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思考

摘要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我国入世后金融服务市场开放步伐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分业经营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现阶段,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模式,是与现阶段我国经济金融环境和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培育了我国的金融职能,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和金融风险的防范。但我们在肯定分业经营的同时,也应看到它日趋暴露的不足之处。顺应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要求,混业经营模式是我国金融业的必然选择。而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之所以选择分业经营模式,最关键的因素是金融风险的控制。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尽快实现从分业向混业经营的过渡,必须以金融风险能得以有效控制为前提条件。在现阶段我前国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监管机构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混业经营是值得探讨的。本文首先阐述西方金融体制“混业—分业—混业”的变迁及动因,分析这一发展过程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选择的启示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接着分析现阶段我国选择分业经营模式原因——是由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和金融环境及基本国情决定的,阐明了分业经营模式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最后指出混业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并且探讨我国实现从分业到混业过渡的对策,即遵循“渐进过渡”的原则,逐步推进并最终实现混业经营:维持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总体格局,在现有法律框架和政策下开展金融机构合作,进行金融创新;选择试点行,逐步向全能银行推进;同时,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和金融监管创新,缩短混业进程。关键词:金融模式分业混业金融监管监管创新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可分为两种,即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这两种经营模式各有利弊:分业经营模式,以英、美、日等国为代表,综合分析英、美、日等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和地区,发现其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积极作用:能有效地降低整个金融系统运行的风险,它通过限制商业银行经营证券业务,划清证券业与银行业的资金来源,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风险和投资风险,从而使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得到控制;能够集中力量,进行专业化服务;分业经营可使监管部门实行分业管理,促进金融监管的专业化分工,明确监管职责,提高监管效能。混业经营模式以德国为代表,混业经营模式本身具有分业经营模式所缺乏的某些优势。第一, 混业经营模式增强了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变化的适应性。一方面,从市场营销优势看,它可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从而迅速满足客户需求,使客户享受到整体服务和综合定价的优惠,同时可根据不同客户的要求“量体裁衣”地满足其定制的金融产品,有利于与客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从市场收益优势看,混业经营能使商业银行根据不同金融业务的市场增长潜力和赢利水平,集中向优势业务倾斜,提高收入来源,保证整体赢利能力。第二,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广,因此有利于实现其规模经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第三,降低银行风险。混业经营的银行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客户的财务、经营状况,从而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能提高贷款和投资的质量,减少经营管理的难度和资金营运的风险。同时,通过资产和负债在各个业务领域中的灵活调度,长、短、固、流等多种匹配、组合,实质性地降低银行风险,促进稳健经营①。一、国际金融体制的变迁及动因分析(一)国际金融体制变迁综观西方各国,其银行业经营模式经历了以下 3 个阶段: 20 世纪初的混业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伴随着经济和证券市场的繁荣与膨胀,商业银行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大量参与证券投资业务,甚至参与证券投机。高额利润的驱动使商业银行与投

资银行业务毫无约束地相互渗透,形成了金融业务的万能机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处于交叉和融合阶段。经济大危机后的分业阶段。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给整个西方世界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在这一灾难中,银行首当其冲,无数银行关闭,证券市场极度萎靡。沉痛的代价迫使人们去寻求危

2

机产生的原因,美国政府认识到银行信用的盲目扩张和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地卷入风险很大的股票市场,是整个经济崩溃的罪魁祸首。为了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控制,美国于 1933 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该法第一次明确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银行只能在经营证券或者受理存贷款业务中两者择其一,也标志着美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的开始。随后,日本、英国等相继采纳了这一模式,与德国、荷兰、瑞士等欧洲国家的混业经营模式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形成了二战后银行业分业经营的格局。现代混业阶段。世纪 6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及由此产生的金融服务需求的变化,造 20 成银行业日趋严峻的竞争局面。70、80 年代,伴随着新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浪潮的涌起,混业经营模式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显示出了强劲的活力,各国银行业逐渐形成混业经营的趋势。1 999 年 11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消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跨界经营的限制。与此同时,英、法、日等国也允许投资银行从事一些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银行业又进入混业经营时代。近些年来,一些国家推出“一步银行”构想,即银行尽可能向客户提供所需的全部服务,形成了一股世界范围内的“全能化”潮流②。 (二)金融体制变迁的动因分析美国是实行分业经营模式最典型的国家,但美国从70年代末期逐渐放宽了对银行的业务限制。1977年,美国放宽了对《证券法》的解释,商业银行和银行控股公司开始从事证券经纪经业务;1980年,美联储批准J.P摩根公司重返证券业,接着,另外一些重量级的商业银行纷纷设立了各自的证券机构。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业现代化法案》,废除了已实施66年之久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正式宣告了金融业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1986年,英国宣布银行业可以直接进入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从而打开了银行业与证券业融合发展的道路。此外,1990年以来,韩国、法国、加拿大等国也逐步迈入银行业与证券业交叉运行的潮流。对美、英等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变迁,不能局限地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模式的变化,它实际上是金融业内在要求与外在压力的联动所导致的③。 1. 资金具有不断扩展获得利润的内在要求。无论银行、证券还是保险业,都需要通过资金不断地循环流动,获得利润,寻求增值。通过混业经营,可实现资金在各个业务领域中的优化配置,在一个更高的规模和利润水平下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另一方面,从资金运作效率看,分业经营使资金运动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不利于资金灵活调动,其潜在的系统风险有可能比混业经营更大。 2.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客户要求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的产品与服务,金融业竞争加剧,形成了对金融机构的外在压力。谁能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满足客户对多元化产品和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就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而金融创新需要改变传统金融产品的结构,通过不同业务之间的重新组合设计,创新出新的金融产品,从而冲破了金融市场的分割状态,使传统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不同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可替代性不断增大。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相应的金融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这种通过不同业务之间不断融合的金融创新的路径,必然促进金融业产生混业经营的要求。 3. 对混业经营导致金融风险的重新认识,奠定了各国商业银行走

向混业经营政策的基础。分业经营可以使银行避开风险但影响金融体系的整体效率,混业经营有利于金融体系的整体效率但使银行面临的风险太大,多数人持这种观点,然而,理论与实证研究已经使这种观点得以修正:任何资产的经营均存在风险,关键在于如何控制风险。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银行经营风险的高低,已经不再主要取决于经营项目的内容,而在于金融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技术的运用。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混业经营可以实现高效率低风险,这一认识的形成,为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开辟了现实的道路④。从总体发展趋势上看,混业经营模式在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中通过竞争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

3

效益,促进了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适存力和创新力。在一系列金融创新的推动下,全球资金的流动 ,从银行信贷为主转向了以可在公开市场上交易的债务工具为主,银行本身的收入结构也由信贷业务转向了证券业务。由此,融资证券化的趋势大大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繁荣。生产、贸易与投资的国际化,使得金融服务业必须紧随其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商业银行不间断地创新和打破金融管制,发达的科技则为此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各国政府一方面为了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了提高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只得放松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最终使得全球金融业不断融入一体中。混业经营成为国际金融业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现状——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九十年代以前,中国金融业曾实行过混业经营制度,当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开办了证券、信托、租赁、房地产等业务,实质上进入了混业经营时代,但是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缺乏应有的自律和风险约束机制、中央银行监管能力不足等原因,混业经营加大了风险的生成和积聚,催化了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生成。1993 年,国务院为加强金融治理整顿,通过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分业经营的措施,1995 年 3 月的《商业银行法》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制度⑤。我国商业银行选择分业经营体制是我国当前的国情所决定的。美、日等国商业银行从混业走向分业,再从分业走向混业的经验表明:对金融经营模式的选择,必须立足于当前的现状,不能脱离国情和实情⑥。在分业和混业的最终制度选择中,风险与效率的权衡是关键,而风险与效率的权衡又取决于一个国家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金融业在这个阶段中所起的作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目前面临着“发展”与“转型”两大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至关重要,必须遵守“安全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我国目前推行的分业经营格局是经过全面权衡和思考后做出的选择,虽然在实践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和不足,但是总体上利大于弊。 1. 现阶段我国选择分业经营模式的积极作用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实行分业经营是与我国现阶段国情密切相关的,总体来说,有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风险的防范。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还有很,这一认识的形成,为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开辟了现实的道路④。从总体发展趋势上看,混业经营模式在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中通过竞争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

3

效益,促进了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适存力和创新力。在一系列金融创新的推动下,全球资金的流动 ,从银行信贷为主转向了以可在公开市场上交易的债务工具为主,银行本身的收入结构也由信贷业务转向了证券业务。由此,融资证券化的趋势大大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繁荣。生产、贸易与投资的国际化,使得金融服务

业必须紧随其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商业银行不间断地创新和打破金融管制,发达的科技则为此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各国政府一方面为了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了提高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只得放松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最终使得全球金融业不断融入一体中。混业经营成为国际金融业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现状——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九十年代以前,中国金融业曾实行过混业经营制度,当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开办了证券、信托、租赁、房地产等业务,实质上进入了混业经营时代,但是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缺乏应有的自律和风险约束机制、中央银行监管能力不足等原因,混业经营加大了风险的生成和积聚,催化了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生成。1993 年,国务院为加强金融治理整顿,通过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分业经营的措施,1995 年 3 月的《商业银行法》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制度⑤。我国商业银行选择分业经营体制是我国当前的国情所决定的。美、日等国商业银行从混业走向分业,再从分业走向混业的经验表明:对金融经营模式的选择,必须立足于当前的现状,不能脱离国情和实情⑥。在分业和混业的最终制度选择中,风险与效率的权衡是关键,而风险与效率的权衡又取决于一个国家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金融业在这个阶段中所起的作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目前面临着“发展”与“转型”两大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至关重要,必须遵守“安全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我国目前推行的分业经营格局是经过全面权衡和思考后做出的选择,虽然在实践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和不足,但是总体上利大于弊。 1. 现阶段我国选择分业经营模式的积极作用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实行分业经营是与我国现阶段国情密切相关的,总体来说,有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风险的防范。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还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尚未达到萎缩和危机的境地。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对资金需求量很大,加上中国金融业不很发达,国内金融市场尚未对外大规模开放,金融业竞争很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尚有很大的发展余地,没有必要一定要介入证券业和保险业。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传统业务的不断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2)资本市场不规范,市场投机盛行,为防范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和确保证券市场平稳发展,商业银行不宜于大规模介入证券业,在一段时期内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是必要的。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时日不常,市场很不规范,投机炒作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允许商业银行介入证券业,势必会导致银行资金大量进入证券市场,对于既不规范同时市场容量又比较小的证券市场来说,势必导致股价的振荡,加剧市场投机气氛,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银行资金面对一个投机性很强的证券市场,必然会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在现阶段中国证券市场不很完善的情况下,实行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是必要的,它有利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防范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风险。 (3)中国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中国的商业银行业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便于在各自领域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金融监管。为了有效地加强监管,对于不同的领域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主要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管。这种监管模式适应于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模式,它便于监管部门集中精力对金融业的某一领域进行监管,提高监管水平,也省却了很多不同领域相互交错所带来的麻烦。这种模式在银行、证券、

保险业都不甚规范、监管部门

4

监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于确保金融稳定应该说具有积极的作用。 2.现阶段我国选择分业经营模式的不足之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在现阶段对中国的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是必要的,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模式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 (1)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隔离截断了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的资金往来,造成资金供需矛盾,严重束缚我国银行业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当今世界金融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割裂资本与货币两个市场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发展都不利。 (2)分业经营使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从商业银行来看,由于只能主要对国有企业从事大量的基本的存贷业务,再加上目前国有企业普遍效益不高,致使商业银行或是放款使不良资产比重上升,或是为了安全起见少发放贷款,致使存差过大、资金浪费、业务收入无法抵补业务支出, 出现大面积亏损。而金融品种的日益增多又使竞争加剧,存贷业务量不断下降,市场份额日趋减少。因此,传统存贷业务已经不能满足银行发展的需要,若不及时开拓新的业务领域,银行经营将会愈加困难⑦。 (3)分业经营不适合入世后银行业的发展。入世后,大批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将进入我国,我国银行面临西方银行混业经营的严峻挑战。分业经营限制了我国银行的经营范围, 制约了银行业的发展壮大,影响和削弱本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4)分业监管的监管效果值得探讨。与分业经营模式相关联的是实行分业管理,即金融业各个领域单独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在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分业管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资金客观上是在金融业各个领域中流动的。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增长,资金流动的数额日益膨胀,流动的频率日益加快,这种分业监管模式的弊病也会显露出来,它可能导致某个领域的监管和其他领域脱节,影响整个金融业的监管成效。 (二)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混业经营是必然选择全能化已成为世界商业银行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只应是一种过渡性的安排。国际金融领域的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日益加剧,改变了金融业的市场环境,促使金融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金融业分工和金融业界限日益模糊,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越来越普遍, 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也预示着今后我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的走向。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只应该是一种过渡安排,而不是长久之计。否则,将不利于银行适应我国工商企业对银行短、中、长期融资依赖性较强的特点,满足企业全方位的需要;不利于银行灵活有效地进行资产组合与风险分散,从而不利于银行本身的稳定性;不利于银行进入国际市场和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银企集团。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综合经营业务将渗入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为避免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造成竞争力不足,分业经营最终将被混业经营所替代。理论的呼唤和现实的推动将迫使我国商业银行采用混业经营模式: 1.实行混业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金融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的格局下,分业经营将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仅局限于传统业务领域,不仅抑制银行功能的发挥,而且难以实现资产结构的优化。众所周知,我国银行的信贷资产占资产结构的绝大部分, 而信贷资产的质量却着实不容乐观,国有企业改革的艰难使信贷业务处于停滞乃至萎缩的境地。如贷款授权制度及贷款终身责任制的推行,从表面上看减少了信贷风险,而实际上却使信贷员与基层行为了逃避责任而不贷款或少贷款,新增贷款额不断下降,存贷利

差越来越少,个别行甚至出现亏损。我国仍未走出银行业“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怪圈,严重违背了“三性”经营原则,造成信贷风险的加剧。因此,只有实行混业经营,加快向证券、保险等业务的渗透,才能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分散风险。

2.实行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进一步服务于产业资本的需要。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型企

5

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往往要求银行提供信贷、证券、保险等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适应企业兼并与资产重组的要求。进入 90 年代以来,一向坚持分业经营的美国、日本也纷纷解除禁令,鼓励其大中型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发展,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⑧。 3.实行混业经营是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加入WTO后,混业经营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将全面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客户服务,同我国职能性银行相比,它们具有更多的服务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加快经营模式的转变。三、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对策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将越来越不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带来金融全球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全球化的具体运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提供了可能。金融品种多样化将导致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逐步萎缩和经营风险不断加大。面对国外大财团的竞争压力,为了与国际业务接轨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混业经营模式将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世界趋势和当前现实并不意味着我国银行业能够立即、全面地混业经营。现在的关键是, 由于我国金融业的微观基础和监管能力不足,尤其是金融法制不完备和金融业务经营者的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混业经营可能导致某些不正常的经营行为,破坏金融业的稳健运行,产生新的金融风险。因此,我们要吸取金融体系开放过程中的许多经验教训,按照一定的步骤和程序推进改革,在非常谨慎的前提下有计划地推进混业经营,按照“渐进过渡”的原则,逐步进行过渡,待时机成熟,最终全面实现混业经营。(一)维持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总体格局,在现有法律框架和政策下开展金融机构的合作,进行金融创新从国外经验看,从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向金融混业经营转变的过程很少搞“一刀切”,如美国在相当长时期是通过在分业经营格局下搞“个案处理”和“特批处理”方式来推进金融混业经营试点的,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长时间处于混业经营状态,这样,尽管1993年底以来推行金融分业经营,但决策层还是为金融机构新业务留有一定的空间⑨。首先,我国现有政策和法律允许中资境外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即中资金融机构在境外的分支机构可以按照当地法律,开展多元化的金融业务。此外对银行与境外投资银行组建的合资公司在政策上也有灵活性,如在1995年中国建设银行就与摩根斯坦利组建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该公司成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在近几年获得承销资格后,曾成功组织了宝钢和中国石化等超级大盘股的发行,显示出世界一流水平券商的能力。由于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由中国建设银行与外资组建,实质上也是成功的混业经营典范。其次,目前对金融机构之间交叉持股和以子公司形式进行金融业务适度交叉经营,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禁止性条款。对银行、保险机构和信托机构脱钩,银行和证券机构脱钩等做法都是以部门章程或内部政策等形式进行,可以进行灵活性处理。事实上从股权关系上看,许多脱钩的附属机构实质上还是原母公司(行)的子公司,这说明在实际操作中,我国对金融分业经营一直采取灵活和务实的处理态度。第三,现有的商业银行法和保险法、证券法等对银行、保险、证券的资金运用尽

管作了限制性规定,但还是授权国务院有关监管部门一定灵活处理的权利。1999年以来,保监会对保险资金进入股市就开了政策的口子;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为券商融资和股票抵押融资等问题也出台了支持性政策。这些力度很大的改革措施都是在现行法律框架和金融分业管制总格局下进行的。通过以上分析,说明维持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总体格局,在现行法律框架和政策下开展金融机构的合作,以及金融产品的创新,还有比较大的空间。(二)选择试点行,逐步向全能银行推进

6

我们可以先选择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试点,待1—2年后有了经验再在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试行。现在,我国在严格金融分业经营的同时,又允许光大、中信两大商业银行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这无疑是把它们作为混业经营的试验田。它们采用的是类似美国“花旗”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所谓金融控股公司,实质是拥有若干家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独立的金融子公司控制权的金融集团,其优势是:控股公司能运用组合理论、协同理论和能力理论对公司进行战略协调和管理,子公司作为经营实体独立从事经营活动⑩。这样金融控股集团既能在整体上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又能够适应分业管理的要求,具有其独特的生命力。中兴、光大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雏形预示着中国金融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重新整合期,将加快中国金融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也将催生出一大批新的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将成为中国实现从混业到分业的过渡。 (三)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和金融监管创新,缩短混业进程随着金融的自由化、一体化和网络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和对混业经营的不断尝试,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我国的金融监管也必须在监管的模式、内容、方法上进行全面的创新,才能满足新形势下整个金融市场的要求。 1. 监管模式创新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与分业经营相对应的分业监管模式,即由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三家监管机构分别对银行、证券、保险业进行监管。然而,随着国内的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的业务合作日趋加强,三者之间已初步形成了业务渗透,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利用现有市场资源,共同发展的混业经营的新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分业监管的模式越来越显现出与金融自由化、一体化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1)按机构监管存在着双重监管与监管真空同时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对同一金融机构或业务,多个监管机构同时进行干预和管理;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监管机构的职能却未落到实处,出现了监管断档或三不管的监管真空。(2)在分业监管模式下,对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经营的严格限制,使其只能在各自狭小的领域内开展业务,融资和投资渠道少,业务品种单一化,一些具有转移风险及展期保值功能的金融创新产品无法在市场上立足,制约了金融企业的业务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抑制了金融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国际竞争力提高。(3)监管网络化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三大监管机构之间信息未能实现充分共享,监管的准确性,有效性难以保障。金融业混业经营的一体化趋势及对混业经营的不断尝试,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监管模式——混业金融监管模式。即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金融监管也要由多个监管机构合并组成一个统一、综合的监管机构进行监管,并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满足混业经营的要求。然而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成熟,金融机构的内部约束机制很薄弱,还不具备实行的条件,因此,分业监管仍是保证我国金融业发展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在分业经营和监管的前提下,三大监管机构应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合作,建立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

期地就监管中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商,交流监管信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联合建立金融监管方面的公告制度,通报制度,督办制度,质询制度,金融机构整体测评制度;要尽快建立起三者之间有效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多渠道获取对监管有用的信息,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 2. 监管内容的创新金融监管的内容应该涵盖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部业务活动。但是我国目前金融监管的内容主要是机构的审批和经营的合规性,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不是特别重视,而对于市场退出的监管几乎还属于空白。我国金融监管的基本目标是保护委托人(即存款人,投保人,债权人,股东)的利益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如果监管机构无法对金融风险的产生进行防范、化解和控制,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那么监管也就毫无意义可言。另外,对于金融体系来说,一个强有力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应与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机制同

7

样重要。而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是撤消关闭这一行政方式,尚未建立合理的市场配套机制,相关的金融法规中对这部分的规定比较粗,很多地方尚无明确的规定。如法律中没有接管和终止的定义,缺乏接管和终止的程序和操作性内容,对接管后的业务界定问题,与法院司法权的冲突配合问题,与股东、债权人的关系问题等,市场退出法律存在严重缺位。所以,当前金融监管的内容应该是:(1)由原来的合规性监管为主过渡到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在合规性监管方面,我们应加大非现场稽核的力度,以获得更好的监管效果。在风险性监管方面,我们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①风险预防管理。如考核资本充足性,资产流动性,资产质量,风险准备金政策,内部控制等。②风险转移管理。应当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保险的条件、程序、办法制定规章,对保费费率,受保的本币、外币的最高限额给出量化指标。③风险吸收管理。指监管当局的最后援助贷款和抢救行动。当一个金融机构出现清偿力危机时,监管机构应考虑选择适当的方式,承担救助行为,以维护金融业的平稳运行。(2)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方面,构筑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这包括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判断,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损失控制,有问题金融机构的重组、合并、破产、收购以及成立专门的处理破产和清偿的机构等,以此来控制、化解金融风险源,使整个金融系统处于安全状态。 3. 监管方法的创新随着 IT 业和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金融业务开始在我国发展起来。网上银行,网上证券交易,网上保险业务等新兴金融业务由于其拥有传统业务所无法比拟的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而日益显现出其蓬勃蔓延之势。金融的网络化使金融监管面临账务收支的无纸化,处理过程的抽象化,机构网点的虚拟化,业务内容的大幅增加等新情况、新问题,从而使现有的监管方法在效率、质量等方面大打折扣,监管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权威性也受到严峻的考验。因此,在网络经济中,传统的监管方法必须创新。 (1)要结合网络金融业务的特点,完善现行金融监管方法。金融监管当局不仅需要参照传统的监管标准,进行一般的风险监管,而且还要根据网络金融业务的特殊性进行技术性安全与管理安全的监管。如保证交易双方的身份、交易资料和过程的安全性,维护提供支付系统服务的网络主机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安全等。应着手建立一个保护网络安全、转移网络风险的风险预警机制,防网络化中的风险于未然。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应承担起网络安全认证中心的建设、运作和管理工作,并加快建立统一标准的支付网站,避免重复投资造成浪费。 (2)完善现行法律,补充适用于网络金融业务的相关法规、条例。金融

监管当局应研究、制定并颁布条例监督支付系统和网上金融机构,规范其行为;调整网上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范围和经营关系,实施适应金融网络化发展的监管法规、政策;同时,还应与各国监管机构进行协调、合作,避免产生监管权利的纠纷。 (3)培养高素质的监管人才,提高监管水平。新时代的监管人员应该是具备法律、经济、金融、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拥有一支高素质、高科技水平的监管队伍对适应金融网络化是完全必要的。注①李艳

释: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的思考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探讨银行与经济 2002.3 保山师专学报 2002.4

②何孝贵③华良④朱玉林⑤佘秀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1.5 经济师 2002.3

加入 WTO 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及相应对策论全球化浪潮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入世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初探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2.6

8

⑥朱玉林⑦何孝贵⑧何孝贵⑨华良⑩金波

论全球化浪潮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探讨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探讨

经济师 2002.3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1.5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1.5 保山师专学报2002.4

加入 WTO 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及相应对策

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变的启示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6

参考资料朱玉林刘芳吴晓求何孝贵王张陈金报杰尧虹波论全球化浪潮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我国金融业发展趋势分析银证合作:中国金融大趋势金融参考 2002.8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社科纵横 2002.6 杭州师范学院学 2002.1 2001.5 2003.10 2002.12 经济师 2002.3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探讨金融业混业之路探索银行与经济

试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当前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思考

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变的启示新经济形态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论中国金融模式下的混业与分业上海金融 2003.8

2002.6 成人高教学刊商业研究 2003.4 2002.5

葛宏波朱毅峰王静

Charles Goodhart , Pillipp Hartmann , etc . “Financial Regulation : Why , How , and Where now ? ”刘怡敏吴风云 Banking of England , 1998 重庆商学院学报金融研究 2002.3 2002.9 加入 WTO 与金融监管创新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初探

David Llewllyn , “How Countiries Supervise their Banks , Insures and Securities Markets” , Central Banking Publication , 1997 李健试论加入 WTO 后我国金融监管的创新问题投资银行业务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7 2000.1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1 WTO 挑战中国金融金融监管论新金融2002.4 韩复龄叶永刚周英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10

汉斯·乌里希·德瑞克

全能银行:未来的银行类型中国金融出版社9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建议 叶松盛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如何创新盈利模式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盈利模式单一、业务品种较少、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因素主要有利率市场化、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金融托媒现象加剧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盈利模式利率市场化金融托媒中间业务 2011 年,我国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0412亿元,比2010年增加2775亿元,同比增长36.3%。在实现利润高速增长的同时,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盈利模式构建问题,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以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财务收支结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两种模式,前者是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基础,而后者则与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混业经营模式的发展相关。目前我国还处在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阶段,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传统业务占主导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现状体现为两个主体:一是收入总额中以利差收入为主体;二是利差收入中批发业务占主体。这是由于各家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渠道极为有限,主要通过发放贷款、上存存款金融机构往来等渠道来运用资金,由此决定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单一。根据实际情况,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在50%左右,与之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较小,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法大全

常考知识点: 商业银行的概念 1 狭义-短期信贷银行 2 广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和经营其他货币信用业务和金融服务的公司企业。 3商业银行分类(性质与商业银行名称无关) 储蓄银行、投资银行、清算银行、外贸、住房开发银行; ?商业银行的性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商业银行的功能 ?一.商业银行的设立(市场准入监管理由:金融货币信用企业专营、主权原则、有序竞 争) 法定条件:最低资本、合法章程、高管、设施、规章制度; 法定程序-股东会决议、两次银监会行政许可、工商设立登记核准注册、公告营业; ?二.商业银行的变更(包括业务经营范围,收购、兼并、股权投资,许可监管理由: 保护存款人权益、谨慎原则、关联关系避免、反垄断、有序竞争) ?三.商业银行的终止(市场退出许可监管理由:保护存款人、债权人利益、维护金融 体系稳定 营业和法人终止:自然到期终止、自行解散、行政许可破产、合并和分立、行政吊销、依法破产 商业银行企业最终目标就是盈利;经营目标有:营业收入、贷款余额、利差、税前利润等;管理目标有:人均创收、人均费用、市场占有率、创新金融产品开发等。但银行最终目标完成取决于: 流动性概念: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 流动不足与流动过剩 安全性目标:不良资产比例、坏账率、资本充足率等 商业银行“三性”目标的协调和统一 流动性、安全性是前提,否则就谈不上盈利,只有盈利银行才有基础更恰当安排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概念 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法制、金融体系 自然环境-地理、气候、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外部宏观政治、经济、人文大环境;内部经营人和小环境 ;硬环境—;软环境—可持续循环生态环境; ? 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环境影响 制度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法律环境:国际法制-WTO、巴塞尔协议、国际反洗钱;国内法制-商业银行法、银监法、央行法、公司法、证券法; 经济环境: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或紧缩、银根松紧、汇率、利率变动、贸易出入超、财政赤字或盈余、就业状况等; 金融环境:资金供求关系、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等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论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论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可分为两种,即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是指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 混业经营制度的特征是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如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业务、短期信贷与长期信贷业务、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之间不作或很少作法律方面的限制。 而分业经营是一种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分别设立机构独立经营业务的经营方式。 这两种经营模式各有利弊:分业经营模式以英、美、日等国为代表,综合分析英、美、日等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和地区,发现其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积极作用,能有效地降低整个金融系统运行的风险,它通过限制商业银行经营证券业务,划清证券业与银行业的资金来源,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风险和投资风险,从而使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得到控制;能够集中力量,进行专业化服务;分业经营可使监管部门实行分业管理,促进金融监管的专业化分工,明确监管职责,提高监管效能。 混业经营模式以德国为代表,混业经营模式本身具有分业经营模 式所缺乏的某些优势。第一,混业经营模式增强了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变化的适应性。一方面从市场营销优势看,它可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从而迅速满足客户需求,使客户享受到整体服务和综合定价的优惠,同时可根据不同客户的要求量体裁衣地满足其定制的金融产品。有利于与客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从市场收益优势看。混业经营能使商业银行根据不同金融业务的市场增长潜力和赢利水平,集中向优势业务倾斜,提高收入来源,保证整体赢利能力。第二,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广,因此有利于实现其经营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第三,降低银行风险。混业经营的银行能比较全面了解、掌握客户的财务、经营状况,从而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始于1995年,199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决定在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取名为“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3月,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2006年到2010年,城商行数量持续增增加,至2010年达到最大(147家)。 通过处置不良资产、补充资本金、计提拨备,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城商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渐成为国内银行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下面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作简要分析。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来源于原城市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城市企业和居民投资入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由众多法人机构合并形成的一级法人单位,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1995年7月,以深圳城市合作银行正式成立为起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舞台上开始了它的历程。截至2011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计144家,城商行资产总额为9.98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21.7%;负债

总额为9.32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26.5%;所有者权益总额为0.66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37.7%(图1、图2、图3)。这期间,城市商业银行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又背负了沉重负担,暴露出诸多问题。从功能上讲,城市商业银行是商业性金融服务机构,因此,它首先应该具备商业银行的一般特点。同时,由于自身独特的发展过程,城市商业银行又有它自己独有的特点,这就是: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 图1:2003-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及其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比重 图2:2003-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负债总额及其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比重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与策略分析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与策略分析 内容摘要 作为国际银行业发展主流模式的综合化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经营模式战略转型的关键路径。根据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环境,以及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目前较为可取的模式。综合经营可以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带来协同效应、多元化优势等战略优势。在金融业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拓宽业务范围,加快向综合经营的转变,提高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综合化经营,协同效应,金融脱媒,银行保险 正文部分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业的全面开放,“金融脱媒”现象日益严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资商业银行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实现经营模式战略转型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是向资本节约型经营、收入多元化和差异化竞争等模式转变,其中的关键是综合化经营[1]。作为国际银行业发展主流模式的综合化经营,不仅可以提高服务效率,还能有效地分散和降低经营风险,最终增加盈利。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的模式选择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综合化经营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德国、瑞士、英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制。该模式下,银行可以全面经营存贷款、证券买卖、保险销售等业务。二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该模式下,由金融机构组建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并购或投资控股独立的子公司分别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近年来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开始突破分业经营的界限,通过战略联盟、金融控股公司等模式开展综合化经营的探索与实践。从国内实践看,在分业监管体制下,综合化经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浅层次的业务合作,如商业银行与证券、基金、保险、信托共同开发综合性产品并代理销售;二是大型企业集团组建控股公司,集团本身不经营金融业务,而由其控股的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多个金融子公司分别经营多种金融业务,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保险集团模式;三是合资模式,如建行与摩根士丹利合资成立投资银行--中金公司;四是境外机构并购,如工商银行通过控股工银亚洲(香港),并通过工银亚洲控制太平保险,渗入投行和保险业,开展综合化经营;五是设立专业性公司如基金公司,进入其他金融领域[2]。这些做法对于推动综合化经营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需要。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环境,以及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目前较为可取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子公司事实上仍实施专业化经营,而在集团层面是“全能”的,这既没有打

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现状

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长期以来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多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改革监管方式和手段,采取多种监管措施,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做了大量努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适应金融监管的需要。2003 年4 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正式将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打破了过去单一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的格局,建立起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分业监管模式,标志着我国金融监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银监会成立以来,我国在银行监管的法律体系、组织体系以及监管手段和方式等各方面均取得成就颇大。另外,审计署在2005 年提高金融机构审计级别,从更高层次上审视金融机构内部运行及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金融监管体制是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金融活动进行影像的一整套机制和组织结构。在2003 年,中国银监会正式成立,代替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高,银行监管体制依然不健全。所以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的法律缺陷 在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监管法律法规中,存在着大量的法律行政规章,但效率低下,法律法规针对的对象常常过于局限在银行开展的具体业务上,着眼于银行具体业务操作上的规范和限制,监管质量监管效率受到影响。并且,监管的法律体系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的地方,各监管部门往往站在自身角度制定监管规则并去推动执行,对整体的国民经济利益考虑欠缺。位于法律体系第二层次的行政法规和管理规章并没有有效地起到补充《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基本法律的作用。 (二)管理观念滞后、与国际化趋势不适应 目前我国银行管理当局所实行的还是合规性监管,这种监管方法侧重对商业银行执行法规政策情况的监管,但是随着我国银行业发展和面临的不断变化的形势,合规性监管自身固有的缺陷频频出现:合规性监管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不能及时全面反映银行风险、相应的监管措施滞后。目前金融发达的国家普遍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这种监管方法注重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程序和管理水平,能够及时反映银行经营状况,预测潜在的风险。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基础还较差,数据的采集、加工及分析利用还不够高效,信息技术在监管工作中的利用还不强,使得银行监管部门不能及时预警和处理有问题的银行,从而出现成本高与效率低的现象。 从监管法律体系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监管当局并没有做好银行跨国经营的法律监管准备。有些监管法律制度还没有办法坚持与国际通用的原则相一致,这势必会使中国银行监管与国际银行监管存在差异。与此同时,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也会使本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国外的商业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这种差异无疑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这种不适应还表现在对进入我国经营的外资银行的监管上,同时,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一年只有两次非现场监管,这种监管力度对于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也是不相适应的。 (三)商业银行监管信息不透明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分解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首先,了解国际银行业经营制度的演变,明确银行业混业经营是世界各国银行业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介绍一下混业经营的基本概念、分业经营的基本概念、各自的经营模式的分类以及各自经营模式的优缺点。再次,通过美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历史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进行对比,分析出我国商业银行与美国的商业银行曾经面临类似的监管环境和先混业再分业再混业的经营模式;分析美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的转型,对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最后,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现状,结合美国商业银行转型的经验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目前的分业经营模式基础上转型,逐步介入投资银行领域,发展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最终形成我国以少数大型金融集团为主体的,各个专业化中小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控股的混业经营格局。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混业经营分业经营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business model transformation. First of all, understand international banking management system evolution, clearing the banking mixed management is the world of banking managemen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Secondly, introduce the basic concepts of mixed management and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the classification of management mode and management mode of the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gain, by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historical comparison, analysis of China Commercial Bank and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faced similar regulatory environment and the first mixed and separated and mixed business model; analysis of American commercial banks operating mode of transformation, in analyzes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inally, according to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present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United States commercial bank reforming experience analysis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be in the present management mode based on transition, gradually involved in investment bank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in China, eventually forming a large financial group as the main body, various professional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oexist in the financial holding universal operation pattern. Keywords: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Pattern Mixed Operation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一、引言 国际银行业经营制度的演变。19世纪中叶德国、美国等国在工业化的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发展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模式的转变、商业银行内部结构的转型及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等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渐进的过程。这些因素的不断变化会对商银行的发展非传统业务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同时也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既不能放弃非传统业务的发展,也不能超越条件限制过快的发展,始终保持与外部条件的同步向前。 关键词:盈利模式创新能力发展方向 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可能所有的银行在所有的非传统领域都齐头并进,也没有一家银行有能在同时所有的非传统业务领域处于领先。因此,在判定发展那种非传统业务时,必须对外部条件和发展趋势及自身实力和优势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一种或者几种非传统业务进行重点投入和发展,而不是盲目的随大流,以致出现一窝蜂现象。 我国商业银行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利差为主导的盈利模式,一种是非传统的盈利模式。 一、传统盈利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还停留在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下,通过低价吸收公众存款以高价贷款,获得中间利差方式进行盈利。这种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存贷资产规模的扩张来实现,需占用过多资本,因此银行十分关注信贷,除此之外提供的中间业务较少,银行之间的差异性不大。我国银行这种盈利模式的存在依存于利率管制下的国内金融市场。中间业务相对落后,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过于庞大,已经与国际银行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近年来商业银行自身也充分意识到了转型的重要性,体现在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得比重逐渐加大及银行的方针政策中。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存贷利差必将逐渐缩小,盈利模式转型刻不容缓。但近年来我国商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现状及变革途径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现状及变革途径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揭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重塑银行产权结构,变革组织架构,强化核心业务,组建混业经营模式,提升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等措施,对商业银行制定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改革现状变革路径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处在经济、金融体制进行全面调整的过渡时期,面临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发展战略的调整,承受着来自市场风险的冲击、制度监管的压力以及社会改革的洗礼。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也正处于深刻的结构性变动之中,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内在的脆弱性和当前深化金融改革的攻坚性质,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现状的研究,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变化带给商业银行的种种影响,尝试提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变革的合理途径。 一、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 (一)经受着经济体制变迁的巨大考验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不论是从专业银行转轨而来的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市场经济催生的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均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具有浓厚的行政分权色彩。尽管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推进内部体制改革,总行一级法人对全辖机构统一管理调度、引导资金流向、协调利益分配的模式逐步形成,但传统的块块分割、行政分权式的总分行模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集中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集约化经营效率,使得一个法人银行仍被分割成无数独立的利益板块。显而易见,在利益多元化和目标多元化的驱策下,各级分支行具有一定的准法人权限,各自为政,盲目经营和消耗内部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总行经营政策和战略目标的落实。 (二)面临着角色定位从被动执行审批指令到主动获取行政许可的大跨度调整 随着金融业大门向国际市场全面放开的最后时限的来临,政府指令和强制审批的色彩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行政许可和备案制度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需要独立面对和迅速适应灵活的浮动定价机制、业务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是以政府文件确定的框架为行为规则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各类授信规模以及央行实施间接调控手段的效果,如存贷利差、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过分依赖监管部门的政策指令,相较之下商业银行主动开发的各类中间业务和衍生金融产品所取得的收入比重低。由于大跨度的角色调整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原本在投资和消费领域垄断性的间接融资功能不断受到弱化,加上直接融资,特别是资本市场、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所主导并提供的资金供给、金融工具等业务比重呈现萎缩下降的趋势。通过对我国融资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商业银行原先垄断的金融业务正受到来自市场各方的争夺,呈现出证券市场筹资、企业债券发行、信托募资、融资租赁、产业基金引入、企业集团内财务公司运作等百花齐放的势头。 (三)迎接着来自国际国内、各行各业对金融危机和银行风险的挑战 全球经济的融合及一体化使金融危机、银行风险爆发的频度、影响的广度、危害的程度不断加剧。这种风险来自于国际国内以及各行各业的每个方面,大致归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宏观经济运行中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策风险、货币风险和国际收支风险等;第二个层次是考验商业银行管理和控制能力水平的一系列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风险、结算风险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危机和银行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趋势及改革重点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国内的资金流、客户流和信息流将发生跨国界的流动,这意味着我国的金融市场将成为一个面向全球的开放市场。因此面对“入世”后各方面的挑战,国内商业银行将加快调整发展战略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其他商业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更进一步的改革深化,挑战与机遇并存,这就有必要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的现状及如何发展作一些分析。本文从不同方面讨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就此提出改革重点,讲述商业银行下一步改革的具体措施和目标。 关键字:商业银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改革重点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在短短20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市场化的金融体系,而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发展对金融体系的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我国银行业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自由化、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入世以后,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趋向倍受关注。因此,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和改革的趋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间业务仍存在创新不够、产品档次不高等问题。因此,改革商业银行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加大中间业务创新力度,推动中间业务发展。 2 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信用活动中占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存贷业务在银行体系的存贷业务中占最大比重,是企业贷款的主要供应者,它的业务活动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方向和规模,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并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密切联系;它们通过办理非现金结算加速了货币的周转,起着创造存款货币的作用;它们为客户提供多种服务,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便利。虽然商业银行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已日趋消失,但在许多方面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替代的,仍是银行体系的基本环节。 下面是五大商业银行1998年和2009年营业状况的对比。 表1 1998年我国五大商业银行状况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8年卷) 表2 2009年我国五大商业银行状况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10》 根据以上两表的数据,我们将资本总额和存款分别进行时间上的对比,观察1998到2009这12年间五大商业银行资本总额和存款的增长态势,得出了下表的结果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

139 《商场现代化》2010年6月(上旬刊)总第613期 财经论 坛 作为加入WTO的承诺,2006年开始我国金融业逐步全面对外开放,从而使金融业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同时,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盈利能力便成为支撑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转变盈利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的重要目标。 一、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以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财务收支结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经历了由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的过程,利差主导型是建立在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基础上的,而非利差主导型则是随着中间业务的发展和混业经营模式下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还处在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的阶段,与西方国家相比,这种盈利模式存在以下业务品种少,盈利模式单一以及缺乏金融创新的问题。 1.业务品种少,盈利模式单一 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混业经营,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中间业务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很大一部分的收入都来自于金融投资工具带来的非利息收入。而我国商业银行则采取分业经营,以利差收入作为主要的盈利来源,来自于中间业务、投行业务、保险业务等方面的收入很少。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在相对封闭或者说竞争力比较低下的经济环境下能够有利于银行的发展,然而如今的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竞争激烈,传统的盈利模式已经不能继续。例如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将没有限制,利率差的波动将增大,商业银行间存贷款的竞争激烈,期中包括了价格的竞争。商业银行在面对自己的优质客户时,会降低贷款的价格而提升存款的价格,从而保证自己优质客户的来源;对于其他的一些中小客户,银行会考虑到客户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利率就不能无限制的上市。这样,在长期作用下必然会导致银行整体盈利能力的下降。 2.盈利模式缺乏创新性 金融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下的产物,它适应经济全球化、开放化的要求。金融创新主要是在金融制度以及金融工具方面进行创新。对于商业银行的创新而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创新出了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这些衍生产品是商业银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银行的盈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我国,入世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给使我国金融市场上竞争加剧,迫使商业银行等加快创新的步伐。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仍比较缺乏,只有少数几种,发展才刚刚起步。而被视为盈利潜力巨大、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中间业务如资产评估、信息咨询、个人理财业务等的发展还远远不够。 二、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途径 1.推进商业银行治理结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对外开放,大 范围内的竞争迫使商业银行推进治理结构,提高竞争力。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决定其竞争能力和经营绩效,决定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是我国银行业从根本上解决弊端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主要从法人治理结构、资本充足性、资产的质量、内部控制制度、人力资源、考核稽查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期中,商业银行要特别注重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各个经营管理层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防止权力的过分 集中。还应当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实施审慎的财务和会计政策,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制定一套能够激发员工积极性、满足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工资绩效体系,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为商业银行的盈利创造一个良好的整体环境。 2.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靠存贷款利差收入来提高盈利的难度越来越大,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一致的目标。其中,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在整个收入中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发展中间业务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中间业务的安全性与风险性均比较大,发展中间业务能够充分利用银行的所有资源来获得最大的收益。通过比较我们看到,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约40%,而我国以中间业务为主的非利差收入占的比重较低。在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逐渐萎缩的趋势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势在必行。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在发展资产负债业务的同时建立并完善中间业务的发展机制,拓展中间业务的种类,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使银行的盈利模式由传统的利差主导型转变为中间业务主导型。 3.大力推进金融业务的创新 金融业务的创新是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盈利渠道,可以有效规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从整体上说,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实现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银行、证券、保险等各项业务应相互渗透,实现多元化的综合发展,从而分散风险,提高收益,也能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具体来说,对于存款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应当发展个人银行、网上银行,推出功能齐全的金融工具以及使客户能够迅速便捷的办理业务的服务。对于资产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创新型的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和保理贷款等,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要求。在表外业务的创新方面,可以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开展经营租赁、回租租赁、杠杆租赁等服务种类。商业银行通过这些金融业务的创新,扩展业务范围,才能取得更大的盈利。 参考文献: [1]刘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李鲁新,张卫国,胡海,龚文海.论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J].南方金融,2007,(6):42-43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 ■ 朱芳华 蔡静静 中国矿业大学 [摘 要]与西方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业务品种少、盈利模式单一以及缺乏创新性的问题。本文从推进银行治理结构、发展中间业务、金融业务创新方面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中间业务 创新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冲击,同时面临国际金融创新的挑战,由分业经营模式转变为混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必须的选择。本文立足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历程,指出混业经营的发展条件和趋势,然后比较分析了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两种模式的利与弊,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采取混业经营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混业经营 商业银行在我国现代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调节经济的重 要职能,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基础,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转的枢纽之一。商业银行实行合理、全面的经营模式,对提升其在金融市场的综合竞争力,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发展历程与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自诞生以来,先后经历了天然分业―强制混业―回归分业―自发混业的发展阶段,慢慢步入正轨。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近20年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一家银行机构,既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也起着商业银行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有银行均开展了证券、投资、信托等投资银行业务,基本上处于混业经营的萌芽状态。但是,由于监管机构不得力致使银行业经营混乱,严重扰乱了我国金融秩序。从1993年,我国政府开始对金融市场进行治理整顿,明文规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直至今日,我国依然是分业经营的金融格局状态。但是,金融改革从未停息,有关混业改革的探索自1999年便开始,一直处于酝酿阶段。2009年银监会也颁布新法规,准许商业银行对保险公司进行投资控股。工行成立的工银瑞信基金公司、交行成立的施罗德基金公司、建行成立的见信基金公司等,都是混业经营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银行业由分业向混业的转变是时代的要求,不仅是天然逐利的驱动,更是在国际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避免被淘汰的必要措施。这里以PEST(Political,Economic,Social and Technological)来分析银行转变经营所具备的的宏观条件。首先,在政治上,我国政府在政策管理方面逐步放宽了约束,给予了实施混业经营的发挥空间。在经济上,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是实行混业经营的促进因素,银行需要新的盈利点以保持竞争优势。在社会层面,金融行业也需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客户需求的综合化要求逐渐提高,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在品种上更加多样化,在结构上更加多层化。为响应客户需求,银行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在技术层面,信

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现状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国家经济体系的绝对主体,其作用不言而喻,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商业银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自身也不断发展,逐渐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但是显而易见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有很多的问题和极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现时期商业银行呈现以下特点,我国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是在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条件下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在转换过程中商业银行存在许多了矛盾和问题。具体而言,就是我国的商业银行是“既大又差”。 1)银行业经营效益指标衡量。 银行业经营业绩的指标主要有5个指标:总资产净回报率(总资产/税前利润×100%),资本净回报率(资本金/税前利润×100%),成本收入比率(总成本/总收入×100%),利息收入比率(利息收入/总收入×100%),不良资产率(不良资产/总资产×100%)。总资产净回报率(ROA),是衡量银行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银行资源利用效率高,总资产净回报率就高,反之就低,也反映银行对资金资源配置不科学。资本净回报率(RoE),是衡量对银行业投资效益的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是讲究投资回报率,追求高投资回报率的。资回报率高,就能吸引投资者增加投资,反之,投资吸引力下降,当投资回报率低于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时,投资者还会选择收回投资。投资回报率高低实际上是银行业经营管理效率的体现。成本收入比率,是衡量银行业经营成本与收入比率的指标。该指标高就说明银行成本高,反之,成本就低,也说明经营投入产出比高,反映经营效率高。利息收入比率,是衡量银行业收入结构的指标。利息收入比率低,说明银行业收入对利息收入的依赖度低,收入结构趋好。反之,利息收入比率高,反映需要调整产品结构,进而调整收入结构。不良资产率(Non-PerformaneeL oan),是衡量银行不良资产与总资产的指标。该指标低,说明盈利资产多,或者称生息资产多,盈利能力高,反之,盈利能力低。常年保持在1%左右。 2)商业银行评级低、效益差。 2003年11月份,国际“标准普尔”信用评级公司对我国15家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资产质量、融资与资金流动性、资本率、盈利和政府支持状况进行信用评级。结果除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这两家政策性银行获的BBB 级信用外,其余13家银行的信用状况均在BBB以下。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01年度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 在20世纪,世界金融业先后经历了“初级阶段的混业经营—发展阶段的分业经营—发达阶段的混业经营”的发展阶段。德国在二战之前以及当今时代均是混业经营的典型代表,英,日,美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取消对混业经营的限制。1999年,日本,美国全面推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纷纷探讨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模式与混业经营模式问题,并且日益趋向混业经营。 与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相比较,中国金融体系变迁的转迹明显滞后于世界金融发展的主流之外。在1993年之前,中国实行的是混业经营的模式,商业银行是中国证券市场创立的初始参与者。但1992年下半年开始,社会上出现了房地产热和证券投资热。在银行缺乏自律约束和监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银行其全资或参股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将信贷资金和同业拆借资金挪用,投放到证券市场甚至房地产市场。这些行为不仅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助长了投机行为和泡沫经济,甚至导致了金融秩序的混乱,严重地危害了金融体制的稳定。因此,国务院于1993年12月作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金融业进行治理整顿并提出了分业经营的管理思路。1995年5月《商业银行法》的颁布规定了商业银行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1995年6月《保险法》规定只有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1998年底《证券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 分业经营本意是在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之间立起一道金融“防火墙”,防止风险的跨业传染,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但从1998年以来我国金融运行状况来看,我国的分业经营制度,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业、保险业的业务范围分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在效益普遍低下的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服务对象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利润也就被限制在一个狭隘的空间内,银行的风险实际上更加集中和扩大了。 几乎是与此同时,一向坚持分业经营的美国、日本等国家纷纷解除禁令,默许乃至鼓励其大中型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日本于1998年颁布了《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即被称为“金融大爆炸”的计划,允许各金融机构跨行业经营各种金融服务。1999年10月,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代表分业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允许银行、保险公司机证券业互相渗透并在彼此的市场上进行竞争。 我国自加入WTO之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外资银行的冲击,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有序的发展,我国金融业也加紧了改革的步伐。2004年8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2004年9月,中国建设银行也成功进行了股份制改造;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走出了我国股份制改造的第一步,是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竞争而进行的一场准备战。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引起商业银行改革的经济因素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摘要:在我国,商业银行是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而在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容易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于商业银行发展的研究。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商业银行属于银行机构的一种形式,是以盈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可以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当前新的发展形势下,商业银行会出现怎样的变化趋势,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包括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农村商业银行等,类型多种多样,不过均隶属于商业银行体系,在发展中呈现出了几个相当显著的特点:(一)基层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偏远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构筑时间短,非常薄弱。而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政府部门加大了对于这些地区的关注力度,为了进一步解决三农

问题,金融监管机构对于相应地区金融机构的设立以及金融和业务的办理都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推动了商业银行的基层化发展。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共设立1233家村镇银行,各项贷款余额达到4862亿元,而且已经基本实现营利,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密切,商业银行需要同时应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双重竞争,因此出现了跨国经营的趋势。以工商银行为例,截止2015年,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设立了营业机构,其分支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境外资产规模也随之增加,达到了1600亿美元。 (三)业务趋同化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许多商业银行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会去模仿其他银行的业务,使得各个银行在战略、产品、服务、机构等方面出现了趋同化的趋势,在促进银行相互竞争和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问题,如果其继续演变,则可能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未来会呈现出“千行一面”的情况,不仅影响了银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影响了金融行业的竞争力。 (四)业务个人化 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留住老客户,发展新客户。而在这种情况下,昔日银行强势以及客户弱势的地位出现了巨大的转变,客户自主选择的空间也在不断扩

商业银行运营模式改革研究

商业银行运营模式改革研究 过去金融行业一直以分散的运营作业模式为主导,但传统的分散运营作业模式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以A银行为例,过去由于每个分支机构都有后台运营,各网点的资源和专业技能无法共享,因此不能实现规模效益,运营和服务标准在各分行和各业务条线之间差异极大,服务和纯后台功能交错混杂,造成服务和效率关注不足。A银行在先后完成"数据大集中"、"业务集中处理"和"中后台改革"等三次运营变革后,已经从传统的会计结算实现了向运营作业的转型,以推进流程银行建设,提升中后台管理支持效率。数据大集中初步实现了运营资源的集中共享,强化风险控制水平,提高效率;业务集中处理将传统银行会计业务的前后台处理模式通过分离和流程重组,从单一的网点封闭处理转变成所有网点受理,集中一个后台处理的先进模式,以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强化前台销售渠道;中后台改革通过完善中后台管控模式,优化管理流程,打造分行服务平台,形成前台服务客户、中后台服务前台的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质优高效的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 数据大集中后,虽然实现了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但是各分行均有自己的后台运营,这些后台运营没有实现标准化,作业流程难以做到流水线,对于人员素质要求就更高,无形中也推高了人力成本。由于分散在各地的客户数据缺乏分类、挖掘和整合,难以为其提供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不利于精细化管理,不利于向客户资产管理的现代金融方向转型。新的运营模式实现了"前台分散受理,后台集中处理"的设计功能,拥有强大的集中处理系统,会计业务流程从横向变成纵向,业务的处理不再以网点封闭操作,单个业务的处理跨越支行、分行、总行;操作方式上引入工作流概念,实行流水式、工厂化作业;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分割重组,单个岗位的操作仅为整个业务处理环节的一部分,最终由系统自动装配并完成主机记帐过程;运营作业流程淡化了会计记帐概念,以系统自动分配工作任务并较验检查任务处理结果的方式保证了业务处理的准确性。集中处理系统将前台业务和后台操作彻底隔离,不仅精简了作业人员,而且效率更高,流程更紧凑,客户资源也可以得到充分整合与利用。 随着金融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服务和品牌的竞争,一个先进的后台集中运营系统将对赢得竞争提供强大的支持。为了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运营作业集中是A银行系统再造和流程变革的一个重大战略措施。通过整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