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年十一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年十一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年十一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11—14题。(共10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做,实践。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与友期.行⑵相委.而去

⑶元方入门不顾.⑷孔子亦不师.周公

12.下面是选文中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弱者抚之以仁。

陈太丘与友期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起着极大的作用。同时,初一学生求知欲强、表现欲强,但理解与分析能力较弱,授课时应在此方面多加指导。 七年级同学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本功,且思考能力较小学有了进步,可以接受由讨论来探讨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教学方式,也需要通过亲身参与讨论来强化思维。但由于其能力还有待提高,思维方式也不太成熟,所以需要老师对其讨论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辨析活动,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②了解文中有关古代敬称、谦称用语。 ③学生能评议文中三人的性格,以及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学生把握人物的情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掌握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通过评议,学生有理有据地评价人物。 3、情感与态度:认识到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是为人之根本。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学习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 1、了解文中有关古代敬称、谦称谓词语。 2、评议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看着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老师不由得想起了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诗,来,请同学们看屏幕,大声齐读一下:“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是呀,同学们,你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对未来充满着无限的憧憬;每个人细小的身躯里,都包含着一个伟大的灵魂!自古英雄出少年,从古到今,涌现过许许多多聪明机智的少年,如七岁的孔融能让梨,八岁的王戎能识路边苦李,年幼的司马光能砸缸智救伙伴……他们睿智的故事,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睿智而又懂礼的少年——陈元方。出示课题——《陈太丘与友期行》 设计意图:用小诗与故事激趣,渲染气氛,使生自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出示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任务:“朗读、辨析、品评”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学习任务。 【朗读活动】 1、初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节奏,做到同起同落。 2、再读课文。注意下面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附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2008年来宾市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 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解释加点词语解释 (4分) 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B 去后乃至乃: C 天又雨,公将焉之雨: D是日,饮酒乐是: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 一.1.约定才下雨这 2.(4分)(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分)(2)现在即使很乐观,难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2分) 3.(4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2分) 谈感受(2分。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得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二.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年十一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11—14题。(共10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 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做,实践。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与友期.行⑵相委.而去 ⑶元方入门不顾.⑷孔子亦不师.周公 12.下面是选文中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弱者抚之以仁。

13. 两篇选文写的内容都与陈元方有关,想想在两篇文章中陈元方各显示了什么不同的性格特征。(2分) 11.(1)约定(2)舍弃(3)回头看(4)学习(一个一分) 12.(1)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径直)走进家门连 头也不回。 (2)用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用仁义抚慰贫弱的人)。 13.【甲】文通过元方与父亲友人的对话,体现了他为人方正,讲究 诚信的一面;【乙】文主要写了陈元方与长辈的对话。面对长辈的问话,他镇定自若。对于父亲的功绩,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对于袁公提 出的令人难以解答的问题,他能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应对,更加体现了他的机智。(答出为人方正、聪明机智各得一分)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 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 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

写人的阅读训练教学文稿

写人的阅读训练

阅读训练 【阅读类型】 小学阶段按记叙文的类型划分,大致可分为:写人、写景、写事和状物四种阅读文体。 第一类:写人的文章阅读 一、阅读写人的文章要注意: 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等。在我阅读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体会人物的个性品质,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了解选材的特点,抓住关键字词语句。 在阅读写的人的文章时,要看通过写什么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想一想所要的事情的侧重点在哪里,它对表现人物有什么好处等。此外,有些文章能够直接找到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内心世界的词语或句子,阅读时只要找到这些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就能比较容易地领悟文章的中心。 二、写人的文章常见的题型和答题技巧 1.文章通过、、几件事,赞扬了是个的人。 2.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归纳主要内容 公式:文章记叙了(讲述了、描述了……)一件……事,结果…… 归纳中心

公式: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3.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1)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是表露人物的感情,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动作(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更具活力,栩栩如生。 (4)心理描写的主要作用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刻画,更能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出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运用……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出了…… 三、阅读训练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十八日的清晨,下着毛毛细雨,七班长欧阳海带领全班战士,走在野营队伍的最后。 朝前看,啊!好险的一道峡谷。两道铁轨绕过山脚,延伸过来。 七班,紧跟人欢马跃的炮兵连,进入了峡谷。突然,随着“呜——”的一阵汽笛长鸣,不远处,两山缝隙里,冲出一列火车,列车驶近了,炮兵连一匹胆小性燥的黑色驮马,突然受惊,背负着高大的钢铁炮架,疯狂地串上铁路,横在路心,瑟瑟打抖,死活不动。正在这时候,雷霆万钧的车头,喷着浓烟,鼓起强风,响声隆隆,排山倒海地逼近……五十米,马不动!三十米,马,还是一动不动!

中考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候袁公》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候袁公》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7-11题共16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②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③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④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⑤动静⑥,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①绥:安抚。②恣:任凭。③孤:王侯自称。④法:政法 ⑤周旋:谋划⑥动静:举止。 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 ③.元方入门不顾()④久而益敬() 8.“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只写序号)。(2分) 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B.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C.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D.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分) (2)弱者抚之以仁。(2分) 11.从【甲】文元方财友人的批评话语中可以看出元方的性格特点,“入门不顾”的行动中看出元方的性格特点,从【乙』文元方回答袁公的提这一内容中可以看出元方的性格特点。(3分) 答案: 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②相委而去(丢下,放弃) ③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④久而益敬(更加) 8.“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③)(只写序号)。(2分) 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B.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C.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D.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陈太丘与友期行专题训练

《陈太丘与友期行》专题训练 一、完成下列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 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一、解释加点字。 ⒈太丘舍去⒉尊君在不⒊下车引之 ⒋陈太丘与友期行⒌去后乃至⒍相委而去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待君久不至,已去。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五、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 2、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描写。 六、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⑵元方入门不顾。 七、《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则故事的大意。 ⑴《咏雪》: ⑵《陈太丘与友期》: 二、完成下列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词。(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2)尊君在不(3)去后乃至(4)下车引之 2.翻译句子。(3分)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请写出两点。(3分) 三、完成下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 2.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答:故事的起因: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 3.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 对: 错: 4.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阅读 阅读刘义庆的《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并请回答文后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如果你认为正文与标题不般配,那么你准备拟什么题目呢? 2.文中“友人惭,下车引之”中“引”是“拉”的意思,该“友人”有涉嫌打人之嫌,难怪元方赶快“入门不顾”,结合全文,你能猜想“父友”该时该地的想法吗? 3.陈元方能以礼说服“父友”,并能指出他不知礼的实质性错误,可称得上知礼;可在“父友”“惭,下车引之”要向元方致歉时,元方竟“入门不顾”。对此,你认为“父友”做得对,还是元方做得对?请选择一种观点,并简要为你的观点辩护几句。 4.文中强调“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有何用

意? 5.“陈太丘失信、友人失礼、元方失礼”,有人说本文中全写了几个丧失礼义之人,你赞同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6.“父友”是先怒后礼而元方先礼后怒,两者都有“怒意”,其“怒意”相同吗? 7.元方持的“礼”与“父友”持的“礼”是否相同? 8.“父友”的发怒是何声色?元方的发怒又是何声色呢? 9.如果“父友”不“对子骂父”说什么“非人哉”而只是一般的责怪陈太丘,那么你认为“父友”的做法是否就恰当了呢? 10.如果“父友”不骂陈元方的父亲“非人哉”,那么陈元方可能会怎么做呢?请你猜想两个以上结局。 11.本文中人物值得你学习的是些什么品质呢? 参考答案: 1.“陈元方斥‘父友’”或“陈元方护礼”。 2.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竟那么知礼,“父友”自愧不如,想拉元方过来向他认错且夸赞他。绝对不是想要打元方。

陈太丘与友期练习含答案图文稿

陈太丘与友期练习含答 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及练习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一、解释加点字。 ⒈太丘舍.去舍:⒉尊君在不.不:⒊下车引.之引: 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⒌去后乃.至乃:⒍相委.而去.委:去: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待君久不至,已去。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五、 五、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 2、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描写。 六、古今异义。 太丘舍.去奋不顾.身房舍.整齐划一 元方入门不顾.三顾.茅庐 七、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⑵元方入门不顾。 八、《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九、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则故事的大意。 ⑴《咏雪》: ⑵《陈太丘与友期》: 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参考答案: 一、⒈放弃⒉同“否”⒊拉⒋约定⒌才⒍舍弃、丢失;离开 二、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①那朋友;②太丘那朋友 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六年级写人文章阅读训练

在生活的大潮中,我们无时无刻不与人打交道,很多人都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他们或是带给我们启迪,或是让我们感觉朴实,或是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人间真爱。写人文章就是以人物描写为主,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及细节的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我们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可以从以下几点着眼: 1.仔细阅读分析文章的来龙去脉 了解文章所写的来龙去脉是抓住文章中人物性格特点和中心思想的基础。写人和记事是分不开的,文章中的任何人物特点都是在事情的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在事情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表现出来的。因此,熟悉作者所写的事情是理解写人文章的关键一步。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 外貌:外貌又称肖像,是作者对人物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方面的描绘。人物的外貌往往反映人物的个性与内心,以塑造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阅读时,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外貌来了解人物的内心变化及个性特点。 语言: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往往能反映人物一定的思想、个性和心理特点,读书时分析揣摩人物的语言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动作:阅读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好多人物都是抓住他(她)的动作来写的。因为人物的动作同样能明显地反映人物的个性,因此,阅读文章时,要多在人物的动作描写上注意,并品味琢磨其特别的地方,即不同职业和性格的人物,不仅仅语言不同;反过来,一些与众不同的动作,又会深化人物的性格特点。 心理活动:人物心理指人物在一定环境中思想活动的描写。心理活动直接反映人的内心世界,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往往是靠许多心理描写而突出其个性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好,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加深人细致,会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细节:细节指那些对写人起特殊作用的细小情节,包括生活小事、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使人物丰满和栩栩如生的重要手段。读者对一个生动的细节进行分析品味,会感到人物思想品质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富有生活气息,会对文章理解更深。 环境:人物的一切活动都与他(她)所处的环境分不开,并受到环境的制约。读书了解人物时,分析环境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语言以及心理活动。同时,具体的社会与自然环境描写,对于衬托人物也起着重要作用。 3.抓文章所写的主要情节和关键字词语句 读写人文章,要熟悉文章所写的紧扣人物活动的具体事件,抓住文中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表现。是作品中的情节推动事件的发展,人物在事件的发展中,使性格升华与深化。可以说,没有情节,作品就很难完成对人物的塑造。 一、能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中心。 二、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中每一个字,尤其注意否定词与数量词。 三、找到题目在原文的位置,从位置前后找答案。 四、能用原文的尽力用原文。 五、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六、题目做完之后,要检查一遍,看与中心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就应改正。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练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解释加点字。 ⒈太丘舍去舍: ⒉尊君在不不:⒊下车引之引: 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⒌去后乃至乃:⒍相委而去委: 去: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待君久不至,已去。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五、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 2、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描写。 六、古今异义词。 太丘舍去 奋不顾身

房舍整齐划一 元方入门不顾 三顾茅庐 七、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⑵元方入门不顾。 八、《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九、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则故事的大意。 ⑴《咏雪》: ⑵《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参考答案: 一、⒈放弃⒉同否⒊拉⒋约定⒌才⒍舍弃、丢失;离开 二、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①那朋友;②太丘那朋友 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五、⒈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副得对方无言可答。 2.对比 六、①舍:放弃;②房屋 顾:①照顾;②回头看;③拜访 七、(1)惭愧。 (2)轻视。 八、元方——聪明、勇敢、识礼、有节。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

陈太丘与友期优质教案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年级:预初辅导科目:语文课时数:3课题《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复习与拓展 教学目的1、文言知识积累,疏通文章大意。 2、教育学生明礼诚信,同时学习古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3、综合训练,巩固强化。 教学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 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内容梳理】 这个个故事记叙了元方与父亲朋友的对话。表现了一个年龄 虽小却知书达理、是非分明的少年形象。启示我们做人要诚实守 信,以礼待人。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去后乃至”)写陈太丘与朋友约好中午同行上路,可朋友迟到了,陈太丘就独自先行了。第二部分:(“元方时年七岁,至“则是无理”)写面对客人的无理,元方针锋相对。第三部分:(“友人惭”至最后)写客人感到很惭愧。 【技法探究】 本文语言朴素却富有表现力,形象地刻画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客人“问”、“怒”、“惭”、“引”,生动地描写出客人感情变化的过程。元方批评客人“无信”、“无理”,自己“入门”、“不顾”的描写,传神地表示对客人的鄙视之情,也显示少年盛气自负的心态。 【难点提示】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出自少年元方之口,你是如何认识的呢? 这是元方应对父亲朋友怒骂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年龄虽小,却知书达理,是非分明,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和错误。 “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引”字用得好,好在何处? 一个“引”字,写出了友人的惭愧、尴尬,甚至有些讨好的心理。 【要点点击】 课文后面就“古今异义词”的概念作了解释。事实上,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文言现象,也是我们在阅读文言文过程中不能忽略的。具体而言,大致“异”在以下几个方面:或词义扩大(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现泛指);或词义缩小(如“金”原泛指金属,现专指黄金);或词义转移(如“涕”原指眼泪,现专

最新《陈太丘与友期》练习(含答案)

学习-----好资料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及练习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 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一、解释加点字。 1.太丘舍去舍: 2.尊君在不不: 3.下车引之弓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5.去后乃至乃: 6.相委而去委:去: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待君久不至,已去。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五、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 2、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_______ 描写。 六、古今异义词。 太丘舍去奋不顾身房舍整齐划一 元方入门不顾三顾茅庐 七、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⑵元方入门不顾。 八、《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九、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则故事的大意。 ⑴《咏雪》:

⑵《陈太丘与友期》: 学习-----好资料 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参考答案: -、1?放弃2?同“否” 3?拉4?约定5?才6?舍弃、丢失;离开 、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①那朋友;②太丘那朋友 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五、?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 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副得对方无言可答。2对比 六、①舍:放弃;②房屋顾:①照顾;②回头看;③拜访 七、(1)惭愧。(2)轻视。 八、元方-- 聪明、勇敢、识礼、有节。友人----- 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 批评。 九、(1)无奕女咏雪的佳句博得谢太傅的赞赏。(2)元方将父亲的友人驳斥得理屈词穷。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 期行》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期行》原文译文赏 析 《陈太丘与友期/期行》 南北朝: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

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注释】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嬉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当时的年龄。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 已去:已经离开。 曰:说。 则:就是。 顾:回头看。

陈太丘与友期练习题

《陈太丘与友期》练习一、语言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柳.絮()差可拟.()尊君在不.()雪骤.()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 ..()俄.而()雪骤.() 公欣然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 ..()柳絮因.风起() 元方入门不顾.()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 太丘陈与友期.行(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有人惭.,下车引.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请从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字并写出其古义与今义。 古义今义 二、语言运用。 1、仿写句子。 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 私;, 。 2、班上的小刚同学是你的朋友,他平时不用心写钢笔 字,字也写得不太好,看到你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祝贺你说:“你写的字太漂亮了,要是我也能写得这么漂亮,那多好啊!”你听后可以这样说:“ 。” 三、根据《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内容,回答问题 1、元方对父亲的朋友的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批评的?说 明元方有怎样的特点? 2、“元方入门不顾”一句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 点? 3、课文讲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5、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6、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四、读《咏雪》一文做题。 1、文章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2、谢太傅提出“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用“”形容,而兄女用“”。从“”可以看出谢安赞同兄女的形容。 3、你认为哪个比喻句好?为什么? 4、请你写出三个形容飞雪的比喻句。 五、课外阅读 神奇的丝瓜 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写人记叙文阅读

阅读训练(二) 写人记叙文阅读 题前指导 写人类文章,一般是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这类文章,主要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通过一件或几件典型事例的叙述,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 知识梳理 写人文章我们阅读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熟悉文章所写的事情 熟悉文章所写的事情是分析文章中人物和中心思想的基础。写人与记事是分不开的,文章中任何人物特点都是在事情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在事情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表现出来。因此,熟悉作者所写的事情,是理解写人文章的关键一步。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 写人文章,是以表现人物为重点的,而人物的特点,除了通过事情来表现外,还通过人物描写来展示。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只有这样才能把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肖像描写 [定义]对人物的服饰、体态、容貌、表情和风度等外在特征作具体的描绘,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包括动态的描写和静态的描写。要求突出主要特点,通过不同人物的肖像描写,显示各自的阶级出身、社会地位、生活处境、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并表现作者的爱憎倾向。 例文:“客人年过半百,瘦削,脸上皱纹不很多,却深,尤其额上和眼角的几道,形似刀刻。一头黑白相间的花发,鬓角却全白了,白得扎眼。一件半袖浅灰衬衣,看样子穿在身上足有三四年了,洗得却透亮,规规整整地扎束在腰里。客人没带什么东西,只有一只深蓝色的尼龙方便袋,空空瘪瘪的,绾了袋口放在腿上。” 点评:在这里,作者采用工笔描绘的方法,对主人公的肖像进行刻画:年事稍长皱纹却似刀刻,可见其蹉跎半生历尽风雨,脸上印满了岁月的苍桑;衣着简朴行囊空瘪,则见其风尘落魄亡命天涯;衣服破旧却干净整齐,可猜出他是一个精细严谨之人。作者抓住主人公的肖像特征,写得真实自然,在文字的背后包蕴着读者能隐隐察觉的潜台词。 语言描写 [定义]通过人物语言的描绘来刻画人物性格。要求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和行动性,使读者能从特定的语言内容,乃至各具特色的说话腔调、惯用词汇及表达方式中,准确地把握不同人物独自的出身经历、习惯爱好,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产生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 例文: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瞪着眼:“谁踢

《陈太丘与友期》《后汉书·郭伋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③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④,诸儿复送至郭⑤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⑥,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儿曹)泛指晚辈的孩子们。 ④(及事讫)等到事情办完后。⑤(郭)古代城外筑的一种外墙。⑥(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9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太丘舍去.______(2)相委.而去______ (3)先期.一日______(4)须期乃.入______ 99.给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10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元方入门不顾。 (2)伋计日告之。 101.文段理解。 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的正面例子。 【答案】 98.(1)离开(2)丢下,舍弃(3)约定(4)才99.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100.(1)元方走回门里去了,没再回头看。 (2)郭伋计算了日程告诉孩子们。 101.①做人要守时守信②郭伋对孩子们守信

(完整版)《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变换形式诵读,力争当堂成诵。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开学到现在,我发现同学们个个都非常的聪明,一双双眼睛充满了智慧,丰富的课外知识令我赞叹。那么你们能不能打开你们那颗聪明的脑袋瓜,好好搜索搜索,有没有一些讲智慧过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先想想,再来讲讲。 (先由学生想想,再由他们说说。) 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四岁画画的王冕、七步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关于智慧过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也是关于智慧过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大家知道这个儿童叫什么吗? 二、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 先由大家自己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我们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 2、推荐朗读 由学生自己推荐朗读课文,我们要大胆得尝试尝试,,在座的各位有个任务,要洗耳恭听,听后要谈谈,评评他们的朗读。(由两位学生朗读) 3、学生评价

同学的朗读已经结束了,非常感谢两位同学的朗读,各位的工作要开始了。在评价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评价?(由学生自己提出评价的方面) (声音、语速、流利、字音、停顿、情感、自信、韵味等) (学生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 讨论朗读中的注意点,特别是文中的“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的语气,还有就是“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两句的语气要注意。) 4、分角色朗读 5、集体朗读 我们知道了要注意的地方,下面一起来展示我们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齐读课文 6、复述课文 三、品读课文 1、质疑 文言文跟现代文有着不一样的地方,有我们不理解的地方。下面要做的就是大家动动手,找找不懂的字词句,四人一小组,把不懂的地方在小组内互相解决,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好记录,等一下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疑问的地方,再由学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全体学生中一起讨论,共同解决) 2、检测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刚才问大家说没有疑问了,但是被我一个问题就给问倒了,下面来测测你们对短文中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期:乃:至:不:通假字“否” 去:惭:引:顾: 过中不至:去后乃至: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下车引之:4 3、同桌之间互译课文 4、教师质疑:

陈太丘与友期练习含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练习含答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及练习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一、解释加点字。 ⒈太丘舍.去舍:⒉尊君在不.不:⒊下车引.之引: 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⒌去后乃.至乃:⒍相委.而去.委:去: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待君久不至,已去。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五、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 2、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描写。 六、古今异义。 太丘舍.去奋不顾.身房舍.整齐划一 元方入门不顾.三顾.茅庐 七、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⑵元方入门不顾。 八、《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九、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则故事的大意。 ⑴《咏雪》: ⑵《陈太丘与友期》: 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参考答案: 一、⒈放弃⒉同“否”⒊拉⒋约定⒌才⒍舍弃、丢失;离开 二、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①那朋友;②太丘那朋友 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陈太丘与友期历年中考阅读及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 阅读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 )与友野亍()(2)去后屋至() (3)相委而去()(4)下车也之() 2.“君”“尊君” “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君: 尊君: 家君: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 分) 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阅读二 [甲]《陈太丘与友期》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d]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2分) ①尊君在丕? ②诺,期返而宜。 2.解释下列句中横线的字词:(4分) ①陈太丘与友枣行②相委而去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建其自食其言也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期日/中 B .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F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分) 阅读三 〔甲〕《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攸始至行SB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演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日:"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攸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攸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值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彳及传》,略有改动)【注释】①〔郭攸(ji)始至行部〕郭攸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程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丘道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迄(完毕) D.先墨一日(约定的日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3、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乙文侧重叙述。(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