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盆地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柳江盆地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柳江盆地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黑龙江大学实习报告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实习名称:工程地质认识实习

姓名:兰竹

学号:20102629

实习成绩:

前言:

2012年7月9日晚我们2010级土木工程专业全体学生和三位带队老师启程来到河北秦皇岛实习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工程地质实习。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初步学会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方法,体验地质工作的艰辛。在实习期间,我们的工作量比较大,我们通过四条实习路线,分别是7月11日亮甲山采石场、大石河,7月12日张岩子村西山、东部落、潮水峪西南,7月13日义院口,7月14日山羊寨,认识实习地点的岩石、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等等。

秦皇岛实习基地,坐落在柳江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地势由北向南渐低。柳江盆地是由晚元古代到中生代的地层组成的向斜构造,故柳江盆地也称为柳江向斜。柳江盆地地处于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695.5mm,多集中于7、8月份,可达年降水量的70%,山池也多集中在这个季节,总体来说,气候较为宜人。由于实习区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煤矿和采石业发达,所以当地工业以采煤及开采耐火粘土为主,煤矿开采的历史悠久,煤质一般为无烟煤,局部为贫煤;当地民众多以奥陶纪亮甲山组石灰石为原料烧石灰,制造水泥。实习地区的农业,主要是北方干旱的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红薯等为主,山区盛产水果和药材。实习地区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贯通盆地的大石河,为城市平添了灵气,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了新的平台和增长带。境内有京哈、京秦、大秦、秦青(地方)4条铁路,交通发达。

岩石:

1、岩浆岩

(1)花岗岩

出露于东部张岩子村西山,由于岩石

的矿物组成石英、长石、云母的含量不同

,岩石呈现肉红或灰白色,是岩浆在地下

深处冷凝形成的深成酸性火成岩,全晶质粒状结构,硬度仅次于钻石,单轴抗压能力强,不易风化,颜色美观,外观色泽可保持百年以上,由于其硬度高、耐磨损,完整性好,各向异性,除了用作高级建筑装饰工程、大厅地面外,还是露天雕刻的首选之材。

(2)花岗斑岩

出露于潮水峪等地,为浅层侵入岩,

属于酸性岩,杂色,矿物成分与花岗岩相

同,但具斑状结构,斑晶是钾长石和石英,

基质隐晶质-细粒结构。值得注意的是,

花岗斑岩与斑状花岗岩不同,花岗斑岩具

有斑状结构,不是花岗岩,只是与花岗岩成分相当,块状构造,硬度大。

(3)闪长玢岩

出露于张岩子村西山对面,是中性浅成岩,主要矿物为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具有明显斑状结构,斑晶为自形、宽板状斜长石,其上往往可见环带结构,基质为细粒或隐晶质,块状构造,岩石整体颜色多为灰绿色至灰褐色,它既可以单独呈岩墙或其它小岩体产出,也可成为闪长岩体的一个局部岩相。可作为良好的天然地基,著名的三门峡水库大坝即建筑在闪长玢岩上。

(4)辉绿岩

出露于亮甲山,为基性浅层侵入岩,

属于碳酸盐矿物,辉绿岩里暗色矿物有:

辉石、橄榄石、角闪石,浅色矿物有:

长石、斜长石。辉绿岩硬度较石灰岩好,

但是辉绿岩蚀变后易产生绿泥石等次生

矿物,使岩石强度降低,这也是岩石在自然界通常呈现灰绿色的原因。由于橄榄石和辉石易风化,所以辉绿岩也易风化,具有斑状结构,块状构造。辉绿岩是上等建筑材料,可做建筑石材或工艺石料,是铸石原料。

2、沉积岩

(1)石灰岩

分布在亮甲山、潮水裕等地,方解石矿物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此外还有少量白云石和粘土矿物等。呈灰白色,硬度一般不大,表面光滑,抗风化能力强,在湖里或海里沉积形成,层理构造发育,隐晶质结构。由于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易溶蚀,故石灰岩地区多形成石林和溶洞,称为咯斯特地形。石灰岩是煅烧水泥的主要原料,是炼铁和炼钢的熔剂,同时石灰岩的分布相当广泛,岩性均一,易于开采加工,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建筑材料。

石灰岩竹叶状灰岩

(2)竹叶状灰岩

出露于东部落,是石灰岩的一种,其特点为截面有砾石呈竹叶状。它的形成是由碎石集散于海里,经海水的动力地质作用渐渐被一种钙质胶结、挤压在一起,经过成岩作用后最终露出在地面,受到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3)鲕粒灰岩

是一种以鲕粒为主要组分的石灰岩,它是一种良好的储油岩,是兼具化学和机械成因的石灰岩,形成于碳酸钙处于过饱和状态的水流活动地带。

(4)豹皮状灰岩

是一种具黄色、褐红色不规则斑纹的石灰岩,在寒武奥陶纪地层中分布相当普遍,岩石风化面上,常有虫孔和花斑共生,是豹皮灰岩的标志。

3、变质岩

(1)石英砂岩

分布在张岩子附近,纯的石英砂岩为白色,含杂质时呈灰白色和褐色等,母岩一般为砂岩,经再次搬运沉积形成。矿物含量中石英含量达90%以上,仅有少量长石、岩屑和重矿物,碎屑颗粒以单晶石英为主,分选好,石英砂

岩硬度高,大部分石英碎屑磨圆度好,粒状结构,表面光泽暗淡呈雾状,胶结物多为硅质,亦有钙质和铁质。主要产于海洋环境,形成于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和长期风化作用的结果。主要用于建筑材料和制作玻璃。

(2)长石石英砂岩

出露在义院口,矿物成分有斜长石、石英和少量云母片,硬度高,细粒结构,块状构造,颜色灰白,石英含量在75%——90%,长石含量大于岩屑。可作为建筑材料使用。

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

地质体与地质现象:

地质构造:

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向斜内部次级构造非常发育,区域地层特征属于典型的华北地台型。区域仅见有侏罗系出露与向斜的核部。该向斜北起板广峪、大刘庄一线,南至上平山一带,长达20公里;东起张崖子,西至花场峪,宽约10公里。向斜的轴部大致在老君顶——傍水崖一线,青白口系和古生界地层环绕盆地周缘分布,构成向斜翼部。傍水崖向北至义院口属于柳江向斜的核部。

柳江向斜大致轮廓

向斜西翼构造复杂,地层出露不全,岩层近南北走向,岩层产状变化急剧,倾向东,倾角可达70度,甚至直立,倒转。另一个主要特征是有几条南北走向高度角的逆断层,自西向东上推,延伸很远。以山羊寨为例,我们测得的一组数据结果是260°∠66°,充分说明西翼地形陡峭。而东翼构造简

单,地层出露齐全。东翼地层产状平缓稳定,倾角一般在10~30°之间。在最东端张岩子测得的一组数据为221°∠14°,由测量数据可以看出,该向斜为一轴面西倾的不对称向斜。向斜东翼出露宽度是西翼的五倍多。位于柳江盆地的义院口是柳江向斜的核部,基底是花岗岩,柳江向斜仅南部向渤海开口,轴面倾角为40°左右。向斜的枢纽向南、北端仰起,呈上弯的曲线状,但在南部埋深较北部大。

主要断裂:

(1)东部落附近断层

该断层的为正断层,下盘为山,上盘为村子,由图可以看到的三角形陡崖为断层三角面,是现代活动断层的标志,下盘的断层面倾角大于45°,而上盘的地势比较平缓,由于受到环境作用,断层的擦痕已经不明显,但还是可以看出错动痕迹。

(2)张岩子村西山对面的节理

张岩子村西山对面的节理呈竖直状态,柱状节理非常明显,由颜色和形态可以辨别出是闪长玢岩构成的,节理不完整。

(3)公路旁的小型断层

断层面、断层线、断盘非常明显,但是由于出露的并不是非常完整,很难判断出上盘和下盘,破碎带中存在,断带宽15厘米左右,呈舒缓波状,断带中有断层角砾岩,旁侧牵引,褶皱也较明显。

张岩子村西山对面的节理公路旁的小型断层(4)亮甲山侵入体

侵入体一般指岩浆未喷出地表,在地下深处冷却形成的。而层状侵入体的形成过程,是由于岩浆在冷却演化过程中,由于结晶分异产生的,在亮甲山有一条倾倾角较小的深色条带,呈层状出现,这个条带就是侵入体,厚度约两米左右,侵入岩体的边界与围岩层理、片理大致平行。

(5)潮水峪村西南岩墙

岩墙是一种切割围岩层理、片理等,呈板状或似板状的侵入岩体,其长度和深度远远大于其宽度。在潮水峪村西南有一花岗斑岩大规模岩墙,倾向向西,南北走向,宽约4m左右,长约百余米,是柳江向斜东翼组成部分。形成侵入体的岩浆似乎曾向上、向下施以压力,于是形成裂缝,这些裂缝后来

又充填了岩浆,于是就形成了这个大规模岩墙。

岩溶现象:

(1)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在潮水峪西南有喀斯特地貌,面积中等,大块岩石杂乱无章的出露在地表,颜色灰白,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与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2)溶洞

在山羊寨出现了小型溶洞,洞口直径约30厘米左右,深度约2 米左右,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受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所以洞的大小和形态不尽相同。

(3)褶皱

在山羊寨出现了岩层的褶皱,经过许多年的动力地质作用,岩层产状接近直立,可以看到岩层呈现自然弯曲的现象,这是因为岩层在运动的时候,由于相互挤压,产生弯曲。组成褶皱的各岩层间的时代顺序清楚,一般情况下较老的岩层在下,新的岩层在上,但是当岩层发生直立或倒转时,情况可

能发生变化,老的岩层在上,山羊寨附近出露有许多褶曲构造就是这种情况。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河是长条形或线形洼地。大石河是本区域的主要水系,千百年来,它像一位慈母,静静地哺育了一辈又一辈的古城人。大石河它发源于秦皇岛抚宁县马尾岭,由北向南贯穿山海关,自田庄村东部汇入渤海,为独流水域,河源短、流急,流量随季节变化教大,平均水深0.5米左右,洪期水深可达平均水深的5倍左右,它的形成演变受流水自身运动规律的控制和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河流具有侵蚀、搬运、沉积的作用,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流速有关,河流的搬运量与流量有关,因而当河流的流速下降或者搬运量大时就会把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在大石河的河谷部分,河流搬运的一部分碎屑物质,由于流速降低而发生沉积作用,我们看见在大石河中沉积下来的这些沉积物就有较好的分选性和磨圆度。大石河两岸岩石的岩性逐渐变化,右岸的岩性有石灰岩——页岩——板岩逐渐变化,而在傍水岸由沉积岩向岩浆岩变化。在大石河河水在流动过程中,流水向河道两侧的侵蚀,可溶性的岩石与水接触,持续不断的发生化学反应,出现了溶岸的现象,河水冲刷河床两侧以及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宽。

实习总结:

紧张的一个星期的实习生涯停止了,在这一个星期里我还是有不少的收

获,在实习结束后我认真的做了一下总结。

学院为我们部署的这次实习,让我们从实践中对这门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获得一个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本。首先,通过一个星期的实习,通过实践,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理论知识,如果在实际生涯和工作当中不能够灵巧应用,那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实习就是将我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战当中,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地观察,我看到了许多书本上学到的地质现象和地质构造,例如,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判断断层、节理、侵入体等地质构造的方法,在真正需要我自己判断时却是非常不容易,这让我深深体会到“学以致用”和“活学活用”的道理。这一个星期的实习,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了工程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培养了自己艰苦耐劳的品质。

这次实习多少有一些遗憾,由于道路原因没有能够到张岩子村西山的对面去近距离观察闪长玢岩的大规模节理,我找的一些岩石,由于体积比较大,所以没能带回去研究,实习时间比较短暂,对一些地质现象也只是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今后我会认真的观察学习,弥补这些遗憾。

在这次实习中让我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同时这些对我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一周的实习中,老师们在学习和实习中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和我们一起爬山,过河,为我们细心详细的讲解实习中所见到的各种岩石,地质现象等一些地质知识,细心的为我们解答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纠正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在这里我要深深地感谢三位老师,感谢你们在实习的一周里不言辛苦的陪伴,感谢你们在实习过程中的认真指导,在这里我要真心的说上一句:“老师您辛苦了!”

教师评语

注:指导教师可为本专业指导教师,也可为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如为实习基地教师,须在指导教师签字处加盖公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