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论文的要求(科技论文写作课程)

对课程论文的要求(科技论文写作课程)
对课程论文的要求(科技论文写作课程)

对课程论文的要求

3.3.1. 课程论文的内容结构

论文结构应顺理成章,首尾贯一,条理清晰,转折自然,结构顺畅。并且,应注意标点、文字、语句、段落的正确运用和合理安排,逻辑性要强。

装订课程论文时,各部分按从前向后的排列顺序,统一要求如下:封面、中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

3.3.2. 课程论文格式要求

(1)封面

封面包括以下内容:

题目,在封面上半部分,书写居中

作者

系名、专业名、年级

指导教师

写作年月

(2)内容摘要

中文内容摘要,各要求200-300字。主要是勾画全文的整体面貌,提出主要论点和研究途径,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等。

(3)目录

目录是论文各级标题序号及内容的列示,一般列出两级或三级标题即可。标题形式如下:

一级标题采用 1.、2.、3.、……

二级标题采用1.1、 2.1 、 3.1

三级标题采用 1.1.1、2.2.2、3.3.3……

(4)正文

一般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具体可以安排成3-5部分。绪论和结论前不加编号。论文要求字数为3000-4000字。

论文写作过程中应注意图、表、照片的恰当应用,规范制作,正确编号,并规范引入正文,以做到图文表并茂。

(5)参考文献

论文后面所列参考文献必须是主要的,与本论文写作密切相关的,对自己写作论文起过重要参考作用的专著、论文及其它资料。未在论文中引用的文献资料一律不要列出。参考文献应按顺序及规范格式排列,若为著作,则格式如下:[编号] 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第一版省略),页码;若为文章,则格式如下:[编号] 作者,文章名,期刊名,年期,页码。

(6)致谢

向论文指导教师和其他提供较大帮助的单位或人员表示感谢。

3.4.对学生的要求

3.4.1. 高度重视课程论文工作,采取积极的态度,保证时间与精力的投入;3.4.2. 尊重指导教师,认真按照指导教师的意见去做,保证课程论文的质量,并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收获;

3.4.3. 课程论文需按统一规定的时间交给指导教师,凡未按要求做者,将影响其论文成绩。

3.4.4.要求学生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初步熟悉国家图书馆,学会使用有关文献索引及Internet搜索引擎检索所需文献,初步掌握获得一手资料、他人成果、政策法规等各种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3.4.5. 通过课程论文工作的训练,增强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课程论文写作整个过程的规范做法,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和调研报告奠定基础。

5 成绩评定:

5.1.态度是否认真;5.2.选题是否恰当;5.3.观点是否正确;5.4.结构是否合理;

5.5.写作是否规范;5.

6.见解是否独到;5.

7.表述是否清楚;5.

8.参考文献是否翔实

优秀论文标准

态度认真,选题恰当,资料(尤其是第一手资料)丰富,观点正确,并有一定深度的个人见解,论据充分、确凿,结构合理,逻辑性强,语言准确、流畅,符合规范化要求,图、文、表并茂,理论联系实际,内容翔实等。

福建农林大学课程论文制作规范(参照毕业论文制定)

一、课程论文文本结构:

①封面、英文封面;②目录;③摘要(200-300字);④关键词(3-8个);(⑤英文摘要;⑥英文关键词:⑤⑥选择写);⑦引言、正文、结论;⑧参考文献;

⑨论文内容的必要附件;⑩致谢。

二、课程论文的打印排版:

1、页面设置

纸张:A4打印纸:

页边距:左2.5cm(装订),上、下、右各2 cm;

页眉:1.5cm,标示:福建农林大学课程论文(宋体五号居中)

页脚:0.75cm,从[摘要]页开始标注第1页,页末居中打印页码。

2、论文主体文本排版格式

⑴封面:学校统一格式,学生自行下载填写后打印;

⑵目录:目录独立成页,“目录”二字宋体小二号加粗居中,下空二行为章节及其开始页码,采用小四号宋体。页码放在行末,目录内容和页码之间用虚线连接。

⑶摘要和关键词:“摘要”二字采用四号黑体,加“:”后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摘要内容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四号黑体),加“:”后打印关键词(小四号宋体),每两个关键词之间加“;”。“Abstract”采用小四号加粗“Times New Roma n”字体,英文摘要的内容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Key words”采用小四号加粗“Times New Roman”字体,英文关键词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⑷引言、正文、结论:每章标题以小三号黑体字左起顶格打印,“章”下空一行为“节”以四号黑体字左起顶格打印;“节”下空一行为“小节”以小四号黑体字左起顶格打印;“小节”后换行打印论文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字。

⑸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四字采用黑体小四号字顶格打印,条目内容采用五号

宋体字,每一条目均另启一行顶格打印;条目序号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每一条目的最后均以实心点结束。文献的著录格式举例如下:

①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②译著:[序号]作者.书名[M],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③期刊:[序号]作者.文题[J].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④论文集:[序号]作者.文题.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⑤学位论文:[序号]作者.文题[D].授予单位所在地:授予单位,答辩年份:起-止页码.

⑥外文文献:著录格式同中文,实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

⑦专利:[序号]申请者.专利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⑧网络文献:[序号]责任者.文章标题[文献类型标识].(发布时间)[下载时间]文献网址. (时间格式如:2007??―02―08)

⑹致谢:另启一页,“致谢”二字采用黑体小三号字居中打印,内容采用四号宋体字。

例子:

全文: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安全不仅关系到人的生存和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民族的素质与兴衰,在国际贸易交往中还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声誉,近些年来倍受世人的关注,是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个问题尚未能够引起许多国家及部门的重视〔1〕。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食品贸易的全球化、都市化、新的食品生产、利用,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性,使食源性疾病的发病、食物中毒时有发生,新的食源性病原体感染不断出现。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都严重地损害人类的健康,也给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因此,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国际上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源性疾病;控制对策

人们为了除虫,大量使用剧毒农药喷洒蔬菜、水果;为了提高瘦肉产量,盲目使用违禁激素(瘦肉精)喂猪;为了增白面粉,随便使用吊白块;为了骗钱,将稻草沤水兑色勾盐当酱油出售等等〔2〕;真是举不胜举。随着时代的改革变化,食品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普及和食品贸易国际化,全球不断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如比利时“二恶英事件”、英国“疯牛病”、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以及我国暴光的阜阳劣质奶粉、霉变毒米、苏丹红事件等,都使食品安全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也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警钟〔2〕。这一切也清楚地表明,食源性疾病不会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减少或消失。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都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依然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因此,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的控制已刻不容缓。

1 食源性疾病的现状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的致病因子而导致的感染或中毒。大多数食源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蠕虫和真菌引起的。流行病学监测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0年间全球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且有严重暴发流行。据报道,发达国家每年大约有30%的人患食源性疾病。美国每年约有7600万人发生食源性疾病,其中约5000人死亡。欧洲一些国家的沙门氏菌感染病例增高到5倍。

尽管现在还没有关于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的系统性报道,但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可能更严重。这些国家食源性疾病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霍乱、空肠弯曲菌、大肠杆菌、沙门菌感染等,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报告表明,全球因食物污染而致病者已达数亿人,每年约有几亿腹泻病例,导致约3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约70%是因生物性污染的食品所致。在发展中国家,估计每年腹泻及其相关疾病有2.7亿病例,导致24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2〕。

由于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年度报告制度(即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其中美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最完善,资料报告最多最完整),且漏报率相当高,发达国家的漏报率高达90%,发展中国家在95%以上。所以很难准确估计全球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据WHO报告,食源性疾病的实际病例数要比报告的病例数多300~500倍,报告的发病率不到实际发病率的10%。因此,所得到的报告病例数仅是“冰山一角”。

我国虽有较健全的食物中毒报告系统,但还没有健全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故难以估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据卫生部统计,近几年我国食物中毒例数、人数、死亡人数有较大上升,专家估计,每年食物中毒例数至少20~40万人,但统计报告的约2~4万,尚不到实际1/10,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食物中毒事件屡有发生〔2〕。2002年,卫生部共接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28起,7127人中毒,死亡138人;2003年重大食物中毒事件379起,12876人中毒,323人死亡,与2002年比较,分别增加了196.7%、80.7%、134.1%。尽管各级卫生部门在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产销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从整体上看,各种生物性和化学污染尚未得到根本控制,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仍非常艰巨。

食源性疾病不但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而且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美国每年约有7,600万例食源性疾病病例,造成的经济负担高达1,100亿元。澳大利亚估计每年因食源性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达26亿澳元。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年约有2,366,000例病人,每年的医疗费和损失约为3~7亿英镑。1986年引起全球恐慌的“疯牛病”,共宰杀1100多万头病牛,经济损失达数百亿英镑。1996年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事件,约9000多人中毒,经济损失惨重。近几年

我国在这方面也造成了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和严重影响了食品企业的声誉。

2 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

2.1 环境变化

由于开放改革,大量农村人口无计划地向城市地区流动,导致城市人口拥挤,居住条件变差,饮用水供应和废弃物处理都处于重大压力之下,增加了食源性病原体传播的机会。人口不断增长,农用化学物质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水体中有机物污染,重金属在农畜水产品中富集,使污染加重(如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兽药残留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目前,我国有850条河、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51个程度严重。这些有毒化学物质可进入人类的食物链,通过食物进入人体而损害人体健康,降低人体抗病力。2000年农业部对14个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的2110个样品检测,结果蔬菜中重金属超标的占23%;种植业与养殖业造成源头污染,我国每年氮肥用量2500万t,农药130万t,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二恶英污染又是一个环境污染主要案例(焚烧废弃物、汽车尾气)直接或间接污染肉、乳及水产,使致癌致畸,直接致死量为砒霜的900倍〔2〕。

2.2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问题

超量使用、滥用添加剂或非法添加物;生产工艺流程未能严格执行,微生物杀灭不全;生产储存运输过程微生物引起腐败;应用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如转基因辐射食品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这些均可明显增高食源性疾病的危险性。

2.3 社会因素

贫穷和落后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贫穷曾经被称作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贫困导致食品生产设备简陋,知识落后,可影响食品良好卫生规范的实施。虽然食源性疾病在富裕和贫穷这两种人群中均有流行,但富裕阶层的人一般患长期存在的轻微疾病较多,而贫穷人群发生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较多,如婴儿腹泻、霍乱、伤寒、甲肝等疾病,且死亡率较高。

2.4 生活方式的改变

生活方式与食源性疾病关系密切。由于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对快餐的需求量增大,在外就餐机会增多,就餐注重口味,以鲜为快,喜吃生食(如喜欢食刺

参,生食贝类和鱼虾等),另外,一些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也不完备,食品制作不规范,这些因素都增高了食品污染病原体和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危险。现已确定,许多鲜果和蔬菜都是大肠杆菌O157:H7和单核细胞增生性利斯特菌的载体,这两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是近10年发现的最严重的食源性疾病之一。

2.5 其他因素

除上述这些因素外,尚有许多因素与食源性疾病流行有关,如食品贸易国际化可引起食源性疾病跨国传播;病原微生物适应性改变(沙门菌已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等);新食源性病原体不断出现,近20年先后发现数十种与食源性疾病有关的新病原体,如弯曲杆菌、大肠杆菌0157:H7和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沙门氏菌抗药菌株、环孢子虫(Cyclospera)、圆孢子(Cyclosporidium)、朊病毒等;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因此,食品安全还将面临新的挑战。

3 食品安全及控制体系

2000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将食品安全列为WHO的工作重点和优先解决的领域,并首次通过了有关加强食品安全决议。决议重点强调了发展可持续的、综合的食品安全系统以减少整个食物链健康危险的必要性。

在美国,国家食品安全系统由政府的执法、立法和司法三个部门负责。主要包括农业部(USDA)、卫生和公共事业部(HHS)及环境保护署(EPA)。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均已在宪法中作了规定,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有效的食品安全系统〔3〕。该系统的指导原则是:只有安全和有益的食品可以上市;以科学为依据制定食品安全法规;政府强制执行;生产商、销售商和进口商及相关人员应遵守法规,否则将受到惩处。美国食品安全系统依靠强有力的、灵活的、以科学为依据的国家法律和企业对其生产的食品安全负法律责任,予保证食品安全〔4〕。1997年美国发布的“总统关于食品安全的倡议”认为,危险性评估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美国已完成了对蛋及蛋类产品中沙门菌的危险性分析,这是首次进行的从农场到餐桌的定量微生物的危险性评价。还进行了牛肉中的E.Coli O157:H7的风险分析〔4〕。并在法规中规定企业应建立危害性分析关键控制(HACCP)系统。HACCP系统是保障食品从原料到餐桌的安全的一项有效策略,是世界公认的保证食品安全的最佳方法。应用HACCP系统可确定极可能发生的危险,制定出有效预防控制危害的计划和措施。

食源性疾病不但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而且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美国每年约有7,600万例食源性疾病病例,造成的经济负担高达1,100亿元。澳大利亚估计每年因食源性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达26亿澳元。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年约有2,366,000例病人,每年的医疗费和损失约为3~7亿英镑。1986年引起全球恐慌的“疯牛病”,共宰杀1100多万头病牛,经济损失达数百亿英镑。1996年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事件,约9000多人中毒,经济损失惨重。近几年我国在这方面也造成了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和严重影响了食品企业的声誉。

2 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

2.1 环境变化

由于开放改革,大量农村人口无计划地向城市地区流动,导致城市人口拥挤,居住条件变差,饮用水供应和废弃物处理都处于重大压力之下,增加了食源性病原体传播的机会。人口不断增长,农用化学物质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水体中有机物污染,重金属在农畜水产品中富集,使污染加重(如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兽药残留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目前,我国有850条河、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51个程度严重。这些有毒化学物质可进入人类的食物链,通过食物进入人体而损害人体健康,降低人体抗病力。2000年农业部对14个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的2110个样品检测,结果蔬菜中重金属超标的占23%;种植业与养殖业造成源头污染,我国每年氮肥用量2500万t,农药130万t,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二恶英污染又是一个环境污染主要案例(焚烧废弃物、汽车尾气)直接或间接污染肉、乳及水产,使致癌致畸,直接致死量为砒霜的900倍〔2〕。

2.2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问题

超量使用、滥用添加剂或非法添加物;生产工艺流程未能严格执行,微生物杀灭不全;生产储存运输过程微生物引起腐败;应用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如转基因辐射食品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这些均可明显增高食源性疾病的危险性。

2.3 社会因素

贫穷和落后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贫穷曾经被称作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贫困导致食品生产设备简陋,知识落后,可影响食品良好卫生规范的实施。虽然

食源性疾病在富裕和贫穷这两种人群中均有流行,但富裕阶层的人一般患长期存在的轻微疾病较多,而贫穷人群发生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较多,如婴儿腹泻、霍乱、伤寒、甲肝等疾病,且死亡率较高。

2.4 生活方式的改变

生活方式与食源性疾病关系密切。由于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对快餐的需求量增大,在外就餐机会增多,就餐注重口味,以鲜为快,喜吃生食(如喜欢食刺参,生食贝类和鱼虾等),另外,一些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也不完备,食品制作不规范,这些因素都增高了食品污染病原体和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危险。现已确定,许多鲜果和蔬菜都是大肠杆菌O157:H7和单核细胞增生性利斯特菌的载体,这两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是近10年发现的最严重的食源性疾病之一。

2.5 其他因素

除上述这些因素外,尚有许多因素与食源性疾病流行有关,如食品贸易国际化可引起食源性疾病跨国传播;病原微生物适应性改变(沙门菌已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等);新食源性病原体不断出现,近20年先后发现数十种与食源性疾病有关的新病原体,如弯曲杆菌、大肠杆菌0157:H7和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沙门氏菌抗药菌株、环孢子虫(Cyclospera)、圆孢子(Cyclosporidium)、朊病毒等;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因此,食品安全还将面临新的挑战。

3 食品安全及控制体系

2000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将食品安全列为WHO的工作重点和优先解决的领域,并首次通过了有关加强食品安全决议。决议重点强调了发展可持续的、综合的食品安全系统以减少整个食物链健康危险的必要性。

在美国,国家食品安全系统由政府的执法、立法和司法三个部门负责。主要包括农业部(USDA)、卫生和公共事业部(HHS)及环境保护署(EPA)。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均已在宪法中作了规定,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有效的食品安全系统〔3〕。该系统的指导原则是:只有安全和有益的食品可以上市;以科学为依据制定食品安全法规;政府强制执行;生产商、销售商和进口商及相关人员应遵守法规,否则将受到惩处。美国食品安全系统依靠强有力的、灵活的、以科学为依据的国家法律和企业对其生产的食品安全负法律责任,予保证食品安全〔4〕。1997年美国发布的“总统关于食品安全的倡议”认为,危险性评估是食品安全管理的

重要手段。目前美国已完成了对蛋及蛋类产品中沙门菌的危险性分析,这是首次进行的从农场到餐桌的定量微生物的危险性评价。还进行了牛肉中的E.Coli O157:H7的风险分析〔4〕。并在法规中规定企业应建立危害性分析关键控制(HACCP)系统。HACCP系统是保障食品从原料到餐桌的安全的一项有效策略,是世界公认的保证食品安全的最佳方法。应用HACCP系统可确定极可能发生的危险,制定出有效预防控制危害的计划和措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