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

一、复习检查

1.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重要诗句的意思。

二、揭示新课

1.齐读《夜书所见》。

2.释题:“夜书所见”中的“夜书”指的是在夜晚读书,“所见”指所看到的。

三、读诗句,悟诗意

1.自由读诗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用笔画出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

2.四人小组合作读诗句,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明白?

4.全班交流。

5.教师指导理解未解决的词语。

如:篱落:篱笆的下面。促织:蟋蟀。

6.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四、想意境,诵诗句

1.让学生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句描绘的情景。

2.让学生看着挂图,背诵诗句。

3.诵读诗句,读出品味来。

五、认字写字

1.重点指导“会写字”(如“送”,要指出该字的结构、该字所在的田字格中位置及注意易写错的地方等)。

2.看卡片识字,加强记忆。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板书设计:

梧叶寒声

夜书所见

江秋风思乡之情

儿童促织回忆童年

篱落灯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 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 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 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 齐读题目。 3. 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附板书)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 教案(附板书)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统编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夜书所见》人教部编版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1.教师:搜集古诗的相关的音频、图片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与生对话,导入古诗。 1.与学生对话,体会如果自己在外孤单心情。 2.板书课文题目,理解课文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理解整个诗名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的谈话的交流,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情感基调,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诗题和诗句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地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节奏应该是二二三拍。 6.学生熟读。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来读准、读通古诗,再通过适时的全班交流学习来达到巩固自主学习的效果,实现对古诗的初步感知。 三、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给古诗加注释,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注释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那些非常难的词语,但是不要生硬的往里面套,只要明白诗人所写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即可。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2.不理解的地方,交流讨论,尝试解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设计意图】在关注和理解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适时地交流,不仅可以互相释疑,还能互想学习,提高整体学习的效果。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1.学生再读古诗,并且仔细看图,思考: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图画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夜雨寄北+秋夕》 人教部编版

精读引领课 ——《夜书所见》+拓展文章《夜雨寄北》《秋词》 教学目标 1.会认多音字“挑”,会写“送、挑”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夜书所见》,读懂《夜雨寄北》《秋词》。 3.能借助注释、图画、生活经验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多音字“挑”,会写“送、挑”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夜书所见》。 教学难点 1.背诵《夜书所见》,读懂《夜雨寄北》《秋词》。 2.借助注释、图画、生活经验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切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说到秋天你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学生自由说,老师相机补充出示“日积月累”词语。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古诗?学生背诵。 2.过渡:是的,秋天有别样的美!同样是秋天,杜牧感受到了它枫叶似火的美,苏轼感受到了它橙黄橘绿的丰收。每一位诗人笔下的秋天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几首诗词所描绘的秋景是什么样的。 (二)学习《夜书所见》 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吗?集体梳理课件出示。这节课,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这两首古诗。 1.自主学习,读熟古诗。 (1)学生介绍诗人,老师补充。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正确。 (3)同桌互读互评。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 (1)指名读,学习多音字。 挑(tiǎo)挑促织:即捉蟋蟀 挑(tiāo)挑担子 (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自悟古诗,小组交流。 (1)学生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词意,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大致说诗意。 (2)小组交流读懂的和不懂的,老师巡视参与交流。 (3)集体交流,相机补充。 让小组代表说说本组读懂了哪些问题,怎么读懂的?有哪些疑惑?结合出示插图,课件出示预设的关键词意。 (4)总结方法:借助插图、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词句。 (5)再读感悟,体会诗情。 引导学生再看插图说诗意: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情景?假若是你诗人,看到这些情景是什么心情? 4.熟读成诵,指导书写。 (1)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集体读,比赛读等方式背诵。 (2)指导书写:“送”半包围结构,“辶”第三笔稍平;“挑”左右结构,左边稍高。 (三)整合阅读《成长的时光》第63页《夜雨寄北》 其实呀,思乡思亲是古诗中的一大主题。古代交通不便利,信息不发达,一别家乡久了,亲人无法相见,只有通过文字来表达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谁最先读懂古诗,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1.学生自读自悟。 2.集体交流读懂和没读懂的内容。相机梳理总结,课件出示。 3.总结理解诗词的方法:借助注释、图片和想象画面。 4.指导朗读,积累名句。 (四)整合阅读《成长的时光》第62页《秋词》 《夜书所见》《夜雨寄北》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在秋天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多少有些悲秋的情绪。请大家再来读一读图书中的《秋词》这首诗,完成泡泡语中的思考题:这首诗和刚才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呢?你读后有什么感受呢? 1.学生借助注释和译文自读自悟。 2.交流读后感受,相机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