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中文名称:仪器分析实验

实验英文名称: Experiment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编号:101220

面向对象:中药学、药物制剂、生物制药

开课系(室):化学与药学系

总学时:32 学时

是否为独立设课:是(√)否()

一、课程任务和目的

《仪器分析基础实验》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与药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其主要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各种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分析仪器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本课程是与《仪器分析》理论课同时开出,通过实验课的教学,能够加深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将所学仪器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含实验)

后续课程:药学专业课

三、主要实验仪器

AA-63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UV-24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GC-2014AF/SPL 型气相色谱仪,LGE-UV型高效液相色谱仪,IRPrestige-21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RF -5301PC型荧光分光光度计,上述仪器均为岛津公司生产。

四、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赵成国主编,仪器分析实验讲义,内部讲义

徐家宁,朱万春,张忆华,张寒琦等,基础化学实验(下),吉林大学化学学院仪器分析基础实验组,2006年

武汉大学化学系主编,仪器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五、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1.课前准备与预习:

每次实验前,学生应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了解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并写出预习报告。

2.课内要求:

实验时应认真听老师讲解,在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认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与指导老师联系;不

得擅自拆卸、开启和关闭实验仪器。

课后要求:认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并按时提交给指导教师。

六、实验成绩评定:

实验课采用综合评分的方法评定成绩,其中,笔试成绩占 30 %,平时实验态度、出勤、操作能力等占30%,预习报告占10 %,实验报告占 20 %,实验结果占10 %,,按百记分评定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大纲制定:赵成国审核:姜桂兰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一、实训课程概况: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是以学生自己动手,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理论、一定操作技能和制作几种实际产品为特色的实训项目。它是电子产品生产基本技能和工艺知识入门的向导,又是创新实践的开始和创新精神的启蒙。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是为了在电子实训教学中使机电、电子专业的学生尽快掌握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的理论,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共同发展。为机电、电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改革现行的电子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高起点的培养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人才,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实训课程安排: 本课程分九个实训单元进行。 (一)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 (二)电子仪器与线路分析实训 (三)EDA实训 (四)电子综合技能(信号发生器制作)实训 (五)电子综合技能(数字电子钟制作)实训 (六)计算机仿真实训 (七)家用电器维修实训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实训名称:电子基本技能实训实训课代码: 实训周数:一周实训学分:1 适用专业:工科类修电子技术课程所有专业,适用于本科 一、实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是电子、电气类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课程从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通过万用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焊接元器件装配技术,手工设计印制电路板,使学生得到一个基本的实践技能训练机会,为以后的实验、实训课程打下基础。 主要目的和任务:

(一)、掌握电子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技能。 (二)、巩固、扩大已获得的理论知识。 (三)、了解电子设备制作、装调的全过程,掌握查找及排除电子电路故障的常用方法。 (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1、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及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熟练掌握指针式万用表和数字式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熟练识别各种电子元器件;了解各种元器件的作用、分类、性能及其参数。(三)、用万用表对各种元器件进行测试和判别。 (四)、会查阅电子元器件相关手册。 (五)、掌握各种仪器仪表的操作步骤;了解各种仪器仪表的使用注意事项 (六)、掌握各种焊接工具的使用及维护。 (七)、熟悉电子产品的安装及手工焊接技术,能独立完成电子元器件的拆、装、焊。(八)、能独立完成简单电子产品的安装与焊接。 (九)、熟悉电路板的设计原则;了解印制电路板的制作过程。 (十)、掌握简单电子产品(LC振荡器)原理图的绘制。 2、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方法手段的基本要求: 将该实训分成教学模块,由老师逐块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动手实际操作,老师布置实训任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随时指导检查,最终使学生熟练掌握该实训的全部内容,并写出实训总结报告。 3、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考核方法的基本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并且准确设计合理的,成绩优秀(10分);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但有错误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者,成绩良好(8分);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但错误未能改正者,成绩及格(6分); 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者,成绩不及格(4分)。 各次考核成绩最终汇总量化,同出勤、课堂表现成绩一同计入总成绩。 出勤:10分课堂考核:50分(10分/次*5次) 课堂表现:10分实训总结报告:30分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JSZX0300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时】 72(理论)+28(实验) 【学分】 3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限选课之一。本课程介绍如何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智能,即如何用计算机实现诸如问题求解、规划推理、模式识别、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只有人类才具备的"智能",使得计算机更好得为人类服务. 作为本科生一个学期的课程,重点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人工智能的一般应用.完成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了解国际人工智能的主要流派和路线,了解国内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情况,熟悉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 (2)较详细地论述知识表示的各种主要方法。重点掌握状态空间法、问题归约法和谓词逻辑法,熟悉语义网络法,了解知识表示的其他方法,如框架法、剧本法、过程法等。 (3)掌握盲目搜索和启发式搜索的基本原理和算法,特别是宽度优先搜索、深度优先搜索、等代价搜索、启发式搜索、有序搜索、A*算法等.了解博弈树搜索、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的基本方法. (4) 掌握消解原理、规则演绎系统和产生式系统的技术、了解不确定性推理、非单调推理的概念. (5)概括性地介绍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领域,如专家系统、机器学习、规划系统、自然语言理解和智能控制等. (6)简介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的语言和工具. (7) 掌握Visual Prolog编程环境,会使用Prolog语言编写简单的智能程序。 要求学生已修过《数据结构》、《离散数据》和《编译原理》。 【教学时间安排】 本课程计 3 学分,理论课时72 ,实验课时28。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食品包装工艺学实验教学大纲

《食品包装工艺学》实验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检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学时数:18 学分数:1.0 一、实验课开设目的 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加深理解认识,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掌握包装材料的包装特性及基本用途,了解包装技法的基本程序和操作,为将来步入生产奠定实践基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符合社会要求的食品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特开设《食品包装学》实验课。 二、实验课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 42学时,其中讲课 24学时,实验 18学时。 序号实验题目学时 1 食品包装材料测试 3 3 2 食品包装技术:袋成型-充填-封口包装机(液体、 固体、枕式袋) 3 食品包装技术:热成型-充填-封口包装机 3 4 食品包装技术:真空(充气)包装机、热封机 3 5 产品包装设计6(设计实验) 合计18 三、实验课教材、参考书目 1.理论讲授教材:章建浩.《食品包装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2.实验指导书:袁亚宏.《食品包装学实验指导》(自编教材),待编。 3.参考书: ① 章建浩主编. 食品包装手册大全.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② 林学翰等主编.食品包装学.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实践1:餐饮服务站姿、走姿四、实验内容及要求 实验一食品包装材料测试(3学时) 1.实验目的与要求:建立食品包装常用材料的感性认识,了解材料的包装特性及用途,并掌握食品包装材料基本包装性能的检测手段和方法。

2.实验主要内容:食品包装用纸类材料中,比较认识牛皮纸、羊皮纸、蜡纸等纸张和纸板的包装特性和用途;塑料中,对常用的PE、PP、PET、PA、PVC、PVDC等塑料的包装特性和用途及包装产品进行展示和了解;金属中,主要对目前市场常用于两片罐、三片罐制造材料镀锡钢板及铝箔的包装特性和包装产品及一些新型食品金属罐进行分析;玻璃中,主要了解玻璃瓶的包装强度和特性及新型薄壁轻型瓶。另外,还可根据市场发展,认识一些最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产品。 3.实验步骤: (1)对各种包装材料的特征进行识别并了解包装特性 (2)对包装材料的基本特性进行测定分析 4.实验报告要求:实验完成后,学生必须于当周完成并上交试验报告。实验报告必须统一使用西昌学院实验报告用纸书写,要求书写规范、整洁,并能对实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对实验报告要认真批阅,有选择性的接受学生反馈的意见,以便对实验进行改进。 5.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厚度测定仪,封口强度测定仪,热封强度仪,热收缩测定仪等 实验二食品包装技术:袋成型-充填-封口包装机(液体、固体、枕式袋)(3学时) 1.实验目的与要求: ①了解食品包装袋成型-充填-封口包装机基本原理和方法 ②在掌握包装材料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完成袋成型-充填-封口包装机基本原理。 2.实验主要内容: ①了解食品包装袋成型-充填-封口包装机基本原理 ②掌握食品包装袋成型-充填-封口包装机方法 结合西昌学院轻化工程学院设备条件对以上包装技术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食品包装常用技法的理解。 3.实验步骤: ①于本门课程开始授课时,即下达设计任务及要求,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利用课外收集,了解食品包装袋成型-充填-封口包装机基本原理和方法; ②实验课时,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和调试; 4.实验报告要求:实验完成后,学生必须于当周完成并上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必须统一使用西昌学院实验报告用纸书写,要求书写规范、整洁,并能对实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报告中要分析其设计或收集的包装产品所选用的包装材料的类别及特性,采用的包装技法,并能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及见解。教师对实验报告要认真批阅,有选择性的接受学生反馈的意见,以便对实验进行改进。 5.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袋成型-充填-封口包装机 6.实验所需材料:多功能包装机塑料薄膜 实验三食品包装技术:热成型-充填-封口包装机(3学时) 1.实验目的与要求: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地位:掌握实验室常用电工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概况;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课程目的: 本课程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即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电工技木和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在实验实月训基础上,能根据机电设备的运行要求,完成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 本课程任务: 1.掌握电工技术领域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初步掌握一般电路和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 2.了解常用电子器件的作用和功能,并能正确使用 3.受到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能使用最常用的电工电子仪表,能独立完成不太复杂的电工电子实验,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 4.了解电工电子技术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前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一 后修课程: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等。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要求: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第二章电路的稳态分析 教学要求: 通过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叠加定理、戴维南 定理、诺顿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正弦电压与电流;正 弦量的相量表示法;电阻、电容、电感、兀件的交流电 路;电阻、电感与电容串联的交流电路;复杂交流电路 的分析与计算;功率因数的提高;三相电源;负载星形 联接的三相电路;负载三角形联接的三相电路;三相电 路的功率。 一 重点:戴维南定理;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电阻、 电感与电容串联的交流电路;三相电源;三相电路的功 率。、 、亠、 亠 难点:电阻、电感与电容串联的交流电路;复杂交 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负载星形联接的三相电路。 教学内容: 模型通过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和电的作用与號部分姆路 律;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基尔霍夫定律;电路 律;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基尔霍夫定律; 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等 重点: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电路中电位的概 念及计算 难点:电路的基本定律、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概念 第一节电路的基本 (四) 路元件 电路的组成及其作用 电路模型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及其参考方向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及电路的工作状态 第二节基本理想电 (四) (五 ) 电阻元件 电容元件 电感兀件 电压源 电流源 第三节基尔霍夫定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类别:职业基础课 学时: 88 学分: 4.5 适用专业:机械类所有专业 先修课程:工程数学(含线代) 一、课程教学目标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职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课打好基础,也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电路 (1)了解电路的作用和组成,电路的三种状态。 (2)了解电路主要物理量的定义。 (3)掌握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 2、电路的基本元件 (1)了解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的特性。 (2)掌握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外特性。 3、电路的基本定律 (1)了解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主要内容。 (2)掌握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分析电路的方法。 4、电路的分析方法 (1)掌握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 (2)学会运用电压源、电流源的互换方法。 5、正弦交流电路基础 (1)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2)了解正弦量的三要素。 (3)掌握分析单一参数元件的交流电路。 6、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1)了解谐振的基本概念以及RLC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谐振条件和特点。 (2)掌握RLC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及功率的计算。 (3)掌握阻抗串、并联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7、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1)了解了解三相交流电的产生。 (2)掌握三相交流电的表示方法。 (3)掌握负载两种连接形式的相、线电压,相、线电流的关系。

《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附件1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一、课程简介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与自动化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研究如何用机器来模仿人脑所从事的推理、证明、识别、理解、学习、规划、诊断等智能活动。人工智能是当前科学技术中正在迅速发展,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一个学科,也是一门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学科。人工智能原理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类专业的应用学科。前修课程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后续课程:专家系统,知识工程。 二、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图搜索策略,熟练掌握回溯策略、图搜索策略的过程以及算法(BACKTRACK 以及AI算法),掌握一些典型问题的启发式函数; (2)掌握用命题逻辑、一阶逻辑表示知识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熟练掌握归结方法以及归结反驳过程,熟练掌握利用归结反驳方法进行推理。 (3)掌握基于贝叶斯规则的不确定性推理,掌握条件概率、独立、条件独立及贝叶斯公式;掌握利用贝叶斯定理检测垃圾邮件的基本方法。 三、主要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1.本课程的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辅导答疑、上机实验和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

2.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理例结合,多媒体并用,引导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争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要求编写所有章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人工智能概述 基本内容和要求: 1.人工智能的概念与目标; 2.人工智能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3.人工智能的分支领域; 4.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逻辑程序设计语言Prolog 基本内容和要求: 1.掌握Prolog语言的语句特点、程序结构和运行机理; 2.能编写简单的Prolog程序,能读懂一般的Prolog程序。 教学重点: Prolog程序设计。 教学难点: 表与递归,回溯控制 第三章基于图搜索的问题求解 基本内容和要求: 1.掌握状态图的基本概念、状态图搜索基本技术和状态图问题求解的一般方法,包括穷举式搜索、启发式搜索、加权状态图搜索和A算法、A*算法等; 2.掌握与或图的基本概念、与或图搜索基本技术和或图问题求解的一般方法; 3.理解一些经典规划调度问题(如迷宫、八数码、梵塔、旅行商、八皇后等问题)的求解方法; 教学重点:

《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大纲

《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使用) 一、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食品工艺学教程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编制。 二、实验课程简介 食品工艺学实验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学完《食品工艺学》理论课程基础上的一门专业实践课。本实验课程包括酸奶、乳饮料、果汁饮料、面包、蛋糕、蛋黄酱等产品的加工实验内容。在实验预习中也鼓励学生按组的形式根据基本工艺和基本配方从原料选择、配方制定、工艺优化、理化指标测定及经济核算几方面独立设计实验。 三、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把所学的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食品微生物、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分析等本专业开设的多门课程进行综合运用,强调创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从原料到成品食品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不同加工手段或工艺对食品质量和经济技术指标的影响等。 学生通过加工不同类型的食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性认识加强,即熟悉了各种食品的工艺,也能学习和掌握有关食品加工设备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四、教学文件及教学形式: 教学文件:自编实验讲义 教学形式:学生操作 五、本课程实验所需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一)主要设备 1、电炉 2、家用多功能粉碎机 3、培养箱 4、水浴锅 5、天平 6、粉筛 7、不锈钢桶8、和面机9、冰箱10、烤炉11、打蛋器12、秤13、不 锈钢盆14、蛋糕烤模15、烤盘16、高压灭菌锅 (二)低质易耗品 1、试管 2、移液管 3、皮筋 4、保鲜膜 5、一次性塑料杯 6、小碗

(三)实验材料 1、鲜奶 2、水果 3、面粉 4、鸡蛋 5、糖 6、食品添加剂 7、油脂 六、考核办法 根据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实验操作情况,给予具体的评分;结合预习报告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确定实验的总成绩。最后在学生的课程实习总成绩中,实验课程成绩占总成绩60%。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实验/Experiments of analog electron technology 一、课程编码:1021004006 二、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 1、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主要实践环节,是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和学习过程。 2、通过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电子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及它在物理学科应用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实验引导、启发学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三、课程总学时: 30 学时(严格按教学计划时数)[理论: 0 学时;实验: 30 学时] 四、课程总学分: 1 学分(严格按教学计划学分) 五、适用专业和年级:物理教育学;2006级。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八、大纲内容:

实验一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电子电路实验中常用的电子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性能及正确使用方法。 2、初步掌握用双踪示波器观察正弦信号波形和读取波形参数的方法。 [实验内容] 1、示波器的检查与校准; 2、用示波器观察和测量交流电压及周期; 3、用示波器测量直流电压; 4、用示波器测量相位; 5、毫伏表与数字万用表交流电压测量的比较。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SS-7802示波器一台; 2、EM1642信号发生器一台; 3、DF1701直流电源一台; 4、DF2170毫伏表一台; 5、UT56数字万用表一只。 实验二、晶体管元件的认识和测量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用万用表鉴别晶体管的性能; 2、了解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简单原理及使用方法,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特性曲线和参数; 3、绘制小功率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并运用特性曲线求参数。 [实验内容] 1、用数字万用表鉴别晶体三极管的性能; 2、XJ4810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和参数。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XJ4810晶体管特性图示仪; 2、UT56数字万用表; 3、晶体三极管(3A X31、901 4、9015)、稳压管。

《人工智能》详细教学大纲.doc

《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工智能 英语名称: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课程代码:13023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学分学时数: 5/80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修(制)订人: 修(制)订日期:2009年2月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审定人: 审定日期: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课程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专业拓展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提出、几种智能观、重要研究领域,掌握人工智能求解方法的特点。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会用知识表示方法、推理方法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求解简单问题等。 (二)课程目的 1、基本理论要求: 课程介绍人工智能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技术、方法以及有关问题的入门知识。要求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主要思想和方法。 2、基本技能要求: 学生在较坚实打好的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数理逻辑、概率论、模糊理论、数值分析)上,能够利用这些数学手段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知识完成推理;在理解Herbrand 域概念和Horn 子句的基础上,应用Robinson 归结原理进行定理证明;应掌握问题求解(GPS )的状态空间法,能应用几种主要的盲目搜索和启发式搜索算法(宽度优先、深度优先、有代价的搜索、A 算法、A*算法、博弈数的极大—极小法、α―β剪枝技术)完成问题求解;并能熟悉几种重要的不确定推理方法,如确定因子法、主观Bayes 方法、D —S 证据理论等,利用数值分析中常用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3、职业素质要求:结合实战,初步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人工智能概述(2学时) …… ………………………………………………………………装……订……线…………………………………………………………………………………………………………… …………………………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开课单位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 二、课程代码与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050113015 课程名称:食品安全学 三、开课对象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 四、课程性质 专业主干必修 总学时48学时;3学分。理论48学时。 五、教学任务与目标 《食品安全学》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必修课。 1.了解食品安全知识,让学生来解释所涉及的各种食品的检查,以确定其是否适宜供人食用的成分; 2.理解GMP、SSOP、IS22000等管理体系的构成和特点。理解食品安全检测的概念,理解色谱法、生物芯片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聚合酶链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3.掌握掌握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有机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植物性、动物性有毒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包装材料纸、金属、塑料、印油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概念,熟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测技术、管理方法和法律法规。 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知识基础和能力。 七、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本章重点讲授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教学内容:(1)食品安全性的概述:食品安全的历史观;食品安全现代内涵;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的过程;化学物质的毒性与饮食风险;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2)世界和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3)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物;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的控制;食品污染的控制;(4)食品安全性检测方法:传统培养检测方法;生物化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2、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答法、图示法、习题法。 教学手段:传统讲解、多媒体。 第二章化学成分源食品安全问题6学时 1、教学内容 本章重点讲授农药、兽药残留,教学内容:(1)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的危害;违禁非食用物质添加剂的毒性作用;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的评价;几种典型非食用物质添加剂:吊白块;苏丹红; 三聚氰胺;工业用甲醛;(2)农药残留:农药残留的来源;农药残留的危害;农药残留限量;(3)兽药残留:兽药残留来源;兽药残留危害;兽药

《电子技术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技术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适用专业:高职高专电子、电信、电气、自动化 修课方式:必修 总学时数:40 考核方式:考查 教材:《电子技术实践与训练》廖先芸(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参考书: 叶致诚《电子技术基础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孙梅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陈有卿《新颖电子制作138例》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8 钟长华《电子技术选修实验》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陈大钦《电子技术选修实验》(第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卢庆林《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综合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本课程是电气、电子类专业的技术实践课之一,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智力技能的重要媒介。本课程的任务是:进行比较系统的电子技术实验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电子技术工程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方面应达到以下要求: 1.实验技能方面 (1)正确和熟练使用以下常用电子仪器仪表; 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 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 (2)掌握以下基本电量的测量和测试方法: 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和峰值 正弦交流电压信号的峰值、频率 多谐振荡信号的峰值、频率和占空比 2.在工程应用能力方面 (1)对基本和常用元、器件的识别和选择应用:

能熟练地识别色环电阻的阻值、精度、功率; 能熟练地根据标识判别电容的容量、极性、耐压; 能用万用表判别二极管、三极管的好坏、极性等; 能根据管脚图正确应用线性集成电路、常用数字集成电路; 能正确使用逻辑功能相同的TTL电路和CMOS电路。 (2)对基本电路的结构和应用: 熟悉三极管组成的基本放大电路结构,掌握静态工作点是调试方法、电压放大倍数、输入和输出电阻、频率特性的测试方法; 熟悉开关电路的结构,掌握开关状态的调试方法; 掌握普通及发光二极管的限流电阻、三极管基极电阻的计算和选择方法; 熟悉几种常用多谐振荡器的电路形式。 (3)查阅电子器件手册并根据技术要求选用合适元件的能力。 (4)借助辅助资料,读懂一般的电子线路原理图的能力。 (5)独立组装中、小电子系统的能力;分析、寻找和排除应用电路中常见故障的初步能力。 (6)独立写出有理论分析的、实事求是的、文理通顺的、字迹端正的实验报告。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方法和技能 4 仪器及元器件基本知识2 电子电路的故障分析与排除2 验证性实验 8 基本放大电路 2 RC正弦波振荡电路2 三端集成稳压器 2 集成门电路特性2 应用性实验选题参考* 26 课题一电平指示电路2 课题二光控开关和报警电路2 课题三红外线光电开关电路2 课题四有线对讲机电路2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韶关学院自动化专业用) 自动化系 2014年1月10日 实验室:信工405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必读本实验指导书是根据本科教学大纲安排的,共计14学时。第一个实验为基础性实验,第二和第七个实验为设计性实验,其余为综合性实验。本实验采取一人一组,实验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安排。 1.学生在每次实验前应认真预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写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编写预习报告,了解实验内容、仪器性能、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同时画好必要的记录表格,以备实验时作原始记录。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未预习者不得进行实验。 2.学生上实验课不得迟到,对迟到者,教师可酌情停止其实验。 3.非本次实验用的仪器设备,未经老师许可不得任意动用。 4.实验时应听从教师指导。实验线路应简洁合理,线路接好后应反复检查,确认无误时才接通电源。 5.数据记录 记录实验的原始数据,实验期间当场提交。拒绝抄袭。 6.实验结束时,不要立即拆线,应先对实验记录进行仔细查阅,看看有无遗漏和错误,再提请指导教师查阅同意,然后才能拆线。 7.实验结束后,须将导线、仪器设备等整理好,恢复原位,并将原始数据填入正式表格中,经指导教师签名后,才能离开实验室。

目录实验1 TTL基本逻辑门功能测试 实验2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实验3 译码器及其应用 实验4 数码管显示电路及应用 实验5 数据选择器及其应用 实验6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分析 实验7 计数器及其应用

实验1 TTL基本逻辑门功能测试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数字电路试验箱各部分电路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2、熟悉TTL集成逻辑门电路实验芯片的外形和引脚排列 3、掌握实验芯片门电路的逻辑功能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数字逻辑电路实验箱,集成芯片74LS00(四2输入与非门)、74LS04(六反相器)、74LS08(四2输入与门)、74LS10(三3输入与非门)、74LS20(二4输入与非门)和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 1、数字电路基本逻辑单元的工作原理 数字电路工作过程是数字信号,而数字信号是一种在时间和数量上不连续的信号。 (1)反映事物逻辑关系的变量称为逻辑变量,通常用“0”和“1”两个基本符号表示两个对立的离散状态,反映电路上的高电平和低电平,称为二值信息。(2)数字电路中的二极管有导通和截止两种对立工作状态。三极管有饱和、截止两种对立的工作状态。它们都工作在开、关状态,分别用“1”和“0”来表示导通和断开的情况。 (3)在数字电路中,以逻辑代数作为数学工具,采用逻辑分析和设计的方法来研究电路输入状态和输出状态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不必关心具体的大小。 2、TTL集成与非门电路的逻辑功能的测试 TTL集成与非门是数字电路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逻辑门。实验采用二4输入与非门74LS20芯片,其内部有2个互相独立的与非门,每个与非门有4个输入端和1个输出端。74LS20芯片引脚排列和逻辑符号如图2-1所示。

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1. 课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与自动化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研究如何用机器来模仿人脑所从事的推理、证明、识别、理解、学习、规划、诊断等智能活动。人工智能是当前科学技术中正在迅速发展,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一个学科,也是一门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学科。 《人工智能》(双语)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提供有关人工智能理论以及应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掌握设计开发智能系统的基本方法。 2. 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人工智能原理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类专业的应用学科。前修课程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后续课程:专家系统,知识工程,该课程可以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 二、课程目标 1.熟练掌握图搜索策略,熟练掌握回溯策略、图搜索策略的过程以及算法(BACKTRACK 以及A*算法),掌握一些典型问题的启发式函数。 2.掌握用命题逻辑、一阶逻辑表示知识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熟练掌握归结方法以及归结反驳过程,熟练掌握利用归结反驳方法进行推理。 3.掌握基于贝叶斯规则的不确定性推理,掌握条件概率、独立、条件独立及贝叶斯公式;掌握利用贝叶斯定理检测垃圾邮件的基本方法。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 【课程中文名称】食品分析 【课程英文名称】Food Analysis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 【课程得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45学时,实践9学时) 【周学时】3 【总学分】3 【建议开课学期】6学期 二、课程目得及教学要求 【课程目得】 食品分析就是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得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得一门技术性学科。食品得营养价值与安全性就是食品最基本得两大要素,而食品分析就是监控食品营养价值与安全性得基本手段。 按照课程内容可分为分析方法概述、一般营养成分检测与安全性检测等三大块内容。分析方法概述中主要包括样品得采集及预处理方法、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与食品得物理检测法等基本分析手段;一般营养成分检测中主要包括水分、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酸度与灰分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得测定;安全性检测主要包括食品添加剂、限量元素与有毒有害物质检验等内容。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得学习,掌握食品组成成分检测得方法与原理,掌握基本得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分析报告得撰写;了解食品分析中样品得处理方法以及样品分析得一般预处理方法;学生获得食品分析系统得理论知识体系;为日后从事食品生产、质量与安全控制、科研与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以讲授为主,讨论、汇报、视频为辅。其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学生得自学能力、知识得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培养,尽可能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即能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能运用于实际生活、指导实际生活。 【成绩考核方式】 考试,总评成绩=20%(作业+课堂表现)+10%考勤+10%期中成绩+60%期末成绩。 三、教学安排 四、章节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食品分析得概念与作用 2)食品分析得任务与研究内容 3)食品分析得方法 4)国内外食品分析标准简介

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类、电气电力类等专业必备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子问题的能力,具备学习后续电类专业技能课程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备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并合理选用元器件的能力;会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了解电子技术基本单元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典型应用;初步具备识读电路图、简单电路印制板和分析常见电子电路的能力;具备制作和调试常用电子电路及排除简单故障的能力;掌握电子技能实训,安全操作规范。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电子技术的认知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参加电子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电子技术知识和工程应用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相关实际电子问题的能力;强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选学模块两部分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84学时。 2. 选学模块是适应不同专业需要,以及不同地域、学校的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选学内容,选定后即为该专业的必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少于12学时。 3. 课程总学时数不少于96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础模块 第一部分模拟电子技术 教学单元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与建议 二极管及其应用二极管的特性、结构与分类通过实验或演示,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了解二极管的结构、电路符号、引脚、伏安特性、主要参数,能在实践中合理使用二极管;了解硅稳压管、发光二极管、光电二极管、变容二极管等特殊二极管的外形特征、功能和实际应用; 能用万用表判别二极管的极性和质量优劣 整流电路及应用通过示波器观察整流电路输出电压的波形,了解整流电路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能从实际电路图中识读整流电路,通过估算,会合理选用整流电路元件的参数; 通过查阅资料,能列举整流电路在电子技术领域的应用; 搭接由整流桥组成的应用电路,会使用整流桥 滤波电路的类型和应用能识读电容滤波、电感滤波、复式滤波电路图;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滤波电路的应用实例; 通过示波器观察滤波电路的输出电压波形,了解滤波电路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

《人工智能导论》教学大纲

人工智能导论》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 3235042 总学时: 32 学时(讲课 32 学时) 总学分: 2 学分 课程类别:限制性选修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有关专业 预修要求: C 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 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 学中涉及研究、 科学与技术, 以及有关专业重要的专业方向与特色模块课程之一。 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 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有初步了解, 启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人工智能的研究论题包括计算机视觉、规划与行动、多 言理解、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等。 这些研究论题的基础是通用和专用的知 识表示和推理机制、 问题求解和搜索算法,以及计算智能技术等。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研究论题的基础知识。 人工智能还提供一套工具以解决那些用其它方法难以解决, 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些 工具包括启发式搜索和规划算法, 知识表示和推理形式, 机器学习技术, 语音和语言理解方 法,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学等。 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其中的重要工具解决给定问题的基本方法。 大纲的使用说明: 通过适当调节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减少有关章节学时和增加专家系统这一章的学时, 本大纲亦可作为《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的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正文 第一章 绪论 学时: 2 学时(讲课 2学时) 了解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含义,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理解人工智能的内涵。 本章讲授要点 :在介绍人工智能概念的基础上, 使学生了解本课程所涉知识的重要意义, 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 设计和应用智能机器的一个分支。 本课程是计算机 通过本课程的开设, 使学 对主要技术及应用有一定掌握, Agent 系统、 语音识别、自动语

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模拟部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电子技术(模拟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三)学时:78学时,其中理论70学时,实验8学时 (四)学分:6 (五)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3学期,周6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电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主要研究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及信号的产生处理,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应用的能力。为学习其他有关课程和毕业后从事电子电气工程、自动化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基础知识,各种基本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主要参数。掌握常用模拟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二)能力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具有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具有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并合理选用元器件的能力,阅读和应用常见模拟电路的能力,测试常用模拟电路功能,排除简单故障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基础模块 课题一半导体基本知识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内容 a)半导体基本知识 b)PN结及其特性 c)半导体二极管结构、特性及其基本应用 d)特殊半导体二极管 教学要求 1.掌握半导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作用、正偏和反偏,稳压管的稳压作用,整流滤波等基本概念 2.掌握普通二极管和稳压管的外特性 3.掌握单向桥式整流滤波电路输出直流电压和输入交流电压有效值的关系 4.熟悉普通二极管和稳压管的主要参数,使用方法,注意事项,选用原则;发光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的性能、使用方法

(完整版)教学大纲-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Fundadamentals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Lab Ⅰ 课程代码:E0200710 学时数:20 学分数:1 课程类型:实验课程 适用学科专业:电子类专业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 执笔者:崔红玲编写日期:2013-11-15 审核人: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电子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以“电路分析基础”作为背景知识,在服务于理论课程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工程上的感性认识,认识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学会使用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学会简单的电子测量方法,能够设计搭建简单的单元电路。 一、Introduction This course is an important experiment course in electronic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ies of Circuit Analysis”, this course not only serves for the theory courses, but also aims at helping students have a perceptual cognition o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projects. Students in this course will be able to know about basic electronic components, use electronic measurement devices, handle simple electronic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design and build the basic circuit unit. 二、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建立工程上的感性认识,增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设计单元电路引导 学生学会应用理论知识,通过预设的问题和实验中遇到的小故障,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培养学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Goals The course will guide the students to have a perceptual cognition o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on ability. Student will be able to apply the electronic theory and thus improve the students’ hands practically by designing the circuit unit. Also, They will have the 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by solving the problems and faults in the experiments. These teaching activities will enha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