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芽儿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笋芽儿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笋芽儿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笋芽儿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笋芽儿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头饰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1、师问:同学们,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生答)大熊猫最爱吃什么?(生答)竹子长大了叫竹子,可它小时候不叫竹子,你知道它叫什么吗?(生答)出示笋芽儿图:这就是笋芽儿。出示竹子图:这就是竹子。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笋芽儿》一课。

2、板书课题,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学生练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再读课文,认读生字,识记字形。

3、把生字读给同桌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4、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全班交流。

5、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小组认读,全班扩词练习。

6、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后小组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文中小笋芽儿真幸福的句子、春天真美的句子,让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采取个人练习、小组练读、全班朗读等多种形式。读后自己评一评、小组评一评。)

三、朗读感悟,角色表演

1、师范读,想一想笋芽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2、春天这么美,小笋芽儿在大家的关心、爱护下长成了大竹子,它可真幸福,让我们大家做一株小笋芽儿吧!让小笋芽儿带着对春天的赞美、带着幸福的感觉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成:笋芽儿、春雨、妈妈、旁白几个角色来读。读后小组同学互换角色再读,读后互评。

3、全班推选表演好的小组,上台戴头饰进行角色表演。

4、再读感悟,启迪思维。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四、指导写字

指导写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三个带口字旁的字(喊、呼、唤)中,唤是新认识的字,可以重点指导,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五、课外拓展

资料袋:向学生介绍毛竹。

六、作业

课外阅读《一粒种子》,想一想:种子是怎样看到外面世界的?

七:板书设计:

春雨雷公公小草笋芽儿撒娇扭动钻我不怕我要赶快长大自豪竹妈妈摇头吹坏穿唠叨

八。教学反思:

1、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文内容,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朗读不同人物的说话,为学生以后的朗读铺路搭桥。

3、板书方式在于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突出了笋芽儿以奋发进取的精神,在春雨姑姑、雷公公、竹妈妈、太阳公公的帮助下,由沉睡地下至一个劲儿往上钻最后长成竹子的过程,通过体会笋芽儿身体不断生长,思想也不断成长,领悟到笋芽儿向上进取的精神,这种板书直接揭示了中心,突出了重点。

4、在学法指导上主要采用举一反三的范例引路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笋芽儿_课堂实录_教学设计_教案_教学反思_案例,3-笋芽儿,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经典宋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词两首》也是刚刚编入新教材的新课文。对李清照的偏爱让我对《如梦令》是一见钟情,再加之还从未上过古诗词公开课,所以没有斟酌,没有犹豫,就定下了上这一课。 及至上网搜索才发现,自己认为是新课文的《如梦令》早因著名特级我盛新凤的课堂实录而闻名遐迩,真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之感。于是,沉下心来,先钻研教材,研究《如梦令》,研究李清照。读词就是在读背后的词人,反之要读懂这首《如梦令》就得先读懂词人的心,词人的情。几天里,再次走近李清照——这位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一次又一次地低吟浅唱《如梦令》。于是有了“兴尽”其实是“兴未尽”,“沉醉”不仅仅是醉在美酒中,还醉在美景中,醉在美丽的意外中,醉在美好的生活中。“争渡”是少女们抢着划船,也是作者焦急心情的流露。 有了对清照思想情感的准确把握,对《如梦令》的深入解析,对学生情况的了如指掌,此时的我底气足了,思路明了。于是整理思绪,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自己的教学风格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抛却浮躁,找回本我,终于“吹尽黄沙始到金”,一份《如梦令》的教学设计诞生了! 学会品词,重要的是其过程和方法。我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所列举的“醉”、“暮”、“兴”、“记”等词语,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解读。我并没有否定哪个词不妥,还让学生把这些词逐一在黑板板书。板书已不仅是我对文本解读的体现,还是学生学习心得的交流。在这基础上,我再引导更欣赏的是“醉”字,并说明“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我的组织引导恰当好处。此外,在品读语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诵读,边读边思,边读边悟,使学生诵读水平的提高建立在语言理解基础上 学生深情地吟诵《如梦令》,从我补充的资料中感受到了早期李清照的幸福、快乐的生活,此时接着补充《传统文化》书上她后期生活的作品代表《声声慢》。在声泪俱下的配乐范读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她的词风转到了对愁苦生活的倾诉

《称赞》教学设计及反思

《称赞》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互相称赞带来的快乐。 2、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能与别人融洽的相处。 教学重点: 1、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互相称赞带来的快乐。 2、在重点词句的品读中,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积累使用词语并学会称赞别人。 教学过程: ?导入,感受称赞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你们读的声音真响亮,真好听,就像银铃一样。看,一个个坐得可真精神,腰板挺得直直的。 师:听了刚才老师的称赞,你们有什么感受? 二、复习巩固,感知称赞 师:通过预习和初读课文,我们在文中理解了两位动物朋友,一位是小刺猬(贴图),一位是小獾(贴图)。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师:课文中是谁称赞了谁? 生:小刺猬称赞小獾,小獾也称赞小刺猬。 师:说得真棒,这就叫做互相称赞。 师:我们还理解了很多生字朋友,现在考考大家还记得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

师:读得不但准确,而且字正腔圆,我们再一齐读一遍,全班齐读。 三、细读品味,感悟称赞 师:现在小獾和小刺猬在文中等着我们,让我们再走进课文,看他俩怎样互相称赞的,轻轻打开课本85页,读读课文,用笔画出小刺猬、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 师:好多小朋友读完了,就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多好的学习习惯哪。 师:小獾学做木工,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可板凳做得怎样?(很粗糙),孩子们结合文中插图看一看,做得粗糙的小板凳会是什么样子呢? 师:你说(抽生说)不好看,而且不光滑,坐着不舒服,还有裂缝。说得真好! 师:像这样的又不光滑又不精致,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就叫粗糙。 面对自己做得粗糙的小板凳,小獾想: 生:他想,小板凳太难做了,我做不出来,还是不做了。 师:想放弃了。 生:我太笨了,连小板凳都做不好,我能做什么呢? 生:我是比较笨的,学不会木工了,我不学了。 师:哦,小獾对自己失望了,有点自卑了。 生:我做的板凳怎么这么难看,我不做了。 师:哦,原来指望自己能做好小板凳,当个好木工,可看了自己的作品却非常失望。

如梦令 教案教学设计.doc

如梦令教案教学设计- (随机出示:《山行》《望庐山瀑布》《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江南春》《春日偶成》《池上》《小儿垂钓》《寻隐者不遇》《清平乐村居》) 2.同学们的古诗积累真不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歌中,其实,有一首是不一样的?(板书:词) 3.出示《清平乐村居》:想想词和诗有什么不同?(长短句、词牌名、曲调等) 4.示图板书,如梦令是词牌名。作者李清照,出示资料介绍。(那时的李清照只有20几岁,生活在书香门第的家庭,琴棋书画样样擅长,是一位才女。) 二、读词 1.先听一听配音朗读;再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兴、藕;齐读。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交流: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一起郊游的经历。 三、品词 1.过渡: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板书:读)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诗词读活了、读美了。就像喝酒一样,一口喝掉不知味道。好酒要慢慢地品,才能品出味道来。(板书:品) 古诗词怎么品出味道来呢?把老师的经验告诉你:要细细地读读每个词每句话,然后静静地想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你就会走进诗词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受,就会品出味道来。下面,我们就随词人一起郊游,请你读读这首词,展开想象,想想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2.讨论,交流。(按游玩顺序,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

滩鸥鹭) 溪亭日暮 ⑴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面里有什么呀?(溪水、亭台、夕阳、云彩、飞鸟┅┅)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连起来,描绘出一幅溪亭日暮图吗? 出示图片: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亭子、树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和幽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⑵同学们真了不起,读着词语,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这就是品词。 朗读溪亭日暮:读的时候,你的眼前好像就有这幅画,把品味到的美读出来。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反思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反思 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教学反思宋英梅学生初学宋词,首先是有趣易懂。给大家的李清照如梦令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核心提示:——为了寻找标准答案一直淡淡地喜欢着李清照,对她没有太多的研究,只是记住了她的几句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最先进入我灵魂深处的,但那时是不理解她“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境的,后来渐渐知道了她少年时的快乐,新婚时的甜蜜,中年时的幽怨……所以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李清照的《如梦令》。... ——为了寻找标准答案 一直淡淡地喜欢着李清照,对她没有太多的研究,只是记住了她的几句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最先进入我灵魂深处的,但那时是不理解她“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境的,后来渐渐知道了她少年时的快乐,新婚时的甜蜜,中年时的幽怨……所以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李清照的《如梦令》。 也许是过分喜欢吧,当学生无法确定“如梦令”词牌名还是题目时,我就随手在黑板上写下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告诉他们这是李写的另一首《如梦令》,学生咿咿呀呀地读着,一脸的笑意说是词牌名。我也不急,进入了课文的教学。 由于预习,词早就会背了,词意也早就写在书上了,孩子们都很得意,大有“你不教也没关系”的感觉。于是我检测了几个重点字

词,逐句让他们说说意思,可他们搬来的要么是《课课通》上的,要么是拓展阅读上的,似乎也是一首首“清词”,学习底子薄的同学就只有听的份了,于是我直接进入了下一步教学:仔细观察画面,按照你的观察顺序用自己的画描述画面。叽里呱啦,全员参与,每每说到我的困惑处,我就说“是吗?”请了三四个同学说过后,他们叫了起来:到是喝醉了“不知归路”还是天晚了“不知归路”?“兴尽”到底是高兴极了,还是兴致未尽呢?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我进教师前,依然不明确,网上关于此的争论也很多,我似乎无法定夺。 于是他们再读诗,静心思考,原来在“溪”“亭”“夕阳”“藕花”的美景中,和知己出游,是最幸福的事,所以“酒不醉人人自醉”,陶醉于美景,陶醉于浓情。在美景中和知己游赏,心情愉悦到了极点,可是天色“晚”了,只能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回家了。这因为这份“愉悦至极”和“意犹未尽”“恋恋不舍”,词人在事隔许久后依然“常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更多程度上说,是孩子们开阔了我的思维。我觉得只要进入情境,感悟合情合理就行了,似乎不需要什么标准答案了!因为我觉得孩子的,合理的,就是标准的! 轻松学完,还剩十几分钟呢!于是赶紧拿出家作本,开始默写,正确率较高,我也就放心了。时间多余,我们在读读李的另外一首词吧!学生开始想刚才那样快乐地“昨夜雨疏风骤……”因为这几天江南春天的确是“昨夜雨疏风骤”学生对于理解词意还是没有太多障碍的。我问:为什么你读得那么快乐?学生说春天景美呀,早晨醒来心情愉快,“海棠依旧”心情愉快……我问真的吗?词人也认为“海棠

18《称赞》教学设计、板书、反思

18、称赞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根据画面配音。 2、创设情境,自主感悟,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 3、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难点: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设计理念: 1、以“称赞”为基点,自主感悟“称赞”的神奇魅力,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课中学生也在不断地获得“称赞”,体验快乐。 2、朗读感悟,积累语言,在情境中为画面配音,内化语言,升华情感。 3、寻求“称赞”与“鲜花”的相通点,让“称赞花”绽放在课堂中,绽放在生活中,美丽自己(他人)的人生。 课前准备:头饰、实物(苹果)、课件。 课前谈话:听音乐《金孔雀》,学生边歌边舞。 预设过程: 二、欣赏“称赞”语,导入“称赞”。 1、配乐欣赏“称赞”语。 ★你真棒! ★你真能干! ★你真会观察! ★读得流利极了! ★你的声音太好听了! ★你的字写得非常漂亮! (2)小朋友,自己大声读读屏幕上的话儿,你发现了什么?(生:都有叹号;都是夸奖、表扬别人的话)对呀,夸奖、表扬也叫称赞,称赞就像一朵美丽的鲜花,他能带给我们快乐与幸福。 (3)下面我请6位小朋友来读读这些称赞别人的话儿。学生依次读句子,读得好老师送小花。(你读得真好,送你一朵小花;声音真响亮,也送你一朵) (4)我们一起读一读。 2、昨天我们在童话故事中认识了两个可爱的小动物,那是——小刺猬、小獾。他们赢得称赞了吗,那么是谁称赞谁呢? 三、欣赏故事,整体感受。 1、请小朋友把书本翻到85页,昨天我们已经读过这个有趣的故事了,我相信今天会读得更正确,更流利。下面请三位小朋友合作读故事,一生读旁白,一生读小刺猬的话,一生读小獾的话。 2、分角色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静静地想。 3、交流:他们获得称赞了吗?谁称赞谁? 相机板书: 刺猬————————小獾 (对!他们是相互称赞。你听得真仔细!送你一朵美丽的花) 四、朗读感悟,体会“称赞”。 导:小刺猬、小獾是怎样相互称赞的呢?

小学语文_如梦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9 如梦令 执教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在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季节,这样的季节往往会使人诗性大发,此时此刻,你最想为大家朗诵哪首诗词? 请生朗诵…… 2、同学们为大家带来了这么多优美的诗词,今天我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诗《夏日绝句》,是同学们在练习二中接触的一首诗歌。多媒体出示:《夏日绝句》 说说作者是谁?从这首诗歌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生回答并有感情的朗读。 今天我们要一同学习的就是李清照的一首词。在学习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李清照。(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介绍李清照,再介绍一下词牌名。)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多媒体出示《如梦令》 二、朗读,倾听文字的声音 1、师:请大家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重点指出多音字“兴”生字“藕”) 2、师: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词,边读边想:和诗相比,它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句式有长有短,形式活泼,又叫长短句) 3、词,是古代的一种歌词,它有着很强的节奏感,请同学们拿出笔,用单斜线给词分分节奏。然后请生按照节奏读词,要求读出节奏美。 4、说为什么这首词很顺口,让人读来朗朗上口?——+押韵,那这首词押的什么韵?——暮、路、处、渡和鹭的韵母都是U。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称赞》教学设计与反思

称赞 【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教学思路】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4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抓住了重点语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传统文化李清照《如梦令》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优秀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 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李清照资料的学习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了解词和词人的有关知识。 1.师引入:孩子们从一年级到现在肯定是学了很多很多的古诗,对不对?谁是咱们这个班里面古诗念得最有味道的一个?推荐一个,带着大家来念几首古诗,好不好? 生:(学生领念) 师:孩子们脑海中的古诗还有很多吧,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不往下念了,这节课蒋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和她的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与她一起徜徉于词的世界。 板书课题:如梦令,齐读课题。 学生拿出学习卡。 2.词简介 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师相机指出词牌名。 指名汇报搜集的相关词的资料。 边汇报边结合课件《如梦令》加以理解。 3.李清照简介 指名汇报搜集的相关李清照的资料。 边汇报边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一读《如梦令》,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自由大声读:请大家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开声音自个儿读。 2.指名读。及时正音。重点指导“兴”读第四声,“亭、争、惊”是后鼻音,“藕”字写法。 3.有节奏地朗读这首词。词,是古代的一种歌词,它有着很强的节奏感,请同学们拿出笔,用单斜线给词分分节奏。然后请生按照节奏读词,要求读出节奏美,读出味道来。 4.范读课文录音。 5.齐读。说说为什么这首词很顺口,让人读来朗朗上口?——押韵,那这首词押的什么韵?——暮、路、处、渡和鹭的韵母都是U。请生齐读这首词。师:声音清脆响亮,口齿清晰。 二读《如梦令》,读懂词意。

课文《称赞》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称赞》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称赞》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教学思路: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4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

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抓住了重点语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读通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学习生字,并且书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随机表扬: (你坐得真好!老师称赞你!)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如梦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白),背两首他的诗。其实,李白不只是“诗仙”,他还是“百代词曲之祖”。 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煜),背几句他的词。李煜被称为“词圣”。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可不简单,被称为“词国女皇”。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与之一起徜徉于词的世界。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白),背两首他的诗。其实,李白不只是“诗仙”,他还是“百代词曲之祖”。 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煜),背几句他的词。李煜被称为“词圣”。 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军),这个人不是诗人,也不是词人,但他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词,这个人就是——(生答:你)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可不简单,被称为“词国女皇”。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与之一起徜徉于词的世界。 出示《如梦令》,读词。 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师相机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词牌是填词的曲调。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

目的,我们为示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生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1、一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四遍,前两遍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后两遍读对停顿。 检查自读情况。“兴”读第四声,表兴致,兴趣。 2、再读,读懂词意 学生自读自悟,重点理解“兴尽”。(师视情况补充“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典故帮助学生理解) 三、想象画面,体味意境,品味语言 1、三读,想象画面,体味意境 师: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画面1:“溪亭日暮” 生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想象画面,并大胆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师尽量用一些学生学过的诗文描绘,如: 飞檐凌空; 溪上青青草;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曲径通幽处,溪边花木深

最新部编版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学习古词的方法。迁移运用,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学习古诗词兴趣,培养古诗词热爱激发学生 二、教学重点: 品读字词,想象词境,并能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想象词描绘的意境,领会词人“沉醉”的心情。 2、了解古词的学习方法,迁移运用。 四、教具准备:课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境,营造学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1、师:同学们,春天到来,又是郊外踏青的好时节。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外游玩过?你去了哪里?景色如何?心情怎样?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看到那迷人的江南美景,你想到了哪首词?(点名)(课件,音乐) 1、忆江南

师:掌声送给她!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夏天,我们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诗人苏轼留下了这样的诗篇: 3、山行 秋天,人们喜欢登高远游,这满山的红叶,我们又想到了 4、梅花 冬天,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雪寻梅,墙角数枝梅—— 师:多美的诗句啊!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名篇佳作,难怪有作家说道——(课件出示于丹与叶延滨的话)看了这两段话,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上课! 二、正式上课: 师: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关于郊游的古词(板书:古词)——如梦令(板书:如梦令)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作者是(板书:【宋】李清照)如梦令是词牌名,是用来吟唱的,又叫曲子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字数、格式和韵律。??她是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有“词国女皇”之称。 三、多重诵读,感知词之味道 (一)自主学习,读“通”本词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诵读) 评价:字正腔圆!你把生字“藕”和多音字“兴”读准了,(出示课件:藕花和

《称赞》优秀教学设计

《称赞》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泄气、自信、消除疲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称赞对方的话,读出称赞的语气。 3.反复朗读课文重点语段,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神奇作用。 4.能用一句话来称赞班中的同学,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揭题。 1.复习词语。 板凳、粗糙、傍晚、椅子、但是、刺猬、泄气、自信、闻了闻、瞧 2.“闻了闻”变红,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把“瞧”也变一变吗?(瞧了瞧)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3.昨天我们在童话故事中认识了两个可爱的小动物,那是——小刺猬、小獾。他们赢得称赞了吗,那么是谁称赞谁呢? 二、初读课文,感受称赞之热情。

1.自由读课文,思考:谁称赞谁? 随机板书: 刺猬小獾 2.快速浏览课文,画出他们相互称赞的句子。 随机出示两句称赞的话: 小刺猬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指名读这两句话,要求读正确、读通顺。选一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感受称赞之真诚。 1.师:你们想看看小獾做的小板凳吗?(出示三个小板凳图) 师:请你仔细观察小板凳的样子,谁能来说说?想象一下,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坐上去呢?(表面粗糙不光滑、凳脚有高低、钉子没钉进去、坐上去有点摇晃……) 师:是啊,小獾做的板凳很简陋,书上用了一个词,写了这三个板凳的样子?(粗糙) 指名读些小板凳的句子:小獾已经作成了三个小板凳。板凳做得很粗糙。 2.做得这么粗糙的板凳,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自由读1—4自然段) 预设:

★做得很认真。 ①(出示图)请仔细观察小獾的动作、脸上的表情,你从哪儿看出来,小獾做得很认真? (眼睛盯、不停地刨、满头大汗……) ②谁能把刚才小獾做板凳是那股认真劲儿读出来。 小獾已经作成了三个小板凳。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 ★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①(出示3个板凳图)师:你能说说哪一个是小獾第一个做的、哪一个是小獾第二次、第三次做的? 你真能干,一下子就被你发现了。难怪小刺猬要称赞小獾——(生)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②指导朗读。(指名、同桌、齐读) 小刺猬可能拉着小獾的手、兴奋地看着小獾的眼睛……谁能加上动作再来夸夸?请同桌合作。 瞧,小獾听了你的称赞笑了,让我们一起像他一样来称赞小獾。(齐读) 3.小獾笑得多欢哪!那他又是怎样称赞小刺猬的呢? 出示: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①师拿出两个又大又红的苹果,让生闻。你闻一闻,怎么样?(很香)你呢?(香极了)这就是小刺猬采的苹果。

如梦令教学教案设计

《如梦令》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

《称赞》教学设计及反思

《称赞》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2、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 二、学习课文 1、师:这篇课文老师也非常喜欢,我给大家读一读,请同学们仔细听:哪些句子是小刺猬称赞小獾的?那些句子是小獾称赞小刺猬的? (1)出示句子,练习朗读小獾和小刺猬相互称赞的句子。 (2)师生一起朗读这两句话。 2、那这样的称赞起到了怎样神奇的效果呢?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 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3、简短的几句称赞的话,为什么会起到如此神奇的作用呢? (1)指导同学们观察第四幅插图,说说从小刺猬和小獾的表情和动作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师生交流。 (2)师: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互相欣赏,互相称赞,可以感觉到他们心情很愉快,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同学们,想一想,假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3)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经历或体会。 (4)我们再来看看小獾是怎样说的(出示小獾的话:在我有点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 (5)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4、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第1--7自然段,找找小獾在什么情况下感到泄气了? 结合第一幅插图,理解:粗糙 a)看着这样一个个粗糙的小板凳,想想小獾当时会怎样想呢? 生: 师:是啊!小獾的板凳做得并不好,那为什么小刺猬还要称赞他呢? 5、出示句子: (1)、板凳虽然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 (2)、小刺猬走到小獾身边,拿起板凳仔细地看了看。(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3)、你真能干,小板凳一个比一个做得好。(肯定别人的点滴进步。) 6、听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高兴极了,它接着会怎么做呢? 生: 师:是啊!别人做得好,我们需要称赞,当别人做得不好时,有困难时,泄气时,我们更应该称赞,因为称赞能使我们增强信心。

李清照《如梦令》(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 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许多词,知道了(1)词是诗 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 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

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词不分段称为“单调”,分段称为“双调”“三叠”“四蝶”。又叫“片”或者“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除了小令外,词还有其他两类:;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3)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4)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一.作者简介: 同学们:风格分类: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精品】小学主题班会《学会赞美》教学设计

《学会赞美》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赞美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得到适时、适当的赞美是人的高级心理需要, 能使人更深切地感悟生命的原动力和自身的价值。适时的、真诚的赞美对改善人际氛围、营造良好人际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我意识,十分关心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更希望得到同学的赞赏。可是,由于目前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学生往往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周围的同学合作或相处时忽略了对别人的赞美和欣赏,不会在适当的时候欣赏和赞美别人,也不知如何赞美他人和怎样面对他人的赞美,从而导致与他人交往与合作的障碍。因此,让学生明白赞美的重要性,学会真诚地赞美他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了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本节心理活动课,以培养学生积极赞美他人、肯定他人的意识和能力,让快乐的心态伴随孩子成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学生能够说出赞美带给自己的快乐和自信的体验。 2.通过活动,学生能恰当说出赞美别人合适的表达方式。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分享,能用合适的表达方式赞美身边的人。 教学方法:体验法、指导法、谈话法 课前准备:视频《称赞的力量》、《米饭实验》,音乐《歌声与微笑》、课件教学过程: 一、热身导入---引出赞美 教师谈话导入:孩子们,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心理课堂,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传递悄悄话”的游戏。PPT上出示: 1.教师准备四字词语的字条8张,把纸条分别发给各组第一位同学。 2.传递开始,第一位同学看清纸条内容后,把纸条交给老师,纸条上的内容不能让别人看见。 3.老师说开始,各排第一位同学轻声告诉同队的第二位同学,依次后传。传递过程中,要悄 悄的,注意保密,而且要有秩序。 4.传递结束:教师说结束时,最后一位同学站起来公布答案。 5.教师最后公布正确答案。(老师贴黑板上) (传递内容:赞美是花,微笑是蕊,真诚沟通,和谐相处。) 教师小结:孩子们,开心吗?在刚才的游戏中,老师发现了,我们班的同学情绪饱满,积极 投入,一只只小耳朵伸得长长的,一双双眼睛睁得大大的,尤其是同学,老师发现他在听老 师讲游戏规则的时候,特别专心;还有大家一直都认真积极投入到游戏中。让我们为他也为自己鼓鼓掌吧!认真的你们真迷人! 教师:孩子们,刚才老师表扬大家的时候大家心情怎么样?是呀孩子们,赞美就像花一样给别人带来芬芳,使对方感到愉悦,还能让自己感到开心,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会赞美(板书)吧! 【通过简单的小游戏消除学生的防御心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尽快进入状态并拉进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很自然地引出赞美的主题。】 二、故事乐园---感悟赞美 教师:孩子们,广东有一名小学生叫马昊,他看了科学记录片《水知道答案》后,为了亲身 验证人的行为举止是否对事物产生巨大的影响,做了一个“米饭实验”,一碗米饭上写着赞美它的话,一碗上写着咒骂的话,另一碗则什么也没写。我们来看看他们发现了什么?看视 频的时候请你思考下面这个问题: 是什么使三碗米饭有不同的变化?学生观看视频《米饭实验》。

《称赞》教学设计

《称赞》教学设计 《称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理念: 第一,本设计倡导“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新课程理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充分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有益 于学习活动进行的情境,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称赞,享受称赞 与被称赞的快乐。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认字、识句、读文、交际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的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第二,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多媒体的运用,动物图像、生字卡片等的使用使教学形象直观表现力强,便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给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方便。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真诚地朗读称赞的句子。 3、体会称赞所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2个字。 2、初步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具准备: 刺猬、小獾图像,枫叶形生字卡片,纸板句子,多媒体课件,生自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表扬导入 教师在课前组织教学时,调动学生唱歌。 师:你们的歌声真好听,声音真响亮。 你们发现了吗?老师刚刚在称赞你们呢!听了老师的称赞,心情怎样?(高兴)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课堂应该是一段快乐的时光,这种快乐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称赞》,感受称赞。在学习课文的一开始,教师对学生的称赞,使他们一上课就能感受到被称赞的快乐, 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从感性上体会到称赞的含义和作用。】 2、揭示课题 称赞使人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称赞的课文,让我们带着高兴、快乐的心情学习《称赞》吧!(板书课题:称赞)(生齐读 课题) 【设计意图:从教师相机称赞学生导出《称赞》,水到渠成地引出课文学习内容。】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带着问题“课文都讲了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读的时候遇上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指名回答: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 看书上注音的叶子) 师:你们很会读书,赶快拿起课本开始读吧,注意读书姿势。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3、指名回答问题。 (课文讲了”小刺猬和小獾”)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精选3篇)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在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季节,这样的季节往往会使人诗性大发,此时此刻,你最想为大家朗诵哪首诗词? 请生朗诵…… 2、同学们为大家带来了这么多优美的诗词,今天我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诗《夏日绝句》,是同学们在练习二中接触的一首诗歌。多媒体出示:《夏日绝句》 请生读诗歌,说说作者是谁?从这首诗歌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生回答……

师介绍:这首诗歌是李清照40多岁时写的,那时兵荒马乱,国破家亡,她和丈夫在逃亡途中经过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渡口,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句。生齐读诗歌。 今天我们要一同学习的就是李清照的一首词。在学习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李清照和词的相关知识。多媒体出示:李清照和词的相关介绍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多媒体出示《如梦令》 二、读词 1、词,是古代的一种歌词,它有着很强的节奏感,请同学们拿出笔,用双斜线给词分分节奏。然后请生按照节奏读词,要求读出节奏美。 2.说说为什么这首词很顺口,让人读来朗朗上口?——+押韵,那这首词押的什么韵?——暮、路、处、渡和鹭的韵母都是U。请生齐读这首词。 三、品词 1、其实一首词也就讲述了一个故事,(板书:故事)自由读词,同桌交流一下,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师相机板书:沉醉、误入、惊起 A、“沉醉”仅仅是因为喝醉酒了吗?还被这无限的夕阳美景给沉醉了,想想,李清照可能和谁在喝酒?生自由回答……请生读第一句

人教版《称赞》教学设计范文

人教版《称赞》教学设计范文 人教版《称赞》教学设计范文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4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抓住了重点语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朗读课文。 2、课时。 (一)教学要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如梦令》教案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如梦令》教案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教学课题: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之一《如梦令》 3.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材分析: 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词作之一。这个时期的李清照由于出身书香门第,家庭富裕,父母百般呵护,因此她的生活无忧无虑,十分幸福,能充分享受生活的快乐。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回忆了一次郊游时归途中误入藕花丛里,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的欢乐情景。表现了李清照早期生活的快乐。教学这首词,读懂、理解词的大意和背诵整首词难度并不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并理解词的意境。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味、感悟。 教案内容: 一、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能够理解、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并描述出来。 3. 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能够理解、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并能够描述出来。 课堂教学之前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与“如梦令”、“李清照”相关的教学资料,参考《如梦令》教案(https://www.360docs.net/doc/ee7964238.html,/view/9f602446336c1eb91a375d1d.html),选择相关知识内容。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课件资料《如梦令》(https://www.360docs.net/doc/ee7964238.html,/view/1c2ba1c608a1284ac85043f8.html),通过课件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三、学具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音乐《如梦令》(https://www.360docs.net/doc/ee7964238.html,/v_show/id_XMzAzNTkzMzE2.html),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如梦令》 (二)、投影展示,介绍背景材料: 1、什么是词?(教师简介)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什么是词牌?(教师简介)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3、李清照简介。(https://www.360docs.net/doc/ee7964238.html,/view/3066.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