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传染病学伤寒试题2

(完整版)传染病学伤寒试题2
(完整版)传染病学伤寒试题2

A1型题

1.伤寒出现肝脾肿大的主要原因是

A、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反应

B、伤寒性肝炎、脾炎

C、I型变态反应

D、III型变态反应

E、中毒性肝炎

2.伤寒杆菌的病原学特点哪项正确

A、属沙门菌属的A群

B、革兰染色阴性,产生芽孢,有夹膜

C、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部分细菌有菌体表面(Vi)抗原

D、Vi抗原抗原性强,产生Vi抗体滴度高,持续时间长

E、到目前为止,我国未发现耐氯霉素的伤寒杆菌株

3.伤寒杆菌致病的主要因素是

A、内毒素

B、肠毒素

C、外毒素

D、神经毒素

E、细胞毒素

4.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是

A、普通型伤寒患者

B、暴发型伤寒患者

C、慢性带菌者

D、伤寒恢复期

E、伤寒患者的潜伏期

5.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A、中长程稽留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H”、

“O”均升高

B、长程低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阳性

C、长程驰张热、肝脾不大,周围血象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升高,肥

达反应“H”升高

D、长程间歇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消化道出血

E、长程间歇寒战、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正常,重度贫血,肥达

反应阴性

6.伤寒的确诊依据是

A、粪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B、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C、胆汁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D、肥达反应阳性

E、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7.对曾使用过抗生素,疑为伤寒患者,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A、粪培养

B、骨髓培养

C、血培养

D、肥达反应

E、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8.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肠出血

B、中毒性心肌炎

C、溶血尿毒综合征

D、中毒性肝炎

E、肠穿孔

9. 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

A、病后第1周

B、病后第3~4周

C. 病后第2周

D. 病前1周

E、病后第5周

10.可用于调查伤寒慢性带菌者的抗体是:

A、H抗体

B、O抗体

C、A抗体

D、B抗体

E、Vi抗体

11. 伤寒病人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

A、起病后第1周

B、起病后第2-4周

C、起病前1周

D、起病后第5周

E、起病后第6周

12.伤寒发病第一周内阳性率最高化验是

A、大便培养

B、肥达反应

C、血培养

D、尿培养

E、补体结合试验

A2型题

13.成人,持续发热8天,伴有腹胀、腹泻,大便每天3~5次,偶有粘液,2年前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体查:体温38.8℃,肝在肋下1cm,脾在肋下1.5cm,血象:WBC 4.0×109/L,N 0.72,L 0.28,粪便镜检:WBC 0~5/HP,最可能的诊断是

A、细菌性痢疾

B、急性血吸虫病

C、伤寒

D、阿米巴痢疾

E、急性病毒性肝炎

14.女,35岁,反复发热35天,患者持续高热10天时,当地医院曾给予氯霉素治疗,5天后热退出院,出院后未接受任何治疗,2周后再次出现发热,体查:

体温38.5℃,肝在肋下2cm,脾在肋下1.5cm,血象:WBC 3.0×109/L,N 0.70,L0.30,肝功能检查:ALT 200U/L,TBIL 16μmol/L,大便隐血实验++,最可

能的诊断是

A、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B、全身粟粒性结核

C、病毒性肝炎

D、伤寒复发

E、阿米巴病

15.男,20岁,稽留高热已3周,伴腹胀、腹泻入院,当晚突然出现腹痛,体温骤降至35.5℃,脉搏120次/分,血压60/45mmHg,腹部压痛、反跳痛明显,肝浊音界缩小,血象:WBC 18.0×109/L,N 0.88,L 0.12,肥达反应H 1:320,

O 1:320,OX 1:80,最可能的诊断是

A、胃溃疡穿孔

B、阑尾炎穿孔

C、胆囊炎胆囊穿孔

D、阿米巴痢疾肠穿孔

E、伤寒肠穿孔

16.男,34岁,农民,持续发热13天,伴腹泻7天,大便稀,4~5次/天。4小

时前突然右下腹剧痛,随后感心慌、出汗、腹胀,下腹广泛压痛,右下腹明显,有肌紧张及反跳痛。血象:WBC 19.6×109/L,N 0.92,L 0.08, 最可能

的诊断是

A、急性血吸虫病并发阑尾炎

B、阿米巴痢疾并发肠穿孔

C、肠结核合并结核性腹膜炎

D、伤寒并发肠穿孔

E、结肠肿瘤腹腔转移

17.关于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不正确

A、起病时有急性胃肠炎症状

B、发热多呈驰张型

C、毒血症状较轻,但胃肠症状较显著

D、出血与穿孔少见

E、副伤寒甲复发机会较伤寒少

18.为伤寒病人做细菌培养,下列有关不同标本诊断价值的描述,哪一条是不正

确的

A、病程第1~2周,血培养的阳性率最高

B、骨髓培养的阳性率比血培养低

C、整个病程中,粪便均可培养出伤寒杆菌,但阳性者不一定都是现症病人

D、病程第3~4周,部分病人的尿培养阳性

E、胆汁培养有助于发现带菌者

19. 伤寒的病原学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伤寒沙门氏菌属于沙门菌属中的D群

B、不形成芽胞,有鞭毛,能运动

C、有荚膜

D、在普通培养基中能生长,但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中更佳

E、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群后释放出内毒素

20. 小儿伤寒特点不正确的是

A、发热以弛张型为多

B、胃肠道症状不明显

C、肝脾肿大较常见

D、易并发支气管肺炎

E、病死率较低

21. 老年伤寒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通常发热不高但易出现虚脱

B、常可并发支气管肺炎和心力衰竭

C、持续胃肠功能紊乱

D、病程迁延,恢复慢

E、病死率较低

22.关于肥达反应下列哪项错误

A、应用伤寒沙门菌“O”与“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

原(“A、B、C”)等5种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

应的抗体

B、对伤寒与副伤寒有确定诊断价值

C、通常在病后1周左右出现抗体

D、第3~4周的阳性率可达70%以上

E、约有10~30%患者肥达反应始终为阴性

23.女性,30岁,船员,8月1日开始持续发热12天,伴头痛、畏寒、腹泻、纳

差,右下腹轻压痛,肝肋下2.5cm,软,无压痛,脾肋下1cm, 体查:体温40

℃,ALT 90U/L,HBSAg(-),肥达反应:H: 1/160,O: 1/80, 血象WBC 4.0×109/L,

N 0.65,L 0.35, 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B、疟疾

C、伤寒合并中毒性肝炎

D、伤寒(暴发型)

E、阿米巴肝脓肿

A3型题

问题24~26

男,15岁,学生,不规则发热半个月,体温38~40℃,无畏寒、寒战,伴食欲不振、腹胀,近日出现精神恍惚,谵妄,听力下降,在当地不规则用过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治疗。体查:体温40℃,脉搏100次/分,血压:98/79mmHg,表情呆滞,心肺无异常,腹软,右下腹轻压痛,肝右肋0.5cm,脾左肋下1cm,血象:W BC 4.0×109/L,N 0.65,L 0.35

24.最可能的诊断是

A、败血症

B、疟疾

C、伤寒

D、病毒性肝炎

E、恶性组织细胞病

25.确诊最好进行下列哪项检查

A、血培养

B、骨髓培养

C、肥达反应

D、小便培养

E、大便培养

26.下列哪项处理是错误的

A、选用喹诺酮类抗菌治疗

B、卧床休息

C、易于消化,少纤维饮食

D、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

E、腹胀用肛管排气+新斯的明

B1型题

问题27~28

A

B.

C.头孢菌素类

D.氯霉素

E、阿莫西林

27. 多重耐药性伤寒病原治疗首选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

28. 妊娠合并伤寒病原治疗忌用.喹诺酮类

问题29~31

A、确诊伤寒病人

B、伤寒带菌者

C、斑疹伤寒

D、支持临床诊断伤寒

E、副伤寒丙

29.长程发热,脾脏肿大,粒细胞减少,骨髓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确诊伤寒病人30.慢性腹泻患者大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伤寒带菌者

31.持续发热2周,伴腹泻、脾大,血清肥达反应H: 1/320,O: 1/320,

OX19: 1/80 支持临床诊断伤寒

问题32~36

B、O1:80 H1:160 A1:40 B1:40

C、O1:160 H1:160 A1:320 B1:40

D、O1:160 H1:40 A1:40 B1:320

32.肥达反应阴性A、O1:40 H1:40 A1:40 B1:40

33.伤寒早期

34.伤寒菌苗预防接种35.副伤寒甲E、O1:40 H1:320 A1:320 B1:320

36.副伤寒乙

问题37~41

37、霍乱B、分泌性腹泻

38、菌痢A、侵袭性腹泻

39、阿米巴痢疾C、果浆样大便

40、伤寒D、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41、急性血吸虫病E、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答案部分

A1型题

1.A

2.C

3.A

4.C

5.A

6.E

7.B

8.E

9.B 10.E 11.B 12.C

A2型题

13.C 14.D 15.D 16.E 17.E 18.B 19.B 20.B 21.E 22.B 23.C

A3型题

24.C 25.B 26.E

B1型题

27.A 28.C 29.A 30.B 31.D 32.A 33.B 34.E 35.C 36.D 37.B 38.A 39.C 40.D 41.E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一. 感染过程的表现: 1.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二.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呼吸道传播(2) 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periodicity):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三.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二).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2.病原治疗3.对症治疗4.康复治疗5.中医中药治疗 四. 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几类几种?按甲类传染病预防,管理的包括哪几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8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1种)。 甲类 (1.鼠疫、2.霍乱)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h内,农村不超过6h上报。 乙类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艾滋病、5.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质炎、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8.麻疹、9.流行性出血热、10.狂犬病、11.流行性乙型脑炎、12.登革热、13.炭疽、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5.肺结核、16.伤寒和副伤寒、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百日咳、19.白喉、20.新生儿破伤风、21.猩红热、22.布鲁氏菌病、23.淋病、24.梅毒、25.钩端螺旋体病、26.血吸虫病、27.疟疾 ) 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12h上报,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28.流行性感冒、29.流行性腮腺炎、30.风疹、3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2.麻风病、33.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34.黑热病、35.包虫病、36.丝虫病,37.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8.手足口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传染病学试题库

试题库 总论: 1、预防肠道传染病“三管一灭”,下列何者错误: A 灭苍蝇 B 管理粪便 C 管理水源 D 管理饮食 E 预防接种 2、接触病毒性肝炎患者后,常用于浸泡的消毒液为: A 3%来苏尔 B 70%酒精 C 0.3%过氧乙酸 D 0.1%新洁尔灭 E 高锰酸钾溶液 3、下列何者不属于需立即报告的传染病: A 鼠疫 B 霍乱 C 艾滋病 D 肺炭疽 E 伤寒 4、隐性感染的主要意义: A 轻型病人增加 B 显性感染减少 C 带菌状态减少 D 潜在性感染增加 E 免疫人群扩大 5、传染过程中,一般哪种情况较多: A 病原体被清除 B 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潜在性感染 E 病原携带者 6、感染后的结局以下何种最常见: A 病原体被清除 B 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潜在性感染 E 病原携带者 7、预防肠道传染病“三管一灭”,下列何者错误: A 管理病人 B 管理粪便 C 管理水源 D 管理饮食 E 消灭苍蝇 8、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 病原体 B 传染性 C 地方性、季节性 D 免疫性 E 易感性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 有病原体 B 有传染性 C 有地方性、季节性 D 有免疫性 E 有易感性 2、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主导措施是: A 治疗病人 B 检出带菌者 C 隔离接触者 D 切断传播途径 E 预防接种 10、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是: A 二大类二十五种 B 二大类十八种 C 三大类二十五种 D 三大类二十四种 E 三大类三十五种 11、提示近期感染的免疫球蛋白: A IgA B IgM C IgG D Ig E E IgD 1、预防传染病,保护易感者的关键措施是: A 个人防护 B 预防接种 C 药物预防 D 改善营养 E 增强体质 12、病原体侵入人体,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 被称为: A 病原体被清除 B 隐性感染C病原携带者 D 显性感染 E 潜在性感染 12、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B 病原体数量、毒力、侵入途径 C 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环境 D 传染源、易感人群和外周环境 E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体因素 13、下列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 A 伤寒 B 菌痢C霍乱 D 病毒性肝炎 E 艾滋病 A.无传染性 B.具有免疫力 C.病毒无复制 D.注射过乙肝疫苗 E.传染性强 63. 有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HBsAg(+),HBeIgG(+),抗-HBcIgM(+)说明此病人: A.无传染性 B.具有免疫力 C.病毒无复制 D.注射过乙肝疫苗 E.传染性强 64. 有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HBsAg(+) 抗-HBcIgG(+) HBVDNA(-)说明此病人 A.无传染性 B.具有免疫力 C.病毒无复制 D.注射过乙肝疫苗 E.传染性强

皮肤性病学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

皮肤性病学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 姓名:毛子君科室:得分:1000分1、单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 (1)目前被称为“超级癌症”的性传播疾病是:C A.梅毒 B.淋病 C.艾滋病 D.软下疳 E.巨大湿疣 (2)下列不属于性传播疾病的是:D A.生殖器疱疹 B.传染性软疣 C.软下疳 D.女性假性湿疣 E.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3)二期梅毒的骨关节损害最常见的是:E A.骨折 B.骨软同有炎 C.关节强直D.骨髓炎E.骨膜炎 (4)关于一期梅毒,哪项是错误的?E A.一般患者起病前有不洁性交史 B.潜伏期是2~4周左右 C.硬下疳是主要的表现 D.在硬下疳处取材以暗视野检查可见苍白螺旋体 E.梅毒血清试验阴性可排除一期梅毒 (5)当前我国性传播疾病中居首位的是:B A.梅毒B.淋病C.尖锐湿疣 D.生殖器疱疹 E.非淋菌性尿道炎 (6)非淋病性尿道炎的潜伏期一般是:C A.1周内 B.1~2周 C.1~3周 D.3~4周 E.4~5周 (7)非淋病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是:E A.厌氧革兰阴性杆菌 B.阴道毛滴虫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链球菌 E.沙眼衣原体或解脲支原体 (8)头面部的带状疱疹可引起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A A.Ramsay-Hunt综合征 B.哈钦森三联征 C.Gottron征 D.Auspitz征 E.Stevens-Johnson征 (9)下列关于寻常型银屑病的病理,哪个不正确B A.角化不全 B.颗粒层增厚 C.棘层增厚 D.表皮突规则下延 E.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 (10)下列不是带状疱疹分型的是C A.无疹型 B.出血疹 C.局限型 D.坏血型 E.泛发型 (11)艾滋病已成为流行于何处的传染病A

流行病学复习要点

(绪论) 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 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同期暴露人口× K 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 K 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同期平均人口× K 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 K 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 11、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12、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 13、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 14、夏季气温高、雨量多、蚊媒密度增加,引起乙脑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病因比重加重。 15、战争年代因饥荒、贫穷、流离失所、生活条件恶劣,引起传染病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宿主比重加重。 16、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是依靠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人只在偶然的情况下才感染该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鼠疫、莱姆病等。 (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寻找病因线索。主要用途是:提出病因假说。 2、进行爆发调查时的首要工作是:核实诊断。 3、某病的流行曲线只有一个高峰,所有病例都集中在该病的常见潜伏期内,据

传染病学伤寒试题2(可编辑修改word版)

A1 型题 1.伤寒出现肝脾肿大的主要原因是 A、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反应 B、伤寒性肝炎、脾炎 C、I 型变态反应 D、 III 型变态反应E、 中毒性肝炎 2.伤寒杆菌的病原学特点哪项正确 A、属沙门菌属的A 群 B、革兰染色阴性,产生芽孢,有夹膜 C、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部分细菌有菌体表面(Vi)抗原 D、Vi 抗原抗原性强,产生Vi 抗体滴度高,持续时间长 E、到目前为止,我国未发现耐氯霉素的伤寒杆菌株 3.伤寒杆菌致病的主要因素是 A、内毒素 B、肠毒素 C、外毒素 D、神经毒素 E、细胞毒素 4.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是 A、普通型伤寒患者 B、暴发型伤寒患者 C、慢性带菌者 D、伤寒恢复期 E、伤寒患者的潜伏期5. 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A、中长程稽留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H”、 “O”均升高 B、长程低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阳性 C、长程驰张热、肝脾不大,周围血象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升高,肥 达反应“H”升高 D、长程间歇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消化道出血 E、长程间歇寒战、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正常,重度贫血,肥达 反应阴性 6.伤寒的确诊依据是 A、粪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B、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C、胆汁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D、肥达反应阳性 E、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7.对曾使用过抗生素,疑为伤寒患者,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A、粪培养 B、骨髓培养 C、血培养

D、肥达反应 E、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8.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肠出血 B、中毒性心肌炎 C、溶血尿毒综合征 D、中毒性肝炎 E、肠穿孔 9.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 A、病后第1 周 B、 病后第3~4 周 C. 病后第2 周 D. 病前1 周 E、病后第5 周 10.可用于调查伤寒慢性带菌者的抗体是: A、H 抗体 B、O 抗体 C、A 抗体 D、B 抗体 E、Vi 抗体 11.伤寒病人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 A、起病后第1 周 B、 起病后第2-4 周C、 起病前 1 周 D、起病后第5 周 E、起病后第6 周 12.伤寒发病第一周内阳性率最高化验是 A、大便培养 B、肥达反应 C、血培养 D、尿培养 E、补体结合试验 A2 型题 13.成人,持续发热8 天,伴有腹胀、腹泻,大便每天3~5 次,偶有粘液,2 年前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体查:体温38.8℃,肝在肋下1cm,脾在肋下1.5cm, 血象:WBC 4.0×109/L,N 0.72,L 0.28,粪便镜检:WBC 0~5/HP,最可能的诊断是 A、细菌性痢疾 B、急性血吸虫病 C、伤寒 D、阿米巴痢疾 E、急性病毒性肝炎 14.女,35 岁,反复发热35 天,患者持续高热10 天时,当地医院曾给予氯霉素治疗,5 天后热退出院,出院后未接受任何治疗,2 周后再次出现发热,体查:

(完整版)院感三基试题及参考答案

院感三基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对的打√,错的打×) 1 、消毒首选化学方法,不能用化学方法消毒的选物理方法。 (×) 7、锐器伤的预防: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 消毒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8、空气微生物学检测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间采

样。(√) 9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注射室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 柜,过期重新灭菌; 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二、单选题(每题3分,共60分) 毒或灭菌C消 毒或灭菌D.灭菌 6、传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的消毒处理措施为A )A消毒、彻底清洗干净、消毒或灭菌B.彻底清洗干净、消毒或灭 菌C消毒或灭菌

D消毒、彻底清洗干净 7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对病室内的空气及地面应采取的措施包括A )A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地面湿式清扫,遇污染时消毒 B定时空气消毒,必要时通风换气;地面干式清扫,遇污染时清洁 C.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地面干式清洁,遇污染时清扫 12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下层分区为B A.污染区,清洁区B清洁区,污染区C无菌区,污染区D污染区, 无菌区 13手术室的分区包括B A. 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B.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C.污染

区、半污染区、无菌区D半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 14环境卫生学监测采样后送检时限为A A不得超过2小时B不得超过4小时C不得超过6小时D不得超过8 小时 15、空气微生物学检测采祥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为C A、细菌总数≤10cfu/m3、≤5 cfu/cm2 B细菌总数≤200cfu/m3、≤ 5 cfu/cm2 C细菌总数≤500cfu/m3、≤10 cfu/cm2 19油、粉、膏等的首选灭菌方法是A A干热B.压力蒸汽C福尔马林熏24小时D.环氧乙烷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一、总论 1、感染过程出现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重要传染源)、潜伏性感染。(即五种表现) 隐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的感染,其表现约超过显性感染的10倍以上。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毒力---包括毒素和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内毒素 代表菌群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 作用机制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 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染途径、人群易感性(即三个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经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易感者---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他们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而又有传染源和传染途径时,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即四个特点) 5、再燃与复发 再燃---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 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6、传染病的预防: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要求城镇发现后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少过6小时。 小结:传染病过程包括三个条件、四个特点、五种表现 二、病毒性肝炎 1、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 A.HbsAg(表面抗原)和抗HBs:表面抗原是HBV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抗原,该抗原只有免疫性,无传染性。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其抗原转阴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B、HBcAg(核心抗原)和抗HBc:核心抗原因存在于Dane颗粒中,在肝脏,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出现较晚于HBcAg,其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cIgM较早出现,其阳性提示急性期或者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IgG出现较迟,可保

传染病学伤寒试题2

A1型题 1.伤寒出现肝脾肿大的主要原因是 A、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反应 B、伤寒性肝炎、脾炎 C、I型变态反应 D、III型变态反应 E、中毒性肝炎 2.伤寒杆菌的病原学特点哪项正确 A、属沙门菌属的A群 B、革兰染色阴性,产生芽孢,有夹膜 C、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部分细菌有菌体表面(Vi)抗原 D、Vi抗原抗原性强,产生Vi抗体滴度高,持续时间长 E、到目前为止,我国未发现耐氯霉素的伤寒杆菌株 3.伤寒杆菌致病的主要因素是 A、内毒素 B、肠毒素 C、外毒素 D、神经毒素 E、细胞毒素 4.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是 A、普通型伤寒患者 B、暴发型伤寒患者 C、慢性带菌者 D、伤寒恢复期 E、伤寒患者的潜伏期 5.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A、中长程稽留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H”、 “O”均升高 B、长程低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阳性 C、长程驰张热、肝脾不大,周围血象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升高,肥 达反应“H”升高 D、长程间歇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消化道出血 E、长程间歇寒战、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正常,重度贫血,肥达 反应阴性 6.伤寒的确诊依据是 A、粪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B、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C、胆汁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D、肥达反应阳性 E、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7.对曾使用过抗生素,疑为伤寒患者,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A、粪培养 B、骨髓培养 C、血培养

D、肥达反应 E、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8.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肠出血 B、中毒性心肌炎 C、溶血尿毒综合征 D、中毒性肝炎 E、肠穿孔 9. 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 A、病后第1周 B、病后第3~4周 C. 病后第2周 D. 病前1周 E、病后第5周 10.可用于调查伤寒慢性带菌者的抗体是: A、H抗体 B、O抗体 C、A抗体 D、B抗体 E、Vi抗体 11. 伤寒病人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 A、起病后第1周 B、起病后第2-4周 C、起病前1周 D、起病后第5周 E、起病后第6周 12.伤寒发病第一周内阳性率最高化验是 A、大便培养 B、肥达反应 C、血培养 D、尿培养 E、补体结合试验 A2型题 13.成人,持续发热8天,伴有腹胀、腹泻,大便每天3~5次,偶有粘液,2年前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体查:体温38.8℃,肝在肋下1cm,脾在肋下1.5cm,血象:WBC 4.0×109/L,N 0.72,L 0.28,粪便镜检:WBC 0~5/HP,最可能的诊断是 A、细菌性痢疾 B、急性血吸虫病 C、伤寒 D、阿米巴痢疾 E、急性病毒性肝炎 14.女,35岁,反复发热35天,患者持续高热10天时,当地医院曾给予氯霉素治疗,5天后热退出院,出院后未接受任何治疗,2周后再次出现发热,体查:

临床医学三基试卷及答案

临床医学“三基”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运动系统组成哪项有误:(D) A、骨 B、骨连接 C、骨骼肌 D、平滑肌 2、有关红骨髓的分布哪项有误:(D) A、胎儿的长骨髓腔 B、幼儿的骨松质腔 C、六岁以后不规则骨髓腔 D、六岁以后股骨远侧端骨松质 3、胸长神经损伤可引起:(A) A、翼状肩 B、方形肩 C、爪形手 D、猿手 4、关于血脂,不包括下列哪项:(C) A、甘油三酯 B、胆固醇 C、乳糜微粒 D、磷脂 5、血浆蛋白由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球蛋白组成,主要功能以下哪项错误:(D) A、对酸碱有缓冲作用 B、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C、凝血与抗凝血作用 D、体温调节作用 6、吸入花粉引起支气管哮喘属于哪型过敏反应:(A)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7、下列哪项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D) A、衣原体 B、支原体 C、放线菌 D、病毒 8、引起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病因有误的是:(D) A、腹泻 B、使用乙酰唑胺 C、近端肾小管酸中毒 D、饥饿致血乳酸增加 9、高渗性脱水特点下列哪项不误:(D) A、血钠>150mmol/L B、皮肤弹性尚可 C、尿量减少极明显 D、口渴感不明显 10、关于艾滋病错误的是:(B) A、分二型,即HIV-1和HIV-2 B、主要侵犯CD8+细胞 C、可有严重机会性感染 D、常继发肿瘤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1、可引起人体肝脾肿大的寄生虫有:(ABCD) A、疟原虫 B、弓形虫 C、血吸虫 D、华支睾吸虫 E、蛔虫 2、同种异型移植排斥的防治原则:(ABCDE) A、ABO血型鉴定 B、HLA型别鉴定 C、使用免疫抑制剂 D、预存抗体测定 E、诱导移植抗原特异性耐受 3、胆石按其成分组成可分为:(ABC) A、胆固醇结石 B、胆色素结石 C、混合性结石 D、草酸盐结石 E、磷酸盐结石 4、引起AFP升高的疾病有:(ABC) A、原发性肝癌 B、活动性肝病 C、生殖性胚胎源性肿瘤 D、肾癌 E、嗜铬细胞瘤 5、浅反射包括:(ACDE) A、角膜反射 B、膝腱反射 C、腹壁反射 D、提睾反射 E、跖反射 三、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 1、本体感受器分布在内脏和血管处。(-) 2、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 3、脑脊液通过室间孔从第三脑室流入第四脑室。(-)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 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 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infection )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 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 )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 )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 on daryi nfection )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 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

传染病学试题

传染病病学试题 一、A型选择题 1 结核杆菌在体内引起的病变属于: A.急性增生性炎 B.纤维素性炎 D.化脓性炎 D.变质性炎 E.特殊性炎 2 典型结核结节的中心部分往往有 A.郎罕巨细胞 B.类上皮细胞 C.干酪样坏死 D.郎格罕细胞 E.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3 原发性肺结核病时原发灶多位于: A.肺尖 B.肺下叶的下部 C.肺锁骨下区 D.肺上叶的上部 E.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处 4 全身粟粒性结核病是由于结核病变侵蚀破坏了下列哪种血管? A.无名静脉 B.颈内静脉 C.上腔静脉 D.肺静脉 E.支气管静脉 5 成人肺结核临床最常见的类型是: A.局灶型肺结核 B.浸润型肺结核 C.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D.干酪样肺炎 E.肺结核球 6 从有传染性角度来看,开放性肺结核病主要是指: A.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B.慢性粟粒性肺结核 C.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D.局灶型肺结核晚期 E.浸润型肺结核早期 7 关于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病变主要发生在中、下肺部 B.不易形成慢性空洞 C.肺门淋巴结病变明显 D.大咯血可引起窒息死亡

E.无需治疗,大多能自然痊愈 8 肠结核的好发部位为 A.空肠 B.回肠 C.升结肠 D.回盲肠 E.降结肠 9 下列哪种疾病最易引起肠道狭窄? A.肠阿米巴病 B.肠伤寒 C.肠结核 D.细菌性痢疾 E.以上都不是 10 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变特点是: A.脑底部有脓性渗出物 B.脑底部有黄色混浊胶冻样渗出物 C.脑底部常满布粟粒状结核结节 D.蛛网膜下腔弥漫性出血性浆液性渗出物 E.蛛网膜下腔弥漫性结核性肉芽组织形成 11 女性生殖系统结核病最常见的是: A.子宫颈结核 B.子宫内膜结核 C.阴道结核 D.卵巢结核 E.输卵管结核 12 男性生殖系统结核中,有明显临床症状的主要是: A.输精管结核 B.睾丸结核 C.精囊结核 D.前列腺结核 E.附睾结核 13 影响结核病的发生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 A.感染的结核菌数量多 B.感染的结核菌毒力强 C.机体的反应性和菌量及毒力大小 D.机体兔疫功能较弱 E.机体变态反应强烈 14 结核病的免疫反应,起主要作用的细胞是: A.T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 C.浆细胞 D.巨噬细胞 E.树突状细胞 15 关于干酪样坏死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医院感染管理三基(有答案)

三基训练题 一、填空题 1、外源性医院感染的病原体来自_病人体外;内源性医院感染的病原体来自_病人自身的常 居菌或暂居菌__。 2、外源性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__感染源______、__传播途径__、__易感者___。 3、我国医院感染常见发生部位为__呼吸道__、__泌尿道___、__消化道__和_手术部位__。 4、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_空气传播___、__飞沫传播____和___接触传播___。 5、医院感染根据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可分为__外源性_感染和___内源性_感染。 6、医院感染中,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病人入院_48___小时以后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 感染。 7、医院感染中,有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自病人入院时算起,超过__平均潜伏__期后发 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8、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导管48小时内患者出现的__静脉穿刺 __部位感染、或隧道感染、或__血流__感染等的临床表现。 9、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后___30_____天以内发生,仅累及切口__皮肤__或__皮下 ____组织的感染。 10、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无植入手术后_30_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__1__年以内发生 的感染,累及__筋膜__和_肌层___的深部软组织。 11、输血相关性感染常见病原体有肝炎病毒(乙、丙、丁、庚型等)、_艾滋病___病毒、__ 巨细胞__病毒、疟原虫、弓形体等。 12、医院感染病原体的特点主要有:_机会致病菌为主__、__多为多重耐药菌株__及_主要侵犯抵抗力低下的患者__。 13、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根据其监测范围可分为__全院综合性__监测和_目标性__监测。 14、洗手能去除手部__皮肤污垢_和部分_暂居_菌。 15、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称卫生手消毒。 16、手卫生为医务人员__洗手___、_卫生消毒_和__外科手消毒_的总称。 17、医务人员对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患者进行__支气管镜_检查、_非封闭__吸痰和气管插管 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__全面型__防护面罩。 18、医务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__清洁 ___手套;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黏膜时,应戴__无菌__手套;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___更换_手套。

传染病学复习重点(人卫版)

总论 概述: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传染病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 (1)散发性发病: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 (2)流行: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3)大流行: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4)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4.有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传染病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2)前驱期: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 (3)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 (4)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 ①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②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③后遗症: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发热:(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五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减息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传染病。 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即粘膜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水痘风疹第1天,猩红麻疹次第连(2、3日),斑疹伤寒第5日,伤寒再接第6天)。形态包括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 (3)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充血、增生,肝脾淋巴结肿大 3.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型、轻型、典型(中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1. 以下属于DNA病毒的是:HBV 2. 关于cccDNA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是HBV核酸进入细胞质后形成的 3. 关于急性戊型肝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HEV RNA特异性高,常用于戊型肝炎的临床诊断 4. 一般来说,最能反映急性肝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是:总胆红素 5. 一般来说,提示肝功能受损最敏感的检查项目是:谷丙转氨酶 6. 一般来说,诊断肝衰竭敏感的检查项目是:C凝血酶原活动度 7.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B围产期感染急性乙型肝炎,往往转为慢性,发生率10%-40% 8. 以下符合慢性乙型肝炎抗HBV治疗指征的是:E满足A和C选项 9. 以下哪项不是IFN-a的不良反应:D乳酸酸中毒 10. 肝炎患者发生明显细菌感染时,不宜应用的抗菌药物是:C四环素 11. 下面哪一项不是重型肝炎常见的并发症:A血小板减少紫癜 12. 肝肾综合征是指:A严重肝脏疾病引起肾脏功能紊乱 13. 下列哪项一般不会直接诱发肝性脑病:D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4. 肝性脑病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是:E轻度性格改变、行为失常 15. 除肝组织活检外,以下诊断肝纤维化价值最高的是:E Fihroscan(瞬时弹性测定)16.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最有价值的是:E MRI检查 17. 对肝硬化有确诊价值的是:D肝穿刺活检有假小叶形成 18. 输血不是作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病毒性疾病为:D戊型肝炎 19. 关于乙型肝炎,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D秋冬季节多见 20. 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E戊型肝炎可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 21. 在乙肝病毒标记物中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的是:A表面抗体(抗HBS ) 22. 在血液中代表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者是:B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23. 血清中能检出抗HAV LGM的时间是:C起病后6月内 24. 最常经母婴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是:B乙型肝炎 25. HBV基因组前C区1896位发生突变,形成终止密码子,导致:B不能产生抗HBEag 26.丙型肝炎较典型的病理改变是:A滤泡样细胞聚集和较明显的脂肪变性 27. 人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多表现为:D隐性感染 28. 在肝炎患者中,最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实验室血清学检:C凝血酶原活动度 29. 下列实验室指标中,哪项对重型肝炎的诊断意义最小:D丙氨酸转氨酶》500U/L 30.关于肝性脑病,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B肝性脑病程度越深,病死率越高 31. 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E凝血酶原活动度是诊断重型肝炎最重要的指标 32. 下面哪一项是不正确的:D乙型,丙型肝炎可重叠丁型肝炎感染 33. 关于丙型肝炎慢性化,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D与遗传染因素有关 34. 关于乙型肝炎,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D发病率的高低有季节性 35. 重型肝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D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6. 下面哪一项是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D失代偿性肝硬化 37. 干扰素治疗可以用于:E急慢性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

传染病学试题(医师)

传染病学试题(医师) 一、(共16分)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下列传染病中,哪种属于甲类传染病 A、艾滋病 B、鼠疫 C、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D、肺炎疽 E、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答案:B 2、下列发疹性感染中,哪项的皮疹出现最早 A、水痘、风疹 B、猩红热 C、麻疹 D、斑疹伤寒 E、伤寒 答案:A 3、当HBV前C区1896位核苷酸基因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出现时,可导致那种抗原消失 答案:B A、HBsAg B、HBeAg C、HBcAg D、HBxAg E、preS 2 4、HBV慢性感染者具有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HBV·DNA阳性,而ALT正常者,应诊断为 A、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B、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C、慢性HBV携带者 D、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E、隐匿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答案:C 5、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重点是积极处理 A、高热、惊厥、循环衰竭 B、高热、惊厥、呼吸衰竭 C、高热、惊厥、昏迷 D、昏迷、惊厥、呼吸衰竭 E、高热、昏迷、休克 答案:B 6、钩体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流感伤寒型(感染中毒型) B、黄疸出血型 C、肺出血型 D、肾衰竭型 E、脑膜炎型

答案:A 7、下列哪项是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活动性复制的指标 A、HBsAg B、抗HBs C、HBeAg D、抗HBe E、抗HBc 答案:C 8、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 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B、血管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锐减 C、心肌损害 D、肾功能不全 E、腔道出血、继发感染 答案:B 9、保护易感人群采用的各种免疫措施中最重要的是 A、转移因子等免疫激活剂 B、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C、丙种球蛋白 D、疫苗或菌苗 E、药物预防 答案:D 10、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答案:C 11、流脑败血症期最具特征性的体征是 A、脑膜刺激征 B、休克、循环衰竭 C、淤点、淤斑 D、唇周单纯疱疹 E、巴氏征阳性 答案:C 12、确诊伤寒最有力的论据是 A、长程稽留高热、相对缓脉 B、玫瑰疹 C、血常规中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消失 D、肥达反应阳性 E、血培养阳性 答案:E 13、抢救霍乱病人最关键的措施是 A、补充液体与电解质 B、使用抗菌药物 C、使用抑制肠粘膜分泌药 D、利尿,防治肾衰竭 E、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答案:A 14、感染过程最常见的表现是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答案:B 15、预防乙型肝炎的最佳措施是 A、隔离、治疗病人 B、管理带病毒者 C、严格消毒制度,加强血源管理 D、疫苗预防 E、免疫球蛋白注射 答案:D 16、反映肝细胞受损最重要的血清酶学指标是 A、AST B、ALP C、ALT D、r-GT E、LDH 答案:C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期末考试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在人群中得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与评价预防、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定义得内涵: ①、研究对象:人群 ②、研究内容:疾病(包括伤害)与健康状态 ③、重点: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④、目得:为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得决策依据。 3、根据就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得条件,或者说就是否有人为得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与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4、流行病学研究得重要观点:

①群体得观点;②比较得观点;③概率论得观点;④社会医学得观点;⑤多病因论得观点。 第二章 疾病得分布 率与比得概念:率表示发生得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得一个参数。 比就是一个值。 构成比就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得结论。 k ?= 数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率 %100?= 量(个体数之和) 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 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构成比 发病指标 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得频率。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生某病的新病例数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发病率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得发病率。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 罹患率 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得比例。 k ?= 同期观察人口数 病新旧病例数 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患病率 影响患病率升高与降低得因素: ?? ?期间患病率 时点患病率按观察时间

传染病学试题

传染病学试题 一、单选题(共50道试题,共50分。) 1.钩体病的临床表现及病情轻重主要取决于:EA.菌量 B.毒力 C.菌型 D.受损脏器不同 E.机体免疫状态 2.下列哪一种物质是霍乱弧菌最主要的致病因素:AA.霍乱肠毒素 B.内毒素 C. M蛋白 D.透明质酸酶 E.蛋白水解酶 3.流行于我国的血吸虫病为: AA.日本血吸虫病 B.埃及血吸虫病 C.曼氏血吸虫病 D.湄公血吸虫病 E.间插血吸虫病 4.甲型肝炎病程中哪个阶段传染性最强:

AA.潜伏期 B.黄疸前期 C.黄疸期 D.恢复期 E.慢性期 5.猩红热的三大特征性表现是:DA.发热、咽峡炎、草莓舌 B.发热、草莓舌、脱皮 C.发热、草莓舌、皮疹 D.发热、咽峡炎、皮疹 E.发热、咽峡炎、杨梅舌 6.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AA.啮齿类 B.猪 C.病毒携带者 D.犬 E.急性期病人 7.HBsAg(+)、HBeAg(+),说明该病人:EA.无传染性 B.具有免疫力 C.病情比较稳定

D.乙型肝炎恢复期 E.具有传染性 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CA.高热、昏迷、抽搐、呼吸衰竭 B.持续性发热、相对缓脉、玫瑰疹 C.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脑膜刺激征 D.发热、头痛、呕吐、昏迷 E.高热、惊厥 9.下列哪种是被动免疫制剂: EA.伤寒菌苗 B.卡介苗 C.麻疹疫苗 D.白喉类毒素 E.破伤风抗毒素 1 0."华支睾吸虫主要寄生在: BA.肝细胞内 B.肝内胆管 C.十二指肠 D.肝内淋巴管 E.肝内血管

1 1."女,15岁,寒战、间歇高热六天,第一天寒战、高热、剧烈头痛、出汗,热退后活动自如,隔日又同样发作,巩膜轻度黄染,脾肋下2cm,曾服氯喹、伯氨喹啉,三天后出现酱油样尿,量少,血RBC 2."0×109/L,Hb58g/L,哪种诊断可能性大: BA.伤寒溶血尿毒综合征 B.恶性疟引起的黑尿热 C.钩体病(黄疸出血型) D.间日疟服用伯氨喹啉引起的黑尿热 E.病毒性肝炎合并急性溶血性贫血 1 2."HIV感染后最主要损害哪种细胞造成机体细胞免疫下降: CA.枯否氏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CD4+T淋巴细胞 D. CD8+T淋巴细胞 E.自然杀伤细胞 13."10岁患儿,9月16日因发烧、嗜睡、头痛3天入院,查体: 体温40℃,意识呈浅昏迷,颈软,双侧瞳孔缩小,膝反射亢进,巴氏征(+),最可能诊断: DA.癫痫 B.结核性脑膜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