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脂类测定在诊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中的意义

血清脂类测定在诊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中的意义
血清脂类测定在诊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中的意义

血清脂类测定在诊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中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中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嘱受检者禁食肉类3 d,空腹12 h以上,清晨采静脉血液2 ml左右置于试管内,待血液凝固后,经离心沉淀分离血清,用日立牌7600型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老年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患者组与老年健康对照组在性别上,血清脂类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患者组的HDL-C及ApoA1/ApoB的比值显著低于老年健康对照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L-C/TC 的比值明显低于老年健康对照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老年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患者组的LDL-C、ApoB的测得值明显高于老年健康对照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p(a)的测得值却非常明显地高于老年健康对照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虽然老年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患者组的ApoA1的测定值也普遍低于老年健康对照组,TC、TG的测得值普遍高于老年健康对照组,但是,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DL-C、LDL-C、ApoB 、Lp(a)、及HDL-C/TC、ApoA1/ApoB的异常统称为老年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临床对老年人的血清脂类的检测,尤其是对HDL-C、LDL-C、ApoB 、Lp(a)、及HDL-C/TC、ApoA1/ApoB的检测结果异常时,可以作为临床诊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关键词】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老年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上所谓的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是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清中一种或几种脂质高于正常,可以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高甘油三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或两者兼有(混合性高脂血症)。脂质不溶于水,在体内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中转运。因此,高脂血症常为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的反应。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也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因而称之为血脂异常(dyslipidemia)更为全面、准确地反映血脂代谢紊乱状态。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尤其是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是代谢综合征的组成成分之一,我国人群血脂平均水平虽低于发达国家,但其升高幅度却很惊人。因此,积极检出、预防和控制血脂异常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预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t disease,IHD)。由于CHD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而脂质代谢异常又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对60例老年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患者组和60例老年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及脂蛋白a〔Lp(a)〕等进行测定,以进一步探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与血脂的密切关系。

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作者:何汉康,陈剑,石磊,刘莉,韦爱欢,陈良细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26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行冠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及冠心病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无及严重度。结果发现心绞痛组和心肌梗塞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AS)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均<0.01),冠状动脉单支组和多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的AS 指标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颈动脉超声的敏感性为81.61%,特异性为75.00%,总的诊断符合率为79.37%。结论冠心病患者大多合并有AS。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颈动脉疾病;动脉硬化;超声检查 冠心病属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其诊断与检查较为复杂,并有一定的侵入性。超声检查具有无创、简便特点,我们研究了颈动脉粥样硬化(AS)与冠心病的关系,目的在于寻找一种诊断冠心病的简便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126例是我科2003年5月~2005年5月的住院病人,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男90例,女36例,年龄66.13±11.21岁;冠心病组98例,其中男78例,女20例,年龄66.37±11.51岁,包括心绞痛62例,心肌梗塞36例。非冠心病组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65.89±10.89岁,包括高血压病8例,扩张性心肌病6

例,肥厚性心肌病3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无器质性心血管病者9例。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1.2.1 病例分组 对疑似冠心病病人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主要观察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将冠脉狭窄程度≥50%作为有意义的病变;左主干狭窄≥50%,而无其它血管病变时,计为一支血管病变,将冠心病组病人分为单支病变组56例,多支病变组42例。按WHO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再将冠心病组病人分为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 1.2.2 观察方法 颈动脉超声检查仪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Vivid7超声仪。对所有疑似冠心病病人均做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前安静休息15min,以B超显像法显示颈动脉横轴和纵轴图像,观察动脉壁厚度,有无斑块及斑块形态、大小、有无狭窄及阻塞。以彩色多普勒显示管腔内血流空间分布及范围,观察细微硬化斑块,确定狭窄及阻塞部位。 1.2.3 颈动脉判定标准 ①AS的分型及等级积分[1]:正常:内膜无增厚,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IMT)<1.00mm,0分;Ⅰ型:内膜局限增厚,但IMT <1.2mm,1分;Ⅱ型: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但未造成明显狭窄,2分;Ⅲ型:20%≤管腔狭窄<50%,3分;Ⅳ型:50%≤管腔狭窄<99%,4分;Ⅴ型:血管完全闭塞,5分;②AS斑块Crouse积分法:将IMT>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 本病病因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本病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引起,这些因素称为易患因素或危险因素。主要有:①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青壮年亦可有早期病变。②性别: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女性常见于绝经期之后。③高脂血症: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载脂蛋白B100、脂蛋白-α(Lp-α)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I和AⅡ降低,均属易患因素。④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60%~70%有高血压,高血压病人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较血压正常人高4倍,且无论收缩压抑舒张压增高都重要。⑤吸烟:吸烟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达2~6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呈正比。⑥糖尿病:糖尿病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2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中糖耐量减退者颇常见。 较次要的有:①职业:从事体力活动少、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较易患本病。②饮食:常进食较高的热量,较多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盐者易患本病,西方的饮食方式是致病的重要因素。③肥胖:超标准体重的肥胖者易患本病,体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④A型性格:进取心和竞争性强、工作专心而休息不抓紧、性情急躁、强制自己为成就而奋斗者易患本病。⑤微量元素摄入:铬、锰、锌、钒、硒不足,铅、镉、钴过多为危险因素。⑥遗传:家族中有在较年轻时患本病者,其近亲得病的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族。有认为本病属多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的家族性高脂血症,常是本病的易患因素,而作为本病易患因素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也有遗传的影响。其他尚有缺氧、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维生素C缺乏、动脉壁内酶的活性降低等能增加血管通透性的因素,维生素A、E缺少,铁贮存增多,也被认为易致本病。近年有认为巨细胞病毒感染也可能与本病有关。 半个世纪以来,本病在欧美发病率逐渐明显地增高,至60年代末成为流行性常见病,且在有些国家和地区,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已成为人群中首位的死亡原因。70年代以后,由于注意采取预防措施,本病发病率有下降趋势。以往本病在我国不多见,近年来由于人民保健事业的发展,许多疾病得到控制,人民平均期望寿命增长,生活水平提高,本病相对和绝对地增多,现已跃居于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列。 分型说明 本病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 1.无症状期或隐匿期其过程长短不一,包括从较早的病理变化开始,直到动脉 粥样硬化已经形成,但尚无器官或组织受累的临床表现。 2.缺血期症状由于血管狭窄、器官缺血而产生。 3.坏死期由于血管内血栓形成或管腔闭塞而产生器官组织坏死的症状。 4.硬化期长期缺血,器官组织硬化(纤维化)和萎缩而引起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死亡 原因,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病亦成为我国主要死亡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始发自儿童时代而持续进展,通常在中年或中老年出现临床症状。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现为脂质和坏死组织的聚集,因此以往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退行性病变。现在认为,本病变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病变处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及T 淋巴细胞的聚集;其次是包括胶原、弹性纤维及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和平滑肌细胞的增生;第三是脂质,其中主要含胆固醇结晶及游离胆固醇和结缔组织。粥样硬化斑块中脂质及结缔组织的含量决定斑块的稳定性以及是否易导致急 性缺血事件的发生。【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大量的研究表明本病是多因素作用所致,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riskfactors)。主要有:(一)血脂异常 血脂在血液循环中以脂蛋白形式转运,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中等密度脂 蛋白(I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各种脂蛋白导致粥样硬化

的危险程度不同: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如乳糜微粒和VLDL被认为不具有致粥样硬化的作用,但它们脂解后的残粒——分别为乳糜微粒残粒和IDL——能导致粥样硬化。现已明确VLDL代谢终末产物LDL以及脂蛋白(a)(Lp(a))能导致粥样硬化,而HDL则有心脏保护作用。 血脂异常是指循环血液中的脂质或脂蛋白的组成成分浓度 异常,可由遗传基因和/或环境条件引起,使循环血浆中脂蛋白的形成、分解和清除发生改变。最近完成的几项大规模临床试验(4S、WOSCOPS、FATS、REGRESS、CARE)采用3-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降低血脂进行一级和二级预防研究,结果显示降低血脂可以使各种心血管事件(包括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任何原因所致的死亡、脑血管意外等)的危险性降低高达30%。其中心肌梗死危险性的下降高达62%。另外,调整血脂治疗后,粥样硬化病灶可以减轻或消退。 (二)高血压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种中进行的许多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都确定高血压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直接相关。血压和心血管事件危险性之间的关系连续一致,持续存在并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年龄在40~70岁之间,血压在115/75mmHg 至185/115mmHg的个体,收缩压每增加20mmHg、舒张压每增加10mmHg,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一倍,临床研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单位: 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系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非冠状动脉性原因引起心脏生理需求超过冠状动脉释氧或心肌灌注不足,如贫血、严重心肌肥厚、主动脉瓣狭窄或严重关闭不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冠状动脉栓塞等则不包括在内。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较多。 【病因】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认为主要和下列因素有关: 1.血脂异常目前认为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最密切的血脂异常为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尤其是它的亚组分Ⅱ(HDLⅡ)减低,载脂蛋白A(Apo A)降低和载脂蛋白B(Apo B)增高也被认为是致病因素。新近研究认为脂蛋白(a)增高是独立的致病因素。 2.高血压血压增高与本病关系密切。高血压病人患本病者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60%一70%有高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都与本病密切相关。 3.吸烟吸烟可造成动脉壁氧含量不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呈正比。吸烟者戒烟后发病危险可减少。 4.糖尿病糖尿病多伴有高脂血症、血Ⅷ因子增高及血小板活力增高,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糖尿病病人心肌梗死发病率比正常人高2倍。 5.肥胖肥胖者(超标准体重10%为轻、20%为中、30%为重度肥胖)易患本病,体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 6.缺少活动缺少体力活动者冠心病发病率较高,而经常体力锻炼者血脂常较低,较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7.家族史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比无此类家族史者明显增高。 8.其他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或女性绝经期后,进食过多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钠盐,性情急躁、竞争性过强、工作专心而不注意休息、强制自己为成就而奋斗的A型性格者均易患冠心病。 近年发现的危险因素还有:饮食中缺少抗氧化剂;存在胰岛素抵抗;血中一些凝血因子增高等。 【临床分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病变严重程度、心肌缺血程度,可将冠心病分为以下各型: 1.隐匿型冠心病亦称为无症状型冠心病。病人无自觉症状,而静息时或负荷试验后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性改变(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心肌无明显组织形态改变。 2.心绞痛型冠心病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时性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可无组织形态改变或有纤维化改变。 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闭塞以致心肌急性缺血坏死,症状严重,常伴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等严重并发症。 4.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临床表现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所致。 5.猝死型冠心病因原发性心脏骤停而死亡,多为缺血心肌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引起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所致。 新近文献中常提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性阻塞所致。约占所有冠心病病人的30%,可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 心绞痛 心绞痛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与发病机制】最基本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和(或)痉挛。其他病因以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较为常见,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冠状动脉扩张症、冠状动脉栓塞等亦可是本病病因。 心肌平时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冠状动脉中的氧,当氧的需求量增加时,只能依靠增加冠脉血流量来提供。在正常情况下,冠脉循环有很大的储备力量,运动、心动过速使心肌氧耗量增加时,可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以进行代偿,故正常人不出现心绞痛。 当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管腔狭窄或扩张性减弱时,限制了血流量的增加,使心肌的供血量相对地比较固定。一旦心脏负荷突然增加,如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等使心肌氧耗量增加时,心肌对血液的需求增加;或当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时,其血流量减少;或在突然发生循环血流量减少的情况下,冠脉血液灌注量突降,其结果均导致心肌血液供求之间矛盾加深,心肌血液供给不足,引起心绞痛发作。 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心肌内积聚过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丙酮酸等酸性物质或类似激肽的多肽类物质,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的传入纤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逐年上升,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落后国家。 动脉硬化一般是指一组动脉的硬化性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危害较大:动脉中层钙化,老年人常见,危害较小;细动脉硬化,见于高血压病。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1.高脂血症(hyperlipemia):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正相关。高甘油三酯亦是本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反,高密度脂蛋白(HDL)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高血压: 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或)功能障碍,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另一方面,高血压时有脂质和胰岛素代谢异常,这些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3.吸烟: 大量吸烟可使血液中LDL易于氧化;烟内含有一种糖蛋白,可引起SMC增生;吸烟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儿苯酚胺浓度升高,但使不饱和脂肪酸及HDL水平下降,这些均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4.性别: 女性的血浆HDL水平高于男性,而LDL水平却较男性为低,这是由于雌激素可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的缘故。 5.糖尿病及高胰岛素血症: 糖尿病患者血液中HDL水平较低,且高血糖可致LDL糖基化。高胰岛素血症可促进SMC 增生,而且胰岛素水平与血HDL含量呈负相关。 6.遗传因素: 冠心病的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因素是本病的危险因素。遗传性高脂蛋白性疾病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学说: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主要学说有: 1. 脂源性学说: 高脂血症可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脱落,管壁透性增高,脂蛋白进入内膜引起巨噬C反应,SMC增生并形成斑块。 2. 致突变学说: 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平滑肌细胞为单克隆性,即由一个突变的SMC子代细胞迁入内膜,分裂增殖形成斑块,犹如平滑肌瘤一般。 3. 损伤应答学说: 各种原因引起内皮损伤,使之分泌生长因子,吸引单核C附着于内皮,并移入内膜下刺激SMC增生,并分泌各种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纤维斑块。 4.受体缺失学说: 若血浆中LDL受体数目过少,则导致细胞从循环血中清除LDL减少,从而使血浆LDL升高。 三、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十分密切,动脉杈、分支开口,血管弯曲的凸面为病变的发生部位。病变过程由轻至重,分为四期: 1.脂纹(fatty streak):

高血脂、高血压与冠心病和动脉硬化关系

高血脂、高血压与冠心病和动脉硬化关系 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压是因,冠心病、动脉硬化是果。 一、动脉粥样硬化 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厨房的下水管道经常堵,这是因为厨房的下水中油脂太多,经年累月粘附在管道内,管腔越来越窄最后堵塞。 如果管道内壁光滑,油脂就不容易贴壁粘附;如果管道内壁粗糙,油脂就很容易粘附在管壁。 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血管的“旅行”过程中,一旦发现动脉内膜有损伤(比如说高血压损伤血管内膜),就会停下来进行修补,并在该处聚集。这如同厨房油腻的下水,粘附在血管内壁,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形成黄色斑块样物质,我们称动脉粥样硬化。而长期高血压导致血管内膜损伤,类似于管道内壁粗糙,更容易引起粥样硬化的发生,所以说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是狼狈为奸,危害更大。 当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还有吸烟、糖尿病等,二者和高

血压一样,也是引起血管内膜损伤。 全身任何部位的血管都可能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但血流量大的血管更容易发生,比如心脏的冠状动脉、大脑的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等。如果发生在冠状动脉,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如果发生在大脑动脉,就引起脑动脉硬化,脑梗塞,脑出血等;如果发生在其他部位,就引起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等。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措施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治理、有效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可有些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1、改善生活方式 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可联合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管理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调整心态等措施。 美国血脂异常管理指南提出,生活方式管理分四步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习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典型部位是()。 A. 胸骨体下段之后 B. 心前区 C. 心尖部 D. 剑突下 E. 胸骨体中、上段之后 【答案】E 【解析】P76;部位及放射部位典型部位为胸骨体上中段的后方,也可在心前区,常放射至左肩、内侧臂至小指及无名指,或至颈部、咽部、下颌骨,少数可放射于其他不典型部位或放射部位疼痛更显着。心前区疼痛范围如手掌大小、界线不清。 2. 不属于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是()。 A. 吸烟 B. 高血压 C. 酗酒 D. 冠心病家族史 E. 高胆固醇血症 【答案】C 【解析】P77-79;冠心病危险因素: 1)高血压; 2)血脂异常和高胆固醇血症; 3)超重和肥胖; 4)糖尿病; 5)生活方式: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身体活动 6)其他:冠心病家族史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独立的危险因素。精神紧张、忧虑、时间紧迫感等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还不明确,但对已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可诱发其急性发作。

3. 引起冠心病的最主要的病因是()。 A. 高血压病 B. 脑动脉硬化 C. 肥胖 D. 糖尿病 【答案】A 【解析】P77;高血压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都随之增高。血压愈高,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愈严重,发生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也愈高。 4. 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时胸痛的主要鉴别点是()。 A. 疼痛的时续时间及对含服硝酸甘油的反应不同 B. 疼痛的放射部位不同 C. 疼痛的性质不同 D. 疼痛的部位不同 E. 疼痛时是否伴有恶心 【答案】A 【解析】P76;1)冠心病心绞痛部位是胸骨上中段后方;发作时有压迫、紧缩或发闷,有时有窒息和濒死感,疼痛可轻可重,重者伴有焦虑冷汗,且发作时患者不自觉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疼痛出现后,常逐渐加重,1-5分钟而自行缓解,偶尔长达15分钟,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而缓解。 2)心肌梗死突出的症状为胸痛,疼痛较心绞痛更剧烈,呈压榨性或绞窄性,难以忍受,患者有濒死感,烦躁不安;部位及放射部位与心绞痛相同,持续时间持久,多在半小时至几个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需要使用麻醉性镇痛剂。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和血清酶学的升高,一般并不困难。 5. 高脂血症是以下哪种病理变化发生的首要危险因素() A. 胰岛素抵抗 B. 血管痉挛 C. 血栓形成 D. 肥胖

针对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健康饮食指南

健康饮食指南 一、主要问题 血管硬化,这是由于血液中胆固醇、血小板附着在血管内壁,血管内腔变窄,使得血液循环不顺畅,继续恶化容易导致血管完全堵塞,引发危险。 二、致病原因 造成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有高血压、糖尿病、发、高血脂等,同时,肥胖、吸烟、过度饮酒、内分泌紊乱、压力大、精神刺激、不良饮食与生活习惯、运动量不足以及年龄都与动脉硬化有关。 三、防治方法 血管硬化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大多数老年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不必过度忧虑。合理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目前治疗动脉硬化的最好方法。 四、合理饮食的要点 饮食应保证低盐、低糖、低油、低胆固醇! 1.适当控制总热量:糖和含糖量较高的糖果、糕点应尽量少吃。 2.少吃高胆固醇食物: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皮蛋等应尽量少 吃,特别是血浆胆固醇升高者,更应严格控制,但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量。蛋黄虽然含胆醇较高,但其中含有卵磷脂,对动脉硬化有防治作用,可以适当食用,但每天不宜超过2个。 3.少吃动物油(猪油):防治动脉硬化应多吃不饱和脂肪酸,要以植物 油为主。因为动物油中主要为饱和脂肪酸,所以应尽量少吃,但也

不能完全不吃动物油,否则会给全身带来一些其他的不良影响,一般应使动物油和植物油的比例在1:3左右为宜。 4.多食含维生素和纤维素较丰富的食物:多种维生素都具有降低胆 固醇、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在饮食中可多吃些含维生素和纤维素较丰富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豆类、蔬菜,主食不要吃得太精,因为谷类的胚芽中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E等有益成分。 5.多吃富含钾、碘、铬的食物:钾盐可保护心血管,而钠盐会增加心 脏负担,因此动脉硬化病人,食物不宜太咸,同时要多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如蘑菇、豆类(黄豆、绿豆、赤豆、蚕豆)、菠菜、紫菜、莲子、苋菜等。碘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对防治动脉硬化有好处,所以,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鱼、海参、海虾、海带、海菜等应多吃。经常食用含铬较高的食物,如豆类、鸡肉、贝类等,也有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 6.少吃多餐、禁烟酒、常喝茶:进食次数多些有利于降低机体的低密 度脂蛋白,在保证每天进食总量不变的情况,可安排一天4~5餐。 此外由于烟酒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故动脉硬化患者应戒除烟酒,但适量饮用红葡萄酒能防治动脉硬化。经常喝茶是可以预防血管硬化的,因为茶叶中含有的儿茶酸,能减轻血清胆固醇浓度和胆固醇与磷脂的比值,有增加血管柔韧性、弹性和渗透性的作用,能预防血管硬化。

治疗老年人脑动脉硬化症

治疗老年人脑动脉硬化症 脑动脉硬化症是由于脑血管内出现脂质代谢障碍而引发的一种疾病,是病人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A反不V。反DPLQ 一、头痛:脑动脉硬化症患者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经常出现头痛或头晕,其症状时轻时重,无规律可循。。X8不分7子F称A 二、有睡眠障碍: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大都会出现睡眠障碍,常表现为长时间无法入睡、时睡时醒、醒后极难入睡等。4用3QP RBW 三、常健忘: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记忆力会明显减退,尤其对数字、日期等遗忘得特别快。分、法品应ISV良。 四、出现老年环:老年环是指人的眼角膜边缘出现的灰白色膜类脂环。它的出现是脑动脉硬化使角膜周围的胆固醇、中性脂肪和磷脂等物质发生沉淀的结果。 五、耳垂常出现皱纹:人的耳垂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对缺血十分敏感。当人患脑动脉硬化症时,耳垂就会因缺血而出现皱纹。良P1JHB法0O名 六、情绪波动大: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大多会表现出情绪波动大、易激动、喜怒无常等症状,这是由于其脑部供血量减少引起的。J化S化F成类NH3 七、手指震颤:手指震颤是脑动脉硬化症最典型的症状之一。该病患者会在握笔写字时,手指出现轻微的震颤。I0子法不分分药LP 由于脑动脉硬化症是诱发脑卒中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该病患者应进行积极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治疗脑动脉硬化症:A 量不法反。O 一、支持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应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激动,同时应坚持吃低盐、低胆固醇的饮食。法H 二、药物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可适当地服用镇静类药物(如安定、利眠宁等)、血管扩张类药物(如烟酸、地巴唑等)和改善大脑代谢类药物(如谷氨酸、脑活素、银杏叶制剂等)。具体的用药原则应咨询医生。Y成应44RGJMW 三、饮食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患者最好采用饮食疗法进行治疗。下面4款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食疗方可供患者选用:反4分、法A0化良, 1、首乌泽泻粥:39K法,0用称分J 原料:何首乌、泽泻各15克,粳米80克。1W、分D2JDO品 制用法:将何首乌、泽泻研成细末,将此细末与粳米一起入锅加清水煮粥。此粥可每日代替早餐食用。不品JM应C。FS4 2、泽泻山楂粥:B成V用C良法9化R 原料:泽泻20克,鲜山楂50克,粳米100克。、I不用16品0类用 制用法:将泽泻研成细末,将山楂去核、捣成泥状,然后将泽泻末与山楂泥和粳米一起入锅加清水煮粥。此粥可每日代替早餐食用。、O量6,6L 7B 3、泽泻荷叶粥:6类分称成、XBYX 原料:泽泻、枸杞子各15克,鲜荷叶1张,小米100克,白糖适量。化用 制用法:将泽泻研成细末,将荷叶洗净、去掉荷叶的蒂及边缘待用。先将泽泻末、枸杞子和小米一起入锅,并加入适量的清水,然后将荷叶盖在锅中的水面上,加热煮粥。粥熟后可加入适量的白糖调味。此粥可每日早、晚各吃一次。 4、枸杞鸡蛋羹:应G称YY9N成法称 原料:鸡蛋2个,枸杞子、海带丝各15克,食盐适量。LZA1V名D7名4 制用法: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枸杞子和海带丝后加适量的清水和食盐搅匀,入锅蒸熟即可。此羹可每日吃一次,应连吃3个月。 脑动脉硬化是因为血脂高,尤其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高,在血管内膜下沉积形成的。所以饮食上对于高胆固醇,高脂的食物就应该尽量少吃,多吃水果蔬菜。如果比较肥胖还应该减肥,适度的体育锻炼。平时可以多吃木耳,有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药物可以用尼莫地平,丹参滴丸,环扁桃酯,都可喜,脑益嗪等等都可以改善脑部血循环. 脑动脉硬化症指脑动脉硬化后因脑部多发性梗塞、软化、坏死和萎缩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动脉硬化性痴呆、假性延髓麻痹等慢性脑病。 脑动脉硬化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一般治疗:应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避免情绪激动和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对出现痴呆精神障碍和行动不便的病人要加强生活护理; 2、饮食治疗:控制动物脂肪、高胆固醇摄入,如限制蛋黄、肥肉、动物内脏等,避免高糖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及海带,控制体重,戒烟戒酒; 3、药物治疗:改善脑的血液循环药如维生素E、银杏叶制剂和许多中成药等;降低血脂药如亚油酸制剂;活化神经细胞药如三乐喜、A TPCTP等;同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动脉硬化的主要疾病等。 总胆固醇值增高者(高血脂),可选用下列药物: 首乌片内含卵磷脂及大黄根酸,可引起轻度腹泻,使胆固醇排泄量增加。用法: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此药因易致腹泻,有慢性腹泻者宜慎用。 脉安冲剂由山楂、麦芽组成,有消食化积功能。用法:每次1袋(18克),每日2次冲服。服药后偶有泛酸、胃内不适、轻泻等副反应,胃酸过多或有溃疡病者宜慎用。 脉康由安妥明、芹菜籽及槐花米组成,有降脂、降压及改善血管脆性的作用。用法:口服每次1片(0.3克),每日3次。用后偶尔会引起肝功能损害,原有肝功能减退者用时宜小心。 安络宁由安妥明铝盐、何首乌、丹参、瓜萎、葛根、决明子、山楂及维生素C等中西药组成。适用于高脂血症伴冠心病或高血压的病人,有一定降脂和改善胸闷等症状的作用。用法: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用后偶见肝功能损害原有肝功能减退者慎用或不用。 非诺贝特是一种较强效的降脂新药。用法: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用后可引起轻度肝功能损害,少数病人出现胃肠道症状或血清尿素氮暂时性轻度增高,停药后可恢复正常。在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原有肝、肾功能减退者慎用,孕妇禁用。 益多酯是安妥明的衍生物,有明显的降脂作用,还有很强的抗微血栓形成和降低血尿酸作用。用法:口服每次1粒,每日2次。偶见胃部不适、血清尿素氮增高,有溃疡病和肝、肾功能有损害者慎用。 呋喃甲氢龙为蛋白同化激素,有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降脂效果明显。用法: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对肝脏功能有损害,并可使血糖增高,原有肝脏疾病或糖尿者慎用。 降脂平由安妥明、烟酸、肝乐、维生素B6、康力龙等组成,有降脂及降压作用。用法: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本药降脂效果明显,但对肝脏有轻度损害。 烟酸肌醇酯是烟酸的酯类,对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有一定作用。用法: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可有轻度恶心或面部潮药等副反应。 安妥明降脂效果明显。用法:口服每次1片,每日3-4次。可有胃肠道副反应及暂时性肝功能减退,原有肝脏病者应用要小心。 血脂康该药是从红曲中提炼制成的血脂调节剂,含有洛伐他汀及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能明显降低TC、TG及LDL-C水平,对HDL-C有轻度升高作用。血脂康可使粥样斑块病变有不同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EC-专家共识2009-08-30 10:55:13 阅读3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过去的100年,世界范围的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心血管疾病导致全球总死亡的比例从20世纪初的1/10发展到21世纪初的1/3,已成为全球首位死因,且流行趋势不断加剧。2006年中国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1],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球完全相符,心脑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一直是国人的主要死亡原因,目前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1/3强。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2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将再增加50%。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蔓延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脑卒中、腹主动脉瘤和外周动脉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早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2,3,4],常在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高风险,有报道男性约60%、女性约45%首发症状即为急性心肌梗死【Murabito et al Circ 1993 88: 2548】,70%首发症状即为脑卒中[2006stroke]。一系列儿童和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干预研究和动物研究证实[5,6,7],在症状出现前的早期病理阶段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即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ACC/AHA 1997年制定了第一个《心血管病及中风一级预防指南》,并于2002年作了更新,此后相继发布了大量的一级预防循证证据,2006年ACC/ASA联合发布了《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06年WHO公布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和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更新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都强调了心血管一级预防。我国目前尚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指导性文件,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战线前移,提高中国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合理规范应用一级预防治疗措施,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发起,联合心血管专家、神经科专家、外周血管病专家、肾内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目前我国尚没有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来制定一项完全本土化一级预防指导性文件,但近半个世纪不同国家和种族所作的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研究一致显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适用于全球各国,因此本共识借鉴国外相关一级预防指南,同时应用我国已有的一级预防证据,使之更具有本土化特点。 一、加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将心血管疾病防治战线前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导致心血管死亡和事件增加,主要是由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据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因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中,大约50%归因于高血压,31%归因于高胆固醇,14%归因于吸烟,大约65%的心血管死亡归因于此三个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2004年全球52个国家参与的Interheart研究结果公布,再次证明,个体未来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90%可以由目前已知的9种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预测: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紧张、大量饮酒【8】。 欧美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充分证明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的重要性。美国从20世纪初开始心血管死亡逐年增加,但从1950年代把心血管病预防、积极控制危险因素纳入国家卫生工作重点后,近40年来美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了25%。2007年美国卫生统计报告分析了美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的原因,发现44%-76%归功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只有23%-47%与治疗相关。其中强调控制血压达标、控制胆固醇达标以及吸烟率下降功不可没,贡献值分别为降低胆固醇24%、降低血压20%、减少吸烟12%。增加体育锻炼5% 。

动脉硬化与冠心病

冠心病 第一节病因和危险因素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解剖及功能的原因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心脏病。冠状动脉以外原因如严重的体循环低血压、休克而继发的心肌缺血、缺氧,不能诊断为冠心病。 本病是心内科常见病,致死、致残率高,已成为我国人群的主要死因之一。 第一节病因和危险因素 (一)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冠状动脉异常情况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图) 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血管血管内膜下脂质的沉积,粥样斑块,血栓的形成,使血管阻塞) 2.冠状动脉痉挛 3.其他冠状动脉病变如:先天畸形及(或)变异、主动脉或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栓塞、创伤、炎症、受压等 (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相似 1.高血压 2.高脂血症 3.糖尿病 4.吸烟 5.性别 6.遗传因素 7.肥胖 8.体力活动过少 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知识点:冠心病的概念 第二节冠心病的分类 1.心绞痛 2.心肌梗死 3.无症状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

4.缺血性心肌病 5.猝死 第三节心绞痛 (一)心肌氧供求平衡的影响因素 (二)心绞痛的症状和体征 典型症状:发作性胸痛 不典型症状 体征 (三)心绞痛的辅助检查 1. 心电图 (1)静息心电图:可正常 (2)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缺血型ST-T改变 (3)心电图负荷试验(图)可为阳性结果。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不高,尤其女性 图:心电图负荷试验 (4)动态心电图:可及时记录与症状相关的心电图改变。 2.超声心动图及负荷试验 3.同位素动静态心肌显像 4.冠状动脉造影(图4-1、4-2)及药物试验 图:左前降支病变(箭头) 这种严重的狭窄威胁左室前壁的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 图:右冠状动脉病变(箭头)优势右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威胁下壁、后壁以及右心室血液供应。

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的食疗方法

A、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的食疗 一、疾病概述 1.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而最重要的一种。各种动脉硬化的共同特点是动脉发生了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云弹性和管腔缩小。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在上述病变过程中,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还渐退化和钙化。现代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具有平滑肌细胞增生,大量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形成,以及经细胞内、外脂质积聚的特点。由于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肪硬化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血流受阻,甚至会导致血管破裂,继而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血栓、脑溢血等。 2.动脉硬化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现在人们过食(过量饮食)、饱食、美食以及饮食了环境污染中的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由于现在人们饮食不当,血液中存在着大量脂肪、糖、蛋白质、重金属等物质,也正是由于血液中存在着这些过多的物质,过多脂质、粘多糖、重金属等物质沉淀于血管壁,形成了动脉硬化病。 3.对于早期的动脉硬化病患者,大多数患者几乎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都处在隐匿状态下潜伏发展。 4.对于中期的动脉硬化的病患者,大多数患者都或多或少有心悸、心慌、胸痛、胸闷、头痛、头晕、四肢凉麻、四肢酸懒、跛行、视力降低、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等临床症状,不同的患者会有不同的症状。此时,做许多常规的医学检查如心电图、血脂、血流变、脑电图、脑血量等,都查不出什么病变。临床医师大都让患者不以为然、无大妨碍,不了了之。这让患者又继续病入膏盲。 5.对于晚期的动肪硬化病患者,大多数患者都已发展成了心绞痛、心肌醒塞、脑卒中、肾动脉硬化等病症,常规的医学检查就很容易检查出了。这时,临床医师再为患者开了许多降脂、降压增加心肌供氧功能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比如让高血压患者终年服用降压药、高血脂患者张年服用降脂药等,这些对逆转病情已无能为力了,着时光的流逝而病这终究会一天天加重,直至病入膏盲而死亡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以及其它的疾病,同时也包括其它的许多种常见的多发病、慢性病,采用西医西药,十有八九都是治不好的,只是对症治疗,病因治疗十分困难,主样病魔无情地夺走了许多患者的宝贵生命。 二、防治要点 1.控制热量:摄入的热量必须与消耗的热量相平衡,要通过合理平衡膳食和加强体力活动,把这种平衡保持在标准体重范围内。 2.低脂饮食:少食动物油,代之以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用量为每人每日25号,每月在750克以内为宜。要限制食物中的胆固醇量,每日每人应在300毫克以内。蛋黄以及肝、肾等动物内脏中脂肪含量较高,应少信用。 3.低糖饮食: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随着饮料工业的发展,各种含糖类饮料不断增加,当过多饮用含糖饮料时,体内的糖会黑心化成脂肪,并在体内蓄积,不公会增加体重,而且会增设血粮、血脂及血液粘稠度,对动脉硬化的恢复极为不利,所以也要控制饮料的应用。现在一些厂家生产的保健型饮料,用一些甜味物质来声价十倍代蔗糖,既满足了喜好甜食者的口感,又不会给机体增加负担,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老年人脉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老年人脉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脉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患者检测其血压、心率、空腹血糖(FB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尿酸(UA)。根据脉压将所有患者分为脉压<60mmhg和脉压≥60mmhg两组,比较两组BMI、FBS、TC、TG、HDL-C、LDL-C、UA。结果BMI、FBS、TC、TG、LDL-C、UA指标脉压≥60mmhg一组普遍比脉压<60mmhg一组升高。结论脉压高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老年人;脉压;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比较常见疾病,硬化部位多见于主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等。近些年的研究指出,在中老年正常血压和高血压患者中,脉压(PP)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因子[1]。本文对120例患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老年人脉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20例患者,年龄62~89岁,平均年龄79岁,通常具有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等特点,排除能够影响脉压的疾病,如:重度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脏病等。 1.2 诊断方法 1.2.1 患者基本情况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体重、吸烟史、血压、心率、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 1.2.2 检测指标患者需要检测的指标有血压、心率、空腹血糖(FB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尿酸(UA)。 1.2.3 指标计算方法脉压=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1.4 统计学方法按照脉压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脉压<60mmhg,另一组为脉压≥60mmhg。分析脉压与年龄、BMI、FBS、TC、TG、HDL-C、LDL-C、UA的关系,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脉压与年龄脉压<60mmhg有57例患者,年龄为62-85岁,平均年龄为78岁,脉压≥60mmhg有63例患者,年龄为63-89岁,平均年龄为80岁。脉压<60mmhg和脉压≥60mmhg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脉压高组年龄更大。 2.2 脉压与体重用BMI来表示体重,结果发现57例脉压<60mmhg患者的BIM为(22.3± 3.6),63例脉压≥60mmhg患者的BIM为(25.4±3.2)。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随着BMI增加,脉压也会增加。 2.3 脉压与空腹血糖(FBS) 脉压<60mmhg一组的空腹血糖指数为(5.4±1.4)mmol/L,脉压≥60mmhg一组的空腹血糖指数为(6.7±2.1)mmol/L。 2.4 脉压与尿酸(UA) 脉压<60mmhg的患者的UA为(246.3±130.9)μmol/L,脉压≥60mmhg的患者的UA为(292.0±13 3.2)μmol/L。 2.5 脉压与血脂脉压<60mmhg的患者TC(4.1±1.2)mmol/L、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动脉硬化中常见的类型,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的总称,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和小动脉硬化三种。为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主要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冠心病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小。动脉硬化是随着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冠心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平均患病率约为6.49%,而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心脏解剖

冠心病发生 冠心病的大体病理学外观 1.疾病介绍 【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虽有进展但目前仍然是以多种学说或假说从不同角度来阐述。正常动脉壁由内壁中膜和外膜三层构成。内膜由单层内皮细胞、结缔组织和有孔的内弹力板组成在内皮细胞和弹力板之间(也称内皮下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题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课时安排(3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病因及发病机制 2、了解本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3、掌握临床表现 4、掌握实验室检查 5、掌握诊断方法 6、熟悉本病的治疗方法 教学重点: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教学难点: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教学方法、手段、媒介:(教科书、板书、多媒体)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念: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改变(痉挛)一起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二、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1:冠心病是危害身体健康的常见病 2:年龄:多发生在40岁以后; 3:男性多于女性; 4:脑力劳动者多。 发病率:①我国近年呈上升趋势,占心脏病死亡数的10%-20%。 ②欧美国家本病极为常见,美国占心脏病死亡数的50%-70%。

三、分型 (一)无症状型冠心病(亦称隐匿性冠心病Latent CHD)无症状,但静息时或负荷试验后有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 病理学检查:心肌无明显组织形态改变。 (三)心肌梗死型冠心病(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C H D)症状严重,由冠状动脉闭塞致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致。 (四)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所致。临床表现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三)心肌梗死型冠心病(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C H D)症状严重,由冠状动脉闭塞致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致。 (四)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所致。临床表现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五)猝死型冠心病(Sudden death CHD)因原发性心脏骤停而猝然死亡。多为缺血心肌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引起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所致。上述五种临床类型可以合并出现。 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的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所致。其临床表现可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四、病因 主要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器质性) 其次:冠状动脉痉挛(功能性改变)少见:冠状动脉的其他病变:如梅毒、炎症、栓塞、结缔组织病、创伤、先天畸形等。 第一节: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一、概念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