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注重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学应注重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学应注重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学应注重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课程改革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鼓励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语文教师要继承和发扬我国语文教育重视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展开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担负起其传递中华文明薪火的重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教传统文化教育传统道德古贤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语文教育也应“本土化”。广大语文教师作为语文知识和德育教化的双重承担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做好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学要重视“诗教”

诗教是我国传统教育十分注重的一个方面,诗歌朗朗上口,易背诵,又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自然意趣,是正在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生最好的精神食粮。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我国的传统教育十分注重“诗教”,在儿童启蒙阶段,就要求朗读、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因为许多古诗词都有十分丰富的人生哲理。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完成课文中的知识传授外,还担负着德育教化的责任,所以应当注重古诗词的“诗教”。比如,让小学生读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等启蒙读物,中学生背诵古诗词、文言文等,平时鼓励学生参阅四书五经等经典文籍。一方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摘要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几个课程标准的对比,从理论上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重要性,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迭一作用的有效发挥,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入手。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提升语文素养,尤其是在校学生的语文核也素养,加强其文化底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大力发展教育,在语文教材中増加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尤为重要。教师在设计和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也应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积极运用丰富的文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帮助其自身文化修养和语文素养产生较大提升。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巧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类比归纳法等,笔者主要是从对几个课程标准的对比,查阅其他关于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国家文化方面的政策文件及课堂实录等中获得启示,并积极呼吁广大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加W渗透、熏陶和感染,以提升其语文素养,帮

助学生全面和谐的成长。 二、基于语文教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世世代代所继承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由中华文明演化及汇集而成,它反映了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质与风采,是我国民族历史上丰富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属性。语文学科是母语学科,其必备品格更多体现在一种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辩证地看待,我们昔先要抓住其精髓,明确哪些是需要保护、继承和发扬的,哪些是需要扬弃的,既不能是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盘否定,也不能倒行逆施,全盘肯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既弘扬文化传统之"形",又要塑造传统文化之"魂",要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明确哪些是需要保护、继承和发扬的,哪些是需要扬弃的。我们要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要把握清楚,重点在于文化传统的传承,而非仅仅对于传统文化现象毫无保留地保存,即便是对文化传统有辩证看待,既不能是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盘否定,也不能倒行逆施,全盘肯定,比如弟子规中宣扬的封建主义性质的忠孝观念应该扬弃。对于语文教育而言,就要将扬弃后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化,变成语文教材内容,贯穿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之中,变成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 传统文化不是固守不变的,它也必须持续地发展与丰富。中国传统文化需要

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及方法

传经典承文化润童心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 一个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职责本分,即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而文化童子功是各种基础的基础。经典所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眼前的成绩,更是一种远行的力量。多年来,我一直孜孜不倦地坚持做一件事,就是“传经典,承文化,润童心”,我认为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职责所在,也是身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的自觉的追求。 经典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经过漫长时光的淘沥流传至今,影响深远且常读常新。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也是可以连续、固定带班的班主任,这种优势让我能够分学段、持续不断地深入推进学生的经典诵读。在实践过程中,我将经典的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通过每周一节的专门的国学课来系统地讲解,同时也坚持通过晨诵、午读等零散的时间带领学生通观通览,了解大义并适当背诵。在内容上,低段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蒙学经典为主,在识文断字的同时让学生规范言行举止,浸润君子风范;中段以《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诗词格律为主,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声律美;高段则以《论语》《孟子》等四书经典为主,让学生体会经典中的辞气和意味,实现与圣贤心境和情操的契合。在进度上,基本保持了每半年一部经典的速度,这样小学六年下来,学生的积累不少于10部,可以让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童子功。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几年来,我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虽然有过困惑,有过踌躇,但仍然认真地坚持了下来,陆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参加海淀区举办的传统文化系统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在2016年11月海淀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计案例评选活动”中,提交的案例被评为“一等奖”;指导的《论语伴我去远行》学生情景剧在2017年曹灿杯颁奖典礼上展演,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提交的论文《趣味导向有机融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评为二等奖,并发表在《北京教育》上。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指导老师:(语文老师) 组长: 组员:高二17班全体学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王沫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关键词]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兴趣素养节日传承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中央教科所批准立项的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审时度势,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的重要,从远古到如今,从数学到语文,概莫能外。然而,高中学生学语文普遍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数理化有做不完的题,再有时间就是背英语,对语文没兴趣,没感觉。有相当多的同学不知道语文该学些什么,更不知道该怎样学,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读书作文是浪费时间,把语文课当成休息课,老师或滔滔不绝,或勉强支撑,学生则昏昏欲睡,去赴周公之约了。上海市曾对某区作了一次调查研究,测试学生在课上思想专注人数。数学是91%,语文是15.5%。这一组数字真得让语文老师惭愧、汗颜!究其原因,不是我们的学生错了,也不是我们的语文学科错了,而是我们老师错了!学生为什么对语文学科没有兴趣?语文书满天飞,何去何从?读了书不见进步,哪来兴趣?调查结果表明,有60%的学生认为?语文课上学不到东西?。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读书,教会学生读书,让学生学有所得,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价值,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失望,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浪费时间。那么,我们就投身题海,直奔高考好了。不可以!这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知识的海洋,文化的沙漠。学生忙着进行应试训练,老师忙着总结答题技巧,题海里沉沉浮浮,起起落落,大家都是在洗澡,没有人是在游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比如我们可以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像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者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或者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或者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

(完整版)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和借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求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特色。下面是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9-08-16T15:26:23.7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2期作者:韩淑娟 [导读] 传统文化在事实上对语文教育产生了影响,可前几年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在家长中却没有受到欢迎,反而备受冷落。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十一中学266114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 一、传统文化被语文教学冷落 传统文化在事实上对语文教育产生了影响,可前几年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在家长中却没有受到欢迎,反而备受冷落。首先:课程、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缺乏,语文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往往由社会和学校的主导文化来规定。不仅国家制定的语文课本、教材中鲜见大众文化的踪影,就是在一些由学校自主制定的活动课程、校本课程中,涉及到大众文化的内容也是相当有限的。其次:一些教师不认可传统文化。学校一直被认为是继承和传播正统文化或规范文化的“主阵地”,教师也是以正统文化或规范文化的代言人出现的,因此传统文化作为未进入课程、教材或与已有课程、教材中某些价值观念存在分歧和冲突的内容,自然受到一些学校、教师的冷落。另外:一些家长抵制传统文化。家长担心传统文化中有一些内容流于低俗,审美趣味不高,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因此传统文化被视为另类而备受冷落。 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碰撞 正是在人们的批判与怀疑中,大众文化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反映国家主导文化和正统精英文化意识的学校语文教育,当遭遇到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 传统文化时,二者自然相互碰撞。 语文教师们观点不一:从十几年前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在校园里受到尊崇和追捧,到前几年金庸的《天龙八部》入选语文教材,再到近年林长治的《Q版语文》出版并风行一时等等引起广泛争议的现象或事件,总是一次又一次拨动语文教育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经,然而面对传统文化,我们的语文教师们常常是深有感触却又反应不一。 青少年在五光十色的文化生活中,接受了许多新的观念和思想,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隐藏在师生间表面和谐下的文化冲突和观念碰撞却不时显现出来,对教学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卡通漫画代替了经典名著,电话、手机短信代替了写信,看电视、上网代替了读书,社会进入了所谓的“读图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学生的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阅读性质和阅读心理期待都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没有多少变化的语文课程、语文课本在学生眼中便少了生气和趣味。相比单调的语文课本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听流行歌曲、看体育比赛和网上冲浪会让学生们感到一种休闲、抒情甚至是放纵。在学生看来,语文课本里的内容要么是与他们相距年代久远的所谓“经典篇目”,要么是与他们生活毫不相干的所谓“重点篇目”,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我们天天和课本在一起,但我们的心离课本已越来越远了。 三、传统文化促语文教学改革深化 传统文化对语文教育的冲击所形成的种种尴尬,与当前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固守传统单一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面对所处复杂、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缺乏理性的思考与有效的应对办法有着直接联系。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正是在传统文化蓬勃兴起的背景下进行的,可以说当今的传统文化与学校语文课程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联系。因此,在语文课程中引进传统文化,对把语文课程改革全面引向深入有着积极和正面的意义。 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来源,合理引进传统文化。由于传统文化自身具有的商业性和娱乐性,人们一般是以娱乐、消遣的方式接受传统文化的,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所具有的教养、教化功能却往往被人们忽略,甚至由于传统文化中夹杂着一些不好的、消极的东西而被一些人一概斥为庸俗、颓废、堕落的文化。其实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的两面,我们不能因为传统文化中存在消极文化因素而“因噎废食”,把所有传统文化内容一概否定并全部排除在语文课程之外;我们应该看到,传统文化作为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不同的文化,对语文课程改革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比如:传统文化解构权威,使传统师生关系受到挑战,有利于形成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传统文化消解经典,使师生不盲目尊崇经典,不迎合传统标准而牵强虚伪解读;传统文化关注个体内心,促进学生自主、自我意识的形成,使语文教育更加关注学生,有利于人本意识的形成。而以上这些也正是目前语文教育所缺乏和需要的,所以,面对我国文化消费内容和结构的改变,语文课程必须正视现实,把丰富的传统文化同样纳入语文课程建设的视野,不仅只作为语文课程建设的文化背景,还应作为语文课程建设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来源。 四、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当中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日益强大,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语文源于生活,也应该用于生活,要促进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必然要求语文课程建设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传统文化借助现代媒体铺天盖地的信息传播围绕在学生周围,已经渗透进了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近年来,央视“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有效刺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学中,校园新起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高潮,新编教材中,加大了传统文化内容,二者已经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语文课程要发挥课程选择文化、提升文化、改造文化的功能与作用,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使丰富的传统文化不只成为语文教育、语文课程的文化背景,更成为语文教育、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碰撞、交织,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好的融合点,二者才能相容相长!

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摘要】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习大量精华古文,又学做人,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传统文化熏陶感染,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深度和精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细度和高度。【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人文素养 《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和“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布署,实现中华民族在本世纪的伟大复兴的目标相一致的。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通过新课改学习,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

如何把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如何把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语文教学中很好的资源,如果我们能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传播开来,对孩子们扩大知识面,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传统文化也是有利有弊,如何让学生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又同时能去除糟粕呢? 一、根据时代需要,确定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要知道传统文化有哪些作用:传统文化不仅能充实语文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还能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及实践性;在教学传统文化的同时,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顺势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有利于学生以较为全面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去感受社会,感受生活,并以健康的情感和多元的认知去审视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悠久文明,热爱语文学科。这样更能引导学生进一步自觉地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使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教师的语文教学互相促进,互为动力,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应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做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融合,要不然只能是昙花一现,在这一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与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相适应,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谐而全面的发展,引导学生带着诗意去审视周围的世界,使其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我和你”的平等关系,而

不是征服与占有的关系,从而陶冶学生爱护自然的真挚情感。 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再加大传统文化元素的力度 小学语文课程设置虽有不少传统文化元素,如:三字经、对联等,也编选了一些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因为这些传统文化的教育元素,大都散落于语文、品德、社会、音乐、美术等课程之中,很难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加之一些家长、学生对小学科的不重视,导致这些传统文化很难被学生所吸收,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只能处于支离破碎、一知半解的程面上,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大传统文化的元素。首先,教师要熟悉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弘扬传统文化.“先达已,后达人”。教师只有自己先做好,才能教学生,传统文化贵在身体力行,不只是知识理论的传授,正所谓言传身教。其次,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第三,结合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特点,利用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素材帮助学生成长,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课程为点,最终以点带面,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三、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著,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轮船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并不是所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都在适合在小学阶段读,所以,在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在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中凸显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绽放美丽。 关键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究其根源就是文化背景不同。可见,传统文化和一方水土一样是民族的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呢? 一、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就学科而言,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可以设置“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类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抑或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语文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进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 摘要:随着我国的发展,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关注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而且在许多小学就已经开始让学生学习一些古文,例如三字经等。对于这个现象,人们各持己见,颇有争议。让小学生学习古文到底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还是不尊重教育?是否应让这些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课堂成为了一个问题。本文就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应是怎样的关系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关系解读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代表,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但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持有正确的态度,辩证的对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语文教学是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以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在我看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过早的强制性的让学生们学习一些关于国学的东西却并不是真正有益的,反而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意义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α、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开创新知识的基础。有的人认为当今世界讲究创新,传统的东西已经过时,不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一种十分错误愚昧的想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的旗帜与核心,丢弃了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相当于丢掉了灵魂。但也并不是说只要是传统文化就一定要传承,对于不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摒弃,我们在继承的同时还要创新以给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去帮助它更好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象与分析 (一)掀起学习儒家思想的热潮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北京许多小学掀起了学习儒家思想的热潮,尤其是对于弟子规的学习,其他地方的小学也有效仿。针对这个学习热,各人有各自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它有利于落实学生的德育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有的人认为国学教育并不是复

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本课题是中央教科所“十一五”期间语文学科的重点科研课题,由中央教科所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合作,由中央教科所和《新读会》月刊具体实施。 一、选题:课题提出和背景: 1、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少年身上严重缺头。文化语境中浅文化、风俗文化、网络文化泛滥,青少年一代面临着传统文化的断裂。“民族精神”的缺位。 2、新课改的提出及实施之后,教育理念教学原则与方法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它们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西方的“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的教育思想”,本土的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严重缺位。要看到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东西在今天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与当今提倡的“人文性”以人为本的精神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而且,新课改要具体落实贯彻到位,必须要与本土的文化土壤相适应,因此,研究“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一课题的意义非同寻常。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的整体。 文化是通过象征传播的一种模式——是制约进一步行动的行动产物。 ——[英·克罗伯、克拉克洪]一般说来,文化是多年积淀的、隐性的影响人们认知、思维、行动的一种精神的或以物质形态呈现产物。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芜繁、精华与糟粕并有。自由选择,不做定位。各地课题研究均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 我校的总课题:“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与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 个人课题: 1、古诗文中人与自然之关系(林榕) 2、古典语言融入写作训练(洪玉惠) 3、客家文化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弘扬(廖灵琳) 4、古代传节日在语文教学中的重新感知(张茂香) 5、古典诗歌阅读与语感培养(温永华) 6、古诗词的审美与情感教育(张清辉) 7、古典诗词与语文素养(邱大林) 8、读三国品智慧(叶小英) 9、对联与语文教学(连翔) 主要观点: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需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致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温馨点击”,“活动广角”。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摘要: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而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这是育人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语文;融合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将语言文字、民族文学与传统文化三者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神文明之柱,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之东方的基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我们育人之师所肩负的重任。 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令人担忧的学生的文化现状 从自己授课与平时与学生的交谈了解中发现,现在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的学生甚至缺乏起码的常识。这种现象让我感到了深深的担忧: 现状一:许多学生天天嘴边哼唱流行歌曲,却对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句名篇知之甚少,晚自习的时候,同样也发现许多学生应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便开始翻看一些网络小说,漫画等等,却对中国古典名著近而远之。 现状二:现今学生许多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研究总结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研究总结 这学期,我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已显蔚然成风之势。通过一学期的活动,我深深地感到课题组为我们学校每一位老师搭建了宽阔的学习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我们的专业成长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首先,课题组尽可能地安排教师外出听课。使教师见识了仰慕已久的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语文主题教学;感受到了薛法根老师朴实、扎实的教学风格……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入了课题组,也促进我校教师较积极地去学习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知识。这学期,我校教师除了阅读自订杂志《小学语文教师》之外,还阅读了由课题组成员提供的几十篇文章。由此,教师们知道了没有深入的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的生成;知道了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知道了我们的课堂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应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我校的教育教学观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课堂 教学实践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减少了,与新课改之间的距离也正在慢慢地缩短。 另外,我们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按照期初的计划精心上好研讨课,课后又认认真真地开展评课活动。所有的这些听课、评课活动都使我受益匪浅。 再者,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只能要求更好,却永远都不可能达到最好。因此,除了学习理论材料之外,课题组还要求我们每一个月至少写

两篇教学反思,来促使我们理性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们的专业快速地成长起来。在这学期,我共完成了《感悟窦桂梅》《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等八篇教学随笔与反思。 今后,我校将一如既往地抱着诚恳的态度,向书本、向名师、向同事学习,并努力地用所学的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力求在课堂上少一份遗憾。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公共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加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增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和综合实践活课、外语课。加强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加强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按规定开设艺术课程(书法、绘画)。 4、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和借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求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特色。下面是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巨变之中,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次碰撞和交融,赫赫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同时,也形成了其他民族不可望其项背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长期以来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在全球的历史舞台上独领风骚一千多年,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豪的辉煌往事。然而近代以来,而对强大的西方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接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几番较量下来,传统的农耗文明很快被先进的工业文明击败。于是先后有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陈独秀等先辈们将西方文明的火种引入中国,给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新的血液。 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来了,许多人走入另一个极端,天真地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失去了生存空间,一切都是西方的好。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幼稚的妄论一流传就是上百年,直至今天仍有其生长的土壤。赞成的直接恶果就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没有被继承下来,许多优良的民族传统被无知地摒弃了。在今天的校园里,由于优良传统的丢失,给教学工作带来许多不便。作为一名教师,我对此深有感触。比如,孝敬父母、尊重老师、珍惜友情、礼让谦和等一系列古代被认为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在他们身上荡然无存。当然,这些问题不仅表现在学生身上,相当一部分成人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我常常想,问题要是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我们恐怕再也无脸提及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五千年文明了。 众所周知,大树参天,根不能不扎深,传统文化就是民族土壤深层的精华,民族之树要常青,只有将其根须扎到传统文化的深处。而要办好这件大事,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根据我多年教学带班的经验,觉得语文课堂是传授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平台。语文教学中多穿插一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仅能让学生深入地学好课堂知识,而且对学生以后的性格形成、人格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和核心,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用其饱含深情的诗作《离骚》和其气壮山河的一死诠释了这种精神。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真情地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是这种精神的一种注释,在语文教学中,类似这样作品和作家我们会常常见到,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课程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进行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中涉及价值观的内容特别多。孟子曾以“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激励同时代人,也在要求他自己。范仲淹一心为民,虽遭贬迁,但仍胸怀天下,不计个个得失,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人物和作品在语文课本中并不鲜见,遇到这样的机会,老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胸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培养他们形成宠辱不惊、永往直前的人格品质。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研究并厘清传统文化的有关问题,对于当下的语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物质体现总体体系。从这可以看出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我们这里要讨论的,主要是指精神文明并侧重于意识形态的文化。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触摸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于是在许多著作中、文章中、报告中乃至政策性的文件中,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字样。惹人麻烦的是,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特别是当那些著作等等向读者提出任务,要大家来批判、继承、发扬或弘扬传统的时候,更令人有无所适从、无可施技之感。因为,至少从字面上看来,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如果进而追究内容,则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媲美。而我的理解,传统文化是着眼于形的角度来说的,它是具体可感的、可以操作的,如我们中国人特有的用语、礼节、

行为习惯等等,它是外显的;而文化传统则是从质的角度来说的,它是抽象的、起支配作用的,如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等,它是幕后的。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李政道曾经说过:“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不会发展的,但是,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文化也是没有前途的。”美国的英格尔斯也曾说:“从历史发展看,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与延伸。”可见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比较薄弱。这一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显得愈益严重。这种状况,将使我们年轻一代缺乏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不利于全体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根据调查,大部分中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