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原理与技术重点汇总

材料分析原理与技术重点汇总
材料分析原理与技术重点汇总

材料分析原理与技术

.填空题

1.X射线的本质是(电磁波),其波长为(0.01~10nm)。它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X射线衍射分析是利用了它的(波动

性)。X射线的核心部件是(X射线发射器)。

2.X 射线一方面具有波动性,表现为具有一定的(衍射),另一方面又具有粒子性,体现为具有一定的(质量和能量)

3.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散射、透射、吸收)

4.X射线衍射仪在进行衍射实验时,常见的扫描方式有(连续扫描)和

(步进扫描)。扫描速度的选择对衍射图谱有一定影响,扫描速度过快,会导致衍射峰(强度和分辨率下降),且峰值(向扫描)方向移动。

5.入射X射线可使样品产生(相干散射)和(非相干散射)。其中(相干

散射)是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的技术基础。

6.扫描电子显微镜常用的信号是(二次电子)和(背散射电子)。

7.当波长为入的X射线照射到晶体并出现衍射线时,相邻两个(hkl )反

射线的波程差为(n入),相邻两个(HKL反射线的波程差为(入)。

8.X射线管滤波片的选择原则为(入k a光源> 入滤波片> 入k P光源),靶材的选择原则为(入k a光源>入k样品)

9.在利用X射线衍射仪进行衍射实验时,时间常数的选择对实验的影响较

大,时间常数的增大导致衍射线的(背底变的平滑,但将降低分辨率和强度,衍射峰也将向扫描方向偏移)。这些变化给测量结果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提离测量的精确度,一般希望选用尽可能小的时间常数。

10.透射电镜的物镜光栏装在物镜背焦面,直径20—120um由无磁金属制

成。其作用是:(减小球差、像散和色差;提高图像的衬度;方便进行暗场及衍衬成像操作)

11.透射电镜的主要特点是可对试样进行(组织形貌)与(晶体结构)同

位分析. 使中间镜物平面与物镜(像平面)重合时,在观察屏上得到的是反映试样(组织形态)的图像;当中间镜物平面与物镜(背焦面)重合时, 在观察屏上得到的是反映试样(晶体结构)花样。

12.扫描电子显微镜通过接收试样表面发出的二次电子成像. 试样表面凸

出的尖棱或小颗粒、陡斜面处, 二次电子产额(高) , 在荧光屏上这些部位的亮度(高), 而平面、凹槽底部处二次电子的产额(低), 荧光屏上相应部位的亮度(低)

13.运动学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是(双光束近似)和(柱体近似)

14.产生衍射的必要条件(满足布拉格方程),充分条件(衍射强度不等于

0)

15.影响X射线衍射强度的因子:(洛伦兹因数)、(多重性因数)、(吸

收因数)和(温度因数)

16.点阵参数精确测定的应用:(固溶体固溶度的测定)、(外延层和表面

厚度的测定)、(相图的测定)、(非晶态物质结晶度的测定)和(晶粒大小的测定)

三.名词解释

1.特征X射线和连续X射线

(1)连续X射线:在X射线管两端加以高压,并维持一定的电流,所得到的的X射线强度随波长连续变化的X射线称作连续X射线。

(2)特征X射线:高速电子撞击材料后,材料原子内层电子被击出而在内层留下空位,外层电子向空位跃迁时会辐射射线波

X射线。不同材料X 长不同,此X射线称为特征X射线。

2.光电效应、俄歇效应答:(1)光电效应:当入射光子的能量等于或大于碰撞体原子某壳层电子的结合能时,光子被电子吸收,获得能量的电子从内层溢出,成为自由电子,即光电子,高能量层电子填补空位,能量差以波长严格一定的特征X射线形式辐射,该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2)俄歇效应:当原子中K层电子被打出后,就处于激发状态,其能量为Ek。如果一个L层电子来填充这个空位,K电离就变成了L 电离,其能量由Ek变成EI,此时将释放Ek-El的能量,可能产生荧光X射线,也可能给予L层的电子,使其脱离原子产生二次电离。即K层的一个空位被L层的两个空位所替代,这种现象称俄歇效应。

3.相干散射与非相干散射

答:(1)相干散射:X射线光子与原子内的紧束缚电子相碰撞时,光子的能量可认为不受损失,而只改变方向。因此这种散射线的波长与入射线相同,并且具有一定的位相关系,可以相互干涉,形成衍射图样。.

⑵ 非相干散射:当X射线光子与自由电子或束缚很弱的电子碰撞时,光子的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损失了部分能量,因而波长变长了,称为非相干散射。

4.像差:像差分两类,即几何像差和色差。几何像差是因为透镜磁场几何形状上的缺陷而造成的。几何像差主要指球差和像散。色差是由于电子波的波长或能量发生一定幅度的改变而造成的。

球差:由于电磁透镜的中心区域和边沿区域对电子的会聚能力不同而造成

的像差。

像散:由透镜磁场的非旋转对称而引起的像差。

色差:由于入射波长或能量的非单一性所造成的像差。

5.景深:在保持象清晰的前提下,透镜物平面允许的轴向偏差定义为透镜的景深。

焦长:在保持象清晰的前提下,透镜像平面允许的轴向偏差定义为透镜的焦长。

6.空间点阵:晶体是由原子在三维空间中规则排列而成的,在研究晶体结构时一般只抽象出其重复规律,这种抽象的图形称为空间点阵。

倒易点阵:在倒空间内与某一正点阵相对应的另一点阵称为倒易点阵。

7.超点阵斑点:当晶体内部的原子或离子产生有规律的位移或不同种原子产生有序排列时,将引起其电子衍射结果的变化,即可以使本来消光的斑点出现,这种额外的斑点称为超点阵斑点。

孪晶:材料在凝固、相变和变形过程中,晶体内的一部分相对于基体按一定的对称关系生长,即形成了孪晶。

8.质厚衬度、衍射衬度

答:(1)质厚衬度:试样各部分质量与厚度不同所造成的显微像上的明暗差别叫质厚衬度

(2)衍射衬度:由于样品中不同位相的晶体衍射条件(位相)不同而造成的衬度差别,称为衍射衬度。

9.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光电子、荧光x射线、俄歇电子

答:(1)二次电子:指被入射电子轰击出来的核外电子,来自表面5 -10nm 深度范围,能量为0-50 eV。它对试样表面状态非常敏感,能有效地显示试样表面的微观形貌。

(2)背散射电子:被固体样品中的原子核反弹回来的一部分入射电

子,其中包括弹性散射背散射电子和非弹性背散射电子。

(3)光电子:光电效应中由光子激发所产生的电子

(4)荧光X射线:由X射线激发所产生的特征X射线。

(5)俄歇电子:原子外层电子跃迁填补内层空位后释放能量并产

生新的空位,这些能量被包括空位层在内的临近原子或较外层电子吸收,受激发逸出原子的电子叫做俄歇电子。

10.明场像:只让中心透射束穿过物镜光栏形成的衍衬像称为明场镜。

暗场像:只让某一衍射束通过物镜光栏形成的衍衬像称为暗场像。中心暗场像:入射电子束相对衍射晶面倾斜,让某一衍射束正好通过光阑孔,而透射束被挡掉,形成的衍衬像称为中心暗场像。

11.双光束近似:假定电子束透过薄晶体试样成像时,除了透射束外只存在一束较强的衍射束,而其他衍射束却大大偏离布拉格条件,他们的强度均可视为零。

柱体近似:把成像单元缩小到和一个晶胞相当的尺度。试样下表面某点所产生的衍射束强度近似为以该点为中心的一个小柱体衍射束的强度,柱体与柱体间互不干扰。

12.等倾条纹:同一条纹相对应的样品位置的衍射晶面的取向是相同的,这种条纹称为等倾条纹。

等厚条纹:同一条纹上晶体的厚度是相同的,这种条纹称为等厚条纹。

四.问答题

1.分别从吸收限波长和原子序数两个方面表达滤波片和靶材的选择规程(表达式)

答:(1)滤波片的选择规程

?入k a光源>入滤波片>入k P光源

②当Z靶< 40时,Z靶二Z滤片+1;当Z靶> 40时,Z靶二Z滤片+2

(2)靶材的选择规程

②入k a光源>入k样品

②Z靶<=Z样品+1

2.正八面体当中含有哪些宏观对称要素?

答:(1)对称中心:1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旋转轴:共13条。过相对顶点,3条;过相对面的中心—4 条;过相对棱的中点,6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映面:共9个。垂直平分相对棱,6个;穿过相对棱,3个。

3.晶带轴计算公式(根据两个已知晶面指数,求它们的晶带轴) 答:已知属于同一晶带的两晶面为(hi k1 l1)和(h2 k2 l2),求晶带符号[u v w]。

根据晶带方程hu + kv + Iw = 0 ,可以得出:

h1u + k1v + I1w = 0 (1)

h2u + k2v + I2w = 0 (2)

解联立式(1)和式(2)的方程组,可得

[u v w] = u : v : w = (k1I2 - k2I1) : (I1h2 - I2h1) : (h1k2 -

h2k1)

4.试述X射线衍射的三种基本方法及其用途。

答:X射线衍射的三种基本方法为劳埃法、周转晶体法和粉末法。劳埃法主要用于单晶体取向测定及晶体对称性研究,测定未知晶体形状;周转晶体法主要用于测定未知晶体的晶格常数;粉末法主要用于

测定晶体结构、点阵参数,物相定性、定量分析等。

5.说明多晶、单晶及非晶衍射花样的特征及形成原理. 答:(1)单晶体的电子衍射花样由排列的十分整齐的许多斑点组成. 单晶花样是一个零层二维倒易截面,其倒易点规则排列,具有明显对称性,且处于二维网络的格点上。

(2)多

晶体的电子衍射花样是一系列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环。每

一族衍射晶面对应的倒易点分布集合而成一半径为1/d的倒易球

面,与爱瓦尔德球的截线为圆环。因此,样品各晶粒{hkl}晶面族晶面的衍射线轨迹形成以入射电子束为轴、 2 0为半锥角的衍射圆锥,

不同晶面族衍射圆锥2 0不同,但各衍射圆锥共顶、共轴。

(3)非晶态物质的电子衍射花样只有一个漫散的中心斑点,非晶没有整齐的晶格结构。

6.分析电子衍射和X射线衍射有何异同?答:相同点:

(1)都是以满足布拉格方程作为产生衍射的必要条件。

(2)两种衍射技术所得到的衍射花样在几何特征上大致相似。不同

点:

(1)电子波的波长比X射线短得多,在同样满足布拉格条件时,它的

衍射角0很小,约为io-2rad。而X射线产生衍射时,其衍射角最大可接近n /2。

( 2)在进行电子衍射操作时采用薄晶样品,略微偏离布拉格条 件的电子束也能发生衍射。

( 3)电子衍射的衍射花样能比较直观地反映晶体内各晶面的位 向。 ( 4)电子衍射束的强度较大,摄取衍射花样时曝光时间仅需数 秒钟。

7. 试述常见几种晶体

的消光规律。 答:

( 1)简单立方:

( 2 )面心立

方:

h

( 3 )体心立

方:

h+k+i= 8. 试述 X 射线衍射仪的构造。

答:由 x 射线发生器、测角仪、辐照探测器、记录单元或自动控制单 元等部分组成。

9. 德拜-谢乐照相法点阵参数测定中误差的主要来源: (1)相机的半 径误差、(2)底片收缩 ( 或伸长 ) 误差、( 3)试样的偏心误差、( 4)试 样对x 射线的吸收误差、(5) X 射线的折射误差

( 2)对于衍射仪法: ②1 调零 .

②2 校正匹配 . F hki 恒不等于零,无消光现象 h 、 k 、 i 为异性数时, F hki =0 、 k 、 i 为同性数时, h+k+l 二奇数时,F hki 和 F hki 和

10.X 射线衍射实验中精密测量技术:

( 1)对于德拜照相法

差.

采用不对称装片法以消除因底片收缩和相机半径不精确引起误

将试样轴高精度地对准相机中心 , 以消除试样偏心误差 . 采用背射线、减少试样直径 , 以减少试样吸收误差 . 曝光时间内 , 相机保持恒温 .

晶体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晶体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是综合应用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晶体化学、材料测试与表征等先修课程所学知识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主要讲授晶体材料制备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典型的晶体材料制备技术,为学生从事晶体材料制备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2.设计思路: 晶体材料是高新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晶体材料制备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的重要生产领域。作为一门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目的的选修课程,本课程分为三大部分:首先介绍典型的晶体材料制备方法和技术,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和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常见方法和技术的理解。此部分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并重。然后介绍晶体材料制备过程中的一般原理,此部分主要由教师进行课堂讲授。最后,由学生自主查阅晶体材料制备最新文献,了解晶体材料制备技术最新进展,通过课下研读、课上汇报、讨论、教师点评等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本课程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及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 3 -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晶体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是综合应用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晶体化学、材料测试与表征等先修课程所学知识的应用型专业课程,是材料制备与合成工艺课程相关内容的细化和深入。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拓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掌握晶体材料制备一般原理,了解晶体材料制备常见技术,加深对物理、化学、晶体化学以及材料表征等先修课程知识的理解,加强文献检索能力,学会分析晶体材料制备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晶体材料制备等生产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习要求 晶体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是一门综合了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晶体化学、材料测试与表征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为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要求学生:及时复习先修课程相关内容,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查阅资料,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资料查阅、汇报、讨论等课堂活动。 四、教学进度 - 3 -

【CN110060830A】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35984.4 (22)申请日 2019.03.27 (71)申请人 吴荣臻 地址 518055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方科 技大学湖畔二栋 (72)发明人 吴荣臻 韩臻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华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530 代理人 汪浩 (51)Int.Cl. H01F 1/01(2006.01) H01F 41/00(2006.01) (54)发明名称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a)将三价铁盐水合物、金属盐(包括钒、钪的金属盐)和乙酸盐混合,得到混合物;(b)向混合物中添加多羟基化合物、搅拌、超声处理,得到混合溶液;(c)将混合溶液升温至160-180℃,并保温密闭反应8-10h;(d)将反应后的混合溶液磁性分离,收集沉淀物、洗涤、真空干燥,即得所述磁性纳米材料;本发明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磁性纳米功能材料具备优异的磁性能和吸附性能、催化性能等与负载金属种类相关的特性,而且制作成本较低;此外,该制备方法能够促进纳米材料的生长,提高产率,且操作简单,仅需一步反应, 利于工业生产。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8页 附图14页CN 110060830 A 2019.07.26 C N 110060830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10060830 A 1.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将三价铁盐水合物、金属盐和乙酸盐混合,得到混合物; (b)向混合物中添加多羟基化合物、搅拌、超声处理,得到混合溶液; (c)将混合溶液升温至160-180℃,并保温密闭反应8-10h; (d)将反应后的混合溶液磁性分离,收集沉淀物、洗涤、真空干燥,即得所述磁性纳米功能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价铁盐水合物与金属盐的摩尔比为10∶(0.5-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价铁盐水合物与乙酸盐的摩尔比为1∶(8-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溶液中三价铁盐水合物的浓度为0.05-0.083mol/L。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价铁盐水合物选自水合氯化铁、水合溴化铁、水合硝酸铁和水合硫酸铁中的任意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钒、钪金属盐选自水合氯化钪、水合硝酸钪、醋酸钪、溴化钪、氯化钒、溴化钒中的任意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乙酸盐选自乙酸钠或乙酸铵。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羟基化合物选自乙二醇、甘油和丙二醇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2

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

第七章单晶材料的制备 名词解释: 1.熔盐生长法(助熔剂法、高温溶液法、熔盐法)是在高温下从熔融盐溶剂中生长晶体的方法。 填空题: 1.气相生长法可以分为三类:升华法、蒸汽输运法、气相反应法 2.气体输运过程因其内部压力不同而主要有三种可能的方式(输运取决于什么东西?压力的三个级别):①当压力<102Pa时,输运速度主要决定于原子速度②在102--3*105Pa之间的压力范围内,分子运动主要由扩散确定③当压力>3*105Pa 时,热对流对确定气体运动及其重要。 3.溶液中生长晶体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降温法、流动法(温差法)、蒸发法、凝胶法 4.水热法生长单晶体的设备装置是:高压釜 5.晶体与残余物的溶液分离开的方法有:倒装法和坩埚倾斜法。 6.从熔体中生长单晶体的典型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大类别和小类别都要写) ①正常凝固法a、晶体提拉法b、坩埚下降法(垂直式、水平式)c、晶体泡生法d、弧熔法②逐区溶化法a、水平区熔法b、浮区法c、基座法d、焰熔法③掺钕钇铝石 )晶体的B-S法生长 榴石(Nd:YAG)晶体的提拉生长④硒镓银(AgGaSe 2 7.提拉法生长单晶体的加热方式有: 8.坩埚下降法即(B—S方法)的分类:垂直式、水平式 简答题:(具体点) 1.气相生长法的分类 ①升华法:是将固体在高温区升华,蒸汽在温度梯度的作用下向低温区输运结晶的一种生长晶体的方法。 ②蒸汽输运法:是在一定的环境(如真空)下,利用运载气体生长晶体的方法,通常用卤族元素来帮助源的挥发和原料的输运,可以促进晶体的生长。 ③气相反应法:即利用气体之间的直接混合反应生成晶体的方法。 2.在气相系统中,通过可逆反应生长时,输运可以分为哪三个阶段? ①在原料固体上的复相反应。 ②气体中挥发物的输运。 ③在晶体形成处的复相逆向反应。 3.气体输运过程因其内部压力不同而主要有哪三种可能的方式? ①当压力<102Pa时,输运速度主要决定于原子速度。 ②在102--3*105Pa之间的压力范围内,分子运动主要由扩散确定。 ③当压力>3*105Pa时,热对流对确定气体运动及其重要。 4.溶液中生长晶体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哪几种?每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①降温法基本原理是利用物质较大的正溶解度温度系数,在晶体生长的过程中逐渐降低温度,使析出溶质不断在晶体上生长。

薄膜材料制备原理技术及应用

平均自由程:气体分子在两次碰撞的时间里走过的平均距离。(λ=1 nπd )。 气体分子通量:气体分子对单位面积表面的碰撞频率,也即 单位面积上气体分子的通量。(Φ=nv a 4=N a p 2πMRT 此结果又称为 克努森方程) 流导:真空管路中气体的通过能力。 真空泵的抽速:定义,S p=Q p p为真空泵入口处的气体压力,Q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真空泵入口的气体流量。 Pvd:利用某物理过程,实现物质原子从源物质到薄膜的可控转移过程。 Cvd:利用气态的先驱反应物,通过原子、分子间化学反应的途径生成固态薄膜的技术。 在完整的单晶衬底上延续生长单晶薄膜的方法被称为外延生长。 旋片式机械真空泵、罗茨泵以及涡轮分子泵是机械式气体输运泵的典型例子,而油扩散泵则属于气流式气体输运泵。捕获式真空泵包括低温吸附泵、溅射离子泵等。 电偶规、电阻规(皮拉尼规)原理:以气体的热导率随气体的压力变化为基础而设计。缺点:在测量区间内指示值呈非线性,测量结果与气体种类有关,零点漂移严重。优点: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真空体系的构成:真空室、测量室、阀门……

阴影效应:蒸发出来的物质将被障碍物阻挡而不能沉积到衬底上。害处:破坏薄膜沉积的均匀性、受到蒸发源方向性限制,造成某些位置没有物质沉积。利用:目的性使用一定形状的掩膜,实现薄膜选择性的沉积。 单质、化合物蒸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成分偏差,易于蒸发的组元优先蒸发将造成该组元的不断贫化,进而蒸发率不断下降。解决;1,使用较多的物质作为蒸发源,即尽量减少组元成分的相对变化率。2,向蒸发源不断少量添加被蒸发物质(使物质组元得到瞬间同步蒸发)3,利用加热至不同温度的双蒸发源或多蒸发源的方法,分别控制和调节每个组元的蒸发速率。 蒸发沉积纯度取决于:1蒸发源物质的纯度2加热装置,坩埚等可能造成的污染3真空系统中的残留气体。 电子束蒸发装置:电阻加热装置有来自坩埚,加热元件以及各种支撑部件可能的污染,其热功率及温度也有一定的限制,不适合高纯度或难熔物质的蒸发。电子束蒸发发可以克服。缺点:电子束的绝大部分能量被坩埚的水冷系统带走,其热效率较低。过高的加热功率也会对整个薄膜沉积系统形成较强的热辐射 等离子体:一种电离气体,是离子、电子和高能粒子的集合,整体显中性。它是一种由带电粒子组成的电离状态,亦称为物质的第四态。

材料与材料加工技术

材料加工技术讲义 徐刚,韩高荣编制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 二0一二年六月

绪论 材料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进步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先导。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把信息、能源和材料看作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新材料和新材料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与工业化水平。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光纤通信为代表的现代通信技术,以及及现代科技与技术于一体的载人航天技术等,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都以新材料和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为突破和前提。 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和材料的成分与结构,材料的性能是决定材料使用性能的三大基本要素,构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四面体的底面,这充分反映了材料制备及加工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发展既对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应用和产业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又可有效地改进和提高传统材料的使用性能,对传统材料产业的更新改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是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材料种类很多,按材料的键合特点和组成分类,大致分为四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按材料的用途分类,既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也可细分为建筑材料、信息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等。相应地,为了适应不同种类材料的键合特点,和使用特点及功能要求,材料制备和加工技术也多种多样。 本讲义是面向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而编写的“材料加工技术”。主要涉及金属材料加工和陶瓷粉体成型烧结先进制备技术,包括:金属材料快速凝固、定向凝固、半固态加工、连续铸轧、复合铸造技术,以及金属粉体、陶瓷粉体制备,和先进陶瓷成型、烧结等材料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注重材料制备及加工技术案例分析,从技术个案的起源、开发、改进和完善的整个过程,对材料加工技术特点及其原理进行系统介绍,重点突出新技术创新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利用新技术开发新材料的能力。

材料合成与制备

材料合成与制备 《材料合成与制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材料的合成与制备 所属专业:材料化学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分:2学分(36学时)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 课程简介: 材料的合成与制备课程是介绍现代材料制备技术的原理、方法与技能的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材料制备过程中涉及的材料显微组织演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掌握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基本途径、方法和技能;掌握目前几种常见新材料制备方法的发展、原理、及制备工艺;培养学生树立以获取特定材料组成与结构为目的材料科学研究核心思想,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为今后的材料科学相关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修相关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自编讲义 主要参考书: 1. 朱世富,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许春香,材料制备新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 李爱东,先进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科学出版社,2013 1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引言 1.1 材料科学的内涵 1.2 材料科学各组元的关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材料科学学科的产生、发展、内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四个基本组元: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材料的性质与性能、材料的使用效能;材料科学四组元的相互关系。 【掌握】:材料科学学科的内涵、材料科学学科的四组元、四组元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几个材料合成与制备导致不同组成与结构并最终决定性质与性能的科研实例。 【难点】:树立以获取特定材料组成与结构为核心的学科思想。第二章材料合成与制备主要途径概述 2.1 基于液相-固相转变的材料制备 2.3 基于固相-固相转变的材料制备 2.4 基于气相-固相转变的材料制备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2学时。

材料制备方法

高活性氧化镁的制备与应用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highly active magnesium oxide Zhao xian ta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bei,, Wuhan,,430081)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活性氧化镁的特性、制备方法、活性测定及活性影响因素,主要就制备方法进行探讨,了解熟悉高活性氧化镁的生产过程,思考寻求制备更好的高活性氧化镁。 关键词:高活性氧化镁制备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activity magnesium oxide, preparation methods, determination of activity and active factors affecting, which mainly discusses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in order to familiar with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highly active magnesium oxide and think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ighly active magnesium oxide. Keywords: high-activity magnesium oxide preparation method 引言 活性氧化镁的比外表积较大,是制备高功用精密无机材料、电子元件、油墨、有害气体吸附剂的重要质料。这种氧化镁因为其颗粒微细化,外表原子与体相原子数的份额较大而具有极高的化学活性和物理吸附才能。因为具有杰出的烧结功能,

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

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绪论 1. 空间分析概念 GIS空间分析是从一个或多个空间数据图层获取信息的过程。空间分析是集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模拟于一体的技术,通过地理计算和空间表达挖掘潜在空间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刘湘南等,2008)。 2. 空间分析与GIS的关系 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和灵魂。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是评价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指标之一。 3. 空间分析在GIS中的地位和作用 空间分析是GIS的核心;空间分析是 GIS的核心功能;空间分析的理论性和技术性 第二章GIS空间分析的基本理论 1. 空间分析有哪些理论? 空间关系理论;地理空间认知理论;地理空间推论理论;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分析理论 2. 简述空间关系的类型及各类型的特点? GIS空间关系主要分为顺序关系、度量关系和拓扑关系三大类型。 顺序关系描述目标在空间中的某种排序,主要是目标间的方向关系,如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 度量关系是用某种度量空间中的度量来描述的目标间的关系,主要是指目标间的距离关系。 拓扑空间关系是指拓扑变换下的拓扑不变量,如空间目标的相邻和连通关系,以及表示线段流向的关系。 3. 简述拓扑空间关系的特点? 拓扑空间关系是指拓扑变换下的拓扑不变量,如空间目标的相邻和连通关系,以及表示线段流向的关系。 拓扑变换: 拓扑所研究的是几何图形的一些性质,它们在图形被弯曲、拉大、缩小或任意的变形下保持 不变,只要在变形过程中不使原来不同的点重合为同一个点,又不产生新点。 拓扑变换的条件:在原来图形的点与变换了图形的点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且邻近的点还是邻近的点。 拓扑关系表达的代表性模型:4元组模型、9元组模型、基于 Voronoi图的V91模型、RCC 模型、空间代数模型 4. 简述方向空间关系的类型和特点? 方向关系是顺序关系中的最主要的关系。方向关系的描述方式包括定量描述和定性描述两种。一般方向关系的形式化描述:使用的是绝对方向关系参考。 九种方向关系:正东: restricted-east(pi,qi)三x(pi)>X(qi) Y(pi)=Y(qi) 5. 简述距离关系的类型和计算方法? 欧氏距离、切比雪夫距离、马氏距离、明氏距离P21 6. 简述空间关系描述模型的评价准则?一般从完备性、严密性、唯一性、通用性 1?空间关系表达是否是形式化的、无歧义的 2?表达的完备性 3?表达的可靠性 4?表达的唯一性

09192230材料现代制备技术

09192230材料现代制备技术 Modern Technology for Material Preparation 预修课程:物理化学 面向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 课程简介: 本课程讲述各种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原理、方法和技术。针对现代信息社会对材料发展的需求,着重介绍各种新型制备技术的基本概念、制备原理、特征,以及其在各类材料制备中的应用。涉及材料包括超微粒子等零维材料,纤维、纳米线棒等一维材料,薄膜和块体材料(晶态和非晶态材料)。 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材料制备技术是材料科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材料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新要求,进而推动了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本课程旨在介绍各种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使学生掌握各类新型材料的制备方法。 基本要求:通过《材料现代制备技术》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无机材料的制备原理,初步掌握零维、一维纳米材料,纤维,薄膜,以及三维材料的各种制备方法和技术。 二、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1. 绪论 材料现代制备方法特点1学时 溶胶凝胶技术3学时 等离子体技术2学时 激光技术概论2学时 2. 零维材料的制备 超微粒子的形成机理和制备4学时 3. 一维材料的制备 纳米棒、线、管的形成机理和制备方法2学时 纤维材料的制备2学时 4. 二维材料的制备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原理和应用4学时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原理和应用3学时 三束技术与薄膜制备2学时 液相法薄膜制备(浸渍提拉法成膜,旋转涂膜,LB膜,自组装膜)3学时 5. 三维材料的制备 非晶态材料的形成机理及制备方法2学时 晶体生长机理及制备2学时 推荐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材料现代制备技术》,自编讲义 参考书:郑昌琼,冉均国主编《新型无机材料》,科学出版社,2003 C.N.R. Rao, F.L. Deepak, Gautam Gundiah, A. Govindaraj,Inorganicnanowires,Progress in Solid State Chemistry 31 (2003)

新材料合成制备技术知识点

第一部分无机合成的基础知识 知识点:溶剂的作用与分类 例如:根据溶剂分子中所含的化学基团,溶剂可以分为水系溶剂和氨系溶剂根据溶剂亲质子性能的不同,可将溶剂分为碱性溶剂、酸性溶剂、两性溶剂和质子惰性溶剂。 例如:丙酮属于()溶剂:A 氨系溶剂 B 水系溶剂 C 酸性溶剂 D 无机溶剂 进行无机合成,选择溶剂应遵循的原则: (1)使反应物在溶剂中充分溶解,形成均相溶液。 (2)反应产物不能同溶剂作用 (3)使副反应最少 (4)溶剂与产物易于分离 (5)溶剂的纯度要高、粘度要小、挥发要低、易于回收、价廉、安全等 试剂的等级及危险品的管理方法 例如酒精属于() A 一级易燃液体试剂B二级易燃液体试剂C三级易燃液体试剂D四级易燃液体试剂 真空的基本概念和获得真空的方法

低温的获得及测量 高温的获得及测量 第二部分溶胶-凝胶合成 溶胶-凝胶法:用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作前驱体,在液相下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醇解、缩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满了

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凝胶。凝胶经过干燥、烧结固化制备出分子乃至纳米亚结构的材料。 金属醇盐是介于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之间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的一部分,可用通式M(OR)n来表示。M是价态为n的金属,R代表烷基。 *金属醇盐可看作是醇ROH中羟基的H被金属M置换而形成的一种诱导体 *金属氢氧化物M(OH)n中羟基的H被烷基R置换而成的一种诱导体。 *金属醇盐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能与众多试剂发生化学反应,尤其是含有羟基的试剂。 例如:关于溶胶-凝胶合成法中常用的金属醇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 ) A金属醇盐可看作是醇ROH中羟基的H被金属M置换而形成的一种诱导体 B金属醇盐可看作是金属氢氧化物M(OH)n中羟基的H被烷基R置换而成的一种诱导体。 C金属醇盐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能与众多试剂发生化学反应,尤其是含有羟基的试剂。 D 异丙醇铝不属于金属醇盐 溶胶-凝胶合成法的应用 溶胶一凝胶法作为低温或温和条件下合成无机化合物或无机材料的重要方法,在软化学合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制备玻璃、陶瓷、薄膜、纤维、复合材料等方面获得重要应用,更广泛用于制备纳米粒子。 溶胶与凝胶结构的主要区别: 溶胶(Sol)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分散的粒子是固体或者大分子,粒子自由运动,分散的粒子大小在1~1000nm之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凝胶(Gel)是具有固体特征的胶体体系,被分散的物质形成连续的网状骨架,骨架空隙中充有液体或气体,无流动性,有固定形状。 溶胶-凝胶合成法的特点: (1)能与许多无机试剂及有机试剂兼容,通过各种反应物溶液的混合,很容易获得需要的均相多组分体系。反应过程及凝胶的微观结构都较易控制,大大减少了副反应,从而提高了转化率,即提高了生产效率。 (2)对材料制备所需温度可大幅降低,形成的凝胶均匀、稳定、分散性好,从

材料制备与合成

《材料制备与合成[料]》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2034916 课程名称:材料制备与合成/Preparation and Synthesis of Materials 学分: 2.5 学时:40 (课内实验(践):0 上机:0 课外实践:0 )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建议修读学期:6 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系 课程负责人:方道来 先修课程:材料化学基础、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占80%)与平时考核成绩(占20%)相结合。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材料合成与制备》. 乔英杰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年. 主要参考书目:1. 《新型功能材料制备工艺》, 李垚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 2. 《新型功能复合材料制备新技术》.童忠良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 3.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 徐如人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4.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 曹茂盛主编.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 内容概述: 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最重要的专业选修课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溶胶-凝胶合成法、水热与溶剂热合成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定向凝固技术、低热固相合成法、热压烧结技术、自蔓延高温合成法和等离子体烧结技术等。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材料制备与合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熟悉材料制备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理解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材料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将来研发新材料以及材料制备新工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The course of preparation and synthesis of material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s for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arts: sol-gel method, hydrothermal/solvothermal reaction method, CVD method, 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technique, low-heating solid-state reaction method, hot-pressing sintering technique, self-propagating high-temperature synthesis, and SPS technique. Its purpose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preparation and synthesis of materials, and grasp the new techniques, new processes and new equipments, and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ynthesis, structure, properties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The course can lay a firm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aterials and new processes in the future for students.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材料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Fabricating Technologies of Materials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时数:48 学分数:3 执笔者:编写日期:2004年3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材料制备技术是高等工科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有关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现代材料常用的制备方法、技术、工艺及应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各类材料合成与制备原理、常用方法、加工工艺及特点; 2.初步掌握一些新材料的制备技术; 3.初步具有对一般材料进行选定合理的制备方法、成形工艺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单晶材料的制备(6学时) (1)固相-固相平衡的晶体生长的形变再结晶理论及应变退火和工艺设 备; (2)单组分液相-固相平衡的晶体生长的理论基础、制备工艺。 2.薄膜的制备(6学时) (1)物理气相沉积——真空蒸镀; (2)溅射成膜;化学气相沉积(CVD)。 3.非晶态材料的制备(6学时) (1)非晶态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 (2)非晶态材料的形成理论; (3)非晶态材料的制备原理与方法。 4.复合材料的制备(6学时)

(1)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和性能; (2)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 料的制备原理、方法、技术。 5.功能陶瓷的合成与制备(6学时) (1)功能陶瓷概论; (2)高温超导陶瓷、敏感陶瓷、压电陶瓷、半导体陶瓷、磁性陶瓷的制 备原理及方法。 6.结构陶瓷的制备(6学时) (1)结构陶瓷概论; (2)结构陶瓷的制备方法、技术、工艺; (3)高性能结构陶瓷的应用。 7.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6学时) (1)功能高分子材料概述; (2)医用生物材料——聚乳酸、磁性高分子微球、高分子—无机夹层化 合物、极化聚合物电光材料、高分子液晶的合成。 8.实验教学(6学时)实验教学内容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学概论》、《物理化学》、金工实习。 后修课程:《金属材料学》、《粉末冶金材料》、《功能材料》、 《现代材料分析方法》。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曹茂盛、徐群等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材料制备新技术》吴建生、张春柏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新材料合成与制备

新材料合成与制备

1 前沿 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被广泛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新型材料和科技领域之一。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英国化学家Thomas就使用“胶体”来描述悬浮液中直径为1nm-100nm的颗粒物。1992年,《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正式出版, 标志着纳米材料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纳米材料是指任意一维的尺度小于100nm的晶体、非晶体、准晶体以及界面层结构的材料。当粒子尺寸小至纳米级时,其本身将具有表面与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这些效应使得纳米材料具有很多奇特的性能。自1991年Iijima 首次制备了碳纳米管以来,一维纳米材料由于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纳米结构无机材料因具有特殊的电、光、机械和热性质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美国自1991 年开始把纳米技术列入“政府关键技术”, 我国的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种项目和研究机构都把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列为重点研究项目[1]。所以,纳米材料的制备在当前材料科学研究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新的材料制备工艺和过程的研究对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制备出清洁、成分可控、高密度( 不含微孔隙) 的粒度均匀的纳米材料是制备合成工艺研究的目标。因此,如何控制及减少纳米材料尤其是界面的化学成分及均匀性、以及如何控制晶粒尺寸分布是制备工艺研究的主要课题[2]。 2 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其特性[3] “纳米材料”的命名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它是指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1nm -100nm 或由它们作为基体单元构成的材料。 2.1 纳米材料的分类 纳米材料按维数可分为三类: (1)零维,如纳米尺度颗粒、原子团簇等;(2)一维,如纳米丝、纳米棒、纳米管等;(3)二维,如超薄膜、多层膜、超晶格等。按照形态一般分为四类:(1)纳米颗粒型材料;(2) 纳米固体材料;(3) 颗粒膜材料;(4) 纳米磁性液体材料。 2.2 纳米材料的特性 纳米材料具有普通材料所不具备的三大效应: (1)小尺寸效应,指当纳米粒子的尺寸与传统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体的相干波长等物理尺寸相当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2016完整版

绪论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第642 页)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案要点]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最新原理以及制备工艺的资料

原理以及制备工艺的 资料

1.2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结构及其发光原理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是将电能转化成光能的器件,属于电荷注入型发光器件。其基本结构如上文所述为夹心结构[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最简单的结构是一个发光层薄膜(EML)加在正负两个电极之间,正负电荷分别从两个电极注入到发光层中并进行复合发光。发光的过程大致可以总结为下面5个步骤: 1.载流子的注入; 2.载流子的传输; 3.激子的产生; 4.激子的迁移和衰减(辐射衰减); 5.激子的出射(光的耦合输出) 1.载流子的注入:在正向偏压的作用下,空穴从金属阳极费米能级(φa)注入到发光层的最高未占有轨道(HOMO),而电子从金属阴极费米能级(φc)注入到发光层的最低未占有轨道(LUMO)。形成PLED的正向和负向两种载流子。 载流子注入时,空穴要克服阳极与发光层HOMO之间的能量势垒,而电子要克服阴极与发光层LUMO能级之间的能量势垒,势垒越小,载流子越容易注入,因此金属电极的功函数要与发光层的HOMO和LUMO相匹配。当势垒高度小于0.3-0.4eV时可认为该接触为欧姆接触[i],此时可以认为载流子的注入是没有势垒的。电致发光器件要求两个电极至少一段是透明,光可以由此段出射。作为底端出射结构,氧化铟锡(ITO)由于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和优良的导电率以基脚高的功函数,通过溅射的方法,制备成ITO玻璃被广泛用作阳极。

而阴极则常用一些具有较高发射率的低功函数金属,例如钡,钙,镁,铯等[ii,iii,iv]。图1-1给出了典型器件结构的相应能级示意图。[v]但是一般的聚合物发光材料的HOMO和LUMO与阳极和阴极的能级匹配并不是最理想的状态,存在载流子的注入势垒,导致器件高的起亮电压,高的能耗和低的器件性能。 图1-1 器件的能级结构示意图[14] Fig.1-1 The sketch of PLED’s energy level[14] 载流子的注入有两种理论机制,分别是隧穿机制[vi,vii,viii ]和空间电荷限制效应机制[ix,x,xi]。一般情况下,当载流子的注入都不存在势垒时的载流子注入机制符合空间电荷限制效应理论。即此时的注入情况取决于发光层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低的载流迁移率会导致电荷在界面层的积累,阻止载流子的进一步注入[xii,xiii,xiv]。当界面的接触不是欧姆接触时,要将加在器件上的电场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载流子注入,载流子开始注入时的电压称为阈值电压,阈值电场的大小取决于注入的能量势垒的高低,此时的载流子注入机制符合隧道贯穿机制。但是,实际情况下这两种载流子注入情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2.载流子的传输:诸如的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在器件中向对面的电极迁移。

材料制备与技术答案

材料的制备与技术题库 1、为什么成型技术是复合材料研发的重要内容? 答:复合材料是由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或金属等几类不同材料通过复合工艺组合而成的新型材料,他既保留原组成材料的重要特色,又通过材料设计使各组分的性能互相补充并彼此关联,从而获得更优越的性能。但复合材料的最终性能与效益不仅取决于基体和增强材料,还取决于其加工工艺。 简述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的工艺概要以及工艺的优缺点。 答:工艺概要:1.增强体置于上下模之间;2.合模并将模具夹紧;3.压力注射树脂;4.固化后打开模具,取下产品。要求:树脂要充满模腔。注射压力0.4-0.5MPa。优点:增强体含量高 劳动强度低 成型周期较短 不需要制造预浸料 产品大型化 缺点:不易制作小产品 模具复杂且成本高 1、请描述含能材料的种类并给出各自代表性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答:根据化学结构可划分为: 1)含-NO2或-ONO2的化合物:例如C6H3(NO2)3,HNO3等 2)含-N=N-或-N=N=N-的叠氮化合物,如:Pb(N3)2,CH3N3.等 3)含-NX2(X指卤素),如: 4)含-C=N-结构的化合物,如Hg(ONC)2,HONC 5)含-OClO2和-OClO3的氯酸类,如:KClO3, KClO4, NH4ClO4 6)过氧化合物-O-O-, -O-O-O-,如H2O2 7)炔基化合物:

2、请给出含能分子carbonyl diazide分解为3N2和CO的示意图。 1、什么是二维晶体材料?以一个例子说明二维晶体材料与块体材料相比有什么特殊性质? 答:二维晶体材料是由几层单原子层堆叠而成的纳米厚度的平面晶体材料。 特殊性质:溶涨稳定且可逆。 2、如何获得二维晶体材料及其有什么用途? 答:干法: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溅射法,热分解化学气相沉积法,真空沉积法,准分子脉冲激光沉积法;湿法:溶胶-凝胶法,计量棒涂布法,凹版印刷法,逆转辊涂布法,浸渍法,旋涂法。 功能薄膜材料:防紫外薄膜,近红外屏蔽薄膜,热屏蔽薄膜,消反射薄膜,等离子电视消反射/红外屏蔽薄膜,抗污薄膜,防静电薄膜,抗菌薄膜,光催化,光电变色薄膜,绝缘薄膜, 1、请举例说明现有哪些方法可以合成有机/无机杂化聚合物材料? 答:1)溶胶-凝胶方法:包括两 个步骤:(1)烷氧基金属(或元 素)化合物[M(OR)2,M=Si、Ti、 Zr、A1、Mo、V、W、Ce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