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年代》

普通地质学

第十七章地质年代

17.1

地质年代的确定

地质年代——指地质体形成或者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分为:

1.相对年代——根据生物的演化顺序和岩石的新老关系,确定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2.绝对年代——依据同位素年龄测定地质体形成或地

质事件发生时距今多少年。

在描述地球历史或地质事件的年代时,两者都很重要。

第一节地质年代的确定

研究地壳历史的依据

1.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的岩石性质和分布特点。(恢复当时的形成环境)

17.1

地质年代的确定(相对年代)

2.生物化石的特性(时代和环境)

3.地质构造(产生的时间,形成时的环境)

一、相对年代的确定

地层层序律:沉积岩是按先后顺序一层层地依次沉积下来的,因此正常的地层是老的在下,新的再上(即下老上新),这是确定地层新老顺序的一般规律,叫地层层序律。

(一)地层层序律

17.1

地质年代的确定(相对年代)

(二)化石层序律(生物层序律)

化石——埋藏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

生物的演化是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岩层中所含的化石也具有一定的规律,岩石年代越老生物化石越原始、越简单、越低级。岩石年代越新、生物化石越复杂越高级。

化石层序律——根据新老不同的地层中的化石(特别

是标准化石等),就可以确定化石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

并以化石来确定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的方法。

17.1

地质年代的确定(相对年代

地层层序和化石层序是相辅相成的,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地层新老,可以帮助确定化石的新老;反过来,根据地层中化石的新老,也可以确定地层的新老。这样经过多年的对比积累就能建立起地层顺序。

地层划分与对比及综合地层柱状图

17.1

地质年代的确定(相对年代

(三)切割律或穿插关系

1.喷出岩相对年代确定——根据地层层序和其上、下地层中的化石来确定。

2.侵入岩相对年龄

确定:根据侵入、包裹、

切割或穿插关系来确定。

侵入关系:侵入者年

代新、被侵入者(围岩)

年代老。

切割或穿插关系:切

割或穿插者年代新、被

切割或被穿插者年代老。

包裹关系:包裹者年

代新、被包裹者年代老。

17.1

地质年代的确定(同位素年龄)

二、同位素年龄(绝对年龄)的测定

根据地层中所含放射性元素及其衰变产物的含量比例,再根据其衰变常数(半衰期)来计算出矿物或岩石的年龄。

不是所有的同位素都能使用,一般是用半衰期较长的同位素;一般用钾-氩、铷-锶、铀-铅等来测定较古老岩石的地质年龄。

而碳-14半衰期较短,专用于测定最新的地质事件和考古材料。

同位素年龄具有一定的误差,但对于无化石的前寒武纪以及火成岩、变质岩等的年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据。

母体同位素子体同位素半衰期母体同位素子体同位素半衰期

铀-238(U238)铅-206(Pb208)45亿年铷-87(Pb87)锶-87(Sr87)500亿年

铀-235-(U235)铅-207(Pb207)7.13亿年钾-40(K40)氩-40(Ar40)15亿年

钍-232(T h232)铅-208(Pb208)139亿年碳-14(C14)氨-14(N14)5692年

17.1

地质年代的确定(古地磁法)

三、古地磁法测定岩石年龄

——地质历史中地磁的南北极是不断变换的,每一磁性的延续时间也不相同。因此,测定岩石的极性,确定该极性的延续时间,并通过与已知的标准值对比,就可以推算该岩石的形成年代。

该方法只能用于中生代以来的岩石年龄测定,因为对更老的岩石尚未建立起可资比较的“标准”。

中国大陆地壳形成年龄(单位:百万年)

上部地壳沉积-变质地壳花岗岩Nd模式年龄华北地台2852±3712921±3482517±225

华南地区1659±3412289±5951546±303

塔里木地台2766±232

秦岭造山带

1880±497

(平均值)

2237±3011560±372

大别造山带2016±4762395±232

滇藏造山带1559±4542026±2841303±370

北方造山带979±3651639±384915±299

17.2

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表的建立)

第二节地质年代表

一、地质年代表的建立

——把不同地区的沉积地层,根据化石和岩性

(主要是化石)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和对比,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按先后(新、老)顺序连接起来,就建立起了完整的地层系统。根据地层系统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地层系统表,结合同位素年龄,生物演化的顺序、过程、阶段、老的构造运动、古地理环境变化等,将地壳的全部历史划分成许多自然阶段,即地质年代,按新老顺序进行地质编年,就构成了地质年代表。

17.2

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表的建立)

17.2

地质年代表(岩石地层单位)

因此划分出了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一般分为: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

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带

1.宙一般是以生物演化来划分的。

2.代一般是以生物演化和大的地壳运动划分的。

3.纪、世一般是以生物演化和古地理环境变化来划分的。

2

在实际工作当

中,还常用到岩石

地层单位(地方性

地层单位),是根

据地层的岩性特征

进行分层,并建立

起地层系统和层序。

一般分为:群、组、

段、层。

二、岩石地层单位的概念

17.3

地壳历史简述

地球的历史分为两大时期:

天文时期——38亿年前,为行星形成和发展时期,属天文学研究的范畴。

地质时期—

—38亿年以来,

即地壳形成以来

的地质发展时期。

古生物地史学就是要研究在地质时期,古地理沉积环境和生物的演化史、地壳运动史、岩浆活动史以及变质史。

第三节地壳历史简述

17.3

地壳历史简述(前震旦纪)

一、前震旦纪

从地壳形成至震旦纪以前(38-8亿年前)历时30亿年。包括太古代、早、中元古代和晚元古代早期。

(一)太古代

距今约38亿年-25亿年,其特征是:

1.地壳处于普遍活动状态,地

壳很薄,断裂构造、火山活动极

发育。

2.形成了原始大气圈和水圈,

产生了原始海洋和原始大陆。

3.开始有了风化、剥蚀、搬运、

沉积等外力地质作用,并形成沉

积岩。

4.距今约32亿年首次出现了无

细胞核的原核生物(原始细菌和

藻类)。

17.3

地壳历史简述(前震旦纪)(二)早中元古代-晚元古代早期

距今25亿年至8亿年。特征是:

1.地壳运动、岩浆活

动和变质作用强烈而广

泛,但比太古代弱得多。

2.出现了大量最原始

的具有真核细胞的蓝绿

藻和细菌。陆地上岩石

裸露,一片荒凉。

3.游离氧增多,并出

现了代表氧化环境的红

色地层。

总之,前震旦纪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最强烈的时期,

晋宁运动结束了本阶段的历史并形成了地球上地台的褶皱基底。如我国中朝准地台,杨子准地台、塔里木地台的褶皱基底。太平洋可能就是在这个阶段因岩石圈拉张断裂的

17.3

地壳历史简述(震旦纪和早古生代)

二、震旦纪和早古生代

距今8亿年到4亿,历时

约4亿年,包括四个纪:震

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志

留纪。

其特征有:

1.是地壳运动相对比较平

静的时期。

北半球除俄罗斯外都被海水淹没,而南半球具有一个由现今的非洲、南美洲、澳洲、南极洲、印度等陆块组成的巨大古陆,称为“冈瓦纳古陆”。

2.是一个大海侵时期,海

洋面积比现今更为辽阔。构

成了一个海进——海进高潮——海退旋回。

3.我国除个别岛屿外也是一片汪洋。

4.震旦纪中期出现了地史上第一个冰川时期。

5.三叶虫、腕足类、头足类、笔石、珊瑚等海洋生物开始繁盛,出现了大量无脊椎动物,到志留纪时,出现了原始鱼类和植物登上了陆地。

6.志留纪末期,加里东运动使海面缩小、陆地扩大,并形成了1

7.3

地壳历史简述

(震旦纪和早古生代)

祁连山

17.3

地壳历史简述(晚古生代)三、晚古生代

距今4.09亿年至2.5亿年,历时约1.6亿年,包括三个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特征是:

1.地壳运动较为激烈,

形成第二次大海侵,但比

早古生代范围小。海进、

海退的方向,时间已有明

显的差异。二叠纪华北上

升为陆,形成南海北陆的

局面。

2.二叠纪以来地球上各个

古陆聚合形成联合古陆,赤

道洋消失,乌拉尔海消失,

形成了特提斯海,即古地中

海。

17.3

地壳历史简述(晚古生代)

3.生物界大发展时期

①陆生植物第一次大发展,

蕨类植物兴盛。

②脊椎动物从水到陆的飞跃,鱼类、两栖类动物空前繁盛。

③海洋无脊椎动物兴衰变化:早古生代兴盛的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类等大量减少,最终灭绝,代之而起的是珊瑚、菊石

类等的繁盛。

4.由于海西运动形成了乌拉尔褶皱山脉、

阿帕拉契山脉以及我国的天山、昆仑山、

北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褶皱山脉,

同时伴有大量的花岗岩浆侵入。

17.3

地壳历史简述(中生代)

四、中生代

中生代从距今2.5亿年至0.65亿年,历时约1.85亿年,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无论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以及生

物、古地理等方面和古生代相比,均有

明显的差异和新的发展,是一个强烈活

动的时期。

1.三叠纪中、晚期的印支运动,使联合

古陆沿赤道附近分裂解体,特提斯海联

合古陆分割成北方的劳亚古陆和南方的

冈瓦纳古陆。在我国使秦岭、巴颜喀拉

大雪山、滇西海槽褶皱、隆起,华南浅

海区褶皱上升为陆。从而结束了南海北

陆的格局。

2.白垩纪早期特提斯海进一步扩张,印度已向北迁移到南纬30°左右,非洲和南美洲开始分裂,形成大西洋的“胚

17.3

地壳历史简述(中生代)

3.侏罗纪、白垩纪时,世界大陆地区进入了第三次大海侵时期,大部分陆地被海水淹没。而我国由于三期燕山运动使绝大部分地区都上升为陆,在东部形成一系列北东向、北北东向构造线和断陷盆地,地层间形成多次不整合,并形成大规模、大范围的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

4.生物界显著变化的时期

①爬行类动物——恐龙极为兴盛,因

此中生代称为恐龙的时代。侏罗纪鸟类

开始出现。

②无脊椎动物古生代种群灭绝,代之

以新的种群。

③陆生植物以真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

最为繁盛。到晚白垩世,被子植物代替

了裸子植物兴盛起来。

5.白垩纪末的燕山晚期运动使西芷一带的浅海褶皱形成

工程地质地质名词解释

岩层产状:是指岩层的空间位置。 逆断层:是沿断层面倾斜方向,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地质年代:地球(壳)形成、发展、变化的历史年代。 矿物:天然形成的单中化合物,为均质固体,具有相对稳定的化学成份和物理性质。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间的重力水。 流砂:是地下水自下而上渗流时砂土产生流动的现象。 岩溶: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为岩溶 滑坡:指斜坡上的岩土体或其它碎屑堆积物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失去稳定,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由暴雨或冰雪迅速融化形成的急骤水流,挟带堆积在缓坡或山谷中的大量松散堆积物成为泥石洪流山前地带的现象。 软土:一般是指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的一种软塑到流塑状态的粘性土。膨胀土:是一种对环境变化,特别是对于湿热变化非常敏感,易于发生膨胀和收缩,产生膨胀压力的土。 潜水:埋藏在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逆断层:是沿断层面倾斜方向,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背斜:背斜是两翼岩层以核部为中心向两侧倾斜,形态上是岩层向上弯曲的褶皱。向斜:向斜是两翼岩层向核部倾斜,形态上是岩层向下弯曲的褶皱。 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时代连续无间断。 地质构造: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

洪积土:大雨或融雪水将山区或高地的大量碎屑物沿冲沟搬运到山前或山坡的低平地带堆积而成。 冲积土:河流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以角度相交,且地层时代不连续。褶皱:岩层受力而发生的弯曲变形称为褶皱。 砂土液化:疏松且含水量高(或饱和)的砂性土在受到地震的情况下,砂体达到液化状态,丧失地基承载力。 膨胀土:是一种对环境变化,特别是对于湿热变化非常敏感,易于发生膨胀和收缩,产生膨胀压力的土。 结构面:岩体中各种具有一定方向,延展较大,厚度较小的二维地质界面均称为结构面。 正断层:是沿断层面倾斜线方向,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地震烈度:地震对某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和破坏的强烈程度。 平行不整合:在沉积过程中,受到剥蚀,沉积作用间断,后来又下沉接受沉积,故其间缺失部分地层。 残积土:岩石经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碎屑物称为残积物或残积土,因其覆盖在地表,又常称为残积层。 风化作用:出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并与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接触,发生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 平推断层:断层两盘基本无上下相对运动,而沿着断层面在水平方向发生相对位移,以走向断距为主的断层,叫平推断层。

地震解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震波地质信息综合解释 摘要:地震解释质量决定了一个区块勘探开发的方向和进程,地震解释的发展对解释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解释人员通晓地质知识,同时具有物探知识。本文主要从现今已经在应用的解释技术和方法以及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些新思路、新方法展开论述。分别包括三维可视化技术、构造解释、构造解释和利用振幅属性预测含烃概率、利用波峰瞬时频率计算薄层厚度、多子波地震道分解和重构等。 关键字:地震解释、构造解释、振幅属性、波峰瞬时频率 引言:地震资料解释是勘探和开发地震的最后环节,其功能是将地震信息翻译成地质语言或符号;其目的是直接服务于勘探和开发。因此解释质量决定了一个区块勘探开发的方向和进程。地震勘探开发技术发展的目标都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易于解释的具更高可信度的地震资料。地震解释现在更多地强调综合性和在地质规律控制下的地震解释。这对解释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解释人员通晓地质知识,同时具有物探知识。地震解释从来就不是从事物探方法研究人员单纯可以从事的工作。地震解释已经开始从注重地震解释方法向注重多学科综合性的转变,现在更为明显!地震解释的另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强调在地质规律认识下的地震解释,即地震和地质的紧密结合。 一、地震综合解释的现今技术及方法 在地震综合解释方面,主要是以地震反演技术、多种属性分析技术及三维解释为主体的地震综合储层预测技术,通过与层序地层学、测井和地质等其他测量解释成果的结合给出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应用实例。例如AmoutColpaert应用神经网络将地震解释数据和井中岩石物理特性分析联合实现多属性分析,从而进行岩相预测。靶区的目标地层是岩溶发育的斜坡形向陆架坡过渡的碳酸盐岩地层,探区内井资料很少或几乎没有,作者综合应用了基于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岩石物理分析和多属性地震分析,对无井控制区的岩相进行了预测。其基本流程见图1。

资料-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 一,概念 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二,中国地质年代表 ----------------------------------------------------------------------------------------- 代纪世代号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 ------------------------------------------------------------------------------------------ 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h 0.01人类出现 晚更新世Qp 中更新世Qp2 早更新世Qp1 1.64

新近纪上新世N2 5.00 中新世N1 23.3 近代哺乳类出现 古近纪渐新世E3 37.5 始新世E250 古新世E1 65 鱼类出现 ------------------------------- 中生代白垩纪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 侏罗纪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 三叠纪T 250 蜥龙鱼龙出现 ------------------------------- 晚古生代二叠纪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 石炭纪 C 362坚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 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 早古生代志留纪S 439 裸蕨植物出现 奥陶纪O 510 无颌类出现 寒武纪-- 570 硬壳动物出现 ----------------------------- 新元古代震旦纪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 南华纪Nh 800 青白口纪Qb 1000 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 中元古代蓟县纪JX 1400 真核动物出现(绿藻) 长城纪Ch 1800 古元古代滹沱纪Hl 2300 五台纪Wt 2500 ----------------------------- 新太古代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现(菌类及蓝藻) 中太古代Ar2 3200 古太古代Ar1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始太古代Ar0 45oo ---------------------------------------------------------------------------------------------------------------------- 关于地质年代表的阅读 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列。”同学们感到不好记,特别是感到“纪”的名称不好记。 研究地壳历史时,仿用了人类历史研究中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方法,把地史划分为5个代,代以下再分纪、世等;与地质时代单位相应的地层单位称界、系、统等。 地层单位分国际性地层单位、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和地方性地层单位。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一、专题讲解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①根据岩层层序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如上图中沉积岩Ⅰ的形成时间晚于沉积岩Ⅱ。 ②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上图中岩浆岩的形成时间晚于沉积岩Ⅰ和沉积岩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且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断 ①根据岩层是否连续判断褶皱或断层。 ②根据岩层弯曲形状或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如上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③根据地表起伏状况判断地貌类型,如背斜山(谷)、向斜谷(山)、断块山、断层谷、陡崖等。 (3)地壳运动过程的判断 ①根据岩层上下关系。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根据岩层的弯曲。若岩层出现弯曲、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运动。如上图中甲处岩层弯曲说明其受到了水平挤压作用。 ③根据岩层的缺失。若岩层出现缺失,可能是缺失岩层所代表的时代地壳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原沉积物层剥蚀完毕;也可能是

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④根据侵蚀面。若上下两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遭受到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新的岩层,是因为之后该地又经历了沉积作用。如上图甲处上部岩层的不完整说明经历了侵蚀作用,沉积岩Ⅰ的覆盖说明又经历了沉积作用。 ⑤根据侵入岩。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上图中花岗岩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岩浆侵入。二、同步训练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解析] 1.B 2.B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可以看出,乙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丙为侵入型岩浆岩层,为岩浆侵入乙所在岩层形成的,丙岩层上方为侵蚀面,再往上才形成沉积岩层甲。所以B正确。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未形成褶皱的沉积岩层应与地平面平行,而形成褶皱后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中的岩层倾斜状况可以看出,甲、乙附近沉积岩层与地平面相比,发生倾斜,且甲、乙附近沉积岩层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该地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两次褶皱,所以B正确。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3~4题。

地质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绪论 地质学:是研究固体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质作用过程、形成演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地球的一般特征 莫霍面:从地表向下,大洋地区(5-12)km、大陆平原地区(30-40)km、大陆高山地区(50-75)km的深度上,地震波波速有了明显变化,P波由7.0km/s突然升高到8.0km/s,S波从3.8km/s升高到4.6km/s。这个一级地震界面称为莫霍面。 古登堡面:到2900km的深度上,波速发生间断性的变化,S波不能通过,这是一个一级地震界面,称为古登堡面。 重力异常:在具体地区实际测量时,由于地形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局部岩石密度差异,都使实测重力值偏离正常理论值(标准值),形成区域或局部的重力异常 剩磁:地壳的岩石是在地磁场中形成的,所以一开始都具有磁性,但其受到高温会消磁,在冷却过程中受到地磁场影响又具磁性,完全冷却后这种磁性就保留下来,以后地磁场变化了,这个磁性仍然保留,叫剩磁。 软流圈:软流圈是上地幔中的一个层圈,其深度大约为60—400公里左右,地震波在穿过莫霍面后波速突然增高,但到60—400公里深度区间又有下降,然后逐渐上升至正常。这一低速带即软流圈。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平行的叫纵波(Primary wave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叫横波(Secondary wave) 地壳:指地球莫霍面以上的固体硬壳(A层),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心部分。密度9.7-13g/cm3,占地球质量的31.5%。温度3000~5000多度。 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地内能促使地壳物质成分、地壳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称为内动力地质作用(简称内力作用或内生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外力地质作用:地球以外的能源,也就是由太阳辐射能和日月引力能所产生的动力(如风、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湖泊和海洋等),在地壳表部引起的各种地质作用叫做外动力地质作用(简称外力作用或表生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有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动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 地质年代: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组、段)。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 绝对地质年代:指地层形成到现在的实际年数 相对地质年代:根据地球发展历史过程中生物演化和岩层形成的顺序,将地球历史划分力若千自然阶段,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第二章:矿物 矿物:是指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晶体:具有良好几何外形的结晶质。 非晶体:指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离子)不呈空间有规则周期性排列的固体。 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 类质同象:在一定结晶条件下,矿物晶体中部质点的位置被另一种化学性质相似的质点所代替,但不破坏本身的结晶格架,这种现象被称为类质同象 矿物集合体:同种矿物多个单体聚集在一起的整体。 透明度:矿物的透光能力称为透明度。 光泽:指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颜色:矿物对可见光进行选择性吸收和反射后,所呈现的色调称为颜色。 条痕: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硬度: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如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德国矿物学家摩氏(Friedrich Mohs)选择硬度不同的10种常见矿物作标准,组成相对硬度系列,即摩氏硬度计

地史学复习重点汇总+中国地质大学剖析

沉积环境: 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环境、条件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即沉积记录成因的物质表现。生物相岩相 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相分析——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瓦尔特相(定)律亦称相对比原理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相互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The past history of our globe must be explained by what can be seen to be happening now” (James Hutton). It was named Uniformitarianism by Charles Lyell (1830; Hutton, 1795) Sed. Facies indicators——the physic, chemic and biolog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indicat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processes and conditions. 。。。。。。 地层:各种层状岩石的统称.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 地层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她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 地层叠覆律: 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 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 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绪论-1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包括静力地质学、动 力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经济地质学、综合地质学等方面。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包括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岩石 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沉积地貌学、历史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等方面。 3将今论古: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发生在古老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在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从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产物 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可以用来分析和推断发生在古代的地质作用和当时的古 地理环境。 4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各种作用。分为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具有地区差异性、时间长久性、现象复杂性 等特点。 5地质营力:自然动力会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即地质作用,而引起变化的力量就是地质营力。 绪论-2 1大地水准面:指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勾画出的一个连续的封闭曲面。大地水准面包围的球体称为大地球体。从大地水准面起算的陆地高度,称为绝对高度 或海拔。 3重力异常:扣除高程与地形影响后,与理论重力值,即以大地水准面为基础计算得到的重力值,的差异。 3软流圈:上地幔中下部(50-250km)存在的塑性层,物质可以缓慢流动。岩浆发源地,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4磁偏角:磁北线和真北线之间的夹角。 第一章:矿物 1矿物: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产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于结晶 矿物,还具有一定的形态。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结晶质矿物:组成矿物的物质质点(离子、原子、分子)按照一定方式规则地排列成空间格子构造的矿物。 3隐晶质矿物:矿物晶粒极为细小,用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仅有光性反应的矿物。4同质多象:外界条件(温度、压力、浓度、pH值)影响组成矿物的质点之间的排列方式,因此化学成分相同的矿物在不同外界条件下会形成构造和性质完全不同 的矿物现象。 5类质同象:针对晶体矿物而言,矿物晶体质点被类似其它质点(半径和电价接近)代

地质名词解释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而形成、发展并保存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三大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剥蚀作用:是指各种地质营力(如风,水,冰川等)在作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它们搬离原地的作用。 搬运作用:是指经过风化、剥蚀作用剥离下来的产物,经过介质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岩石:即经地质作用形成的由矿物或岩屑组成的集合体称为岩石。 地层:是指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石的总称。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 地质年代:是指通过综合岩性特征、地层关系、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等,对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建立起来的一个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的地层层序系统,每个地层代表着它形成时相应的地质年代。 北京猿人生活的时代及地点:生活的时代是新生代第四纪,地点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猿人洞(第一地点)。 寒武纪:距今有5.43亿年。 新生代:距今有6500万年。 猛犸象生活的时代:距今13万年——1.1万年的晚更新世。 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无机化合物或元素单质,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是相对均一和固定的,一般为结晶质,极少数为胶体。 矿物具有哪些物理性质:有硬度、透明度、解理、比重、磁性。 岩浆岩: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或火成岩。 岩浆岩的构造:包括块状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 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正长岩,它可形成石林、花岗岩地貌等地质遗迹。 层理构造:是由于先后沉积下来的矿物或岩屑的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的不同而显示的成层现象。 砂岩:是指由直径为2—0.06毫米的碎屑和胶结物被胶结而成的岩石,此种大小的碎屑含量要大于50%,碎屑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还有白云母、暗色矿物以及岩屑等,胶结物有硅质、钙质、铁质、泥质等。 石灰岩及其特征:石灰岩是沉积岩的一种,其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一般呈灰色或白色,如含杂质较多可呈深色。其特征为:有致密状、结晶粒状、生物碎屑等结构,性脆,遇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泡。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是在原来已存在的各种岩石,在特定的地质和物理化学的条件下,矿物成分和组构发生变化,转化再造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的构造:常见构造有: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和块状构造。 构造台面:指沉积岩在地壳稳定时期的产状是接近水平的,构造上升后,由基本上保持近水平状态的岩层所造成的地貌就是水平构造地貌,此时岩层层面称为构造台面。 方山:是从构造高原或台地分割出来的破碎山体,它以平坦的山顶为特征。 峡谷地貌:是指出现在构造高原、台地或方山之间,沿构造裂隙发育,两坡由崖壁组成的地貌。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质构造构造图剖面图的判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质构造构造图剖面图的判读 一、知识讲解 地质构造构造图剖面图的判读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2.地质构造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如图3中丙),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相对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了。 二、例题分析 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

地质年代表口诀

地质年代表口诀记忆法 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 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 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 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注: 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 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2.5 亿年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生代,属加里东期;震旦纪、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 —————————— 震旦纪——很早以前,在我国(特别在北方)就发现在古老变质岩系(即前震旦亚界)之上,含有丰富化石的寒武系之下,发育了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没有变质的或变质程度很低的沉积岩系,其中除含有大量藻类化石外,很少发现其他生物遗迹,当初就把这套地层命名为震旦系,其时代称震旦纪。震旦是中国的古称。中国是震旦系发育最好的国家,地层完整,剖面清楚,分布广泛。因此,我国很早就把震旦系列入我国地质年代表中。 寒武纪——是因英国的寒武山脉(今译坎布连山脉)而得名。 奥陶纪和志留纪——是根据英国威尔士一个古代民族居住的地方名称和古代民族名称命名。泥盆纪——是因英国西南部泥盆州(现译为得文郡)海相岩系而得名。 石炭纪——因英格兰的高山灰岩及其含煤层而得名。 二叠纪——最初得名于乌拉尔山西坡的彼尔姆州,“二叠”则因该时代德国南部地层可以分为上下两套而得名。 三叠纪——当初按德国南部地层的三分性特点而命名。 侏罗纪——按法瑞交界地方侏罗山(现译为汝拉山)地层研究而命名。 白垩纪——按英吉利海峡两岸主要由白垩土地层构成而命名。

各类岩石简介讲解

火成岩 几千年来,住在火山附近的人们都能看到灼热的岩浆从地表喷出,并在较短 时间内冷却形成坚硬的岩石。到十八世纪,地质学家才开始了解到,岩石里的脉 状侵入体也是由热的熔岩冷却形成。现在,我们知道,岩石可由下地壳或地幔中 的岩浆上侵形成,有时岩浆还会喷发出来,火成岩就是这些熔融物冷却固化的产 物。在探求岩石成因的过程中,当代地质学家已经认识到,大部分火成岩的形成 都与板块构造运动紧密相连。通过研究火成岩,地质学家就能更加了解地球的构 造史。虽然对岩浆起源和演化的确切机制目前还知之甚少,但地质学家已能就一 些长期困扰他们的问题,做出满意的回答,如:火成岩的侵入作用,火成岩的喷 出作用及岩石的熔融等 1、侵入作用 深部岩浆因上部压力的降低而向上运移,侵入于周围岩石中而未达 到地表即冷凝成岩,称为侵入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包围侵入 体的原有岩石称围岩。由于侵入作用发生在地壳中,因此不可能像火山作 用那样直接观察和研究。只有当侵入岩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被抬升至地表 后,方能通过它们的基本产状、成分和分布来加以认识。岩浆是高温熔体, 围岩是低温物质,在侵入过程中岩浆与围岩之间必然要发生许多变化,如 同化混染。岩浆内部也会因温度下降而发生变化,导致分异等作用的发生。 分异 二十世纪初,地质学家开始研究火成岩的形成过程。他们把化学物质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模拟那些天然火成岩的成分,将其熔化,然后让它们冷却、固化,并密切检测晶体形成的温度和化学成分。实验发现,当岩浆缓慢冷却时,熔点高、密度大的矿物先结晶,一部分在重力作用下或因其他原因从岩浆中分离出来,沉入底部,聚集成熔点较高的岩石。另一部分未沉入底部,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会同残余岩浆发生反应,使其成分发生了改变。这就导致了一个原始岩浆,因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演化出一系列的岩石,这一作用过程,称之为岩浆的分异作用。随温度的下降,不断有相应的矿物结晶而分离出来,又称为分离结晶作用。美国岩石学家鲍温总结上述过程,提出了著名的鲍温反应系列理论。分异作用除结晶分异作用外,还有熔离作用、扩散作用和气运作用等。 2、喷出作用 喷出作用又叫火山作用。古代哲学家对火山和熔岩怀着畏惧的心理。他们把火山和熔岩解释为地狱之火。现代科学家则发现离地球表面越深,地内温度越高。在离地面大约75 千米~250千米的软流层,温度可达到1100摄氏度~1200摄氏度。这里存在大量熔体,被 认为是岩浆主要的来源地之一。 有趣现象

地质地貌学-名词解释

绪论 地质学:研究地球(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表面特征及演化历史的科学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气候地貌学: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地貌形成演变特征和地貌组合特征 岩石地貌学:研究不同类型岩石在外力剥蚀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构造地貌学: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 农业资源:一般指农业自然资源,即一切可用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对象,包括农用地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及可提供植物养分的矿物资源 地球基本知识 重力:指地面某处所受地心引力和该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对流层:大气圈的最下层,密度最大,平均厚度10~12km,赤道地区约为16~18km,两极地区约为7~9km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分界面(地震波的传播速率发生急剧变化的面) 古登堡面:地核与地幔之间的分界面 软流层:上地幔的中部(约在50~250km处),存在一个塑性层,叫~。软流层物质可缓慢流动,岩浆主要发源于此层中,一般认为地壳运功与此层有关。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包括整个地壳以及上地幔顶部) 克拉克值:国际上决定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含量百分比,称为~ 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 地质营力:使地壳发生变化的力量叫~ 矿物 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经各种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自然产物,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 空间格子构造: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上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空间格子就是表示这种重复规律的几何图形 结晶质:组成它们物质的质点(离子、原子、分子)有序的排列成空间格子状构造的固体物质 晶体: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有某种质点(离子、原子、络阴离子或分子)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的现象,称类质同象(或称同晶置换) 同质异像: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主要是生成时的温度、压力、溶液的酸碱度等)结晶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双晶:同种物质的晶体成有规划的连生。(可以是两个晶体,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晶体连生) 晶簇:晶体极少单个出现,通常总是许多个矿物聚集在一起,如果这些晶体无规律地生长在同一基底上,叫~。 解理:晶质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 硬度:矿石的坚硬程度 岩石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有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集合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岩浆岩:是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分布很广的有花岗岩和玄武岩。 沉积岩:是由地壳表面早期形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压实、胶结硬化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是原来存在的岩石在新的地壳变动或岩浆活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下,使岩石的矿物重新结晶,重新排列,改变其结构、构造和化学成分,而形成的新岩石。 侵入作用:岩浆由地下深处向上运移,未达到地表而在地下占居一定空间并冷凝成岩的过程。 喷出作用:岩浆冲破上覆檐曾以出货喷出地表,甚至喷至空中,这一过程称喷出作用,也叫火山喷发或火山活动。 岩基:一种规模巨大的深成侵入岩体。 主要矿物:含量多并决定岩石大类和命名地矿物,其含量一般大于10% 次要矿物:含量较少,对于划分岩石大类并不起作用,一般含量在5%~10% ,但可作为进一步划分岩石种属的依据 副矿物:含量最少,通常不到1%偶尔可达5%,肉眼不易看见 鲍温反应系列:美国岩石学家鲍温(N.L.Bowen)在实验室证实了上述的结晶分异过程,给出了,成分复杂的玄武

怎样分析和阅读地质图

把各种岩层和地质构造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影在平面上,并用规定的颜色和符号来表示的图件,就是地质图。 从地质图上可以全面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层顺序及时代、岩性特征、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等)、矿产分布、区域地质特征等内容。因此地质图是指导生产实践,进行区域地质、地理、自然环境研究的重要资料。一般所说的地质图是指平面图,但也往往制成地质剖面图(实测或从平面图上按指定方向绘制),以便更清楚地反映地下地质情况。 根据生产或研究的需要,还可以制成专题的地质图,如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岩相-古地理图、矿产分布图、构造纲要图、大地构造图等。 一、不同岩层产状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岩层的产状包括三种情况,水平的、倾斜的、直立的;地形也有不同情况,平坦的、起伏的、沟谷纵横的。由于岩层产状不同、地形起伏不同,岩层在地面或反映在地质图上的形状也不一样。 (一)水平岩层 1.如果地形平坦,又未经河流切割,在地面上只能看见最新的岩层的顶面,表现在地质图上只有一种岩层。如华北平原,在地面上只能看见松散沉积物的最上面的一层。

2.如果平坦地面经过河流下切,或者地面起伏很大,可以看到下面较老的岩层,其在地质图上的特点是: 1)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2)同一岩层在不同地点的出露标高相同; (3)岩层的厚度等于顶面和底面的高度差。 (二)直立岩层 除岩层走向有变化外,岩层界线在地质图上按岩层走向呈直线延伸,不受地形任何影响。 (三)倾斜岩层 1.如果地形平坦,在地质图上岩层界线按其走向呈直线延伸。 2.如果地形有较大起伏(比方有山有谷),在地质图上岩层界线与等高线斜交,在沟谷和山脊处常常形成“V”字形弯曲,称“V”字形法则。其弯曲程度与岩层倾角的大小和地形坡度的大小有关,即岩层倾角越小,V字形越紧闭;倾角越大,V字形越开阔。地形起伏越大,弯曲形状越复杂;地形越平坦,弯曲度越小,甚至近于直线。倾斜岩层的露头形状与地形起伏的关系如下: 1)岩层倾向与沟谷坡向相反,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但V字形弯曲度大于等高线的弯曲度;

我国地质分析测试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地质分析测试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地质实验测试工作是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其产生的数据是地质科学研究、矿产资源及地质环境评价的重要基础,是发展地质勘查事业和地质科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支撑。现代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对地质实验测试工作的需求日益增强,迫切要求地质实验测试技术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地球科学研究日益增长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的发展顺应了国际地质实验测试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和国家地质工作重大调整对地质实验测试工作的需求,特别是结合新一轮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和重大地质工程项目的开展,地质“野战军”装备规划实施,大型科学仪器的引进,极大地带动了实验测试技术的应用方法研究,使分析测试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上了一个新台阶。本文在分析地质分析测试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总结近年来我国地质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优先支持重大领域或课题和加强关键地质实验测试技术与方法的研究,是进一步促进地质分析测试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1地质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2006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际地质分析家协会联合主办、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承办的“第六届国际地质和环境材料分析大会(Geoanalvsis2006)”。这次会议的主题为“资源与环境材料的现代分析技术”。大会针对环境和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分析技术、微区和原位分析技术、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数据质量控制与标准物质、勘查地球化学和地球化学填图中的分析技术、现场分析技术及仪器、样品制备技术、绿色实验室和分析技术等8个专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研讨。Geoanalysis2006国际会议进一步体现了近几届国际地质分析大会所表现出的地质分析领域的发展

地质年代是怎样划分的

地质年代是怎样划分的: 我们谈到地球的年龄,一般涉及到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 地球相对年龄的确立主要依据于化石。自从英国地质学家史密斯提出“化石层序律”后,就把时间与生物演化阶段联系起来。人们知道,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化石,同样,我们得到了这些化石后也可以推断产出这些化石的地层年代。 在众多的古生物门类中,有些门类特征显着,演化迅速,在反映地质年代上非常“灵敏”,这种化石被科学家们称作“标准化石”,它们被用作划分时间地层单位时往往起主导作用。而有些门类则演化非常缓慢,或空间分布的局限性很大,因此在划分和确定地质年代时只能起辅助作用。前者如三叶虫,它们只生存在古生代,而且演化明显,在古生代不同时代中都有各具特色的属种代表,是着名的标准化石;后者如舌形贝,这是一种腕足动物,从寒武纪就已出现,在现代海洋中仍十分常见,在几亿年的时间跨度内,这种化石从形态、大小到内部结构,几乎没有显着变化,它们的地层意义同三叶虫相比就逊色多了。假如我们在某个地方采集到三叶虫化石,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地区的地层年代是古生代,而且还可以根据三叶虫的属种进一步确定是生活在古 生代的某一段具体时间,比如是寒武纪还是奥陶纪,但采集到舌形贝化石我们就感到茫然了,因为它不能帮助我们确定地质年代。 以生物演化为依据,人们建立了能反映地球相对年龄的地质年代表(见下表)。 在这个表上,最大的时间概念是宙,其次是代、纪、世、期。如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六个纪,其中,寒武纪又可进一步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三个世,每个世还可以分成若干个期。以地质时代相对应,代表每一地质时期的地层也建立起地层单位。最大的地层单位是宇,其次是界、系、统、阶,如代表古生代的地层,我们就称作古生界,其中,寒武纪时形成的地层就被称为寒武系,奥陶纪期间形成的地层则被称为奥陶系,以此类推。 我们在讨论地球发展史时,涉及到了地质时代和地球的年龄,地质年代有时还应进一步明确,比如,我们讲寒武纪始于亿年前,这个数据是怎样得来的结束于5亿年前,这个数据又是怎样得来的这就必然涉及地球的绝对年龄。 人们通过同位素测定法可以准确地得到地球的绝对年龄。很早以来,人们发现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都会自动并以不变的速率逐渐衰变为非放射性的子体同位素,同时释放出能量。只要温度、压力等因素不变,人们就可以获得准确的数值,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岩石或矿物的年龄了。常用的同位素年龄测定法有铀—钍—铅法、铷锶法以及钾氩法。这些方法为获得地球不同时期绝对年龄值和各个地质时代的准确时限提供了便利。当然,这些方法也不是没有缺点的,在进行同位素年龄测定时,所选取的样品很难消除后期热变质作用的影响,如果样品是遭受过风化的岩石,与母岩的性质更是相差甚远,所得到的绝对年龄值往往不能代表岩层的真正年龄。看来,要想通过同位素测定法得到一个地区准确的地质年代,精确的取样、先进的设备和缜密的测定过程缺一不可。 中国地质年代表 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h 人类出现? 晚更新世Qp 中更新世Qp2? 早更新世Qp1 ? 新近纪上新世N2 ? 中新世N1 近代哺乳类出现? 古近纪渐新世E3 ? 始新世E250? 古新世E1 65 鱼类出现? 中生代白垩纪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 侏罗纪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 三叠纪T 250 蜥龙鱼龙出现? 晚古生代二叠纪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 石炭纪C 362坚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 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 早古生代志留纪S 439 裸蕨植物出现? 奥陶纪O 510 无颌类出现? 寒武纪-- 570 硬壳动物出现? 新元古代震旦纪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 南华纪Nh 800? 青白口纪Qb 1000 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 中元古代蓟县纪JX 1400 真核动物出现(绿藻)? 长城纪Ch 1800? 古元古代滹沱纪Hl 2300? 五台纪Wt 2500? 新太古代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现(菌类及蓝藻)? 中太古代Ar2 3200? 古太古代Ar1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始太古代Ar0 45oo? 关于地质年代表的阅读? 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列。”同学们感到不好记,特别是感到“纪”的名称不好记。? 研究地壳历史时,仿用了人类历史研究中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方法,把地史划分为5个代,代以下再分纪、世等;与地质时代单位相应的地层单位称界、系、统等。? 地层单位分国际性地层单位、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和地方性地层单位。? 国际性地层单位适用于全世界,是根据生物演化阶

地质学名词解释及复习重点

1.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促使地球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外部形态发生变化与发展的过程称为地质作用。 2.重力异常:地表实际测定的重力值往往与理论值不符,这种现象称为重力异常。 3.地热增温率:地温梯度也叫增温梯度或地热增温率,其定义是深度每增加100m温度升高的度数。 4.矿物: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有序的原子排列,通常由无机作用所形成的均匀固体。 5.摩氏硬度计:1滑石2石膏---10金刚石人们将以上10种标准硬度矿物称为摩氏硬度计。 6.解理:矿物的解理是指矿物在外力打击之下,总是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裂开的光滑面称为解理面。 7.断口:矿物的断口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在任意方向产生不平整断面的性质。 8.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矿物集合体,具有一定的结构、构造特征,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9.沉积岩:主要由母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火山碎屑物质、生物遗骸等经过搬运、沉积、固结形成的岩石。 10.岩床:也称岩席,是与层面呈整合接触的板状侵入体,厚度稳定,面积较大,多系基性岩浆顺层侵入而形成。 11.地层: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层状岩石的总称,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 12.地质构造:主要由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岩石变形变位现象在地壳中存在的形式和状态就称为地质构造。13.岩层产状:岩层在空间的产出状态和方位称为岩层的产状。 14.断层:断层是破裂两侧的岩石有明显相对位移的一种断裂构造。 15.正断层:指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16.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经受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转变成泥炭的过程称为泥炭化作用。 17.煤化作用:泥炭或腐泥转变为褐煤、烟煤、无烟煤、超无烟煤的物理化学变化称为煤化作用。 18.含水层:指能透水且含有地下水的岩层。 19.隔水层:透水性能差,对地下水的运动、渗透起着阻滞或阻隔作用的岩层,称为隔水层或不透水层。20.潜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且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21.承压水:充满与上、下两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22.透水性:岩石能被水透过的这种性能,称为岩石的透水性。 23.综合地质编录:是指编制各种综合地质资料的工作,包括编制反映地质条件总体情况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各种综合地质图件,各类地质报告、地质总结、地质说明书及地质研究的成果。 24.矿井瓦斯:是指煤矿生产过程中,由煤层及其围岩释放出来的一种多成分的混合气体,包含CH4、N2、CO2、C2H6、SO2、H2S及CO等。 25.层理: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岩石成层构造。一般厚几厘米至几米,其横向延伸可以是几厘米至数千米。常见于大多数沉积岩和一些火山岩中,是研究地质构造变形及其历史的重要参考面。 26.组合带:是由三个或更多的化石分类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一个独特组合或共生的地层体。 27.储量:矿产储量的简称。泛指矿产的蕴藏量。28.最小可开采煤层:煤层的顶板与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叫煤层厚度,最小可开采煤层就是暂不能利用储量的最低可开采的煤层厚度。 29.岩溶塌陷:是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顶板失稳产生塌落或沉陷的统称。 30.火成岩:主要由高温熔融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壳冷凝形成的岩石,也叫岩浆岩。 31.变质岩:先已存在的火成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瘦物理和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改变其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而形成的新的岩石。 32.逆断层: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1.地球内部存在两个明显的界面,第一个为莫霍面,第二个为古滕堡面,此二界面将地球分为三个圈层,它们是地壳、地幔、地核。 2.地质作用按其能源不同,可以分为内里地质作用和外力两大类,前者可进一步分为地震、构造、岩浆和变质,后者分为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 3.矿物集合体的形态有晶簇、粒状、板状、片状、鳞片状、柱状、针状、纤维状、放射状。 4.矿物的光学性质包括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四种性质,它们是肉眼鉴定矿物的主要根据之一。 5.摩氏硬度计中的十种标准矿物按硬度由小到大依次是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6.按照SiO2的含量不同,将岩浆划分为四大类,分别为酸性岩(花岗岩类>66)、中性岩(闪长岩类66-52)、基性岩(辉长岩类52-45)、超基性岩(橄榄岩和辉岩类<45)。辉长岩属于基性岩。 7.石英和方解石的主要区别是硬度、解理。 8.如果按化学成分进行分类,流纹岩是岩浆岩中的酸岩类,其SiO2含量大于66%。 9.在沉积岩的碎屑结构中,砾状结构的颗粒粒径为 d>2mm,砾状结构的粒径为d∈2~0.05mm。 10.三大类岩石中,花岗岩属于火成岩类,石灰岩属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