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架构标准

三层架构标准
三层架构标准

三层架构标准

微软的.Net平台给应用程序开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系统平台,但是,如何在这个系统平台上构建自己的应用系统,还需要我们针对应用系统的特点,构建自己的应用系统框架(Framework)。笔者在应用.Net 开发系统的过程中,结合多年的开发经验,设计了一套.Net下的应用系统开发框架,以及相应的中间件和开发工具,已经在多个项目中和软件产品中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系统的基本结构

对于典型的三层应用系统来说,通常可以把系统分成以下三个层次:

a.数据库层

b.用户界面层

c.应用服务层

对于应用系统来说,在这三个层次中,系统的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在应用服务层进行处理,对于系统框架来说,主要处理的也是这个层次的架构。

对于应用服务层来说,需要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数据的表示方式,也就是实体类的表示方式,以及同数据库的对应关系,即所谓的O-R Map的问题。在框架中,这个部分位于数据实体层

数据的存取方式,也就是实体类的持久化问题,通常采用数据库来永久存储数据实体,这就需要解决同数据库的交互问题。在框架中,这个部分位于实体控制层

业务逻辑的组织方式。在面向对象的系统中,业务逻辑是通过对象间的消息传递来实现的。在这个部分,为了保证逻辑处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还必须支持事务处理的能力。在框架中,这个部分位于业务规则层业务服务的提供方式。为了保证系统的灵活性和封装性,系统必须有一个层来封装这些业务逻辑,向客户端提供服务,同时作为系统各个模块间功能调用的接口,保证系统的高内聚和低耦合性。这里的客户指的不是操作的用户,而是调用的界面、其他程序等。Web层(https://www.360docs.net/doc/ec12055621.html,页面)通常只同这个部分交互,而不是直接调用业务逻辑层或者数据实体的功能。在框架中,这个部分位于业务外观层。

将系统划分成这么多层次,其好处是能够使得系统的架构更加清晰,并且,系统的层次划分的清晰,就意味着每个层次完成的功能就比较单一,也就意味着这些功能的代码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开发一些工具来生成这些代码,从而减少代码编写的工作量,使得开发人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业务逻辑的处理上。正是基于这个想法,我们开发了针对这个框架的开发工具,在实际的使用,能够减少很多代码的编写量,效果非常好。同时,为了应用服务层更好的工作,我们设计了一个支持这个框架的应用系统中间件,现在,除了本公司,也已经有多家其他公司在试用这个中间件系统。

数据库服务层

数据库用于对象的持久化储存,也即数据的存放。数据库层采用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可以支持各种主流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包括SQL Server7.0以上版本和Oracle8以上版本的数据库。

框架提供了一套类库,作为客户端同数据库之间交互的中介,很大一部分功能就是要对两者之间的交互进行控制,并提供一系列提高性能和安全性的服务。

用户界面层

用户界面层用于同用户的交互,可以是Web浏览器用户或传统客户端,但是从系统的可维护性等方面考

虑,一般使用Web浏览器为客户端。利用这套框架和开发工具,可以构建纯Web客户端的应用系统,大大方便系统的维护和部署。

数据实体层

这个层用于封装实体类的数据结构,用于映射数据库的数据,表现实体类的类结构和数据。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充分感觉到了.Net中DataSet数据对象的强大功能,因此,在O-R Map上,我们实际上是通过DataSet来实现的。

数据实体层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核心类库定义了EntityData类,这个类继承了DataSet作为所有实体类的框架类,定义了各个实体类的一般结构,至于每个实体类具体的结构,在运行时刻由下述办法确定:

2)实体类的定义通过XML文件来确定,该XML文件符合JIXML对象实体描述语言的规范(注:JIXML 是迪讯开发的对象—实体映射语言),用于确定实体类的结构。例如,一个关于订单的实体类的定义可能类似于下面的结构:

3)实体类的结构由一系列的类构造器在运行时刻,根据上述规范制定的XML来生成。这些类构造器实现IClassBuilder接口。系统核心类库预定义了一些标准的Builder,一般情况下,直接使用这些标准的Builder就可以了。

类构造器采用的类构造工厂的设计模式,如果使用者觉得标准的Builder不能满足要求,也可以扩展IClassBuilder接口,编写自己的类构造器,然后在系统配置文件中指明某各类的类构造器的名称即可。

系统同时提供了实体对象缓存服务。通过上述方式产生的实体对象可以被缓存,这样,在第二次调用该对象时,可以从缓存中读取,而不用从头重新生成,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数据实体层采用这种设计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实体类定义XML文件可以通过工具来自动生成,减轻开发工作量。

2.在修改实体类的定义时,如果修改的部分不涉及到业务逻辑的处理,只需要修改XML文件就可以了,不用修改其它程序和重新编译。

3.系统提供的实体对象缓存服务可以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4.类构造工厂的设计模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

数据访问层

这个层次提供对数据库操作的服务,通常执行以下一些操作:

1.连接数据库

2.执行数据库操作

3.查询数据库,返回结果

4.维护数据库连接缓存

5. 数据库事务调用

框架的类库中包含了数据访问服务,封装了常用的对各种数据库的操作,可以访问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使得应用系统在更换数据库时,不用修改原有的代码,大大简化了开发和部署工作。

数据访问服务还维护数据库连接缓存,提高系统性能,以及对数据库事务调用的服务。

数据访问服务在核心类库中主要通过DBCommon类来提供对数据访问功能调用的服务。

实体控制层

实体控制层用于控制数据的基本操作,如增加、修改、删除、查询等,同时为业务规则层提供数据服务。

业务规则层

业务规则层包含各种业务规则和逻辑的实现业务规则层的设计通常需要进行很好的建模工作。业务规则的建模,一般采用UML来进行。可以使用UML的序列图、状态图、活动图等来为业务规则建模。这个部分的工作,通常通过一系列的类之间的交互来完成。例如,在一个库存系统的入库单入库操作中,除了需要保存入库单外,在这个之前,还必须对入库单涉及的产品的数量进行修改

业务外观层

业务外观层为 Web 层提供处理、浏览和操作的界面。业务外观层用作隔离层,它将用户界面与各种业务功能的实现隔离开来。

业务外观层只是将已经完成的系统功能,根据各个模块的需要,对业务规则进行高层次的封装。

框架没有规定采用在业务外观层采用何种实现方式,但是建议使用Web Service来提供服务。采用IIS 为Web服务器,可以很方便的部署Web Service。

Web层

Web 层为客户端提供对应用程序的访问。Web 层由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2055621.html, Web 窗体和代码隐藏文件组成。Web 窗体只是用 HTML 提供用户操作,而代码隐藏文件实现各种控件的事件处理。

通常,对于数据维护类型的https://www.360docs.net/doc/ec12055621.html, Web 窗体和控件事件处理代码,我们提供了工具来生成,减轻开发工作量。

除了上述6个逻辑层以外,系统通常还包括一个系统配置项目,提供应用程序配置和跟踪类。

框架中间件提供的主要服务

框架中间件提供一系列的服务,以实现对构筑其上的应用软件的支持。

O-R Map:对象—关系数据库映射服务

这部分完成应用程序中的实体对象同关系型数据库的映射,主要为数据实体层提供服务。

在这个部分中,定义了JIXML实体—对象映射语言。这是我们开发的一种使用XML来描述对象—实体间的映射关系的规范语言,开发者可以使用它来描述对象—实体间的映射关系。开发者也可以直接扩展IClassBuilder接口,手工完成对象—实体间映射关系的代码。系统在运行时刻,会根据配置文件的设置,调用实体类的构造器,动态构造出实体对象的结构。

Database Access:数据库访问服务

这个部分提供对数据库访问的服务。在这个框架上构建的应用软件系统,不直接操纵数据库,而是通过类库提供的数据访问服务来进行。数据库访问服务作为应用程序同数据库之间的中介者,能够有效防止对数据库的不安全操作。

数据库访问服务同时提供了对数据库库事务处理的调用方法,开发者可以很方便的通过数据库访问服务调用数据库的事务处理功能。

DML Search:数据操纵语句查询服务

在系统架构中,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的SQL语句不在程序中硬编码,而是同数据实体层的实体类结构一样在XML文件中描述,其结构符合JIXML规范。这些操纵语句中的基本部分,如数据的插入、删除、修改、查询等语句,可以通过我们自己开发的工具生成。这样,在系统的便于修改性和灵活性上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样一来,系统必须提供这些数据操纵语句的查询服务。核心类库提供了在XML文件中查找这些数据操纵语句和相关参数的服务。

Entity Buffer&Search:实体对象缓存&查找服务

系统中的实体对象在第一次创建后,就被系统缓存起来,当系统第二次需要访问该对象时,不需要再从头创建这个对象,而只需要从缓存中取出即可。这就是迪通提供的实体对象缓存服务。同这个服务相关联的是实体对象的查找服务,即从这些缓存的实体对象中寻找相应的实体对象的服务。

Transaction:事务处理服务

我们充分利用Windows COM+事务处理机制的强大功能,使在应用程序能够充分使用事务处理的功能,保证应用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当某个类需要使用事务处理功能时,首先使该类继承System.EnterpriseServices名称空间下的ServicedComponent类,然后使用如下方式申明该类使用的事务类型:

[Transaction(TransactionOption.Required)]。系统在该类第一次被调用时,自动在COM+服务中注册中该类,使得应用程序可以使用COM+的事务处理功能。

系统支持如下几种事务处理类型:

成员名称

说明

Disabled

忽略当前上下文中的任何事务。

NotSupported

使用非受控事务在上下文中创建组件。

Required

如果事务存在则共享事务,并且如有必要则创建新事务。

RequiresNew

使用新事务创建组件,而与当前上下文的状态无关。

Supported

如果事务存在,则共享该事务。

核心类库概要说明

在框架的核心类库中,我们提供了以下核心类和接口:

1.EntityData:定义实体类的通用结构

2. IClassBuilder:定义实体类结构构造的结构。迪通中预定义了根据这个接口实现的几个标准类:

AbstractClassBuilder、SingletableClassBuilder、ThickClassBuilder、StandardClassBuilder。这些Builder通过ClassBuilderFactory进行管理。

3. IEntityDAO:定义实体控制类的接口

4. EntityDataManager:提供对所有实体类的缓存管理和查找服务

5.DBCommon:封装数据库操作

6.ApplicationConfiguration:记录系统配置

7.SqlManager:管理系统的SQL语句及其参数。

开发人员在利用迪通进行二次开发时,只需要引入提供的Jobsinfo.dll这个动态链接库就可以充分利用以上编程接口的功能了。

我介绍我们开发的一个.Net下应用软件系统的框架,我将介绍我们即将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现在就按照这个简化的工程来具体谈谈各个部分的设计策略和框架的使用,从中也可以管窥整个系统的设计模式。

这个工程主要功能是人才数据库存的入库,以及相应的人才资料维护的辅助功能。因为工程的功能比较一目了然,而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说明软件的设计策略,因此,对于涉及到需求的Use Case等内容就不会加以论述了。

静态建模部分(数据实体层的设计)

在这个案例中,主要涉及到人才和入库单两个对象,当然,还有一些辅助对象,如入库单的明细等。整个

部分的静态模型可以用类图表示如下:

相应的,数据库的设计如下:

对象的粒度

现在,我们要做详细的实体类的设计了,也就是将数据库映射到程序的实体类中。

在考虑实体对象的设计时,“对象的粒度”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实体对象按照对象的粒度,通常可以分成所谓的“粗粒度对象”和“细粒度对象”。在J2EE中使用EntityBean为实体类作设计时,我们总是尽量将实体对象建模成粗粒度的对象,因为EntityBean是非常耗费资源的,系统中如果存在大量的细粒度对象,会在很影响系统的性能。而在J2EE中,粗粒度对象的设计也是一个需要一定技巧的工作。

在我们设计的框架中,由于在O-R Map部分充分利用了DataSet的强大功能,使得不论是粗粒度对象,还是细粒度对象,我们都采用了相同的处理方式,在对象粒度的设计方面能够得到一定的简化,对象粒度的粗细也不会对系统性能造成太大的影响。

在这几具体案例中,很明显,对于ProductType和Product的结构比较简单,在对他进行操作时,我们通常只涉及到一张表。虽然,对于Product来说,在对其进行查询的时候,需要知道人才类型的时候,会涉及到ProductType表,但是,在大部分的增加、修改、删除的操作中,我们都只对Product表进行操作,因此,我们把这两个对象都设计成细粒度对象。Product类的XML描述文件如下(删去了Sql语句部分):

与Product不同的是,入库单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对象,他包含了自身的一些信息,还有一些明细资料。实际上,入库单的明细也是入库单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们在处理入库单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同时处理入库单的明细,入库单和他的明细是不可分的。如果采用传统的O-R Map方法来处理入库单(包含明细),我们通常没有办法用一个简单的类来对其进行描述,在采用我们的这个框架来处理时,我们同样也不能在DataSet中用一个单独的DataTable来描述,同时,在处理入库单时,我们在数据库中也会涉及到多个表的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入库单连同他的明细一起设计成一个“粗粒度对象”。所幸的是,这种设计同细粒度对象的设计差别不大。读者可以仔细比对两个XML文件的不同,了解对于不用粒度的对象的设计策略。

这样,在运行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如下方式得到一个入库单对象时,在entity实例对象中,实际上包含了InDepotForm和InDepotFormDetail两个DataTable。

这个部分的实体描述的XML文件,都是通过我们开发的工具生成的,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在这个部分,我们没有花太多的代码编写时间,这些XML文件,在数据库设计完成后,几乎是一夜间就完成了。

数据访问部分(实体控制层的设计)

解决了数据实体的设计问题后,我们就要处理同数据库的交互部分。这个部分的类实现IEntityDAO接口。这个接口在《一》文中已经做了介绍。这个部分的代码是很有规律的,我们设计的工具能够生成所有基本的增、删、改、查的方法,当然,对于一些复杂的查询方法,还是需要自己再补充的。在《一》文中,我已经介绍了人才的数据访问的类的结构,下面再看一下入库单的数据访问类的结构,应该对这个部分的结构有一个更好的理解,毕竟代码是最能够说明问题的。因为代码比较长,所以只保留了新增入库单的代码,其余的代码各位可以在示例工程中找到。

业务逻辑的处理

有了上面的基础,我们很容易将这些类进行组合,构建我们的业务处理功能。在这个系统中,涉及到复杂业务处理的部分只有入库单入库这个功能,这个功能我们封装在Wharehouse类中,其过程可以用序列图表示如下:

相应的程序代码和注解如下,在这里,我们使用了事务处理,因此,Wharehouse类继承了System.EnterpriseServices.ServicedComponent:

//设置事务处理类型

[Transaction(TransactionOption.Required)]

//继承ServicedComponent,以支持使用Windows的Transaction Service

public class Wharehouse : System.EnterpriseServices.ServicedComponent

{

public Wharehouse(){}

//入库的业务逻辑代码

public void StoreIntoWarehouse(EntityData IndepotForm)

{

//得到入库单明细

DataTable tbl=IndepotForm.Tables["InDepotFormDetail"];

try

{

//对于入库单明细中的每个人才,都要修改原有人才的库存数量ProductEntityDAO ped=new ProductEntityDAO();

for(int i=0;i

{

//得到入库单明细的一个人才信息DataRow formdetail=tbl.Rows[i];

string productID=formdetail["ProductID"].ToString();

decimal inCount=(decimal)formdetail["InCount"];

//找到需要修改库存数量的人才

EntityData product=ped.FindByPrimaryKey(productID);

DataRow productRow=product.GetRecord("Product");

//修改人才库存数量

productRow["CurrentCount"]=(decimal)productRow["CurrentCount"]+inCount;

ped.UpdateEntity(product);

}

ped.Dispose();

//保存入库单

InDepotFormEntityDAO inDepotForm=new InDepotFormEntityDAO();

inDepotForm.InsertEntity(IndepotForm);

IndepotForm.Dispose();

//如果成功,结束事务

ContextUtil.SetComplete();

}

catch(Exception ee)

{

//否则,回滚事务

ContextUtil.SetAbort();

业务服务的提供

现在,整个系统的功能部分已经完成了,我们需要将这些功能组装成系统的各个模块,以便客户端的调用。

在前面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实际上还没有对系统进行明确的功能模块划分,在这里,我们才开始所谓的模块划分。在所有客户端对系统的调用中,基本上都是调用这个部分的功能,而不会直接调用前面几个部分的内容,这样使系统达到良好的封装性。

这是一个很好的软件开发的方式。采用这种做法,我们可以将前面的内容封装成一个个的组件,在这里,可以根据需要很方便的利用前面的组件进行功能的重新组合,也方便系统的修改和升级,为软件开发的组件化奠定基础。

在本系统中,业务服务位于BusinessFacade目录,在这里,我们将系统分成两个模块:人才资料的维护和仓库事务管理,模块功能调用接口分别封装在ProductManagement和WharehouseManagement类中。这两个类的代码很简单,主要是封装前面几层内容的功能。例如,WharehouseManagement类封装了入库的操作供客户端掉用,他的代码一目了然,如下:

WEB层的设计

1、 WEB层的主要功能是同客户交户,这一层向用户提供服务,主要功能是提供HTML界面,接受用户的输入,调用业务功能等,完成用户的需求。在这个层次里面没有业务逻辑的处理,而只是调用业务层面提供的服务。下面看看一个入库操作的例子。

在这个层次中,我们没有将表单直接写在https://www.360docs.net/doc/ec12055621.html,页面中,而是先把功能写成Web控件,然后再在https://www.360docs.net/doc/ec12055621.html, 页面中引用这些控件。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来的重用性考虑。

开发过程的组织

我们认为,一个好的系统架构,不仅是为了使软件的结构更加清晰,更加有利于修改和重用,而且也应该能够方便团队之间的合作。我们开发的这套系统架构能够很方便团队之间的合作,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供大家参考。当然,这里只是就本项目给大家做一个简介,并不涉及太多的软件工程过程的东西。

1、项目角色的配置。

在这个项目中,因为项目的规模和公司的具体情况,我们没有将角色分得太细,我们安排了如下主要角色:系统分析、界面设计、美工、程序员、数据库设计、测试员。

2、各个阶段参与角色的主要任务

· 在分析阶段,主要是由系统分析员对系统进行需求的分析和基本建模,美工人员则做一些页面的效果图。

· 在设计阶段,系统的模型就比较成熟了,在静态模型(类图)完成后,数据库设计人员可以做数据库设计了。系统分析员可以将业务层面需要提供的服务的接口代码原型写出。当然,这时候,这些类的方法都是空的,会在实现阶段填充。界面设计人员可以做页面了,美工会协助将页面美化。当然,界面设计人员最好是懂一点代码的美工,这样就不需要将这个工作分开了。

· 在实现阶段,主要是程序员实现系统的业务逻辑。因为实体类以及同数据库的交互可以通过我们自己设计的工具很快生成,所以,这个部分的时间会花的很少,主要是处理业务逻辑部分的代码。在这个阶段,界面设计人员也需要将各个功能的页面都完成。当然,这中间会涉及到很多设计修改的工作,这就不是本文论述的范围了。

因为有了业务层面这个层,所以,界面设计人员和处理业务逻辑的程序员的工作,实际上可以分开,这也有利于团队间的分工协作。

三层架构的理解

三层架构的理解 了解C#中的三层架构(DAL,BLL,UI —提三层架构,大家都知道是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和数据访问层(DAL,而且每层如何细分也都有很多的方法。但具体代码怎么写,到底那些文件算在哪一层,却是模模糊糊的。下面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带领大家实战三层架构的项目,这个例子只有一个功能,就是用户的简单管理。 首先建立一个空白解决方案,添加如下项目及文件 1、添加https://www.360docs.net/doc/ec12055621.html, Web Application项目,命名为UI,新建Web Form类型文件User.aspx含User.aspx.cs 2、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BLL,新建Class类型文件UserBLL.cs 3、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DAL,新建Class类型文件UserDAL.cs。添加SQLHelper引用。(这个是微软的数据访问类,也可以不用,直接编写所有的数据访问代码。我一般用自己写的数据访问类DataAccessHelper。 4、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Model,新建Class类型文件UserModel.cs 5、添加ClassLibrary 项目,命名为IDAL,新建In terface 类型文件IUserDAL.cs 6、添加ClassLibrary 项目,命名为ClassFactory 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这个和Petshop的示例没什么区别,而且更简单,因为在下也是通过Petshop学习三层架构的。但一些朋友对于这几个项目所处的层次,以及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比较模糊,这里逐个说明一下: 1、U ser.aspx和User.aspx.cs 这两个文件(以及文件所属的项目,下面也是如此,不再重复强调了都属于表现层部分。User.aspx比较好理解,因为它就是显示页面了。User.aspx.cs有些人觉得

软件三层架构

本文转自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2055621.html,/zzyoucan/article /details/8637376 基于软件三层架构的研究报告 引言 三层结构是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发展,代表了企业级应用的未来,典型的有Web下的应用。多层结构和三层结构的含义是一样的,只是细节有所不同。之所以会有双层、三层这些提法,是因为应用程序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软件架构和分层 (一)软件架构(software architecture) 是一系列相关的抽象模式,用于指导大型软件系统各个方面的设计。软件架构是一个系统的草图。软件架构描述的对象是直接构成系统的抽象组件。各个组件之间的连接则明确和相对细致地描述组件之间的通讯。在实现阶段,这些抽象组件被细化为实际的组件,比如具体某个类或者对象。在面向对象领域中,组件之间的连接通常用接口(计算机科学)来实现。软件体系结构是构建计算机软件实践的基础。与建筑师设定建筑项目的设计原则和目标,作为绘图员画图的基础一样,一个软件架构师或者系统架构师陈述软件构架以作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实际系统设计方案的基础。 (二)分层 分层是表示将功能进行有序的分组:应用程序专用功能位于上层,跨越应用程序领域的功能位于中层,而配置环境专用功能位于低层。分层从逻辑上将子系统划分成许多集合,而层间关系的形成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通过分层,可以限制子系统间的依赖关系,使系统以更松散的方式耦合,从而更易于维护。子系统的分组标准包含以下几条规则可见度。各子系统只能与同一层及其下一层的子系统存在依赖关系。 (三)使用分层架构开发的必要性 1、分层设计允许你分割功能进入不同区域。换句话说层在设计是就是逻辑组件的分组。例如,A层可以访问B层,但B层不能访问A 层。

ASPnet简单的三层架构实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2055621.html,三层架构简单实例 首先还是简单的提一下三层架构吧: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 4、Model层(Model):Model又叫实体类,这个东西,大家可能觉得不好分层。包括我以前在内,是这样理解的:UI<-->Model<-->BLL<-->Model<-->DAL,如此则认为Model 在各层之间起到了一个数据传输的桥梁作用。 三层结构与饭店场景类似: 服务员==(表现层(UI)) 厨师==(业务逻辑层(BLL)) 材料采购员==(数据访问层(DAL)) 货币==(Model层(Model)) 下面就介绍一下范例的步骤: 1.打开VS2010后,文件-->新建-->项目-->其他项目类型-->Visual Studio 解决方案-->空白解决方案就起名为:Test 2.建立表现层(UI) 对着解决方案右键--添加---新建项目--Visual C#https://www.360docs.net/doc/ec12055621.html, Web应用程序随便起个名字web 确定 3.建立业务逻辑层(BLL)

对着解决方案右键--添加---新建项目--Visual C#--选择类库随便起个名字BLL确定 4.建立数据访问层(DAL) 对着解决方案右键--添加---新建项目--Visual C#--选择类库随便起个名字DAL 确定 5.建立Model层(Model) 对着解决方案右键--添加---新建项目--Visual C#--选择类库随便起个名字Model确定 6建立各层关系,对着WEB层(刚刚建立的UI层)右键--添加引用--选择BLL--确定 同样建立其它关系 1) WEB引用 DAL,Model 2)BLL引用 DAL,Model 3)DAL引用Model (以及解决错误时引用的System.Configuration ) 4)Model无引用 7.在WEB-->App_Data建一个数据文件 DabaBase.mdf 里面建表:qzzm_user 表内:字段Name,类型:nvarchar(50) 非空 8.web层Styles文件夹下新建Post.aspx Post.aspx 代码如下: <%@ Page Language="C#" AutoEventWireup="true" CodeFile="Post.aspx.cs" Inherits="Post" %> 无标题页

Post.aspx.cs 先搁下等写好类库再写 9.在Model 实体类中新建一个user.cs的类(如果你已经按照上面的图将类都建好了就只

经典三层架构模式

三层:表示层;BLL业务逻辑层;DAL数据处理层! DAL数据处理层包括:DALFactory抽象工厂,IDAL接口类库,DAL 再加上一个Model实体类模型层!总体来说就是:一个应用程序(表示层),5个类库(BLL,IDAL,DAL,DALFactory,Model) 三层载体尽量别用Dataset 太麻烦!还是用实体类好! 下面给你列下大概步骤(10大步): 1. 先创建Windows应用程序,即表示层 2. 添加5个类库项目:Models,Bll,IDAL,DAL,DALFactory 3. 添加项目引用 a) IDAL应用:Models b) DAL引用:Models,IDAL,System.configuration c) DALFactory引用:IDAL,DAL,System.configuration d) BLL引用:Models,DALFactory,IDAL e) 表示层引用:Models,BLL 4. 把表示层设为启动项目,并生成解决方案 5. 在表示层添加应用程序配置文件 6. 编写Models中的所有实体类:一个表对应写一个实体类 7. 编写抽象产品,即IDAL a) 可以使用接口或者是抽象类充当抽象产品 b) 一个表写一个抽象产品,定义所有操作所对应的方法 8. 编写实体产品,即DAL a) 根据使用数据库的个数情况创建多个文件夹分别管理实体产品 b) 创建DBHelper类,读取App.config中的连接字符串 c) 实体产品即实现了接口或抽象类的具体类 9. 编写DALFactory a) 定义一个抽象类AbstractFactory b) 有几个接口就在抽象类中定义几个抽象方法,返回值是接口 c) 编写实体工厂类,继承抽象工厂AbstractFactory,实现所有的抽象方法。 10. 编写BLL a) 一个表写一个Manager操作类 b) 引入命名空间: using DiskModels;//

三层网络的BP结构

建立一个三层前馈BP网络, 输入层采用6个神经元, 以上述6个预测因子为输入节点, 输出层用次年最大震级作输出节点, 通过多次比较训练, 最终确定隐层神经元数为14, 并设定正切“S”型函数为隐层传递函数, 线性函数作为输出层传递函数。另外, 对学习速率lr、附加动量因子mc、最大循环次数epochs、期望误差最小值goal作如下设置: net.trainParam.lr=0.01; net.trainParam.mc=0.9; net.trainParam.epochs=10000; net.trainParam.goal=1e- 4. 选择表2中前9个样本为训练样本集, 采用带动量, 自适应学习速率的梯度下降法训练网络, 网络误差下降速度快(图3) , 经过172次学习, 拟合效果非常理想(图4)。 将表2中10、11、12三个样本值作为训练好的BP网络的输入, 通过神经网络工具箱的“sim”函数进行拟合求得次年最大震级预测值, 预测结果见表3。表3 预测结果 样本编号次年实际最大震级预测震级预测误差 10 4.6 4.265 0.335 11 4.5 4.328 0.172 12 4.2 4.583 0.383 : MATLAB

由表3可知, 网络对3个震例进行内检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际震级较为符合, 震级差均小于0.4, 因此, 本文所建立的网络模型及参数设置应用效果较好。 3 结束语 引发地震的相关因素很多, 其孕育、产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地球物理过程, 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模, 其回归模型不成立, 证明各预测因子与次年最大震级之间确实存在很强的非线性关系。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作分析需要事先给出输入与输出之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 而这个关系正是我们努力寻找且尚未找到的, 因此, 该方法不可用。BP神经网络可以不受非线性模型的限制, 通过学习逼近实现任何复杂非线性映射, 在本文地震预测中得到了很好应用。值得注意的是, 在神经网络的应用过程中, 样本的选取很重要。首先, 样本集要能正确反映研究对象, 否则, 网络在学习时不收敛或收敛速度很慢, 即使收敛, 识别新样本时也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预测结果不可信。其次, 样本集的相关性越好模拟的效果越好, 新样本与样本集的相关性越好预测的效果也越好。再次, 预测值受样本集期望输出的最大值限制, 如果预测值超过样本集期望输出的最大值范围, 则要求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外推能力, 而这点 不容易做到, 一般而言, 神经网络较擅长内插。

web三层架构概述

web三层架构概述 web三层架构概述 2009-05-23 10:23 关于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删、改、查。 概述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表示层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

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例如Martin Fowler在《Patterns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一书中,将整个架构分为三个主要的层:表示层、领域层和数据源层。作为领域驱动设计的先驱Eric Evans,对业务逻辑层作了更细致地划分,细分为应用层与领域层,通过分层进一步将领域逻辑与领域逻辑的解决方案分离。 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层是一种弱耦合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向下的,底层对于上层而言是“无知”的,改变上层的设计对于其调用的底层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在分层设计时,遵循了面向接口设计的思想,那么这种向下的依赖也应该是一种弱依赖关系。因而在不改变接口定义的前提下,理想的分层式架构,应该是一个支持可抽取、可替换的“抽屉”式架构。正因为如此,业务逻辑层的设计对于一个支持可扩展的架构尤为关键,因为它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都纠结在业务逻辑层上,如何实现依赖关系的解耦,则是除了实现业务逻辑之外留给设计师的任务。

AspNet三层架构开发入门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2055621.html,三层架构开发入门 线下交流:4 三层体系结构的概念 用户界面表示层(USL) 业务逻辑层(BLL) 数据访问层(DAL) 图一:BLL将USL与DAL隔开了,并且加入了业务规则

各层的作用 1:数据数据访问层:主要是对原始数据(数据库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层,而不是指原始数据,也就是说,是对数据的操作,而不是数据库,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 2:业务逻辑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如果说数据层是积木,那逻辑层就是对这些积木的搭建。 3:表示层:主要表示WEB方式,也可以表示成WINFORM方式,WEB方式也可以表现成:aspx, 如果逻辑层相当强大和完善,无论表现层如何定义和更改,逻辑层都能完善地提供服务。 具体的区分方法 1:数据数据访问层:主要看你的数据层里面有没有包含逻辑处理,实际上他的各个函数主要完成各个对数据文件的操作。而不必管其他操作。 2:业务逻辑层:主要负责对数据层的操作。也就是说把一些数据层的操作进行组合。 3:表示层:主要对用户的请求接受,以及数据的返回,为客户端提供应用程序的访问。 三层结构解释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换.

图解三层架构

什么是三层架构 所谓的三层开发就是将系统的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这样有利于系统的开发、维护、部署和扩展。 分层是为了实现“高内聚、低耦合”。采用“分而治之”的思想,把问题划分开来各个解决,易于控制,易于延展,易于分配资源。 表示层:负责直接跟用户进行交互,一般也就是指系统的界面,用于数据录入,数据显示等。意味着只做与外观显示相关的工作,不属于他的工作不用做。 业务逻辑层:用于做一些有效性验证的工作,以更好地保证程序运行的健壮性。如完成数据添加、修改和查询业务等;不允许指定的文本框中输入空字符串,数据格式是否正确及数据类型验证;用户的权限的合法性判断等等,通过以上的诸多判断以决定是否将操作继续向后传递,尽量保证程序的正常运行。 数据访问层:顾名思义,就是用于专门跟数据库进行交互。执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和显示等。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的数据对象只在这一层被引用,如System.Data.SqlClient等,除数据层之外的任何地方都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引用。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2055621.html,可以使用.NET平台快速方便地部署三层架构。https://www.360docs.net/doc/ec12055621.html,革命性的变化是在网页中也使用基于事件的处理,可以指定处理的后台代码文件,可以使用C#、VB、C++和J#作为后台代码的语言。. NET中可以方便的实现组件的装配,后台代码通过命名空间可以方便的使用自己定义的组件。显示层放在ASPX页面中,数据库操作和逻辑层用组件或封装类来实现,这样就很方便的实现了三层架构。 2.为什么使用三层架构 对于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来说,代码量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一层结构或二层结构开发完全够用,没有必要将其复杂化,如果对一个复杂的大型系统,设计为一层结构或二层结构开发,那么这样的设计存在很严重缺陷。下面会具体介绍,分层开发其实是为大型系统服务的。 在开发过程中,初级程序人员出现相似的功能经常复制代码,那么同样的代码为什么要写那么多次?不但使程序变得冗长,更不利于维护,一个小小的修改或许会涉及很多页面,经常导致异常的产生使程序不能正常运行。最主要的面向对象的思想没有得到丝毫的体现,打着面向对象的幌子却依然走着面向过程的道路。 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初级程序人员开始将程序中一些公用的处理程序写成公共方法,封装在类中,供其它程序调用。例如写一个数据操作类,对数据操作进行合理封装,在数据库操作过程中,只要类中的相应方法(数据添加、修改、查询等)可以完成特定的数据操作,这就是数据访问层,不用每次操作数据库时都写那些重复性的数据库操作代码。在新的应用开发中,数据访问层可以直接拿来用。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之一的封装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读者现在似乎找到了面向对象的感觉,代码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减少,而且修改的时候也比较方便,也实现了代码的重用性。 下面举两个案例,解释一下为什么要使用三层架构。 案例一: 数据库系统软件由于数据量的不断增加,数据库由Access变成了SQL Server数据库,这样原来的数据访问层失效了,数据操作对象发生了变化,并且页面中涉及数据对象的地方也要进行修改,因为原来可能会使用 OleDbDataReader对象将数据传递给显示页面,现在都得换成SqlDataReader 对象,SQL Server和Access支持的数据类型也不一致,在显示数据时进行的数据转换也要进行修改,这是其中一种情况。

三层架构CS模式程序设计实例

三层架构C/S程序设计实例(C#描述) 1.三层之间的关系: 三层是指:界面显示层(UI),业务逻辑层(Business),数据操作层(Data Access) 文字描述: Clients对UI进行操作,UI调用Business进行相应的运算和处理,Business通过Data Access 对Data Base进行操作。 优点: l 增加了代码的重用。Data Access可在多个项目中公用;Business可在同一项目的不同地方使用(如某个软件B/S和C/S部分可以共用一系列的Business组件)。 l 使得软件的分层更加明晰,便于开发和维护。美工人员可以很方便地设计UI设计,并在其中调用Business给出的接口,而程序开发人员则可以专注的进行代码的编写和功能的实现。 2.Data Access的具体实现: DataAgent类型中变量和方法的说明: private string m_strConnectionString; //连接字符串 private OleDbConnection m_objConnection; //数据库连接 public DataAgent(string strConnection) //构造方法,传入的参数为连接字符串 private void OpenDataBase() //打开数据库连接 private void #region CloseDataBase() //关闭数据库连接 public DataView GetDataView(string strSqlStat) //根据传入的连接字符串返回DataView 具体实现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DataAgent { private string m_strConnectionString; private OleDbConnection m_objConnection; #region DataAgend ///

/// Initial Function /// /// public DataAgent(string strConnection) { this.m_strConnectionString = strConnection; } #endregion #region OpenDataBase /// /// Open Database /// private void OpenDataBase() { try { this.m_objConnection = new OleDbConnection();

三层架构之优缺点 五

三层架构之优缺点五 三层架构之优缺点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 注:(内聚: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耦合: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连程度的度量) 优缺点 优点: 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 2、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 3、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 4、有利于标准化; 5、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 6、扩展性强。不同层负责不同的层面,如PetShop可经过简单的配置实现Sqlserver 和oracle之间的转换,当然写好了也可以实现B/S与C/S之间的转换 7、安全性高。用户端只能通过逻辑层来访问数据层,减少了入口点,把很多危险的系统功能都屏蔽了。 8、项目结构更清楚,分工更明确,有利于后期的维护和升级 缺点: 1、降低了系统的性能。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采用分层式结构,很多业务可以直接造访数据库,以此获取相应的数据,如今却必须通过中间层来完成。 2、有时会导致级联的修改。这种修改尤其体现在自上而下的方向。如果在表示层中需要增加一个功能,为保证其设计符合分层式结构,可能需要在相应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中都增加相应的代码 3、增加了代码量,增加了工作量 三层架构是: 一:界面层 界面层提供给用户一个视觉上的界面,通过界面层,用户输入数据、获取数据。界面层同时也提供一定的安全性,确保用户不用看到不必要的机密信息。 二:逻辑层 逻辑层是界面层和数据层的桥梁,它响应界面层的用户请求,执行任务并从数据层抓取数据,并将必要的数据传送给界面层。

解读三层架构技术

解读三层架构技术 三层架构将数据层、应用层和业务层分离,业务层通过应用层访问数据库,保护数据安全,利于负载平衡,提高运行效率,方便构建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应用; 业务层主要作用是接收用户的指令或者数据输入,提交给应用层做处理,同时负责将业务逻辑层的处理结果显示给用户。相比传统的应用方式,业务层对硬件的资源要求较低; 应用层依据应用规模的不同,所承受的负荷会有较大的差异,另外客户端的数目,应用的复杂程度都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 ERP三层结构提供了非常好的可扩张性,可以将逻辑服务分布到多台服务器来处理,从而提供了良好的伸缩方案; 数据层包括存储数据的数据库服务器和处理数据和缓存数据的组件。组件将大量使用的数据放入系统的缓存库,以提高数据访问和处理的效率. 同时ERP采用大型数据库提供高性能、可靠性高的海量数据存储能力存储ERP 的业务数据。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概念简介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 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 概述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成为领域层)、表示层。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 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 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 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 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三层架构

三层架构 三层系统的分层式结构 三层架构(3-tier architecture)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概念简介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查找等。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称为领域层)、表示层。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各层的作用 1:数据访问层:主要是对原始数据(数据库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层,而不是指原始数据,也就是说,是对数据的操作,而不是数据库,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 2:业务逻辑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如果说数据层是积木,那逻辑层就是对这些积木的搭建。 3:表示层:主要表示WEB方式,也可以表示成WINFORM方式,WEB方式也可以表现成:aspx,如果逻辑层相当强大和完善,无论表现层如何定义和更改,逻辑层都能完善地提供服务。具体的区分方法 1:数据访问层:主要看你的数据层里面有没有包含逻辑处理,实际上他的各个函数主要完成各个对数据文件的操作。而不必管其他操作。 2:业务逻辑层:主要负责对数据层的操作。也就是说把一些数据层的操作进行组合。 3:表示层:主要对用户的请求接受,以及数据的返回,为客户端提供应用程序的访问。 表示层 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例如Martin Fowler在《Patterns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一书中,将整个架构分为三个主要的层:表示层、领域层和数据源层。作为领域驱动设计的先驱Eric Evans,对业务逻辑层作了更细致地划分,细分为应用层与领域层,通过分层进一步将领域逻辑与领域逻辑的解决方案分离。 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层是一种弱耦合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向下的,底层对于上层而言是“无知”的,改变上层的设计对于其调用的底层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在分层设计时,遵循了面向接口设计的思想,那么这种向下的依赖也应该是一种弱依赖关系。因而在不改变接口定义的前提下,理想的分层式架构,应该是一个支持可抽取、可替换的“抽屉”式架构。正因为如此,业务逻辑层的设计对于一个支持可扩展的架构尤为关键,因为它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都纠结在业务逻辑层上,如何实现依赖关系的解耦,则是除了实现业务逻辑之外留给设计师的任务。 数据层 数据访问层:有时候也称为是持久层,其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可以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 简单的说法就是实现对数据表的Select,Insert,Update,Delete的操作。如果要加入ORM 的元素,那么就会包括对象和数据表之间的mapping,以及对象实体的持久化。 优点 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

C# 最简单的三层架构实例

主题: C# 最简单的三层架构实例 加入该小组浏览:2412 次相关分类:编程开发 很多初学三层架构的用户,都对三层架构无从入手!而这些用户往往会通过搜索引擎搜索,例如“最简单的三层架构例子”,等关键词,就算用户找到这个实例,又会感觉不太明白,(心想有没有还可以再简单的例子)! 今天,我就写一个什么是最简单的三层架构例子(这个例子对你学习绝对有用,我说的!) 代码 ///

/// 初始化登录名称、登录密码(Model类) /// private string adminUser = string.Empty; //设置用户名称为空值 private string adminPwd = string.Empty; //设置用户密码为空值 public string AdminUser { get { return this.adminUser; } set { this.adminUser = value; } } public string AdminPwd { get { return this.adminPwd; } set { this.adminPwd = value; }

} 代码 ///

/// 用户登录(BLL类) /// /// /// public static int sysLogin(Model m) { string str = "adminValid"; //存储过程名称 SqlParameter[] sqlParameter = { //将UI层传递过来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赋值给存储过程中的变量分别是adminUser和adminPwd(注意大小写) new SqlParameter("adminUser",m.AdminUser), new SqlParameter("adminPwd",m.AdminPwd) }; DAL d = new DAL(); return Int32.Parse(d.ExecuteScalar(str,sqlParameter)); } 代码 /// /// 新建一个SQL登录链接 /// /// private static SqlConnection con() { return new SqlConnection("Data Source=localhost;Initial Catalog=数据库名称;Integrated Security=SSPI;"); } /// /// 执行操作(DAL类) /// /// /// ///

三层架构的理解.

三层架构的理解 了解c#中的三层架构(DAL,BLL,UI一提三层架构,大家都知道是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和数据访问层(DAL,而且每层如何细分也都有很多的方法。但具体代码怎么写,到底那些文件算在哪一层,却是模模糊糊的。下面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带领大家实战三层架构的项目,这个例子只有一个功能,就是用户的简单管理。 首先建立一个空白解决方案,添加如下项目及文件 1、添加https://www.360docs.net/doc/ec12055621.html, Web Application项目,命名为UI,新建Web Form类型文件User.aspx(含User.aspx.cs 2、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BLL,新建Class类型文件UserBLL.cs 3、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DAL,新建Class类型文件UserDAL.cs。添加SQLHelper引用。(这个是微软的数据访问类,也可以不用,直接编写所有的数据访问代码。我一般用自己写的数据访问类DataAccessHelper 。 4、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Model,新建Class类型文件UserModel.cs 5、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IDAL,新建Interface类型文件IUserDAL.cs 6、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ClassFactory 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这个和Petshop的示例没什么区别,而且更简单,因为在下也是通过Petshop学习三层架构的。但一些朋友对于这几个项目所处的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比较模糊,这里逐个说明一下: 1、User.aspx和User.aspx.cs 这两个文件(以及文件所属的项目,下面也是如此,不再重复强调了都属于表现层部分。User.aspx 比较好理解,因为它就是显示页面了。User.aspx.cs有些人觉得不应该算,而是要划到业务逻辑层中去。如果不做分层的话,那么让User.aspx.cs来处理

电子商务系统三层架构

1. 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系统有什么区别?电子商务系统与传统的信息系统又有什么 不同? (1)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系统的区别 以电子技术为手段的商务活动成为电子商务,而这些商务活动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则成为电子商务系统。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不同,电子商务的目标是完成商务,而电子商务系统的目标是提供商务活动所需要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的软硬件环境及相关的信息流程,两者的区别见表1: )电子商务系统与传统的信息系统的区别 电子商务系统是一个信息系统,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相比,电子商务系统有着根本的不同。从信息处理的方式和目的来看,传统信息系统重点在于“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向正确的人提供正确的信息",主要目的是支持企业运作和管理决策;而电子商务系统的特点在于“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与正确的人交换正确的信息”,主要的目的在于信息交换。 电子商务系统不仅需要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更需要实现多个系统的有效整合。两者的区别见表2: 参考:张宝明文燕平等电子商务技术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利用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进行电子商务存在哪些问题?与之相比,三层客户机 和服务器结构有什么好处? (1)利用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进行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系统主要是利用In ternet 技术,系统应用范围扩张,用户数目和类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维护困难。由于表示部分和应用部分耦合在一起,因此,任何对于应用逻辑的变化,都将导致客户端软件的变化,需要不断地更新客户端系统,这不仅影响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导致了工作量的增加, 还可能导致错误的安装过程。同时,客户机直接访问服务器端的数据库,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使系统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 2)费用增加。在电子商务等新的应用中,用户的数量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张,如果客户端需要复杂的处理能力,需要较多的客户端资源,必然会导致应用系统总体费用的增加。

三层架构设计

第八章三层架构设计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表示层。 8.1三层架构概述 与网络协议是分层一样,软件设计也要进行分层,分层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高内聚、低耦合”,采用“分而治之”的思想,把任务划分成子任务,逐个解决,易于控制,易于延展,易于多个进行项目合作。 所谓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由数据访问层去访问数据库,十分有利于系统的开发、维护、部署和扩展。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使用分层开发呢,它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呢? 对于简单的应用来说,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可以不进行分层,但是对一个大型系统来说这样的设计的缺陷就很严重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模式追求的是代码的通用性,可移植性,可维护性、功能扩展,分层开发这种设计模式体现了面向对象的思想,而在页面的后台代码中直接访问数据库,实际上是打着面向对象的幌子却依然走着面向过程的老路。 试问一下,我们用Access做后台开发的未分层程序,如果有一天因为数据量的增加,安全的需要等,数据库有Access变成了SQL Server,怎么办?网页代码文件中的所有程序都要重新修改,整个系统需要重新来做,这都是设计不合理惹的祸。 多层开发架构的出现很有效的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三层架构中,各个层之间的分工是很明确的。面向对象嘛,就像一个公司中的部门一样,每个部门的分工是不一样的,是哪个部门的任务就有哪个部门完成,对应的,各个部门的维护工作也是各自完成且不会影响其它的部门,至少影响不是很大,否则就只能说明分工还不合理。采用三层架构设计系统,各层高内聚、低耦合,通过有效的协作来完成系统的高效运行,三层架构中出现上面说的问题,由于其将数据访问操作完全限定在数据访问层内,数据库发生了改变,我们只需要修改数据访问层,其它的地方不用修改。 三层架构中各层的功能是这样的。 1、表示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是用户在使用系统时的所见所得,表示层负责直接跟用户进行交互,用于数据录入,数据显示等。表示嘛,也就意味着侧重于做与布局和外观显示方面的工作,以及客户端的验证和处理等,并针对用户的请求去调用业务逻辑层的功能。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表示层提交的请求,进行逻辑处理,如果需要访问数据库,就调用数据访问层的操作,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3、数据访问层(DAL):顾名思义,就是用于专门跟后台数据库进行交互,直接操纵数据库,实现数据库记录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等。与具体数据库系统相关的对象只在

delphi_三层架构简单例子.

delphi 三层架构简单例子(经测试成功2009-01-22 下午 02:45所谓三层: (1 客户端 (2 服务器端 (3 数据库在数据访问时,使得客户端必须通过服务器来访问数据库。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在Delphi中可以使用Socket或者Dcom来连接他们相互间的通讯。如果使用Scocket在系统使用时必须提供Scocket连接器,而Dcom 则不用。客户端和服务器的连接需要Broker来联系。环境为winxp sp2 + delphi 7 + db7.(MSSQL2000 创建过程: 1、请不要新建application.file-new-activex-activex library,file --new--other,选择"Multitier"--"Remote data module"。在跳出来的对话框里面输入名称(任意),例如:AppSqlConn。选择确定,进入remote data module窗口。 2、加入组件:adodataset,点击connectionstring属性,点击后面的…,进入 设定连接窗口。选择:use connection string--build,在提供程序中选择:"Microsoft ole db provider for sql server",在连接中:服务器名称输入sql server的ip地址,登录信息中输入用户名和密码(sql server),在选择数据库中选择自己想要使用的数据库。一般只要地址正确、用户名和密码无误,肯定可以连接通过。确定退出。 3、在commandtext中点击后面的…,进入sql 语句设定,根据自己的要求设定。 4、将active属性设置为true。只要前面的设定是正确的,这里应该顺利通过。 5、加入组件:datasetprovider。设定其dataset属性为上面的adodataset。 6、到此服务器端已经设置完成。请保存并且运行一次,从而使服务注册。 7、运行delphi的bin目录下面的scktsrvr,因为下面要使用socket连接。运行后任务栏中出现socket server的图标。 8、新建程序(application),然后file--new--data module,会创建客户端的data module。 9、加入组件:socketconnection,在address中输入sql server的ip地址,然后在servername中输入刚才创建的remote data module的服务程序。程序会自动在serverguid中加入id。然后选择connected属性为true。只要 此处不报告错误,此程序基本成功了。 10、加入组件:clientdataset,选择remoteserver属性为socketconnection,选择providename为服务器程序的datasetprovider。然后选择active属性为true。 11、到程序的form窗口状态,首先选择file--use unit,选择上面创建的data module,确定。然后加入组件datasource 和dbgrid。选择datasourece的dataset属性为data module的clientdataset,选择dbgrid的datasource为这里的datasource组件。现在应该可以看到dbgrid的窗口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