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简介

旗袍简介
旗袍简介

旗袍简介

一、旗袍的历史

旗袍是中国女性传统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服装,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汉族妇女开始穿着。一千多年来,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中国女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旗袍也保持着这种特色。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对旗袍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力求把自己优美的身材曲线表现出来。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近十几年来,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逐渐成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二、旗袍的含义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三、旗袍的选购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在传统与现代、维护传统的“善”与追求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脱离原来的样式,变得经济便利、美观适体。

选购旗袍时,也要注意,除了体形需要特别考虑外,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在旗袍的款式、色彩、面料上也应有些区别。年轻女性宜选用绚丽的色泽优美的花式、活泼俊俏的款式,体现青春健美,朝气勃勃;中年女性,宜选择色彩富丽高

雅,乃至绣花、滚边的旗袍,面料选用织锦缎、古香缎,体现雍容华贵;老年女性,面料颜色应稍深些,款式要宽松一点,以体现庄重文静、典雅大方。

四、旗袍的清洗和保养技巧

1、旗袍大都为织锦缎的面料,而这类锦缎都是不宜水洗的,所以穿着时应非常小心,最好不要连续穿好几天,尤其要注意不要沾染上油渍、可乐和口红。收藏前最好先放到太阳下晒一晒。

2、要留意尖锐的物件,以避免旗袍钩洞与抽丝。

3、不要将袖子高高卷起,以免出现褶痕。

4、旗袍不小心弄脏了,可以用微湿的布铺在脏处用熨斗熨烫一下,这样一些灰尘就会附着到布上,既清洁了旗袍,又起到整烫的作用。

5、旗袍不穿了要用衣架(宽宽的那种)把旗袍挂起来,注意肩部要撑妥当。在挂进衣橱前,还要记得放上防蛀用品。跟其他衣服挂在一起时最好用纸隔开,以防变色,白色旗袍最好用蓝色纸包裹,可不变色。

旗袍发展史

旗袍的源头 旗袍,原为满族人穿的长袍。1644年,旗袍随着满族的统治者进入北京,因满族人素有“旗人”之称,所以他们所穿的袍服就被称为“旗袍”。旗袍之名,源于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满族被称为“旗人”,他们的着装就被称为“旗袍”。袍”上下连属,圆领,前后襟宽大,衣衩较长,袖子紧窄,男女都可穿着——只是妇女穿的“旗袍”在领子、前襟和袖口的地方都有绣花装饰。关外寒冷异常的天气,游牧民族骑马射箭的生活方式都是催生出这种保暖适体的服装的重要因素。他们一年四季就这一个样式,仅有布料不同之分。这种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装,因在窄小的油口处,还接有一截止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状似马蹄,所以又称“马蹄袖”,也叫“箭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猫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响拉弓射箭。四面开衩是为了便于上下马。清王朝统一全国后,于顺治二年(1 645年)下达剃发易服政令,逼迫汉人剃发留辫,改穿满旗服饰。但是,由于汉文化的影响,也由于满人骑射生活方式的改变,旗袍的款式和用料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妇女的旗袍变化尤为显著,马蹄袖被改去,袖口渐渐由窄变宽至8寸至1尺;领口、衣襟及袖端边缘等处都镶绣着花纹,甚至旗袍满身都绣有当时流行的花卉和吉祥图案,做工越来越细,旗袍也越来越俏丽。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确立,旗人的袍服有所变化发展,与满洲早期的样式也有所不同,这时旗女所穿的袍可说是旗袍真正的前身, 到民国才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旗袍,称

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装与汉族妇女的两截装束,在清初有著明显差异. 旗袍的发展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著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著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著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 满族人住中原后,游猪变为农耕,加以与汉族文化如大领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为民族文化表象特征的旗袍,也自然发生变化。如:不宜于农耕的窄袖油马蹄袖,就变成了喇叭袖;不常骑马、四开衩就改变为两开衩,甚至不开衩;旗袍就成了直筒式的宽袖大袖长袍样式。用料也有变化。以前定都东北盛京后,已由以皮袍为主改为多用棉布,这时,不但仍多用棉布,绸缎料也多起来。男人旗袍虽仍以蓝、黑二色为主,但读书人却有相当一部分人穿白、红、紫色的。至于黄色,因是皇家独尊之色,若用就会被砍头,且可株连九族,所以,民众是忌用的。妇女的旗袍变化就更大,如圆口领上加了一寸多高的立领制工也精巧得多,不仅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

每个女人都会有一种喜爱或迷恋旗袍的情结

每个女人都会有一种喜爱或迷恋旗袍的情结。从女作家张爱玲迷爱的旗袍文字之美,再到张曼玉《花样年华》电影中的旗袍秀,不知承载了多少女人的旗袍梦。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端庄的性情与气质。 单不说旗袍如何显示中国女人的曲线美和旗袍特有的中国元素,光是穿着样式都是多种多样的。有局部西化,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的。局部西化多指领和袖采用西式服装做法,如西式翻领、荷叶袖、开叉袖,还有下摆缀荷叶边,或缀不对称蕾丝等夸张的剪裁,那是明星和贵妇的社交礼服。于是,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绒线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围巾,或戴上珍珠项链,是许多女人的理想选择。 我也是个旗袍迷。但旗袍与现代生活的普通女人格格不入,所以我对旗袍的热爱,似乎就一直沉静在想象之中了。记得在“世博会”召开的那年,我买了一条牡丹图样的丝绸旗袍,我兴冲冲地穿上去参加市里召开的中秋座谈会,还专门盘了一个中国髻。当时的确是惊艳了不少人,却有人认真地问我,今天你有演出吗?让我实在是有点哭笑不得。对于在小城市生活的人来说,穿着旗袍生活就是在演戏或是在作秀。 我不喜欢西方化的旗袍,也不喜欢在旗袍外穿裘皮大衣的穿着方式。丝绸做的中式旗袍虽是我的最爱,可爱皱又不接近日常的生活,于是亚麻的简式旗袍,便成了我的首要选择。亚麻简式旗袍普通、轻松、含蓄、简洁、内敛、小众,有文艺范儿,喝茶或在挤公交车的时候穿,也不会让人感觉你是演戏的,它能体现一个人的爱好层次与欣赏水准。 其实穿旗袍也是人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有如在工作中,有人选择了努力的争取夺利,有人选择了平凡的工作和生活。无论我们的选择是什么,都是自己人生绚烂的绽放。你未选择的也未必是你想放弃的,更未必是低人一等的。 《庄子·逍遥游》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在平淡的日子里精心准备一番,穿上亚麻的简式旗袍,拉上孩子或是爱人的手,开始一天的笑意和简单的生活,让这一天难忘,让你在暮年白发如霜的日子里,翻开一页页相册,看到相片里多年前那个穿旗袍的年轻女子与孩子一张张成长的照片,相信眼角会有幸福的泪花悄然落下。

中国旗袍发展史

中 国 旗 袍 发 展 史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轻工系 09服装设计一班 吴亚丽 2009120204029 导师:卢自飞

提起旗袍,它还是起源于十六世纪中期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至于这种旗袍是谁设计的,又是怎样得以推广的呢?满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传说,从前镜泊湖畔有个满族渔家姑娘,因为长得脸黑俊俏,心灵手巧,人称她“黑妞儿”。她觉得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打鱼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种连衣带裙多扣拌长衫,既省布合体,又劳动方便。后来,她被选进宫中封为“黑娘娘”,因过不惯官廷生活,穿不惯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就穿起从前自己剪裁的多扣拌长衫。皇上认为她擅自改变官廷服饰有罪,就赶她出宫,并一脚踢中她后心而死去。关东满人听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还穿起她剪裁的那种长袍来纪念她。后来,在旗的妇女认为方便,穿的人多了,就叫它为“旗袍”。说也奇怪,凡穿上旗袍的妇女,都变得十分苗条、俊美,据说那是心灵手巧的黑娘娘在晴中帮助她们打扮哩。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

旗袍的发展历程

课题名称:旗袍的发展历程 研究时间:2012年3月至2012年7月 学校:库尔勒市第四中学 班级:高一(3)班 指导老师:刘勤 组长:崔柳 第一执笔人:崔柳 组员:杨丰宁、张慧颖、郑凌旭、万配易、陈美佳、张铧倩 摘要:清朝男人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 调查原因: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调查旗袍是否依旧在影响人们的穿着和生活。

实验目的: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次的调查能够更多的了解道旗袍的发展历程,旗袍是怎样在我国开始流传开始发展直到被人们喜爱,望同学们能够了解更多有关服饰的变化。 研究过程: 第一步:制定计划 第二步:开展研究性活动。 首先,就我们自身所学的知识和了解,在有关服饰商城进行旗袍的调查,查看近几年来旗袍销量以及人们喜爱的程度。其次,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所搜、进行访问和采访等方式来了解更多的有关旗袍的发展历程 实验过程: 步骤一:在城市中心的商城对于服饰商店的调查,询问近几年来旗袍的改版和发展 步骤二:对于附近的市年进行采访 步骤三:分别记录他们的数据进行比较 第三步:整理以及分析资料,撰写总结报告 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的现象: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1)旗袍之源:

最新旗袍的历史演变及其地位

【摘要】旗袍是中国服装家族中的一枝奇葩,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包含着丰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思想。它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东方艺术特色载体的功能。旗袍由民族服装演化为阶级服装,又演化为国家服装,再成为世界服装。旗袍是一定历史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本文将对旗袍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以及其地位和其未来的前景做出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旗袍;起源与发展历程;地位;未来前景 一、旗袍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1.旗袍的衍生 关于旗袍最初的发源,大多数业内专家和学者认为这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所谓深衣,又可以称为中衣、长衣、麻衣,是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典型服装。从汉代时起,袍服便被用作于君臣朝会时所穿着的礼服。袍服最初的造型,衣身相对讲比较宽松;衣服的长度一般要超过脚踝;此外,汉代袍服在袖口的位置处稍微收缩,在臂肘处形成圆弧的形状,这种圆弧形状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袂”。袍服的特点在于使身体深藏不露,显示出雍容典雅的气质。而袍服的穿着者大多都属知识分子阶层甚至是统治阶层,袍服经过久而久之的发展才流传到民间并被广泛发扬。因此,袍服这种“褒衣博带、宽衫大袍”的服装形式也被众多学者视为是古代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象征。这种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袍服有区别于中原地区的袍服,相比较为紧窄,袍身也较为合体。清代由于其朝代历时最长;统治时期也比较稳定,因此清代时期的袍服可以被视为最典型的服饰,也就是后来的旗袍。 2.近代旗袍发展的黄金阶段 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文化界中,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这股文化春潮重新唤醒了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渴望。以上海为中心的女性服饰展示舞台也在轰轰烈烈中拉开帷幕。民国时期的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的,马甲的长度一直到脚背的位置,一般搭配短袄穿着;后来才将长马甲改成有袖子的款式,这也就成为了民国时期新式旗袍的雏形,这时旗袍的款式趋向于简练;旗袍的色调也力求淡雅,注重强调体现女性的自然美和凸显女性的曲线美,不再以装饰的繁复程度来体现女性的地位和身分,这种改变也体现出那一时期人们崇尚“自然新生活”的社会风气。新式旗袍取“西方之长、洋为中用”的趋向,也直接影响到了旗袍内部结构和外部造型的变化,并促成了旗袍“海派”风格的形成。同时,民国时期的改良旗袍也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包含的产物。服装的革新直接反应了时代的进步,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服饰差异也就有所不同,旗人之袍与改良旗袍分别体现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一个迂缓封閉,另外一个却躁动不安。而“中国时装”的概念大概就是从民国时期的旗袍开始的。 3.现代旗袍的曲折发展

旗袍教案范文

篇一:旗袍神韵教案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五三高中李敏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文化传承的含义 3、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4、明确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关系的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认识中国丰富的文化历史中树立正确的态度,并且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重难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导入]配乐散文欣赏 新课推进: 材料一:旗袍文化 介绍旗袍的起源、旗袍文化、旗袍百年老字号瑞蚨祥和旗袍的演变 思考1:从材料中来看,瑞蚨祥旗袍继承了什么?发展了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总结:继承:旗袍文化的内涵、传统工艺、花色等等。 发展:旗袍的种类、款式、造型、面料等等。 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板书一、(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文化发展的过程 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4页的观点一和观点二。 问题:对于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 总结:观点一是要摆脱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并列出其负面的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不利影响;观点二是要回归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列举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及其正面的影响。这两种观点均有一定道理,但均不全面。它们分歧的焦点在于对待传统文化只是一味继承还是彻底抛弃,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练习: 思考2:是什么因素在推动旗袍文化这种传统服装文化的发展?除了这些,影响文化发展还有哪些重要因素? 板书二、(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思想运动的推动 练习: 材料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已经走向现代化,教师“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

【满族文化】旗袍的样式与象征

【满族文化】旗袍的样式与象征 旗袍现在已经成为了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服饰橱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誉。旗袍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男子的长袍 多是蓝、灰、青色,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 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圆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 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 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 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 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四开衩,即袍下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一束,行猪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 在满族南迁辽沈,入中原后,与汉族同田共耦,受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由箭袖变成了喇叭袖,四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 40年代后,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 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 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旗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朵一奇葩,在国际流行服饰界享有很 高的盛誉。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受到国内外妇女的 青睐和赞赏。 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对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骑马驰聘显得十分精干利落。

浅谈旗袍的发展与演变

浅谈旗袍的发展与演变 摘要:旗袍是当今中国女性在重要场合的首选服饰,旗袍不仅仅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的服饰文化特征,更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价值取向,能更好的体现女性雍容、高贵、典雅的美丽。本文通过梳理中国旗袍形成和发展的变迁过程及其规律,揭示了服装与社会时代变迁的关系。 关键词:旗袍;文化内涵;时尚;变迁 1 旗袍的渊源 旗袍原是清代满族男女(旗人)所穿的长袍。满族分为八旗,各旗分管的军民皆称为旗人,他们的袍服,后来就称为旗袍。清兵入关后,采纳“十从十不从”的服装策略,其中有“男从女不从”一条,对女性服装的限制有所放松,汉族女子们着明式裙衫,而满族女子则穿旗袍。 女子旗袍与男子的长袍有所区别,女子旗袍的衣领、衣襟、袖口等处都镶有花边,把男袍的四面开衩改成左右开衩,下面由散大改为直筒。这样旗袍逐渐成为女性独特的款式,在几百年的变迁发展中,现代旗袍成为女性服装之一的专用名词。 2 旗袍的发展 辛亥革命后,旗袍逐渐被汉族妇女接受,并结合汉族服饰习惯加以改进,到20世纪20年代,成为城镇妇女普通的服装之一。这个时期正是中西服装交叉的时代,旗袍也吸收了西式服装简短的特点,由长及足面缩短至小腿,由直筒式改为收腰式,袖子由宽大改成上贴下散式,领子仍保留高领。 到30年代,旗袍在时装的影响下,整体款式向苗条型发展,恢复了衣长至足的形制,收腰,矮领,袖子变成短袖甚至无袖。1935年,流行不到两年的高衩又降低。旗袍在摆线和开衩上的高低变化,一方面记录的人们审美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出时代变化对服装的不同要求。旗袍在几十年的变化中,愈加妩媚精致,舒适合体,成为民族服装中独领风骚持久不衰的典型。40年代,旗袍又一次变化,衣身又缩短,仅及膝下,款式增多,外型上有直线型、自然线型、苗条线型。领子变化更多,有大圆领、中圆领、小圆领、方领、元宝领、凤仙领等;衣襟的方式则有大圆襟、中圆襟、小圆襟、方直襟、人字襟、斜襟、三角襟、琵琶襟、连环襟、一字襟等十余种。这一时期是旗袍发展的成熟期,在保留民族服饰的特点的同时,也大胆吸收了西方服饰的因子,如短袖、无袖、紧口袖、加毛领。旗袍的穿法也变化出多姿多彩的方式,有仿清代旗装式,即在旗袍外加一马甲,又演变成羊毛衫;有中西合璧式,即外罩西装短上衣,或加西式长袖;有时装式,即带时装帽,披长纱巾,或加一披风。由此可见,旗袍的搭配具有极大的空间,其兼容性之强大,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西方文化对旗袍的影响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级交际花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本是中国文化体现的旗袍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出现了新的变化 【历史与发展】 旗袍是民国时期的妇女时装,由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汉满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汉满各有仿效;到了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的情况,而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汉化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对旗袍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力求把自己优美的身材曲线表现出来。 从满族妇女的服装到流行长久的各款旗袍,首届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上展出的旗袍系列,使人们可以从中看到记录其上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思想史。 旗袍原是满族妇女服装,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汉族妇女开始穿着。一千多年来,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中国女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旗袍也保持着这种特色。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埠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 到了现代,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响,功能性的要求逐渐突出,旗袍服饰开始强调表现人体线条,注重表现人体的臀和胸,紧收腰,制造修饰后的曲线造型,提供以人为本的审美意识,审美造型一改在胸、腰、臀呈平直硬朗状态的习惯,将衣服裁剪趋向合身适体,采用黄金比定位,在强调与女性身体曲线吻合的同时,一扫清朝矫饰之风,去繁就简,从而充分衬托出东方女性窈窕的身姿,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线勾描出来,让女性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在西方文化中,服装的外型强调扩张感与凹凸变化,褶皱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张显人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