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养生论文浅谈中华养生之道

中医与养生论文浅谈中华养生之道
中医与养生论文浅谈中华养生之道

浅谈中华养生之道

养生概念首见于《吕氏春秋?节丧》,文曰:“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故养生即保养生命,追求健康和长寿。

健康和长寿从何而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此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人的健康长寿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60%取决于生活方式”。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健康长寿除了有一小部分(15%)取决于遗传外,绝大部分与后天的环境,特别同各自的生活方式(60%)有关,故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就一定要有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就要有正确的养生观和养生之道。

20世纪末叶,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曾邀请75位诺贝尔奖得主以“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为题,在巴黎开会,会后发布了《巴黎宣言》。《宣言》明确指出:“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再把病治好的医生。”并进而提出“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

何谓正确的养生观和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简单概括起来,养生之道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互相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天体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其运行规律完全相同,所以人的一切活动均以顺应自然为要。自然界有四季,人体的养生也同样遵循四季的变化而不同,即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在每一季的养生要点和方法均有不同。如在春季,人体应以护阳助阳为主;在夏季应以阴阳共补、祛湿健脾为主;在秋季应以润燥、温补肝肾为主;在冬季应以补气血、养脏腑为主;等等。我们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才能悟得养生长寿之道,才能达到养生长寿之效。

二、清静愉悦、节宣有度:

人体要健康,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非常重要。一个负面的情绪对于健康是非常有害的,正所谓“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伤人,使人气血紊乱,脏腑失调,阴阳失衡,而致人疾病丛生,或出现神疲乏力,或出现五脏六腑功能不调等,更严重的可导致焦虑、抑郁等情志病。现代研究也反复证明,当

一个人在发怒或情绪忧郁时,机体的免疫力会大大的下降或紊乱,可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长期负面的情绪甚至可以导致癌症的高发生率。有资料显示,90%的癌症病人具有长期的精神压抑史或经历过重大的精神创伤史。故保持清静愉悦、节宣有度对于人体的健康长寿十分重要。

三、合理饮食、辨质食养:

人每天要吃饭,有人把吃饭当做一项任务,每顿随意吃喝;有人把美食作为第一追求,食不厌精,膏粱厚味。殊不知合理饮食仍健康之要素也。中国著名药王孙思邈曾曰:“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即不知如何合理的饮食,不足以养生,甚至有害健康和生命。那么何为合理的饮食呢?合理的饮食是既要讲究食物的营养和搭配,合理的三餐数量分配,如食物营养的金字塔结构,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也有人形象的比喻为早上吃的像国王,中餐吃的像大臣,晚餐吃的像乞丐);同时更要注重食物的不同性味,注重不同的体质有着不同的食物禁宜,如怕冷的人可多吃牛肉、羊肉、辣椒、大蒜、五香粉等;怕热的人可多吃绿豆、黄瓜、番茄、百合、白木耳等;易疲劳的人可多吃猪肉、鸽肉、龙眼、黄豆、花生等;血瘀的人可多吃黑木耳、山楂、紫菜、洋葱、金针菇等。正确的饮食方法和习惯可以使病理性体质转变为正常体质,而不正确的饮食方法和习惯可以使正常体质转变为病理性体质。我们的实验也证明,不同性味的食物具有不同的调节能量代谢、相关内分泌激素水平、DNA修复和基因表达方面的作用。所以合理饮食、辨质食养乃养生之大道也。

四、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一个有规律的、科学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对于人的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一天24小时,人的生物钟指挥着我们何时睡眠、何时觉醒、何时振奋、何时低潮。一天24小时,我们的机体各脏腑功能有着明显的时辰特点,分别在不同的时辰里发挥着各自最大的作用,又在不同的时辰里修复自身生理功能。这些特点和规律是人体在长期进化中与自然界天人合一的结果。顺应了这些规律,才能使机体的各个系统(五脏六腑)功能正常,才能使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同时,我们又要注意劳逸结合、不妄作劳,中医曰“劳则气耗”,如长期过劳可使气虚神疲、阴阳失衡,这对于人体的健康十分不利。

综上所述,“适寒温,顺入时,慎起居,畅情志,调饮食,不作劳”为中华

养生之精髓,只要我们做到这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健康长寿,以尽终其天年!

浅谈老子养生思想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 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委曲求全,大巧若拙。顺其自然,健康长寿。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意守一窍,排除杂念。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老子养生思想源头原则方法现实意义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 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 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二,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生命比名利和财富更为可贵。过多的贪欲必定会造成极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招来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能做到这些,就可以使生命安全长久。

阴阳五行学说与养生之道

阴阳五行学说与养生之道 任何学说都是由哲学指导下建立的。在养生之道里,阴阳五行学说就是中医养生之道的基础。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方法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先贤对宇宙现象及其运动抽象而形象表述的结果。阴阳五行涵盖时间、空间、方位、运动方向、动物、植物、情感、颜色、气味、声音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等情况。 这两年,我家那边有一个叫“养生阁”的饭馆生意格外红火,它的特色就在于以养生为理念,合理配置每餐的饮食,吸引了很多人前去体验。一大桌味美色鲜的精致佳肴满载着店家对食客身体的关怀,饮酒前后配置相应的饮品,五谷杂粮搭配的刚刚合适,还很注意对进餐量的控制。我特别看了下他家的宣传册,上面就是在讲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味”:“春季多食酸,夏季多食苦,秋季多食辛,冬季多食咸,甘以调之即甘味四季均可用。”多食某一种味,并不是只食这一种味,只是加重点而已。根据五脏归属,肝属木,木在春季,酸入肝,故春季食酸对肝有益;心属火,火在夏季,苦入心,故夏季食苦对心有益;肺属金,金在秋季,辛入肺,故秋季食辛对肺有益;肾属水,水在冬季,咸入肾,故冬季食咸对肾有益;脾属土,土旺四季,甘入脾,所以四季也可食甘以利脾脏。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严重,人食五谷杂粮难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质,而使身体受到侵害,作为一个饭店,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从中医养生之道中汲取饮食理念。同理,作为一个大学生,我用五行学说思考自己的日常作息也有所感悟。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起居应为春季早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秋季晚睡早起,冬季早睡随太阳起。每日凌晨是大地阳气回升的时间,5~7点,正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起床就自然而然地补充了阳气;睡觉时间一般在晚上11点以前为好,因为11~1点是子时,这个时辰是养肾的时辰,此时睡觉正好补肾。很多时候我们学生的生活方式都是早上睡懒觉,晚上不睡觉,按这一学说来看,这样会使得早上该补阳气时补不上,晚上该养肾气时养不了,造成肾虚症。以后真的要注意了。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正所谓“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人与自然都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而孳生、衰亡。在了解阴阳五行与自然界的关系后,我们能对身体未卜先知,防患未然,并有意识的清除体内毒素、调节体内机能、补充均衡营养。这大概就是传统养生文化的独到之处吧。

道家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之道 早上醒来,如果微笑仍感觉疲惫说明身体严重透支 睡觉呼吸声音来判断一个人的健康。呼吸越长、媛、均匀,表示越长寿。“龟息”是最厉害的。 经常盗汗说明身虚 道家的六字精髓“精满,气足,神旺” 吃饭嚼一口36下。食不语,细嚼慢咽 吃素方法得当方可健康,吃肉不一定不好,方法得当可治疗营养过剩 吃东西保持心态愉悦 临睡前吃宵夜和水果对健康不好 早餐最好是不沾烟火的果汁或蔬菜汁 晚上11点到零晨1点,肝脏修复能力最佳时间,尽量在这时间之前睡觉 早上5到七点,胃吸收能力最好 睡觉前烫热水脚半小时,中间持续加热水到背部有热感,助睡眠 怕冷的人,用生姜,盐煮汤泡脚,持续一个月,整个冬天都不怕冷 道家重在养生补气,此气指元气,元气先天带来,很难补 1、“站桩法” 高桩增肥,适合老年人;中桩减肥,适合养生;低桩适合习武训练 站中桩,双脚与肩同宽,双手水平抱圆,时间持续半小时。特别注意收势,对治疗痔疮很有效。男左手内,女右手内,大拇指交叉。用力缩小腹,用力提肛,十个脚指头抓地,持续三分钟,腹部越缩越紧,对女性盆腔疾病有很好疗效。 2“驻颜术” 意念配合,“布气摩面” 双手用力磨擦,越来越快,热,双手敷在脸上,三分钟之后,缓慢在脸上划圆弧九周 3“辟谷” 六大功效:切断毒源,戒瘾(烟,酒等),女性美容,排毒,减肥等 洗冷水澡,全身散发臭味。有套采气的方法,没有饿感。有饿感就是不辟谷,而是断食。时间一般是七的倍数。

4,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摘下桃花瓣,装在瓮里,埋在桃花树下,到七月初七取出,加乌鸡血,敷在脸上,能起到养颜美容之交,光白如玉 5,深课堂一口气,双手夹紧鼻翼,憋住放手即用力喷出去,直到鼻涕喷出来,鼻涕越多越好,持续9次。利于鼻膜清洁,预防鼻癌 6,立春之日,用白芷,桃皮,青木香三样熬汤,然后用之泡澡,整年不洗澡身上也不会有臭味。也不容易生病,感冒 养生之道,中国养生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我国文明史的记载大都 始于黄帝,《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养生(包括医学)为题的著作。其后老庄、孔孟、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养生著述,逐渐形成医家、道家、佛家、儒家四大养生学说体系。因此他们的学说包含更多的养生内容。 一、顺乎自然:道家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绝一切外来因素对生命活 动的干扰,求得身心的解脱。因此,崇尚自然成了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的观点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二、清静虚无: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且“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以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虚静自守”——即庄子的养生方法:“养神”“守形”、“忘我、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庄子·养生主》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的要义体现的。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国突出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

浅析老子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浅析老子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一、对老子的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思想家,出生于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后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德经》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心理、逻辑、医学、养生等诸多领域。《道德经》中心范畴是“道”和“德”,其中“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二、老子的基本思想 1.老子的世界观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感觉不能把握的规律。老子思想讲究道法自然。老子曾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说道可以派生出万事万物,一切皆来源于道。还有“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我觉得这句话的深意就在于人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处理事情,一种方法不行,就可以换一种方法,要懂得变通。有时候改变自已的思维,或许就是成功的开始。老子的世界观讲究道法自然,道是以其本来状态存在的,也顺其固有态势运行。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存在的客观性而且是有规律可寻的。 2.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矛盾又是相互转化的。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就解释了福与祸的关系。从哲学角度看,事物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气,而应坚定信念。同时老子思想也讲究居卑不争、以柔克刚的竞争之道,这也同样反映了辩证法的观点。 3.老子社会思想 在课上,我知道了老子提出过“大道废,有仁义”的社会思想,这句话的深意在于大道兴隆,仁义行焉,自然就不觉得有倡导仁义的必要;而崇尚仁义的时代,乃是社会道德危机的表现。返璞归真,百姓以真情实性行事生活是最大的善。这既是老子的社会思想,也同时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观点。老子还提出无为而治的社会思想,比如“治大国若烹小鲜”,还有以民为本、清静无为,可以联想起汉初的统治者就采取这样的做法。“圣人常无为,以

浅谈养生之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e1217319.html, 浅谈养生之道 作者:罗光荣 来源:《现代养生》2003年第08期 早在两千年前,祖国医学就谈到了有关健康长寿的问题,当时称为“养生”,又叫“道生”、“摄生”或“养性”。其目的是为了强健体质,预防疾病,防止早衰和延长寿命。笔者通过自己的中医实践,浅谈养生的体会,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精神方面 古代医学家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中的作用,并已能初步应用神经反射论来认识生理、病理现象和治疗疾病。如《内经·素问》中云:“头者,精明之府……”,“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此处头和心即指大脑和大脑皮层,已含蓄地说明了高级神经活动是有机体的主宰和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相关联的理论。所以古人在养生方面非常重视精神活动,教导人们要“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意思是思想上纯洁安定,情绪乐观愉快,精神振奋饱满,就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不容易发生疾病。同时认为人们的精神活动应随着四季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调节,指出“春三月应使志生;夏三月应使志毋怒;秋三月应使志安宁;冬三月应使志若伏若匿”。以上的志即代表精神活动。古人深信:“喜怒不节则伤脏”、“百病生于气”,如《内经素问》中云:“大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认为情绪的过度忧伤或喜乐都会削弱机体抵抗力,引起内脏病变或容易感受外界不良刺激而发生疾患。笔者认为,任何心理变化都会传到有机体的最小一个细胞,影响着机体的健康。比如,轻松愉快的心情可以增强免疫能力,预防疾病传染,甚至还能延长癌症患者的寿命。相反,抑郁紧张的心情则会破坏机体的免疫能力,使人容易患病或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饮食方面 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但过饥过饱、过寒过热,以及膳饮无时皆会损伤脾胃,从而影响食物的受纳运化,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所谓:“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难经》中云:“人赖饮食以生,五谷之味,熏肤充身泽毛,胃为水谷之海,主廪四时,

老年人如何养生 老人养生之道

老年人如何养生老人养生之道 老年人如何养生老年人养生之道,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老年人如何养生老年人养生之道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老年人如何养生 一、杂——杂食 杂食是指,饮食品种要多,要吃得杂、吃得全面,才能使人体所需营养均衡,保障身体健康。《黄帝内经》总结出健康饮食指南:“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老年人食物多样化、粗细结合、荤素并重、以素为主,才能吃出好的身体。 二、慢——慢食 慢食顾名思义就是要吃得慢。人到老年后,胃肠功能减弱,而慢食的人,食物经过充分咀嚼,更容易消化。此外,研究表明,慢食的人更容易保持苗条。

老年人吃饭最忌吃饭过快,吃得过快还容易造成“误吸”,误吸进入肺部的食物多会引起吸入性肺炎,导致发热、咳嗽。 老年人如果体弱或疾病,特别是有过中风经历的病人,往往吞咽反射迟钝,因此吃饭一定要放慢速度,并且集中注意力,以免造成悲剧。 三、素——素食 素食指老年人的饮食要以素食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吃肉,而是要荤素搭配,吃80%的素食,和20%的荤食。古语说:饮食清淡自然补益之功明显,肥甘厚味则易于伤及脏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人体构造来说,人的肠道比较长,迂回也多。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肠道长的动物,更适合草食、杂食。虽然肠道摄入动物蛋白,对人的体能提升比较快。但现代人比较“宅”,平常体力劳动的比重不大,更应该以素食为主。 老年人养生之道 四、淡——淡食

淡食有三个要求,即少盐、少油、少糖。盐跟高血压的关系非常密切。数据表明,北方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这跟南北方的饮食差异有关,北方饮食偏咸。而油腻吃得过多,较易引起中风、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 多吃糖,易使胃肠道出现胀气,从而影响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另外,老年人新陈代谢较慢,若吃糖过多,会使多余的糖分转化为脂肪而导致肥胖,并可诱发糖尿病。 针对淡食,有个形象的比喻。人体就像公交车一样,公交车在沿线不断上下人,如果上车的人多于下车的人,车势必要超载。人体需要不断地摄入热量、消耗热量。当消耗热量少的时候,就需要减少摄入。或者是你摄入多的时候,你得增加活动,保持平衡,否则就会诱发各种身体疾病。 五、稀——稀食 稀食是指老年人的饮食要以吃粥为主。俗话说:老人吃粥,多寿多福。一方面吃稀粥老年人比较容易消化,不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另一方面,粥比较容易搭配山药、枸杞等食材,营养比较容易释放在粥里。

秦怡自述养生之道

秦怡自述养生之道 根据秦怡老师自述的养生之道,归纳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精神上要永远乐观;二是要心态平衡;三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四是要学会动中取静;五是要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持之以恒;六是饮食“三控制”。 精神上永远乐观 谈到养生之道,秦怡老师强调首先在精神上要永远乐观。 秦怡老师如是说:人有4种年龄,自然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出生和生理年龄我们不能选择,人的年龄逐步增大是不可抗拒的,但心理和社会年龄可塑性很大,人的精神状态不能因为年龄增大而松垮下来,体型也不注意保持了,衣服也拖沓起来,不仅会给人一种苍老的印象,而且本身的自我感觉也会越来越显得苍老。我就不是这样,从精神上说,无论什么情况下,我都尽量保持开朗、乐观。50岁时,我就设法保持三四十岁时的精神状态;60岁时,又要努力体现四五十岁的精神状态。一个人只要精神上乐观就会始终充满青春的活力。”

心态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心态很重要,遇事要想得开,尤其是在磨难面前,要学会心理调节,调节得好就能挺过来,否则就可能彻底被压垮。我先后生过4次大病,开过7次刀,患过脂肪瘤、甲状腺瘤,摘除了胆囊,还得了肠癌,但我并没有被病魔压倒,反而成功地降伏了病魔,还被选为“抗癌明星”。 面对疾病,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从而调动了体内的积极因素,增强了抵抗力,病魔的虎威一下子就被压下去。希望那些身患疾病的朋友,不要被来势汹汹的疾病所吓倒,要坚强起来,与疾病抗争。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相当重要。我从年轻时起就一直坚持用冷水洗浴,从暮春到深秋。这一习惯的养成一方面是由于过去外出拍片时,常常没有热水供应,只好用冷水;另一方面坚持洗冷水好处不少,它可充分刺激肌肤,促使体内血液循环加快,有效地提高皮肤的功能和弹性,使表皮细腻,减少皮肤皱纹,人就显得格外有精神。 要学会动中取静 由于经常参加各类社会活动、艺术活动,还有家务的拖累,我的生活节奏一直很紧张,常年处于忙碌之中,弦绷紧了会断的,所以我必须学会动中取静,在紧张

几种常见中药的养生之道

浅谈中医食疗养生之道 摘要:近年来中医食疗养生热潮不断掀起,吸引了各方人士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中国自古以来养生理论和实践的记载进行研究,结合“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理论,分析人的体质、年龄层以及四季气候对营养需求的异同,对食疗养生之道进行了阐述,告诫人们饮食需要遵循养生之道才能维持人体身体健康。并提出芦荟与枸杞子这两味药材对于养生存在极大意义,提倡它们的药用、食用价值应广为人知。 关键词:中医;食疗养生;芦荟;枸杞子 引言 “养生之谈”乃是人类文明历史中的一大课题,而中国医学者从古至今没有放弃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并为现代人们留下了无数养生食疗之道的知识宝富,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对于养生食疗之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通过结合古今养生食疗之道的精髓,对现代养生食疗之道进行新的阐述,提倡养生对食物的选择必须了解人的身体情况以及食性,两者必须相符,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维持身体机能平衡。 1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学问博大精深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的历史颇为深远,中国的养生之道也在几千年前就远远流传。养生历史印迹中,书籍是最有力的证明者,谈养生且从这些历史书籍谈起。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书中记载: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随后,秦汉历史时期出现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的《黄帝内经》,它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求“上医治未病”;汉代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也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养生思想则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脏腑经络为基础;此外,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把养生称为“养性”,是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求“内外病悉皆不生”,而延长人的寿命…… 2 中医自古以来盛行的养生秘诀 古人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此说话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膳食金字塔。中医自古认为,食物与中药一样,都具有“四期”、“五味”的不同性能,每一种饮食都有各自的营养热性,必须因体质、因病症及四季节气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饮食,紧急食人妨碍疾病治疗与预后的食物;此外,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过食酸则伤肝过食咸则伤肾过食苦则伤心,过食辛则伤肺,过食甘则伤脾。因此,每天饮食必须谨遵这些道理,才能做到有效防病长寿,免除病痛之苦。 2.1中医中依据四季节气的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中,《黄帝内经》谈到人如何才能长寿时,就明确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须四时而逆寒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说明了人体健康与四季气候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只有顺从春夏秋冬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适应一年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人体才能保持健康,人类才能够长寿。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人们应该根据不同季节服用不同药物,他指出春季宜服小续命汤,夏季宜服肾蛎汤,秋季宜服黄芪汤,冬季宜服保健药汤。 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馊之味。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在和食品,例如:草药类的枸杞子、于禁、丹参、元胡等,食物类的大枣、葱、香菜、花生等;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不忘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近日,我们通过对大中小学课本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后发现: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

养无限,永屹世林 2、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需要国学 八十后九十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才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4、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品位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高职教育也难免

中老年人养生保健小常识

中老年人养生保健小常识 1.常沐浴沐浴有多种,温泉浴、日光浴、清水浴、空气浴、沙子浴、泥土浴等。可根据条件与身体状况选择与应用。 2.常洗脚每晚临睡前用适度的热水洗脚,是保健的秘诀之一。洗脚后按摩涌泉穴30余次,有利于睡眠与保健,冬季更是大有裨益。 3.常养气要做到主动养精气,应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遇事不怒,思想宽广,饮食有节,起居正常,劳逸结合,锻炼至上,增强抵抗力。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是健康之根本。 4.常养精肾虚者易患腰痛、膝软、头晕、耳鸣、失眠、心悸、牙动、精神不振、生殖功能早衰等病状。只有采用“养精、保肾、节欲”措施,才能治疗上述病症,达到健康长寿。 5.讲营养营养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缺一不可。药食并养,以食为主;荤素兼备,以素为主。 6.讲卫生饮食要谨慎,蔬菜水果要洗净;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刷牙;锅碗筷勺等餐具要清洁、消毒;平时衣着及居住环境应干净卫生。 7.常欢笑笑时胸部、肺部扩张,呼吸增强;笑在肚里,产生胃液,帮助消化,增进食欲,促进代谢;笑在全身,兴奋整体,睡眠香甜,精神振奋,心胸开阔,工作起劲。笑是一门学问,常笑、微笑、大笑都能有效的治疗人们的神经衰弱、抑郁症等精神性疾病。但笑也一定要有度,尤其是患者有高血压、心脏病、心肌梗死等病者,不可以大笑,只能微笑。 8.常养神神指心力、心劲。神是身体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八小时工作要专心至致,其余时间与双休日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寄情趣于一技之长,以乐促健康。 9.常梳头每日至少要梳头两次,每次60余梳,可明目、清脑、祛风、活血,增进肾功能,防脱发,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经常坚持必然受益。 10.常擦面每次洗脸后,用双手擦面部10余次,按摩与刺激面部的穴位。能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振奋精神。 11.常运目长时间用眼睛后,要先遥转眼球,再闭目静养,视力特别明亮。方法是:眼球从左而上,从右而下,往返调整10余次,使眼部的肌肉得到充分运动与调节。

养生之道_1111118

[标签:标题] 养生一词,首见于《吕氏春秋》。其曰: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养生,古亦称摄生、治身、道生、卫生等。老年人延缓衰老之养生,又称寿老、寿亲、寿世、养老等。从字义上看,养生,即护养生命之意。一般而言,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或方法护养人体生命的主客观行为,或根据人体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的心身护养活动,才称之为养生。诸如饥而欲食,渴而求水,寒而添衣,此类行为多为延续生命的本能反应,尚不能称之为养生活动。事实证明,科学的养生实践,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盲目护养身体的行为,徒劳无功已属庆幸,甚反生害亦不鲜见。 养生之道,无所不在养生,不只是个人行为、家庭活动,其涉及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谐程度。笔者以为,养生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完整意义上的养生,包含以下三个层面:一是依靠整个社会(政府、社区)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空气、水质、土壤、绿化、声光,乃至于社会治安、政治氛围、民情习俗等均是构成生存环境的要素。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群体的养生保健;不良的生存环境,有害于民众的身心健康。历史与现实的教训,让人刻骨铭心。 二是依靠医学力量(医院、医生)积极发挥健康咨询、养生指导和早期诊治疾病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的医院、医生主要承担临床医学的责任。随着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学市场的扩展,在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领域中,医院、医生也应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

三是依靠社会成员(个人、家庭)有意识地做好自身养生或帮助他人养生。有些亟需养生的人,因其失去了自理自养的能力,家人、亲友甚至社会其他成员帮助其调养身心,当属值得提倡的客观养生行为。 养生范围极为广阔,养生方法极为丰富,可谓无时不需,无处不是。现就养生分类的主要内容,列举如下: 【环境养生】 当指注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做到趋利避害的养生活动。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生活于天地之间,时空之内,形神机能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科学养生必须置人于环境之中,加以重视,给以考量。季节更替、昼夜变化、地域高下、水质土矿、植被绿化、家居摆设,乃至于社会地位、生活境遇、人际事宜等均可影响身心健康,适之则有利养生,逆之则有害健康,切请慎调为要。 【情志养生】 系指保养身体必先调神怡情,才能形神兼备。三国曹魏时期著名文学家嵇康曾做养生专论,指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并提出例证云: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漓;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精神情志调养对于保持身心健康重要性的论述,古今宏论,莫

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的养生之道 摘要:以古文献为依据,从日常饮食起居、心理和生理健康、体育休闲等方面对孔子的养生之道进行评析。孔子提倡的修身养心、动静结合、身体力行、崇尚健康的养生思想,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孔子;养生;健康 中华民族的养生之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探讨,其各种养生理论、方法可在诸子理论中见到。《庄子》的“养生主”主张“静以养生”,顺其自然;《吕氏春秋》主张“动以养生”,来源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老子》的“善摄生者”的理论;等等。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的创立者,被后人尊称为“圣人”。他宣扬“仁,义,礼,乐”,以“仁爱”为立身之本,“中庸”为行为之则,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孔子在养生方面虽然没有专门的著作,但其言行举止都透露出他对养生方面颇有研究。他提倡的修身养心、动静结合、身体力行,对我国的健身养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1.孔子其人、儒学及养生 孔子说过“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篇》)。他不像道家一样追求长生不老,也不同于佛教那样寄予来世,他更主张对生命现象加以切实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主张对现有的生命给予最大限度的珍惜和关怀。【1】孔子本人和儒学都对道家的“辟谷,练气,炼丹,服食,引导,房中术”等养生功并不推崇,更注重的是在“道德,心理修养,精神状态”上的修炼,强调“仁爱”,“中庸”,“有节”,通过合理的锻炼和生活方式来延长人的寿命,以达到养生。 2.孔子的养生之法 2.1日常饮食起居习惯 2.1.1衣着合理 孔子在衣着方面是很讲究的,不同季节、不同情况下选择穿不同的衣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论语·乡党篇》)讲的就是夏天穿汗衫,并且出门应加件外衣以防受寒,冬天应该注重保暖而着“羔裘”、“狐裘”;睡觉必有“寝衣”而非日

中华诗词之美论文

从《洛神赋》浅谈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 2012212871 刘成晨 内容摘要:魏晋以后,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形象,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并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不断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洛神赋》 纵观历史星河,中华文化如同一脉熠熠生辉的清流,由我们睿智的祖先们一代又一代创造、发展、传承,或许会有断裂,但是从来不会断绝。中国的诗词,独立于世界,它的遣词造句之优雅,平仄对仗之古意,字里行间之深情,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一种异族文化能与之相媲。 但它当然不是单一乏味的。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也是中国古代的诗歌开端《诗经》开始,历经沧桑数千年,诗歌已经历经萌芽,繁盛,衰落,蔓延等过程。有人认为诗词发展的顶峰是唐宋,的确,在此期间,出现了众多文人骚客,名家大士。他们的篇篇佳作百世流芳,多少人怀有对那个年代的孺慕之思。但有一个朝代,风流人物层出不穷,他们追求自我的本真,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光华尚未绽放便消逝在时间里,所以并不如唐宋那样让人如数家珍。 魏晋南北朝,后人总是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就姑且当做是一个朝代。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化的发展,与君主专制政治的变化关系最为密切。君主专制政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职官制度的变化。职官制度本身又是文化史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个时代在职官制度上,出现了一个最重要的迹象,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制与尚书省六部制的形成,外朝台阁制度的建立。这种变化,表现了秦、汉君主专制政治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发生了松动,获得了改造。毫无疑问,这种松动与改造,必将对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因此,魏晋时候的诗赋,就是诉不尽的风流。

老子的养生经

老子的养生经 ?老子的养生经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是保养生命以达到长寿的意思。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融合了儒、道、释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汇集了众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历久弥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名流,从唐宋文人到明清雅士,养生之道被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从老子的恬淡寡欲,到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千金方》,再到白居易的乐天随意、苏东坡的通脱豁达,从古人的这些养生经验中,我们不难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着一套健康密码,破译了这套密码,就能找到健康长寿的钥匙。 养生不只是锻炼身体,使身体健康那么简单。除了体育运动和合理的饮食之外,养生和精神状态、心理素质、道德修养、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本版将开辟专栏重点将先秦以来一些著名养生专家、中医名家、文人雅士的著作与养生观点予以介绍,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养生延年、祛病增龄方面的知识,让更多的朋友们“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著作《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从医学角度来看,《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字。其中不少养生的观点,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中医著名经典《黄帝内经》所论的养生之道。多是对老子学说的发挥,所以称“黄老之学”。《道德经》涉及养生主要有: 一、顺乎自然,祛病延年。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必须顺乎自然,适应自然变化规律。 二、少私寡欲,怡淡为上。老子要求少私念,去贪心,知足常乐。认为追逐荣利,嗜欲无穷,是招灾惹祸之源,伤身损寿之根。 三、静气致柔,以静为正。老子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最富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是有利于人体的真元之气。被后世医家称为元气,指导着养生理论,演化成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道家 气功基础。 老子的顺乎自然,怡淡寡欲,静养柔气的养生观点。两千多年来不仅一直

女人的养生之道 女性养生之道

女人的养生之道女性养生之道 女人的养生之道女性养生之道,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女人的养生之道女性养生之道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女人的养生之道 1.经常散步 2.多享受早晨-点的阳光 3.运动前先卸妆 4.精神极度疲倦时并不适宜以运动减压,休息更重要 5.冬季少做户外运动 6.10层以下,不乘坐电梯 7.每三个月改变一次你的健身菜单 8.每天运动半小时,而非周末运动3小时

9.热水泡脚可有效预防静脉曲张 10.边看电视边做柔软体操 11.在游泳池里一定要戴上泳帽和泳镜 12.跑步、骑脚踏车等运动可以保持优美的腿部线条 13.午休也是健身的好时间,不一定非等到晚上 14.光脚穿运动鞋固然舒服,却对健康不利 15.睡半硬的床铺更有利于颈椎健康 16.去正规的医院而非美容院接受按摩 17.非运动状态下不喝功能性饮料 18.运动后休息半小时再入浴 19.不在过吵的健身房中锻炼

20.正确的姿势比专程去健身更有效 女性养生之道 调养精神,健体保肾 精神调养是养生的重要方面。由于女性受生理周期的影响,情绪波动很大,所以精神调养就显得更重要。以情制情的养生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多做自己喜欢、愿意做的事情,工作时间不要过长,注意休息,这样就会顺利度过自己的各个生理期。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使脏腑气血调和,经络畅通,精神放松,帮助消化,保持身材,这对女性来说非常重要。当然,还需要持之以恒。终于认为肾为‘先天之体’,主生殖。肾与女性各方面关系密切,俗话说“女怕伤肾”。如果女性在生育过程中调养不当,就会出现肾虚,又因肾与内分泌有关,许多问题,如黄褐斑、皮肤老化、腰膝酸软、头发枯黄等,通过补肾都会有良好的效果。所以说女性面容的好坏,不要只限外在美容,还应用中医的方法调理肾脏,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饮食有节,调理周期

中华养生论文材料

中华养生文化不仅内容博大精深,更重要的在于它的主旨始终如一地属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营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态环境,顺应“天人相应”的客观规律。 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共八十一章,开篇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论”和“生气通天论”三章集中地表述了中医学的养生理论。 《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 对于这样一种现象,古人的教诲是在充分认识人的机体机能并掌握其生长、发育、衰老过程的基础上,要做到以下五条: (一)对自然界,以顺应为主。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二)对人体心理,以内守为主。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三)对形体生理,要劳而有度。 做到“形劳而不倦。” (四)对生活起居,要以朴为尚。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五)对疾病,以预防为主。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这五条当中,十分强调以“精神内守”为核心的心理修养。例如: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 “内无思想之患,以适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所有这些,最后归结到“真气从之”,“淳德全道”,“德全不危。”符合清净无为的“自然主义”。 后世评《黄帝内经》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认为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内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儒术尚未“独尊”,释家尚未“引入”,老子的道家学说是土生土长的哲学,《黄帝内经》中有不少老庄思想是毋庸置疑的。但后来中医学的发展,集中华民族各种优秀养生思想和养生知识之大成。如儒家的“中庸之道”、“过犹不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 分享日志热门日志老子的养生之道分享老子的养生之 道摘要:一提到如何养生,很多人都认为,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就可以增强体质,或者多做运动就可以健康长寿。其实不然。剖析现代人常见养生误区,阐述了老子高明玄妙的养生理论。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圣典《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一脉相承。本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躯体养生,即养形;二是心灵养生,即养神。可以预言21世纪,老子的养生学在中国必定再度兴起,重放光彩,乃至朗照全球。一、为何养生有一学者曾说:“人生不寿,是一大罪恶。”为何?人生不寿,让亲者痛,仇者快;人生不寿,有多少责任义务不能完成,有多少理想抱负不能实现,所以我们必须长寿。而且渴望延年益寿,甚至渴望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人生是美好的,要享受美好的人生,必须拥有健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这就需要养生学,而中国的养生学,特别是道家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走出现在常见的养生误区,获得健康长寿幸福美满的人生。养生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二、养生意识说到养生,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老人的是,病人的事,与我们健康人年轻

人无关。非也!养生其实是越年轻越好,越健康越好!年轻的时候,健康的时候,养生事半功倍,如御风而行,一日千里;年老了,生病了,才养生,就事倍功半,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1. 防患未然,治其未乱老子说:“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德道经》第二十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动要在事情未出现之前,治理要在动乱未发生之前。这包含了多么深刻的智慧!医学家可以从中思悟疗疾的秘诀,政治家可以从中领悟治国的谋略,企业家可以从中体会经商的奥秘,至于我们个人则可以从中明白修身养生的真谛。这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并不是人人都重视,也不是人人都能实行,持之以恒的更是少之又少。中国有句古话:“知易行难。”道理是易懂的,但是做起来就十分困难了。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事情,但是这是毫无意义的,只有能运用于实践,才是真本领。其实真正的养生之道,就从这句话开始!首先我们就要培养一种预防意识。这种意识十分重要,没有这种预防的意识,一切养生之道无从谈起。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以为自己年轻力壮,一点病痛,过几天就好,没事的。这种麻痹大意的思想真的不可取。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第一次把一只青蛙扔到一盆滚烫的开水里,只见那只青蛙落水的一刹那,两只肌肉发达的后腿马上竭尽全力向外一跳,最终死里逃生;第二次又把这只青蛙放进一盆暖水里,这只青蛙

从美食的角度浅谈养生之道

从美食的角度浅谈养生之道 姓名: 学号: 院系: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美食与养生 (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黄山,安徽 245041) 摘要:美食跟养生密切相关 关键词:美食;养生;食疗法 引言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所谓的食补也就是经过调整饮食来促进身体健康的发展。同时食补还能够起到药物绝对所无法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通过调整饮食的方法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具有源远流长而深厚的历史,其实祖先们早在2000多年前在发展及其低下的奴隶社会时期的周代就充分认识到了饮食对于养生的巨大的重要性。饮食是人类进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但要使人活得健康而愉快、并充满活力和智慧,则不仅仅考虑到仅仅满足于吃饱肚子而已,还必须考虑到饮食的合理调配的方面的重要性,必须保证人体中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的摄取的平衡同时必须要充足,最重要的是还能被人体充分地吸收和利用。营养需要平衡,首先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绝对不可忍饥挨饿,相对于忍饥挨饿而言更多人是暴饮暴食,当然这也是很不好的饮食习惯,也不可以偏食,不能只吃一种食物,而需要进食多种食物,保证营养的均衡。还要特别注意平时饮食的卫生,不吃不干净和有毒的食物。并且还应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的不同适当的减少和禁忌一些食物的食用,这样才有利于有效地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通过饮食而养生的目的。饮食养生是通过食物来进行的,根据日常食品,还有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以及不同的生理病理需要进行调理养生,不但能充饥,而且还能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有益身体健康,驱除疾病延年益寿,是一种乐于被人们接受的重要养生手段。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说:“颐气无玄妙,节其饮食而已。”就是说养生长寿奥妙在于调整饮食,充分强调了饮食养生的重要性。养生健身术是最古老的生命科学,是散发着迷人魅力的高雅文化之一。它包括气功、按摩、武术、房中术、食疗术、辟谷术等多种养生健身方法,涉及到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宗教、饮食、天文、地理等多种知识,是传统文化之中糟粕较少、精华较多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