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类课程之农耕文化

讲座类课程之农耕文化
讲座类课程之农耕文化

“中国农耕文化”知识讲座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小学德育

地点:健生教育活动中心大礼堂和基地内农耕知识展馆

活动形式:主题演讲、参观

二、活动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人民的尊重与喜爱。中国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及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我们的祖先日常生产、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桩桩件件都闪烁着中国人的智慧、包容的光辉。而现在许多农耕文明正渐渐退出了我们的生产、生活,这对中国文化、世界文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本次讲座所涉及的内容对于深厚的农耕文明而言只是桑海一粟。但希望能使大家对我国的农耕文明有更多的了解,能够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达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

三、活动对象

参加学农社会实践的高二学生。

四、活动目的

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农耕文化的概况,扩大视野,拓展知识面。分类对我国的农耕文化进行探讨与研究,理解我国古老的农耕文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学习、参观和总结我国古代各种用品和食物的种类与特点,多方位了解我国的农耕文化。

2、学生通过参观农耕文化展示厅,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农耕文化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3、学生通过对农耕文化的学习,感受我国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古代文明久远的历史,进而加深学生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产生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重、难点:

1、重点:识记五谷是哪五谷,了解我国农具的种类、用途与历史,了解是上海地区与农业有关的历史人物及其贡献

2、难点:感受我国农耕文化之博大精深,总结我国农耕文化的特点。

六、活动时间分配(90分钟)

1、举办“中国农耕文化”讲座。

(1)以“农食篇”“农器篇”“农技篇”“人物篇”“建筑篇”“农节篇”六大主要版块分别介绍我国的农耕文化。(50分钟)

(2)小组讨论。

2、对我国的农耕文化有了分类学习后参观基地内农耕知识展示厅,对我国的农耕文化更形象,更深的了解。(30分钟)

3、总结与提升:(10分钟)

(1)回顾讲座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的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

(2)活动后让学生结合初一《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思考和讨论:“我国农耕文化的范围涉及到生活的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农耕文明的渊源。

七、活动前的准备

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对我国的古代农耕知识了解情况。

初一《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课程中同学们已

经对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有所了解,学生已经

认识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了解了中

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了发展对中国

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所以本讲座在内容选择上尽量避免重

复。从生活中的细节深入探究。内容丰富、新颖、有趣。

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展示材料。

3准备农耕知识展示厅中彩虹视屏。?

学生准备:

通过网络、书籍与平时积累等途径了解中国的农耕文化的方方面

面。

八、活动过程设计

(一)举办“中国农耕文化”讲座。以“农食篇”“农器篇”“农技

篇”“人物篇”四大主要版块分别介绍我国的农耕文化。

论从史出: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汉景帝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民间俗语

提问:什么是农耕文化?(引入农耕文化的定义)

解释(定义):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广泛的文化类型。

师(过渡):民以食为天,我们今天就先从食开始说起。

农食篇

1、(介绍历史背景)同学们学过初中历史都知道,在母系氏族社会文化遗址陕西半坡遗址,以及浙江河姆渡遗址都先后掘出了稻、粟等农作物。

2、五谷的介绍(插入有趣口诀,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记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谷到底是指哪五谷呢?

shǔshūjì

五谷——麦、黍、菽、稻、稷

(麦叔叔盗鸡)

(古籍上也有“六谷”之说,第六谷为粟或麻)

麦: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种类。其中小麦是时间诶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稻米第三。面粉就是小麦磨成的。秸秆用来造纸、编制成各种工艺品。

认的。

并举例说明:

《美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大豆是中

国文明基础的五谷之一。”

《苏联大百科全书中》也写道:“栽培

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

已开始栽培这个作物,……。”

去壳后就是我们吃的大米

师: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字中也出现了稻、粟、禾、麦、菽等农作物。

探究: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部落中的人们已步入农业文明。)3介绍粽子的来源与发展

教师:大家都知道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

传的,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装着米的竹筒投入江

中。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也就是所谓的竹筒饭。(图示粽子的发展)

插入生动的小故事:

《初学记》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

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

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彩线捆

绑,蛟龙最怕!”人们便以“菰叶裹

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

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师:豆腐是中国人的特产和专利,恐怕全世界都公认。

孔子与豆腐(有趣历史,增加趣味性):传说孔夫子从来不吃豆腐,不是不想吃馋,他也馋,不吃,因为他不理解做豆腐,那么少的豆子,做出那么多的豆腐,还有比豆子更重的豆渣。做豆腐的原料是:黄豆、石膏和水。

做豆腐的器具:大的石墨、大的木桶、正方形木板、十字架、土纱布等。

做豆腐的过程:磨豆子,豆浆过滤、烧开,放入烧红碾碎的石膏,成了豆腐花,压制。

(二)农器篇

1、介绍算盘

师:是春秋中期逐渐发展起来的,当时的算盘普及率比现在的计算机高的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算盘。做算盘的材料多种多样,皇帝家或贵族家使用的是玉、金、银、红木。寻常百姓家用:木头、竹子、石头、等。明朝以后,经朝鲜半岛流传到日本,后来又传到俄国,再从俄国传到西欧各国。算盘的运算非常精确,且可以算非常庞大的数目。

华罗庚与算盘(历史小故事,增加趣味性)——20世纪50年代,苏联请我国的华罗庚去计算一则数据,给他提供各种各样先进的运算工具。华罗庚都没有用。用之抄下来数据,提着一个算盘就去河边钓鱼,一边钓鱼,一边计算,令苏联专家瞠目结舌。

2、水车

又称孔明车,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

是先人们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创造

出来的高超劳动技艺,是珍贵的

历史文化遗产。 相传为汉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

经三国时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

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

灌溉,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

3、杆秤杆秤的发明是在西汉初

年。

是利用杠杆平衡原理来称重量的

简易衡器,由木制的带有秤星的

秤杆、金属秤锤、提绳等组成。

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

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千百年来,手杆秤也可算作华夏“国粹”。它制作轻巧、经典,使用也极为便利,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随着时代发展,一些事物也将退出我们的日常生活。

思考:电子称的普及预示着什么?

答:电子称的普及预示着杆秤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民族的符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时代的趋势。

4、我国的古代农具

农具-耕地整地工具

犁——以翻土为主要功能并有松土、碎土作用的土壤耕作机械。

B à

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翻地农具,曾经是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

Ch ào

在耕、耙地以后用的一种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

水车

木耒(lěi)

其双齿套有铁刃。耒是下端双齿的挖土工具,直至汉代仍延续使

用。

耧(lóu)或耧车

发明于东汉武帝刘秀时期,宋元时期北方普遍使用;

一种畜力条播机;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

Jiégāo

桔槔

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

lùlú

辘轳

提取井水的起重装置。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清选工具以簸箕、木扬锨、风扇车为主,风扇车的使用领先西方近千年。风扇车是一种能产生风(或气流)的机械,也叫扇车或扬车。

发明于汉代,由人力驱动,用于清选粮食。在概念上人们往往会把它与利用风力作业的机械即风车相混淆。

簸箕木扬

锨风扇车

5、葫芦

介绍葫芦的用途:

师:葫芦幼嫩时是一

道非常好吃的菜,一旦长老了就有很多用途了,可做葫芦丝、水瓢、容器,和各种工艺品:

你知道吗?

——葫芦谐音“福禄”。因它是草本植物,其枝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福禄”“万代”即是“福禄寿”齐全,故它是吉祥的象征。葫芦与它的茎叶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表意家族人丁兴旺、世世荣昌。

农技篇

1、编草鞋

师:草鞋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可

算是中国人的一项重要发明。

大家可知道草鞋最早的名字叫什

么?(“扉”)

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由于

以草作材料,非常经济,平民百姓都能自

备。

插入历史有趣小故事——“不借”的来源:

汉代称为“不借”,据《五总志》一书的解释是:“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

汉文帝与草鞋——古代穿草鞋相当普遍。据史料记载,贵为天子的汉文帝刘恒也曾“履不借以视朝”。

刘皇叔的出身——《三国演义》中的刘皇叔就是卖草鞋的出身。说明草鞋在古代不仅平民百姓普遍穿用,连皇帝、侠客们也穿草鞋。

草鞋文化——草鞋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文化,那就是草鞋文化。它体现了勤劳和智慧,表现了勇气和奋斗,展示了中华民族一环又一环的团结在一起,坚不可摧;而现在它又寄予了新的文化内涵——环保和资源的再利用。

草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的将来草鞋将会带着这种文化绑在你的脚上,让你享受这中华民族赐予的舒适和健康。

2、弹棉花

先把一块块的棉花放到一张竹架上,然后把棉花弓背在身上,用木槌不停地敲击着那根“弦”,将贴在一起的棉花弹得蓬松起来,最后罩上一层纱布、缝结实就可以了。”

3、剪纸

师: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剪纸的材料有哪些?

答: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人物篇

师:我国有很多与农业有关的着名人物,大家能不能举出历史中上海出现的与农业有关的人物?他们对于我国的农业都作出了哪些贡献?

(学生自由讨论三分钟)

1、黄道婆

别名:黄婆、黄母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松江府乌泥泾镇

出生日期:约1245年

职业:纺织女工

主要成就:教人制棉、推广搅车、弹棉弓、

纺车等器具、传授“错纱配色”等技术。

2、徐光启

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法华汇

(后人为了纪念徐光启,将其改名为徐家

汇)中国明末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

家、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了解《农政全书》的主要内容与思想:

主要包括农政思想和农业技术两大

方面,而农政思想约占全书一半以

上的篇幅。徐光启的农政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垦荒和开发水利的方法来力图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

(2)备荒、救荒等荒政,是徐光启农政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他提出了“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的以预防为主(即指“浚河筑堤、宽民力、祛民害”)的方针。

农业技术方面:

(1)破除了中国古代农学中的“唯风土论”思想。

(2)进一步提高了南方的旱作技术,例如种麦避水湿、与蚕豆轮作等增产技术。

(3)推广甘薯种植,总结栽培经验。

(4)总结蝗虫虫灾的发生规律和治蝗的方法。

建筑篇

农耕生活特有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建筑方式的选择。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亲和融洽的关系

上,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决

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

方向。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和优越之处,同它很早就认

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是

密不可分的。

看图识记农耕遗址的位置,猜一猜下图的建筑分别属于哪个遗址河姆渡原始农耕时期的建筑外观:

河姆渡(栏杆式)半坡(地穴式)河姆渡(栏杆式)

天坛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

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

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

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

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

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

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

水上粮仓

“水上粮仓”建在水塘中央,是木质吊脚楼结构,仓顶多用杉木皮盖顶。

据考证,这一独特的建筑至今已6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存这一

建筑的主要为黔东南州的雷山、从江、榕江等县的苗族、侗族村寨,

黔南州亦有少量分布。“水上粮仓”的优点有哪些?

可以防火灾、防鼠患、防虫蚁,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智慧的结

晶。雷山县大塘乡新桥村的水上粮仓被建筑专家誉为“罕见的建筑风

格,举世无双”,古朴的建筑、精妙的设计,使人为之着迷。

农节篇

读诗句猜猜诗中讲的是哪个节气: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端午节)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我们连连看:

吃粽子悬艾叶和菖蒲写符念咒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赛龙舟

读诗句猜猜诗中讲的是哪个节气:

《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并且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祭祖扫墓

补充:

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

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

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补充: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

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

补充:

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在清明节,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好吃的。呵呵~那就是青团!绿色的外壳包着香浓的豆沙,恩,美味极了!

你知道吗?

清明节其实并非简单的扫墓,缅怀故人那么简单,还有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生命的寓意。清明的节日精神讲究“生死并至”,就是说生与死同样重要。活着的人缅怀故人时,纪念并感恩;亲近自然,在春意盎然的欣欣向荣之中汲取生命的力量。

读诗句猜猜诗中讲的是哪个节气: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重阳节)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簪菊登高

结束语:了解了这么多有关我国的农耕文化,大家有什么收获与想法呢?这次讲座所涉及的内容对于深厚的农耕文明而言只是桑海一粟。生活处处皆学问,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多思考、多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意想不到的收获,共同弘扬我国悠久深厚农耕历史文化。

小组讨论(5分钟):

讲座结束请同学们思考总结:

我国的古代农具分别发源于哪个朝代?

同学们还知不知道我们生活中与农耕文化有关的事物?请举出一两例。(启发同学善于思考我国的农耕文明与农业常识。)

请2-3位同学发表讨论后的总结。

师(结束语):只要同学们平时善于思考、善于积累,相信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我国深厚的农耕文化一定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二)对我国的农耕文化有了分类学习后参观基地内农耕知识展示厅,对我国的农耕文化更形象,更深的了解。

参观内容:

1、参观我国的农业历史:中国纺织业的起源,了解乌泥泾棉纺织

技艺的特点,了解镂空印花、扎染、蜡染技术,

思考:我国古代纺织材料有哪些?除此之外哪一种材料是我国特有?

答:一般有毛、麻、棉三种材料。除此之外,还大量利用长丝纤维——蚕丝。

2、参观我国的农事节气:清明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

节、中秋节、元宵节等

思考:你能说出这些节日的日期吗?这些节日里,我们有哪些习俗?

3、参观农俗技艺文化:剪纸、香囊、风筝、窗花、传统手工布艺思考:你知道风筝的设计过程吗?

复色剪纸有哪些种类?

窗花来自于哪个朝代?

我国传统手工布艺的种类有哪些?

4、参观古代各种农具实例:水车、连枷、斧头、铲、铡刀、筛子、

耖、镰刀、锄头、脱粒机、锯、石墨、镐头、纺车等。

思考:这些农具有哪些用途?

5、参观了解典型经济作物与我国现代农业的状况:棉花的种植、水稻与袁隆平。

进一步参观了解与农业有关的历史人物:炎帝、黄道婆、徐光启、袁隆平。

思考: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三)总结与提升:

(1)回顾讲座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的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

(二)活动后让学生结合初一《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思考和讨论:“我国农耕文化的范围涉及到生活的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农耕文明的渊源。

九、活动手段和方法

活动手段:多媒体演示与参观法相结合。

活动方法:参观法、讲授法、探究-研讨法。

十、活动反思与评价

(一)活动的成功与遗憾

成功点在于:

1参观法、讲授法、探究-研讨法的活动方法,既深入又形象地使同学了解我国的农耕文化。

2选择素材贴近生活,典型,有趣。每个实例都尽量加入典故和有趣的故事。比如介绍筷子的来历时,加入大禹治水、纣王使用象牙筷的典故。

3活动内容贴近生活,引发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学生受益较多。

4活动结束后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写作的能力。

5活动均在室内进行,不受天气限制。

遗憾在于:

1由于时间有限,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相当于沧海一粟,只能选择一些内容介绍,这些内容应本着贴近生活,典型,有趣,同学们又没有深入了解的原则。

2活动主要以参观为主与听讲、小组讨论为主,还没有开发与农耕文化有关的动手活动,比如中国结的编织,目前正在计划中。

3介绍分版块进行,由于时间限制,不可能把我国的农耕文化逐一介绍,只能介绍简单地分版几大块介绍。

(二)不同学生的获益情况

讲座的内容非常贴近生活,选择同学们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容易理解,从内容上深入介绍,使学生对我国的农耕文化深入细致地了解,农耕文化是与历史分不开的,讲座中渗透着历史,尽量多的选用有趣历史故事。

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程度不同,对生活的观察思考能力不同,活动获益情况也不同。我国的农耕文化博大精深,讲座的介绍知识沧海一粟,要让学生明白,农耕文化的传承要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

主题二 古代农耕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主题二古代农耕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主题解读]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也是中外近代化的过程。所谓“近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本主题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与经济政策;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内容。 中外经济的发展及近代化的历程、中外近代化道路的碰撞与交融等一直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其中,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工业化道路、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模式及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 [命题视角] 视角一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 【考情荟萃】 2015年:重庆卷第13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及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海南卷第27题考查近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及成因等。2014年:广东卷第38题考查晚清社会经济结构变动。2013年:浙江卷第38题以“江南经济结构变动”为主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特点及近代经济变动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关系;海南卷第27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概况及特征。2012年:天津卷第13题考查从古代至近代以来天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2011年:安徽卷第35题以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中国农业生产工具变化的概况及原因;江苏卷第22题考查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影响等。 【考题例证】 (2013·浙江文综,38)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人教版]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

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中西文化起源比较

第二节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 上一节讲到中西民族生存环境的不同,中华文明的自然基础是河流,而西方文明是海洋,这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生产形式和经济模式,这一节,我们就中西民族不同的经济生活形态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 (一)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的三点区分:磨制石器,制陶,出现农业) (1)仰韶文化时期(7000-5000年前)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最初的农具:石斧、石铲、骨锄、陶刀;小米和粟的皮壳 说明:黄河中游已经广泛种植耐旱的粟谷和蔬菜,形成稳定的农业定居点 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骨耜,木耒耜等种稻工具和大量炭化的稻谷。 出现家畜的驯化和饲养 (2)龙山文化时期:农业和畜牧业成为华夏居民主要谋生手段。出现灌溉系统和排水工程。 2.发展 (1)夏:农业是关系国之存亡的命脉 这一部分,很难找到史料记载,但是从流传下来,大家都熟知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农业已是当时主要的经济形式。 同一时代的西方的神话大都是宙斯,阿伽门农等神力和勇士,而我们这一时代的神话却是:古代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神农(炎帝); 教民耕种的后稷;为民治水的大禹

养蚕抽丝的嫘祖; 。 (2)商代:农业是华夏居民最基本的生存手段 关于这一部分的历史考证,我们主要从殷墟甲骨文中寻找。 甲骨文中很多基本词语的字型都与农业密切相关。例如: 男: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3)周代:农业是经济生产活动的中心内容 ①周王朝对诸侯功臣分赏土地,赐予田产和臣民,使他们成为拥有土地和农奴的领主 ②周代帝王开始身体力行的方式,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充分显示统治者对于农业的重视。 《诗经周颂》写到: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③从周代始,由民间歌谣汇集的《诗经》中有大量关于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的描绘。(4)自周以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长 铁制农具及牛马等蓄力的广泛使用;施肥灌溉等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兴修——秦国开凿的郑国渠,李冰主修的都江堰等。 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形成了延续两千多年的稳定自足的农耕经济。 二.与农耕经济并存的文化形式 1.游牧文化——只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侧面。 (1)游牧文化形成的条件 西北高原隔壁与盆地大漠的特殊地理条件和气候状况不适宜发展农耕文化,长期定居,因而形成以塞外为基地的自成一体的游牧文化。

原始农耕文化

七年级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名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之一。 2、依据中国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3、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开始,也是中华文明的起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学习重点】:南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点。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一自主学习】 2 旧石器和新石器有什么区别?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老师的问题:原始聚落形成的原始聚落。 【训练反馈】 1、下列属于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粟 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一项是()

A、种植粮食 B、饲养家禽 C、制造陶器 D、定居 4、如果你去西安旅游,你能就近参观() A、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5、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粟 6、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①会种植粮食②会饲养家禽③会制造陶器④会建造房屋 ⑤用针缝制衣服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请回答: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②、两处遗址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拓展延伸】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完美版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简述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并加以对比,从而使学生认识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情感教育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体会到这种进步的来不之不易,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历史文物并得出结论,体会祖先长期的观察和摸索的艰苦历程,从而珍惜祖先的劳动成果并加以继承。教学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板书设计特征遗址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生活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所吃的白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它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生:摇头(一脸好奇)师:(微笑着说)那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题。在远古时代,人类是靠采集打猎获取食物,以维持生命,而这样的方式,是否能使人们餐

餐都温饱呢?生:不能,有时会找不到食物,挨饿。师:是的,为了叫人们不挨饿,有位叫神农的天神降临到人间,他长的是牛头、人身,力大无穷,一天,一只五颜六色的鸟为他衔来一枚稻穗,这就是最初的水稻,于是神农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动,保障有足够的生活资料,从些也有了农耕。神农是慈爱的天神,他常常帮助穷苦人家耕种,像牛一样,辛辛苦苦为人类服务。人类跟神农学会了种地,有了足够的粮食,从此不愁挨饿一事。师:可是这样一位天神,最后却为人类光荣牺牲了,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为什么而死的?生:(十分好奇)想师:不少人吃饱饭之后,常常会生病。有的人患了病,很长时间也不好,只能求神拜佛挺到死亡为止。这类事情被神农知道之后,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医问卜,他为了治疗更多的疾病,便不停地去品尝更多的草木。一日而遇七十毒,一次,他在品尝一种攀援在石缝中开小黄花的藤状植物时,把花和茎吃到肚子里以后,没有多久,就感到肚子钻心地痛,好像肠子断裂了一样,痛得他死去活来,满地打滚。最后神农没有能顶得住,被这种草所毒死。神农虽然被毒死,却用他的生命,发现了一种含有剧毒的草,人们给它起名叫”断肠草”。这个故事就叫“神农尝百草”。为了纪念这位天神,人们为他建造了一座碉像(展示幻灯片“神农氏作,斲(zhuó)木为耜(sì),揉木为耒(lěi),耒耨(nòu)之利,以教天下”)但这毕竟是神话传说,没有科学根据,要知道原始农耕是如何出现,还需要我们通过课本来了解。讲授新课师:原始农耕是如何出现的?(引导学生看课本)生:原始先民在漫长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他们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教案 www.5y kj.co m 〖教学实录〗 师: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历史这门学课应该有一个点感性认识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 (板书,黑体字为板书内容,下同) 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我省目前所知最早的人类――和县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3页看图“我国农业先民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然后回答两个简单问题:代表

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文化遗址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问题,先说相同点,后说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肥沃这个相同点学生不易注意到。 家畜饲养和种植庄稼畜(chu4):禽兽,现专指家养的禽兽。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春联“六畜兴旺”。其中“六畜”指的是猪、牛、羊、马、鸡、狗(没有一个学生知道“六畜”为何物,但都能“猜”出几个来)。家畜饲养和谷物栽培,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人类开始进入原始农耕时代。有了比较的食物,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原始农业和定居,只要学生讲出来一项,就引导学生找出另一项来,我的几个班的学生都是先讲出家畜饲养和种植庄稼。) 定居或半定居生活聚落:村落,人们聚居的地方。遗址:古人遗留下来的城堡、村落或寺庙等建筑基地。遗迹:前人留下的痕迹。遗产:先人所遗留下来的财富。 (向学生指明这几个词的本意,以免用错。) 制作陶器指导学生看“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及“半坡尖底瓶”。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动脑筋”。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这时因瓶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水中。注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恢复了正平

原始农耕文化测试题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同步测试 基础识记 一、选择题 1.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你认为半坡人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生活在黄河流域 B. 学会了种旱地作物 C.学会了喂养家畜和种植庄稼 D .这些先民生活的地方气候比较温暖 3.下列关于河姆渡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我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C.这些先民最早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C.最早栽培了水稻 D. 还能够饲养家畜 4.河姆渡先民居住的房屋特点为( ) A.地穴式 B.半地穴式 C.砖瓦结构 D.干栏式 二、填空题 5.南、北方的先民都已公制作磨制的______和______。考古学家称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____________”。 6.干栏式建筑对后世_______和_______的出现有所启发。 三、简答题 7.从自然条件、生活方式和住居特点三个方面比较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不同点。

活动探究 8.试一试:请你以一位小导游身份,带着一群小游客走进半坡遗址或者是河姆渡遗址,向他们作生动形象的讲解。 开阔视野 中国:世界栽培作物起源的重要中心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660多种栽培作物,其中,起源泉于中国的有130多种。中国是世界栽培作物起源的主要中心之一。我们的祖先在世界上最早栽培了水稻、粟等重要作物。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广泛地颁布着野生稻。起初,原始居民采集它的种子加工后食用。以后便将其驯化,培育出栽培稻。从现在有资料来看,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就已种植水稻。原始居民将狗尾巴草驯化,培育出粟。粟,俗称谷子,去壳以后就是小米。它耐干旱,我国黄河流域的气候和土壤很适合它的生长。我国考古学家在距今7000多年的遗址里,发现了粟的残存物。粟的培育可能更早一些。 木构建筑的奇迹

1.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工业文明在西欧地兴起:世纪至第一次工业革命前 主要推动力:①生产力地进步,生产技术地进步,四大发明地传入. ②殖民扩张地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③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地发展. ④资产阶级统治地部分确立(英、荷). ⑤重商主义思想地影响. ⑥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地传播和人们思想地解放(文艺复兴). 主要表现:①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 ②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地成长(农场、牧场). ③世界贸易地发展 ④大批工商业中心地出现 .工业化地出现和扩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至十九世纪末 主要推动力:①工业革命(两次)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资本主义制度地进一步确立促进了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地发展(法、美、俄、日、德、意地革命、改革、统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③殖民扩张地大规模进行开辟了广阔地市场,攫取了巨额资金,开辟了资本输出地场地. ④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地进一步传播(启蒙思想). 主要表现:①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 ②交通、通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铁路、公路、远洋航行广泛兴起,电讯事业兴起. ③新兴工业部门广泛兴起:机械制造、电力、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广泛兴起. ④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化. ⑤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⑥西方列强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瓦解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地旧地经济体制和农耕文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本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工业文明开始兴起.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工业文明全面到来:二十世纪上半期 主要推动力: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地深入. ②生产关系地变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级;苏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③资本主义列强对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特别是资本输出地大规模进行. 主要表现: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②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③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取得了一定地进展. ④交通面貌进一步改变. ⑤人类生活方式进一步发生变化. ⑥人类社会出现许多不适应,出现震荡和调整(阶级矛盾尖锐、列强矛盾尖锐,发生十月革命、世界大战,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工业文明顺利推进:二战后至七十年代初 主要动力:①第三次科技革命地推动.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地推行. ③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④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独立自主. 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改革,扩大民主权利,改善社会福利. 主要表现: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度工业化. ②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第2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第2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学习目标】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学习目标】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七上P7—9 能力要求:识记 【知识梳理】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河姆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 流域的 省 市,距今约

年,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世界上最早种植),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 的房子。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半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 流域的 省 市附近的半坡村,距今约 年,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世界上最早种植),居住 的房子,能制造色彩鲜丽的 。 【自主检测】 ◆XX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3假如你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B D 4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堆积。这处遗址是 (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半坡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能最早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河姆渡人 D.半坡人 6XX年11月至XX年1月,“至尊国礼”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隆重展出。下列关于该博物馆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它是在半坡遗址发现后建立的 ②它只是用来收藏和展示“至尊国礼” ③它展出了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历史文物 ④它展示再现了我国原始农耕的图景 A①②③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板块结构为:“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第一、第二个子目同第三个子目之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关系。第一个子目与第二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分别是北方黄河流域、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着定居的生活。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与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教材例举了大量文物图片,重视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同时,还配有《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强化学生历史的时空概念。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原始农耕时代距今久远,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堂中展示考古发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灵活多样地组织材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 难点: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五、教学策略 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 知道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概况。 2. 初步培养观察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简要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3. 认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 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 省,距今大约 活在 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 的国家。河 姆渡人已经会 水井饮水,住着 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 植 的国家。 半坡 原始居民住在 式的房子里,能制造色彩鲜丽的 ,上面绘有各 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刻画符号。 3.思考:“动脑筋”一(第 8 页)、二(第 10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 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一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 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 结合图,师讲解主要内容; 3. 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 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 思考、讨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产、生活情况有何不同? 第三子目:大汶口原始居民(略) 1. 自读,大致了解本目内容。 2. 师引导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活动与探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 1 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 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遗址名称 距今时间 长江流域的代表 生产状况 生活情况 遗址名称 距今时间 黄河流域的代表 生产状况 生活状况 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 文化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 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我国原始农耕的出现与传说中的哪位人物有关( ) A.女娲 B.伏羲氏 C.神农氏 D.黄帝 2. “民以食为天”。我们的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粟 B.水稻和小麦 C.水稻和玉米 D.粟和小麦 3. 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右图是我国出 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稻谷遗存,它位于( ) 年,河姆渡原始居民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2.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 省,距今大约 年,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

高一历史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高一历史导学案———必修Ⅱ 第9课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纲课标解读】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概念】 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状态。其主要特点大致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教育普及、消息传递加速、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长、经济持续增长等。这些特征也可视作推动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重要因素。 【自主学习】 一、鸦片战争前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1、生产关系: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和农民小生产相结合 2、生产力:人力和畜力结合,铁犁牛耕 3、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 二、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体地位,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表现: (1)鸦片战争后,首先涌入中国的市场。洋纱取代,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和分离。 (2)随后,涌入,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和分离。 (3)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使中国丝、茶服从于,。 2、影响 (1)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准备了雇佣劳动力和商品市场条件。 (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3)产生了新的阶层——买办阶层 ▲五口通商后,买办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买办是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和经理人,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通常外语能力强,一方面可作为欧美商人与中国商人的翻译,也可处理欧美国家商界与中国政府之双向沟通。除此,这类型商人还可自营商铺,因此致富者颇众。 三、近代工业艰难起步——洋务运动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 (2)“洋务派“主张,即”中体西用“。 (3)其他:中外合好局面出现、慈禧太后暂时支持洋务派、总理衙门的推动、新思潮的影响等。 2、时间: 目的: 指导思想: 口号: 代表人物: 3、活动: (1) (2)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第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第2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地点、距今时间、生产工具、农耕作物、建造房屋、原始的饲养业、手工业各是怎样的? 一.自学目标 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以他们为例说出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认识到他们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通过对河姆渡、半坡远古居民的了解,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意识。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自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新石器”的含义。 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学与谈话 学法: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四.自学指导: 【导入新】: 学生阅读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的遗址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4分钟)。 【出示目标】:学生阅读或教师提示。 导学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后回答。 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社会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社会(新石器时代)(导学案) 班级姓名前言: *1、新石器时代的概念:使用石器的时代,就是新石器时代。 2、参看P8原始农耕文化重要遗址分布图,回答看一看的问题: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重要遗址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主要分布在河中下游和江下游地区。 转转脑子:在什么条件下,旧石器晚期的人们能进入农耕社会?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的生产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 一、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1、河姆渡居民距今约年,位于省县的村。 * 2、河姆渡居民是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总结:旧石器时代是使用制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使用制石器的时代。 3、生产工具:已使用石器; 手工业:会制造,多为陶; 农作物:广泛种植; 畜牧业:饲养、、; 生活形态:过上的生活; 房屋建筑:盛行高架的建筑;已挖凿。

*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国家。 * 5、和的出现,使成为可能,村庄随之出现。 *河姆渡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 A.畜牧业的出现 B.农业生产的出现 C.建造房屋 D.使用陶器 6、P10想一想: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 (提示:结合本子目第3题的内容,从河姆渡居民是长江流域居民——南方、水多的特点去考虑。有的内容可直接在书中勾画) 二、半坡社会 1、半坡居民距今约年,位于省市的村。 * 2、半坡居民是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3、半坡居民的生产工具:用、开垦土地,用、收割庄稼,用、加工谷物。还有制的箭头、鱼叉和鱼钩等工具。因缺水,粮食少,在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占一定比重。 4、生产工具:已使用石器; 农作物:主要食物是; 蔬菜:有和; 畜牧业:饲养、; 手工业:会制造,多为陶; 生活形态:过着的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典型练习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典型练习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典型练习夯实基础典型题 1、下列原始人类遗址中,属于我国南方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是()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右图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骨耜,请你说出它的距今年代约是() A.170万年 B.18000年 C.7000年 D.6000年 3、假如再现浙江余姚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景,将不会出现的情景是 ( ) A.种植水稻 B.骨耜耕地 C.住半地穴式房子 D.用陶器装粮食 4、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最可能吃的主食() A.面食 B.小米粥 C.米饭 D.玉米 5、在干栏式建筑里居住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6、代表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早期人类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7、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是 A.水稻B.玉米C.小麦D.粟 8、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多为() A.黑陶 B.白陶 C.红陶 D.彩陶 9、以下有关半坡原始居民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用石镰、石刀收割庄稼 B.种植粟 C.建造房屋 D.种植水稻 10、假设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将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应该是下列图中的() 11、种植蔬菜、粟、麻,用麻线织布开始于 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大汶口后期遗址 12、小红家有仿制的鱼纹彩色陶盆,如果是真品最早可能出现于()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13、“神农时,民方食谷”,推测一下,文中的“谷”(粟)最有可能是谁培育的()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14、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稻、野生狗尾草,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主食---稻和粟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15、如果你到泰山去旅游,除了爬泰山观日出,你还能() A.参观半坡遗址B.参观河姆渡遗址C.参观大汶口遗址D.参观山顶洞人遗址能力提高典型题易错题 16、以下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有( ) ①北京人②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学案与同步练习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 论。(难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 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 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 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 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 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

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精讲点拨】 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 态的关键。 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 地、种植水稻。 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 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

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与工业文明

“善”与农耕文明 “善”是一个伦理学领域的概念,也可用来检验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种人类文明道德进步的尺度。如果不是从心灵意义上,而是从社会意义上,来理解和诠释善的内涵和标志,那么大体上可以表述为:和平与建设便是善,侵略与破坏便是恶。假定在人们面前摆出两幅图景:一幅是靠辛勤耕耘,创造社会财富,满足衣食之需,不伤及乃至危及邻人邻国;一幅是靠扩张(侵略)和掠夺(破坏),攻击邻人邻国。毫无疑义,人们都会将第一幅图视之为善,将第二幅图谓之为恶。 从上述意义上看,农耕文明便是一种善的文明。它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需要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它不需要培养侵略和掠夺的战争技艺,而是需要掌握争取丰收的农艺和园艺;它无需培养尔虞我诈的商战技巧,而是企盼风调雨顺,营造人和的环境。尽管农耕文明也不都是田园牧歌,也有争斗和战乱,但较之于游牧文明和工业文明,具有质的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先看看游牧文明。这种文明具有显著的“游击”特点,“打

一枪换一个地方”。专寻草肥水美之地而居,将一个地方的水草消耗掉了,环境破坏掉了,再换个地方。这种文明生长在马背上,极具机动性、剽悍性和掠夺性。翻翻游牧民族的历史,充满了部落之间的打杀和征伐,也记载着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征服和掠夺,而且手段极其残忍,动辄屠城,所过之处实行“三光”(烧光、杀光、抢光)政策,毁灭其他类型的文明,特别是农耕文明。欧洲人至今谈起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尚心有余悸。 再看看近代兴起的工业文明。尽管它是人类历史的必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决不是善的代表。这种文明天然需要具有无限扩张趋势的市场和生产要素,充满追求利润和财富的不可扼制的欲望。看看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从圈地运动(羊吃人)到贩卖黑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无一不是工业文明制造的恶行。马克思将上述罪恶归结为资本主义制度。事实上工业文明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在当代社会,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侵扰有所收敛,但对大自然的破坏却变本加厉。地球正在变成工业文明的垃圾场,正在沦为全人类“失落的家园”。

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

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 何处是故乡?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许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是城市,有人说是乡村。对我来说它是城市也是乡村。 乡村,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只是依山傍水的好风景更会是一份乡土记忆,一份农耕情怀,我的老家在农村。我喜欢那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喜欢那里人们的朴素,喜欢那里的农耕生活,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阶段,一种人类文明的进步尺度,中国乡村有许多是处于农耕文明时期,人们生活闲逸,靠辛勤耕耘,创造社会财富,满足衣食之需,就像沈从文从边城中的人物翠翠的祖父口中不怨天,不尤人一样。就像废名《竹林的故事》中三姑娘帮助妈妈干活一样。 城市,对我来说不只是我生活的地方,也是拥有先进工业的城市,我喜欢这里的繁荣,喜欢这里的热闹。喜欢这里先进的物质文明,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在清代末期已经出现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的破患者瓦解着小农经济,农耕文明,经过不断发展和衍进,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物质文明是我们享受现在的物质文明。 乡村的农耕文明和城市的工业文明不断的冲击碰撞着,选择闲逸的农耕文明还是先进的工业文明是许多人面对的选择像《边城》的难送面对选择一样,我们中华民族。除了蒙、满等少数民族外,总体上发源于农耕文明,这完全是一种规中矩,自食其力的田园美景,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没能阻挡住工业文明的武装起来的坚船利炮,未能避免中国以农耕文明著称于世的古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厄运。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工业文明,加快推进工业文明的步伐,致使农耕文明慢慢的变成了一种记忆,一种情怀。 乡土的农耕文明和城市的工业文明就像是天生的敌人一样相互攻伐,不断的侵略。而工业文明在这场战争中不断占上风,这种农耕文明的失败是不可逆转的。我们正大踏步迈入工业文明,告别农耕文明,在这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尽可能获得工业文明创造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的继承和弘扬农耕文明的教育的生命伦理和生态伦理。 乡土的农耕文明和城市的工业文明也会相互交流与融合,例如工业文明的出现就是因为处于农耕文明的人们发现新的需求,同样先进的工业文明给农耕文明带来了新的血液一样。 人们在选择乡村的农耕文明和城市的工业文明时,不只是选择他们其中的一者,而是应该两者兼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融合为一体,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通过理论创新和时间建设实现融通,是中国传统文化成为顺应时代发展,体现中国精神具有世界视野的先进文化。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同步练习2(川教版七上)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典型练习 夯实基础典型题 1、下列原始人类遗址中,属于我国南方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是()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右图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骨耜,请你说出它的距今年代约是() A.170万年 B.18000年 C.7000年 D.6000年 3、假如再现浙江余姚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景,将不会出现的情景是 ( ) A.种植水稻 B.骨耜耕地 C.住半地穴式房子 D.用陶器装粮食 4、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最可能吃的主食()A.面食 B.小米粥 C.米饭 D.玉米 5、在干栏式建筑里居住的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6、代表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早期人类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7、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是 A.水稻B.玉米C.小麦D.粟 8、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多为()A.黑陶 B.白陶 C.红陶 D.彩陶

9、以下有关半坡原始居民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用石镰、石刀收割庄稼 B.种植粟 C.建造房屋 D.种植水稻 10、假设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将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应该是下列 图中的() 11、种植蔬菜、粟、麻,用麻线织布开始于 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大汶口后期遗址 12、小红家有仿制的鱼纹彩色陶盆,如果是真品最早可能出现于()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13、“神农时,民方食谷”,推测一下,文中的“谷”(粟)最有可能是谁培育的()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14、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稻、野生狗尾草,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主食---稻和粟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15、如果你到泰山去旅游,除了爬泰山观日出,你还能() A.参观半坡遗址B.参观河姆渡遗址C.参观大汶口遗址D.参观山顶洞人遗址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6、以下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有 ( )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原始居民④河姆渡原始居民⑤大汶口原始居民 A.①②③ B.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17、生活在距今约六、七千多年前的原始居民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 A.饲养猪、狗等家禽 B.人死后有玉器等陪葬物 C.用火把肉烧成熟食食用 D.使用磨制石器 18、下列哪项符合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特征 ( )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练习题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练习题 基础达标 一、填空题 1.距今约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动地展现了我国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他们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耕地,种植,住着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挖掘,饲养家畜,会制造,还能制造简单玉器和原始。 2.在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年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收割庄稼,主要粮食是。他们居住在房子里,能制造色彩艳丽的,上有刻画。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 3.距今约年的山东大汶口居民,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等。 二、选择题 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共同点是() A.以原始农业为主 B.以饲养家畜、家禽为主 C.以采集、狩猎为主 D.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 2.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建造房屋 B.掘井饮水方便 C.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 D.自然环境的变化 3.下列现象不符合史实的是()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半坡人使用耒耜耕地 C.山顶洞人使用骨针缝制衣服 D.河姆渡人使用弓箭打猎 4.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猪、野生狗尾草,使之成为自己的主食——粟和稻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5.促使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氏族公社的形成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学会建造房屋 能力提升 1.反映我国长江流域农耕生活的文化遗址是()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汉口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2.右边图示的文物是在什么地方出土的() A.山顶洞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3.很多同学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到香喷喷的米饭()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 C.山东大汉口 D.浙江河姆渡 4.假如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剑 D.铁斧 5.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红陶 6.(2007年,山东模拟)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条件的差异 B.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