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苏州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苏州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苏州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交通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特别是在地域并不广阔的苏州。

近年来,随着苏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交通问题已逐渐成为苏州地方政府加强中心城区辐射功能、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形成完善的科学合理的交通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而作为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又起着主干作用。

目前线网的规划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方案由11条线路组成,包括有轨电车在内总长为540km,共设车站245座,其中换乘车站70座。

按功能等级划分,其骨干线路为5条:

3条市郊线,其中S1,S2为穿越中心城区的直径线,是整个线网的基本骨架,S3为布置在市郊的环线,向东与上海市域级线网相衔接;2条市区轨道交通线M1,M2,为贯穿中心城区南北、东西向德两条直径线,连接了最主要的城市活动中心。

另有6条有轨电车线,满足未来市区范围内市民的出行需求,对线网内骨干路进行补充。

因此,轻轨的建设拉近了中心城区以外的其他乡镇区域。

同时,沪宁城际跌路和京沪高速公路的建成,将进一步拉近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距离,缩短城市之间的往来时间。

苏州轨道交通线网络规划体现了以下原则:

1,特殊城市的针对性,体现了保护苏州古城风貌的原则;

2.周边城镇的互动性,体现了长三角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的原则;

3.网络规划的经济性,体现了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原则;

4.线路覆盖的区域性,体现了适应苏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5.采用轨道类型的多样性,体现了满足城市交通客流的原则;

6.轨道交通的环保性,体现了突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

城市轨道交通对居住空间变化的影响苏州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出现了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

特别是郊区化的趋势迫使人们出行范围加大、通勤时间和距离也相应增加。

通勤成本已经成了人们选择居住地的一大要素。

而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度、准时便捷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沿线居民的通勤时间,在吸引通勤人口移居的过程中改变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布局。

同时,轨道交通可以将通勤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即使住在城市边缘区,只要在地铁附近,就可以通过获得到达工作场所或消费场所的快速便捷的交通,而且可以避开中心区高地价、道路拥堵等城市问题,这对居住空间向郊区的迁移产生了极大的牵引力,使挤出效应导致的居住空间转移需求得以实现。

城市轨道交通对商业空间变化的影响轨道交通使人们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共享社会资源,城市内部的各项功能在通勤圈内进行再分配,这意味着中心地内的各种商业、文卫、休闲娱乐等设施不再只对区内人口服务,各个商业区将根据其优势进行整合与重新分配。

由于轨道交通的建设,站点附近的所有分散地一般都能够更为容易地去距离轨道交通线路附近的商业区或中心商业区购买物品。

因为有便宜而舒适的轨道交通,它在经济角度上讲就变得更近了,特别是考虑到下述事实,更是如此,较高等级的商业中心的商品种类更多、档次更高,更能够满足人们一次出行多目的购物需求(克莱斯塔勒,1933)。

因此,轨道交通线上与传统商业圈接驳地区的中心功能将得到强化;而那些处于地铁口岸附近已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圈,其等级将会有所提升;另外具有

交通枢纽地位,且有一定商业基础,或是作为政府重点规划区域的轨道交通站点处将形成新的商业圈,发展成为新的辅助中心地。

由于商品消费转向中央商务区或轨道交通站点处的辅助中心地,因此与它没有直接相连的低等级商业圈将会被削弱,尤其是两个地铁站点辐射范围以外的区域将有空心化的危险。

轨道交通对城市更新的影响城市各个功能的空间布局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在城市居住空间与商业空间变化的同时,其他的功能空间和城市整体布局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城市更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旧城改造,二是新城建设。

轨道交通的建设在影响城市居住空间与商业空间布局的基础上通过引导新城建设、推动旧城改造带来城市整体空间布局的变化引导新城建设,推动城市中心的转移各种不同的交通方式,会形成各自特定的可达性分布,对应着一定的城市结构(郑明远,2006)。

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全新的交通方式,它的引入将会使城市的可达性重新组合,促使城市结构发生变化。

连接城市两端边缘区与中心区的快速轨道交通线,有助于那些居住和工作在中心区的居民,将居住或工作地点转移到两端站点附近的边缘区,从而降低中心区密集的人口及对交通密度的需求。

而这种转移本身就是新城建设所需的必要条件,为新的城市中心、或副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轨道交通的延伸方向就是未来城市中心转移的方向,伴随着新城的建设,城市中心将逐渐转移到新的城市。

通过土地功能置换带来城市空间布局的重整我国旧城普遍存在布局混乱、房屋破旧、居住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市政和公共设施短缺、名胜古迹绿地遭受破坏等严重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内土地配置效率低下、城市功能老化(阳建强,2000)。

通过城市自身的进化能力已很难解决这些问题,而轨道交通既能够促进沿线土地功能置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提高通达性,促进旧城的改造,轨道交通建设促进城市空间布局变化的同时,也迫使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离开自己原有的住房,或由于房价的提升而被迫迁移到远离轨道交通的地方。

这与建设轨道交通的初衷——提高弱势群体的机动性,是相背离的,因此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应该通过适当的补偿方式来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结论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城市规划落后于城市发展,造成了城市布局混乱,功能空间分布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正是我国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时期,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城市系统的交通效率,提升中心城区的经济活力,改善人居环境,进而对城市的整体竞争力提升与区域中心地位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影响,城市政府在制定轨道交通规划时首先要规划好地铁在地上、地下与长途、短途、高速、低速、汽车、火车多种交通工具的接驳,尽可能地发挥轨道交通的通达性效用,方便居民出行,以实现居住空间的转移;其次要将城市交通网络规划和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及商业开发规划相结合,合理有效地开发轨道交通沿线土地,促进沿线的商业繁荣与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尽量考虑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相结合,使轨道交通的整体布局能够与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发展战略相协调,以完成城市的更新改造,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合理诱导城市空间的扩展,促进地区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轨道交通的经济意义及其应用-

轨道交通的经济意义及其应用 在计划经济时代,反映在经济计划中,就是只考虑生产性的投资和大交通的投资,而城市公共交通中的轨道交通只作为非生产性费用,往往不列入计划的,甚至认为是一种奢侈品,在这种经济理论操纵下,只有极少数城市在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才修建地铁,如北京、天津。 在经济过热时期,地铁被看成是促使经济过热因素之一,尽管这时绝大多数要求修建地铁的城市是处在前期工作阶段,但都停下来,就一些问题进行思考:比如要具备什么样条件的城市才应该修建地铁;修建地铁应采用什么标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国产化的要求等等,在这个时期开始制定了建设标准,出台了一些设备国产化的具体政策、措施,为以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我国经济成功地软着陆以后,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从适度从紧到稳健的扩大内需,使我国经济增长连续多年维持7%~8%的增长率,地铁建设的春天才真正到来,这时我国已有相当一批城市的经济实力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由于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收入和消费之间出现了差距,要使社会达成有效的需求,这个差距应当由投资来弥补。在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干预下,许多城市就选择把资金投向地铁建设(客观上是城市交通紧张程度急剧恶化),这样就使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出现了30个城市在不同的阶段筹备、建设、或运营轨道交通的宏大规模,轨道交通的产业正逐步形成,这是世界轨道交通发展历史上没有的。

城市轨道交通投资的经济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作为一项公共支出,准确地说乘数原理是其经济意义的合理解释,因为增加这笔投资最终引起的收入的增量和就业的增量,不仅包括因增加这笔投资而直接增加的收入和就业,而且包括因间接引起消费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的收入和就业。 城市交通是大交通的起点、终点和结合部,他和大交通一起构成人们出行一个闭合的环,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为地把他们分割开来,大交通是生产性的,城市交通是非生产性的, 轨道交通投资是人力投资,城市的优势和活力是聚居的人群,人力资本就体现在这些人群的身上,表现为人的能力和素质。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决定人类前途的并不是空间、土地、自然资源,而是人的技能、知识、是人类处理各种复杂事物的能力,也就是人类智力的开发。劳工的这种知识和技术的强烈需求是最近才出现的,而且需要时间来满足这种需求。城市的人利用交通系统有两重作用:一是作为生产要素之一,通过交通系统送到生产岗位上,是属于物质生产的行为。二是作为个人生活所必须的行为使用城市交通,是属于劳动力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的行为。从劳动力生产的角度看,可把人们工作时间以外的16个小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了明天工作必须的时间,一般需要13-14小时,剩下来的2-3小时可以称为自由时间,作为人力资本增值的时间,在社会足够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情况下,时间就是决定的因素。如果我们使用先进的轨道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概述 随着工业化的进1步深入,城市因个人小汽车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高速提升、对道路交通的依赖也带来了城市交通的拥拥堵、秩序的混乱、停车场的不足、环境严重污染、交通事故繁多等1系列问题,部份城市开始愈来愈重视通过大范围发展大容量城市轨道文通来减缓城市交通的压力。 城市轨道交通发达的城市,其轨道交通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信息交换工具和文化情感载体,集中承载了地域特点文化和城市个性主题文化,使传统与时尚、科技与经济融合。城市轨道交通所构成的特点文化,为城市凝聚了宝贵的无形资产,间接提高了城市已有各类资产的附加值,满足了人们日趋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城市轨道交通采取电力牵引,其远行时对环境的影响除噪声、振动及电磁波污染外,对大气的污染很小,是10分清洁的公共交通工具。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经验证实,城市轨道交通的人均能源消耗量远远低于公共汽车、私人小汽车。采取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有益于节俭能源与保护环境,有益于城市发展、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1。 2对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区域联系的纽带和载体,具有快捷、安全、准时、容量大、能耗低、污染轻、舒适性好等优势,不但可以改良城市的居住环境,带动更多新城镇和新社区创建,而且还可以加快城郊发展步伐,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影响着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城市文化的融会交换。

2.1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 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人口、经济范围不断扩大,城市群和城市带开始突起。交通设施是城市形态的骨架,具有先行功能、从属功能、引导和调理功能,对城市形态起侧重要的作用。在某1特定时间,城市交通结构和能力影响了城区内部交通的便易程度,决定了市区关于出行费用和出行时间的空间可达性,交通技术不断创新使得地域空间可达性成为1个相对的概念,空间可达性随交通技术创新的变化。又好、直接影响着土地价格和利用方式,进而致使城市地域功能结构的改变,终究引发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又常常进1步强化或弱化交通技术的利用范 围和作用强度。 我国人多地少、能源后备不足、环境污染问题已相当严重,在城市交通的发展上不能将占用较大的行车和停车面积的私人机动 车辆交通作为未来的主要交通方式。因此,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将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有效手段和必定选择,这适应了我国城市人口密度高、高峰期对交通需求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特点。 从城市人口优化布局看,快捷、舒适、准时、安全的城市轨道交通有助于居住区布局于城市边沿区,工作集中在城市中心区,有效下降中心区的人口密度,提局边沿区居住质量。从产业布局看,1个城市总有其优势产业和相对弱势产业,利用便捷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围绕优势产业这1核心,呈带状或环状分散和转移,可以实现区域内部或区域内外的优势互补利共同发展。从大城市群会聚看,世界大城市群发展经验表明,1个大城市群必须具有大容景、无污染、高效力的交通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能从整体上提高城际运输效力和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绪论 (4) 1.1 研究的背景 (4) 1.2 相关研究综述 (4) 1.2.1 交通工具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4) 1.2.2 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轴的研究 (5) 1.2.3 近期关于交通与城市空间的研究 (5) 1.3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6) 1.4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7) 1.4.1 研究的方法 (7) 1.4.2 研究的框架 (7) 第二章城市空间形态与交通宏观作用机理 (9) 2.1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9) 2.1.1 城市空间形态含义 (9) 2.1.2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阶段性与周期性 (10) 2.1.3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演变方式 (11) 2.1.4 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 (11) 2.2 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与交通发展的相关性 (12) 2.2.1 古代城市空间与交通 (12) 2.2.2 近代城市空间与交通 (14) 2.2.3 现代城市空间规划与交通 (15) 2.3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演进与交通工具的变革 (16) 2.3.1 步行-马车时代——团块状形态的巩固和指状形态的雏形 (17) 2.3.2 早期有轨电车——指状形态的加强 (17) 2.3.3 市郊铁路时代——串珠状郊区走廊的生长 (17) 2.3.4 汽车阶段(非高速公路)——郊区化加速和同心环状结构再次重建 (18) 2.3.5 高速公路的出现——指状形态的重现和多核心模式的出现 (18) 2.3.6 快速轨道交通——产生高密度点状的放射轴线 (18) 2.4 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的轴向发展 (20) 2.4.1 城市发展轴与城市本体组合关系 (21) 2.4.2 城市发展轴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21) 第三章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形态 (23)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主要科学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主要科学问题 本文根据《轨道交通工程进展讲座》的学习,结合身边实例和网上资料谈下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主要科学问题。 要总结论述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主要科学问题,首先我们必须知道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意义与现状: 一、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意义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为现代化城市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城市轨道交通具有速度快、容量大的基本特征,因而容易满足于城郊之间在同一时间点,一定时间内,进行大规模和客流较集中性的出行要求,成为现代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体系中的重要元素,能良好起到客流组织的主导作用。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历经将近40年的发展,如今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把握机遇、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国家政策指导的作用,因此根据相关机构政府,研究制定轨道交通的发展政策,对城市建设以及国家经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 日常生活中,我们体会到现在的生活很方便,因为目前我国所发展的城市轨道系统,有着许多的优越性。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迅猛,居民出行需求增长快,随着国家的发展,国民也在变强,收入水平、以及个人素质也不断提高,因而居民对高质量的交通服务的要求开始提高,经济承受能力也在不断变强。从这些我们可以猜想,在未来二三十年中,中国城市比其他国家会涌现出更多适合城市轨道发展的高密度交通网络。在项目实施上,我国现已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复杂、大型的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在轨道交通运营服务上,我国也具备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经营模式,但随着乘客对于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处理和对待这一问题,以满足乘客需求为理念,以提供高质量服务为指导思想。 我国在政策、人口与实施等方面的优势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成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仅靠这些优势,不足以保证巨大的轨道交通投资会实现其目标,成为重要的交通网络。也不能保证轨道与其他交通方式能妥善的衔接、协调、和高效的运作。因此,我国城市不仅要能成功地建设高效的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而且还要努力使轨道交通真正起到满足出行需求、改变城市面貌的作用、引导城市发展、缓解道路拥堵、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 根据如上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我们再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科技实例来分析一下目前对我国而言城市轨道交通存在哪些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文献检索实训——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姓名 学号 所属院系自机学院 专业年级 12交通运输 指导教师 2015年12月

前言 摘要: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进行分析。 关键字:轨道交通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城市更新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1世纪,我国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带来人流在量和质上的巨大变化,大大提高其沿线的通达,改变其沿线的区位条件,从而影响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空间布局,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的实际形态和结构往往是交通发展战略和空间发展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1]。轨道交通大运量、快速度的特点使它能够把人流引向特定的地点,并且在某个点上集中大量的人流,这种特性决定了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集中于与人流密切相关的居住空间、商业空间的变化。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提供建议。 1 城市轨道交通对居住空间变化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出现了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特别是郊区化的趋势迫使人们出行范围加大、通勤时间和距离也相应增加。通勤成本已经成了人们选择居住地的一大要 素。而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度、准时便捷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沿线居民的通勤时间,在吸引通勤人口移居的过程中改变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布局。 1.1 挤出效应使居住空间向郊区转移 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高效的优势带来其沿线地区良好的通达性。交通的改善带来了区位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土地的潜在收益,沿线和两端的物业价值也 将有所提升。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只能通过竞价获取。不同的土地使用者的地租支付能力是不同的,地租支付能力高的商业会将地租支付能力相对低的居民住宅挤出优势区位,其结果是居住空间向郊区或城市边缘地带迁移。同时,轨道交通可以将通勤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即使住在城市边缘区,只要在地铁附近,就可以通过获得到达工作场所或消费场所的快速便捷的交通,而且可以避开中心区高地价、道路拥堵等城市问题,这对居住空间向郊区的迁移产生了极大的牵引力,使挤出效应导致的居住空间转移需求得以实现。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摘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设施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核心内容,通过多城市公共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能够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动态平衡。本文首先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的理念进行分析,并对具体的规划布局要点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公共设施;住宅;交通 前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城市公共设施日渐增多,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包括体育馆、医院、社会福利配套设施等等,只有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才能够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分析 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应该加快公共设施共享,扩大建设规模,积极推进交通设施、通信设备等基础项目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应用科学的空间适宜性评价方式,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分析,可对公共设施布局规划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具体的布局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形式,还需要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综合考虑城市已有工程项目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对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引导。在具体的分区引导过程中,需要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现有的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以及择机建设用地这三种[1]。 2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理念 2.1 细分公共物品属性 政府部门是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在各类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中,施工成本比较高,建设规模比较大,并且施工工期较长,很难获得收益,因此,私人或者企业往往不会投资建设公共设施。现如今,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公共设施也逐渐被细分为纯公共设施、混合型公共设施以及市场化公共设施,由于投资建设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公共设施决策、投资和管理也发生了分离。基于此,在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对公共设施用地进行规划布局时,应该优先对纯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布局,比如对于文化馆、博物馆,可优先布局,而对于电影院以及其他娱乐设施,则可交给市场规划。第二,对于公共物品以及市场化物品,需要注意协调好二者在城市空间的布局形式,如图1所示。

道路交通对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的影响

道路交通对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城市道路网络以及城市形态的发展特点,分析了道路交通和城市空间形态的相互作用关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道路交通和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发展关系,为城市发展与道路交通的协调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道路交通城市城市空间形态 1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城市道路网络系统一经形成就很难从根本上加以改变。现代城市的道路网系统往往是不同时代道路系统的“合成物”,即马车时代的“常规路网”、城市内部的“快速道路系统”和城市间的“高速公路系统”。许多城市的“常规路网”仍然在发挥作用,快速道路系统一般起着连接城市中心商业区和机场、码头、车站等大型公共设施的作用。这三个层次的道路系统基本上布置在三个层面,他们之间一般不直接相交,而是通过立体交叉以及其他辅助道路来进行连接转换。这三层路网在平面上和空间上既相互套接又相互隔离,构成了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骨架。 2 城市空间形态[1] 城市形态是指城市空间的整体形式,是城市空间布局和密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三维形状和外瞻的表现。城市平面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集中与组合两种类型,前者即单城,周围没有其它城镇,后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城镇,以一定的空间间隔位于邻近的位置,彼此存在各种联系,城市的立体形态主要来自于对城市三维空间的利用及城市的外观、外貌上。城市的空间结构是由城市经济活动的分化带动城市空间上的分化造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的专业化不断加深,这种分化将持续不断。因此,城市空间结构并非一成不变的。在一个相对时间内,它表示一种静态的结构关系,在较长的时期内,则表示一种动态的地域演变过程,特别是随着现代城市流动性的增加,人口资本、商品、信息以及人们的技术创造、选择要求、时间观念等处于不停的变化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越来越频繁。 3 道路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3.1道路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 在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过程中,道路交通系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交通工具的改进和道路网络的建设是引起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城市交通方式的改进和道路网络的建设提高了交通速度及节约交通时间,改变出行可达区域大小,引起整个城市空间可达性的变化,可达性的变化引起人们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重新区位选择,并直接表现在城市土地利用上,引起土地价格、土地区位、空间分布等土地利用特征的变化,使整个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发生改变;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土地利用的开发利用一般是沿主要的交通线展开,各种社会基础设施也大都集中于交通干道两侧,道路网络的建设,使得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得到基本确定。受这两方面的影响,城市土地的空间布局重新进行区位选择,投影到城市空间上便促进了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随着城市一定阶段内的空间重构日益平稳,便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城市空间格局,紧接着又孕育着下轮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 3.2城市道路交通对城市功能布局影响 优越的交通条件是吸引商业用地布局的主要因素,一般具有最优交通可达性的城市市中心和交通中转中心是商业用地布局的首选之地。良好的交通可达性有

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快捷高效、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大运量交通方式,它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随着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度大、机动车保有量多,由此带来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轨道交通的建设不仅有效地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而且还带了其他方面的经济效益。本文对轨道交通的经济特性进行分析,并简要阐述了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分析了轨道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 关键词:轨道交通经济效益城市交通 1.引言 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汽车的数量急剧增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导致了交通供给远远不能跟上交通需求增长的速度,出现了交通拥挤阻塞。道路建设不可能提供车辆数目激增所需要的空间,也不可能从其他交通项目当中提出更多的资金去建设道路。现在,城市交通规划人员担心不适当的和效率低的交通系统会抵制和妨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中国解决城市长期交通堵塞的唯一选择。实践证明,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甚至可以说是解决大城市交通矛盾的必由之路。一般达到或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就具备构筑地铁的条件。 2.轨道交通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具有固定线路,铺设固定轨道,配备运输车辆及服务设施等的公共交通设施。“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包含范围较大的概念,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广义的城市轨道交通是指以轨道运输方式为主要技术特征,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中具有中等以上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有别于道路交通),主要为城市内(有别于城际铁路,但可涵盖郊区及城市圈范围)公共客运服务,是一种在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中起骨干作用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系统。 2.1 轨道交通技术经济特性 快速轨道(Rapid Rail Transit or Rail Rapid Transit)是城市地下铁道(地铁)、轻型轨道交通(轻轨)、单轨(独轨)交通、有轨电车、新交通(new transport system,NTS)、高速磁浮列车和市郊(郊区)列车(通勤列车)等城市轨道交通的统称。它的技术经济特性如下: (1)载客量大、速度快,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 轨道交通在载客量、速度、占地面积等指标上都较其他交通工具有明显优势。平均载客量分别是小轿车和公共汽车的23.3倍和3.2倍;平均速度分别是小轿车

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摘要结合国内外有关案例,从城市土地的利用强度、利用类型以及沿线地区活力等三个角度,重点剖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利用的 影响规律。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用地,城市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运输是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两种基本活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动。城市土地利用活动刺激了人和货物交通需求的产生,并不断增加交通系统的负荷,从而导致城市交通功能和效率的下降。而城市交通系统不仅用以实现人和物的流动,同时会影响用地的可达性,从而改变和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开发中,不可能单纯以土地利用或交通系统为本位主义,而需要注重二者的互动关系和整合 效应,协调其间的空间和时序关系,以促进良性循环的实现。 1 城轨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 城市中的交通形式同土地开发模式紧密相联。密集的城市结构促使公共交通的发展,而分散的住宅布局促使小汽车的普及,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逐渐增多以及城市地 下空间的形成和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将成为城市土地开发和旧城改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法国里昂市政府规划部门曾在旧城东侧开辟了一个新区,由于第一条地铁只通过新区,于是出现了新区健康发展、旧城日渐萧条的局面;而当经过旧城的第二条地铁建成后,旧城又焕发了生机,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城市交通设施与城市土地利用形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主要交通方式的 运量越大,所形成的城市内聚力就越强,城市常常呈紧凑的形态。城市轨道交通可以促进沿线土地的高密度开发。 2 城轨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将为人们提供快速出入市中心的交通手段,从而能使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在地域上分开,使居住地疏散出市中心。这样,住宅和商业等设施更容易向轨道交通沿线影响区域范围内高度集聚,从而导致城市轨道交通沿线住宅和商业等设 施的用地需求量增加。因此,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区域土地的使用类型,也将按照市场规律发生改变,不仅可以强化市中心的金融、贸易、服务业等功能,而且也将为城市新城的形成提供强 有力的交通支持。 以东京武藏野线新浦安站对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的影响为案例进行分析:图1?3分别列出了新浦安站周边(0. 5 km 圈、1 km圈、2 km圈)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3 ]。从图1可以看出,在新浦安站周边0. 5 km 圈范围内,1974年仅仅完成土地平整性质的用地(相当于熟地)占了总用地的80 %以上,随后这些用地渐渐被开发成住宅用地和道路等公共设

交通与环境城市轨道交通对环境的影响.doc

城市轨道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摘要:轨道交通已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城市交通的骨干,有其他交通方式所没有的优势,在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值得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在大城市迅速发展的同时,必将对外部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有效减少和解决负面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现状以及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环境的影响,阐述了在噪声、振动控制的相关技术措施,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决策参考。 关键词:轨道交通优势环境影响措施 正文: 轨道交通是指城市中有轨的大运量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目前国际上已上线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有市郊铁路、轻轨、地铁、有轨电车等7种类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牟今约为40年,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的发展历程。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动向表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总规模还会扩大,发展前景宏大,建设市场广阔。但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各大城市迅速发展的同时,必将对外部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有效减少和解决负而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车化的发展,城市交通体系越来越多地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消耗大量的燃料,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负效应,而我国现有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储量和能源结构,以及基于城市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进程的环境容量限制,对于城市交通的发展也有着各方面的制约作用。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 轨道交通有许多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当前,中国许多大城市机动车拥有量以高于10%的速度增加,交通拥堵和机动车尾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轨道交通的优点更加凸显出来。通过对日本大都市圈各种交通方式能耗及大气污染物质排放量以及各种城市交通方式占用道路面积及客运量进行比较,可明显看出轨道交通的优势所在:低能耗、低污染、运量大、占地少、速度快、安全可靠、运行准时等。 图表1:日本大城市圈各种交通方式能耗及大气污染物质排放量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 的影响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文献检索实训——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姓名 学号 所属院系自机学院 专业年级 12交通运输 指导教师 2015年12月

前言 摘要: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进行分析。 关键字:轨道交通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城市更新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1世纪,我国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带来人流在量和质上的巨大变化,大大提高其沿线的通达,改变其沿线的区位条件,从而影响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空间布局,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的实际形态和结构往往是交通发展战略和空间发展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1]。轨道交通大运量、快速度的特点使它能够把人流引向特定的地点,并且在某个点上集中大量的人流,这种特性决定了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集中于与人流密切相关的居住空间、商业空间的变化。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提供建议。 1 城市轨道交通对居住空间变化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出现了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特别是郊区化的趋势迫使人们出行范围加大、通勤时间和距离也相应增加。通勤成本已经成了人们选择居住地的一大要素。而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度、准时便捷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沿线居民的通勤时间,在吸引通勤人口移居的过程中改变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布局。 挤出效应使居住空间向郊区转移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的论文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的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交通拥挤正迅速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城市交通的现状出发,阐述轨道交通的特点,讨论城市建设中轨道交通系统在环保、快捷、安全等方面的巨大优势。 [关键词]轨道交通地铁轻轨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进步,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交通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道路拥挤、事故频发、大气及噪声污染、能源紧张等问题也相应而来。由于现代城市居民的出行和人口流动,在一天的高峰时间里,客流高度集中、流向大致相同的现象很普遍,而仅仅依靠车辆运输已很难适应现代客运交通的需要,尤其是在大城市和一些迅速崛起的中等城市。 国外大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也证明,单靠路面交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我国高度密集的城市居住人口和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决定了我国要优先发展“人均占用道路空间资源最少、能耗和污染

最低”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重点发展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新体系势在必行。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地下铁道、轻轨)属于集多种、多专业于一身的复杂系统。近百年来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采用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网络,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1.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大容量运输服务的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资源集约利用、环保舒适、安全快捷的大容量运输服务方式,它与城市其他交通工具互不干扰,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较高的服务水平、显著的资源环境效益,是解决特大型城市交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2.轨道交通集约化的交通方式 轨道交通不仅提供高效、优质的公交出行服务,而且是一种集约化的交通方式,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大城市机动化进程加快,简单的阔路增车方法已无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公交专用道的潜在利用能力毕竟有限,个体分散交通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央商业区土地资源可提供的地面交通供给正逐渐耗尽,利用开发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提供

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黄雪如摘要:周期性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负面效应,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政府制定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应对政策。本文分析了轨道交通的社会属性已经经济属性,并对轨道交通的优势进行分析,论述由于轨道交通建设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轨道交通;城市经济;规模经济圈效应 1城市轨道交通的属性分析 1.1社会属性 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是资本需求大和技术密集。其作为准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庞大,过百亿的不在少数,并且项目通常会穿越城市人口密集且繁华的区域,涉及大量迁改工作,需要政府牵头解决,个人企业尚不能独立承担完成。项目建成运营后的票价一般由政府部门制定,以较低的价格(低于成本)水平向居民提供服务,使居民享受便捷的出行。承担较低的出行成本,提高了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另外,城市轨道交通按照使用百年的设计标准来建设,所以在其投入运营后,除地铁车辆及其他机械设备以外,轨道交通的资产具有使用周期长,为公众服务持久的特性。 1.2经济属性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能拉动工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就业,促进沿途土地的升值,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性,就是说项目产生的社会总经济效益远大于其本身产生的账面收益(正效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加,路网扩大以及服务水平的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将吸引更多的客流和经济收益。从长期来看具有一定的增长趋势,其附属的经营性资产,如广告、商铺等也具有巨大的升值潜力。 当城市轨道交通形成网络化发展运营后,其他的各种网络(如交通运输、服务、商贸物流等)都可被搭载其间。轨道交通网络强大的聚集和释放效应使网内的客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和服务在城市区域及其周边快速流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消费、生活和生产方式,对城市的未来经济运作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具有规模经济圈的属性。

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 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 交通运输是城市基本职能和物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运输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交通运输决定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在城市形成之后,则要求交通技术水平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任何一种交通工具的出现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并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从地下铁道诞生以来的100多年间,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方式。每一种轨道交通方式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各轨道交通系统相互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由于缺乏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对各种轨道交通存在很多模糊的认识,不但概念不清楚,而且叫法也不统一,统计数据混乱,给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及选择合理的轨道交通方式带来严重的障碍。因此,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和定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不但可以清晰地阐明各种轨道交通的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化对各种轨道交通的了解,澄清对各种轨道交通的模糊认识,为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模式、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选型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经济建设世纪目标的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经济的发展将会伴随更大的都市化,促进了城市的建立和发展,200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4亿6千万。目前,约有40个城市归类为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其中8个城市人口超过300万。由于城市经济区域布局的变化以及大城市的聚集和辐射效应越来越强烈,城市流动人口大为增加,居民出行更为频繁,城市交通需求的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因此,需要准时、安全、快捷的交通方式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 在我国,由于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各种运输量增加很快,非凡是市内客流量成倍或成几十倍的增长,加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公共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的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程。另外,由于城市内部建筑物密度大,非凡是老城区,各种建筑物、构造物比比皆是,城市里的剩余空间越来越小,旧城改建十分困难。因此,发展地下铁道及轻轨交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轨道交通的形式与特点 一般地,特大城市非凡是首都、直辖市及省会城市都是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天进出市区的上班族和进行商业活动的人员及各种流动人员数量十分庞大,为了输送如此数量的旅行人员,应该分地区、分区域、分路段,根据客流需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考虑环保等要求,合理选择相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按照轨道建筑物在城市内所处的空间位置、能够满足的运量大小、运行方式、轨道结构、治理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地下铁道、现代有轨电车、单轨交通、小型地铁以及轨道新交系统。 (1)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迅速增多。除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长春、大连、深圳、重庆、南京等10个城市外,尚有杭州、沈阳、成都、哈尔滨、西安、厦门、苏州、青岛、东莞、宁波、佛山、石家庄、郑州、长沙、兰州等33个城市正在建设、筹建或规划中。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摘要: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进行分析。 关键字:轨道交通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城市更新 引言 21世纪,我国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带来人流在量和质上的巨大变化,大大提高其沿线的通达,改变其沿线的区位条件,从而影响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空间布局,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的实际形态和结构往往是交通发展战略和空间发展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1]。轨道交通大运量、快速度的特点使它能够把人流引向特定的地点,并且在某个点上集中大量的人流,这种特性决定了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集中于与人流密切相关的居住空间、商业空间的变化。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提供建议。 1 城市轨道交通对居住空间变化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出现了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特别是郊区化的趋势迫使人们出行范围加大、通勤时间和距离也相应增加。通勤成本已经成了人们选择居住地的一大要

素。而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度、准时便捷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沿线居民的通勤时间,在吸引通勤人口移居的过程中改变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布局。 表1-1显示了地铁建设对房地产的影响,从这些影响中不难看出轨道交通正慢慢地改变着城市原有的居住空间。 表1-1 地铁建设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1.1 挤出效应使居住空间向郊区转移 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高效的优势带来其沿线地区良好的通达性。交通的改善带来了区位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土地的潜在收益,沿线和两端的物业价值也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2007-08-14 14:41:54) 标签: 分类:专业资料汇总-规划建筑 学习公社 重庆市地理 城市 空间布局 我国城市空间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区域中的一个点,研究城市与整个区域的空间组织关系,主要指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有区域城镇体系的城市化水平、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以及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等,即传统的“一化三结构”研究;另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其内部空间结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内部土地利用、CBD、郊区化、城市边缘区、城市形态结构眼花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等。 (一)重庆市的城镇体系从重庆陪都10年来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在1946年4月,在《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2.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3.98版总规 规划继续沿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在主城(大于过去的母城)内规划了渝中、大杨石等12个组团。提出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使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活用地大体做到就地平衡。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设立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和大杨石四个城市副中心,强调每个组团应完善组团中心和社区中心。规划突破了中梁山和铜锣山两山屏障,在主城外围地区规划了鱼嘴等11个组团,作为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4.2005-2020年版总规 在重庆市历次总体规划中,“多中心、组团式”是一贯坚持并得到高度评价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策略。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既顺应了重庆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特征,又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是城市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它将特大城市分解为一系列较为独立,有完善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的组团,大部分人的日常活动都能在组团内完成,同时通过增设城市副中心,减小城市规模扩张后对城市中心的压力。 从上面的四个发展历程可以知道:重庆卫星城――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多中心组团式,目前重庆的发展以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为主。 (二)城镇发展战略目标 建设以重庆都市圈为核心,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南川、长寿、开县为地区中心城市的“一心多极网络式”现代化城镇体系。努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到2020年,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现代化城镇群。 城市化道路

城市建筑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的相互整合初探

城市建筑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的相互整合初探 发表时间:2018-07-18T13:51:51.6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8期作者:申晓婷王强 [导读] 摘要:本文以城市空间整合为研究视角,从原则、方法、发展趋势与注意事项几个维度分析讨论了城市建筑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的相互整合。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交通运输局 015200 摘要:本文以城市空间整合为研究视角,从原则、方法、发展趋势与注意事项几个维度分析讨论了城市建筑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的相互整合。期待为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与建设水平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城市;建设空间;交通空间;整合 前言:全面实现城市交通空间与建筑空间的整合是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与建设科学性的需要,是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的需要,是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基于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时代背景,如何实现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科学整合已经成为集中关注的问题。 一、原则与方法 (一)原则 第一,生态性原则。所谓生态性主要是指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应该集中思考人类建设与改造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需要切实保证在建筑、空间以及生态环境当中有效融入人类生活的需求,为进一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基本原则的落实实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统一。 第二,不定性原则。在实现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相整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主要是由于城市本身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城市中所生活与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城市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变化性特征,这就使得城市空间整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多边形特点。受到多种多样原因的制约与影响,城市空间存在着模糊多变的特性,所以在实现空间整合的过程中,应该集中关注准确的提出整合方案,利用多变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为空间整合留有一定的余地。 第三,互动性原则。互动性,顾名思义就是相关联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相互整合的实践中充分遵循互动性的原则,可以实现对交通与建筑之间的关系进行集中的考虑,使得二者之间在功能上互相激发,在未来的发展实践中相得益彰、兼容并蓄,形成有利于城市发展互补性作用。 第四,人性化原则。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居民能够在城市中更好的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所以在进行空间整合的过程中,应该将原有的那些不具备人性化特点的元素摒弃掉,从广大居民的实际需求以及价值诉求出发,并且要集中从全面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际要求出发为广大居民构建更具人性化特点的生活空间。 第五,安全性原则。百年大计,安全第一,在进行任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都应该将安全放在首位,当然城市建筑与交通规划也不例外,也应该遵守安全性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实现空间整合的过程中,应该集中思考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组成城市的全部构筑物以及各类型设备的坚固程度以及交通流量都应该全面满足城市交通流量的需要,在设计实践中应该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集中关注可能出现的交通高峰时间段以及由于区域位置所导致的出现地质灾害的风险;另一方面,在实现空间整合的过程中,不应该也不可以存在不利于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更不能由于不合理因素的存在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影响。 (二)方法 1.平面整合 第一,复合。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中,交通空间与建筑空间应该同时具备交通与建筑双重属性,也就是要形成相互重合的态势。这样的符合形式的空间可以使得城市居民对空间的穿插使用,能够使得交通空间与建筑空间二者产生直接性的联系,进而实现综合应用效率的有效提升。这一整合形式适合在那些开放性程度比较高的群组中应用,例如大型娱乐场所、交通转换站等等。第二,穿插。这一整合方法是将城市交通空间与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为穿插渗透的态势,集中体现在那些公共交通空间对于建筑的穿越之上。在实践中,集中包含了那些步行道路穿越建筑、道路穿越建筑底层空间等等。 2.立体整合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中的主要发展趋势是立体化的发展。根据城市建设当中建筑物的高度不同,我们可以将城市空间在立体的层面上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超高层区域;(2)高层区域;(3)中层区域;(4)近地面区域;(5)地面区域;(6)地下区域。可见城市的公共空间一般都处于20m的范围之内,这就要求在实践空间整合的过程中在纵向上应该集中在这一区域当中[1]。 二、趋势与设想 第一,实现对车辆站点的科学化布局与设计。在针对公共交通站点以及出租车站点实施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集中思考到车辆停靠站点对于其他车的行驶所产生的影响是什么样的。当车辆进入建筑空间的时候,应该实现“零距离”的站点布局。在规划与建设站点的过程中,不应该在人流非常密集的或者车辆行驶的主干道路上设置站点,基于多重因素的同不思考,确保站点的设计是科学合理化的[2]。第二,在实现交通空间与建筑空间在宏观上整合的过程中,集中考虑到城市中的商业中心,如超市、餐饮服务中心、菜市场等可能对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所产生的影响,尽量避免在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道路两侧商用面积的无序规划与建设,积极引导与鼓励从事个体经营的业主向城区内部集中,倡导门市背离道路开设,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密度过大的人流对城市交通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应该将那些大型的超市搬到距离城市较远的区域中,将一些小型超市或者市场建设在城区当中,这样就可以有效的环节的城市的交通压力。第三,集中关注对于城市当中的人流、车流的系统规划,减少城市生产生活中人流的无序流动,逐步完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并且要集中关注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的分工明确。第四,在进行整合的时候,应该集中关注交叉路口的系统性规划。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始终秉承着“车曲人直”的设计原则,为城市居民构建便捷与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坚决避免交通主干道路的交叉口附近开设办公场所、商业写字楼等,通过这样的措施可以有效避免车流、人流的集中或者拥堵。 结语: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可以使得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清晰的认识到实现城市空间整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基于空间整合的原则,整合先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理念,顺应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因地制宜的、实事求是的、与时俱进的探索出能够推动城市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