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积淀:岛及其成因类型

高考地理知识积淀:岛及其成因类型
高考地理知识积淀:岛及其成因类型

高考地理知识积淀:岛及其成因类型

全球岛屿总数达5万个以上

总面积约为997万平方千米

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

大小几乎和我国面积相当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既然所有陆地都被海洋包围

为什么不是所有的陆地都是「岛」?

图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大陆」

从地理的意义来说

是面积大于格陵兰岛的陆地

且有别于“洲”

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美大陆、

北美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6块大陆中

最大的是亚欧大陆

最小的是澳大利亚大陆

从地质上来看

一个大陆除位于海平面上的陆地部分外

还包括环绕它的大陆架

而「岛」

则是相对「大陆」而言

被水环绕、面积比大陆小的陆地——

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

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按照成因

岛屿可分为大陆岛、海洋岛

或火山岛、珊瑚岛和冲积岛几种类型

1大陆岛

大陆岛又称陆岛,指地质结构上与邻近大陆相似或相联系的岛。大陆岛原先是大陆的一部分,后来被海水将它与大陆分开。大陆岛面积较大,地势较高。太平洋中的大陆岛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外围,如日本群岛和新西兰的南岛、北岛等。大陆岛一般位于大陆附近。中国的第一大岛台湾岛和第二大岛海南岛都是大陆岛。

大陆岛的形成原因分类

①因构造作用,如断层或地壳下沉,致使沿岸地区一部分陆地与大陆相隔成岛;或因陆块分裂漂移,岛与原先的大陆之间被较深、较广的海域隔开。前者如中国的台湾岛、海南岛,欧洲的不列颠群岛,北美洲的格陵兰岛和纽芬兰岛等;后者如马达加斯加岛、塞舌尔群岛等。

②由冰碛物堆积而成。原为大陆冰川的一部分,后因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同大陆分离,如美国东北部沿岸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些岛屿。

③由海浪冲蚀而成的冲积岛,其高度与大陆相一致,周围有海蚀地形,存在的时间短暂,在波浪的冲蚀下很快就会消失。

台湾岛

2冲积岛

冲积岛是陆地的河流夹带泥沙搬运到海里,沉积下来形成的海上陆地。由于它的组成物质主要是泥沙,故也称沙岛。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就慢了下来,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这就叫冲积岛。

世界上许多大河入海的地方,都会形成一些冲积岛。我国共有400多个冲积岛,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就是一个很大的冲积岛,是我国的第一大冲积岛。我国第二大冲积岛是湖北枝江长江中的百里洲。冲积岛的地质构造与河口两岸的冲积平原相同。其地势低平,在岛屿四周围绕着广阔的滩涂。

中国上海崇明岛

3珊瑚岛

珊瑚岛是海洋岛的一种。指由珊瑚遗体堆积而成的石炭岩礁。珊瑚虫是一种腔肠动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分泌一种不灰质,形成它的石灰质外骨骼,珊瑚死亡后,留下石灰质骨骼,长期的堆积便会形成巨大的礁盘。而新的珊瑚肢体又在它上面不断向海面和四周生长,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珊瑚就能生长到海面附近的地方,珊瑚礁顶部一般十分平坦,在低潮时礁顶可露出水面,在高潮时被海水淹没。

造礁珊瑚的生活有着严格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1)温暖的海水。珊瑚生长的极限水温是16°—36℃,而大量繁殖的水温为25—29℃。

(2)良好的光照。在透明度特别好的海水中,珊瑚可生活在200 多米的深度,但在多数情况下,仅生长在40—50米的深度,而以0—20米深处生长最好。

(3)适宜的盐度。盐度在27—40‰的范围内,珊瑚可以生存,但珊瑚生长的最宜盐度为34-36‰。

此外氧气的供应以及适宜的底质都是珊瑚生长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珊瑚主要分布在北纬30°—南纬25°之间的热带、亚热带的浅海之中,并且必须在海水清澈又能受到波浪冲击的地方。珊瑚礁顶部一般十分平坦,在低潮时礁顶可露出水面,在高潮时被海水淹没。

岸礁分布在靠近海岸或岛岸附近,成长条形状,主要分布在南美的巴西海岸及西印度群岛,我国台湾岛附近所见的珊瑚礁大多是岸礁;

堡礁分布距岸较远,呈堤坝状,与岸之间有泻湖分布,最有名的就是澳大利亚东海岸外的大堡礁;

环礁分布在大洋中,它的形状极其多样,但大多呈环状,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中部和南部,而且多成群岛分布。

环礁澳大利亚大堡礁

4火山岛

火山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的。在环太平洋地区分布较广,著名的火山岛群有阿留申群岛、夏威夷群岛等。

火山岛按其属性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洋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没有联系;另一种是大陆架或大陆坡海域的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有联系,但又与大陆岛不尽相同,属大陆岛屿大洋岛之间的过渡类型。我国的火山岛就属于后一种。

火山岛火山喷发的熔岩一边堆积增高,一边四溢滚淌,是火山岛形成中呈圆锥形的地形,被称为火山锥。它的顶部为大小、深浅、形状不同的火山口。我国的火山岛主要是玄武岩和安山岩组成,玄武岩浆粘度较稀,喷出地表后,四溢流淌,由此形成的火山岛的坡度较缓,面积较大,高度较低,其表面是起伏不大的玄武岩台地,如澎湖列岛。安山岩属中性岩,岩浆粘度较稠,喷出地表后,流动较慢,并随温度降低很快凝固,碎裂的岩块从火山口向四周滚落,形成地势高峻,坡度较陡的火山岛,如绿岛和兰屿。如果火山喷发量大,次数多,时间长,自然火山岛的高度和面积也就增大了。

火山岛的形成后,经过漫长的风化剥蚀,岛上岩石破碎并逐步土壤化,因而火山岛上可生长多种动植物。但因成岛时间、面积大小、物质组成和自然条件的差别,火山岛的自然条件也不尽相同。澎湖列岛上土地瘠薄,常年狂风怒号,植被稀少,岛上景色单调。绿岛上地势高峻,气候宜人,树木花草布满山野,景象多姿多彩。

火山岛

【考题链接】

7.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岛,最高峰查亚峰,海拔5030米,为大洋洲最高点,全岛不少山峰都是死火山锥,部分山区近期还发生火山喷发,并有频繁的地震。

材料二新几内亚岛简图

材料三甲城市气温资料

(1)简述新几内亚岛的地形特征,并分析其主要成因。

(2)乙河为该岛最大的河流,判断其入海口附近的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沿海多沼泽的原因。

高考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知识点复习

高考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知识点复习 1、河流的基本特点 2、 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1)不同地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3、 长江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峰,干流沿途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市,区)。注入东海,为我国最长、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其中自源头到湖北宜昌为上游,主要流经了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接纳了大量支流,水量大增,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自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长江中游流经平原区接纳了鄱阳湖,洞庭湖,汉江等水系,水量大增,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易泛滥成灾;江西湖口以下为下游,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河流支流已不多,但由于水量大,地势低平,防洪任务艰巨,长江重要的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等,其中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已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有葛洲坝(三峡的上游干流)、丹江口(汉江)、安康、二滩(雅砻江)、龚嘴(岷江支流大渡河),隔河岩(清江)、五强溪(沅江)、乌江渡(乌江)、在三峡的西陵峡中三斗坪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的三峡水利工程枢纽工程。 (1)防洪与灌溉

4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9个省级政区(青、陇、川、宁、内蒙、陕、晋、豫、鲁),注入渤海,长度与流域面积均居我国第二,但水量很小。内蒙古河口镇以上为上游,黄河上游青海省境内,流经青藏高原,水量不大,水流平缓,河水清澈;自青海龙羊峡、经甘肃刘家峡至宁夏青铜峡的峡谷段,水能资源丰富;在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流经平缓的地形区,水流平缓,气候干旱,加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水量有所减少;河口镇至河南孟津为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接纳了汾河,渭河等支流,水量增加,特别是河水含沙量大增(90%黄河泥沙来于此);孟津以下为下游,流经华北平原,由于长期人工筑堤束水,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数米,形成“地上河”,所以黄河下游沿途水量渐少,支流很少,且易发洪涝灾害。而由于中上游地区用于生产、生活的引水量过大,造成下游河段在春末夏初季节几乎每年发生断流现象。 黄河主要的支流有:上游河段有洮河和湟水,中游段有无定河、延河、汾河和渭河(其支流有泾河、洛河)等。 (1)母亲河的奉献

(完整版)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

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 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其它行星系其它恒星系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 ①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转 ① 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 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ˊ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N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ˊS。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20.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由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上为0° 2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为极昼,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为极昼;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为极夜,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极圈以内为极夜。春秋二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2.四季的划分

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 考点搜索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 三雪、巫、太、大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2017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2017高考地理

[2017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2017高考地理 地理知识的考察是各地常识考试的重点。那么2017高考中国区域地理有哪些知识点呢?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2017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2017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降水带分区 中国可划分为三大自然区,主要依据气候和地貌的地域差异,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以400mm等年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 2017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冷热带分区 在三大自然区基础上,依据我国东西降水、南北热量的差异,将三大自然区中的东部季

风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北方地区内部包括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具体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 2、西北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3、青藏地区 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

部。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4、南方地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 2017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经济带分区 1.经济协作区 1954年建立了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经济协作区。1961年华中区与华南区合并为中南区,全国划分为六大经济协作区。这一划分方式影响比较深远。 以当前的情形而论,中国按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和华中进行分区,每个区域各自包含的省份、直辖市和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如下:

高考地理部分知识点归纳中国和世界地理部分

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降水较多 高考地理部分知识点归纳 (中国和世界地理部分) 1、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纬度位置及其优越性 我国领土南北跨越了近50个纬度,且北回归线穿过我国的南部,我国的领土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这种纬度位置及所造成的南北气候差异,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为我国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海洋,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这种海陆位置使我国深受海陆的影响,成为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夏季,我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降水较多,且温度又高,热量条件充足,因此,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使我国的北方地区也能种植喜温植物。我国东部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加强同海外各国的交往;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有第二亚欧大陆桥与中亚和欧洲各国友好往来,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2、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地段,产生巨大水能 3、我国五种基本地形齐全:为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占三分之二,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在林、牧、矿、旅游等方面有优势 4、我国的降水 (1)空间分布 特点: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最多在台湾的火烧寮、最少在吐鲁番的托克逊) 原因:受夏季风的影响 东部地区:东南季风影响 西南等地区:西南季风影响 西北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称非季风区。降水较少)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山(大阴贺巴冈) 重要等降水量线:800mm 通过秦岭—淮河一线;400mm 通过大兴安岭—兰州—拉萨一线 (2)季节分配 特点:季节变化大,集中在夏、秋季节(5月~9月) 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原因:由夏季风的进退规律所决定 6(东部地区的雨带推移) 79月——雨带南撤至长江以南 10月——雨季结束 (3)年际变化 概念 :降水年与年之间的变化 情况: 南方较小、北方较大 原因 :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所造成的。夏季风强,南旱北涝,夏季风弱,南涝北旱 5、气候复杂多样 标志: 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 原因 : 跨纬度广、 离海远近差异大、 地形复杂多样 影响 :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

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分享

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分享 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高三复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 地理高考知识点1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 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 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

高考地理知识重点:中国自然地理

2019高考地理知识重点:中国自然地理 2019高考地理知识重点:中国自然地理 1、中国行政区是中国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基本空间背景,可谓重中之重。记忆行政区划图要达到三层境界,第一要熟练填注空白行政区划图,建议分方位记忆即东北黑吉辽内蒙古,西北陕甘宁新青,西南川云贵西藏,中间是两广西湖两河山,东南苏浙皖赣闽台琼,再补充四个直辖市京津沪渝、两个特别行政区港澳;第二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各省区轮廊拟人状物以便联想记忆;第三某重要区域地图,主要是地形、气候、河湖、资源与行政区划的相对位置。 2、地形区空间位置往往是以山脉为界线的,因此,山脉的位置构成地形图的基干。特别注意巫山既是鄂渝还是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的界线;太行山既是晋冀还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是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界线;武夷山是闽赣界线;天山是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界线;昆仑山是新藏还是塔里木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界线;秦岭是黄土高原与汉水谷地的界线;南岭是两广与湘赣的界线;祁连山是甘青还是河西走廊与柴达木盆地界线;横断山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界线。 3、用谐音及顺口溜来加强记忆。将陆上邻国,越老缅印不锡尼,阿巴苏蒙到朝鲜,苏分塔吉加哈俄;海上相望之国,东是日韩与南非,南有马来文印尼;东北一西南走向山脉,

雪巫太大长城台;东西走向山脉,天阴昆秦南;季风区非季风区界线,大阴贺巴区。 4、温度带、干湿地区空间分布与行政区划关系,海南全部在热带;两湖闽浙黔皖沪渝全部在亚热带;山东全部在暖温带;吉林全部在中温带;广西没有热带范围,虽然有北回归线穿过;塔里木盆地和辽东半岛为暖温带;并兼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的有陕西、甘肃;明显兼跨四类干湿地区的有陕甘内蒙古藏。 5、秦淮一线是我国最重要的一条界线,它大致穿过苏北、皖北、豫南、陕南、甘东南。可以借用逻辑推理加强记忆--1月0℃等温线→亚热带、暖温带界线→有无结冰期界线→一年两熟、两年三熟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半湿润界线→水作、旱作界线;秦岭是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分水岭。从而使秦淮一线成为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界线。 6、注意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关系,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记忆。例如: ①外流河水文物特征理解,降水量与蒸发量→流量多少,雨季长短→汛期长短;最冷月气温→有无结冰期;植被状况→含沙量多少。 ②降水时空分布规律→水资源时空特点。 ③夏季风推移规律决定气候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决定北

最新《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

考点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可实现人地和谐发展。不合理利用强度会引起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13、东北农林基地的开发建设 (1)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①黑土的利用: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为了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必须保持和不断提高黑土的肥力。加强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并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注意土壤的培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 ②沼泽的保护:三江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沼泽是蓄水也、水源地,对于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东北的沼泽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等栖息地,沼泽植物又是一项重要资源。 ③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能够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中部松辽平原玉米产量大,已成为我国的玉米带。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2)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①问题: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导致资源减少、材质下降;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采伐以皆伐为主,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 ②措施: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是东北林区的一项首要任务,具体措施是:坚持合理采伐,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加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发展温带水果,辽宁东部和吉林东南部丘陵柞林地区,发展柞蚕生产等。 14、黄淮海平原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 排水或灌水条件很差的低洼或山坡地,容易遭受涝灾和旱灾; 在风沙活动强烈的地区,土壤锓蚀和土壤沙化,导致土壤肥力不断降低; 由于灌溉方法或灌溉系统不合理,致使地下水位抬高,引起土壤盐碱化; (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鱼塘——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里种粮、果、棉。优点: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15、南方低山丘陵区(范围: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广大的低山丘陵地区) (1)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 ①气候资源: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但因季风活动及其在年际和年内的不稳定性,伴随着多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 ②生物资源:品种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但利用的生物资源品种单一,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③土地和土壤资源:气候、生物、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土地类型多样,为农业的分层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红壤面积大,有机质少,酸性强,土持黏重,是南方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大力改造。 ④水资源:河流多,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建立水电工程和发展灌溉农业。 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乱砍滥伐森林。向大自然强取耕地和薪柴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在全国仅次于黄土高原。 ⑤结论:南方低山丘陵区水、热充足,因地貌差异形成的多种土地类型,可以因地配置繁多的生物品种,因此这一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此外,这里劳动力资源充足,而且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海港,有开发低山丘陵的人力和市场条件。(2)整治: ①走立体农业之路:本区人口密度大,而人均耕地少,可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立体农业有利于减少有限耕地的压力,把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转移到低山丘陵的综合开发中去,促进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单一种植粮食作物局面,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循局面。 ②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使炉灶大大节约燃料。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工业》 考点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原料(临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

2018高考地理(全国卷Ⅰ)试题解析

2018高考地理(全国卷Ⅰ)试题解析解 作者:李荟乐 一、选择题 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例如,日本岐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企业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10米以下。据此完成1~3题 1.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 ①保持恒温环境 ②储存原材料和产品 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减小地面振动影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主要需要考虑精密机械设备和一般产品的差异。①保持恒温环境,是精密机械设备的特殊之处,可选。②任何工业生产都需要储存原材料和产品,不是精密机械设备的特殊之处,排除。③降低生产成本是任何工业都需要的,且地下建厂一般会比地面建厂成本更高,排除。④减小震动却是精密机械设备的需求,可选。故选C. 【点评】本题并没有考察一般工业的区位因素,而是考察精密机械设备这种特殊的工业及其特殊选址的区位因素,很新颖。看起来很陌生,但只要抓住精密机械设备和普通设备之间的区别这一关键点,即可用排除法轻松选出。 2.与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

A.防渗水 B.防噪声 C.防坍塌 D.防地震 【答案】D 【解析】本题表面问与日本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实质是比较岐阜与大连的地下环境。联系所学知识,日本多地震,D正确。防渗水、防坍塌是任何一个地下工厂建设都应考虑的问题。地下环境并不会有噪声影响。故选D. 【点评】该题的挂件是透过题目找到真正考察的知识点——岐阜与大连的地下环境。该题适宜直选,不适合排除,如坚持用排除法,可能会忽略主要问题,产生错误。 3.推断上述企业将工厂建在地下的直接目的是 A.增强保密程度 B.保证产品品质 C.满足战备需要 D.集约利用土地 【答案】B 【解析】精密机械设备对生产环境要求较高,从第1题可知,地下环境具有诸多优势,故其直接目的是保证产品质量。故选B. 【点评】本题考察的区位因素比较罕见,需要抓住题干中“直接目的”一词,才能排除干扰。该题对考生常识积累和思考能力要求较高。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

高三地理必备知识点归纳.doc

高三地理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必备知识点总结: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地区,介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号称世界的第三极。青藏高原所在地区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后来到上新世更新世时,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断扩张北移的印度洋推动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向亚洲大陆的南缘俯冲挤压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为纬度低、地势高、空气密度小、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体积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温凉,气温年较差不大、日较差大的高原季风气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气候。 (一)、青藏高原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分支点在60 E),北支气流经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地区流向太平洋;南支气流则在流过青藏高原南侧后转变成了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西南气流,影响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两支气流最后在青藏高原东部110 E 附近汇合。如图1所示。 冬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南移,其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气流则会增强并在昆明、贵阳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使四川、贵州、汉水流域乃至山东、辽宁一带出现大量降雪。 夏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北移,其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喜马拉雅山南缘一些地区风力最小,天气最稳定;其北支气流则刚好相反。随着西南季风

2014-2018近五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双向细目表

2014-2018课标卷高考题分析表(全国I、II卷地理学科) 知识体系和考点考 频 试题年份及考试题号 14年15年16年17年18年 I卷II卷I卷II卷I卷II卷I卷II卷I卷II卷 1、地图基础知识 1-1、等值线图类高7, 9, 4,5 1-2、统计图类高8, 37-1 9, 1-3、统计表类 1-4、变式图表类中37 2地球运动 2-1、时间计算及日 期变更 高6, 8 6 2-2、日出日落方位 的使用 中 5 10, 2-3、昼夜长短变化 规律使用 低 4 2-4、正午太阳高度 变化规律 低3, 3、地球上的大气 3-1、大气的热力过 程原理 中37-3 1 3-2、大气的水平运 动----风 低7 3-3、气压带和风带 分布规律 低10 3-4、天气特征---温、水的影响因素高6,7,1 3-5、锋面天气系统低4,5 3-6、高、低气压系 统 低37-1 3-7、气候对其他自 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3-8、气候对其他人 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3-9、气候变化对其 他要素的影响 中8 8 3-10、气候类型、气 候特征 中 4 4 4、地球上的水 4-1、水循环的环节 及意义 高 6 1, 37-2 4-2、人类对水循环 的影响 高2,3, 9 4-3、河流的水文特征高36-2 9,10, 36-2 36-1 7, 10

4-4、影响水文特征 的因素 高11, 10 11 4-5、流水地貌高10, 8,9, 4-6、流域的综合开发、治理及评价高11, 36-2 37-4 4-7、河流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高36-3, 4 6, 4-8、洋流及其影响低9 5、地表形态 5-1、外力作用和地貌高7, 8,9, 10 5-2、内、外力共同 作用和地貌 中9 8, 5-3、地形特征低37-1 5-4、地形类型及对 其他要素的影响 高37-1 6 37-1 37-2,3 6、地理环境的 整理性和差异性 6-1、自然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高7,9, 8 36-1 37-2 37-2 3,8, 6-2、自然地理环境 的差异性 6-3、水平地域分异 规律 中1,2, 6-4、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高10, 37-3, 4, 6-5、非地带性规律高 5 11, 37-2 7、自然环境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 7-1、地形对聚落及 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7-2、资源对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影响 中36-3 8、人口和城市 8-1、人口数量的变 化 高10,11 4 8-2、人口时间的变 化 低 4 8-3、人口空间的变 化 低 4 8-4、人口迁移和城 市化 低 1 8-5、城市区位因素高6, 10,1 1 8-6、城市的功能及 功能分区 中4,5, 8-7、城市化过程中低6,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中国领土的四至点: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oN多);最南端——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4oN附近);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oE多);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oE附近)。南北跨纬度近50度,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60多度、约5000千米,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度。 2.我国的临海:我国有18000千米长的海岸线,我国的临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直接濒临的太平洋。 3.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①从纬度位置来看,我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横穿我国南部,南北跨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这种南北跨度较大的纬度位置,使我国拥有丰富的热量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利于我国多种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这种海陆兼备的位置,使东部沿海地区多优良海湾,便于发展海洋运输,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东部辽阔的海域,不仅便于发展海洋事业,而且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我国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4.我国的行政区划:我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

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我国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我国有两个简称的省级行政区有甘、陕、云、贵、川五个省区。 5.我国部分省区之最: 6.描述某地的地理位置特征,应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方面的特征。其中,绝对位置即为经纬度位置,以及由此确定的半球位置、五带位置、气压带风带位置等;相对位置包括自然地理位置(如海陆位置、傍依的山河或所处地形区部位、板块位置等)、经济地理位置(交通位置、所处经济区、与发达地区的距离等)、政治地理位置(相邻的行政区)等。 一、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1.我国人口分布的界线、特点及其成因: ①我国人口分布界线:黑河——腾冲一线。 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南多,西北少。 ③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的原因——a、自然条件:东南部距海洋近,平原广阔,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西北部深处内陆,多属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b、开发历史:东南部开发历史悠久,自古农耕发达;西北部开发较晚。C、社会经济条件:东南部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城镇多;西北部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不发达,经济落后。 2.我国的民族构成:我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92%,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

高考地理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一单元 人口增长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率高则出生人口多(×) 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 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 2、人口增长的五个阶段和金字塔 人口增长的转变从死亡率下降开始,出生率的下降使迅速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零增长。 3、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模式特点分布举例利弊 高低高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过渡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土耳其、阿根廷 [探索]中国与欧洲人口增长的比较:出生率:中国>欧洲,死亡率:欧洲>中国(原因,欧洲人口老龄化),欧洲后期出现负增长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9页案例研究):六个阶段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 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 [思考]①出国旅游属国际人口流动②我国大学生赴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属国际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 迁移(发达国家新趋势) 3、特点 国际人口迁移: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战后(现代),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高考文综地理知识:中国的海岸类型

2019年高考文综地理知识:中国的海岸类型地理复习资料:中国的海岸类型 海岸(sea coast),邻接海洋边缘的陆地,它是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广义的海岸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一般来说海岸由如下几个部分:①海岸(狭义),指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②海滨。也称海滩,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③内滨。自低潮线向海直至破波带的外界。④外滨。破波带外界向海一侧的底部较平缓地带(也有人认为外滨从破波带外界起延伸至陆架边缘为止)。⑤近岸带。包括海滩和水下泥沙活动的地带,约在水深10~20米的范围内。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分布在亚洲大陆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海岸线从北到南,蜿蜒漫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大致呈弧状轮廓。如果再加上5000多座大小岛屿的海岸线,中国的海岸线总长3.2万多公里。 在海岸发育过程中,除波浪作用外,其他如潮汐、海流、海水面的变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原始地形、入海河流以及生物等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海岸类型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海岸类型划分系统,不少分类

常是依据个别因素来进行的。 这里以成因为主,把中国的海岸概括为:侵蚀为主的海岸、堆积为主的海岸、生物海岸和断层海岸四大类型。 1.侵蚀为主的海岸 这种海岸主要由地质构造活动及波浪作用所形成。其特征为地势陡峭,岸线曲折,水深流急。主要地貌类型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海阶。在我国分布在辽东半岛南端、山海关至葫芦岛一带、山东半岛、浙江和福建一带。这些海岸在形态上多属山地丘陵;在物质组成上,多以基岩为主;在外力作用上明显地反映出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的特征。 辽东半岛南端,岬湾曲折,港阔水深,因组成山体的基岩为致密紧硬的古老变质岩,抗蚀能力强,波场物质供应不充分,因而堆积地貌不太发育。只有一些狭窄的沙砾海滩,小型的砾石沙嘴和连岛沙坝。由于海水的长期拍打,造成岩石的凹痕或沿着岩石软硬不同的地方的差异侵蚀,形成极为雄伟的海蚀地形。 山海关东西两侧也分布有一些小型的侵蚀海岸,但由于长期接受附近入海河流泥沙的补给,渐渐使得海湾淤浅而成为平原,巨大的沙坝不仅围封了海湾,并且越过了岬角,使得岬角海蚀崖与海水隔开,因受不到海浪作用而成为崖坡缓倾、崖面长草的死海蚀崖,这里的港湾侵蚀地形,已发展为填平的砂质海岸。 山东半岛跟辽东半岛稍有不同,因附近有一些多沙性的中小型河流入海,花岗岩与火山岩的丘陵地区风化壳也较厚,所以这里虽然发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单元 知识点复习

3.2 中国的地形 学习目标: 1.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主要山脉名称、走向、分布、地形特征,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及特征。 2.理解我国地形特征对农业、气候、河流等的影响。 3.了解中国地震带和火山分布。 图表落实 1.用序号在下图中填出以下地形名称: ①天山山脉②阴山山脉③昆仑山山脉④秦岭⑤大兴安岭山脉⑥太行山山脉 ⑦巫山山脉⑧雪峰山山脉⑨长自山山脉⑩祁连山山脉○11云贵高原○12黄土高 原○ 13东北平原○ 14长江中下游平原○15东南丘陵○16四川盆地 2.将下图中代号所代表的地形区名称填在下列横线上。

(1)山脉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⑤____,⑥____,⑦____,⑧____。 (2)高原⑨____,⑩____。 (3)盆地⑩____,○11____,○12____。 【答案】 (1)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台湾山脉南岭秦岭天山喜马拉雅山 (2)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3)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学海导航 一、地形概况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盆地。海拔lOOO 米~2000米。 第三级阶梯一-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以丘陵和平原为主。海拔500米以下。 比较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海拔(米)主要地形类 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4000米以 上 高原、山地青藏高原 界线:昆仑山一祁连山一横断山

地形对主要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以地形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为基础,以区域定位为纽带,结合高中地理事物的影响因素和区位因素,从各地理要素人手,综合分析,下面简单归纳如下: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方面:(1)多种地形类型,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2)山区面积大,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又可发展旅游业等。

高考高中地理 中国地理常识知识点

高考高中地理中国地理常识知识点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部 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近50°,大部分在温带,南部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二、疆域和邻国 (1)概况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 (2)领土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航线 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附近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附近 (3)邻国

我国陆上国界长达两万多千米,共有14个陆上邻国,从鸭绿江口开始到北仑河口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三、我国的行政区划 我国的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 23 个省、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和 2 个特别行政区。

四、中国的地形 (1)地形概况 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 2/3。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阶梯主要由青藏高原构成;第二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2)主要地形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 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 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

高中地理知识体系

高中地理知识体系(鲁教版)必修 必修一 第一单元从宇宙中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 2.太阳 3.地球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的自转 2.产生昼夜交替 3.产生时差 4.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的公转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昼夜长短的变化 4.四季的更替

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 1.利用地图辨别方向 (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2)在野外利用地图辨别方向 2.利用罗盘辨别方向 3.利用恒星辨别方向 (1)根据太阳辨别方向 (2)根据大熊座寻找北极星 (3)根据仙后座寻找北极星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1.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2.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 ①岩浆岩 ②沉积岩 ③变质岩 (2)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3.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内力作用的“足迹”

①褶皱 ②断层 (2)外力作用的表现 ①流水作用 ②风力作用 ③冰川、海浪作用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2.大气的受热过程 3.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4.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3)季风环流 5.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2)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

1.水圈的组成 2.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3.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1)洋流分布规律 (2)洋流的地理意义 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1.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掌握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2.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 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2)垂直地域分异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2.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高考中国地理知识要点:土地资源

高考中国地理知识要点: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 优势:①耕地面积大(总面积大,占全国1/5;人均面积大,是全国2倍;每个劳力负担面积是全国5倍;地势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②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肥沃;黑土、黑钙土土地生产力水平高)。问题:①黑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原因:过度开垦黑土, 破坏自然环境;降水集中,多暴雨措施: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草肥;种 植绿肥化物、牧草;秸秆还田(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培肥的最有效措施)水土保持--坡面治理、沟壑整治、植树造林。②湿地破坏-沼泽地禁止开垦,保护湿地沼泽土:富含有机质,生产潜力大,此处地势平坦。沼泽: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开发沼泽,要注意有计划地保护沼泽,协调好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沼泽作用(蓄水池,水源地;调节气候,保护环境;丹顶鹤,天鹅栖息地;沼泽植物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负面效应(盐渍化土地面积扩大;河川径 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动植物资源减少)--气候变迁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在继续发展种植业,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升值。小编推荐:高效学习地理的方法重视地图训练,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高考试题也往往以地图为切入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采点多出现微观、局部地区,这就要求同学们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加强空间定位。特别注意十条经线、五条纬线,准确找出这些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学会在地图上分析自然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