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10、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1)、运动的相对性

如果一个物质系统的位置,由某一个观察者来测量是随时间而运动着,就称此系统是相对于该观察者而运动着。因此,绝对运动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相对运动才可以有意义;由某一个观察者测得是静止的物质系统,对处于另一个参考系的观察者就可能是运动着的。人们不能决定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事件是否发生在空间的同一位置。例如,假定在火车上我们的乓乒球直上直下地弹跳,在一秒钟前后两次撞到桌面上的同一处。在铁轨上的人来看,这两次弹跳发生在大约相距100米的不同的位置,因为在这两回弹跳的间隔时间里,火车已在铁轨上走了这么远。这样,绝对静止的不存在意味着,不能像亚里士多德相信的那样,给事件指定一个绝对的空间的位置。事件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对于在火车上和铁轨上的人来讲是不同的,所以没有理由以为一个人的处境比他人更优越。

Einstein说:“可惜我们不能置身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在那里去证明惯性定律的绝对有效性以及观察一下转动着的地球。” 【2】“我们不知道有什么法则可以找出一个惯性系。可是,如果假定出一个来,我们便可以找到无数个。”【3】狭义相对性原理认为,所有惯性参考系都是完全等价的,不存在一个优越的特殊的惯性参考系;在一个惯性参考系内部做的任何物理实验都无法发现该惯性系相对任何别的惯性系的运动速度。Einstein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物体存在,是不能考察它的运动的,因而只存在一个坐标系和另一个坐标系的相对运动。”【5】“取定两个物体,例如太阳和地球,我们观察到的运动也是相对的,既可以用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来描述,也可以用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来描述。根据这个观点来看,哥白尼的成就就在于把坐标系从地球转到太阳上去,任何坐标系都可以用,似乎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一个坐标系会比另一个坐标系好些。【6】 Einstein承认:“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比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更像一个惯性系,物理定律在哥白尼系统中用起来比托勒密系统好得多。” “我们能否这样地表达物理定律,使它在所有坐标系中,既不单在相对作等速运动的坐标系中而是在相对做任何运动的坐标系中都有效呢?如果这是可以作到的,那么困难就会得到解决,那时我们边有可能把自然定律应用到任何一个坐标系中去。于是,在科学早期中的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争论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当初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时曾说过一段话:“大家知道,麦克斯韦电动力学——象现在通常为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应用到运动的物体上时,就要引起一些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似乎不是现象所固有的。比如设想一个磁体同一个导体之间的电动力的相互作用,在这里,可观察到的现象只同导休和磁体的相对运动有关,可是按照通常的看法,这两个物体之中,究竟是这个在运动, 还是那个在运动,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如果是磁体在运动,导体静止着,那么在磁体附近就会出现一个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场,它在导体各部分所在的地方产生一股电流。但是如果磁体是静止的,而导体在运动,那么磁体附近就没有电场,可是在导体中却有一电动势,这种电动势本身虽然并不相当于能量,但是它——假定这里所考虑的两种情况中的相对运动是相等的——却会引起电流,这种电流的大小和路线都同前一情况中由电力所产生的一样……”

(2)、运动的绝对性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曾经描述道:“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效果的区别是飞离旋转运动轴的力。在纯粹的相对转动中不存在这种力,而在真正和绝对转动中,该力大小取决于运动的量。如果将一悬在长绳之上的桶不断旋转,使绳拧紧,再向桶中注满水,并使桶与水都保持平静,然后通过另一个力的突然作用,桶沿相反方向旋转,同时绳自己放松,桶做这项运动会持续一段时间。开始时,水的表面是平坦的,因为桶尚未开始转动,但之后,桶通过逐渐把它的运动传递给水,使水开始明显地旋转,一点一点地离开中间,并沿桶壁上升,形成一个凹形,而且旋转越快,水上升得越高,直至最后与桶同时转动,达到相对静止。水的上升表明它有离开转动轴的倾向,而水的真实和绝对转动,在此与其相对运

动直接矛盾,可以知道并由这种倾向加以度量。起初,当水在桶中的相对运动最大时,它并未表现出离开轴的倾向,也未显示出旋转的趋势,未沿桶壁上升,水面保持平坦,因此水的真正旋转并未开始。但在那之后,水的相对运动减慢,水沿桶壁上升表明它企图离开转轴,这种倾向说明水的真实的转动正逐渐加快,直到它获得最大量,这时水相对于桶静止。因此,水的这种倾向并不取决于水相对于其周围物体的移动,这种移动也不能说明真实的旋转运动。任何一个旋转的物体只存在一种真实的旋转运动,它只对应于一种企图离开运动轴的力,这才是其独特而恰当的结果。”Newton曾提出著名的“牛顿桶实验”:如图(4 ),把一个桶吊在一根长绳上,将桶旋转而使绳拧紧,然后盛之以水,并使桶与水一道静止不动,接着将桶反转一下,桶和水将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a ,桶和水都静止; b ,桶转水不转: c ,桶和水同步转。对于a和c ,其水相对于桶都是静止的,但可以看到水面的形状不同,假设桶内有一观察者,显然可以根据水面的形状来判断系统是否在转动,所以,绝对空间的观念是必要的。马赫当时提出反对意见“没有一个人能断言,如果桶壁增加到几英里厚时,这个实验会有什么结果”,显然,当时没有人能实现马赫的设想,但是,实事则完全支持牛顿的观点,例如从望远镜中观察到的木星很扁,科学家告诉我们,那是因为木星自转引起的。即使桶壁达到几千英里厚,其实验结果不会改变。所以:转动是绝对的。

狭义相对性原理和现代宇宙学是完全冲突的。当前比较公认的宇宙学理论,建立在宇宙学原理的基础上,即假设宇宙在空间上是均匀而且各向同性的。宇宙可以看作是密度到处都相同的流体,而星系或星系团就是组成这种流体的质点。由于均匀性和各向同性的要求,这种流体只能均匀膨胀或均匀收缩。现代宇宙学认为,在宇观范围内,存在着“宇宙标准坐标系”,典型星系或星系团在这个坐标系中是相对静止的;“宇宙标准坐标系”是优越的空间坐标系,典型星系和宇宙背景辐射对于这个坐标系均匀和各向同性;可以测量地球相对于宇宙标准坐标系的运动速度。现代宇宙学得到河外星系红移和2.7K宇宙背景辐射等大量观测事实的支持。宇宙背景辐射是美国科学家彭齐斯和威尔逊于1965年发现的。近几年的研究证实,背景辐射严格地各向同性的情况只存在于一个惯性系中,在相对它运动的任何其他惯性参考系中显示出辐射温度的方向变化。可以认为,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标准坐标系的最好的物质体现。测量从各个方向到达地球的宇宙背景辐射温度的微小偏离,得到我们的地球穿过这个“宇宙背景”的绝对运动速度大约为400公里/秒。正是这个速度被称为“新以太漂移”。Einstein在以太问题上也曾犹豫不定。1920年,他在题为《以太和相对性原理》的演讲中说:“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没有以太是不可思议的。实在的,在这种(空虚的)空间中,不但光不能传播,而且量杆和时钟也不可能存在,因此也就没有物理意义上的空间一时间间

隔。……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说,以太是存在的。”他甚至说到:“至于这种新以太在未来物理学的世界图像中注定要起的作用,我们现在还不清楚。”现在,面对宇宙背景辐射等实验事实,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认为应当恢复以太假设。柏格曼认为,在宇观尺度上,相对性原理被破坏了;宇宙背景辐射只在一个独一无二的参考系中各向同性,在这个意义上,那个参考系代表“静止”。韦斯科夫认为,无论如何,观察到的2.7K辐射决定了一个各向同性的绝对坐标系;迈克尔逊和莫雷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即找到了我们太阳系的绝对运动,不过不是相对于以太,而是相对于光子气。斯塔普认为,2.7K背景辐射定义了一个优越的参考系,利用它可以决定事件发生的绝对顺序。协同学创始人哈肯也认为,狭义相对论否定了特殊参考系的存在,但是宇宙背景辐射却成了一个绝对的参考系。罗森甚至认为,宇宙学的最新发现要求回到绝对空间的观念。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原所长胡宁认为,在迈克尔逊实验的零结果和以太模型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矛盾;在某种意义上,前述400公里/秒的速度可以看作是迈克尔逊所要测量的地球相对于以太运动的速度。他认为,宇宙背景辐射各向同性分布所决定的坐标系可以看作是真空的静止坐标系;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应有一定的限度。最后,我们看一看当代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对此作出的评论。早在1970年,狄拉克就指出:“以太观念并没有死掉,它不过是一个还未发现有什么用处的观念,只要基本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必须记住这里还有一种可能性。”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受到批评,例如H.Bondi(在1962年)、P.G.Bergman (在1970年)、N.Rosen (在1971年),他们认为在宇观尺度上SR的相对性原理被破坏,因此时惯性运动和惯性系概念已不再适用。2005年郭汉英【8】说,当今物理学要求把宇观物理和微观物理联系起来用统一规律描述,但相对性原理与宇宙学不协调;这表现在河外星系红移的发现表明宇宙现象存在优越速度,这一点早在1962年就由Bondi指出了。满足相对性原理的物理规律按说没有时间方向,但宇宙演化、膨胀却给出了时间方向。这些导致相对性原理不再成立。正如Bondi所说,宇宙学和相对论物理理论之间有明显冲突【9】]。

Einstein在1920年4月4日给莫里斯。索洛文(Maurice Solovine)的信里写过:“。。。。。。如果光以太真的存在,并且以刚体的形成充满整个空间,而所有运动都应该以它为参照系,那末我们就可以说有“绝对运动。。。。。。” 【7】在这里,Einstein提出了可以说有“绝对运动”的条件。真空介质的四条特性:(1)真空介质是宇宙空间客观存在的一种电介质。(真空介质在这里满足了Einstein提出的“真的存在”的介质的条件)。(2)真空介质具有至刚、至柔、无限、无极(均匀)的特点。它无物可以被弯曲,又无物可以产生任何改变,这也就是真空介质的至刚特点。(真空介质在这里满足了Einstein提出的“刚体的形式”的条件)真空介质可以容纳任何物质和物体,又可以被容于任何物质和物体;它可以通过任何密封而通畅无阻,又可以进入任何坚实致密的物体(或物质)无所障碍。这就是真空介质的至柔特点。(真空介质不但具有刚体的特点,还自然具备至柔的特点。至刚至柔融为一体者,唯有真空介质)。真空介质充满整个空间,在无物的空间被真空介质所充满,而在有物的空间,也包容着本来就有的真空介质。只不过物质的存在掩盖了真空介质的存在罢了,它无所不在。这就是真空介质的无限特点。(真空介质在这里满足了Einstein对“光以太”提出的“充满整个空间”的条件)。真空介质,各向同性,无所集,无所散,无以密,无以疏。这就是真空介质的无极(均匀)的特点。(真空介质,不但“充满整个空间”而且自然地各向同性,均匀)。(3)、真空介质是任何运动唯一可以参照,而且必须参照的绝对静止参考系。因为在宇宙间只有真空介质,才是绝对静止的介质。任何一种物质的介质,都是有运动的。即任何其他的物质介质,都具有不可避免的运动。这是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的常识告诉我们的。(真空介质在这里满足了Einstein对“光以太”提出的“所有运动都应该以它为参照系”的条件)。(4)、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证明:电磁波包括光波,在真空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光速c。即光在真空介质中以恒值c的速度传播。这一事实说明了真空介质作为一种介质,它的稳定性是可信赖的,这

一事实也说明真空介质作为绝对静止参考系是能经锝起光波传播的检验的。

哲学家罗素就对相对性原理提出过疑问:“如果一切运动是相对的,地球旋转假说和天空回转的假说的差别就纯粹是辞句上的差别;大不过象“约翰是詹姆斯的父亲,詹姆斯是约翰的儿子”之间的差别。但是假如天空回转,星运动的比光还快,这在我们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能说这个难题的现代解答是完全令人满意的,但是这种解答已让人相当满意,因为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家都同意运动和空间纯粹是相对的这个看法。” 【4】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绝对时空观来看,地球和太阳之间存在相对运动,但太阳相对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相对太阳的运动是不等价的。太阳相对地球的运动是表面现象,真正的运动是地球绕太阳转动的这种运动,所以,哥白尼系统是属于绝对时空观的范畴。这是十分简单明了的问题。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原理

运动和静止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运动过程中包含着静止,静止过程中包含着运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包含的。从位置的固定性和非固定性上、从事物质的稳定性和非稳定性上、从运动形式的单一性和多样性上看,运动既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又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运动既是绝对的、标准的,又是相对的;静止也既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又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静止既是绝对的、标准的,又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1】

参考文献:

【1】王存臻、严春友著.《宇宙全息统一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Einstein和英费尔德著周肇威译.《物理学的进化》112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

【3】Einstein和英费尔德著周肇威译.《物理学的进化》119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

【4】罗素著马德元译《西方哲学史》下卷第60-61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

【5】Einstein、英费尔德,1962,物理学的进化(中译本),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55页【6】Einstein、英费尔德,1962,物理学的进化(中译本),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55页-156【7】Einstein文集117页

【8】郭汉英.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体系[J]. 现代物理知识,2005,22~32

【9】Bondi H. Physics and Cosmology[J]. Observatory, 1962, 82: 133~138

初中八年级物理:相对运动和参照物导学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相对运动和参照物导学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Relative Motion and Reference Material Guidance Cas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相对运动和参照物导学案 课程标准 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具准备 幻灯片、机械运动图片、两辆火车的运动视频、《闪闪的红星》电影插曲、同步卫星运动动画。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机械运动 小组讨论: 举出一些你见到的运动现象,分析这些运动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展示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发生了机械运动? 二、观看短片:哪辆火车在运动? 思考: 1、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为什么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什么是参照物? 例举:指出下面相对运动的参照物 两名同学并肩前进,一般地我们说他们在运动,这是以_____为参照物的,若以其中一人作参照物,另一人就是_____的,这说明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_____,

8、时空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原理

8、时空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原理 问题导引: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与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和空间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以太观念并没有死掉,它不过是一个还未发现有什么用处的观念,只要基本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必须记住这里还有一种可能性。─狄拉克 在时间观念上,作为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一直存在着抵触。量子力学在绝对意义上使用时间的概念,而相对论认为这是不允许的。正如狄拉克所说:“这里我们就碰到了巨大困难的开头。……这个抵触是最近四十年来物理学的主要问题。”【3】按照Einstein的想法,不能说相对论提供了详尽的世界图景,它只是提供了这幅图景所应当服从的某些要求,而且没有指明空间与时间的本质及区别。因此相对论本身并不是一个理论,而是对物理学理论的一个要求,空间与时间应当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相对空间、相对时间、相对space-time是绝对空间、绝对时间、绝对space-time的表现形式【1】。绝对space-time由相对space-time组成,无穷个相对space-time组成绝对space-time,在研究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时,可以把第三个物体激发的相对space-time作为绝对space-time(此时绝对空间并不均匀,绝对时间流速也不均匀)。这一点类似于地理学中的高度都是相对的,但是若以海平面为基准,则可以成为绝对高度。地方时是相对的,但是倘若规定一个标准,则可以认为是绝对的,例如中国的北京时间。 根据这一观点可知广义相对论的正确,例如不是物质存在于空间、时间中,而是物质具有空间和时间的广延性,当一个物体消失时,它所激发的相对space-time消失,但是绝对space-time依然存在。因此绝对时空有宇宙中所有的场——相对时空组成,真空是绝对space-time,Newton的绝对space-time观有其正确性的一面,因此Einstein认为场论未能成功地提供整个物理学的基础。Einstein的相对space-time观与Newton 的绝对space-time观分别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应正确理解space-time 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广义相对论中的以太其实就是绝对时空,一个物体在宇宙中其它物体激发的相对时空的总和——绝对时空中总是沿着短程线在运动。 在宇宙的展现过程中,相对空间与绝对空间各司其职,两者对事物的作用以绝对空间为主,以相对空间为辅,尤其在低速世界中是这样。因为物质对space-time结构的影响极其微弱,只有在具有大引力质量的天体的周围才能找到。弯曲space-time中的space-time 流形坐标的意义,是长期困扰相对论理论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如果区分两类space-time 坐标,一类不能与直接测量相联系,纯属数学描述引入的space-time坐标,另一类能与直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任何真理,既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指导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真理。要知道其指导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必须知道客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也叫绝对真理,是指真理作为主客观的统一,其内容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其发展具有无限性。具体来说,绝对真理包含两方面涵义: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主客观的统一在其所适应的范围内是不可否定,不可推翻的,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主观在向客观无限地走近、接近,这是绝对的。绝对真理存在于无限的时间过程中,而不是存在于某一有限的时间点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二)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使我们能够把真理和谬误区别开来,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区别开来,使我们在思想中对真理具有坚定信念,但不能因此而走向独断论。因此我们必须承认真理同时具有相对性。 1.从范围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整体中某一部分,片断的正确反映。真理不是对整个世界或宇宙大全的认识,任何真理都不能穷尽对无限世界的认识。这一点表现出真理的相对性,局限性。

2.从程度上看,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正确认识都是近似的。就是说,和客观的符合只是一定程度,一定水平上的符合,不是丝毫不差的符合。这表现出真理的相对性。因此,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与时俱进性,从创立开始就不断的完善和深化,体现出真理的相对性。 掌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态度。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客观真理也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因而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鼓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已经“过时”的自由化观点,或者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不用发展的教条主义观点都是错误的。 由于真理在广度上的有限性,条件性,因而任何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相对真确的反应,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深化和发展。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时空平权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二、space-time平权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摘要: 本文依据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展了space-time平权问题,把时间单位与空间单位统一起来,提出了时空转化的问题,使国际7个基本物理量减少 为6个。 关键词:space-time平权、狭义相对论、国际基本物理量、宇宙量、多普勒效应 (一)、space-time平权的绝对性 人们对科学大师们景仰和崇拜的同时却忘了最该向 科学大师们学习的一点:以真正科学的精神对待已有的理论体系。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物理学的突破,有一定的客观规律。这就是如日本物理学家武谷三男教授和坂田教授所总结的,物理学的发展往往表现为“三阶段”,亦即首先进入“现象论”阶段,其次进入“实体论”阶段,最后进入“规律论”的阶段,亦即最终突破了物理学的基本规律。物理学在基本规律已确立以后,就转入应用。狄拉克于1937年提出了著名的大数假说,其内容是:“自然界出现的任何两个很大的无量纲数是彼此相关的,他们都由一个简单的数学关系相联系”.“年、月、日、时、分、秒”之时间单位的天文物理意义,是对地

球自转及公转运动过程(趋势)的描述或记录方式。可见,地球时间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地球在太阳系空间中的运动进程。时间就是天体在轨道空间中的位置及其连续不断地改变的过程,时间的流逝就是天体在太空空间中的运动及其变化和勇往直前地推进过程。进一步地,时间的天体运动本性,必然表现为单向不可逆并持续不断的特性。因此,时间的概念是对天体运动规律及特性的一种描述方式。结论:时间就是天体的空间位置及运动。人们根据相对论认为空间与时间等价把国际基本物理量减少1个,这早在20世纪中就这样规定了,是用稳定铯原子波长来定义长度的,世界各地的各种非铯和铯原子钟都要和巴黎的铯原子种来校对时间长度(即=完成空间长度校对)。因为在相对论时空下,空间是时间的函数,从物理学讲它们的自由度是一,其中一个变量完全可以替代另一个变量。根据狭义相对论时间空间是不等价的,相对论只是揭示了时空是一个整体,时间和空间有联系。 现代标准宇宙学理论建立在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和罗伯逊—沃克度规的基础上,按宇宙学原理,物质分布均匀和各向同性时,宇宙时空具有最大的对称性。而具有最大对称性的时空结构由罗伯逊—沃克度规描述,其形式为: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的表现是什么? 第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辩证法用联系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第二,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现象是静止不动的,即使有运动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位置的变化。第三,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辩证法要求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行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第四,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即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再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 者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 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现三种形 式。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 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 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 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 全体和本质。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 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 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 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 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 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 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为: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 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任何感性认识 都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而且是 用概念、判断等理性形式表达的,另一 方面,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理 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如果没 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理性认识就无法进 行抽象和概括。 简述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 统一: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 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 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 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 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 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 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 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 两点是重点中的两点,决不是均衡论; 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决不是一点论。 因此离开两点谈重点是一点论,离开重 点谈两点是均衡论,这都是错误的,我 们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 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 点和主流。 ①“两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 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 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 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 方面。 ②“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 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 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 要方面。 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的。 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 统一。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在认识 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 对认识(理论)的决定作用表现为以下 四个方面: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 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反作用 于实践:(1)反作用的表现:认识(理 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反作 用的性质:①科学认识(理论)指导 实践取得成功;②错误认识(理论) 把实践引向失败。3、实践和认识的辩 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反对错误:① 经验主义: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②教 条主义:轻视、脱离实践。(2)学习、 掌握科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①邓小 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当代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发展的新阶段。②学习、掌握邓小平 理论的意义: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 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 证;是批判和防止各种错误的思想武器; 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 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认 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1它把科学 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 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 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克服了旧唯物主 义否认实践作用,把人的认识生物化、 自然化的缺陷,即离开入的社会性、离 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⑵、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 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克服了旧唯物主 义把认识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的形 而上学的缺陷。 ⑶、由上面可知,和旧唯物主义相比, 它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它以实践观 和辩证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 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狭义性、机 械性、直观性、被动性的缺陷。 简述真理与谬论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此 为相对真理任何时期的真理都是相对 真理只是因为社会文明进步而无限接 近绝对真理马克思主义是相对真理但 是它具有着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 大意义它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导 人们的生产劳动实践实事求是、解放思 想和与时俱进就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就是谬误必 须杜绝而不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并运用于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建设之中的话必然会走资本主 义原始积累的老路必然会产生人剥削 人的剥削阶级的资产阶级社会必然会 让历史产生倒退,那就是大大的谬误

初中物理上册《运动的相对性》教案

初中物理上册《运动的相对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着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 了解人们描述运动的不同方式,举出文学、绘画等作品中描述运动的例子。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如何用科学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能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与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动能。 难点:选择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问:在本章的引言“早发白帝城”一诗中,诗人说明了轻舟是__的。在生活中,我们还看到哪些物体是运动的?

教师展示图片,并用电脑播放火箭发射升空的片断,说明自然界从微观到宏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 新课讲授 自然界从微观到宏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 运动与静止 分析课本图1-33,讨论男孩与女孩的判断谁是谁非。 参照物: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 分析课本图5-38,完成填空:以地板为参照物,运动员是运动的,因为运动员相对于地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墙是静止的,因为墙相对于地板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运动的相对性 分析晋朝葛洪在《抱朴子》中的哲学思想,完成填空:认为云朵向西运动,是以月亮为参照物;认为月亮向东运动,是以游云为参照物。 运动的相对性:由于参照物选取的不同,对于同一个物体,有时我们说它是运动的,有时我们又说它是静止的,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的真理性。承认这点就是承认真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可知论。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局限性,即实践是具本的和历史的,有些认识由于实践本身的局限性当前还无法检验,还有待于实践的发展才能检验,而对于当前能够检验或已经进行了检验的认识来说,这种检验也不是一劳水逸的,随着认识与实践的发展,实践检验也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承认这点就是承认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逻辑证明就是运用已知的正确判断作为前提,通过逻辑推理来确定判断是否正确的思维过程,它是一种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手段,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承认逻辑正明的作用与肯定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并不矛盾。逻辑证明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逻辑证明的作用实质上是实践作用的间接体现。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的,否认实践检验的作用,就会离开唯物主义;否认逻辑证明的作用,则会把实践标准的理解简单化、片面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又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真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并发展真理。

真理的发展,不仅是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而且还是通过认识领域内不同见解的比较和争论,逐步克服逻误的过程。 1.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逻误的出现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主观方面的原因。 2.真理和逻误是对立的统一。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逐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和渗误的对立还表现在它们相互排斥、相互否定。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真理和诱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另一方面,真理逻误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3。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同谬误进行斗争并不断战胜谬误的过程。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运动的相对性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第七课时 课题:§5.4 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描述运动需要选择参照物。 (2)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具体事例进行讨论并让学生明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运动相对性知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学对人类的影响,体验物理知识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机械运动。 (2)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运动与静止 【演示活动】教师拿着课本从教室门口走向讲台,提问:我是否运动? 生;运动。(教师先不发表意见) 【课件演示】课本图5-34:小明和小华坐在未启动的列车里,此时右边的一辆列车从小华旁边驶过。他们关于运动和关于运动和静止争论起来:小华说:“火车终于动起来了”,小明说:“火车根本没动,还停在站台上。”【讨论】教师引导:组织辩论赛辩题:火车到底动or不动? 学生活动:正方:小明派观点--相对于站台火车不动 反方:小华派观点--相对于已开行的列车火车动 学生活动:分析得出辩论结果: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再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做出判断,小明选取站牌,小华选取已开行的列车为参照物,所以他们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点拨】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参照物、机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小结归纳】(板书) 1、参照物: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3、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不变,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列举一些实例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15-2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同时的相对性 (2)运动长度的收缩 (3)时间间隔的相对 (4)了解时空相对性的验证 (5)了解相对论时空观与经典物理时空观的主要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同时相对性的推演过程 (2)理解从“同时相对性” 出发得出“运动长度和时间间隔的相对性” 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相对论崭新的时空观,体会相对论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2)辩证地看待经典物理理论教学重点、难点从“同时”的相对性得出运动长度和时间间隔的相对性教学方法 阅读小结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一、“同时”的相对性 知道“同时”的相对性是相对论两个假设的直接推论。讲解过程中 要强调理解的出发点必须是两个假设,否则无法理解。 两种情景 情况1对于运动的火车上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对于地面就不是同时的车上的观察者认为光同时到达车厢的前后两壁 站台上的观察者认为光先到车厢后壁后到前壁 讲解关键:在各个参考系中光速都为c 情况2:地面上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对于运动的火车也不是同时的 利用相对运动原理,可假设车静人动,人和地面相当于火车,结 果与前面相似 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上的“思考与讨论” 二、长度的相对性 1、要让学生知道长度的相对性(动尺缩短),是“同时”的相对性带来 的一个普遍的时空属性,它与物体的具体组成和结构无关,当物体运动中点发光

速度越接近光速,这种收缩效应就变得越显著。 2、要讲清利用严格数学推导可以得到洛伦兹变换的相对论长度收缩公式。 3、要让学生理解长度收缩公式的物理意义,必须注意参考系的选择及参考系的运动状态。 三、时间间隔的相对性t t o 教学时要分析清楚“动钟变慢”,与I同时的相目对性的联系,使学生知道运动的钟变慢是同时的相对性带来的时空属性。 ①时间间隔的相对性可以通过长度的相对性的一些简单例子加以说明。 ②要讲清“动钟变慢”(或时间膨胀)是两个不同惯性系进行时间比 较的一种效应,不要误认为是时钟的结构或精度因运动而发生了变化。 ③教学中特别指出,运动时钟变慢完全是相对的,由于两个惯性参 考系是平权的,在它们上面的观测者都将发现对方的钟变慢了。 四、时空相对性的验证 根据相对论,时间在运动中会进行的比较缓慢,也就是说,在空间中高速移动的时钟,比固定于地面上的时钟走得慢. 早在1941 年,科学家通过对宇宙线的观测证实了相对论的结论, 美国科学家罗西和霍尔在不同高度统计了宇宙线中□子的数量,结果与相对论预言完全一致.

运动和静止

机械运动 运动和静止 ——教学设计 教师:李志雁 单位:淄博市磁村中学

1.1运动和静止 【教材分析】 运动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本单元是整个初中力学的基础,它既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也是他们参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必备知识,而本节则是本单元的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想想议议的一组形形色色的运动图片,分别展示了几种不同的运动,引出机械运动这一概念以及运动的分类,通过图1-1-2加强了学生对运动普遍性的感知。 第二部分为参照物,通过图1-1-3刻舟求剑这一耳熟能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刻舟为何求不到剑?”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然后通过观察与实验1-1-4使学生认识参照物选择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通过图1-1-5及1-1-6等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第一部分内以图片做引导,再联想场景,分析实例,列举身边的实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然后通过运动的轨迹细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第二部分参照物的教学结合图1-1-3,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与讨论,然后通过1-1-3引出参照物。 第三部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先由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出示与教材图1-1-5及1-1-6相关联的视频。 【教学目标】 ●知道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列举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的常见实例。 ●能根据选择的参照物解释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能根据运动情况找到所选择的参照 物。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打基础。 【重点难点】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教学方法】 自学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中考物理 专题复习3 运动的相对性

3:运动的相对性. 一、基础知识: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的变化叫做。 2、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 样。 3、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的物体 叫。一切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人们通常选为参照物。 4、同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的,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一般 会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5、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_________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这个物体 相对于参照物 的_________没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_________的。 二、典型例题例?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段诗词蕴含多个科学道理.其中 ?看山恰似走来迎?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A.山 B.船 C.地面 D.河岸 解析:?看山恰似走来迎?,描述的是?山在运动?,不能以研究对象山为参照物,A项错误;地面及河岸为参照物,山与它们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是静止的,C、D两项错误;以船为参照物,山与之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B项正确.答案:B 【过关测评】 1.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相同的速度前进收割麦子,则收割机相对于________是运动的,相对于 _________是静止的. 2.建国5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我国向世界展示了空中加油机,当加油机在空中给战斗机加油时,它相对于________是静止的. 3.当我们乘坐电梯上楼时,则相对于________我们是运动的,而相对于 ________我们是静止的.

论理解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论理解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彭翠(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在传统解释学中,理解具有绝对主义倾向;在哲学解释学中,理解具有相对性主义倾向。这两种观点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解释学中,理解的性质应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 Abstract:In traditional hermeneutics,understanding with absolute tendency;In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understanding with relative tendency.Both of these views are contrary to the view of Marxist dialectics.Marxism's Hermeneutic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is dialectical unity of absoluteness and relativity.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绝对性相对性 Key words:Marxism absoluteness relativity 作者简介:彭翠(1986—),女,江西吉安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B27【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11-0079-01 一、传统解释学中:理解的绝对性 在解释学语境中,所谓理解的绝对性是指理解主体对文本意义把握的正确性,理解结果与文本意义的相符性、一致性。在既定的条件下,理解者对文本的理解是确定的,理解者可以完全的正确的理解文本的原意。[1] (一)理解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理解活动是人存在的最基本的模式。在现代解释学看来,理解关系是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人在理解中存在,在存在中理解。它不仅告诉我们怎么想,而且还告诉我们怎样存在。[2]其次,理解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现象。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一切活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如何把握交流双方的思想、情感,就必然需要理解来充当媒介,同时这也是理解存在的意义。 (二)理解必须回归文本 理解活动的发生,主要包含理解主体与理解对象。理解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理解主体把握理解对象的意义。理解的目的就是对文本意义或作者思想的“复原”或“重建”,理解者通过一定的条件有可能达到对文本作品的完全正确的把握。他们强调,语言是作者思想的表达,作品有自身的意义。理解一个文本,就是把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在理解者的头脑中重建或恢复起来。施莱尔马赫说:“我们必须比作者理解他自己更好地理解作者。”[3]喻指文本中存在着解释将要达到的原义,通过解释学的方法论步骤,理解将最终达到重建这种原义的目的。显然,文本有自身的完全独立于作者的意义,并且强调读者必须尊重作者。 二、哲学解释学下:理解的相对性 与传统解释学中绝对主义相比,哲学解释学并不认为理解可以完全复原文本所代表的原初意境达到与作者的原意一致,而认为理解结果与文本原意只能部分地符合或是对文本意义的部分的正确把握。对此,伽达默尔道: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理解不可能达到与被理解者的完全的符合。”[4]保罗·瓦莱里甚至认为:“根本就不存在文本的原义这样的东西。”[5]足见,在哲学解释学中,理解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且始终建立在理解的条件基础上。 (一)理解主体的历史决定性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指出,“其实历史并不隶属于我们,而是我们隶属于历史。早在我们通过自我反思理解我们自己之前,我们就以某种明显的方式在我们所生活的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理解了我们自己。”[6]由此可见,重建作者原意的企图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不论是文本还是解释者都早已内嵌在历史中,附上时代的烙印。因而,理解者对文本的正确性理解也只是暂时的,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对此,赫拉克利特说道: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即世界总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足见,在哲学解释学家们看来,理解的目的不是把握文本的意义,而是为文本创造意义。 (二)前见是理解的基本条件 前见又叫“先知”、“先见”,即已有之见,是理解主体的存在状态。海德格尔指出:“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通过先有、先见和先把握来起作用的。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如果按照正确的本文解释的意义,解释的特殊具体化固然喜欢援引‘有典可稽’D(asthe)t的东西,然而最先的‘有典可稽’的东西只不过是解释者的不言自明的无可争议的先入之见(Vomrei一nung):任何解释工作之初都必然有这种先入之见,作为随着解释就己经‘设定了的’东西是先行给定了的,这就是说,是在先有、先见和先把握中先行给定了的。”[7]由此,理解因前见的不同而相异,前见越丰富,视界越宽阔,就越能理解。 三、马克思主义视域内:理解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般都把绝对和相对理解为是反映现实事物普遍联系的一对矛盾范畴。它们的性质、内涵是相对的,相对的反面就是绝对,绝对的反面就是相对。[8]现实生活中,每一次理解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且相对的理解中包含有绝对的成分,多样性中包含有同一性。马克思主义解释学认为,绝对的理解是不能完成的,因解释学循环的存在,理解总是开放的、没有终结的,绝对的理解只能存在于相对的理解之中。其实,文本有自身的意义,但这个意义是不确定的,需要由理解者去“构建”,但这种构建并不受理解者的主观意愿决定,而是受两个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一是文本自身的意义;其二是理解者的前理解。由此可见,以上两种对理解性质的认识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把理解的一个方面扩大化、绝对化。因而,本文认为理解的性质应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陈海飞.解释学基本理论研究[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274 [2]王永辉.解释学的理解观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评论,2006(6):7 [3][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284.[4]严平.伽达默尔集[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31 [5]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M].三联书店,1997:42 [6][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55.[7]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连释学经典文选[M].东方出版社,2001:120 [8]高翔.浅谈绝对与相对的内涵与关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 政治 思政探讨 79 --

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 ——国商08121006 严姝世界著名的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曾经在1901年提出一个难题。这个难题就是著名的罗素悖论。罗素是用一个非常通俗的例子来表达这个悖论的:一个夸口不与别人竞争的乡村理发师宣布:他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自己刮胡子的人他当然就不给刮。有一天,他忽然想起自己,他是不是应该给自己刮胡子;如果他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根据他的宣布,他是不应该给自己刮胡子的;可是,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宣布,他又必须给自己刮胡子。从形式逻辑来看,理发师是处在一个逻辑两难之中这说明:任何一件事,都是有相对存在的一面的。如果把事物相对存在一面的界限扩大,像理发师所做的那样,那相对存在的另一面,必然失去存在的根据,变成谬误,陷入矛盾,出现悖论。同任何事物一样,真理的存在,也是如此,也有相对性的一面,即真理也存在着相对性。 什么是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指真理存在有一定的条件与根据或范围,也就是具有存在的界限。我们知道,真理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就有一个对于客观事物反映的正确程度,反映的相对条件,所受到的历史限制等问题。这就是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存在的。理发师刮胡子,所谓真理,就是在不包括理发师本人的条件下才成立,没有这一点,这个刮胡子的真理就动摇了。科学上的这种事例是屡见不鲜的。如达尔文进化论所提示的生存竞争规律,对于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适用的。如果把这一规律搬到社会领域,像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所做的那样,它就变成极为荒唐、极为反动的了。从哲学上看,宇称守恒定律的普遍性之所以被推翻,就是在于任何一个真理,都有存在的界限,有一个相对存在的范围。 真理的相对性还有一层意思:从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的角度看问题,则真理是一个认识的历史过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如在原始社会,人们知道了钻木取火的道理,又经过长期实践,知道一切磨擦都能生热,再后来则知道机械运动转化为热运动的道理。人们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最终最完善的绝对真理前进了一步,接近了一步,但仍有一个距离。因此,每一个具体真理,因为它和绝对真理还有一个距离,所以是相对的。相对真理的另一层意思是说,由于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由于客观事物在广度上与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所以,一个真理的适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 真理的相对性还有第三层意思。由于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无穷无尽。所以,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因此,每个具体认识阶段,每一个认识意义,都是相对的。洪秀全出生的时代,他只能认识到内忧外患的旧中国被封建官僚买办和地主阶级残酷剥削与压榨的现实,促使他举行建立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由于那个时代的中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远不曾出现,他就认识不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真理。反过来说,马克思主义只能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因为在这之前,资本主义不存在,工人阶级不存在,就不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与条件,马克思主义也就无从产生。 真理又是绝对的,就是说,认识了客观真理,就是反映了客观实际。客观世界是绝对的,因此,真理也是绝对的。例如,我们先是发现了分子,后来又发现了原子,这在当时的科学水平,只能如此,所以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但是,每一个发现,都是在认识客观世界中,前进了一步,和客观世界的绝对存在,又更加符合了一步。因此,每一个真理的存在,又是无条件的,由于是处在通往绝对的路程上,那么,在这个位置上,就也是绝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的又一层意思是指人的认识有一个向客观实际逐渐接近深入,向绝对真理逐渐逼近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全部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在两千三百年前,阿基米德建立起静力学定律和著名的阿基米德浮体定律。这样的真理适应了当时建房、造桥和造车造船的要求。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绝对

2017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6163《牛顿力学中运动的相对性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题组训练

第六章相对论 6、1-6、3 牛顿力学中运动的相对性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时间、长度的相对性 题组一经典的相对性原理 1、通常我们把地球与相对地面静止或匀速运动的参考系瞧成惯性系,若以下列系统为参考系, 则其中属于非惯性系的有( ) A、停在地面上的汽车 B、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船 C、在大海上匀速直线航行的轮船 D、以较大速度匀速运动的磁悬浮列车 解析由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的概念可知B正确、 答案 B 2、根据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可以得到下列结论( ) A、力学规律在任何惯性系中都就是相同的 B、同一力学规律在不同的惯性系中可能不同 C、在一个惯性参考系里不能用力学实验判断该参考系就是否在匀速运动 D、在一个惯性参考系里可以用力学实验判断该参考系就是否在匀速运动 解析由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可知A、C正确、 答案AC 题组二狭义相对论 3、如果牛顿定律在参考系A中成立,而参考系B相对于A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在参考系B中 ()

A、牛顿定律也同样成立 B、牛顿定律不能成立 C、A与B两个参考系中,一切物理定律都就是相同的 D、参考系B也就是惯性参考系 解析根据狭义相对性原理,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定律都就是相同的,则C 正确,故选A、C、D、 答案ACD 4、设某人在以速度为0、5c飞行的飞船上,打开一个光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 A、飞船正前方地面上的观察者瞧到这一光速为1、5c B、飞船正后方地面上的观察者瞧到这一光速为0、5c C、在垂直飞船前进方向地面上的观察者瞧到这一光速就是c D、在地面上任何地方的观察者瞧到的光速都就是c 解析由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可得,真空中的光速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都就是相同的、故正确答案为C、D、 答案CD 5、下列几种说法: (1)所有惯性系统对物理基本规律都就是等价的、 (2)在真空中,光的速度与光的频率、光源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任何惯性系中,光在真空中沿任何方向的传播速度都相同、 关于上述说法( ) A、只有(1)(2)就是正确的 B、只有(1)(3)就是正确的 C、只有(2)(3)就是正确的 D、三种说法都就是正确的 解析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所具有的一些物理量可以因所选参考系的不同而不同,但它们在不同的参考系中所遵从的物理规律却就是相同的,即(1)(2)都就是正确的;光速不变原理认为: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定律都就是相同的、即光在真空中沿任何方向的传播速度都就是相同的、(3)的说法正确、故选D项、 答案 D 题组三时间与长度的相对性 6、有两辆较长的火车A与B,火车A静止不动,中央有一个光源,在某时刻发出一个闪光、 火车B以一较大的速度在平行于火车A的轨道上匀速运动,如图6-1-4所示、关于火车A与火车B上的观察者观察到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10、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10、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1)、运动的相对性 如果一个物质系统的位置,由某一个观察者来测量是随时间而运动着,就称此系统是相对于该观察者而运动着。因此,绝对运动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相对运动才可以有意义;由某一个观察者测得是静止的物质系统,对处于另一个参考系的观察者就可能是运动着的。人们不能决定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事件是否发生在空间的同一位置。例如,假定在火车上我们的乓乒球直上直下地弹跳,在一秒钟前后两次撞到桌面上的同一处。在铁轨上的人来看,这两次弹跳发生在大约相距100米的不同的位置,因为在这两回弹跳的间隔时间里,火车已在铁轨上走了这么远。这样,绝对静止的不存在意味着,不能像亚里士多德相信的那样,给事件指定一个绝对的空间的位置。事件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对于在火车上和铁轨上的人来讲是不同的,所以没有理由以为一个人的处境比他人更优越。 Einstein说:“可惜我们不能置身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在那里去证明惯性定律的绝对有效性以及观察一下转动着的地球。”【2】“我们不知道有什么法则可以找出一个惯性系。可是,如果假定出一个来,我们便可以找到无数个。”【3】狭义相对性原理认为,所有惯性参考系都是完全等价的,不存在一个优越的特殊的惯性参考系;在一个惯性参考系内部做的任何物理实验都无法发现该惯性系相对任何别的惯性系的运动速度。Einstein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物体存在,是不能考察它的运动的,因而只存在一个坐标系和另一个坐标系的相对运动。”【5】“取定两个物体,例如太阳和地球,我们观察到的运动也是相对的,既可以用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来描述,也可以用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来描述。根据这个观点来看,哥白尼的成就就在于把坐标系从地球转到太阳上去,任何坐标系都可以用,似乎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一个坐标系会比另一个坐标系好些。【6】Einstein承认:“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比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更像一个惯性系,物理定律在哥白尼系统中用起来比托勒密系统好得多。” “我们能否这样地表达物理定律,使它在所有坐标系中,既不单在相对作等速运动的坐标系中而是在相对做任何运动的坐标系中都有效呢?如果这是可以作到的,那么困难就会得到解决,那时我们边有可能把自然定律应用到任何一个坐标系中去。于是,在科学早期中的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争论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当初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时曾说过一段话:“大家知道,麦克斯韦电动力学——象现在通常为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应用到运动的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