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

论美
论美

《论美》“四读”教学案

赵集一初中九年级备课组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2、品味文章的相关论述

3、学习杂感的写法

4、品味文章语言,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理解作者的审美观,品味文章中的相关论述。

教学难点:

1、认识培根的审美观,并谈自己的认识。

2、能够对作者的观点做正确的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游戏导入,上课前,先请同学们来做个选择游戏,请同学们看幻灯片,出示

请在下列事物中选择你认为最美的一种?

A、一只造型别致、色彩艳丽的花瓶

B、一碗饥饿的非洲儿童手中的米饭

C、一本残破的发黄的《思想录》

同学多数选A,师提问选A同学你为什么选A呢?

生:因为它看上去漂亮

师:好,我们同学们认为有漂亮外表的花瓶最美,那么我们人呢?什么样的人是最美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美的文章——《论美》(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一下作者。

2、师生共同点击作者,幻灯片出示:弗兰斯?培根,英国哲学家,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家真正始祖”(马克思、恩格斯语)著有《培根论说文集》、《培根论人生》等。

三、研析课文

一、问读

1、这篇文章的体材是什么?

2、文章的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

3、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4、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5、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美”?

6、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二、寻读

1、寻重点

作者是从哪两个角度去论述“人的美”的?

2、寻难点

本文在对抽象的“美”论述的时候,为了把抽象的“美”论述得更加具体、形象化,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其中的妙处。

3、寻探点

以小组为单位,说说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三、品读

品好段、品好句

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或者几个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示例: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

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四、评读

1、评朗读

指名读,读后评价

分组读,比一比读的效果

2、评三读

学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你认为生活中的美应该是怎样的呢?

你发现生活中的美了没有,说出了分享给大家。

请你积累有关“美”的名言、警句或者古诗文名句。

示例:

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人可爱才美丽——列夫·托尔斯泰

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歌德

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结合,是某种动物的东西——德谟克利特

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罗曼·罗兰

你可以从外表的美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泰戈尔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爱因斯坦

自制有关“美”名言的小卡片,说出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示例:

美的格言:—————————————————————————————————————————————————————————————————————————————————————————————————————————————————————————————————————————————————————赏析(推荐理由):

现实生活讨论法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为让这张脸变得好看一点,花许多钞票去美容,还有甚者,不惜千金去做整容手术,当一回人造美女或人造美男。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这些人的做法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本课

拥有美,犹如拥有冬天的阳光,温暖别人,也是温暖你自己。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奉

献,你就是最美的。

六、布置作业

在习作练习本上写一篇有关“美”认识的文章。

七、板书设计

美德最美(喻证法)

论美貌与才能难以兼有(例证法)内在美人美无定则

美美不在于年轻,在于修养(对比论证)外在美外貌美易失,品德美永存(喻证法)

观点:美的核心在于“美德”……才是真正的美。

论上博《孔子诗论》简的编连(1).

论上博《孔子诗论》简的编连(1) 内容摘要:上博《诗论》简出版已一年有 余,但简文的编连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 文试图从思想入手,结合形制、语言等特点,对《诗论》简进行编连。 由于《孔子诗论》(以下简称《诗论》)简属于先秦佚籍,又加之出土的时、地及出土时的叠压、堆放情况不明,且破损严重,所以给整理编连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马承源先生在整理时拿出十几种方案,可见其预留的空间也是很大的。自《诗论》出版以来,学者们又提出了几种新的思路。但时至今日,仍未形成一致的意见。而简序的编连关系重大,如果说文字的释读是第一要素,则简序编连就是第二位的。故本人不揣简陋,试就这一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 为了便于说明,兹将简文依照马承源先生的排序,抄写如下。文字释读综合各家之说,为求行文简便,不再一一注明,大体不出刘信芳先生的《孔子诗论述学》[1]。如为个人浅见,则注明。 一、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言亡隐文[2]。 二、诗也,文王受命矣!▎颂,旁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绅而荡,┛其思深而 远,至矣。┛大雅,盛德也。多言 三、也。多言难而怨怼者也,衰矣,少矣。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欲焉。大敛材,其言 文,其声善。孔子曰:唯能夫 四、曰:诗其犹旁门[3]。▎与贱民而豫之,其用心也将何如?曰:邦风是也。▎民有疲 倦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将何如? 五、是也。▎有成功者何如?曰:颂是也。▋《清庙》,王德也。▎至矣!敬宗庙之礼, 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业。▎“肃雝 六、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烈文》曰:“乍兢唯人”,“丕显唯德”,“於乎, 前王不忘!”吾悦之;“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贵且显矣。颂 七、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信矣!┛孔子 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也,得夫?此命也! 八、《十月》善諀言;▎《雨无正》、▎《节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小旻》 多疑心,言不中志也;《小宛》其言不恶,小有怨焉;▎《小弁》、《巧言》则言 流人之害也;▎《伐木》 九、实咎于其也;▎《天保》其得禄蔑疆矣,巽寡、德古也;┛《祈父》之责,亦有以 也;┛《黄鸟》则困天,欲反其古也,多耻者其病之乎?《菁菁者莪》则以人益 也;《裳裳者华》则 十、《关雎》之攺;┛《梂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甘棠》之 褒;┛《绿衣》之思;《燕燕》之情。┛盖曰动而偕贤于其初者。┛《关雎》以色 喻于礼,

狄德罗

狄德罗 百科名片 狄德罗 狄德罗(Denis Diderot 1713年10月5日- 1784年7月30日),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狄德罗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最大成就是主编《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1751年——1772年)。此书概括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精神。其它著作包括《对自然的解释》(1754年)和《生理学基础》(1774年——1780年)以及一些小说、剧本、评论论文集以及写给很多朋友和同事的才华横溢的书信。 中文名:德尼斯?狄德罗外文名:Denis Diderot 别名:狄德罗国籍:法国出生地:Langres 出生日期:1713年10月5日逝世日期:1784年7月30日职业:文学、文艺理论家毕业院校:巴黎大学主要成就: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代表作品:《百科全书》 目录 个人简介 生平著述 哲学思想 美学思想 艺术成就 教育理论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18世纪20年代,在法国朗格尔天主教耶酥会中学,有一个学生常常以出色的回答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他以优异的成绩使他的父母对他充满了期望。和所有天下

的父母亲一样,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但是有一天,这个中学生忽然对他父亲说,他不想上学了。父亲没有责备儿子,只是看了儿子一眼,平静地说:“那好,到工场去吧,以后就当个制刀匠。”此 狄德罗Denis Diderot 后这个中学生离开了校园,到父亲的工场里成为一名工人。可是他接连5天为制作一把柳叶刀忙得团团转,还是毫无结果。父亲一声不吭。中学生糟蹋了材料,损坏了工具。但是父亲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第5天快过去了,父亲同样心平气和地问道:“怎么,干不了吧?”这个中学生一言不发。第二天清早他收拾好自己的课本,急冲冲地上学校去了。后来这个中学生成为法国18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唯物论和文艺理论方面大大超过了他同时代的思想家。他就是狄德罗。他主编的《百科全书》引领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狄德罗的父亲是明智的,他没有强迫儿子到学校去,而是尊重儿子的选择,让事实使狄德罗明白了其实学习才是他最恰当的选择。让每个人通过教育获得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知识和能力,在社会中完成自己最适宜最喜欢也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工作,也许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涵。作为家长,对子女总是有很多期待,希望他学习成绩好,希望他在学校里出类拔萃,这既可以使子女有好的前途,同时自己脸上也有光彩。于是人们常常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加在 狄德罗Denis Diderot 子女身上,特别是当子女的状态与自己的期待发生错位的时候,往往要求子女服从,而没有考虑子女的想法和实际,轻易地教训子女:“你不对。”或者说:“你距离我们的目标太远。”1745年,法国出版商邀请狄德罗将英国百科全书译成法文,狄德罗

论美教学设计

论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培根的审美观,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识别美,创造美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分享美 罗丹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风华正茂的同学们,正值“美”的年龄,相信你们对美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那么,别吝啬,将你慧眼发现的美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学生畅所欲言) 看来,同学们眼中的美可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呀。那么怎样的美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呢,让我们请出一位对美有过资深研究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了解一下他在对美的诠释吧。 2.作者介绍 培根(1561~1626)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誉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论人生》如:知识就是力量。《论真理》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论学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二、初读课文,认识美 1、文章对美做了哪些论述,边读边圈写美的句子。 2、齐读写美的句子,写了几种美?由此,可以看出最高层次的美是哪一种美? 参考:“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内在美重于外在美。所以在三者中最高)美德最美 3、作者是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证“美德最美”这个观点的?请举例说明。 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明确:举例论证(“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作者通过举例诠释,我们就懂得了这句话的意思:个体与一定的机遇和环境相适应,整体和谐,那就是美,人在遭逢场合中能过表现出相应的“优雅行为”,也就创造了美。) 比喻论证(“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作者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对比论证(“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作者通过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美德最美。) 引用论证(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引用拉丁谚语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三.再读课文,梳理美 培根的随笔,都是劝世箴言之类的短文。黑格尔曾指出:“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话,说说理由。 格言: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孔子美学

论孔子的美学思想 摘要 孔子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开端意义的美学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孔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美学原则是礼乐相亲、善美相成。其中核心的美学范畴是“仁”以及“仁”的形式“礼”。本论文着重探讨孔子美学范畴的几个方面:“仁”“礼”和孔颜乐处的人生境界,孔子的生命美学意识,“兴观群怨”观五个大的方面。同时考察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仁”;“礼”;生命美学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成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其思想的核心部分已经成为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一部分,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孔子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源头之一,在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美学思想最早追溯到先秦时代的经典著作,如《左传》二十九年载季札观周乐:盛赞《颂》乐“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用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要求各种情感恰到好处的和谐观,对后来的儒家中和美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儒家所强调的中和之美的思想,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成为中国封建正统思想的根基。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中国人行为处事的准则同时也在文学、美学、历史学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美学思想属于先秦美学的范畴,这一时期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艺术审美和哲学没有完全脱离,属于文、史、哲相互融合的阶段。因此人们对于美学和艺术的考虑还是建立在历史、哲学的基础之上,没有用单纯的文学角度来考察,美学思想和美学体系的建立有着更为广阔的思想和文化背景。同时,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以及美学体系对于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哲学美学观念和基本的审美理想及思维方式的确立上。张岱年认为:“中国哲学的创始者孔子、及继起者墨子,都是谈论人生问题,而未尝成立宇宙论系统。”①黑格尔认为孔子的哲学是一种道德的哲学,“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史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老练的道德教训。”②而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中则认为:“孔子在宇宙观方面无重大成就,有关宇宙观的重要范畴,如道器、理欲、理气、有无、天地、坚白、心物、动静、虚实、一多等,在孔子思想中均未出现。”孔子的美学思想是一种深刻体现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美学思想,有非常浓厚的教化和伦理特色,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孔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创立者,而中国文化从建立之初就有着非常明显的实用性和伦常性,重视理性的节制反对感情的大肆宣泄,整个中国文化既是一种理性文化,明显区别于西方重视感情抒发的传统。 孔子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在艺术标准上强调温柔敦厚的中和原则,重视比兴德思维方式,开创了自然美欣赏的比德理论,以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为具体的艺术标准。其核心在于成就人生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与日月合其明,与天地合其德”的圣人境界,从中体现了智与德德高度完备,并通过个体的修养推广到整个社会,具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性品格。同时孔子的美学思想较多的吸收了西周的文化,主要是周公所建立的礼制,但是孔子在周公礼制的基

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教育学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孔子所处春秋时期,在春秋之前,在当时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去读书,获得教育的权利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不官则无所授书”,教育、学术皆由“官府”世守,那时候的教育是“有类”的。到了春秋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无论学生是怎样的身份、地位、民族都愿意去教他们,所以在孔子三千学生之中,来自当时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身份的人,绝大多数出身贫贱。孔子对自己弟子的教育方法不是那种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只管老师我说。孔子对每一位弟子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弟子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去接受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同时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要求学生达到“愤”和“悱”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施以“启发”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所以他的弟子当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七十二贤士。他的这些思想在《侍坐》当中得以体现。 美学思想:孔子的学说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所以的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为中心,孔子强调善与美相联系。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如“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算是善的、好的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等。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以“诗”为基础,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在《侍坐》篇中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具体社会中的人。文质彬彬,是孔子典型的美学思想,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与质的关系体现孔子所推崇的君子的的理想人格。这文与质的关系,礼与仁的关系都是孔子美育思想的体现。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且有着自己的理论。苏格拉底一些教育思想与孔子极为相似。他没有建立自己的学校,他的课堂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对于学生如同孔子一样有教无类。无论是乞丐、农民、有钱人、贵族等等,都可以是他的学生。无论是谁只要去请教他,他都施教。当时智者施教是需要收取费用的,苏格拉底是不收取任何费用。苏格拉底教育目的是培育人才,这一点与孔子的目的相似,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苏格拉底倡导圣贤治国,认为群众缺乏理智和政治能力,治理国家只能依靠那些少数优秀人物。苏格拉底以培养造就有知识的治国人才为己任,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哲学和教育事业上。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治国人才。在教学方法上,苏格拉底采用“产婆术”,包括讽刺、助产、归纳和定义。这个方法在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中得以体现。他认为真理是潜在地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的,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输既成的知识,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的见解,形成正确的认识。,他在教学中,常用设问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认识加以回答。如果回答错了,他就用暗示性的提问适时引导,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他认为这样可以检验青年人的心灵。 美学思想:在《大希庇阿斯》篇中,通过希庇阿斯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对美本质的讨论,区分美本身和具体美的事物,提出美本身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最后得出结论:美是难的。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被称为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号召人们把目光从自然界转向人自身。苏格拉底从目的论和美德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美学思想,其核心观念就是美善同一说,是西方美学史上美善同一说的开拓者。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就是善,美与善是同一的。接着,他还谈及是美善同一的基础就是功用。“凡是我们用的东西如果被认为是美的和善的那就都是从同一个观点——它们的功用去看的”也就是说,美的和

关于初等教育现状的几点分析

关于初等教育现状的几点分析 刘立泰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中小学课堂教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们身在庐山之中,往往认识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即使认识到一些问题,也很少有人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应当跳出目前大陆中小学教育的圈子,从一个更开阔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发现其问题,分析其原因,以期找出改革的办法。 我认为目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首先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不平等地位。在我们的课堂上,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没有体现出自由民主的精神、造成自由和谐的气氛、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得不到发挥。只有教师教的自由(从根本上说,教师也没有教的自由),没有学生学的自由,课堂上没有师生间自由平等的交流和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形不成教学中平等、民主和合作的新关系。 其次是课堂教学方法的落后和僵化。我国的教师在课堂上很少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上公开课时都用,这种教学方法已经形成了一种公认的模式,僵化教条,满堂废话),大部分教师使用的依旧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所谓的启发式和填鸭式也仅仅是就课堂教学形式而言,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关键是要适合所讲授的内容,所谓的“启发式”也许是一问一答的演戏,所谓的“填鸭式”也许正好适应了课堂传授内容的实际。“创模”是一种“典型引路”的方法,根本不适合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实际。北师大有一位古汉语教授,他教中学语文时就喜欢“满堂灌”,但学生都愿意听他的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威力太强大了,而填鸭式教学(需死记硬背的死知识)又最适合应试教育。因此,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有意无意地排斥着先进的教学方法,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厌学现象严重,近视率居高不下,中小学生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办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许多学校引进了先进的教学设施,现代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但因为我们使用的依旧是落后的教学方法,所以,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孔丛子》中的“孔子诗论”

《孔丛子》中的“孔子诗论” 《孔丛子》旧题为“陈胜博士孔鲋撰”(《隋书·经籍志》),自宋以来学者多以其为“伪书”。如朱熹作《孝经刊误》,附记云: 《孔丛子》亦伪书,而多用左氏语者。但《孝经》相传已久,盖出于汉初左氏未盛行之时,不知何世何人为之也。《孔丛子》叙事至东汉,然其词气甚卑近,亦非东汉人作。所载孔臧兄弟往还书疏,正类《西京杂记》中伪造汉人文章(……)皆甚可笑。所言不肯为三公等事,以前书考之,亦无其实,而《通鉴》皆误信之。其他此类不一。欲作一书论之而未暇也,姑记于此云。(《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六)? 其实,所谓“叙事至东汉”,“词气甚卑近”,是《孔丛子》书末所附“孔臧”作的《连丛子》,而《孔丛子》本书六卷并不能断其为“非东汉人作”。 现传《孔丛子》七卷,除卷七为《连丛子》上下篇外,其本书六卷之《嘉言》、《论书》、《记义》、《刑论》、《记问》主要记孔子言行,《杂训》、《居卫》、《巡守》、《公仪》、《抗志》主要记子思言行,《小尔雅》为训诂字书,《公孙龙》、《儒服》、《对魏王》主要记子高(孔穿)言行,《陈士义》、《论势》、《执节》主要记子顺言行,《诘墨》、《独治》、《问军礼》、《答问》主要记子鱼(孔鲋)言行。此书之作者虽然并非孔鲋,但其所记之内容当有孔门家学渊源。此书《答问》篇最后载:

博士凡仕六旬,老于陈,将设戒其弟襄曰:“鲁,天下有仁义之国也,战国之时讲诵不衰,且先君之庙在焉。吾谓叔孙通处浊世而清其身,学儒术而知权变,是今师也。宗于有道,必有令图,归必事焉。” 既然记孔鲋“老于陈”,则其所记者当非孔鲋本人。此书所作最有可能出于汉代叔孙通声誉最高之时,因《汉书·艺文志》未著录《孔丛子》,则其编纂成书大约在东汉时期。 《孔丛子》和《孔子家语》都曾被认为是“伪书”,但近年出土的文献已使学界对此两书的真伪问题作重新考虑。1973年河北定县西汉墓出土竹简有《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孔子家语》相近,李学勤先生将其称为竹简本《家语》,看作今本《家语》的原型,认为今本《家语》很可能陆续成于孔安国、孔僖、孔季彦、孔猛等孔氏学者之手,是汉魏孔氏家学的产物(《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载《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隋书·经籍志》序录云:“《孔丛》、《家语》并孔(安国)氏所传仲尼之旨。”看来《隋志》所言基本不误,《孔丛子》亦当出自“汉魏孔氏家学”,虽然其最后成书较晚,但其所记内容渊源有自,西汉初期已有其原型。 《孔丛子》卷四《公孙龙》篇以下,记子高、子顺、子鱼言行,文气稍显“软弱”;而卷一至卷三记孔子、子思言行,则决无“软弱”之嫌。很可能前三卷是辑先秦孔氏遗文,后三卷则为汉代孔氏学者所记。在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中,学界认为有多篇出自“子思之儒”,或即认为是已佚《子思子》中的内容(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载《中国哲学》第二十辑)。因现传文献

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先说生活中的“狄德罗效应”吧,人们分到或买到一套新住宅,为了配套,总是要大肆装修一番,铺上大理石或木地板后,自然要以黑白木封墙再安装像样的灯池;四壁豪华后自然还要配红木等硬木家具;出入这样的住宅,显然不能再破衣烂衫,必定要“拿得出手”的衣服与鞋袜;就此“狄德罗”下去,有的也就觉得男主人或女主人不够配套,遂走上了离妻换夫的路子。 狄德罗效应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因为如果你接受了

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如何才能摆脱“狄德罗效应”的摆布呢?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他的处理方式。 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他们七嘴八舌地说:“集市里的东西可多了,有很多好听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东西应有尽有。您如果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他想了想,同意了学生的建议,决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苏格拉底一进课堂,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热情地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他看着大家,停顿了一下说:“此行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随后,苏格拉底说了这样的话:“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升级换代的“狄德罗效应” 2004-09-02 08:49:57 来源:南方日报王宁 今天,人们在装修房子时,往往会将与装修格调不合的旧家具处理掉

读上博简《孔子诗论》(第3简)札记

上海博物馆藏竹简《孔子诗论》(第 3 简)的简文如下:……也,多言難而悁(怨)退(懟)者也,衰矣!少(小)矣!邦风,亓(其)内(纳)勿(物)也,(博)觀人谷(俗)安(焉),大(敛)材安(焉)。丌(其)言文,丌(其)聖(聲)善。孔子曰:隹(惟)能夫…… 对这支简的释读,有几个词的隶定和考释各家存在分歧。这些字主要包括“悁(怨)退(懟)”、“内(纳)勿(物)”、“(溥)”、“谷(俗)”、“(敛)材”等以及“溥”在断句上是属上读,还是属下读的问题。笔者拟在诸家研究基础之上,略抒己之管见。 “悁(怨)退(懟)”:马承源先生认为:“難而悁退”,读为“難而悁懟”。悁,“有学者释为‘怨’。据此字形,或可读为‘悁’,悁、怨一声之转,也可读为‘惌’。《广韵》有此字,曰‘枉也’。《集韵》:‘讎也,恚也。本作怨,或作惌。’‘退’字在此处不用本义,读为‘懟’,懟、退同部,一声之转。”董莲池先生认为:“退”前一字从心,从宀猒省声,“即怨的异体”。“退,《注》读为‘懟’,可从。《注》认为此句可能是就《少夏》中那些反映社会衰败、为政者少德的作品而言。亦可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小雅》怨诽而不乱’”。义当同“怨诽”。范毓周先生认为:“悁”之义为忿,为憂。《说文解字》心部:“悁,忿也。从心肙声;一曰憂也。”其义正合《小雅》中多有憂忿之语。郭店楚简《缁衣》第十简:“少(小)民亦隹(唯)日悁”,亦其証。“悁”与“怨”、“惌”皆影母元部字,先秦出土文献中有“悁”而无“怨”、“惌”,二者字义亦相承袭,故“悁”或为“怨”之本字,而“惌”或为“怨”之或体。至于原书考释所谓“‘退’字在此不必用本义。读为‘懟’,懟、退同部,一声之转”。则更乖离简文之旨。“退”本有衰减之义,《左传·昭公二年》:“火中寒暑乃退。”《吕氏春秋·仲夏纪》:“退嗜欲,定心气。”皆有衰退、减小之义,与下文所言《小雅》的特点为“衰矣少矣”正相照应。故不必另用音转为“懟”作解。周凤五先生认为:简三“怨悱”:悱,简文从“退”声,原释“懟”。按,简端经拟补缺文,知此处所论为《小雅》,则二字当读为“怨悱”,所谓“《小雅》怨悱而不乱”是也。 笔者认同周凤五先生的看法。从语音上看,“悁”有三读:“縈玄切”、“縈緣切”、“规掾切”。前二切释为“忿也”,后一切意为“躁急也”(见《集韵》)。前二切为古影母,与“怨”同。又“悁”与“怨”义通。《说文》“悁”与“忿”互训:“悁,忿也。”“忿,悁也。”而“怨”有忿恚义:《说文》“怨,恚也。”根据“悁”与“怨”读音及意义的关系,可初步推断二者同源。另据范毓周先生之考释:“先秦出土文献中有‘悁’而无‘怨’、‘惌’”,可进一步说明“悁”、“怨”、“惌”之同源关系。“悱”在上古属滂母微部字,义为“想说又说不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的“愤”与“悱”,“启”与“发”皆属同义对举。《说文》:“愤,懑也。懑,闷也。”注:“闷,烦也。”亦指心中烦闷、怨愤,而又说不出。而“懟”在上古属端母物部字,上古“微”、“物”可对转。又:《说文》“懟,怨也。”“怨”有怨愤之义,因而“悱”、“懟”义通。既然“悱”与“懟”语音上可对转,语义上又有联系,可初步推断二者同源。因此,“悁懟”释为“怨悱”是讲得通的。另外,从传世文献的角度看,《三传折诸——左传折诸》卷十八有这样一段文字:“《为之歌小雅》:东坡曰:季札观周乐歌小雅曰其周之衰乎。文中子曰:小雅乌乎衰,其周之盛乎。札之所谓衰者,盖其时親见周之衰而不覩乎文武成康之盛也。通之所谓盛者,言文武之餘烈厯数百年而未忘。虽其子孙之微而天下或犹宗周也。太史公曰:小雅怨悱而不乱。当周之衰,虽君年不能无怨,要在不至于乱而已。文中子以为周之全盛,不亦过乎?”在这段文献中有小雅与周衰的关系,以及百姓怨悱的问题,我们可以联系简文“衰矣!少(小)矣”看出此处也是在谈《小雅》怨悱以及周代衰微的情况。此文献也可以作为“悁懟”释为“怨悱”的一个佐证。 “纳物”对于文字的考释,诸家意见基本一致,而对于“纳物”含义的认识,笔者认为还不够全面。诸家认同的“邦风诗包含的内容丰富,通过它们可以观风俗,知教化”的含义是有的,而“陈诗”(也可叫采风)与“纳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礼记集说》卷二十八:“大师是掌乐之官,令各陈其国风之诗以观君政之善恶。天保诗云:民之质矣。日用

论美

论美 A man shall see faces, that if you examine them part by part, you shall find never a good; and yet altogether do well. If it be true that the principal part of beauty is in decent motion, certainly it is no marvel, though persons in years seem many times more amiable; Pulchrorumautumnuspulcher; for no youth can be comely but by pardon, and considering the youth, as to make up the comeliness. Beauty is as summer fruits, which are easy to corrupt, and cannot last; and for the most part it makes a dissolute youth, and an age a little out of countenance; but yet certainly again, if it light well, it maketh virtue shine, and vices blush. 有许多的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有一句拉丁谚语说过:“暮秋之色更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完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最好的赞美。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应该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这样,美才会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注释: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 美学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需要在哲学体系中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于是他建立了一门学科研究感性的认识,并称其为“Aesthetic”(感性学)。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都有着紧密联系。 美学思想是一种抽象的带有很强主观性的对美的思想认识,是人对事物的美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的凝聚,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偏好。一般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的审美气质。 在人类的早期意识中,美于善是混沌未分的。以后,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快感,逐渐同善区分开来了。但在理论上第一次明确地区分了美与善,从中国美学史来说是从孔子开始的…… 孔子在美学方面虽然没有专门的著作,但是其观点散见于《论语》及其他相关的文献中。从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其美学脉络。 《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朱熹注说:“《韶》,舜乐。《武》,武王乐。美者,声容之声。善者,美之实也。”美是从艺术形式说的,善则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而言。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

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道:“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美是处处存在的,世界没有美是万万不行的。美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 孔子整理《诗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和精神财富。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提到"兴于《诗》",也就是说诗篇能使一个人振奋精神。《诗经》中的作品,既包含着许多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感悟,体现出一定的道德原则,又充分抒发情感,形象生动,起到感染和熏陶的作用。《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阅读的同时,人们在头脑中浮现的是河中沙洲上站着的美丽姑娘,这本身已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又使人产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孔子不仅自身重视诗的学习,还经常督促他的儿子孔鲤和弟子学习诗。《论语·季氏》中提到,一天孔子站在院子里,鲤趋而过庭。孔子问儿子:"学诗乎?"孔鲤说:"未也。""不学诗,无以言。"孔鲤退而学诗。对于儿子的教导,孔子认为应该好好学诗,这样才能善于辞令,出席各种场合,不管是议论政事,还是聚会宾宴,都时兴以诗句相互对答。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诗言志"是中国古代已有的关于诗的本质特征的解读。在《礼记·经解》孔子曾谈到:"温柔敦厚,诗教也",体现出孔子将审美艺术活动与政治、道德教化相融合。 其次,"立于礼".孔子对于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感到痛心疾首,并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认为礼可以使人"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因此,他推崇周礼,认为礼的运用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对礼文化的把握可以从礼仪和礼义两个方面进行。从礼仪层

2016(新)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美》公开课教案

2016年秋学期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美》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培根的审美观,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3.学习杂感的写法。 教材分析: 《论美》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这样说:“学学牛吃草--读书要讲求智慧,读书有精读与泛读,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而本文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作《论人生》,是经典著作,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本文是一篇随感,初二时学生已经学过这样的文章,正好可以结合这篇文章加深学生对杂感这种文体的理解,这篇文章写法虽然在条理上不够分明,却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哲学家对“美”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的绝佳范本,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设想: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能满堂灌,而是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认为在本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权、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要通过独特的设计和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反复研读、品味课文,探寻美的真谛,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去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让本节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美学熏陶、教育的语文课。此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所限,不宜在课堂上涉及太多美学范畴下的概念、理论,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切实联系自身生活实践的积极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学生对美的看法引出新课。 雪莱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风华正茂的同学们,正值“美”的年龄,相信你们对美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那么,别吝啬,将你慧眼发现的美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学生畅所欲言) 看来,同学们眼中的美可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呀。那么怎样的美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呢,让我们请出一位对美有过资深研究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了解一下他在对美的诠释吧。二、作者介绍 问:哪一位同学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培根? 投影:培根(1561~1626)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誉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论美阅读答案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阅读题: 1.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肃然起敬: 愧悔: 2.对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往往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只有机遇才是美的。 B.只有机遇才是美的,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

对孔子美育思想的一点看法

对孔子美育思想的一点看法 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陈方敏 美育,即审美教育。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以来才从西方引入(王国维、蔡元培首倡“美育代宗教”),但在中国古代,就一直有着美育的传统。《尚书·尧典》中就有舜帝命夔“典乐”(掌管音乐)以“教胄子”(教育子弟)的记载。这可算是中国传统美育的发端。后来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更加重视美育了。 通常情况下,美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鉴赏来实现的,孔子非常重视文艺作品的审美功用,他认为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其中的“兴”,朱熹注曰:“感发志意。”也就是说,通过欣赏诗歌(在这里指《诗》,即《诗经》),可以感动人、鼓舞人,激发人的心志。这表明,孔子已看到了诗(文学作品)对人的艺术感染作用。“观”是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盛衰得失);“群”是说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感情,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怨”是说诗歌可以引起欣赏者对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等否定性的情感。“兴”侧重于个人心志的感发,而“观”“群”“怨”则侧重于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这实际上指出了个人需要借助文学作品而实现两个方面的需求:个体自身情志的熏陶提升和对社会群体的责任感。“兴”是基础,“观”“群”“怨”是延伸,是个体视野和心胸的外向作用。正因如此,受儒家文化支配的中国古代美学史便形成了这样一个传统:对艺术欣赏,总是先强调人的精神从总体上产生的感发、激动、净化和升华,而不是首先强调某一局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功用。如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所说:“能兴即谓之豪杰。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就阐明了“兴”对灵魂的净化激励作用,它可使人变得有志气,有作为,从而上升到豪杰、圣贤的境界,最终实现“救人道于乱世”。孔子同时也很重视《诗》的启发性,如《论语·八佾》中的一段: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子夏名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孔子认为子夏由他对“巧笑倩兮”等句的解释而引申出“礼”后于“仁”的见解对自己是一种启发,当然这是他自谦的话;反过来说,正是他的解释启发了子夏。除了教导学生以外,孔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地也与?”(《论语·阳货》)这正是他身体力行贯彻自己主张的有力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古代的统治者和许多思想家都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如荀子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而“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荀子·乐论》)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也十分重视对音乐的学习和鉴赏。他曾向乐官师襄学习,在齐国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他评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美”是就声音(即形式)而言,“善”是就内容而言,可见他对音乐也有极高的鉴赏力。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的完美的音乐应是“美”和“善”的统一,即于形式美之外,还强调艺术要应包含道德内容,这个道德内容主要就是仁。孔子认为只有符合仁的要求的艺术才能在人的主观意识修养中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他评论《韶》“尽善尽美”,是因为《韶》表现的是舜接受尧的“禅让”,能继承

《论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6.“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中“颜色”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7.如何理解“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这句话。 8.为什么作者说“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最高的美”又应当是一种怎样的美?请你举例说明。 9.“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其中加点字“机遇”和“公式”有什么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10.“美犹如盛夏的水果”,这里的“美”是指的什么?请你以“美”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 11.运用本文的观点,以“人造美女”,我想对你说为题说一段话。(字数在50字以上) 12.培根说:“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能说明这个道理,请你列举一二。 参考答案: 6.面容之美 7.三者之美的不同层次的比较,充分说明内在美重于外在美

论语101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论语》有两段记载: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这要从一个典故说起:《韶》乐是远古氏族首领舜那个时代的一种乐舞,其内容是歌颂舜能继承并发扬光大他的前辈尧的功德。传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竟然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孔子为《韶》乐感动,一是因为它美妙无比;二是他对古代贤君舜有无尽的向往。说《韶》乐,美极了,也好极了,是美与善的统一。而听到周武王时的《武》乐时,孔子就认为它“尽美也,未尽善也”,因为宣扬的是武力,所以在孔子看来,就不那么符合“善”的道德理念了。 第一段记载告诉我们,孔子从韶乐获得了很大的审美享受。 1韶乐为什么能使孔子产生这么大的美感呢?第二段文字记载回答了这个问题。孔子认为,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武乐则不完全符合道德的要求。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方面,孔子就“美”与“善”的统一也进行了阐述,“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美”是形式,“善”是内容。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也可以进一步表明这一点。《论语〃雍也》中记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讲人的修养。“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文饰。孔子认为,只有“文”和“质”统一起来,才成为一个“君子”“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的“善”的统一。 2孔子认为《韶》乐达到了“尽善”与“尽美”的统一,但《武》乐却没有,虽然“尽美”却未“尽善”。《武》乐是歌颂周武王战功的古乐,为什么孔子说它“未尽善”呢? 杨伯峻《论语译注》对其的解释是说,舜的天子之位是尧禅让而来,故孔子认为“尽善”,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纣而来,尽管是正义之战,依孔子意,却认为“未尽善”。这种解释更切合了孔子的学说。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所以他把尧舜时代的揖让传位当作自己政治上的理想国,这从《论语》中孔子对泰伯的极度称赞可以看出来。这种尧、舜的揖让政治符合孔子的关于“仁”的学说,所以孔子认为歌颂舜德的《韶》乐达到了“尽善”的境地。相反地。《武》乐是歌颂周武王以武力打败殷纣王而夺取天下的,没有体现孔子所谓的“仁德”之爱,所以孔子认为它没有达到“尽善”的境地。 孔子要求“美”与“善”的统一,就是要求“美”以“善”为它的内容,“善”以“美”为它的形式,二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完美的事物。他在《论语〃八佾》中解释《诗经〃硕人》对美人的描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美人笑起来之所以美,她的眼神流盼之所以美,是因为美人有好的素质,又有美丽的外形,二者达到了统一,即所谓“素以为绚”。孔子用“绘事后素”作比方,进一步加以说明:绘画先要打好白色的底子,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描出美丽的色彩。“仁义”好比一个人的本质,美丽的外形打扮(“绚”)是以内在的善的本质(“素”)为基础的。他虽然以此来比喻“礼”与“仁义”的关系,但其中却包含着内在美(“善”)与外在美(“美”)统一的思想: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的阐述,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