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每一件都堪称极品!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作为世界文物大国,我国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且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展示着在不同历史背景中的文化内涵。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各个“镇馆之宝”,感受历史的传承!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

◆◆◆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为我们展现了九百年前的宋朝汴京城的盛世景象,同时它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同时,在现代视角的解读下,《清明上河图》已经不仅仅是一幅难得一见的名画,它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种文化的传承。九百年来,以《清明上河图》为主题进行再创作的作品层出不穷,直到今天,它依然深受现代人的喜爱。

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

◆◆◆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属于祭祀用品。它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它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后母戊鼎

◆◆◆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天津博物馆

《雪景寒林图》

◆◆◆

此画为北宋范宽所作,描绘了北方壮美的雪山景色。画中雪峰屏立,山势高耸,白雪皑皑。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流水无波,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其山取盘桓向上高远之势,其水造平静冷凝之态,其树画深郁寒峭之意。

河北省博物馆

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

金缕玉衣是汉代文物,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古代人认为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山西博物院

晋侯鸟尊

◆◆◆

晋侯鸟尊体现了鸟与象这两种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形装饰的完美组合,鸟尊的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可证明为宗庙礼器。晋侯鸟尊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装饰精致豪华,使之成为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

匈奴王冠

◆◆◆

匈奴王冠是黄金制成的,重1394克,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匈奴单于金冠。金冠由金鹰和冠带两部分组成,上面浮雕有羊和狼的图案,雄鹰站在半球形金冠顶上,俯视着冠带上狼与羊搏斗的情景。

山东省博物馆

东平汉墓壁画

◆◆◆

这些壁画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艺术水平最高的早期壁画,在全国也极为罕见。画面色彩艳丽,造型比例匀称,线条简练流畅,刻画细腻精美,形态生动逼真,反映出汉代画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绘画技巧。对于研究汉代丧葬制度、民间生活习俗以及汉代绘画,有着重要的价值。

南京博物院

清乾隆帝行围图转旋瓶

◆◆◆

此瓶是为纪念乾隆皇帝“东巡狩猎”,由景德镇官窑特意制作的,再现了乾隆皇帝盛年时期出巡骑马射猎时的场景。转旋瓶是乾隆官窑创制的特有瓶式,工艺复杂,结构奇巧,最大特色就是在镂空的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

外瓶上绘的是乾隆皇帝持缰策马,身后跟着旗手与猎犬,夹层绘有群臣跪拜图。如果旋转内胆,乾隆狩猎的场景就会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只见大队人马如同动画一般穿行在山间,像走马灯一般,极富艺术观赏效果。

南京市博物馆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

该文物为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中国瓷器三绝之一。它有着极为独特的青花纹饰,体现了极高的烧制水平。小口、丰肩、斜腹、敛胫、平底,造型优美,线条圆润、流畅,雍容华贵,给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刻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瓷瓶上所绘的青花纹饰层次多样,非常独特。

上海博物馆

王羲之《上虞帖》

◆◆◆

《上虞帖》的草法随意洒脱,轻松自然,不拘小节。在笔法上,首先,它不是靠轻重提按变化来丰富线条内容的,而是以节奏和运行速度来充实线条内涵,提按为辅。其次,结构上强调开合变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构架的视觉效果显露出一种“张力”的特征。

浙江省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前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