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压力和压强》复习提纲

初中物理《压力和压强》复习提纲
初中物理《压力和压强》复习提纲

《压力和压强》复习提纲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 定义: 叫压力。

⑵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

⑶ 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 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 G F+G G – F F-G F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

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 对比法

3、压强:

⑴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 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 :帕斯卡(Pa );F :牛顿(N )S :米2(m 2)。

A 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 (一般F=G=mg )和受力面积S (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 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 压强单位Pa 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

5×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 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

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 容+G 液),后确定压强(一

般常用公式 p= F/S )。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压强公式:

⑴ 推导压强公式使用了建立理想模型法,前面引入光线的概念时,就知道了建立理想模型法,这个方法

今后还会用到,请认真体会。

⑵推导过程:(结合课本)

液柱体积V=Sh ;质量m=ρV=ρSh

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 .

液片受到的压强:p= F/S=ρgh

F F F F F

⑶液体压强公式p=ρgh 说明:

A 、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B 、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 :Pa ;g :N/kg ;h :m

C 、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D 、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5、

F=G FG

6、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

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p=ρgh ;㈡其次确定压力F=pS

特殊情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F 用p=F/S

压力:①作图法 ②对直柱形容器 F=G

7、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 ,一般有p 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 。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 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 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 ,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说明:

A 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 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 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 若外界大气压为H cmHg 试写出下列各种情况下,被密封气体的压强(管中液体为水银)。

H 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E 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 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

2标准大气压=2.02×105Pa ,可支持水柱高约20.6m

5、大气压的特点:

(1)特点:空气内部向 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 ,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 ,冬天比夏天 。

(2)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10米,大气压大约降低100 Pa

p

h h h h h h h h

6、测量工具:

定义: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说明:若水银气压计挂斜,则测量结果变大。 在无液气压计刻度盘上标的刻度改成高度,该无液气压计就成

了登山用的登高计。

7、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8、沸点与压强: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 ,气压增大时 。

应用:高压锅、除糖汁中水分。

9、体积与压强: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风箱原理。

☆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几个事例?

答: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②给钢笔打水③使用带吸盘的挂衣勾④人做吸气运动

三、浮力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3)、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 浮 = G 则:ρ液V 排g =ρ物Vg ρ物=( V 排/V )·ρ液= 2 3ρ液

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 F 浮 = G 不同:悬浮ρ液 =ρ物 ;V 排=V 物

漂浮ρ液 <ρ物;V 排

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 浮 与G 或比较ρ液与ρ物 。

⑤ 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 则物体密度为:ρ物= G ρ/ (G-F)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 浮 = G 排 =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 和物体 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G

F 浮

G F 浮 G F 浮 G

F 浮 F 浮 G

6: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7、浮力的利用:

(1)、轮船:

工作原理: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 t 由排水量m 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 排= ;排开液体的重力G 排 = m g ;轮船受到的浮力F 浮 = m g 轮船和货物共重G=m g 。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8、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计算浮力方法:

①称量法:F 浮= G -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②压力差法:F 浮= F 向上 - F 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

③漂浮、悬浮时,F 浮=G (二力平衡求浮力;)

④F 浮=G 排 或F 浮=ρ液V 排g (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⑤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知道物体质量时常用)

m ρ液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一) 苏教版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一) 声学 5.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6. 声音靠介质传播,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真空不能传声. 热学 7.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 它的原理是利用了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8. 温度的单位有两种: 一种是摄氏温度, 另一种是国际单位, 采用热力学温度.而摄氏温 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 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规定为100度, 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 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 -6℃读作负6摄氏度或零下6摄氏度. 9. 使用温度计之前应: (1)观察它的量程; (2)认清它的最小刻度. 10. 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 正确的方法是: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11.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要吸热), 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要放热). 12.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 而非晶体没有. 13.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吸热), 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放热). 汽化有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沸腾与蒸发的区别是: 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的,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 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而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14. 要加快液体的蒸发, 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 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 流动速度. 15.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沸腾时只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有时因为液体中含杂志沸点会有适当变化,水的沸点是100℃. 16. 要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 一是降低温度, 二是压缩体积. 17. 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叫气化(吸热), 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放热). 光学 18.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空气)的速度是3×100000000 米/秒. 影子、日食、月食都可以用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来解释. 19.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0. 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是: (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4)所成的像是虚像。 21.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 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2. 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如老花镜. 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如近视镜. 23. 照相机的原理是: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4. 幻灯机、投影仪的原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人教版人教初中物理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 ,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 ,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 L 5200m/s L 1497m/s L 340m/s

最新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

最新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 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练习:①P14图 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 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L5200m/sL1497m/sL340m/s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

《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换算关系T=t+273K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初中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提纲

中物理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提纲 第11章.多采的物质世界 一.宇宙的微观世界: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2.物质是有分子组成的: 分子---原子(原子的直径大约为m) 3.固态,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 (1).固态:分子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此,固体具 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液态分子比较自由, 分子间作用力比固体小。因此,液体没有确定 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3).气态分子间距很大, 分子向四面八方运动,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 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原子及其结构:物质---分子----原子(1)原子核:(质子.中子) (2) 电子: 二.质量: 1.质量: (1).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属性) m (2).单位:千克(kg) 2.质量的测量:(固体.液体) 3.天平的使用:(方法:两个放.调母看针.左物右砝) 三.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所含物质的多少.(特性) (2).公式:ρ=m/V. (3).单位:千克/立方米(kg/m3)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以凹形底部为准)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1).天平---质量.量筒---体积. (2) 液体---先总后剩. 五.密度与社会生活:1.密度的应用: (1)已知. m. ρ求v. (2)已知. V. ρ求m. (3)已知. V. m求ρ.鉴别物质 第12章. 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1).概念:(位置的变化) 2.参照物: (1).概念:(常选地面) 二.运动的快慢: 1.速度: (1).概念:(运动的快慢) (2).公式: v=s/t (3).单位: m/s 2.匀速直线运动: (1).概念:运动快慢不变. 3.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运动快慢变化.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物理总复习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物理总复习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 物理中考知识点必备 测量力与运动 要点提纲 一、初中物理常用物理量 1.长度(l,s,h):测量工具:刻度尺;国际单位:米(m); 2.质量(m):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国际单位:千克(kg); 3.时间(t):测量工具:秒表、打点计时器、单摆(间接);国际单位:秒(s); 4.温度(t、T):测量工具:温度计(2种);国际单位:开(K);常用单位:摄氏度(℃) 5.体积(V):测量工具:量筒;国际单位:米3(m3); 6.力(F、G、f、N):测量工具:弹簧秤、测力计;国际单位:牛(N); 7.电流(I):测量工具:电流表;国际单位:安(A); 8.电压(U):测量工具:电压表;国际单位:伏(V); 9.电阻(R):测量方法:万用表(直接),伏安法(间接);国际单位:欧(Ω); 10.电能(W):测量工具:电能表;主单位:千瓦·时(kw·h)。 二、常用单位的换算 1小时(h)=60分(min)=3600秒(s) 1米(m)=10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106微米(μm)=109纳米(nm) 1平方米(m2)=102平方分米(dm2)=104平方厘米(cm2)=106平方毫米(mm2) 1立方米(m3)=103立方分米(dm3)=106立方厘米(cm3)=109立方毫米(mm3) 注意:立方分米(dm3)和升(L)等价,立方厘米(cm3)和毫升(mL)等价。 1千克(kg)=103克(g)=106毫克(mg)=109微克(μg) 1安培(A)=103毫安(mA)=106微安(μA) 1伏特(V)=103毫伏(mV)=106微伏(μV) 1千瓦·时(kw·h)=3.6×106焦(J)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质量以及天平的使用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

2020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一)声学 5.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 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6. 声音靠介质传播,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米/秒, 真空不能传声. 热学7.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 它的原理是利用了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 成的. 8. 温度的单位有两种: 一种是摄氏温度, 另一种是国际单位, 采用热力学温度. 而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度, 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规定为100 度, 0 度和100 度之间分成100 等分, 每一等分为 1 摄氏度. -6℃读作负 6 摄氏度或零下 6 摄氏度. 9. 使用温度计之前应: (1)观察它的量程; (2)认清它的最小刻度. 10. 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 正确的方法是: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 液体中, 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11.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要吸热), 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要放热). 12.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 一定的熔点, 而非晶体没有. 13.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 化(吸热), 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放热). 汽化有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沸腾与蒸发的区别是: 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 发生的,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而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 现象. 14. 要加快液体的蒸发, 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 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15.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沸腾时只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有时因 为液体中含杂志沸点会有适当变化,水的沸点是100℃. 16. 要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 一是降低温度, 二是压缩体积. 17. 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叫气化(吸热), 从气态变为液态叫 液化(放热). 光学18.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空气)的速度是3×100000000 米/秒. 影子、日食、月食都可以用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来解释. 19.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0. 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是: (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4)所成的像是虚像。21.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 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2. 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如老花镜. 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如近视镜. 23. 照相机的原理是: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大于 2 倍焦距时成倒立、缩 小的实像. 24. 幻灯机、投影仪的原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在 2 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5. 放大镜、显微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6.天文望远镜分托普勒望远镜和伽利

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

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 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一一、光的传播 一、光源 1、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都称为光源。例如太阳、恒星、点燃的蜡烛、发亮的电灯等。而像月亮、电影银幕、宝石、平面镜等物体,本身并不能发光,因而它们都不是光源。注意:依靠反射光而发亮的物体不是光源。 2、光源的分类: ⑴按来源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最重要的自然光源是太阳。 ⑵按是否具有发热特性可分为发热光源和冷光源。 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光线: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许多光线在一起称为光束。⑴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标明光的传播方向。⑵光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了研究方便,人们假想的物理模型。 三、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及应用 1、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便会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产生影子。手影表演就是利用了影子形成的原理。

2、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⑴日食:当月球转到地球的太阳之间,并且当三者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地球的部分地区就发生了日食。 ⑵月食:当地球转到地球的太阳之间,并且当三者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月球的部分地区就发生了日食。3、光速: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小孔成像:物体上的光线穿过小孔射到光屏上所成的像。小孔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物体离小孔越近,光屏离小孔越远,所成的像就越大。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4、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挖掘队利用激光准直挖掘隧道、士兵射击瞄准、站队时队列排直、木工检查木块是否平直等。 四、光的传播速度 1、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用符号c表示,c=3×108m/s。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在真空中相差不多,也近似为3×108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是真空中的;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 3、光年:指的是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光年是距离单位,1光年=9.46×1015m。 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二二、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在分界面处有一部分光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所有的物

最新2020年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提纲(完整)

最新2020年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提纲(完整) 目录 第一章声现象 (2) 第二章光现象 (4)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8) 第四章物态变化 (12) 第五章电流与电路 (15) 第六章电压电阻 (19) 第七章欧姆定律 (21) 第八章电功率 (24) 第九章电与磁 (29) 第十章信息的传递 (33)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34)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39)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42)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47)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50) 第十六章热和能 (54) 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57) 重要的物理常数 (59) 常见的物理数值(估算用) (59) 物理量及其单位 (59) 物理公式 (60)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 2.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 4.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 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2.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3.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聋者很难再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 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立体声。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符号为f,单位为Hz。 1Hz的物理意义:物体在1s内振动1次。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频率。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超声波是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低于20Hz的声音。这两种声人都听不到。 蝙蝠、海豚能发出超声波。海豚、猫、狗能听到超声波,狗还能听到次声波。 ●演示实验: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设计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现象】在使用同种材料的情况下,伸出桌边越短,音调越高;伸出桌面越长,音调越高。 【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注意】①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②不要听桌面被拍打的声音。实验的研究对象是钢尺,听桌面声音是错误的。 ●乐器调弦,改变的是音调。分辨碗的好坏时(敲击),主要分辨音调,其次分辨音色。 ●见书上图1.3-8的水瓶琴, 对瓶口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长(水越少),音调越低。 敲击瓶体时,声音是由瓶体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短(水越多),音调越低。 3.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初三物理总复习计划3篇

初三物理总复习计划3篇 初三物理总复习计划一:初三物理总复习计划 物理复习,一定要结合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围绕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提高升学率为目的。以学习为先导,教研为动力,立足课堂;对08年初三补习班物理总复习拟定如下工作计划。总复习工作计划内容包含有进度与目标、复习策略和教学手段。 一、复习进度与目标 将本年中考物理复习定为两轮物理复习。第一轮复习是在五一前;按教材和配套的优化练习内容逐章复习分析讲解,复习课时按上缴教学进度表进行。复习目标是对“双基”进行巩固和提高;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揭示内在联系,完成对八年级和九年级阶段性的物理测评。面向全体学生,重点是让基础差的学生有所收获,基础好的同学有所提高;兼及物理竞赛辅导。第二轮五一后到中考前一个礼拜,根据第三次月考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分块复习及综合训练。复习目标通过计算题和实验探究题讲练,提高学生能力和方法,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强调学生的

书写规范性和作图规范性。 二、复习策略 第一轮复习策略: 1 、提纲挈领,知识网络化。 所谓提纲是指老师提出本章主干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在主干知识基础上加以深化和细化;力防原地踏步炒冷饭,对重点知识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有的要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让学习变为师生间互动的新生成的学习过程。 2、分层教学,“四点”合一 列出每章重点、难点、考点、易混点;重点往往是考点,突出重点时结合考点讲解。难点往往是易混点,不解决这个问题;就违背注重学生发展理念。如:运动和静止;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内能与热量;功与功率;发电机与电动机以及力臂作图等;从学生学习实际

最新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

最新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 声速:声音的传播快慢。 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2、介质温度。记住:15℃速度340m/s。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

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蝙蝠、海豚可发出)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声音的特色。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 打印版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 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1cm=;1mm=; 1μm= 001m;1nm=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减少误 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 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参照物一旦选定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的)。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 s 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h。v= s t ,变形可得:s=vt,t= s v 。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 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 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 s t 第二章声现象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 第11章.多采的物质世界 一.宇宙的微观世界: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2.物质是有分子组成的: 分子---原子(原子的直径大约为m) 3.固态,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 (1).固态:分子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 积和形状。 (2).液态分子比较自由, 分子间作用力比固体小。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 有流动性。 (3).气态分子间距很大, 分子向四面八方运动,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因此,气体 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原子及其结构:物质---分子----原子(1)原子核:(质子.中子) (2) 电子: 二.质量: 1.质量: (1).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属性) m (2).单位:千克(kg) 2.质量的测量:(固体.液体) 3.天平的使用:(方法:两个放.调母看针.左物右砝) 三.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所含物质的多少.(特性) (2).公式:ρ=m/V. (3).单位:千克/立方米(kg/m3)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以凹形底部为准)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1).天平---质量.量筒---体积. (2) 液体---先总后剩. 五.密度与社会生活:1.密度的应用: (1)已知. m. ρ求v. (2)已知. V. ρ求m. (3)已知. V. m求ρ.鉴别物质 第12章. 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1).概念:(位置的变化) 2.参照物: (1).概念:(常选地面) 二.运动的快慢: 1.速度: (1).概念:(运动的快慢) (2).公式: v=s/t (3).单位: m/s 2.匀速直线运动: (1).概念:运动快慢不变. 3.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运动快慢变化.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国际单位制: (1).单位换算:km m dm cm mm(10进位) 2.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 (2).测量方法:(认.看.记) 3.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钟表 (2)单位换算:1h=3600s 4.误差: (1).原因:(方法不当) (2).减少误差的方法:(取平均值) 四.力力的作用效果(1).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测量 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机械运动 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质量和密度

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力

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 压强 1、压强 (1)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强的定义是: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压强的公式:P=S F 。这个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 (3)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1帕=1牛/米2。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可能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可以 减小压强。 2、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 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内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2)液体压强公式:P=ρgh 。其中ρ表示液体的密度,h 表示自由液面竖直向下计算的深度。 3、大气压强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2)用托里斯拆利实验可测定大气压的数值 (3)大气压的单位:帕斯卡、标准大气压、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 =1.01×105帕 (4)大气压强的现象 (5)大气压随压度的增加而减小. 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 浮力 一、浮力的产生: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起的力叫做浮力。 当一个正立方体浸在液体中处于某一位置A 时,如图1所求,由于上,下两表面的深度不同,所受液体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强,从而使物体受到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物体处于位置B ,则浮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压力。浮力既是压力差。 二、阿基米德原理 1、文字表述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数学表达式

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提纲汇编

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提纲汇编 初中物理复习提纲(光的传播) 一、光源 1、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都称为光源。例如太阳、恒星、点燃的蜡烛、发亮的电灯等。而像月亮、电影银幕、宝石、平面镜等物体,本身并不能发光,因而它们都不是光源。注意:依靠反射光而发亮的物体不是光源。 2、光源的分类: ⑴按来源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最重要的自然光源是太阳。 ⑵按是否具有发热特性可分为发热光源和冷光源。 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光线: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许多光线在一起称为光束。⑴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标明光的传播方向。⑵光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了研究方便,人们假想的物理模型。 三、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及应用 1、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便会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产生影子。手影表演就是利用了影子形成的原理。 2、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⑴日食:当月球转到地球的太阳之间,并且当三者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地球的部分地区就发生了日食。 ⑵月食:当地球转到地球的太阳之间,并且当三者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月球的部分地区就发生了日食。3、光速: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小孔成像:物体上的光线穿过小孔射到光屏上所成的像。小孔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物体离小孔越近,光屏离小孔越远,所成的像就越大。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4、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挖掘队利用激光准直挖掘隧道、士兵射击瞄准、站队时队列排直、木工检查木块是否平直等。 四、光的传播速度 1、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用符号c表示,c=3108m/s。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在真空中相差不多,也近似为3108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是真空中的;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 3、光年:指的是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光年是距离单位,1光年=9.461015m。初中物理复习提纲(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在分界面处有一部分光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所有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光,人眼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由于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了人

初二物理复习提纲1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在桌上撒些碎纸屑,敲打桌子时纸屑会跳动。说明桌子发声时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能在液体中传播的事实:水中的鱼,被岸上人说话的声音吓跑。 声能在液体中传播的实验:在水槽中盛入适量的水,两只手分别拿两块石头在水中相互撞击,我们可以听到撞击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速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V固> V液> 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0.29s(当时空气15℃)。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当时空气15℃)。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 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测距离: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 vt。 ☆测声速的方法:站在高大建筑物远处,大喊一声。记下喊话到听到回声的时间t,测出喊

新课标中考物理总复习提纲.docx

人教版新教材2011 年中考物理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声现象 1、声音产生的条件是 ①声音靠传播,传播声音的介质有、、、 真空能传声 ②声音以形式向外传播。 2、声音的传播③声速( 1)回声定义:,听到回声条件:。 ( 2)声音在固、液体中比在中传播快。 声 ( 3)声速大小跟有关,还跟有关。 ( 4)声音在 150空气中的传声速度m/s. 3、我们怎样听到声音①听到声音的过程:。 现 ②听到声音的两种路线:传导、传导 ③双耳效应一应用于。 ①定义: 象 ( 1)音调②大小与有关。 ③频率 、单位符号 a、定义: b、人的听觉范围:。 4、声音的特征 ④人身不能听到超声波:a、定义次声波定义 : ①定义: ( 2)响度 ②大小与和有关。 ( 3)音色 ①定义: ②大小由决定 5、噪声危害 ( 1)定义物理角度: 和控制 环保角度 ( 2)来源:、、。 ( 3)等级和危害:20dB、90dB、150dB。 6、声的利用 (1) (2) 人教版新教材2008 年中考物理总复习提纲 第二章光现象 ( 1)定义:; ( 2)分类:

1、光源 天然光源:例子: a、形成分人造光源:例子: b、按冷热分 冷光源:例子: 光 热光源:例子: ( 1)规律: 2、光(均与介质含义:同一种介质,这种介质密度均匀) 的( 2)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及解释:小孔成像; 传( 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例子:: 播①定义: ( 4)光线 ②两种光线的表示方法:a、点光源: b、平光源: 现( 5)光速①定义: a、真空式空气中: C=; ②光速大小: b、在水中: C= c、在玻璃中:: C=; ③ 1 光年 =9.46× 1012km 象 ( 1)定义:; ( 2)相关概念①法线:; ②入射角; 3、光 的③反射角; 反( 3)实验:①; 射内②; ( 4)光的反射规律容 ③; ①作用:; 应用 ②计算:; ( 5)可逆性: ( 6)两种反射:①;实例:; ②;实例:; ( 7)反射元件平面镜 凹面镜: 球面镜 凸面镜: 4、平( 1)实验: 面( 2)特点:①;②;③;④; 镜( 3)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a、作图:; b、求距离; c、求速度; 光 ( 4)平面镜应用: 成;; 像 ( 1)定义:; 5、光( 2)光的折射规律a、 b、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