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复习思考题与答案

犯罪心理学》复习思考题与答案
犯罪心理学》复习思考题与答案

《犯罪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学2犯罪心理 3 犯罪行为4犯罪对策 5 虞犯6心理结构

7、犯罪心理结构8犯罪心理结构类型9犯罪动机10犯罪目的

11累犯12群体犯罪心理13团伙犯罪14犯罪心理矫正15内省疗法

二、填空

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犯罪是广义的犯罪人,主要包括、、

及、几种人。

2、犯罪心理结构形态的变化,一般要经历、、等三个阶段的形态

变化。

3、犯罪心理结构一般分为、、、、几个子系统。

4、犯罪心理结构的认知调节系统的主要包括、、。

5、西方学者在研究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时,提出的犯罪原因论主要、

和、、、、。

6、犯罪的主体因素主要有、、。

7、犯罪的主体外因素主要有、、、。

8、犯罪行为的发生的防御机制主要包括、、、。

9、物欲型动机犯罪的犯罪类型主要有、、、、。

10、绪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

11、青少年犯罪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

12、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几个环节的演化

13、团伙犯罪心理具有、、、、等特征

14、集群犯罪的行为特点集中表现为、、、。

15、审讯阶段审讯人员控制犯罪嫌疑人意向活动的心理策略主要有、、。

16、犯罪心理诊断的方法主要有、、、。

17、我国监狱在矫正罪犯的犯罪心理中经常使用感化法,其具体方式主要

有、、、、。

三、简述题:

1、研究犯罪心理的具体方法

2、犯罪心理结构各子系统的具体内容

3、故意犯罪的心理结构模式

4、过失犯罪的心理结构模式

5、宣泄犯罪的心理结构模式

6、西方罪犯原因论中欲望――犯罪原因论中的主要观点

7、犯罪综合动因的概念和基本要点

8、犯罪心理内化机制的具体内容

9、贪污、受贿人的心理结构特征

10、试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性与犯罪心理和行为发生的相关性

11、简述女性犯罪心理结构的认知、情感特征

12、群体犯罪的定义和类型

13、集群犯罪发生的心理和社会原因

14、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类型

15、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一般心理状态

16、控制犯罪嫌疑人认知活动的策略

17、犯罪心理诊断的概念

18、犯罪心理矫正的传统监狱改造的区别

19、简述犯罪心理治疗中现实疗法的主要方式

四、分析与操作题

1、结合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试分析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2、试比较和分析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心理结构的差异

3、试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结构特征中动机特征的具体内容

4、试比较分析初犯与惯犯犯罪行为特征的特征

5、一位刚进监狱的罪犯,出现较严重焦虑、思想混乱、极度悲观等拘禁反应。经心理

诊断后,决定对其施加心理治疗方法中的支持疗法。请拟定出这种方法的使用理念和操作步骤。

(9)《犯罪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

1、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科学。

2、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包括个体的犯罪心理和群体的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产生于犯罪行为之前的为犯罪人提供动力支持的主观内在因素。

3、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触犯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4、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种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

5、即有可能犯罪的人。1、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2、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3、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4、参加不良组织者;5、无正当理由携带凶器者;

6、人格有严重缺陷者。

6、心理结构,也叫人的心理现象结构,心理的反应系统。是运用系统理论和科学的结构观来看待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并将这些现象放到人的整体心理系统中认识而形成的理论。心理结构包括心理过程、自我意识、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等亚结构。

7、所谓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8、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可以反应不同类型的犯罪所具有的不同犯罪心理状况的特点。9、犯罪动机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10、指犯罪行为人主观上希望实施犯罪行为后希望达到的结果。

11、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

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

12、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群体或落后群体以及副文化群体中,个人与群体的意向、动机

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犯罪的共同心理倾向。

13、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体的总称。

14、是指在掌握罪犯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监狱常见矫治手段,促使罪犯的犯罪

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使其在出狱后能自觉抑制不良的心理冲动,成为守法的公民。

15、让犯罪人与外界隔绝,面壁思过、反省罪错、思考犯罪的原因,进而达到顿悟与转变心

理的治疗方法

二、填空

1、犯罪人一般违法人虞犯者刑满释放人员

2、潜在恶变衰减

3、犯罪动力结构犯罪认识调节系统心理特征系统不良的心理状态结构潜意识

系统

4、不成熟的歪曲的自我意识。扭曲的道德意识和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错误的法律意识。

5、生物学原因论精神病学原因论欲望-犯罪原因论社会学习理论原因论多元

性原因论

6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

7、社会宏观环境因素微观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情境因素

8、合理化作用投射作用认同作用反向作用

9、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贪污罪受贿罪

10、盲目性冲动性情绪化残暴性

11、模仿和易受暗示性情景性戏谑性冲动性反复性

12、犯意表达犯意交流犯意的沟通犯罪决策

13、团伙意识的整合作用团伙情感的感染作用暗示与模仿的诱发作用

权威与服从的统制作用依附与安全的催化作用

14、自发性狂热性非常规性短暂性

15、自由交谈法声东击西法四面出击法。

16、生活史调查行为观察面谈犯罪事实判断心理测量

17、情感交流情感转移冷处理启发内省角色置换

三.简述题…………

1、(1)归因分析法。从犯罪人的犯罪行动出发,推论和寻找犯罪行为原因。(2)观察法,在自

然状态下,有意识的观察犯罪人的行为、表现、表情了解犯罪人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3)问卷法,通过设计一系列书面问题来征询犯罪者的书面回答,以获取相关心态的方法。(4)谈话法,通过与犯罪人及相关人面对面的交谈,获取多方面的信息资料。(5)个案研究法,研究者对某一具有典型意义的犯罪主体和案例,进行纵向地追踪了解,以获得有关犯罪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了解。(6)心理测验法,利用心理量表,如卡特尔十六项人格因素量表等,对犯罪人进行测验,以广泛了解犯罪人的智力水平、心理特征。

2、犯罪动力结构、犯罪调节结构、犯罪个性特征结构、不良心理状态结构、潜意识等五个子系统

的畸变心理因素构成。它是行为人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3、意识清醒状态下,有目的、有预谋的犯罪心理结构。以犯罪需要为驱力,以消极的性格特征、

歪曲的自我意识及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为条件,并在意识推动下形成的由犯罪意向到犯罪动机再到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

4、缺乏犯罪需要动机作驱力,或缺乏自我意识的有效调控,或是情景之下的应急反应状态下形成

的犯罪心理结构和犯罪活动。

5、情绪发泄占主导地位,理智感减弱或丧失,缺乏权衡得失的正常判断,缺少预谋的犯罪

心理和犯罪活动。

6、认为犯罪来源于人的欲求本能。通过对个体内在本能欲望与犯罪相关性的分析,形成了

侵犯性说、利欲性说、性冲动说、权欲说等几种观点

7、指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主体内外因素多层次、多角度构成的整

体结构。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动态性是基本的要点。

8、犯罪内化机制包括以下几个子机制。①不良的认知的择与加工机制,犯罪人在不良心理

基础上选择外界消极因素进行加工整合,吸收环境的消极信息的过程。②模仿学习机制,

主体自觉不自觉地效仿犯罪榜样的言行,引起自身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犯罪行为活动的过

程。③角色扮演机制,个体通过在犯罪群体内的角色学习或群体成员间的心理互动。将社

会的消极影响通过违法尝试内化为自身犯罪心理的过程。④自我强化机制,即犯罪行为实

施获得的需要满足的愉快体验带来的自我肯定和自我赞赏的过程。犯罪人从犯罪活动的成

功中感到了自己的能力和快慰,进而强化犯罪的动力,并逐渐形成违法犯罪的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的内化达到深入骨髓的程度。

9、(1)认识特征。多有贪婪的欲求和以权谋私的观念,拜金主义的意识,看重物质利益。

(2)复杂的动机斗争特征。多数都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但在物欲动力及以权谋私心理的

驱动下,犯罪动机变得十分强烈,以至把自尊、恐惧、名誉等压抑下去了。在动机斗争的

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不安、心理不平衡。(3)职业人格的消极特征。在教育和监督缺乏

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权力不受限制的态度取向。(4)职务优越感。贪污受贿的犯罪人多是

国家工作人员,有一种职务优越感,以为有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高人一等。

10、(1)辨别是非能力差与不良外界影响的矛盾。青少年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差,因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是一些少年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2)个人需要

的强烈性与难以满足之间的矛盾。少年的物质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显著的增加,但少年所

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行为能力又使他们的需要很难得到满足,因此容易产生挫折感,当挫

折和不满在某种不良客观因素刺激下增强时,就特别容易引发犯罪行为。(3)独立性意向

增强与社会约束的矛盾。少年有了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管束自主和独立行为的强烈要求。

但家长对其独立的意向还不能接受,由此造成尖锐的矛盾,不可化解时,容易导致青少年

的违法行为。(4)追求理想与客观条件的矛盾。少年是富于理想的年龄,期待比较高,

比如上一个好大学,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但由于受到客观因素制约较大,理想与现实矛

盾非常突出,失望之下容易产生过激犯罪行为,

11、(1)认识特征。首先表现为评价事物常常以自己的低级需要和直接经验为标准,容易

被小恩小惠所诱惑。其次表现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差,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再

次表现为看问题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局限性。(2)情感特征。首先,情感丰富、细腻,

容易动情感,容易在激情状态下实施伤害、杀人等突发性犯罪行为。其次,情绪波动大。

细微的情境变化常常引起巨大的情绪起伏,在情绪不可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犯罪行为。

12、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通过相互交往,在犯罪目的一致或暂时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联合

实施的犯罪行为。犯罪类型主要有共同犯罪、团伙犯罪、有组织犯罪、集群犯罪等四种类

型。

13、(1)社会矛盾的聚集和社会心理的躁动。社会矛盾在社会公众心中产生的普遍不平、

不满、失望是引发集群犯罪的直接原因。(2)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法制观念。部分人存在

着“法不责众”的心理是导致行为失控,酿成集群犯罪的心理原因。(3)发泄与求表现。

参与集群犯罪的大多数人的犯罪目的在于发泄心中的不满,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4)对

传播媒体中消极因素的模仿。在不满形态下,对电影电视中的行为的模仿。(5)人口密

集等客观因素。特别容易发生在球场、学校、工厂等人口密集地。

14、是指以从事有计划的犯罪活动为宗旨,有严密、固定的犯罪组织,与正常的社会生活及

法律秩序相对抗的集团犯罪。有组织犯罪的主要类型是:(1)走私与贩毒犯罪组织;(2)

独霸一方的流氓、恶势力犯罪组织;(3)贩卖人口犯罪组织;(4)开设赌场、强迫妇女卖

淫的犯罪组织;(5)制造贩卖淫秽书刊、视听制品和非法出版物的犯罪组织;(6)盗窃、

窝赃、销赃的犯罪组织。

15、(1)畏罪,犯罪嫌疑人害怕罪行被揭露而受到惩罚的一种心理状态。(2)侥幸,是犯罪

嫌疑人自认为可以逃避罪责,躲避刑罚的心理状态。(3)恐慌,惊恐不安的心理。(4)

悲观,犯罪嫌疑人自知惩罚较重,而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5)戒备,

是犯罪嫌疑人为防备罪行被揭露和害怕不能得到公正处理的一种防御反应。(6)抵触,这

是犯罪嫌疑人对采取强制措施和讯问人员的讯问表现出强烈不满和敌视的一种心理状态。

16、(1)允许编造谎言和制止撒谎。以期从中发现犯罪人极力回避的问题。(2 )顺水推舟、

将计就计。在恰当的时候,顺着犯罪嫌疑人的谈话,把谈话引向到实质性问题上。(3 )

形成错觉,改变认识。通过给犯罪嫌疑人提供某种信息,使其产生错误判断,以改变不愿

供述的认识。(4 )加强暗示、引而不发。不直接出示证据,但给以有力暗示,使犯罪嫌

疑人处于犹豫动摇的心理状态。(5 )连续使用证据。针对拒供意识较强的犯罪嫌疑人,

讯问人员有选择地连续出示一系列强有力的证据,配合强有力的讯问攻势,给犯罪嫌疑人

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丧失拒供信心,形成供述的心理动机,促使其彻底交代。

17、犯罪心理诊断,是指通过对犯罪者的社会化过程、犯罪经历的考察,检查与判断其人格

特征、揭示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障碍与缺陷等内在心理因素的过程。

18、(1)区别:传统的改造手段运用严格的监视,灌输式的政治思想、文化、技术教育和强

制性的劳动等措施,改造罪犯旧的思想意识和不良行为习惯,属于执法行为。犯罪心理矫

正的手段则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通过管教人员与罪犯的心理相容与沟通,实现罪

犯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属于矫正与治疗行为。(2)联系:罪犯心理矫正作为一种改

造罪犯的手段,不可能独立存在,需要与传统的改造手段密切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

19、现实疗法是以培养犯罪人养成现实、负责和正确的行为方式为目标的方法。其步骤为:

首先再犯罪人与治疗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真诚的关系;其次,向犯罪人说明,只要他愿意,

就能学会新的被社会接受的方式,最终被社会接纳。再次交给犯罪人再现实条件下满足需

要的更好的方法。制定成功适应生活的行动计划。

四、分析与操作题

1、(1)有助于把握犯罪人犯罪心理和行为形成发展的规律。(2)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活动

的水平,(3)有助于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4)有效地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2、故意犯罪心理结构是在意识清醒状态下,有目的、有预谋的犯罪心理结构。它以犯罪需要为驱力,以消极的性格特征、歪曲的自我意识及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为条件,并在意识推动下形成的由犯罪意向到犯罪动机再到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而过失犯罪心理结构,则是缺乏明确的犯罪动机推动,缺乏自我意识的有效调控,或是对情景应急反应状态下形成的犯罪心理结构和犯罪活动。两者存在很大差别。

3、少年犯罪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动机体系,除了膨胀的物质需要,不当的性欲求,“哥们儿

义气”,嫉妒,逞强好胜,自我显示,好奇心等。少年犯罪动机具有以下特点:(1)犯

罪动机的产生易为外界诱因引起。少年本身具有喜欢模仿,在外界强烈刺激的作用下,

容易迅速产生犯罪动机。如不良影视和网络信息引发犯罪动机等。(2)犯罪动机易变化、

不稳定,随机性强。能偷则偷,能抢则抢,预谋性不强。(3)犯罪动机有强烈的情感性

和情绪型。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强烈,且自控能力弱,犯罪动机容易在情感和情绪的影响

下发生。(4)犯罪动机未被意识的特征比较显著。由于少年意识水平还不成熟的缘故,许多时候受本能冲动的支配性较大。有时不能进行有意识的控制。

4、初犯的行为特征主要有:(1)犯罪行为的预谋性。(2)犯罪行为的幼稚性,容易留下破

绽。(3)作案手段简单。作案工具比较原始。(4)共同犯罪较多。惯犯的行为特征则主要为:(1)犯罪行为的习惯性。(2)犯罪行为计划的周密性。(3)犯罪行为的类似性。

包含有模式化和习惯化的特点。(4)犯罪行为的狡诈性,反侦查的行为明显。(5)犯罪行为的连续性。(6)犯罪行为的坚决性。

5、支持疗法,是通过支持有鼓励,解释欲指导,帮助罪犯有效地适用环境,度过心理危机

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思想混乱、悲观绝望,极度焦虑的罪犯。手段包括:消除顾虑;说服劝慰为;启发建议;激励鼓励等手段。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案1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 简述题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答:青少年时期为什么是犯罪的高峰期?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与青少年时期固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关的。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青少年生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缺乏抵御外界诱惑的生理机制。所以,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作用远远大于对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腐蚀作用。 (二)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从犯罪行为所需要的体能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强壮的时期。有的青少年因精力过剩,便不顾对象和方式地发泄,甚至不惜以恶作剧的方式进行暴力犯罪。此外,青少年的感情易冲动,胆大妄为,这就决定了青少年犯罪具有典型的重体力、重暴力、凶残等特征。 (三)青少年的欲求最多、最强烈。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欲求最多、最强烈的时期,当正常渠道不能满足欲求时,便可能采用非法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满足,从而诱发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挫折和磨难最多的时期。由于生理的迅猛发育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了青少年内心的冲突加大,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有的青少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企求不劳而获,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再加上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了激发作用。 2、简述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诈骗犯罪人使用欺骗的方法掩人耳目、以假乱真,使被害人“心甘情愿”地交出财物,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条件和被害人的心理弱点的巧妙利用,是诈骗犯罪得以实施的两个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一)诈骗犯的认识特征 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二,熟悉市场行情。第三,自我评价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识破,具有较强的冒险侥幸心理。第四,对社会心理现象比较熟悉,其依据的社会心理是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状况有密切联系的。 (二)诈骗犯的情绪、意志特征 诈骗犯的情绪色彩和意志努力不明显。 (三)诈骗犯的个性特征 突出表现为:第一,具有冒险性。第二,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常常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实际上具有极端自私的性格特点。第三,诈骗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诈骗犯的动机特征 诈骗犯的犯罪动机主要是获得财物。在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心理背景下,个人需要恶性膨胀,为实现个人的金钱欲、享乐欲、畸形的成就欲,而蒙生犯罪动机。

上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简答题 1、会计的基本前提有哪些?并分别进行简要说明。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哪些?并分别进行简要说明。 3、什么是会计凭证?会计凭证如何分类? 4、什么是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必须具备哪些内容? 5、对记账凭证的填制有哪些要求? 6、更正错账的方法有哪几种?说明各自的适用范围。 7、简要说明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处理步骤,并分析其主要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8、什么是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为什么要进行平行登记? 单选 1、企业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租赁期间视同自有固定资产核算,所体现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 D )。 A、重要性 B、谨慎性 C、可比性 D、实质重于形式 2、会计的基本职能是( A )。 A、核算和监督 B、记账和算账 C、控制和分析 D、预测和决策 3、在借贷记账法下,下列在账户借方登记的是( A )。 A、费用的增加 B、收入的增加 C、费用的减少 D、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的是( B )。 A、实收资本 B、债权人权益 C、任意盈余公积 D、法定盈余公积 5、下列各项中,会使企业资产减少的是( B )。 A、从银行取得短期借款 B、用银行存款偿还应付账款 C、以银行存款购买原材料 D、接受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 6、下列费用中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有( A )。

A、制造费用 B、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设备折旧费 C、咨询费 D、技术转让费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销售费用”账户核算内容的是( C )。 A、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 B、广告费 C、业务招待费 D、专设销售机构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 8、将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时,下列属于成本计算账户的是( A )。 A、“材料采购”账户 B、“库存商品”账户 C、“材料成本差异”账户 D、“制造费用”账户 9、将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时,下列属于备抵附加账户的是( C )。 A、“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 B、“原材料”账户 C、“材料成本差异”账户 D、“累计折旧”账户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始凭证审核内容的是( D )。 A、原始凭证的真实性 B、原始凭证的合法性 C、原始凭证的完整性 D、会计科目的正确性 11、根据下列经济业务,不应当填制转账凭证的有( A )。 A、收回前欠货款存入银行 B、结转销售材料的成本 C、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D、预提短期借款利息 12、下列明细分类账中,应采用数量金额式账页的是( A )。 A、“库存商品”明细分类账 B、“应付账款”明细分类账 C、“管理费用”明细分类账 D、“生产成本”明细分类账 13、下列各项中,应设置辅助性账簿登记的是( B )。 A、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B、经营租入固定资产 C、资本公积 D、无形资产 14、下列账簿中,可以采用卡片式账簿的是( D )。 A、现金日记账 B、总分类账 C、管理费用明细账 D、固定资产明细账 15、在下列财务报表中,属于静态报表的是( D )。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1) 第四章 基本概念:潜在GDP,总供给,总需求,AS曲线,AD曲线。 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写出每个主要目标的简短定义。请详细解释 为什么每一个目标都十分重要。 答:宏观经济学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的本义是指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主要用人力资源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充分就业本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地说充分就业允许的失业范畴为4%。只有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一国经济才能生产出潜在的GDP,从而使一国拥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 (2)物价稳定,即把通胀率维持在低而稳定的水平上。物价稳定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即总物价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指通货膨胀率为零的状态,而是维持一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经济状态,一般指通货膨胀率为百分之十以下。物价稳定可以防止经济的剧烈波动,防止各种扭曲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3)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意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是指单纯的生产增长,经济增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率一般是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的。只有经济不断的增长,才能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既无赤字又无盈余的状态。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对外经济目标,必须注意和国内目标的配合使用;正确处理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的矛盾。在开放经济下,一国与他国来往日益密切,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才能使一国避免受到他国经济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3,题略 答:a.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作为一种不利的供给冲击,将会使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总供给减少,总供给曲线AS将向左上方移动。 b.一项削减国防开支的裁军协议,而与此同时,政府没有采取减税或者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则将减少一国的总需求水平,从而使总需求曲线AD向左下方移动。 c.潜在产出水平的增加,将有效提高一国所能生产出的商品和劳务水平,从而使总供给曲线AS向右下方移动。 d.放松银根使得利率降低,这将有效刺激经济中的投资需求等,从而使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AD向右上方移动。 第五章 基本概念:GDP,名义GDP,实际GDP,NDP,DI,CPI,PPI。 思考题: 5.为什么下列各项不被计入美国的GDP之中? a优秀的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膳食; b购买一块土地; c购买一幅伦勃朗的绘画真品; d某人在2009年播放一张2005年录制的CD所获得的价值; e电力公司排放的污染物对房屋和庄稼的损害;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集及答案.doc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2、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3、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为。 4、初犯: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5、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 6、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7、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8、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 9、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 10、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触犯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1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种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 12、犯罪心理结构类型: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可以反应不同类型的犯罪所具有的不同犯罪心理状况的特点。 13、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14、累犯: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 15、群体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群体或落后群体以及副文化群体中,个人与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犯罪的共同心理倾向。 16、团伙犯罪: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体的总称。 17、犯罪心理矫正:是指在掌握罪犯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监狱常见矫治手段,促使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使其在出狱后能自觉抑制不良的心理冲动,成为守法的公民。 18、内省疗法:让犯罪人与外界隔绝,面壁思过、反省罪错、思考犯罪的原因,进而达到顿悟与转变心理的治疗方法 二、填空题 1、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 2、依犯罪经历的差异,:分为初犯与累犯,偶犯与惯犯

《管理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管理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 管理【教案§1P3或教材P4】 管理是指社会组织中,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对组织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使组织成员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社会活动。 系统【教案§4P8或教材P13】 是指由若干个可以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为达到整体的目的而存在的有机集合体。 人本原理【教案§4P1或教材P13】 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管理中从人性出发来分析问题,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态来进行管理。 决策【教案§5P1或教材P56】 决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在掌握充分的信息和对有关情况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多种可行方案,从中选出合理方案的过程。 计划【教案§6P2或教材P69】 是人们将来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将来从事的活动进行系统地,详细地,周密地安排。 许诺原理【教材P79】 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作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

目标管理【教案§7P8—9或教材P80—61】 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一起来制订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 组织【教案§8P2或教材P90】 是静态意义上的有机整体或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和动态意义的组织行为或组织过程的有机统一。 管理幅度【教案§8P9】 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 授权【教案§8P12或教材P101】 是上级委授给下属一定的权力,使下级在一定的监督之下,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 管理层次:就是在职权等级链上所设置的管理职位的级数。 领导【教案§11P1 或教材P156】 是影响群体或组织成员,使其为确定和实现组织或群体目标而作出努力和贡献的过程 激励【教案§12P1 或教材P170】 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挖掘被激励者的内在需要和动机,引导、强化、改变人的行为。 沟通【教案§13P3或教材P194—195】 是借助一定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交换的过程。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4分,共计20分) 2、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 3、情绪型动机犯罪: 4、初犯: 5、过失犯罪: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3小题分,共计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属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 A、民事违法行为 B、虞犯 C、监管矫治犯罪的人员 D、解除劳教人员 2.研究犯罪心理学有其特殊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A、犯罪心理的隐藏性 B、研究的间接性 C、犯罪人心理的抵触性 D、难以试验或不可试验性 3.在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中,包括() A、反社会意识B、畸变的需要 C、犯罪动机D、不良兴趣 4.犯罪心理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主要有() A、特定的气质B、消极的性格特征 C、扭曲的道德意识D、错误的法律意识 5.下面哪些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A、预谋发动机制B、情境互动机制 C、自我强化机制D、挫折攻击机制 6.犯罪动机的形成一般要经过() A、萌发阶段B、过渡阶段 C、定型阶段D、消失阶段 7.突变性犯罪模式具体可分为() A、原发性B、继发性 C、由人际冲突引起的突变性D、由特定气氛引起的突变性 8.下列是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层次和类型包括() A、暂时型B、停止型C、醒悟型D、渐进型 9.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特征有() A、享乐B、贪婪C、虚荣D、意志薄弱

10.政治信仰型动机犯罪行为特征有() A、犯罪行为的狡猾性B、动机斗争的复杂性 C、犯罪体验的综合性D、行为实施方式的智力性 三、问答题(共3小题,每10小题分,共计30分) 1、分析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 2、试述犯罪动机、目的与行为三者的关系。 3、试述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与行为特征。 1小题,每20小题分,共计20分) 王某是个四川妹子,1976年12月2日出生在四川省某个农村,1993年10月去深圳打工前,只读过小学的她在村里帮父母干农活。 在深圳打了几年工,王某嫁给了大毒贩朱木弟,朱因非法大量持有毒品在广州被判了无期徒刑后,王某接过了丈夫的衣钵,通过男友吕某从云南省芒市的一个沈阳人李某那里大肆贩毒。他们将购毒款600万元到1000万元从银行汇给毒贩阎某,阎某将毒品装在压路机的碾子里,用大货车将压路机运到广东南海交给绿吕某,吕再将粉运到广州,王某雇人在荔湾广场1205房设立了制毒工厂,用咖啡伴侣等物将从云南云来的海洛因以1:3的比例用搅拌机混合,再放入钢模内,用千斤顶压成块状。 据去年11月因运输21公斤海洛因在南海被抓的阎某交代,他和王王某千万元的交易至少有10多次,交易额远在亿元以上。 王某为了安全贩毒,还从四川老家将两个弟弟妹妹接来广州帮其运送毒品。 今年6月26日,鼓楼警方从广州女毒枭王某的制毒工厂起获七公斤海洛因、100万元现金,以及搅拌机、压模机等制毒工具,至此,震惊南京的历史上最大一宗贩毒案基本告破。这起历时10个月侦破的特大贩毒案,抓获涉案人员80余人,其中,抓获南京一线毒贩李某、钱某三兄弟、刘某等11人。缴获毒品海洛因八公斤,缴获毒资300余万元,缴获豪华凌志轿车一辆,查封房产三处。7月23日,王某等人被依法移送起诉。 请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试析王某的犯罪原因、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

(完整版)思考题及习题2参考答案

第2章思考题及习题2参考答案 一、填空 1. 在AT89S51单片机中,如果采用6MHz晶振,一个机器周期为。答:2μs 2. AT89S51单片机的机器周期等于个时钟振荡周期。答:12 3. 内部RAM中,位地址为40H、88H的位,该位所在字节的字节地址分别为 和。答:28H,88H 4. 片内字节地址为2AH单元最低位的位地址是;片内字节地址为A8H单元的最低位的位地址为。答:50H,A8H 5. 若A中的内容为63H,那么,P标志位的值为。答:0 6. AT89S51单片机复位后,R4所对应的存储单元的地址为,因上电时PSW= 。这时当前的工作寄存器区是组工作寄存器区。答:04H,00H,0。 7. 内部RAM中,可作为工作寄存器区的单元地址为 H~ H。答:00H,1FH 8. 通过堆栈操作实现子程序调用时,首先要把的内容入栈,以进行断点保护。调用子程序返回指令时,再进行出栈保护,把保护的断点送回到,先弹出的是原来中的内容。答:PC, PC,PCH 9. AT89S51单片机程序存储器的寻址范围是由程序计数器PC的位数所决定的,因为AT89S51单片机的PC是16位的,因此其寻址的范围为 KB。答:64 10. AT89S51单片机复位时,P0~P3口的各引脚为电平。答:高 11. AT89S51单片机使用片外振荡器作为时钟信号时,引脚XTAL1接,引脚XTAL2的接法是。答:片外振荡器的输出信号,悬空 12. AT89S51单片机复位时,堆栈指针SP中的内容为,程序指针PC中的内容为 。答:07H,0000H 二、单选 1. 程序在运行中,当前PC的值是。 A.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前一条指令的地址 B.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地址。 C.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的首地址 D.控制器中指令寄存器的地址。 答:C 2. 判断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

1.犯罪心理结构: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 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2.犯罪心理结构⑴犯罪动力结构;⑵犯罪调节结构;⑶犯罪特 征结构;⑷犯罪人的心理状态;⑸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3.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 的因素; 4.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有:⑴反社会意识(错误的社会态度、 社会动机和对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的否定和蔑视);⑵强烈的、畸变的需要;⑶犯罪动机(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内心起因); ⑷不良兴趣; 5.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⑴特定的气质:①胆汁质→暴力犯罪; ②多血质→诈骗罪;③粘液质→贪污罪;④胆汁质、粘液质 混合型→危害国家安全罪;⑵消极的性格特征(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⑶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⑷不良的行为习惯; 6.犯罪人的心理状态:⑴消极、不良的心境;⑵实施犯罪时异 常的心理状态 7.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⑴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⑵特征 结构中的潜意识;⑶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 8.犯罪心理结构的各要素是综合地起动力作用的,它们之间按 一定层次相互结合而形成内在联系,互相配合与制约地发挥作用,从而产生具有一定特征的犯罪行为,它们的关系是: ⑴不良的个性倾向是犯罪人实施犯罪活动的基本动力,支配 和推动着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⑵歪曲的自我意识是犯罪人接受不良信息、诱发犯罪动机的现实过程,对犯罪行为起调控和制动作用;⑶变态、偏执的个性特征,是犯罪活动染上了个人的独特色彩;⑷与犯罪相适应的心理状态,是作案时必备的心理条件。 9.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⑴一般模式:①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②稳固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③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 ⑵特殊模式:①过失犯罪心理结构;②不稳固、不完全的犯 罪心理结构;③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10.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潜在→恶变→衰落;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1 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2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为。34、初犯: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过失犯罪:、5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67 、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8 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9 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10触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犯罪行为:犯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种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11。

指不同: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犯罪心理结构类型12。可以反应不同类型的犯罪所具 有的不同犯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 罪心理状况的特点。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犯罪动机是 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犯罪动机、 13 是犯罪心 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5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 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累犯:14年内再犯应当 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 群体或落后群体以及副文化群体中,个人与、群体犯罪心理15 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犯罪的共同心 理倾向。: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 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团伙犯罪16 体的总称。:是指在掌 握罪犯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监狱常见矫治手段,、犯罪心理矫正17成为使其在出狱后能自觉抑制不良的心理冲动,促使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守法的公民。: 让犯罪人与外界隔绝,面壁思过、反省罪错、思考犯罪的原因,进而达到、内省疗法18 顿悟与转变心理的治疗方法二、填空题、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 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1 :分为初犯与累犯,偶犯与惯犯、依犯罪经历的差异,2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常见模式有:渐变型、突变型、机遇 型3 、犯罪心理结构的不断强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定型化阶

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思考题与习题 1 1- 1 回答以下问题: ( 1)半导体材料具有哪些主要特性? (2) 分析杂质半导体中多数载流子和少数载流子的来源; (3) P 型半导体中空穴的数量远多于自由电子, N 型半 导体中自由电子的数量远多于空穴, 为什么它们对外却都呈电中性? (4) 已知温度为15C 时,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 I s 10 A 。当温度为35 C 时,该PN 结 的反向饱和 电流I s 大约为多大? ( 5)试比较二极管在 Q 点处直流电阻和交流电阻的大小。 解: ( 1)半导体的导电能力会随着温度、光照的变化或掺入杂质浓度的多少而发生显着改变, 即半导体具 有热敏特性、光敏特性和掺杂特性。 ( 2)杂质半导体中的多数载流子是由杂质原子提供的,例如 供一个自由电子,P 型半导体中一个杂质原子提供一个空穴, 浓度;少数载流子则是由热激发产生的。 (3) 尽管P 型半导体中空穴浓度远大于自由电子浓度,但 P 型半导体中,掺杂的杂质原子因获得一个价电子而变成带负电的杂 质离子(但不能移动),价 电子离开后的空位变成了空穴,两者的电量相互抵消,杂质半导体从总体上来说仍是电中性的。 同理, N 型半导体中虽然自由电子浓度远大于空穴浓度,但 N 型半导体也是电中性的。 (4) 由于温度每升高10 C ,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约增大 1倍,因此温度为 35C 时,反向 饱和电流为 (5) 二极管在 Q 点处的直流电阻为 交流电阻为 式中U D 为二极管两端的直流电压, U D U on ,I D 为二极管上流过的直流电流, U T 为温度的 电压当量,常温下 U T 26mV ,可见 r d R D 。 1- 2 理想二极管组成的电路如题 1- 2图所示。试判断图中二极管是导通还是截止,并确定 各电路的输 出电压。 解 理想二极管导通时的正向压降为零, 截止时的反向电流为零。 本题应首先判断二极管的工 作状 态,再进一步求解输出电压。二极管工作状态的一般判断方法是:断开二极管, 求解其端口 电压;若该电压使二极管正偏, 则导通; 若反偏, 则截止。 当电路中有两只或两只以上二极管时, 可分别应用该方法判断每只二极管的工作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 当多只二极管的阳极相连 (共阳 极接法)时,阴极电位最低的管子将优先导通;同理,当多只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共阴极接法) 时,阳极电位最高的管子将优先导通。 (a) 断开二极管 D ,阳极电位为12V ,阴极电位为6V ,故导通。输岀电压 U O 12V 。 (b) 断开二极管 D 1、D 2, D 1、D 2为共阴极接法,其阴极电位均为 6V ,而D 1的阳极电位 为9V , D 2的阳极电位为5V ,故D 1优先导通,将 D 2的阴极电位钳制在 7.5V ,D 2因反向偏置而 截止。输岀电压 U O 7.5V 。 N 型半导体中一个杂质原子提 因此 多子浓度约等于所掺入的杂质 P 型半导体本身不带电。因为在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题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简述题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答:青少年时期为什么是犯罪的高峰期?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与青少年时期固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关的。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青少年生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缺乏抵御外界诱惑的生理机制。所以,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作用远远大于对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腐蚀作用。 (二)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从犯罪行为所需要的体能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强壮的时期。有的青少年因精力过剩,便不顾对象和方式地发泄,甚至不惜以恶作剧的方式进行暴力犯罪。此外,青少年的感情易冲动,胆大妄为,这就决定了青少年犯罪具有典型的重体力、重暴力、凶残等特征。 (三)青少年的欲求最多、最强烈。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欲求最多、最强烈的时期,当正常渠道不能满足欲求时,便可能采用非法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满足,从而诱发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挫折和磨难

最多的时期。由于生理的迅猛发育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了青少年内心的冲突加大,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有的青少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企求不劳而获,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再加上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了激发作用。 2、简述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诈骗犯罪人使用欺骗的方法掩人耳目、以假乱真,使被害人“心甘情愿”地交出财物,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条件和被害人的心理弱点的巧妙利用,是诈骗犯罪得以实施的两个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一)诈骗犯的认识特征 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二,熟悉市场行情。第三,自我评价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识破,具有较强的冒险侥幸心理。第四,对社会心理现象比较熟悉,其依据的社会心理是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状况有密切联系的。 (二)诈骗犯的情绪、意志特征 诈骗犯的情绪色彩和意志努力不明显。 (三)诈骗犯的个性特征 突出表现为:第一,具有冒险性。第二,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常常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实际上具有极端自私的性格特点。第三,诈骗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5章 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5章复习思考题 一、单选题 1.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应作为( A )。 A. 长期股权投资 B. 交易性金融资产 C.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D. 持有至到期投资 2.甲公司长期持有乙公司10%的股权,采用成本法核算。2013年1月1日,该项投资账面价值为1 300万元。2013年度乙公司实现净利润2 000万元,宣告发放现金股利1 200万元。则甲公司2014年末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万元。 A.1300 B.1380 C.1500 D.1620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该题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甲公司应按照持股比例确认为投资收益,乙公司实现净利润,甲公司不做账务处理,则甲公司2014年末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仍为初始入账价值1300万元。 3.下列各项中,不应当确认为当期损益的是(C)。 A.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下被投资单位发生净亏损 B.支付与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的交易费用 C.支付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 D.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的金额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计入当期损益的事项。 选项A计入投资损失,处理是: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选项B计入投资损失,处理是: 借:投资收益 贷:银行存款 选项C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处理是: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银行存款 选项D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理是: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2014年1月5日,甲公司以银行存款1 200万元取得对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所持有的股份占乙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15%,另支付相关税费5万元。甲公司对乙公司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该长期股权投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甲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该长期股权投资。2014年3月10日,乙公司宣告发放2009年度现金股利共200万元。2014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假设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2014年1月5日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的入账价值为(D )万元。 A.1005 B.1220 C.1020 D.1205 5.甲公司2013年1月5日支付价款2000万元购入乙公司30%的股份,准备长期持有,另支付相关税费20万元,购入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2000万元。甲公司取得投资后对乙公司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教学文案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管理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管理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 管理:协调工作活动过程(即职能),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2、效率与效果 效率:正确地做事(如何做) 效果:做正确的事(该不该做) 3、管理者三层次 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4、管理职能和(或)过程——职能论 计划、组织、控制、领导 5、管理角色——角色论 人际角色:挂名首脑、领导人、联络人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6、管理技能——技能论 用图表达。 高层管理概念技能最重要,中层管理3种技能都需要且较平衡,基层管理技术技能最重要。 7、组织三特征? 明确的目的 精细的结构 合适的人员 第二章 泰罗的三大实验: 泰罗是科学管理之父。记住3个实验的名称:1、搬运生铁实验,2、铁锹实验,3、高速钢实验 4、吉尔布雷斯夫妇 动作研究之父 管理界中的居里夫妇 5、法约尔的十四原则 法约尔是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记住“十四原则”这个名称就可以了。 6、法约尔的“跳板” 图。 7、韦伯理想的官僚行政组织组织理论之父。6维度:劳动分工、权威等级、正式甄选、非个人的、正式规则、职业生涯导向。 8、韦伯的3种权力 超凡的权力 传统的权力 法定的权力。 9、巴纳德的协作系统论 协作意愿 共同目标 信息沟通 10、罗伯特·欧文的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之父。职业经理人的先驱 11、福莱特冲突论 管理理论之母 1)利益结合、 2)一方自愿退让、 3)斗争、战胜另一方 4)妥协。 12、霍桑试验 1924-1932年、梅奥 照明试验、继电器试验、大规模访谈、接线试验 13、朱兰的质量观 质量是一种合用性 14、80/20的法则 多数,它们只能造成少许的影响;少数,它们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 15、五项修炼 自我超越 改善心智 共同愿景 团队学习 系统思考 第三章 1、管理万能论 管理者对组织的成败负有直接责任。 2、管理象征论 是外部力量,而不是管理,决定成果。 3、何为组织文化 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和信念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员的行为方式。 4、组织文化七维度

作业复习与思考题答案

计算机安全与保密练习册答案 练习一答案: 1、计算机网络中采用分层协议的两条理由如下: 1)把网络操作分成复杂性较低的单元,结构清晰,易于实现和维护 2)定义并提供了具有兼容性的标准接口 3)使设计人员能专心设计和开发所关心的功能模块 4)独立性强——上层只需了解下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什么服务—黑箱方法 5)适应性强——只要服务和接口不变,层内实现方法可任意改变 6)一个区域网络的变化不会影响另外一个区域的网络,因此每个区域的网络可单 独升级或改造 2、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通信)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网络协议=语义+语法+规则) 3、OSI七层: 1)物理层:主要是利用物理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以便透明的传 递比特流。 2)数据链路层。在通信实体之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采 用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方法。 3)网络层:通过路由算法,为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 4)传输层:是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服务,透明的传送报文。 5)会话层:组织两个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并管理数据的交换。 6)表示层: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 7)应用层: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最高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

足用户的需要。 4、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协议。UDP协议是无连接的不可靠协议。 5、路由器实现网络互联是发生在网络层。主要功能有路由选择,多路重发以及出错检 测等。 6、因特网提供的基本服务主要有: 1)电子邮件E-MAIL. 2)远程登陆Telnet 3)文件传输FTP. 4)WWW服务 5)电子邮件服务 7、一台微机、调制解调器和电话线。选择一个为用户提供因特网接入服务ISP。 练习二答案: 1、主要包括: 1)可靠性高。 2)极强的伸缩性。 3)网络功能强。 4)强大的数据库支持功能。 5)开放性好。 UNIX系统一开始就作为开放系统,UNIX操作系统的源程序一开始 就向学术界开放。 6)通用。UNIX系统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了通用性,使之适合于不同类型(分时和批 处理)用户的需要。 2、主要包括:

第1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 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简单组成规则间有何关系? 答:最基本的三角形规则,其间关系可用下图说明: 图a 为三刚片三铰不共线情况。图b 为III 刚片改成链杆,两刚片一铰一杆不共线情况。图c 为I 、II 刚片间的铰改成两链杆(虚铰),两刚片三杆不全部平行、不交于一点的情况。图d 为三个实铰均改成两链杆(虚铰),变成三刚片每两刚片间用一虚铰相连、三虚铰不共线的情况。图e 为将I 、III 看成二元体,减二元体所成的情况。 2.实铰与虚铰有何差别? 答:从瞬间转动效应来说,实铰和虚铰是一样的。但是实铰的转动中心是不变的,而虚铰转动中心为瞬间的链杆交点,产生转动后瞬时转动中心是要变化的,也即“铰”的位置实铰不变,虚铰要发生变化。 3.试举例说明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的原因。接近瞬变的体系是否可作为结构? 答:如图所示AC 、CB 与大地三刚片由A 、B 、C 三铰彼此相连,因为三铰共线,体系瞬变。设该 体系受图示荷载P F 作用,体系C 点发生微小位移 δ,AC 、CB 分别转过微小角度α和β。微小位移 后三铰不再共线变成几何不变体系,在变形后的位置体系能平衡外荷P F ,取隔离体如图所 示,则列投影平衡方程可得 210 cos cos 0x F T T βα=?=∑,21P 0 sin sin y F T T F βα=+=∑ 由于位移δ非常小,因此cos cos 1βα≈≈,sin , sin ββαα≈≈,将此代入上式可得 21T T T ≈=,()P P F T F T βαβα +==?∞+, 由此可见,瞬变体系受荷作用后将产生巨大的内力,没有材料可以经受巨大内力而不破坏,因而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由上分析可见,虽三铰不共线,但当体系接近瞬变时,一样将产生巨大内力,因此也不能作为结构使用。 4.平面体系几何组成特征与其静力特征间关系如何? 答: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就能分析受力) 有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超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不能全部解决受力分析) 瞬变体系?受小的外力作用,瞬时可导致某些杆无穷大的内力 常变体系?除特定外力作用外,不能平衡 5. 系计算自由度有何作用? 答:当W >0时,可确定体系一定可变;当W <0且不可变时,可确定第4章超静定次数;W =0又不能用简单规则分析时,可用第2章零载法分析体系可变性。 6.作平面体系组成分析的基本思路、步骤如何? 答: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先设法化简,找刚片看能用什么规则分析。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型与知识点 一、题型: 1.名词解释(没题2分,共计14分) 2.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4分) 3.简答题(4个,共24分) 4.论述题(1个,共12分) 5.综合分析题(3个,共36分),阅读给定材料回答问题(需要根据材料和相关背景知识,活题) 二、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7个×2分=14分 犯罪心理学P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研究犯 1 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行为 及犯罪对策中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 化的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科学。 1.犯罪人格P81: 这种人格通常是由于某些犯罪人长时期从事犯罪活动,或长期在犯 罪团伙中与有犯罪恶习的人交往而形成的。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 中形成的自私、冷酷、残暴、缺乏道德和法纪观念、行为冲动等具有反 社会倾向的不良个性心理特征。 (李玫瑾,2010):人在后天早年的社会化缺陷下造成的个人长期与 违法生存方式相伴,或因违法犯罪而长期与监所为伍,在接近犯罪化而 非正常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稳定的犯罪倾向和犯罪个性特征。 2.武器效应:P 267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1978年以“武器效应”研究为根据,进 一步修正了挫折——侵犯理论。他认为,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 正如考试失败,并不一定会导致侵犯他人。挫折主要导致产生侵犯行为 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 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 3.犯罪情境:P 64 指被犯罪人感知和清晰认识到的、对发生犯罪行为有直接影响的具 体环境。犯罪情境主要包括侵害对象、现场条件、现场气氛。 4.犯罪心理画像:P 368 就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活动征象的描述。

[工学]复习思考题及解答

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 高能电子束与固体样品作用可产生哪些物理信息,在材料分析中各有何应用。 高能电子束与固体样品作用产生的物理信号主要有透射电子、衍射电子、非弹性散射电子、背散射电子、二次电子、特征X射线、俄歇电子等。 透射电子:当样品很薄时,一部分入射电子会穿透样品,成为透射电子。透射电子强度与样品微区的厚度、成分、晶体结构和取向等有关,可用于材料内部显微形貌分析,是透射电子显微镜的主要信号。 衍射电子:当入射电子通过薄晶体样品时,可与晶体样品作用发生布拉格衍射产生包含晶体结构信息的电子衍射花样,通过对衍射花样分析,可获得样品材料的相结构、晶体缺陷等信息,是透射电镜的主要信号。 背散射电子:背散射电子为被固体样品原子反射回来的一部分入射电子,散射角大于90°。背散射电子能量较高,产生于表面几百纳米深度范围,其产额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多。背散射电子是扫描电镜的主要信号,用于材料表面成分的定性分析。 非弹性散射电子:当入射电子与样品物质的内层电子作用,使内层电子电离,入射电子将损失一部分能量形成非弹性散射电子。对于特定的元素,激发内层电子所需的最低能量一定,具有特征值,检测入射电子参与原子激发所损失的能量可进行元素分析。非弹性散射电子信号用于电子能量损失谱分析。 二次电子:当入射电子(一次电子)的能量大于样品原子核外电子结合能后,核外电子被入射电子轰击出来形成二次电子。二次电子能量较低,产生于表面5~10nm深度范围,其产额对样品表面形貌十分敏感,而与原子序数无关。二次电子是扫描电镜的主要信号,用于材料表面形貌分析。 特征X射线:当原子的内层电子被激发或电离后,外层电子向内层跃迁,释放出具有特征能量或波长的电磁波即为特征X射线。其能量仅与跃迁前后原子能级差有关,可用于表面成分分析,是电子探针分析的信号。 俄歇电子:当原子的内层电子被激发,外层电子向内层跃迁以释放能量,释放能量是将空位层内的另外一个电子发射出去(或使空位层的外层电子发射出去),该电子称为俄歇电子。俄歇电子能量具有特征值,在50~1500eV范围内。只有距表面层1nm内逸出的俄歇电子才具备特征能量,适用于表层成分分析,是俄歇电子能谱仪的信号。 2.分析电子显微镜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在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基础上增加扫描附件、能谱附件、电子能量分析系统等附件便形成分析电子显微镜,分析电镜具有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电子能量损失谱分析的功能,可实现显微形貌分析、微区晶体结构分析、微区化学成分分析,并可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3.高分辨电子显微像是如何获得的,二维晶格像与二维结构相的成像方式有何区别。 高分辨电子显微分析是以相位衬度成像方式,利用高能电子束被薄晶体样品散射所形成的透射束和衍射束的干涉,在像平面上重建晶体点阵的成像技术,通过高分辨像可获得晶体的晶格点阵排列。 二维晶格像与二维结构像都是使入射电子束方向与晶体样品的某一低指数晶向平行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