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1.2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学案鲁教版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1.2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学案鲁教版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1.2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学案鲁教版

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一、地球历史的记录

1.地层与化石

(1)地层: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在未受剧烈构造运动扰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地层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

(2)化石: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及遗迹。化石是确定其所在地层的年代和推断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的化石往往不同。

2.地质年代表

(1)地质年代:用来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常用的地质年代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纪等。

(2)地质年代表:科学家依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编成的时间顺序表。

二、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

1.地球的起源:大约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

(1)内部物质出现分异。密度大的物质形成地核,密度较小的物质形成地幔和地壳。

(2)广泛的火山喷发,释放出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圈。

(3)形成由河流、湖泊和海洋等组成的水圈。

2.地球上生命的开始:大约从38.5亿年前开始。

(1)大约5.4亿年前,地球的生命出现了一次大爆发。此后地球进入了生物繁盛以及较高生命演化的新阶段——显生宙。

(2)大约180万年前,人类诞生了。 三、地球演化过程 1.生物演化

(1)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①从单细胞的生物到多细胞的生物。 ②从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 ③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 ④新生代最晚期出现了人类。 (2)从海洋到陆地,再到全球

①陆生裸蕨植物的出现,标志着植物开始向陆地扩展。

②两栖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开始大量从海洋向陆地扩展,覆盖全球。 (3)伴随着一些生物的诞生、兴盛,另一些生物出现衰退和灭亡。 2.海陆变迁

(1)大约3亿至2亿年前的中生代早期,最近的一个泛大陆(盘古古陆)形成,当时所有大陆联合在一起,大陆周围是统一的大洋。

(2)大约在距今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两个大陆。 (3)距今约6 500万年前,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轮廓初步显现。

(4)此后又经过6 500万年的分裂和漂移,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格局。 3.构造运动

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构造运动,导致了海陆的变迁、地形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生物的演化以及一些矿产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4.矿产形成

多个重要成矿期????

?前寒武纪铁矿成矿期古生代后期煤炭成矿期中生代煤炭成矿期

一、判断题

1.想了解地球的历史,就要了解地层和化石。( ) 2.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深海环境,页岩反映了静水环境。( ) 3.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在太古代形成的。( )

4.大约38.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绿色植物——蓝绿藻。( )

5.发生在晚新生代的构造运动导致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6.2001年3月在甘肃永靖县境内的一处山坡上发现了恐龙脚印,恐龙脚印一直通向附近被沉积岩岩石覆盖的地方。根据恐龙脚印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可能是( ) A.干旱环境

B.地势低洼的河湖岸边

C.热带海域

D.森林密布

答案:B

7.生物发展阶段由早到晚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孢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藻类植物

B.海洋藻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孢子植物

C.海洋藻类、孢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D.海洋藻类、裸子植物、孢子植物、被子植物

答案:C

8.根据地球生命的发展演化历史,鱼类出现和恐龙繁盛所对应的时代分别是( )

①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②两栖类动物时代③海生脊椎动物时代④灵长类动物时代⑤爬行动物时代⑥哺乳动物时代⑦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

A.①④B.②⑤

C.③⑤D.⑦⑥

答案:C

9.下列关于生物演化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单细胞的生物到多细胞的生物

B.从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

C.从被子植物到裸子植物

D.新生代最晚期出现了人类

答案:C

10.标志着动物开始大量从海洋向陆地扩展,覆盖全球的是什么动物的出现( ) A.爬行动物B.两栖动物

C.哺乳动物D.鱼类

答案:B

三、连线题

11.请将下列主要事件与出现的地质年代连线。

答案:

地层和化石

【情景导入诱思】

珊瑚礁是指珊瑚群体死后其遗骸构成的岩体,珊瑚礁的主体是珊瑚虫。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珊瑚礁。珊瑚一般要生长在水温22~30 ℃且有一定盐度的海水中,同时其光合作用还要求有充分的光照。

(1)从综合思维角度分析巴西东北海岸海域海水温度在25~32 ℃之间,但珊瑚礁并不多的原因。

(2)地理实践力——我国地质和古生物科技工作者,曾多次在喜马拉雅山山坡上找到珊瑚化石,请由此推测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古地理环境。

提示:(1)亚马孙河向该海域注入了大量的淡水,降低了海水的盐度,不适合珊瑚生长,所以珊瑚礁不多。

(2)很久以前喜马拉雅山地区曾为温暖浅海环境,后来由于地壳的垂直移动,海洋变为陆地。

【核心考点突破】

利用生物进化演变规律确定地层时代

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因此,可以根据古生物的演化规律,利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定的生物群,在生物体上会留下自然的烙印。这样,利用生物化石可以恢复生物的生活时代和古地理环境。例如,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在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等等。

【对点跟踪训练】

下图为某沿海地带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海域面积与古地质时期相比,应该是( )

A.增大B.缩小

C.没有变化D.前面回答都不对

2.岩层的古老程度为( )

A.一样老B.a层最老

C.b层最老D.c层最老

解析:第1题,根据海岸沉积物的颗粒大小进行判断,该海岸沉积的颗粒由粗到细,反映海域面积逐渐退缩。第2题,根据沉积岩的形成特征进行分析,一般下面的岩层形成时间早,岩层老,所以c层形成时间最早,岩层最老。

答案:1.B 2.D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情景导入诱思】

美国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一篇文章说,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地球在 6 500万年前遭受一颗小行星撞击而导致恐龙灭绝,但这并非地球唯一的“飞来横祸”。另一颗小行星(也可能是彗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也撞击过地球,触发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有关证据是科学家们在对远古时代的沉积物进行研究时发现的,这些从日本、中国和匈牙利的不同地点搜集的沉积物来自地质史上的二叠纪和三叠纪之间……

这颗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其撞击的威力相当于地球上最大地震的100万倍,由此还引发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火山运动。火山灰和撞击引起的灰尘覆盖整个地球达数百年。当时地球上的主要物种,包括 1.5万种三叶虫全部灭绝,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生脊椎动物被毁灭……

(1)从综合思维角度,简要分析当时全球气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综合思维角度,分析当时地球上生物遭毁灭的直接原因。

提示:(1)在撞击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撞击所产生热量及火山喷发的热能的作用,地球上的温度很高。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大量的灰尘遮天蔽日,太阳辐射被极大地削弱,地球气温降低。

(2)撞击发生后,地球上暗无天日,许多植物因为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而大片的死亡。由于植物的大片死亡,许多动物也因食物缺乏而大量死亡。

【核心考点突破】

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可以用下面的结构图表示:

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从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运动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对点跟踪训练】

1.关于地球生物演化史,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蓝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B.节肢动物→草履虫→软体动物→脊椎动物

C.细菌→腔肠动物→爬行类→鱼类

D.苔藓→绿藻→菌类→双子叶植物

解析:选A。草履虫属于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应在节肢动物之前,B选项错误;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应在爬行类之前,C选项错误;植物进化阶段先是菌藻植物时代,而后是蕨类植物时代,而苔藓是蕨类植物,所以应当在绿藻、菌类后面,D选项错误。

2.下列叙述中,反映古生代自然环境重要特征的是( )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B.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盛行

C.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

D.人类发展的重要时期

解析:选C。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中生代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盛行;古生代大量无

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新生代新近纪出现了人类。

观察发现甲乙两地中①②③④岩层含有化石且有对应关系,读地质剖面略图回答1~2题。

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C.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D.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解析:第1题,恐龙化石和侏罗纪的裸子植物化石属于中生代地层。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可知,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为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答案:1.C 2.D

3.下列关于地球演化和生命起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形成之初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的主要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碳、氧气和氮气构成了地球的原始大气

B.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体是在海洋中诞生的

C.地球上出现裸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才逐渐增多

D.现代出土的两栖类动物化石形成年代早于恐龙化石形成年代

解析:选B。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水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A错误;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B正确;自然界中百分之九十的氧气都是藻类植物产生的,因此藻类植物是空气中氧的重要来源,C错误;两栖类动物与恐龙曾经共同生存在地球上,因而不能证明现代出土的两栖类动物化石形成年代早于恐龙化石形成年代,D错误。

4.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 )

A.生物灭绝与环境变迁无关

B.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

C.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

D.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无任何意义

答案:C

5.关于地球演变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与动物都在不断地演化和进化

B.只有植物在不断演化和进化

C.只有动物在不断演化和进化

D.地质历史时期气候没有变化

解析:选A。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是变化的。

一、选择题

1.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 )

A.古生代地层B.元生代地层

C.中生代地层D.新生代地层

解析:选A。三叶虫只生存在古生代,因此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即古生代形成的。

2.将下列各地质时期按出现的时间由早到晚排序,正确的是( )

A.太古代、古生代、元古代、中生代

B.古生代、元古代、中生代、新生代

C.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D.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元古代

答案:C

3.在生命出现以前,地表环境的演化主要是( )

A.有机进化B.无机演化

C.生物演化D.有氧环境演化

解析:选B。从大约45.7亿年前地球形成,到大约38.5亿年前细菌出现的几亿年时间,地球是没有生命的,是一个无机演化的时期。

4.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指( )

A.元古代和古生代晚期

B.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早期

C.古生代早期和中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解析:选D。古生代末期,发生二叠纪灭绝事件,地球上95%的生物灭绝;中生代末期发生白垩纪末灭绝事件,地球上45%的生物灭绝。

5.中、法古生物学家的一项合作研究证实,在中国广西扶绥县,年代大约为1.3亿年的

那派组地层中发现的恐龙化石是真蜥脚类恐龙的一个新属种,这也是中国首次发现白垩纪早期真蜥脚类恐龙化石,为研究白垩纪早期蜥脚类恐龙演化的复杂性提供了进一步的化石证据。恐龙大量繁殖的时代是( )

A.太古代B.元古代

C.古生代D.中生代

解析:选D。中生代三叠纪恐龙出现,侏罗纪恐龙繁荣。

1亿2千多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景秀丽、气候湿润的浩瀚湖区,水中鱼虾成群,水龟出没,蛙声阵阵,天空中不时有鸟儿和翼龙滑翔而过。湖岸上,类似银杏、松柏的高大乔木形成片片森林,树木之间遍布小的蕨类植物,栖息于树枝上的鸟群发出欢快的鸣叫。体长十几米的恐龙正昂起长长的脖子,漫不经心地吞食高处的树叶;体形较小的食草恐龙在草丛中咀嚼着低矮植物的叶片。一只体长1 m左右,身披绒毛,前肢很短而后肢很长的兽脚类恐龙,甩动两条强劲有力的后腿,疾奔几步,追上一只拼命逃跑的蜥蜴,将其一口吞下;身材很小的哺乳动物捕食各种昆虫。真是一幅“万类竞自由”的景象。据此回答6~8题。

6.此文描述的地质年代是( )

A.元古代B.古生代

C.中生代D.新生代

7.该时期出现的银杏、松柏等高大乔木属于( )

A.被子植物B.裸子植物

C.孢子植物D.蕨类植物

8.有关这一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

B.晚期出现了人类

C.晚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D.这一时期的末期三叶虫等大量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了

解析:由文中描述的植物和动物判断该地质年代为中生代;该时期出现的银杏、松柏等高大乔木属于裸子植物;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

答案:6.C 7.B 8.A

9.晚古生代,下列哪类植物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 A.蕨类植物B.裸子植物

C.蓝藻D.被子植物

解析:选A。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裸子植物在中生代兴盛;蓝藻出现于太古宙,即前寒武纪;新生代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10.对比下面两幅图,图2中的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A.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

B.③恐龙灭绝

C.④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地球表层

D.⑤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

解析:选A。②为距今6.0~25亿年的元古代,真核细胞生物出现,A正确;③为距今2.5~6.0亿年的古生代,恐龙是在中生代末期灭绝,B错误;④为距今0.7~2.5亿年的中生代,而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C错误;⑤为距今0.7亿年至今的新生代,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在晚古生代,D错误。

读图,回答11~12题。

11.这幅漫画说明了( )

A.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

B.草原逐渐进化为沙漠

C.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其灭绝的主要原因

D.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12.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进一步恶化

B.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

C.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进一步恶化

D.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解析:第11题,图示反映羊生存于草原环境,而草原一旦被破坏,则只能适宜骆驼的生存,故选C项。第12题,本题需搞清四个问题。一是森林、草地、湿地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二是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三是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结合本题选项,A项正确。

答案:11.C 12.A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分别为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读图,回答13~14题。

13.与地质时期气温反复变化无关的因素是( )

A.太阳活动B.人类活动

C.下垫面D.大气环流

14.有关冰期与间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冰期雪线下降

B.间冰期海面降低

C.大冰期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

D.间冰期物种锐减

解析:第13题,地质时期气温反复变化主要是自然原因。第14题,大冰期气温下降,冰川面积扩大,雪线下降;间冰期气温上升,海面上升;大冰期气温下降,全球自然带向赤道方向推移;间冰期物种增加。

答案:13.B 14.A

二、综合题

15.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

图中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________;深度1.6 m处是________沉积,由此可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5 000年前后比现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远湖沼湿润当时为湖沼沉积,属水域环境;而现在是风沙堆积,属荒漠环境

2021届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第1单元从宇宙看地球(含地球和地图)第2讲地图

第二讲地图 一、认识地图的三要素1.比例尺 (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表现形式典例图上1cm 代表实地距离5km 1∶500000形式 文字式 数字式 线段式 (3)特点: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就越小,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2.方向地图类型方向判定 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箭头一般指示正北方经纬网地图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与注记 中“”属于图例,“珠穆朗玛峰”和“8844.43米”为注记。 二、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甲地的海拔为1_500m,乙地的海拔为500m。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为1_000 m。 2.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2)基本地形的判读(以下图为例) 图中字母地形等高线特点 A山峰闭合,数值由外向内变大 B山谷凸向高处,一般成为河谷 C山脊凸向低处,一般成为分水岭 D陡崖等高线重合 E鞍部两个山峰和两个山谷等高线之间的区域[方法技巧]“四字口诀”记忆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等 同图等距同一幅地图上等高距一致 密陡疏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越缓 凸低为脊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低值凸出为山脊 凸高为谷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高值凸出为山谷 重叠为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 三、绘制地形剖面图 1.含义:地形剖面图指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以显示剖面线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1)连剖面线:图中AB线。 (2)建坐标系:确定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 (3)判断海拔:起止点、最高点、最低点等。 图中A点为起点,海拔为200米,B点为终点,海拔为200米;C点为最高点,海拔为500~600米。 (4)画坐标点:将图中重要点准确画在坐标图中。 (5)连平滑线:将各点连接成平滑的曲线。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 1.游客游览故宫时使用的故宫游览图的比例尺较小。(×) 2.等高线地形图上凡有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地方都有河流发育。(×) 3.登山爱好者选择的登山路线,从等高线地形图上看多位于等高线分布较密处。 4.利用地形剖面图能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变化。(√)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题及答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一、填空: 1 、日晷是测定()的仪器。 2 、日晷由()和()两部分组成。 3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位置自西向东(→),长度由长到短再到长(→→)。 4 、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是:()→()→()。 5、人看太阳的视线与水平视线之间的角度叫做()。 6 、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有公转和自传,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的。 7、法国科学家傅科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后来人们把傅科实验的装置叫做“()”。 8 、球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不停地运动,这个假想轴叫()。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9、极圈以内的地区,每年总有一个时期太阳不落到地平线以下,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这种现象叫(),反之是()。 10、春耕秋收和()的变化有关。 11、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形态会随()的变化而变化。 12 、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自转一周的时间约是()小时。 13 、地球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自西向东运动。地球公转一周需要 ()的时间。 14 、地球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都是自()。无论地球公转到什么位置,地轴的倾斜角度都()。 15、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形成的; 四季是由于地球的()形成

的。 16、球在()过程中,不同地点受到太阳光的照射情况不同。 17、春、夏、秋、冬称为()。气候统计上,一般1月为最()月,7月为最()月。公历3、4、5月份为()季。 18、制定观察计划我们必须有观察(),观察(),观察(),并做好观察()。 19、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由于地球的()形成的。 20、赤道没有()变化,是因为阳光直射点一直在赤道附近移动,因而赤道温度没有太大的变化。 二、问答。 1、简述日晷的构造,说说日晷是怎样测定时间的? 2、在一天之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3、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与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度、气温的变化有啥关系?。 4、“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生物吗?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2课时地球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 1、解释了宇宙的概念,特点,组成,分析了天体和天体系统,介绍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 3、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层次,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分布。 综合思维:结合航天资料,学会分析航天基地建设条件。学会综合分析宇宙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分析太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认识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特殊性,增强学生爱护地球的意识;了解人类活动对宇宙环境的影响,增加宇宙环境保护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户外观察和生活体验,学会判断天体,了解太阳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学会分析地球以及宇宙其他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于我们而言熟悉又陌生,熟悉因为我们生活在这里;陌生因为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多。在茫茫宇宙里,地球是一颗普通的星球,也是一颗特殊的星球。

【新课讲授】 一、地球的普通性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它与其他七大行星一起围绕太阳公转。 1、八大行星分类: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运动特征 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 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3、结构特征 与其他类地行星体积、质量、密度、组成物质等相似。 二、地球的特殊性 分析地球上的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和自身环境两方面综合分析。 1、外部条件 (1)、太阳正处于中年期,状态稳定,给地球提供稳定的太阳光照。 (2)、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给地球及其他行星安全的宇宙环境。 2、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公转自转周期适中形成了地球适宜的温度。 (2)、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吸引了一定的气体,形成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 (3)、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原始地球重力收缩,是地球内部温度逐渐升高,产生水汽,地球近地面平均温度约15℃,比内部温度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使地球上有液态水。 【合作探究】生命存在的条件 1、阅读下边的表格,地球的哪些物理性质有利于地球生命的存在?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章从宇宙看地球第1讲地球与地图课后达标检测鲁教版(2021021006

第1讲地球与地图 ■ ■■课后达标检测■■■ (时间:40分钟分值:84分)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84分) 1. (2018 ?宁德一模)一架速度为800 km/h的飞机从我国海口市(20 ° N, 110° E)直飞M 地(20 ° S, 70° W),行程约需() A. 20小时 B. 25小时 C. 45小时 D. 15小时 解析:选B由两地经度可知,两地关于地心对称,则其最短距离约20 000 km,速度 为800 km/h的飞机需飞行约25小时到M地。 (2018 ?湖北监利中学一模)读下图,完成2?3题。 2?①②③区域面积相比() A. ① '② B.②〉③ 。.①二③D无法比较 3?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若海平面均一,③区域距地心比①稍长 B. ③区域位于①区域的东北方向 C. ③区域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D. ②区域到③区域最近航线是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解析:第2题,因为经线是一系列等长的半圆,而纬线是一系列不等长的圆,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据图可知三地都跨20个经度和20个纬度,其中①②两地处在赤道和纬度 20°之间,面积相等,而③地所处纬度较高,面积比其他两地小,故本题选B。第3题,地球是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所以纬度更高的③区域距离地心稍短;相对方向要用劣弧定向法,经度相隔不能超过180°,所以③区域位于①区域的西北方向;东西半球的 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所以③区域位于西半球;②区域向③区域飞行的最近航线应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故本题选Db 答案:2.B 3.D (2018 ?周口西华一中一模)下图为地球局部经纬网图。读图回答4?5题。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1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学案鲁教版.doc

第1讲地球的宇宙环境 课标展示核心素养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综合思维:利用材料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 2.地理实践力:观察晴朗夜晚的星空,简单识别不同天体。 3.人地协调观:通过对地球宇宙环境的学习,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 [基础梳理] 一、宇宙 1.物质性:宇宙是由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等天体组成的。 2.运动性:宇宙处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它们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如下图所示的天体系统。 【特别提示】 1.总星系与宇宙的范围不同。总星系只是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可见宇宙,它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 【素养引领】 1.(综合思维)陨星、登陆月面的月球车是天体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都不是。因为陨星已降落到地面,进入大气层或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月球车是依附在月球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影响 (1)对地球:直接提供光能和热能。

(2)对地表: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3)对人类: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源。 【特别提示】 2.地球上主要能量的来源 (1)来源于太阳辐射的能源 ①煤、石油、天然气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的太阳能;②风能、水能、波浪(风浪)、洋流(风海流)是太阳能的转化形式,其能量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不来源于太阳辐射的能源 ①潮汐能:能量来源于日、月的引力; ②地热能:能量来源于地球内能; ③核能:能量来源于发生核变的原子核。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基本概况 ①太阳大气分层:A 日冕层、B 色球层、C 光球层。 ②主要太阳活动类型:C 层黑子、B 层耀斑。 ③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 (2)太阳活动的主要影响 ①扰动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异常气候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特别提示】 3.极光是一种大气发光现象,主要出现在高纬度地区的夜晚,当地出现极夜现象时是观测极光的最佳时机。 三、地球 1.太阳系 (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 (2)八颗行星????? 类地行星: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巨行星:E.木星、F.土星 远日行星:G.天王星、H.海王星

从太空看地球教案

从太空看地球 古蔺镇长田小学王静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行为与习惯: 养成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良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地球。 让学生知道人类对地球的总体认识。 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 激发学生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与地球有关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太阳系中的行星,让学生认识,找到地球。

2、导语: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地球吧!(板书:地球) 二、开展活动。 活动一:大胆猜测,给地球照相。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照片,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吗? 请同学们畅谈,如果给地球照相该怎么照? 出示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在太空中看见地球后说的话,从而引出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照片,让学生说说感受,并交流、讨论后回答92页同学的问题,后完善板书:从太空中看地球,并粘贴地球图片。图片左面板书:圆 地球上蓝色是。。。。。。 陆地是。。。。。。 白色的涡流是。。。。。 图片下面板书:美 活动二:认识地球。 学生阅读93页资料,感受地球大小,完成表格。 表格1:

表格2: 出示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照片与杨利伟拍摄的地球局部照片 图片右面板书:大 活动三:绘制地球。 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彩色笔等文具画画地球,并设计解说词。(1)学生动手绘制地球及设计解说词。 (2)小组内互说。 (3)小组代表解说。 三、小结。 1、自我小结,说收获、所得。 2、如果让你说一句话来号召大家保护地球,你会怎么说?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 3、收集与思考:收集人类从太空看地球的历程中有趣的故事。 四、板书设计 从太空看地球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章从宇宙看地球单元综合检测鲁教版(20210210060131)

第1章从宇宙看地球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2018 ?长沙模拟)读下图,回答1?2题。 1. 图中的北京(39 ° 54' N, 116° 23' E)位于纽约(40 ° 43' N, 74° W)的() A. 西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北方向 2. 新加坡(1 ° 22' N, 103° 45' E)与我国北京南北相距约为() A. 4 300 km B. 1 500 km C. 4 500 km D. 2 800 km 解析:第1题,比较北京与纽约的纬度可知,北京在纽约南方;比较两地的经度可知,北京在纽约的西方,因此北京在纽约的西南方。第2题,题中所问的是新加坡与北京的南北 距离,因此求出两地的纬度差,再乘以111 km即可。 答案:1.A 2.A (2018 ?衡水中学调研)2013年3月10日,罕见明亮的彗星(编号为C/2011L4)到达近日点,其亮度与北极星相当,北半球公众用肉眼可观赏到。如图是该彗星到达近日点时太阳系 部分行星运行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A.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能量来源

B.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C. 太阳东升西落,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地方时差 D.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 4.若重庆某地(106 ° 30' E , 29° 34' N ) —观测者要在日落后 20分钟时观测到彗星, 该观测者最迟到达该地(当日昼长为11小时48分)的观测时间是北京时间( ) A. 17点54分 B. 18点14分 C. 18点48分 D. 19点08分 解析:第3题,太阳东升西落,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地方时差,是地球自转的 意义,不属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4题,根据昼长为11小时48分可求出该地半个昼长为 5小时54分,由此可知该地日落地方时为 17时54分,由此可计算出此时北京时间为 18时 48分,根据日落后 20分钟观测到彗星,可知最迟在北京时间 19时08分到达观测地点。 答案:3.C 4.D (2018 ?衡阳模拟)北京时间2016年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 箭“长征五号”在下图所示航天发射场 A 地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发射 圆满成功。当日远在纽约 (西五区)的乔虹同学十分自豪地观看了央视国际频道的发射直播。 结合下图,完成5?6题。 109° IKF III D 5?“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进入预定轨道时,纽约区时为 ( ) A. 3日7时43分 B. 4日9时43分 C. 3日8时13分 D. 4日10时13分 6.与酒泉、太原和西昌比较,我国最大推力火箭选择 A 地发射,主要考虑的是( ) ①发射窗口更优 ②发射纬度更低 ③交通条件更优 A.①② C.③④ D.②③ 解析:第5题,注意题目关键词“进入预定轨道时”; 由题干材料可知“长征五号”于 3日20时43分发射,约3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即北京时间(东八区)3日21时13分进入 预定轨道;根据区时计算公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土时区差 (东加西减)”可知纽约区时 ④回收空间更广 B.①④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知识点及单元测试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有发现“帆船进港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到船身”这一现象,认识到地球是圆球形的。 3、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 4、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5、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6、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7、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月球被地影遮住部分的边缘时圆弧形的,所以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8、因为坚信地球是球形,1519年9月,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船队又回到了西班牙。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9、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

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1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清楚地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 10、2003年10月15—16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了14圈。他说:“为了人类共同的事业,我们中国人也来到了太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到了地球。 11、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过程大体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再到细致观察三个阶段。 12、地球的周长为40091千米;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0067866平方千米。 13、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是增加了3.43岁。 14、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 15、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突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我们称它为“梨形地球”。确切地说,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 16、麦哲伦是第一个从东到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 17、地球上有高山峡谷、峭壁悬崖和深浅不一的沟壑,地球上还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和海洋。地球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太阳活动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 A.气候异常B.磁暴现象C.有线通信中断D.极光现象 北京时间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中国第一次在月球留下“足迹”。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英国伦敦(中时区)的华侨观看“玉兔号”驶抵月球表面的直播的时间是当地时间A.15日12时35分B.14日12时35分 C.15日20时35分D.14日20时35分 3.“玉兔号”驶抵月球表面时,下列地区白昼最长的是 A.大连B.北京C.上海D.深圳 4.地球自转运动对许多自然现象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地理现象中,不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A.昼夜现象B.昼夜交替现象 C.时差的产生D.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如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5.由图可知,关于三大行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大行星都属于类地行星B.②星公转轨道半径最长 C.①星表面温度最高D.①星比②星离地球更远 6.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下图为天体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太阳系这一级的天体系统在天体系统层次图中的位置,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 8.下列关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太阳系中地球有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B.地球自转周期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昼夜温差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产生适合生命生存的大气 D.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太阳电池的运行轨道属于( ) A.恒星轨道B.彗星轨道 C.行星轨道D.卫星轨道 10.图中开发的能源类型是 ( ) A.太阳风B.核能C.太阳能D.光能 11.拉萨与重庆两地所处地理纬度相近,但年太阳辐射总量相差很大,其主要原因是()A.拉萨正午太阳高度大 B.拉萨空气稀薄、日照强 C.重庆的日出时间比较早 D.重庆的热量不容易扩散 12.地球上经度相同的地方( ) A.昼夜长短相同 B.地方时相同 C.自转线速度相同 D.正午太阳高度相同13.下列有关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太阳辐射能量是由核裂变反应过程中亏损的质量转化而来的 ②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和地震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新疆人说“深居内陆,气候干燥,云量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单元从宇宙看地球(含地球和地图)第5节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后限时集训鲁教版

第五节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限时:40分钟) (对应学生用书第249页)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1~2题。 1.当地球运行至图中b点时,北半球的节气为( ) A.春分日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2.下列四点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 ) A.a B.b C.c D.d 1.B 2.D[第1题,在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是1月初,远日点是7月初。b点向东接近远日点,节气应为夏至日,故选B项。第2题,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公转速度最快,d点最靠近近日点。] (2018·西安模拟)下图中OP、OQ分别表示某地二至日的正午树影长度。读图,回答3~4题。 【导学号:98510035】 3.当地的纬度位置为( ) A.0°B.11°S C.20°N D.67°S 4.当该地树影最长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西欧和北欧的人们大批前往地中海地区旅游 B.我国内蒙古高原东部草木葱绿,风吹草低见牛羊 C.赞比西河正值汛期 D.正值南极科考的最佳季节 3.B 4.B[第3题,二至日的正午树影朝向相反,说明位于热带范围;影长OP小于OQ,说明该地距南回归线较近。第4题,该地处于南半球,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树影最长,此时为北

半球夏至日。西欧和北欧纬度高,该地在冬季时人们大批前往地中海地区旅游;赞比西河流域为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该地此时降水较少,为枯水期;此时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为冬季,不利于科学考察。] (2018·河南许昌五校联考)读下面光照图,回答5~7题。 5.若此时北京时间为9时,则A地经度为( ) A.30°E B.30°W C.60°E D.60°W 6.此时,赤道上东半球范围内处于夜晚的那一段经度差( ) A.小于90°B.大于90° C.等于90°D.等于180° 7.一位山东潍坊的游客于3月21日清晨到天安门广场参观升旗仪式,天气晴好,当日升旗时间为地方时6时,请问升旗手准备升旗的那一瞬间,游客手表显示的时间是( ) A.6:00 B.6:06 C.5:44 D.6:16 5.A 6.B7.D[第5题,根据图示,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图示区域为南半球,A点时刻为3点。北京时间为9点,二者相差6小时,所以当地经度为30°E。第6题,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因赤道上处于夜晚的经度是地方时18点到次日的6点,根据图示,经度应该是105°W向东到75°E,而东半球指从20°W向东到160°E,取二者交集,可得95°。第7题,春分日,地方时6点日出,即116°E为6点时,手表时间是北京时间也即120°E的时间,二者相差4°,故手表显示时间为6:16。] 下图是一年中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之差随纬度的变化图,图中横坐标表示纬度,纵坐标表示变化值。读图,回答8~9题。 8.下列纬度范围与①相符的是( ) A.23°26′N~23°26′S B.0°~66°34′N C.0°~66°34′S D.23°26′N~66°34′N 9.A点的数值为( )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提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4、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总是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消失。据此,人们猜测地球是球形的。 5、用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 答:球体上:进港,先看见桅杆,再看见船身;出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平面上:进港,同时看见桅杆和船身;出港,船身桅杆同时消失。 6、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验证了一个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7、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8、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 9、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清楚地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 10、2003年10月15至16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州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这是中国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 11、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猜想、猜想到实践、仔细观察三个阶段。 12、地球赤道周长:4009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13、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圈需多长时间?14、地形:高原,山地,海洋与岛屿,峡谷,平原。(课本17页,识图) 15、地表模型 16、地形地图或地形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森林,黄色表示山地、

第一单元__从宇宙看地球单元检测题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一条向南流的河流,西岸受水流的冲刷比东岸严重,该河位于(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A.北半球B.南半球C.赤道地区D.跨东西半球 近年来,人类探索太空的热情空前高涨,研究的新成果与新进展令人振奋。 2.2007年4月,美国宇航局发表了太空探测器拍摄到的太阳三维图像。这是人类首次从三维视角观测太阳活动。目前,人们对太阳活动的正确认识之一是() A.黑子增多增大时耀斑也频繁爆发B.太阳活动会引发极光、流星雨、磁暴 C.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D.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太阳风、耀斑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5~6题。 3.地球的普通性主要表现在() A.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很相似,自转周期较短 B.从结构特征看,地球属类地行星,体积质量适中,比巨行星小,比远日行星大 C.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十分相似 D.从结构特征看,日地距离适中,公转周期适中 4.地球是人类目前所能探测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关于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与小行星以外的其他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B.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光照条件相对稳定 C.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使地表温度适中,为液态水的存在创造了条件 D.日地距离适中,适中的引力可以使某些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大气层 某日7时36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完成18~19题5.这一天可能是() A.国庆节 B.劳动节C.清明节 D.元旦 6. 此时北京市可能是下列哪幅图中的点P位置(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 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是() A.①B.②C.③D.④ 8.若黄赤交角扩大,我国北方地区开阔平地上的新建住宅楼之间的距离与同高度的原住宅楼之间的距离相比,间距将()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知识点整理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 5.地球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盖天说是中国古代人的一种直观感受; 海面弯曲是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猜测; 浑天说是张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提出的一种抽象模型; 而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变化提出的观点则是一个推论。 2.海边看到帆船回港,人们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而船离开岸边时,都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3.历史上第一位进行环球航行的是航海家麦哲伦。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后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西边航行,最终又回到了起点。 4.1961年,人类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航天员从太空看到了地球——一颗蓝色的星球。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自转。 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5.这是一幅地球的图片,是从太空拍摄的。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什么?蓝色部分可能是什么?咖啡色和绿色部分又可能是什么?请大家比较一下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的面积哪个更大?

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层或冰川;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绿色部分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蓝色部分面积最大,因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6.地球陆地分为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大洋洲大陆、南极洲大陆等板块,亚欧板块的面积是最大的,最小的是大洋洲板块的大陆面积。 7.模拟帆船进港和出港的实验: 实验方法: 第1步,将实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平直状态,在桅杆顶部、桅杆中部和船身分别做上记号。负责操作的学生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移动模型小船,负责观察的学生记录三个记号出现的先后顺序。 第2步,将实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弯曲状态,重复第一步。 实验现象: 模型小船在平面上航行,无论是进港还是离港,都是同时看见帆船的全身,而模型小船在曲面上航行时,离港时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返港时,是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 实验结论: 由此可以证明,地球不是平面的,而是球形的。 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在下图标注出麦哲伦环球航行的主要停靠点。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单元检测试题(解析版):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作为一年一度的“天象大片”,英仙座流星雨如期上映。2016年8月12日21:00到13日1:30,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的英仙座流星雨,迎来超常规模的大爆发,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轻松可见。右图为某天文爱好者拍摄的此次英仙座流星雨图,完成1~2题。 1.图中流星体属于( ) A.绕地球公转的天体B.绕太阳公转的天体 C.绕彗星公转的天体D.绕卫星公转的天体 2.图中的流星绝大部分都在大气中燃烧掉了,其产生的地理意义是 ( ) A.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 B.避免地球生物遭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C.减少了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D.使地球表面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 解析第1题,流星体属于绕太阳公转的天体。第2题,流星绝大部分在大气中燃烧掉了,从而减少了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答案 1.B 2.C 读下图,完成3~4题。

3.影响岛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B.纬度与地形 C.纬度与洋流D.地形与洋流 4.我国决定将西昌航天发射中心场址迁到A,其主要因素可能是( ) A.发射窗口大 B.国防安全需要 C.利于运输、发射大型火箭 D.晴朗天气多 解析第3题,年太阳总辐射量与纬度、海拔、云量等相关,该岛上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是东北部低,西南部较高,受纬度和地形影响。第4题,西昌位于内陆地区,是考虑国防安全的需要,而A地位于海岛,利于大型火箭的运输,且纬度低,更有利于利用地球的自转速度发射大型火箭。 答案 3.B 4.C 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下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完成5~6题。

《语文 基础模块》下册 第二单元 看看我们的地球

《看看我们的地球》教学设计 方案一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把握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 2. 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3. 搜集有关地球及其能源的开发利用的资料,以便了解科学的飞速发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激励学生对未来的探索。 教学重难点 把握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对地球了解又有多少呢? 展示搜集的有关地球及其能源的开发利用的资料和图片,激发学生读课文的欲望。 二分析课文 1. 请学生读课文,并思考:从文中你了解到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 2. 提问:地球由哪几部分组成?课文主要介绍的是哪部分? 明确:地球由气圈、水圈、石圈组成。主要介绍了主体石圈。 3. 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有关石圈的知识? 明确:课文从石圈的位置、性质、形成以及人类对石圈的探索及开发利用等方面介绍了有关石圈的知识。文章先由地球的气圈、水圈引出课文的说明对象——石圈,接着介绍石圈的位置、性质及形成;由石圈的形成,引出人们从古到今对石圈的最上层的开发利用;由此又引出如何解决石圈最上层可利用的各种矿物质资源日渐减少的问题;由解决的办法又引出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由此又引出如何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由此又引出要揭开有关地球起源之谜,最后,展望开发利用其他天体的美好前景。 4. 提问: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解决石圈上可利用的矿物质资源日益减少的问题?又该怎样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怎样才能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

明确:作者认为要解决石圈上可利用的矿物资源日渐减少的问题有两种办法: (1) 靠现代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和各种新技术部门的合作者们共同努力,往石圈下部更深的地方要资源。 (2) 继续找寻和利用新的物质和动力来源,热就是便于利用的动力根源。 作者认为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的办法是: (1) 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对地球的内部结构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 (2) 发射火箭到其他天体和通过远距离自动控制仪器的记录等,得到有关那个天体内部结构的资料来进行比较研究,间接地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 5. 提问: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说明其作用。 明确:(1)举例子:“比如,能够分裂并大量放热的放射性矿物,如铀、钍等类,我们已经能够利用,例如用来开动机器、促进庄稼生长、治疗难治的疾病等。”运用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最近几十年来,从石圈中不断发现了各种具有新的用途的原料”。 (2) 列数字:“大约每往下降33米,温度就升高一摄氏度。”通过数字准确地说明了越往地球深处,温度越加增高。 (3) 作比较:“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眼睛所能钻进石圈的深度,顶多也不过十几公里。而地球的直径却有着一万二千多公里呢!”通过列数字、作比较说明当时我们对地 球的了解非常有限。 6.小结:本文以讲故事的口气,亲切自然,娓娓道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对我们所不熟悉的科学领域有了一点认识,希望同学们会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与丰富,对科学事业的了解慢慢由感性认识走向理性思考。 三作业 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你所了解的科学小实验,试着在说明中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 方案二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地球的相关知识,掌握文章的行文思路。 2. 体会说明方法在事物说明过程中的作用,学习本文语言表达的科学严谨。 3. 学以致用,学会用科学的头脑来分析和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

高中地理-《从宇宙看地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地理?《从宇宙看地球》测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 在太阳系当中,地球以及其他行星围绕恒星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在地球上以恒星为参照物观 测行星在天空中运行的正常路径是由西向东移动的,但山于不同行星的公转速度不同,有时在 地球上会观测到行星投影在天球上的位置存在自东向西运动的现象即行星逆行。(图中M 表示 其他行星,E 表示地球,1、2表示观测的依次时间或位置)下列图中在地球上能看到行星逆行现 象的是() 2. 三叶虫等无脊椎动物大规模灭绝的地质年代是 B. 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早期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太阳与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下列选项中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无关的是 A. 极光现象 B ?磁暴现象 C.地热资源 D.水能资源 4. 在电影中,即将与地球相撞的木星是 A. 卫星 B.恒星 C.行星 D.彗星 5. 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 地面无线电长波通讯的短暂中断②地球两极地区出现的极光现象 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变暖 ④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 6. 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 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热源 ② 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地壳、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古生代末期 C.元古代早期

③太阳辐射能是LI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④煤、石油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 7.“玉兔号”月球车是中国在月球上留下的笫一个足迹,它在月球上正常工作的主要动力来源是 A.太阳能 B.重力能 C.核能 D.风能 8.下列事物、现象不是来自太阳辐射能的是() A.内蒙古风能发电 B.煤炭 C.潮汐能 D.水能 9.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A.植物的生长 B.火山的喷发 C.大气和水体的运动 D. “蜀犬吠日”现象 北京时间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起飞,把"嫦娥四号”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踏上了奔赴月球背面的征程。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在空中运行的“嫦娥四号”属于 ①总星系②银河系③河外星系④太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 11.“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时,世界标准时间(零时区)为 A. 7 0 18 时23 分 B. 7 B 22 时23 分 C. 8 日18 时23 分 D. 8 S 22 时23 分 12."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两个月内,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A.我国各地的昼长先变长,后变短,且昼短夜长 B.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C.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 D.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 13.读图太阳外部圈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太阳外部甲乙丙三层对应正确的是()

56张从太空看地球的摄影照片

56张从太空看地球的摄影照片 成一个名宇航员,我想应该是很多人小时候的梦想之一,又有谁不想从太空中看看我们生活的地球呢?今天就分享:56张从太空看地球的摄影照片,希望可以满足一下你的需求。(有些照片在其它分享过的文章中出现过) Crescent Moon, Earth’s Atmosphere (NASA,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Science, 09/04/10) by NASA’s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Earthrise, Seen From the Moon (NASA, Moon, 6/16/09) by NASA’s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Earth and the Moon Together (NASA, Moon, 6/16/09) by NASA’s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Cairo and Alexandria, Egypt at Night (NASA,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Sc ience, 10/28/10) by NASA’s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Italy, Europe, and Africa at Night (NASA,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Science, 10/28/10) by NASA’s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Hurricane Ike September 10 2008 NASA by NASA’s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Von Karman Cloud Vortices, Aleutian Islands (NASA,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Science, 05/23/07) by NASA’s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NASA Satellite Captures Hurricane Danielle, Hurricane Earl and Developing Tropical Depression 8 by 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Hispaniola Panorama (NASA,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Science, 08/19/08) by NASA’s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Southwestern USA, Pacific Ocean (NASA,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Science, 09/09/10) by NASA’s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Smoke Plume, Caspian Sea, Kazakhstan (NASA,

2021-2022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单元过关检测一从宇宙看地球鲁教版

2021-2022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单元过关检测一从宇宙看地 球鲁教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是美国航天局公布的代号为“开普勒-22b”的行星所处恒星系统与太阳系比较的假想图,“开普勒-22b”行星距地球约600光年。读图回答1~2题。 1.“开普勒-22b”,行星所处的天体系统为( ) A.地月系B.太阳系 C.银河系D.河外星系 2.位于“宜居带”的“开普勒-22b”行星应( ) A.有肥沃的土壤 B.有适宜的温度 C.表面比较平坦 D.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 解析:1.C 2.B 第1题,“开普勒-22b”,与地球相距600光年,其距离大大超过了太阳系的范围,但在银河系的范围之内,因此“开普勒-22b”行星所处的天体系统为银河系。第2题,由图可知“开普勒-22b”行星在所属恒星系中的位置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相似,因而应有适宜的温度,位于宜居带。 读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回答3~4题。 纬度64°N50°N40°N30°N20°N0°可能总辐射 139.3 169.9 196.4 216.3 228.2 248.1 /(W/m2)

有效总辐射 54.4 71.7 98.2 120.8 132.7 108.8 /(W/m2) B.云量最多的地区是64°N附近 C.有效总辐射随纬度增加而迅速递减 D.20°N有效总辐射最大是因为太阳高度较大且降水较少 4.下列地区有效总辐射量最大的是( ) A.青藏高原B.墨累—达令盆地 C.西伯利亚地区D.刚果盆地 解析:3.D 4.A 第3题,由可能总辐射从低纬到高纬逐渐递减可以确定,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而不是海陆位置;可能总辐射与有效总辐射之差与该地的云量多少有密切关系,差值越大,说明该地的云量越多,因此云量最多的地区应为赤道;有效总辐射随纬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第4题,根据表中信息并结合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的特点可知,青藏高原有效总辐射量最大。 一架飞机从南半球26°E某地起飞,沿水平方向以837 km/h的速度低空匀速飞行,且飞行员看到太阳始终在正北方天空,保持静止不动(赤道上地球自转线速度为1 670 km/h)。据此回答5~6题。 5.此时飞机飞行的方向是( ) 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 C.自北向南D.自南向北 6.飞机航线所对应的地理纬度约为( ) A.极点B.南纬35° C.南纬60° D.赤道 解析:5.B 6.C 第5题,飞机与太阳保持静止的条件是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方向相反,即以15°/小时的速度向西飞行。第6题,飞机以837 km/h的速度飞行,相当于该纬度的线速度为837 km/h,约为赤道处线速度的一半,即应为南纬60°。 右图为3月2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旗和影子示意图,其中旗面 与影子的夹角为45°。据此完成7~8题。 7.推测升旗时的风向为( ) A.西北风B.西南风 C.东北风D.东南风 8.此日过后2个月内( ) A.正午旗杆影长越来越长 B.正午旗杆影长越来越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