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日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日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浅析影视翻译中字幕和配音翻译的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三个中译本 2 《理智与情感》中的姐妹情谊 3 A Brief Discussion on Creative Treason in Poet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sles of Greece 4 An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Human Relations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5 英文歌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6 希腊神话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7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8 “In”与“Out”的认知解读 9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习得 10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11 “省力原则”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 12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探究 13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14 试从大卫?科波菲尔分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15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 16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17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8 史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中的自然主义表现手法 19 A Tragedy of Ambition on Macbeth 20 How Can Women Survive—Consideration of Virginia Woolf’s A Room of One’s Own 21 论英语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技巧 22 论美国黑人地位的改变 23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24 论《红字》的模糊性 2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Percy Bysshe Shelley’s Ode to The West Wind 26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27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28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 29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 30 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31 论英语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干扰及相应对策 32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 33 On Ambiguity of Human Conversations 34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35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 36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37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38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 39 论英语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40 论《暮光之城?暮色》中英译汉的词类转译

英语中表示拒绝别人建议的句型

英语中表示拒绝别人建议的句型 要拒绝别人光是说"No."是不够的,还得要有充分的理由才行.特别是在对付那些打电话来推销的人.此外,要很客气又很礼貌地拒绝别人也是一门学问,例如别人约你出去,你要如何婉拒他,让人家下次却愿意再找你呢?像我刚来美国没买车,买菜都要靠别人接送,所以学长就有交代,别人如果找你去买菜,就算你不太想去,最好还是不要拒绝人家,不然你一次不去,二次不去,第三次人家就不找你了.所以我就曾一天之内去买了三次菜,看来要拒绝别人还真是不容易耶.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怎么用英语拒绝别人. 1. I am sorry to turn you down. 我很抱歉必须拒绝你. Turnyoudown就是拒绝别人的要求,例如有一次我要请老美去参加一个party,她说她很抱歉无法参加,就是用的这句,"Iamsorrytoturnyoudown.",另外像是男生要追女生,女生要拒绝他,也可以用turn down,例如, "I am sorry but I have to turn you down." 另外不要忘了,turndown还有一个解释就是把音量或是冷气关小..以前我也常把turnyoudown和letyoudown搞混了,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turn down表示拒绝,而let down则表示让人家失望. 2. I am not interested. 我没有兴趣. 刚来美国,家里又有电话的人一定要赶快把这句话学会,因为很快地就会有电话推销员找上门来,这时你要说的就是,"Iamnotinterested."这样子对方就不会纠缠太久了. 通常在拒绝别人的时候要注意一下说话的语气.像这句"Iamnotinterested."听来就不太客气.通常要使得拒绝别人的话听来客气一点,只要在句首加上. "I am sorry."整句话的口气立刻就不一样了.所以礼貌一点的说法应该是, "I am sorry. I am not interested."听来是不是客气很多?

英文商务信函拒绝言语行为的礼貌策略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商务信函拒绝言语行为的礼貌策略研究 姓名:徐冬梅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指导教师:罗耀光 20080401

英文商务信函拒绝言语行为的礼貌策略研究 研究生:徐冬梅年级:2005级学科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老师:罗耀光研究方向:语用学 中文摘要 “拒绝”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经常会实施的一种言语行为,在过去的20年里,拒绝言语行为一直是语言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研究重点集中在几个方面,如社会因素对其策略使用的影响,跨文化语境中的拒绝策略使用,以及通过拒绝行为来研究语用迁移。并且大部分研究都局限于以在校大学生实施的日常拒绝行为为研究对象。 在商务交往过程中实施的拒绝言语行为充分体现了其不礼貌(即威胁被拒绝者的面子)及冲突本质。在英文商务信件中表达拒绝信息时写信人要完成两个目标:一是主要目标,传递坏消息,二是次要目标,和读者保持良好的关系。任何不当的拒绝行为实施都有可能造成(潜在)客户流失,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这类英文商务信件的特点决定了写信人在信件写作过程中必须注重拒绝信息的礼貌传递。 有鉴于此,本文以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为指导,对英文商务信件中拒绝言语行为的礼貌策略使用进行了专门研究。本文首先对拒绝言语行为,尤其是英文商务信件中的拒绝言语行为,以及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英文商务信件拒绝言语行为中使用的礼貌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应用于英文商务信件拒绝言语行为实施的礼貌策略有积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和直接策略,每种策略都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在分析的过程中作者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例证。通过对这些策略进行定量分析,作者发现在实施拒绝这一言语行为的时候,使用更频繁的礼貌策略是消极礼貌策略,其次是积极礼貌策略,直接策略的使用频率最低。这一分布与写信人的写作目标有一定的联系。最常用的语言表达形式有:关注听话人,宣称双方共同点,使用模糊语,表明原因以及非确指。 本研究有助于人们在商务沟通中更好地运用礼貌策略来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指导人们提高该类英文商务信件的写作能力,进而帮助人们进行成功的交际。同时,该研究对于英文商务信件的研究与教学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 商务信函; 礼貌策略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名称:认知心理学 姓名:张瑞 学号: 201141000144 学院:心理学院 班级:应用心理学一班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后来哲学家塞尔(Searle)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最终使其成为语言学以及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将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概述,总结了言语行为理论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近几年来言语行为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关键字: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综述 自从语用学被确认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以来,作为语用学研究中心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兴趣,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重点,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并起到极大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在理论上越来越完善,取得不少新的发展和成就,同时它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如今,言语行为理论已被应用于研究语言中的多种现象,并且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他“把语言视为一种游戏,是对语言的分析从语形和语义的层面转向于语用层面,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使用,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有价值”[1]。奥斯汀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和“意义使用论”的启示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奥斯汀划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 。奥斯汀把表达有所述之言的句子称为“表述句”,而把表达有所为之言的句子称作“实施行为句”,简称“施为句”。表述句的目的在于以言指事,而施为句的目的是以言行事[2]。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简单的两分法并不科学,表述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施为句。所以在这种理论的缺陷上,奥斯汀又发展了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也就是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第二阶段。他把言语行为分为“以言指事”( l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 illocutionary act) 、“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 三类。在这三类行为中,语用研究最关注的是言外行为,因为它与说话人的意图一致,所以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言外行为上。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美国哲学家塞尔(J.R Searl) 继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理论,“把对言语行为的理论和对话语意义的研究提升到对人类交际的研究”[3]。塞尔认为奥斯汀对以言行事行为的分类只是对施为动词的分类。塞尔把以言行事行为重新分为五类: 断言类( assertives) 、指令类(directives) 、承诺类( commissives) 、表达类(expressives) 、宣告类(declarations)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另一个发展是他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就是解决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语句的字面意思和说话人的言外之意的关系问题,同时强调了语境和交际者双方共有的知识在理解话语时的重要性[4]。 奥斯汀和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言交际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让语言研究从以句子本身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方面,从而突出了用语言做事或言语的社会功能。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言语行为理论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拓宽了应用的范畴。 奥斯汀认为施事行为是规约行为。但事实上,自然语境中的施事行为与仪式、典礼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语境中的施事行为绝然不同,而且规约性更小。现实生活中只有小部分施事行

言语行为理论论文

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引言 很久以来,哲学家(或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语言学家奥斯汀则认为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没有真假之分。由此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理论第一次在西方学术界把言外之意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应。 二、言语行为理论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和“言语”。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论。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换言之,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奥斯汀针对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和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继奥斯汀之后,其弟子—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三、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之处

英语口语句如何婉转的拒绝别人

D e c l i n i n g a n I n v i t a t i o n拒绝邀请 Some people find that saying "no" to a friend is extremely hard sometimes. Are you this kind of person? If you are tied up and cannot go to your friend's party, how do you say "no" and at the same time sound inoffensive? 拒绝比接受更难。如何委婉得体地拒绝别人?赶快看看下面的10个例句。 1. I am sorry to turn you down. 我很抱歉必须拒绝你。 Turn you down 就是拒绝别人的要求。例如有一次请老美去参加一个party,她说她很抱歉无法参加,就是用的这句I am sorry to turn you down.。另外男生追女生,女生想拒绝他,也可以用turn down。例如I am sorry but I have to turn you down.。 另外不要忘,turn down 还有一个解释就是把音量或是空调关小。还有不要把turn you down 和let you down 搞混,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意思:turn down 表示拒绝,而let down 则表示让人家失望。 2. I am not interested. 我没有兴趣。 当电话推销员找上门来,这时你要说的就是I am not interested,这样子对方就不会纠缠太久了。 通常在拒绝别人的时候要注意一下说话的语气,像这句I am not interested. 听来就不太客气。通常要使得拒绝别人的话听来客气一点,只要在句首加上I am sorry.整句话的口气立刻就不一样了。所以礼貌一点的说法就是I am sorry. I am not interested. 听起来是不是客气很多? 3. I'll think about it. 我要考虑看看。 这句话是在买东西时候讲的。例如你去百货公司专柜买化装品,虽然专柜小姐讲了半天你也觉得还不错,但总觉得太贵,你就可以说OK, I'll think about it.我再考虑看看。当然你就可以趁机脱身了。 4. I can't afford it. 我付不起。 一样东西太贵你买不起就可以这么说I can't afford it. 你都讲明没钱了,想必人家不会继续纠缠吧。 美国买东西都有所谓的refund 制度,就是东西买完之后不满意都可以拿去退钱。有时候店员会问你(通常不会问)为什么要拿来refund,通常你就可以直截了当地说I don't like it.或者It's too expensive. I can't afford it.。 5. I can't handle it. 我应付不来。 Handle 跟afford 的区别要分清楚:handle 指的是事情上应付不来,而afford 多半指金钱上无法负担。例如工作很多做不完,你就可以说There's too much workload here. I can't handle it.。 6. I am really not in the mood. 我真的没有什么心情。 Mood 解释成心情,没有心情你可以说成I don't have the mood. 或者I am not in the mood.。比如考试期间,别人还找你出去玩,你就可以这么拒绝I am sorry. I am really not in the mood.。 7. There is nothing to talk about. 没什么好说的。 当别人问你不想回答或懒得考(试大回答的问题时,你就可以说There is nothing to talk about.。例如有人问你考试考几分,你自己考得太差而不想讲,就

俄语拒绝言语行为分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818725106.html, 俄语拒绝言语行为分类研究 作者:崔丽丽姜群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2期 摘要:拒绝言语行为因为其威胁面子的特征和对语用能力、文化沟通力的高要求逐渐成为跨文化领域的敏感话题。本文以俄罗斯语言学家弗罗尔金娜的隐含研究为理论基础,分析俄语国家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常用策略。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弗罗尔金娜;新闻发布 拒绝言语行为分属言语行为理论,随着请求、建议等言语行为的研究逐步深入,拒绝言语行为也慢慢进入到语言学家们的视线。对于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始于Beebe,森山卓郎等语言学家。对于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马月兰、王爱华等。他们对于拒绝语的研究都是在Beebe等人的“语义公式”基础之上进行深入的扩展研究。俄罗斯语学界对“拒绝”的研究,尤其是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一般是将其与“不同意”的概念相对比或结合进行分析。本文选择俄罗斯语言学家弗罗尔金娜的隐含观点为理论背景,在此基础上对拒绝言语行为进行研究。 一、弗罗尔金娜的隐含研究 弗罗尔金娜的隐含研究具有鲜明的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特色,在研究角度和方法上都有所创新。 她将隐含分为形式隐含和内容隐含两种,内容隐含又包括意思隐含和非意向性含意。她的研究重点是意思隐含(意思隐含是指规约性程度不同地表达这种或那种意向性意义的各种间接的言语表达式),她将意思隐含分为两大类:语句层次隐含和语篇层次隐含,语句层次隐含在单个语句的范围内就能得到充分解释,而语篇层次隐含在单个语句范围内不能得到充分解释,必须有补充信息。语句层次隐含分为:语义性、主观评价性及常规一语用性意思隐含;语篇层次隐含则分为:语境一文化性、逻辑一情境性及心理一策略意思隐含。① 二、俄语拒绝言语行为 结合弗罗尔金娜的相关理论,笔者从语句层次隐含和语篇层次隐含两个方面分析语料。对于俄语国家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我们参考国内语言学家吴建设对于间接拒绝语的分类,作如下具体分类:在语句层次上的表达策略分为词汇策略、句法策略。在语篇层次上的表达策略分为语境文化策略和逻辑-语用策略。 (一)语句层次的表达策略 1.词汇策略

在英语中如何表达拒绝

在日常口语中,你还在用 no 拒绝别人吗?如果是的话,那就落伍了。其实要表达拒绝别人的意思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学会它们,让别人刮目相看,让自己的口语突飞猛进。 1、Nah [na] 不 2、Nope [n??p] 不 3、No way 没门儿 4、Sorry 对不起 5、Not now 现在不行 6、Certainly not 当然不是 7、By no means 决不 8、I shall not 我不会的 9、Not likely 不太可能 10、No thanks 不用了,谢谢 11、I think not 我不这么认为 12、Unfortunately not 不幸的是没有 13、I’m slammed 忙得快晕过去了 解析:I'm slammed 是一个习语,表示很多事情要做,忙得快晕过去了。 14、Not possible 不可能 15、Not this time 这次不行 16、Not for me, thanks 不是我想要的/我不感兴趣,谢谢 17、I t’s not my thing我不喜欢 解析:这里的 thing 不是指事情或东西,而是表示天生的能力或偏好。 18、I think I’ll pass. 我就算了。/我就不去了。/我就不要了。/我还是不了。 19、Not today, thanks 今天不行,谢谢 20、I wish I could but…我希望我能… 21、I’m taking sometime 在某时我会接受的(现在不行) 22、Maybe another time 也许下次吧 23、I’m not interested 我不感兴趣 24、If only I could! 但愿我能! 解析:此句是虚拟语气,用以表达强烈的愿望。在这里实际表示”我不能“。 25、If only it worked 要是能成功就好了 解析:此句是虚拟语气,用以表达强烈的愿望。在这里实际表示”不能成功“。 26、I’ll need to bow out 我需要退出 解析:短语动词 bow out (of sth),表示退出,告别,尤指一度成功的事业。 27、I’m afraid I can’t 恐怕不行 28、I have something else 我还有其他事情 29、I don’t think I want to 我认为我不想… 30、Thanks, but no thanks 谢谢,不用了 31、Rats! Would’ve loved to 胡说!我本来会乐意的 解析:rats 用来表示失望、沮丧或厌恶,可以意为”胡说;瞎扯;讨厌“。 32、Not now, but another time 现在不行,下次吧 33、I’m honored, but I can’t 我很荣幸,但我不能34、I wish I were able to 我希望我能 解析:此句是虚拟语气,用以表达强烈的愿望。在这里实际表示”我不能“。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摘要】拒绝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言语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威胁被拒绝者面子的行为。本研究以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为理论依据,以Beebe等学者的“语篇补全测试”为工具,旨在调查汉语中男性和女性在拒绝策略使用上的差异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汉语中女性比男性使用较多的间接拒绝策略,而男性比女性使用较多的直接拒绝策略。 【关键词】汉语拒绝;言语行为;性别差异 0 引言 近年来,言语行为已成为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中,性别差异对言语行为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请求、道歉、邀请以及恭维语等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性别的差异对言语行为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影响,不同性别的人在言语行为的使用上有着不同的模式。 拒绝是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的一种言语行为,但它在本质上是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因此通常要求拒绝者使用礼貌拒绝策略来维护或顾全听话人的面子,表达对听话人的尊敬。国外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有Rubin&Joan (1983)、Takahashi&Beebe(1986)等,国内的研究有马月兰(1999)、姚俊(2003)等。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拒绝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语用和跨文化对比方面,对于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则很少涉足。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情况。 1 理论基础 1.1 Brown &Levinson 的礼貌理论 根据Brown&Levinson提出的面子理论,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人们在交际中希望自己的言行得到肯定和赞同;而消极面子是指人们在交际中不希望自己的行为受到别人的干涉和阻碍。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顾全对方的消极面子,才能使社会交际能顺利进行。然而在实际的交往中,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如,命令、警告、提醒等言语行为可能会有损听话人的消极面子;而反驳、批评等言语行为就可能有损听话人的积极面子。Brown&Levinson认为,为了保全听话者的面子,人们需要采取一些言语策略来减轻这些言语行为带来的面子威胁。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本质上威胁请求者积极面子的行为(Brown&Levinson,1987)。因此,拒绝者为了减少对被拒绝者面子的威胁需要采用礼貌策略来维护对方的面子,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1.2 拒绝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的应用 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对言语行为的关注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语用意识。在此,我对“请求”、“拒绝”和“撒谎”的言语行为进行一个讨论。 2.1“请求”言语行为 “请求”是一种使役性的言语行为,它的使用涉及到面子的威胁也就是礼貌及其程度问题。因此,人们在运用表示请求的言语时为了顾全面子,通常都不会直截了当的发出请求,而是借助一定的辅助性话语和间接性话语,以降低请求所产生的使役性,或减少该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例如: (1) 嗨,小张,我的自行车坏了,可不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我明天一定还你。 例(1)是一个请求借用自行车的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例(1)这一长串话语所表达的中心就是“借一下你的自行车”这一中心行为,其他部分都是服务于该中心的附加性话语,其中“嗨,小张”是一种称呼语,用于打招呼,表示友好,引起对方注意;“我的自行车坏了”是一个信息的陈述,是提供请求原因的辅助性话语,为之后所实施的请求的言语行为创造条件;“可不可以…?”是人们实施请求行为时采用的委婉形式,有助于降低请求产生的驱使性;“我明天一定还你”则是实施请求的后置辅助性话语,它可以推动促成该行为的顺利实施。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在具体运用于请求时,根据语境添加大量的附加性话语请求功能的顺利完成。 2.2“拒绝”言语行为 “拒绝”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之后,说话人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有时候也就是我们汉语所指的“婉言谢绝”、“断然拒绝”、“一口回绝”等说法,拒绝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而且形式多种多样。例如, (2)女儿:妈妈,我去逛街了 母亲:不可以,写作业! (3)小王:小明,你把橡皮擦借我用下吧 小明:上次你都不借我 (4)甲:明天下午去打球吧! 乙:我明天有课 (5)甲:请问考试是在什么时间啊?

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拒绝”,无论是发生在日常交际、职业交往、商务谈判还是政治协商中,都是一种需要言者谨慎处理、听者敏感释话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而由于语言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同一场景中,汉语使用者和英文使用者在实施拒绝和解译拒绝等方面会存在许多差异。关于将拒绝作为一种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和二语习得等方面。然而,大部分的研究存在单纯列举语料、直白描写语料和罗列对比数据等问题,缺乏解释性的研究、系统的言语行为策略分类和高度概括性的总结等。 本研究不是单一文化背景下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而是从汉英对比的角度出发,试图从多个理论视角,结合抽样语料,考查和探究汉英职业交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解译模式、策略偏好、及物性选择对比和文化语用原因等。在开篇两章对研究目的、研究背景、基本理论和研究思路等作简要阐明之后,第三章详述了语料来源。语料的收集和取样也是本研究的特色之一,以往的研究多直接使用语篇补全测试(DCT)完成数据采集工作,本研究则不仅在问卷设计上大下功夫,更是通过一系列的情景调查、试点测试、反馈和面谈、按比例抽样等多种可控的实验方式来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从而使其具有普遍性。另外,也利用现代职场剧中相关场景的视频转录方式,收集到另一组视频语料。 为尽量避免随机采样的错误,同样将其按比例抽样,作为对第一组语料的补充,弥补DCT采集语料存在的若干弊端。接着,从四个视角,即“言之解”、“言之行”、“言之法”和“言之因”对汉英语料进行观察、描写和解释,力求在一个更立体的多维平台上研究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视角一是从关联理论看“言之解”,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明示——推理过程对间接言语行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关联期待的满足甚至是放弃都是以言语行为得解为目的的。汉英拒绝言语行为关联意义的使用,是解译拒绝的关键。 本研究中的拒绝,可以理解为职场人际交往时,会话互动中产生的针对一方提出的请求、邀请、提供和建议等给出的具有动态语境假设的选择。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观测三类关联意义在汉英拒绝释话中的使用频率,为的是对比汉语使用者和英语使用者在释义拒绝时的认知机制和心理过程,也为的是辅助解释汉英拒绝策略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原因,更是为了印证“最佳关联”是在不同认知环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 目录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 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 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展开 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Searle)对言语行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根本条件)对言语行为间接指令进行分类。对实施间接指令的各种方式即“指令”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几个因素出发考虑:说话人

(发出指令者)、听话人(指令对象)和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去做的动作。例如,在餐桌上请别人递一下盐瓶,可以有以下各种间接的形式。 以说话人为出发点: a)陈述愿望 I woul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b)询问愿望 * Would I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听话人为出发点: 1a)陈述能力 You can pass me the salt. 1b)询问能力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2a)陈述意愿 You want to pass me the salt. 2b)询问意愿 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salt? 3a)陈述将来的动作 You will pass me the salt. 3b)询问将来的动作 Will you pass me the salt? 以动作为出发点: a)陈述理由 The soup is not salty enough. b)询问理由 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we add some salt to the soup? 他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这五大类是:阐述类:陈述或描述说话者认为是真实的情况; 指令类:试图使听话者做某些事情;

奥斯汀与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与他的言语行为理论 一,关于《如何以言行事》 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 1911-1960,英国哲学家,牛津大学教授),1955年在哈佛大学作了题为《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的系列演讲(共12讲)。在此之前,他每年在牛津大学以“词语与行为”为题讲课,所涉及的围与在威廉詹姆斯讲座的围差不多。他去世后,其学生把他的这些讲课笔记整理出版,形成此书。该书体现了奥斯汀的思想精髓。 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1,“描述”谬误 在奥斯汀看来,哲学家们一直假定,述的作用主要是描述某种事态,或述某种事实,而且这种描述或述必须是真的或假的。当述的意义就在于被证实这种观点出现以来,人们发现有些述是无法被证实的,即无所谓真假,因而是虚假的述,而非真正的述。于是,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许多明显虚假的述世实际上是不是表现为‘述’”(1978,p.2).他认为,并非所有真或假的述都是描述,因此,他不用“描述”这个词,而用“记述式”这个词。 e.g. There’s a spider in your hair.→ warning. I’ve got a gun. →threatening You’re an idiot. →insulting

I need the salt. →requesting 我愿意(娶这个女人做我的合法妻子)→履行婚姻仪式。 我命名这船为伊丽莎白女王号→为船命名 From the above examples, these utterances are doing far more than simply asserting.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assertion is not involved in these utterances, but rather that there is a more basic purpose behind them. Austin wanted to counter a commonly held view by philosopher and semanticists that the sole purpose of making assertions is to describe some state of affairs. 奥斯汀的“以言行事”理论“着手推翻认为真值条件(truth conditions)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一语言观点”(Levinson,1983:228)。归根到底,我们要阐述的唯一实际现象是在完整的言语环境中的完整的言语行为”(1975:148)。 2,奥斯汀的初期理论:施为句(performatives)和表述句(constatives) 奥斯汀理论的第一步是认为句子有两类:施为句和表述句。 如下面的句子并不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没有真假,说出这些句子是(或者部分是)实施某种行为,称为施为句: 1) I promise I’ll be there. 2) I admit I was foolish.

用英语委婉拒绝他人邀请Declining an Invitation

用英语委婉拒绝他人邀请 1. I'll think about it. 我要考虑看看。 这句话是在买东西时候讲的。例如你去百货公司专柜买化妆品,虽然专柜小姐讲了半天你也觉得还不错,但总觉得太贵,你就可以说OK, I'll think about it.我再考虑看看。当然你就可以趁机脱身了。 2. I am not interested. 我没有兴趣。 当电话推销员找上门来,这时你要说的就是I am not interested,这样子对方就不会纠缠太久了。 通常在拒绝别人的时候要注意一下说话的语气,像这句 I am not interested. 听来就不太客气。通常要使得拒绝别人的话听来客气一点,只要在句首加上I am sorry.整句话的口气立刻就不一样了。所以礼貌一点的说法就是I am sorry. I am not interested. 听起来是不是客气很多? 3. I am really not in the mood. 我真的没有什么心情。 Mood 解释成心情,没有心情你可以说成I don't have the mood. 或者I am not in the mood.。比如考试期间,别人还找你出去玩,你就可以这么拒绝I am sorry. I am really not in the mood.。 4. I can't handle it. 我应付不来。

Handle 跟 afford 的区别要分清楚:handle 指的是事情上应付不来,而 afford 多半指金钱上无法负担。例如工作很多做不完,你就可以说 There's too much workload here. I can't handle it.。 5. I can't afford it. 我付不起。 一样东西太贵你买不起就可以这么说I can't afford it. 你都讲明没钱了,想必人家不会继续纠缠吧。 6. That's enough, anymore is just overkill. 那就够了,再多一点也是多余的。 Overkill 在美国的口语里就是多余的意思,它跟 kill 一点关系也没有。例如吃东西时你问别人还要不要再吃,如果别人吃不下了就可以说No, thanks. That's overkill.。 7. I really want to, but I got hundreds of things to do. 我想去,可是我有好多好多事情要做。 别人邀请你参加他们的活动,就算你不想去,也不要直截了当地说 No, I don't want to.这样子别人下次可能就不会找你了。试着用这种比较好的说法。先说 I really want to 或者I really love to,再说 but I got hundreds of things to do. 这样感觉上比较礼貌,也比较不会让别人觉得没面子。 礼貌拒绝的典型例句

现代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初步

现代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初步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别人的请求或邀约,人们并非不分情况而一例采取“接受”的态度,事实上也经常会遇到和使用“拒绝”。经验告诉我们:拒绝言语行为用得不好,往往会给交际双方的关系造成伤害;而恰当、得体地使用拒绝,则有助于减少乃至避免伤害,使双方本来良好的交际关系得到维护。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言语行为相关理论,对现代汉语拒绝言语行为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讨论。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一定数量的不同性别、职业、教育和文化背景的个人做了走访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归纳和对比,将拒绝言语行为分为诚意拒绝和虚假拒绝两类,逐一分析不同被调查者针对不同情境所作出的拒绝反应;同时,笔者又参阅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不同被调查者他们在选择拒绝言语行为时所采取的不同的心理策略进行了分类考察。本文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学生、医生和工人这四个群体。大体说来,在现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下,大家在拒绝言语策略的选择上具有如下倾向性:拒绝对象为陌生关系,拒绝策略组合多为“道歉+找借口”;拒绝对象为一般关系,拒绝策略组合多为“道歉+陈述客观原因”;拒绝对象为亲属关系,特别是长辈对晚辈,拒绝策略组合多为“批评教育+推迟”,或者只使用批评教育这一种策略。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着重讨论了不同个体因素对拒绝策略选择的影响作用,并得出了一些认识。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本文特别对问卷调查这种形式的利弊得失进行了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希望能为本课题今后的进一步的研究设想新的思路。 同主题文章 【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拒绝; 交际; 情境; 拒绝 言语行为; 拒绝策略 【作者相关信息搜索】:天津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张旭;高小岸;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言外之力语用等效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它时翻译实践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在言语行为的三分说中,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语言接受者的反应是语言交际功能的核心,因此言外之力的翻译成为翻译的重点。在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判断原文对原文读者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基础上,译者应当以语用等效原则为指导,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手段,使译文读者能够得到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感受和影响。 作为语用学领域中重大贡献的言语行为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牛津哲学家John L. Austin提出的,后又经过Searle的修正和发展。Austin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不应当是词和句子,而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他认为人们谈话时不仅是“言有所述”,而且是“言有所为”。也就是说,语言交际是由一系列的言语行为构成的,所有的话语除了有意义之外,事实上还有着作为交际中动态成分的交际用意。Austin探讨了在何种意义上说话就是行事,并区分了说话即行事的三种基本意义,也就是人们说话时同时发出的三种行为:以言表意行为(locutionary act)、以言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以言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 以言表意行为是产生有意义的语言表达的行为;以言施事行为是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所实施的行为,如命令、提议、许诺、威胁、感谢等;以言取效行为是对听者施加影响的行为。实际上话语的表意是它的字面意义;话语的施事是话语发出者的交际意图;话语的取效是表意对话语接受者产生的相应影响。以言表意行为与以言施事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通过说出句子表达了字面意义,而后者通过以言表意行为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图。一旦意图被识别或得到满足,就会在听者身上产生一些变化或结果,也就是言语行为的取效。 言语行为理论的实质是句子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完成行为;人们不仅发出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而且还暗示发出这些语言单位的目的以及期待这些语言单位以何种方式被理解。换言之,以言施事行为有着某种效力,即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force)。言外之力是语言使用者想让他的行为产生的交际价值或这个行为意欲产生的功能。相同的言外之力可以由许多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不要到那里去”和“如果我是你,我就不到那里去”表达了同样的言外之力,虽然前者是直接的劝阻而后者是间接的建议。因此,解释话语字面含义的以言表意行为应当服从于言外之力。在言语行为理论中,言外之力是被最广泛讨论的,因为它表现了话语的交际用意,与语言使用者的意图相一致。事实上,“言语行为”这个术语通常在狭义上仅仅被理解为话语的言外之力。 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重塑语言及其运作方式的观念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从…说话?和…行事?与意义和效力的双重功能上看待所有的话语”。言语行为反映了说话者在发出话语时的交际意图,并且可以被看作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结合。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局限于口头言语,而且对于书面言语也有很强的解释力,从而对翻译有着有效的指导作用。 Robinson说:“洞悉翻译和语言的一个有效方式是译者翻译的不是词语,他们翻译人们用词语做了些什么”。既然意图是意义的一部分,对意义的理解必须要将意图考虑在内。交际不仅仅是通过命题内容达到的,而且还要借助言外之力。因此,在翻译中仅仅停留在命题层次是不够的,因为说话人木但要发出表意行为,而且常常还要传递其施事行为并期望产生一定的取效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必须确保译文的言外之力和取效结果与原文的相一致,必要的时候抛弃表意意义,这就是翻译中的语用等效。仅有形式翻译或语义翻译不能执行给译文读者传递言外之力的功能,译者有必要掌握原文作者的意图并将它以适当的方式传递给译文读者。虽然在许多情况下言语行为在翻译中可以不言自明,但有时“不同的文化会在不同的程度上使用言语行为”。再加上认知环境及语言习惯的不同,译者难以完全转换原语的文化语境并将其在目的语中再现,但通过体会原文的以言施事行为,也就是原语作者的意图,译者应该能够使其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影响和效果等同或类似于原文给原语读者带来的影响和感受,从而在目的语文化中充分再现原语的文化语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