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服饰图案与服装设计的创新研究

羌族服饰图案与服装设计的创新研究
羌族服饰图案与服装设计的创新研究

中国传统图案在服装上的应用

1引言 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传统图案作为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设计元素,深受世界各国著名服装设计师的青睐,并在其服装设计作品中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图案的发展,风格,工艺,特征,传统图案在造型和装饰性方面为我们今天的服饰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为适应现代消费者的审美情趣,传统图案在服饰上的应用应随时代的变化而转变其形式,让传统图案更广泛的运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上,分析传统图案在古代服装上的应用,在少数民族服装上的运用,在戏曲服装上的运用,分析发现传统图案与现代服饰结合的更多可能性,选择有代表性的设计进行系统的展开和研究,分析其特征,总结传统图案在现代服装上的设计规律。把握好传统图案在现代服装上应用的四大因素:设计定位、工艺技术、生产成本、设计视点,最后对传统图案在现代服装上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和探索传统图案在现代服装上的运用的更多可能行,使传统图案在今天焕发新的光彩,是对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承。 2中国传统图案与服装相生 2.1传统图案的历史、意义 传统图案是一种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我们祖先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而创造出来一种艺术形式,是指以转喻、谐音等比附的手法,构成具有某种吉利意味的装饰纹样,代表着传统的民风民俗。其构成手法主要有三种,以被表现的图、形、物的名称谐音而成,给被表现的图形物以特定的、大众认可的含义,以及图形之外辅以文字说明。因传统纹样往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而被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尤以在染织、地毯、陶瓷、雕刻、建筑、服装、首饰等工艺美术用品和喜庆场合应用更为广泛。 中国传统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图案在人类生活初期就已出现,它是人类生活中原始本能的再现,利用装饰语言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其目的是使人更好地生存、更愉快地生活。随时时代的发展变迁,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美的追求也在变化之中。几千年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制品及装饰品,这些制品不仅造型优美;而且与其构成一体的装饰图案风格各异,变化多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不同的时代风格,充分显示了创造者的聪明才智及各种不同的风俗民情。了解和研究这些图案,继承其精华,不仅能提高设计者自身的修养和图案创作的水平,而且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具有深远的意义. 2.2传统图案在服装上的运用 图案在服装上的运用,可追溯到人类早期的原始时代。原始人为了御寒、护体、遮羞,用树叶、树皮、兽皮围身。为了美化和表现自己,吸引异性,以及为了图腾、祭祀、巫术的需要,用彩色泥土及兽血纹身、纹面,或划破身体进行“刺青”装饰,或用贝壳、兽骨、牙齿、石子等材料串成饰链进行装饰表现(如图1),这可以看成是图案在服装上的最早起源。随着人类农耕活动的发展,原始人获得了利用植物纤维的知识。在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遗址中,发现了5000年前的葛布残片。这块用扭绞加环绕织发编织出的回纹加条纹暗花的葛布残片,说明了在远古时期,图案作为一种装饰形式,已具体应用于服饰面料之中。传统图案在服装上的运用是随着染织业的发展而发展。今天我们除了在博物馆的古代服饰中,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现代的戏曲服装,甚至在现代的时装上都能看到有传统图案在服装上的运用,(如图2)。

羌族服饰文化刍议

羌族服饰文化刍议 羌族,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几经兴衰,至今仍有近20万之众,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县及绵阳地区的北川县。他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默默地在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取着现代文明。在这种新旧文化相互传播与影响的氛围中,羌族一部分古老的文化随着时代的远去而消失;一部分文化则因时变异,被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影响着羌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拟从服饰文化的角度对羌民族的历史、意识形态、审美观念作一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羌族服饰的基本类型、分布和主要特征 羌民族服饰,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类为传统型。这是羌族最古老、最普遍、最有特色的服饰。此类服饰各地均有分布。二类为变异型。主要分布在民族杂居地区,如藏羌、汉羌杂居地,服饰上相互影响较大,互相借用较多。三类则是受外民族影响颇深之地,这在经济较发达、交通较方便的沿公路、河坝地区最为明显,服装完全汉装化。下面着重谈一、二类型服饰的特征。 1.传统型服饰 总的说来各地大同小异。 头部:男子包青色或白色头帕;女子头部的装饰性较强,大部分仍以头部缠数尺长的黑布或白布头帕为主,仅有大小、包法不一的差别。较特别者,如理县木卡乡、茂县赤不苏区的白溪、曲谷一带,盛行“一匹瓦”头帕。这部分羌民被称为“搭帕子的人”,女子喜欢头顶叠瓦片状的青布,有的绣有花纹,以两辫或发线(线编数尺长的假独辫)缠压固定,并用银牌、环扣点缀于发辫上。茂县的三龙乡妇女则随季节的不同而着装各异:冬季包绣有各种图案的四方头巾,春秋季包绣花头帕。该县黑虎乡妇女头饰尤为特殊,平常以白布帕包头,帕头在脑后呈自然下垂状,还有两帕头高高立于脑后,似“吊孝”状(又称“万年孝”)。这与当地的一则传说有关。相传古时,黑虎寨一带的羌民遭受外族侵略,首领黑虎将军(羌名格鲁丛保)以其勇敢和机智带领众乡亲打退了敌人,自己却身负重伤壮烈牺牲。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这一带的羌民无论男女老少从此一律包白帕,穿白衣,着白鞋,直至今日,黑虎乡羌民还保留了妇女的白色头帕和年轻姑娘的白布鞋,只在节庆之时,她们才戴彩色绣花头帕。汶川县雁门乡和理县蒲溪乡则流行另一种头帕,用黑色头帕包头,头帕前端露出一小块白色布块,人称“喜鹊头帕”。 身部:过去男女都穿自制的土布或麻布长衫,现多以棉布制作,形似旗袍,右衽,男衣长过膝,女衫曳至脚背,外着山羊皮褂;也有着“坎肩”(又称“对门襟”)或以羊毛线织成的“毪领褂子”。衣领、袖口,对襟有扎花,尤在斜襟部嵌有一至三指宽的花纹,称为“大襟花牌子”。皆手工细作,纹式多样而色泽艳丽,以黄、红、绿为主,长衫的色彩单一,多为蓝色、黑色。领上有的镶有一排小颗的梅花状的图案银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的设计应用

中国传统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的设计应用 --唐朝服饰元素 专业名称:服装设计学号:200805112150 学生:刘新华 指导老师:李君 摘要: 中国有渊源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和精髓。在提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的今天,中国元素也越来越多的被服装设计师们运用在了自己的设计中。然而,简单的玩味中国元素,是不能让中国的服装设计走出困顿的。有接纳的胸怀,对待新观念、新现象要选择性的更加宽容,要学会吸收和汲取,要学会把自己放进去,去接受,去思考,这样才可能使设计作品能与时代同步。 其中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唐朝对现代服饰和对以后服饰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唐朝元素仍一直被应用于现代的服装设计中。 中国传统服饰既具独特性,又共同遵守着中华传统审美的共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服饰审美语言;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代表性。对它进行总结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也有助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传统服饰,唐朝服饰,现代服饰,民族元素,设计应用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 1.3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国内对中国传统服饰的研究状况 1.3.2国外对中国传统服饰的研究状况 第二章传统服饰文化中唐朝服饰文化 2.1唐朝服饰产生的原因 2.1.1政治繁荣 2.1.2 文化的开放 2.1.3唐皇室固有的胡人心态 2.1.4唐朝社会审美情趣 2.1.5唐朝女权意识的崛起 2.1.6佛教盛行 2.2 唐朝服饰 2.2.1 唐朝女子服饰及其特点 1 女着男装 2着胡服 3 襦裙服 2.2.2唐代大袖衫 第三章唐朝服饰元素的特点及应用 3.1唐朝服饰元素 3.1.1面料 3.1.2款式 3.1.3色彩 3.2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第四章对融入西方现代服装设计的中国传统服装元素的分析结语

丹巴服饰

丹巴服饰 藏族服饰:丹巴男子服饰与其他藏区大致相同。而妇女服饰有异,妇女身着长(短)补贴衬衫,主要着“三片”,即头帕、前围裙、后围裙。年轻妇女的围裙上多乡有色彩鲜美的菊和其 他花朵,腰系 花腰带;中年 妇女的围裙 一般不绣花, 腰系无花腰 带。三十岁以 上的妇女则 穿百褶裙,头 搭黑色或白色绣角花的头帕,一般只绣有丝线花边。青年妇妇和少女头帕四角边绣鲜艳花朵,还有盛装和便装之分。 太平桥古服饰:太平桥至今还保存有清朝时期嘉绒区流行的女性古装服饰。据统计,上、下宅龙两村有三十多磁疗,单干山村有十三套,这些服饰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成为藏区服饰中的珍品。 古服饰由下围百褶裙和上衣马褂组合成套,嘉绒语称为“德围”。百褶裙的衣料有三种,一种是真丝做成;另一种是麻纱料,这种料是用胡麻线和细麻线纺织的;还有一种是

细绒毛纺织的,就是用小钱(方孔铜币)作坠子搓拧出很细很细的毛线用手工织出来的,这种料的服装更为珍贵。百褶裙的褶皱长而密且很均匀,穿在身上如孔雀开屏,又似流水瀑布。上衣马褂均是用真丝绸缎做成,圆领齐腰,袖口宽达一尺。在马褂上有栩栩如生的二龙抢宝、雄狮猛虎、蓝天白云、山水鹤第鸟、吉祥八宝等锦标图案,穿戴起来就像宫娥一样华丽高贵。 这些服饰传说是在清乾隆时期属上等女性的服装,最先只是土司。头人才拥有,主要作为女儿的嫁妆。 自古以来,嘉绒藏区女儿出嫁有给嫁妆的习俗,人们称为“陪奁”。旧时,土司司头人的女儿出嫁,嫁妆是金银珠宝和贵重的服装,还有陪嫁的奴婢侍女(送给服女儿使唤的、r鬟),出嫁时都必须穿上最好的衣服。因此在土司头人间联姻,少不了相互攀比、显示富有,这种服饰就逐渐兴盛起来,后来成为土司头人在重大节日或在大型活动场所中必穿的服装。以后,土司头人要求百姓在跳锅庄时必须统一穿着这种服装,还要求百姓每户必备男女服装各一套,男服装一般是氆氇制作的大领藏装、狐皮帽子一顶、藏靴一双。女服装就是百褶裙和马褂一套。尽管百姓十分贫穷,但也只好省吃俭用,倾其毕生心血购置服装,并把它视为传家宝代代保存。 这些古服装能保存这么长时间,一是穿的时间很少;二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 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在金沙江边的小凉山地区,彝族男女服饰风格古朴。男子一般都在额顶留一块三寸见方的头发,彝民称之为“子尔”,把它视为能主凶吉祸福的天神所在。他们还用三四米长的黑布缠头,并将头帕的一端卷成姆指粗细的长椎形,男子还在左耳戴耳珠,他们一般上身穿黑色窄袖、镶有花边的右衽短布褂,下身着宽大多褶、颇似裙子的长裤,外面再披一件下端饰有长穗流苏的披毡,是用黑以羊毛织成的。 凉山区的彝族妇女服饰,颇为典雅。以中青年女子为例,她们头盖一块绣花的方布帕,并将头帕的前端叠成瓦式,遮于前额再用毛线和发辫缠压住。双耳一般都戴有银质耳环、耳坠,领口是以一块银排花。她们身穿绣花右襟上衣,既宽又短,仅及腹部。下身则用黑、黄、蓝、白诸种色布环绕拼接成百褶裙,裙长及地,修长优美,走起路来更是左右摇曳,婀娜多姿。 彝族服饰色彩是五色为基调,其五色内涵非别为白或蓝代表天,红代表火,黄代表人,黑代地,青代表绿色森林。这五种色彩构成彝族服饰主要色彩,其中首服多为黑色,青色布料为基色,装饰所用的镶嵌色布和刺绣花边,图案多用红、黄、蓝色彩。除绿色以外,很少

使用中间的过渡色彩,但经过精心安排后,色彩艳丽且和谐统一,兼有别具一格的美感。 彝族传统服饰富有巨大的生命力,不仅在历史上对彝族人民的繁衍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在今后还会以自己独特的名族传统,在中国服饰的百花园中显示自己永恒的美丽。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中的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 中华民族, 走过了五千年漫漫长路, 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堪称独一无二的奇迹。中国古代服饰, 就以其精美绝伦的外表和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成为世界服装艺苑中的一朵奇芭。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社会,其中服饰由于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古代礼仪、等级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服饰的颜色又是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官与民共同构成两个最主要的群体。《史记·黄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在打败神农和蚩尤后,立了春、夏、秋、冬、中五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并且“??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由此可见,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官与民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制也完善起来,中国的官僚政治开始发展,官员的等级制度也建立起来。经过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已经成为成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度。官员有了等级,也必然会有相应的标志以区分等级。 这种标志在大一统社会最初的体现是汉代官员的印绶制度。印绶制度以佩绶的颜色、长短、头绪来确定等级。如汉最高等级的官员太尉、丞相等为金印、紫绶,而有资格配以印绶的最低等级官员为铜印黄绶,还有有印无绶、无印无绶的。这种佩绶制度自西汉始见于文献,一直沿袭至明朝。到了隋唐,官员品级制度完善,服色也与之相联系,形成品色服制度。在品色服制中,官员品级与服色绑定,且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包容关系,“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这种扩大到了生活细节的对服色的专制看似严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在车服用度上,自上而下是一种倒三角状,这与社会分层的人数分布正好相反。这种反差是社会自上而下发生流动的动力之一。 从官员服色等级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服色很早就被赋予了政治意义。服色的政治功能被强化,往往是国家较为安定、富足、统一的情况下。隋朝因其时间短暂,且发达程度不够,因此只对服色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唐代武德年间才有了成熟的形制,而直到贞观盛世,品色服制度正式形成,由此确立的服色贵贱尊卑秩序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大致上都保持稳定。究其原因,服色的规定在隋唐之前依附于国家政治制度、官员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隋唐以后则正式成为政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 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今天的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羌族人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羌族人使用羌语,大多数通汉语。 1、宗教信仰 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2、节日 最隆重的是两个,“祭山会”和“羌年节”。 第一,“祭山会”(又称转山会)。祈祷风调雨顺。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利“吊狗祭山”三种。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 第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于每年家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 其他节日还有:“牛王会”,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颔歌节”,主要流行天茂县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只有妇女参加。“羌族端午节”,也是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天,男女老少都要饮一点雄黄酒,并擦一点在耳边和鼻边,撒一点在门前和窗前,以防蚊蝇虫蛇及秽气进入,保佑家人无恙。凡能走动的人,尽可能到山上踏青踩青露,认为沾了端午露能强身健骨。 3、饮食 羌族饮食以自产的玉米、小麦、乔麦、豆类、土豆及蔬菜为主食,一日三餐。饮食主要有蒸蒸饭(面蒸蒸)、烧膜膜、刀片子膜膜、面皮子(面块)、麦拉子(面汤)、土豆磁粗等。 特色食品为蒸蒸酒、血膜膜等。普遍吸食自产的兰花烟。

从羌族服饰图案看宗教信1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从羌族服饰图案看宗教信仰 2013-03-26 10:30 | 来源:中国知网 | 作者:曹琳,王景,曾艳,赵丽, 点击:215次 共有 0条评论免责声明 打印|字号: 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是随着原始氏族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然而在羌族的传统服饰中,图案则为羌族宗教信仰做了一种诠释。 龙来氐羌黄河头,征程漫漫几个秋。神龙仙禹传佳话,岷江滚滚万古流。羌族,自称“日玛”“日卖”或“尔玛”“尔卖”,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现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绵阳市北川县。羌族的早期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和宗日文化,到卡约文化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直到东汉末年才消亡,先后有3000多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孕育发展和演变过程。如今羌族保留比较完整的除了语言、建筑、生活习惯和宗教外,最灿烂的便是羌族服饰。 《后汉书 .西羌传》言,羌人“披发覆面”,“食肉衣皮”;《北史 .宕昌传》中有“皆衣裘褐”,“羌人括领”之说;《隋书 .党项传》载:“党项羌者……服裘褐披毡以为上饰”;《旧唐书》说苏毗羌人“其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则羔裘,饰以纹锦,为小环髻,饰以金、耳垂铛”;《新唐书 .党项传》记“男女衣裘褐,被毡”;《四川通志》还有羌族“妇女多带金花,串以瑟瑟,而穿悬殊为饰”的记载。这些,都粗略地描述了羌族从西北向南迁徙前的最主要的服饰特征。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一个民族各时期的历史,然而图案作为一种符号,则诠释着一个民族的变迁、发展以及对神的崇拜和对美的追求。在羌族服饰中,图案丰富多彩,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无一不展示着羌民族的自然崇尚和宗教信仰。羌族服饰图案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尚白 羌族传统的宗教信仰是以白色石英石为表征的天神为主神的多种崇拜。羌人将白石供于房背、门窗横栏,分别代表着天、地、日、月、山林、水火、牲畜等30多种诸神。羌人尚白,以白为吉,以白为善。羌族服饰中多以白色为主,无

中国传统图案的文化底蕴及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中国传统图案的文化底蕴及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摘要: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传统图案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了解传统图案的风格特点及形成 因素,才能对其继承和创新,并应用到现代服装图案设计中,进一步提高现代服 饰文化。本论探讨了中国服饰文化中的图案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关键词:图案设计;图案纹样;服饰图案 中国拥有56个民族。分布地域的辽阔,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生产方式的 不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传统图案丰富且 有文化意蕴。中国民族图案从形式到内容,从创意到工艺制作都有许多优秀的东 西值得学习和借鉴。对于我们的服装设计师来说,那应该是无尽的宝藏,而这宝 藏正是我们进入世界服装先进行列的文化根基。 一、传统图案元素分析 1.原始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 原始服饰有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 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恶劣的环境下佩戴这些饰物,不仅是为了装饰, 也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2.商代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我国的服饰图案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历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服饰图案据最初考察表明,有文字记载是商代。那时,奴隶主身 着的是带有雷龟纹的服装。图案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服装的领口、袖口、前襟、下摆、裤角等边缘处及腰带上;表现形式主要是规则的回龟纹、菱形纹、云雷纹, 而且是以二方连续构图形式来表现的至今,这种二方连续构图形式仍普遍地运用 于服饰图案设计中。 3.周代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 到了周代,随着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纺织业也应运而生,于是出现 了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品。人们用它制作服装,于是出现了冕服。从十二 章花纹表现形式和象征意义来看,这些纹样并没有排出当时人们图腾崇拜的心理,同时,也表明人们已不是仅仅把图腾崇拜作为唯一的服饰图案装饰了,而且已能 够运用各种自然界的物象纹样来装饰自己,表现出了奴隶社会人们的审美意识。 4.秦汉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 秦汉的图案以瓦当图案最为精美,瓦当图案以动物、植物、文字符号和几何 纹为多,取材多与吉祥、辟邪有关。服饰图案除了十二章纹样的继续延用外,在 图案造型的选择上,突出了龙、凤的寓意。在服饰图案的表现上,龙、凤纹样不 仅具有了很强的工艺化、装饰化特点,更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在设计上也更加追 求艺术造型的完美性了。综上所述表明,服饰图案的运用经历了最原始的一种蒙 昧美的追求,图腾的崇拜,权力、地位的象征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5.隋唐代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 隋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 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我们 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正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 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的服饰图案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 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看歌谱,这首歌的拍号是什么?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四二拍的基本指挥手势?B. 请大家随着歌曲范唱练习四二拍的基本指挥手势,并思考这首歌的情绪怎样?C.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歌曲的情绪怎样?(欢快、高兴、喜洋洋)那就让我们怀着喜洋洋的心情来学习演唱这首歌。 2. 了解歌曲旋律、歌词组成特点。A. 这首歌五线谱是什么调的?主音do在什么位置?歌曲第一个音是谁?下面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慢慢地边识谱边视唱。在学唱前16小节歌谱后,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前8小节与后8小节旋律上有什么关系?如:第一-二小节与其对应的第七、八小节。教师边指边范唱旋律,学生听)引导学生“发现”后面8小节与前面8小节基本相同。B. 下面,哪位同学能把第一段歌词按节奏读一遍。C. 大家齐读第二段歌词。 3. 学唱歌曲。A. 请大家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第一段跟着发口型,第二段小声跟着唱。B. 随琴放慢速度整体学唱歌曲一遍。C.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此首歌。三、多方巩固1. 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同学们,歌曲我们已经会唱了,但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羌族人,可不会只干巴巴地唱歌,他们会加入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比如:加乐器、编创舞蹈等。下面,就让我们先为他们加上乐器吧!A.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喜欢的乐器。谁能说一说,哪种乐器适合打时值长的节奏,时值短的呢?小结:打时值长的乐器有:碰钟、三角铁等;打时值短的乐器有:双响筒、响板等B. 练习节奏型。请大家首先练习一下老师推荐的节奏型。C. 在教师指挥下随歌曲练习一遍。提示学生自己也可更改节奏型。但要注意做到两点:1.节奏要打准、稳、足。2.要打出强弱拍的力度区别。2. 学跳锅庄舞最后,我们来学习一段锅庄舞。请大家也像羌族人民一样,高高兴兴地、大大方方地参加进来。A. 看教师跳。B. 随教师学动作。C. 随歌曲综合展示:喜欢唱歌的唱歌,喜欢乐器的边打边唱,喜欢跳舞的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欢快地边唱边跳锅庄舞。四、课外拓展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初步了解了羌族,还学会了羌族的一首歌和一段锅庄舞,相信羌族已在同学们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不过羌族还有许多知识需要我们去了解,请大家课下上网搜寻或书籍查找

羌族服饰文化浅析

羌族服饰文化浅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结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人们来说,它不仅是具有护体和装饰功能的物品,更是一个民族独特深厚文化的重要载体。服饰作为族群区别的最重要最直观最鲜明的文化标识,其背后却积淀着这个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心理的、审美的、宗教的、文化的、习俗的等诸多丰富文化意蕴,可以说民族服饰凝聚着本民族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民族集体记忆,并寄托着本民族的集体情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活态演示。 作为我国现知最古老的民族——羌族,被誉为生活在”云朵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保留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代表的羌族服饰,因其具有悠久历史、浓厚的高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在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它完美的诠释了羌族人民智慧勤劳的特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2015 年 3 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

《羌族服饰文化图志》,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规划了《中国服饰文化集成》系列卷本,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羌族卷是首批卷本之一。全书共约75000 字,精选400 余幅图片。它的编撰汇聚了四川省内的一大批专家学者,通过深入四川境内众多羌族村寨的实地调查研究,前后耗时五年零四个月而共同完成的。该书图文并茂,装帧精美,内容既着眼于现实,又关照历史,集学术、审美、实用价值为一体,可以说在众多研究羌族文化的著作中,该书到目前为止可以称作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研究羌族服饰文化的集大成者。全书共分八章,分别是羌族文化概述,羌族服饰文化、羌族服装分类、羌族服饰材料及加工、羌族服饰色彩及图案、羌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配饰和服装饰品保存。该书力图将羌族服饰文化研究放到历史与环境的大背景中进行,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对羌族的服饰进行探究和梳理,和向世人展示羌族人民生机勃勃的日常生活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纵览全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选题新颖且有价值的一部力作 首先,羌族服饰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现代化进程影响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包括羌族服饰文化在内的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正面

中国彝族服饰

中国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之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各种专用服饰。在阶级社会,表示社会存在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也有所反映。由于彝族在历史上宗族观念深、支系多,所处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生产经济类型各有差异,以及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彝族服饰在其质地、款式、饰品、纹样等方面均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待征:一方面强烈地反映着自己的传统特点,同时也反映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O% a" e( I& Y; ]6 f 这里展示的彝族服装根据各地服饰的特点,并参照被称为"社会化石"的语言分布状况,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等六个类型,类型下面又分为若干种样式,以便大家对彝族服饰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大凉山、小凉山是彝族重要聚居区之一,这一地区由于在1954年民主改革以前,长期处于奴隶制度阶段,社会发展极为缓慢,因此凉山型服饰保留其固有文化传统比较多,故在彝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 乌蒙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彝族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乌蒙山型服饰集中地表现了这一地区既保持了固有的民族传统,又反映了明末清初“改土归流”后所发生的明显变化。 红河地区,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红河型服饰呈现了纷繁多彩的多种款式并存的局面。一般来说,边远山区较封闭,传统服饰特点较浓;其他地区因民族之间交往较多,服饰与汉装较接近。- k. a& E. O4 v8 N! L, w 滇东南型服饰以其明显的支系差异表现出了不同特色。) F, L& e1 a) g; Q5 z( r: F 滇西地区曾是古代南诏国的发祥地,妇女盛装尚有南诏王室贵族服饰华美艳丽的遗风。( h/ n# R/ l3 i" F 楚雄型服饰分布区与其他彝族地区相比,是彝族支系最多最集中之地,也是保留彝族传统文化较多的地区之一。近百年来,虽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彝族服饰变化较大,右襟短衣和长裤已成为本型服饰当今的基本款式,但披羊皮、衣火草布、着贯头衣等古老习俗,仍不同程度地保留至今。: {8 M; i9 l. u: @7 D8 f' J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以来,一些文物和文献记载的彝族先民披羊皮、披毡、着贯头衣、着拖尾服、妇女穿裙,男子头饰"兹体"(英雄结)等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地区保留和流行,充分反映了彝族服饰强烈的传承性。8 G3 S T" c A5 O4 S7 }2 F# b+ E; [ 1963年发现的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霍氏墓壁画(公元386-394年)所绘头饰"兹体"、披披毡、跣足的部曲形象,与今日四川大小凉山彝族男装颇为相似,足见彝族服饰历史之久远。 披羊皮习俗,在唐(公元618-907年)樊绰的《蛮书》等文献多有记载,而如今在彝族地区仍在流行。云南南涧彝族中的新娘不论经济条件如何充裕,结婚时必披羊皮,充分反映了传统习俗和观念彝族人民中影响之深远。$ p2 o t' r6 ^# ^" G 贯头衣是人类服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古老款式。据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以来多种史志记载,彝族早期妇女上穿贯头衣、下着裙,"衣无开襟,服之自首笼下","女衣不开领,缘中一孔,从头而下之"。此种服装在云南的楚雄、禄劝、红河、广西的那坡等地彝族中现在仍可见到。至于妇女穿裙在凉山彝族中普遍存在,而在其他一些地区则已改裙为裤或处于裙裤同穿的过渡形态。 当今流行于滇西、楚雄、滇东南等地的前短后长之"拖尾服",可能即《后汉书》所载哀牢夷"衣皆著尾"的一种遗风。而楚雄等地的"火草布"更反映着人类早期采集经济特色。6 N# J+ b8 u* f2 E 在装饰纹样上,凉山、乌蒙山等地以涡旋纹几何图案为主,风格古朴、粗犷。其他地区以写实性动植物纹样居多,色彩艳丽、明快。图案内容以火纹、虎纹、羊角纹、八卦图案最富代

小学音乐《吹起羌笛跳锅庄》教案

小学音乐《吹起羌笛跳锅庄》教案 一、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想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吹起羌笛跳锅庄》是选自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的一首唱歌课,歌曲为拍,是一首情绪欢乐、气氛热闹,具有浓重羌族风格的一首儿童歌曲,生动地描绘了羌族人民在欢乐的节日里载歌载舞的热闹情景。通过学唱这首歌曲激发学生对羌族音乐的兴趣,加深对羌族音乐的了解。 二、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我所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相较于低年级的学生在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有进一步的扩展,但由于注意力时间短,我将采用直观演示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够有感情地、统统地演唱这首歌曲,激发学生对羌族音乐的兴趣。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反复聆听、演唱的方法,学生可以了解羌族音乐欢乐、热闹地情绪。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在创编活动中学习锅庄舞的基本动作。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有感情地、统统地、自信地演唱这首歌曲,感受羌族人民赞美美满生活的喜悦之情。而难点是:学生能够掌握重音记号的强劲有力的演唱方法。 四、教法、学法

德国宏伟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爱好是学生最佳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我将采用讨论法、创作教学法和直观演示的方法。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所采用的教学用具是多媒体和羌族服饰。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最严重的部分,教学过程:我先采用图片导入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展示例外的名族服饰,并进行提问,无论学生回答的是对是错,我都会给予鼓励,接着引入课题。 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我会请学生聆听三遍歌曲,并同时思考三个问题,“同学们,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词里又唱到了些什么?”当学生回答出,情绪是欢乐热闹地,歌词有在这祖国的土地上,生活多美满。这时我会借机引导,带领学生跟着音乐小声范唱,在范唱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发现难以掌握的部分,这时,我会以板书的形式将其作为重点进行解决。因为旋律中出现了没有学过的重音记号,我会形象地告诉学生,重音记号像箭头,演唱时要强劲有力。经过反复练习,我会请学生统统地演唱一边这段旋律。这时,学生会有较强的演唱欲望,我会请学生有感情地、统统地、自信地演唱这首歌曲,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对这首歌曲进行巩固。紧接着,我会教学生几个锅庄舞的基本动作比如说:挥手、抖肩。接着发放羌族服饰,然后将学生分组进行舞蹈创编,我会请学生上台进行表演。 在舞蹈参与中增强了学生对羌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和音乐表现的自信心。根据新课标理念,音乐教学要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学生将在这一环节解放分组,以例外的演唱方式演唱这首歌曲,我会请学生上台表演,无论学生演唱的如何,我都会给予表扬,“同学们表现地真是太棒了!”接着,我会请学生回家后背唱这首歌曲并表演给家人看。 随后,我会播放音乐,让学生在欢乐热闹地气氛中结束本堂课。

羌族服饰特点文化 羌族服装图片

羌族服饰特点文化羌族服装图片 羌族,自称尔玛,是我国西南的一个古老民族。羌族的人民主要生活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地,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羌族的文字,依然至今保持着古代甲骨文的书写方法。 羌族服饰文化: 羌族人们的生活很注重场合,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类型的衣服。因此,羌族的服饰,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舞蹈演出类羌族服饰; 2、旅游接待礼仪类羌族服饰; 3、原生态表演展示类羌族服饰; 4、政府、企事业单位、餐饮娱乐行业类羌族特色职业工作服; 5、庆典活动类羌族服装; 6、具有羌族艺术元素的时尚服饰; 7、民族特色工艺品等七大类产品。 8、传统的羌族人民服饰: 羌族服饰特点文化羌族服装图片 羌族女子头帕

未婚少女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羌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 羌族男子头帕 羌族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 羌族的鞋子: 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还有“云云鞋”。云云鞋的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还穿皮鞋、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 羌族的衣衫: 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男女都在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称“皮褂褂”,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以防雨。还有一种背心是羊毛毡子做的,较前者略长。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 羌族的腰带:

浅谈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

浅谈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 巍山县牛街乡牛街小学卜瑜仙 考号:292706100004 指导教师:余玫 论文定稿时间:

浅谈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 巍山县卜瑜仙 [摘要]漫步在南诏发祥地巍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身着彝族服装的妇女穿梭与牛仔、西装人流的动人画面。那服饰式样的繁多,色彩的绚丽,让人联想起道道多姿的晚霞。原来,视野开阔的彝族女人,一直用心编织着生活,把对生活的热爱,一览无余地诠释在服饰文化中。她们在吸纳其他民族衣装风格的同时,巧妙的将气候美丽的巍山本土文化设计在服饰中。刺绣图案一类反映花鸟植被等自然资源,另一类图案:太阳、月亮、蜘蛛、火焰等图案则体现先民崇拜、感恩心志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整套服饰表现了巍山彝族女性对所居环境(高山、盆坝、河谷)多元地理气候相适应的特色设计。无论是那一身身倾向与华丽风格、绿色诗意的东山女性服饰,还是那倾向于简朴审美主义设计的智慧类型、黑白相衬的西山女性服饰,都向人们表达着彝族女子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独特的美学怪、观念。 关键词女性服饰;种类;内涵。 巍山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的北端,北部以漾濞江西洱河为界与大理苍山相望,东部为红河流域的上游,西部属澜沧江流域,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独特。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美丽的红河源孕育了一个独

特的彝族文化。 巍山彝族,是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崇善龙虎的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西汉时称为“昆明”(1)唐代称为“乌蛮”,元、明、清时称“罗罗”、(2)“密撒”等,自称“腊罗把”,汉意为“崇尚龙虎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人民聪慧、勤劳、勇敢、善良、包容、上进,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开疆辟土,团结其他民族,为祖国西南边陲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同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彝族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现象,如彝族打歌、毕摩经、十月太阳历、洞经、及独特的土主文化与服饰文化等,都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古老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呈上了一份多彩的文化特餐。其中,服饰是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的产物,是民族文化中最为外在、直观和最具美学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巍山彝族女性服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类众多、类型复杂的特点,在云南彝族服饰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彝族后代的我,在这里,主要想从巍山彝族女性服饰入手,力图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种类 彝族是巍山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巍山盆坝的四周和河谷、高山地区。聪慧的女性为适应所居环境的地理气候,经历史沉淀,设计了混合南北民族衣装风格的特色服

《服饰图案设计》教学大纲

《服饰图案设计》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服饰图案设计是广播电视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统设必修课,是从事服装设计及服装生产应用和开发的基础。本课程共10学分,一个学期完成全部教学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服饰图案构成以及服饰图案再创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服饰图案图形生成的基本原理,学会服饰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1.服饰图案设计是服装专业科学中一个比较年轻的分支学科,它的核心内容是服饰图案的构思、构成以及表现。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服饰图案在服装当中应用的最新发展,掌握服饰图案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服饰图案图形的构成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求学生熟悉独立纹样、连续纹样的构成和写生方法。 3.服饰图案的概述、基本规律与形式法则、服饰图案的构思是本课程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服饰图案的概念、设计原则、基本规律、形式法则;熟悉服饰图案的构思特点、构思过程,掌握服饰图案构思的方法。

4.服饰图案设计的表现技法、服饰图案色彩的应用是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表现的多种技法。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分为“知识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三个层次,专业技能训练内容分为“了解、学会、熟练”三个层次,授课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工作,操作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总的知识点不能减少。 第二部分学时、教学安排、教材与教学环节等相关要求一、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35课时,其中课堂授课15学时,专业技能训练10学时,自学及其它10学时,授课教师可根据所带学生水平以及教学设备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课堂授课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时间,但总学时不得减少。教学内容分为 10章学习内容。学时分配见下表。 章号内容课内学时面授学时专业技能实 践 其它 1 概述 1 1 2 基本规律与形式法则 2 1 1 3 服饰图案的构思--自然形态的写生 2 1 1 1 4 图案造型素材的来源 4 1 1 1 5 图案造型的表现--抽象形态的形成 3 2 1 6 自然型图案的构成 6 2 2 2 7 几何形图案的构成 6 2 2 2

云南彝族服饰文化

云南彝族服饰文化 (云南爱因森软件职业学院作者:方进普) 内容摘要:云南彝族服饰文化体系,是彝族劳动人民情感的表述。它以符号化视觉语汇透视出民族生活习俗、民族审美理念和思想情感,标志着彝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服饰构成要素的变更,促进了情感和审美形式的变化和发展。民族服饰视觉情感语义的准确快速传达,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服饰造型和图案设计等呈现出来,并体现彝族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 【关键词】彝族服饰/符号化/视觉语汇/视觉情感/审美文化 1.引言 云南彝族服饰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富有云南气派、博大精深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云南彝族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以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高度艺术化地概括反映了民族服饰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出云南彝族服饰语言从审美意象到具体化艺术符号情和意的整合构筑与传达。 2.云南彝族服饰文化 2.1云南彝族地域分布 彝族人口众多,分布很广,云南省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的衰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手工业生产也相当发达。全省都有分布,由于其支系众多,支系间由于地域的差别,其服饰也千变万化,绚丽多姿,各具特色。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的介绍

教授老师:吴日岗 系别: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级﹙﹚班 学生:蓝肖肖 学号: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介绍 、壮族服饰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地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地“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地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地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壮族妇女地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地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地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地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地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地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地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地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地,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傣族服饰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地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地民族个性.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地傣族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地.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浅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西双版纳地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绊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各地地傣族妇女均很讲究发饰.青年妇女多结发于头顶,也有束发垂脑后地.平日多于发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则顶花头巾.若逢节日喜庆,姑娘们尤爱在发会上插缀鲜花并洒香水,再穿上用绸缎、尼龙、灯芯绒、金丝绒等缝制地精美衣裙,盛装打扮,更感妩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独龙族服饰 龙族地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地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坦露左肩右臂.独龙族地佩饰也颇具特色,用地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山中地藤条,男女均喜欢用染色红藤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独龙族男女均喜爱装饰品,男子外出时要佩上腰刀、弩弓,女子常常披挂五颜六色地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也常挂在颈上和耳下.同时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地篾箩,既美观又实用,为独龙女子装饰自己地组成部分.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饰料珠.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妇女穿长袖衣裙,并佩戴彩色料珠链串,男子喜欢挎腰刀,弩箭.独龙族精于纺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