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旋转倒立摆

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旋转倒立摆
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旋转倒立摆

第一章系统方案比较与选择..............................................................

1.1总实现方案.....................................................................

1.2主控制器方案比较与选择........................................................

第二章理论分析与计算...................................................................

2.1编码器脉冲转换角度设计........................................................

2.2摇摆及圆周算法设计............................................................

2.3机械结构设计及电机选型........................................................

2.4 PID算法设计...................................................................

第三章系统电路设计........................................................................

3.1系统主板工作原理..............................................................

第四章系统程序设计.....................................................................

4.1系统总体模块图.................................................................

4.2系统总流程图...................................................................

第五章系统测试与结果........................................................................

5.1 传感器角度测试..............................................................

5.2摇摆及圆周运动测试............................................................

5.3倒立摆测试.....................................................................

第六章误差分析.........................................................................

6.1 整体的误差分析..............................................................

6.2软件引起的算法误差分析........................................................

第七章参赛感悟.........................................................................

摘要

本设计综合考虑基础部分和发挥部分要点,采用mega128a为主控芯片, BTS7960驱动电机并在程序中涉及到pid算法对电机进行调控,在设计中,我们采用1000线编码器为角度传感器。在该简单控制装置中,我们实现了摆动,圆周运动和短时间的自动控制下的倒立。

关键字:倒立摆,mega128a编码器

第一章系统方案比较与选择

1.1总实现方案

方案一:用陀螺仪和加速度计通过卡尔曼数据融合得到角度,用此处的角度为载体用单

片机进行数据处理,并调整电机。

方案二:用电位器做角度传感,通过单片机自带ADC来读取电位数值以此为依据来判断角度,并调整电机。

方案三:用编码器做角度传感器,通过读取编码器的输出脉冲来计算角度传感器的输出角度,用此角度做处理调整电机。

通过对两个方案的对比选择,方案一中的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算法实现复杂,我们在融入卡尔曼滤波后有明显滤波效果,但是由于圆周运动,会使得各个方向轴返回的数据出错,且波动大,会减弱卡尔曼的滤波效果,对于pid的精准调整还是远远达不到预期。在方案二中,考虑到电位器内部结构问题,虽然理论上电位器在转动过程中是线性的,但是考虑到每次停靠的电阻位可能会产生误差,最

后考虑到我们最终选定的单片机ADC只有10位,在方案三中,由于实现编码器的功能实现方便简单,并能更多的趋近于精确值,因此最后我们采用了方案三。

1.2主控制器方案比较与选择

为了完成在短时间快速采集并计算角度,主控器件必须有较高的CPU工作频率和存储空间。

方案一:采用51系列加强型STC12C5A60S作为主控器件,用来实现题目所要求的各种功能。此方案最大的特点是系统规模可以做得很小,成本较低。操作控制简单。但是,我们在利用单片机处理高速信号快速扫描及电机控制时显得吃力,51系列单片机很难实现这一要求。

方案二:采用ATMEL公司的AVR系列ATMEGA128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件,MEGA128AT 8个外部中断,中断系统丰富,并且有128K字节的系统内可编程Flash,我们对它的性能和指标相对也较为熟悉,如此能够实现快速扫描和数据处理!

按照题目的要求,综合考虑我们最终选择了方案二,采用ATMEGA128单片

机为核心控制器件。

第二章理论分析与计算

2.1编码器脉冲转换角度设计

在单片机中,我们开启外部0中断,在AVR系列单片机中外部0中断的中断优先级

最高,以此我们可以得到较为精确的角度。由于我们使用的编码器为1000线编码器,所以每一个脉冲的角度值为0.36 ,所以在计算时即使丢步也不会很大的影响

角度值,我们在后面做过的实验测试中,也证明了我们的想法。

2.2 摇摆及圆周算法设计

我们通过对整体的系统建模,在查阅资料当中,根据单摆定律,摆杆的摆动虽然在衰减但是摆动的周期相同,所以在基础要求中的摇摆和圆周运动中,只要在摆杆在正弦我们对单摆系统实测波形如下,所以依据我们分析,当每次施力点在每次过峰值的时候既可以累加力的作用效果,以此来完成摇摆和圆周运动。图2-2

2.3 机械结构设计及电机选型

图2-3

以上是我们机械结构的仿真图。

在电机选型中,我们首先想到步进电机很便于角度控制,但是由于步进电机反应较慢,所以我们没有考虑,对于普通的直流电机虽然其反应快但调速性能差,另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减速电机和直流伺服电机,直流伺服电机调速性,启动和制动都很有优势但是价格昂贵,最后在考虑到经济适用性方面,我们选择了带有减速箱的减速电机。

在这个简易摆装置中,我们选用400转减速电机,型号为JH37-555,额定功率为15W 力矩为30Kgf.cm,由于转矩T=9550 * P / n= 716.25 N- m 电机中心距离转臂245mm电机转矩已经足够大,完全可以带动所要带的物体。另外,由于该系统中电机要在短时间内顺逆时针转动,所以系统要达到很高要求的稳定性,所以我们在选择装置的底盘和支架选用了较为稳固的粗木。在转臂与摆杆连接处我们选用了欧姆龙1000线编码器,编码器的轴与轴承相连接,也解决了摆杆与转臂的连接问题。

在机械结构的设计当中我们一共修正了3次基本构架,也经历了很多次的

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也确定了最终的最稳定的构架

2.4 PID算法设计

为了实现主轴旋转角度控制,我们又采用电机转动范围限制,同样的采用增量式PID 控制算法,且结合我们单片机的速度限制(8位,16MhZ,电机旋转角度测量会存一定的的偏差,因此我们整定了P、I两个参数,减小了因测量误

差计算出来的PID偏差。

采集回来的摆轴角度和主轴旋转角度,经PID反馈回来的数据进行融合,以PWM占空比的形式直接输入到减速直流电机上面。从而达到目标控制。

PID参数整定:由于我们在物理结构,以及力学方面的知识薄弱,因此我们采用了反复整定确定系数的办法,首先,我们控制I、D为零,控制P参数,

知道系统对输入阶跃响应出现零界振荡,记下这时的比例系数和零界震荡周期,在此基础上将该系数乘以60~70%在调节I参数,同样的方法,调节D参数,知道系统稳定。

增量型控制:

曙量型PID算法閔程炜流程

公式:

程序框图:

第三章系统电路设计

3.1系统主板工作原理

系统主板主要由5V电源模块,3.3V电源模块,蜂鸣器模块,以及ATMEGA128A 单片机为核心控制模块按。

5V电源模块:此设计采用12V开关电源供电,通过稳压芯片LM2576—脚输入三脚输出将12V输入转变为5V输出,来给单片机供电。

3.3V电源模块:3.3V电源输出是由AM1117稳压芯片三脚输入5V二脚输出来进行转换

按键模块:本系统板中设计了四个按键,通过按键来对不同功能来进行切换演示。(外接)

液晶模块:液晶模块采用NOKIA5110液晶来显示,NOKIA5110液晶具有功能强大,连接简单等优势。(外接)

图3-1 系统主板工作原理图

第四章系统程序设计

4.1系统总体模块图

4.2系统总流程图

第五章系统测试与结果

5.1传感器角度测试

我们在进行测试时为了保证角度的正确性,我们每将摆杆转动一个圆周或者

多个圆周最后在摆杆垂直的角度为对360度求余即为0度,所以我们对编码器测量角度进行了测量以便分析其误差

5.2摇摆及圆周运动测试

我们在调试好后,对摆杆的摇摆进行测试,主要是针对摆杆起振到60

度及以上角度的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该数据由秒表测量得到,角度由简易量角器测得)

由以上数据可知,摇摆测试中该装置基本稳定

我们同时也对摆杆进行了圆周运动的测试,主要是针对圆周运动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统计分析。(该数据由秒表测量得到)

由以上数据可以,我们装置的圆周运动也是基本稳定的,但是在测试中出现了一次未成功进入的圆周运动状态,我们分析是,由于在程序中我们要求每次起振要从0度开始,由于测量中的疏忽,我们没有等到摆杆静止就进入了测试,由此而产生的错误。

5.3倒立摆测试

我们对倒立摆主要进行了摆杆稳定时间测试,以此分析我们的装置在倒立摆过程中的稳定性。第一项测试是在人为将摆杆树直在165度到-165度范围内,

待摆杆直立后的稳定时间。

我们对倒立摆又进行碰撞测试(用15cm摆线绑定,将摆线拉至45度)

第六章误差分析

6.1整体的误差分析

由于我们在本次设计中采用编码器为1000线编码器,理论上每转一圈要进入外部中断1000次,所以在程序中很有可能出现掉步或者错步的。但是由于我们采用的编码器线数较高,所以即使丢步也能基本满足要求。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将编码器接到了最高优先级别的外部中断0中,所以也基本能满足要求。

6.2软件引起的算法误差分析

由于增量式PID输出的是控制量增量,如果采集系统出现故障,误动作影响较小,

本科毕业设计任务书:旋转单级倒立摆系统建模与实物控制

系 信控 系 主 任 批准日期 2015-3-6 毕 业 设 计(论 文)任 务 书 信息与控制工程 系 自动化 专业 ×× 班 学生 ×× 一、毕业设计(论文)课题 旋转单级倒立摆系统建模与实物控制 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自 2015 年 3 月 2 日起至 2015 年 6 月 28 日止 三、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地点 学科2号楼801实验室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 1、 设计目的 倒立摆系统自身是一个典型的绝对不稳定、高阶次、多变量、强耦合的非线性系统。许多抽象的控制理论概念如系统的可控性、稳定性、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系统的快速性等,都可以由倒立摆系统直观地展示出来。近年来,新的控制方法不断出现,人们试图通过倒立摆这样一个典型的控制对象,检验新的控制方法是否有较强的处理多变量、非线性和绝对不稳定系统的能力,从而从中找出最优秀的控制方法。因此倒立摆系统是一个研究和验证先进控制算法性能的一个优秀平台。 目前国内外关于倒立摆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直线型倒立摆系统,旋转倒立摆的研究较少。本次毕业设计以加拿大QUANSER 公司的旋转单级倒立摆为研究对象,采用机理建模法建立其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该倒立摆系统的性能,并设计控制器实现平衡控制且动态性能满足%16.3%,3s t s σ≤≤。 通过此次毕业设计使学生具备如下能力:①通过毕业设计,熟悉和掌握建立实际物理系统模型的能力;②利用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对控制系统进行系统性能分析和控制器设计的能力;③利用MATLAB /SIMULINK 实现控制系统

建模、仿真、实物控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④查阅相关中英文文献, 了解典型运动控制对象-旋转倒立摆控制技术的前沿发展动态; 2、设计要求 (1)建立所用的旋转单级倒立摆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分析系统的性能。 (2)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分别设计满足要求的LQR 控制器和变结构控制器,在MATLAB 环境下实现上述两种控制算法。 (3)以加拿大QUANSER 公司的旋转单级倒立摆为对象,采用上述两种控制算法实现对旋转单级倒立摆实物系统的平衡控制且动态性能满足 %16.3%,3s t s σ≤≤。 3、设计步骤 1)查阅文献,熟悉和了解倒立摆系统,尤其是旋转单级倒立摆系统平衡控制的研 究背景和意义,翻译3000~5000词英文文献,写出高质量开题报告; 2)学习机理建模的基本步骤并利用拉格朗日方法建立所用的旋转单级倒立摆的状 态空间模型和传递函数模型。 3)分析系统性能,包括稳定性、可控性和开环响应特性。 4)学习LQR 控制器的基本原理,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设计满足要求的旋转单级倒立摆LQR 控制器并在MATLAB 环境下实现该控制算法; 5)学习滑模变结构控制原理,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设计满足要求的旋转单级倒立比例切换控制率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器,并在MATLAB 环境下实现该控制算法; 6)分析控制器中参数的选取对控制性能的影响以及上述两种控制算法的优缺点; 7)熟悉QUANSER 公司的旋转单级倒立摆控制系统实时软件,采用上述两种控制算法实现对旋转单级倒立摆实物系统的平衡控制且满足%16.3%,3s t s σ≤≤。 8)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毕业论文; 4、 毕业设计条件 1)信控系机房为每个学生提供150个上机机时。 2)指导老师尽量提供设计需要的参考资料,提供学生必要的资料打印和复印费用。 5、撰写合格或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具体要求为

2013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简易旋转倒立摆及控制装置(C题 )

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试题 参赛注意事项 (1)9月4日8:00竞赛正式开始。本科组参赛队只能在【本科组】题目中任选一题;高职高 专组参赛队在【高职高专组】题目中任选一题,也可以选择【本科组】题目。 (2)参赛队认真填写《登记表》内容,填写好的《登记表》交赛场巡视员暂时保存。 (3)参赛者必须是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应出示能够证明参赛者学生身份 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随时备查。 (4)每队严格限制3人,开赛后不得中途更换队员。 (5)竞赛期间,可使用各种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但不得在学校指定竞赛场地外进行设计制 作,不得以任何方式与他人交流,包括教师在内的非参赛队员必须迴避,对违纪参赛队取消评审资格。 (6)9月7日20:00竞赛结束,上交设计报告、制作实物及《登记表》,由专人封存。 简易旋转倒立摆及控制装置(C 题 ) 【本科组】 一、任务 设计并制作一套简易旋转倒立摆及其控制装置。旋转倒立摆的结构如图1所示。电动机A 固定在支架B 上,通过转轴F 驱动旋转臂C 旋转。摆杆E 通过转轴D 固定在旋转臂C 的一端,当旋转臂C 在电动机A 驱动下作往复旋转运动时,带动摆杆E 在垂直于旋转臂C 的平面作自由旋转。 二、要求 1.基本要求 (1)摆杆从处于自然下垂状态(摆角0°)开始,驱动电机带动旋转臂作 往复旋转使摆杆摆动,并尽快使摆角达到或超过-60°~ +60°; (2)从摆杆处于自然下垂状态开始,尽快增大摆杆的摆动幅度,直至完成 圆周运动; (3)在摆杆处于自然下垂状态下,外力拉起摆杆至接近165°位置,外力 撤除同时,启动控制旋转臂使摆杆保持倒立状态时间不少于5s ;期间旋转臂的转动角度不大于90°。 图1 旋转倒立摆结构示意图

电子设计大赛报告.doc

自动搬运机器人 王泽栋1 曹嘉隆1 高召晗1 杨超2 (1.电子信息工程系学生,2.电子信息工程系教师) 【摘要】 本设计与实作是利用反射式红外线传感器所检测到我们所要跑的路线,我们以前后车头共4颗红外感应传感器TCRT5000来检测黑色路线,并利用Atmel 公司生产的8位单片机AT89S52单片机做决策分析。,将控制结果输出至直流电机让车体自行按预先设计好的路线行走。以AT89S52晶片控制自动搬运机器人的行径,藉由自动搬运的制作过程学习如何透过程式化控制流程、方法与策略、利用汇编语言控制电机停止及正反转,使自动搬运机器人能够沿轨道自行前进、后退以及转弯。目的是在于让车子达到最佳效能之后,参加比赛为最终目的。自动搬运机器人运行过程中会遇到直线、弯道、停止。该设计集检测,微控等技术为一体,运用了数电、模电和小系统设计技术。该设计具有一定的可移植性,能应用于一些高难度作业环境中。 【关键词】自动搬运;黑线检测;时间显示。 1.系统方案选择和论证 1.1 系统基本方案 根据要求,此设计主要分为控制部分和检测部分,还添加了一些电路作为系统的扩展功能,有电动车每一次往返的时间(记录显示装置需安装在机器人上)和总的行驶时间的显示。系统中控制部分包括控制器模块、显示模块及电动机驱动模块。信号检测部分包括黑线检测模块。系统方框图如图1.1.1 图1.1 系统方框图 1.2各模块方案的比较与论证 (1)控制器模块 根据设计要求,控制器主要用于信号的接收和辨认控制电机的正反转、小车的到达直角转弯处的转向、时间显示。 方案一:采用MCS-51系列单片机价格低、体积小、控制能力强。 方案二:采用与51系列单片机兼容的Atmel公司的AT89S52作为控制器件

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旋转倒立摆

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旋转倒 立摆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目录 摘要 本设计综合考虑基础部分和发挥部分要点,采用mega128a为主控芯片,BTS7960驱动电机并在程序中涉及到pid算法对电机进行调控,在设计中,我们采用1000线编码器为角度传感器。在该简单控制装置中,我们实现了摆动,圆周运动和短时间的自动控制下的倒立。 关键字:倒立摆,mega128a,编码器 第一章系统方案比较与选择

总实现方案 方案一:用陀螺仪和加速度计通过卡尔曼数据融合得到角度,用此处的角度为载体用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并调整电机。 方案二:用电位器做角度传感,通过单片机自带ADC来读取电位数值以此为依据来判断角度,并调整电机。 方案三:用编码器做角度传感器,通过读取编码器的输出脉冲来计算角度传感器的输出角度,用此角度做处理调整电机。 通过对两个方案的对比选择,方案一中的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算法实现复杂,我们在融入卡尔曼滤波后有明显滤波效果,但是由于圆周运动,会使得各个方向轴返回的数据出错,且波动大,会减弱卡尔曼的滤波效果,对于pid的精准调整还是远远达不到预期。在方案二中,考虑到电位器内部结构问题,虽然理论上电位器在转动过程中是线性的,但是考虑到每次停靠的电阻位可能会产生误差,最后考虑到我们最终选定的单片机ADC只有10位,在方案三中,由于实现编码器的功能实现方便简单,并能更多的趋近于精确值,因此最后我们采用了方案三。 主控制器方案比较与选择 为了完成在短时间快速采集并计算角度,主控器件必须有较高的CPU工作频率和存储空间。 方案一:采用51系列加强型STC12C5A60S2作为主控器件,用来实现题目所要求的各种功能。此方案最大的特点是系统规模可以做得很小,成本较低。操作控制简单。但是,我们在利用单片机处理高速信号快速扫描及电机控制时显得吃力, 51系列单片机很难实现这一要求。

单级倒立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单级倒立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小组成员:武锦张东瀛杨姣 李邦志胡友辉 一.倒立摆系统简介 倒立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高阶次、多变量、不稳定和强耦合的非线性系统。由于它的行为与火箭飞行以及两足机器人行走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对其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由于倒立摆系统本身所具有的上述特点,使它成为人们深入学习、研究和证实各种控制理论有效性的实验系统。 单级倒立摆系统(Simple Inverted Pendulum System)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物理模型,其结构和飞机着陆、火箭飞行及机器人的关节运动等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对倒立摆系统平衡的控制方法在航空及机器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倒立摆控制理论产生的方法和技术将在半导体及精密仪器加工、机器入技术、导弹拦截控制系统、航空器对接控制技术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倒立摆仿真或实物控制实验是控制领域中用来检验某种控制理论或方法的典型方案。最初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单级倒立摆可以看作是一个火箭模型,相比之下二阶倒立摆就复杂得多。1972年,Sturgen等采用线性模拟电路实现了对二级倒立摆的控制。目前,一级倒立摆控制的仿真或实物系统已广泛用于教学。 二.系统建模 1.单级倒立摆系统的物理模型 图1:单级倒立摆系统的物理模型

单级倒立摆系统是如下的物理模型:在惯性参考系下的光滑水平平面上,放置一个可以在平行于纸面方向左右自由移动的小车(cart ),一根刚性的摆杆(pendulum leg )通过其末端的一个不计摩擦的固定连接点(flex Joint )与小车相连构成一个倒立摆。倒立摆和小车共同构成了单级倒立摆系统。倒立摆可以在平行于纸面180°的范围内自由摆动。倒立摆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使倒立摆在外力的摄动下摆杆仍然保持竖直向上状态。在小车静止的状态下,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倒立摆的稳定性在摆杆受到微小的摄动时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破坏而使倒立摆无法复位,这时必须使小车在平行于纸面的方向通过位移产生相应的加速度。依照惯性参考系下的牛顿力学原理,作用力与物体位移对时间的二阶导数存在线性关系,单级倒立摆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系统。 各个参数的物理意义为: M — 小车的质量 m — 倒立摆的质量 F — 作用到小车上的水平驱动力 L — 倒立摆的长度 x — 小车的位置 θ— 某一时刻摆角 整个倒立摆系统就受到重力、驱动力和摩擦阻力的三个外力的共同作用。这里,驱动力F 是由连接小车的传动装置提供,控制倒立摆的稳定实际上就是依靠控制驱动力F 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做与倒立摆运动相关的特定运动。为了简化模型以利于仿真,假设小车与导轨以及摆杆与小车铰链之间的摩擦均为0。 2.单级倒立摆系统的数学模型 令小车的水平位移为x ,运动速度为v ,加速度a 。 小车的动能为212kc E Mx =,选择特定的参考平面使得小车的势能为0。 摆杆的长度为L ,某时刻摆角为θ,在摆杆上与固定连接点距离为q (0

简易旋转倒立摆及控制装置

简易旋转倒立摆及控制装置(C 题) 参赛队员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参赛队编号: 参赛学校:

简易旋转倒立摆及控制装置(C 题) 摘要:简易旋转倒立摆及控制装置是复杂的高阶闭环控制系统,控制复杂度较高。系统以飞思卡尔MK10DN512ZVLL10单片机为核心,以Mini1024j编码器为角度传感器,配合直流电机组成旋转倒立摆系统,经过充分的系统建模,并考虑单片机运算速度,最终确定采用改进的“模糊PID”控制算法,通过软件控制,可以满足基本部分要求和发挥部分要求。 系统的突出特点在于充分的力学理论分析,通过力学建模和控制系统仿真,获得了大量的定性分析结果,为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关键字:倒立摆模糊PID 力学建模状态机

一、系统方案 1. 系统方案论证与选择 倒立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快速、非线性、多变量、强耦合、自然不稳定的系统。对于该控制系统而言,合适的控制算法、精确的反馈信号、适合的电机驱动等都对系统的稳定性、控制精度及抗干扰性起重要作用。针对上述问题,分别设计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进行选择论证。 (1)控制算法选择 方案一:采用传统PID控制算法。 传统PID控制算法是运用反馈求和后的误差信号的比例(0阶位置项)、积分(误差累积项)、微分(1阶速度项)进行系统校正的一种控制算法。可用于被控对象的结构和参数不能完全掌握,或得不到的精确数学模型的情况,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必须依靠经验和反复调试来确定。 方案二:采用模糊PID控制算法 模糊PID控制算法根据PID控制器的三个参数与偏差e和偏差的变化ec之间的模糊关系,在运行时不断检测e及ec,通过事先确定的关系,利用模糊推理的方法,在线修改PID控制器的三个参数,让PID参数可自整定。将模糊控制算法与传统PID控制算法巧妙结合,不但具有PID控制算法精度高等优点,又兼有模糊控制灵活、适应性强的优点。 综合考虑选择方案二的模糊PID控制算法。 (2)电动机选型 方案一:选择步进电动机 步进电动机是将电脉冲激励信号转换成相应的角位移或线位移的离散值控制电动机,这种电动机每当输入一个电脉冲就动一步。虽然控制时序和驱动电路相对复杂,但步进距离很小,保持力矩大,制动能力强。但步进电机速度只在一定范围可调,并且一般步进电机在不旋转时仍有若干相通电,功耗太大。 方案二:选择直流电动机 直流电动机控制简单,利用双极性PWM即可实现调速和正、反转,功率调节范围广、适应性好。直流电机的起动、制动转矩大,易于快速起动、停车,易于控制,且直流电机的调速性能好,调速范围广,易于平滑调节。 综上考虑选择方案二的直流电动机。 (3)传感器的选择 方案一:使用角位移传感器 角位移传感器是一个高精度的电位器,它输出为模拟量。但是在使用角位移传感器时,为得到其与竖直方向(即重力方向)的夹角,要使用重摆,且在角度变化小时,由于传感器自身扭矩,将不会发生角位移,从而得不到采样数据。 方案二:使用主轴编码器 主轴编码器采用与主轴同步的光电脉冲发生器,通过中间轴上的齿轮1:1地同步传动。一般是发光二极管发出红外光束,通过动、静两片光栅后,到达光电二极管,接收到脉冲信号,变换成数字量输出。按编码方式不同,分为增量式编码器和绝对编码器。前者输出脉冲,后者输出8421码。绝对值编码器减轻了电子接收设备的计算任务,从而省去了复杂的和昂贵的输入装置,而且,当机器合上电源或电源故障后再接通电源,不需要回到位置参考点,就可利用当前的位置

2017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设计报告

201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简易水情检测系统(P题) 2017年8月12日

摘要 本设计的是简易水情检测系统以STC89C52芯片为核心,辅以相关的外围电路,设计了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水情检测系统。系统主要由5V电源供电。在硬件电路上在,用总线连接PH值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收集到的水情数据发送到单片机,单片机存储实时数据,并显示在12864LCD液晶屏上。在软件方面,采用C语言编程。通过对单片机程序设计实现对水情检测系统的水情数据的采集、显示和检测。 关键词:单片机最小系统;PH值传感器;水位传感器;AD模块 Abstract The design is a simple water regime detection system to STC89C52 chip as the core, supplemented by the relevant external circuit, designed to single-chip as the core of the water regime detection system. The system is powered by 5V power supply. In the hardware circuit, with the bus connection PH sensor and water level sensor, through the sensor to collect the water data sent to the microcontroller, single-chip storage of real-time data, and displayed on the 12864LCD LCD screen. In software, the use of C language programming. Through the single-chip program design to achieve the water regime detection system of water data collection, display and detection. Key words:single chip minimum system; PH value sensor; water level sensor; capacitance

单级旋转倒立摆系统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综合设计 单级旋转倒立摆系统 1 引言 单级旋转倒立摆系统一种广泛应用的物理模型,其物理模型如下:图示为单级旋转倒立摆系统原理图。其中摆的长度1l =1m ,质量1m =0.1kg ,横杆的长度2l =1 m ,质量2m =0.1kg ,重力加速度20.98/g m s =。以在水平方向对横杆施加的力矩M 为输入,横杆相对参考系产生的角位移1θ为输出。控制的目的是当横杆在水平方向上旋转时,将倒立摆保持在垂直位置上。 图1 单级旋转倒立摆系统模型 单级旋转倒立摆可以在平行于纸面3600的范围内自由摆动。倒立摆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使倒立摆在外力的推动下,摆杆仍然保持竖直向上状态。在横杆静止的状态下,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倒立摆的稳定性在摆杆微小的扰动下,就会使倒立摆的平衡无法复位,这时必须使横杆在平行于纸面的方向通过位移产生相应的加速度。作用力与物体位移对时间的二阶导数存在线性关系,故单级倒立摆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系统。 本文综合设计以以在水平方向对横杆施加的力矩M 为输入,横杆相对参考系产生的角位移1θ为输出,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在原有系统上中综合带状态观测器状态反馈系统,从而实现当横杆在旋转运动时,将倒立摆保持在垂直位置上。 2 模型建立 本文将横杆和摆杆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定义以下物理量:本文将横杆和摆杆

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定义以下物理量:M 为加在横杆上的力矩;1m 为摆杆质量; 1l 为摆杆长度;1I 为摆杆的转动惯量;2m 为横杆的质量;2l 为横杆的长度;2I 为横杆的转动惯量;1θ为横杆在力矩作用下转动的角度;2θ为摆杆与垂直方向的夹角;N 和H 分别为摆杆与横杆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量。倒立摆模型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倒立摆模型受力分析 摆杆水平方向受力平衡方程: 2 111222(0sin )2 l d N m l dt θθ=++ (1θ2l —横杆的转动弧长即位移) 摆杆垂直方向受力平衡方程: 211 1122(cos )22 l l d H m g m dt θ-=- 摆杆转矩平衡方程: 22111222sin cos 22 d l l J H N dt θθθ=- 横杆转矩平衡方程: 21 222 d M Nl J dt θ-= N

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资料报告材料一等奖

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简易旋转倒立摆及控制装置(C题) 【本科组】 摘要: 通过对该测控系统结构和特点的分析,结合现代控制技术设计理念实现了以微控制器MC9S12XS128系列单片机为核心的旋转倒立摆控制系统。通过采集的角度值与平衡位置进行比较,使用PD算法,从而达到控制电机的目的。其工作过程为:角位移传感器WDS35D通过对摆杆摆动过程中的信号采集然后经过A/D 采样后反馈给主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角度传感器反馈信号进行PID数据处理,从而对电机的转动做出调整,进行可靠的闭环控制,使用按键调节P、D的值,同时由显示模块显示当前的P、D值。 关键字: 倒立摆、直流电机、MC9S12XS128单片机、角位移传感器WDS35D、PD算法

目录 一、设计任务与要求 (3) 1 设计任务 (3) 2 设计要求 (3) 二系统方案 (4) 1 系统结构 (4) 2 方案比较与选择 (4) (1)角度传感器方案比较与选择 (4) (2)驱动器方案比较与选择 (5) 三理论分析与计算 (5) 1 电机的选型 (5) 2 摆杆状态检测 (5) 3 驱动与控制算法 (5) 四电路与程序设计 (6) 1 电路设计 (6) (1)最小系统模块电路 (6) (2)5110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7) (3)电机驱动模块电路设计 (8) (4)角位移传感器模块电路设计 (8) (5)电源稳压模块设计 (8) 2 程序结构与设计 (9) 五系统测试与误差分析 (10) 5.1 测试方案 (10) 5.2 测试使用仪器 (10) 5.3 测试结果与误差分析 (10) 6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1) 附录1 程序清单(部分) (12) 附录2 主板电路图 (15) 附录3 主要元器件清单 (16)

旋转倒立摆设计报告

旋转倒立摆 摘要: 倒立摆的控制是控制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经典问题,通过旋转式倒立摆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方面,对系统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合适的状态空间方程,通过反馈方法实现倒立控制,通过反复的实验,记录,分析数据,总结出比较稳定可行的控制方法。 本系统采用STC89C52作为主控制芯片,WDJ36-1高精度角位移传感器作为系统状态测试装置,通过ADC0832将采集的模拟电压量转化为数字量,传送给STC89C52进行分析处理,并依此为依据控制电机的运转状态,间接地控制摆杆的运动状态。 通过不断地测量、分析,并调整系统控制的参数,基本达到了题目的要求,并通过此次的练习,进一步熟悉掌握了单片机的应用,对控制系统的了解和兴趣。 关键词:单片机最小系统; WDJ36-1角位移传感器; 旋转倒立摆;状态反馈;稳定性;

目录 1.系统方案 (4) 1.1 微控制器模块 (4) 1.2电机模块 (4) 1.3电机驱动模块 (4) 1.4角度传感器模块 (5) 1.5电源模块 (5) 1.6显示模块 (5) 1.7最终方案 (6) 2.主要硬件电路设计 (6) 2.1电机驱动电路的设计 (6) 2.2角度检测电路的设计: (7) 3.软件实现 (7) 3.1理论分析 (7) 3.2总体流程图 (7) 3.3平衡调节流程图 (9) 4 .系统理论分析及计算.................. . (10) 4.1系统分析 (10)

4.2 摆臂摆角的计算.................. . (10) 5.系统功能测试: (10) 5.1测试方案 (10) 5.2测试结果 (10) 5.3测试分析及结论 (10) 6.结束语 (11)

单级倒立摆

2011级自动化1班 杨辉云 P111813841 一级倒立摆的模糊控制 一.倒立摆的模型搭建 1. 单级倒立摆系统的数学模型 对于单级倒立摆,如果忽略了空气阻力和各种摩擦阻力之后,可将直线一级倒立摆系统抽象成沿着光滑导轨运动的小车和通过轴承链接的均质摆杆组成,如图所示,其中小车的质量M=1.40kg ,摆杆质量m=0.08kg ,摆杆质心到转动轴心距离L=0,.2m ,摆杆与垂直向下方向的夹角为,小车华东摩擦系数 f c =0.1。 摆杆 θ 传送带 导轨 直线单级倒立摆 2. 倒立摆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利用PID 控制和拉格朗日方程两种建模。 一级倒立摆系统的拉格朗日方程应为 L (q ,。 .q )=V (q ,。 q )—G (q ,。 q ) (1) 式中:L 是拉格朗日算子,V 是系统功能;G 系统势能。 dt d x ??L — x ??L + x ??D = fi (2)

式中:D 是系统耗散能, f c 为系统的第i 个广义坐标上的外力。 一级倒立摆系统的总动能为: V=θθcos x ml ml 3 2)(212 22。。。+++x m M (3) 一级倒立摆系统的势能为: G=θcos mgl θ (4) 一级倒立摆系统的耗散能为: D= 2 2 1 。x f c (5) 一级倒立摆系统的拉格朗日方程为: 0=??+??-??θ θθD L L dt d (6) F X D X L X L dt d =??+??-?? (7) 将(1)到(5)式带入(6)式得到如下: 0sin sin sin cos m 3 422=-+。。。。。。 ——θθθθθθθθmgl x ml x ml x l ml (8) (M+m )F x ml ml x f c =+ +θθθθsin cos 2。 。 — (9) 一级倒立摆系统有四个变量:。 。,,, θθx x 根据(7)式中的方程写出系统的状态方程,并在平衡点进行线性化处理,得 到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如下: =。X ? ?????0 000 0189.000748 .01-- 579.20 386.00 ??????0100+x ? ???? ? ??? ???-8173.007467 .00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题一等奖数字频率计

2015 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全国一等奖作品 设计报告部分错误未修正,软 件部分未添加 竞赛选题:数字频率计(F 题)

摘要 本设计选用FPGA 作为数据处理与系统控制的核心,制作了一款超高精度的数字频率计,其优点在于采用了自动增益控制电路(AGC)和等精度测量法,全部电路使用PCB 制版,进一步减小误差。 AGC 电路可将不同频率、不同幅度的待测信号,放大至基本相同的幅度,且高于后级滞回比较器的窗口电压,有效解决了待测信号输入电压变化大、频率范围广的问题。频率等参数的测量采用闸门时间为1s 的等精度测量法。闸门时间与待测信号同步,避免了对被测信号计数所产生±1 个字的误差,有效提高了系统精度。 经过实测,本设计达到了赛题基本部分和发挥部分的全部指标,并在部分指标上远超赛题发挥部分要求。 关键词:FPGA 自动增益控制等精度测量法

目录

1. 系统方案 1.1. 方案比较与选择 宽带通道放大器 方案一:OPA690 固定增益直接放大。由于待测信号频率范围广,电压范围大,所以选用宽带运算放大器OPA690,5V 双电源供电,对所有待测信号进行较大倍数的固定增益。对于输入的正弦波信号,经过OPA690 的固定增益,小信号得到放大,大信号削顶失真,所以均可达到后级滞回比较器电路的窗口电压。 方案二:基于VCA810 的自动增益控制(AGC)。AGC 电路实时调整高带宽压控运算放大器VCA810 的增益控制电压,通过负反馈使得放大后的信号幅度基本保持恒定。 尽管方案一中的OPA690 是高速放大器,但是单级增益仅能满足本题基本部分的要求,而在放大高频段的小信号时,增益带宽积的限制使得该方案无法达到发挥部分在频率和幅度上的要求。 方案二中采用VCA810 与OPA690 级联放大,并通过外围负反馈电路实现自动增益控制。该方案不仅能够实现稳定可调的输出电压,而且可以解决高频小信号单级放大时的带宽问题。因此,采用基于VCA810 的自动增益控制方案。 正弦波整形电路 方案一:采用分立器件搭建整形电路。由于分立器件电路存在着结构复杂、设计难度大等诸多缺点,因此不采用该方案。 方案二:采用集成比较器运放。常用的电压比较器运放LM339 的响应时间为1300ns,远远无法达到发挥部分100MHz 的频率要求。因此,采用响应时间为4.5ns 的高速比较器运放TLV3501。 主控电路 方案一:采用诸如MSP430、STM32 等传统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单片机在现实中与FPGA 连接,建立并口通信,完成命令与数据的传输。 方案二:在FPGA 内部利用逻辑单元搭建片内单片机Avalon,在片内将单片机和测量参数的数字电路系统连接,不连接外部接线。 在硬件电路上,用FPGA 片内单片机,除了输入和输出显示等少数电路外,其它大部分电路都可以集成在一片FPGA 芯片中,大大降低了电路的复杂程度、减小了体积、电路工作也更加可靠和稳定,速度也大为提高。且在数据传输上方便、简单,因此主控电路的选择采用方案二。

单级旋转倒立摆系统之令狐文艳创作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综合设计 令狐文艳 单级旋转倒立摆系统 1 引言 单级旋转倒立摆系统一种广泛应用的物理模型,其物理模型如下:图示为单级旋转倒立摆系统原理图。其中摆的长度l=1m,质量1m=0.1kg ,横杆的长度2l =1 m,质量2m=0.1kg,1 重力加速度2 =。以在水平方向对横杆施加的力矩M为 g m s 0.98/ 输入,横杆相对参考系产生的角位移 θ为输出。控制的目的是 1 当横杆在水平方向上旋转时,将倒立摆保持在垂直位置上。 图1 单级旋转倒立摆系统模型 单级旋转倒立摆可以在平行于纸面3600的范围内自由摆动。倒立摆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使倒立摆在外力的推动下,摆杆仍然保持竖直向上状态。在横杆静止的状态下,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倒立摆的稳定性在摆杆微小的扰动下,就会使倒立摆的平衡无法复位,这时必须使横杆在平行于纸面的方向通过位移产生相应的加速度。作用力与物体位移对时间的二阶导数存在线性关系,故单级倒立摆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系统。 本文综合设计以以在水平方向对横杆施加的力矩M为输入,横杆相对参考系产生的角位移 θ为输出,建立状态空间模 1 型,在原有系统上中综合带状态观测器状态反馈系统,从而实现当横杆在旋转运动时,将倒立摆保持在垂直位置上。 2 模型建立 本文将横杆和摆杆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定义以下物理量:本文将横杆和摆杆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定义以下物理量:M为加在横杆上的力矩; m为摆杆质量;1l为摆杆长度;1I为摆杆 1 的转动惯量; m为横杆的质量;2l为横杆的长度;2I为横杆的 2 转动惯量; θ为横杆在力矩作用下转动的角度;2θ为摆杆与垂 1 直方向的夹角;N和H分别为摆杆与横杆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水

简易旋转倒立摆及控制装置

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简易旋转倒立摆及控制装置(C题) 【本科组】 2013年9月7日

摘要 本题要求设计一个简易旋转倒立摆及控制系统,其中角度传感器、步进电机和单片机890C521是系统核心部件。系统接收角度传感器反馈的信号,通过PCF8591将接收的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将数值送入单片机中进行计算,可得出摆杆的位置,进而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对摆杆进行控制,达到所要的旋转或者倒立的控制目标。 关键词:简易旋转倒立摆步进电机单片机角度传感器 目录 1 设计任务及要求..................................................... 1.1 设计任务.................................................... 1.2 基本要求................................................... 2主控制器件的论证与选择............................................. 2.1控制器选用 .................................................. 2.2控制系统方案选择 ............................................ 2.3角度的获取模块论证与选择 .................................... 2.4步进电机及其驱动模块的选择 .................................. 2.5 AD/DA的选择 ................................................ 3 系统的硬件设计..................................................... 3.1总体电路框图 ................................................ 图3-1 系统框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系统电路与程序设计 .......................................... 3.2.1 STC89C52单片机最小系统............................... 3.2.2 PCF8591模块图如图3-2。.............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3 模块芯片TB6560AHQ原理图如图3-3。.................... 3.3.4 供电电源............................................. 4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框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测试方案与测试结果................................................. 6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简易旋转倒立摆及控制装置

简易旋转倒立摆及控制装置设计报告及总结 摘要 倒立摆系统机理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控制类中经久不衰的经典题型。本题中,简易旋转倒立摆,在C8051F040单片机的基础上,使用ZGB42FM直流减速电机,BTN7971B电机驱动,可变电阻(角度传感器),机械摆杆等模块。通过编写、烧入程序,调控硬件协调工作,使摆杆首先实现一定角度的转动,再完成圆周运动,以及保持竖直向上的倒立状态。用以满足题目的基本要求,进而深一步探究倒立摆在保持运动姿态方面的发展与应用。 关键字:单片机,倒立摆,摆杆,可变电阻。

引言:本题整体上只由一个电机A 提供动力,电机直接控制旋转臂C 做往复旋 转运动,而通过转轴D 连接在旋臂C 上的摆杆E 是非常灵活的。旋臂C 转动一定角度时,摆杆E 由于向心力会使摆杆E 继续向上旋转,以达到E 杆转动一个角度的效果。相似,当C 的转动速度比较快,停下后,E 下端处的速度和向心力都比较大,能够使E 杆完成圆周运动。 为了使摆杆能够倒立,就要求摆杆转动到上半圆周面时,要通过单片机控制电机A 不断的调整使旋转臂C 转动多个角度,尽量的使摆杆E 与竖直面的角度变小,并能够受力平衡,这样就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的倒立状态。为达到角度的调整,就要测量出E 杆与竖直面间的角度差,经过单片机的控制,使电机A 做出相应的旋转动作,减小这个角度差。 1、方案设计与讨论: 1.1结构框图 1.2方案论证: 1.21控制器模块 本题,单片机只要接收来自传感器的信号,向电机驱动输入信号处理后计算出的高低电平即可。 方案一:用ATMEL 公司生产的AT89S52单片机,低功耗,高性能CMOS 8位处理器,使用广泛,算法较为简单,但是在执行复杂动作时,处理速度不够高。 方案二:用宏晶公司生产的STC89C52RC 单片机,STC 的单片机性能与ATMEL 的单片机相似,但是价格相对便宜。缺点是易受潮湿影响,在调用子程序是频繁出错。 方案三:使用C8051F 单片机该芯片与标准的8051芯片兼容,拥有高速指令处理能力,增加了中断源,复位源,内部有两个12位的ADC 子系统,有JTAG 调试和边界扫描,片内集成的SPI 接口,方便系统外设扩展。 单片机 电机驱动 执行电机 摆杆 角度传感器

基于LabVIEW的旋转倒立摆系统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a14674483.html, 基于LabVIEW的旋转倒立摆系统设计 作者:白富斌董君浩侯丽鹏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第09期 摘要:以LabVIEW为平台,结合PID算法,对旋转倒立摆系统设计进行设计研究。 在倒立摆旋转过程中,通过编码器将判断位置与角度的相应电信号反馈给上位机,上位机通过运行程序计算并输出信号进而来控制摆杆的的角度、位置,使倒立摆的摆杆不会下垂。 关键词:旋转倒立摆;PID算法;LabVIEW;反馈调节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ea14674483.html,ki.1672-3198.2016.09.096 0 引言 倒立摆系统是非线性、强耦合、多变量和自然不稳定的系统。在控制过程中,能有效地反映诸如鲁棒性、随动性等许多控制中的关键问题,是检验各种控制理论的理想模型。因此对倒立摆系统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均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中,用增量式旋转编码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数据采集卡、液晶显示模块等制作了一个一级旋转倒立摆系统,用PID算法,在LabVIEW中编程,进行控制测试及调整,最后实现对倒立摆的精准控制。 1 倒立摆系统的电路设计 旋臂一端与伺服电机连接并由伺服电机驱动,可绕转轴在旋转水平面内旋转,旋转臂另一端固定有一个旋转编码器,旋转编码器连接着摆杆,当旋转臂转动时会带动摆杆在与编码器转轴旋转方向内旋转。如图1所示。 2 系统工作原理 编码器将角位移电压信号送到控制器,根据状态反馈控制器将此电压信号输入LabVIEW 前面板中,通过程序计算出相对应的输出信号,再给PID模块输出相应的脉冲信号,发送给伺服驱动器,再由伺服驱动器使电机转动,进而实现对摆杆的控制 3 旋转倒立摆的PID控制算法

201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201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管道内钢珠运动测量装置(M题) 【高职高专】

摘要: 系统以STC15W4K61S4单片机为主控器,设计一款管道内钢珠运动测量装置。该装置可以获取管道内钢珠滚动的方向,以及倒入管道内钢珠的个数和管道的倾斜角度。并通过LCD12864液晶显示屏实时显示钢珠滚动方向、个数以及管道的倾斜角度。系统包括单片机主控模块、角度信号采集模块、磁力传感器模块、显

示模块、电源模块、采用稳压输出电源为系统提供工作电源。系统制作成本较低、工作性能稳定,能很好达到设计要求。 关键词:角度传感器、磁性接近开关、LCD12864 目录 1设计任务与要求 (1) 1.1设计任务 (1) 1.2技术指标 (1) 1.3题目评析 (1)

2方案比较与选择 (2) 2.1单片机选择 (2) 2.2角度测量选择 (2) 2.3 钢珠运动检测选择 (2) 2.4显示选择 (2) 2.5电源选择 (2) 3电路系统与程序结构设计 (3) 3.1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3) 3.2单片机最小系统模块设计 (3) 3.3角度传感器模块设计 (3) 3.4 磁性传感器模块设计 (4) 3.5显示模块设计 (4) 3.6电源模块设计 (4) 3.7程序结构与设计 (5) 4系统测试 (5) 5总结 (6) 参考文献及附录 (6)

1设计任务与要求 1.1设计任务 设计并制作一个管道内钢珠运动测量装置,钢珠运动部分的结构如图1.1所示。 1.2技术指标 1.基本要求 规定传感器宽度 w≤20mm,传感器1和2之间的距离l 任意选择。 (1)按照图1.1所示放置管道,由A 端放入2~10粒钢珠,每粒钢珠放入的时 间间隔≤2s,要求装置能够显示放入钢珠的个数。 (2)分别将管道放置为A 端高于B 端或B 端高于A 端,从高端放入1粒钢 珠,要求能够显示钢珠的运动方向。 (3)按照图1.1所示放置管道,倾斜角ɑ为10o~80o之间的某一角度,由A 端放入1粒钢珠,要求装置能够显示倾斜角ɑ的角度值,测量误差的绝对≤3o。 2.发挥部分 设定传感器1和2之间的距离l 为20mm ,传感器1和2在管道外表面上安放的位置不限。 (1)将1粒钢珠放入管道内,堵住两端的管口,摆动管道,摆动周期≤1s , 摆动方式如图1.2所示,要求能够显示管道摆动的周期个数。 (2)按照图1.1所示放置管道,由A 端一次连续倒入2~10粒钢珠,要求装置 能够显示倒入钢珠的个数。 (4)其他。 3.设计报告。 1.3题目评析 根据设计要求,对题目评析如下: 本题的重点: ① 传感器灵敏度的选择。 ② 用于钢珠运动检测的传感器选择 图1.1:管道内钢珠运动测量装置的结构图 图1.2:管道摆动方式

基于STM32的单级旋转倒立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STM32的单级旋转倒立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对单级旋转倒立摆的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STM32为核心的控制器设计,在控制策略上采用经典控制理论PID的控制算法,实现对单级旋转倒立摆旋转臂及摆杆的同时闭环控制,最终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控制策略有效。 标签:STM32;倒立摆;闭环控制 引言 倒立摆控制系统是自动控制理论的重要研究平台,可对应于火箭垂直发射控制技术,因此对它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价值。目前对倒立摆的研究主要分为系统力学分析及建模,控制算法及仿真,而对实现手段少有研究。文章讨论了以STM32为核心的倒立摆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它实现了经典双回路PID控制算法对旋转单级倒立摆的控制策略。 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倒立摆的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控制器,驱动系统,检测装置及机械部分。其中由于控制器需要完成复杂的PID运算,要求系统反馈控制速度快,因此以具有ARM核的32位STM单片机为核心完成控制算法;检测装置由光电码盘构成,主要用于检测电机转动速度及摆杆的角加速度,本系统中采用200P/R的欧姆龙光电编码器。驱动部分采用飞思卡尔公司生产的电机驱动芯片mc33886,其输出电流可以达到5A,可以实现电机PWM 调速,正反转,制动等实时控制功能。红外遥控及键盘为系统调试辅助装置,可以在系统运动过程中对程序中的P,I,D参数进行微调。控制系统部分硬件电路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控制系统结构框图 系统中以STM32为核心的控制器控制电机正反转带动旋转臂来回摆动从而带动摆杆做圆周运动至直立状态,直立后迅速切换电机运行模式使摆臂稳摆。系统中由检测装置测得的摆臂位置,摆臂加速度及电机当前转速等参数反馈回STM32进行综合PID计算,输出PWM波进行电机调速从而使系统能处于稳态。控制系统的核心为STM32中对控制算法的实现。 2 控制算法及程序设计 倒立摆系统的控制过程是:通过电机带动旋转臂转动产生合适的力u使得旋转臂和摆杆在某一给定的初始条件下能够快速到达新的动态平衡。本系统是单输入双输出系统,在控制方案上采用采用经典控制理论的双闭环PID控制,系统控制原理方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控制原理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