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13 短文两篇

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读书。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为什么要读书呢?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谈读书的文章。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重点)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难点)

谈读书

一、文本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般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先哲的高论。

二、预习交流

1生字注音

怡.情(yí)统筹.(chóu)藻.饰(zǎo)

狡黠.(xiá)咀嚼

..(jǔjué)诘.难(jié)

蒸馏.(liú)滞.碍(zhì)睾.肾(gāo)

死抠.(kōu)吹毛求疵.(cī)豁.然贯通(huò)

2词语解释

狡黠:狡诈。

诘难:诘问,为难。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

豁然贯通:(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3走近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他写出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被黑格尔称赞为“充满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的特有体裁。

三、互动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点拨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二)深层赏析

1读书有哪些好处呢?

【点拨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点拨明确】经验补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两者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点拨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点拨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作者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点拨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局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采用不同的读法。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6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

【点拨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三)写法赏析

本文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有何作用?结合内容进行归纳。

【点拨明确】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比喻论证的运用,使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排比论证:“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这样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四、小结归纳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五、板书设计

六、拓展提升

你能说出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吗?

【点拨示例】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不求甚解

一、文本导入

关于读书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议论过,但常谈常新。我们学习的《短文两篇》都是谈读书的,作者见解独到。上节课的《谈读书》,让我们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这节课我们来走进《不求甚解》,跟随当代作家马南邨一起去学习怎样读书。

二、互动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1944年初,他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2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点拨明确】第一部分(1段):摆出错误论调,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2~8段):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

第三部分(9段):论述“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样“活读书”。

3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

【点拨明确】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4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

【点拨明确】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5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读马克思著作做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点拨明确】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

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6“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点拨明确】“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

(二)深层赏析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点拨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点拨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读得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点拨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点拨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点拨明确】书要反复读。

(三)写法赏析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阅读课文进行总结。【点拨明确】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三、课堂小结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驳论,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书中的实质。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提升

请你课后搜集一些关于名人读书的趣事。

【点拨示例】

1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击。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都是作者心智的结晶,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是他们,引领我们在智慧的天地中穿行;是他们,滋润我们求知的心田。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你们多读书,读好书,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感情,提高我们的品味。

13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

《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

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后来老师指导我们阅读这部名著,要求我们“不求甚解”,只了解大意。我采用这种方法,很快就读完,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也都有了大致的了解。

四、课文中有不少名言警句,读一读并摘抄下来。背诵《谈读书》。

参考答案: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五、许多名家都曾翻译过《谈读书》这篇文章,各有特色。下面节选了几个译本的片段(见教材P74),读一读,与课文比较一下,体会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

这些译文也都文笔流畅,语言规范,句式错落有致,均能较好地传达原作要表达的意思。水天同的译本用白话翻译,高健的译本纯用文言,曹明伦译本则文白夹杂。相比之下,王佐良译本则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成一种简洁、庄重、优雅的文风,读来更为朗朗上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