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生活第四单元练习题1

哲学生活第四单元练习题1
哲学生活第四单元练习题1

高二哲学第四单元练习

一 .单项选择题

( )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

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 )2.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

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

( )3.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

承认( )

A杰出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人们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

的决定力量

( )4.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

A.社会意识

B.社会存在

C.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的组合

D.实践

( ) 5.创业创新创优是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核心内涵,弘扬“三创”精神,推进“两个率先”,体现了(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是

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

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 )6.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

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

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决定意识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

况的规律 D.发展的观点

( )7、2012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为:正能量、元芳,你

怎么看?、舌尖上、躺着也中枪、高富帅、中国式、鸭梨山大、赞、最美、接地气。这些流行语真实反映并高度概括了一年当中的国内政策举

措、社会重大事件以及百姓关注焦点。这表明( )

A.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 )8.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人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这一对矛

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C.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需要通过

改革来解决

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据此回答8--9题

( )9.强调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①主观必须符合客观②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③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④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 )10.强调干部要“洗脚”,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②一切真知来源于社会实践

③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④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统一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1、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1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

产力状况的原理

( )13.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 )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

B.只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

C.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各种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及与此相

应的各种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的总和

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实施、组织的总和

( )14.合同违约、虚假广告、假冒伪劣等失信现象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影响了经济健康发展。我们要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提高诚信、增强诚心意识,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倡诚信意识,从价值观上表明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④正确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起指导作用

A.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④

( )15.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

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深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每个人的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A. B C. D

( )16.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

来搜集线索材料。这说明了( )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A. B. C D.

( )17、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西部建设和发展需要设置服务岗位;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生活补贴,并在服务期满时为其提供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和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这一计划的设计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 ②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④个人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8.、发展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助于人类社会的道德重建,提升全

球文明水平,改变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犯罪活动猖獗的社会现状,促进人

们建设一个道德昌明,经济发展的人类家园.这说明(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要把握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先进文化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A. B. C. D.

( )19、下列对价值观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

③价值观是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形成的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的《食荔枝》对广东荔枝赞不绝口,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蔡襄的《荔枝谱》却说天下的荔枝,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这说明( ) A.价值判断总是有主观性 B.“趣味无商量”,美食评鉴没有客观标准

C.两者的评价都受到乡土观念的影响,把自己家乡的荔枝说成是最好的

D.价值判断是有阶级性的,蔡襄是奸臣,所以不能客观看待广东荔枝的价值

( )21、“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受;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段话说明( )

A穷人和商人们缺少审美观念 B.社会地位和需要不同,导致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

C.因人而异,并无具体标准 D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的人不可能有相同的认识

( )22、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能乘坐“神舟”七号飞船顺利上天的客观条件是( )

①天生聪慧且学习勤奋 ②具有奉献精神和顽强毅力 ③家人的充分理解和全力支持

④我国具备相当的综合国力 ⑤我国拥有掌握先进航天科技的航天人队伍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 )23、据报道,著名歌手丛飞,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累计捐献款物达300多万元,而自己生病却拿不出足够的住院费。他生前立下遗嘱,捐献角膜,奉献出最后的爱心。丛飞的事迹之所以深

深地感动国人,是因为他( )

①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 ②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否定了自我价值

③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肯定了自我 ④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否定了自我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③

D.②④

( )24.《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公布以后,许多评论将其称作套在公务员头上的一个“紧箍咒”。但也有人说,其实,这个“紧箍咒”也是“安全网”。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 )

A.人们认识事物角度的不同、立场不同,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公务员要依法履行职责,不能行政不作为、乱作为

D.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 )25、一位领导同志指出,领导干部应该有“两情”:对人民要有感情,对工作要有激情;要通过“两情”转变“两风”体现了( ) A.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B.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价值观

C.人们的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

D.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6、同样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这说明( )

A.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B.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C.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 D.对同一事物很难作出正确评价

( )27、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因为( )

① 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创造价值② 一个

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对社会的贡献越大③人只有在劳动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④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的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28.李商隐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李商隐死后,崔任曾作《器李商隐》诗:“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怀未曾开。”并指出李商隐这匹“良马”腿脚屈曲,步履维艰,是因为不遇其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实现人生价值,关键是提高自身素质

B.实现人生价值,关键是要具备良好的外界条件

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

D.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 )29.一种商品的广告语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句广告语启示我们

A.个人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B.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C.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必然抹杀人的个性发展

D.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 )30.“忠孝”是儒家传统的核心要义之一。在封建的等级社

会,“忠孝”往往意味着效忠皇上或儿子无条件服从父亲。但在今

天,“忠”多指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孝”也不是“愚孝”,而是地位平等下的法律和道德义务。“忠孝”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表明A.经济利益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因人而异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

( )31.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当前,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这是因为它:①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②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④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标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人民网曾就《您怎样看待“禁止免费提供塑料袋”?》这一问题进行了问卷,结果有38%的人支持,认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有57%的人反对,认为这样会造成不便。这一调查结果表明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评价不同②利益出发点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评价不同③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8、.材料: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发展应该也有好坏和真假之分,区分标准就是科学发展观。只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

展,才是真正值得赞美的发展。让百姓得到实惠、让百姓满意,是发展的根本。

结合材料运用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发展如何以人为本?(7分)

38、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分):

②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分)。

③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要做到科学发展,要让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要让发展真正体现人民的利益,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3分)。

39、1978 年,安徽省小岗村的18 位农民,按下了18 个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一改革被认为是1952年全国完成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之后的农业生产力的第二次大解放。从1978 年到2007 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34 元增加到4140 元,全国农产品彻底告别了短缺时代,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请根据材料写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

39、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3分)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要求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局势的发展要求农村经济体制必须改革。(3分)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小岗村农民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表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分)

40、.2010年1月18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农村改革,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

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协调推进城乡改革,才能激发农村自身活力,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联系材料回答: 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分析,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原因。(9分)

40、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3分)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深化农村改革,就是要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而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活力。(6分)

41、材料: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样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村官”小杨在乡村的精彩人生给我们的启示。

41、⑴小杨在做“村官”的实践中,不仅使该村的社会风气好起来,村民的钱包鼓起来,自己也得到了好评,表明人只有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

⑵小杨的精彩人生离不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也离不开村民的

共同努力,表明人的价值只能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⑶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做“村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乡村建设作出了贡献,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42、材料一:森林是“大自然的总高度室”,但由于各种原因,世界上每年毁掉大量的森林,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当前,世界森林覆盖率约为30%。

材料二:在森林资源方面,我国是一个覆盖率低、人均林地少的国家。现在我国森林覆盖率还不到20%,目前,我国加大了保护森林的力度。经过试点,我国投资962亿元,涉及17个省市的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已启动。长江上游、黄河中下游的9亿多亩森林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4.95亿亩森林将切实得到保护,预计新森林面积1.3亿亩。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哲学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42、(1)①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否则整个生态环境会遭到破坏。

②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利用自然,又要保护自然;

(2)为了很好地发挥森林“总调度室”的作用,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说明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依据。

42、(2)我们应坚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当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和问题决定了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够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③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认识了环保的重要性,从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高二哲学第四单元练习参考答案

选择题:

1C.2.A 3.D 4.D 5.D 6.C 7.D 8. 9.C 10.B 11 B 12.C 13.C 14.A

15.C

16.D 17.B 18.C 19.B 20. B 21.D 22.A 23.A 24.B 25.B 26.B 27.A 28.D 29.C 30.B

31.D 32.C 33.B 34.B 35.C 36.A 37.D

38、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分):

②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分)。

③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要做到科学发展,要让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要让发展真正体现人民的利益,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3分)。

39、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3分)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要求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局势的发展要求农村经济体制必须改革。(3分)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小岗村农民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表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分)

40、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3分)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深化农村改革,就是要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

经济基础的部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而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活力。(6分)

41、⑴小杨在做“村官”的实践中,不仅使该村的社会风气好起来,村民的钱包鼓起来,自己也得到了好评,表明人只有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

⑵小杨的精彩人生离不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也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努力,表明人的价值只能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⑶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做“村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乡村建设作出了贡献,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42、(1)①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否则整个生态环境会遭到破坏。

②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利用自然,又要保护自然;

(2)我们应坚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当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和问题决定了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够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③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认识了环保的重要性,从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最新《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练习题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48分) 1、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催生着人们观念的更新。“笑不露齿,行不摆裙”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矜持因素,被时下“想唱就唱,我最闪亮”的观念所取代,当代青年更倾向于张扬个性,展示自我。这表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D.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漫画所蕴含的哲理有( ) ①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物质原因②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矛盾各 有其特殊性③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社会意识和社会存 在如影随形 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 3、“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 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我国的计生政策改革,经历了从“单独二孩”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的过程,其哲学依据是( )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更新②计生政策改革必然从量变开始 ③社会实践推动计生政策的发展④政策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近十年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下图所示的这一变化有利于( )①解决市场调节失灵问题②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③优化政府管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④促进上 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宪法宣誓制度, 各级人大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一府 两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都要进行宪法宣誓。从唯物史观看,推进依宪治国的哲学依据是 ①社会存在具有客观物质性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生活与哲学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测试题 命题人:李正 试卷说明: 1.考试范围:《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2.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3.本试题由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组成 第I卷(选择题) 一、每道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道题2分,共60分。 1. 在现实生活中,鸡生蛋,蛋生鸡。但若是要追问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一问题时,有人认为先有鸡,有人认为先有蛋,还有人认为鸡和蛋具有同样的遗传物质基础,二者在地球上的出现无所谓先后。当人们对世界“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就会形成他对世界一定的总的看法和观点,这种看法和观点 ( ) ①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②属于世界观范畴③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④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2. 有人认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有人认为,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这两者 ( ) A.是矛盾的,因为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头 B.是矛盾的,因为对实践的追问未必都是哲学 C.不矛盾,前者是从本源来说的,后者是从获取方式来说的 D.不矛盾,说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是因为认识在不断发展 3.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益”。这说明( )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 ③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④哲学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③④ 4.“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两句话共同说明了哲学的() A.内涵 B.起源 C.任务 D.性质 5.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每个人皆有他自己的尊贵之处,只是不去思考罢了)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丰富。哲学是我们品味人生的开始。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要( ) A.正确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测试题及 答案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测试题 试卷Ⅰ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2、“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3、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深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 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③每个人的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 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A.①② B.②③④ .①③ D.①②④ 2009年3月27日至28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动员会议在北京召开。回答4—5题: 4、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指导我们不断取得改革开放的新胜利。这一论述主要体现了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道理 B.社会历史由人的目的决定的道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5、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看,我国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哲学依据是 A.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D.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务院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地方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回答6—8题: 6、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卷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卷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卷试卷Ⅰ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C.社会 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2、“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 的意识 3、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深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 具有反作用③每个人的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取决于他们 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2009年3月27日至28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动员会议在北京召开。回答4―5题: 4、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指 导我们不断取得改革开放的新胜利。这一论述主要体现了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道理 B.社会历史由人的目的决定的道理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5、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看,我国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哲学依据是 A.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D.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务院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地方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回答6―8题: 6、政府机构改革是 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主要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 7、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哲学”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出自古希腊。它是由“爱”和“智慧”组成的,意思是爱智慧。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人人都有 B.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C.真正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真正统一 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回答2-3题 2、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智慧。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A.懂哲学的人不会犯错误B.哲学智慧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 C.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D.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富兰克林的经历告诉我们,低姿态是一种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启示我们 A.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 B.任何哲学都给人以智慧,使人更聪明 C.不懂哲学的人,就无法生存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 5、马克思说:“哲学不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在物质世界之内B.生活处处有哲学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哲学可以给人们带来智慧 6、哲学是 A、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C、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7、对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A.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8、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上述材料体现了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题

《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选择题: 1.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当前,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这是因为它: ①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②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④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2.在人口问题上,过去一些地方“越穷越生,越生越穷”,陷入了恶性循环。而计划生育搞得好的地方,则出现了“少生快富奔小康”的良性循环。这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着事物发展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3.“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学习可以成就未来。”这句话告诉我们: A.理论对社会和个人的进步起推动作用 B.实现人身价值需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 C. 人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客观规律性 D.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4.十七大号召我们要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观,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①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 ②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意识对物质起促进作用 ④正确的价值观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④ D.①②④ “闯关东”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电视剧《闯关东》,以其美学品位和历史品位所产生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征服了上亿观众,是一部既养“眼”更养“心”的精品力作。回答5--6题。 5.《闯关东》之所以吸引观众,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弘扬了艰苦艰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

哲学生活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一、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1、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表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动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2、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落后于或超前于社会存在。 【原理内容】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2、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反对唯心史观。 注意: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地位: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生产关系一定要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原理内容】1、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4、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原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注意:如果材料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如果材料涉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途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4第四课

《南水北调》 (刘铁军摄) 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短暂中寻找生命的永恒。哲学让我们参悟宇宙,体悟人生。哲学让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凭借主观能动性,人类在实践中将开启一个意义的世界,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四课探宄世界的本质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4.1世界的物质性 4.1.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看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上帝在第四天造出了太阳.月亮和星星 《圣经·旧约·创世记》上 说,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 夜,第二天造出了空气和水,第 三天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第 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 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 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天地 万物都造齐了,第七天就被定为 休息日。 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 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 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 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古希腊哲学家在激烈地争论:世界的本原是水.是火.还是其他? 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⑴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 、“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⑵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哲学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测试题 第一卷(选择题共60分) 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所选答 案填答案卡上。每小题2分,共60分。 1、谚语:当一扇门对你关闭时,另一扇窗也为你开启。这一谚语符合 ( ) A.二元论 B.重点论 C.实践论 D.两点论 2、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 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 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 ( )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画家通过对水、墨等物质材料的加工、组合,创作美术作品,表现 个人内心世界。这表明,美术作品的创作是( ) ①创造物质材料新的必然联系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②建立系统和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赋予作品以精神内涵 ③建立物质材料之间的具体联系,以表现内心世界的主观联系  ④依据物质材料的固有联系,建立作品与内心世界的具体联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下列关于发展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任何事物都经历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B.发展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状态和性质的改变 C.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 D.发展标志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 出艰辛。”该诗蕴涵的主要哲理是( ) A.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

的性质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结合 D.严冬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6、当今,各地城市建设除了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还注重展现个性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这种城建思路体现的哲理是(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7、“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图”(如右图),该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 )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既包括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和完全均衡,有时候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候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既由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又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4.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提东社会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阻碍社会前进。 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9.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测试题 命题人:李正 试卷说明: 1. 考试范围:《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2. 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 3. 本试题由第I 卷和第II 卷两部分组成 第I卷(选择题) 一、每道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道题2分,共60 分。 1. 在现实生活中,鸡生蛋,蛋生鸡。但若是要追问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一问题时,有人认为先有鸡,有人认为先有蛋,还有人认为鸡和蛋具有同样的遗传物质基础,二者在地球上的出现无所谓先后。当人们对世界“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就会形成他对世界一定的总的看法和观点,这种看法和观点( ) ①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②属于世界观范畴③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A. 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③④ 2. 有人认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有人认为,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这两者( ) A. 是矛盾的,因为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头 B. 是矛盾的,因为对实践的追问未必都是哲学 C. 不矛盾,前者是从本源来说的,后者是从获取方式来说的 D. 不矛盾,说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是因为认识在不断发展 3.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益”。这说明( )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③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④哲学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 ①④ B.①② C ?②③ D.③④ 4. “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两句话共同说明了哲学的 () A. 内涵 B. 起源 C. 任务 D. 性质 5.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每个人皆有他自己的尊贵之处,只是不去思考罢了) 只要养成 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丰富。哲学是我们品味人生的开始。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要( ) A. 正确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 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D.发挥哲学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6. 哲学是遭人误解最久、最深的一门学问。可以说它不是科学,也可以说它是最抽象的科学。这 句话中前后两个“科学”分别是指( ) A. 具体科学朴素的、零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具体科学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之科学 D.现世的智慧,文化的活动灵魂科学之科学 7. 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哲学不能带来钱”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势。一位著名哲学 家揶揄地说:“当年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如今则出现了‘贫困的哲学’。但事实证明一个轻视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教案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第一课时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在知识体系上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围绕联系的观点,教材介绍了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 教材内容共设三目,第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人际交往是个人身心健康的需要→人际交往是实现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必经之路。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不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实现自身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二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客观的。最后得出结论: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要把握事物的客观联系。第三目的逻辑顺序是:人际关系无处不在→要从社会普遍联系中考察人和认识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学情简要分析 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基层工作,工作环境中要处理的人际交往较多。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本单元唯物辩证法观点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生渴望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逃避、激化矛盾等问题。(结合专业分析略) ●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能举例说明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能说出联系的含义,能识别普遍联系、客观联系,能描述自身的人际交往并识别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角色;能举例说明世界在联系中存在、人生在联系中发展。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确立联系的观念,树立整体意识、集体意识,乐于交往。 3.运用目标:能使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活实例,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分解复杂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定位,融入集体生活,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 【生活情境启迪】 团队合作游戏:无敌风火轮 1.道具要求:报纸、胶带 2.场地要求:在教学楼前的空旷场地 3.游戏时间:10分钟左右 4.项目规则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既包括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和完全均衡,有时候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候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既由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又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4.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提东社会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阻碍社会前进。 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9.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检测2

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检测2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检测二 一、在下列各题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最符合题意的答案。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 ) A.是否全面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D.是否承认事物的质变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3.2006年5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之问有一张统一的消费维权网,消费者在任一城市遭遇消费纠纷,在事发地或回居住地投诉,工商部门都会及时处理。长三角异地维权网络早于2004年3月已正式启动,在上海、扬州、镇江等15个城市建立消费异地救济制度,并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共享、“12315”维权网 络连接等方面展开系列合作。这表明 ( )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无法改变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都是通过人类的活动实现的 D.网络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4.2006年5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要充分运用人民政协独特的优势,发挥人民政协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中国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都离不开统一战线,离不开多党合作,离不开发扬民主。人民政协开展这三方面的工作,其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都不可替代的。人民政协的作用不可替代说明 ( ) A.整体决定部分,统率着部分 B.关键的部分有时对整体功能的发挥起决定作用 c.部分是事物发展的局部和各个阶段

第40套题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检测解析版

第40套题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检测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A.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物质决定意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2.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这表明,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 A.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B.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C.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D.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易卜生在给朋友白兰戴的信中说:“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办法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这表明() A.人生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个人素质的提高 B.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C.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依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D.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4.同学们给下图所示的公益广告草拟了几个主题,其中最贴切的是() A.促进系统优化,实现污水净化

B.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 C.事物都在变化、发展,要有创新思维 D.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到科学发展 5.“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做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鲁黎的这首《泥土》所蕴含的哲理是() A.肯定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 B.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 C.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去实现人生价值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6.下列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④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7.“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十公分的距离”,“多一点分享,对别人来说,就多一分温暖”,“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公益广告是奥运文化的一大亮点,朗朗上口的广告语悄然给人们的言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发展之中 B.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8.近年来,许多省不断加快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技工教育发展势头强劲。许多大中专毕业生选择到技校“回炉再造”,期望学到一技之长后再重新创业。从哲学上看,上述材料启示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 ②以自我创业为主 ③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做到德才兼备

哲学生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练习题

2012哲学生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练习题 1、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 A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我国的改革开放,主要内容就是变革生产关系。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国营企业一统天下到合营、三资、私营企业遍地开花,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这些事实表明( D ) A、我国的生产关系是由党和国家的政策决定的 B、人类社会是按照人的愿望变化发展的 C、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才能取得成功 3、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C )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4、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这是因为( C ) A、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矛盾 C、通过改革可以促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D、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5、舒婷在《人心的法则》中写道:“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生?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这段诗所包含的哲理是( C ) A、价值实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 B、人的价值是永恒的 C、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D、价值选择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完整版)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生活与哲学课题练习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选择题 1.“第六态”物质的发现是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之一。而人们过去只知道气态、固态、液态、等离子态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等五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从哲学上看,物质“第六态”的发现表明() A.物质世界的演进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发达程度 B.人类的认识能力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提高 C.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世界的本原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2.当布鲁诺因传播“日心说”而被处死的时候,熊熊烈火中的他仍不停地高呼:“就在这一刻,地 球还在转动啊!”地球还在转动,这说明()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008年8月份以来,湖南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和重大干旱,截至8月9日8时,湖南省实施人工 降雨,使得地面降水累计增加2.53亿立方米,为有效缓解全省旱情、防旱抗旱减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材料说明,人类产生后()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意识影响 B.人的意识决定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意识支配 D.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4.如果人工降雨的天气条件不具备,向天空中撒入再多的催化剂,都无济于事。这告诉我们() A.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规律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D.人类是不可能战胜自然界的 5.我们应该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6. 2008年8月5日中科院专家陈挺恩表示,喜马拉雅山目前仍处于隆升的过程之中,然而这并 不意味着它肯定会越来越高。珠峰未来的高度取决于珠峰隆升的速度和风化的速度谁快谁慢,如果风化快过隆升,那么珠峰无疑就会变矮,而如果隆升速度快过风化过程,那么世界第一高峰还会长高。这说明() ①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运动是有规律的④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界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人工降雨的天气条件主要取决于云中过冷水含量和冰晶浓度,一般要求层状云云厚大于1.7公里,积状云云高在6~8公里时才能作业。湖南人工降雨主要抓住了热带风暴“帕布”和“蝴蝶”过境湖南的机会实施的。这说明() A.人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B.尊重客观规律是人工降雨成功的前提 C.人可以通过认识和改变规律,使自然界为人类造福 D.人类活动阻碍着自然界的客观发展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试题

《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选择题: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07年经济工作,在总体部署中要做到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把握大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关注民生,积极稳妥、留有余地。材料中的统筹兼顾是指 A.坚持重点论,着重抓主要矛盾 B.重视事物的量变,坚持适度原则 C.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D.坚持两点论,注意处理好次要矛盾 2.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注重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论断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永恒变化发展的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 D.民族构成世界,世界离不开民族 3.为了方便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自由迁移,青藏铁路的多处路段都采用了架桥的设计,修建了野生动物的专用通道,并在施工中尽量保持青藏高原的原生态地貌。这些措施: ①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②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③说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④说明发挥主观能动

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有人大代表将城市和农村比喻为人的两条腿。现在农村这条腿短,不补齐这条短腿,就要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A.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B.部分对整体具有制约作用C.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5.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的哲学依据是: A.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执政为民 B.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D.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推进国家各项事业的法制化、规范化 6.我国古代“文彦博数豆”的故事,说的是他小时候准备了两个罐子,做了错事就放黑豆在罐中,做了好事就放红豆,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的数目,日积月累,黑豆越来越少,红豆越来越多。长大后,文彦博成了宋朝的一代名相。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要自觉改造客观世界 7.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每发射一次,就前进一步。这就是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这说明: ①意识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