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Pharmacological method of the drug-contained serum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vitro

概述

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是指动物灌胃给予中药及制剂,经吸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在一定时间内采取血液,分离所得血清,必定含有一定量的该药物成分,此时的血药浓度反映了机体的真实血药浓度,以此血清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1、采取的含药物血清与机体内环境相一致且排除了中药制剂的各

种影响因素(如pH,渗透压等),将其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

观察其药理作用,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使中药的

研究易于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对于创建中药细胞分子药理学研

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于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采取的血清,其体外药理实验的效应及其

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真实的血药浓度及其变化,无疑开创了对于

许多成分不明或复方中药制剂药动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3、如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中药药效学研究时,同时分析测

定血清中药物成分的含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避免盲目地筛

选药物有效成分的繁重工作,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能

协调一致。

从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新概念,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其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可行性探索研究

2、方法学研究

3、应用研究阶段。

可行性探索研究

以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的药效学试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即有所探索,自田代真一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后,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可行性探索研究。

一.抗菌、抗病毒的实验研究

杨奎等应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进行了中药体外抗菌实验,发现黄芩、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的血清分别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抑制率高达70%以上。该研究发现一些含中药血清相对于正常血清表现为促进细菌繁殖作用,表明一些中药可以降低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同时,该研究还发现,不论是中药复方,还是单味中药,均可出现多个抑菌高峰,表明中药抗菌有效成分复杂,其吸收高峰不相一致,可以对细菌给予多次打击,有利于抑制其繁殖。

崔晓兰等应用口饲桂枝汤的含药血清进行研究,发现每日1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后2小时的血清有明显抑制副流感病毒致细胞病变的作用,该研究还发现,桂枝汤煎剂本身并无直接抗副流感病毒作用,而口饲桂枝汤后的中药血清则有明显作用。因此,血清药理研究可以防止假阴性实验结果的出现。

二.对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的研究

杨奎等观察了口饲黄芩、香薷、羌活胜湿汤、九味羌活丸的含药血清对家兔单核细胞内生致热原产生过程中单核细胞内DNA、蛋白质合成速度及Ca2+内流的影响。结果显示,口饲黄芩的含药血清能明显抑制单核细胞内DNA合成,抑制Ca2+内流,并推测出黄芩解热机理之一是通过抑制单核细胞内DNA合成,抑制Ca2+内流而阻断内生致热原的合成。含香薷血清、含羌活胜湿汤血清、含九味羌活丸血清三者对单核细胞内DNA合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单核细胞Ca2+内流的影响,香薷和九味羌活丸均呈量效递增性抑制作用;时效关系表明,九味羌活丸对Ca2+内流的抑制作用在给药后90min达高峰,对DNA合成的抑制作用在给药后30min和90min

作用较明显。

三.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王力倩等采用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进行离体试验,观察了含苦参、仙鹤草的血清及其煎剂对肿瘤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苦参、仙鹤草煎剂及含苦参血清均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而含仙鹤草血清则无效。初步证明苦参对肿瘤细胞体外生长确实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作用,而含仙鹤草血清及其煎剂出现了不同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中药粗制剂因素有关,也可能受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及血清等因素的影响。该研究提示,含药血清药理研究对中药抗肿瘤作用的评价有一定的意义。

四.对造血系统的实验研究

张英华等用血清药理方法研究了当归补血汤对造血祖细胞的影响,发现含当归补血汤的血清对小鼠粒系一巨系造血祖细胞(CFU-GM)、红系造血祖细胞(CFU-E)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含药血清量的增加,CFU-GM、CFU-E的增殖数越高。提示当归补血汤能刺激骨髓造血祖细胞,从而有可能增强粒系一巨系、红系细胞的生长、成熟而达生血补血的作用。拆方研究表明当归补血汤刺激粒系、巨系造血祖细胞增殖的作用主要源于当归,而对红系造血祖细胞的作用以黄芪为主。表明当归、黄芪对不同的造血祖细胞的作用各有侧重,又互相合作,共同调节机体的造血补血机能。而当归补血汤煎液对CFU-GM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同时,当归补血汤水煎液不能刺激CFU-E的增殖。这与当归补气补血的作用不相符。由此可见,血清药理体外实验方法克服了中药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的弊端,是一种更为科学有效的中药复方体外

实验方法。

五.对呼吸系统的实验研究

董自波等以金荞麦片为供试药物,观察了含药血清对离体豚鼠回肠的松弛作用。结果发现,口服临床等剂量的金荞麦片的含药血清能明显抑制组胺引起的离体豚鼠回肠的收缩,表明金荞麦片具有H1受体阻断剂的作用,能改善气管炎过敏的临床症状,时效关系表明等效剂量的金荞麦片给予豚鼠40分钟出现效应,80分钟到达峰值,160分钟效应开始衰减,效应至少可以维持160分钟。量效关系表明:3倍与9倍临床等效剂量效应呈比例的增加。黄坚等发现小青龙汤药物血清具有显著抗组织胺引起的离体豚鼠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且呈良好的量效关系,与直接煎剂进行离体药理实验具有相似的药理效应。该实验提示小青龙汤中的抗组织胺的有效成分可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而起作用,其有效成分的达峰时间约为2小时,表明血清药效实验的可靠性及可信度在某些方面优于通常的药理实验。

六.对心血管系统的实验研究

张群豪等采用血清药理方法观察到口饲血府逐瘀浓缩丸的含药血清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血府逐瘀汤煎剂直接加入培养基中也呈现出对SME 繁殖的抑制作用,且煎剂浓缩液作用强于含药血清。表明血府逐瘀浓缩丸在体内外确均有抑制SMC增殖的作用,血府逐瘀浓缩丸确含抗SMC增殖的有效成分,并且此成分口服有效。血府逐瘀煎剂浓缩液的抑制作用比含药血清强,可能与某些有效成分未能从消化道吸收或经体内代谢失活有

关。

王伟等用血清药理研究方法观察到血府逐瘀胶囊、精制血府胶囊、硫氮酮三组药物的含药血清可显著降低缺氧缺糖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LDH -L)、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GOT)的释放,且精制血府胶囊组、硫氮酮组更为显著。提示精制血府胶囊组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强于血府逐瘀胶囊。

刘强等观察了清心饮对大鼠心肌细胞感染柯萨奇B3病毒的影响,发现清心饮的含药血清可明显减轻实验性病毒心肌炎的细胞病变,改善细胞搏动,降低细胞上清液中的病毒滴度,减少感染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释放,显著抑制柯萨奇B1病毒核糖的复制。清心饮的水煎剂液体体外实验也有上述药理作用,由此提示清心饮中含抗病毒、保护心肌细胞的有效成分,口服有效。

针对以往附子强心作用的研究均采用体外实验或静脉直接给药的方法,而无口服给药的结论。陈长勋等采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观察了附子对离体豚鼠左心房收缩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未服药动物血清比较,口服附子粗制剂后动物血清有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加快心肌收缩速度的作用,给药后2小时血清作用达高峰。证明附子血清与附子制剂直接给药两者对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基本相似,说明其强心有效成分确能经胃肠吸收入血,且不会经吸收立即被代谢失活。

七.对神经系统的实验研究

刘国卿等采用具有典型神经内分泌细胞特征的PC12细胞株为实验模型,用血清药理方法观察了口饲“李氏5号方”的含药血清对神经元的影

响。结果发现含药血清作用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时均能剂量依赖性地促进PC12细胞的增殖,对NaCN加缺糖致PC12细胞缺血样损伤模型表现出明显的抑制和保护作用,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

江雪华等采用新生小鼠大脑皮层进行体外神经细胞培养,建立离体的神经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运用血清方法,进一步观察了含“李氏5号方”的血清对原代培养皮层神经细胞谷氨酸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李氏5号方”水煎剂(含挥发油成分)虽能抑制原代培养皮层神经细胞损伤,但作用不如其含药血清强,同时,含药血清抑制神经损伤的药理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提示“李氏5号方”可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

八.对肝细胞的实验研究

刘成海等观察了扶正化瘀方对培养大鼠贮脂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复方血清能明显抑制贮脂细胞增殖,且抑制程度与药物剂量及其血清浓度有关,而且对贮肝细胞内外胶原生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季光等研究发现,扶正化瘀方血清能显著促进正常及损伤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AST活性,抑制正常及损伤肝细胞的胶原生成率。刘成海等采用扶正化瘀方的血清直接添加于培养的肝纤维化病理形成的重要细胞—大鼠肝细胞及星状细胞。结果表明:含药血清能抑制星状细胞增殖、促进肝细胞增殖。提示扶正化瘀方有利于损伤肝细胞的修复、有助于抑制舌状细胞活化及其细胞基质生成,显示该方的抗纤维化作用机理之一。

王晓玲等采用血清药理方法进一步研究了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的配伍作用,结果表明,扶正化瘀方及其拆方含药血清均可抑制星状细胞的活化、增殖,抑制其胶原、TGFβ1的基因表达与蛋白生成。其中化瘀组抑制

增殖和活化的作用最为突出,扶正组抑制胶原的作用最显著,虫草菌丝的抑制TGFβ1作用最强。证实了“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妙用”。

九.对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

曾南等[23]观察了含虫草的血清对IL-2活性的影响,发现1.25g/kg剂量组能增强IL-2活性,但7.5g/kg、3.5g/kg剂量组作用不明显,相反3.5g/kg 剂量组却出现抑制作用,这可能与血清的稀释度及其内容物有关。

阴赪宏等应用血清药理方法观察了当归补血汤对小鼠白细胞的活化作用。时效关系研究表明,当归补血汤13.2g饮片/kg体重灌胃小鼠后6~60min等不同时相的含药血清对小鼠白细胞均具有活化作用,量效关系表明,当归补血汤6.60~33.0g饮片/kg体重分别灌胃小鼠后的含药血清对小鼠白细胞均具有活化作用。

十.对泌尿系统的实验研究

赵宗江等用血清药理方法,观察了含温阳降浊汤药物成分的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肾小球系膜细胞(MsC)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与血清中的药物含量成正比例关系,提示温阳降浊汤抑制MsC增殖可能是该药防治肾小球硬化、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重要机理之一。

由此可见,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开辟了中药研究的新思路,拓宽了研究领域,提高了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体外实验的可信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药和复方在胃肠内处置过程中活性成分的转化和改变。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的方法学研究

尽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对含药血清的药理作用及其价值作了探讨,但对其实验方法的各个环节尚缺乏系统地研究;九十年中期以来,

国内对中药含药血清药理进行了较系统的方法学研究,包括:

1、建立中药含药血清体外药理实验方法意义的论证。

2、含药血清制备技术的规范化研究。

3、血清药理方法体外反应体系确定的规范化技术研究。

为采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开展研究提出初步技术规范。

一.建立中药含药血清体外药理实验方法意义的论证

(一)含药血清和原药液体外试验的比较研究

用原药液和用含药血清在体外实验中取得的比较研究发现,有的结果一致,有的结果不一致。如桂枝汤原药液及含桂枝汤血清均有明显抑制HSV-1病毒增殖作用;血府逐瘀浓缩丸原药液及其兔含药血清对家兔主动脉SMC的DNA合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用原药液和用含药血清在体外实验中亦可见不相一致结果,如当归补血汤对小鼠肝过氧化脂质的生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当归补血汤水煎液对小鼠肝过氧化脂质生成则呈现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归补血汤原药液体外对小鼠NK细胞无激活作用,含药血清及整体实验均有激活作用;桂枝汤原药液在体外无直接抑制副流感病毒致细胞病变的作用,而给药后2小时采集的含桂枝汤家兔血清则有明显抑制作用。

用原药液和用含药血清所得结果的不一致,究竟何种结果更接近整体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际,这需要积累更多的对比性实验结果予以澄清。但从上述实验结果分析,用含药血清所得的结果似更符合中医传统的认识和临床或整体动物实验的结果。

(二)含药血清和整体给药药效相关性研究

含药血清的体外药理实验结果与该中药给予动物所得得整体药效反应是否具有相关性,是评价含药血清体外实验技术现实应用性的关键。研究结果提示:(1)在相应药效指标上,用含药血清所得的体外实验结果与该药口饲后所得的结果具有相似性。(2)用含药血清体外实验与整体口饲给药,对特定药理指标进行量效和时效的对比,发现二者在药效动力学上有良好的相关性。(3)用含药血清给予模型动物可以呈现该药口饲模型动物的相同药效。

(三)含药血清药效和临床疗效相关性研究

用血府逐瘀丸含药血清进行体外实验和用血府逐瘀丸进行临床治疗前后相关指标观察,二者在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性及增加红细胞变形性方面的作用基本一致,也即用含药血清进行体外实验所反映的结果基本和临床疗效相吻合。

二.含药血清制备技术的规范化研究

(一)采血时间的确定

药物灌胃给动物后,血药浓度呈现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的时量过程,何时采血,是含药血清制备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直接影响药效的呈现。采血时间过早过晚,不仅不能很好的反映药效,而且也与方便实验操作有关。因此,通过实验摸索出一个较为准确而易行的采血时间是含药血清制备技术中的重要一环。经典方法建议,方剂给药后可设定4-5个时间点采血,观察药效的时效过程,选择药效峰值时作为以后实验的采血时间。另一方面,许多研究显示,虽然不同方剂药效具有各自不同的时效过程,但药效峰值一般在给药后0.5-4h之间;各实验中,给药后1-2小时采集的含

药血清均反应出药效。也可以连续5个半衰期给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后采血。

(二)口饲给药剂量的确定

实验显示,以相当于临床等效剂量的0.8-10倍口饲给动物0.5-2小时所采集的含药血清,在体外进行相应实验,能呈现药理作用。或者遵照新药药效学试验动物给药剂量计算方法确定给药剂量。

含药血清的剂量表述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里涉及血清供体动物的口饲给药量以及体外试验时的含药血清稀释后终浓度量。为了更确切的表示剂量,在叙述结果时,应说明供体动物的口饲给药剂量以及体外试验时含药血清的终浓度或稀释倍数,并以g生药/kg体重/U表示剂量(如以含桂枝汤的大鼠血清对HSV-1病毒的作用实验为例:动物口饲给药量为10g生药/kg体重,实验时所用含药血清的终浓度为1:12稀释,则含药血清的剂量为10/12=0.83g生药/kg体重/U,这里U表示是血清在体外系统中终浓度时的稀释倍数。

(三)给药次数、给药天数对药效的影响

重复给药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给药次数、给药天数与含药血清的药效有关。确定一个有效而又简单易行的给药方案,有利于血清药理学的推广和应用。研究显示,同一剂量一次给药优于分次给药,同一剂量多次给药优于单次给药,多日给药优于一日给药。分析比较多项实验结果,参照中医临床用药习惯,现代药理学中关于血药浓度和现有药动学中半衰期数值的实际,为了方便多次给药后含药血清的采集,可每日给药二次,连续二天,第三天上午给药后1-2小时采血,以便获得药效作用强的含药血

清。

(四)采血部位对含药血清药效的影响

选择适当的采血部位是为了最大限度、最方便地获得含药血清,从一些对比实验看,分别从动脉、静脉采血对药效似无明显影响。如果药效物质利用、代谢速度快的从动静脉中采集的血清,在药效上可能会有所差异,由此,能否给我们对药物作用维持时间的认识有所启示。另外,从门静脉和肝静脉分别采集含药血清,比较他们的活性,能否也可给我们就肝脏对该药物代谢的影响有所启?这些是含药血清应用研究上应进一步进行的工作。

(五)动物种属的差异性

通过对大鼠、小鼠、兔、犬、豚鼠及正常人血清及含药血清对不同反应体系作用的结果显示,不同种属动物血清在不同实验体系寻求合适的血清添加量(指含药血清在反应体系中的终浓度)对正确判断实验结果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应在预实验中予于探讨。一般来说,提供含药血清的动物种属与提供反应体系的动物种属越接近,血清的添加量越大。

(六)供血的实验动物数

采集含药血清所需动物数应遵循动物实验的一般原则,如大鼠、小鼠或豚鼠每组动物数应不少于10只,家兔应不少于8只,以避免动物个体差异所致不均匀性。可以一个动物一份血清,做个体含药血清药效测定,亦可将同组个体血清混合后作为一个样本使用。

(七)含药血清的保存

含药血清经低温保存后是否对药效产生影响与所观察的药效指标和药

物本身有效成分的稳定性有关。如抗病毒实验,血清可在4℃保存5天或-20℃保存二月,药效不受影响;在一些生化反应体系中,含药血清-20℃保存二月后,有的对药效无明显影响,有的对药效能产生明显影响,因此以采用新鲜血清为好。

含药血清药理方法体外反应体系确定的规范化技术(一)严格执行正常血清对照

含药血清中除药物的成分、药物的代谢产物和药物引起的反应产物外,还有血清中固有的生物活性成分和其他的干扰因素,能对体外系统起作用。为排除干扰,应在实验时设正常血清对照组。正常血清可在给药前采集或另设一组动物采集,含药血清的作用强度,应与正常血清比较而确定。

(二)反应体系中含药血清添加量(即反应体系中含药血清的终浓度)含药血清在体外实验系统中,一般常和反应液或培养液共同培育。由于种系不同,正常血清对反应对象(细胞、酶等)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就需要有合适的血清添加量。一般而言,在一定范围内含药血清的添加量与药效物质的含量成正比。与药效强度成正比。但达到足够添加量后,继续增加含药血清用量,或引起药效强度的降低或引起反应系统损伤。从现有研究结果可见,反应体系中含药血清终浓度一般在20%或以下较宜。增加口饲给药剂量后,含药血清的添加量应相应减少。

(三)血清冻干技术的应用

为了增加血清的添加量以更好的反映药效,可将含药血清制成冻干粉,使用时以维持液溶化。含药血清制成冻干粉后可显著增加反应体系中

血清添加量。

(四)含药血清的灭活

正常血清中含有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它们在含药血清的反应体系是否产生干扰,血清经56℃ 30min灭活后是否可排除这些干扰,而且在排除干扰的同时对药效有否影响,值得关注。研究结果提示,血清灭活后对药效的影响与选择的反应体系及正常血清是否含有相关的活性物质有关。在目前一些生化反应体系中,血清对药效似未产生显著影响。在细胞培养的抗病毒实验中,由于正常血清中含有补体等生物活性物质,可以较强干扰细胞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灭活后使这些作用下降约50%;含药血清中既有上述的生物活性物质又有药物的有效成分,灭活后排除了正常血清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虽然使药物作用强度下降,但可体现药物本身作用,因此,在体外进行抗病毒实验时应采用灭活血清。

(五)预处理方法对血清活性的影响

有些体外实验和分析研究中需要去除血清中的蛋白,但血液中的药物成分一部分是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存在,去蛋白的不同预处理后对药效产生何种影响值得关注。以抗Ach收缩支气管平滑肌为例,可见正常血清经乙醇、丙酮、甲壳素处理去蛋白后,显著降低其作用,而56℃ 30分钟使蛋白变性则无明显影响。也有研究发现,含小青龙汤血清经丙酮处理后对支气管平滑肌抗His和Ach的抑制无明显影响。血清去蛋白后,对特定的生理生化、效能指标产生不同的影响,其重要因素是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和药效物质同血清蛋白的结合能力。我们似乎有可能用含药血清去蛋白前后药效的变化,来估算有效成分不单一、不清楚的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的蛋白结

合率。

含药血清药理的应用研究

一.含药血清药物动力学研究

已有的实验工作表明,中药复方含有多种有效成分,用通常的检测某一种成分的血药浓度经时变化,不能代表全方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多个成分之间还会发生相互影响。用含药血清研究他们对药效的经时变化,有可能对我们了解中药复方作用的动力学过程,指导临床给药方案,了解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有所裨益。通过当归补血汤和大川芎丸含药血清对不同药效的动力学研究过程可发现,同一复方不同药效间的效应消除半衰期数值比较接近,效应达峰时间彼此间有相当差异。已知消除半衰期是动力学参数中重要的数值,对制定给药方案有很大影响,是否有可能通过对该方某一药效的效应半衰期的估测,大体可作为确定给药方案的参考;达峰时间的差异,如与血清药物化学相结合,能否作为研究确定不同药效活性成分的参考,也是以后值得研究的内容。此外,目前在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中,还常采用以整体动物药理效应为测试指标的药理效应法和以整体动物毒理效应为测试指标的药物累积法。但以中药血清药理方法研究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有以下特点:1.由于采用体外实验方法,可以进行大量的药理效应试验观察,较整体动物易于控制。2.同一批试验,分离出的含药血清可以进行多项药理效应试验指标观察,求出多个药理效应的药动学参数。3.如同步检测含药血清中的某一成分的血药浓度,可以分析它与哪一项药理效应指标有关联。需要注意的是,在时间─效应实验中所用剂量过小或过大,可能会干扰药动学参数的测定,加之药理效应法较血药浓度法

测定误差大,建议采用3~5种有效剂量(其中一种相当于临床等效剂量)平行地进行时效测定与比较。

二.中药血清药化学研究

“中药血清药化学”和“中药血清药理学”是80年代末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同时提出的,但发展速度较后者缓慢。除可见沿用传统经典的血药浓度测定外,尚无独具特征的研究新方法和思路。有人提出以构建血清指纹图方法来开展研究,但相关具体研究报道较少。由于含药血清中的化学成分与含药血清的药理效应密切相关,因而中药血清药化学与中药血清药理协同研究,可能有助于研究的开展和深入。

采用建立血清指纹图方法开展中药血清药化学研究,选择受试药物川芎中一个明确的单体成分阿魏酸为指标,以此为条件建立相应的血清指纹图。试验结果显示,川芎各提取物含药血清阿魏酸指纹图的分离度均较川芎生药粉好,提示在组分水平建立或开展中药血清药化学研究较为理想。

在建立血清指纹图并测定相应含药血清药理效应强度后,应怎样进行分析研究,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思路和方法报道。有设想提出下列推论方法和思路: 含药血清的药理效应强度时相过程与其血清指纹图中该成分指纹峰大小的时相一致,说明该成分与该药理作用密切相关;含药血清的药理效应强度与其血清指纹图中该成分指纹峰的大小、有无不相一致,说明该成分与该药理作用不相关或不是该药理作用的主要成分。中药有很多成分不明确,或已知成分含量极少,又应怎样开展中药血清药化学研究,或与中药血清药理作用协同研究,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三.中药复方组合化学研究

中药复方组合化学研究(Combinatorial Chemical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rescriptions,CCRTCP),是以中药复方为天然组合化学库(Natural Combinatorial Chemical Libraries,NCCL),具有多靶作用机理(Mechanism of Multitarget) 特征为依据,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确定能反映该方剂主治病证的病理生理和治则的药理学指标,通过组分或单体成分的组合筛选,找出其活性最强的组分构件,即确定方剂“有用分子(useful molecules)”的构成。中药复方组合化学研究与现代药学的组合化学研究不同之处,在于中医方剂本身就具有分子多样性特点,但这种多样性的特征是“有用的分子”不明确,无用或诱发毒副作用的分子占绝大多数(>80%)。因此,我们借鉴他们的思路,开展中药复方的组合化学研究,则是简化方剂的分子多样性,从而开发“有用的分子”组合的精简方剂。这是一种既体现整体观,又强调辩证分析的方法。中药复方组合化学研究亦不同于现在普遍采用的直接测定成分法,而是一种排出筛选法,充分体现复方多组分协同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简便、快速、高效。在研究中,采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具有一些优点,如可以开展细胞药理学和分子药理学的体外筛选方式,可以进行大批量的多项药理指标筛选,其结果能真实的反映中药复方在体内的血药浓度。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药药理学论文 题目: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班级:08级中西医结合临床(2)班 姓名:赵少飞 学号:08411115 日期:2011-5-31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是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机体则指人体、动物体及病原体。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两部分,即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药效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中药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特点。中药药理学是基于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药治疗作用及其机理、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创造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门学科。在讨论到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后,着重从基本药理概念问题、关于复方研究问题、关于中药血清药理研究问题、关于有毒中药研究问题及关于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我们得到相应的对策分析:合理的全面规化, 应当提倡和实施与现代科技接轨的方针, 应当制定中药药理研究的相关原则、规范与评价标准,积极探索开创新的研究方法等。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研究;研究问题,对策。 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特点是既要遵循中医药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并用现代医药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因此它也是中药走向世界的桥梁。 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其学科任务逐渐明确。第一,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研究中既要重视单味药的研究,也要注意总结提炼某一类药的共性,形成理论。第二,中药药理学研究要与中药临床应用研究密切结合,为提高中药疗效,促进中医药应用科学的发展做贡献。第三,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几十年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对现代中医药理论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对中药药性理论、归经理论,以及中药清热解毒、攻里通下、活血化疲、扶正固本等作用,已初步建立了与之相关的现代科学概念。第四,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中药新药的开发是以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为基本条件,中药药理学承担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任务,这不仅为临床提供了许多高效低毒的中药新药制剂,也推动了中药药理学自身的发展。第五,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学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共进。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也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及现状 如果以 1985年 10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作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从那以后, 在以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为核心的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大致经历过了几个历程, 即从 1985年学会提倡的 "不论用什么思路和方法, 也不论从那一个角度进行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都是应当值得欢迎的 ";到 1987年 ~ 1990年锐意提倡中药的复方药物特别是中医经典名方的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 编者语:《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是目前反映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最为新颖、全面的药学专著。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文献价值,也有很强的现实应用价值。 本报讯近日,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中药药理实验室梅全喜教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式在深圳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中医药专家共250人出席。 该书编写历时多年,数易其稿,精益求精。编写队伍阵容强大,作者均为在广东省中医药学界有造诣的教授、主任药师等,而作为该书主编单位之一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中药药理实验室,近年来在中药药理及毒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将广东地产药材的药理作用与毒理研究列为实验室的重点研究方向,2004年其SPF级动物实验室通过广东省科技厅验收。目前该中药药理实验室已完成了多个课题的药理实验研究工作,如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合作开展的“含马兜铃酸类中药肝肾毒性研究”项目中,“关木通、广防己肝肾毒性实验研究”子项目的全部动物实验均在该院中药药理实验室完成。在开展广东地产药材的药理作用与毒理研究方面,该中药药理实验已开展了三角草、广东土牛膝、三丫苦等药理作用与毒理研究,其中三角草的基础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土牛膝的研究获广东省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所有研究结果均已收录本书中。 该书210万字,收入药物523种,特别是对老百姓喜爱的名贵中草药如冬虫夏草、人参、西洋参、灵芝、石斛、黄芪等均有详细介绍,是目前反映中药药理与临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实验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中药学本科学生使用) Ⅰ前言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中药学本科学生使用。编写本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药药理学基础课的过程中,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中药药理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能正确、合理地使用仪器,奠定良好的专业课基础;其次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巩固与加深对中药药理学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专业知识独立设计实验。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中每一个实验均由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和思考题组成。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便于学生把握重点学习内容。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8学时。 四、使用教材:《中药药理学实验讲稿》,由药理学教研室自编。 Ⅱ正文 实验一炮制对延胡索镇痛作用的影响(热板法、扭体法)

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掌握热板法与扭体法的原理。 2.掌握热板法中小鼠痛阈值的测定方法及合格小鼠的筛选标准。 3.掌握小鼠扭体疼痛反应的评价方法。 4.掌握中药药物的剂量换算及配制方法。 5.熟悉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6.了解实验数据坐标图示法。 二、教学内容 (一)动物选择原则。 (二)测量正常痛阈值。 (三)筛选,分组。 (四)给药。 (五)测量不同时间的痛阈值。 (六)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图示法。 (七)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三、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延胡索与醋炒延胡索的镇痛作用。 2.阐述醋制对延胡索镇痛作用的影响原因? 3.比较两种镇痛实验方法。 实验二、炮制对附子毒性的影响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中药药理与药理实验方法

中药实验遵循原则: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按中药新制剂功能与主治的现代医学概念,选择药理试验方法中药新药的药理毒理研究:包括主要药效学、一般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及毒理学研究 主要药效1观察指标(1)择特异性强、(2)敏感性高、(3)重现性好、(4)客观、(5)定量或半定量 2给药剂量及途径 1.各种试验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高,中,底>,2对照组;正常动物空白对照组、模型动物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 一般药理研究(一)神经系统(二)心血管系统(三)呼吸系统 毒理研究一急性毒性试验1,最大给药量试验2,LD50测定:二长期毒性试验1动物;啮齿类(大鼠,每组20~40只,最长6个月),,非啮齿类(狗,猴..每组至少6只,,不超过9个月)2.剂量:一般应设三个剂量组+空白(对照组) 治疗胸痹心痛证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药理作用:(1)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及抗心肌缺血性损伤。(2)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改善心肌代谢。3)影响血流动力学,降低心脏负担。 2.心肌缺血动物模型(1)脑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模型:(2)结扎(犬、猪)左冠状动脉降支(LAD)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3,观测指标:心电图缺血性改变 治疗厥脱证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七个休克类型:失血性休克(狗、猫).中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根部.猫“脉微欲绝模型”。)、、过敏性休克(小鼠)、神经性休克。创伤性休克,..闭性休克 2 观察指标,,,血压高低,,动物死亡率 治疗高血压病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动物模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动脉狭窄型高血压、DOCA(去氧皮质酮)盐型高血压、 治疗中风病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I.治疗脑出血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降低颅内压试验,橄榄油导致的家兔脑水肿模型 2.治疗脑出血试验,(1)SHR/SP自发性大鼠脑出血模型:(2)胶原酶诱发大鼠脑出血模型:(3)动物脑血肿模型 Ⅱ治疗脑缺血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四脑动脉阻断致全脑缺血模型:(2)三脑动脉阻断致全脑缺血模型:(3)阻断双侧颈总动脉合并放血致全脑缺血模型:(4)小鼠断头缺血法:(5)局灶性脑缺血(阻断大脑中动脉)模型: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主要药理作用:镇咳、祛痰、平喘、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热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 1.镇咳作用试验:(1)化学刺激致咳法:如小鼠氨水喷雾引咳法、小鼠二氧化硫引咳法。(2)电刺激引咳法:猫狗电刺激喉上神经引咳法 2.祛痰作用试验(1)气管内酚红排泌量法、(2)大鼠气管排痰量法(毛细玻管法)。 3.平喘作用试验(1)整体动物平喘试验:用豚鼠(2)离体气管试验:用豚鼠 治疗痛经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对痛经动物模型:(1)大鼠痛经模型:(2)小鼠痛经模型:雌性小鼠。催产素.观察扭体反应次数。(3)MPGF2α致大鼠离体子宫痉挛模型: 2.对子宫影响的试验:(1)离体子宫试验;(2)在体子宫试验。 3.镇痛试验; 4.抗炎试验; 5.大鼠子宫微循环试验。 治疗脾虚证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一.消化、吸收及运动机能试验: (1)胃液分泌试验:(2)肠道葡萄糖吸收试验(3)碳末胃肠推进运动试验: 观察指标;耐寒机能试验,抗寒冷实验;耐缺氧实验;抗疲劳试验 常用药物;大黄,玄明粉,番泻叶,甘兰,猪油治疗消化性溃疡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急性胃溃疡动物模型(1)水浸应激性胃溃疡模型 (2)幽门结扎性胃溃疡模型:(3)利血平性胃溃疡模型:(4)消炎痛致溃疡模型:(5)盐酸性胃溃疡模型:(6)胃粘膜损伤模型:(7)阿司匹林致胃溃疡模型:2.慢性胃溃疡动物模型(1)乙酸灼烧型胃溃疡模型:(2)乙酸注射法致胃溃疡模型:(3)乙醇所致胃粘膜损伤模型: 观察指标;出血点,出血面积, 治疗水肿(急性肾炎)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观察指标:(1)蛋白尿;(2)血尿素氮、肌酐;(3) 肾脏病理形态。 治疗肾功能衰竭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急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的造型方法:(1)甘油所致ARF(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2)庆大霉素所致ARF模型: 2.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动物模型的造型方法(1)肾脏大部分切除法致大鼠慢性肾衰模型(4)冷冻引起的大鼠慢性肾衰(CRF)模型:(5)电灼引起的大鼠慢性肾衰(CRF)模型: 3观察指标:血尿素氮、肌酐; 治疗骨折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建立骨折动物模型,观察指标:(1)X-线检查,(2)抗折强度检查。(3)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查,(4)3H-TdR放射自显影检查, 2.鸡胚股骨的培养试验:观察指标:(1)股骨的长度(mm),计算增长值及重量。 治疗痹证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大鼠佐剂性多发性关节炎模型:给药时间及观察指标: ①观察药物对原发病变的影响:②观察药物对继发性病变的预防作用:③观察药物对继发病变的治疗作用: 治疗消渴证(糖尿病)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2.糖尿病动物模型的降血糖试验(1)四氧嘧啶诱发的高血糖动物模型:(2)链脲霉素诱发的高血糖动物模型:(3)链佐霉素诱发大鼠高血糖模型:(4)肾上腺素性高血糖动物模型:(5)氨基葡萄糖性高血糖动物模型:6)胰腺次全切除法致大鼠高血糖模型7遗传性自发性高血糖模型 常用实验动物的特点及其主要用途 小鼠:小鼠是实验室最常用的。小鼠适合用于需要用大量动物的试验。 大鼠:药物的长期毒性试验;大鼠无胆囊,利胆作用;降压药及检测升压物质;发热病理模型;踝关节肿模型。 豚鼠:研究平喘药和抗组织胺药;抗过敏反应药物;地鼠:肿瘤学研究;中国地鼠的真性糖尿病。 家兔: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角膜炎症模型及角膜瘢痕模型;解热药物和检查热原。 猫:血压稳定,研究降压药;研究镇咳物。 狗:高血压的实验治疗;药物长期毒性;失血性休克;急性心肌梗塞、狗和猫都是研究降压药物较理想的动物。 青蛙和蟾蜍:研究药物对心脏的作用;腓肠肌和坐骨神经可用来观察药物作用。 猴:研究避孕药;镇痛药的依赖性及戒断症状。 树鼬:现已用于化学致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猪:烧伤和烫伤;研究降血糖药物。 鸡、鸽、鹌鹑: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鸽和猫是检测强心甙作用强度;鹌鹑作高脂血症造型。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总结的很好哦

★ 中药药理学的目的和任务 答: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药药理研究和概貌,初步掌握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整理和发展祖国医药学打下一定基础.任务:(1) 探讨中药防治疾病机理2.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复方配伍,改良剂型,分析传统的炮制原理,改革炮制工艺提供实验依据3发现心得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扩大药源或发现传统药物的新用途,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 ★中药四性药理作用表现哪几个方面? ★五味所含成分与药物功效? 答: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 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有利于表证的解除. 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中药药理所特有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药物因素: 1.品种: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大,药理作用差异大.如青蒿,石斛,大 黄,贯众等. 2.产地:不同产地,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影响植物的生长, 发育,质量.如怀地黄,川黄连等. 3.采收季节: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 和成熟期,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其不同入药部位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中药品种和入药部位有所不同.金银花在未开花时采集,而菊花等要在开花时采集. 4.贮藏条件:如刺五加中丁香甙寒凉,储存时间超过三年或在高温,高湿度,日光照射等条件下储存6个月,几乎消失. 5.炮制:酒制提升,姜制发散,入盐走肾经,蜜制补益,土制入脾等. 6.剂型和制剂:中药不同剂型,由于制剂工艺,给药途径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血药浓度,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性质.如枳实青皮水煎灌胃或口服未见有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却明显有升压作用. 7.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一般说解表药火力要强,补益药火力要温和,牡蛎龙骨先煎,薄荷后下.

中药药理学实验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实验讲义 药理实验室

第一章作用于消化系统的中药药理实验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与其相连的许多消化腺组成,消化道通过运动将消化道内容物得到混合并向消化道远端推送,消化腺通过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使食物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有助于吸收。统消化系统药物研究主要包括消化器官运动实验、消化器官分泌实验、抗溃疡、抗肝损伤、利胆等药理实验方法。 消化器官运动实验方法分为离体消化道器官标本运动实验和在体消化道器官运动实验。离体器官标本运动实验: 一般选用兔、豚鼠和大鼠的胃、肠、胆囊等器官的肠段或肌片,在恒温及充氧的营养液中通过拉力传感器与记录仪连接,将药物直接加入浴柄槽内,描记胃肠平滑肌收缩振幅、收缩频率、收缩张力的变化。②在体器官运动实验:胃排空,肠推进,压敏传感器测定囊内压,贴壁传感器测定胃、肠壁平滑肌或胆囊舒缩运动,以及生物电研究消化器官电生理变化等方法。 消化器官分泌实验主要通过插管或造瘘等方法收集胃液、肠液、胰液及胆汁,然后对上述消化液进行分析。胃酸测定可用酸碱滴定法或酸度计测定法,胃蛋白酶测定可用凝乳法、麦特(Mett)毛细玻管法、hmon-Mimhy 改良法等, 糜蛋白酶测定可用分光光度法、合成多肽法等。 抗溃疡实验是在建立实验性溃疡模型的基础上,观察药物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引起实验性溃疡的方法分为急性溃疡与慢性溃疡两大类。急性溃疡模型有:幽门结扎性溃疡、应激性溃疡(水浸、寒冷、失血性休克)、药物诱发必型溃疡( 非甾体类抗炎药、组胺、利血平等) 、黏膜坏死物质型溃疡(100%乙醇、0.6N HCl、25%NaCl)等;慢性溃疡模型有:醋酸烧灼性溃疡,热烧灼性溃疡等,使用动物多为大鼠。同时还可测定胃组织中相关活性物质的含量,如前列腺素、氨基己糖、CAMP、5- 羟色胶、组胺、胃黏膜血液量等物质,可对药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引起实验性肝损伤的方法有:①急性中毒性肝炎、肝坏死模型: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扑热息痛肝损伤模型、D-半乳糖胺肝损伤模型等。②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模型:乙硫氨酸脂肪肝模型、二甲基亚硝胺肝纤维化模型、四氯化碳反复给予肝硬化模型等。③阻塞性黄疸模型:α一茶异硫氨酸醋或胆管结扎均可致胆汁郁积型黄疸模型。④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取异种或同种动物的肝提取物作为抗原免疫纯系小鼠可制备该模型。可检测的指标有血清或肝脏AST 、AIT 活性,P-450 活性,肝糖原、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血NH3、胆红素浓度等。作为抗脂肪肝、肝硬化药物,还可检测肝脏胶原蛋白含量、凝血酶时间等,同时可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 利胆实验主要有正常大鼠的胆汁流量测定,离体胆囊肌片舒缩活动描记、整体动物的胆道内压测定, 由细菌造成化脓性胆管炎后对模型动物的胆汁流量、胆汁成分含量、oddi氏括约肌张力等指标进行测定,对胆石标本进行胆固醇、钙、胆红素等成分的含量测定等。 涉及消化系统药理实验方法研究的常见中药有理气药、温里药、补气健脾药。

对中药药理研究的几点看法

传统医药 : 对中药药理研究的几点看法 中药药理学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澄清中药药理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及相关问题对促进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参考讨论。 1.中药药理研究必须真正具有中医药特色中药药理学的概念目前尚未有定论,现在教课书认为: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中药药理研究的特色就是如何体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药理研究,如何突出中医药理论特色应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如果对中药的药理研究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或在研究中仅对中医药理论的个别内容片面引论一二、牵强附会,就不能认为是真正的中药药理研究。充其量不过是把中药当作寻找化学药物的一个对象而已,所以两者的实质区别在于是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有些人将中药、草药和天然药物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中药、草药和天然药物是有区别的,如果将中药现代化研究按照研究天然药物思路走,就失去了中医药特色,甚至还有人提出将中药复方按研究天然药物的方法分离提取,并确定其有效成分(有效成分拿不到就扩大到有效分子群、有效部位)。且不说现有的科技水平和分析手段还很难将中药复方中所有有效成分(群)弄清楚,即使所有成分全部弄清,那也很难从理论上说明其作用原理及机制,也就不可能达到中药复方研究的目的,结果势必会失去中医药的特色。中药在中国的历代文献记载中,有四气、五味、归经等较完整的理论,临床上的应用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国外对草药和天然药物虽也有应用,但往往局限在某一区域或某一家族中使用,并未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药的特色体现在复方,已被上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现代临床疗效所肯定,「方由法来,法由证出」。中医病证就决定了中药复方的药物组成、配伍、炮制和煎服方法以及方解等。因此,中药方剂组成以及君、臣、佐、使的顺序不得随意颠倒和弃舍,应根据病证特点,变化其组成和药物剂量等,所以方剂具体体现了中医辨证、治则治法的用药技巧及合理性。中成药则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炮制合格的中药饮片为原料,根据规定处方和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现成药物。中成药的处方,都是我国历代医家经过千百年来临床验证,总结出来的有效复方。处方通过药物的增减、剂量的变化、配伍关系的改变,其效用也随之变化,适应证也因之改变,所以处方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证,这些都是在中药及复方药理研究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的。 2.中药药理研究应注意方剂组成的合理性不少研究者在进行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时,往往自拟中药方剂进行药理或其它方面的研究,其中最易出现的问题是方剂配伍不合理,常常是只从某些单味或复方药的个别功能主治与某些药效学指标去生搬硬套中医药理论,并且将方剂药味随意加减,造成组方不合理,与中医药理论相矛盾。还有一些研究存在方剂的功能主治与药效学研究内容脱节的现象。有

试论中药药理动物模型(一)

试论中药药理动物模型(一) 提要本文系统地论述了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内容、地位和作用;透彻地分析了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现状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方向;指出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独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将为中药药理学和实验动物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这个学科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中药的药理研究自20年代初,陈克恢研究麻黄〔1〕以来,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这就是中药药理学。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独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药药理学从中药和药理学脱胎而出,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体系。基于此,有必要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进行整理、探索,为进一步指导中药药理学发展、丰富实验动物学的内容起作用。故本文试图较系统地论述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作用,分析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现状,探索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 1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指在中药药理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病证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它包括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人类证候动物模型、人类病证动物模型三部分的内容,它既是实验动物学的范畴,又是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的核心。 2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作用 2.1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的基石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理、以及体内过程,从而阐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它包括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三部分的内容。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在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的研究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2.1.1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手段中药药性药理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毒性等方面的药理研究,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手段。如梁氏用温热药建立热证动物模型,再用寒性中药龙胆草、黄连、黄柏、银花、连翘、石膏治疗,观察中药寒凉药性的药理学基础;用寒凉药建立寒证动物模型,再用热性中药附子、干姜、肉桂、党参、黄芪、白术治疗,观察中药温热药性的药理学基础〔2〕。又贲氏应用血虚肝脾损伤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的归经药理〔3〕。 2.1.2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实验药理的研究基础中药实验药理是中药药理的研究核心,中药实验药理主要是应用实验动物、器官、组织、细胞研究中药功效的药理作用,揭示中药功效的现代内涵。中药功效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在药学中的体现,对中药功效的揭示,必须以中医证的研究为基础;而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是中医证在实验研究中的载体,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实验药理的研究基础。如研究补气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的四君子汤对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结果四君子汤能抑制正常动物离体器官小肠的运动〔4〕,对正常在体动物小肠推进运动无明显影响〔5〕;但能增加脾虚动物小肠推进运动〔5,6〕后者与临床实际相符,与补气药健脾益气功效相符,是健脾益气功效在肠功能中的体现。这个例子说明,建立和使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才能真正揭示中药的功效,丰富中药实验药理的内容。 2.1.3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临床药理的桥梁中药临床药理学研究方兴未艾,但学科有待建立。由于正常动物的结构形态、功能代谢与人类的病理状态相差甚远,故必须应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来连接中药实验药理与临床药理的研究,为中药临床药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奠定基础。 2.2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口中医药的学术发展相当缓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实验研究体系,缺乏与现代自然科学的沟通与融合,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规范、指标体系和方法论,致使其理论研究对实践缺乏推动作用,与世界医学缺乏共同语言。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以实验动物、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及方法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on Pharmacology of TCM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中医、中药、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所设,主要介绍开展中药药理研究的思路及常用研究方法。将围绕“解表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补益药”中药药理研究的重要成就,介绍开展研究的思路及常用的研究方法;补益药部分还介绍衰老的基本理论,自由基与老年性疾病及中药延缓衰老的研究成就与研究方法;中药血清药理学部分介绍如何建立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及研究实例;中药药物动力学部分介绍中药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中药临床药物动力学的概念、研究步骤,中药代谢产物的研究方法等内容。 The course is offered to graduate students with pharmacy and medicine of TCM. The courseintroduces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on Pharmacology of TCM. It introduces research ideas and used methods about major accomplishment on Drugs for Relieving Exterior Syndromes, Heat-clearing Drugs, Drugs for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lieving Blood Stasis and Drugs for Tonics for Deficiency Syndromes; It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ies of caducity, research accomp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free radical, senile diseases and pharmacology of TCM. The part of seropharmacology of TCM introduces how set up research ways and examples of seropharmacology of TCM. The part of pharmacokinetics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ies and research ways of pharmacokinetics of TCM, the conception and the research step of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of TCM, and research technique of metabolite of TCM, and so on..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总学时数及学分:30学时,1.5学分 理论课30学时 三、授课对象: 硕士研究生。 预修知识:基础药理学、生物化学、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医基础理论。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将帮助学生构建开展中药药理研究(包括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基本思路的构架,使学生掌握如何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医药学研究方法,设计中药、中药有效成分或复方的基本药效学、药动学研究思路;解开展研究的方法;解中药药理研究的热点。通过学习培养训练学生中药药理科研思维与设计能力,为学生后继的课题研究、今后的深造奠定基础。达到硕士

中药药理学习题集及答案

《中药药理学》习题集 第01章绪论 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结合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始于: A.20年代B.40年代C.60年代D.80年代E.90年代 2.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 A.提取中药的成分B.鉴定中药的种属C.研究中药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等 D.确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E.提取中药的有效部位 3.20世纪20-40年代,陈克恢对下列何种中药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A.麻黄 B.当归 C.草 乌 D.延胡索 4.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内容() A 生物膜对药物的转运 B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C 药物的生物转化(代谢) D 药物的排泄 E 药物的作用强度 5.国内对何种中药最早进行现代药理研究工作() A 黄连 B 黄芩 C 金银花 D 麻黄 E 人参 二、填空题 1.我国首先对麻黄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药理活性研究,发现其有拟肾上腺素样药理作用。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和()两个方面。 第02章中药药性理论 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连续使用温热药会使下列何种机体的递质增加: A.NA B.Ach C.5-HT D.GABA E.NO 2.辛味药主要含有以下何种相关成分: A.挥发油B.生物碱C.无机盐D.有机酸E.糖类 3.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的中药是 A.钩藤 B.五味子 C.羚羊角 D.苦参 4.长期应用能引起生殖系统损伤的中药是 A.麻黄 B.桂枝 C.雷公藤 D.黄芪 5.寒凉药石膏、知母长期给药,可使下列哪种中枢神经介质含量降低() A Ach B 5-HT C NA D GABA E 以上均非 6. 长期给药可使中枢NA和DA含量增加的中药是() A 附子、干姜 B 黄连、黄柏 C 茯苓、白术 D 石膏、知母 E 以上均非 7. 寒凉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是() A 痛阈值降低 B 惊厥阈值升高 C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升高 D 心率加快 E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 温热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是() A 痛阈值降低 B 惊厥阈值升高 C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降低 D 心率加慢 E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 8.寒凉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不包括()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摘要 中药药理学开始于20世纪20 ~ 40年代,其建立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它是中药学的分支学科,也是药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更是一门与多种学科密切联系的新兴的桥梁性学科。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与中西医理论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研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学科,也是将中药推向世界,让世界人民掌握中药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药物对机体的影响以及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阐释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揭示中药防治疾病的特点和优势,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对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意义重大。[1] 其近年来中药药理学发展速度之快,涉及内容之广,也体现了其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对中药药理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具备挑战性。本论述中我们将对中药药理学中热点研究方面的显著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字】药理学中医药理论桥梁性学科防治疾病 药理作用新兴学科临床应用

1.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如果以1985年10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作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从那以后, 在以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为核心的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大致经历过了几个历程, 即从1985年学会提倡的" 不论用什么思路和方法, 也不论从那一个角度进行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都是应当值得欢迎的" ; 到1987年~1990年锐意提倡中药的复方药物特别是中医经典名方的研究; 再到九十年代周金黄教授提倡的五个结合, 中药药理的基础研究迅速发展, 成果突出, 也基本形成了中药药理学的基本学科构架。[2] 这些成果, 大都来自于我国的药理学工作者, 来自于与药理学相关而有志于进行药理研究并勤于学习掌握了药理学基础与技能的人员。那后, 随着社会需求与形势的变化, 中药新药的研究成为了中药药理研究的一大热点并持续至今。同时, 尽可能地接受现代生物医学最新成果而用其于进行中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也成为中药药理研究的另一大热点, 也同时持续至今。加之由于大批研究生课题的需要而导致了对某些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既广又细。另一方面, 由于中药药理研究本身既需要广泛的学科交叉, 但同时又因一种" 利益" 的趋使, 导致了一些非药理研究人员忽略了药物与药理研究本身的学科基础与技术特点, 满足于依样画葫芦, 在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同时, 也难免出现了一些研究结果的脱离客观实在, 造成了不少论文的浮燥, 一些连基本医药知识都不甚了解的人员跨跨奇谈. 与此同时, 然而有的时候却出现了药理学研究人员的边缘化现象, 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药理是药学的核心, 时至今日, 涉及中药药理研究的课题几乎占整个中医药课题的一半以上, 特别是高层次课题, 其中中药药理研究的内容比例更重, 仅国家973中药课题事实上基本都属于以药理学研究为主的课题, 其它如863、支撑计划、攻关课题等凡涉及药性药效的基础与应用者均全然如此。 [3] 可以认为,中药药理学研究早已成为中药和中医研究中最主要的内容与方法之一, 中药药理研究结果也正因此而大步地推进着中医药学的现代进步, 或者说, 中药药理研究早已成为中医药学领域中最为活跃、最为生动且最有创新和潜力的力量。如果说, 中医药学需要协调发展, 那么这股力量的正确引导与合理配置,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 实验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中药学本科学生使用) Ⅰ前言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中药学本科学生使用。编写本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药药理学基础课的过程中,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必要的中药药理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能正确、合理地使用仪器,奠定良好的专业课基础;其次培养学生严肃认确实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看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巩固与加深对中药药理学理论课知识的明白得,并能运用专业知识独立设计实验。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大纲中每一个实验均由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和摸索题组成。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分把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便于学生把握重点学习内容。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采纳多种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样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8学时。 四、使用教材:《中药药理学实验讲稿》,由药理学教研室自编。 Ⅱ正文 实验一炮制对延胡索镇痛作用的阻碍(热板法、扭体法) 一、教学目标与差不多要求: 1.把握热板法与扭体法的原理。 2.把握热板法中小鼠痛阈值的测定方法及合格小鼠的选择标准。 3.把握小鼠扭体疼痛反应的评判方法。 4.把握中药药物的剂量换算及配制方法。 5.熟悉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6.了解实验数据坐标图示法。

二、教学内容 (一)动物选择原则。 (二)测量正常痛阈值。 (三)选择,分组。 (四)给药。 (五)测量不同时刻的痛阈值。 (六)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图示法。 (七)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三、摸索题: 1.依照实验结果讨论延胡索与醋炒延胡索的镇痛作用。 2.阐述醋制对延胡索镇痛作用的阻碍缘故? 3.比较两种镇痛实验方法。 实验二、炮制对附子毒性的阻碍 一、教学目标与差不多要求: 1.把握制附子和生附子毒性作用的差异。 2.把握小鼠附子中毒的表现。 3.把握中药药物的剂量换算及配制方法。 4.熟悉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5.了解药物毒性实验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讲解制附子和生附子化学成分的差异、药理作用 (二)分组,给药,观看动物附子中毒的表现,以及中毒埋伏期、死亡率(三)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动物中毒表现的描述 (四)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三、摸索题: 1.依照实验结果讨论炮制对药物毒性的阻碍? 2.阐述制附子和生附子毒性作用的差异?

中药药理研究中的现状与问题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进展与问题 1.中药药理学研究进展 步入21世纪,中药药理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各地大力加强规范化药理实验室的建设,尤其是国家科技部在推进中药现代化。现代化的中药药理研究表现为多学科的配合,从数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项目中启动了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建设专项,在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方法、新的模型,保证数据客观准确,提高中药研究的整体水平;免疫学、现代心理学等学科角度研究中药作用机理,用现代科技术语阐明中药方药的传统功效。 许多创新性关键技术被陆续应用于中药药理研究中,如计算机自动控制、图像分析处理等现代方法和技术;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生物活性物质测定及离子通道、基因、受体功能分析等生物学手段也开始引入;基因探针、细胞重组技术等用于中药的基因表达与调控影响的研究正成为热点;许多实验室可以在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以及系统调控等方面,进行中药药理研究。 对中医“证”的本质的探讨已经开始。 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正在起步。 数据库知识(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简称KDD)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其中潜在的知识为复方药效物质的化学结构信息与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研究的重点正在由单味中药向方剂转移;由单一药效学探讨向多指标、作用机制、方剂组成、配伍规律等多方位发展转变。 2.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1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尚需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2.2低水平重复多; 2.3中药尤其是方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尚无很好的方法; 复方中药药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复方药理学的物质基础,复方药代动力学,复方作用机理的探讨,尽管难度很大,但学者们的研究热情不减,研究方法日新月异,研究理论层出不穷。现代复方药理学研究坚持在阐明复方配伍的化学与生物学内涵上寻找突破口,重点是临床疗效确切,作用目标明确,能够体现中药复方君、臣、佐、使配伍规律,构方药味的化学基础研究相对清楚的中药复方。在揭示药效物质基础变化与配伍、药效学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学和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药效物质差比构成与生物效应靶点反应特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课程的学习带给我的启发与帮助 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我选修了《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这门课。讲授这门课的三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收集了大量资料,并通过研究实例举隅和我们一起探讨了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和一些常规的研究方法,使我收益颇丰。虽在本科阶段曾上过药理研究方法这门课,但当时由于没有亲身实践的经验,对一些研究理论以及方法的设计理解起来很困难,可以说是硬把知识灌输进脑子里的,并没有追根溯源地去探究。而经历了毕业设计阶段自己亲身实践做实验,再来学习这些研究方法和设计思路,似乎能够理解的更加清晰透彻,更加积极地尝试去探索“各种研究方法背后的根源基础在哪里?”“为什么要如此设计?”“该设计方法的优点和弊端有哪些?”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首先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中药药理的特色以及与西药药理的区别之处所在。作为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我十分明确中医药学是以整体思想体系为基础的,重视宏观控制与调节;而西药药理学注重系统、器官与细胞功能,乃至分子药理学水平。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大前提就是必须是以中医药理论作为指导和研究基础,结合现代研究科学方法,研究复方、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功效、药性、配伍、毒性、体内过程等,以及建立各种“证”的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机理,以此来阐明其防治疾病的原理。 我今后的研究方向以及所在课题组的前期研究都是以药对配伍作为研究对象,所以我想先来谈谈“复方中药的药理研究思路”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所带给我的收获。首先,我明确了中药药理的研究对象有中药复方、单味药及单体。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医治法治则在组方用药上的具体应用,显示出了传统医药防病治病的特色。中药复方涉及“理、法、方、药”诸方面,即使单味药也包含多种成分,这比一般药物研究要复杂而困难得多。在研究的途径上,其一就是按照西药药理学的方法进行,即着重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分析药理作用及其机理。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这种研究思路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就是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由于只强调有效成分,所用的方法多为分析法,而忽略了方剂的实质,即方剂药物的配伍作用不等于其单味药作用的相加,有些作用不是用分析的研究方法所能阐明的。其二就是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如在实验设计时考虑证的特点,分析结果时联系中医临床用药的实践,我认为这种研究途径才能突出中医药的特色所在。中药复方虽是中医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考虑到中药配伍关系所制定的,但它的形式是由“药对”发展而来的,每个中药复方中都存在一对或几对特殊配伍的“药对”,就我所了解的如左金丸中的黄连配吴茱萸,金铃子散中的川楝子配元胡,失笑散中的五灵脂配蒲黄等。所以“药对”往往是中药复方研究的核心,如《神农本草经》中所言:“(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杀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经文建议“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我所在教研室的前期研究是以药对淫羊藿女贞子配伍的药效学研究为主,通过制备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病理模型,后期检测骨代谢药效学指标,探讨二者配伍对骨代谢异常的干预作用,证实二者配伍优于单味药的使用。该药对的立论依据和剂量的配比主要是以名老中医的几十年临床经验精选出来的。而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药对研究的内容很广泛,比如配伍前后的药效和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剂量配比优化研究以及药对放入全方中的研究等。提示我,药对不仅只限于汤液配伍后的药效研究,还可以针对化学成分入手,对比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探究配伍后是否有新的化学成分出现;此外,还可通过正交试验等手段进行剂量配比的优化,并与临床经验用量对比,以期总结出最优配比,临床上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此外,我认为实验研究的目的除

中药药理学_学堂在线

中药药理学-学堂在线 绪论 1、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任务C A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B开发中药新药 C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提取分离的新工艺D指导中药临床科学合理应用 E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和药动学过程 2、下列哪个实验是我国现代意义上最早的中药药理实验A A何首乌浸膏与何首乌蒽醌衍生物对动物肠管运动的影响B青蒿素的抗疟疾实验 C黄芩苷的抗病毒实验 D川芎嗪的抗炎抗过敏实验 E麻黄碱对交感神经的兴奋实验 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B A本草经集注 B神农本草经 C唐本草 D证类本草 E本草论 4、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容B A药物的吸收 B药物的作用强度C药物在体的分布 D药物的排泄 E药物的代谢 5、以下哪个中药被最早开展现代药理研究的是C A黄连 B黄芩 C麻黄D人参 E金银花 6、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容E A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环节与效应,以及产生作用和效应的物质基础 B研究中药在体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特点,定量揭示中药在体的量-时-效的关系 C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 D研究中药对生物体安全性评价与危险度评定 E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7、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理学学科的主要特征D

A中药药理研究必须与中医药理论紧密结合 B中药的研究对象多样 C中药药效物质形式各异 D 中药药理学只注重中药的药效研究 E中药的药理作用,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整合调节的特点 8、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容是A A中药对机体的作用 B揭示中药在体的量-时-效关系 C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有害效应D 机体对中药的作用 E重要安全性评价 9、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指C A本草经集注 B神农本草经 C唐本草D证类本草 E本草论 10、第一部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的药学专著是D A 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证类本草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论 判断题 1、中药药理学就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错误 2、宋徽宗佶在《圣济经》中列“药理篇”,是中医药最早的药理专论。 正确 3、《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 正确 4、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中药毒理学。 正确 5、中药传统称“本草”,目前主要指中药药材和饮片。 错误 6、中药的药理作用,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整合调节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