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兴起的历史契机

中国佛教兴起的历史契机
中国佛教兴起的历史契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99603156.html,

中国佛教兴起的历史契机

作者:邓曦

来源:《新丝路(下旬)》2019年第12期

摘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经过东汉的准备期,在魏晋南北朝开始兴起,至唐宋达到全盛,宋代以后开始衰落。中国佛教的兴起与衰落和中国历史政治的变迁有着紧密的关系。本文着重论述魏晋南北朝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佛教传播发展的关系,认为前者是佛教在六朝时期兴起的重要促成条件。

关键词:中国佛教;兴起;历史契机

一、佛教初传时期中国的信仰状况

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支使者伊存口授博士弟子景卢浮屠经。这是现存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1]而后,东汉明帝感梦求法的传说,明帝的异母楚王英对浮屠的崇尚,都表明佛教的影响已经触及社会上层。但直至东汉第一个信奉佛教的皇帝桓帝,他们皆是把黄老、浮屠之祠并列,始终将佛教和祈愿长生不老的黄老信仰等同看待,佛陀被当作有禳灾招福、长生不老之灵力的神明来信仰。前来传道的西域沙门被当作扮演巫祝角色的修仙者而受到尊敬。这样,佛教就完全作为与追求现世功利的道教本质相同的信仰来接受了。

史载最早的译经僧为桓帝时来华的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从明帝到桓帝前的百年间丝毫不见译经的记载。佛教开始主要由西域来华侨民传入,并盛行其间。这些侨民长年居住中国,对于佛经翻译并不存在语言障碍。自阿育王弘传佛法以来,佛教即已具有作为普世宗教向外传播的特质。那么,这百年间何以从未有西域侨民动过将佛经汉译,令佛法广被华土的念头?佛教初兴时,“中国僧人本身也从来没有面对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统一学派或另一个学派的佛教”。[2]这个问题从上述明帝至桓帝的佛教信仰实质即可获解。两汉之际,祠祀泛滥。如刘邦的孙子刘章,在诛灭吕氏势力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到汉文帝时被封为城阳景王。作为保护刘氏皇室的功臣,城阳景王逐渐演化为维护大汉统治的保护神。至东汉末,单在济南祭祀城阳景王的祠庙就多达六百多座。[3]当时上层的佛教信仰无异于民间的祠祀信仰。“浮屠”能从当时大量的祠祀对象中获得上层统治者的青睐,必先已在民间广为崇信。

两汉时期的儒家经典,从武帝时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至章帝时的《白虎通义》,唯心主义神学色彩非常浓厚。董仲舒鼓吹的“天人感应”中的“天”作为主宰万物的至上神,在表面上与基督教的上帝很相类似,但其主要意义是表现为一种神秘抽象的物质性的主宰神,一种有意志、有意识、有目的的超越实体。一切自然灾异和引起改朝换代的政治力量都被视为上天的意志的反映。这实质是不同于基督教的一种泛神论思想,与当时盛行的祠祀信仰也不相同。祠祀信仰崇拜的神灵,不论是虚构对象还是历史人物,皆是具有人的形象和人格,行使特定职能,而不具创造并主宰万物之全能的普通神。两汉儒家的“天”作为“百神之大君”,并不直接司掌与

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

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诞生于古印度。在我国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之间,佛教辗转传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隋唐时期是佛教繁荣时期,此后,佛教便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而进步。佛学的思想、文化、艺术在中华文化的长流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舶来文化,它逐步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逐渐被更多的中国人接受和推崇,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性格、世界观的整体塑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佛教,作为一个外来宗教。它是如何深入到中国百姓生活的?又是什么原因让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高度发展繁荣?这是我们主要谈的问题。 佛教的传入,至今流传着许多传说。 一说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此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这件事记载于鱼豢的《魏略·西戎传》中。 还有一种说法,汉明帝夜梦神人飞行于殿前,不解,问于群臣。通人傅毅回答道:“此即天竺得道者,号之曰‘佛’。”汉明帝遂派蔡愔等十二人去往西域,求取佛法。永平十年,蔡愔等人用白马将取回真经佛像驮到洛阳。明帝下令敕造精舍,是为白马寺。传说《四十二章经》即在此译出。 传入之事,众说纷纭,或玄幻,或写实,或光怪陆离。但不管怎样述说,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的是,佛教传入的年代大致在西汉末年东

汉初年。其作为宗教,在传入时,利用了当时人们神异玄幻的思想观念。佛教传入最初期,信奉者大多是王室贵族,如桓帝宫中立祠,楚王斋戒祭祀。但由于当时人们对于佛教理解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本土黄老之学的无为之道、省欲去奢思想与佛教教义有相似之处,所以出现了以黄老之学解释佛教教义,佛与老子同祭的现象。 与此期间,不少印度西域僧人相继抵达中原,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开始大量译著佛教经典,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小乘佛教经法,有的外来僧侣还进行佛法的宣讲。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安息国太子安世高和月氏国支迷迦谶。西域人士的译著工作,对于中国深入了解和理解佛经义理有一定推动作用。而成书于三国孙吴时期的《牟子理惑论》更加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于佛教的认识。牟子认为,佛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神仙、真人等有相似之处。《牟子理惑论》的诞生,说明了佛教在中国有其独特的信仰特征,而不像儒学作为一种道德的实践规范。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使汉王朝土崩瓦解,历史推进到我国自秦统一以来第一次分裂时期——三国时期。黄巾起义是以道教的另一派别“五斗米道”作为思想依托的农民起义。因此,进入三国后,曹魏政权对于道教采取打压的政策。而因早期佛教以道家黄老学说解释教义,所以佛教在此期也受到了禁止。而佛教由于其自身外来特性,加之当时其势力影响还是有限,一定程度上对其自身起到了保护作用,所以后期打击力度有所减弱。所以当道教失去了公开活动的机会时,却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并出现了汉人受戒后的“中国第一僧人”朱士行,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汉僧。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它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十分注重与中土原有的思想文化相适应。人们常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布范围最广,影响深远,包罗万象的思想运动和文化运动。 汉朝:佛教初传中国 佛教初传中国,依附于黄老,当时人们把它看作方术的一种,或者是看作当时民间流行的信仰或巫术之一。《后汉书》记载楚王刘英一方面崇尚黄老,另一方面又尊崇佛教,具有道家特点的黄老之学与佛教被人们相同看待。佛教的精深教理在当时也不为人们正确理解,灵魂不灭和轮回报应的思想是人们理解的最初的佛教义理。 从历史上看,佛教自两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国内地后,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它只是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因而汉代的译经儒化和道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汉译佛经的老庄化倾向不仅有利于佛教思想在中土的传播,而且也加深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影响。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玄佛合流的出现,都与此深有关系。汉代译经还十分注意对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迎合。 总之,这时佛教还不为大多数中国人熟知,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处于依附于道家或道教的情况。 三国两晋时期:走出依附的道路 两晋时,随着魏晋玄学的盛行,佛教也依附于玄学而得以大兴。这个时期,在佛经继续译出的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从事佛教理论研究的中国佛教学者。随着佛教在三国两晋时的逐渐兴盛,佛道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朗化。佛道之争在南北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 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 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5. 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佛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与中国哲学有双向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单向的。 二、中国化佛教的特点 与印度佛教相比,简易性成了中国佛教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1.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认为佛性是人的本性,人人都具先天菩提智慧,因此又能觉悟本性而成佛,众生没有成佛,就是因为迷惑,一旦万念俱灰,真智显露,就明心见性,内外彻悟、见性成佛。这派以慧能为代表,他把以心外佛变成了心内佛,把佛变成平常人。 2.顿悟成佛,与渐悟相对。提出一念觉悟,刹那成佛,以禅宗为代表。充分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简易。 3.净土宗,提出:“称名念佛”的易行道。实行称名念佛为外因,实想念佛、观

中国佛教简史

中国佛教简史 起源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智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之一。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 演变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佛陀及其直传弟子所宣场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佛陀逝世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他在世时的施设和惯例。由于佛陀生前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说法,弟子们对此便产生不同的理解。约在佛来后10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称根本二部。此后100余年间续有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称技末部派。关于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名称、地区均有不同的说法。当时佛教传播的范围,北至喜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一般认为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一部是说一切有部。上座部(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和大众部在教义上有较大差别。两在部的主要差别是:①对法(事物、存在)的认识。大众部认为“过去未来,非实有体”、“现有体用,可名实有”,即认为一切现实都依因缘生灭,过去的已经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生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才有法体和作用;说一切有部主张法体是永恒存在的,过法、现在和将来三世也都是实有的,即所谓“法体恒有”、“三世实有”,被称为我空法有论。②对佛陀的认识。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非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极长期的修行而成,他有着无际的寿命和威力,所说一切言语为随机说法,并以一音说一切法;说一切有部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认为佛说言语并非都是经教,也并不是一音说一切法。③对声闻和菩萨的认识。大众部强调菩萨广度众生的慈悲愿力,轻声闻而贵菩萨;说一切有部虽承认声闻、缘觉、菩萨能修行根性和所修行道路有差别,但认为佛与声闻、缘觉所得解脱没有差异。 公历纪元前后,在佛教徒中流行着对佛塔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他们中间一部分人根据《大般若经》、《维摩经》、《妙法莲华经》等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进行修持和传教,形成了中观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两大系统,而将早期佛教贬称为小乘。 佛陀逝世后约500年,大乘中观派兴起。此派创始人龙树,阐发“空”、“中道”、“二谛”的思想,其弟子提婆继续弘扬龙树的学说,使大乘佛教得以进一步发展。以后还有清辩和佛护、月称等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中观的思想,形成自续派和应成派。同时,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仍继续发展。 佛陀逝世后约900年,瑜伽行派兴起。此派尊基人是无著和世亲。无著原是说一切有部僧人,因对说一切有部教理感到不足,而阐发大乘教义。其弟世亲,原是说一切有部学者,后从无著改宗大乘,称“千部论师”。无著世亲弘扬“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的唯识论,此后传承主要有难陀、安慧、陈那、护法之后还有戒贤、亲光等。 7世纪以后,印度密教开始流行,到8世纪以后,与印度教相接近。波罗王朝在那烂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为研习和宣传密教的中心;9世纪后,密教更盛,相继形成金刚乘、俱生乘和时轮乘。11世纪起,伊斯兰教的势力逐渐进入东印度各地,到13世纪初,超戒寺等许多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佛教终于在南亚次大陆消失。传播佛教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谕于摩崖和石柱,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同时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

元代文学笔记整理

元代文学 (绪论) 一,起止时间: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推翻(1368)止,其间约134年。 二,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由抒情文学为主体转入为叙事文学为主体,审美视角由贵族阶层转向普通的市民大众。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元朝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主,联合各族上层统一全国强大的封建王朝。 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宋代遗留的南北两个政权的隔离局面,疆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元史》卷58《地理志》“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近辽左,南越海表”,疆域超过了唐代。统一增强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2、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元朝成为当时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声誉远及欧亚非三洲。 忽必烈时,严禁权豪势要扰民圈地,并且把荒地分给无田的农户,蠲免赋税,兴修水利。这一系列措施,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城乡手工业、商业在停滞一段时间以后,在统一提供自由安全贸易的大背景下,也走向了繁荣的道路。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有史学家认为:“元代的商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发展程度是超过前代的。”(在中国历史上,商人地位的每一次提高,都标志着那个时代思想的相对解放) 许多城市的规模也超出了前代,大都既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业中心。“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居民多达四、五十万。而当时的杭州,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据马可-波罗记载:“这座城市的庄严与秀丽,堪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 二、元朝存在的社会问题(大本史四2030) 1、蒙古贵族对被征服地区肆意掠夺,推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P187-188 2、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冤狱遍野,民不聊生,成为元代的痼疾。 三、元代社会的文化特征 1、元朝轻视学术文化,知识分子地位空前低下。2031 2、思想领域多元并存,礼教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与政治上的高压和歧视不同,元代统治者在思想领域相对开放,在儒学受重视的同时,来自不同民族的民众可以自由地有自己的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在中原地区都得到发展,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发生了变化。在元代,思想领域呈现出各种观点和流派争雄斗胜的局面。 第二节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 一、叙事文学 1、叙事文学兴盛的原因 在元代,传统的知识分子失去了进身之阶,这对于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的知识分子是个很大的打击。他们每每“沉抑下僚,志不得展”,而同时自尊的品格又不能让他们屈身于当权者,同时他们又不甘心自己的才能被埋没。因此

佛教教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公开课教案 石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杨挎明 课程名称:(第四章中国各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第二节佛教 教材名称: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本堂课选自《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第二节佛教内容。该教材是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书的必修知识。我国是佛教大国,各地寺庙建筑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宗教知识尤其是佛教知识是导游人员的必备知识。本节内容在整本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该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对佛教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是为今后工作中更深入的学习打开一扇窗户。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佛教基本概况。 2、能力教学目标:让学生能根据宗教知识,结合地方宗教景点导游词,设计一篇独特的导游词,并模拟导游,其他同学做旅客,互相提意见,以求提高。 3、情感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掌握佛教基本知识的同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尊重佛教,尊重历史文化,了解宗教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佛教的发展和在世界及中国的传播路线、宗派。 教学难点:分清宗教的派别,能结合所学知识学与致用。

【导入】 播放佛教相关视频,营造学习氛围。 当你在旅游活动中遇到众多的佛教景观时,你了解它们的独特含义与价值吗?能充分欣赏吗?事实上,许多人由于缺乏知识,在浏览佛教景观时,只能跟着别人看热闹,而自己却看不出门道,有的甚至还闹出不少笑话。本节课将对四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了解到这些知识,作为导游员的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客人去发现美。 【授课】 佛教,广义上,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上,它是佛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从创建发展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为古老的宗教,佛教传入我国之后,经过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冲突、融合。 一、佛教概论 (一)佛教的创立 1、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 2、地点:古印度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国南部的提拉科特附近) 3、创始人:乔达摩,原名悉达多。后被人们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4、佛祖的四大圣迹: 佛诞生地——蓝毗尼花园

浅析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浅析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如是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毋庸置疑,在当今世界仍有着不可否认的巨大意义。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中起源最早、在中国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发挥重要的影响,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形成息息相关。本文将捕捉佛教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剪影,并从整体分析其对中国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中国历史中的佛教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主要有五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即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由官方正式传入。丛汉明传入至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中国佛教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主要的佛教活动被称为“弘译”,即通过对印度佛教经典的翻译来传播、弘扬佛教的理论、信仰。从汉明帝时的迦叶摩腾、竺法兰,到后来的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一批来华梵僧为佛教经典的东传及翻译做出了突出贡献。综观这一时期的弘译,可分为二系:一为安世高小乘禅数阿毗昙系,二为支娄迦谶大乘方等般若系。其特色为大小乘兼备。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动乱的社环境下佛教有较大发展。但也应注意到,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武一宗”的四次灭佛行动中,有两次均发生在这一时期。三国魏地佛教以大乘般若为主,而南方吴地则有支谦、康僧会为代表的梵僧承安世高小乘佛教译注佛经。西晋时代,佛教活动仍以译经为主,竺法护为当时的代表,其中,《正法华经》的译介,使观音信仰普及於民间,为鸠摩罗什之前最著名的翻译家。南北朝时期,佛教几经各朝君主大力扶持提倡。在北方,后赵时期,佛图澄以神通智慧感化残暴嗜杀的石勒、石虎,佛法因而大行於华北,建寺八百九十所,受业门徒万计,何等辉煌。门徒中道安大师成为前秦时代最重要的高僧,被视为当时北方学界的领袖,有众多创举。此外还有以善用老庄等外学来理解般若义著称,创格义佛教的竺法雅。到了後秦鸠摩罗什东入长安,而佛教更加昌盛。罗什在后秦姚兴的护持下大兴译经事业,罗什译业贡献之伟,为整个中国佛教史开创一个新纪元,被誉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在南方,传教者有竺道潜与支道林,两者皆以擅讲般若而受到贵族士大夫的钦仰,为玄学式的贵族佛教及格义佛

第十讲 中国佛教简史

第十讲中国佛教简史·传译时期 汉—晋时期(2B C-420) ?第一节佛教的初传 ?1、汉哀帝元寿元年(2B C)博士弟子景卢 ?2、汉明帝永平十年(67A D)感梦求法 第二节译经:(早期的译经) 1、《四十二章经》和《牟子理惑论》 2、安世高的译经:146年到达洛阳 小乘佛教禅数学 3、支娄迦谶的译经: 大乘佛教般若经 4、道安的译经 5、鸠摩罗什的译经 第三节求法: ?1、朱士行 ?2、法显 第四节佛教中国化的初步尝试 ?(1)试图依附中国本土文化: ?依附黄老 ?玄佛合流 ?依附儒家 ?依附政权 ?(2)贵族化的佛教 第十一讲中国佛教简史·融汇时期(南北朝时期) 一、学派化:学派与宗派的区别 ?齐:479年禁卫军首领萧道成自立为帝 ?宋:417年灭后秦 ?梁:502年雍州刺史萧衍灭齐 ?陈:557年部将陈霸先称帝 ?北魏(386-534)孝文帝的改革及其影响 ?迁都洛阳;朝堂禁说鲜卑语 学派: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宗派:政治、学术、宗教方面的自成一派而和别派对立的集团

二、平民化: ?平民化的标志: ?1、凿窟造像: ?佛教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平民面前 ?石窟 2、疑伪经的出现 ?疑伪经的含义 ?疑伪经举例:《父母恩重经》 ?敦煌出土本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叙说父母恩之深重,为报其恩,必于七月十五日行盂兰盆供养,并应经常书写、读诵本经。一般认为是唐代以前或初唐之时所伪撰者。 ?流通于我国及日本,有关其注释之书甚多,日本文学作品中亦常引用本经经文,故本经堪称为儒教化的佛典之一。 三、地域化: ?地域化的明显特点:南文北质 ?北方重视禅修、造像、明显依附政治(法果的皇帝如来说) ?南方重视义理、建寺、表面疏远政治(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地域差别的形成原因? 四、冲突与融合的加剧 ?1、梁武帝崇佛:504皈依佛教 ?优待僧侣,奖励义学 ?广建佛寺,盛造佛像 ?扶持翻译佛教典籍 ?著书立说 ?制定戒律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料学笔记(简)

冯友兰中哲史料学笔记 要求:全真透精。 《汉书。艺文志》是西汉以前的书籍的总书目。 一部特定时代的哲学著作,倘若在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史中没有一点痕迹可寻,这部著作的来源就很可疑。 以前的人,特别是汉朝的人,喜欢托古。 判定史料的真伪,主要是的确定它的年代;这与它本身的学术价值,不能混为一谈。要把它放到真正产生它的时代里去讲。 阶级社会中的史料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别是文字著作,我们必须注意它是为哪一个阶级写的。 论目录 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就写一篇提要,称为“叙录”。许多篇叙录汇集起来,成为一部书,名叫《别录》或《刘向别录》。刘歆作出一个总目录,叫做《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略》对于个别的书,只列书名和作者姓名,没有叙录,《七略》是《别录》的节本。 《刘向别录》已经失传了,我们只能在某些古书中看到刘向所作的叙录。《七略》也失传了,不过它的基本部分还在班固的《汉书》里保存下来。 《六艺略》于六艺之外,加上《论语》、《孝经》和小学,共有九种,包括103家,3123篇。这九种书中,与中国哲学史史料有直接关系的是易、书、礼、春秋、论语、孝经。 因乐无经,只有五经。五经加《论语》、《孝经》、《小学》为8,又因为《礼》有“三礼”,春秋有三传,宋人又把孟子列入,称为十三经。 《易经》还有中古文、费式和高氏三家,可是《艺文志〉就没有列这三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很多错误,近人余嘉锡撰《四库提要辩证》,订正了不少。 第三章奴隶社会时期(商至西周)的哲学史料 一般地说,现在所见的《古文尚书》,不可作为资料来使用,除非有些词句,现在我们已经弄清了它的来源。就是《今文尚书》,也不完全可靠。《尚书》中与哲学思想有关系的是:洪范、大诰、康诰、召诰、洛诰、无逸。 《尚书》注解: 1、《十三经注疏》里面的伪孔传和孔颖达疏。 2、《书经集传》,南宋蔡沈。 3、《尚书今文注疏》,清孙星衍。 《易经》:孔颍达的《周易正义》。《系辞》原来有《大传》这个名称,《十翼》中的其他篇是跟《系辞》同样性质的著作,所以都可以称作《易传》。 早期的《周易》,经和《十翼》还是分别开来,直到东汉末年,郑玄才把《篆》、《象》纂入经中。 《周礼》可以看作战国或者秦汉时期的史料。 第四章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哲学史料(一) 《论语》

佛教初传中国内地的时间略探

佛教初传内地的时间略探 弘玄 前言:佛教,始于印度,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太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对于悉达多,为世人所尊为佛陀。在佛灭后五百至一千年间,佛教传入了中国, 但对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说法不一。但是,可以知道的是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将近 的两千年里,几经兴衰,直至作为中国的三大传统文化之一的存在,一直所延续,传 承着。那么,对于佛教的传入中国,说法到底有哪些呢! 对于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说法有很多,因为记载的不同,在历史上也很难进行 确切的考证。在方立天教授的《中国佛教简史》里将其传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认为 在西汉哀帝以前,二是认为在西汉哀帝时,三是认为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说。虽然, 说法各有不同,难以考据,本文在此也将各种说法进行简单的介绍,作为对读者的参考。 一、西汉哀帝以前佛教传入说 1、根据《列子》卷四《仲尼篇》中孔子所说的话“丘闻西方有圣人云云”。这个所谓的西方是指佛陀而言,那么也就是说,佛教早已在前秦时期便有在中国的出现,并为 孔子所耳闻,当然,同样没有更为具体的依据说明此西方圣人就是特指佛陀。所以, 此说法,不能作为肯定佛教在孔子时期就已有传入的一个证据,也不能作为佛教在先 秦时期就传入中国说的依据。不仅如此,作为引据的《列子》一书在学界上认为其为 伪书,所以不能作为可信的证据。在此,不管怎么说,在此将其引出作为参考。 2、在隋朝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一中说,秦始皇四年(前243)沙门释利防等十八个贤人带来佛经,但被秦始皇查经了。在唐朝法琳的《破邪论》卷下也载有同样的说法。日本学者则根据《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禁不得伺,明星出西方“的记载,以”不得“为”浮屠“之异译,以此作为依据,也认为佛教在秦始皇时期就有在中国的出现,我国近代学者马元材在1943年撰文《秦时佛教已流行中国考》同样主张这一说。但,不管如何,因为这一说法不够有具体的依据说明,仍然不能为人所确信。 3、根据北齐佛教收的《魏书,释老志》也有两种关于佛教出现于西汉哀帝以前的说法。一则前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讨伐时,得休屠王所供之金人,将其安置于 甘泉宫。对于此霍去病得金像的说法,在《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及《汉书》 卷五十五的《霍去病传》中也有提及,但对于此金人是否就是所特指的佛,却是是所 怀疑,同时也有怀疑此金人乃西域的天神,这也不可而知了,所以此说法,仍然有待 商榷。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6章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中国佛教哲学[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6章佛教的传入与早期中国佛教哲学[视频讲解] 6.1 复习笔记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答摩·悉达多(约前565~前485),后世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教产生以后,以恒河流域为中心,向各地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分化出很多教派,先后产生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一、佛教与儒、道的碰撞与融合 1.僧祜归纳儒家对于佛教的批判 “经说迂诞,大而无征”;“人死神灭,无有三世”;“莫见真佛,无益治国”;“无古法教,近出汉世”;“教在戎方,化非华俗”;“汉魏法微,晋代始胜”。 2.三教的交流 早期佛教与儒道的关系,总体上说,儒家对于佛教排斥多而调和少,佛教对于儒家,调

和多而排斥少,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较多,文辞争斗也比较热闹,但道教对佛教也多有借鉴,道教的戒律礼仪体系基本上是模仿佛教而建立。 二、六家七宗与道安 1.空宗和有宗 大乘佛教分为空有二宗 (1)空宗是主张缘起性空之宗派,大乘之般若思想即其代表,以宣扬中道之空观为主。大乘佛教传入中国,最先流行的是佛教的空宗思想。 (2)有宗则以万法唯识为根本,唯识宗即其代表。印度龙树、提婆之教系,主张诸法皆空,中国之三论宗即承续此主张。印度无著、世亲之教系,则主张境空识有,形成法相唯识宗。大乘佛教传人中国,最先流行的是佛教的空宗思想。 2.空宗典籍翻译的三个时期 (1)第一期是从支娄迦谶到鸠摩罗什以前,翻译有《道行》《明度》《光赞》《放光》等般若经。 (2)第二期是鸠摩罗什时代,翻译有《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等经论。 (3)第三期是玄奘时代,翻译有《大般若》等经。而般若性空义的研究,到道安法师时期才大为盛行。 3.六家七宗 六家七宗,即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其中本无宗、本无异宗原为一宗,合之共有六家,分之则为七宗。 4.道安的“本无论”思想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参考佛诞);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并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西汉末年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有3大传承: 1.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1]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 2.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中国佛学的基础)【圣才出品】

第21章中国佛学的基础 一、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传统的说法是:东汉明帝(58~75年)时,佛教传入中国。但现在有史料可以证明,在此之前,中原的汉族已经接触到佛教。 2.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1)在东汉(公元1、2世纪)时,中国人把佛教看作方术中的一种,与阴阳家及后来的道教方术并没有根本的不同。 (2)公元2世纪时,甚至有一种理论认为,释迦牟尼是老子的一个弟子。 (3)公元3、4世纪间,佛经译成中文的渐多,人们对佛家的形而上学思想了解较多。 (4)5世纪时来自印度的佛教著译大师鸠摩罗什继续使用道家的名词术语如“有”“无”“有为”“无为”等来表达佛家的思想。 3.释义法和“格义” (1)格义 公元3、4世纪间,解释佛经的著作往往援引道家思想,这类著作在当时称为“格义”,即从类比中求得它的含义。 (2)释义法和“格义”的不同 “格义”只使读者看到外貌的形似,而释义则令人看到思想的内在联系。它实际是对印

度佛教思想和中国道家思想进行一种综合的努力,由此而为中国佛学奠定了基础。 4.“中国佛学”和“在中国的佛学”含义的不同 (1)佛教的某些宗派始终坚守印度佛教的宗教和哲学传统和中国思想不相关联,它们在中国的影响仅限于某个圈子里,并仅限于某个时期,对中国人的思想发展没有产生任何作用。 (2)“中国佛学”是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哲学思想接触后的发展。 二、佛教的基本观念 1.大乘佛教对中国思想影响最大的两端 (1)“宇宙为心”; (2)在形而上学中使用的“负的方法”。 2.“业”的理论 (1)“业”的含义 “业”通常解释为人的行动作为,而实际上它的含义比“行为”要广阔得多,一切有情物(生灵)的思念和言语也都包括在内。 (2)“业”的报应 ①“业”是因,果是“报”。每一个人都是因与果、业与报的连环套。 ②人的今生只是他前生的“业”的果报。他在今生的作为(“业”)又决定他来世成为什么,他将来的作为又结成更后世的果报,以至于无穷。

佛教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佛教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方立天 编者按:1961年,方立天教授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工作。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从先秦到当代,古今数千年,哲学家数以百计,哲学史籍汗牛充栋,难以全部究其原委。在一次教研室讨论研究重点分工的会议上,他确定了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哲学为自己的研究重点。这一段长达700年历史的哲学史,包含了儒、道、佛三教的丰富内容,研究难度很大。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近半个世纪的孜孜以求,他由此成就为中国的佛学大家,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以这样一幅对联评价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精思穷微著作传九州”。他对佛教哲学的研究大大丰富了中国哲学史的内涵,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而对于佛教文化对当今社会所起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佛教的作用,方教授也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看法,记者就此采访了方教授。 “我并不信仰宗教,也不反对宗教,我坚持真理。” “佛教的哲学其实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的思维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 “我们应该纠正过去那种把佛教简单地看成迷信的做法。” ——方立天 应该如何看待佛教 记者:您是学哲学的,和中国哲学打交道已近半个世纪,但对佛教的研究也很深入。佛教到底是宗教还是哲学呢? 方立天:1956年,我考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这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大转折。在北京大学,我曾经受业于汤用彤、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哲学界泰斗,他们的治学态度、方法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之所以决定研究佛教并矢志

不渝,主要是因为佛教内容丰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又极其之大,还可以与中国哲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而中国的佛教研究成果又极其之少。佛教到底是宗教还是哲学?近现代学术界有过争论,我的看法同汤一介先生是一致的,就是认为佛教包含很多哲学内容,佛教既是宗教也是哲学。佛教哲学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我的目的是通过系统整理、研究佛教哲学,丰富中国哲学史的内涵。在上个世纪,胡适曾经写过《中国哲学史》上卷,但因为对佛学了解不深,没有办法完成《中国哲学史》下卷。哲学大师冯友兰讲解中国哲学史就把佛学中的重要概念“空”理解错了! 记者:您是老一辈的哲学家,在诸种思潮蜂起的今天,您仍然诚笃地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并实实在在地运用这一思想,长期以来认真地整理中国佛教的思想发展脉络。您信佛教吗?您怎么看佛教呢? 方立天:我并不信仰宗教,也不反对宗教,我坚持真理。我把自己的任务限定为从学术的角度研究宗教,力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叙述和评价宗教的复杂现象,肯定在我看来应该肯定的东西,否定在我看来应该否定的东西。我对宗教研究了40余载,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在我身上都能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对自己安身立命和人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很大,我的工作、事业取儒家的态度,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生活上、名利上则受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顺其自然,淡然处之。佛教的哲学其实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的思维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其初衷当然是为了挣脱和解决人类千百年为之不满、为之困惑的那种不自由的现实状况。从这个背景上看待佛教和它的思想观念,形而上的玄想也就成为了人类因为追求自由解放而不断探索和创造的积极行动。这也正是宗教的以至于宗教情绪的文化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的根据所在。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记者:我们知道佛教源自外来文化,但千余年同中国的本土固有文化互相影响,彼此融合。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过程吗?

宋明理学与佛教

宋代理学家与佛教关系略讲 潘敢(MG1001013)[摘要]佛教自隋唐盛极一时以来,经“会昌法难”、五代战乱,佛教急转直下,它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宋初,统治者采取了保护佛教的措施,佛教开始逐渐复兴,但是随着儒学家“道统”意识的重新确立,在思想上对佛教教义予以批判,在政治上进行打击,至南宋初,官方限制佛教的发展,除禅、净两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远非昔比。但是,宋代理学的兴盛在很大一部分上也是受到了佛道两家的影响,明道「出入于佛老者十数年,返诸六经而后得之」,不能不说,在很大程度上,宋理学家受佛老的影响深刻。 关键词:佛教理学禅宗 一、简述佛教在隋唐后的发展状况 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思想得到了正统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且形成了对其他思想派别的排斥以吸收过程。东汉以来对于佛教,各代儒学者们对于他的态度是纷繁复杂的。六朝佛教学派成立与发展,隋唐佛教宗派更是如日中天,事实上,面对世俗政权的压力下,佛教始终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为了与中土的传统保持文化一致性,佛教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教义乃至思维模式。《大乘起信论》撰著以后,佛教涅槃佛性学说成为了儒道共同接受的思维理论,借助于《大乘起信论》的体用相即和本觉心性原理对传统文化的吸收,禅宗思想风靡天下,成为思想史上的一大奇迹。①唐代儒家学者刘禹锡目睹禅宗的兴盛,不禁慨叹曰:“儒以中道御群生,罕言性命,故世衰而寝息。”(《刘禹锡集》卷四)然而,面对佛家的强势,儒家站在其本位的立场上对其进行了无情打击。韩愈在其《原道》中甚至提出“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口号,试图以行政强制手段彻底废除佛教,可见,当时佛教对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威胁程度。宋以降,欧阳修、李觏提出“修其本而胜之”,“佛所以为吾患者,乘其缺废之时而来,此其受患之本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王道不明而仁义废,则夷狄之患至矣”(《本论》)。继而周敦颐、张载、二程等人进一步主张,通过“修”儒家学术之本,即从传统儒学中发展出儒家哲学体系,以彻底解决佛、道两家对儒学的威胁。宋明儒学者也并不是要求彻底地将佛学消灭之,以挺立儒家的思想学说。而是,第一、允许佛教存活但在空间上必须给予限制;第二、接续佛教基本精神、基本内容,但是有所删改、有所发挥、有所充实;第三、继续推动佛教的中国式、儒学式、人间化转变;第四、开掘出佛教中的入世、治世观念,以丰富佛教思想内涵和回应社会对佛教只注重出世的质疑;②在宋儒眼中确实佛教义理难以合乎众儒士之担当精神要旨“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同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近思录》) 二、宋明理学家对佛教的批评与实质 宋明理学家普遍以传承儒家正统自诩,以反佛或排佛、批判佛老相标榜,但又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或者直接与寺院僧侣交友往来。 首先、理学家站在儒家正统的立场上,认为佛教有悖于伦理道德、纲常名教。比如二程认为,“释氏之学,于敬以直内,则有之矣。义以方外,则未之有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意思是说,佛教空谈心性而不不论治国平天下,这是 ①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第2页 ②李承贵:《儒士视域中的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第586页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圣才出品】

第7章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 一、天台宗的圆融观 1.魏晋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1)两晋南北朝时期,为佛教得到广泛传播与更好释读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学风、学统。学风有南北之别:南方与玄学结合,重义理;北方以信实为尚,重践行。学派则如上述,体现为不同经论师的不同承传系统。 (2)隋唐时期,国家由分裂走向一统,佛教南北的不同学风与不同经论师的不同学统逐渐走向了融合,佛教与儒、道二学亦已在抗争中日渐互渗。另一些有影响的有经济支撑的寺院,不仅形成了对佛学各具特色的新的诠释与判教系统,而且发展出更加稳定的传法关系。 2.圆融三谛 (1)天台宗 天台宗为释智顗(公元538~597年)所创。天台宗因智顗长期住持的修禅寺位于天台山而得名,又因该宗根本经典为《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而被称为法华宗。 (2)主要经典 ①三大部 《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和《摩诃止观》。 ②五小部 《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音玄义》《观音义疏》和《观无量寿佛经疏》。 (3)教派

天台宗依证见实相的偏圆而将整个佛陀教法判分为“藏”“通”“别”“圆”四教,而自称“圆教”。 (4)圆融三谛 ①性质 天台宗的实相观,属于本体论。 ②主要思想 a.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有“空谛”“假谛”“中谛”三种义谛。 b.三谛不是浅深不同的等级关系,而是平等的相互互融关系。 ③目的 展现“十界互具”和“一念三千”的境界。 a.十界互具 “十界”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互具”是指十界相入相即,并非隔绝不通。 b.“一念三千” “一念”是指众生当下的任何心念。“三千”是从十界互具思想引申而来的。一念是一法,通过十界互具,一念中已具足一百法界,一百法界有三百世间,三百世间有三千如是。 3.性具善恶 (1)强调“具”字。“具”是相对于“现”“生”“含”诸义而言的。 ①“现”“生”是指时间先后,有宇宙论色彩,它确认本无后有。 ②“含”是指空间大小定主次,有本质论色彩,它确认孰本孰末。 (2)“具”的含义

浅谈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史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中国佛教文 学生姓名赵梦楠 学号110510051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专业班级广告设计1102班 指导教师 职称副教授 时间2012年6月10日

浅谈中国佛教文化 粗读了佛教在一些国家的传播史,感觉佛教比任何一种宗教都更能瓦解各种信仰,且不论日本神道宗这种发展不是很成熟的信仰,就连道教这种深入中国人心的宗教,在佛教进来后也不得不分一杯羹给他。尽管当初,道教是将之作为自己的补充,当成是附庸——佛教初来乍到也愿意如此。但后来佛教的发展显然出乎道教的意料,乃至出现了“天下名山僧占多”这种情形。(我很讶于此,这也正是我选这个作为论点的一个动因。) 当然佛教在中国流传也不可避免的更向中国本土文化靠拢而显得世俗化,佛教在各国的发展历程也正是它逐渐世俗化的过程。而在中国,佛教也渐与道教的神灵体系融合——比如众人皆知的观世音菩萨,他的身世说法莫衷一是,而除了佛教自己的解释外,其余都是中国人发挥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说。 那么佛之法,既然是由人传承,它就必然或多或少的受到世俗的影响,可以说佛教传承中的演变就是不可避免的。 一、佛教的始由 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传说出生于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的悉达多·乔答摩(佛教的创始人)经常为人生和生命所困,遂出家四处访学,苦苦思索人类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解脱出来的真理。 悉达多·乔答摩在35岁那年,独自来到尼连禅河边伽耶山下的一棵菩提树下,铺草打坐。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苦思冥想之后,终于在

第四十九天凌晨大彻大悟,找到了真正永恒的解脱之道。后来他成佛之后,便被人们奉为圣人——称“释迦摩尼”,同时也被赋予十大尊号,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如来”,“佛陀”等。 那么佛教对于人世间的基本判定是什么呢?佛陀认为人生很痛苦,就像现在有句流行语“人生就是一个杯具!”一样,佛教给出的认知是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不断循环流转的苦难历程。从生到死,再从死到生,处于“生生不息”的“轮回”之中的“人”是没有办法逃出这种苦难的缠绕,这一生是如此,下一生也就会如此。而这一说法也就是后来中国佛教中主张的“十二因缘”与苦难人生。 佛陀所得出的导致这种苦难人生的根源结论是:人之本心。佛陀觉得,这些苦难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心中的想象。主张人们所看到的一切东西实际上都是“空”,仅仅只是一种现象而已。也就是后来的所谓“色即是空、嗔即是空”等等。 而佛陀所提出的解脱之道——就是我们在《西游记》和《金刚经译本》中所听过的“四谛”。(苦谛、集谛、灭谛以及道谛)。知道这四谛之后自然会有解脱之法,即“戒定慧”三学,以此来对治贪、嗔、痴“三毒”。这就是早期佛陀所创下的佛教的基本理论了。 二、中国佛教的传入 对佛教传入中国也有一段传说——“白马驮经”。相传汉明帝夜间梦见一个金人,顶上有白光,在殿廷间飞行。第二天将此梦告诉朝臣,问他们是吉是凶。傅毅说,梦见的是佛。于是汉明帝派遣郎中蔡和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