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原则及技巧

翻译原则及技巧
翻译原则及技巧

第三章翻译原则及技巧

第一节六级翻译样题介绍及评分解读

一六级翻译样题介绍

【样题】

中国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也被称为春节。新年的庆祝活动从除夕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即从农历(lunar calendar)最后一个月的最后一天至新年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各地欢度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有很大差异,但通常每个家庭都会在除夕夜团聚,一起吃年夜饭。为驱厄运、迎好运,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人们还会在门上粘贴红色的对联(couplets),对联的主题为健康、发财和好运。其他的活动还有放鞭炮、发红包和探亲访友等。

注意:此部分试题请在答题卡2上作答。【参考译文】

Chinese New Year is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In China,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Spring Festival. New Year celebrations run from Chinese New Year’s

Eve, the last day of the last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to the Lantern Festival on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Customs and traditions concerning the celebration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vary widely from place to place. However, New Year’s Eve is usually an occasion for Chinese families to gather for the annual reunion dinner. It is also traditional for every family to thoroughly clean the house in order to sweep away ill fortune and to bring in good luck. And doors will be decorated with red couplets with themes of health, wealth and good luck. Other activities include lighting firecrackers, giving money in red envelopes, and visiting relatives and friends.

二六级翻译评分解读

本题满分为15 分,成绩分为六个档次:13-15 分、10-12 分、7-9 分、4-6 分、

1-3 分和0 分。各档次的

评分标准见下表:

档次评分标准

13-15分译文准确表达了原文的意思。用词贴切,行文流畅,基本上无语言错误,仅有个别小错。

10-12分译文基本上表达了原文的意思。文字通顺、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

7-9分译文勉强表达了原文的意思。用词欠准确,语言错误相当多,其中有些是严重语言错误。

4-6分译文仅表达了一小部分原文的意思。用词不准确,有相当多的严重语言错误。

1-3分译文支离破碎除个别词语或句子,绝大部分文字没有表达原文意思。

0分未作答,或只有几个孤立的词,或译文与原文毫不相关。

第二节翻译遵循的原则

一形式与内容统一原则

翻译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处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问题,这一点历来是翻译的热门话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那么,具体到英、汉互译,应该如何对待这一问题呢?

大量的翻译实践告诉我们,在英、汉两种语言间求得翻译中的形式对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是因为二者在语言体系、文化传统、历史条件、社会背景、生活习俗、审美方式甚至价值观等方面相差太大。奈达就

曾说过,“每一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性(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genus)”,并且,“ 要有效进行交际必须尊重各自语言的特性(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one must respect the genus of each language)”,因此,在翻译中“要保留内容必须改变形式(to preserve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the form must be changed)”,而形式改变的大小则应视不同语言间的语言和文化距离的大小而定。例如,英语和汉语分属完全不同的两大文化背景(西方与东方文化),差异自然更大,形式改变也更大。二者既不属于同一语系,又不属于同一文化,其语言形式上的差异可想而知,翻译中大量的形式改变也就

在所难免。傅雷说,“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我们在翻译的时候,通常是胆子太小,迁就原文字面、原文句法的时候太多。要避免这些,第一要精读熟读原文,把原文的意义、神韵全都抓握住了,才能放大胆子。”“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二避免结构松散、表达过于口语化

不好的翻译主要表现为译文(特别是汉译

英)单句成串,结构散乱,语义层次不清,行文方式过于口语化。尤其是在汉译英方面,口语化的表达虽然简短直接,但作为书面语,会使译文显得松散零碎,读来像school English。特别是在段落翻译中,要讲究文法和修辞,注意篇章结构,顾及读者的审美期待,不宜一味按口语体行事。因为,“英语有英语的文采;汉语有汉语的文采”,“英语的文采主要表现在盘根错节、欲罢不能的绵长句型;表现在那易如反掌、新意闪烁的词的转义”(毛荣贵),篇章或段落不是一色的简单句的罗列。当然,这又牵涉到翻译中的文体问题,牵涉到来源语与翻译语间的文化差异。而具体到篇章翻译,就要从“大语篇” 的角度来审视

整个语篇,分清文体及其风格,从整体上把握住篇章的基调和语气。当然,在考场的特殊环境中,实在译不出来时,能用口语化的简单句将原文意思罗列出来,要比乱七八糟的译文好,但说到底,这毕竟不是学习翻译追求的目标。

三遵循主体与客体原则

中华文化以人本为主体,西方文化以物本为主体。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多用无生命的名词作主语,主动和被动两个范畴始终泾渭分明;而汉语常以有生命的名词作主语(或有潜在的主语)。1. 主语译为主语

以主语译主语的方法在英译汉中用得十分

普遍。汉译英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例1】五四运动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主义的运动。

【译文】The May 4th Movement was an anti-imperialist as well as an anti-feudal movement.

【例2】中国作为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应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译文】A country with a vast territory, a big population and a long history, China should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humanity.

【分析】在这个句子中主语是“ 中国” ,“ 应该作出贡献” 是谓语,“ 作为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

是同位语,起修饰作用。

2. 英、汉主语不对应时英汉虽然都有主谓结构,但并不总是对应的。有时候,英语原句中的主语译成汉语后可能不再适合在译句中充当主语。这时便要为译句另外物色一个主语,使之符合汉语语言的表达习惯。汉译英时也一样,有时也要放弃原来的主语,为英语译句物色一个适当的主语。汉译英时要根据需要注意利用连词、分词、介词、不定式、定语从句、独立结构等把汉语短句连成长句;而英译汉时又常常要在原句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主谓连接处、并列或转折连接处、后续成分与主体的连接处,以及意群结束处将长句切断,译成汉语分句。

【例】儒家思想由孔子(Confucius)在春秋时期创立,并迅速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译文】Confucius established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thought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onfucianism quickly became one of the pillars of Chinese culture.

【分析】汉语是“ 儒家思想”做主题,而英文可以用“ Confucius(孔子)”作主语。当然这句也可以翻译成:Confucianism was established by Confuciu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it quickly became one of the pillars of Chinese culture.

3. 英语:主+谓;汉语:主题+叙述

由于英语句子总是主谓结构,而汉语句子更多的是“主题+叙述” 结构,所以将英语句子译成汉语时,往往可以译成“ 主题+叙述” 结构,特别是当相应的主谓结构有点拗口时。下列的译文中的改译都是突出了汉语恰当的主题,但是汉译英的话,英文与顺译的汉语译文结构却可以相似。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汉译英倒相对容易一些。

【例1】 I have been wondering about something.

【译文】顺译:我一直纳闷某件事。

改译:有件事我一直很纳闷。

【例2】 My son is using the car this

小议科技英语翻译技巧

小议科技英语翻译技巧 科技文体崇尚严谨周密,概念准确,逻辑性强,行文简练,重点突出,句式严整,少有变化,常用前置性陈述,即在句中将主要信息尽量前置,通过主语传递主要信息。科技文章文体的特点是:清晰、准确、精练、严密。那末,科技文章的语言结构特色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这是进行英汉科技翻译时需要探讨的问题。现分述如下: 一、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 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Nominalization)是科技英语的特点之一。因为科技文体要求行文简洁、表达客观、内容确切、信息量大、强调存在的事实。而非某一行为。 Archimedes first discovered the principle of 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ies. 阿基米德最先发展固体排水的原理。 句中of 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ies 系名词化结构,一方面简化了同位语从句,另一方强调displacement 这一事实。 The rotation of the earth on its own axis causes the change from day to night. 地球绕轴自转,引起昼夜的变化。 名词化结构the rotation of the earth on its own axis 使复合句简化成简单句,而且使表达的概念更加确切严密。 If you use firebricks round the walls of the boiler, the heat loss, can be considerably reduced. 炉壁采用耐火砖可大大降低热耗。 科技英语所表述的是客观规律,因之要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二人称;此外,要使主要的信息置于句首。 Television is 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images of moving objects by radio waves. 电视通过无线电波发射和接受活动物体的图象。 名词化结构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images of moving objects by radio waves 强调客观事实,而"谓语动词则着重其发射和接受的能力。 二、广泛使用被动语句 根据英国利兹大学John Swales 的统计,科技英语中的谓语至少三分之一是被动态。这是因为科技文章侧重叙事推理,强调客观准确。第一、二人称使用过多,会造成主观臆断的印象。因此尽量使用第三人称叙述,采用被动语态,例如: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the working temperature of the machine.应当注意机器的工作温度。而很少说:You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working temperature of the machine .你们必须注意机器的工作温度。此外,如前所述,科技文章将主要信息前置,放在主语部份。这也是广泛使用被动态的主要原因。试观察并比较下列两段短文的主语。 We can store electrical energy in two metal plates separated by an insulating medium. We call such a device a capacitor, or a condenser, and its ability to store electrical energy capacitance .It is measured in farads. 电能可储存在由一绝缘介质隔开的两块金属极板内。这样的装置称之为电容器,

说明书的翻译技巧与翻译原则.

说明书的翻译技巧与翻译原则 说明书(又称使用手册是“介绍物品性能、规格、使用方法的实用应用性文 体”。按其用途可分为家用电器说明书、药品说明书、化妆品说明书、食品类说明 书、机械装备说明书、仪器器械说明书、书籍说明书等。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以 及对外开放步伐日益加快,国内各品牌产品纷纷抢滩国际市场。这一过程中,说明书的翻译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遗憾的是,广大翻译研究者对说明书的英译似乎认识 不足,说明书的翻译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译文不够精准,译语不够地道等问题时有发生。有鉴于此,通过汉语说明书英译准则研究,希望对说明书翻译实践有所裨益。 一、说明书的文体特征与翻译目标 从遣词造句方面来看,说明书频繁使用祈使句、无人称句,十分讲究逻辑性。从语气上看,说明书的语气通常较为正式,用语严谨规范、客观公允。从修辞角度来说,说明书文风一般比较质朴,避免铺叙婉曲,特别是很少使用不必要的修辞格。不过说 明书与纯粹的科技类文章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例如,说明书“较少使用复合性扩展句, 刘宓庆,1998:443,句子结构也简单得多。更为重要的是,为而代之以宽展的简单句”( 了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某些说明书(如化妆品说明书有时大量使用华丽语言,富于修辞手段和艺术特色。 由于说明书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主要起到吸引消费者,激发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指导消费者顺利实现消费行为之功用,因此,译者在翻译说明书时主要不是原封不动地 移植原文信息,而是实现纽马克(2002所说的祈使功能(vocative function,即通过译文的激励,使读者(潜在消费者采取消费行动,进而促使厂商获得所追求的利润。鉴于说 明书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目标,我们以为好的说明书译文不仅要准确、客观,还必须保证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并激发他们的购买行为。这就意味着译者在翻译说明书时至 少要坚持“忠实、准确”与“可读性”  这两项基本原则。 二、“忠实、准确”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要遵循三个基本要求,那就是要做到“忠实原文”(信)“表意明确”(达)“简明优美”(雅)。 “忠实原文”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不能遗漏,也不能多余,要求字字落实。 “表意明确”就是要做到翻译出来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简明优美”就是在翻译文言文时用简明、优美并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式 文言文翻译的方式通常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易记住词义,可以积累文言词汇,感悟古人写作习惯。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对于初中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 三、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 在文言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并且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应学会一些翻译的具体方法,这些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四字法”,即“留”“补”“删”“调”等。 1. 留 “留”,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保留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远调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2. 补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使译文通顺、明确。例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村里的人)看见渔人,竟然很是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确。 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2011年武汉市《三国志·是仪胡综传》)——孙权把(吕蒙图袭关羽)这件事拿来问是仪,是仪认为这个计谋好,就劝孙权听他的。 “权以问仪”中省略了“之”,即“权以之问仪”,翻译时要注意补出来。

翻译标准和原则

翻译标准和原则 文学翻译最怕者,莫过于一知半解。大家都在说忠实于原文,但有的人却常常把这句话理解成为了忠实于形式,以为肯定句就非得译成肯定句,外国人照相时说“cheese”就一定不能译成“茄子”,这样的理解殊为可笑。其实,就个人理解,所谓的忠实,忠实于原意只不过是最起码的要求,即不能胡乱编造,这一点懂一点英文或是会查字典的人都能做到,没什么稀奇,以为这样就是一个译者,没来由地倒是玷污了这个称谓;真正的忠实,除了忠实于原意,更重要的是忠实于目标语言,别忘了翻译的目的是向目标语言的读者传递信息和美感,如果为了忠实于原来的形式,翻出的东西生硬无比不知所谓,那又翻他做什么!还有一点,单就语言形式来说,任何语言的丰富程度都比不上中文,英语也就那么字母的组合,但中文却要丰富许多,这也就是说,英汉翻译本身就是一个相对较窄的源语言和一个极大丰富的目标语言之间的较量,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做了一辈子翻译,倒有一大半的中文优秀文字艺术、形式用不上,真是可笑。其实从很大程度上来看,英汉翻译比的不是英文功底,因为做这一行的英语水平都差不到哪儿去,真正拼的是中文功底,这才是真货。 而且,中、英文之间的语法区别太大,英语中有时态、人称等语法,都带有很强的功能性,但中文却没有。如何从中文中找到合适的表达形式来向读者传达原文的这些功能性表述,就成了译文优劣的一个直观判断标准。中文中也有许多英语中所没有的东西,比如语气助词、歇后语、方言、俗语、对联、谐音等等,单就诗歌来说,就分为现代诗和古体诗,其中古体诗细分下来更多,诗经、离骚、汉赋、古体诗、骈四俪六、律诗、绝句等等,文章最起码也分为白话文和文言文,不同形式的变换皆能像读者传达不同的意境。英语中为了表达一个人的粗俗,不外乎就是故意用一些错误的语法或拼写,而译文要表现一个人是白字先生,还是刻画为一个下里巴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不过话又说回来,译者、编辑、选题三位一体,而且三者之间是短板效应,成书的结果不取决于最强的,而是取决于最短的。个人倒是比较倾向于完全不懂英文的编辑,倒也不是说编辑不懂英语就可以糊弄,而是大家的评判标准是统一的,都是针对译文来评判。最怕的莫过于那些懂点英语,却又不懂翻译的人,那就难办了,说不定他非得让你把“cheese”改为“奶酪”,读者自是一头雾水,照个相几个人大喊“奶酪”这是想做什么?难道有人动了他们的奶酪? 另外,再多说一句,翻译中的画面感很重要,因为文字最终在读者脑海中形成的都是一副画面,所以画面怎么安排是很重要的。经常读到一些特写或是场景描写,视觉非常混乱,前、后、远、近、上、下、点、面,一会忙活这个一会儿忙活那个,让人看得很是眼晕,画面支离破碎。我丝毫不怀疑那些译者忠实于原文的态度,脸语句顺序都忠实了,说不定还造出一大串莫名其妙的长句,里边含若干个从句以及定、状、补等等,却唯一忽略了他写出来的是中文,真是白白糟蹋了版面。 此外,画面感还可以体现在人物对白之中,做翻译的应该都有感受,英文对白中的东西不外乎就是said\answered\asked\repplied\puzzled这几个,而且用得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 巧讲解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一.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时数: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全过程。 一文言文直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注释:“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二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 (一)针对实词 (1)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 a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b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 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d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 译。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a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c 以旌其所为 d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3) 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 a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d 振长策而御宇内。 (二)针对虚词 (4) 删。删去不译的词,例如: a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 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d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三)针对实词和虚词 (5) 换。在翻译时应把文言词换成现代词,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例如: a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b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科技英语翻译的原则_方法及技巧.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里已经表达出来的事物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流畅地进行重新表达的过程。与其他题材的文章相比,科技专业文章在内容、表达形式和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别,具有科技性强、专业性强、逻辑严密、表达要求简练的特点,在翻译上力求准确全面、严谨明确和通顺简练。 1科技英语翻译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科技文章的特点来看,大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述说事理、逻辑性强、结构严密、术语繁多,语言严谨、数据精确。这就要求译文必须概念清楚、条理分明、逻辑正确、数据无误,尤其对定义、定律、公式、图表、结论等更应特别注意。科技英语作为特殊英语的一个分支,在词汇构成、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其语法结构不十分严密、语言习惯和汉语也有不少差别、词汇量大、词语繁多,因此科技英语翻译起来比较困难。另外,科技文章比较重视叙事逻辑上的连贯及表达上的明晰与畅达; 避免行文晦涩,避免表露个人感情,避免论证上的主观随意性。因此,科技英语翻译力求少用或不用描述性形容词以及具有抒情作用的副词、感叹词及疑问词,而是大量使用科技词汇、专业技术用语,译者应尊重客观事实,不能随意改动数据、回避不易翻译的文字,更不能加进自己的主观想象,进行自由翻译。 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准则一直为不少翻译工作者所接受。 “信”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达”是指译文的通顺达意,“雅”指的是译文的用词修辞。三准则体现了译文和原文信息等值这一基本要领。 “信、达、雅”的翻译准则对各种英语文体的翻译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是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也同样适用于科技文献的翻译。由于科技文章特有的文体特征,与其他类文章相比,其“达”和“雅”的内涵不同,它要求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加简洁明快,流畅通顺。2科技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

结合翻译实例看图瑞的翻译准则_王慧丽

结合翻译实例看图瑞的翻译准则 王慧丽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摘 要]以色列学者吉蒂昂·图瑞被公认为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理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对他的理论的主要内容进 行梳理,概括总结,并结合翻译实例解释翻译准则对实际翻译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翻译准则;理论 吉迪恩·图瑞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多元 系统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希伯来文学的翻译,提出以译语为中心 (target-oriented)的翻译观,强调以实证的方法对大量译本进行描 述性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探索如何接受异语的 文化背景条件与特征,研究文化交际的规则及翻译现象的规律,从 而找出译语文化中制约翻译过程中种种决定的规范(norm)。本文主 要讨论他的论述的两个方面:以译入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翻译准则。 一、以译入为导向的研究方法 图瑞以希伯来语翻译文学为基础进行研究,他根据多元系统理 论,对各种社会文化条件进行研究,对希伯莱语文学系统内的翻译 文学做了大量的描写性研究。他发现多数文本的选材是出于意识形 态的原因,很少出于文学、美学的标准。译文只需符合译语文化背 景和翻译准则,虽然存在文本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并且与语言文学 翻译理论不够一致,但是译文仍被接受并发挥其作用。例如寒山的 诗,当时在国内并不知名,当翻译到美国以后却非常的受欢迎,他 的很多首诗都被翻译,并且多位美国人对他的诗进行翻译。寒山诗 的翻译之所以能在美国如此走红并广受欢迎(研究者在六十年代初 美国大学的校园瑞碰到的大学生竟然几乎都知道并读过寒山诗),根 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译得“好不好”显然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如 果把译诗与中文原文对照一下的话,我们的翻译批评家很可能会发 现一些甚至不少理解或表达不如我们自己的翻译家的地方),而是如 同有关学者研究后所指出的,“因为寒山诗瑞恰巧有1938到1958年 间,美国新起一代追求的一些价值:寒山诗中不乏回归自然的呼声、 直觉的感性,及反抗社会成俗的精神。”[1]换句话说,也就是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流行的一种意识形态促成了寒山诗在美国的 翻译和出版。[1]图瑞认为译文普遍对原文不够忠实,不是因为译者 不注意原文的文本关系,而是因为译者根据译语文化的需要而翻译, 译者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被译语文化接受。因此,翻译中的抉择自 然是以这一目的为主导,变化是由译语系统中的文化条件所支配的。 [3]再以国内的翻译为例,近现代初期关于译介方向的论辩及现实主义作品译印的增多,战争题材作品及报告文学译介的盛行,剧本改译,现代后10年美国文学译作后来居上成为主流,所有这些,当中都隐含着一个主导思想,即外国文学译作要紧贴现时,要与之现结合。有论点认为这是功利性的体现。假如深究,可以看到,20世纪以后中国的外国文学译介,一开始就与国情密不可分。后来,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运动反对休闲的文学观,反映现实,推动社会的文学主张,规定了文学发展的现实主义方向。作为这一运动的组成部分,外国文学译介被用来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自然的了。他山之石,为我所用,这是英美文学在现代中国译介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林译之所以受到诸多责难,原因有多种。本身不懂外语,依赖合作者的口述进行笔译是其一,但关键还在于他与别人合作的译本不少是冒险,凶杀,探案一类迎合市民趣味的消遣之作,而这正是五四以后的文坛所反对的。针对林书的这些非议与其说是给外国文学作品排等级,不如说显现了后代人对于文艺的新观念,及文学的创作和译介不能只为消遣,更应促其发挥服务社会的功用注重译本在”他者“文化中所起的拯救力量。[6] 图瑞在发展翻译理论的探讨中,发现以源语为导向的理论模式 的缺憾。他从译语文化的宏观角度考察译作,认为译作是译语文化 所接受的文化产物,是“容纳它们的译语文化的事实”,译作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了译语文化的构成。译作总是受限制于不同的社会文学背景因素,所以无固定的特性,翻译成为依靠历史和文化力量的一个相对的名称。[3]图瑞因此提出翻译以译入为导向(target-oriented)的观点,形成注重翻译的译语文化、译语文化特征与翻译的关系的研究方法。 二、翻译准则 译者在做翻译的过程中总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例如原文,不同的语言系统,诗学等等,但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更加突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或是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译本。关于社会文化对翻译的制约力,图瑞是这样描述的:设想一个标尺,一端为绝对的规则,另一端为纯特性。介于两极之间的范围内,存在着主观因素,被称为准则,它们分级排列,连为一体,强者近于规则,弱者近于特性。每个观念及其约束力都是相对的,在不同的背景中会变化。不同的制约之间无明确界线,在变化中互通迁移。准则会形成相当的效力,如法律一样有制约力。[2] 图瑞主要把“翻译常规”分为三类:“首要常规”(initial norms),“初步常规”(preliminary norms),和“操作常规”(operational norms)。 1.“首要常规”(initial norms):译者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要求之间做出的选择构成了翻译过程的首要准则。依照这一选择,译者可以使自己遵循原文的相关准则,或服从译语文化的准则,具体到译语文化中容纳、接受译作的范围内的准则。若译者选择遵循原文,其翻译就会与原文语言文化的准则相符,其特点是追求在译语中表现原文文本中的关系,不打破原文的语言结构这种选择同译语准则、特别是涉及语言之外的准则和以译入为导向的实践不符。若译者采取的是服从译语文化的准则,其翻译将不可避免出现偏离原文的迁移总之,“坚持原文准则,决定译文充分表现原文内容;而遵循译语文化中的准则,决定译文在译语文化中将被顺利接受”。[4]图瑞因此提出了“充分与接受之对峙”的问题,他指出,如果译文表现的是原文的准则而成为充分的翻译,这样的翻译不能与译语合为一体。它表现的是一种不自然的语言,最好的不过是与原文部分一致,而最差的则是一种生硬牵强的、实际并不存在的语言变体。这样的翻译并没有通过译介进入译语文化,而是强加于译语文化,很难在译语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2]例如晚清时期的小说翻译,很多小说例如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原文是第一人称叙事,被翻译成中文时却成了第三人称叙事。还有这时期阅读翻译的外国小说时,因为瑞面有很多常见的套语,像“话说”,“却说”,“各位看官”等等,所以感觉像是在读中国的小说;而章回小说每章的最后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经常出现在小说瑞,这就是为了译文的接受性。 2.“初步常规”(preliminary norms):这是控制选材的因素,决定在某一时期选择什么文本类型或文本,通过翻译进入译语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译语文化总的翻译政策,即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方面的政策,以及哪些作品值得翻译,是否能够通过中介语译入;还要考虑译语文化所倾向的作者、作品时期、文体类型、流派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背景。例如:50年代的中国正是全面学习苏联的时候,于是苏联文学的翻译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母亲》等在中国流传甚广。 3.“操作常规”(operational norms):操作准则作为制约因素,在翻译过程中指导译者做出抉择,影响文本的整体结构(基体)、文本构成、语言组织等。因此,操作准则也是决定译品最终形式的准则,决定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语言转换中的一致或变异。其中的“基体准则”控制译文语料在文本中的位置、分布形式、段落组成。译文中的省略、增加等也根据准则而定。其中的“文本准则”控制语料的选择,决定适当的语体,以组成译语文本。文本语言准则分为一般与特殊两种,一般者适用于所有翻译,特殊者只适合于特殊文本类型或特殊翻译方式。文本准则揭示了语言、文体方面的倾向,如通过选词用句表现高雅风格,提高文本地位。因此,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中的雅,可理解为译语文化中的文本准则,它使译文能顺利被当时的译语文化所接受。[2] 152

【宋亚军】一道题彻悟高考文言文翻译六大原则

一道题彻悟高考文言文翻译六大原则 【视频】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难点之一。而方法失当,是考生失分的原因之一。考生如能掌握方法,即使储备的知识已经固定,仍然可能多得1至5分。 【翻译示例】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新唐书·王方翼传》) 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文言文翻译,注意六大原则: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单音双音,活用句式,省略补充,现汉习惯。 下面就上述翻译试题,结合六大翻译原则逐一解说。 (一)原则一:直译为主 请比较原文及译文黑色字提示的“直译为主”表现。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新唐书·王方翼传》) 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解说:“全活甚众”,如果译成“让很多人保全而活了下来”,或者“很多人因此保全、活下来”,从意思上是正确的,但不是“直译”。唯有译成“保全救活的人很多”,才是“直译”。只有当直译无法表达,或者直译会违情背理,甚至啼笑皆非之时,方可意译。 (二)原则二:字字落实 请比较原文词语与译文词语的“一一对应”表现。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新唐书·王方翼传》) 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解说:原文中的每个词,绝大多数情况下,在译文中都要有对应的词语。如上例中,译文的“自己的”对应“私”,“来”对应“以”,“百姓们”对应“之”等等。 (三)原则三:单音双音 请比较原文词语与译文词语的“单音双音”表现。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新唐书·王方翼传》) 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解说: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一般情况下,文言文的一个字(单音词),在译文中对应的是两个字(双音词)。如上例中,原文的“乃”对应译文的“于是”,“构”对应“修建”,“全”对应“保全”。等等。

英汉翻译经典例子及答案

1.Health is above wealth, for this cannot give so much happiness as that. 健康比财富更重要,因为财富不能像健康那样给人以幸福。 2.Here great disturbances at the heart of the earth caused mountains and volcanoes to rise above the water. For hundreds of years tiny coral creatures have worked and died to make thousands of ring-shaped islands called atolls (环礁). 在那里,由于地心引力的剧烈干扰,一道道山脉,一座座火山升出水面。千百年来,微小的珊瑚虫在这里繁衍、死亡,形成了数不胜数的被称为环礁的环状岛屿。 3.Old lines and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do not work easily or efficiently with as much information as we now have. 由于我们今天的信息太多,那些旧的通讯线路和方法已不能灵便有效地处理他们了。 4. Scarcely can any law be made which is beneficial to all; but if it benefits the majority, it is useful. 法律难顾及所有人,于大多数人有利足矣。 5.The water spread out for miles in places in Kenya and Somalia, cutting off villages and forcing herders to crowd with their livestock onto a few patches of dry land. 在肯尼亚和索马里的某些地方,河水漫出河床,宽达数英里。洪水切断了村与村之间的联系,迫使牧民们和家畜挤在一起,困缩在一块块狭小的陆地上动弹不得。 6. The snow falls on every wood and field, and no crevice is forgotten; by the river and pond, on the hill and in the valley. 雪,在四处飘落着。雪花撒在树上,撒在田野里,撒在河边、湖畔、山上、谷底——没有一条岩缝墙隙里不飘满雪花。 7. When his door opened they saw a slender man of more than average height with gleaming eyes and a face so striking that it bordered on the beautiful.

翻译原则及技巧

第三章翻译原则及技巧 第一节六级翻译样题介绍及评分解读 一六级翻译样题介绍 【样题】 中国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也被称为春节。新年的庆祝活动从除夕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即从农历(lunar calendar)最后一个月的最后一天至新年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各地欢度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有很大差异,但通常每个家庭都会在除夕夜团聚,一起吃年夜饭。为驱厄运、迎好运,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人们还会在门上粘贴红色的对联(couplets),对联的主题为健康、发财和好运。其他的活动还有放鞭炮、发红包和探亲访友等。 注意:此部分试题请在答题卡2上作答。【参考译文】 Chinese New Year is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In China,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Spring Festival. New Year celebrations run from Chinese

New Year’s Eve, the last day of the last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to the Lantern Festival on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Customs and traditions concerning the celebration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vary widely from place to place. However, New Year’s Eve is usually an occasion for Chinese families to gather for the annual reunion dinner. It is also traditional for every family to thoroughly clean the house in order to sweep away ill fortune and to bring in good luck. And doors will be decorated with red couplets with themes of health, wealth and good luck. Other activities include lighting firecrackers, giving money in red envelopes, and visiting relatives and friends. 二六级翻译评分解读 本题满分为15 分,成绩分为六个档次:

文言文翻译办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

文言文翻译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近世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序》中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信”,就是要忠于原作,要求译文要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就是要忠于读者,要求译文要明白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要求和习惯,没有语病;“雅”,则是对于语言风格的尊重,要求译文要最大限度去体现原作风格特色。 我们认为,翻译文言文,应该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就是要求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原文词语要逐个准确落实,除非个别词语没有实在意义,不需要翻译;要尽力还原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是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实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原文的词语、句子结构等。 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或表达不好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决定译文质量的因素有多种,不坚持正确的翻译原则,不采取正确的翻译方法是译文出现歪曲、遗漏、赘疣和变味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于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对、留、换、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要逐字逐句落实。 例1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崤之战》) 译文: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 2、留:就是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2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临川王安石记。 3、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改变,译文中应替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3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短浅,委屈自己降低身份(前来拜访)。 4、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来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时可以删除。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倒装句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 例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5、补: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①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例5 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例6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归有光《项脊轩志》) 译文:项脊轩总共四次遭遇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 ③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例7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孟子?庄暴见孟子》)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6、调: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式古今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予以调整。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是倒装句。

科技翻译策略

科技文体崇尚严谨周密,概念准确,逻辑性强,行文简练,重点突出,句式严整,少有变化,常用前置性陈述,即在句中将主要信息尽量前置,通过主语传递主要信息。科技文章文体的特点是:清晰、准确、精练、严密。那末,科技文章的语言结构特色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这是进行英汉科技翻译时需要探讨的问题。现分述如下: 一、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 《当代英语语法》(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在论述科技英语时提出,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Nominalization)是科技英语的特点之一。因为科技文体要求行文简洁、表达客观、内容确切、信息量大、强调存在的事实。而非某一行为。 Archimedes first discovered the principle of displacementof water by solid bodies. 阿基米德最先发展固体潘?脑?怼?lt;BR>句中of displacementof water by solid bodies 系名词化结构,一方面简化了同位语从句,另一方强调displacement 这一事实。 The rotation of the earth on its own axis causes the change from day to night. 地球绕轴自转,引起昼夜的变化。 名词化结构the rotation of the earth on its own axis 使复合句简化成简单句,而且使表达的概念更加确切严密。 If you use firebricks round the walls of the boiler, the heat loss, can be considerably reduced. 炉壁采用耐火砖可大大降低热耗。 科技英语所表述的是客观规律,因之要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二人称;此外,要使主要的信息置于句首。 Television is 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images of moving objects by radio waves. 电视通过无线电波发射和接受活动物体的图象。 名词化结构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images of moving objects by radio waves 强调客观事实,而"谓语动词则着重其发射和接受的能力。 二、广泛使用被动语句 根据英国利兹大学John Swales 的统计,科技英语中的谓语至少三分之一是被动态。这是因为科技文章侧重叙事推理,强调客观准确。第一、二人称使用过多,会造成主观臆断的印象。因此尽量使用第三人称叙述,采用被动语态,例如: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the working temperature of the machine.应当注意机器的工作温度。而很少说:You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working temperature of the machine .你们必须注意机器的工作温度。此外,如前所述,科技文章将主要信息前置,放在主语部份。这也是广泛使用被动态的主要原因。试观察并比较下列两段短文的主语。 We can store electrical energy in two metal plates separated by an insulating medium. We call such a device a capacitor, or a condenser, and its ability to store electrical energy capacitance .It is measured in farads. 电能可储存在由一绝缘介质隔开的两块金属极板内。这样的装置称之为电容器,其储存电能的能力称为电容。电容的测量单位是法拉。 这一段短文中各句的主语分别为: Electrical energy Such a device Its ability to store electrical energy

论文题目翻译的一般方法与原则

论文题目翻译的一般方法与原则 论文题目的英文翻译在论文中一方面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使不懂中文的读者对论文有个初步的印象,其英译质量对论文的传播程度和影响因子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论文题目的英译是进行国际化科研检索论文的重要媒介,是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学术期刊走向国际化的途径以及衡量其国际化程度的一个标准。所以,论文题目的英译除了应忠实于原文外,还必须符合英文写作的习惯和学术期刊的相关要求。因此,在知识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学术期刊论文题目的英译,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笔者通过实例分析,并基于国际化的视角,从以下几方面研讨论文题目英文翻译方法。 (一)吃透题目的基本内容。 一般而言,论文题目的翻译与论文全文的翻译过程一样,都要经过理解和表达的过程。 在论文题目的翻译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不能正确的理解就谈不上确切的表达。要准确地英译论文的题目,首先要吃透题目的基本内容,这涉及到理解题目的主题、立意、内在与外在的含义、作者的观点以及研究的方法和内容等。为了透彻理解论文题目原意,译者往往得联系上下逻辑关系,仔细推敲,分析来龙去脉,有时甚至要细读全文或与作者本人交流,了解题目的真正内容,方可落笔成文。例如: 论《野草》 On Ye Cao (Wild Grass)Written byLuXun(1881-1936) 若根据汉语拼音翻译成On Ye Cao ,外国读者会不知所云,所以,英译论文题目应吃透其基本内容和含义,仔细玩味,尊重论文作者的思想,而不可望文生义、草率落笔。 (二)找准题目的中心词。

文题目常有一大堆修饰、说明或限制的词或词组置于中心词之前,采用偏正结构的词组形式。而英译时需先将中心词提前,再附加一些限制、修饰语,并将与这个中心词有关的词和词组找出来,用连词或介词连结成为一个短语。例如: 翻译教材中译例的编选原则(上海科技翻译,2004.3) Principles of Illustrative Examples in Com-pilingTranslation Textbooks 首先找准该中文题目的中心词是“原则”,英译时译出中心词principles置于首位;而“原则”是属于“译例的原则”,即principles of IllustrativeExamples,然后译出附加语“编写翻译教材中”为in compilingtranslation textbooks. 智能车光电传感器和摄像头的选择(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1.4) Choice of Photoelectric Sensor and Camerain Intelligent Car (三)注重题目的简单明了。 由于受汉语语言习惯的影响,期刊汉语论文题目中常带有“……研究”、“……探讨”、“……一瞥”、“漫谈……”、“试论……”、“浅议……”、“略说……”等谦词,这既是我国汉语作者行文谦逊,也是在学术研究上留有余地的体现。根据忠实原文的翻译标准,一直以来人们往往直译为:“Studyof…”、“Probe into…”、“AReview of…”、“SomeThoughts on…”、“APreliminaryInquiryinto…”等对应的英文句式开头。 译者受汉语题目的影响,感觉题目中少了“研究”、“探讨”等字样就不像论文题目。实际上,多数论文题目中的“研究”和“探讨”等词没有实在意义,这只是中文题目的一种惯用句式,这些词与论文内容没有多大关系。 而且西方学者看重科技论文的事实,无需谦虚客套。英译这类论文题目时,如若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