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测试卷习题标准答案.doc

赤壁赋测试卷习题标准答案.doc
赤壁赋测试卷习题标准答案.doc

《赤壁赋》检测答案

一、注音:( 10 分)

壬戌之秋()()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苏子愀然()......

舳舻千里()()酾酒临江()举匏樽以相属()

....

壬戌 r én xū窈窕 yǎo ti ǎo 舷 xián 愀 qiǎo 舳舻 zhú lú酾 shī匏 páo

二、解释下列实词:( 14 分)

七月既望()举酒属客()...

纵一苇之所如()倚歌而和之()

...

正襟危坐()固一世之雄也()..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相与枕藉乎舟中()山川相缪()...

苟非吾之所有()不知东方之既白()

..

而卒莫消长也()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属(通“嘱” ,指劝人饮酒)纵(任)如(往)倚(循,依)

危(端正)固(本来)曾(竟)食(指享有)枕藉(互相枕着垫着)缪(通“缭”,盘绕)苟(如果)既(已经)卒(最终)

三、解释下列虚词:( 16 分)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吾与子之所共适(助词,取独)

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不知东方之既白(助词,取独)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四、词类活用:( 6 分)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向西,向东)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打鱼砍柴)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作动,攻占)

顺流而东也(名作动,向东进军)

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侣,以为友)

..

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五、选择题(14 分)

1.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苟非吾之所有B.倚歌而和之C.自其变者而观之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答案 A 取独其余为代词

2.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

A.山川相缪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举匏尊以相属D.相与枕藉乎舟中

答案 D

3.选出下列句中“乎”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C.而又何羡乎D.郁乎苍苍

..

答案 C 语气词表疑问,其余为形容词词尾

4.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A.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B.何为其然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渺渺兮予怀

答案 D

5.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B.侣鱼虾而友麋鹿

..

C.吾从而师之

D.孔子师郯子、苌虹、师襄、老聃

答案 A 使动,其余为意动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苏轼与父亲弟弟同为八大家。另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星宿名,二十六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

宿。C(没有司马光,应是曾巩)

7.下列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

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是这样不停地奔流,但其实没有流走。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答案 A(此句应译为“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六、翻译句子(10 分)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 分)

像蜉蝣一样寄身于天地之间,渺小的就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4 分)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

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 分)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七、文学常识( 6 分)

苏轼,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辙并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与父亲苏洵,弟弟

称“三苏” 。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在词方面开了豪放一派。

八、拓展阅读: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14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

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

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③。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④不起草,以故

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

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⑤,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⑥。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⑦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

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⑧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

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

史馆。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⑤渭,渭水;河,黄河。⑥破家:破产。⑦藩邸,藩王的官邸。⑧修注,官职,后面“记注”“制诰”都是官职。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

B.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然后取而用之吾尝终日而思矣

..

D.犹疑其客曾巩所为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

1. B( A 因为,介词来,连词,表目的; B 两个都是“才”的意思,副词; C 承接连词修饰连词; D 他的,代词表诘问,同“岂”,副词。)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

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

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

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

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D( A 十岁的时候没有跟随父母游学; B 欧阳修特录他中乙科错; C 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

判官错,除是任命官职。)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3 分)

( 2)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3 分)

( 3)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2 分)

(1)等到他加冠的时候,他已博通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读贾谊、陆贽的文章。

(2)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

话啊。( 3)英宗从藩王官邸听到他的才名,想要按照唐朝旧例召他入翰林。

附: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往今来

成败兴衰的历史故事,就能概括地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感慨地长叹,苏轼向母亲请求说:“我

如果做范滂,母亲能允许吗”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我就不能做范滂母亲吗”

等到他加冠的时候,他已博通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读贾谊、陆贽的文章。不久又读《庄子》,感叹地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嘉佑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当时科举应试的文章中,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占了上风,主考官欧阳修

正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来挽救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十分惊喜 ,想把这位考生从众多才士中选为第一名,

还是怀疑这文章是他的门客曾巩写的,只把文章列为第二;苏轼又凭《春秋》对义得居第一;殿试他中了乙科。

后来苏轼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同事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此话的人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

为母守孝,五年后,调任福昌县主簿。欧阳修因为他才能学识优异,推荐他到秘阁任职。修订六论,先前写

作的人不打草稿,因此文字多不工稳。苏轼开始打草稿,文章义理明白晓畅。又对制策,列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二人罢了。

苏轼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以来,老百姓生活贫困徭役繁重,岐下每年

向朝廷输送南山木筏,自渭水进入黄河,要经过险要的砥柱,衙吏(因遇险而)相继破产。苏轼寻访其害处,替

他们修订衙规,使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节运送或停止,从这以后,损失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朝掌管登闻鼓院。英宗从藩王官邸听到他的才名,想要按照唐朝旧例召他为翰林。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必成大器,将来自当被天子任用。要在朝廷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没有不尊敬爱慕拜伏于他,并

都希望朝廷任用他,然后再采用他,那么人人不再有不赞成的言论了。现在立即任用他,那么天下的士人未必认

这样恰当,恰恰足以增加了他的麻烦。”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的职位如何”韩琦说:“记注与制诰是相邻的职

位,不可马上授给他。不如在馆阁中选择接近皇上的职位给他,且召他来策试。”英宗说:“策试他不知他能不能

考上,如果苏轼不能考上呢”韩琦还是认为不可,等到他策试二论,又入三等,才得以任职史馆。

(二)阅读宋诗,完成下列问题( 10 分)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4 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6 分)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

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4 分 )

(2)以声音衬静,“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

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4 分 )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

观旷达的情怀。 (2 分 )

《赤壁赋》情景式默写(附答案)

《赤壁赋》情景式默写 威远中学2020届班姓名错误空 1.本文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像游人一样,放慢脚步,陶醉在良辰美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 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 9.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 ______ ___,___ _____。 11.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 ______ ___,___ _____。 13.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______ ___,___ _____。 14.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写作背景,掌握字音、词意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听录音,反复诵读教材,自主学习,标注课文,合作探究,借助课下注释,对文章进行初步翻译,对特珠文言现象进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情投入,体验学习的快乐。 4,重点难点:疏通字词,弄清课文内容。 【自学互学】 一、自主学习: (一)、激情导入: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前面我们学过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所以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我们今天又来学习他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赤壁赋》。 (二)、相关知识: 1. 字词积累 (1) 读准字音 壬戌( )( ) 举酒属( )客斗( )牛之间冯( )虚御风愀( )然山川相缪( ) 扣舷( )而歌酾( )酒临江 (2) 解释成语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杯盘狼藉: 沧海一粟: 2.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过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诸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题材。宋代画家李火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三)、夯实基础:(字音、字形、词语)(学生必须落实)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 B. 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C.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 D.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适合 2、对下列重叠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飘飘:形容很得意的样子 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强劲有力的样子 C. 渺渺兮予怀渺渺:悠远的样子

《赤壁赋》情景默写及答案

《赤壁赋》情景默写 1.在《赤壁赋》的开关,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2.《赤壁赋》中,苏轼游赤壁时以精练笔墨写风平浪静的名句“,。”历来为人称道。 3.苏轼《赤壁赋》开头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其中写月明升起时的美妙景色的句子“,。” 4.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与“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5.苏轼《赤壁赋》中,描写“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让小船随意漂荡于浩瀚旷远的江面,享受来去自由的快乐两句是“,。” 6.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写作者感觉江面辽阔,仿佛在空中乘风飞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 7.苏轼《赤壁赋》中描写自己夜游赤壁时飘然欲仙的感受的句子是“,。” 8.苏轼《赤壁赋》中,作者扣舷而歌,抒发其向往美好新事物而不可得的怅惘失意的句子是“,。” 9.苏轼《赤壁赋》中“,。”两句,用比拟的手法借箫声写愁情。 10.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 11.苏轼《赤壁赋》中,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一句相对应的曹孟德的诗是“,。” 12.苏轼《赤壁赋》中以“客”的口吻,用“,。”两句描写了赤壁之战时,船

队浩浩荡荡地行进在江面上的情景。 13.苏轼《赤壁赋》中,作者用“,。”两句概括了曹操攻江东之前饮酒赋诗的英雄气概。 14.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写作者与友人在扁舟中举杯共饮。 15.苏轼《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生动形象。 16.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赤壁赋》中用“,。”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17.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希望与神仙相伴、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18.苏轼《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19.苏轼《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天地存在的句子是“,。” 20.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21.苏轼《赤壁赋》中“,。”两句,从不变的角度阐述了人与万物的关系 22.苏轼《赤壁赋》中认为:清风、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美妙音乐,眼睛看到就成为美丽的风景,它们“,。”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被自己和朋友共同享受。

赤壁赋练习题及 答案

《赤壁赋》练习题答案 一·文学常识(×4=2) 苏轼与苏洵、苏澈合成“三苏”,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二·字音(×27=) 1.壬.戌 2.举酒属.客 3.窈窕 .. 4.斗.牛之间 5.冯.虚御风 6.扣舷. 7.余音袅袅. 8.倚.歌 9.幽壑. 10.嫠.妇 11.愀.然 12.相缪. 13.舳舻 .. 14.旌.旗 15.酾.酒 16.横槊. 17.渔樵. 18.江渚. 19.麋.鹿 20.匏.樽 21.蜉.蝣 22.一粟. 23.须臾. 24.肴.核 25.枕藉. 三·通假字(1×3=3) 1.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3.山川相缪通“缭”盘绕 四·虚词(1×19=19)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转折(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转折(3)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修饰(4)侣鱼虾而友麋鹿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转折(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转折(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修饰 之 (1)纵一苇之所如到(2)凌万顷之茫然的 (3)哀吾生之须臾主谓之间(4)不知东方之既白主谓之间 (5)苟非吾之所有的(6)耳得之而为声的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8)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标志“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标志“从”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标志 (4)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标志“在”

五·古今异义(1×4=4) 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星宿名 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思慕的人君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六·词类活用(×9=)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3.不知东方之既白.变白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起舞;使·哭泣 5.扣舷而歌.之唱歌 6.顺流而东.也东进 七·重点实词(1×23=23) 1.七月既望过了 2.纵一苇之所如任;小船 3.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4.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空明;逆流而上;江面浮动的月光 5.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6.余音袅袅声音婉转悠长 7.舞幽壑之潜蛟深谷 8.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9.正襟危坐端坐 10.方其破荆州当 11.下江陵攻占 12舳舻千里首尾相连的船只 13.寄蜉蝣于天地人生短促14.知不可乎骤得屡次得到 15.托遗响于悲风余音 16.卒莫消长到底;消减和增长17.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18.杯盘狼藉凌乱 19.相与枕藉枕着垫着 八·特殊句式(1×9=9)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4.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5.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6.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7.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 9.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九·翻译(13)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 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谷粒。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3) 要是从他们变得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会发生变化。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3) 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4) 多么辽阔像是乘风飞去,不知道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好像变成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界。

赤壁赋情境默写含答案最新

==== 《赤壁赋》情境默写含答案最新 1、《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开头用简练而又形象的语言描写了赤壁的夜景, “________”一句写出了月亮在斗宿和牛宿之间游弋的动态美,“________”一句写出了江面水汽弥漫的朦胧之美。 3、苏轼《赤壁赋》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然与人 类没有穷尽、永恒不变的哲理。

4、古人在欢乐之余,往往会有人生短暂之叹。曹操曾感慨人生“譬如朝露,去 日苦多”,苏轼也曾在《赤壁赋》中借飞虫 米粒慨叹人生如同“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 的角度看”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 6、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具体形象,运用 夸张、想象的手法,侧面表现了洞箫声的悲

凉幽怨。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结尾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7,以此表明 自己在获得短暂“宁静”后不得不回归残酷现实。同夜游的苏轼则自适太多,从 他《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的结束出游的方式也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8、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描写白己任 凭小船飘荡而越过广阔江面的情景。 9、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

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 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

赤壁赋朗读赤壁赋课文原文

赤壁赋朗读|赤壁赋课文原文 壬(r 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 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 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 )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 )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 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 )舻(l )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 )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 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 )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 o)樽以相属(zhǔ)。寄蜉(f )蝣(y 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 )。哀吾生之须臾(y ),羡长江之无穷。挟(xi )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 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酌 (zhu )。肴(y o)核既尽,杯盘狼籍(j )。相与枕藉(ji )乎舟中,不

(完整版)《赤壁赋》理解性默写

1、苏轼《赤壁赋》中用,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2、《赤壁赋》中作者与客人共饮秋江之酒时引吭高歌的是, 。 3、《赤壁赋》用,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逼真传神。 4、《赤壁赋》中用,写出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 5、《赤壁赋》中用,写出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 《赤壁赋》理解性默写(二) 6、,;, 写出《赤壁赋》中游人感受到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又仿佛要远离人世,升入仙界的情景。 7、《赤壁赋》中用比喻正面描写悲凉幽怨的箫声的句子是, 。 8、《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的句子是,。 9、《赤壁赋》中写曹操破荆州后率领军队沿江而下的盛况的句子是, 。 10、《赤壁赋》中用,两句写出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饮酒吟诗的情景。 11、《赤壁赋》中客人认为他与苏轼不在官位,只不过在江岸水洲过着平凡的生活的句子是,,, 。

12、《赤壁赋》中客人认为生命微不足道、渺小的句子是, 。 13、《赤壁赋》中把人生与长江相对照的句子是, 。 14、《赤壁赋》用,两句写出客人希望与仙人相交、与月亮同在。 15、《赤壁赋》中列举江水、月亮说明去留、增减的辩证关系的, ;,。 16、“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赤壁赋》用, ;,表明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并从中得到乐趣。

《赤壁赋》理解性默写答案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7、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8、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9、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10、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1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6、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赤壁赋课后练习题

《赤壁赋》练习题答案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窈窕 ..(yǎo tiǎo)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扁.(biǎn)舟 B.嫠.(lí)妇酾.(lì)酒愀.(qiǎo)然相缪.(liáo) C.横槊.(shuò)属.(zhǔ)客扣舷.(xuán)蜉蝣 ..(fúyóu) D.无尽藏.(zàng)舳舻 ..(rén xū) ..(zhúlú)枕藉.(jiè)壬戌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A.举酒属.客。(属,劝人饮酒)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音hè,同声相应,唱和)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往下游走)下:攻占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缭,盘绕)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D ) A.徘徊于斗牛 ..之间斗牛:斗宿,牛宿,都是星宿名。 B.苏子愀然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C.渺渺兮予.怀予:我 D.方.其破荆州方:刚方:当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 A.凌万顷之茫然 ..(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驾) B.渺渺 ..(身体斜着坐)(端正地坐着)..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水而上)扣.舷而歌之(敲击) 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最终,到底)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在活用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舞.幽壑之潜蛟(使动用法) A.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 B. 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C.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使动用法) D.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词活用作动词) 6、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纵.一苇之所如②苟非吾之所有 ③惟江上之清风④虽一毫而莫取 A.①任凭②如果③只有④虽然 B.①任凭②如果③只有④即使 C.①假如②或许③只有④即使 D.①假如②或许③只有④虽然 7、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A.纵一苇之所如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8.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句子。 ①赤壁赋.。( B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写作)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古代一种文体)

赤壁赋情景默写练习

《赤壁赋》情景默写练习 1.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 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 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 ,,,。 4.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 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6.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 子:,,,。 7.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 。 9.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 10.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 11.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 子:,;,。12.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 子:,。 13.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 子:,。 14.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 子:,;,。15.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 子::,。 16.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 是::,。 17.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

《赤壁赋》情景默写答案 1.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7.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9.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0.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1.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2.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3.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4.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5.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6.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17.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

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读后感 篇一:赤壁赋>读后感 苏子前《赤壁赋》依在下看来,说明了两点:一是对稀缺性资源,或竞争性资源,或有物权的资源,其一,不能去争,因为或力有不逮,争之枉然,或得罪于人,引祸上身;其二,不应去争,或得不偿失,或得而复失,或得之又如何?!二是公共资源,或非稀缺性、竞争性资源,或尚未明确物权的资源,应该多而且不灭(或曰永恒),如山水与明月,你可以尽情地多看几眼,多呼吸几口,或者说只要你愿意,简直可以岔着搞,这是不会有什么非异的,也不会招致怨恨的。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山水如今已成稀缺性、竞争性和有物权的资源了,欣赏是要付费的,而且所费不低;但在宋时,大抵是free 的,可以尽情享用。以此看来,我们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完全是什么宣传的——全面提高啊。以上两点,很有些于世无争、与人方便,居高临下、超然物外的意思,很高、很雅、很潇洒! 苏子之《赤壁赋》,无论是从文学艺术上,还是从哲学思想上,那都冇得说,前人的分析与夸赞已汗牛充栋了,我也没必要狗尾续貂了,但现实生活里,是欣赏者众,笃行者无(而不是少),即使是佛道,乃至作赋者本人,概莫能外。难道是作为最高级、最智慧动物的人,愚钝而不开化吗?非也。问题的关键恰恰是,除了最高级、最智慧限定语之外,人就一动物(这简直俗不可耐,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是动物就要生存,而生存是要资源的,这些资源除了免费、开放性质的非稀缺性、竞争性资源之外,绝大部分都是要钱、甚至要命的稀缺性、竞争性资源啊!明月毕竟只可怡情,而不能饱肚矣。这决定了人往往是“被”型的,而非自我的。更何况,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活得好一点!佛不是还要争一柱香吗?所以,即使象苏子这样美轮美奂之赋,大概也无法智人于既昏、救民于水火啊! 篇二: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是一篇怎样的作品呢?初读它的人,会为其文辞华美而打动;再读它的人,会为其体现的哲学人生观而打动。但假如读者能再多一些知识,懂得运用孟子“知人论世”的方法,就会进一步为苏东坡的人格而折服。 写《赤壁赋》时,苏轼正处于他一生多次贬官生涯之初: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措施而贬官黄州。事实上,苏轼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但是,正如夫子所言,“君子群而不党”,苏轼就不愿加人“新党”,并且由于新法实施中出现诸多弊病,他抗言直谏,就被贬了官。(不过,后来新党倒台,司马光等旧党上场,召回苏轼,而苏轼又因为反对旧党全废新法而再度被贬?到海南食芋饮水去了。真不知王安石对此作何感想。)贬了官的人应该很郁闷啊,但是苏轼不,他又是吟诗又是吊古,又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丝毫不以处江湖之远为苦。(赤壁赋》就是他第一次游赤壁时写下的。虽然大家现在都说这个赤壁搞错了、真正的赤壁应该在哪儿哪儿,可苏东坡不知道呀,他也不必知道,只要有这份心情,哪里都可以是赤壁。 于是苏子就这样与客泛舟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赤壁之下了。风月无边,

赤壁赋情景默写18句

赤壁赋 1. 令狐采学 2.苏轼《赤壁赋》中,“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 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的句子是: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苏轼以回答客人的方式在《赤壁赋》中提出了另一种对人生的 看法,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盖将其自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4.《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蛟龙听了飞舞起来,寡 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哭泣的语句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赤壁赋》中,写飘飘欲仙的感觉,好像身体在天空中,驾着 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不知道哪里是尽头,并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飘欲举的超然之乐的语句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6.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

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7.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的短促、人类的渺小的句子是: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8.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 人由此发出人生短促的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9.苏轼《赤壁赋》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 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四句完美化用了《楚辞·少司命》中的“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10.《赤壁赋》中用“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来写游人任 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 11.《赤壁赋》中写驾着一只小船,举起用葫芦做的酒器互相敬酒 的两句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2.《赤壁赋》中写江水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未流走的两句是: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13.《赤壁赋》中写月亮有圆有缺,但终究没有增减的两句是:盈 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 14.《赤壁之战》中写曹军战船千里连接,战旗遮天蔽日的两句是: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15.《赤壁之战》中写曹操志得意满,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

赤壁赋测试卷(答案)

《赤壁赋》检测 一、注音:(10分) 壬戌 ..之章()()扣舷.而歌之()..之秋()()歌窈窕 苏子愀.然() 舳舻 ..千里()()酾.酒临江()举匏.樽以相属() 壬戌rén xū窈窕yǎo tiǎo 舷xián 愀qiǎo 舳舻zhú lú酾shī匏páo 二、解释下列实词:(14分) 七月既望 ..()举酒属.客() 纵.一苇之所如.()倚.歌而和之() 正襟危.坐()固.一世之雄也()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相与枕藉 ..乎舟中()山川相缪.() 苟.非吾之所有()不知东方之既.白()

而卒.莫消长也()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属(通“嘱”,指劝人饮酒)纵(任)如(往)倚(循,依) 危(端正)固(本来)曾(竟)食(指享有)枕藉(互相枕着垫着)缪(通“繚”,盘绕) 苟(如果)既(已经)卒(最终) 三、解释下列虚词:(16分)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吾与子之.所共适(助词,取独)不知东方之.既白(助词,取独) 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四、词类活用:(6分)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向西,向东) 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名作动,打鱼砍柴)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作动,攻占) 顺流而东.也(名作动,向东进军) 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侣,以……为友) 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五、选择题(14分) 1.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苟非吾之.所有B.倚歌而和之.C.自其变者而观之.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答案A 取独其余为代词 2.选出下列句中“乎”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而又何羡乎.D.郁乎.苍苍 答案C 语气词表疑问,其余为形容词词尾 3.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

《赤壁赋》理解性默写

《阿房宫赋》情景默写 1、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 是,,,。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3、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 是:,:,。” 4、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 是:,。 5、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 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 6、写秦始皇迅即垮台的句子 是,,,! 7、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 “,。,。” 8、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所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 9、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10、杜牧在文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

是:,;, 。 11、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阿房宫赋》中说:,。第一组 《师说》《劝学》情景默写 第一组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 荀子《劝学》中的“,,” 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后 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劝学》(选自《荀子》) 第二组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 , 。 5、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 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

【赤壁赋高中课文原文】赤壁赋课文解读

【赤壁赋高中课文原文】赤壁赋课文解读 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管》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赋、格律严谨的律赋,至中唐以后,赋开始向散文化发展、杜牧的《阿房宫赋》可称滥觞,欧阳修的《秋声赋》己趋向成熟,苏轼以横溢的才华和杰出的创造力,进一步兼取古文和赋的优点,用写散文的手法作赋,他撰写的前后两篇《赤壁赋》自由流畅,似诗如画,蕴含深邃的哲理,把散文赋的写作技巧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了贡献。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

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解脱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现象。歌中的击空明兮诉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答对,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歇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感伤。景物

赤壁赋测试卷(答案)

《赤壁赋》检测答案 一、注音:(10分) 壬戌 ..之章()()扣舷.而歌之()苏子愀.然()..之秋()()歌窈窕 舳舻 ..千里()()酾.酒临江()举匏.樽以相属() 壬戌rén xū窈窕yǎo tiǎo 舷xián 愀qiǎo 舳舻zhú lú酾shī匏páo 二、解释下列实词:(14分) 七月既望 ..()举酒属.客() 纵.一苇之所如.()倚.歌而和之() 正襟危.坐()固.一世之雄也()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相与枕藉 ..乎舟中()山川相缪.() 苟.非吾之所有()不知东方之既.白() 而卒.莫消长也()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属(通“嘱”,指劝人饮酒)纵(任)如(往)倚(循,依) 危(端正)固(本来)曾(竟)食(指享有)枕藉(互相枕着垫着)缪(通“繚”,盘绕)苟(如果)既(已经)卒(最终) 三、解释下列虚词:(16分)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吾与子之.所共适(助词,取独)不知东方之.既白(助词,取独) 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四、词类活用:(6分)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向西,向东) 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名作动,打鱼砍柴)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作动,攻占) 顺流而东.也(名作动,向东进军) 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侣,以……为友) 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五、选择题(14分) 1.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苟非吾之.所有B.倚歌而和之.C.自其变者而观之.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答案A 取独其余为代词 2.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 A.山川相缪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举匏尊以相属D.相与枕藉乎舟中 答案D

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赤壁赋练习(5)

文言文整体阅读:赤壁赋课后练习(5) 1.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_____________ ②侣鱼虾而友糜鹿_____________ ③耳得之而为声_____________ ④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_____ 2.对下列各句的加点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③肴核既尽,杯盘狼籍④自余为僇人A.①②④是通假字,③不是。 B.①③是通假字,②④不是。 C.①④是通假字,②③不是。 D.均是通假字。 3.下列加点字与“舞幽壑之潜蛟”的“舞”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扣舷而歌之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泣孤舟之嫠妇 D.范增数目项王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而今安在哉”这几句表达的意思,作者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有所表达,是哪一句?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全是使动用法的一组是( ) A.王之所大欲,可知矣:欲辟土地,朝秦楚 寡人与大国执仇,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外连横而斗诸侯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6.与“过犹不及”的“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怀王悔,追张仪,不及。B.卒不去,故及于难 C.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D.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7.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侣鱼虾而友麋鹿 B.寄蜉蝣于天地 C.羡长江之无穷 D.托遗响于悲风 8.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3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

《赤壁赋》情景默写答案

《赤壁赋》 1、本文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苏东坡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5、苏轼《赤壁赋》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写出乐声凄婉动人的句子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6、苏轼的《赤壁赋》中,写物各有主,只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听到了成为音乐,看到了成为美景,而且“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现在为自己与朋友所共同享受。 7、苏轼在?赤壁赋?中极尽对音乐的描写,其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两句更将无形的音乐具化成有形的动态。 8、苏轼《赤壁赋》中,主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扣舷而歌,以美人比君王,委婉表达希望再得重用的两句诗是:“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9、《赤壁赋》中用“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写出诗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的江面上自由来去。 10、《赤壁赋》中面对客人将人生看做如蜉蝣一样已逝的感叹,苏轼用了一个比喻,借“月”的“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来劝慰朋友人生周而后始,并没有真正失去。 11、苏轼《赤壁赋》中,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两句形容箫声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给人以美的享受。 12、《赤壁赋》中慨叹“人很渺小”的句子是“渺沧海之一粟”。

赤壁赋阅读及答案

赤壁赋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赤壁赋》中的文字,完成9—11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方其破荆州(当)东望武昌(向东,朝东) B.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举匏樽以相属(葫芦) 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知不可乎骤得(数得,即多有所得) D.驾一叶之扁舟(形容船小)下江陵(向下) 10.与“何为其然也”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托遗响于悲风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C.而今安在哉 D.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11.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客人从跟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 D.这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12.翻译文言句子。(3分) (1)困于周郎者乎? (2)侣鱼虾而友麋鹿 (3)固一世之雄也 二、游赤壁,浴古人思想之芬芳(17分) 前赤壁赋①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②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③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 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④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⑤。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