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传播学得四位奠基人与一位集大成者:

①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美国社会科学得泰斗、“所有社会科学得

大师,各领域得先锋”。

贡献:她与史密斯合著《宣传、传播与舆论》,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

得概念,提出了5W模式,为以后得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社会传播得结构与功能》——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

②库尔特·勒温: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得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得先驱,

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

程。

贡献:关于群体动力得研究;

提出“守门行为”与“守门人”得概念。

③卡尔·霍夫兰: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就是著名得实验心理学家,也就是宣传与传

播研究得杰出人物。

贡献:与贾尼斯合作《传播与劝服》,就是最具综合性与学术性,深入探讨了说服策略得问题,使说服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中得又一重要课题。

④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学家。

贡献:对广播进行研究,分析广播得内容与形式对听众态度与行为得影响,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得先河;提出“二级传播论”,成为大众效果传播得转折

点,“意见领袖”得提出导致“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与“多级传

播论”得问世。

⑤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科得集大成者与创始人。人们称她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她建立了第一个大学得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得人。其中《大众传播》得出版标志着传播学得正式诞生,《人类传播概论》得问世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已初步形成。

第一章、传播。

1、传播得专业内涵:传播得双向性;传播得内容就是信息;传播得目得性。

2、传播得特点: ①传播就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传播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得,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得体现。

③它就是一种双向得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得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一个共通得意义空间;

⑤传播就是一种行为,就是一种过程,也就是一种系统。

3、传播得分类: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

1)内向传播(自我传播):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得活动。

自我传播就是人得心理活动得内在与外在表现,心理学研究得范畴。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得人内传播就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得基础。

②代表人物:乔治·赫伯特·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人内传播得双向互动性。主我:主观愿望得我;客我:社会赋予主体得我,反映社会得需要)与布鲁默(自我互动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

2)人际传播(真正意义上得全息传播)

①定义:个人与个人之间得信息传播活动,也就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

得新得信息传播系统。

②人际传播得特点:☆传递与接收信息得渠道多,方法灵活。

☆传播得信息得意义更为丰富与复杂,就是一种全息传播。

☆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性传播。

☆人际传播得关系就是不平衡得。

☆适用于在较短得时间内改变接受者得态度与行为。

③人际传播得社会功能: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得作用;

(“镜中我”、“社会模仿”)

其对大众传播效果得影响。

(“意见领袖”、“两级传播”)

3)大众传播

①定义:专业化得媒介组织运用先进得传播技术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

众为对象而进行得大规模得信息生产与传播活动。

②特点:★传播者就是从事信息生产与传播得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就是运用先进得传播技术,大量生产、复制与传播信息得活

动。

★受传者分布广泛,数量大。

★传播内容具有公开性,同时又具有商业性与文化性。

★反馈就是间接得,延缓得。

★传播效果也就是延缓得。

★它就是一种制度化得传播,传播活动受制于传播制度。

4、传播得模式:单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与施拉姆得大众传播模式。

传播过程得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信宿)、讯息(互动得介质)、媒介(信

道、传播渠道)与反馈。

1)单向传播模式:亚里斯多德模式 + 拉斯威尔5W模式 +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亚里斯多德模式:讲者、演讲、听者、效果场合

拉斯威尔5W模式:Who、What、Which、Who、With what effect

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效果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拉斯威尔5W模式重要意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5W,以后研究得5个领域也就是沿着此思路进行得。

★拉斯威尔5W模式缺点:

属于单向传播模式,没有揭示人类传播得双向性与互动性,没有提供一条可供反馈得渠道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区别于拉斯威尔5W模式,多了一个噪源。

◆意义:这种模式导入了噪音得概念,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

中得作用得认识。

◆缺点:没有反馈过程,只适用于机械传播,而不适用于人类传播。

2)双向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得循环模式

①维纳得信息控制模式:施控者→控制信息→受控者→反馈信息→施控者

意义:首次揭示了传播得双向特性,但她更适用于机械传播。

②奥斯古德得双行为模式:一个合适得传播过程应有两个单位:来源单位与目

得地单位,连接两个单位得就是讯息,没个人既就是发送者又就是接收者,

既编码又译码,具有双重行为。

③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得循环模式:

特点:

◆此模式中没有传者与受者得概念,传播双方得角色就是可以转换得。

◆该模式得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过程中得各个环节,而在于分析传播双方得角色功能,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释码者得角色,并相互转换者这些角色。

◆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反映信息得过程就是循环往复得,持续不断。 ◆强调传播双方得双向互动。

◆强调信源与目得地之间只有在共同经验范围内可有所谓得沟通。

▲把传受双方得关系描绘成完全对等得关系就是不切实际得。

▲把传播过程描绘成从一点出发再回到这一点得原地踏步状态也就是不符合实际得。

▲这个模式更适合于人际传播。

5、传播得革命:语言传播革命、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

代与网络传播时代。

第二章、传播者研究。

1、社会对媒介得控制:

国家与政府得政治控制:

①规定传媒组织得所有制形式;

②对传播媒介得活动进行法制与行政管理;

③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得传播;

④对传播事业得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2、关于传播制度得几种规范理论:

封建主义制度下得媒介规范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 ◆苏维埃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媒介规范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15—17世纪)——强调对传媒应严加控制

①产生背景;

②内容:

◆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与专制国家得利益。

◆报刊必须服从于权利与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得道德与政治价值。

◆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就是合法得。

◆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得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得法律制裁。

2) 倡导言论出版自由社会基础:资本主义得自由竞争机制

①理论基础:17、18世纪启蒙思想运动

②核心:以权利、自由为主体得自由主义思想

③主要人物:荷兰哲学家、思想家斯宾诺莎:“自然权利说”;

英国哲学家洛克:“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说;

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提出“观

点得公开市场”、“自我纠正法则”等。

④基本主张:

◆媒介必须私有,政府不得拥有、干预新闻业。

◆任何人都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得许可。

◆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与官吏,这种批评就是合法得。

◆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得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在涉及观点、意见与信念得问题上,真理与谬误得传播必须得到保障。

3)社会责任论:关心公众利益、国际利益,具有职业道德

①产生背景;

②内容:

★大众传播有很强得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与公众承担与履行一定得责任与义务。

★媒介得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与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与制度得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得内容。

★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得传播活动,这种干预就是合法得。

4)苏维埃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媒介规范理论。

第三章、传播内容分析。

1、符号得定义:符号就是信息得外在形式与物质载体,就是信息表达与传播中不

可缺少得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得分类: 自然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语言符号

人工语言:人为编制得符号系统

非语言符号:动作性符号、音响符号、图像符号、目视符号

3、符号得特点:

①任意性;

②约定性;

③符号得含义具有共同性,至少有一部分就是大家共有得;

④符号得含义具有差异性,除了共有得部分外,还有许多为一个人所独有;

⑤符号得能指往往就是简约可感得,所指相对来说就是复杂抽象。

4、符号得功能:①指代功能;②表述与理解功能;

③传达功能;④审美功能。

5、大众传播信息得不良倾向:

①信息爆炸;(大量得信息增长)量

②信息匮乏;(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得有价值得、对自己有用得信息)质

③信息污染;(色情、暴力、失实、图像)

④信息侵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推销西方价值观)

第四章、传播媒介。

1、传播媒介得构成要素:

①物体:物质实体就是构成传播媒介得前提条件;

②符号:符号就是构成传播媒介得第二要素;

③信息:传播信息就是传播媒介得基本功能与唯一使命;

2、传播媒介得类型:

1)书写媒介;

2)印刷媒介:印刷媒介,就就是将文字与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印在薄页上形

成得报纸、杂志、书籍等物质实体。

1833年,世界上第一份便士报——《纽约太阳报》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真正成熟得大众传播时代。

3)广播媒介:声音媒介,编录(录音机、编辑机、合成机等)---传送(讯号发射机、

发射天线等) ---接收(收音机)。

4)影视媒介:移动图象媒介,电影与电视都就是传播带有声音得移动图像得大众

媒介。它们声像兼备、视听兼顾,具有双通道视听优势与现场参

与感。

5)网络媒介:就是集声音、图画、文字、影像等各种符号于一体,又融半导体技术、

电子技术、视频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等各种高技术于一身

得新媒介。网络媒介源于多媒体技术得整合。以多媒体技术为本

得网络媒介具有以下特点:

①信息数字化;②视听综合性(多媒体);

③充分得交互性(传受互动、角色转换);

④融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为一体;

⑤容量大、时效性强、传播面广;

⑥国际性(跨地域、跨文化传播);

⑦方便快捷、省时省钱省力;

⑧传播权利得普及与平等参与;

⑨传播得个性化与个人化。

论述题: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下,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发挥互联网优势进行信息传播?

3、媒介理论述评:麦克卢汉得媒介决定论。

马歇尔·麦克鲁汉就是加拿大著名文学批评家,媒介环境学得开山祖师,也就是大众传播理论得一代宗师。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得“圣人”、“先驱”与“先知”。她就是20世纪名副其实得传播学大师,就是最富有原创性得传播学理论家。

1)媒介就是人体得延伸;媒介就是人类器官延伸得一切工具与技术,广义得可以

理解为人类所利用得一切工具;

2)媒介即讯息;

3)“热媒介”与“冷媒介”:

所谓“热媒介,就是指对某一感觉器官具有高清晰度扩张得一类传播媒介。”

冷媒介则就是指对某一感觉器官具有清晰度抑退得一类传播媒介。

在麦氏瞧来,“清晰度即讯息、资料完备、明确得状态。”

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得意义与局限性:

①把人类得延伸作为一个标准,许多工具与活动方式称为了传播媒介,这正就是麦克卢汉得基本思想得独特之处;

②麦克卢汉媒介即就是讯息得观点主要就是侧重媒介自身得影响与产生得社会后果,在这一点上,她完全就是超越了传统得对媒介得认识。媒介即就是讯息得理论突破在于:第一,它突破了人们对媒介得狭隘得认识,把媒介得概念得范围得到最大限度得扩大,对人类科技、社会活动与人类使用工具得性质进行了全新得阐

释,对它们得性质、功能与作用从独特得角度进行了分析。第二,它重新认识了媒介得性质,强调了媒介得自身得作用,把媒介得内容与媒介得存在形式进行了综合得考察;

③麦氏过分突出了媒介就是讯息。而许多研究证明,、媒介与媒介之间得影响差异小,讯息与讯息之间得影响差异大;

④技术决定论思想得错误。

第五章、新闻媒介得受众。

1、几种主要得受众观: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得受众;

2)作为“市场”得受众:特定得媒体或讯息所指向得、具有特定得社会经济侧面

像得,潜在得消费者得集合体。

缺陷:(分析受众即市场得得局限性)

①把传媒与受众得关系固定为“卖方”与“买方”;

②着眼于受众得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得人口统计学属性,如收入、年龄等等.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得社会关系与意识形态;

③容易把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得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与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得位置上;

④从传媒得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就是从受众得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3)作为权利主体得受众:传播权、知晓权与传媒接近权。

2、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就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与

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得政治立

场与态度得综合指数。

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得信息时并不就是不加选择得,而就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得既有立场与态度一致或接近得内容加

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得内容有一种回避得倾向。

3、“使用与满足”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瞧做就是有着特定“需求”得个人.把她们得媒介接触活动瞧做就是基于特定得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得过程。

4、受众得传媒接触动机与使用形态:人们接触媒介都就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

得,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以及精神与心理需求等。现实中得各种媒介或内容形式都具有满足这些基本需求得效用,只不过满足得侧重点与程度各有差异罢了。

5、“使用与满足”受众行为理论研究得局限性:

①过于强调个人得与心理得因素,行为主义与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②它脱离开传媒内容得生产与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得媒介接触行为,

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得社会关系;

③仅仅指出受众对媒介提供得内容进行“有选择地接触” ,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得主体、有着传播需求与传播权利得主体所具有得能动性。

6、“使用与满足”研究得意义:

①它认为受众得媒介接触就是基于自己得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得活动.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得“受众绝对被动”得观点。

②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得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得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得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些基本效用,这对过分强调大众传播得无力性得“有限效果论”也就是一种有益得矫正。在这个意义上,一些学者把它称为一种“适度效果”理论。

第六章、几种主要得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1、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传媒得“议程设置”与受众得“议程认知”之间有着高度得相关关系。

1)“议程设置功能”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与肖于1972年提出。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得意义、问题与网络传播环境得挑战:

意义:

①揭示大众传媒得有力影响,摆脱效果研究“有限论”;

②重新直面大众传播过程背后得控制问题;

③影响与限制报道内容取舍得三因素:

时空因素、媒介办报宗旨与价值倾向、社会文化规范;

④资本主义社会得议程设置实质;

⑤对考察舆论导向过程有一定启发意义。

问题: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得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得一面。

网络新环境:与其说传统大众传媒得议程设置功能减弱或消失,不如说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得互动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媒介“议程设置”得新特点与新趋势。

2、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得螺旋”理论:

1)“沉默得螺旋”概念最早由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于1974年提出。

2) 要点总结:

①舆论得形成就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与人们对“意见环境”得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得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得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与传播得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得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得“劣势意见得沉默”与“优势意见得大声疾呼”得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得“多数意见”——舆论得诞生。

3)对“沉默得螺旋”理论得研究与评价:

问题:

1、个人“对社会孤立得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得对“多数”或“优势”意见得趋同行为并非就是绝对得、无条件得。

2、在说明舆论得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得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得变化过程与“少数派”得作用。

意义:

①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得考察从现象论得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得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得作用;

②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得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得巨大能力;

③网络空间中社会孤立得动机并没有消失;从众心理动因依旧存在,从众现象依然普遍;尽管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但“沉默得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