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

施梦婷邬龙安杨海波汪谭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经历了由近代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屈辱,现代的保守封闭到主动开放的振兴,历史证明,只有富强的国家才能平等的与其他国家建立起正常甚至有优势的外交关系。也就是说“强国

)、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

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

具,比袁世凯统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后,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和尊严。

④1927年初,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部分被侵略的权利。4.国民政府(1927-1949)

①1927年,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与帝国主义勾结,成立南京

二、现代中国外交的发展

1.1949年-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拓外交新局面

①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②建国第一年即与苏联等17国建交,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

策。

③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1954年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威胁。

④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中国又同柬埔寨、老挝、古巴等二十多个国家建交。

3.20世纪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①基本特点:“一条线、一大片”。

②中美关系缓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③中日邦交正常化:在中美关系的推动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

的同时,也为现代中国外交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从中我们不难总结出现代中国外交成功的几点原因: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地位开始取得独立,逐步摆脱了外来压迫,这是新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前提;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经济发展开始取得成效,这使以此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有所提高,这是基础;有了中国共产党强有

力的争取领导,这为关键;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一套不同于以前政府的一系列正确的外交政策,这是保障;二站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在国际上,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增强,这也是重要因素。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努力通过自身的学习实践活动锻炼增强本

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实践能力,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才智。我们要向登顶珠峰的陈晨学习,敢于挑战自我,实现自己的梦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本领,将来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新。

总之,我们要时刻记住“强国才能有外交”,“弱国无外交,弱国无公义”。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为推进中国外交的进步而努力;我们要为建设伟大中国而努力!

近现代中国外交

近现代中国外交史及练习题 一.近代中国的外交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3.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 围. ⑵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积极参与国际活动: (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70年代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⑵成就: 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 要的作用。 ②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 交的胜利。 ④70年代初国际上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3、改革开放后 ⑴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⑵成就: 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这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 (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探索时期:针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的霸权主义,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两只拳

中国近代外交

中国近代外交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几乎与世隔绝,对周边国家的交往则建立在“宗藩制度”上,即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周边国家乃至更远的属国必须向清朝皇帝纳贡,并接受清朝册封,清廷则需为属国平饵内乱、外患,但在一般情况下不干涉属国的内政。然而,进入近代,随着西方的迅速崛起和中国的日趋衰退,形势为之大变,中国成了饱受列强欺凌的半殖民地国家。 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起,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欧美列强和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蓄意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外交事件和国际争端,从而使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涉活动十分频繁。在历次对外交涉活动中,由于中国积贫积弱,缺乏强大的国力作支撑,因而大多未能摆脱屈辱退让的局面,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在对外交涉活动中,尽管也出现了许多有民族气节的民族精英,但外交成效却微乎其微,成功的先例少之又少。 一、两次鸦片战争到晚清时期 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夺取了众多的在华权益,还迫使清朝进一步改变了传统外交体制和外交礼仪惯例,我们不得不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外交开始出现近代外交制度的雏形。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西方文化也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此影响下,中国思想界也相应地逐渐发生变化。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近代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他们对西方的认识也一步步地深化。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商战”,就是这种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体现。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 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70 年代、80 年代称为“洋务”和“西学”,在90 年代则大体上称为“新学”。从“夷务”到“新学”的演变,不仅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态度的变化,而且折射出他们外交观念的演进和更新。 二、北洋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过渡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特殊 的地位。这是一个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剧的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背景下由一个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化工业社会迈进的时代。北洋政府正是在新旧冲突并存、中西撞击与交融的历史背景下取代清王朝而建立起来的。这种承上启下的历史大背景决定了这个政府的内政外交方针既延续了晚清时期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半资本主义的性质。北洋政府前期的外交基本上是延续了清政府的“以夷制夷”对外策略,特别是想通过承认、维护列强在华的各项即得利益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即“维持外交”。由于当时中国在国际上孤立无援国内派系斗争激烈,北洋政府外交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来换得列强的承认,其特征就是将统治者的军阀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就曾向列强发出秘密照会提出若能获得支持便以大总统对外宣言的形式声明:“所有前清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各外国政府所订条约、协约、公约,必应恪守。又各外国人民在中国按国际契约及国内法律,并各项成案成例已享之权利并特权、豁免各事,亦切实承认,以联交谊,而保和平。”之后,北洋政府得到了各国的承认。 值得一提的是辛亥革命给中国外交观念带来了一次革命,孙中山提出了共和国、民族主义、主权平等、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先进思想。这些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全新的理念并形成了系统的外交思想体系,虽然在实践中没有实施的机会而未能引导中国外交走上新的道路,但却在中国人民心中撒下民主的种子。

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

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 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外交特征:屈辱外交 新中国的外交 外交特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外交成就: 新中国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或者: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 (1)新中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2)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3)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针对国际形势变化,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外交成就取得的意义? 1、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2)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3)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结规律 以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为例,概括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国家制定或者调整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谈谈对国家外交的认识? 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1)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社会制度先进与否,是否独立);(2)综合国力的强弱。(3)国家利益(国内建设的需要)(4)国家的实力和国际地位。

根本出发点:维护国家利益。 对国家外交的认识:(1)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总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加以调整(2)国际外交是以实力为后盾,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根本。(3)外交政策因势利导,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认识:(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了国家爱更快更好的发展。(2)只有维护国家独立,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更好的维护国家的和平与安全。(3)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很详细)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一.知识归纳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 (1)晚清外交: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1919年初,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一息传到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共的成立、国共第

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关于五四运动与中外文化的交融的思考 五四运动,一场由爱国青年发起的集爱国救亡、思想启蒙、文化革新与一体的伟大的民族觉醒运动,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个空前活跃、壮观的中外文化交融的高潮。 闭塞落后的中国一时间涌现出大量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人才,“百家争鸣”,学习先进的外国文化,接受外来的新思潮。清政府开始派遣大量的青年学生留学海外,也有大量的的报纸、期刊、书籍来翻译介绍新文化新思潮。如《新青年》有《马克思研究专号》《易卜生号》。五四运动时期中外文化交融改变了中国文化封建保守的格局,空前规模地引进、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开创了文化开放的新局面。 而中日以其地理优势和风俗相近,文化交流尤为灿烂辉煌。从古代互派使臣、商人、学者、僧人,到后来唐朝鉴真和尚六次东渡,而后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先后打开,互设公使馆和领事馆,大批的中国青年留学日本,中日文化的交流异常兴盛。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影响最大的有几个重要人物:魏源、罗森、黄遵宪。 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日本受到广泛的传播和推崇,成为日本幕末一代维新志士争相传诵的启蒙读物。这是近代中国人自己编撰的关于世界史地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当时一部内容最丰富的有关世界知识和海防以至总结鸦片战争史经验的百科全书。《海国图志》是日本人士大开眼界,帮助他们了解到世界各国的情况,还提出了不少加强海防、抵御外敌的建议。 罗森的《南京纪事》第一次向日本人提供了太平天国革命接近真相的详细介绍,引起了日本人的重视。他的《日本日记》是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有较高价值的日本游记。 黄遵宪也是近代中外交流史上的一位优秀代表人物,他著有《日本国志》和诗集《日本杂事诗》,它们大大加深了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和认识,推动了近代中国人的日本研究,而且成为中国维新运动的重要启蒙读物。 近代的中国经历了很多的变革,但是没有动摇封建制度的改革总是以失败而告终。五四运动,维新运动,戊戌变法等等,表明了随着国门的渐渐打开,有许多有抱负的爱国青年有了改革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它们或多或少都对中国近代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一些民营企业的创办,重工业开始发展,新式学堂的创办,如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在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史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古代,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相比较发达,中日文化交流较多的是中国输向日本。而到了近代,交流的主要趋势逐渐发生逆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为什么近代中国会逐渐落后于世界甚至于日本?为什么在中外文化交流如此鼎盛时,外国经济文化政治不断强大,而中国的发展却推迟了如此之久?我觉得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第一中国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中国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所以统治者的管理制度越来越趋向专制,封建思想已经俘虏的中国人民的思想很多年,虽然不缺乏创新之人,但是结果也只是被镇压,并被认作“不入流”的狂民,以致大大小小的改革和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对封建统治并无撼动。 魏源的《海国图志》是一部历史巨作,对日本的影响如此之大,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却没有受到清朝统治集团

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

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史实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再就是袁世凯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 (3)南京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2、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1)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2)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 (1)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2)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④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70年代的外交 (1)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2)成就 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 ④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改革开放后 (1)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2)成就 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 ②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考)专题复习8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附练习及答案WORD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考)专题复习8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附练习及答案WORD 非选择题(共20分)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外交”同“屈辱”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 材料二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造成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2分) (3)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使“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4分) (4)从旧中国跪着办外交到当前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说明了什么?(4分) 2.新中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既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又有利于中国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阅读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这次会议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却受到战败国的待遇,巴黎和会强行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什么反帝爱国运动?(2分) (2)图2与20世纪70年代的哪一次外交胜利有关? (2分) (3)图3反映的事件是邓小平哪一创造性构想的成功实践?港澳的回归,标志着我国在完成什么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分) (4)综上可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以崭新的外交形象活跃在世界舞台,取得了辉煌的外交成就。我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至少答两点)(2分)

中国近代、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晚清政府(1840-1912)? 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 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 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②段祺瑞政府等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充当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工具,比袁世凯统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后,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④1927年初,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部分被侵略的权利。? 4.国民政府(1927-1949)? ①1927年,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与帝国主义勾结,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充当侵华工具,卖国求荣。? ②1928年,国民政府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结果不了了之。? ③1931-1945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日益扩大的侵略,国民政府先后推行“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积极抵抗-消极抵抗”等的政策。? ④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近代以来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这成为国民政府对外政策的最大成果。?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考试总结

一、名词解释(150-200) 马噶尔尼访华:清乾隆年间中英两国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是为中英两国首次正式通使。宗藩体制: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宗藩体制是通过朝贡、敕封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来维系的。政治上,宗藩体制表现为封建礼仪的不平等,如藩邦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宗主国朝贡称臣,使用天朝皇帝年号纪年,宗主国对藩邦进行敕封等,表现了宗藩之间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经济上,宗藩体制通过朝贡、赏赐及附载贸易,增进了各国的经济交流。文化上,宗藩体制促进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是中国晚清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同文馆:中国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全称京师同文馆。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由恭亲王于1861年1月奏请开办。次年6月正式开课,直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学生来源初以招收年幼八旗子弟为主,后扩大招收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蒲安臣条约: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清政府与美国订立的条约。又称《中美续增条约》。1868年,蒲氏美国公使任期届满,为清政府聘为“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率中国使团出访美、英、法、瑞、丹、荷、普、俄等有约各国。同年7月未经“咨明中国总理衙门”擅自签订该约。共8条,规定两国人民来往、居住、经商自由。在有关侨民的第五、第六、第七条款中,正式准许华人自由赴美及美予中国侨民以最惠国人民待遇二款。但不排除禁止华人加入美籍的禁令。同年,清政府批准该约。此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国向美国移民的自由,推迟排华法案的通过。1880 年中美签订续修条约,入美华工受到限制。 琉球事件:日本为侵略中国台湾和清藩属国琉球而制造的事件。1871年12月,琉球国一渔船在海上遇飓风漂至台湾,与当地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50余名琉球渔民被杀。日本借此宣称琉球渔民为日本管属之民,发动侵台战争。1874年10月31日,清政府在英、美、法等国的压力下,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北京条约》,承认日本侵台是“保民义举”,放弃对琉球的宗主权。次年,日本迫令琉球国断绝同中国建立的宗藩关系。1879年,日本趁清政府与沙俄交涉伊犁问题之机,出兵占领琉球,废琉球国王,改琉球为日本冲绳县。 马嘉理事件: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企图以印度、缅甸为基础,打开中国的西南大门。1874年,英国再次派出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路队,在近二百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1875年1月,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向云南边境进发。2月21日,在云南腾越地区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事后,英方借此为由对清政府多方施压,企图攫取更多在华利益,并于1876年13日与中方签订了《烟台条约》。 中俄密约:又称《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或《防御同盟条约》,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沙皇俄国以共同防御日本在亚洲的霸权为名,诱迫清朝廷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日本如侵犯俄国或中国、朝鲜时,中俄共同出兵互相援助;开战时,俄国军舰可驶入中国所有口岸;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吉林两省修筑铁路直达海参崴。《密约》的签订和筑路权的攫取,

中国近代现代史外交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专题 〖主题知识概要〗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主要包括中国中央政府对外交涉过程及相互关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复习中可以抓住五个重点: 一、清政府和西方列强关系的变化 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盲目排外,虚骄自大。 2.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虽然战败,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但并未放弃抵抗。林则徐等人开始放弃“夜郎自大”的观念,但统治者大都顽固坚持“天朝上国”那套。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关系有了较大的变化。(1)通过辛酉政变,那拉氏、奕訢等掌握清政权。通过战争使他们认识到,西方列强不是心腹之患,于是决定向英法“借师助剿”,标志着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过去视西方科技为“奇技淫巧”,这时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开始了洋务运动。(3)过去不许外国使节进驻北京,《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处理外交事务,标志着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4.1911年《辛丑条约》签订,慈禧太后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至此,清政府由过去的盲目排外,变为彻底的投降,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孙中山的外交思想。 1.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2.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三、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 辛亥革命后,列强帮助袁世凯夺取革命的果实。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权后,为了争取各国支持其称帝,不惜大量出卖国家权利: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 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失去了控制中国的工具,于是各自寻找自己的代理人,扶植军阀派系;中国的各派军阀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也纷纷选择帝国主义国家作靠山,导致了中国军阀割据的局面。 四、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 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和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修改新约运动”。 2.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 3.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五、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国际地位逐步提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第一时期(50年代上半期)。形势:(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2)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中国采取外交孤立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威胁)。 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中国近现代外交

1.近代中国的外交 (1) 清政府的外交: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迫对外开放。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被迫开放了通商口岸,使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联系。 (2)北洋军阀时的外交: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在五四运动等中国人民反抗运动的抵制下,中国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⑶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亡。1937年日本发 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联合抗日,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建国初期: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1)新中国成立后,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但美国等 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 封锁。 (2)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了友好关系,1953年在接见印度 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会议结果形成“万隆精神” 2、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20世纪70年代 (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2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关系。

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专题复习

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专题复习(2015-5-10) 【知识梳理和点拨】 一、近代中国的外交 1.清政府: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诸多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⑵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 基本准则。 ③1955年万隆会议上(今年60周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70年代的外交成就: 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国家关系正常化的标志)。 4.改革开放后 ⑴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⑵成就: ①1997-7-1香港回归;1999-12-20澳门回归。这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②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 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5.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⑴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⑵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⑷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三、今后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发展之路 1.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 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还未完成统一大业,台独势力猖獗,加强国防力量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安全,保障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而不是为了称霸世界 3.说中美两国应如何交往? 当今世界两种制度将长期共存,既有合作,又有斗争。中美两国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

中国近代外交

中国近代外交 1.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 举行“和平会议”(巴黎和会)中的外交失 败。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的把它概括为“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 倒”。 3.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 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 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 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 则。 4.1954年,中国首次一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 加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关于和平解决朝鲜语印 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 5.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尼万隆 举行的万隆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 异”方针。会后,中国与更多的非亚国家建立 了外交关系。 6.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

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 法权益。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 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 8.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 谈。 9.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毛泽东抱病会见尼克松。周恩来同尼克松举行会谈。双 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0.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1.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12.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13.2001年10月,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4.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 上海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中国近现代外交成就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本专题含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五个系统而实用的构成部分。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 (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

近现代中国外交

第 1 页 共 1 页 近现代中国外交 材料一 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①中国社会的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基础薄弱,②对外交政策的选择缺乏主动性,仅仅依靠外交的“均势原则”(即所谓“以夷制夷”论)不能够成为外交理念和政策的最佳选择。李鸿章毕生③奉行“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是以列强间的矛盾和裂痕为基础的。实际上,④列强之间在侵华问题上的“合作”或者称为“勾结”远甚于彼此之间的对立,这就注定了“以夷制夷”政策必将遭到失败的结局。 ——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二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乃至到20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外交有了一个最重要的标志,那就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简单来说,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就是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前,我国外交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整体推进的战略布局。具体来说,在此外交布局之下,⑥我们主要是从周边和全球两个层面来推进外交实践。在周边外交层面,中国坚持 “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按照这一理念,我们全面提升和周边国家的团结合作,让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落地,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得到加强。在全球层面,我们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 则,来加强与大国之间的协调,以及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摘编自《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 材料一叙述了中国近代“以夷制夷”外交政策失败的原因,①叙述的是经济原因,即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基础薄弱;②③叙述的是主观原因,即缺乏外交主动性和依赖列强间的矛盾;④叙述的是客观原因,即近代列强侵华利益的一致性。材料二叙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特点及目标,⑤叙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⑥叙述的是中国从周边和全球两个层面进行外交实践。两则材料对近现代中国外交的叙述凸显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以夷制夷”外交政策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和实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测试:中国近现代外交史(旧人教版)(简析)

2010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测试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60分钟完卷,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个3分,共20小题60分) 近代史上百余年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重要根源。据此回答1—6题: 1.《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 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 2.右图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简图》, 从右图中可以看出第二次鸦片战争 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严重危害是() A.它使中国丧失的领土范围大幅度增加 B.它使清朝的财政危机进一步加剧 C.它使外国资本主义的势力进一步渗透 到内地 D.它使外国资本主义开始与清政府勾结 3.太平天国运动前期,英国出使中国的全权代表文翰声称:英国“绝不左袒(偏袒)中国政府(指清政府)”,表示要恪守“中立”,同时把《南京条约》的文本抄送给太平天国政府,英国人上述态度是因为() A.太平天国与英国有相近似的宗教信仰 B.英国人幻想太平天国会承认和维护英国在华的侵略权益 C.英国人惧怕太平天国会进攻沿海地区通商口岸 D.英国人要与太平天国维持一种相对平等的外交关系

4.右图是《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照片》,以下对这张照片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①这张照片拍摄于1899年 ②参与抢劫的国家有英、俄、日、法、 德、美、西、奥 ③它使中国文化遭受严重损失 ④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 展的必然产物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日本右翼势力认为:在支那事变(指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夺取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夺取领土的意图。下列各项有利于驳斥以上言论的有() A.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变为日本的殖民地B.通过《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C.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占领中国大片领土D.南京大屠杀 6.由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教科书严重歪曲历史,教科书称:“日本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间战争,从1938年到1941年间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但都没有成功。”当时的事实真相应该是() A.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妄图打通大陆交通线 B.日本“速战速决”诸计划破产,被迫改变对华方针 C.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妄图转移国际视线 D.百团大战后,日本希望同中国政府和平谈判 近代史上,各界人士以多种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反侵略主张。据此回答7—11题: 7.1924年,孙中山指出:“革命以来迭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材料中孙中山关于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其晚年革命主张的主要影响是() A.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B.提出反对民族压迫主张 C.提出节制资本主张D.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8.20世纪30年代,中国奥运第一人、辽宁短跑选手刘长春发表过如下声明: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作马牛!上述材料中的“傀儡”是指()A.伪满洲国B.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中国近现代外交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选题思路】: 今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六十周年。当今随着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大力发展中外关系显得愈加重要。一个国家的外交变化不仅是由本国的国情来决定,也受制于它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历史发展。因此,回顾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历史变迁也有助于从更全面的角度认识中国的近、现代化历程。 【考点提示】: 一、近代的屈辱外交 1. 晚清时期。晚清外交以屈辱为特征,被动打开大门,与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半殖民地化。《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 北洋军阀时期。1915年袁世凯为换取日本支持其称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这一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 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进行全民族抗战。1942年中国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与盟国积极合作共反法西斯。 二、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 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一边倒”。二战后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逐渐形成。新中国的成立,沉重打击了美国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政策,美国从独霸全球的战略出发,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承认中国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中国采取“一边倒”的方针,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仅是为了维护自身主权利益,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唯一正确选择。 2. 20世纪60年代——“两只拳头回击”。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从苏共二十大起,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执行反华政策。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3. 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20世纪70年代由于两个趣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中呈现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美国谋求改善对华关系,而苏联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故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构想,改善了同美、日的关系,并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合作。在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