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开学第一课

【教学目标】

1.回顾和总结小学科学的学习方法,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

2.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讨论本学期的主要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3.通过趣味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蜡烛在水面下燃烧的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学生:

师:我们学习科学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中,大家对什么活动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说说。

师:真没想到,大家对科学这么有兴趣。那么,在两个多月的暑假里,大家经历过许多事,其中有哪些是跟科学有关的呢?

师:刚才大家说了许多跟科学相关的事,我们可以把这些事写下来,这就是很好的科学小论文,到时候老师会组织大家参加全国小学生科学小论文比赛。

2.了解教材,明确任务: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一起探索科学奥秘了。那么,五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组织学生看封面:一个孩子正在观察生态瓶,特别突出的一点是这个孩子正在记录,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中求真、记录的重要性。旁边的四幅小图,分别代表着本册的四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让学生自由看目录和里面的内容,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3.制定制度,选课代表:

说明平时学习以4人小组为基本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各大组科学组长和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讲解每月科学之星评选方法(从作业、器材准备、上课、合作等方面加星)4.做小实验,激发兴趣:

师:刚才大家学习的非常认真,这让老师非常高兴,为此我想跟大家一起做一个小实验,实验的名称是:在水面让蜡烛燃烧。

出示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问学生能不能做到,并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

教师进行演示:先把蜡烛牢固地竖立在一个空盆的底上,点燃后轻轻地往盆里倒凉水,直至与蜡烛边缘相平为止。一会儿,蜡烛的火焰就降到水面以下了(如图所示)。

基本原理:燃烧,水降温,使周边的蜡烛不能达到溶点溶化,通过蜡芯支持燃烧。小结:在我们这册科学教材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活动和实验,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5.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五、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 -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四课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

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教学准备】

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七课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4.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5.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过程与方法: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小学科学五上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一、填空 1.植物的一生是从()开始的。 2.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和()。 3.在对比实验中的两组材料,一组叫()组,另一组叫()组。 4.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中。 5.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其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6.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 7.生态瓶里放了小鱼、水、沙石、金鱼藻、小虾、泥土等,其中生物是:(),非生物是:()。 8.食物链通常从()开始到()终止。 9、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里,不同的动物对()有不同的需求。 10.老虎、草、羊这些生物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写出这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11.水稻→老鼠→蛇这条食物链中,共有()种消费者,

生产者是()。 12.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 13.()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4.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条件,其他条件都不改变。 15.在食物链“小麦→ 麻雀→老鹰”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二、判断题 1.绿豆种子发芽一定需要阳光。() 2.香蕉树、松树和仙人掌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3.凤仙花生长消耗水和肥料,所以它是消费者。() 4.自然界没有植物,动物照样能生存下去。() 5.母鸡能下蛋,所以它是生产者。() 6.生态瓶中的植物放得越多越好。() 7.自然界里一些生物濒临灭绝与我们毫无关系。() 8.食物链通常是从植物开始的。() 9.仙人掌的叶变形为刺就是为了让吃它的动物无法下嘴。()10.生态系统中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1.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 12.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13.食物链中横向箭头代表“被…吃”,箭头指向的是捕食者。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 时间:40 分钟满分:100 分 题号 得分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 一、填一填。(每空1 分,共10 分) 1.硬币正面的形状是(),黑板的面是( 的面是()形。 是由两个( 3.至少用( 4.一个正方形可以剪成两个相同的( )形,数学书2. )形拼成的( )形。 )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 )形。 5.把一张正方形纸,沿虚线对折,对折后的图形是( )形,像这样大小的图形有( )个。 6.盒子里抽出的图形可能是( )形。 二、辨一辨。(对的画“√”,错的画“×”)(每题2 分,共10 分) 1. () 2. 3. ( ( ) )

4.用可以画出圆。( ( ) ) 5.七巧板中有三个一样大的正方形。 三、选一选。(每题2 分,共10 分) 1.下图中有( )个三角形。 A.2 B.3 C.4 )。 2.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不能折出的图形是( A.长方形 3.七巧板中共有( A.7 B.正方形 )种不同的图形。 B.5 C.圆 C.3 4.把下图折成正方体,②号的对面是( )号。 A.④B.⑥C.⑤ 5.至少( A.4 )根这样的小棒,可以摆成一个长方形。 B.6 C.8 四、沿着虚线剪开,将得到的图形连起来。(8 分)

五、数一数。(10 分) 六、动手操作。(共32 分) 1.右边的图形分别是长方体的哪个面?用线连起来。(6 分) 2.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8 分) 3.先找到一个和左边相同的图案再涂一涂。(8 分)

4.剪一剪。(在图中用虚线画出来)(10 分) (1)剪三刀,把下图剪成四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形。 (2)剪一刀,把下图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七、趣味七巧板。(14 分) 八、小熊补墙,画一画,数一数,填一填。(6 分) 缺了( )块砖。

七年级生物上册_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汇总 z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V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调查时应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抽样调查。调查过程中要 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 、生物圈 > 概念:地球上有生物生存的薄层和生物的总和构成生物圈 大气圈的底部 生物圈 < 范围v 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 匚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三、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一)环境因素" I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使生物之间存在 合作、寄生等关系的生物 (二)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 【提出问题】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 【作出假设】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制订并实施计划】 制订计划包括确定实验目的、材料、步骤,然后按步骤实施计划。 (1)将铁盘内放一薄层湿土,以中轴为界,一边遮光,一边见光; ⑵ 在铁盘两侧中央分别放 5只鼠妇(也可以将10只鼠妇放入铁盘中轴中央): ⑶ 每分钟统计 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1次,统计10次。 【实验结果】 鼠妇大部分移到无光的一边。 【实验结论】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关注实验成功的几个关键点: ?关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订计划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设置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 所进行的实验除了要研究的条件不 同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的实验 ,叫对照实验。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变量 ,通常变量只有一个。 ?控制变量唯一。为了更好地说明实验结果仅仅由实验变量决定,因而在设置对照实验时, 除了实验变量 外,其他条件实验组与对照组应完全相同,如除了光不同外,土壤的潮湿度、 温度都应该相同。 1、认识生物 1 (一 )生物的共同特征 捕食、竞争、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质量检测

第四周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质量检测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填空题 1、12 5 × 3 = ( )+ ( )+( )= ( ) 2、一桶油重100千克, 21桶油重( )千克,5 2桶油重( ) 3、 21×21=( ) 3 2×( )=( ) ( )×()3=( ) 4、 4 1小时 = ( )分 51米 = ( )厘米 56 日=( )分 825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在○里填上“< ”、“>”或“=” 7 × 103 ○ 7 74× 16 ○ 7 4 21×12 5 ○125 8 5× 1 ○ 1 6、一件上衣50元,打七折后售价是( )元。 7、一段公路每天修全长的12 1,4天修全长的( )。 8、一个长方形,长89 米,宽14 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它 的面积是( )平方米。 9、一条3米的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它的13 ,第二次剪去剩余部分的12 ,

现在还剩( )米。 10、如果a ×12 =a -12 ,则a =( )。 二、判断题。(6分) 1、 1米的15 和2米的110 相等。 ( ) 2、 94×4 = 9 1 ( ) 3、任何数乘真分数,所得的积都小于1。 ( ) 4、比97小,比95大的分数只有9 6。 ( ) 5、 75×43表示求75的4 3是多少。 ( ) 6、有20千克香蕉,第一天吃去总数的12 ,第二天吃去余下的12 ,这时香蕉全部吃完了。 ( ) 三、选择题。(5分) 1、下面( )中两个数的积在51和10 7之间。 A. 51× 21 B. 32× 52 C. 8 3×5 2、下面( )的积大于a (a > 0 ) A. a × 4 B. a ×4 1 C. a × 0 D. a × 1 3、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20米,宽是长的5 4,求面积的算式是( )。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题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选择题 1.(2009黔东南州)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2.(2018锦州)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体现了( ) 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 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 互影响 3.(2018长沙)樟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可说明 A.环境能适应生物 B.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4.(2018德城区)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5.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 A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 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C.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 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6.下列叙述与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特征不符的是() A.具有发达的根系 B.具有肥厚的肉质茎 C.具有较大的叶片 D.具有厚厚的角质层 7.按照正确方法对同一地区内的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测量湿度, A.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B.茂密的灌丛>草地>裸 C.草地>茂密的灌丛>裸地D.茂密的灌丛=草地>裸地 二、非选择题 8.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经过多次测量,得到几组平均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请回答问题: 三种不同地点的空气湿度平均值 (1)小组内的四个同学,在测量过程中的不同做法,哪个是正确的?() A.甲在裸地看到一个小水洼,非常高兴地把干湿计放在小水洼边测量空气湿度; B.乙在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不同地点,早中晚各分别测量了一次,并认真记录;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试卷A(附答案)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试卷A(附答案)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学校: _________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 一、猜猜我是谁。(计8分) 二、口算下面各题。(计14分) 12+24= 37-6= 38+20= 48-9= 34+32= 39+8= 73-40= 64-7= 78+9= 50-25 = 53-6= 84+5= 56-16+9= 57+4-40= 三、计算题。(计15分) 1. 用竖式计算。(计9 分) 27+28+26= 80-49+17= 38+24-37= 2.检查下面各题,对的画“√”,错的画“×”,错题请订正。(计6分)

四、先画一画,再解答。(计12分) 1.在横线上画口,比○少3个,口有( )个。 ○○○○○○○○○○ 2.第一行:●●●●●●●●●●●● 第二行: 在第二行画●,比第一行少4个。 第一行拿走( )个,两行个数就同样多。 第二行拿来( )个,两行个数就同样多。 从第一行拿( )个到第二行,两行个数就同样多。 3.★★★★★★★★★★★★ ○○○○○○○○ ★比○多( )个,○再画( )个就和★同样多。★去掉( )个就和○同样多。要使○比★多,至少再画( )个○。 五、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计9分) 1.与93-39得数相等的算式是( )。 A.83-39 B.37+17 C.26+38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 )。 A.一定是两位数 B.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 C.一定是三位数 3.第一行摆15个△,第二行摆○,○比△多26个。第二行正确的摆法是( )。

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 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一、填一填。(每空 2 分,共 28 分) 1.右边的三个图形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填一填。 2.用一些小正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从两个角度观察所得的图形如 下,那么这个几何体最多是由( )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3.再添一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小明就把小丽搭的积木(图 1)变成了十种形状(图 2)。 图 1 图 2 (1)从左面看,小明搭的积木中,( )的形状和小丽搭的是

相同的; (2)从正面看,小明搭的积木中,形状相同的是( ),或者

( ),或者( )。 4.添 1 个小正方体(添加的小正方体与其他小正方体 至少有一个面重合),若使右图的几何体从左面看 到的图形不变,有( )种摆法。 5.小明用正方体积木搭成了一个几何体,从正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都相同,如下图。 (1)从上面看,摆( )个正方体就够了。 (2)从正面看,第二层至少需要摆( )个正方体。 (3)搭这个几何体,至少需要( )个正方体。 6.用 5 个同样的正方体搭成一个立体图形,从一个方向最多可以看到( )个正方体,最少可以看到( )个正方体。 二、辨一辨。(对的画“√”,错的画“×”)(每题 2 分,共 10 分) 1.如果从正面看一个几何体得到的图形是,这个几何体一定是由 2 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 2.同一个几何体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 ) 3.一个几何体是用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是,从左面看到的图形是,小正方体一定只有 4 个。( )

4.左边三个几何体从正面看到的图形都是。 ( )

【新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 质量检测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 温馨提示:小朋友,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你一定积累了很多知 识, 现在请认真、仔细地完成这张试卷。加油!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48 分) 1、看拼音,写词语 (10 分) yàn zi yuān yāng ǒu ěr pí juàn huā bàn 2、下面带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河豚.(tún) 伶俐.(línɡ) 电杆.(ɡǎn) 膜. 翅(mó) B .距. 离( jù) 瞎. 子(xiā) 紧挨.(ái) 缭. 绕(liáo) C .联络.(luò) 平凡.(fán) 有益.(yì) 翩. 翩起舞(piān) D .荡漾.(yànɡ) 羽翼.(yì) 闲散.(sàn) 纤. 细(xiān) 3、下列词中的两个字意思都相反的一组是( )。(4 分) A.动静 活泼 得失 聚拢 B.爱憎 始终 破裂 奖惩 C.进退 详略 轻快 吞吐 D.呼吸 善恶 攻守 是非 姓 名 班级 座位号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 ..............................

4、仿写,注意词语的构成特点。(9 分) (1)例:乌黑( )白( )绿( )黄 (2)例:翩翩起舞 (3)例:挨挨挤挤 5、先补充词语,再选择填空。(8 分) ( )粼粼光彩( ) 咯咯( ) ( )合缝伶俐( ) 颜色( ) (1)埃及胡夫金字塔的墙壁,犹如一 整块石头。(2)站在舞台上的这一刻,她是那么_。 6、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3 分)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 (2)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 天。( ) (3)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 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 7、按要求写句子。(9 分) (1)叶圣陶先生被一池的荷花陶醉了。(改为“把”字句)

初一生物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重点总结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水、食物等)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绝大多数生物都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的汗液、尿液、呼出的二氧化碳;植物落叶能带走一 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例如“葵花朵朵向太阳”。 5.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就是遗传,亲子代之间的差异性就是变 异。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科学探究的方法 1.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 2.探究实验的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六个 过程。在实验方案中以设置对照实验为基础,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之间只有一个变量。 三、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主要有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4.生物对环境的改变和影响 例:树木净化空气、蚯蚓疏松土壤等 四、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 物部分主要是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3.生产者: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食物。 4.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5.书写食物链的注意事项:①食物链的起始是生产者②食物链中只能出现生产者和消费者③ 箭头的方向被吃指向吃 6.食物链中生产者数量最多,最高级消费者数量最少,有毒物质DDT最高级消费者体内积 累最多。 7.食物网: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8.生物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9.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结构越复杂、生物 种类越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生产者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 表层。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教学质量检测题 一、我会填(第1—6小题每空1分,共65分) 1.当你面向北时,后面是南,那么你的左面是(),右面是()。 2.早晨,小丽面向太阳站立,她的前面是(),左边是(),右边是(),后面是()。 3.东与()相对,()与北相对。 4.地图通常是按上()下(),左()右()绘制的。 5.太阳每天从()方升起,从()方落下。6.填一填 7.看图填空。(15分)(1)熊猫园的北面是(),大象馆在熊猫园的()面。(2)鹿园在马场的()面,大象馆的()面是鳄鱼池。(3)马场在熊猫馆的()面。 (4)从猴山向()走,到马场;再向()面走到熊猫园。 8.看图填空。(9分) 某小学的校园平面图的一部分。 食堂在花坛的()面;教学楼在实验楼的()面; 猴山马场鳄鱼池 鹿园 大象馆熊猫园 宿舍 花坛 教 学 楼 综合楼 图书馆 食堂 实 验 楼 北

花坛的南面是( )。 9.(8分) 小明从家向( )面走580米来到书店,又向( )面走80米来到商店,再向( )面走( )米来到学校。 北 10.(12分) (1)小红先往( )方向走( )米,再往( )方向走( )米来到学校。 (2)小军往( )方向走( )米再往( )方向走( )米来到学校。 (3)小丽往( )方向走( )米来到学校。 (4)小洁往( )方向走( )米来到学校。 二、看图填空。 北 1、书店在李红家的( )面。 2、请你写出李红家去书店的路线。 ----------------------------------------------------------------------------------------------- - 3、从图中你还知道什么请写出来。{如:( )在( )的( )面} 三、口算(15分) 43×6= 18×3= 25×4= 45÷5= 50×2+50= 17×2= 31×2= 72×2= 40×50= 30-30÷5= 6×6-3= 8-8÷4= 36×4= 16÷2= 42÷8= 四、请你根据东东的描述请把公园的各个项目的序号标在适当的位置上。(10分) 东东说:“走进公园大门,正北面有小卖部和游乐场。小卖部的西侧是过山车, 东侧是鳄鱼池,猴山在公园的西北角,公园的东北角是百鸟园。” 北 李红家 公园 电 影

初中生物河北少儿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三节 生物圈-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 1.【答题】我国西部一些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其主要目的是()。 A.发展畜牧业 B.发展旅游业 C.发展林业经济 D.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造成的影响及其防治。 【解答】退耕还林还草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因为植被是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植被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因此退耕还林还草的目的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持生态环境。 2.【答题】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B.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最多 C.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彼此独立 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类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记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特点及特征。

【解答】A、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A错误;B、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种类最多的生态系统,B错误;C、各种生态系统之间是有联系的,相互影响的,不是彼此独立的,C错误;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环境。D正确。 3.【答题】下列各组生物中,能共同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的是()。 A.猕猴和海豹 B.鲨鱼和海带 C.袋鼠和东北虎 D.熊猫和仙人掌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 【解答】猕猴都是野生动物,猕猴营攀援生活,主要生活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海豹生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A错误;鲨鱼和海带生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属于海生动植物,B正确;袋鼠生活在草原,属于草原生态系统,东北虎生活在山林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C错误;熊猫生活在山林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属于沙漠生态系统,D错误。 4.【答题】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总称为______,它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生物圈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圈的范围。 【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的总称,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七年级生物上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生物上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班级 1下列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2、我国每五年对森林资源进行一次清查,应当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3、“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特征是 4、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5、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7、下列食物链不正确的是 A 、青虫一*山雀一?雀鹰 8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蚂蚁和蚱蜢 、 单项选择题(每题 2分,共40分) 姓名 A 、生物都能自由运动 B 、 生物都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 C 、生物都能生长繁殖 D 、 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A 、调查 B 、观察 C 、逐一记录 D 、问卷 A 、生物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B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 、生物能进行呼吸 ①蝴蝶②珊瑚③黑木耳 ④智能机器人 ⑤青苔⑥流星 A 、①③⑤ B 、①②③⑤ C 、② D 、④⑥ A 、“春来江水绿如蓝” B 、 “草盛豆苗稀” 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雨露滋润禾苗壮” 6、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 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 我们还要 把花放在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 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1)营养物质(2)空气(3)阳光 适宜的温度(5) 一定的生存空间( 6)水 A 、( 1)( 3)( 2) (5)( 6)( 4) (6)( 1)(2)(3)( 4)(5) C 、( 4)( 5)( 3)( 6)( 1)( 2) (3)(6)(4)( 5)(2)( 1) 狐狸 B 、水草一> 小虾一?黑鱼 、草一蝗虫—山雀一雀鹰 A 、水稻和杂草 B 、 猫和老鼠 C 、人和猪

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一单元教学质量检测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质量检测 (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亲爱的同学:当你拿到试卷后,请不要紧张,这是展示你科学素养的好机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 进科学王国,去摘取丰硕的学习果实吧!祝你成功! 一、选一选。(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一大块西瓜皮在水中是浮的,把它切去一部分,再放入水中是( )。 A 、沉的 B 、浮的 C 、无法判断 2.马铃薯沉在水底,可以在水中加入大量的( )让它浮起来。 A 、冰 B 、酒精 C 、白糖 3.两个一样重的球形物体,在水中一沉一浮。则这两个物体的体积相比,( )。 A 、一样大 B 、浮的体积大 C 、沉的体积大 4.把干松木放在酒精中会浮,把它放入水中会( )。 A 、浮 B 、沉 C 、无法判断 5.用手将一个木块按入水中,越往下按,用力越大,这说明木块受到的浮力( )。 A 、变大 B 、不变 C 、变小 6.测得一个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为6牛顿,一半浸没在水中受到的重力为2牛顿,那么这个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会( )。 A 、上浮 B 、下沉 C 、停在水中任何深度的地方 7.如果1cm 3的某物体的重量是0.9g ,那么它在清水中会( )。 A 、沉 B 、无法判断位置 C 、浮 8.比重计上面有许多刻度,越往上数字越( )。 A 、越大 B 、越小 C 、不同型号结果不同 A.下沉 B.上浮 C.停在水中任何深度的地方 9、用钢铁制成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这是改变了( ) 。 A 、它的重量 B 、它排开水的体积 C 、液体的浓度 10、沉在水底的石头,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是 。 A 、浮力<重力 B 、浮力=重力 C 、浮力>重力 11、将一个体积为10立方厘米的物体放入相应刻度的量杯中,结果水位上升至250毫升, 排开的水量为50毫升,那么原先量杯中有多少毫升的水。 。 A 、240毫升 B 、200毫升 C 、190毫升 12、我们在研究物体是沉还是浮时,一般把要研究的物体 。 A .放在水面上 B . 轻轻从水面放入水里 C.扔进水里 13、当金鱼通过改变体内鱼漂的体积在水中上浮时,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是 。 A.浮力=重力 B.浮力<重力 C.浮力>重力

小学科学生物与环境练习卷

拱墅区小学科学总复习《生物与环境》练习卷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一、判断。 1.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自然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实际上并不是生物。() 3.凡是生物,都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4.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充足的空气。() 5.当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植物生长也会发生相应 的变化。() 6.在研究光照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时,需要保证光照和水分这两个条件不变。() 7.在一定环境中生存的各种生物,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群落。() 8.小明画了一条食物链:老鹰→蛇→青蛙→蝴蝶→花。() 9.在做生态瓶时,水生植物的数量要与水生动物的数量保持平衡。() 10.当水质受到污染时,一些浮游生物会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 11.在自然保护区里,不准狩猎和采伐,但可以栽种一些新品种的植物。() 12.拟斑马、袋狼、卡罗莱纳鹦哥鸟都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13.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但动物的数量变化不会影响环境。() 14.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所有生物的结构特征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继续生存下 去,不会被淘汰。() 15.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6.减少丢弃、重新使用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17.给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能减少垃圾的数量,节约大量的自然资源。() 18.水污染大多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污水需要经过处理才能重新被利用。() 19.防止空气污染,就是要多扫地、多洒水,防止尘土扬起来。() 20.人类面临着垃圾和水污染、大气污染、物种加速灭绝等环境问题。() 二、选择。 1.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称为()。 A 制养者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2.()不能自行制造养料,而需要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的养料。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 质量检测卷 时间:40 分钟 满分:100 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得分 一、填一填。(每空 1 分,共 10 分) 1.硬币正面的形状是( ),黑板的面是( )形,数学书的面是( ) 形。 2. 是由两个( )形拼成的( )形。 3.至少用( )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 4.一个正方形可以剪成两个相同的( )形。 5.把一张正方形纸 ,沿虚线对折,对折后的图形是( )形, 像这样大小的图形有( )个。 6.盒子里抽出的图形可能是( )形。 二、辨一辨。(对的画“√”,错的画“×”)(每 题 2 分,共 10 分) 1.( ) 姓名 班级 __ ____ __ __ _ 座位号 ……装…………订…………线…… ……内… ………不…………要…………答…… ……题…………………

4.用可以画出圆。( ) 5.七巧板中有三个一样大的正方形。( ) 2.( ) 3.( ) 三、选一选。(每题 2 分,共 10 分) 1.下图中有( )个三角形。 A.2 B.3 C.4 2.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不能折出的图形是( )。 A.长方形B.正方形C.圆 3.七巧板中共有( )种不同的图形。 A.7 B.5 C.3 4.把下图折成正方体,②号的对面是( )号。 A.④ B.⑥ C.⑤

5.至少( )根这样的小棒,可以摆成一个长方形。 A.4 B.6 C.8 四、沿着虚线剪开,将得到的图形连起来。 (8 分) 五、数一数。(10 分) 六、 动手操作。(共 32 分) 1.右边的图形分别是长方体的哪个面?用线连起来。(6 分) 2.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8 分)

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班级姓名 一、你会选吗(每题2分,共60分) 1.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说,淮南的橘子移种到淮北就不甜美了。想一想,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B.空气C.温度D.阳光 2.近年来,沙尘暴仍然频繁在我国北方发生,严重干扰和危害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引起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破坏了生态平衡。( ) A.人类盲目地开发森林和草原B.北方地区降水量低,常年干旱 C.环境污染导致植被大量死亡D.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 3.根特别发达的植物,最可能分布在什么环境里( ) A.干旱地区B.湿润地区C.寒冷地区D.温暖地区 4.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指( ) A.农民B.农作物C.耕地D.耕牛 5.某高山植物沿高山分布: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阳光B.水分C.温度D.海拔高度 6.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然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 A.温带草原B.热带雨林C.北方针叶林D.南方阔叶林 7.“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 ) 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适应生物8.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①草②煮熟的鱼③珊瑚④钟乳石⑤冬眠的蛇⑥恐龙化石⑦蘑菇⑧家鸽 A.①⑤⑦⑧B.①③④⑧C.②③④⑥D.②⑤⑥⑦ 9.一个池塘被农药污染,在池塘中有一个食物链:浮游植物→水蚤→鱼→鱼鹰,则体内农药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A.浮游生物B.水蚤C.鱼D.鱼鹰 10.在下列各项中,与动物捕食有相同特征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B.排除体内的废物C.给汽车加油D.树苗长大 11.不借助任何工具,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任何圈层的生物是( ) A.哺乳类动物B.人类C.鱼类D.细菌类 12.下列现象中,不是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

人教版数学4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 质量检测卷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一、填一填。(8 题 3 分,其余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是公元 17 世纪由( )人吉拉特首先使用 2.小括号“( 的。 3.在申办 2022 年冬奥会举办权的投票中,北京获得 44 票,阿拉木 图比北京少获得 4 票,阿拉木图获得( ,余数最小是( )票。 4. ÷12=25…… ),这时被除数是 ( );余数最大是( )。 5.在除法里( )不能作除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 6.根据□+ = ,△× =○,○- =※列出的综合算式是 )。 ),这时被除数是( )。 ( 7.计算 68+32×(21-5)时,先算( )法,再算( )法,最后算( ) 法。 8.按照要求的运算顺序添括号。 第一步先算减法: 368-20×15+35 最后一步算乘法: 368-20×15+35 先算加法最后算乘法: 159×132÷4+62

9.乐乐看一本书,这本书一共有300 页,乐乐每天看24 页,已经看了9 天,还剩下( )页没有看。 10.小明在计算(28+25)×3 时,错算成了28+25×3,这样与正确结果相差( )。 11.如右图,有四张扑克牌,牌上的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算式是( )。 二、辨一辨。(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 分,共5 分) 1.在四则运算中,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2.125×8÷125×8=1。( ( ( ) ) ) 3.198-75+25 与198-(75+25)的得数相等。 4.一辆汽车5 小时行驶300 km,那么9 小时可以行驶540 km。 ( ) 5.被减数、减数、差的和是400,那么被减数一定是200。 ( )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1 分,共5 分) 1. ×(54÷6)=72, A.6 里应该填的数是( B.8 )。 C.10 2.下列算式中,去掉括号后不改变结果的是( )。 A.(58+22)×(34-19) C.(102×5-110)÷2 B.150+(180-4×28)

生物与环境专题测试

生物与环境专题测试 A卷(基础篇)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使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压力 B.温度 C.光质 D.无机盐 2.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与平原地区的人相比,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较多,与此有的生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 3.下列环境中的生物,属于群落的是 A.一个公园中的花卉B.一个牧场里的家畜 C.一条河里的鱼 D.一个池塘中的生物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5.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描述的生物关系是

A.捕食 B.竞争 C.种内斗争 D.种间竞争 7.一个野兔种群在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则该种群的年增长率以及第5年种群数量分别是 A.150%,675 B.150%,1013 C.50%,675 D.50%,1013 8.下列关于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 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 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D.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9.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海上捕捞,有利资源可持续利用。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10.为挽救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列措施一般不宜选用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迁地保护 C.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 D.消灭被保护动物的天敌 二、非选择题(20分) 11.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的问题。 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陆生植物繁茂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季高于夏季,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5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含答案)

姓名 班级___________ 座位号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第一部分:基础整合。 (35 分) A 供职 提供 B 倒茶 倒霉 C 西藏 埋藏 D.禁不住 情不自禁 第一单元 质量检测卷 1、我会读拼音,还能正确的写出汉字。(4 分) jí ch í sǎ t uō diǎn y ǎ shu āi ji āo ( ) ( ) ( ) ( ) 2、我会辩字组词。(4 分) 渲( 喧( ) ) 僵( 疆( ) ) 偏( 编( ) ) 析( 晰( ) ) 3、填字成词。(4 分) ( ( )黄一体 )飘带舞 翠色欲( 美( ) )美奂 4、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6 分) (1)没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A .银装数裹 B .杯水车新 (2)带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C. 废寝忙食 ) D.始料不及 . . . . .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得分

1

A.《白杨》文中兄妹的争论突出表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特点。B.“这座石雕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很像真的。”是一个比喻句。C.“一碧千里“的”一“是表示数量词。 D.《草原》这课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写的。 5、我能按要求写句子。(6分) (1)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条伟大的路。(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树上结满了许许多多又红又大的果子。(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会填。(8分) (1)如今直上银河去,___________________ (2)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天涯碧草话斜阳! (4)这种境界,既使人_________,又叫人__________,既愿_________,又想坐下低吟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 7、口语交际。(3分)。 假如我们现在与远方的小学生举行一次“手拉手”活动,你觉得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 1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河流干涸致使鱼虾死亡,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这种现象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 D.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可作为下列哪项的实例 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管理不善的玉米地里杂草丛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这主要是因为() A.杂草与玉米互利共生的结果B.杂草寄生在玉米上影响玉米生长 C.杂草使玉米的品质受到影响D.杂草和玉米争夺生活条件的结果 4、下列关于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A.影响植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指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非生物因素 B.植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C.植物开花结果时,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D.可采取人工延长光照时间的方法,让菊花提前开花 5、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它生物的生存。这说明了() A.生物既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D.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6、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A.春江水暖鸭先知B.葵花朵朵向太阳C.大树底下好乘凉D.春风又绿江南岸 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种奇观的生态因素是()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温度 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食物链可准确地表述为() A.蝉→螳螂→黄雀 B.黄雀→螳螂→蝉 C.植物→蝉→螳螂→黄雀 D.黄雀→螳螂→蝉→植物 9、野生燕麦是广泛分布于江苏、河南一带的适应能力极强的麦田杂草。近年来,伴随着大型农业机械跨区作业,被引入山东半岛这个新领地。以下观点最科学的是() A.外来生物就是来自国外的生物,野生燕麦对山东半岛而言不属外来生物 B.外来生物是对生态系统而言的,野生燕麦对山东半岛而言是外来生物 C.野生燕麦进入山东半岛,利于增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D.野生燕麦进入山东半岛,不会威胁当地原有生物种类的生存 10、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生物圈 B.大气圈 C.水圈 D.岩石圈 11、(2010南通)下列影响玉米生存的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A.阳光 B.害虫 C.水分 D.温度 12、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全球瞩目,“低碳生活”将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②减少大气中的CO2 C.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