能量差异的综合反映。彩色遥感图像上的颜色:真\假彩色.真彩色图像上地物颜色能真实反映实际地物颜色特征,符合人的认知习惯。目视判读前, 需了解图像采用哪些波段合成,每个波段分别被赋予何种颜色 5.阴影(shadow):遥感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根据阴影形状、大小可判读物体的性质或高度。不同遥感影像中阴影的解译是不同的. 6水系水系标志在地质解译中应用最广泛,它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岩性、构造等地质现象。这里所讲的水系是水流作用所形成的水流形迹,即地面流水的渠道。它可以是大的江河,也可以是小的沟谷,包括冲沟、主流、支流、湖泊以至海洋等。在图像上可以呈现有水,也可以呈现无水。水系的级序,一般是从冲沟到主流, 7. 纹理(texture):内部结构,指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如航空像片上农田呈现的条带状纹理。纹理可以作为区别地物属性的重要依据等八、位置(Location) 是指地物的环境位置以及地物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在像片中的反映。也称为相关特征。它是重要的间接判读特征。 九、土壤、植被标志 通过对土壤、植被的相关分析,推断其下伏地物的性质。 十、人类活动标志 古代与现代的采场、采坑、矿冶遗址是找矿标志; 耕地的排布反映地形地貌特征,如火山口周围耕地呈环状分布。 叙述目视解译基本程序与步骤 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是一项认真细致的工作,解译人员必须遵循一定行之有效的基本程序与步骤,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解译任务。一般认为,遥感图像目视判读分为五个阶段:(1) 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遥感图像反映的是地球表层信息,由于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以及受大气吸收与散射影响等,遥感影像有时存在同质异谱或异质同谱现象,使得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多解性。(2) 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方法,为全面解译奠定基础。(3) 室内详细判读: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奠定了室内判读的基础。建立遥感影像判读标志后,这就可以在室内进行详细判读了。(4) 野外验证与补判:室内目视判读的初步结果,需要进行野外验证,以检验目视判读的质量和解译精度。对于详细判读中出现的疑难点、难以判读地方则需要在野外验证过程中补充判读。(5) 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成果,一般以专题图或遥感影像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遥感概述 1、遥感: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2、光谱特性: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和环境条件不同,因而具有反射或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特性,这种特性叫做光谱特性。 3、传感器:接收从目标中反射或辐射来的电磁波的装置叫做传感器。 4、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载体成为遥感平台。 5、遥感探测的特点: 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 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 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 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 或者 大范围监测 动态监测 技术多种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 广泛应用,经济效益高 6、遥感的分类 (1)根据工作平台的不同,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 (2)根据电磁波的工作波段不同,可分为紫外 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μ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μ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μm之间 和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 (3)根据传感器工作原理,可分为主动式遥感 和被动式遥感; 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 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 地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的反射能量。

(4)根据遥感资料的获取方式, 可分为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成像传感器:摄影传感器、扫描成像传感器、雷达成像传感器; 非成像传感器:高度辐射计。 (5)根据波段宽度及波普的连续性,可分为高光谱遥感和常规遥感。 (6)根据应用领域不同,可分为环境遥感、城市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军事遥感等,还可以把它们划分为更细的专题领域进行研究。 7、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展望 多分辨率多遥感平台并存,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及光谱分辨率普遍提高; 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迅速发展; 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 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 8、RS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对地观测数据,而GIS的空间数据库则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全国乃至全球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分析、成图,GPS依靠远程通讯而实现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 第二章遥感电磁辐射基础 1、遥感技术中较多使用可见光、红外和微波波普区间。太阳光是地球的光源,可见光部分可以被人眼观察到,所以在遥感探测中使用非常广泛。红外区间探测不可见的辐射信息,远红外区间可以探测热辐射,扩大了遥感的应用。而微波辐射的探测更可以成为全天候探测,不受白天黑夜和天气状况的影响,在遥感研究中应用前景广泛。 2、太阳常数=在距离太阳一个天文单位的区域内 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的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的黑体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 I=1.36X103 W/m2 3、地球自身发射的辐射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的6微米以上的热红外区段。地球自身的辐射接近于300k黑体辐射。 4、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

摄影测量与遥感复习要点

摄影测量与遥感复习要 点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1 相对定向:恢复两张像片的相对位置,建立立体模型。 2 绝对定向:将立体模型纳入到地面测量坐标系中,并规化为所需的模型比例尺 3 立体像对:在立体摄影测量中由不同摄影站对同一地面景物摄取的,具有一定影像重叠的两张像片称为立体像对。 4 像片纠正:将中心投影的构像经过投影变换转变为正射投影,同时消除像片倾斜所引起的像点位移,使其相当于水平像片的构想,符合规定的比例尺,此变换过程为像片纠正。 5 解析空三:只测定少量必需的外业控制点,在室内测出一批测图所需要的像片点坐标,通过解析的方法(一定的数学模型平差)计算出相应地面点的地面坐标。 6 核线相关:核面与两像片的交线为同名核线,同名像点必定在同名核线上,沿核线相关计算,寻找同名像点。 7 数字高程模型:是国家基础空间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示地表区域上地形的三维向量的有限序列,即地表单元高程的集合Z=f(x,y)研究地表起伏。 8 GPS辅助空三:利用GPS动态定位原理,采用机械GPS接收机与地面基准站的GPS 接收机同时,快速。连续地记录相同的GPS信号,通过相对定位技术的离线数据处理后,获得航摄飞行中摄站点相对与该地面基准点的三维坐标,并将作为辅助数据应用于光束法区域平差中。 9 内方位元素:确定摄影中心与像片间相关位置的参数为内方位元素。 10外方位元素:确定摄影中心和像片在地面坐标系中的位置与姿态的参数为外方位元素。 11 像片调绘:利用航摄像片所提供的影像特征,对照实地进行识别,调查和做必要的注记,并按照规定的取舍原则,图示符号表示在航片上的工作。 12 4D产品:DEM(数字高程模型)DOM(数字正摄影像)DRG(数字栅格地图)DLG(数字线划地图) 1航空摄影测量的定义与任务:定义:利用飞机或其他飞行器所载的摄影机在空中拍摄地面像片。结合地面控制点测量,调绘和立体测绘等步骤,绘制出地形图的作业。任务:测制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和影像地图,建立地形数据库,并为各种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信息系统提供基础依据。 2 航空摄影特殊点,线,面: 点:摄影中心S,像主点O,地底点N,等角点C主合点i 线:摄影机轴SO,垂线SN,主纵线W,主横线h o h o等比线h c h c摄影方向线vv,透视轴TT,合线h i h i 面:像平面P,地平面E,主垂面W,合面E s。 3航空摄影测量有哪些常用的坐标系各怎样定义的 (1)像方坐标系 像平面坐标系:用于表示像点在像平面上的位置,以像主点为原点的像平面坐标系用 0-XY表示。 2像框标坐标系:使用航摄像片的框标来定义像平面坐标系 3像空间坐标系:为便于进行像点的空间坐标转换建立的能够描述像点空间位置的坐标系。

模拟题-摄影测量与遥感详解

摄影测量与遥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不答或答错不得分)1.目前,主流的常规航空摄影机的像幅为(B )。 A. 18cm×18cm B. 23cm×23cm C. 36cm×36cm D. 46cm×46cm 2.航摄仪有效使用面积内镜头分辨率的要求(B)。 A. 每毫米内不少于20线对 B. 每毫米内不少于25线对 C. 每毫米内不少于30线对 D. 每毫米内不少于40线对 3.下列关于航空摄影时飞行质量的要求,叙述错误的是(B)。 A. 航向重叠度一般应为60%-65%;个别最大不应大于75%,最小不应小于56% B. 像片倾斜角一般不大于3°,个别最大不大于5° C. 航摄比例尺越大,像片旋角的允许值就越大,但一般以不超过8°为宜 D. 航线弯曲度一般不大于3% 4.同一条航线内相邻像片之间的影像重叠称为(A)重叠。 A. 航向 B. 旁向 C. 水平 D. 垂直 5.相邻航线相邻像片之间的影像重叠称为(B)重叠。 A. 航向 B. 旁向 C. 水平 D. 垂直 6.航摄像片上一线段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水平距离之比称为(C)比例尺。 A. 地形图 B. 测图 C. 摄影 D. 制图 7.框幅式航空摄影属于(D)投影成像。 A. 正射 B. 垂直 C. 斜距 D. 中心 8.当成图比例尺为1:10000时,应选择的航摄比例尺为(A) A. 1:20 000~1:40 000 B. 1:10 000~1:20 000 C. 1:25 000~1:60 000 D. 1:7000~1:14 000 9.下列各项中,关于航摄分区划分的原则叙述错误的是(A)。 A. 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得大于三分之一航高 B. 当地面高差突变,地形特征差别显著时,可以破图幅划分航摄分区 C. 在地形高差许可且能够确保航线的直线性的情况下,航摄分区的跨度应尽量划大 D. 分区界线应与图廓线相一致 10.一张航摄像片有(B)个内方位元素。 A. 2 B. 3 C. 4 D. 6 11.一张航摄像片有(D )个外方位元素。 A. 2 B. 3 C. 4 D. 6 12.航片上的投影差是由(A )引起的像点位移。 A. 地形起伏 B. 像片倾斜 C. 摄影姿态 D. 地球曲率 13.将一个重叠向内的立体像对的左右像片对调后,观测到的是(B )。 A. 正立体 B. 负立体

第三章-遥感传感器作业

第三章遥感传感器 C方向2012301610010 卢昕 一、名词解释 1.遥感传感器:是测量和记录被探测物体的电磁波特性的工具,是遥感技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取遥感数据的关键设备。由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组成。 2.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或者电能的设备。具体的元器件如感光胶片、光电管等。 3.推扫式成像仪:瞬间在像面上先形成一条线图像,甚至是一幅二维影像,然后对影像进行扫描成像的成像仪。 4.成像光谱仪:以多路、连续并具有高光谱分辨率方式获取图像信息的仪器,通过将传统的空间成像技术与地物光谱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对同一地区同时获取几十个到几百个波段的地物反射光谱图像。 5.瞬时视场:传感器成像瞬间形成的单个像元的视场,决定地面分辨率。 6.MSS:Multispectral Scanner 多光谱扫描仪。成像板上排列有24+2个玻璃纤维单元,按波段排列成四列,每列有6个纤维单元,每个探测器的视场为86μrad,每个像元的地面分辨率为79mx79m,扫描一次每个波段获得6条扫描线图像,其地面范围474m*185km。

7.TM :是相对MSS的改进,其中增加了一个扫描改正器,使扫描行垂直于飞行轨道,并使往返双向都对地面扫描。一个高级的多波段扫描仪共有探测器100个,分7个波段,一次扫描成像为地面的480m*185km。 8.HRV :是一种线阵列推扫式扫描仪。仪器中有一个平面反射镜,将地面辐射来的电磁波反射到反射镜组,然后聚焦在CCD线阵列元件上,CCD的输出端以一路时序视频信号输出。由于使用线阵列的CCD元件作探测器,在瞬间能同时得到垂直航线的一条图像线,不需要用摆动的扫描镜,以“推扫”方式获取沿轨道的连续图像条带。 9.SAR :合成孔径雷达,是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 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 10.INSAR:相干雷达。是利用SAR在平行轨道上对同一地区获取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单视复数影像来形成干涉,进而得到该地区的三维地表信息。 https://www.360docs.net/doc/e813465443.html,D :电荷耦合器件,是一种由硅等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固体器件,受光或电激发产生的电荷靠电子或空穴运载,在固体内移动,达到一路时序输出信号。12.真实孔径侧视雷达:真实孔径侧视雷达的天线装在飞机的侧面,发射机向侧向面内发射一束窄脉冲,地物反射的微波脉冲,由天线收集后,被接收机接受。回波信号经电子处理器的处理,在阴极射线管上形成一条相应于辐照带内各种地物反射特性的图像线,记录在胶片上。飞机向前飞行时对一条一条辐照带连续扫描,在阴极射线管处的胶片与飞机速度同步转动,就得到沿飞机航线侧面的由回波信号强度表示的条带图像。 13.全景畸变:由于地面分辨率随扫描角发生变化,而使红外扫描影像产生畸变,这种畸变通常称为全景畸变,也就是整幅图像都发生了畸变。

《遥感学概论》(2021修订版)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遥感学概论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 (一)遥感基本原理 1、概述 了解遥感、电磁波、电磁波谱概念。 了解黑体辐射、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衰减作用、大气窗口。 2、物体的发射辐射、地物的反射辐射 了解地物的反射类别、光谱反射率以及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 3、地物波谱特性的测定 理解地物波谱特性的概念、作用及波谱测定方法。 (二)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1、了解遥感平台的种类及目的与用途,国产最新遥感平台及其发展趋势。(三)遥感传感器及其成像原理 1、了解遥感传感器种类及其特点。 (四)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基础知识 1、图像的表示形式 理解图像的表示形式 2、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了解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硬件系统、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软件系统。(五)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 1、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 理解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因素。

2、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 理解几何纠正的目的、意义、基本原理;掌握几何纠正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六)遥感图像辐射处理 1、遥感图像的辐射处理 理解辐射纠正的目的、意义、基本原理与方法。 2、遥感图像增强 理解图像增强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3、图像融合 理解图像融合的概念、类型、目的、意义,掌握图像融合的基本思路和步骤。(七)遥感图像判读 掌握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原理、原则、基本方法、步骤及各自的特点。(八)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 理解图像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最新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 (九)遥感技术的应用 了解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测绘、地质调查、农林牧渔、全球变化等方面的应用,并能学以致用。 二、参考书目 教材:作者:沙晋明等,《遥感原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12 实习指导书:作者:陈晓玲等,《遥感原理与应用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13 教学参考书:作者:胡德勇、邓磊等,《遥感图像处理原理与方法》,测绘出版社2014

西南大学《遥感原理与应用》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论述题] 参考答案: 1、简述遥感概念及特点 遥感(Remote Sensing),从广义上说是泛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技术。 ①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 遥感从飞机上或人造地球卫星上。居高临下获取的航空像片或卫星图像,比在地面上观察视域范围大得多。又不受地形地物阻隔的影响,景观一览无余,为人们研究地面各种自然、社会现象及其分布规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②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 遥感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不仅能获得地物可见光波段的信息,而且可以获得紫外、红外,微波等波段的信息。不仅能用摄影方式获得信息,而且还可以用扫描方式获得信息。遥感所获得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用常规传统方法所获得的信息量。这无疑扩大了人们的观测范围和感知领域,加深了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 ③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 遥感通常为瞬时成像,可获得同一瞬间大面积区域的景观实况,现实性好;而且可通过不同时相取得的资料及像片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地物动态变化的情况(版图),为环境监测以及研究分析地物发展演化规律提供了基础。 ④其他特点 此外,遥感还真有用途广,效益高,资料性,全天候,全方位的特点。 2、遥感的分类 1、根据遥感平台的高度和类型分类 ①地面遥感:1.5~300m,车、船、塔,主要用于究地物光谱特征 ②航空遥感:9~50km,飞机、气球,较微观地面资源调查 ③航天遥感:100~36000km,卫星、飞船、火箭、天飞机、空间站 2、根据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分类 ①主动遥感:雷达 ②被动遥感:被动接受地物反射、发射的电磁波:摄影机、扫描仪 3、根据遥感信息的记录方式分类 ①成像遥感:以图象方式记录:航空性片、卫星图象 ②非成像遥感:图形、电子数据:数字磁带、光盘 4、根据遥感使用的探测波段分类 ①紫外遥遥:0.3~0.4μm ②可见光遥感:0.4~0.76μm ③红外遥感:0.7~14μm ④微波遥感:0.1~30cm ⑤多波段遥感:0.5-0.6,0.6-0.7,0.7-0.8,0.8-0.9

遥感原理与应用作业答案

(0684)《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 1、遥感(Remote Sensing),从广义上说是泛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即不 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技术。 2、电磁波谱(Electramagitic spectrum):将电磁波按照波长的长短排列制成图表 3、太阳常数:当地球处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单位时间内投射到位于地球大气上界,且垂直 于太阳光射线的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为1385士7W/m’。此数值称为太阳常数。 4、地物光谱特性:自然界中,不同的地物具有的不同的对电磁波不同波段范围的辐射规律 (反射、发射、吸收、透射),称地物的该特性为其光谱特性。 5、地物反射光谱与地物反射光谱曲线:地物的反射率随人射波长变化的规律,叫做地物反 射光谱。按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关系绘成的曲线(根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称为地物反射光谱曲线 6、黑体:所谓黑体是“绝对黑体”的简称,指在任何温度下,对于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 吸收系数恒等于1(100%)的物体。 7、基尔霍夫定律:在任一给定温度下,地物的辐射通量密度和吸收率之比,对任何地物都 是一个常数,并且等于该温度下黑体辐射通量密度。(T一定Wλ/α= Wλ黑) 8、大气窗口:大气层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大气层对电磁辐射的透明度。通常 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9、饱和度:纯度,色彩纯粹和色彩鲜艳的程度 10、传感器:遥感中用来探测和记录地物电磁波辐射信息的仪器。 11、反差contrast:感光材料的乳剂层上使影象表达出所摄物体各部分在光量方面有差别的能力,称为反差。根据感光材料的反差大小可将感光材料分为软性片、中性片、硬性片12、乳剂分辨率:感光材料区分景物细微部分的能力,通常以1mm宽度内能够清楚分辨出的平行线对数表示 13、像对stereopair: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地物所拍摄的两张相片 14、航向重叠(longitudinal overlap):为了使同一条航线上相邻相片的地物能相互衔接以及满足立体观察的需要,相邻相片间需要有一定的重叠,称为航向重叠。重叠率为53-60% 15、旁向重叠(lateral overlap):为了使相邻两条航线上相邻相片的地物能相互衔接,相邻相片间需要有一定的重叠,称为旁向重叠。重叠率为15-30% 16、中心投影,就是空间任意直线均通过一固定点(投影中心)投射到一平面嫩影平面〕上而形成的透视关系。 17、像点位移:地物在航空相片(中心投影)上的位置与其在平面图(垂直投影)上的位置比较,产生的位置移动。 18、投影差:因地形起伏而引起的地物在航空相片(中心投影)上的位置与其在平面图(垂直投影)上的位置比较,产生的位置移动。 19、倾斜差:因相片倾斜而引起的地物在航空相片(中心投影)上的位置与其在平面图(垂直投影)上的位置比较,产生的位置移动。 20、航空相片的使用面积:工作中只使用航空相片的中央部分称为使用航空相片的使用面积;通常以邻片重叠部分中线(可偏移1cm)所围成的区域表示。 21、判读标志:不同的地物在航空相片上具有不同的影象特征,其中一些影象特征构成

摄影测量与遥感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摄影比例尺 严格讲,摄影比例尺是指航摄像片上一线段为J 与地向上相应线段的水干距L 之比。由于影像片有倾角,地形有起伏,所以摄影比例尺在像片上处处不相等。一般指的摄影比例尺,是把摄影像片当作水平像片,地面取平均高程.这时像片上的一线段l 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水平距L 之比,称为摄影比例尺1/m 2.像片倾角 空中摄影采用竖直摄影方式,即摄影瞬间摄影机的主光轴近似与地面垂直,它偏离铅垂线的夹角应小于3D ,夹角称为像片倾角。 3.航向重叠 同一条航线内相邻像片之间的影像重叠称为航向重叠,一般要求在60%以上。4.旁向重叠 相邻航线的重叠称为旁向重叠,重叠度要求在24%以上 5.摄影基线 控制像片重叠度时,是将飞机视为匀速运动,每隔一定空间距离拍摄一张像片,摄站的间距称为空间摄影基线B 。 6.像平面坐标系 像平面坐标系用以表示像点在像平面上的位置,通常采用右手坐标系,x ,y 轴的选择按需要而定.在解析和数字摄影测量中,常根据框标来确定像平面坐标系,称为像框标坐标系。 7.像主点 相机主光轴与像平面的交点 8.内方位元素 内方位元素是表示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关位置的参数,包括三个参数。即摄影中心到像片的垂距(主距)f 及像主点o 在像框标坐标系中的坐标0 0,y x 9.外方位元素 外方位元素是表示摄影中心和像片在地面坐标系中的位置和姿态的参数,一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包括六个参数,其中有三个是直线元素,用于描述摄影中心的空间坐标值;另外三个是角元素,用于表达像片面的空间姿态。 10.空间后方交会 已知像片的内方位元素以及至少三个地面点坐标并量测出相应的像点坐标,则可根据共线方程列出至少六个方程式,解求出像片六个外方位元素,称为空间后方交会。 11.中心投影变换

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复习重点知识讲解

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 复习重点

摄影测量学定义:是利用光学或数码摄影机获取的影像,经过处理以获取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摄影测量的分类:(1)按摄站位置:1.航天摄影测量2.航空摄影测量3.地面摄影测量(2)按研究对象:1.地形摄影测量2.非地形摄影测量(3)按处理方法:1.模拟摄影测量2.解析摄影测量3.数字摄影测量 摄影测量的主要任务:1.包括定量的(几何处理):解决是多少的问题、定性的(解译处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摄影测量的发展历程:模拟摄影测量(1851-1960’s),解析摄影测量(1950’s-1980’s),数字摄影测量(1970’s-现在)。 遥感定义:是指通过非接触传感器遥测物体的几何与物理特性的一门学科。 遥感类型:按传感器探测波段分:1.紫外遥感:0.05~0.38um2.可见光遥感:0.38~0.76um3.红外遥感:0.76~1000um4.微波遥感:1mm~10m5.多光谱遥感:可见光和近红外,多个波段。2.按成像方式分:摄影遥感、扫描方式遥感;雷达遥感。 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由平台、传感、接收、处理应用各子系统所组成 遥感特点与作用:1.大面积同步观测2.时效性强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好4.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5.一定的局限性。 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关系:遥感技术为摄影测量提供了多种数据来源,从而扩大了摄影测量的应用领域。 航空摄影:又称航拍,是指在飞机或其他航空飞行器上利用航空摄影机摄取地面景物像片的技术。 航摄仪的类型:胶片航摄仪、数字航摄仪。

航空摄影测量的基本要求(主要是航向、旁向重叠度)航摄像片与地形图的区别 像片倾斜角、摄影比例尺的概念 航空像片上的三点两线、类型 第二部分航空摄影测量基础 第二章航测外业 摄影测量外业工作任务 像片判读、像片调绘 像控点的选择原则(了解) 像片调绘的内容(了解) 第二部分航空摄影测量基础 第三章内业加密 像点位移的含义 航空摄影测量两大坐标系统及其分类 航空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 共线方程的含义、作用 摄影测量解析计算的过程(理解四个流程的目的) 数字摄影测量中的影像匹配有哪三种方式(了解) 第二部分航空摄影测量基础 第四章 4D产品生产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定义、分类 理解GPS、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了解)

遥感复习题详细答案

一名词解释(2分×10) 1电磁波谱:把电磁波按其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以递增或递减的顺序排列所得图谱 2 主动遥感:运用人工产生的特定电磁波照射地物,再根据接收到的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特征来分析目标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的遥感技术 3 被动遥感:运用遥感器接收来自目标物的反射和辐射电磁波谱,并根据其特征对目标物探测的遥感技术 4紫外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的不同,可以把遥感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和多波段遥感。其中,探测波段在0.05——0.38微米之间的遥感称为紫外遥感 5可见光遥感:可见光遥感是指传感器工作波段限于可见光波段范围(0.38——0.76微米)之间的遥感技术 6 红外遥感: 红外遥感是指传感器工作波段限于红外波段范围(0.76——1000微米)之内的遥感 7 微波遥感:是传感器的工作波长在微波波谱区(1-1000mm)的遥感技术,是利用某种传感器接受各种地物发射或者反射的微波信号,藉以识别、分析地物,提取所需地物信息的技术 8镜面反射:光滑平面的反射波有确定方向,满足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反射称为镜面反射 9漫反射:粗糙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就是漫反射,当表面粗糙度h与入射电磁波波长λ同数量级时尤为明显 10混合反射:表面粗糙度h中等(相对λ而言)的实际地物表面由于地形起伏,在某个方向上反射最强烈,这种现象称为混合反射,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结合11瑞利散射:q < 1,当粒子的直径小于波长1/10或更小时发生的散射即r<<λ,∝1/ λ4,主要由大气分子引起,对可见光影响较大。 散射系数k r 12米氏散射:q=3,当粒子的直径大于波长1/10到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散射系数k ∝1/ λ0~λ1,主要由大气中的烟尘、气溶胶等引起,主要为向前 m 散射。 13非选择性散射:q>3,当粒子的直径大于波长时发生的散射,r>>λ,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14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是选择遥感工作波段的重要依据。 15线性构造:指在各种遥感图像上,被认为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直线、弧线、折线状的线性影像特征。(包括:1 各种直线状或微弯的弧线状的地质界线2 断裂构造成因的线性构造3 线状应变带4 由地形、影纹结构或色调的线状变化反映出来的、暂时无法确认其具体地学成因的线性形迹) 16反射率:地物反射辐射与入射总辐射的比值。(反射率=地物某微小波段反射辐射通量/入射辐射通量×100%,与波长、入射角、物体电学特性、表面粗糙度和质地有关) 17地物反射波谱:为表示地面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遥感学概论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复试科目] 考试科目名称:遥感学概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一)客观部分60% (二)主观部分40% 4)题型结构 a: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b: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c: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遥感基本原理 1、概述 了解遥感、电磁波、电磁波谱概念。 了解黑体辐射、太阳辐射、大气窗口概念的意义。 2、物体的发射辐射、地物的反射辐射 了解地物的反射类别、光谱反射率以及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 3、地物波谱特性的测定 理解地物波谱特性的概念及作用。 (二)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1、了解遥感平台的种类及目的用途。 (三)遥感传感器及其成像原理 1、了解遥感传感器种类、理解扫描成像类传感器特点。 (四)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基础知识 1、图像的表示形式 理解图像的表示形式 2、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了解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硬件系统、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软件系统。(五)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 1、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 理解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因素。 2、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 理解几何纠正的目的、意义、基本原理;掌握几何纠正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六)遥感图像辐射处理 1、遥感图像的辐射处理 理解辐射纠正的目的、意义、基本原理。 2、遥感图像增强 理解图像增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图像融合 理解图像融合的目的、意义、概念,掌握图像融合的基本思路和步骤。(七)遥感图像判读 掌握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原理、基本方法、步骤及各自的特点。 (八)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 理解图像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九)遥感技术的应用

注册测绘师考试摄影测量与遥感模拟练习题目

一、模拟练习 一)单选题 1.航空摄影规范要求航向重叠度最小不应小于(C)。 A.1 B.2 C.2或3 D.3 2.航空摄影规范要求摄影分区内实际航高与设计航高之差不得大于设计航高的(D)。 A.2% B.3% C.4% D.5% 3.无人机摄影在设计飞行高度时,应高于摄区和航路上最高点 (A)m以上。 A.100 B.150 C.200 D.300 4.现行《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规定:飞行平台的相对航高一般不超过(A)m。 A.1000 B.1500 C.2000 D.3000 5.l:1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中,内业加密点对附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在丘陵地区域内不应大于(A)m。 A.0.35 B.0.5 C.0.7 D.1.0 6.某1:1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中,像片控制点离开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一般不应大于(A)cm。 A.1 B.1.5 C.2 D.3 7.1:5000地形图航空摄影外业测量中,对于平高控制点的布设,当采用一张中心像片覆盖一幅图的方法作业时,区域网范围在16幅以内采用周边(A)点法布设。 A.6 B.8 C.10 D.12 8.1:25000地形图航空摄影外业测量中,高程注记点应选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特征点上,其密度是每100cm内,平地、丘陵地为(D)个。 A.8~10 B.10~12 C.8~15 D.10~20

9.遥感影像平面图的制作时,若采用数字法进行图像纠正和镶嵌,使用纠正公式对影像逐像元进行纠正,纠正误差要求不大于图上(D)mm。 A.0.2 B.0.3 C.0.4 D.0.5 10.数字航空摄影测量采用空中三角测量时,内定向框标坐标残差 绝对值一般不大于(A)mm。 A.0.010 B.0.015 C.0.020 D.0.025 11.摄影测量的控制点野外测量及施测中,控制测量结束后,应及 时与相邻图幅或区域进行控制接边,控制接边的内容一般不包括(C)。 A.本幅或本区如果需要使用邻幅或邻区所测的控制点,需要检查这些点是 否满足本幅或本区的各项要求 B.自由图边的像片控制点,应利用调绘余片进行转刺并整饰,同时将坐标 和高程数据抄在像片背面,作为自由图边的专用资料上交 C.自由图边的像片控制点。应利用调绘余片进行转刺并整饰,同时将坐标 和高程数据抄在像片背面,无须将该资料上交 D.接边时应着重检查图边上或区域边上是否产生了控制裂缝,以便补救 12.以一幅影像所组成的一束光线作为平差的基本单元,以中心投 影的共线方程作为平差的基础方程,通过各个光线束在空间的旋转和 平移,使模型之间公共点的光线实现最佳地交会,并使整个区域最佳 地纳入到已知的控制点坐标系统中,这种方法称为(C)。 A.航带法空中三角测量 B.独立模型法空中三角测量 C.光束法空中三角测量 D.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 13.无人机航摄对数码相机的性能指标要求中,像素2000万的影 像能存储(D)幅以上。 A.500 B.600 C.800 D.1000 14.某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任务中内业清绘图的图廓对角线尺寸与理论对角线尺寸之差不应大于(D)mm。 A.0.15 B.0.2 C.0.25 D.0.3 15.某航空摄影测量作业中,成图比例尺为1:1000,采用航摄比 例尺为1:5000。当采用综合法成图的全野外控制点布点时,在每隔 号像片测绘区域内需要布设(A)个平高点。 A.5 B.6 C.8 D.9

(完整word版)10测绘摄影测量与遥感复习题汇总,推荐文档

一、名词解释: 遥感2、遥感技术3、电磁波4、电磁波谱5、大气窗口6、影响匹配7、光谱反射率8、光谱反射特性曲线9、遥感平台10、遥感传感器11、数字影像12、空间域图像13、频率域图像14、图像采样15几何变形16、几何校正17、图像判读18、大气校正19、图像增强20、图像直方图21遥感图像判读22、监督法分类23、非监督法分类 二、回答问题 怎样才能将光学影像变成数字影像。 简述遥感数字影像增强处理的目的,例举一种增强处理方法 何为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光谱分辨率? 叙述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区别。 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依据有哪些,有哪些影响因素? 航测外业主要包括哪些工作? 航空摄影的投影与地形图有何不同? 像主点与像片主距概念 光学和机械框标及作用 数字影像分辨率是什么? 摄影机检校要求与内容? 航空摄影的基本要求? 航空摄影质量检查与成果提交内容? 什么是基于核线的一维影像匹配 什么是投影差? 分区摄影基准面的高度是如何划分的? 摄影季节和航摄时间的选择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航片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双向空间后发交会-前方交会解求地面点坐标的步骤? 连续法相对定向元素和单独像对相对定向元素是什么? 对定向元素有哪几个? 什么是立体像对的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 摄影测量坐标系分类 人造立体视觉的条件和类型 什么是视模型 左右视差和上下视差的概念 分像的方法 什么是立体像对 前方交会计算地面点的步骤 绝对定向至少需要几个地面控制点 像对相对定向需要地面控制点吗? 航测立体测图的方法有哪些? 模拟法立体测图的作业过程: 模拟法立体测图的自我检查内容包括那些?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方法 我们实验的遥感图像辐射增强处理有那些内容? 为什要对图像做几何校正?

摄影测量与遥感-自学手册

摄影测量与遥感 第一章摄影测量与遥感概述 第二章摄影测量基础 第三章遥感基础 第四章摄影测量与遥感处理系统 第五章野外像片调绘与像片控制测量 第六章基于摄影测量与遥感的4D产品生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摄影测量与遥感有总体的认识。了解摄影测量和遥感的历史和趋势,掌握相关概念。掌握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原理,利用遥感和摄影测量的技术手段获得4D产品,掌握摄影测量与遥感的野外和室内处理流程和要点。具体如下: 第一章摄影测量与遥感概述 摄影测量的任务、分类和发展;遥感及其发展;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结合。 第二章摄影测量基础 单张航摄像片解析;像点坐标的量测;立体测图的原理与方法;摄影测量解析计算基础;数字摄影测量基础 第三章遥感基础 遥感的基础知识;遥感图像特征;常用卫星遥感简介;遥感图像的解译 第四章摄影测量与遥感处理系统 数字摄影测量系统;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机载LIDAR和车载移动测图系统 第五章野外像片调绘与像片控制测量 野外像片调绘;像片控制测量 第六章基于摄影测量与遥感的4D产品生产 4D产品生产的数据流;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地图;数字栅格地图

本章重点: 1、理解摄影测量的概念、特点和任务 2、掌握摄影测量的类别和发展历程 3、掌握遥感概念、类别和发展历程 4、掌握摄影测量技术与遥感技术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和相互促进技术特点 参考书: 1、梅安新,彭望渌,秦其明.2005. 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剑清,潘励,王树根. 2008.摄影测量学(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 出版社. 3、国家测绘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2010.测绘综合能力[M]. 北京:测绘出版社. §1.1 摄影测量概述 一、学习提要 1、摄影测量的任务 2、摄影测量的类型 3、摄影测量的发展历程 二、思考题 1、什么是摄影测量? P102 2、摄影测量的任务是什么? P102 3、摄影测量有哪几种分类方式,分别可分为哪些类别? P102 4、摄影测量经历了哪三个发展历程?其特点是什么? P103 5、数字摄影测量与传统摄影测量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P103 (1)产品是数字化的;(2)以计算机视觉替代人眼的立体观测。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 作者:林青涛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探测技术及地面处理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遥感技术。所谓遥感就是在远离目标的地方,运用传感器将来自物体的电磁波信号记录下来并经处理后,用来测定和识别目标的性质和空间分布。从广义上说,航空摄影是遥感技术的一种手段,而遥感技术也正是在航空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概念 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隶属于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范畴,它是利用非接触成像和其他传感器对地球表面及环境、其他目标或过程获取可靠的信息,并进行记录、量测、分析和表达的科学与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的主要特点是在像片上进行量测和解译,无需接触物体本身,因而很少受自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而且可摄得瞬间的动态物体影像。二、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 1、摄影测量及其发展 摄影测量的基本含义是基于像片的量测和解译,它是利用光学或数码摄影机摄影得到的影像,研究和确定被摄影物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和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和技术。其内容涉及被摄影物的影像获取方法,影像信息的记录和存储方法,基于单张或多张像片的信息提取方法,数据的处理和传输,产品的表达与应用等方面的理论、设备和技术。 摄影测量的特点之一是在影像上进行量测和解译,无需接触被测目标物体本身,因而很少受自然和环境条件的限制,而且各种类型影像均是客观目标物体的真实反映,影像信息丰富、逼真,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被研究目标物体的大量几何和物理信息。 到目前为止,摄影测量已有近170年的发展历史了。概括而言,摄影测量经历了模拟法、解析法和数字化三个发展阶段。表1列出了摄影测量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如果说从模拟摄影测量到解析摄影测量到解析摄影测量的发展是一次技术的进步,那么从解析摄影测量到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则是一场技术的革命。数字摄影测量与模拟、解析摄影测量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处理的原理信息不仅可以是航空像片经扫描得到的数字化影像或由数字传感器直接得到的数字影像,其产品的数字形式,更主要的是它最终以计算机视觉代替人眼的立体观测,因而它所使用的仪器最终只有通用的计算机及其相应的外部设备,故而是一种计算机视觉的方法。 2、遥感及其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