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考试题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考试题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考试题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考试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四、判断题(25个)

1、初中信息技术课是选修课。( ×)

2、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无须考虑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 ×)

3、利用BB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交流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辅助学习是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容。(√ )

4、信息技术具有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

5、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 )

6、初中生没必要学会在BBS、QQ、MSN等工具上判断并主动防止不良信息的方法。( ×)

7、信息技术教育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 )

8、设计和制作机器人,以机器人为载体,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

9、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

10、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有人教版的,也有北师大版的。( ×)

1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综合实践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 12信息技术课通常可以采用纸笔测试、上机测试、作品制作、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袋、质性评价等方法,以及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的方式,评价主体可以多元。(√ )13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上机测试是测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有效方法。(×)14信息技术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实践探究活动时间,避免把信息技术课变成纯粹的操作学习。(√ ) 15新课程纲要的初中内容比旧课程纲要的初中内容增加了“程序设计与机器人初步”。(√ )

16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探索空间。(√ )

17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 ) 18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以“玩中学”为主要特征。(×)19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课程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20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们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其关键在技术本身。(×)

21、新课标中,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建立对信息技术的简单了解,逐步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日常学习和解决简单问题。( ×)

22、新课程刚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除了必学内容外,并没设选学内容。( ×)

23、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课程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 )

24、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重点在于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的传授。( ×)

25、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以媒体素材库和网络课程为主。(√)

五、填空题

1、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包括基础性内容拓展性内容。

3、课时安排,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总学时的 70%。

4、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5、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6、信息技术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特点选择使用。

7、认识PowerPoint、Flash并知道制作相应的作品,是信息技术在多媒体的简单应用教学内容方面的体现;logo语言竞赛是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内容方面的体现。

8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

9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其中,初中阶段则要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探究任务为主线

10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要坚持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课程特征。

11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2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学阶段的内容安排中,主要包括如下专题:信息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应用初步、图文排版应用初步、数据处理初步、多媒体应用初步、程序设计与机器人初步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考试复习题纲

一、选择题(单选题30题)

1、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是在哪一年(B ) A、1990年

B、1994年

C、2000年

2、教育部把“计算机课”改成定位更加准确、内涵更为宽泛、更国际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哪一年( C )

A、1990年

B、1994年

C、2000年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信息技术素养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4、初中信息要学会使用( C )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A、文字处理

B、多媒体制作

C、电子表格

D、图像处理

5、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应用初步、图文排版应用、

( A )等。

A、数据处理

B、用计算机作文C、用计算机画画

6、新纲要把旧纲要中的两项选学变成必学项,一项是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另一项是( B )

A、文字的处理

B、数据的处理

C、网络应用

7、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 C)、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A、加工 B、传输C处理 D破译

8、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了信息技术是地方的( B )课程

A、选修

B、必修

9、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10、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探究性、( A )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A、创造性 B、拓展性、

C、基础性

D、实践性

11、学生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信息技术学习的( C )。

A 组织者、合作者 B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2、《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规定,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 C )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A、22 B、34 C、68

10、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学生信息素养

13、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 A ),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A.多样化 B.统一性 C.严密性

14、《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 A )的不同程度

A.过程性目标

B.知识技能目标

C.学习活动

15、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应以( A )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A、兴趣

B、热情

C、爱好

D、意识

16、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和价值体现了基础性、实践性、( B )和发展性。 A.前瞻性 B.应用性 C.整合性

17、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 C )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A.自我评价

B.相互评价

C.多样评价

18、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 A )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A.探究 B.讨论C.建模

19、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 A )、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

A、信息素养

B、信息获取

C、信息处理

D、教育技术

20、信息技术课程必须根据学生( B )和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呵护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A、兴趣爱好 B、身心发展

C、身体条件

D、知识水平

21、在建设、管理和使用信息技术设施和设备时,要坚持( B )的原则,为教学提供有效服务。

A、创新

B、面向教学

C、面向学生

D、安全

22、( C )应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抓手,致力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与发展。

A、学习活动

B、主题活动

C、信息技术课

D、上机操作

23、新课标信息技术教学,首先要坚持“( D ),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育人理念。

A、教师主导

B、任务驱动

C、钻研教材

D、以人为本

24、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 A )。

25、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初中阶段的内容安排中,在多媒体应用初步要求学生(B)。

A.了解一种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实现简单应用

B. 掌握一种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实现简单应用

C. 了解多种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实现简单应用

D. 掌握多种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实现简单应用

26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是(A),属于综合实践的一个学习领域,在我省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开课。

A 必修课 B选修课 C公共课

27评价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的内容应以(C)为核心,并应结合各地实际教学情况。

A 教师 B学生 C课程纲要 D课本

28(C)是信息技术课程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A 死记硬背 B观察 C动手实践

29.《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使用了“描述、解释、分析”等表述(A)的不同程度

A、知识性目标

B、技能性目标 C情感性目标

3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学习目标上的整合包括五个方面,即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判别性思维能

力;社会交流与协作能力和(D)

A.信息获取技能 B.信息组织技能 C.信息评价技能 D.信息处理技能

二、多选题(10题)

1、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BC )

A、人人学有价值的信息技术

B、人人都能提高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C、人人都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2、在机器人比赛中,常要自已编写简单的程序,在计算机程序中主要有哪三种三种基本结构( BCD )

A、反序

B、顺序

C、选择

D、循环

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可归纳为( ABC )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以下哪些(BCD )是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

A、知识与技能

B、基础设施与设备

C、教学信息资源

D、师资队伍建设

5、在义务教育阶段,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讲、演、练”教学法、协作学习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法( AB )等A、任务驱动教学法 B、Webquest教学法 C、案例教学法

6、作为信息社会的好公民,我们应告诉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法规,做到( ABCD )。

A、不浏览传播黄色、暴力和封建迷信等有害信息

B、不在网络上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C、不在因特网上谈论和传播国家秘密

D、不沉迷网络,耽误学业

7、在机器人比赛中,常要自已编写简单的程序,在计算机程序中主要有哪三种三种基本结构( BCD )。

A、反序

B、顺序

C、选择

D、循环

8、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 BC )

A、人人学有价值的信息技术

B、人人都能提高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C、人人都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9、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BCD )

A、基础性

B、实践性

C、应用性

D、发展性

10、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基本理念是:( ABCD )

A、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B、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C、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融合跨学科的应用需求。

D、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如何理解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高中之间的衔接关系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以常用软件的基础使用为主,能够给学生建立初步的信息技术认识,但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某些内容不宜过深,也较难过于综合地全面认识信息技术。而高中是在学生已经有了对信息技术比较全面的了解后,逐步加深对个别领域的深入研究。所以初中阶段应在小学基础上,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认识,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

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对个别信息技术领域的认识,并增加一些新的知识领域,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2、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给出任务之后,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应用需求与发展变化相联结,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譬如,每一类新的工具都是为解决某些特定问题而设计的,而这类工具的新版本或更新换代产品,都是为满足新的需求或提供更有效的方法而设计的。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认识其优点、发现其不足并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改进建议,养成主动地适应发展变化的习惯。

3、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熟悉学生学习和教学等相关软件的使用;教师学习能力强,能够接受新生事物,并对新生事物快速的做出响应;教师表达能力强,能够在课堂中能够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教师写作能力强,能够通过文字,记录、提炼教学经验;与学生、同事沟通能力强,能够借助信息化手段,高效地同他人进行实质的沟通;协作能力强,在信息化社会中,能够与他人协作完成大型任务。

4、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原则是什么

①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②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③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5、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6、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可以概括为哪几方面

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同时还要关注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地域差异,以及相应的技术应用能力。

7、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提出了适龄儿童“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体现这一宗旨

在义务教育法中,指明学生在接受教育方面有“平等的权利”,信息技术课堂中,也要让全体学生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所以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体现出平等接受教育这一要求。

8、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熟悉学生学习和教学等相关软件的使用;教师学习能力强,能够接受新生事物,并对新生事物快速的做出响应;教师表达能力强,能够在课堂中能够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教师写作能力强,能够通过文字,记录、提炼教学经验;与学生、同事沟通能力强,能够借助信息化手段,高效地同他人进行实质的沟通;协作能力强,在信息化社会中,能够与他人协作完成大型任务。

9、如何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

答: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给予专门辅导,使其吃饱吃好,早日成才。

10、简述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讲授,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特点选择使用。

11、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力

答: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给出任务之后,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应用需求与发展变化相联结,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譬如,每一类新的工具都是为解决某些特定问题而设计的,而这类工具的新版本或更新换代产品,都是为满足新

的需求或提供更有效的方法而设计的。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认识其优点、发现其不足并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改进建议,养成主动地适应发展变化的习惯。

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什么

(1)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4、在信息技术教学,如何使用教材信息技术教学应处理好下面两方面的情况:(1)克服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抛弃教材。教材仍然是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基本文本,阅读教材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随时可以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放弃它。(2)克服在课堂教学中照搬教材进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把教材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结合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原有知识能力,拓展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行为是教师的基本技能。

5、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6、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答案要点:(1)结合教学实践,说一说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具体作法。(2)相信学生的能力;以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为基础;让学生沉浸在“学习体验”中;(3)安排多元化、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等。

7、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如何利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答案要点:OFFICE教学中WORD的学习与POWERPOINT的学习等。

8、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发展

答案要点:信息技术课是以学生操作技能(动作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科,但操作技能学习决不是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全部学习内容,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智力技能)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举例说明。

9、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答案要点:(1)改变单纯以传授计算机技术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2)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学习中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3)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4)在信息技术课上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准备策略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要点:(1)首先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并制定明确、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2)学情的分析,了解所教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优化教学内容,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难度和学习方式。(3)撰写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弹性教学预案(4)选择恰当有效的教与学方式(5)准备课程的教学资源(硬件及教学软件、文本资源、数字化资源)。

1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

答案要点:(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1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电子档案袋(包、文件夹)的方法答案要点:电子档案袋应用电子技术,允许档案袋开发者以多种媒体形式收集、组织档案袋内容(音频、视频、图片、文本),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地保存和评价学生的电子学习作品、典型项目作业

的学生成长性、反思性的评价方式。方式可以是基于档案袋采用数据库、超级链接、简单的数据包、文件夹等。可以举例说明。

13、简述在数字化的学习三要素答案要点:(1)数字化的学习环境(2)数字化的学习资源(3)数字化的学习方式。

14、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答: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熟悉学生学习和教学相关软件的使用;教师学习能力强,能够接受新生事物,并对新生事物快速做出响应;教师表达能力强,能够在课堂上言简意赅表达出自已的思想;教师写作能力强,能够用文字记录、提炼、总结教学经验;能与学生、同事很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强,在信息化社会中,能与他人协作完成大任务.

15、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哪些主题答: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主题:(一)信息与信息技术、(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网络应用初步、(四)图文排版应用初步、(五)数据处理初步、(六)多媒体应用初步、(七)程序设计与机器人初步。

数据库期末考试填空题及答案

1 .数据库数据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基本特点。 2.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 4. 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是与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它经历了三个阶段:__________阶段,__________阶段和__________阶段。 5. 数据库具有数据结构化、最小的__________、较高的__________等特点。 6. DBMS还必须提供__________保护、__________检查、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数据控制功能。 7. 模式(Schema)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描述,它仅仅涉及到__________的描述,不涉及到具体的值。 8. 三级模式之间的两层映象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具有较高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9. 根据模型应用的不同目的,可以将这些模型划分为两类,它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类是__________,第二类是__________。 10. 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数据库系统中所支持的主要数据模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数据模型中的__________是对数据系统的静态特征描述,包括数据结构和数据间联系的描述,__________是对数据库系统的动态特征描述,是一组定义在数据上的操作,包括操作的涵义、操作符、运算规则及其语言等。 12. 用树型结构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称为__________模型,上一层的父结点和下一层的子结点之间的联系是的联系。 13. 用有向图结构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称为__________模型,数据之间的联系通常通过__________实现。 14. 关系的完整性约束条件包括三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5. 关系数据模型中,二维表的列称为________,二维表的行称为________。 16. 用户选作元组标识的一个候选码为________,其属性不能取________。 17. 关系代数运算中,传统的集合运算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关系代数运算中,基本的运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19. 关系代数运算中,专门的关系运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关系数据库中基于数学上的两类运算是________和________。 21. 关系代数中,从两个关系中找出相同元组的运算称为________运算。 22. R S表示R与S的________。 23. 设有学生关系:S(XH,XM,XB,NL,DP)。在这个关系中,XH表示学号,XM表示姓名,XB表示性别,NL表示年龄,DP表示系部。查询学生姓名和所在系的投影操作的关系运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 24. 在“学生-选课-课程”数据库中的3个关系如下:S(S#,SNAME,SEX,AGE);SC(S#,C#,GRADE); C(C#,CNAME,TEACHER),查找选修“数据库技术”这门课程学生的学生名和成绩,若用关系代数表达式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 25. 已知系(系编号,系名称,系主任,电话,地点)和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入学日期,专业,系编号)两个关系,系关系的主码是________,系关系的外码是________,学生关系的主码是________,学生关系的外码是________。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录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三、教学评价 四、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正文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试题和答案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 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 小学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

(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一、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

sql数据库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50 分。)V 1. SQL Server中,保存着每个数据库对象的信息的系统表是( C)。 A. sysdatabases B. Syscolumns C. Sysobjects D. Syslogs 2. 在存在下列关键字的SQL语句中,不可能出现Where子句的是(D )。 A. Update B. Delete C. Insert D. Alter 3. 在查询语句的Where子句中,如果出现了“age Between 30 and 40”,这个表达式等同于(A )。 A. age>=30 and age<=40 B. age>=30 or age<=40 C. age>30 and age<40 D. age>30 or age<40 4. 如果要在一张管理职工工资的表中限制工资的输入范围,应使用(D )约束。 A. PDRIMARY KEY B. FOREIGN KEY C. unique D. check 5. 记录数据库事务操作信息的文件是(D )。 A. 数据文件 B. 索引文件 C. 辅助数据文件 D. 日志文件 6. 要查询XSH数据库CP表中产品名含有“冰箱”的产品情况,可用( C)命令。 A. SELECT * FROM CP WHERE 产品名称 LIKE ‘冰箱’ B. SELECT * FROM XSH WHERE 产品名称 LIKE ‘冰箱’ C. SELECT * FROM CP WHERE 产品名称 LIKE ‘%冰箱%’ D. SELECT * FROM CP WHERE 产品名称=‘冰箱’ 7. 储蓄所有多个储户,储户能够在多个储蓄所存取款,储蓄所与储户之间是(D )。 A. 一对一的联系 B. 一对多的联系 C. 多对一的联系 D. 多对多的联系 8. SQL的聚集函数COUNT、SUM、AVG、MAX、MIN不允许出现在查询语句的( D)子句之中。 A. SELECT B. HAVING C. GROUP BY… HAVING D. WHERE 9. 列值为空值(NULL),则说明这一列( C)。 A. 数值为0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及部分答案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 (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 一、填空。(60分,每空2分) 1、新课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 2、新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3、新课程从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 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6、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7、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8、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9、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特征相符)的多 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10、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 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11、知道(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和(责任)意识。 1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 (基础型)和(拓展性),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二、判断。(20分,每题4分) 1、新的课程体系涵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对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和直辖 市)实施国家课程计划,规划地方课程。()对 3、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 要采取考试。()错 4、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70-140学时。()错 5、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对 三、选择. (20分,每题4分) 1、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课程有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体育和(B )。 A 信息技术 B 综合实践活动 C 美术 D 音乐 E 艺术 2、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有:信息技术初步、操作系统简单介绍、用计算机画画、用计 算机作文、网络的简单应用和(A )。 A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B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C用计算机处理数据3、小学信息技术初步模块内容安排有: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了解计算机各个 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和( B )。 A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B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C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4、小学用计算机作文模块内容安排有: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和(C )。 A版式的设计B特殊效果的处理C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5、小学网络的简单应用模块内容安排有: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和(A )。 A学会使用电子邮件B网页制作C网络通信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第一张图: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一个学科育人价值的高度提炼,是通过学科学习,学习者不断建构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四个,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意识:我们处在信息大爆炸的信息时代,信息的增长并不直接提

升我们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重点反应一个人对于信息敏感度、信息价值判断的综合能力与品质。 计算思维:其内涵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主要表现为“形式化、模型化、自动化和系统化”四个方面。其一,形式化。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关键要素,分析要素间的关系。其二,模型化。建立信息处理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三,自动化。探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实现解决问题方案的自动化运行。其四,系统化。形成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将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现代社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信息社会责任:其内涵表现在社会成员需要正确理解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关系,遵守其中的规则与要求,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担负起信息社会成员的责任,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并以积极开放的心态,理性判断,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试题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

SQLServer数据库期末复习试题试卷及答案

现有关系数据库如下: 数据库名:教学数据库(Teacher) 教师信息表(教师编号,姓名,性别,民族,职称,身份证号) 课程信息表(课程号,课程名,标准课时数) 任课信息表(教师编号,课程号,实际课时数) 一、用SQL语言实现下列功能 1. 创建数据库。 要求:数据库名为 Teacher,主数据文件名为 Teacher_data.MDF,存放在目录下,初始值大小为2MB增长方式为按照10%的比例增长;日志文件名为Teacher_log.LDF,存放在目录下,初始值大小为 1MB增长方式为按照1MB的增量增长。 2. 创建教师信息表Teacherinfo,数据表的各字段属性如下表所示: 列名数据类型长度属性描述 Teacher_Id char 6 主键教师编号 Teacher_Name n varchar 8 不允许空姓名 Sex n char 2 检查(男/女)性别 Birth_Place n varchar 20 默认值(汉族)民族 Zhiche ng n varchar 20 不允许空职称 H Id char 16 唯一身份证号 3.创建课程信息表Course info,数据表的各字段属性如下表所示: 列名数据类型长度属性描述 Course_ld char 5 主键】田千口i=r. 课程 号 Course_Name n varchar 20 不允许空课程名 B Hours Int 检查(0~200) 标准课时数 4.创建任课信息表TCinfo,数据表的各字段属性如下表所示: 列名数据类型长度属性描述 Id int 自动编号 Teacher_Id char 6 外键教师编号 Course_Id char 5 外键】田千口 i=r. 课程号S Hours Int 实际课时数 5. 将下列课程信息添加到课程表中: 课号课程名称课时数 30001 SQL Server 数据库 90 30002 数据结构60 30003 VB 程序设计72 修改课号为30003的课程名称: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 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sql数据库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50 分。) 1. SQL Server中,保存着每个数据库对象的信息的系统表是(C)。 A. sysdatabases B. Syscolumns C. Sysobjects D. Syslogs 2. 在存在下列关键字的SQL语句中,不可能出现Where子句的是(D)。 A. Update B. Delete C. Insert D. Alter 3. 在查询语句的Where子句中,如果出现了“age Between 30 and 40”,这个表达式等同于(A)。 A. age>=30 and age<=40 B. age>=30 or age<=40 C. age>30 and age<40 D. age>30 or age<40 4. 如果要在一张管理职工工资的表中限制工资的输入范围,应使用(D)约束。 A. PDRIMARY KEY B. FOREIGN KEY C. unique D. check 5. 记录数据库事务操作信息的文件是(D)。 A. 数据文件 B. 索引文件 C. 辅助数据文件 D. 日志文件 6. 要查询XSH数据库CP表中产品名含有“冰箱”的产品情况,可用(C)命令。 A. SELECT * FROM CP WHERE 产品名称LIKE …冰箱? B. SELECT * FROM XSH WHERE 产品名称LIKE …冰箱? C. SELECT * FROM CP WHERE 产品名称LIKE …%冰箱%? D. SELECT * FROM CP WHERE 产品名称=…冰箱? 7. 储蓄所有多个储户,储户能够在多个储蓄所存取款,储蓄所与储户之间是(D)。 A. 一对一的联系 B. 一对多的联系 C. 多对一的联系 D. 多对多的联系 8. SQL的聚集函数COUNT、SUM、AVG、MAX、MIN不允许出现在查询语句的(D)子句之中。 A. SELECT B. HAVING C. GROUP BY… HAVING D. WHERE 9. 列值为空值(NULL),则说明这一列(C)。 A. 数值为0 B. 数值为空格 C. 数值是未知的 D. 不存在 10. 数据库的数据一般存放在(D)中。 A. 内存 B. CPU C. 寄存器 D. 磁盘 二、判断题(共10 道试题,共50 分。)V 1. 如果定义视图的FROM子句包括多张表,并且视图中列来自多张表,则不能用DML语句通过视图操纵数据。 A. 错误 B. 正确 2. 在sysdatabases中,还记录着存储过程中每个参数的信息。A A. 错误 B. 正确 3. 在SELECT语句中,当使用ORDER BY子句时,一定要使用GROUP BY 子句。A A. 错误 B. 正确 4. 由于索引是独立的,删除表时,与该表相关的索引并不被删除。A A. 错误 B. 正确 5. 日志文件用于存放恢复数据库用的所有日志信息,每个数据库至少拥有一个日志文件,也可以拥有多个日志文件,扩展名ldf B A. 错误 B. 正确 6. 使用INSERT命令一次只能插入一行数据。A A. 错误 B. 正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解读一: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最新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及部分答案

精品文档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 、填空。(60 分,每空 2 分) 4、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 国家 )、( 地方 和(学校 )三级课程管理。 6、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 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7、了解信息技术的( 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 表现形式)。 8、建立对计算机的( 感性认识 ),了解信息技术在(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 兴趣和意识)。 9、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 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 年龄特征相符 )的多 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10、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 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 、与他人沟通,开展( 直接) 和(独立 )的学习,发展个人的( 兴趣和爱好)。 11、知道(负责任 )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 习惯) 和(责任 )意识。 1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 (基础型 )和 (拓展性 ),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 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精品文档 满分: 100 分) 姓名: 成绩: 1、新课程整体设置( 九年一贯制 )的义务教育课程。 2、新课程小学阶段以( 综合课程 )为主。 3、新课程从小学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 )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 )、(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以及 劳动与技术教育 )。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核心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数据库期末考试复习题(附答案)

数据库期末考试复习题(附答案) 数据库系统概论 2011年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选择题 ? 第(1)至(3)题基于以下的叙述:有关系模式A(C,T,H,R,S),基中各属性的含义是: ? C:课程T:教员H:上课时间R:教室S:学生 ? 根据语义有如下函数依赖集:? F={C→T,(H,R)→C,(H,T)→R,(H,S)→R} ? 1、关系模式A的码是(D) ? A. C B. (H,R)C.(H,T)D.H,S) ? 2、关系模式A的规范化程度最高达到(B) ? A. 1NF B. 2NF C. 3NFD. BCNF ? 3、现将关系模式A分解为两个关系模式A1(C,T),A2(H,R,S),则其中A1的规范化程度达到(D) ? A. 1NF B. 2NF C. 3NF D. BCNF ? 4.设有关系R(A,B,C)和S(C,D)。与SQL语句? select A,B,D from R,S where R.C=S.C ? 等价的关系代数表达式是(B) ? A. σR.C=S.C(πA,B,D(R×S)) ? B. πA,B,D(σR,C= S.C (R×S)) ? C. σR.C=S.C((πA,B R)×(πDS)) ? D. σR,C=S.C(πD((πA,BR)×S) ? 5、设关系R和关系S的元数分别是3和4,关系T是R与S的广义笛卡尔积,即:T=R×S,则关系T的元数是(C) ? A. 7 B. 9 C. 12 D. 16 ? 6、数据库设计阶段分为(B) ? A. 物理设计阶段、逻辑设计阶段、编程和调试阶段 ? B. 概念设计阶段、逻辑设计阶段、物理设计阶段、实施和调试阶段 ? C. 方案设计阶段、总体设计阶段、个别设计和编程阶段 ? D. 模型设计阶段、程序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 ? 7、设U是所有属性的集合,X、Y、Z都是U的子集,且Z=U-X-Y。下面关于多值依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C) ? A. 若X→→Y,则X→→Z B. 若X→Y,则X→→Y ? C. 若X→→Y,且Y′?Y,则X→→Y′ D. 若Z=Φ,则X→→Y ? 8、查询优化策略中,正确的策略是(D) A.尽可能早地执行笛卡尔积操作B.尽可能早地执行并操作 C.尽可能早地执行差操作D.尽可能早地执行选择操作 ? 9、语句delete from sc 表明(A) A. 删除sc中的全部记录 B. 删除基本表sc? C. 删除基本表sc中的列数据 D. 删除基本表sc中的部分行 ? 10、在DB应用中,一般一条SQL 语句可产生或处理一组记录,而DB主语言语句一般一次只能处理一条记录,其协调可通过哪种技术实现(B) ? A. 指针 B. 游标 C. 数组 D. 栈 11、五种基本关系代数运算是( A ) ? A. ∪,-,×,π和σ B. ∪,-,?,π和σ

卓顶精文2019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 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 件/工具的应用 技能 体验信息活 动形成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 问题意识敢于尝 试的创新精神 ↓↓↓↓↓ 初中巩固兴趣发 现特长 拓展+提升 初步具备一技之 长 自主选择综 合运用 创新能力培 养,改进方案, 动手创新 ↓↓↓↓↓ 高中专业学习和 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 业发展 信息→知识 →智慧 某一技术门 类的设计、制作、 创造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及部分答案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及部分答案 一、填空。(14分) 1、新课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 2、新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3、新课程从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6、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7、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8、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9、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特征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10、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11、知道(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1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型)和(拓展性),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二、判断下列说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加以改正。(5分) 1、新的课程体系涵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对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计划,规划地方课程。对 3、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试。错 4、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70-140学时。错 5、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对 三、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课程有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体育和( B)。 A 信息技术 B 综合实践活动 C 美术 D 音乐 E 艺术 2、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有:信息技术初步、操作系统简单介绍、用计算机画画、用计算机作文、网络的简单应用和(A )。 A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B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C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3、小学信息技术初步模块内容安排有: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和( B)。 A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B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C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4、小学用计算机作文模块内容安排有: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和( C)。 A版式的设计 B特殊效果的处理 C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5、小学网络的简单应用模块内容安排有: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和(A )。 A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B网页制作 C网络通信基础 新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 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同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可以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