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传热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传热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第一章

§1-1 “三个W”

§1-2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1-3 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热过程及热阻的概念有所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对工程实际中简单的传热问题进行分析(有哪些热量传递方式和环节)。作为绪论,本章对全书的主要内容作了初步概括但没有深化,具体更深入的讨论在随后的章节中体现。

本章重点:

1.传热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物体内部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

热量的传递速率

增强或削弱热传递速率的方法

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1).导热: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传热学重点研究的是在宏观温差作用下所发生的热量传递。

傅立叶导热公式:

(2).对流换热:当流体流过物体表面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

牛顿冷却公式:

(3).辐射换热:任何一个处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具有发射热辐射和吸收热辐射的能力,辐射换热就是这两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电磁波只能直线传播,所以只有两个物体相互看得见的部分才能发生辐射换热。

黑体热辐射公式:

实际物体热辐射:

3.传热过程及传热系数:热量从固壁一侧的流体通过固壁传向另一侧流体的过程。

最简单的传热过程由三个环节串联组成。

4.传热学研究的基础

傅立叶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牛顿冷却公式+ 质量动量守恒定律

四次方定律

本章难点

1.对三种传热形式关系的理解

各种方式热量传递的机理不同,但却可以(串联或并联)同时存在于一个传热现象中。2.热阻概念的理解

严格讲热阻只适用于一维热量传递过程,且在传递过程中热量不能有任何形式的损耗。

思考题:

1.冬天经太阳晒过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经过拍打以后,效果更加明显。为什么?

2.试分析室内暖气片的散热过程。

3.冬天住在新建的居民楼比住旧楼房感觉更冷。试用传热学观点解释原因。

4.从教材表1-1给出的几种h数值,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5.夏天,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液氮贮存容器放在一起,一个表面已结霜,另一个则没有。请问哪个容器的隔热性能更好,为什么?

第二章导热基本定律及稳态导热

§2-1 导热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2-2 导热微分方程

§2-3 一维稳态导热

§2-4伸展体的一维稳态导热

要求:本章应着重掌握Fourier定律及其应用,影响导热系数的因素及导热问题的数学描写——导热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在此基础上,能对几种典型几何形状物体的一维稳态导热问题用分析方法确定物体内的温度分布和通过物体的导热量。

本章重点:

1.基本概念

温度场t=f(x,y,z,τ),稳态与非稳态,一维与二维

导热系数λ

2.导热基本定律:

可以认为是由傅立叶导热公式引深而得到,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1)可以应用于三维温度场中任何一个指定的方向

(2)不要求物体的导热系数必须是常数

(3)不要求沿x方向的导热量处处相等

(4)不要求沿x方向的温度梯度处处相等

(5)不要求是稳态导热

3.导热微分方程式及定解条件

1)导热微分方程式控制了物体内部的温度分布规律,故亦称为温度控制方程只适用于物体

的内部,不适用于物体的表面或边界。受到坐标系形式的限制。其推导依据是能量守恒定律和傅立叶定律。

2)定解条件

定解条件包括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第一类边界条件给定边界上的温度值

第二类边界条件给定边界上的热流密度值

第三类边界条件给定边界对流换热条件

3)求解思路

求解导热问题的思路主要遵循“物理问题 数学描写 求解方程 温度分布 热量计算”

4.一维稳态导热问题的解析解

1)如何判断问题是否一维

2)两种求解方法

对具体一维稳态无内热源常物性导热问题,一般有两种求解方法:一是直接对导热微分方程从数学上求解,二是利用fourier定律直接积分。前者只能得出温度分布再应用fourier 定律获得热流量。

3)温度分布曲线的绘制

对一维稳态无内热源导热问题,当沿热流方向有面积或导热系数的变化时,依此很容易判断温度分布。

本章难点:

本章难点是对傅立叶导热定律的深入理解并结合能量守恒定律灵活应用,这是研究及解决所有热传导问题的基础。

思考题:

1.如图所示为一维稳态导热的两层平壁内温度分布,导热系数λ均为常数。试确定:

(1)q1,q2及q3的相对大小;(2) λ1和λ2的相对大小。

2.一球形贮罐内有-196 的液氦,外直径为2m,外包保温层厚30cm,其λ= 0.6w/m.k。环境温度高达40 ,罐外空气与保温层间的h=5w/m2.k试计算通过保温层的热损失并判断保温层外是否结霜。

3.试推导变截面伸展体的导热微分方程,并写出其边界条件。假设伸展体内导热是一维的。

第三章非稳态导热

§3-1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

§3-1集总参数法

§3-3非稳态导热过程的微分方程分析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熟练掌握非稳态导热的基本特点,集总参数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的分析解及海斯勒图的使用方法。读者应能分析简化实际物理问题并建立其数学描写,然后求解得出其瞬时温度分布并计算在一段时间间隔内物体所传递的导热量。

本章重点;

一.非稳态导热过程

1.实质:由于某种原因使物体内某点不断有净热量吸收或放出,形成了非稳态温度场。

2.一维非稳态导热的三种情形:见教材图3-3。

3.Bi,Fo数的物理意义

二.集总参数法

1.实质:是当导热体内部热阻忽略不计即Bi 0时研究非稳态导热的一种方法。判别依据:Bi<0.1M。

2.时间常数

3.几点说明:导热体外的换热条件不局限于对流换热。建立导热微分方程的根本依据是能量守恒定律;由Bi数的定义,若h或特征长度d未知时,事先无法知道Bi数的大小,此时先

假设集总参数法条件成立,待求出h或d之后,进行校核。

三.一维非稳态导热分析解

1.前提:一维、无内热源、常物性,Bi 或有限大。

2.非稳态导热的正规状况阶段:当Fo>0.2以后,非稳态导热进入正规状况阶段。此时从数学上表现为解的无穷级数只需取第一项,从物理上表现为初始条件影响消失,只剩下边界条件和几何因素的影响。

本章难点:

1.对傅立叶数Fo和毕渥数Bi物理含义的理解。

2.集总参数法和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分析解的定量计算。

思考题:

1.两个侧面积和厚度都相同的大平板,也一样,但导温系数a不同。如将它们置于同一炉膛中加热,哪一个先达到炉膛温度?

2.两块厚度为30mm的无限大平板,初始温度20℃,分别用铜和钢制成,平板两侧表面温度突然上升到60℃,试计算使两板中心温度均上升到56℃时,两板所需时间比。已知a铜=103,a钢=12.9(10-6m2/s)。

3.某同学拟用集总参数法求解一维长圆柱的非稳态导热问题,他算出了Fo和Bi数,结果发现Bi不满足集总参数法的条件,于是他改用Fo和Bi数查海斯勒图,你认为他的结果对吗,为什么?

4.在教材图3-6中,当越小时,越小,此时其他参数不变时越小。即表明越小,平板中心温度越接近流体温度。这说明越小时物体被加热反而温升越快,与事实不符,请指出上述分析错误在什么地方。

5.用热电偶测量气罐中气体的温度,热电偶初始温度20℃,与气体表面h=10w/m2.k,热电偶近似为球形,直径0.2mm。试计算插入10s后,热电偶的过余温度为初始过余温度的百分之几?要使温度计过余温度不大于初始过余温度的1%,至少需要多长时间?已知热电偶焊锡丝的=67w/m.k,ρ=7310kg/m3,c=228J/kg.k。

第五章对流换热

§5-1 对流换热概说

§5-2 对流换热的数学描写

§5-3 对流换热边界层微分方程组

§5-4 相似理论基础

§5-5 管内受迫流动

§5-6 横向外掠圆管的对流换热

§5-7 自然对流换热及实验关联式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从定性上熟练掌握对流换热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边界层概念及其应用,以及在相似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出针对具体换热过程的强化传热措施。本章主要从定量上计算无相变流体的对流换热,读者应能正确选择实验关

联式计算几种典型的无相变换热(管槽内强制对流,外掠平板、单管及管束强制对流,大空间自然对流)的表面传热系数及换热量。

本章重点:

一.对流换热及其影响因素

对流换热是流体掠过与之有温差的壁面时发生的热量传递。导热和对流同时起作用。表面传热系数h是过程量。

研究对流换热的目的从定性上讲是揭示对流换热机理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强化换热措施,从定量上讲是能计算不同形式的对流换热问题的h及Q。

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总的来说包括流体的流动起因、流动状态、换热面几何因素、相变及流体热物性等。亦说明h是一复杂的过程量,Newton冷却公式仅仅是其定义式。

二.牛顿冷却公式

三.分析法求解对流换热问题的实质

分析法求解对流换热问题的关键是获得正确的流体内温度分布,然后利用式5-3求出h,进而得到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四.边界层概念及其应用

速度和温度边界层的特点及二者的区别。温度边界层内流体温度变化剧烈,是对流换热的主要热阻所在。

数量级对比是推导边界层微分方程组常用的方法。基于:

五.相似原理

对流换热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在相似理论指导下的实验方法。学习相似理论,应充分理解并掌握三个要点:如何安排实验(应测的量);实验数据和整理方法;所得实验关联式推广应用的条件。

准则数一般表现为相同量纲物理量或物理量组合的比值,在具体问题中表示的并不是其比值的真正大小,而是该比值的变化趋势。

传热与流动中常见的准则数Re、Pr、Nu、Gr、Bi、Fo,其定义和物理意义是应该熟练掌握的。

六.无相变对流换热的定量计算

注意:

的性质

本章难点:

对流换热机理和过程的理解

相似原理和相似准则数意义的理解

定量计算

思考题;

1.管内强制对流换热,为何采用短管或弯管可以强化流体换热?

2.其它条件相同时,同一根管子横向冲刷与纵向冲刷比,哪个的h 大,为什么?

3.在地球表面某实验室内设计的自然对流换热实验,到太空中是否仍有效?为什么?

4.由 式中没有出现流速, h 与流体速度场无关,这样说对吗?

5.一般情况下粘度大的流体其Pr 也大。由 可知,Pr 越大,Nu 也越大,从而h 也越大,即粘度大的流体其h 也越高,这与经验结论相悖,为什么?

6.设圆管内强制对流处于均匀壁温t w 的条件,流动和换热达充分发展阶段。流体进口t f `,

质量流量为q m ,定压比热容为c p ,流体与壁面间表面传热系数为h 。试证明下列关系式成立:

式中P 为管横截面周长,t f x 指流体在截面x 处平均温度。

7.初温为35 ℃流量为1.1kg/s 的水,进入直径为50mm 的加热管加热。管内壁温为65 ℃ ,如果要求水的出口温度为45 ℃ ,管长为多长?如果改用四根等长、直径为25mm 的管子并联代替前一根管子,问每根管子应为多长?

第六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从定性方面掌握凝结和沸腾两种对流换热方式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强化措施,尤其是膜状凝结的影响因素和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从定量上应掌握竖壁、水平单管和管束的膜状凝结工程计算,以及大容器核态沸腾及临界热流密度的计算。 本章重点: 一.凝结换热 1.现象与特点

产生条件是壁面温度<蒸气饱和温度。珠状凝结和膜状凝结的特点、热量传递规律,h 珠状>>h 膜状

,但不能持久。 2.竖壁膜状凝结分析解

Nusselt 分析解基于9条假设,视液膜内只有纯导热。因此要获得局部表面传热系数,只需获得该处液膜厚度。 3.膜状凝结的工程计算

流态判别(Re 迭代法);关联式;注意特征长度和定性温度 4.影响因素

掌握膜状凝结诸影响因素,尤其是不凝性气体和蒸气流速的影响机理。

5.凝结换热的强化

当凝结热阻是传热过程主要分热阻时,强化效果较好。强化的原则主要是破坏或减薄液膜层,或加速液膜的排泄。

二.沸腾换热

1.特点

饱和沸腾和过冷沸腾;大容器沸腾和强制对流沸腾;沸腾与蒸发。汽化核心数是衡量强化沸腾的重要参数。

2.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

曲线形式,随着?t ↑,四个不同区域的换热规律和特点。核态沸腾是工业中理想的工作区域,其温差小,换热强。

3.沸腾换热的两种加热方式

控制壁温(改变壁温t w与液体饱和温度t s之差?t=t w-t s,q的大小受沸腾侧影响很大。)

控制热流(改变壁面处的热流密度q,q取决于外部施加的条件,而与h无关)。

4.临界热流密度q m a x的意义

对热流可控:使q< q m a x,保证设备安全运行不致烧毁

对壁温可控:使?t< ?t c,保证设备有较高的传热效率

5.沸腾换热的工程计算

计算公式的拟合误差一般较大,因为沸腾换热机理复杂,受加热表面影响很大。

6.汽化核心

结合汽化核心概念理解沸腾换热机理,结合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了解气泡的生成、长大、脱离、破裂等规律

7.沸腾换热影响因素和强化

沸腾换热影响因素就是气泡生长运动的影响因素。强化沸腾换热的主要出发点是增加壁面汽化核心数,基本手段是沸腾表面的特殊加工。

本章难点:

凝结与沸腾换热机理和过程的理解

层流膜状凝结Nusselt简化分析的理解

沸腾换热中烧毁点的理解

思考题:

1.竖壁倾斜后其凝结换热表面传热系数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2.为什么蒸气中含有不凝性气体会影响凝结换热的强度?

3.两滴完全相同的水在大气压下分别滴在表面温度为120和400 的铁板上,哪块板上的水先被烧干?为什么?

4.在电厂动力冷凝器中主要冷凝介质是水蒸气,制冷系统的冷凝器中介质是氟利昂蒸气。在工程实际中常常要强化制冷设备中的凝结换热,而不强化电力设备中的,为什么?

5.压力为1.013H105Pa的饱和水蒸气,用壁温为90 的水平铜管来凝结。方案一是用一根直径为10cm的铜管,方案二是用10根直径为1cm的铜管。其他条件都相同,哪个方案产生的凝液量多?

6.一竖管,管长为管径的64倍。为使管子竖放与平放的凝结表面传热系数相等,必须在竖

管上安装多少个泄液盘?设相邻泄液盘之间距离相等。

第七章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

§7-1 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7-2 黑体辐射基本定律

§7-3 实际物体的发射特性

§7-4 实际物体的吸收特性

要求:本章重点是了解热辐射的特点,掌握热辐射的一些基本概念,学习并理解描写黑体辐射的几个基本定律。理解基尔霍夫定律的含义及其作用,了解灰体与黑体、特别是灰体与实际物体的差异。

本章重点:

一.热辐射和黑体辐射

1.热辐射

1)热辐射指物体由于热的原因发射电磁波的过程。对工程实际的大多数问题来说,热辐射特性主要是红外线的特性,因此不能用可见光的理论来解释。

2)固体和液体的辐射和吸收是在物体表面上进行,而气体却在整个容积中进行。由此对固体和液体在研究发射和吸收特性时,均只研究半球空间。

3)黑体的定义是吸收比为1的物体,它是研究辐射换热最重要的简化模型。实际物体的辐射与吸收都以黑体为参照对象。在相同温度的物体中,黑体的辐射能力和吸收能力都是最大的。

4)“漫射体”和“灰体”是辐射换热研究中另外两个重要模型。漫射体是指辐射特性与方向无关的物体,灰体是指单色吸收比α(λ)与波长无关的物体。

2.斯蒂芬-玻尔兹曼(S-B)定律

Eb=σT4w/m2

3.普朗克(Planck)定律和维恩(Wien)位移定律

Planck定律描述黑体的E bλ随λ变化的规律。E bλ=f(λ,T),某一T的曲线与横轴之间的面积代表了该T下的E b,并且T越高,曲线的峰值越往短波方向移动。T?λm=常数就是Wien位移定律。

4.兰贝特(Lambert)定律

Lambert定律描述的是黑体辐射能量在半球空间不同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应注意此时是指半球空间某一指定方向全部波长能量的分布规律,在不同方向上能量的比较,只有在相同立体角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Lambert定律表明,虽然黑体辐射沿半球空间各方向的能量不相同(沿表面法线方向最大,切线方向最小),但定向辐射强度却相同,这是由于定向辐射力的定义中强调的是辐射表面的面积,而定向辐射强度中用到的是可见辐射面积,所以表面法线方向可见辐射面积最大,其辐射能亦最大,切线方向可见面积为零,则辐射能也为零。黑体的定向辐射强度=常数。具有这种特性的表面即为漫射表面。漫射表面并非一定是黑体表面。

5.黑体辐射函数

F b(0-λ)表示某一T下物体在0- λ波长范围内黑体辐射能占同T下黑体辐射力的百分比。它用来计算黑体或实际物体的辐射。见教材例7-4,7-5。

二. 实际物体的辐射特性

灰体和漫射体是实际物体的两种有效简化。

1)物体的发射率只取决于其表面特性,与外界条件无关

2)对同种材料而言一般有?粗糙面>?磨光面,?氧化表面>?非氧化面

3)光滑表面的?=0.95 ?n,粗糙表面的?=0.98 ?n。工程中一般假定?(υ)= ?n = ?,但高度磨光金属表面?=1.2 ?n

4)实际物体辐射力并非严格与T4呈正比,但通常仍用T4表示,而把其它复杂因素归于?中。

5)实际物体在表面法线方向大约υ=0~60°范围内的定向发射率均保持常数,而表面发射的辐射能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一区域,因此通常认为金属和非金属表面为漫射表面。

三. 实际物体的吸收特性

实际物体的吸收特性远比其发射特性复杂,吸收比不仅取决于自身表面特性,还对投入辐射的波长具有选择性。灰体是对实际物体的吸收比进行抽象简化后的理想模型,它的α(λ)5α=常数。

对灰体的理解,只要在所研究的辐射能覆盖的波长范围内α(λ)5常数即可,而不必追求对所有波长都严格成立

四. 基尔霍夫(Kirchhoff)定律

Kirchhoff定律将实际物体的发射率与吸收比联系起来。α(T)= ?(T)要求该物体在与黑体处于热平衡时成立。对漫射灰体而言,则恒有α(T)= ?(T),而不需要附加条件。

1) Kirchhoff 定律的三种不同表达式及其成立条件

2)研究有太阳辐射的情形时,不可随意利用α(λ)= ?(λ)这一条件,因为太阳辐射不能作为灰体

3)对漫灰表面α(T)= ?(T),表明同温度下黑体辐射力最大,善于发射的物体必善于吸收,对黑体α= ?=1

4)引入Kirchhoff定律后,物体的α与?被联系在一起,由于物体的?只取决于自身的温度及表面状况,一般文献中只给出?的数据。

本章难点:

对辐射强度定义的理解,

对Lambert定律意义的认识

引入漫灰表面的原因、作用和适用条件

Kirchhoff定律的成立条件

思考题:

1.解释下列名词:定向辐射强度、立体角、光谱发射率、灰体、漫射表面

2.北方深秋的清晨常有霜降,试问树叶上、下表面的哪一面结霜?为什么?

3.“善于发射的物体必善于吸收”,即物体辐射力越大其吸收比也越大,你认为对吗?

4.窗玻璃对红外线几乎不透明,为什么隔着玻璃晒太阳会感到暖和?

5.选择太阳能集热器的表面涂料时,其α(λ)的最佳曲线应是怎样的?取暖用的辐射采暖片也应该用这种涂料吗?

6.白天,投射到水平屋顶上的太阳照度G s=1100w/m2,室外空气t f=27 ,有风吹过时空气与屋顶的h=25w/m2K,屋顶下表面绝热,上表面发射率?=0.2,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比αS=0.6,求稳定状态下屋顶的温度。设太空温度为绝对零度。

7.一个100W的灯泡在工作时,钨丝温度为2778K,钨丝表面黑度为0.3。求其发光效率。

第八章辐射换热计算

§8-1 角系数

§8-2 两固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8-3 多表面系统的辐射换热

§8-4 辐射换热的强化与削弱

§8-5 气体辐射

要求:本章要求掌握角系数的定义、性质及计算方法。重点是利用代数分析法计算角系数。还要求读者熟练运用有效辐射概念及辐射网络图对两漫灰表面及三个漫灰表面组成的封闭腔系统进行辐射换热的计算。理解辐射换热强化与削弱的原理、遮热板的原理及应用。本章重点:

一.角系数

1.角系数反映的是能量分配的关系,与物体发射辐射在空间不同方向的分布、两物体的几何形状及物体间距离有关。

2.漫发射体对其它物体的角系数是纯几何参数。

3.角系数的相对性、完整性和可加性是求角系数的基本关系式。

二.物体间的辐射换热计算

1.用漫灰体代替实际物体,辐射换热计算大为简化。因为:角系数是纯几何参数且α=ε。

2.投入辐射G和有效辐射J

一个辐射面的投入辐射是辐射系统中所有其它辐射面投向该面的热辐射总和。

一个辐射面的有效辐射是离开这个面的所有热辐射,包括本身热辐射及反射热辐射本身热辐射只与该辐射面的特性有关,反射热辐射与其所在的辐射系统有很大关系。

一个辐射面(J-G)的大小决定了该面是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

3.表面辐射热阻和空间辐射热阻

表面辐射热阻表示一个物体参与辐射换热能力与黑体的差别。其大小与表面的辐射特性ε吸收特性α都有关系,只是在ε=α时有较为简单的表达式。

空间辐射热阻表示两个辐射面由于空间位置所引起的辐射换热能力的减小,其大小只与两表面间的空间结构有关。

4.等效网络图法

辐射网络画好后,建立热辐射方程主要依据两个原理:其一是能量守恒,即流入某一节点的热量之代数和为零;其二是辐射热流率等于辐射驱动力除以辐射热阻的原理。

重辐射面和黑体的区别:虽然看起来二者都有J=E b。对重辐射面来说J=E b是一个浮动热势,它与其它表面的J及空间热阻有关。而对黑体表面来说, J=E b是源热势,不依赖于其它表

面。二者在网络图上亦有区别。

5.辐射换热计算的要求

我们所讨论的辐射换热计算是基于如下前提的:

1)封闭腔模型

2)稳态换热

3)所有表面不透明,但表面被透热介质隔开

4)表面具有漫灰性质

5)每一表面的有效辐射J是均匀的。

6)不计对流换热

三.辐射换热的强化与削弱

1.遮热板的原理:加入一块遮热板增加了两个表面热阻和一个空间热阻,因此辐射换热降低

2.遮热板的应用:教材例8-9,8-10

四.气体辐射特点

气体辐射对波长的选择性,容积性,不同气体辐射本领有差异。“温室效应”现象的解释辐射换热名词术语汇总

黑体、灰体、漫射体、封闭腔、重辐射面

辐射力E、光谱辐射力Eλ、发射率(黑度)ε、定向辐射强度L、有效辐射J、投入辐射G

吸收比α、反射比ρ、穿透比τ、光谱吸收比α(λ)、黑体辐射函数F b(0-λ)

S-B定律、Planck定律、Wien位移定律、Lambert定律、Kirchhoff定律

角系数X i,j、角系数性质

表面的净辐射换热量φi、辐射换热量φi,j、表面辐射热阻、空间辐射热阻

遮热板、透热介质

立体角Ω、网络法

思考题:

1.试解释下列名词:有效辐射,表面辐射热阻,重辐射面,遮热板

2.黑体和重辐射面都有J=E b。是否意味着二者有相同的性质?

3.在太阳系中地球和火星距太阳的距离相当,为什么火星表面温度昼夜变化要比地球大得多?

4.试求下列各图情形中的X1,2

5.一直径为0.8m的薄壁球形液氧贮存容器,被另一个直径为1.2m的同心薄壁容器所包围。两容器表面为不透明的漫灰表面,黑度均为0.05,两容器表面之间是真空的。如果外表面的温度为300K,内表面温度为95K,试求由于蒸发使液氧损失的质量流量。液氧的蒸发潜热为。

第九章传热过程与换热器

§9-1 复合换热过程

§9-2 传热过程分析和计算

§9-3 传热的增强与削弱

§9-4 换热器

§9-5 换热器的热计算

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从定量上应熟练掌握复合换热的分析计算、传热过程的分析计算、对数平均温差计算、间壁式换热器的设计和校核计算。从定性角度应掌握传热过程的热阻分析方法、临界热绝缘直径的含义、综合传热问题的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

一.传热过程

1.传热过程的分析方法

工程传热计算中引入传热系数和传热过程是因为流体进出口温度远比壁温容易测量。

传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一个完整的传热过程至少有三个换热环节串联而成,每个串联环节又可能是若干个换热方式的并联。传热系数应理解成复合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

传热系数计算是换热器热计算的基础。对圆管壁、肋壁计算传热系数时,应注意以哪一侧面积为基准,同时还应考虑污垢热阻的影响。

有效利用热阻分析法分析实际的传热过程,分析强化与削弱传热的效果。

比较传热过程壁面两侧的热阻大小应以总面积热阻1/hA为依据,而不能光看单位面积热阻1/h。参例9-2。

2.临界热绝缘直径

在热量传递方向上面积发生变化时,表面加保温层一方面使导热热阻增加,但却使对流热阻减小,因此在圆柱或球的外表面加保温层都存在临界热绝缘直径的问题。

一般动力管道能满足d2>d c,无须考虑临界热绝缘直径。工业输电线直径很小,外加绝缘层还能起到增加散热的作用。

二.换热器型式及对数平均温差

1.对数平均温差

因为冷热流体温度沿换热面不断变化,才引入对数平均温差。

对数平均温差的物理意义:即冷热流体温度分布曲线之间的面积大小。

2.各种流动型式的比较

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一样时,逆流的对数平均温差最大,顺流最小。其余流动形式介于其间。

逆流换热器有较高的效率,但是冷热流体各自最高温度位于换热器同侧,对材料要求高。所以常在高温区布置为顺流,在低温区布置成逆流,以避免冷热流体的最高温度在同一侧。

三.换热器的热计算

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是换热器热计算的两种基本类型。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已知条件中是否有kA。从步骤上看设计计算通常无须迭代,校核计算常用迭代法。迭代收敛的判据是热平衡偏差小于5%。

方法在校核计算时也需假定温度以获得k,但流体温度假定的偏差大小对k的影响不大,LMTD法中温度的假定直接影响Q的大小。从这一角度说方法有一定优越性,但

LMTD法中可以清楚地知道 值的大小,以便评价换热器流动形式的优劣。实际应用中采用何方法多是行业习惯所然

思考题:

1.在换热器流体温度变化图中,冷热流体温度变化大小与其热容量有何关系?

2.对壳管式换热器来说,两种流体在下列情况下如何布置才合理?1)清洁与不清洁的;2)腐蚀性大与小的;3)温度高与低的;4)压力大与小的;5)流量大与小的;6)粘度大与小的。

3.为强化一台冷油器的传热,有人提高冷却水的流速,效果却不明显,试分析原因。

4.热水在两根相同的管内同速流动,管外分别采用空气和水进行冷却。经过一段时间后管内生成一样厚度的水垢。试问水垢对哪一根管子的传热系数影响大?为什么?

5.一种工业流体在顺流换热器中被油从300 ℃冷却到140 ℃,油的进出口温度分别是44 ℃和124 ℃。试确定:

1)传热面积足够大时,该流体在顺流换热器中能冷到的最低温度;

2)传热面积足够大时,该流体在逆流换热器中能冷到的最低温度;

3)流体进出口温度相同时,顺流与逆流换热器传热面积之比。假定两种情形的k和Q相同。

6.有一逆流式换热器,用30℃冷水将100℃机油冷却到60℃,已知水和油的流量分别是0.6kg/h、0.1kg/h。求换热器的传热面积。设k=400W/m2K。

高等传热学知识重点(含答案)2019

高等传热学知识重点 1.什么是粒子的平均自由程,Knusen数的表达式和物理意义。 Knusen数的表达式和物理意义:(Λ即为λ,L为特征长度) 2.固体中的微观热载流子的种类,以及对金属/绝缘体材料中热流的贡献。 3.分子、声子和电子分别满足怎样的统计分布律,分别写出其分布函数的表达式 分子的统计分布:Maxwell-Boltzmann(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 电子的统计分布:Fermi-Dirac(费米-狄拉克)分布: 声子的统计分布:Bose-Eisentein(波色-爱因斯坦)分布; 高温下,FD,BE均化为MB;

4.什么是光学声子和声学声子,其波矢或频谱分布各有特性? 答:声子:晶格振动能量的量子化描述,是准粒子,有能量,无质量; 光学声子:与光子相互振动,发生散射,故称光学声子; 声学声子:类似机械波传动,故称声学声子; 5.影响声子和电子导热的散射效应有哪些? 答:影响声子(和电子)导热的散射效应有(热阻形成的主要原因): ①界面散射:由于不同材料的声子色散关系不一样,即使是完全结合的界面也是有热阻的; ②缺陷散射:除了晶格缺陷,最典型的是不纯物掺杂颗粒的散热,散射位相函数一般为Rayleigh散 射、Mie散射,这与光子非常相似; ③声子自身散射:声子本质上是晶格振动波,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会与原子相互作用,会产生散射、 吸收和变频作用。

6.简述声子态密度(Density of State)及其物理意义,德拜模型和爱因斯坦模型的区别。答:声子态密度(DOS)[phonon.s/m3.rad]:声子在单位频率间隔内的状态数(振动模式数)Debye(德拜)模型: Einstein(爱因斯坦)模型: 7.分子动力学理论中,L-J势能函数的表达式及其意义。 答:Lennard-Jones 势能函数(兰纳-琼斯势能函数),只适用于惰性气体、简单分子晶体,是一种合理的近似公式;式中第一项可认为是对应于两体在近距离时以互相排斥为主的作用,第二项对应两体在远距离以互相吸引(例如通过范德瓦耳斯力)为主的作用,而此六次方项也的确可以使用以电子-原子核的电偶极矩摄动展开得到。

材料力学知识点总结教学内容

材料力学总结一、基本变形

二、还有: (1)外力偶矩:)(9549 m N n N m ?= N —千瓦;n —转/分 (2)薄壁圆管扭转剪应力:t r T 22πτ= (3)矩形截面杆扭转剪应力:h b G T h b T 32max ;β?ατ= =

三、截面几何性质 (1)平行移轴公式:;2A a I I ZC Z += abA I I c c Y Z YZ += (2)组合截面: 1.形 心:∑∑=== n i i n i ci i c A y A y 1 1 ; ∑∑=== n i i n i ci i c A z A z 1 1 2.静 矩:∑=ci i Z y A S ; ∑=ci i y z A S 3. 惯性矩:∑=i Z Z I I )( ;∑=i y y I I )( 四、应力分析: (1)二向应力状态(解析法、图解法) a . 解析法: b.应力圆: σ:拉为“+”,压为“-” τ:使单元体顺时针转动为“+” α:从x 轴逆时针转到截面的 法线为“+” ατασσσσσα2sin 2cos 2 2 x y x y x --+ += ατασστα2cos 2sin 2 x y x +-= y x x tg σστα-- =220 22 min max 22 x y x y x τσσσσσ+??? ? ? ?-±+= c :适用条件:平衡状态 (2)三向应力圆: 1max σσ=; 3min σσ=;2 3 1max σστ-= x

(3)广义虎克定律: [])(13211σσνσε+-=E [] )(1 z y x x E σσνσε+-= [])(11322σσνσε+-=E [] )(1 x z y y E σσνσε+-= [])(12133σσνσε+-=E [] )(1 y x z z E σσνσε+-= *适用条件:各向同性材料;材料服从虎克定律 (4)常用的二向应力状态 1.纯剪切应力状态: τσ=1 ,02=σ,τσ-=3 2.一种常见的二向应力状态: 22 3122τσσ σ+?? ? ??±= 2234τσσ+=r 2243τσσ+=r 五、强度理论 *相当应力:r σ 11σσ=r ,313σσσ-=r ,()()()][2 12 132322214σσσσσσσ-+-+-= r σx σ

(完整版)初中化学金属知识点总结

金属和金属材料复习教案 [考点梳理] 考点1 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90多种)和合金(几千种)两类。 金属属于金属材料,但金属材料不一定是纯金属,也可能是合金。 2.金属制品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铁、铜、铝及其合金是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 考点2 金属材料的发展史 根据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金属材料的发展过程。商朝,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开始冶铁;战国时期开始炼钢;铜和铁一直是人类广泛应用的金属材料。在100多年前,又开始了铝的使用,因铝具有密度小和抗腐蚀等许多优良性能,铝的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第二位。 金属分类: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Fe、Mn、Cr(铬)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考点3 金属的物理性质 1.共性:大多数金属都具有金属光泽,密度和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导热性,在室温下除汞为液体,其余金属均为固体。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2.一些金属的特性: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常温下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汞却是液体;各种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差异较大;银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最好,锇的密度最大,锂的密度最小,钨的熔点最高,汞的熔点最低,铬的硬度最大。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 检测一:金属材料(包括和 ) 1、金属的物理性质

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常用的相似准则数:①努谢尔特:Nu=aL/λ分子是实际壁面处的温度变化率,分母是原为l的流体层导热机理引起的温度变化率反应实际传热量与导热分子扩散热量传递的比较。Nu大小表明对流换热强度。②雷诺准则Re=WL/V Re大小反映了流体惯性力和粘性力相对大小。Re是判断流态的。③格拉小夫准则Gr=gβ△tL3/V2 Gr的大小表明浮升力和粘性力的的相对大小,Gr表明自然流动状态兑换热的影响。 ④普朗特准则: Pr=V/a Pr表明动量扩散率与热量扩散率的相对大小。 辐射换热时的角系数:①相对性②完整性③可加性 热交换器通常分为三类:间壁式、混合式和回热式,按传热表面的结构形式分为管式和板式间壁式热交换器按两种流体相互间的流动方向热交换器分为分为顺流,逆流,交叉流。 导温系数α也称为热扩散系数或热扩散率,它象征着物体在被加热或冷却是其内部各点温度趋于均匀一致的能力。Α大的物体被加热时,各处温度能较快的趋于一致。传热学考研总结 1傅里叶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积所传递的热量,正比例于当地垂直于截面方向上的温度变化率 2集总参数法:忽略物体内部导热热阻的简化分析方法 3临界热通量:又称为临界热流密度,是大容器饱和沸腾中的热流密度的峰值 4效能:表示换热器的实际换热效果与最大可能的换热效果之比 5对流换热是怎样的过程,热量如何传递的? 对流换热:指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运动产生的热量传递与流体内部分子导热引起的热量传递联合作用的结果。对流仅能发生在流体中,而且必然伴随有导热现象。 对流两大类:自然对流(不依靠泵或风机等外力作用,由于流体内部密度差引起的流动)与强制对流(依靠泵或风机等外力作用引起的流体宏观流动)。 影响换热系数因素:流体的物性,换热表面的形状与布置,流速,流动起因(自然、强制),流动状态(层流、湍流),有无相变。 6何谓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影响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的因素? 蒸汽与低于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将汽化潜热传递给壁面的过程称为凝结过程。 如果凝结液体能很好的润湿壁面,它就在壁面上铺展成膜,这种凝结形式称为膜状凝结。 如果凝结液体不能很好地润湿壁面,在壁面上形成一个个小液珠,这种凝结方式称为珠状凝结。 液体在固液界面上形成气泡引起热量由固体传递给液体的过程称为沸腾换热。 按沸腾液体是否做整体流动可分为大容器沸腾(池沸腾)和管内沸腾;按液体主体温度是否达到饱和温度可分为饱和沸腾和过冷沸腾。 不凝结气体对凝结换热过程的影响:在靠近液膜表面的蒸气侧,随着蒸气的凝结,蒸气分压力减小而不凝结气体的分压力增大;蒸气在抵达液膜表面进行凝结前,必须以扩散方式穿过聚集在界面附近的不凝结气体层,因此,不凝结气体层的存在增加了传递过程的阻力。 影响凝结换热的因素:不凝结气体、蒸汽流速、管内冷凝、蒸汽过热度、液膜过冷度及温度分布非线性。 影响沸腾换热的因素:不凝结气体(使沸腾换热强化)、过冷度、重力加速度、液位高度、管内沸腾。 7强化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的原则? 强化凝结换热的原则:减薄或消除液膜,及时排除冷凝液体。 强化沸腾换热的原则:增加汽化核心,提高壁面过热度。 8试以导热系数为定值,原来处于室温的无限大平壁因其一表面温度突然升高为某一定值而发生非稳态导热过程为例,说明过程中平壁内部温度变化的情况,着重指出几个典型阶段。 首先是平壁中紧挨高温表面部分的温度很快上升,而其余部分则仍保持原来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上升所波及的范围不断扩大,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平壁的其他部分的温度也缓慢上升。 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非正规状况阶段和正规状况阶段 9灰体有什么主要特征?灰体的吸收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材料力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材料力学主要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构件正常工作的要求:强度、刚度、稳定性。 2、可变形固体的两个基本假设: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另外对于常用工程材料(如钢材),还有各向同性假设。 3、什么是应力、正应力、切应力、线应变、切应变。 杆件截面上的分布内力集度,称为应力。应力的法向分量σ称为正应力,切向分量τ称为切应力。 杆件单位长度的伸长(或缩短),称为线应变;单元体直角的改变量称为切应变。 4、低碳钢工作段的伸长量与荷载间的关系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局部变形阶段。 5、应力集中:由于杆件截面骤然变化(或几何外形局部不规则)而引起的局部应力骤增现象,称为应力集中。 6、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详见材料力学ⅠP229)。 7、截面几何性质 A 、截面的静矩及形心 ①对x 轴静矩?=A x ydA S ,对y 轴静矩?=A y xdA S ②截面对于某一轴的静矩为0,则该轴必通过截面的形心;反之亦然。 B 、极惯性矩、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 ① 极惯性矩:?=A P dA I 2ρ ② 对x 轴惯性矩:?= A x dA y I 2,对y 轴惯性矩:?=A y dA x I 2 ③ 惯性积:?=A xy xydA I ④ 惯性半径:A I i x x =,A I i y y =。 C 、平行移轴公式: ① 基本公式:A a aS I I xc xc x 22++=;A b bS I I yc yc y 22++= ;a 为x c 轴距x 轴距离,b 为y c 距y 轴距离。 ② 原坐标系通过截面形心时A a I I xc x 2+=;A b I I yc y 2+=;a 为截面形心距x 轴距离, b 为截面形心距y 轴距离。 二、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1、轴向拉伸或轴向压缩: A 、应力公式 A F = σ B 、杆件伸长量EA F N l l =?,E 为弹性模量。

材料化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材料和化学药品 化学药品的用途主要基于其消耗; 材料是可以重复或连续使用而不会不可逆地变成别的物质。 ●材料的分类 按组成、结构特点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按使用性能分:Structural Materials ——主要利用材料的力学性能;Functional Materials ——主要利用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按用途分:导电材料、绝缘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航空航天材料、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感光材料等等●材料化学的主要内容:结构、性能、制备、应用 第二章材料的结构 2.1 元素和化学键 ●了解元素的各种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第一电离能、电子亲和势、电负性、原子及离子半径 ●注意掌握各种结合键的特性及其所形成晶体材料的主要特点 ●了解势能阱的概念: 吸引能(attractive energy,EA):源于原子核与电子云间的静电引力 排斥能(repulsive energy,ER):源于两原子核之间以及两原子的电子云之间相互排斥 总势能(potential energy):吸引能与排斥能之和 总势能随原子间距离变化的曲线称为势能图(势能阱) 较深的势能阱表示原子间结合较紧密,其对应的材料就较难熔融,并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和较低的热膨胀系数。 2.2 晶体学基本概念 ●晶体与非晶体(结构特点、性能特点、相互转化) 晶体:原子或原子团、离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呈周期性地排列构成(长程有序) 非晶体:原子、分子或离子无规则地堆积在一起所形成(长程无序、短程有序) 晶态与非晶态之间的转变 ? 非晶态所属的状态属于热力学亚稳态,所以非晶态固体总有向晶态转化的趋势,即非晶态固体在一定温度下会自发地结晶,转化到稳定性更高的晶体状态。 ? 通常呈晶体的物质如果将它从液态快速冷却下来也可能得到非晶态。 ●晶格、晶胞和晶格参数 周期性:同一种质点在空间排列上每隔一定距离重复出现。 周期:任一方向排在一直线上的相邻两质点之间的距离。 晶格(lattice):把晶体中质点的中心用直线联起来构成的空间格架。 结点(lattice points):质点的中心位置。 空间点阵(space lattice):由这些结点构成的空间总体。 晶胞(unit cell):构成晶格的最基本的几何单元。 ●晶系 熟记7个晶系的晶格参数特征 了解14种空间点阵类型 ●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 理解晶面和晶向的含义 晶面——晶体点阵在任何方向上分解为相互平行的结点平面称为晶面,即结晶多面体上的面。

计算机在材料化学中的应用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在材料化学中的应用 第一章绪论 1.工程模拟:在模型的基础上观察客观世界的各种系统并进行实验研究的技术。 2.模型的构造 (1)模型的分类:物理模型(动、静);描述性模型;数学模型(动、静;数值法、解析法)(2)模型的构造方法: a.理论分析; b.类比分析; c.数据分析:使用系统回归分析的方法利用若干能表征系统规律,描述系统状态的数据来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d.人工假设:基于对系统的了解,将系统中不确定的因素假定为若干组确定的取值,而建立系统模型。 3.过程模拟(流程模拟) a.稳态流程模拟; b.动态流程模拟:利用计算机技术、图形原理和成像方法在屏幕上以动态、直观、立体、彩色的方式显示物体运动的过程模拟。 4.工程模拟研究的步骤: 问题描述; 设定目标和总体方案; 构造模型; 数据收集; 编制程序; 程序验证; 模型确认; 实验确认。 5.相关英文简称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 CAM:计算机辅助制造。 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 在化学领域CAPP:计算机辅助合成路线设计。 DCS:分散控制系统。 6.分子模拟的方法中主要有四种:量子力学方法、分子力学方法、分子动力学方法、分子蒙特卡洛方法。 7.分子模拟法是用计算机以原子水平的分子模型来模拟分子的结构和行为,进而模拟分子系统的各种物理与化学性质。(定义)

8.分子模拟方法与高分子理论和材料设计的关系 第二章数值计算 方程求根 1.二分法 原则:保持新区间两端的函数值异号,对分n次得到第n个区间的长度为最初区间长度(x1-x0)的1/2n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取In的中点为方程的根,则误差小于1/2(n+1) (x1-x0),这种对分区间,不断缩小根的搜索范围的方法叫二分法。 此法简单、快速、不易丢根。 二分法求根原则(跳出条件): (1)函数f(x)的绝对值小于指定的e1; (2)最后的小区间的一半宽度小于指定的自变量容差e2。 二分法函数: V oid root(float a,float b,int*n,float fa,float fb,float e1,float e2,float rt[20]) { float a0,f0;a0=(a+b)/2;f0=f(a0); While((fabs(a-b)>e2)&&(f0>e1)) { if(f0*fa>0){a=a0;fa=f0;} If(f0*fb>0){b=a0;fb=f0} a0=(a+b)/2;f0=f(a0); } *n=*n+1;rt[*n]=a0; } 弦截法求根:不取区间的中点,而取AB与X轴的交点为根的估算值。 优点:比原来趋近根的速度快 2.迭代法 方法概述:二分法和弦截法实质上就是迭代法,在迭代的每一步都是利用两个初始的―x‖去求一个新的―x‖值,能否在迭代的每一步只用一个―x‖值去求新的―x‖呢?这就是一点迭代法,通常简称为迭代法。 3牛顿法 方法原理:将f(x)在x=x0附近按泰勒级数展开; f (x) = f (x0) + (x-x0) f′(x0) + !2)0 (2 x x f〞(x0) + …

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对流换热是怎样的过程,热量如何传递的?如下是小编整理的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1-1 “三个W” §1-2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1-3 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热过程及热阻的概念有所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对工程实际中简单的传热问题进行分析。作为绪论,本章对全书的主要内容作了初步概括但没有深化,具体更深入的讨论在随后的章节中体现。本章重点: 1.传热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物体内部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热量的传递速率增强或削弱热传递速率的方法 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1).导热: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传热学重点研究的是在宏观温差作用下所发生的热量传递。傅立叶导热公式: (2).对流换热:当流体流过物体表面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牛顿冷却公式: (3).辐射换热:任何一个处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具有发射热辐射和吸收热辐射的能力,辐射换热就是这两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电磁波只能直线传播,所以只有两个物体相互看得见的部分才能发生辐射换热。黑体热辐射公式:实际物体热辐射: 传热过程及传热系数:热量从固壁一侧的流体通过固壁传向另一侧流体的过程。最简单的传热过程由三个环节串联组成。 传热学研究的基础 傅立叶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牛顿冷却公式 + 质量动量守恒定律四次方定律本章难点 1.对三种传热形式关系的理解各种方式热量传递的机理不同,但却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传热现象中。 2.热阻概念的理解严格讲热阻只适用于一维热量传递过程,且在传递过程中热量不能有任何形式的损耗。 思考题: 1.冬天经太阳晒过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经过拍打以后,效果更加明显。为什么? 2.试分析室内暖气片的散热过程。 3.冬天住在新建的居民楼比住旧楼房感觉更冷。试用传热学观点解释原因。 4.从教材表1-1给出的几种h数值,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5.夏天,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液氮贮存容器放在一起,一个表面已结霜,另一个则没有。请问哪个容器的隔热性能更好,为什么? §2-1 导热的基本概念和定律§2-2 导热微分方程§2-3 一维稳态导热§2-4伸展体的一维稳态导热 要求:本章应着重掌握Fourier定律及其应用,影响导热系数的因素及导热问题的数学描写——导热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在此基础上,能对几种典型几何

(完整版)材料力学各章重点内容总结

材料力学各章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 绪论 一、材料力学中工程构件应满足的3方面要求是:强度要求、刚度要求和稳定性 要求。 二、强度要求是指构件应有足够的抵抗破坏的能力;刚度要求是指构件应有足够 的抵抗变形的能力;稳定性要求是指构件应有足够的保持原有平衡形态的能 力。 三、材料力学中对可变形固体进行的3个的基本假设是: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 设和各向同性假设。 第二章 轴向拉压 一、轴力图:注意要标明轴力的大小、单位和正负号。 二、轴力正负号的规定:拉伸时的轴力为正,压缩时的轴力为负。注意此规定只 适用于轴力,轴力是内力,不适用于外力。 三、轴向拉压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N F A σ= 注意正应力有正负号,拉伸时的正应力为正,压缩时的正应力为负。 四、斜截面上的正应力及切应力的计算公式:2cos ασσα=,sin 22αστα= 注意角度α是指斜截面与横截面的夹角。 五、轴向拉压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强度条件[],max max N F A σσ=≤ 六、利用正应力强度条件可解决的三种问题:1.强度校核[],max max N F A σσ=≤ 一定要有结论 2.设计截面[],max N F A σ≥ 3.确定许可荷载[],max N F A σ≤ 七、线应变l l ε?=没有量纲、泊松比'εμε =没有量纲且只与材料有关、 胡克定律的两种表达形式:E σε=,N F l l EA ?= 注意当杆件伸长时l ?为正,缩短时l ?为负。 八、低碳钢的轴向拉伸实验:会画过程的应力-应变曲线,知道四个阶段及相应 的四个极限应力:弹性阶段(比例极限p σ,弹性极限e σ)、屈服阶段(屈服 极限s σ)、强化阶段(强度极限b σ)和局部变形阶段。 会画低碳钢轴向压缩、铸铁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应力-应变曲线。

九年级化学第八章金属知识点总结

艰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一节 金属材料 ● 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 金属的物理性质 ? 在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 ? 导电性、导热性、熔点较高、有延展性、能够弯曲、硬度较大、密度较大。 ● 金属之最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铁>铝>铜) ?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银>铜>金>铝) ?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 硬度最大的金属——铬 ?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 金属的分类 ● 金属的应用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 铜、铝——电线——导电性好、价格低廉 ? 钨——灯丝——熔点高 ? 铬——电镀——硬度大 ? 铁——菜刀、镰刀、锤子等 ? 汞——体温计液柱 ? 银——保温瓶内胆 ? 铝——“银粉”、锡箔纸 ●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一定方法所合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是混合物。金属氧化物不是合金。 ● 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多种,而合金已达几千种。 ● 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抗腐蚀性强。 ● 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低。 ●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热力学统计物理总复习知识点

热力学部分 第一章 热力学的基本规律 1、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宏观物质系统 其中所要研究的系统可分为三类 孤立系:与其他物体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闭系:与外界有能量交换但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开系:与外界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2、热力学系统平衡状态的四种参量:几何参量、力学参量、化学参量和电磁参量。 3、一个物理性质均匀的热力学系统称为一个相;根据相的数量,可以分为单相系和复相系。 4、热平衡定律(热力学第零定律):如果两个物体各自与第三个物体达到热平衡,它们彼此 也处在热平衡. 5、符合玻意耳定律、阿氏定律和理想气体温标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6、范德瓦尔斯方程是考虑了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排斥力和吸引力),对理想气体状 态方程作了修正之后的实际气体的物态方程。 7、准静态过程:过程由无限靠近的平衡态组成,过程进行的每一步,系统都处于平衡态。 8、准静态过程外界对气体所作的功:,外界对气体所作的功是个过程量。 9、绝热过程:系统状态的变化完全是机械作用或电磁作用的结果而没有受到其他影响。绝 热过程中内能U 是一个态函数:A B U U W -= 10、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表述:任何形式的能量,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 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恒定;热力学表达式: Q W U U A B +=-;微分形式:W Q U d d d += 11、态函数焓H :pV U H +=,等压过程:V p U H ?+?=?,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公 式一比较即得:等压过程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等于态函数焓的增加量。 12、焦耳定律:气体的内能只是温度的函数,与体积无关,即)(T U U =。 13.定压热容比:p p T H C ??? ????=;定容热容比:V V T U C ??? ????= 迈耶公式:nR C C V p =- 14、绝热过程的状态方程:const =γpV ;const =γ TV ;const 1 =-γγT p 。 15、卡诺循环过程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组成。正循环为卡诺热机,效率 211T T -=η,逆循环为卡诺制冷机,效率为2 11T T T -=η(只能用于卡诺热机)。 16、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表明热传导过程是不可逆的); 开尔文(汤姆孙)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有用的功而不引起其 他变化(表明功变热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另一种开氏表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造成的。 V p W d d -=

材料化学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 1、材料的基本概念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材料的发展和进步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全过程。材料是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与先导。 材料,尤其是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与工业水平。 材料特别是新材料与社会现代化及现代文明的关系十分密切,新材料对提高人民生活,增加国家安全,提高工业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新材料的发展十分重要。 材料是一切科学技术的物质基础,而各种材料的起点主要来源于材料的化学制备和化学改性。 2、什么是材料科学工程 具有物理学、化学、冶金学、金属学、陶瓷学、计算数学等多学科交叉与结合的特点,并且具有鲜明的工程性。 3、什么是材料化学 材料化学在研究开发新材料中的作用,就是用化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功能分子以及由功能分子构筑的材料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使人们能够设计新型材料,提供的各种化学合成反应和方法使人们可以获得具有所设计结构的材料。 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方法,合成新物质和新材料,通过化学反应实现各组分在原子或分子水平上的相互转换过程。涉及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 材料化学既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材料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性质。是材料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 4、材料的分类 (1)按照材料的使用性能:可分为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两类 结构材料的使用性能主要是力学性能; 功能材料的使用性能主要是光、电、磁、热、声等功能性能。 (2)以材料所含的化学物质的不同将材料分为四类: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由此三类材料相互组合而成的复合材料。 第二章 1、原子结合---键合 两种主要类型的原子键:一次键和二次键。 (1)一次键的三个主要类型: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一次键都涉及电子的转移,或者是电子的共用。)一次键通常比二次键强一个数量级以上。 ①金属键:自由电子和正离子组成的晶体格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金属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的。 ②离子键:包含正电性和负电性两种元素的化合物最通常的键类型为离子键。阴阳离子的电子云通常都是球形对称的,故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③共价键:由两个原子共有最外层电子的键合,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的饱和电子层。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2)二次键:范德华键(二次键既不涉及电子的转移,也不涉及电子的共用。) 以弱静电吸引的方式使分子或原子团连接在一起的,比前3种键合力要弱得多。包含色散效应、分子极化、氢键。 ①色散效应:对称的分子和惰性气体原子,由于电子运动的结果,有时分子或原子的内部会发生电子的偏离而引起瞬时的极化,形成诱导瞬间电偶极子,就会产生很弱的吸引力,这样的吸引力在其它力不存在时能使分子间产生结合。 ②分子极化:原子、离子及分子的电荷并不是固定在一定部位上,它们在相互靠近时,电荷会发生偏移,形成

材料热力学与相变复习总结

热力学定律定义表达式:一、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时,其总量不变。▽u=q —W 二、一切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或热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盖.吕萨克(Gay-Lussac )定律:恒压下,任何气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引起的体积膨胀都等于它们零度时体积的1/273.16。)16.2731(16.273000t V t V V V t +=+= 敞开体系或开放体系: 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也有能量交换的体系 封闭体系或关闭体系: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的体系 隔离体系或孤立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交换,也无能量交换的体系 体系的性质是状态的函数。我们把这些性质,包括体系的温度、压力、体积、能量或其他,都叫做体系的状态函数 强度性质:与体系的总量无关的性质,例如温度、压强、比表面能、磁场强度等 广度性质:与体系的总量成比例的性质,例如体积、面积、质量等。 盖斯定律:同一化学反应,不论其经过的历程如何(一步或几步完成),只要体系的初态和终态一定,则反应的热效应总是一定的(相同的)。 对于可逆过程而言,qR/T 最大,所以对于同样的△u ,qR 是一定的,且仅取决于体系的状态。这样,qR /T 就具备了状态函数的特点。以S 表示之,称为熵。T q S R ?=?,T dq dS R =熵虽然可以作为此问题判断的依据,但是只适用于隔离体系。 G 称为吉布斯(Gibbs )自由能,也是个状态函数,可以判断恒温恒压下过程可逆与否。若令 G =H -TS 则dW' ≤-dG 如果过程只作膨胀功,即dW' =0,则有 dG ≤0,或 △G ≤0 判断恒温恒压、无非膨功的条件下过程自发进行的可能性。自由能减小不可逆、自发。不变则可逆平衡。 能斯特定理0)()( lim lim 00=?=???→→T T P T S T G 后来人们提出了另外两种热力学第三 定律的表达式: 0)(lim 0=?→S T 00 l i m S S T =→ 将偏摩尔量的定义式中的广度性质G 以自由能F 代之,则得到偏摩尔自由能1 21......,,,)/(-??=i n n n P T i i n F μ 化学位的物理意义是:恒温恒压下,加入微量i 所引起的体系自由能的变化。显然,化学位与自由能之间存在以下关系∑=i i dn dF μ 化学位反映了某一组元从某一相中逸出的能力。某一组元在一相内的化学位越高,它从这相迁移到另一相中的倾向越大。所以可以用化学位来判断过程的方向和平衡: 0≤∑i i dn μ“<”表示反应的方向;“=”表示平衡条件 拉乌尔定律:如果溶质是不挥发性的,即它的蒸气压极小,与溶剂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则一定的温度下,稀溶液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与其摩尔分数的乘积。 亨利定律:在一定的温度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和该气体的平衡分压成正比 大多数实际溶液都对拉乌尔定律有偏差,即蒸气压大于或小于拉乌尔定律的计算值。如果蒸气压大于拉乌尔定律的计算值,称为正偏差;如果蒸气压小于拉乌尔定律的计算值,叫做负

高分子材料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只是分享

第一章水溶性高分子 水溶性高分子的性能:水溶性;2.增黏性;3.成膜性;4.表面活性剂功能;5.絮凝功能;6.粘接作用。 造纸行业中的水溶性高分子:(1)聚丙烯酰胺:1)分子量小于100万:主要用于纸浆分散剂;2)分子量在100万和500万之间:主要用于纸张增强剂;3)分子量大于500万:造纸废水絮凝剂(超高分子量);(2)聚氧化乙烯:用作纸浆长纤维分散剂,用作餐巾纸、手帕纸、茶叶袋滤纸,湿强度很高;(3)聚乙烯醇:强粘结力和成膜性;用作涂布纸的颜料粘合剂;纸张施胶剂;纸张再湿性粘合剂。 日用品、化妆品行业中的水溶性高分子:对乳化或悬浮状态的分散体系起稳定作用,另外具有增稠、成膜、粘合、保湿功能等。 壳聚糖: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成膜性;显著的美白效果;修饰皮肤及刺激细胞再生的功能水处理行业中的水溶性高分子:(1)聚天冬氨酸(掌握其一):1)以天冬氨酸为原料:(方程式);2)以马来酸酐为原料:(方程式);特点:生物降解性好;可用于高热和高钙水。1996年Donlar公司获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2)聚环氧琥珀酸(方程式)特点:无磷、无氮,不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第二章、离子交换树脂 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与性能要求:(1)结构要求:1)其骨架或载体是交联聚合物,2)聚合物链上含有可以离子化的功能基。(2)性能要求:a、一定的机械强度;b、高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渗透稳定性;c、足够的亲水性;d、高的比表面积和交换容量;e、合适的粒径分布。 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1)按照树脂的孔结构可以分为凝胶型(不含不参与聚合反应的其它物质,透明)和大孔型(含有不参与聚合反应物质,不透明)。(2)根据所交换离子的类型:阳离子交换树脂(-SO3H);阴离子交换树脂(-N+R3Cl-);两性离子交换树脂 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1)聚苯乙烯型:(方程式)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性:高价离子,大半径离子优先 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a. 钠型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可用10%NaCl溶液再生;b. OH型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则用4%NaOH溶液再生。 离子交换树脂在水处理中的用:(1)水的软化;(2)水的脱盐。 第三章、高吸液树脂 淀粉接枝聚丙烯腈(丙烯酸) 改性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特点:优点:1)原料来源丰富,2)产品吸水倍率较高,通常都在千倍以上。缺点:1)吸水后凝胶强度低,2)保水性差,3)易受细菌等微生物分解而失去吸水、保水作用。 纤维素类高吸水性树脂的特点:优点:1)原料来源丰富,2)吸水后凝胶强度高。缺点:1)吸水能力比较低,2)易受细菌等微生物分解而失去吸水、保水作用。 壳聚糖类:壳聚糖类高吸水树脂具有好的耐霉变性。 聚丙烯酸型高吸水树脂:(1)丙烯酸直接聚合法:由于强烈的氢键作用,体系粘度大,自动加速效应明显,反应较难控制。(2)聚丙烯腈水解法:可用于废腈纶丝的回收利用,来制备高吸水纤维。(3)聚丙烯酸酯水解法:丙烯酸酯品种多样,反应易控制 聚乙烯醇型高吸水树脂:初期吸水速度较快,耐热性和保水性都较好 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机制:亲水作用(亲水性基团);渗透压作用(可离子化基团);束缚作用(高分子网格)

最新传热学知识点

传热学主要知识点 1.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热传导)、对流(热对流)和热辐射。 2.导热的特点。 a 必须有温差; b 物体直接接触; c 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热运动而传递热量; d 在引力场下单纯的导热一般只发生在密实的固体中。 3.对流(热对流)(Convection)的概念。 流体中(气体或液体)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由于发生相对的宏观运动而把热量由一处传递到另一处的现象。 4对流换热的特点。 当流体流过一个物体表面时的热量传递过程,它与单纯的对流不同,具有如下特点: a 导热与热对流同时存在的复杂热传递过程 b 必须有直接接触(流体与壁面)和宏观运动;也必须有温差 c 壁面处会形成速度梯度很大的边界层 5.牛顿冷却公式的基本表达式及其中各物理量的定义。 h 是对流换热系数单位 w/(m 2 k) q ''是热流密度(导热速率),单位(W/m 2) φ是导热量W 6. 热辐射的特点。 a 任何物体,只要温度高于0 K ,就会不停地向周围空间发出热辐射; b 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伴随能量形式的转变; d 具有强烈的方向性; e 辐射能与温度和波长均有关; f 发射辐射取决于温度的4次方。 7.导热系数, 表面传热系数和传热系数之间的区别。导热系数:表征材料导热能力的大小,是一种物性参数,与材料种类和温度关。 表面传热系数:当流体与壁面温度相差1度时、每单位壁面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影响h 因素:流速、流体物性、壁面形状大小等传热系数:是表征传热过程强烈程度的标尺,不是物性参数,与过程有关。 (w) )(∞-=''t t h q w 2 /) (m w t t Ah A q w ∞-=''=φ

材料热力学知识点

第一章单组元材料热力学 名词解释: 1 可逆过程 2 Gibbs自由能最小判据 3 空位激活能 4 自发磁化: 5 熵: 6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 7 Richard定律 填空题 1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一个孤立系统总是由熵低的状态向熵高的状态变化,平衡状态则是具有最大熵的状态。 2 按Boltzmann方程,熵S与微观状态数W的关系式为S=klnW 3 热容的定义是系统升高1K时所吸收的热量,它的条件是物质被加热时不发生相变和化学反应 4 α-Fe的定压热容包括:振动热容、电子热容和磁性热容。 5 纯Fe的A3的加热相变会导致体积缩小 6 Gibbs-Helmholtz方程表达式是 7 铁磁性物质的原子磁矩因交换作用而排列成平行状态以降低能量的行为被称为自发磁化 论述题 1 根据材料热力学原理解释为什么大多数纯金属加热产生固态相变时会产生体积膨胀的效应? 2 试根据单元材料的两相平衡原理推导克拉伯龙(Clapeyron)方程。 3 试用G-T图的图解法说明纯铁中的A3点相变是异常相变。 4 试画出磁有序度、磁性转变热容及磁性转变(指铁磁-顺磁转变)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计算题 1已知纯钛α/β的平衡相变温度为882O C,相变焓为4142J?mol-1,试求将β-Ti过冷到800O C 时,β→α的相变驱动力 2若某金属形成空位的激活能为58.2KJ?mol-1,试求在700O C下,该金属的空位浓度。 3纯Bi在0.1MPa压力下的熔点为544K。增加压力时,其熔点以3.55/10000K?MPa-1的速率下降。另外已知融化潜热为52.7J?g-1,试求熔点下液、固两相的摩尔体积差。(Bi的原子量为209g?mol-1.

高分子材料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水溶性高分子的性能:水溶性;2.增黏性;3.成膜性;4.表面活性剂功能;5.絮凝功能;6.粘接作用。 造纸行业中的水溶性高分子:(1)聚丙烯酰胺:1)分子量小于100万:主要用于纸浆分散剂;2)分子量在100万和500万之间:主要用于纸张增强剂;3)分子量大于500万:造纸废水絮凝剂(超高分子量);(2)聚氧化乙烯:用作纸浆长纤维分散剂,用作餐巾纸、手帕纸、茶叶袋滤纸,湿强度很高;(3)聚乙烯醇:强粘结力和成膜性;用作涂布纸的颜料粘合剂;纸张施胶剂;纸张再湿性粘合剂。 日用品、化妆品行业中的水溶性高分子:对乳化或悬浮状态的分散体系起稳定作用,另外具有增稠、成膜、粘合、保湿功能等。 壳聚糖: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成膜性;显著的美白效果;修饰皮肤及刺激细胞再生的功能水处理行业中的水溶性高分子:(1)聚天冬氨酸(掌握其一):1)以天冬氨酸为原料:(方程式);2)以马来酸酐为原料:(方程式);特点:生物降解性好;可用于高热和高钙水。1996年公司获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2)聚环氧琥珀酸(方程式)特点:无磷、无氮,不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第二章、离子交换树脂 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与性能要求:(1)结构要求:1)其骨架或载体是交联聚合物,2)聚合物链上含有可以离子化的功能基。(2)性能要求:a、一定的机械强度;b、高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渗透稳定性;c、足够的亲水性;d、高的比表面积和交换容量;e、合适的粒径分布。 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1)按照树脂的孔结构可以分为凝胶型(不含不参与聚合反应的其它物质,透明)和大孔型(含有不参与聚合反应物质,不透明)。(2)根据所交换离子的类型:阳离子交换树脂(3H);阴离子交换树脂(3);两性离子交换树脂 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1)聚苯乙烯型:(方程式)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性:高价离子,大半径离子优先 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a. 钠型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可用10溶液再生;b. 型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则用4溶液再生。 离子交换树脂在水处理中的用:(1)水的软化;(2)水的脱盐。 第三章、高吸液树脂 淀粉接枝聚丙烯腈(丙烯酸) 改性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特点:优点:1)原料来源丰富,2)产品吸水倍率较高,通常都在千倍以上。缺点:1)吸水后凝胶强度低,2)保水性差,3)易受细菌等微生物分解而失去吸水、保水作用。 纤维素类高吸水性树脂的特点:优点:1)原料来源丰富,2)吸水后凝胶强度高。缺点:1)吸水能力比较低,2)易受细菌等微生物分解而失去吸水、保水作用。 壳聚糖类:壳聚糖类高吸水树脂具有好的耐霉变性。 聚丙烯酸型高吸水树脂:(1)丙烯酸直接聚合法:由于强烈的氢键作用,体系粘度大,自动加速效应明显,反应较难控制。(2)聚丙烯腈水解法:可用于废腈纶丝的回收利用,来制备高吸水纤维。(3)聚丙烯酸酯水解法:丙烯酸酯品种多样,反应易控制 聚乙烯醇型高吸水树脂:初期吸水速度较快,耐热性和保水性都较好 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机制:亲水作用(亲水性基团);渗透压作用(可离子化基团);束缚作用(高分子网格) 高吸油树脂类型及制备方法:(1)聚丙烯酸酯类(2)聚烯烃类树酯(3)丙烯酸酯和烯烃共聚物(4)聚氨酯吸油泡沫

传热学知识点总结

Φ-=B A c t t R 1211k R h h δλ=++传热学与工程热力学的关系: a 工程热力学研究平衡态下热能的性质、热能与机械能及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 传热学研究过程和非平衡态热量传递规律。 b 热力不考虑热量传递过程的时间,而传热学时间是重要参数。 c 传热学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为基础。 传热学研究内容 传热学是研究温差引起的热量传递规律的学科,研究热量传递的机理、规律、计算和测试方法。 热传导 a 必须有温差 b 直接接触 c 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热运动而传递热量,不发生宏观的相对位移 d 没有能量形式的转化 热对流 a 必须有流体的宏观运动,必须有温差; b 对流换热既有对流,也有导热; c 流体与壁面必须直接接触; d 没有热量形式之间的转化。 热辐射: a 不需要物体直接接触,且在真空中辐射能的传递最有效。 b 在辐射换热过程中,不仅有能量的转换,而且伴随有能量形式的转化。 c .只要温度大于零就有.........能量..辐射。... d .物体的...辐射能力与其温度性质..........有关。... 传热热阻与欧姆定律 在一个串联的热量传递的过程中,如果通过各个环节的热流量相同,则各串联环节的的总热阻等于各串联环节热阻之和(I 总=I1+I2,则R 总=R1+R2) 第二章 温度场:描述了各个时刻....物体内所有各点....的温度分布。 稳态温度场::稳态工作条件下的温度场,此时物体中个点的温度不随时间而变 非稳态温度场:工作条件变动的温度场,温度分布随时间而变。 等温面:温度场中同一瞬间相同各点连成的面 等温线:在任何一个二维的截面上等温面表现为 肋效率:肋片的实际散热量ф与假设整个肋表面...处于肋基温度....时的理想散热量ф0 之比 接触热阻 Rc :壁与壁之间真正完全接触,增加了附加的传递阻力 三类边界条件 第一类:规定了边界上的温度值 第二类:规定了边界上的热流密度值 第三类:规定了边界上物体与周围流体间的表面..传热系数....h 及周围..流体的温度..... 。 导热微分方程所依据的基本定理 傅里叶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傅里叶定律及导热微分方程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热流密度不是很高,过程作用时间足够长,过程发生的空间尺度范围足够大 不适用的:a 当导热物体温度接近0k 时b 当过程作用时间极短时c 当过成发生的空间尺度极小,与微观粒子的平均自由程相接近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