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化学专题练习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反应

(完整版)化学专题练习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反应
(完整版)化学专题练习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反应

NaOH 浓溶液

CO 2

a

b

。 玻璃广口瓶

NaOH 浓溶液

CO 2②

NaOH 浓溶液

CO 2 。 小气球

探究题专题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

1、化学课上,老师将CO 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后者没有明显现象,CO 2和 NaOH 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甲、乙两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A 、B 两个实验来验证,观察到现象是:装置A 软塑料变扁,装置B 活塞向上运动。 (1)甲同学认为这两个实验都可行,其反应原理都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为 。

(2)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使容器内压强变小的原因是CO 2与NaOH 反应,还是CO 2溶于水,甲同学认为可以补充一个实验来回答该问题,该实验是 。 (只利用A 装置――矿泉水瓶进行)

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CO 2和NaOH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b 。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① 。实验③ 。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 2与NaOH 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

(5)小余同学又补充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我来帮他完成: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1

CO2和NaOH

确实发生了

化学反应

(6)请你再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原理的实验来证明并检验C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了

Na2CO3,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填入下表: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3.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的现象,有些化学反应必须借助一定的装置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时,某校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单描述上述四种装置中的实验现象: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四种实验设计所依据的共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变

化。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 (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CO

NaOH

2

CO2

溶液

⑴请根据上图实验装置和下表的操作方法,将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入下表中:

所选

操作方法实验现象

装置

A 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水中试管内的液面略有上升

B 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

C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

D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锥形瓶

E 将胶头滴管中氢氧化钠溶液挤入烧瓶

F 将分液漏斗中氢氧化钠溶液注入集气瓶中

⑵若再分别向A、B装置的烧杯中滴入少量氯化钙溶液,将会看到的现象是:

A:;B:。

5.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

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右

图所示),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A.温度差B.重力差C.压强差D.浮力差

(2)第二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也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A现象为,B现象为,

C现象为。

(3)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

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

(4)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第一组同学滴加 ,现象为;第二组同学滴加 ,现象为。他们虽然看到的现象不同,但都可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6.为了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A、B两同学分别设计了探究实验的方案。A同学的实验方案和课本上一样,是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如图甲所示。B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按图乙进行实验,观察小花颜色变化。

图乙

图甲请你对

A、B两同学

的实验探究

方案进行评

价:

①哪个同学的方案更合理:______________,方案合理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

②图甲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 ____ __。

③图乙中第(Ⅰ)(Ⅱ)步骤的目的是说明:。

④图乙中步骤(Ⅲ)的现象是:

⑤若将图乙步骤(Ⅳ)已经变色的小花从集气瓶中取出,再放到装有浓硫酸的烧杯中有空塑料板上(如右图),一段时间后,现象

是:。

计算题

1 相同质量的CO与CO2.它们所含的O元素质量比(),含向同C元素的CO与CO2质量比()

2一包C粉与CUO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没变,那么该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答案

1.(1)CO2+2NaOH=Na2CO3+H2O

(2)或做个对比实验:取两个同样大的矿泉水瓶充满CO2后,注入同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盖上瓶盖振荡,比较两矿泉水瓶变瘪的程度等;(也可图示)

2.(1)a烧杯;b胶头滴管(或滴管)

(2)实验①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形成水柱;实验③小气球胀大

(3)矿泉水瓶(或其它合理答案);矿泉水瓶变瘪或向内凹进

(4)NaOH溶液中有水,CO2又能溶于水且和水会反应,究竟是CO2溶于水或和水会反应使气压减小的结果?还是CO2与NaOH反应使气压减小的结果?

(5)有气泡产生(实验步骤方法: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再逐滴加入稀盐酸)

(6)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将CO2通入NaOH溶液后)滴入CaCl2溶液(或石灰水Ca(OH)2溶液或BaCl2溶液或Ba(OH)2溶液……);或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稀盐酸;表明CO2与NaOH反应生成了Na2CO3

3、(1)A:溶液进入试管内B:反应后烧杯内的水会倒吸到锥形瓶中C:挤压滴管内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小气球会胀大D:挤压滴管内的氢氧化钠溶液后,会形成喷泉。

(2)因二氧化碳被吸收,盛有二氧化碳的容器内的压强减小,与外界大气压形成压强差。

(3)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说明有碳酸盐存在,证明二氧化碳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4.⑴B.试管内的液面明显上升;C.水槽中的水倒吸入烧瓶中;D.盛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内的长导管口有气泡产生;E.烧瓶内形成喷泉。F.瓶内小气球会胀大。

⑵A:无明显的现象变化;B:产生白色沉淀。

5.(1)C (2)A现象:塑料瓶变瘪了,B现象:鸡蛋进入(或部分进入)瓶中,C现象:气球胀大。(3)CO2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消耗了CO2;(4)稀酸,冒气泡;CaCl2溶液(含Ca2+或Ba2+的溶液均可),产生白色沉淀。(两种方法不分先后)

6.(1)B同学的方案合理;(2)B同学进行了几个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小花颜色的变化可以说明:紫色石蕊变红不是水的作用,也不是二氧化碳的作用,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的结果。

附其它装置: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第3课时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学习目标】 1. 知道Al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及本质,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2. 学会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新知导学】 一、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铝与强酸和强碱的反应 【归纳总结】 (1) 铝是一种典型________ 金属,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其反应中都有___________ 生成,反应的还原剂都是________ 。 (2) 在铝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中,铝元素的化合价都是由________ 价变为 _______ 价,当1 mol铝分别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都产生__________ m ol氢气。 【活学活用】 1. 在铝制易拉罐中收集满 CO气体,然后向其中倒入 10 mL浓NaOH溶液,并迅速用胶带将 易拉罐口封住,能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易拉罐突然变瘪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可以观察 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解释易拉罐变瘪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解释后一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反应过程中的两个离子方程式: 2. 铝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当两个反应放出的气体在相同状况下体积相 等时,反应中消耗的 HCI和NaOH物质的量之比为() A. 1 : 1 B. 2 : 1 C. 3 : 1 D. 1 : 3 二、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 .化学方程式是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式子,它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在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子种类和数目守恒。在化学方程式中,可反映出物质的质量关系、粒子数目关 系、物质的量关系等。 例如:2Na + 2H2O===2NaCHHf f 质量之比46 g 36 g 80 g 2 g 计量数之比 2 ____ ____ ______ 扩大NA倍 2 2 ______________ _______ 物质的量之比 2 mol _______ ___ ______ 结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_____________ 之比,等于 _______ 之比,在同一条件下也等于_________ 之比。 2 ?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步骤 将已知物珅址转化旳物炳的址 过听求物黄的WWJ 写出榕摊的北学方程式 柱有蛉狗匪的化学武下而标岀(2如帯和梢U戢 科iiH匕例或 摆据比例_<<榊 简明地育岀答案 例如:2Na + 2H2O===2NaOH + HH 2X 23 g 2 mol 2 mol 22.4 L n(Na) n(H2O) n (NaOH) V(H2) 2 X 2 3 g 2 mol 2 mol 22. 4 L 则有= = =

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

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教学目标 1. 认识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并掌握反应的实质。 2. 了解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和特性,从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内容 【探究实验】 在 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 5 mL盐酸和 5 mL NaOH溶液,再分别放入一小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观察现象。 (1)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2Al+6HCl=2AlCl3+3H2↑2Al+6H+=2A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2Al+2OH-+2H2O=2AlO2?+3H2↑ 偏铝酸钠

(2)比较这两个反应的异同 相同:铝的化合价升高,变成 +3价,失去电子,铝作还原剂。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转化成 H2。 不同:作氧化剂的物质不同。 (3)铝的特殊性 铝既能跟酸反应产生氢气,又能跟强碱反应产生氢气。 【拓展】 铝与强碱溶液反应的实质 铝和强碱溶液反应(必须是强碱,如NaOH溶液、KOH溶液),不是铝直接和碱反应,而是铝先和强碱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然后氢氧化铝再和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 反应过程如下: 2×3e- O = 2Al(OH)3+ 3H2↑ 2 Al(OH)3+ NaOH = NaAlO2 + 2H2O - 总反应式:2O+2NaOH = 2NaAlO2 +3H2↑ +4H2O 在此反应中,Al是还原剂,H2O是氧化剂,而不是NaOH.NaOH起的作用只是使生成的Al(OH)3溶解,促进Al和H2O的氧化还原反应.由于弱碱如氨水无法使Al(OH)3溶解,所以Al不能在弱碱中发生反应. 上式可简写为:2Al + 2NaOH + 2H2O =2NaAlO2 + 3H2↑. 【思考】 铝制餐具是否适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盛放酸性和碱性的食物?为什么? 日常生活中,如果用铝锅烹饪,哪些食物会导致铝过量溶出? 知识总结 ①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②金属通性:金属的化合价从0价升为正价,金属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正因为多 数金属单质有较强的还原性,所以自然界中多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只有少数极不活 泼的金属如金等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

10.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学校报名号姓名成绩 四川省二〇一五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化学学科实验操作试题(十)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考试时间:10分钟) 一、实验目的: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并通过实验证明碳酸不 稳定,受热易分解。 二、实验用品: 试管(Ф15 mm×150 mm)2支、试管架、试管夹、酒精 灯、饮料管、火柴(放表面皿上)、试管刷、盛放废弃物 的大烧杯、抹布。 蒸馏水(盛于烧杯中,贴标签)、石蕊溶液(盛于滴瓶 中)、稀盐酸(盛于细口瓶中)。 三、实验步骤: 1.检查仪器、药品。 2.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蒸馏水,再分别滴加几滴石蕊 溶液,振荡。 3.向一只试管加入1~2 mL稀盐酸,另一只试管吹入呼出的二 氧化碳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4.将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至沸腾,观察实 验现象。 5.向监考教师报告实验现象,并得出实验结论。 6.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学校报名号姓名成绩 四川省二〇一五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化学学科实验操作试题(十)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一、实验目的: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并通过实验证明碳酸不 稳定,受热易分解。 二、实验用品: 试管(Ф15 mm×150 mm)2支、试管架、试管夹、酒精 灯、饮料管、火柴(放表面皿上)、试管刷、盛放废弃物 的大烧杯、抹布。 蒸馏水(盛于烧杯中,贴标签)、石蕊溶液(盛于滴瓶 中)、稀盐酸(盛于细口瓶中)。 三、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实验步骤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分值得分 1.检查仪器、药品按实验用品清单清点、检查实验用 品(1分) 1分A.每次均正确启开试剂瓶,瓶塞倒

2.向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约5 mL 蒸馏水,再分别滴加几滴石蕊溶液,振荡放于桌面上。倾倒完毕马上盖好瓶 塞(0.5分) B.手持试剂瓶、试管操作均正确 (1分) C.倾倒液体操作正确,且适量(取 量超过试管容积1/3以上不得分) (0.5分) D.胶头滴管吸取和滴加液体操作正 确,且无明显超量(1分) E.振荡动作正确(0.5分) 3.5分 3.向一只试管加入1~2 mL稀盐酸,另一只试管吹入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启开试剂瓶,瓶塞倒放于桌面上。倾倒液体操作正确,且适量,倾倒完毕,立即盖好瓶塞 (操作错误扣第二步相应分,未按要求吹入二氧化碳,后继4、5步骤最多得2分) 4.将吹入过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至沸腾A.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套入,夹在 离试管口约1/3处(1分) B.先预热,试管倾斜约45°(1分) C.加热时用外焰。试管口不向着 自己和别人。加热到液体沸腾,且 有防止液体爆沸的移动动作。加热 完毕,用灯帽盖灭酒精灯(1.5 分) 3.5分 5.向监考教师 报告实验现象,并得出实验结论能正确地描述实验现象,得出正确 的实验结论(1分) 1分 6.清洗仪器,整理复位洗净仪器、整理复位,擦净桌面 (1分) 1分合计10分 监考教师确认成绩学生签字

《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 (2)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探索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 通过实验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两种基本反应类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两瓶饮料:一瓶普通饮料,一瓶碳酸饮料。打开两瓶饮料。 观察现象并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学生回答:普通饮料打开没有现象,碳酸饮料打开瓶盖瞬间汽水会喷出来。碳酸饮料里面有二氧化碳,打开瓶盖二氧化碳带着饮料喷出来。

教师总结:碳酸饮料里面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环节二:讲授新课 1.探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操作】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实验现象】瓶体变瘪。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使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因而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瓶子压瘪了。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教师总结补充】在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会溶解的更多。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就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瓶内压强降低,CO2溶解度降低,所以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2.活动与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实验操作】将汽水瓶中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现象。再加热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现象1: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现象2:溶液又变紫 【实验分析】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 环节三:巩固提高 3.反应类型 教师引导:观察以上两个方程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 教师总结: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

① 浓溶液 ② ③ 浓溶液 探究题专题1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 1、化学课上,老师将CO 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后者没有明显现象,CO 2和 NaOH 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甲、 乙两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A 、B 两个实验来验证,观察到现象是: 装置A 软塑料变扁,装置B 活塞向上运动。 (1)甲同学认为这两个实验都可行,其反应原理都可以用化学方程 式表示为 。 (2)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使容器内压 强变小的原因是CO 2与NaOH 反应,还是CO 2溶于水,甲同学认为可以补充一个实验来回答该问题,该实验是 。 (只利用A 装置――矿泉水瓶进行) 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CO 2和NaOH 是否发生反应时,小明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b 。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① 。实验③ 。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 ,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 2与NaOH 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

(5)小余同学又补充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我来帮他完成: (6)请你再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原理的实验来证明并检验CO2和NaOH溶液 反应生成了Na2CO3,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填入下表: 3.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的现象,有些化学反应必须借助一定的装置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时,某校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单描述上述四种装置中的实验现象: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四种实验设计所依据的共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 有明显的现象变化。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 (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试图

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经典例题及解析

双基限时练(十二)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基础强化 1.把下列金属投入0.1 mol/L盐酸中,能发生反应且反应最剧烈的是( ) A.Cu B.Fe C.Mg D.Al 解析由金属活动顺序表可知,Fe、Mg、Al能与盐酸反应,而Cu不与盐酸反应,金属越活泼与酸反应越剧烈,在Fe、Mg、Al中,Mg最活泼,反应最剧烈。 答案 C 2.除去镁粉中的少量铝粉,可选用( ) A.硫酸B.氢氧化钠溶液 C.水D.盐酸 解析铝与NaOH溶液反应而镁不与NaOH溶液反应,可以除去。 答案 B 3.等质量的钠、镁、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H2的质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Al、Mg、Na B.Mg、Al、Na C.Na、Mg、Al D.Na、Al、Mg 解析因足量的盐酸与等质量的金属反应,则金属完全反应,根据电子守恒,等质量的Na、Mg、Al产生H2的质量由大到小应为Al、Mg、Na,也可根据化学式计算。 答案 A

4.有关Al与NaOH溶液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l是还原剂,NaOH及H2O均是氧化剂 B.还原产物是H2,且由H2O还原所得的H2与由NaOH还原所得的H2物质的量之比为2:1 C.反应中NaOH是氧化剂,NaAlO2是氧化产物 D.此反应中,只有水是氧化剂,NaOH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解析在Al与NaOH溶液反应中,铝是还原剂,水是氧化剂,NaOH 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NaAlO2是氧化产物,H2是还原产物。 答案 D 5.金属钠着火,能用来灭火的是( ) A. 水 B. 湿抹布 C. 泡沫灭火器 D. 干沙 解析钠与水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且有可燃气体H2产生,不可用水、湿抹布、泡沫灭火器灭火。 答案 D 6.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将钠投入到CuCl2溶液中: 2Na+Cu2+===Cu+2Na+ B.Na与水反应: Na+2H2O===Na++2OH-+H2↑ C.铝和NaOH溶液的反应: 2Al+2OH-+2H2O===2AlO-2+3H2↑ D.铁屑与硫酸的反应: 2Fe+6H+===2Fe3++3H2↑

化学专题练习-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反应

NaOH 浓溶液 ① CO 2 a b 。 玻璃广口瓶 NaOH 浓溶液 CO 2② ③ NaOH 浓溶液 CO 2 。 小气球 探究题专题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 1、化学课上,老师将CO 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后者没有明显现象,CO 2和 NaOH 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甲、乙两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A 、B 两个实验来验证,观察到现象是:装置A 软塑料变扁,装置B 活塞向上运动。 (1)甲同学认为这两个实验都可行,其反应原理都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为 。 (2)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使容器内压强变小的原因是CO 2与NaOH 反应,还是CO 2溶于水,甲同学认为可以补充一个实验来回答该问题,该实验是 。 (只利用A 装置――矿泉水瓶进行) 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CO 2和NaOH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b 。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① 。实验③ 。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 2与NaOH 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 (5)小余同学又补充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我来帮他完成: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1 CO2和NaOH 确实发生了 化学反应 (6)请你再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原理的实验来证明并检验C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了 Na2CO3,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填入下表: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3.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的现象,有些化学反应必须借助一定的装置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时,某校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单描述上述四种装置中的实验现象: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四种实验设计所依据的共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变 化。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 (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稀 盐 酸 ( 通 CO 溶 液 ) NaOH 溶 液 2 CO2 溶液

铝与碱的反应

铝与碱的反应 实验演示 在两个试管里各放入大小相近的铝条,然后分别注入2~3mL 的NaOH容液和KOH溶液,稍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铝条中注入NaOH或KOH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后,都有气体放出。 实验结论在两个试管里各放入大小相近的铝条,然后分别注入2~3mL 的NaOH容液和KOH溶液,稍加热,观察现象。 铝条表面氧化膜与铝都与强碱反应,铝与强碱反应有氢气放出。反应方程式如下: AI2O3+2NaOH=2NaAIO2+H2O 2AI+2NaOH+2H2O=2NaAIO2+3H2 铝与氢氧化钾反应同上。 实验考点 1、铝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2、两性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性质。经典考题 1、把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除去,应选用的试剂是: A、盐酸 B、氨水 C、烧碱溶液 D、纯碱溶液 试题难度:易 2、称取两份铝粉,第一份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第二份加 入足量的盐酸,若放出的氢气的体积相等(同温同压) 。则 两份铝粉的质量比为: A、1:2 B、1:3 C、3:2 D、1:1

试题难度:中 3、如图所示,向MgCI2和AICI3混合溶液中加入a或b时, 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加入a 或b 的体积的关系图为: 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A、混合液中c (AICI3 ): c (MgCI2)= 1: 1 B、c (AICI3 ): c (MgCI2)= 3: 1 C、t之前加NaOH容液,t之后加盐酸 D、盐酸与NaOH容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 试题难度:难 1 答案: C 2 答案: D 解析: 铝与酸反应和与碱反应的本质相同,都是还原+1 价的 H,反应掉等量的铝,就会生成等量的氢气。 3 答案: B 解析:本题涉及氢氧化铝的两性。反应顺序为金属离子先与碱作用,生成混合沉淀,继续加碱,氢氧化铝溶解;氢氧化铝恰好溶解后,改加酸,先是偏铝酸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混合沉淀继续溶解。 铝基本知识介绍 1、自然属性铝是一种轻金属,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地壳中

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金属和碱性溶液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探索金属铝的特性, 2. 技能目标:初步学会由一般到特殊的探究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1.3、重点、难点 重点: 铝的特殊性 难点:铝与碱溶液的多步反应。 二、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 三.学法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为什么其他金属与碱液反应没有气体产生。

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授课人:王文静 班级:1班 学号:25 上课时间:2016、5、1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了解铝的重要性质。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会用对比法进行实验的探究过程。教学重点: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以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对反应的实验探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课】在之前我们已经做过 了金属与酸的反应,那么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金属与 碱的反应。 【提问】在之前理论课学习中,【答】铝 我们就知道什么金属既能和酸 反应又能个碱反应? 【讲授】是的,铝可以和酸反 应又可以和碱反应,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做铝和氢氧化钠反应 的实验。 【板书】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 【讲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 所需要的实验仪器以及药品, 这是氢氧化钠溶液,这是铝片, 这是试管。 【讲授】然后,我们将氢氧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钠溶液倒一部分于试管中,注

意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它的 1/3,倒完了以后,向溶液中加 入打磨好的铝片,大家注意观 察实验现象。(下去让同学观察) 【提问】请一名同学来回答一 下有什么现象?【答】1.铝片慢慢溶解让同学们仔细观察现 2.产生大量气泡象并且仔细思考生成 3.试管壁发热了什么会产生这种现 象。【板书】一、现象 铝片慢慢溶解 产生大量气泡 试管壁发热 【讲授】根据这些现象,我们 现在就来考虑一下铝和氢氧化 钠在一起产生了什么呢?请同 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 【提问】首先,产生大量气泡探究能力、提高应用 说明有气体产生,那么这种气知识能力、学以致用 体是什么呢?哪个小组来回答 一下?【答】根据反应物守恒定 律可以判断出产生的气 体可能是氧气也可能是 氢气。 【提问】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答】用燃着的木条放到 验证气体呢?试管口,若有暴鸣声则是 氢气。 【实验】点燃后有暴鸣声,所 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是氢 气。 【板书】原理: 2Al+2NaOH+2H2O=H2 +2NaAlO2 【讲授】铝和氢氧化钠反应有 偏铝酸钠生成,但要注意它的 实质反应,就是铝在氢氧化钠 的作用下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 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偏铝酸钠。 【板书】 Al(OH)3+NaOH=NaAlO2+2H2O 【小结】铝是两性物质,既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以与酸反应又可以和碱反应,学生一起总结 因此铝制品餐具不宜用来蒸煮

化学专题练习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反应

NaOH 浓溶液 ① CO 2 a b 。 玻璃广口瓶 NaOH 浓溶液 CO 2 ② ③ NaOH 浓溶液 CO 2 。 小气球 探究题专题1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 1、化学课上,老师将CO 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后者没有明显现象,CO 2和 NaOH 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甲、 乙两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A 、B 两个实验来验证,观察到现象是:装 置A 软塑料变扁,装置B 活塞向上运动。 (1)甲同学认为这两个实验都可行,其反应原理都可以用化学方程式 表示为 。 (2)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使容器内压强 变小的原因是CO 2与NaOH 反应,还是CO 2溶于水,甲同学认为可以 补充一个实验来回答该问题,该实验是 。 (只利用A 装置――矿泉水瓶进行) 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CO 2和NaOH 是否发生反应时,小明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b 。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① 。实验③ 。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 ,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 2与NaOH 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 (5)小余同学又补充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我来帮他完成: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6)请你再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原理的实验来证明并检验CO2和NaOH溶液反 应生成了Na2CO3,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填入下表: 3.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的现象,有些化学反应必须借助一定的装置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时,某校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单描述上述四种装置中的实验现象: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四种实验设计所依据的共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变化。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 (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教学设计

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教 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金属和碱性溶液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探索金属铝的特性, 2. 技能目标:初步学会由一般到特殊的探究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1.3、重点、难点 重点: 铝的特殊性 难点:铝与碱溶液的多步反应。 二、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 三.学法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为什么其他金属与碱液反应没有气体产生。

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的规律剖析

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的规律剖析 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结构中存在过氧键“—O—O—”,具有强氧化性。Na2O2可以与H2O、CO2发生反应,由于在反应过程中涉及固体质量、气体体积的变化及产物的判断问题,再加上试题考查角度灵活多变,因此也就成了学习的难点和考试的热点。下面就Na2O2与H2O、CO2反应的特点进行剖析,以便使大家在学习中能轻松突破该知识点。 一、组成符合(CO)n(H2)m形式的物质与Na2O2反应地增重问题 Na2O2与H2O、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① 2Na2O2 + 2H2O = 4NaOH + O2↑② 在上述两个反应中,对于Na2O2而言,根据原子守恒,在反应①中Na2O2增加的质量实际上是2CO2-O2即2CO的质量,根据1 mol Na2O2~1 mol CO,其结果可以看作:Na2O2+CO= Na2CO3(注意该反应实际不发生);同理,在反应②中Na2CO3增加的质量实际上是H2O中H的质量,根据2 mol Na2O2~4 mol H,其结果可以看作:Na2O2+H2= 2NaOH(注意该反应实际不发生)。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1.将CO或H2的燃烧产物CO2或H2O通过足量的Na2O2,可以看成是由CO或H2直接与Na2O2反应,所以Na2O2固体质量的增加值就是“参加反应”的CO或H2的质量。 2.凡是分子组成符合(CO)n(H2)m形式的一种或几种物质,w g该物质在O2中完全燃烧,将其产物(CO2和水蒸气)通过足量的Na2O2后,Na2O2固体增重必为w g。 中学阶段常见的符合这一关系的物质有:(1)无机物:H2、CO及H2和CO 的混合气体;(2)有机物:CH3OH、HCHO、CH3COOH、HCOOCH3、CH3CH(OH)COOH(乳酸)、C6H12O6(葡萄糖)等。

化学专题练习 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反应

① 浓溶液 ② ③ 浓溶液 探究题专题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 1、化学课上,老师将CO 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后者没有明显现象,CO 2和 NaOH 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甲、乙两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A 、B 两个实验来验证,观察到现象是:装置A 软塑料变扁,装置B 活塞向上运动。 (1)甲同学认为这两个实验都可行,其反应原理都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为 。 (2)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使容器内压强变小的原因是CO 2与NaOH 反应,还是CO 2溶于水,甲同学认为可以补充一个实验来回答该问题,该实验是 。 (只利用A 装置――矿泉水瓶进行) 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CO 2和NaOH 是否发生反应时,小明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b 。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① 。实验③ 。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 2与NaOH 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 (5)小余同学又补充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我来帮他完成:

(6)请你再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原理的实验来证明并检验C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了Na2CO3, 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填入下表: 3.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的现象,有些化学反应必须借助一定的装置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时,某校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单描述上述四种装置中的实验现象: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四种实验设计所依据的共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变 化。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 (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与水、二氧化碳反应计算的几点技巧(精)

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计算的几点技巧 过氧化钠与水、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高中化学《碱金属元素》一章的两个基本反应,是这一章考核的两个核心,单纯就两个反应而言,其中所包含的规律、方法、技巧都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二、规律及应用 规律1、从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物质的量的变化看 2Na2O2+2H2O(g4NaOH+O2↑ 2mol 1mol 2Na2O2+2CO2 2Na2CO3 + O2 2mol 1mol 即:水蒸气,二氧化碳或者二者的混合物与足量的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气态物质物质的量为反应前的一半(即体积为反应前的一半)。 应用; 例1、某容器中通入V LCO2,再加入少量Na2O2后,气体体积缩小到W L,则被吸收的CO2的体积是(均为相同条件下)() A.(V—W)L B.2(V—W)L C.(2V—W)L D.2WL 解析:根据规律1,可以使用差量法进行求解 2Na2O2+2CO2 2Na2CO3 + O2 ΔV 2V V V V(CO2 V-W

== V(CO2=2(V-W 答案:B 例2、某气体由水蒸气,二氧化碳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取150℃时的该气体3、88克,与足量的Na2O2反应,Na2O2的质量增加2、28克,求该气体的组成。 解析:(1)、常规解法: 若原气体为水蒸气 2Na2O2+2H2O(g4NaOH+O2↑ Δm 36g 32 g 4g 3/88g Δm == 解得;M==0.43g 不符合题意 若原气体为CO2 2Na2O2+2CO2 2Na2CO3 + O2 Δm 88g 32g 56g 3.88g m == 社会实践 m==2.47g 不符合题意。 所以,原气体为水蒸气二氧化碳得混合气体 2Na2O2+2H2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教学说课稿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改进》说课稿 舒团香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 我参赛的课题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改进》,出自仁爱版初三化学上册专题四-单元2碳及其化合物-碳的氧化物中“观察与思考”的实验。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是培育学生学习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性质的检验等思路的最好的教材,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价知识、化学基础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的展开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对于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研究具有决定性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知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通过实验改 进让学明确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通过二 氧化碳的制取以及与水反应的研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改进和设计实验装置的环节提高学生对装置的理解 和认识,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 合作的科学品质;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建立绿色环保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的改进和性 质检验方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明确二氧化碳使石蕊变色的实质。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原实验的不足 仁爱版教材中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选用两 支试管和一根导管的简易装置,从图中可发现该装置的不 足之处,我归纳如下: 1、用一支试管和一根导管的发生装置,虽然操作简 便但不易控制反应的速率。 2、不方便添加液体药品,且产生气体的量较少。

初中化学教材实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

初中化学教材实验专题复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 1、实验目的: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发生反应 2、实验原理:二氧化碳溶于水并跟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3、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做四朵相同的纸花,用紫色石蕊试液染色, 然后晾干 纸花被染成紫色 ②在第一朵小花上喷上稀醋酸,观察现象纸花变成红色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③在第二朵纸花上喷上水,观察现象纸花不变色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④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 瓶中,观察现象 纸花不变色 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紫色石 蕊变色 ⑤在第四朵纸花上喷上水,再放入盛满二氧化 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纸花变成红色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 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⑥点燃酒精灯,即将第四朵纸花取出,在酒精 灯上小心烘烤,观察现象 纸花由红色变成紫色碳酸不稳定,可以分解 【典例】 1.请回忆你曾观察、学习过的一组实验。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分别按下图进行实验。 (I)(II)(III)(IV)现象紫色纸花变红紫色纸花不变色 分析 ①进行的(I)、(II)两项实验,说明; ②实验(III)验证了; 实验(Ⅳ)验证了; ③进行4组对比实验的目的是 ; ④写出实验(IV)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⑤通过实验(I)、(Ⅳ),可验证酸的一条化学性质是; ⑥实验(Ⅳ)结束后,将纸花用酒精灯小心加热烘烤后纸花又变紫,说明碳 酸。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II):紫色纸花不变色(Ⅳ):紫色纸花变红色。①稀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②(Ⅲ):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Ⅳ):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紫色石蕊变红(或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③证明水和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酸能使紫色石蕊变色,二氧化碳溶于水可生成酸④H2O + CO2 == H2CO3⑤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⑥不稳定,受热易分解H2CO3 == CO2 + H2O↑ 2.(2012·赤峰)在学完“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后,小明同学觉得按照课本实验(图①)不能完全说明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他和小娜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水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猜想二: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猜想三: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查阅资料与实验准备】 (1)将纸条浸泡在紫色石蕊溶液中,晾干后可制得紫色石蕊试纸。 (2)自制的紫色石蕊试纸遇酸变红色,遇碱溶液变蓝色。 【设计与实验】 小明同学设计了实验装置如图②。图中b为紫色石蕊试纸,缠绕在小试管上;a、 c为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缠绕在小试管上。 (1)通过对比观察图中a、b得出结论:猜想_________不正确。 (2)打开活塞K,滴人稀硫酸,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 ①试纸b没有明显变化,得出结论:猜想_______不正确。 ②试纸a、c由紫色变为红色,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 程式表示)猜想________正确。 ③试纸首先变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反思】 小娜同学认为,上图装置还可以同时验证: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为了完成小娜同学的两个验证实验,请你对上面的实验装置进行简单的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2)①二②CO2 + H2O = H2CO3三③a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交流与反思】在具支试管(或外管、大试管)内装入澄清石灰水、将燃着的火柴放在支管口 3. (2016·广东)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 ②③为浸过紫色石蕊溶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是() A. ④比①先红,②、③不变红 B. ①比④先红,②、③不变红 C. ④变红,①②③不变红 D. ①变红,②③④不变红 【答案】A 【解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使得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④和①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因此④比①先变红,②和③为干燥的用石蕊浸过的棉球,不会变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