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生平简介】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生平简介】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生平简介】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生平简介】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 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东坡简介,供大家参考!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家庭成员

家世

苏序(祖父)暂无

苏洵(父亲)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作《名二子说》说明替儿子命名的来由。

程氏(母亲)眉山富豪程文应之女,十八岁时嫁时年十九岁的苏洵。婚后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苏轼一生思想深受母亲影响。

兄弟姐妹(史书记载苏洵与程氏共有三子三女,然长子苏景先与长女、次女早夭)

苏八娘(姐姐)亦称苏小妹,苏轼之姐,长苏轼一岁,成年后嫁表兄,婚后不得志,抑郁而终。

苏辙(弟弟)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

妻妾

王弗(妻)苏轼之妻,十六岁时与年方十九的苏轼成婚,婚后二人恩爱甜蜜。结婚十一年因病逝世,得年二十七。苏轼四十岁时曾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亡妻。

王闰之(妻)王弗堂妹,王弗逝去三年后嫁给苏轼。苏轼五十八岁时逝世,得年四十六。

王朝云(妾)原为歌妓。三十八岁时的苏轼赎十二岁的朝云,后收为侍妾。陪伴苏轼度过仕途不顺的岁月。后卒于绍圣三年,得年三十四。

子女

苏迈妻王弗所生

苏迨妻王闰之所生

苏过妻王闰之所生

苏遁妾朝云所生,未满周岁而卒

苏东坡传选择题

苏东坡传 1.苏东坡任职地区依次为( ) A.湖州、杭州、黄州、密州 B.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C.密州、黄州、杭州、湖州 D.杭州、湖州、密州、徐州 答案【B】 解析:苏东坡在熙宁四年任杭州通判,在熙宁七年任密州太守,在熙宁十年任徐州太守,在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后被捕入狱。 2.苏东坡个性复杂,以下哪种不属其特性 A.精通哲理 B.重情重义 C.热爱自然 D.处事圆滑 答案【D】 解析:苏东坡精通哲理,重情重义,热爱自然,为人豪放大气,不拘小节,从其诗词中就可看出。若是他处事圆滑,便不会有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了。 3. 苏东坡在密州时怀着安祥平和的心境,越发爱好( )的诗。 A.杜甫 B.李白 C.孟浩然 D.陶渊明 答案【D】 解析:苏东坡的诗词在这段期间达到了成熟期,只留下满心安详与顺时知命。他的《西斋》诗简直和陶潜一模一样。这首诗中有真正的安详与满足,也有对自然的声音色彩平静的喜悦。 4. 苏东坡的朋友( ),事先知道了苏东坡被弹劾的消息,先派人去通知了子由。 A.王诜 B.张方平 C.黄庭坚 D.佛印 答案【A】 解析:东坡的好友王诜驸马曾亲自出版苏诗,他一听到消息,连忙派信差到南京找东坡的弟弟子由,子由又派信差通知东坡。 5. 苏东坡的案子虽有御史强大的压力,最后仍然获释的缘故是( ) A.苏东坡朋友的请求 B.老百姓的请求 C.皇上被苏东坡的诀别诗感动 D.苏东坡的申诉 答案【C】 解析:东坡误以为事态转恶,难逃一死,写了两首告别诗给弟弟,交代后事,并说愿意生生世世和子由做兄弟,感谢皇帝以往的恩情,一切怪自己。两首诗偶然到皇帝手中,皇帝看了大受感动,这也是获释原因之一。 6. 苏东坡诗中拿( )开玩笑,“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A.徐大受 B.陈慥 C.马梦得 D.朱寿昌 答案【B】 解析:陈慥字季常,是东坡随时可以开玩笑的朋友,在一首诗中,苏东坡用“狮子吼”来戏谑他惧内,于是他惧内的典故从此确立,至今“季常癖”仍是惧内的代称。 7. 苏东坡被贬到( )时,成立了一个救儿会,救助婴儿。 A.黄州 B.徐州 C.常州 D.杭州 答案【A】

教案《苏东坡传》说课

《苏东坡传》推荐课说课稿 沭阳怀文中学邵爱静 【猜名入题】 师: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在一道菜里,他的名字在一首诗里,他的名字在唐宋八大家里,他的名字温暖了整个北宋文坛。——他就是苏轼,我们又叫他苏东坡。你是从哪些方看出是苏轼的呢? 生:从一道菜里,从北宋、唐宋八大家等,可以看出是苏东坡。 师:是的,他就是旷世奇才苏东坡。下面我们友情苏东坡登场,请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苏东坡(见投影) 师:从简介里,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诗文、书法、绘画等方面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但是他仕途不顺,多次被贬谪,宦海浮沉中他历遍无数穷山恶水,但是终不改他乐观的天性,有诗为证,当他被贬到黄州的时候,他说“好竹连山觉笋香”,他说这里的竹笋好吃,当他被贬到惠州时,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这里的荔枝好吃,当他被贬到儋州时,他说兹游奇崛冠平生,儋州的奇山异水丰富了我的人生,我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所以,林语堂先生总结苏东坡的一生:一生流离,一生闪耀。 【朗诵比赛】 师:在他闪耀的一生中,他留下诗文三四千篇,现在大家手里有苏轼诗词精选六首,我们来重温苏轼的诗词,来进一步感受他的才华和人格的魅力。请你选出你最喜欢的一首,我们来进行朗诵比赛,看谁朗诵的最好。 生:选择下发的几首诗词朗诵。 师:刚刚有同学朗诵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感情真挚,催人泪下,而《密州出猎》的豪迈之情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心灵有约】 师:每一首诗,都是诗人性格的呈现、心灵的呈现、生命的呈现。 你读了苏轼的诗词你的头脑里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东坡形象呢,请你用文字的形式把东坡的形象呈现出来。(80到100字即可) 这里需要一个例子引导: 【语段阅读】 同学们笔下的东坡形象,很生动、也很丰富,简直把他说成了一个偶像,那么有一个人呢也特别崇拜苏东坡,大家手里拿着的文章便是他写的。 (一)兄弟二人,气质不同,形貌各异。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由他的画像,我们不难判断,他大概是五尺七八寸身高,脸大,颧骨高,前额高大,眼睛很长而闪闪发光,下巴端正,胡须长而末端尖细。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 苏东坡对他弟弟说:“我知道我一向出言不慎。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

苏东坡传第八章拗相公读后感800字

苏东坡传第八章拗相公读后感800字 当天平开始一边倒 昨天读了《苏东坡传》第七章王安石传,今天再读拗相公,觉得对王安石的看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王安石,林语堂先生对他的评价,甚至有点过分差了。王安石为了他的变法开始集权。对林先生说王安石是极权主义,我是赞同的。任何一个国家,一旦极权,如法西斯般,必然要出大问题。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在王安石的初次集权,利用皇帝排除异己之时就已然注定,权力的天平开始倒向一个人。 当王朝权利落到任何一个人,包括皇帝手中,王朝便即将走下坡路,但任何一个皇帝或多或少会分权,这也避免了极权的诞生,然而,当权力的天平一边倒地向着一个人,如王安石,而王安石即手握皇帝这个名义上的极权这,手中再握着皇帝的分权,极权便诞生了。当仁宗皇帝在思想自由的气氛中挑选出来的英才和老臣们发现时已经晚了,他们纷纷上书,结果不过要么被贬,要么被置之不理,御史台的人们开始弹劾,结果全被换成王安石的人,朝堂上几乎所有人,要么支持王安石,要么退隐或沉默,少数的反对也无人理睬。这时,无论变法成功与否,也无人能阻止了。这就是极权的可怕与害处。 为什么会出现极权,任何朝代都不会缺少说真话的人,但总缺少制衡。说真话,是给清醒的,且有能力(权力)阻止的人听得,而不是同王安石一样失去理智,一心变法的人听得。在当时,清醒且有权停止变法的,是皇帝。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郑侠说服皇帝,停止变法的原因。可实际上,皇帝是相信王安石的,如果没有一翻天象异变,泰山崩塌,新法的停止与否,还是未知数,因为郑侠也被贬到了远方。可是,如果当时出现一位让皇帝信任,且头脑清醒的人,那么或许变法根本不会实行或很快停止。因为有这个人,王安石便无法做到极权。天平最多不过左右摇动。这也是为什么明代朱元璋废相后,他的儿子朱棣会成立内阁,因为内阁虽有首府,但仍需多次讨论,这便是一种制衡,虽仍有极权,但不过是天子过度放权导致,极权时间也不长,因为另一方总会制衡,以致天平不会一边倒。 但事实上,历史从来,也不可能初心绝地极权,也没有一个朝代会绝对分权,极权在天平的一端,分权在另一端,当天平倒向哪方,便在提醒着人们,是时候在另一端加上重量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内容简介:在我人生最低谷、最迷惘期,喜欢上了苏东坡.他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江东子弟多才.. 本文《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由整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在我人生最低谷、最迷惘期,喜欢上了苏东坡.他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让我勇敢面对“教师资格考试的失利”,最后卷土重来,再次大胆追求 梦想.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开始只是因为喜欢苏东坡,想通过此书欣赏到苏子更多的精彩诗篇.对作者林语堂却是一无所知.没想到,大师林语堂+大师苏东坡,这一结合,简直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 无数,传世佳作《苏东坡传》便诞生了. 《苏东坡传》被誉为二十四大传记之一.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完成了这部著作.正本书用白描的手法,介绍了苏东坡的生平点滴,尽管如此,也更是如此,苏子的形象显得更真实,更伟大,更不可捉摸.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苏东坡的无比的仰慕与敬仰. 我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向着明亮那方”的金子美玲,才情极高的王国维,可是这几位作家终因只向往美好,而无法承受现实生活的残酷,自绝于尘世.苏东坡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大起大落,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流放地度过,但是,苏东坡依然乐天、活得潇 洒自在.林语堂天性率真,幽默,多才,与苏东坡极其相似.而且林语堂与苏东坡就连“个人情感”都极其相似.在书中得知苏东坡一直暗恋他的堂妹,却由于是同属一个姓,有悖常伦,而无法大胆追求自己的所爱,这位大才子,敢于对皇帝说不的苏东坡,在伦理面前低了头,把那 一腔的恋情暗暗珍存,直到暮年堂妹去世还倾心为之写诗悼念,痛心 不已.林语堂也有一位思恋一辈子的女人,八十岁那年,他在《八十岁自述》里写道:“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时,我总在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

(完整版)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东坡是宋代诗词大家,他那乐观豪迈、飒然超离的诗词与他的透彻的禅学修养是紧密联系的。他把学诗比作学禅,诗境等同禅境,“每逢佳句则参禅”(《书李端叔诗后》)是他从事创作的体会。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湄山人。 后人读苏轼的诗词文无数,其中体现的豪情震慑了多少人的心魂!文字明朗,文风清新,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伟大的一代宗师。苏东坡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的诗句:“猿吟鹤唤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褒奖,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因此他的诗句总能体现他的本性,从他的诗句中,我们总能看到那个乐观,豪放的苏轼,似乎能碰到他的心。说苏东坡乐观、豁达,是因为他在历尽仕途坎坷之后还是那么天趣洋溢,超然无累,在苦难中他张显出生命的活力。因此他受到所有后人的爱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怎么能不受人尊敬? 苏轼生平作诗几百首。“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多么平静的心情,潇洒的人生态度,豁达的人生观念所有的过去都已经成为历史,雨也罢晴也罢,人生就是一场经历,走过路过,幸福悲伤,都是人生的意义;“会识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石上有几个人有这种豪情,这种想象!“西北望,射天狼”堪称一绝;“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间有味是清欢,一蓑烟雨任平生。”似乎看到苏轼早已看透红尘,心间一片澄澈,悠然看世间生老死别;“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橙黄桔绿”四个字轻易地把寒冷的冬季写得充满生机,不同凡俗。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此句携海上风涛之气而来,何其雄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所以人不可好高慕远,否则只会留下遗憾;“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毅力成就古之成大事者,否则即使有超世之才也将一事无成;“天外黑风吹海立”一个“立”字胜过千言万语,诗境不言而喻……超脱的语句是一个超脱的心灵释然的真心流露。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却淘不尽苏轼千古传颂的豪情与不朽的诗句——精神的寄托。 我觉得有句话很适合用来形容苏东坡: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他总能在逆境中欢笑,在不幸中展现豪情,这或许也是他千古留名的原因之一,苏轼一生对理性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其心智之成熟、感情之丰富、人格之独立、胸怀之广阔、为人之坦荡、性情之旷达,更是使他得到后人热爱的原因。苏轼一生坎坷不断,但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他却一直是快乐的。苏轼善于结交朋友,上可陪皇帝,下可陪乞儿。即使是他的政敌和对手,他都可以在大是大非之外,与之成为朋友。苏轼对王安石就是如此,但他却十分坚信自己的看法,苏东坡一直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这时他之所以一再被贬官的原因。在政治上,他们一直是各执己见的对手,但他却对王安石本人,或说文学上的王安石,一直以朋友之礼相待。在王安石死后,苏轼在《王安石赠太傅制》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称颂备至,对人不对事,对事不对人,说明苏轼立场的坚定。我一直十分喜欢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或许是因为它琅琅上口,苏东坡的词中我记忆最深的就是这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次是苏东坡在密州任职时所写的,也是一首在文学论坛上颇负盛名的中秋词。一首短短的词道尽中秋月下“举杯邀明月”时的种种思绪: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似乎又因着淡淡的哀思,“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有尽展苏轼的豪迈、乐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似又点醒了迷茫的世人“此事古难全”,世间不如意之事何其多,就如“月有阴晴圆缺”,总不能避免。何不把它当为人生的磨练呢?在此又见苏轼的豪迈、乐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读到此,有几人能不被苏轼的豁达所折服,那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积极、乐观态度又激励了多少人?我喜欢这首词,或许就是因为整首词中包含的阔达胸怀,让人感觉到人世间似乎已无什么事物能难得住他。或许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清人程洪《词洁》评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自是天仙化人之笔”,这是说他的词,于是就有了个说法:苏轼是天仙化人,如果他只是天仙,可能还真的让人敬而远之,可他是天仙,却偏偏又化作了人,化作了苏轼苏东坡。我对苏轼本不了解,直到看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只有真正看懂了苏轼的作品,了解了苏轼本人,才真正体会到:苏东坡是天仙,却偏偏又化作了人,化作了苏轼苏东坡。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苏轼降生

苏东坡传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苏东坡传》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与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苏东坡传好词摘抄: 三朝夏商周四诗风雅颂;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水仙子”鬓挥“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苏东坡传好句摘抄: 1、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可是说就是堆砌艰深难解之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美。 2、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饱墨之光。 3、在势如奔马的狂波中逆流而上,在沿江的岸边一步步俯首躬身向上跋涉而行。 4、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的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是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镣铐的枷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5、此一巨大的扁圆石头,呈苔绿色,背上满是晶莹的小水珠。青蛙尾尽处为一石洞,其中发出清脆的潺湲之声。 6、苏东坡这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一时骅骝长嘶,奋蹄蹴地,有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但

是弟弟则沉默寡言。父亲则深沉莫测,对事对人,一概不通融假借,因此处世则落落寡合,将身旁这两匹千里之驹,随时勒抑,不得疾驰而奔。 7、东坡睡眠法:现在我已安卧,身上即使尚有发痒之处,我不再丝毫移动,而要以毅力精神克服之。这样,再过片刻,我浑身轻松安和直到足尖。睡意已至,吾入睡矣。 8、东坡瑜伽法:练习瑜伽的全部努力,在于努力少思索,以至于一无所思。最后这无所思乃是最难做到的,最初是集中思想于一点,这已经够难,因为人的头脑习惯于由这个思想转到另一个相关联的思想。使思想集于一点还是最低阶段,再高一点,使专心于一点进而到一点皆无的沉思,最后达到恍惚出神的境界。 9、有时长夜漫漫,他(东坡)无所事事,只有凝望红烛,静听宫漏,以遣长夜。 10、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高明的官员永远说不出什么,但只要否定。 苏东坡传好段摘抄: 1、苏堤和西湖之与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双眸。我常想,倘若西湖之是空空的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一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几百年来的中国游客,春季到来之时,向西湖蜂拥而至,度蜜月者,在湖上泛舟垂钓,或在垂杨之下的堤上散步,以消磨时光。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东岸上的柳浪闻莺;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岛上,由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苏东坡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这点众人皆知,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其他面,然而,正是这些其他面,给我们带来了如此荡气回肠的诗篇,苏轼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诗人的称号。所以,我决定阅读《苏东坡传》一书,了解中华古典文化伟大的创造者背后的故事,对中华古典文化的了解应该全面的,而不是仅仅从成果中获得感悟。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正是一本全面的教科书,在列举一篇篇佳作的同时,把苏轼的一生联系了起来,从这篇作品中,我们是从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来了解中国古代“诗圣”的一生,以及整个苏家的变迁。我觉得在北宋这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顶峰,这样一位诗人,正是用自己的生命上演了一首好诗。 书中的苏东坡是一个本性难改的乐天派,作为一位诗人,他写的一手好诗,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爱戴人民,以至于有了黄州城全城出来送行的故事,作为这次社会实践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读书笔记,我不仅仅把注意力放在书中关于苏东坡的描述,而是更加关注于他的诗句,这也是这本传记与其他传记的不同之处,这本传记更像诗集,从诗词中表现了一个人的点点滴滴。 在这里,我简单的讲一下有关苏东坡的一句诗词: 入峡 【作者】苏轼【朝代】宋 自昔怀幽赏,今兹得纵探。长江连楚蜀,万派泻东南。合水来如电,黔波绿似蓝。余流细不数,远势竞相参。入峡初无路,连山忽似龛。萦纡收浩渺,蹙缩作渊潭。风过如呼吸,云生似吐含。坠崖鸣窣窣,垂蔓绿毵毵。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飞泉飘乱雪,怪石走惊骖。绝涧知深浅,樵童忽两三。人烟偶逢郭,

沙岸可乘篮。野戍荒州县,邦君古子男。放衙鸣晚鼓,留客荐霜柑。闻道黄精草,丛生绿玉篸。尽应充食饮,不见有彭聃。气候冬犹暖,星河夜半涵。遗民悲昶衍,?孟昶従此入觐,王衍亦蜀主。?旧俗接鱼蚕。版屋漫无瓦,岩居窄似庵。伐薪常冒崄,得米不盈甔。叹息生何陋,劬劳不自惭。叶舟轻远泝,大浪固尝谙。矍铄空相视,呕哑莫与谈。蛮荒安可驻,幽邃信难妉。独爱孤栖鹘,高超百尺岚。横飞应自得,远飏似无贪。振翮游霄汉,无心顾雀鹌。尘劳世方病,局促我何堪。尽解林泉好,多为富贵酣。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 这是苏东坡第一次父子行,是他第一次进京做官,“三苏”求神庇佑,然后顺流而下,在三峡这如此险境,苏东坡的乐观,从诗中的字里行间体现出来。读《苏东坡传》我们可以在其人生经历中看见其诗词的灵魂的来源,从而了解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根源所在,正是华夏文学家这种气节和不羁,我们的文化魅力才得以源远流长。

苏东坡传好句好段摘抄_优秀句段

苏东坡传好句好段摘抄_优秀句段 ○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可是说就是堆砌艰深难解之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美。○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饱墨之光。 ○在势如奔马的狂波中逆流而上,在沿江的岸边一步步俯首躬身向上跋涉而行。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 ○出外旅行的人,极其所能,也只有把自己的安危委诸天命,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延缓年老展长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 ○今日苏堤横卧湖上,此一小小仙岛投入水中的影子,构成了"三潭印月",湖边垂柳成行,足以证明苏东坡在设计风景方面的奇才。 ○我们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生活的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苏东坡好段摘抄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真诚的友谊永远不会特别表白的。真正的好朋友彼此不必通信,因为既是对彼此的友情信而不疑,谁也不须要写什么。一年分别后,再度相遇,友情如故。 ○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天下之理,戒然后有慧,盖慧性圆通,必从戒谨中入。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也。○此一巨大的扁圆石头,呈苔绿色,背上满是晶莹的小水珠。青蛙尾尽处为一石洞,其中发出清脆的潺湲之声。 ○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苏东坡说:"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这是孟子对孔夫子参政态度的概要结语。 ○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 ○苏东坡若回到民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 ○中国的农民和生意人都落入王安石新政的陷阱里了。他们只有两条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饥挨饿;一是遇丰年,锒铛入狱。 ○所以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自己真正喜爱的人。 ○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以尽其才。一个城市,能得诗人发现其生活上复杂的地方性,并不容易;而诗人能在寥寥四行诗句中表现此地的精粹、气象、美丽,也颇不简单。 ○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命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

苏轼生平介绍

东坡居士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是哪里人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豪,在苏轼生活的饿那个时期可以称得上是无人能够比肩的一代文学大家,这样一个人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从其一生的经历来看也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从其诗词的风格来看更是一个非常豪放的人,苏轼堪称才华四溢,作为官员也是一个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首先说苏轼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从苏轼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父亲苏洵在苏轼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就醉心于仕途,在家里刻苦攻读,这样也为苏轼的早年家庭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苏轼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早年的启蒙。据说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二十一岁就参加朝廷的考试并且高中第二名,从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资聪颖。 再说苏轼是一个豁达和豪放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苏轼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调的自怜自艾,苏轼的文章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豪放洒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气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狱之灾后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那么豪放不羁,看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的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丝毫没有凄凄切切的伤感情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和豪放的做派。 苏轼是一个才华四溢的人,从苏轼留下来的数千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苏轼的才华,苏轼不仅仅是一位文坛泰斗,还是一位具有铮铮傲骨的官员,王安石改革的时候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这个时候苏轼不是放弃自己的政见为了高官厚禄而曲意迎合,而是选择了外调,后来新的皇帝上台,王安石的新法被废除,苏轼又与统治者的政见不和,这个时候也不是曲意逢迎,而是再次选择了外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坚持己见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苏轼是哪里人 苏轼是我国的文学奇才,生活在北宋时期,苏轼出生在眉州眉山,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眉山市。苏轼二十一岁的时候进京赶考,一下子就中了第二名,据说本来是应该第一名的,因为欧阳修误认为是其弟子的考卷害怕有舞弊嫌疑才将其录为第二的,可见苏轼的才学堪称是才华横溢。苏轼一生之中辗转多地,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苏轼的足迹。 苏轼一开始的时候是在京城做官,后来到了凤翔做判官,在凤翔这个地方也工作了好几年,后来因为母亲去世回归了故里为母亲“丁忧”。后来苏轼因为与变法的王安石政

林语堂《苏东坡传》名句及精彩片段摘录

林语堂《苏东坡传》名句及精彩片段摘录 ·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可是说就是堆砌艰深难解之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美。 ·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饱墨之光。 ·在势如奔马的狂波中逆流而上,在沿江的岸边一步步俯首躬身向上跋涉而行。 ·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的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是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镣铐的枷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此一巨大的扁圆石头,呈苔绿色,背上满是晶莹的小水珠。青蛙尾尽处为一石洞,其中发出清脆的潺湲之声。 ·苏东坡这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一时骅骝长嘶,奋蹄蹴地,有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但是弟弟则沉默寡言。父亲则深沉莫测,对事对人,一概不通融假借,因此处世则落落寡合,将身旁这两匹千里之驹,随时勒抑,不得疾驰而奔。 ·苏堤和西湖之与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双眸。我常想,倘若西湖之是空空的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一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几百年来的中国游客,春季到来之时,向西湖蜂拥而至,度蜜月者,在湖上泛舟垂钓,或在垂杨之下的堤上散步,以消磨时光。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东岸上的柳浪闻莺;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岛上,由苏东坡兴建的,叫“三潭印月”。的确是,湖的四周没一个角落不使游客觉得美丽出奇而感到荡气回肠的,晴天也好,在与众也好。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doc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东坡诗文出自《苏东坡传》。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你。东坡诗... 东坡诗文出自《苏东坡传》。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材料原文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 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⑤气索:气短 ⑥不韵:不雅。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题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前后类如此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 ⑵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3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 4.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⑴ ① 像② 这 ⑵ 士大夫没有熟读过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 3.要点:开阔的胸怀。 4.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东坡诗文文言文参考译文 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写成)就被人们传诵。每当有一篇(东坡的)文章送来,欧阳(修)一整天都为此高兴,像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一天欧阳修与儿子欧阳棐谈论文章,说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道:"你记住我这句

苏轼生平简历图表

苏轼生平简历图表

21 岁1057 仁宗嘉 祐二年 京城 开封 进士, 翰林 学士 1057 年春科举进士及第,其文章受欧阳修惊异好 评。春秋对义第一,皇帝殿试受仁宗欣赏。 科举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殿试二十五篇进策。 刑赏忠厚之至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 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 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 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 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 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 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 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 鲧方命 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 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 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 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 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 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 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 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 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 立法贵 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 析 导读:读书笔记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好书,名字叫做《苏东坡传》,这是林语堂的著作,读过之后,让我对苏东坡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人生道路崎岖,屡遭奸相章惇的陷害和排挤,但让他始终能够保持乐天的性格,不论在什么样的逆境中,都能够活得潇洒自在,并成为了文学、绘画、书法等名家。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好词: 知根知底、浪漫风流、惊奇可喜、名落孙山、真知灼见、刮目相看、古道热肠、十分融洽、王佐之才、迢迢万里、梦寐之望、热诚接待、雄伟壮丽、声色之美、精心设计、熙来攘往、川流不息、患得患失、俯首据案、诗词巨擘、和睦相处、滔滔不绝、英俊挺拔、险象环生、悬崖峭壁、鸟鸣猿啼、俯首膜拜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好句及感悟赏析: 1、真诚的友谊永远不会特别表白的,真正的好朋友彼此不必通信,因为既是对彼此的友情信而不疑,谁也不须要写什么。一年分别后,再度相遇,友情如故。

感悟:这句话是对深厚友谊的阐述,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正的朋友一定是极少数,因为友谊是需要经得起考验的,即便是不通信交流,在心里也会彼此惺惺相惜。 2、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感悟:现代人越来越浮躁,怨天尤人之辈越来越多,这是因为他们书读得不够。就好比苏轼,才华横溢,却一声屡遭打压和排挤,但他始终没有灰心丧志,而是在坎坷的人生路上,练就了一身本领,保持着乐观的天性,成为名垂千古的文化大家。 3、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 感悟:这是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苏轼屡遭排挤,一生坎坷,也是有其自身原因和缺点的,那就是我们常说的细节决定成败,苏轼是一个好爽的性格,往往在小事上犯糊涂而导致了知致命的错误。 4、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感悟:这句话让我们读出苏轼的乐天性格,从苏轼的词中,我们就可以读出他洒脱不羁的性格,但这对于搞政治来说确实不利的,政客需要隐忍,需要韬光养晦,而苏轼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 5、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感悟:苏轼遭迫害,最终被流放到海南岛,而宋代,海南岛还是

林语堂苏东坡传简介

林语堂苏东坡传简介 内容简介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会性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苏轼生平简介教学提纲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概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见《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观苏轼生平,于党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 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小苏轼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被传为佳谈。 应试及第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殿试时,献上二十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评为翰林学士。嘉佑二年四月,母亲程氏去世,苏家父子三人在京,赶紧回乡料理丧事。 嘉佑四年,母丧期满,父子三人再度赴京都。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我读的《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写的传记。全书按照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分成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与流放岁月。作者对苏东坡的生平逸事及所作辞赋进行解读,从而分析苏东坡的心理性格。 纵观苏东坡一生,只能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

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会对那些带头人物有所威胁,那你就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高明的官员永远不说出什么,但只要否认。高明的官员必须深有休养,长于说‘无可奉告’‘阁下听说,诚然不错!’这样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条,他必须讨好朋友。第三条,当特别提防开罪他人。守口如瓶,低声而斯文,使人高兴的窃窃私语,早晚会积劳成疾,因公殉职。”作者说这就是朋党之争时政治之中的规则。显然,苏东坡已一一犯规了,但这并不是他不明白这些“秘诀”,实是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这些

苏东坡传-第 十 三 章

第十三章 何必耗神于琴呢 纸笔可奏绝世遗响 苏洵走出大门,见那人身着官服,面带微笑,手里牵着一匹浑身是汗的棕色坐骑,后边还跟着一匹黑马。那人姓杨名旻,字君素,自称是雅州知府雷大人手下的一名推官。他说雷知府久闻苏先生大名,特来相邀,请到雅州谈史会文,兼论兵法。苏洵一听,自是喜出望外。前些年他与史彦辅游荡四方,至多见过一些参赞、节推一类的小官,有两次想见县令和通判这种七品左右的官员,都因名气不足而未能如愿,如今雅州知府派人上门延请,苏洵能拂他的面子么? 苏洵在栖云寺中,也曾听子瞻说过雷简夫的身世,他知道雷简夫原是山林隐者,后来见到百姓受难,为此才不得已出山拯救百姓的,单凭这一点,苏洵就觉得值得信赖,至少不是寻常的官场混混。一听杨节推说雷太守要与自己谈史会文、兼论兵法,苏洵便想起李太白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两句诗,真想接着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当时苏洵便将杨节推安顿歇自己喝茶,让谢能跑和樊狗二人好生侍候,自己便回房中,与夫人商量。程夫人当然希望他去,还叮嘱说:?依我看,请你谈书是个幌子,八成雷太守要说儿女的事情。若他提起此事,你就应允下来。? 苏洵笑着说:?从来都是男家先下聘书,纵是女方有意,也要托请别人作伐才是,哪有让人家女孩子的父母先开口的?? 听了这话,程夫人也笑了:?我只是让你见机行事。? 苏洵于是让家人杀鸡买酒,热情招待杨节推一番,自己一边陪他饮酒说话,一边想着心事:雷太守是怎么知道我爱读史书,还喜欢谈论兵法的呢?难道他与白云道人张俞也有联系?前些日子,苏洵也曾向眉州知府里的人打听过,他们说雷简夫的先人在剿灭李顺和王均两拨叛军的时候,都曾立下赫赫战功,有的还做过蜀都大帅;雷简夫又率兵打败了西洞蛮人,他当然熟悉兵法战阵了。想到这儿,苏洵便与杨节推草草吃罢,然后带上自己近日写的文章,跟随杨节推,跨上黑马,去了雅州。 雅州在眉州正西一百多里,杨节推原是丹棱人士,道路特熟,加上他所带来的马乃是雷大人最喜欢的两匹骏马,行走起来四蹄生尘,山道之上如履平地,所以出了眉州向西,两个时辰之后,就来到丹棱。苏洵头一回骑上骏马,觉得比过去骑驴可要快意了许多。他远远望着南边的连鳌山,心里想着自己和儿子面前的

读《苏东坡传》有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是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我不相信我们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章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孝宗赐予《苏东坡集》的序言就是盛赞他浩然正气的伟大,这种正气就使他的作品不同于那些华丽柔靡之作,并且使他的名气屹立如山,不可动摇。 但是,现在我们不要忘记苏东坡主要是个诗人作家。他当然是以此得名的。他的诗文中有一种特质,实在难以言喻,经过翻译成另一种文字后,当然更难以琢磨,杰作之所以成为杰作,就是因为历代的读者都认为“好作品”就是那个样子。归根结底来说,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但谁又能说究竟怎样才可以取悦读者呢?使文学作品有别于一般作品,就在于精神上取悦于人的声韵、感情、风格而已。杰作之

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淹没,甚至历久弥新,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就犹如宝石直不怕试验,真金不怕火炼。苏东坡写信给谢氏师时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论贵贱也”。 可是,使作品经久而不失其魔力的“真纯”又为何物?苏东坡对写作与风格所表示的意见,最为清楚。他说作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词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击风捕影,能使事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词达。词达于能达则文不可盛用矣。杨雄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在此为风格做解释,苏东坡很巧妙地描写了他自己的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云流水”,他是把修辞作文的秘诀弃之而不顾的。何时行,何时是无规矩法则可言的。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他能真实精确地表达出来,表达得够好,过人之处与独特之美便自然而生,并不是在文外附着的身外之物。果能表现精妙而能得心应手,则文章的简介、自然、轻灵、飘逸,也就是上好风格的秘诀。文章有此等特性,文章便不至于索然无味,而我们也就不怕没有好文章读了。 不管怎么说能使读者快乐的确是苏东坡作品的一个特点。苏东坡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